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奕劻和义和团运动

发布时间:2020-03-04 02:47: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奕劻和义和团运动

【摘 要】针对奕劻这个在晚清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的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活动表现的探讨,展现了其在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的舞台上的政治手腕,表现了其精明、圆滑等性格特征。

【关键词】奕劻;义和团运动;经过 【引 言】本文主要探讨奕劻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活动,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展现人物的特点,借此对其作为政治家的政治手段和性格特征进行剖析。最后,尽可能完整的呈现这一历史人物。

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当了6个月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晚清皇族大臣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奕劻真正发迹缘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

奕劻在义和运动时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力主镇压、韬光养晦和议和谈判。

一、力主剿杀

义和团尚处于萌芽时期,奕劻就是该运动的直接关系者。由于民教冲突日益增多,1896年,总理衙门拟定了教案处分章程。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奕劻就是和德国公使海靖进行交涉的主要人物。1899年12月,英国牧师卜克斯被杀死,英国公使窦纳乐会见总理衙门大臣,要求清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他在给首相索尔兹伯理函中称:“我会见了总理衙门大臣们,并且用最严重警告的词句同他们谈话„„我反复向大臣们指出:在中国处理此类案件中的高级官员们之前,这些暴行是不会停止的。”

此时,清廷却在上谕中指示各省办理教案,应“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地方官不应“误听谣言”,将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的“安分良民”,“概目为会匪,株连滥杀。”清政府的上述态度,各国公使十分不满。1900年1月27日,英、美、法、德等国驻华公使同时照会总理衙门,认为上谕的措辞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对义和团和大刀会这样的结社抱有好感”,要求清政府“下令指名对义和拳和大刀会进行全面镇压和取缔”。 有着多年对外交涉经验的奕劻,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2月19日,奕劻领衔会奏,请严行查禁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会。奏折请求朝廷:“申明旧禁,明降谕旨,饬下直隶总督、山东巡抚,各就地方情形,剀切晓谕,解散胁从,并严拿为首之人,从重惩办。”清廷根据奕劻等人的奏请,发布上谕,明确声明“私立会名,皆属违禁犯法,务宜革除恶习,勉为良民。”上谕发出后,山东、直隶的地方官开始贯彻上谕,发布禁止义和团告示,劝谕义和团解散,筹拨兵勇,以防范弹压。但义和团发展的势头并没有被阻遏住,3月2日,英、美、德、法、意五国驻华公使,前往总署要挟。三天后,五国公使威胁说,如果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将采取“必要手段”。实际上,他们已经分别建议本国政府,派海军来中国北方海面示威。以后,总理衙门仍不断受到外国的压力,要求迅速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

面对强大的外交压力和恫吓,5月22日,奕劻再次领衔上奏,请求拿办义和拳。奏折称:“京城使馆林立,时有洋人教士往来出入,亟应设法保护使馆教堂,弹压地面,并访拿匪徒传授奉令暨匿名揭帖之人,获案究办,以免别生衅端。”由于奕劻处于外交第一线,感受到的外交压力也特别重,多次的军事恫吓,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态度: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堂,访拿“匪徒”。

二、韬光养晦

1900年6月10日,内阁明发上谕:“端郡王载漪,著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礼部尚书启秀、工部右侍郎溥兴、内阁学士兼侍郎衔那桐,均著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

- 1 论,而奕劻却不发一言。当天散值后,袁昶又找到奕劻、载漪和荣禄,陈述“招抚拳会”政策之不可行,声称“即使洗剿东交民巷,战胜外兵,然开衅十一国,众怒难犯,恐坏全局”。载漪听后“甚怒”,而奕劻“神色沮丧,无所言”。胡思敬在《驴背集》中评论当时关于和战剿抚之争时,说奕劻、荣禄、王文韶是“恶匪党而不敢直言”。面对载漪咄咄逼人的气势,奕劻沉默了。6月17日,慈禧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和战事宜,奕劻又没有表态。6月18日,慈禧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筹议和战”。会上,慈禧批准载漪请攻使馆之议。连平时不怎么发表意见的王文韶,都以“一旦开衅,何以善其后”之言出来反对,奕劻仍没有表态。当天,清廷决定派大学士徐桐、户部尚书崇绮,会同奕劻、载漪及军机大臣会商有关“京师军务”一切事宜。6月19日,慈禧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对列强宣战。

