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07:48: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9——2010年数学第一册教学反思

一、《分类》教学反思

《分类》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3、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个学生就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很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4、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

6、7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

6、7的认识”时,创设了很多情境,引导同学们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起

6、7的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我创设学习情境:拿出一面小鼓,请同学们听鼓声感知数数,用鼓掌来表示正确的个数。老师先敲5下,学生拍掌次数与它同样多;再敲5下,让学生拍掌次数比它多1下、2下。问:最后两次 拍了几下?这样,全体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到了

6、7这两个数概念。

接下来,让同桌合作,分别拿出

6、7根小棒,在课桌上任意摆图形,摆完后,用数字卡片标出用了几根小棒。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跟同桌一起摆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有:花,向日葵,六边形,七边形,路等等。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图抽象到了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用数学的乐趣。

在区分基数和序数时,我首先请一组同学在讲台上站一排,从左右两边分别报数,请左起7位同学向前一步,第七位同学出列;再请从右起6名同学右手,第6名同学蹲下。再请每组的同学分别排一行,每位同学轮流象老师这样指挥。这样,在活动中,区分了几和第几的意义,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同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认识数的乐趣。

三、《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两道、“练习三”13道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做一做”第1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2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十分强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

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连续减”,此时,“破十减”或“连续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因此,我们认为,教材只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来训练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 效果。 1. 丰富 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 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2. 准确把握了“算法多样化” 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 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 讨;“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

四、《1-5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1-5的认识》这节课,虽然到下课时间这节课的练习还没处理完,但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因为我觉得我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在我领着学生认识主题图时,我让同学们把图上的事物的数量按从小到大用小棒摆出来,比如,有一头大象数目相同的小棒,于是同学们拿出1根小棒,有2头犀牛,请拿出与犀牛数目相同的小棒,并摆出你自己喜欢的图形,原来我只是想到同学们会摆“+”“×”“=”“‖”这几种造型,而且还会摆“﹤”“﹥”“∟”……这些图形。发现了这个现象,我就给同学们加油说,你们看这小棒真神奇呀!两根小棒不但会摆错号﹙×﹚,还会摆对号﹙√﹚。经我这么一提醒,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又提高了不少,它们摆的造型更多了看到它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由自主地我也加入到孩子们的中间,和他们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间过得好快呀!不觉得已快到下课的时间,看着孩子们这么投入,我不忍心打破这个场面。经过半分钟的思考,我还是决定:让孩子们尽情地摆……到了下课的时间,我们班的学生却不愿下课而我也只好和它们一起啊。

还是那句话:不后悔。我相信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应该比做几道练习题收获大吧!

五、《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出示主题图,而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动物赛跑的活动中学习。我对学生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森林运动会,可爱的小动物要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们想不想参加?……”“下面请小兔和小马入场。”只见两个带头饰的小朋友快乐地走上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赛开始后,许多学生都兴趣盎然地猜谁跑第一,不一会,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宣布比赛结果:小马第一……。

学生通过观察看比赛过程,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认知,从而体会到了“第几”和顺序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

六、《9加3》教学反思

9加3是20以内进位加法中“9加几”的第二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BC组学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潦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所以,教师应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3”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同时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的是用“凑十法”算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9加几”的运算过程。

七、《0的认识和关于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夹豆子”、“猜一猜”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1、夹豆子的游戏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0在此游戏中的应用就显得有些薄弱。如果能够把游戏规则改变一下,将两人比赛,变成两人合作夹豆子,全班同学比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出现0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0的应用和意义了。这一环节的设置也就更多了一层用途。

2、对学生发言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没有即时给予正确的教育指导。如有学生说“我有两个玩具,我把它们都给弄坏了,就剩0个了。”我过于关注学生所举问题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对学生爱护玩具的思想教育。

3、语言表达如果能够再多一些童趣应该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扎实地掌握住知识。例如本节课在2班上课中,受到 孩子们的启发我将“同数相减得数为0”改成了“有多少减多少”,把“一个数加0或减0还得这个数”改成“加了白加,减了白减”,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语言兴奋得不得了,很快便理解了这几种和0有关的加减法。在应用的时候也兴奋地运用这样的语言来解释所得的结果,解决起这样的练习题不仅正确率可以保证,而且速度也快得多。虽然学的是看似枯燥的数和算式,但是却在班级中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不是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而数学知识本身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的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比游戏的作用更大吧!

八、《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上课一开始引入时我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结果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一下增快了翻书的速度。又如 “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0根。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反思教学过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