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6: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方芬

古人有过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倡导以读促写的学习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大重头戏。对于阅读教学,教师煞费苦心,学生埋头题海。三年中,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内外文章少说也有几百篇,作文教学虽不能与之等量齐观,但大小作文一个学期也不下十余篇。从数量上看,足够我们欣慰,但一到提笔,学生还是一片茫然,作文水平止步不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阅读不少仍写作难为的现象?是古人的训言并非至理,还是我们的教学走入了误区?

纵观课改中应运而生的各套教科书,写作知识的直接传授均被淡化,如人教版教科书,我们已无法找到任何过去常有的“作文指导短文”的影子,而是将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整合,成为“综合性学习专题”,其基本观点是“关于写作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来,不靠别人灌输”、“只有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适当知识点拨,才是有用的”。这种先练后导的编排思想,正顺应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但仅以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基点,展开写作实践,能否充分完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是否还需要一些同样有效的方法来补充呢?教师们有的正从茫然的被动中摸索教学指导的门道,有的深感找不到每堂写作教学具体方向的惆怅,也有的苦思怎样步步夯实以形成三年写作教学整体的序列化。于是,写作教学实践呈现出了困惑深思下的异彩纷呈。

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了平时的课文教学。

美国作家德尔文–G –舒伯特在Readingis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学体裁的示范本。”

实际上,从教科书编选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正是其选择的重要取向。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课文已经为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提供了很好的通道,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课文中取得这些知识。而事实上,在通常的课文阅读中,我们总会把精讲细品文本内容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甚至有时候以为阅读课上完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只有在学生面对阅读题海时才会被想起。而对于每单元后的作文练习,很多时候都采用教师讲一下、学生练一下、教师批一下的模式,造成写作能力往往实 114

效甚微。我们的教学还需要努力寻找课文阅读和作文的对接,让学生在作文时,自觉地回忆并运用课文的那些方法。

比如,每学完一篇课文后,写写读后感、评论,就是最直接的读写对接,既可牢记课文内容,为写作准备素材,又可对平时阅读忽略的东西作进一步思考,提高阅读思维,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在完成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阅读教学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写作练习,先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名人传》,每周随阅读的进程写相应篇章的故事梗概不少于300字,连续一月后,写一篇“生活、名人、我”为话题的散文或议论文,这样一来,学生为了把文章写好,就不能满足课堂上老师介绍及课外阅读的点滴知识,再继续找寻其他相关的文章,才能满足作文的要求。通过这番实践,既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适时拓展名著阅读,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解除了写作“无米之炊”的苦恼。

我们常说“文无定法”却“有章可循”,每篇课文都是需要构思、立意、选材、谋篇的结果,都具有题目、结构、中心、材料、语言,写作文就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反复审视咀嚼这些行文的优美片断,从易到难,逐步推进。那些美妙的写作技巧往往灵活散见于课文,而且不少课文还具有相似之处,有的是选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场景,如果我们将这些归类,让学生用心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写人,《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都能通过对人物穿着、外貌、表情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虽然前者描写了个体,后者描写了群像,但都能从外相写出内心并做到声情并茂。这种值得借鉴的课文就是最现成的作文范例,可充分利用它们来为写作奠基铺路。在教学中,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也写一段文字描写身边人,从描写的生动和特征的鲜明两方面,与课文比较,上课时通过抽查,了解学生情况,再通过课文的教学加以引导、借鉴。很多学生人物描写概念化、普遍缺乏特征。一比较,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秩序井然(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以形传神的高超技巧就显得不同凡响,《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更是体现了文学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揣摩怎样在同一个场景中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同样写人,《阿长与〈山海经〉》、《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物先抑后扬的行文思维,造成人物深刻的印象,也很容易被学生模仿、运用。

又如记事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插叙手法,时而眼前事,时而回忆往事,使文章波澜起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连续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少年生活有趣的活动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品味并自己创作一段某个活动的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事寓理的特点,使文章的立意不再浮于表面。

再如写景状物类文章,《春》、《济南的冬天》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的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才因此抹上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借鉴到写作上,就应该在学生已经体会了描写景物可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入找寻学生理解:写景的文章从形式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质更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有内心真切感受才能成文。而怎样让内心的情感更深远?《紫藤罗瀑布》托物言志的立意无疑是一个典范。

当然,面对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需要挖掘的还有很多,小至片言只语的使用,有时甚至可以在通过不同课文的交相对比,发现行文妙处,如句式的运用,《安塞腰鼓》在大量短句中,营造激越气氛;《邓稼先》长短不一和整齐句式兼有,作者在句式处理上的用意何在?学生作文时,是否有意识的追求句式的变化?这就有必要提示学生:语言、句式的运用应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一切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有意识的挖掘课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并争取合理的把写作方法的讲授融入到阅读教学中。

发表于《中学语文报》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小结

阅读与写作4

阅读与写作试题

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对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