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7)

发布时间:2020-03-03 08:04: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海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医学专业本科)

一、性质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法和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在教学措施上,我们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自学、讨论、辅导及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并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录象、CAI等先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作用;在教学评价上,我们采用授课评价和学生测评及学生成绩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任务是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理论、实验和智能基础。 二

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有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和结构,繁殖和代谢,遗传和变异,抗原构造和分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和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技术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熟悉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疾病有关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机制;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基本技能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常用微生物形态学检查方法和机能学检查方法;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熟悉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有关的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了解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及注意事项。

(三)基本素质

1.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2.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读能 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3.体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身防护和课间锻炼,增强体质。

三、参考性学时范围

总学时75~80学时,理论课54~59学时,实验课21~24学时。

海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专业本科用)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1 根据2006年8月卫生部教材办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第7轮规划教材修订工作会议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一定要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遵循本科教学的总目标,继续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的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要求,适应国家职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为此,我们依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教科书内容和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特制定了本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次重点内容要求熟悉,其余内容则要求了解。

根据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微生物学》总教学参考学时定为75~80学时,其中理论课54~59学时,实验课21~2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2.5:1。

2008.6.16

理论课部分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三界八类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三、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和现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种类与分布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时期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实习内容】

微生物的分布:空气、水、手指、钞票等。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 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3.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意义。

二、熟悉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2.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3.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

三、了解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教学内容】

3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实习内容】

1.细菌形态的观察。示教片观察: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肺炎链球菌荚膜、伤寒沙门菌周身鞭毛。 2.革兰染色法。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二、熟悉

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三、了解

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

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 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实习内容】 1. 细菌的分离培养 2. 细菌的生化反应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二、熟悉

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等热力杀菌法日光与紫外线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一、了解

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与灭菌

(一)热力灭菌法

(二)辐射杀菌法

(三)滤过除菌法

(四)超声波消毒法

(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

(二)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第三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二、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四、黏膜消毒

五、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消毒灭菌

六、病人污染物品的消毒

七、饮水的消毒

八、环境的消毒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微生物的种类

二、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三、微生物的数量

四、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五、温度

六、酸碱度

七、有机物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实习内容】

一、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示教)。

二、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和用途(示教,提供用紫外线照射的2个平板。其中之一,中间覆盖有三角纸片,另一个是照射时半盖平板。观察结果)

三、滤过除菌法(示教,观察滤过前后的液体培养基)。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4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二、熟悉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抵抗力、噬斑和噬斑形成单位的含义。

二、了解

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抗原性、复制周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化学组成

三、抗原性

四、抵抗力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一、概念

二、复制周期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溶原性细菌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实习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变异现象和机制。

2.病毒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和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3.噬菌体的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二、熟悉

1.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2.病毒的基因组。

三、了解

6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座因子

四、整合子

五、噬菌体的基因组

第二节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一、抑制基因转录

二、促进基因转录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一、转化

二、接合

三、转导

第四节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规律

二、突变型细菌及其分离

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一、影响细菌学诊断

二、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

三、制备菌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二、.熟悉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三、了解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耐药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加强药政管理

四、研制新抗菌药物

五、破坏耐药基因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 2.感染、传染、LD50、ID50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毒力、微菌落、生物膜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 4.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5.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 6.抗菌免疫机制。

7.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二、熟悉

1.超抗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所致疾病。 2.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

3.抗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机制。 4..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控制。

三、了解

1.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 2.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二、机会致病菌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 1.黏附素 2.荚膜

3.侵袭性物质

4.细菌的生物被膜

(二)毒素 1.外毒素 2.内毒素

(三)超抗原与疾病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1.吞噬和杀菌过程 2.吞噬作用的后果

(三)体液因素 1.补体 2.溶菌酶 3.防御素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细菌外毒素

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二)细胞免疫 1.CTL 2.Th1

(三)黏膜免疫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3.细胞免疫的作用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 2.细胞免疫 3.局部黏膜免疫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一)外源性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临床上按病情缓急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

临床上按感染部位的不同 1.局部感染

2.全身细菌性感染 (1)毒血症 (2)脓毒血症 (3)内毒素血症 (4)败血症 (5)菌血症

(三)带菌状态

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

(一)基本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一)微生物的特点

(二)常见的微生物

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者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二)诊疗技术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消毒灭菌

