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塞腰鼓

发布时间:2020-03-01 20:12: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执教:南京三牌楼小学 史丽萍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很高兴和你们一起上课。今天上课的形式可能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以前是老师提问我们积极思考回答,今天我希望同学们主动提问,大家一起思考回答。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欢这样上课,我们一起试试看,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要上好今天的课,有一个小诀窍,就是一句话中的一个字——狭路相逢什么胜?

生“勇者”。

师:对,就是要胆大,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只要你敢说。

[点评:作为客座教师需要跟学生有一点交流,主动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史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让学生懂得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很好地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

师:我知道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初步感受了安塞腰鼓的魅力。现在老师请大家打开课文,回想一下,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最好能用上书中的词语或者短句。出示:( ) 的安塞腰鼓。

生:惊心动魄、奇伟磅礴、元气淋漓、壮阔的、豪放的、壮烈的……(教师有选择板书)

师:课文那几个小节写了安塞腰鼓壮烈、豪放的场面?

生:6-17小节。

生:5-17小节。

讨论,确定。

师:那么课文1-4小节和18-20小节又各自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

1-4 表演前的腰鼓

安塞腰鼓 5-17 表演时的腰鼓

18-20 表演后的腰鼓

[点评:这是一个整体导入环节,什么样的安塞腰鼓,让学生尽量用书上的词句来交流,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关于根据文本的写作思路,由学生来分段,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传统的东西并不是不好,况且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十分清晰的,有必要梳理一下。]

师:这就是课文的基本结构,理清了结构,就方便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安塞腰鼓,细细地、深入地品味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请一名学生来读课文第1-4小节,其它同学边听边回顾自己在预习这一部分内容时的问题。

(没有人举手,在老师鼓励下一生举手)

[点评:一般的上课方式都是教师提问,而史老师一反常态,问题由学生来提,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当时听课教师心里都替史老师捏一把汗,这戏怎么演下去?但史老师耐心颇好,耐心等待着第一位吃螃蟹的人。]

生: “咝溜溜”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表扬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发言。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就是问题,有些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先要自己尝试解决,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留到课堂中集体研究。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不能解决,说明也是你的问题啊。我们在自学中不管是字、词、句,自己都要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回答不出来就是自己要提出的问题。

师:“咝溜溜”就是风刮得很快。这是一种方言,用这样的词语可以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我们吴语方言中这样的词也很多,比如 “滑溜溜”。课文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方言词,你发现没有?

生:“茂腾腾”。

生:什么叫“茂腾腾的后生”?

生: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男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思考、质疑、提问。请继续。

生:为什么说“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是呆呆地”?

生:因为此时的安塞腰鼓还没有敲,所以这么说。

师:很好。其实,就第一小节,我们还可以问:为什么写安塞腰鼓表演前要写这么一段静的场面?这是从写作的角度提问。

生:此时的静是为了突出敲鼓后热闹、壮烈的场面。

师:这是文学描写的方法,有点黎明前的黑暗;疾风暴雨前的沉寂的味道,这儿的“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是为后文热闹激昂的表演作好了铺垫。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如何提问?可以从字、词、句的意思及写法等方面来质疑设问。

师:请全体女生齐读1-4小结。

[点评:在教师的百般鼓励之下,学生终于开口了。学生提问后,教师显得很成熟,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充分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构筑学习伙伴关系。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较为成功地扮演了价值引领者的角色,从“咝溜溜”一词引出方言特色,寻找另一个方言词“茂腾腾”,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言语知识点。另外,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实际,不断地扩展提问的思路和抓手,从对字词的提问要不断延伸至对写作特色的思考。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其教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师:是啊,腰鼓捶响前,一切是哪样的安静。但是,看!鼓棒一捶起来,鼓声一响起来,安静的场面就迅速转变,让人感到火烈、亢奋、使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这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整理你要交流的问题,同时理一下第二部分的层次,看看课文第二部分写了几个场面?

