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春之舞》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6: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春之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多多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尝试背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春的蓬勃之气和作者借此抒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不觉春天又浸润了江南古都绍兴,“三月有春绿江南”,说起春天让你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用以下句式说一说。“春天,遂想起江南,遍地垂柳的江南,采桑叶捉蜻蜓;春天,遂想起------------------------------。”

记忆虽然零碎、语言确也粗浅却同样可以诗意的表达你们的情感,如诗歌般美好。春天在你们的回忆中、言语中是如此的诗意!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一首真正的现代诗歌,朗读诗题《春之舞》,从诗题中我们判断今天诗人想要抒情的对象是什么?(预设:春天)那么诗人眼中的春天又是个怎样子呢?大声朗读这首现代诗《春之舞》。

二、

1、谈感受(朗读诗歌之后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诗人似乎是在赞美春天,是对春天的一种喜爱之情。 预设2:诗人描写春天的时候喜欢运用一些修辞,特别是比喻。如“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窗框,像酗酒大兵的嗓子在燃烧”等。 预设3:这首现代诗题目是《春之舞》,应该是要写春天的,可是没有出现明显的带有春天特色的景物,好些东西没能读懂,如“巨鸟”、“巨蟒”、“窗框”、“大海”“铁皮屋”等等,包括最后一段诗文。

2、解困惑

为了便于我们交流,现将本首诗进行分节,根据诗文句与句之间的自然分段,可将诗文分成6个节诗,请同学先做好标识。

同学找到了表达本诗的情感的诗节,就是第6诗节。请同学品读反复吟诵的“我怕我的心啊”,是怕变得“无用”?还是担心太过于“快乐”了?朗读感受!--“快乐”!

诗人因什么而感到快乐?(预设:春天的到来)

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由于春天的到来而诗人“喜不自已”?

刚才同学都用了具有春天代表性的事物作为自己感知春天的媒介,诗人也是如此,对于春天也用了很多事物来表现他对春天的感受,这些事物就是诗歌的意象,明确: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即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庞德说:“意象是理性和感情在瞬间的复合体”。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找出寄托了作者情感的这些物,即意象。

这首诗中有明显写冬天的意象:“雪锹”“冬天的额头”“化雪”“雪白的屋顶”“散雪的风中”等。这些意象在告诉我吗什么?(预设:冬天已经走远。)

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冬天即将走远,春天能不在吗?”文中的春天呢?

学生讨论诗文中那些难懂的意象是否和春天有关,是否能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颂之情。 分析:“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诗歌开篇描写了“我”在春天来临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受,以及自我的心灵体验。将春景高度的形象化:春天是有额头的,树木是有歌声的, “雪锹铲平了冬天的额头”,既形象地张显了春天那不可阻挡的伟力 (包括作者感受到的隐秘暴力及其带来的欣喜),又高妙地在动词引领的语流中应和着诗题中的“舞”字。

春天很抽象,人们只有通过春天里的事物来感知它。比如,树木苏醒过来了,冰雪融化、春水开始流淌了,太阳热烈起来了,春鸟飞来了,冬眠了一个冬天的蟒蛇扭动起来了,紧闭了一个冬季的窗扉也朝着太阳大开着,就连诗人居住的铁皮屋顶上也似乎能听到春天的轰响。前两节写出了春的舞姿、舞韵楚楚动人。

“树木 我听到你嘹亮的声音”,树木能有什幺声音?啊,那是春风,林涛阵阵的呼啸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春风,而是用“树木”来转达。 第

二、三两节,想象新颖,表现独特:“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写出了初春阳光的热烈灿烂,从严冬走进春天的自然与人类对太阳的渴望与欢呼。雄迈的想象力。 “我听到滴水声,一阵化雪的激动”运用了通感

“巨蟒,在卵石堆上摔打肉体/窗框,像酗酒大兵的嗓子在燃烧”,意象新奇、突兀,有力地表达了生命蜕变与新生的焦灼体验。这“摔打”、“燃烧”、“喧嚣”正是“春之舞”的传神写意。

“巨蟒 在卵石堆上摔打肉体”,说的那是云层中的闪电--一道道银色的,从天到地那幺长,那是多大的“蟒” 啊!“摔打肉体”,“啪”,“啪”地响,哦,那是雷声!

