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足球与人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07:39: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足球与人生

常州大学校长 浦玉忠

今年夏天,对你们而言,高考已成为难忘的记忆。而对全世界球迷而言,巴西世界杯,却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我不会踢足球,但我喜欢看足球比赛。因为它体现了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更蕴含了永不放弃、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如果用足球赛场作比喻,现在的你们,就像是站在了人生的世界杯赛场。我们该如何去赢得比赛呢?

大家都知道,踢球,是足球运动员的天职。学习,应该是大学阶段的本职。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技能、增长智慧和塑造价值。理工科的学生,要培养人文素质,多读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文科学生,要培养工程素质,涉猎一些理工方面的书籍。读书和不读书,每天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每月看起来差异也微乎其微。但如果每4年看来,那就是观念的巨大分野。到10年后再看,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外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我们知道,足球场上,需要球员们积极跑动。90分钟甚至120分钟不停地跑动,有可能毁于1分钟的懈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数》一书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我粗粗地估算了一下,如果你们每天坚持投入8小时的勤学苦练,大学四年

1 刚好是一万个小时。有了这一万小时的不懈努力,我敢肯定,在自我超越之路上,你们一定会有所建树。

坚持的背后有一种责任和担当精神。本届世界杯上,德国队的施魏因施泰格满脸是血,仍顽强拼搏;荷兰库伊特争顶血染赛场,被称为荷兰硬汉。生活中,每一个组织、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责任和担当。大学的责任在于培养人才,学生的责任在于好好学习。学以修身才有意识对自己负责,学以明理才有信念对家庭尽责,学以增智才有能力对社会履责,常州大学更是将“责任”作为校训。

勇担责任,还必须遵守规则。本届世界杯上,球星苏亚雷斯“舌尖上的苏神”这个恶意的犯规行为虽然在赛场上逃脱了裁判的眼睛,但是赛后的录像仍然使他受到了禁赛9场的处罚。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只有遵守规则,人生才能真正圆满;靠违反规则而获利,只能得逞一时,最终必将会受到规则的处罚。

足球还是一项讲究团队协作的团体运动。德国队依靠流畅的团队配合、精诚的相互协作,最终举起了大力神杯。人生的赛场也是一样,大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在学校,你可能需要和同学协作完成一组物理实验,也可能需要和学长们一起完成一个竞赛题目。人生的协作无处不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合作中踢好自己的位置、尽职尽责,不争个人利益,既是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合作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查看一下足球的历史,会发现它的踢法一直在改革创新。从英格兰队依赖前锋的长传冲吊,到巴西队依赖中场的技术足球,再到德国、

2 西班牙队依靠团队的无锋阵型,每一种新的技术都会推动足球运动的巨大进步。大学的学习也不再是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更着重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什么,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8世纪末,英国曾雇用私人船只将国内的大量罪犯海运到澳洲。开始的时候,英国政府按照出发时船载的人数付钱。船主为了多挣钱,总是装到最大量,但经过长途海运,罪犯的死亡率很高。后来,英国政府按照活着运送到澳洲的人数付钱,不仅死亡率大幅地下降,罪犯在船上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创新的思维需要我们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中国古代称学习为学问,就是要既学又问。但敢疑不是乱疑,而是一种敢于挑战权威、不唯师、不唯上、不从众的批判性思维。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脚踏实地。据统计,一场足球比赛,好的球队队员平均需要奔跑10公里以上。不停地奔跑,获得更多接触球的机会,才是取胜的关键。任何事业的成功,无不是实干出来的。学工程的学生,不做设计实验,不参加工厂实践,如何能培养扎实的工程基础?读文科的学生,不博览群书,不动笔写作,如何能厚积薄发、文采斐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坚实地走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同学们,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坚持是一种执着,是不轻言放弃的内心信念;责任是一种担当,是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而规则,是一种约束,是不可逾越的人生边界。在你未来的 3 旅途中,你需要学会协作,你需要不断创新,你需要脚踏实地。唯有如此,你们今后的人生才会有宽度、厚度和温度。

同学们,我们今天谈足球,是想借以类比人生。但我们也要清晰地意识到:足球与人生是有差异的,足球场上可以接受平局,人生路上必须拒绝平庸;足球场上会有加时,人生路上没有补时;足球场上有替补,人生路上人人是主力;足球场上重结果,人生路上重过程;足球场上冠军只有一个,人生路上个个都能成功。

同学们,赛场折射人生,人生亦如赛场,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在大学赛场上,能踢出水平、踢出风格、踢出精彩的人生!

4 小小试卷,载得动多少公平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殷涛

30多年改革路漫漫,“神州第一考”分分合合,如此纠结,滞重,艰难。分卷吧,异地高考的壁垒无法拆除,“高考移民”潮涨不断,教育质量地区差扩大,地方政府亦可能暗箱操作政策自肥。统一了试卷,就天下太平了吗?地方政府可能陷入对分数GDP的追逐中,学校沦为“分数拜物教”的信徒,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遭遇倒春寒,更可能造成师生向发达地域的“胜利大逃亡”„„当考卷成了利益的跷跷板,薄薄的几张纸还能载得动多少公平?

