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涉农企业与农业推广

发布时间:2020-03-03 01:09: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涉农企业农业推广的相关理论基础

1 涉农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涉农企业的概念

涉农企业是指从事涉及农林牧渔等农业商品的初级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产供销一体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具有较高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企业、间接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以及农业中介、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等企业。 1.2 涉农企业的特征

涉农企业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涉农企业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陈娆2011)。

(1)生产的立体化。涉农企业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特征及其对外部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多项目的立体化生产,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使涉农企业的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从涉农企业的加工层次看,表现为由浅入深,如农产品的生产、初级加工、二次加工和精加工等;从技术层次看,表现为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等的融合;从能量转化看,存在传统利用模式,二次、三次利用模式及多次利用模式,还包括循环利用模式等;从资源利用看,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副产品、有机废物等等循环利用。

(2)经营的综合化。涉农企业和相对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家庭、个体经营单位而言,其生产规模较大、社会化程度高,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其经营的综合化表现在:一是表现为农业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并以经济为纽带,把农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表现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部门的纵向综合。农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农、林、牧、渔各业,向前扩展到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部门,从而体现出涉农企业经营的综合性。

(3)发展的外向型。中国加入 WTO 以后,涉农企业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逐步形成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并包括产、供、销及其与此相联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新兴产业体系。

外向型涉农企业是以创汇为目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品质和技术密集程度等为标志与其他涉农企业相区分;它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前提,以销定产,以市场需求来确定科研开发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型和部门分割格局,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国内外研究综述

(1)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扮演的角色研究。根据农业成果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可将农业成果分为两种类型:“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融合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农业成果是否具有外部性,又将其分为两大类:“私人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认为,具有“公益性”的农业成果应该由政府扶持推广,而那些产权明确,物化程度较高的“私有化”的“非公益性”农业成果应该进行市场化有偿服务,通过农业企业这些推广载体,可以加大农业推广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成果的推广效率(张岳恒和孙良媛 1999;黄季和胡瑞法 2000;李维生 2007;沈贵银和张应禄 2007;温思美和张东梅 2000)。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扮演的角色指明了方向。

(2)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运行模式研究。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研究者,根据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依赖程度、企业性质、企业在农业产业的中位置以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涉农企业的推广运行模式做了分类。国外学者将农业推广模式分为“农户+企业”、“农户+中介+企业”两种模式(Eaton and Shepherd 2001)。国内学者根据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推广模式分为股份制型、企业化型、契约型和合作制型等模式(翟海和唐艺荣 2008;刘宁杰 2009);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丁振京和孙丽敏(2001)将推广模式划分为“农户+农工商企业”、“农户+加工型企业”和“农户+销售型企业”。根据企业在农业产业中的位置,张耀刚等(2006)将其分为二次返利、契约型、保护价型和市场连接型。学者们对不同推广模式下涉农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现阶段的农业推广模式没有很好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 赢模式,农业推广中,单方面违约、毁约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存在利益不均衡,相互信赖度低等问题,容易是农户利益受到损害。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对“杨凌科技示范园”、“国欣模式”、“大华模式”等具体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探索了这些不同类型企业推广模式的运行现状,揭示了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王亚新和郭来滨 2005;张凌鹏和杨立社 2006;郑华平2008;程瑞芳和武剑 2008;黄志宏 2006;郭红东和蒋文华 2007)。

(3)影响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运行因素的研究。Dorward(2001)研究认为,影响企业与农户双方利益选择的因数主要是双方的交易成本,承担的风险大小和权力的安排;Boger(2001)通过对波兰生猪企业订单状况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发现,生猪养殖户资产投入能力,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加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影响加工企业生产推广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主要存在政府干预太多而涉农企业自主权太小的问题(顾兴树和揭筱纹 2009)。张越杰和邵喜武(2004)通过对吉林省涉农龙头产业进行研究,从农户、农业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揭示了影响涉农企推广的因素。刘洁和刘永平(2007)从农户利益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影响企业推广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家庭特征、农户户主、政府的参与程度以及土地调整频率主要影响企业的推广和农民的参与;潘金刚(2007)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人力资源情况以及企业的营销能力是影响企业推广的重要内部因素。

(4)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创新机制的研究。Gow(2001)研究认为改善农户和企业间的相互信赖度,加强合作契约可以有效保证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但 Boger(2001)认为健全企业推广法体制,用法律来监督和保障企业推广,约束企业和农户双方的行为对企业推广更为有效。张耀刚等(2006)通过对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推广模式的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货物流为基本因素的商品型农业技术;也有一些研究者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构建多元农业推广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新格局,认为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多元化推广体系的发展(黄天柱和杨和财 2007;高启杰 2010;袁乐平和赖守红 2007)。

(5)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运行效果研究。欧阳欢(2005)从理论分析角度提出了企业农业推广绩效的考核指标。Patrick(2004)、Cadilhon 和 Fearne (2005)论述了企业农业推广给当地和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效果。Matopoulos 等(2007)通过对食品企业推广工作的研究,提出了企业推广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不利后果。马志雄和梁邦平(2009)通过对广东省 21 个市县的企业推广数据分析,剖析了龙头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带动作用。张克云等(2005)通过调查农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信赖度以及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欣种业推广模式的运行效果。也有研究从农户投入,产品质量,农户违约的方面调查了企业推广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蒯旭光等 2008)。

结论:

(1)在推动政府农业推广模式改革创新的同时,重视多元农业推广体系中其它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涉农企业模式更有活力、更有效率、与市场联系更紧密。(2)政府应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推广,为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推广创造条件。同时,对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3)政府农业推广模式应以公益性农业推广为主,有偿农业推广应进一步放开,交给市场,由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资源优化配置。(4)涉农企业应加快人才培养、技术储备,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优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发展现代农业。(5)在发展我国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时,应充分借鉴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改革经验,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推广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予以吸收利用。

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演讲稿

农业推广作业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涉农企业与农业推广
《涉农企业与农业推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