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位置》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9: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同学们,老师想知道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在什么位置?谁来描述一下让大家猜一猜。

汇报

(二)引入新课

1.这样描述比较麻烦,表述也不太准确,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更准确,更简洁地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明确“列”“行”的意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1.观察学生的座位情境图。(演示PPT课件)明确“列”“行”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那么,为了在确定位置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横排叫行,竖排叫列。

2.引导学生理解列、行。

(1)观察情境图中,几列几行?(明确列,行的规则) (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数)

(2)游戏:a.教师点到名者起立(第2列,第3行 )

b.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是第几列,第几行 c.说出自己的好朋友在第几列,第几行

(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的方法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张亮的位置)

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

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照样子,用两个数对分别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 4.活动习题:

(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刚才我们已经学过如何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如果把某个物体变成一个点,你还会表示吗?(观察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的交点)

(2)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2、自主学习例题

(1)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完成

1、2 (2)板演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二)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观察A、C点的数对以及B、D点的数对,体会图形特点和数对特点之间的联系。

2.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根据A、B、C、D、E各点的数对找到相应位置的?

四.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五、作业练习

六、反思:

好的情境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教学时,让学生从熟悉的座位入手,唤起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引导学生有序的探究,从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是学生发现必须要用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 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