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登高》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9: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登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学习“以字析景,以境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字析景,以境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教学难点:学习“以字析景,以境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课本、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1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人生经历: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

四、赏析文本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品意境

律诗一般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请大家找一下诗歌的前两联中写了哪些意象?又用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意象?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这首诗前两联共写了八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无边”“不尽”来描写。十八字写八种景,极为凝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而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第二句,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3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下面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抒情部分,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悲”。

(二)悟感情

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的“悲”从何来? (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明确: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独”:更显登台的悲凉。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既指国事艰难,也指人生艰难。

“苦恨”:因为生活艰难,才有了心中极度的痛苦和遗憾。

“霜鬓”:因为国运艰难、生活艰难,心中极度愁苦,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 “繁”:写出了白发之多(愁绪之重)。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新停”:因病戒酒,愁绪无处排泄。 “浊酒”:浊酒一杯如何能销得万里之愁。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但是诗人又因病不能喝酒解愁,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

五、总结

4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六、朗读

1、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2、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3、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七、作业布置:

比较《秋兴 其一》和《登高》的异同。 明确:

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 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七、板书设计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5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途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_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登高教案免费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