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登高》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7: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杜甫《登高》教案 封丘一中 袁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诗的分类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情分析

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诗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和必须步骤,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诵读或者诵读不好古诗。因而,本课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方法,切实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激起情感的共鸣。 本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表达,避免枯燥和呆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引出“登高诗”

师: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此类诗的内容(投影),或登高望远,抒怀励志;或登高望远,思亲怀乡;或登高望远,伤时悲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读。(要求声情并茂,约一分钟)

4、请两位学生起身诵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四、赏析诗歌的感情

1、诗歌往往有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方才我们读了《登高》,谁来说一下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

2、结合意象品味情感

鉴赏诗歌离不开关注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旷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看看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什么样的意境中

情感:仰望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味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歌中最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最能表现诗中蕴含的情感。请从颈联中找出这些词语,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明确:万、常、多、独

作用:“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如果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已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灾多难而怅恨沉痛。

4、诵读尾联探究情感的复杂性

问: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心系庙堂与苍生,却又为国破家亡而忧愤无奈。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相当于“很”,“恨”是动词,相当于“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5、归纳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读这首诗,我们不只瞻仰到了一位悲苦交织、穷困却不潦倒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形象,更读懂了他那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迁移写作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丰碑,仰之弥高。老师在备课之余,借《登高》这首诗的韵脚,也写了一首律诗,来表达对诗人的悲悯和敬佩之情,现在老师把它献给大家 。

藉古诗《登高》韵遥寄诗圣 袁文章 仕途颠簸究可哀, 长安回望意低回。

开元盛世落日下, 范阳胡尘卷云来。

举目疮痍曾为客, 留心社稷还临台。 既知飞霜凝双鬓, 一样对月啜空杯。

请同学们以“杜甫,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富有文采。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情感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悲壮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_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登高教案免费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