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登高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20: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登高》教案

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3.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5.背诵与拓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作者介绍 可由学生分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三、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着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抱病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五、初读文本,以声传情

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三到四遍,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量读出情感。

1.大家听了朗读后,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悲” 、“哀”。那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 情感呢?要注意对停顿、重音、缓急的把握。下面请大家 根据刚才的提示再大声读两遍,要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开始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请同学来读,另一位学生点评 明确:

文本分析注意对停顿的把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缓急的把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一词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一种孤独与无助,很好地把作者当时的心境表现了出来,“无边”又给人以壮阔感;“滚滚”一词将长江雄伟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读出一种气势,同时气势中又透着悲凉。作者面对萧萧下的落叶,想到叶子已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内心的悲凉不言自明。且“萧萧下”,形象地刻画出了叶子落下时的窸窣之声。看到滚滚来的长江,想到逝者如斯,想到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带走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而此时此刻的自己却年 事已高,还壮志未酬,可悲啊!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 重 读 “常”,以体现作者长年漂泊之愁苦;重读“独”,以体现作者晚境孤独之凄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联中,要重读“苦恨”以体现作者的愤恨之情,在国运和自身命运不济的情况下,老人想力挽狂澜,救人民于水火;想施展抱负,实现自己之夙愿,可自己已是两鬓染霜,垂垂老矣了。无奈的一声叹息之后,去喝杯酒以解愁吧,可那杯浊酒也因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而被迫戒掉了,真是悲上加悲啊!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播放视频朗读,

六、理解鉴赏,披文入情

1.通过朗读、涵泳品味,大家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请大家把你的感悟写下来,可以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或全诗进行赏析。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小组可讨论,把感悟写在课本上。 学生的分析分享(供参考):

明确:

2.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风急,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4.课堂小结

请大家合上课本。想象,你就是杜甫,一位垂暮的老人,在一个大风的秋天,拖着多病的身体登到高处,极目远眺,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飘飘洒洒,漫天遍野都是衰败、枯黄的树叶;俯视长江,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

传来几声猿的哀鸣„„面对万里江天,想到大厦将倾的盛唐王国;面对孤独的飞鸟、衰败的枯树,想到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自己,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就让我们以背诵的形式走进这位孤独的饱经沧桑的老人,随着他一起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

5.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本诗两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老师点评。

第二课时:背诵与拓展

1.给同学们6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当堂检查。

2.先小组互背,然后各小组比赛上讲台背诵 学生点评和互评 3.对比 《沁园春 秋》的异同 明确:

4.对比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登高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比陈子昂的登高时《登幽州台歌》。

5.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6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_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登高教案免费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