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7: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重要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2010版教材页码,下同)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地位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辩证法丰富了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被压迫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有比较好的制度出现 ,但它不能指出摆脱剥削制度的真正出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得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结论。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意义: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什么? (32-3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5.哲学基本问题 29(28)

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是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人应与自然界怎样发展? (38)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8.两点法和重点论? 57(49)

两点论是指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中,要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7(66)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0.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3(32) 1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102-103)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式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1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6) 1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47页(146) 1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65(164) 15.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148(147) 16.“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农民通过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7.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8(44) 18.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之结论的依据是: 221(217) 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依据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19.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272(268)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177(175) 国家制度 21.实践为什么高于理论?

实践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现在:任何理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51(46) 把握事物的度 23.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52(47)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129页(128) 劳动发展史

2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2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54(153) 27.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使价值构成发生变化,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保持不变 164- 165(163--164) 28.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167页(16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9.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169(167)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3--54(50) 对立统一 3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7(43) 对立统一规律

3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52(47) 3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论断的含义: 67(66)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重要概念

34.马克思主义:2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克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5.主观能动性:41 (56)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36.物质:31(30) 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7.理性认识:70(68)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38.人民群众:131(130)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9.剩余价值:159 (157)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0.社会存在:96(95)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8(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重要原理

4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1(46)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物质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的规律性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4--116页(112--115)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 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44.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7--39页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7--49(43--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4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48--150(147-149)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作用 188---192(186--190)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一: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国家通过公共投资和共支出,不断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从而使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逐渐演变成为由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只有市场经济的缺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8.怎样理解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85(84)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49.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39---240页(235--237)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50.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及其意义。 74--77页(73--75)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它是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的理论。

5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论述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98-101页(97--99)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或科学的社会事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反动的没落的社会意识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社会发展起消极或阻碍的作用。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正确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而落后的文化阻碍经济发展起消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目前,文化产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素质大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