“窗框 像酗酒大兵的噪子在燃烧”,“窗框”,那是自然,写出春雨来之前的闷热之感。 “我听到 大海在铁皮屋顶上的喧嚣”,“大海”,那是雨,开始下大雨了!铁皮屋顶的是大地,干旱的大地。

“啊,寂静 ”,是呀,除了雨声,没有别的声音可以听到。

“我在忘记你雪白的屋顶 从一阵散雪的风中 我曾得到过一阵疼痛”,在后段“当田野强烈地肯定着爱情”中,得到提示。是在回忆冬天时,美好的初恋的情景„„,现在已经成为“爱情”,这是多幺甜蜜的陶醉啊!

为了增加诗的厚度、力度、深度,第三节中诗人在写春天的幸福时,不忘写写冬天给人的痛楚。这样,就让人更加感觉到春天的可贵。

“我推拒春天的喊声 淹没在栗子滚下坡的巨流中”,“我推拒春天的喊声”,那是我不愿意让春天的雷雨,扰乱我的回忆和向往。然而不能,一切都“淹没在栗子滚下坡的巨流中”,“栗子”般大小的雨点,哗哗地,疯狂地下了起来,雨,更大了!

诗歌最后,表现了“我”从寂静严寒的冬天迎来心灵复苏与生命解放时的强烈而复杂的感受。这首诗把生命蜕变与新生的感受寄寓在感性意象的新奇表现中,有几分知性体验,更多的是阳刚的感性抒情成分,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白洋淀诗派的代表作。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幸福中,诗人在春天的旷野上、山坡上,放声呼喊,兴奋不已!末节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怕我的心啊 我在喊:我怕我的心啊 会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这段,好理解了,冬天去了,春天来了。在这个美好季节,爱情会变得更加成熟,明天会更好!

心,完全醉了,快抽筋儿了---醉倒在春天的旋舞中,以致于失去原有的功能„„

3、比较阅读 比较一:

比较王维的山水诗与多多的《春之舞》,体会多多诗歌的语言特点。学生阅读王维的《春中田园作》看看诗文中是如何表达春的到来的,又如何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春中①田园作》【唐】王维

屋上春鸠②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③,荷锄觇泉脉④。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⑤。临觞忽不御⑥,惆怅远行客⑦。 【注释】

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②、鸠(ji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春鸠:即布谷鸟、杜鹃。

③、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伐远扬:用斧头砍去长得太远而扬起的桑条。

④、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觇(chan)泉脉:查看泉水的通路。 ⑤、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⑥、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shang)忽不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酒。

⑦、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诗歌通过带有浓浓春意的“春鸠”、“杏花”两个景物,和“伐远扬”、“觇泉脉”的两件早春农事,以及“归燕”、“新历”这两个代表“春天开始的标志”的事物,“归燕”对“故巢”,“旧人”对“新历”预示着拉开了一年的序幕,也就是春的序幕,尾联中对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春景而不由得的惋惜、惆怅之情更体现出了诗人对春天的赞颂之情。古诗中这些意象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春意,而且情感上秉承了传统的情感认知,通过叠加也将春意渲染十分的浓重。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的意象更多是感受方式与物象的统一性带来的,强调其原在感,不变形。而现代诗中的意象更多是感受方式的主观性渗透带来的,强调语言“造象”的自足性,变形感。

比较二:现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踏进春天的门槛》

最后一场雪

一枚悄然拱出

路上仍然泥泞着

与窗外的树巅

冻土的嫩芽

偶尔的行人

遥望无期

轻叩着大地的门扉

郊外 轻盈的风筝 竖起衣领

枝丫低垂叹息着

那只逍遥漫步的麻雀

驾驶季节的小船

将寒冷关在门外

喷出的雾气

吱地一声

一路抒情地

而春天的门内

滴成春天的向往

消匿于冰裂的树干后

抵达春天的领地

阳光灿烂

享受爱情

我创作是在文化革命的时代,那个时候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要挽救我的这首诗的命运。比如说,我为什么要注明这是 1973 年写的,而发表往往是 1980 年以后,如果有人要来找我算帐的话,我会说:对不起,你看这首诗写的很清楚,这是在*的时候写的,我不是在攻击今天的现实。你看,这变成了一个历史的压迫性的一种不是自我虐待,而是自我辩解性的东西,这一点,我想现代人也许不知道,但这是真实的,这是最原初的。

