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典型案例参考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4: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典型案例写作样本(6个供参考)

和顺县阳光占乡

“四抓四促”转作风解民忧促发展(案例一)

【典型事例】

2013年3月12日,罗阳峪村全村12户,43口人全部搬入新居。村民感激的说:我们不再为“屋外下大雨,屋内下下雨”的天气而担惊受怕了,有生之年也能享受城里人的住宿环境。

罗阳峪是阳光占乡赵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全部房屋都建造于60年代,均系土石结构危房,入村路为土路且狭窄坎坷,村民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多年来,罗阳峪村经济不发达,村里的基础设施与周边村相比显得非常落后,群众致富求变的呼声很高。乡党委书记田芳多次到村调研,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了整村移民搬迁工程。她一方面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这一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扶贫部门的项目资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她坚持亲自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目前,全村村民已全部搬入新居。

【产生背景】

乡镇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基础,乡镇干部作为地方父母官主要职责就是“造福一方百姓”。阳光占乡是和顺县的一个贫困乡镇,资源匮乏、农民群众主要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造就了阳光占乡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面对这一问题,

在落实干部包村联点制度、民情走访制度、督查考核干部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探索了“四抓四促进”工作法,鼓励基层干部自觉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早日让农民群众踏上小康之路。

【做法描述】

“四抓四促进”的主要内容是: 抓“民情日记”促进干部掌握村情民意,抓“走访联系户”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抓“工作汇报”促进为民办事效率,抓“督查考核”促进致富项目让群众满意。

抓“民情日记”----促进干部掌握村情民意。乡干部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必须在民情日记本上记录下来,做到“五必记”,即群众生活困难必记、群众致富难题必记、群众邻里纠纷必记、群众意见建议必记、群众信访问题必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设立工作台账,坚持每周一梳理,每月一汇总,并根据轻重缓急,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纳入台账管理。

抓“干部走访联系户”----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乡党委、政府要求每名干部至少联系3户群众,乡党政主要负责人联系后进村,驻村干部的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群众遇到什么事,随时找得到干部。执行定人、定责、定时限制度,实行交办制、承诺制、兑现制,确保落实情况一目了然,有据可查。

抓“干部工作汇报”----促进为民办事效率。为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落地,乡党委每月召开一次驻村工作点评会。会前,驻村干部提交民情收集情况,乡党委核实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兑现情况。会中,驻村干部汇报情况,乡党

委、政府一把手逐个点评。会后,公开驻村干部工作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抓“督查考核”----促进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满意。年底,乡党委采取“三级联评”的考核制度,一是要求驻村干部必须到所在村接受村支两委及群众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要求驻村干部必须对自己承诺的事项进行自评。三是驻村干部必须接受全体乡干部的评议。评议会上,驻村干部汇报工作情况,并接受与会人员的质询,驻村干部要就提出的问题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意见。最后,由与会人员填写满意度测评表。测评结果与干部的评先评优、年终考评挂钩。凡测评满意度低于60分的,取消年度评优选模范的资格。

【基本成效】

阳光占乡开展“全心全意解民忧、尽职尽责办实事”活动以来,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深入基层,围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乡村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下功夫、想办法、出实招,使活动取得实效。全乡承诺、兑现民情事项60项,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起,10项惠民工程稳步推进,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转变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

【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推行“四抓四促进”工作法,有利于促进作风转变;有利于随时掌握群众需求,促进为民办实事力度;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推行“四抓四促进”工作法,必须强化群众观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和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账一周一线”架起为民维权“连心桥”

(案例二)

【典型事例】

2012年12月20日,在和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楼大厅,二十几名农民工兄弟将一面写有“秉公执法 履职尽责”锦旗送到劳动监察工作人员手中,他们说:“劳动监察是我们打工者的娘家人。没有你们,我们现在哪能要回血汗钱?”

送锦旗的23人是湖北籍的农民工兄弟,经人介绍到和顺县桥东路中夏家园高层建筑内从事内墙抹灰作业。双方在工资结算时发生争议,工程方以质量不合格和延误工期为由,拒不结算工资。工人万般无奈,找到和顺县人社局信访接待室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信访接待室的值周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协调劳动监察大队处理。监察大队在初步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及时登记受理,通过查找用工台帐,找到用工主体,并迅速派2名工作人员到工地进行一线调查、取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劳动监察大队对双方进行了调解,最终以和顺县市场抹灰参考价计算了工程总价。23名工人在和顺县劳动监察大队的现场监督下在工地如数领取了100710元工资款。

【产生背景】

目前,各类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还时有发生,特别是建筑行业,近年来还存在层层转包,用工主体不明确,招用工人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极易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严重侵犯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做法描述】

