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塔城市财政局开展财政支农政策调研

发布时间:2020-03-03 16:04: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塔城市财政支农政策

调 研 报 告

为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财政支农政策,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地区财政局《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政策调研工作的通知》(塔地财农[2010]85号),我局制定了《塔城市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方案》,要求塔城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及乡镇企业局按照调研方案立即开展调研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建议和意见,为自治区财政决策提供依据,保障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建议。

(一)“十一五”以来的财政支农工作。

1、农业系统:

(1)领导重视,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的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把粮食生产资料直补资金,按时足额地发放到农户手中。严格执行农资综合补贴中的各项政策。而且专门成立了农业稳市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市委常委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制定了《塔城市小麦生产考核办法》,成立了成立了塔城市农业局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担任,各单位行政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姚俊萍同志担任,各单位抽精兵强将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的撰写等事宜。同时为了监督好各单位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局成立了项目工作监督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委书记刘河同志担任,局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纪委委员、纪检干事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一线监督,确保提高重点项目的建设效能,将重点项目打造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和高效工程。同时成立了“塔城市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小麦生产的整体部署、协调、检查、验收及地块的落实,技术总结和试验、示范及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实施,做到实施前有方案,实施中有检查,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并将小麦生产纳入塔城市新农村工作考核中。

②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为提高商品量奠定了基础由于塔城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之我市有一支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同时随着2007年国家开始实行小麦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极大的调动了我市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特别是2008年在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小麦收获面积仍达到了36.72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12.47%,比2006年增加了30.9%,为完成商品量提供了保证。

③各乡(镇)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农资综合补贴业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财税所、粮站、信用社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做好涉农补贴管理工作。

(2)塔城市每年都进行小麦面积核查工作

根据塔城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每年5月中下旬由塔城市农业局、粮食局、统计局、财政局及财保公司等单位对全市各乡(镇)场小麦种植情况进行核查。

一是成立了小麦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塔城市成立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相关单位的领导为副组长,成员为各乡(镇)场主管农业的领导。

二是确定核查小麦面积的区域

塔城市五乡一镇三场以及地区种牛场当年收获的冬春小麦面积。

三是核查小麦面积情况

对全市五乡一镇三场及地区种牛场10个单位进行了小麦面积核查,核查小麦面积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每个乡抽4个村,以村为单位100%核查小麦面积,发现个别乡、村有小麦面积不符的及时进行整改。

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家、自治区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项目区五乡一镇一个农场,从2005年到2007年,每年补贴面积14万亩,补贴资金140万元;从2008年开始增加了小麦综合直补每亩为95元,计3358.25万元,从2009年开始增加了玉米良种补贴、打瓜良种补帖,计5366.97万元,惠农资金由2005年的14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5366.97万元。

2、林业系统:

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平原人工造林面积4.85万亩,“十一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共造林4.85万亩,实际完成4.85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其中完成防护林3.45万亩(农田防护林3.45万亩);用材林0.45万亩;经济林0.95万亩;四旁植树500万株(折1.25万亩)。全市森林覆被率19.1%,比“十五”提高1.62个百分点,全市已实现农田林网化。

(1)“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全市“三北”四期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4.85万亩,每年每亩补助30—200元不等。

(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好效益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总面积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合格面积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加快了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3)森林生态效益,每年可获得每亩3.5元补偿金。纳入中央南湖乔木林区得到有效管护,郁闭度不断提高,固表保土,防止土地沙漠化有积极作用。而未被保护的却不断的被耕地侵蚀继而被荒漠化,牧民砍柴使郁闭度不断下降。建议将另外60万亩也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项目中。

(4)南湖乔木林区和荒漠林区

南湖乔木林区属南湖次生林场管理,当地政府支付护林员工资。

南湖荒漠林区,是该区农业开发造成水位下降,草场退化后生长的荒漠灌木林,曾纳入退耕还林项目中荒滩造林,经封育后各种灌木植被得以恢复,郁闭度得以提高。但荒造只是一次性投入,后期因无管理资金而将退化。建议把这一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项目中,给予有力的资金保障

(5)护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我市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强化预防措施,加强林区火源管理和护林防火物资储备建设,全面提高了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十一五”期间,火警、火灾次数每年不超过15起,没有发生森林受害面积,做到了用自治区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对我市林火动态进行监测。