另外我要注明时间,也要看到一种标志性的东西。这是我 70 年代写的,这是我 80 年代写的,这是我 90 年代写的,我并不是对外人,而是对我自己也要具有一种清晰的记忆。因为在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我读到了谁,我受到了谁的影响,我怎么样有了这样一种风格,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对于外人,也不是只是对于自己,但恰恰不是对于你这个问题 。

我想我的写作永远是一种对于过去的捕捉和留驻。„„在每一妙中都要面对过去,从我的写作来说,它要变为过去的时间就会更长更长。我经常一首诗可以用十年以前的材料,我的每一首诗不会短于一年的写作时间。我处理的永远是过去。

多多及其同时代诗人在“*”时代的幽暗中,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启蒙。启蒙的光芒首先来自诗歌。自发的民间文艺沙龙里的秘密读物,有如妖冶的花朵,装点了青春颓废的梦。在半是颓废半是叛逆的文学历险中,年轻的诗人修造了一条通往精神王国的隐秘的通道。在那里,他与西方和苏俄的现代派诗人相遇,波德莱尔、艾略特、马拉美、茨维塔耶娃、曼杰利施坦姆、帕斯捷尔纳克„„这些遥远的文学星光照亮了他的精神旅程。他的诗歌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性的“呼吸”。在对于内在精神渴望的强有力的挤压下,多多把汉语抒情推到“高音C”的位置上,以一种精确而又纯粹的、金属质的声音,表达了自由而又完美的汉语抒情技巧。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但是有人说中国有一个十年就缺少了那份诗意,那就是*十年。“十年是一个没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的黑暗萧条时期”,“*十年文学领域变成了一片空白和沙漠”是这样吗?(*十年即1966年到1976年)

确实,“*”时期的话语的闭合性,是那个时代精神闭合性的严重征兆,革命的坚硬话语构成了汉语文学写作的坚固囚笼。

但是,1968年初春,朦胧诗代表诗人食指固执地用当时诗坛少见的温情字眼写下“相信未来”的梦想,伴随了一代青年的成长,给他们孤独的放逐岁月以无限温暖和力量。“*地下文学”是十年*时期最真实的声音,“地下诗歌写作”是地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朦胧诗即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动荡年代的诗歌成了人表达思想受挫的补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赴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特别引人注目。

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的多多,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1972年开始写诗。他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写作,为了冲破“*”坚硬话语的囚笼,必须磨砺更加锋利的言辞,方能把自己解放出来。自命为“存在主义者”多多,找到了倾诉的方式并跌人“酒神状态”,以一种“异质”的审美情趣、精神取向和言说方式进行着诗歌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品读多多的《春之舞》。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语言其实,我想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困境。„„三十年的写作,我已经说不出来我和语言是什么关系了。它必须成为异己的一种东西 。

“找到”它。去激发它,诱发它。

二、

《春之舞》主题单纯,情感经过了欣悦——怅惘回忆——自警这三个结点。

诗人选择了较为典型的意象,采用通感与人格化的比喻方法,表现春天带来的生命激情与活力。

诗人由开始“听春”、“观春”到最后化身为春之子的情感流变。

《春之舞》这是一首意象主义诗歌,写冬去春来给诗人带来的各种感受。诗人是通过一系列的诗歌意象来呈现早春给世界造成的骚动!全诗还运用了通感和人格化的比喻。就是春天以汉语的身体在舞蹈,不是舞姿,而是舞蹈本身! 细细品味:

1、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根本没有提到花或花朵,这是偶然的吗?尤其是联系到重要的第4诗节。

