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登高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在他那纵横恣肆的文笔中我们领略到了诗人的豪放飘逸与浪漫气质,让我们深刻地体会了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奇特与瑰丽;今天我们再来拜读稍晚于李白的唐代另一位诗人杜甫的诗作《登高》,一起去在诗歌中捕捉诗人曾经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七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因其于乱世中度过了半生,所以他的诗歌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故他的诗歌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四、品读诗歌

(一)

1、生大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2、指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点评。听录音再感知,再指生朗读(师适当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明确: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悲伤、忧愁、孤独……

4、那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明确:景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6,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7、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8、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境遇是如此的悲凉。

10、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明确: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由此看出:(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作者两鬓斑白了。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小结: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总结全诗: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怎一个“悲”字了得?

五,拓展迁移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延际宿,孤月朗中饭。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有人评价“延”用的生动有趣,请简要分析。

———————————————————————————— ———————————————————————————— ————————————————————————————

2、颔联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 ————————————————————————————

3、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登高》学案

2、预习提示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谈谈这首诗有可能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2)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3、拓展延伸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延际宿,孤月朗中饭。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有人评价“延”用的生动有趣,请简要分析。

———————————————————————————— (2)颔联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3)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_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登高教案免费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