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背影 赛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背影》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文字——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文学教员的永恒记忆:1948年8月13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看一张当天的报纸:“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地流下泪来。

背影究竟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能够让一代代人为之动情,且与一个作家紧紧相连?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赏析感人细节,了解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深沉父爱。

2.反复朗读,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赏析语言,体会父子情深。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下面看大屏幕,预习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颓唐 惨淡

琐屑

踌躇 蹒跚 橘子 惦记

祸不单行

大去之期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惨淡 凄凉 伤感 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

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

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那么朱自清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背影》的呢?

哪位同学能用一段话,概括下文章的内容,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哦。

这篇散文写了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父亲差使交卸,赋闲在家,家里光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心中十分难过。回北京时父亲送我去车站,一开始颇踌躇了会儿,但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还蹒跚地走过铁道为我买了几个橘子。父亲老境颓唐,说自己大去之期了,但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事情。我情不能自已,簌簌流下了眼泪。

过渡语:读完什么感受?(感动)所以感动,是因为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

三、品读 透视父子感情

(一)品读,体悟深沉父爱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细心关照 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情更让人感动?——望父买橘见背影 为什么这么感人呢,我们来重点这段赏读这个情节——

3.朗读,分析(重点研讨,深入挖掘)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进行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课文中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这篇文章写父亲语言的只有 5处: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站在父亲角度上:差使交卸,祖母去世,祸不单行,家境惨淡,应该比其他人更难过,却反过来安慰儿子,可见父亲爱的博大!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不是他们去不好,是父亲不放心,推掉手头事情也要亲自送儿子,可见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我车上口渴,像照顾幼儿一样亲力亲为,可见父亲的对儿子的爱护、体贴!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调整标点符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感叹号写出了父亲既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又盼望与儿子沟通的心理。

(5)进去吧,里面没人。调整顺序为——里面没人,进去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进去吧,里面没人。 (关注儿子) 里面没人,进去吧。(关注行李)

——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过渡语:父亲为儿子做了这么多,儿子领情吗,被感动了吗?

(二)品读,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1.品读第五段关键语句,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态度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年纪大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从第5段看出来,“我”从心底里排斥父亲,“我”当时并不赞同父亲所谓的“爱”,只是没有说出来;父亲应该能感受到,但他并不在意,还是这样。父爱是永远的,与儿女的年龄无关、甚至与儿女对自己的态度也无关。这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父爱。

插入背景:

1.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

2.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 3.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父子浦口车站别离。那年作者20岁。 4.1920年:儿子毕业了,到南方去工作。

5.1921年:儿子回来工作,父亲领了儿子工资,儿子愤然离家出走。6.1922年:儿子带老婆孩子回家,父亲先不准他进门,后进门不说话。

7.1924年:儿子写了篇家庭矛盾的小说,父亲说暴露了“家丑”。8.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儿子在泪水中写了《背影》。 9.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0.1945年:父亲去世。

2.后来“我”读懂父亲了:从“四见背影,四次流泪”中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

初到徐州——感伤 望父买橘——感动 临别叮嘱——感动愧疚 ④阅读书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自责 ......

五、课堂小结

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你读出了什么?——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也有说不尽的愧疚。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PPT显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读懂《背影》,读懂我们的父母。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赛课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  赛课教学设计
《背影 赛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