80%民意“合”的呼声传递着什么呢?公正。他们中近九成受过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未必不知其中利害攸关,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数据表明,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其他省份平均水平的30倍。“合卷”民意,表达的是对起点公平更迫切的呼声。

只要公平是民心所向,合卷就是大势所趋。当年全国卷下放,本为了倾斜教育薄弱区域,但这种“矫正公平”又让公平很受伤。羊跑了,可以补圈,公平跑了呢?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内地高考弃考率10%,每年约近百万人。同时,报名参加美国高考SAT(世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考生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其中中国考生更是翻番,且大多来自重点中学。《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实为顺应民意和形势之举。

5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份试卷制度帮。在地区差异巨大、利益格局错综复杂的当下,把公平诉求押上“全国一张试卷”,它能承载得起吗?2006年两会前夕,网上有篇《一名大学生对“两会”的期待》的著名帖子,呼吁取消地区差异,全国统一录取。但反对声丝毫不弱,“我敢断言,假如高考录取线全国统一,那青海好多考生都要回家放羊。”8年过去了,我们有底气回应这样的断言吗?如果只是统一了试卷,依然按分数排队,岂不是对衡水中学这类教育界“血汗工厂”的鼓励?公平不是立竿即见影,而是保障制度在场的“火到猪头烂”。《实施意见》在举起了教育公平的旗帜同时,提出了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走高,自学考试、开放大学等多种渠道的拓宽,“独木桥”成为“立交桥”,“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得到实质性扭转,捆绑在考卷上的利益才能逐渐松绑。

考试是扬汤止沸,提高教育质量才是釜底抽薪。公平不应该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填谷,把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提高上来。教育质量提高了,千帆竞发,群峰竞秀,高考试卷自然能一统江山。但这个质量应该是“绿色”的,不能仅仅是分数的值。除了加大投入和优化资源,实施高考命题改革,更在于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让综合素质评价与录取“硬挂钩”,让大学能够对超级中学培养的“考试机器”说不,以此来倒逼各地的教学改革。

6 九九归一,高考改革的目的地在哪里?在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考生能自主选择考试、选择学校,拥有多次录取机会。比如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考试成绩只是基本依据,各高校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这也是《实施意见》的题中之义,但要从纸上走到路上谈何容易!需要政府坚决破除利益藩篱,实施顶层设计,切实转变职能,权力下放高校;需要高校不断提升内涵,提高公信力;需要社会多元观念的公开博弈和辨识,需要全体公民的理解、参与和监督。争论不可怕,可怕的是争着论着打酱油或直接休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改革真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就不能学庖丁解牛指望游刃有余,而要准备好铁齿铜牙来一场攻坚战。不怕山路十八弯,最怕的是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期待好风凭借力,猿声啼两岸,高考试卷终如一叶轻舟载着公平越过万重山。

高考公平的大趋势

常州戚机厂报社 曹建明

关于高考的公平性,有一个在坊间传播了很多年的故事:某建筑工地上,某省籍一民工跟一北京籍建筑设计师在闲聊中发现,两人同龄,且同年参加高考,前者落榜回乡然后进城做了民工,后者虽然考分比前者低了数十分,却顺利进了北京某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成为建筑设计师。

而同样真实的故事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在1978年的高考中,当时是全国统一试卷,自己在以323分填报志愿,结果因为在江苏农村没有录取学校。1981年,中专毕业工作时,一名来自北京铁道学院的实习生在自己单位实习,闲聊中得知他们与自己同是1978年的考生,因为在北京,当时270多分就被铁道学院分校录取。当时,这就是城乡没有统一录取标准的结果。

试想,如果我们能在全国高考“一条线”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命运就不会如此的迥异和荒诞?自己也就不会在后来的日子花更多的精力走过大专、本科的艰辛历程。而这,也许就是八成网友赞成“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期望所在吧。

有人说,在目前中国特色的所有现象中,最最公平的就是高考了,因为有统一的分数线,能够让贫穷人家的孩子也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此,改来改去的高考,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第一”。实现高考的公平性,而统一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另外,高考作为中

8 国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从试卷出题到卷子保密、运输、阅卷,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而采用全国一张试卷后,就可以有效降低高考成本,提升高考试卷质量,高考遵循简单易行、科学高效的原则,也是符合目前倡导的低碳节约要求的。

另外,一个重大的利好就是,实行全国高考统一试卷,可以更加方便流动人口子女的高考。学生可以随父母在任何一地或多地接受教育后回乡高考,或者在当地参加高考,分数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参与志愿填报,所谓存在的“异地高考”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此举是真正利好上亿的家庭及学子。

当然,统一全国高考试卷还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若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不断通过改革和投入,不断均衡教育资源,在统一高考试卷、教材的基础上,逐步统一我国省际和地区之间的高考录取率,以实现同一张试卷、同一个分数标准的中国大学梦。

《足球与人生》(职高教案)

足球与团队精神

足球运动员与道德

足球欣赏与锻炼

论足球与健康

读书与人生

象棋与人生

棋与人生

礼仪与人生

命运与人生

足球与人生
《足球与人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