3、水利系统:2006年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工作在塔城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地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防渗渠道、高效节水、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牧区人畜饮水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06—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入374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07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3100万元,财政预算投资1436万元,农民集资19574万元,其他投入3176万元,(2006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入481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33.5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192万元,财政预算投资156.96万元,农民集资2128.4万元,其他投入1008.24万元;2007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入5902.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118.29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523万元,财政预算投资237.65万元,农民集资1786.19万元,其他投入1237.46万元;2008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入6486.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79.3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395万元,财政预算投资161万元,农民集资3730.6万元,其他投入520.4万元;2009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入1385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78.05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1419.55万元,财政预算投资826.2万元,农民集资8081.96万元,其他投入145.2万元;2010年截止8月1日,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入6432.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98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570万元,财政预算投资54万元,农民集资3846.7万元,其他投入264.2万元。

近年来,我市以“天山杯”竞赛活动为契机,在总结过去水利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了“增节结合,以节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在全市开展了“塔城杯”农田水利竞赛,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各行各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共同参与水利建设,同时,还将以工带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等资金捆绑使用,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形成了地方财政投入、乡村集体自筹、群众集资返还、水费返还、银行贷款及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多种方式的资金筹措机制及全社会共办水利的良好局面。2006至2009年四年期间财政投入及项目整合投入水利防渗渠建设资金2352.2万元,水利部门筹措资金2105万元,并补助修建防渗渠水泥 3738.5 吨,自治区专项及项目整合补助高效节水工程 1370万元,全力推进了水利建设工作步伐。

一是水库建设成效显著。喀浪古尔水库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市四座小型水库被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规划,目前三座水库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喀拉哈巴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070万元、恰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885万元,库吉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881万元,库尔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正在加紧施工当中。全市水库蓄水量由原来的800万方,增加到目前的5410万方,增加了5.76倍。

二是“三大灌区”骨干工程及防渗渠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喀浪古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期一至五阶段工程完成投资2330万元,修建防渗渠29.55公里、配套渠系建筑68座;锡伯图中型灌区改造工程,新建渠首1座,干、支渠37公里,完成投资1830万元;阿不都拉东一支渠维修改造支渠5公里,完成投资200万元;锡伯图干渠维修改造干渠3.7公里、建筑物4座,完成投资230万元;恰夏乡恩喀德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防渗渠19.983公里及配套渠系建筑物,完成总投资137万元。“喀阿调水”工程渠道建设13.8公里,完成投资1800万元(其中日协贷款投入930万元)。阿不都拉干渠改造工程6公里,完成投资310万元;喀浪古尔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改造干、支、斗、农渠37.1公里,配套建筑物207座,完成投资718.61万元;阿不都拉渠首改建工程,完成渠首一座,总投资300万元;库吉拜渠首及支渠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75万元。全市新建防渗渠 610公里(2009年新修防渗渠120 公里)维修渠道 333.23公里,其中:新修和改造干渠110公里,支渠83公里 ,斗农渠417公里,使全市干、支、斗、农渠道总长度达到4048.37公里(其中农渠2940.27公里),干、支、斗渠防渗率达到88%,渠系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54提高到现在的0.71,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用水在2000万方左右。

三是高新节水工作强力推进。出台了《塔城市高新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将高新节水任务纳入了乡(镇)场年底综合考核目标,实行了奖惩措施,加快推进了高新节水工程建设步伐。截止目前,全市共推广加压灌溉面积41.54万亩,其中:2007年推广0.61万亩,2008推广3.2万亩,2009年推广23.7万亩,共发放补助资金1370万元。2010年推广14万亩(其中4万亩高效节水属于自治区财政补助项目),通过全面推行高新节水技术,农业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初步统计仅实施加压灌溉一项2009年就农牧民增收达2000余万元。

四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来,共投资2287.4万元,完成了阿布都拉乡库吉拜五村、也门勒乡喀拉窝依村、阿西尔乡江木扎村和恰合吉牧场迟尼拜村、恰夏乡及恰合吉牧场饮水安全工程、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点饮水安全工程、阿西尔乡客浅三村、二工镇园艺场四村、吐马克齐两村、喀拉哈巴克乡片区10个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共建成引水头部2 处,蓄水池2座,水塔6座,建设水厂6个,铺设管道455.26公里,解决了66个村(队)、4.4万人和19.1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极大的改善了农牧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十一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

