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陈梅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3: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数学课堂上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的思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

武昌复兴路小学 陈 梅

“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维方法。课后,感慨颇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画好的韦恩图、红、蓝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1: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1)仔细观察,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参加踢毽的有多少人?(出示人数)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追问: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2、自主探究,推导韦恩图 师:看来这个统计表没办法让我们看清楚重复的部分,请你们想一想,怎样表示能既能看出重复的人数,又能明显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请大家在小组能讨论;听清要求

(1) 小组探究研讨:小组内商量,分工完成 (2) 小组汇报: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

引导:你是怎样找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怎么表示的? (3)对比分析: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这几幅图中,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介绍集合,揭示课题: 介绍: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参加跳绳的学生”用一个圈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我们也可以说是参加跳绳学生的集合;同样把参加踢毽的学生也用圈圈起来看作另一个整体,就是参加踢毽同学的集合。这两个集合重叠的部分,表示既参加跳绳有参加踢毽的学生的集合,同时我们还可以说是参加跳绳的学生和参加踢毽学生的交集。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集合。(课件演示集合)

像这种集合图,最早是由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约翰 韦恩发明的,所以我们也叫它韦恩图。 (1) 师板书韦恩图:

师:刚才你们已经说了我们红色的圈表示参加跳绳的集合,用蓝色的圈表示踢毽的集合,对这个图,你还有什么问题? 质疑:师用红色的圈出“只参加跳绳的学生”,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抓住只) 师在用笔圈出“只参加踢毽学生”,那这一部分呢?那中间(圈出)呢?

3、利用韦恩图解决问题: (1) 结合这个图,再来列式算一算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你能列式解决吗?

(2) 尝试独立列式解决

(3)汇报交流:指着图,说说每步的含义,可能: 6+5+3=14人 9-3+8=14人 9+8-3=14人 8-3+9=14人

4、比较韦恩图与前面的统计表

比一比,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一题:

独立完成后核对,中间3个表示什么?

2、小惊喜: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出示第2题

四、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冲突”,激发探究。

当学生解决两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时,几种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

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案,满足“既能清楚地看出两项都参加的学生,又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表示方法,本节课展示了3钟不同的方法,都是学生思维的体现。同时在列式解决问题时,学生共用了4种方法来计算两个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列式。

三、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抓住体现思维的关键词

本节课中,除了集合的思想外,我们在交集的形成部分,需要找到“两项都参加的学生”,因此在小组探究时,我提出汇报时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两项都参加的学生的?你们是怎样表示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汇报时呈现找重复的人的方法,比如:连线、做记号等,这些方法也是我们数学的集合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引导。同时,抓住学生语言中的关键词“既„„又„„、只”这些简洁的词语,引导学生用精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关系。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0

15、12

李鹏: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材料]

李艳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陈梅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陈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