“一帐一周一线”即:建立一本用工台帐;坚持信访值周制度;坚持“一线化解”原则。

建立一本用工台帐——实现动态监控。对全县每个用工单位和在建项目的用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用工台帐,实现动态监控。一旦发生劳资纠纷,能及时处理,有效解决。

坚持信访工作值周制度——随时接案、接访。坚持“5+2”信访值周制度,每周有一名副局长和两名监察工作人员接案、接访,快速应对各种劳资纠纷案件;

坚持“一线化解”原则——快速有效处臵案件。接案后,首先是确定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找到合法用工主体,找准法律依据。对合法的用工主体,确认双方劳动关系后,依法从快、从严处理;对不合法的用工主体,确认其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依法快速调解解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要确保接案、立案、取证、调处、结案各个处理环节合法、快速、有效。调解过程中要确保有理、有据,既不激化矛盾,也不回避矛盾。

【基本成效】

“一帐一周一线”劳资纠纷调解法是一套快速有效解决劳资纠纷的方法,通过建立用工台帐,随时接案、接访,一线调查、化解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民工在劳资纠纷中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一是案件处理快速高效。一般投诉案件的处理由以往的7个工作日解决缩减到了3个工作日就可解决;二是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提高。共受理投诉案件33起,结案33起,结案率100%,涉及务工人员745人,追讨农民工工资195万元;三是劳动用工更加规范。通过建立用工台帐,有效监管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促进了各个用人单位用工机制的自我完善,进一步优化其用工机制,约束其用工行为。

【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推行“一帐一周一线”劳资纠纷调解法,有利于快速解决劳资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有利于动态掌握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促进用人单位用工机制的自我完善。推行“一帐一周一线”劳资纠纷调解法,必须强化为民意识,把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到家、服务为先作为第一准则;必须提高法律驾驭能力,掌握并熟练运用劳动各项法律、法规;必须提高调解能力,要懂劳资双方心理、掌握沟通技巧、讲求方式方法,会调解纠纷,能化解矛盾。

让“贫困村”变“幸福村” (案例三)

——市市容环卫局探索建立“一健全三加强”工作法

【典型事例】

“感谢市市容环卫局帮我们村里安上了路灯,晚上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近日,市市容环卫局投资4万余元为平遥县丰盛村安装了120余盏节能型路灯,每天下午6点路灯便准时亮起,把全村道路照得亮堂堂的,结束了以往村民夜间摸黑走路的历史。

丰盛村路灯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不方便和车辆夜间行走不安全等问题,不仅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消除治安安全隐患,还带给丰盛村民新的生活体验,改变了村民夜间很少串门的生活习惯,融洽了邻里间的关系,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产生背景】

平遥县丰盛村是市市容环卫局扶贫村。市市容环卫局自2011年与丰盛村挂钩帮扶以来,陆续投资帮扶该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和解决村民生活上的突出问题。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市市容环卫局在总结干部包村联点制度、民情走访制度、群众评议干部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探索了“一健全、三加强”工作法,干部自觉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做法描述】

“一健全”,即组织机构健全。为做好扶贫工作,市市容环卫局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领导的扶贫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及驻村工作队,具体负责扶贫计划的制定、扶贫措施的落实,从而形成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扶贫队员具体抓的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格局。

“三加强”,即一是加强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丰盛村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市市容环卫局认真调研提出了以种植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人一技”扶贫开发思路,组织开展“核桃园”管理和栽培技术培训,在协助搞好现有1730亩干鲜果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五年内计划再新增1400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园。

为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市容环卫局扶贫工作队特邀农业、果业专家把“新型农民和创意农业”的课题讲座带到了丰盛村的田间地头,把创意农业的种子播入农民朋友的心田。专家根据当地山多、缺水、交通不便等问题,推荐了“千村万户”玉米丰产、玫瑰种植、干果种植等创意农业开发项目。专家《关于核桃的栽培技术》的讲座让当地村民们思路大开,消除了村民重栽轻管、忽视核桃树整形修剪的误区。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高民生质量。

市市容环卫局投资了12万余元倾力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一是努力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维修因修建高速公路而损毁了部分过村的路段,使该村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受到村民的普遍称赞。二是进行了村石桥改造再建。三是为继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实施“亮化农家”行动,为该村安装了120余盏路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四是为提高该村村民文化知识,建立农村书屋一座,并配备该书屋所需一切硬件设施设备。五是为扶贫村购臵了58个垃圾桶和16个果皮箱。用于收集村民日常生活垃圾,改变该村因无垃圾池(点)而易造成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

三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市市容环卫局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帮助丰盛村强化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围绕老百姓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明显改变。

【基本成效】

“一健全、三加强”工作法搭建了一座乡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给乡里带来了新气象。一是村干部的开拓进取意识进一步提高;二是村民的科学种植理念初步形成;三是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四是村民收入有所增长。