尽管奕劻“剿团和洋”的主张是一贯的,但在清朝统治集团决策过程中,奕劻并没有作为主剿派的领袖站出来。这除了对载漪和义和团的恐惧之外,和奕劻本人的性格是相一致的,他圆滑、巧诈,城府很深。他决不会像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等人那样,冒着杀身之祸,去拼命直谏,特别是看到慈禧战意已决,已经听不进“剿团和洋”的意见,在他看来,一味蛮干,于事无补。他更不想去据理力争,而是保持暂时的沉默,等待时机。但在私下奕劻仍然坚持他的“剿团和洋”主张,并做了一些牵制顽固派的事。当然,只要稍有压力,他就知难而退,又回到了沉默之中。6月15日,即第一次御前会议的前一天,袁昶上书奕劻,指出义和团“实属罪大恶极”,应“高悬赏格”,“格杀勿论”。奕劻当然是同意袁昶的观点的。当慈禧决定处死袁昶、许景澄以及立山、联元、徐用仪等五大臣时,奕劻无疑也是反对的,然而,他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去营救。《高枬日记》称:7月25日处决袁昶、许景澄前,荣禄求情没有获准,就去找奕劻一同再去。奕劻说:“我与若等耳,你求不行,我安能行者?如欲获准,非徐(桐)、崇(绮)一言不可。”奕劻明哲保身,圆滑处世的性格暴露无遗。 这一段时间内,他主要是和使馆区内公使们进行书信往来,要求各国外交人员到天津“暂避”,回答公使们提出的关于安全问题的疑问,向公使们介绍中国计划采取的保护措施,保证“万无一失”,等等。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的作为,也难有其他作为。

三、议和谈判 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分两路自天津进犯北京。8月15日清晨,慈禧带着光绪及大阿哥溥儁等仓皇出逃。留京办事大臣昆岗等见“各公使寻觅庆邸甚急,意在出而议款,甚至至邸宅探寻多次”,奏请“饬令庆邸回京议约,便宜行事,与各国公使浃洽。”8月23日,昆岗等又上了一个奏折,转达总税务司赫德的话:“各国素与庆亲王奕劻办事多年,最为信服„„必须三日内请庆王迅速会晤,以安宗社而救百姓。”昆岗解释,这是因为“庆王爷在总署办事多年,谨慎和平,为各国所钦佩,是以各国均愿与亲王爷早日商议和局大事。”

8月25日,李鸿章也上了一个奏折,声称“庆亲王、荣禄尤为各国所重,如已随扈西行,应请饬令星夜回京。”8月27日,赫德又致函总理衙门,要求奏请皇上速行简派庆亲王来京议和,就在当天,上谕命“病滞怀来行馆”的奕劻“即日驰回京城,便宜行事,毋庸再赴行在”

9月3日,奕劻在英、日军队护送下回到北京。经过一系列交涉,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正式签字,为时正好一年。从和议开始到1901年2月底,奕劻等人主要与各国使节纠缠于所谓惩治“祸首”的问题,历时六个月之久,奕劻在“剿抚”政策上,和载漪等人尖锐对立,要不是处事圆滑,有可能弄到与被杀五大臣同样的地步。现在,作为全权代表,奕劻有清算顽固派的机会了。

奕劻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召集留京官员开会。会上,“昆相(昆岗)起而言曰:‘徐中堂桐以身殉国,从容就义,拟请附奏请恤。’庆邸勃然变色曰:‘徐相已死,可惜太晚了,倘早死数日,何至有徐小云尚书论斩之事。’”在奕劻看来,“诸人之命,实断送于此人之手”。拒绝代递徐桐遗折。另一个“主抚”派人物礼部尚书启秀,在联军入城后被日军拘捕,因母丧被放

- 3

论奕劻和义和团运动

论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浅谈义和团运动

天津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8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论奕劻和义和团运动
《论奕劻和义和团运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