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共)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1: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花滩小学 张玉霞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奇迹

16*《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 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习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

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篇2:《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雁荡三小 林媛媛

【学习目标】

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先用笔画下来,汇报感受。)

2、指名学生汇报:

⑪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一亩约667平方米 ,一间教室50平方米,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⑫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呢?画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满腔的欣喜。)齐读。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⑪ 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⑫ 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⑬ 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⑭ 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板书:环境险恶)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理解句子。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

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 ?(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 )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青山不老

小环境:艰苦

篇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区公开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体会“青山不老”,激发环保意识。 3.

二、预设过程:

(一) 导题——平凡老人

1、华夏大地,人才辈出,我们在本册课文中读到许多可歌可泣的名人故事。然而今天,老师给大家引荐的却是一位极其普通的晋西北老人——板书:晋西北 老人

2、简单地理知识补充——晋西北,解决第二自然段的“县志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二) 读文——解读奇迹

1、默读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a、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b、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c、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2、小声读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大意。交流课文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3、默读,在文中划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4、交流重点语句: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用词语来概括景色:绿意( ) 翠色( ) 郁郁( )( )葱茏 ——体会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指导读句子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聚焦数字: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体会老人形象的伟岸高大。

——指导读句子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些树的作用是什么?树与土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小结: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5、有感情地朗读关于“奇迹”的语段。

(三) 交流——环境衬托

1、——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人们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在这里植树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我们在上课开始就有了了解。

——板书:大环境

小环境

★请学生读第二段,找关键词描述大环境。(大风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 险恶 ) ★齐读第三自然段,了解老人坚强背后的艰辛。(早出晚归、七位同伴五位过世、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绿色披满青山,青丝却变白发,死亡向他逼近,他,却不走,因为——(读)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

2、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四) 体会——青山不老

1、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出示)——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你如何理解青山不老?(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五)拓展——小小练笔

这,是怎样的青山!,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怎样的老人啊!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在村口道别,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中默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保护环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五、简单说课

篇4: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读——理解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①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 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出来。快速默读课文

2、3段画出相关语句。

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从小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板书(小环境)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艰苦?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生命、奉献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

1、读环保格言:(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3、*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目标定位:⑪、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⑫、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人的所创造的奇迹,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⑪、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篇5: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

要求:

⑪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⑫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⑪ 读:指名读,齐读。

⑫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会儿理解会更深。重点理解县志里记载的那句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坠),然后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最好是录像,没有的话就用图片和文字,教师解说。)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奇迹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他已经很大了?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句话: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说说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真的能与“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吗?那么是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还有什么?

五、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一座晋西北的小院子,跟着记者梁衡访问了一位山野老农。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畅谈感受)

六、作业(机动)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你可以简单地说说,就像我们前几天背的格言那样。请一生背环保格言,教师出示这句话。

⑪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⑫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⑬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八、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九、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中存在不足是: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篇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16.《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习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指名两位学生)

2、板书“不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指名一位学生)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

⑪、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⑫、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反馈交流。

⑪、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⑫、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预设点: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

⑬、提出质疑。

预设点:

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

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当场解决) b、句子的理解: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

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2、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提醒可以讨论一下。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⑪、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 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还允许学生可以与环境的恶劣作一下比较,突出老人的贡献巨大。

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 ⑫、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杭州体育场7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⑬、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指名读一读,学生简单从树的作用角度谈体会。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

⑪、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险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呢?(学习2自然段,这段可以放在前面学生读课文后对“青山不老”新的认识时就可以教学)

一齐读一读,观看课件。这些图片出示的仅仅是一般的干旱、霜冻、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结合注释学习“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读句子,说说解释,老人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的险恶,我们再来读一读。

⑪、我还知道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交流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⑪、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篇7: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⑪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⑫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⑬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⑭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

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篇8: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发明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⑪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 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

⑫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

⑬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身也会爬不起来。

⑭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发明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发明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⑪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同学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1亩=666.6平方米,3700亩=2466420平方米,相当于49328间教室)

⑫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

⑬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坚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⑪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⑫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同学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嘘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1丈约等于3米

⑬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发明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⑭ 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 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外表是指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的精神;绿化家园、维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7、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小结:是啊,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他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加,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⑪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身的感想。

⑫ 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简单易懂,我是依照学习提示中的问题设计这节课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注重点拨,引领同学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由老人年龄的“老”到老人精神的“不老”,

最后,从作者感触较深的句子中,理解“另一种东西”,“青山不老”的含义,让同学谈感想或考虑宣传口号,激发同学环保意识,学习老人绿化家园、美化荒山的精神。

篇9:青山不老教案李向华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6课 16* 青山不老

乐安县第四小学 李向华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衡用清新的笔触、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本课学习紧紧围绕课前导语中的学习提示展开。着力通过学生的读、圈、问、注等学习行为落实语言实践;通过多次对比阅读,领悟作者运用环境衬托和选取典型事例等表达方法,品读“青山不老”的言和意。课堂学习努力凸现“生本味”、“语文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能围绕课前导语预习课文;

2、教师做好文本、生本的预读和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2、同学们或是从地面的荒芜,或是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有一位叫梁衡的作家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恶劣的环境,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片段。(板书课题:16*青山不老)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出示课件②)学生汇报读。同样是描写恶劣的环境,你发现作者的描写和我们刚才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更加恶劣)在文中有个词语比恶劣还多了几分危险,这个词语是?(板书:险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县志描写的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描写环境的险恶。

2、那么,在环境如此险恶的地方,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③)学生自由读,说说读后的感觉。美美地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身临在一片?(板书:绿洲)

3、(出示课件④)对比阅读

1、2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感受环境险恶。对比着这样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交流。是谁创造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快速默读课文,进行圈、注、标,来解答心中谜团。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学生汇报交流。是谁创造了这片绿洲?(板书:老人)他创造了什么奇迹? (出示课件⑤)整体感知,聚焦数字,发现“奇迹”。是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出示课件⑥)

2、交流对话,这片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你从文中有发现吗?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每天”以及三件事例体会老人的艰辛。说话练习:十五年里,老人......难怪作者是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太多的心血。在这十五年里,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中难道仅仅就只有三件事吗?他还会经历哪些事呢?