【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推行“一健全、三加强”工作法,有利于促进村干部的作风转变;有利于随时掌握群众需求,促进为民办实事,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推行“一健全、三加强”工作法,必须强化群众观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必须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科学管理、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必须扑下身子狠抓工作落实,让群众在实践中见到行动,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市文联文化惠民下基层 服务群众在一线(案例四)

【典型事例】

2月2日,市容环卫局会议室里墨香四溢,市文联组织的 “送欢乐下基层”书法家和市容环卫工人心连心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跃生、副主席田五先带领郭齐文、张建民、田志贤、药艳明、籍宏伟、田耀挺、罗小龙、王彦民、王云娥、高立方、王华等十余名书法家,现场挥毫书写春联,以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对环卫工人长年的辛劳的敬意。 【产生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

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根据中国文联和省文联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文联统筹安排,在两节期间开展了“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做法描述】

“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元旦春节期间,市、县两级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工作生产生活第一线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慰问活动,为人民群众送去艺术、送去温暖、送去欢乐。

书法家现场泼墨送春联。组织书法家开展“新春送福”主题活动,在街头或单位现场书写春联,送给市民、游客和基层工作者。

摄影家入村拍摄全家福。组织摄影家开展“庆新春欢乐送农家”主题活动,记录乡村变迁,讴歌农民新生活。摄影家们分头入户深入农户为村民拍下了“全家福”, 装帧成框后免费赠予每个家庭。

举办展览,开展文体活动。举办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开展各种规模的文体表演活动,活跃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稳定的节日氛围。

【基本成效】

“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文艺工作者

联系、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桥梁。艺术家们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基层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气的作品;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基层群众获得了艺术的欢乐与享受,使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和好评。 【经验启示】

“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与文艺界坚持“三贴近”原则和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一致,通过“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能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境界,拉近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扩大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市发改委:一项一策解企忧服务项目惠民生(案例五)

【典型事例】

祁县古县中学新建项目(食堂、宿舍项目)作为祁县古县中学、梁村中学、小韩中学三校整合并校的一项重点工程,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迟迟未能推进,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由于食宿条件的限制,孩子们不得不往返几里、十几里路途进行“跑读”,每逢刮风、下雨给孩子们上学带来很大不便,也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

市发改委主任黄海涛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立即会同科教科研究制定专项推进措施,将该项民生工程列为“解民忧、办实事”重点帮扶项目,并围绕项目资金短缺难题,主动深入项

目建设现场进行指导,并积极协调县级发改部门,做好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同时,多次与省发改委沟通协调,就祁县古县中学现状,新建项目的迫切性、重要性,新建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交流,大力争取国、省资金支持。经过不断努力和沟通,最终争取到了中央资金380万元,作为祁县古县中学400平方米学生食堂、1500平方米学生宿舍建设项目资金。目前,祁县古县中学食堂和宿舍项目已经开始动工建设。

【产生背景】

“解民忧、办实事”活动开展以来,市发改委紧紧围绕“转型综改谋跨越,服务项目促发展,百企百项惠民生”活动主题,结合工作职能,突出重点,筛选带动性强、辐射面广、惠及民生实的153个项目作为帮扶重点,并对153个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具体到人。每名委领导根据分管工作帮扶3个项目,科级干部根据岗位职责帮扶2个项目,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个项目。各项目帮扶负责人要根据项目具体进展情况、面临的发展困境和难题,仔细制定专项帮扶措施,扎实推进“一项一策”帮扶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加快项目进展。

【基本成效】

目前,在一对一帮扶实践基础上,市发改委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项目帮扶新思路、新方法,建立了“一项一策”帮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活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同时,重

点帮扶153个重大项目“六位一体”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率先建成竣工、投产达效,夯实市域经济发展后劲和人民群众就业、增收的基础。

【做法描述】

一是深入调研,准确把脉。积极深入企业、深入项目现场一线,广泛听取企业、项目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项目单位把脉问诊,切实了解企业的迫切需求,全面掌握项目的建设状况。

二是一项一策,排忧解难。结合项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专项帮扶措施,一项一策,定人定项,开展好专项服务。明确具体帮扶的内容,制定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针对每一项目,制定具体的帮扶对策,针对性的帮助项目单位排忧解难。

三是跟踪服务,全程推进。与项目单位建立长期联系,跟踪服务。全程把握项目进展,及时了解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项目帮扶新思路、新方法,妥善解决项目推进中的新困难,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期性、实效性。

【经验启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基层,贴近群众,才能掌握情况,明确诉求,才能抓住问题,找出对策。市发改委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机关职能,找准本职工作和活动推进的结

合点,找准活动切入点,突出活动重点,建立“一项一策”帮扶工作机制,推进活动见实效、出成效。

“三有两评”群众工作法(案例六)