(1)“喀阿调水”工程:“喀阿调水”即是指由喀浪古尔河向阿不都拉河调水,该工程首端接喀浪古尔灌区总干渠,末端接阿不都拉干渠,总长19.8公里,渠道设计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工程建设期两年。工程总投资2700万元,建设资金来源于喀浪古尔灌区改造、日协、财政转移支付及群众自筹四个方面。工程于2005年开始勘察及可行性研究,进行了水资源论证,制定了合理的调水量、调水时间。在工程设计中根据落差建设条件,选择了高、中、低三条线,并进行隧洞衬砌、明渠延等高线绕行及大开挖多种方案类比,目前的建设方案为大开挖和等高线绕行相结合。工程建设中得到自治区、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塔城市委、市政府及受益乡(镇)场协调了土地征用、道路等建设问题,垫层砂全部由受益群众承担。工程于2007年5月开工,于2008年6月成功实施调水,并投入运行。喀阿调水”工程是一个富民工程,完工后每年向阿不都拉灌区输水1500-2000万方,可解决阿不都拉灌区5个乡(镇)场、37个村(队),所属20万亩耕地在枯水期灌溉一次用水问题。按小麦单产、单价最保守测算:每亩增产50公斤,20万亩增产1000万公斤,增收1300万元,灌区人年均增收400余元。

(2)喀浪古尔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工程规划总投资1.8亿。其中骨干工程11010.43万元,田间工程7010.52万元,改善灌溉面积53.27万亩。

一期工程分三个阶段建设,于2002年5月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823万元,其中地方配套123万元,建成中型首部引水枢纽一座,引水干渠0.7公里、跨河渡槽一座、西干渠14.85公里、东干渠13.15公里、涵洞一个、公路桥一座、钢测桥8座、溢流堰一个。

二期工程分五个阶段建设,于2005年9月20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700万元,其中地方配套82万元,建设干渠21.95公里,改造渠系配套建筑物分水闸15座,交通桥9座。控制灌溉面积13.94万亩,剩余工程量将于今年5月完成。

三期工程于2010年1月12日完成招投标工作,施工单位已逐步进场。概算总投资980.43万元,其中国债投资800万元,地方自筹180.43万元。改造内容:支渠19.53km渠道防渗,渠系配套建筑物分水闸22座,交通桥6座,农桥1座,过洪涵洞1座,过洪渡槽1座,纳洪口3座。

(3)库尔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工程概算总投资1666.77万元,设计总库容113万方,解决水库下游的5250亩耕地用水不足问题,同时兼顾防洪等任务。该工程于2008年9月1日开工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2010年8月底完工。

(4)防洪应急工程:塔城市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穿城而过,城区防汛范围内河道总长26公里,2007年以前修建堤防为1.14公里,仅占防汛规划总长度的4.38%,洪水灾害频频发生。为减少洪水灾害损失,2004年8月完成了《新疆塔城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的上报审批,该规划分应急工程、近期工程、远期工程三部分,城市防洪应急工程位于塔城市发展河支流0+864—1+446段和乌拉斯台河干流0+325—0+812河段实施,护堤总长度为2.0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419.56万元,其中申请自治区财政防洪资金300万元,市自筹119.56万元。该工程于2007年9月1日开工,建成桥梁、渠首各一座,修建护堤2.0公里,护栏2.0公里,项目实施后,发展河支流及乌拉斯台河施工段的行洪能力将从原来的5.28m/s和23.6m/s,提高到24m/s和56.3m/s,行洪宽度15—20米。抵御洪水的能力均达到50年一遇。该工程占地

333

3拆迁共计47户,拆迁费用共计360万元,资金来源塔城市财政解决。累计完成投资约700万元左右(其中拆迁投资360万元)。

(5)饮水安全工程

重点饮水安全工程四项, 分别是二工镇吐马克齐2个村饮水安全工程、二工镇园艺片区饮水安全工程、阿西尔乡客浅三村饮水安全工程、喀拉哈巴克乡片区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总投资945.5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02万元,自治区配套70万元,项目区自筹73.57万元。共建成引水头部1处,蓄水池2座,水塔2座,检查井173座,铺设管道130.54公里,解决了5375人和7.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极大的改善了农牧民生活质量。以上饮水安全工程于2009年11月20日前全部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

(6)喀浪古尔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

工程建设内容为喀浪古尔灌区下一棵树村1.6万亩地的末级渠系进行改造,新修防渗渠32.5公里及配套屈膝建筑物。工程总投资718.61万元,其中国债投资360万元,地方自筹358.61万元。对该项目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各个灌区计量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程于2009年11月20日前全部完工,并通过地区初步验收。

(7)博孜达克农场5000亩滴灌工程

建设内容为首部8座,新建地埋管23.04公里,铺设滴管带55.84公里,闸阀井48座,工程总投资204万元,自治区投资110万元,农民工投劳资金94万元。工程于2009年11月20日前全部完工,并通过地区验收。