教师小结:是啊,十五年的磨难,十五年的艰辛,十五年的不离不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作者写了吗?写了吗?作者为什么单单只是写了五位老人离世、老伴去世、女儿接他不走这三件事呢?(板书:典型事例)激活学生想象,领悟运用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

3、让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这段简练的文字,(出示配乐课件⑦)如果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对着这个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问这位老人?你想问,老人啊.....学生交流。作者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老人,老人也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但是这样的对话文中写了吗?他又没有写!他仅仅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概述了三件最典型的事例,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例,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既然这样,为什么课文开头作者还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那里的环境呢?(板书:环境衬托)

4.作者就是通过环境衬托和这些典型事例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出示课件⑧)二度聚焦数字,他列举的仅仅是这些数据吗?在这些数据的背后还蕴藏着什么?(老人的艰辛、付出、执着)初步体验老人不老。

四、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就让我们怀着这样一份崇敬,跟随这位执着地老人走进青山,去看看这片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出示课件⑨)又见这杨树柳树,和我们之前看到的杨树柳树,写法上一样吗?(出示课件⑩)对比阅读杨柳之美,发现表达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手法。

2.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出示课件11)青山不老,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什么?(板书:老人不老)

3、山已不再是过去的山,过去这里(出示课件12)如今这里......

五、走出青山,感动中国

1.是啊,老人深爱着这片土地,他对青山的执着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如果,老人被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老人设计一段颁奖词。(出示配乐课件13) 2.深情朗读颁奖词,(出示配乐课件14)回读课题,定格不老!

六、【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环境衬托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篇1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揭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用心去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青山不老》 板书: 16* 青山不老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词语:

1、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2、谁能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指名说,重点把握以下词语

(1)晋西北、西伯利亚: 这两个词语都是地名,利用课件出示地图演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西伯利亚与晋西北之间的关系,知道西伯利亚是寒极,吹来的风寒冷、疯狂。

(2)干旱、霜冻、沙尘暴:

这三个词都是写灾害的形式,沙尘暴可以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旱灾和霜冻则直接问: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水喝、庄稼无法成活等)

(3)县志:

志:文字记录; 县志:真实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稍加拓展——记录学校事件的(校志);记录三国时期事件的(三国志)

(附上图片)

(4)山沟、山洼山腰: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山沟指的是两座山峰之间的地方;山洼指山沟的底部;山腰指山的中间。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预习得不错,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走进这不老的青山了。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语)

学生默读链接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理解“了不起”

①问:“奇迹”是什么意思?(生讲)那“了不起的奇迹”又是什么? ②在这句话中你能读出“了不起”吗?(生自读感受)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

“15年啊”:体会出时间之长;

“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体会种植数量之多,面积之大。 采用学生说理由,教师根据情况点拨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学生说“15年啊”,师追问:“说说为什么。”进而得出结论,15年,时间很长,老人能坚持植树等。

(3)让我们带着惊叹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过渡语: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寻,找到后标上序号,还可以加上旁注。

生读,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此处采取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平行教学的方式,学生说到哪里就教学哪里)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

a、学生说后,课件出示。

b、自由读读第2自然段,问: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c、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学生回答(如:我觉得这个地方风很大)——师问: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生讲述理由(如:肆虐)——解释关键词的意思(如:“肆虐”是什么意思?)——想象所说的情景并讲述,也可利用文章中的句子事例(如:你觉得西伯利亚的大风肆虐是怎样的情景?说说看;也可利用县志中的话解释何为肆虐) 重点把握: a、第二句话

通过对肆虐和盘踞进行理解感受。 b、县志中的内容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c、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环境恶劣的、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教师总结说:在这样一个环境恶劣,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那种恶劣,不适合人居住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感受到了什么?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学生听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的作者,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的环境在以前却是那么恶劣、那么不适合居住,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感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本段教学模式:学生找到,反馈(如: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是啊,孤单一人却创造了如此的奇迹,不由让我们感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每个地方都要加上旁注(未加的听了之后必须加上)

(3)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三)看青山,融入青山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人一生牵挂的青山吧!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把握重点:

树生命力的旺盛、树的贡献(阻挡山洪、留下淤泥)、老人的话

此时,这树就是老人,老人像树一样保护着家乡的土地。

(四)体会“青山不老”的内涵

1、作者在采访完后,也就要回去了,但这个81岁的老人,却依然坚守着这片山林。这个朴实的老人,用他15年如一日的艰辛,成就着伟大的事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鼓掌)

2、作者也用自己的语言赞扬了老人。出示:

理解:

(1)“这样”指什么?(植树造林、造福后代)

(2)另一种东西指什么?(创造的绿洲以及留下的精神)这里的绿洲和山川共存。精神与日月同辉。

(3)青山是不会老的——不老的是老人身上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共)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