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标本兼治创新社会管理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1: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标本兼治创新社会管理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篇,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5个大方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整体部署。

社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凸显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特征,社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凸显出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广东省综治办主任陈少波说,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快。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网民、手机用户。传统的户籍管理和单位管理,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如果社会管理跟不上,就没办法适应这种转变,势必影响社会健康有序运行。

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卓泽渊说,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社会公众的民族法制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对社会管理和服务都提出新的要求。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规划纲要描绘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基层党组织用服务赢得百姓认可

在社会管理中,坚持党委的领导作用,既要发挥好单位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和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群众。各级党委要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决策,支持政府履行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王长江教授说,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执政党要多做探索,努力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建设规律。基层组织要增强服务功能,只有服务才能得到老百姓认可。

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卓泽渊说,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政府不能缺位。当前,紧要的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使政府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切实对人民负责,体现出人民政府的本质。政府要把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把更多的钱花在民生上。

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将扩大

社会协同,就是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社会事务,千头万绪,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做不到也行不通。浙江大学教授说,大量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如果全部由党和政府来管,成本太高。在社会协同中,需要大力发展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政府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将不断强化,但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比重将逐步缩小,通过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将逐步扩大。

公共参与,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是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生动实践。在社会治安方面,群防群治和人民调解都是成功的经验。当前,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同时,也要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十二五”改革明确八大重点

着力在农村土地、户籍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重点推进的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二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政府结构和职能责任、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强化县级政府财力保障,完善预算和税收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是生活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以水、电、油、气、矿为重点,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切实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六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放开经营性社会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根据注重公平的要求,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增强财税调解和社会保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提高“两个比重”。

八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因势利导,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农村土地、户籍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改革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把握好村级民主监督的方向

在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把握好村级民主监督工作的正确方向,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了四个原则: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村务监督委员会必须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既要根据村民的意愿对村干部的权利行使进行监督,又要维护村党组织的威信;既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支持和协助村党组织正确履行职责;

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必须以合法为前提,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和运行村级民主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作用,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坚持以推进基层民主为目标。吧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保障农民权重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获得充分的机会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坚持加强监督组织自身建设为基础。通过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资格和履职程序,加强教育培训等多种措施,让监督本身也置于监督之下,充分发挥村级民主监督组织在村民和村两委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帮忙不添乱。

★快速发展呼唤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单位发挥领导作用,政府用于担当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委政府总是赤膊上阵冲在第一线,而是要为社会和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社会运行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化、虚拟化、扁平化、流动性、交互性、扩散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状态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更加开放、多元、活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将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比如,简单用传统的户籍制来管理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就勉其为难;片面依赖“单位”的模式来管理新型社会组织也很不得力;如何有效管理信息技术发展产生的虚拟社会更是我们以前从没有想过、但现在必须面对的崭新问题。在比如过去行之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方法还能否应对现在和未来各种类型的突发性事件,实现新情况下的是和谐稳定,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

没有大局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要在新形势下有效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必须破解的紧迫任务。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爱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方面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又要在一些关键点上率先突破、有实质性进展。

首先,社会管理功夫在“管理”之外在“服务”之中。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管理是“小技”,服务是“大道”;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管理,为了服务而管理。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管理”的功夫下载“服务”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便捷反映利益、表达诉求的渠道,形成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有效保障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为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而且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做好公共服务来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管理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就管理谈管理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与秩序,更遑论和谐。只有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社会事业做实、做好、做到位,真正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社会管理真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的动力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与理想目标是着眼于增强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积极性,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数十年的中国社会管理实践表明,稳定不是死气沉沉,秩序不是鸦雀无声。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单位发挥领导作用,政府用于担当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委政府总是赤膊上阵冲在第一线,而是要为社会和群众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而且党委政府从微观的社会管理环节中抽出身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社会和群众希望做的其他事情。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此外,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关键抓苗头,要把各种社会问题与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乃至未萌之前。对于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事后花钱摆平不是功劳,事前花钱预防不是浪费。正所谓未雨绸缪显本事,防微杜渐是功夫,社会管理工作的最高水平好比中国古代神医扁鹊他哥做的事情:“让人不生病而不是给人治病。”

★基层稳天下安

天津市北辰区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注重从矛盾源头治理、理顺群众情绪、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其探索值得肯定。

包括街道、社区、村(居)委会等在内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可以说是社会矛盾的解压阀、和谐社会的稳定器。

社会管理重在创新,创新贵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北辰区,无论是解决企业欠薪,还是化解邻里纠纷,以及帮助解决居民实际困难,群众诉求千差万别,有些甚至超出基层组织的职责范围,但是他们敢于“揽事”、“管事”,创新性地推动问题解决。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的生动诠释。实践证明,各级基层组织只有始终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才能将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稳则天下安。发挥好基层组织作用首先要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当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将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巩固起来,将其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使其成为社会稳定金字塔的重要基石。

