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8: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ï)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6.履:鞋。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

17.乃:于是,这才。

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18.持:拿。

2.欲:将要,想要。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先:首先。

21.市罢:集市散了。

5.度(duï):测量。

23.遂:于是。

6.而:连词,表示承接。

24.曰:说。

7.置:放置,搁在。

25.宁(nìng):宁可。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26.无:不。

9.其:他的。

27.自信:相信自己。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8.以:用。

11.至:等到,直到。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

12.之:到„„去,往

三声

13.操:携带。

【读音】度:duï 多音字,第二声

14.已:已经。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15.得:得到;拿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言文百篇 文言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