2、从第1诗节的“嘹亮”到最后“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自然(包含爱情)伟力何以带给诗人内心的是感恩似的温暖、柔软?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批亲身经历“文化革命”的青年,带着怀疑、迷惘、伤感等复杂情感走向诗坛。他们不满于直白浅露的抒情方式,追求具有独立意识的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忧患意识,多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象征、痛感、幻觉、变形等手法,追求意象的多层建构与抒情方式的多样化。因为诗意的朦胧多义而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源头是在*中,也是*“地下文学”的一部分。有两个主要的源头。第一是一个诗人食指(郭路生)。是他使诗歌开始了一个回归:一个以阶级性、党性为主体的诗歌开始转变为一个人为主体的诗歌,恢复了个体的人的尊严,恢复了诗的尊严。”朦胧诗第二个源头是“白洋淀诗群”和《今天》杂志。

1969-1976年,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到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落户。在这些知青中,后来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主要成员有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根子(岳重)还有宋海泉等。除了插队到白洋淀的青年之外,还有一些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这些人交往密切,经常到白洋淀来的一批人,这批人包括北岛、江河、郑义、陈凯歌等。这些人一般也算作“白洋淀诗群”中。还有就是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

,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的显赫主要是1978-1984这一段,其后,主要朦胧诗人到国外去,留在国内的诗人创作的势头已经过去,朦胧诗转入消沉。

多多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与芒克、根子等诗人一起开始秘密诗歌写作,后被归入定义模糊的“朦胧诗人”阵营,后来到《农民日报》工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1989年旅居西欧荷兰等国,长达十五年,2004年返国,乡音不改,唯头发全白,现任教于海南大学。多多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

2010年,多多(栗世征)到访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在俄大的莫莉•石•博伦礼堂,接受了2010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并获奖金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3万元),一面奖匾,以及一片银制鹰羽。多多在战胜多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如日本的村上春树、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迈克尔•翁达杰、以色列的AB•耶合舒亚和旅美中国作家哈金之后,获得该奖。

纽斯塔特奖的品位很高,仿行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69年,后由俄州富商纽氏家族出资并冠名,俄克拉荷马大学及其《当代世界文学》杂志主办,每两年颁发一次,得主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终身成就。

在该奖40年的历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选人和评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多多是得到此奖的第21人和第一位华人。能够跻身上述德高望重之大作家与大诗人之列,59岁的多多堪为当代汉语写作者中极为罕见的特例。一位曾流浪海外十余年,现居于海南岛的白发诗人,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赢得了一次货真价实的尊重。

“三月三诗会”,意在承袭此一传统,并为之注入全新的内容,提供当代诗人彼此交流诗艺、增进友情的机会,共同探讨新诗面临的问题,扩大新诗的影响力。

2007年的第三届“三月三诗会”,仍将于农历三月三这天开始。此次诗会安排在苏州市和昆山淀山湖镇两地举行。法国著名诗人热拉尔·马赛、让-克罗德·潘松、菲利普·贝克,中国诗人多多、柏桦、张枣、耿占春、庞培、李少君、臧棣、吕德安、王敖、杨键、陈朝华、王明韵、张维等五十多位诗人欢聚一堂。

出席“三月三诗会”诗人:

岛、陈东东、江弱水、老车、李少君、潘维、庞培、小海、杨键、张维、张枣、王敖、桦柏、北塔、多多、方序、冯光辉、傅维、耿占春、韩雪、贺中、黑陶、胡澄、胡志毅、华也、蒋浩、柯熙、老铁、李德武、李笠、刘立杆、卢一萍、吕德安、沈苇、舒航、树才、孙子兵、徐苕菲、徐素娟、杨

子、雨林、郁雯、臧棣、张小云、张浩凯、祝凤鸣、王明韵、翻译家董强、法国著名诗人有菲利·贝克、让—克罗德·潘松、热拉尔·马塞、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殷海洁。

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诗歌接龙

《春之舞》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春之舞教案

大河之舞 教学 设计

大河之舞 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 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之舞》教学设计
《《春之舞》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