(二)隔离预防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实习内容】 细菌的致病性:(1)透明质酸酶的作用(2)破伤风外毒素的作用。动物实验。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0 1.病原菌的常规分离与鉴定方法原则和常用的检测细菌抗原的方法。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3.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4.细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主要原则。

二、熟悉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三、了解

临床感染性疾病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检测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常用方法。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一、病原菌检测

(一)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四) 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二、血清学诊断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 疫苗 1.死疫苗 2.活疫苗 3.新型活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5.重组载体疫苗 6.合成疫苗 7.亚单位疫苗 8.DNA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二) 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一)抗毒素

(二)抗菌血清

(三)胎盘丙种球蛋白

(四)其他免疫制剂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9章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1 2.链球菌的分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 3.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4.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淋球菌的致病性;淋病奈瑟菌的防治原则。 5.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熟悉

1.葡萄球菌的分布、微生物学检查法、免疫性;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 3.链球菌的免疫性。

三、了解

1.球菌的分类。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病性。

3.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4.其他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 6.铜绿假单胞菌的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5.分类 6.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凝固酶

(2)葡萄球菌溶素 (3)杀白细胞素 (4)肠毒素

(5)表皮剥脱毒素 (6)毒素休克综合症 (7)其他酶类 (8)超抗原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药敏实验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五)防治原则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一、链球菌分类

(一) 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二) 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

(三) 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

二、A群链球菌

(一)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超抗原 3.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三、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型 (1)荚膜多糖抗原 (2)菌体抗原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四、其他链球菌

(一)B群链球菌

(二)D群链球菌

(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第三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 分类

(二) 形态与染色

二、致病性

(一) 致病物质

(二) 肠球菌的耐药性

肠球菌

(三) 所致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

(一)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类

(二)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 免疫性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 防治原则

二、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类 5.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三、其他医学相关奈瑟菌 【实习内容】 化脓性球菌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0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志贺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

3.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血清学诊断和肥达试验。

二、熟悉

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志贺菌和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1.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2.志贺菌感染的免疫性;

3.沙门菌的分类及其感染的免疫性; 4.其他菌属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一、种类

二、通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分类

(六)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 2.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2.胃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标本的检查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及分群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三)免疫性

第一节 埃 希 菌 属第二节

志 贺 菌 属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毒力试验

(四)快速诊断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沙 门 菌 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三)抗原结构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热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血清学诊断

(四)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四、防治原则

一、克雷伯菌属

二、变形杆菌属

三、肠杆菌属

四、沙雷菌属

五、枸橼杆菌属

六、莫根菌属

【实习内容】

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四节

其 他 菌 属

第11章

弧菌属16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

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2.副熔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

副溶血性弧菌诊断与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

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二)所致疾病

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直接镜检

(三)分离培养

(四)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三)抗原结构与分型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二)所致疾病

三、诊断与防治 【实习内容】 弧菌的形态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2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直接镜检

(三)检测尿素酶活性

(四)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二、熟悉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破伤风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及致病机理 (1)破伤风痉挛毒素 (2)破伤风溶血毒素 2.所致疾病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分型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主要毒素(α、β、ε、ι,其中α毒素最强) (2)次要毒素(δ、θ、κ、λ、μ、ν) (3)肠毒素(A型菌株和少数C、D型菌株)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3)坏死性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分型 5.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的功能、致病机制及与破伤风外毒素的区别

2.所致疾病

19 (1)食物中毒 (2)创伤感染中毒 (3)婴儿肉毒中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重点检测肉毒毒素。

(四) 防治原则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毒素A(肠毒素) (2)毒素B(细胞毒素) 2.所致疾病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伪膜性肠炎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二)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三)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四)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 1.丙酸杆菌 2.双歧杆菌属 3.真杆菌属

二、致病性

(一) 致病条件

(二) 细菌毒力

(三) 感染特征

(四) 所致疾病 1.腹腔感染

2.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3.口腔感染 4.呼吸道感染 5.败血症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取

(二)直接涂片镜检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实习内容】

20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及芽胞观察。 2.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示教)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 验原理。