师: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几个场景?默读后与同桌商量答案。

生交流

师:(板书)舞蹈、声音、后生、舞姿

出示: 5-8 火烈的场面

9-11 雄壮的声响

12-14 击鼓的后生

15-16 变幻的舞姿

17

[点评:这里教师仍然抓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梳理出写了几个场景,因为作者四次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层次清晰,学习难度不大,但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学建立起一种内在的逻辑。这是史老师多年摸索的结晶,学生提问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对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来讲,步子适当小一点,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师:下面,我们就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5-8小节。先自己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老师刚才教的思考的方法,学着提问。

(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全班交流)

生:为什么“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生:是后生们的热情使周围变得热闹起来。

生:是腰鼓热闹的场面,让人感觉空气也动起来,沸腾起来了。

生: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什么意思?

生:融入热烈、奔放的情绪中去。

生:之前一直憋着劲,一旦敲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师:为什么用“锤”字?

生:锤比敲、击、打,更显得力量强。

生:“斜背响鼓”是什么意思?

师:这儿要把“斜背响鼓”分开来理解。“斜背”指什么?

生:背在身体的一侧

师:“响鼓”指什么?

生:已经响起来的鼓。

生:这儿是指背着腰鼓的一种状态。

师:为什么把“斜背响鼓的后生”比作“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生:这样描写,写出了后生们有力量,一种跃动的状态。

生:为什么“一锤起来像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呢?

(交流、引读)

师补充:此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比喻

出示:

排比句式:

句内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瞳仁”是什么意思?

(一生指着眼珠介绍。)

师补充:(出示第七小节)第七小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也是一个排比句。

师:运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有什么好处?

生:使语句顺口、响亮、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生:腰鼓为什么会使阳光飞溅?使世界亢奋?

生思考讨论:是腰鼓的热烈、奔放的气势,让人感觉到如此。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中用了一组反义词。形成了对比。

生:齐读。

[点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提问的内容越来越有价值了。你看,学生这些问题中,有关键字词的推敲玩味,有修辞手法的理解感悟,其中还不乏有创新的发现,比如排比中还隐藏着对比。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了孩子,他们天生爱智慧,爱提问,爱探究,当这些与身俱来的潜能被我们唤醒的时候,也许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师:你们真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用质疑的方法来学习了。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声音。 请大家自由放声读。

生:交流:

生:“牛皮鼓面”是什么?

生:就是用牛皮作为鼓面的腰鼓。

生:为什么说:“山崖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因为声音碰撞到山崖,山崖发生回响,就像是鼓在响。

师:山崖就好像是什么?

生:鼓面。

师追问:“观众的心怎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说明鼓声震得人的心也跟着咚咚响。

生:山崖和人们的心被鼓声震撼了、感染了……

师:说明什么?

生:鼓声很大。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鼓声震天 惊天动地 惊心动魄 声势浩荡 气势磅礴 动人心魄……

师补充:为什么要连写三个“隆隆”?

(学生回答不出,让学生去掉两个隆隆读读,再读读书上句子体会)

交流:

生:写出了力量之大。

生:写出了声音连续不断

师:这种写法叫反复。能使语言也有一种鼓的韵味,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这一个地方的反复叫连续反复。还有一种反复叫间隔反复,我们课文中也有,你有没有发现?

(下课铃响)

师:这个问题留着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点评:这里我最欣赏的是史老师对三个“隆隆”的理解,竟然引出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并由这种连续反复引向了课文中又一处更为重要的间隔反复。尽管已经下课,但我想下面的教学思路也开始明确了起来。]

总体感受:

南京史丽萍老师的这堂《安塞腰鼓》上得很有特色,大家一个总体感受是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学知识,更是在培养能力与习惯,在教思考问题的方法。史老师的教学经验很丰富,面对如此开放的,不确定的课堂,教师从容面对,智慧点拨。整个课堂在沉静的思考中,撞击出了智慧的火花。遗憾的是我作为一个活动策划者,没有给这样的智者提供更充裕的时间,让她尽情展示课题“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引子,但我们的老师已经比较直观地感知到了这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已经领悟到了课题的精髓——教师跟着学情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张扬他们的天性。也许我只是看到的是一点外显的皮毛,作为课题研究已经多年的史校长她的感受肯定是很多的。我们不妨听一听她对教学的理解。]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