【典型事例】

联系卡成了“连心卡”

2011年6月5日凌晨1点,松木村村民祖家秀发现孙子高烧不退,还不停地哭闹。由于儿子和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家里没有其他人员,孙子的哭声让她十分揪心。情急之下,她想到家里有一张干部联系卡。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拨通了驻村干部丁隆义的电话。“丁主任,我孙子现在发高烧,一直哭个不停,我不知道怎么办了?”睡梦中,乡党政办主任丁隆义接到电话后马上安慰她说:“你老别着急,我马上通知医生一 起到你家来。”10分钟后,丁隆义和乡卫生院医生肖锋等一行人驱车赶到了祖家秀家。经医生初步诊断,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于是,丁隆义抱起小孩钻进出诊车,迅速将孩子送到了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由于发现及时,治疗得当,祖家秀孙子一周后就出院了。事后,祖家秀逢人便说:“多亏这张小卡片,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成了党和群众的连心卡。”

【产生背景】

乡镇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基础,做好群众工作是乡镇干部的主要职责。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松木乡地处城乡接合部,

流动人口多,重点工程多,群众思想活跃,社情民意复杂。一个时期以来,因为一些乡干部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导致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信访纠纷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总结干部包村联点制度、民情走访制度、群众评议干部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探索了“三有两评”工作法,鼓励基层干部自觉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做法描述】

“三有两评”的主要内容是:群众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干部有民情日记,乡镇党委有民情台账;乡镇党委每个月召开一次驻村工作点评会,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议干部活动。

群众有驻村干部联系卡——方便群众找干部。安排每名乡镇干部联系一个村,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联系后进村、重点村,每家每户发放驻村干部联系服务卡,驻村干部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服务承诺、基本惠农政策和主要办事程序等都印在联系卡上,驻村干部的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群众遇到什么事,随时找得到干部。

乡镇干部有民情日记——随时掌握社情民意。乡镇干部每年对联系村的农户至少要普遍走访一次,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必须在民情日记本上记录下来,做到“五必记”,即群众生活困难必记、群众致富难题必记、群众邻里纠纷必记、群众意见建议必记、群众信访问题必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坚持每周一梳理,每月一汇总,并根据职责分工和难 16

易程度,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纳入台账管理。

乡镇党委有民情台账——为民办实事有据可查。乡镇党委、政府及时梳理汇总驻村干部调查走访情况,建立民情工作台账。台账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台账,包括联系点基本情况以及特殊人群、计划生育、农业生产等内容。一类是动态台账,每月对驻村干部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梳理,建立重要民情事项台账,定人定责定时限,实行交办制、承诺制、销号制,确保落实情况一目了然,有据可查。

乡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驻村工作点评会——让工作落地。为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落地,乡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驻村工作点评会。会前,驻村干部提交民情收集情况,乡镇党委核实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兑现情况。会中,驻村干部汇报情况,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逐个点评。会后,公开驻村干部工作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及时改进工作。

群众每半年评议一次驻村干部——让群众满意。每年年中和年末,驻村干部必须到所在村接受村干部、党员、组长和群众代表(不少于5O人)的评议。评议会上,驻村干部报告工作情况,并接受与会群众的质询,驻村干部要就群众提出的问题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意见。最后,由与会群众填写满意度测评表。测评结果与干部的评先评优、晋级提拔挂钩。凡群众测评满意度低于80%的驻村干部,不得提拔;驻村干部民情事项未落实或群众意见大的,不得调动。

【基本成效】

“三有两评”工作法搭建了一座乡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 17

桥梁,给乡里带来了新气象。一是懒闲散的少了,勤走访的多了。近两年来,全乡干部共走访群众3.3万人次,记载民情事项3O00多项,促使乡干部“个个走得勤、处处认得人、家家问过事”,基本做到“村组干部叫得出名、普通住户喊得出姓”。二是“走过场”的少了,办实事的多了。乡党委对驻村干部联系点工作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对民情事项实行动态销号管理,确保民情事项得到全面兑现。两年来,全乡承诺、兑现民情事项348项,其中,乡党委承诺为民办实事126项,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三是“怕麻烦”的少了,解难事的多了。以前群众有问题,干部绕道走;现在群众有困难,干部抢着帮。干群关系日益密切,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都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全乡连续3年实现无群众越级上访,无干部作风问题投诉、无重大安全事故和无恶性社会治安案件,先后获得“湖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推行“三有两评”工作法,有利于有效破解乡干部“走读”难题,促进作风转变;有利于随时掌握群众需求,促进为民办实事;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推行“三有两评”工作法,必须强化群众观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必须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18

会宣传发动;必须狠抓工作落实,让群众在实践中见到行动,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参考
《典型案例参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