二、熟悉

1.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三、了解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

(三)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

(四)抵抗力

(五)变异性

二、致病性

(一)肺部感染

(二)肺外感染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一)免疫性

(二)超敏反应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四)结核菌素试验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直接涂片染色

(二)分离培养

(三)动物试验

(四)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

(五)动物试验

(六)细菌核酸检测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接种

(二)治疗

第二节

牛型分枝杆菌

21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实习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卫星现象。

二、熟悉

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流感嗜血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其他嗜血杆菌 【教学内容】 概述

流感嗜血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炭疽芽胞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布鲁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鼠疫耶尔森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布鲁菌属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2.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鼠疫耶尔森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了解

1.布鲁菌属的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区别。

3.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布鲁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与分型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 2.荚膜 3.侵袭性酶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血清学试验 1.凝集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四)皮肤试验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一、鼠疫耶尔森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结构

(1)F1(fraction 1)抗原 (2)V/W抗原 (3)外膜抗原

(4)鼠毒素(murine toxin,MT) (5)内毒素 4.抵抗力 5.变异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F1(fraction 1)抗原 (2)V/W抗原 (3)外膜抗原 (4)鼠毒素 2.所致疾病 (1)腺鼠疫

耶尔森菌属23

(2)肺鼠疫

(3)败血症型鼠疫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4.血清学试验 5.检测核酸

(四)防治原则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一、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结构 (1)炭疽毒素 (2)荚膜多肽抗原 (3)芽胞抗原 (4)菌体多糖抗原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荚膜 (2)炭疽毒素 2.所致疾病 (1)皮肤炭疽 (2)肠炭疽 (3)肺炭疽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二、蜡样芽胞杆菌属

第四节 柯克斯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五节

巴通体属

24

一、汉塞巴通体

二、五日热巴通体

第六节

弗朗西斯菌属 第七节

巴斯德菌属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7章 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二)嗜肺军团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三、了解

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不动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莫拉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4.气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5.李斯特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鲍特菌属

百日咳鲍特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2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诊断与防治

第五节

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诊断与防治

第六节

窄食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第七节

不动杆菌属

第八节

莫拉菌属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 第十节

李斯特菌属

【实习内容】 白喉棒状杆菌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二、了解

1.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诺卡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条件

(二)所致疾病 1.放线菌病

2.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的关系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硫磺样颗粒直接压片染色、镜检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诺卡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26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星形诺卡菌

(二)巴西诺卡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9章 支原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支原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支原体与细菌的L型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3.脲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

1.肺炎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1.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防治原则。 2.穿透支原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P1蛋白 2.荚膜

3.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 1.感染途径 2.致病因素

(1) 黏附因子P1蛋白 (2)荚膜

(3)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 3.所致疾病

(1)支原体肺炎 (2)肺外感染 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分离培养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解脲脲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多带抗原(MB-Ag)及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致病物质

(1)掠夺宿主细胞膜固醇等脂类营养物质

(2)合成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损害细胞,并可促进局部形成结石。 3.所致疾病

(1)非淋菌性尿道炎

(2)与自然流产、先天缺陷、死胎和不孕症有关。 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体检测 2.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三、人型支原体

四、生殖支原体

五、穿透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一端尖的结构具有黏附和穿入作用。

(2)诱导单核MФ等产生TNF-α可能是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3)穿透支原体的感染可促进HIV的复制,加速HIV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28

第20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立克次体概念及共同特点。

2.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致病机制。

二、熟悉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 查法。

三、了解

1.立克次体的分类

2.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原则。

3贝纳柯克斯体和汉塞巴通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抗原结构

(五)抵抗力

二、所致疾病

(一)流行环节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力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一、立克次体属

(一)普氏立克次体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构造 (4)基因组 (5)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致病物质

(3)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4)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分离培养 —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

29 (3)血清学检测

(4)分子生物学检测 4.防治原则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结构 (3)抗原构造 (4)培养特性 (5)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 (3)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分离培养 —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

(三)血清学检测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二)所致疾病 恙虫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分离培养

(三)外斐反应

(四)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贝纳柯克斯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基因结构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30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患者血液