(8)塔城市末级渠系量测水设施建设项目

该工程位于喀浪古尔、阿不都拉、锡伯图三大灌区内,工程将新建量测水设施244座,全部建在已防渗斗渠上,共计244座。工程总投资95万元,自治区投资60万元,项目区自筹35万元,于2009年10月开工,目前还在建设当中。

(9)喀拉哈巴克乡柳泉村节水灌溉工程

工程建设内容为首部7座,新建地埋PVC-U输水管道70.297Km,铺设滴灌带370.08×10m,管道土方38533.95m,土方回填38533.95m,闸阀井50座,排水井50座。工程总投资为397.74万元,中央财政补助200万元,项目区配套和受益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197 .74万元。于2010年1月16日完成招投标工作,于4月下旬开工建设。

4、农机系统:“十一五”以来,农机购臵补贴财政支农资金共投入3561.96万元,(其中:2005年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2007年中央财政资金120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40万元;2008年中央财政资金400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35万元;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1246.96万元;2010年中央财政资金1600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2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于农机购臵补贴,重点用于农民购臵农机具补贴,针对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等购买补

3

43贴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一方面用于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用于农机系统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环境、办公条件改善。从2010年起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乡级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主要做法和成效。

(1)补贴程序由农牧民申请,县市农机具根据补贴优选条件确定补贴对象,对确定的补贴对象按照补贴公示制度进行公示,确定无异后签订购机补贴协议书,补贴农户按照扣除补贴金额后的机具差价款向销售商交款、提货。县市农机局对所有补贴机具进行核实、喷号、建档,上报自治区农机局,由自治区农机局与供货企业结算补贴资金。

(2)农机购臵补贴管理制度完善,购臵补贴的实施方案、农民优选条件、补贴公示制度、补贴产品目录、机具供货核实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同时,为加强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防止发生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的问题。塔城市农机局加大农机具的核实,核对农户身份,核对补贴机具型号,检查补贴机具编号、核对补贴资金额度。确保补贴资金的足额到位。

购机数量逐年增加,装备结构不断优化。购买各类农业机械总数从2005年的39台(套)增加到2010年的1860台(套),补贴额也由2005年的5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0万元。而购买大、中型拖拉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购机额都是呈逐年增加趋势,有利于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3)补贴领域不断扩宽,服务领域不断扩大。2005年,购机补贴领域只涉及到粮食种植业,到2010年,补贴的领域扩宽到畜牧业机械、林果业机械、设施农业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等。其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4)补贴比例逐年增加,补贴额度不断增大。2005农业机械平均补贴比例达到15%,到2010年平均补贴比例达到30%,单台最高补贴额也由05年的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2万元。

5、乡镇企业局:

(1)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塔城市乡镇企业起到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了乡镇企业的产业统筹、劳动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村企互动、以企带村的作用,在塔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发挥了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作用,为我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规模优势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实行了兼并重组,培育确立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了农村能人和返乡农民创业,搭建了城乡之间创业服务示范平台,加快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2007年自治区成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和农产品加工局后,根据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职能要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同时在乡镇企业局加挂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农产品加工局两块牌子,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和农产品加工局的职能,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我局根据《塔城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四年的发展,共争取到位国家项目资金418万元,其中工业园区建设资金12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及贷款贴息资金260万元;乡镇企业贷款贴息资金38万元,为我市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改善、提高整体效益创造了条件。

(2)主要特点:

一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凸显,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我市经济总量显著增加。二是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工作,积极引导入驻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三是择优择强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对地区级以上龙头企业、新上在建项目和出口创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四是通过引导企业和农户走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等形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为农户和企业的增产增收在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平台。

(二)当前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部分支农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农业投入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特别农民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农民普遍反映贷款少,利息高,手续多,同时,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商企业。农村“一事一议”操作难、标准低,议而不决,难以达成共识,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困难重重。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分散、名目繁多、资金量小,涉及部门多,发放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

2,支农资金运行效率不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滞留时间长,资金拨付进度慢,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时效性差,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同时,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3,财政支农投资渠道分散,重复建设、资金分散,支农结构不合理。许多政府部门都控制着支农资金,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导致了重复建设等资金浪费;同时,支农支出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支农事业费比重较大,支农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资金比重较小,尤其是用于粮食直补、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比重较小,无法起到很好的投资拉动作用。

4,受地方财力限制,农业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影响支农效果。现行财政体制规定,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国债项目、扶贫项目的资金安排,均需要地方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共同完成。为得到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多数市、县(区)政府在地方财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仍承诺对涉农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致使多数项目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中央、省级农业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5,小麦良种补贴及综合直补面积能否在往年的基础上增加到60万亩左右。保证我市小麦丰产丰收。

