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7: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是网上搜的,不一定标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与广义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理论,及其对于人类发展的阐述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3、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既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学说。这两个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独有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奠基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同这两个发现紧密着,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对这两个发现的证明和运用,都是根据这两个发现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统一的、彻底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原因就在这里。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答:哲学与科学、常识是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

2、哲学的价值理解

答: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解

答: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改造无机界”的活动。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第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7、联系的客观性理解;发展的实质

答: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9、哲学范畴“度”、“扬弃”的理解及其意义

答:“度”在哲学中解释为: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答: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旧唯物主义有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下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5、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答: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6、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

答: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时又不是至上的。1.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2.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3.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及有限的和相对的。

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答: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人类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所谓的真理就是客观对象的各种规律。要知道人类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只有把这种认识放在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中去应用才能知道这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答:唯心史观的缺陷:它仅仅参考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用思想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它只看到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活动的历史作用,而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作用。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答: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作用,谬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作用。)其理论意义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出发;利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造福于人类。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

答:(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

答: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以暴力手段强行迫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商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⒈价值规律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⒊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竞争强制地贯彻的。⒋价值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1)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但它总是不会偏离太远 (从长期看它们还是一致的) 2)同一时期的不同商品来看,有的商品高于价值,有的商品低于价值(高低相互抵消也就是一致的) 3)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①商品价值的变化 ②纸币发行总量的变化 ③货币商品价值的变化 ④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分析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启示

答:(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与自由个性)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社会的绝对依赖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形成了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社会的每个成员在这种关系中既不独立,也就没有个人自由。

2、人的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权和相对独立性,具有了政治上的自由。但是个人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对资本的依赖性之上的,政治自由也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上,个人的生存仍然受金钱和资本的支配与奴役。

3、人的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由个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4、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1)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2)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的社会状态。3)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不是自发地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社会实践是人类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根本途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答:(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及其关联

答: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

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4、马克思的座右铭及其理解

答: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思考一切)

怀疑一切是为了从假象中找到真相,是一种必要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是为进步而怀疑,而不是为怀疑和否定一切而怀疑。(思考一切值得思考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