事事办好人人顺心

1.创新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源头。

2.化零为整,变“各自为战”为“组合联动”。

3.“找事揽事”,建好“说事厅”、办好“恳谈会”。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要求我们科学认识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探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全面理解“社会管理科学化”这一命题,前提是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和“科学化”的内涵,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关于社会管理。一般来说,对于社会管理可以从内涵、外延、主体、手段、目标、任务、作用等角度来理解。从内涵上看,社会管理是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但社会管理的内涵和本质属性是不变的。从外延上看,社会管理设计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既包括现实社会领域,也包括虚拟社会领域;既包括社会组织等社会实体,又包括社会关系等社会软体;既涉及各个层次的社会群体,也世界不同地域的基层组织。从主体上看,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执政党和政府,而且包括其他社会主体,这是这话管理与社会统治的基本区别。从手段上看,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硬规范,也包括道德、价值等软规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软规范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从目标和任务上来看,社会管理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正、增进社会认同、推进社会和谐以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减少社会内耗、控制社会冲突、弥合社会分歧等。其中,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从作用上看,社会管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关于科学化。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固有的而不是虚构的规律。社会规律因为涉及社会成员及其群体有意识、有意义的活动,设计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与自然规律不完全相同。在社会领域强调实事求是,也包括从社会基本共识等十几出发来分析和研究问题。科学化中的“化”,更加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说的,是“彻头彻尾彻里

彻外之谓也”,也就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意思。事实上,这种彻底的科学化是没有止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与时俱进。

关于社会管理科学化。在科学分析社会管理和科学化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所谓社会管理科学化主要是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一些好的理念转化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重点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成员的需求。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性特点,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社会成员的新需求特别是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应着力消除各种不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观念和做法,如习惯“整治”、“命令”市委、主张“政府包打天下”、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看重硬性手段等。

重点抓好“六个结合”

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所谓治标管理,就是过去常见的应急性管理方式;所谓治本管理,就是从源头抓起的“大管理”,主要内容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注重制度安排的

★行政体制改革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是因为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中的基本问题,是政府一切活动的起点,行政管理的其他要素都是由政府职能派生出来的。职能定位是否正确,是政府能否正确行使权力、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行政体制改革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就抓住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牛鼻子。一般而言,政府职能只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围绕这四个方面,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作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针对企业以及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大幅度裁减;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不断加强;等等。然而,由于传统行政体制的惯性运作,政府职能转变远没有到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甚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成效有限。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前脚”迈出简政放权的门槛,“后脚”又想方设法退回原来的领地。一些政府部门往往强调自身职能的特殊性而否认行政体制改革的一般原则,抓住一些可以而且应当放松的管制不放。这些现象显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权力本位”等事项观念有关。因此,政府职能转变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有赖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时宜的行政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思想观念。

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落脚点。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为根本理念,为社会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而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许多情况下是私人或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换言之,服务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不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而是应该把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出去,重点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个方面职能不断提高能力。

把有效性作为衡量标准。这里所说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依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跟踪问效并及时反馈,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方法步骤,从而使政府职能更加贴近社会的现实需求。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因而政府职能更偏重于经济发展。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必须及时加强政府基本职能中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来的必然要求。

★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当前,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力争做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举措坚决不施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责任,由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事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落实到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是否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事项能够出台或实施的前置条件,做到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审批,未经批准或虽经批准但涉及重大隐患尚未消除的不实施。各级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和下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并把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考评体系。

充分把握参考依据。一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法性。主要看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所涉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二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理性。主要看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按照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是否有具体、详实的方案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否会给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有无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三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科学性。主要看在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出台政策或进行决策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遵循科学方法,是否违背科学规律等。

认真遵守工作程序。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个噢的相关程序。一般说来,大体可分为六个程序。一是责任部门先期自行评估。决策做出部门、政策提出部门、项目报审部门(单位)、改革牵头部门、工作实施部门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直接责任部门,应在提出决策和开展工作之前对决策事项和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适时性等先期自行组织评估。二是主管部门进行审查。责任部门自行评估后形成《自评报告》,送主管部门审定。主管部门可邀请维稳、法制等有关部门以及重大事项直接责任部门参与评估。三是主管部门确定实施意见。主管部门根据评估情况,将重大事项设计的相关情况形成的《综合评估报告》。该报告应对评估事项提出实施、部分实施、调整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等意见。四是维稳部门进行备案。主管部门综合评估完成后,在将评估意见反馈责任部门之前应把评估报告送同级单位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备案。五是责任部门落实措施。在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后,责任主体根据分析评估情况,严格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稳定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六是维稳部门和主管部门进行跟踪指导。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指定监管部门全程跟踪了解,及时掌握动态信息,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第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标本兼治创新社会管理
《标本兼治创新社会管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