6,随着国家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型灌区配套工程得到了初步改造和完善,但就灌区工程设施总体状况而言,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形势依然严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组织难、投工难的问题,造成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水量浪费严重,灌区改造项目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成为制约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田间基础设施落后亟待改善。

7,安全饮水方面

一是市财政困难,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到位,群众自筹也未按规定完全落实,影响了饮水工程的建设力度。二征收水费难度大,人员工资和维修费不好解决。另一方面工程运行管护不够落实,部分用水户未安装计量水表、没有按计量收费,使工程运行无法维继。三是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是按人头国家给予补助,对于人口稀少、工程规模较大,在资金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资金缺口较大。

建议:增加补助额度。 8防洪方面

①塔城市境内河流基本无河岸防护工程,汛期河道迁移,冲毁农田、房屋等时常发生,建议自治区加大对我市河岸防洪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议能尽快启动实施五条河流的城市防洪工程。

②我市一些水利项目都是在十一五前年完前期工作,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因素,资金出现缺口,鉴于自筹能力有限及工程特殊性,工程无法顺利竣工,恳请中央、自治区财政项目能追加建设资金。

③塔城市实施高新节水工程,适合我市的建设模式是增压滴灌工程,增压滴灌工程从主体设备到滴灌带总投入约400元/亩(打井、电力配套或修池不在计划内)。目前政府承诺每亩补助100元,根据目前原材料市场价格情况和农户经济承担能力来看,每亩补助100元,不能满足工程资金需求,望中央、自治区财政提高补助资金额度。

④我市牧区水利建设规划已完成,建议早日启动该项工程,为优质饲草料地建设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另外,呼吁自治区加大对库鲁斯台草原荒漠化的治理力度,规划实施自然草场灌溉项目,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9,农机补贴资金:

(1)购臵补贴资金下达晚。农机购臵补贴资金大多数在春耕生产开始时才下达补贴资金使用方案,此时春耕生产农忙季节,农户集中购买农机具,申请、登记、核实、公示、签订协议、登记造册、工作量非常大,对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登记、核查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2)补贴程序复杂,行政成本太高。到户补贴一般都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报批程序,农民、村干部、乡镇干部层层签字盖章,打印生效文本一式多份,而涉及项目往往也多,县、乡、村工作费用过高,财政补贴项目本身没有配套工作经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在具体落实方面行成“广大农民受益、乡镇和部门作难”的局面。

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方面的情况对策建议

(1)将购机补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且应逐年递增,制订一个购机补贴规划,建立相应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免农户担心以后没有补贴,出现一窝蜂的购买。

(2)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当然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对于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也是间接受益者,但对于从事基层农机推广的部门国家在制定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也应考虑一定比例的推广经费,以解决地方农机部门的后顾之忧,营造多方共赢。

(3)目前各项惠农政策较多,如良种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粮食直补等,补贴功能不同,功效也不一样,应在同一地区放大单项补贴的功效,努力整合各类补贴使之产生“共振”。同时要完善培植和建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制度,在其购买数量上要放宽限制。

(4)提高标准:一要提高补贴企业的“准入门槛”,尽可能避免低水平的农机产品重复投资;二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及高新技术机具的补贴比例,增强农机专业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以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

(三)新形势下各部门加强财政支农工作的思路 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来源结构,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和长效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支农资金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农资金分别应该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1986-2001年,中央财政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重为31.549%,地方为68.451%。就历史情况而言,地方财政是国家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却增长乏力。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除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确定一个标准,地方财政的支农投入占其支出总额的比重不应该低于这个标准。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后,为了确保地方政府财政支农的有效实施,中央政府必须对地方政府进行必要的转移支付。

2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财政支农的政策要向农村的公共产品倾斜,主要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的投入,使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从主要投向主管部门的事业费用逐步转向主要投入到农村的基础事业建设中去。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把对农民种粮补贴作为主要部分,同时辅助于技术、农用机械资料补贴等。

3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完善资金运行机制

农业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有限,要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不断完善支农资金监管制度,完善资金运用新机制。一是要加强编制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资金的使用,提高透明度,严禁挪用、挤占财政支农资金;二是要以政府采购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检查验收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到位,杜绝损失浪费;三是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要明确界定监管体系各构成部分的职能,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四是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事权范围和财政支出责任。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