(二)豚鼠腹腔接种

(三)外斐反应阴性

四、防治原则

二、东方体属 恙虫病东方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结构 3.培养特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恙虫病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分离培养 (3)外-斐反应

(四)防治原则

三、埃立克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1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衣原体的主要概念和共同特征;

2.沙眼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及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和分类)、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衣原体的分类。 2.衣原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1

一、生物学性状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内毒素样物质 2.主要外膜蛋白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一、沙眼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型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 (2)主要外膜蛋白 2.所致疾病

(1)沙眼生物亚种 ①沙眼

②包涵体结膜炎 ③泌尿生殖道感染 ④婴幼儿肺炎

(2)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直接涂片

3.分离培养与检查 (1)鸡胚分离培养 (2)细胞分离培养 (3)分子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肺炎嗜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点 2.培养特点 3.抗原构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32 2.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学检查 2.血清学方法

3.PCR检测特异性核酸

三、鹦鹉热嗜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征 2.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肺炎(鹦鹉热)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2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螺旋体的特点和分类。

2.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3.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三、了解

奋森疏螺旋体和回归热疏螺旋体。 【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四)抗原与分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 2.溶血素

33 3.细胞毒性因子 4.致细胞病变作用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原性诊断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与鉴定 3.动物试验

(二)血清学诊断 1.显微镜凝集试验 2.间接凝集试验 3.分子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荚膜样物质 2.透明质酸酶

(二)所致疾病 1.先天性梅毒 2.后天梅毒

(1)第一期梅毒 (2)第二期梅毒 (3)第三期梅毒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查螺旋体 1.暗视野显微镜

2.直接免疫荧光或ELISA法 3.组织切片镀银染色

(二)血清学诊断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 2.螺旋体抗原试验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FTA-ABS)试验 (2)梅毒螺旋体制动(treponemal pallidum immobilizing,TPI)试验

(3)梅毒螺旋体血凝(treponemal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TPHA )试验 (4)扑获ELISA法(capture enzymeimmunoaay)

四、防治原则

34

第三节 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分类

4.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 (1)侵袭力 (2)抗吞噬作用 (3)内毒素样物质 2.所致疾病

莱姆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试验 2.分子生物学方法

(五) 防治原则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一)种类

(二)致病性及机制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奋森螺旋体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二篇 病 毒 学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2.病毒的增殖过程;干扰现象的种类、机理及临床意义。

3.病毒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和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二、熟悉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抵抗力。 2.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3.病毒的基因组。

三、了解

1.病毒的分类、命名。

2.朊粒、类病毒、卫星病毒的概念。

3.病毒的培养方法;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异常增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35

一、病毒的结构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一、复制周期

二、

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基因突变

二、

基因重组与重配

三、

基因整合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病毒的形态(电镜照片示教)标本片或录象片)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包涵体的概念、本质、类型及意义; 2.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性质及抗病毒活性机理。

二、熟悉

1.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2.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3.抗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机制。

三、了解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干扰素

(二)NK细胞

(二)传播途径

二、特异性免疫

36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三、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包涵体(标本片或录象片示教)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二、熟悉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诊断的一般原则(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和快速诊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一、抗病毒化学制剂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三、中草药防治病毒感染

四、基因治疗

五、治疗性疫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二、熟悉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

37 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

4.风疹病毒的传播特征、致病特点及与先天畸形的关系。 5.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腺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

1.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2.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和分型。 4.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复制周期

(三)分型与变异

(四)培养特性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诊断

(三)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粘病毒

一、麻疹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8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腮腺炎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1.致病性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四、副流感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型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9 (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免疫荧光抗体法

3.ELISA法检查鼻因部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四)防治原则

五、尼派病毒

六、人偏肺病毒

第三节

一、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分型

(三)培养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SARS冠状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培养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核酸检测 3.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一、麻疹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冠 状 病 毒

第三节 副粘病毒

40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风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病毒的培养与复制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二、腺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病毒的培养与复制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鼻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四、呼肠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实习内容】

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41

第27章 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二、熟悉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及分类

2.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所致的相关疾病。

三、了解

其他肠道病毒的种类。 【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试验

(三)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无菌性脑炎 2.疱疹性咽峡炎 3.手足口病 4.流行性胸痛 5.心肌炎 6.眼病等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三)细胞培养

