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6: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这是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a.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b.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c.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机器发展规律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是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无知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看书吧,太多了,P37-P41)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记忆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显示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个别实施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是一种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通常被看作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不是机械地凑合在一起)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意识的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无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1.摹写性;2.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市委,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时间,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条件限制而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永恒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可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2.辩证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是真理,不符合的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即立又统一,并不是绝对的: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客观对象来说,真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切重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就是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说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总之,社会意思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但社会意思又有其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坚持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书吧,P107-P1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思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任命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党的群总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人物是在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有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通过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只能信时必须宝成时间上的一次连续性。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资本必须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家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控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了解即可,P175-P1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