(四)新形势下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为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我市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保持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转变财政支农观念。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重要位臵,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来安排项目和资金,防止出现“口头农业”和“口号农业”,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财政支农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投入是关键,建立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保证。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调整财政支出,保证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各级政府土地出让纯收益的20%用于以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业。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工商资本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3)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我市应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4)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农业投入考核体系,将农业投入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府切实落实增加农业投入政策。建立政府农业投入增长的监督机制,制定保障农业投入刚性增长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兑现资金奖惩的主要依据,切实增强市县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5)健全财政支农的法律保障体系。拥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障财政支农持续、稳定、高效的必要条件。我国除《农业法》中有“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原则要求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条例和细则。因此,建议国家和省里出台财政支农具体法律法规,保证农业投入有一个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督。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政策和项目建议

1、对“十二五”期间,支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支持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良种生产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星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与控制项目建设,标准化农用基本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全市的农业生产。

在做好现有项目实施的同时,切实把握好国家扶持新疆发展、内地省区和中央企业加大对口援助的重大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新增投资计划。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3)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我市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4)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市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也投入财政资金,累计培训农民2.8万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建议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古丈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区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入;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2、“十二五”对于塔城的林业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向看,近几年我市林业发展很快,但横向来看,依然处于较落后的水平。

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主要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区域得到有效治理,全市生态环境基本得到改善,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加快平原绿化步伐,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平原绿化。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稳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在地方公益林中全面铺开。

建设任务重点:

(1)三北五期工程人工造林

三北五期(2011——2020年)工程造林总面积14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92025亩,经济林15195亩,用材林26820亩,环境保护林5685亩,退化林修复28410亩,中幼林抚育1920亩。十二五期间,“三北”五期工程人工造林面积57000 亩,平均每年造林11000亩。申请中央投资8778万元。

(2)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启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的一批重点林业工程项目:

①退耕还林工程

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10万亩,其中生态林9万亩、经济林1万亩。建议申请投资中央投资14230万元。

②齐巴尔吉迭—萨热吾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该项目建设规模10万亩,其中:造林10000亩,建人工草场6000亩,因该项目区基本无地表水可用,新打井60眼,机井改造80眼,架设10KV高压线路20公里,修防渗渠80公里,修建田间道路100公里,建井房及机井水池140座,建管护站1座,10000亩造林和6000亩草场均采用滴灌。建议申请中央投资14230万元

③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

保护与恢复建设湿地6万公顷。建议中央总投资9716.6万元。

④1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计划营造1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地点沿北环路两侧,该项目建议总投资18953.3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162.7万元,自治区配套3790.66万元。

⑤名优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名优经济林示范基地2000亩,其中种植经济林1800亩,营造防护林200亩,全部采用滴灌(涌泉灌)措施,建议投资378万元。

⑥森林分类经营 十二五期间计划将全市66万亩森林面积纳入地方森林分类经营范围。建议申请中央投资990万元。

几点建议

一是国家进一步加大林业资金的投入。

塔城市林业属灌溉林业,造林难度大,成本高。但是国家对造林投入力度不够,补助少且到位率低,林业投入与实际需要差距大,与今后造林难度增加不相适应,势必影响林业的发展。

二是资金数额稳定。

资金数额的不稳定性,导致计划和向基层宣传动员工作很被动,资金拨付的不稳定,导致管理跟不上。 三是省级配套资金能及时到位。

四是过去大部分人工林都是利用农民的漏坝水而成活的,现在农村采用节水灌溉措施,使大片林木安全受到威胁。林业用水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

3、水利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需扶持重大财政支农项目,主要包括: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编制完成的《塔城地区2011~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规划解决我市的3.72万人饮水水问题,现已初步纳入国家规划。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完成规划内的喀浪古尔河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度任务。 积极推进规划外阿不都拉灌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任务。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根据《塔城地区高效节水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高效节水面积40万亩,全市高效节水面积在“十二五”末达到75万亩。

——病险水库险加固工程。十二五”期间,利用3年时间(2011-2013年)全面完成经大坝安全鉴定为三类坝的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经黄河水利委员会鉴定为三类的3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2011年需扶持重大财政支农项目

①塔城市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安全人口1.26万人。投资估算960万元。

②塔城喀浪古尔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干支渠30公里,概算投资2000万元。

③塔城市城市防洪工程,新建8.2公里防洪堤,工程估算投资2156万元。

④塔城市阿布都拉水库建设工程,工程总投资3.089亿元。

⑤塔城市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建饲草料地面积2.87万亩。工程估算投资500万元。

