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下桃花源记教案刘烨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3: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桃花源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准确的翻译课文。

(2)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2)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想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社会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接触课文并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你一定知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吧?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后,教师自然地导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世界,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展示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以下内容教师据情讲解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

三、自主合作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导初读课文:

(1)学生快速看一遍课文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师点名回答)

(2)学生细读课文,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自行解决注音、释义。

(3)读给同桌听或,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正。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一起解决。 辨明字音(出示投影): 阡陌

遂迷

邑人

间隔 语云

便要还家

垂髫

俨然

(4) 学生按要求齐读全文。(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法建议:(1)字词句——落实,试着尽量去翻译,用笔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2)组内交流解决各自的疑难,若仍不懂,教师注意点拨讲解。

出示投影:(依据学生掌握情况讲解)

a.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b.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c.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d.通假字:“要”同“邀”

e.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f.一词多义:舍、寻、志、向等

j.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3、请在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尽量将故事讲的具体、生动一些,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

4教师指导背诵课文:(1)关键词语串联法;(2)故事情节猜想法。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的字词句。

2、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有关上一节课字词句的掌握;

2、检查课文的背诵。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芳草鲜美。 ..

2、检查课文的背诵。

二、研读赏析:

1、陶渊明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我们不妨到那里采访一下。教师设计让学生分别扮演桃花源人和做客人二种不同角色,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采访话题,穿越时空隧道,展开合理的想象,从桃花园环境、民风、感受等不同方面加以采访。达到领会文章内容和赏析优美句子的目的。

参考设计如下题目:

(1)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为我们的观众友说一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互换角色,重新采访。

二、合作探究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进出桃源),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1)、(1)发现桃花源。 (2)、(2—3)进入桃花源。 (3)、(4—5)离而复寻桃花源。

2、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3、思考: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作者所提出的社会理想能否实现?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1)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

(2)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5、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6、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三、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作者所处的时代 桃花源

战乱频繁 对比 景色优美 ↘

民不聊生 —— 土地肥沃 → 理想社会

生活安宁幸福↗

教后小记 :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淄川实验中学 刘 烨

电 话 13869377792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七下桃花源记教案刘烨
《七下桃花源记教案刘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