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观课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5: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观课感受

8月25日,在实验小学聆听了哈尔滨两位名师张扬勇和孙迎新的课,折服于两位老师的课堂魅力,品味着两位老师通过课堂为我们传递的关于核心素养的点滴,见证着两位老师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两位老师各有特点,课也各有千秋,但无疑都是精彩的,耐人回味的。

因为以前听过孙迎新老师的录像课,看到真人来到身边讲课,真的很期待,课上为我们传递的确实是一份扎实,一份睿智,一份从容,一份干练。但我对张扬勇老师的课更感兴趣。

在《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上,张扬勇老师在课的一开始截取《速度与激情》两辆车赛跑的片段,在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提出问题,那辆车快,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观点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与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求他们的速度,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再发现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时候,及时让学生整理在黑板上,经过比较,提炼,建立“、时间、速度”之间关系的模型,这是促使学生建构模型的基本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准备”。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模型表象之后,老师再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百米飞人苏炳添10秒跑一百米,蜗牛5小时50米”在比较他们的速度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到这,学生对速度的认知已经深了一个层次,最后张老师还设计了形式多样,角度不同,有梯度的练习题,这是在让学生“解释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价值——应用数学模型”。

总之,我认为张老师呈现的这节课,体现的是核心素养中的模型思想,建立模型必然伴随推理能力。而关于模型思想,我看到的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字“磨——模——魔”

所谓“磨”,就是教师教学之前要先行琢磨:什么是模型?什么是模型思想?怎样建立模型?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论。明确之后,老师们在数学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概念、命题、问题和方法等方面均逐步渗透“数学模型”。眼界决定境界,一个老师是否具有“模型”眼光和“模型”意识,往往会决定着他教学的深刻性和数学课堂的品质。

所谓“模”,即“建模”。也就是在数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

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年级而有层次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实例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高年级则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

所谓“魔”,即“着魔”。也就是学生对“模型”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感悟,并对之产生好奇,从而在数学学习中能主动地构想模型、建立模型、运用模型。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都懂数学、爱数学,对数学怀有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数学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方法层面,而是要深入到数学的“腹地”,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的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总的说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的是数学,面对的是学生,“磨”侧重于教师对数学本身的理解;“魔”则是要求坚持学生立场,读懂学生、引领学生、发展学生;“模”指向教学过程,是在数学和学生之间真正搭起一座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之桥。三者有机统一,互动交融,就会缔造出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至高境界。

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

物理观课心得

公开课观课心得

观排球课心得

小学英语观课心得

信息技术课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观课心得体会 心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