⑥塔城市牧区重点渠道工程,改造干渠12公里,饲草料地建设2万亩。工程估算投资1260万元。

建议: 一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主要完成了灌区干、支渠改造任务,工程引水能力明显提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由于我市财政困难,目前无法完成支渠以下渠道及建筑物配套改造建设,田间渠系还存在老化失修严重、渗漏损耗量大、防洪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能与主干渠工程相配套,使工程投资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应加大对节水改造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倡高效节水,改善灌溉条件。

二是塔城市阿不都拉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但尚未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补助计划,希望能将此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

三是建议对国债项目建设资金下拨时间提前至每年的3月份以前,以确保工程有足够的建设工期。由于塔城地区处于西部偏远地区,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对较慢,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自筹能力有限。建议国债项目建设中加大国债资金扶持力度,以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优势,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步伐。

四是部分项目地市配套资金不能到位,群众自筹也未按规定完全落实,影响了工程的建设力度。

五是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是按人头国家给予补助,对于人口稀少、工程规模较大,在资金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资金缺口较大。

六是阿不都拉水库由于塔城地区财政十分困难,影响了水库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建议自治区加大对我区水库项目前期经费的补助额度,早日开工建设。

4、结合国家提出的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农业、低碳农业要求,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农机化工作建议将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做为重点工作。目前农用地膜的广泛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用地膜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的显现,最后的结果就是大片的可耕土地将变成荒地,再没有办法种植农作物。建议加强农用地膜污染的治理和农民的培训工作。减少地膜的使用和鼓励农民使用降解地膜。

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农机工作重点支持的项目:国家农机购臵补贴项目,保护性耕作项目、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塔城市是以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农牧大市,农业机械、畜牧机械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每年国家农机购臵补贴项目资金相对较多。在北环路以北丘陵地带,是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域,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在实施。

5,“十二五”对于塔城的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纵向看,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但横向来看,依然处于较落后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不大,分布不广,带动力不强,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企业资金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内部产加销连接不紧密。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和农民都存在违约的事实,对合同的履约意识不强。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规模较小,结构松散,部分是非正式、临时组织的,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缺乏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应对能力。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四是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滞后,产品品牌意识较差,几乎没有能够代表地方特色的名优特产品。在历史机遇面前,制约塔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塔城市财政是一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项目建设自筹资金,由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地方自筹资金与中央的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配套,致使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不快。建议充分抓住国家级创业基地和沈阳对口援建的有利时机,多争取国家扶持发展资金和沈阳援建支持,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整体功能,为企业正常生产搭建平台。

二是塔城市乡镇企业新上和技改项目争取的前期费用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局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工作的开展,再就是地方政策性扶持受经济条件影响,不能及时对入驻企业进行兑现,建议政府出资,部门申报,政府各职能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多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发展资金,及时解决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多予企业政策性扶持,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大批企业入驻。

三是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整体规划需要合理编制,促进园区的资源节约化使用,使企业达到整体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现有企业生产加工类型单一,属于初级加工型企业,不能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我们要积极利用自治区、地区有关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争取项目资金,加快企业的技改和新上项目建设,尽快使入驻企业从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发展到终端产品加工的升级,达到农副产品的增值效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利益的双赢。

五是园区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劳动技能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上级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培训经费,采取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企业主要工种进行岗位培训或岗位技能轮训,定期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增收服务。

六是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作用,瞄准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项目,努力争取大企业、大集团来园区投资兴业,借势打造园区品牌,实现园区长久的经济效益。

面对当前大好形势,塔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同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各级政府、企业与农业的关系;培育与引进并重,按照市场规则,采取壮大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四个一”的办法,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依托丰富的农牧资源,培育壮大以畜牧、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努力把我市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抓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及相关制度,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塔城市农产品生态、绿色品牌。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和系列开发力度,鼓励支持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参与西洽会、乌洽会,通过品牌推介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设施农业方面,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蔬菜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中央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沈阳市对口援建等一系列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精品化建设、园区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标准,继续以一个万亩、三个千亩基地为基础,以高水平、高起点、高效益为目标,建设四个外向型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一区一品”,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以中哈绿色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检验检测中心、服务信息平台及外向型农业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塔城市外向型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以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引进优质企业,建立塔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达到综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要突出抓好一个核心(效益问题)、二个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三个项目(外向型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外向型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四个难点(建设用地、农牧民种棚积极性、资金融合、品种确定)、五个重点(基地认证、物流配送、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出口通道),力争到2015年,全市外向型设施蔬菜种植规模15万亩(其中:种植日光温室大棚5万亩,露地蔬菜10万亩),年产蔬菜达27万吨,出口蔬菜15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蔬菜产业占到20%。 三是牧民定居方面,在牧民定居工作中,我市以齐巴尔吉迭千户牧民新村为重点,以恰合吉牧场开发区、二工镇乌宗那尕什、窝依加依劳牧场铁列克提、博孜达克农场畜牧队4个定居点为补充,通过定居,逐渐形成以农区畜牧业为主,加快养殖业发展,引进更多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动了我市奶业产业化进程。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品位,提高园区承载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积极利用我市工业园区评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把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是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方面,要紧紧抓住我市作为“国家级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的优势,在种植业方面,重点以储绿粮油、鹏坤玉米、大地酒花和天成番茄等为主的龙头企业为政策扶持重点;在养殖业方面,重点以腾飞畜禽、草原牧家、新农牧业等为政策扶持重点;在外向型经济方面重点以绿源果蔬、永利蔬菜、设施农业基地等为重点进行扶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和项目贷款贴息。对双兴合作社等有代表性的乡镇企业进行乡镇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对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协调解决。