42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二、熟悉

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所致的相关疾病。

三、了解 星状病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二)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三)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二)病毒核酸检测

(三)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肠道腺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二)基因组

(三)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第三节

杯状病毒 第四节

星状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9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43 1.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2.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特性、致病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人工自动免疫。

二、熟悉

1.HAV的形态结构及抵抗力。

2.HCV、HDV和HEV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3.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1.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 2.肝炎相关病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致病与免疫机制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感染早期——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 2.了解既往病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抗- HAV IgG检测。

3.接种疫苗者——注射前后和随访——检测中和型抗-HAV(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效价)。 4.其他方法:

核酸杂交

PCR法检测HAV RNA

免疫学方法检测HAV抗原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型颗粒 2.小球型颗粒 3.管型颗粒

(二)基因结构与功能

(三)HBV的复制

(四)抗原组成

(五)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六)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致病与免疫机制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44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四)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五)HBV与原发性肝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H BV抗原、抗体检测(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原抗体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俗称“两对半”。 2.血清HBV DNA检测 3.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四、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特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二)致病机制

1.HCV的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2.HCV感染的慢性化机制 (1)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2)HCV在体内呈低水平复制,病毒血症水平较低,不易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 (3)HCV可存在于肝外组织(如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使病毒感染不易清除。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查病毒RNA 2.检查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动物模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二)感染方式 1.联合感染 2.重叠感染

(二)致病机制——CTL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HDAg检测是诊断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45 2.RIA或ELISA 法检测血清中HDV抗体是目前诊断HDV感染的常规方法。

3.斑点杂交或RT-PCR技术检测病人血清中或肝组织内的HDV RNA 方法也可靠。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查病毒RNA 2.检查抗体

3..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抗体是目前诊断HEV感染的常用方法。

四、防治原则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一、庚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RT-PCR技术检测HGV 感染常用和有效方法。 2HG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目前尚不成熟。

(四)防治原则

二、TT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采用PCR法检测血中TTV DNA。

(四)防治原则 【实习内容】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46 第30章

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3.登革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特点。

二、熟悉

1.登革热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森林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

(三)易感动物

(四)培养

(五)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征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过程 2.临床表现

3.免疫病理反应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4.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细胞培养法、小鼠脑内或蚊传代细胞(临床少用)。

(二)病毒抗原检测

(三)血清学诊断——常用 (1)血凝抑制试验 (2)ELISA (3)胶乳凝集试验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登革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及分型

(三)易感动物

(四)培养

47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征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过程 2.临床表现 3.致病机制 4.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 1.扑获ELISA 2.斑点免疫测定法

(三)病毒核酸检测

五、防治原则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 3.抗原结构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储存宿主 2.传播途径

3.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分离病毒——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小鼠脑内或蚊传代细胞(C6/36)。 2.血清学诊断——常用 (1)血凝抑制试验 (2)ELISA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汉坦病毒的传染源、流行环节和致病性。

二、熟悉

1.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流行环节和致病性。

48

三、了解

1.森林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其他出血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坦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三)HFRS的流行地区和季节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病毒分离——人胚肺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二)血清学检查 1.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2.检测特异性IgG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一、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三节

其他出血热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

二、其他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32章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分型与致病特点。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与临床特点。

3.EB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

1.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 2.EB病毒的抗原性。

3.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途径与特点。

49

三、了解

1.单纯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人类疱疹病毒—6,7,8型的致病性与特点。 【教学内容】

概 述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抗原构造与分型

(三)培养

(四)感染动物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类型 1.原发感染 2.潜伏感染 3.复发感染

(二)所致疾病

1.与HSV-1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 (1)龈口炎 (2)唇疱疹 (3)角膜结膜炎 (4)脑炎

2.与HSV-2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 (1)生殖系统疱疹 (2)新生儿疱疹 (3)无菌性脑炎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快速诊断

(二)核酸检测

(三)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与HSV相似。

(二)分型

(三)培养 只在人或猴成纤维细胞中增殖

(四)实验动物及鸡胚对本病毒不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原发感染

(二)复发感染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50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6版)

第7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精)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7)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