六是要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和引导,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家庭经营应对和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 七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通过加强市场平台建设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强力推介我市优势资源环境,从培育市场、品牌建设、市场宣传、信息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引进终端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农副产品及时转化成为商品,并不断加工转化提高其附加值,实现优势产品市场效益最大化,给农牧民带来最大经济利益,坚定不移走“走出去”战略,实现我市优势农业资源与区外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把市场开拓能力建设作为突破口,带动加工转化能力的提升。

八是加大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培训,树立创新意识、工作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管理人员思维方式要跳出跳出看塔城,找出差距存在的节点,结合这次辽宁援助塔城地区的大好时机,通过吸引人才、实地考察、培训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扩展思维,延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少走弯路,快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城市的差距。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塔城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作储备,要按照入驻企业、产业结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就近就地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将塔城打造成西部经济增长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要利用我市口岸和资源优势,发挥园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

三、在财政支农工作中加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的建议

(一)基础管理的建议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了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量,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逐年招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技人员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得到缓解。

(二)基层建设的建议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①增加经费投入,改善乡农技推广站、办公条件,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全市农技推广系统现状,建议市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工作经费不变的情况下逐年增加经费,每年增加拔付10万元左右新技术推广经费、培训费用,用于推广先进技术、试验示范、租用农民土地做试验的补贴和组织市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外出进行新技术培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更新业务知识。同时加快新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转化。

②稳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技术人员编制79人,根据塔城市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应采取强有力措施,保证全市技术人员总量,通过2-3年的时间逐渐增加技术人员的编制,使技术人员达到130名以上,特别是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15-20名以上,方能满足我市外向型农业的需要。同时各级政府不得随意给基层技术人员安排其它非专业性工作,特别在农忙季节应让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③规范、完善乡农技站办公场所:对全市五个没有自己办公场所的乡站,各级财政应按计划支出一定的资金,为他们新建办公场所、库房及试验室、配备必要的办公器材及交通工具。以便进一步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更好地为我市农业生产服务。

技术人员开展岗位技能的培训。因为只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国家农技推广队伍,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

④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民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培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这些只是针对农民的,而作为联合科研单位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普及的主力军---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却没有纳入培训计划。因此建议尽快把基层技术人员纳入培训计划,对全市技术人员开展岗位技能的培训。因为只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国家农技推广队伍,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

2,塔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①在人员方面,缺人缺编,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农产品检测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包括农业、畜牧、水产等,应从三个部门分别抽人。按照市委编办的要求,已从农技推广系统调整4个编到检测中心,而检测中心按自治区要求要达到15人以上,由于无化验人员,检测中心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②运行经费按要求多少,申请市财政。计划在南批发市场建检测室一间,配设备,设施农业2台,商贸城1台。

3,塔城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体系中,乡级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站人员、财务由乡级人民政府管理,市农机局只对其业务管理,基层农机管理人员没有办法调配,乡级人民政府财务经费困难,造成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就没有办公经费,正常的工作没有办法开展,根据(新政发[1999]29号)文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定的通知》,要求将乡镇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人、财、物三权收归县市农机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自治区农机局同时要求,对没有收归管理的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不考虑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为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理顺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管理体制,建议将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人、财、物,三权收归县市农机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塔城市财政局 二0一0年八月十三日

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

富蕴县财政支农政策调研(后)

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汇报

财政支农政策宣传材料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料

财政支农政策解读

支农政策调研

塔城市财政局开展财政支农政策调研
《塔城市财政局开展财政支农政策调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