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实验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5:2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题:测量1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

实验目标: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1分钟的心跳跳动的次数以及脉搏跳动的次数;

2、认识心跳与脉搏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或药品:橡胶管、钟表

实验设想:一个人一分钟内心脏跳动多少次、人的脉搏速度是怎样的?心跳和脉搏有什么规律?

实验探究过程:

1、把橡胶管连在两个漏斗颈上,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用听诊器与同学互相听心跳的声音,记录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3、与同学互相摸脉搏,记录一分钟脉搏的次数;

4、边听对方的心跳边测他的脉搏,观察心跳与脉搏跳动有什么关系。

现象观察:人的心脏跳动一次,人的脉搏就搏动一次

实验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

1 实验课题:测肺活量

实验目标:

1、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实验器材或药品:气球、卷尺、塑料瓶、直尺、吸管 实验设想:人的肺活量都一样吗?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二、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6、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现象观察:每个人的肺活量不尽相同。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2 实验课题: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

实验目标: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水盆,水,塑料瓶

实验设想: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心脏不停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实验探究过程:

一、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二、观察人体血管图。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3.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三、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现象观察:当我们模拟心脏跳动时,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3 实验课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实验器材或药品:带刻度的平衡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设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臵,看看在不同位臵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臵,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现象观察: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衡尺仍保持平衡尺,这说明杠杆省力与否与着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4 实验课题: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目标:

1、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可以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2、能够识别生活中应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析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实验器材或药品:轮轴套装,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轮轴有什么作用? 实验探究过程:

1、用一个轮轴实验装臵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2、换一个大一点的轮,记录下更大的伦用多少钩码可以是轮轴保持平衡,记录数据。

现象观察: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如果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由此我们也认识到轮轴也是一种机械。

5

实验课题:用定滑轮提起重物

实验目标:初步认识定滑轮,了解定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如何把货物运到高处? 实验探究过程:

1、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

2、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现象观察:

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实验结论: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也改变用力方向。

6 实验课题:用动滑轮提起重物

实验目标:初步认识动滑轮,了解动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好动滑轮;

2.用测力计分别直接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

3.分别在动滑轮上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

比较直接提升和用动滑轮提升升重物用力的不同。 现象观察: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够省力,但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7 实验课题: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目标: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滑轮组,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

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什么?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好滑轮组;

2.用测力计分别直接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

3.分别在滑轮组上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

比较直接提升和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力的不同。 现象观察:定滑轮的特点是: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的特点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8 实验课题:研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标: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弹簧秤、小车、光滑的木板、木块 实验设想:“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实验探究过程:

1.用木板搭造一个斜面,在相同高度下,用测力计提升不同物体需要多大的力,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2.再用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相同的物体,测量需要多大的力,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现象观察: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结论:斜面的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9 实验课题: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标:知道不同坡度的斜面作用不同,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小木块 实验设想:

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过程: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的力与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进行对比,然后改变斜面的不同坡度继续进行试验,做好记录为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

现象观察:

斜面都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

实验结论:斜面能够省力,而且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10 实验课题: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实验目标:知道物体形状与承受力有关,改变其形状,承受力也会改变。

实验器材或药品:硬纸、砖块、厚书等重物 实验设想:物体的承受力真的与形状有关吗? 实验探究过程:

1、用大小差不多的纸做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2、用胶水粘好后竖直放在桌上;

3、将书本、砖分别放在相关的纸筒上,比较它们的承重力。

现象观察:物体形状与承受力有关系。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11 实验课题: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目标: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小车,钩码,纸,木块

实验设想: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

实验探究过程:

1、把纸圈成一圈后松开,做成一个拱形,用木块测试一下它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2、用两本书分别抵住两边的拱脚,使纸拱不会塌下来,测试一下它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3、用较多的书抵住脚拱。再测量能够承受多少个木块。 现象观察: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结论:将纸做成拱形后它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而且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12 实验课题:做简单的框架

实验目标: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实验器材或药品:吸管、胶带、剪刀

实验设想: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

实验探究过程:

1、用三根吸管和胶带做一个三角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2、用四根吸管和胶带做一个四边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3、在四边形框架里面加两根斜杠,再试一试稳定性。与不加斜杠时的框架比一比,哪个坚固。

4、做一个正方体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5、在正方体框架的每个面上都加两根斜杠试一试稳定性。

6、在正方体框架的每个面上都加两根直杠试一试稳定性。

7、比一比,

4、

5、6的不同情况哪种更坚固。

现象观察: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最稳固、最不容易变形的框架。

实验结论:制作框架时,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加稳定。所能承受的压力也就会更大。

13 实验课题:研究影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实验目标: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或药品:不透明物体、光源、白纸、铅笔 实验设想:猜猜看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过程:

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不同位臵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打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现象观察: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实验结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

14 实验课题: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标: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实验器材或药品:白纸,橡皮泥,铅笔,温度计 实验设想: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

实验探究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

3.每到下课的时候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

4.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现象观察: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短→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15 实验课题: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标: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或药品:手电筒,三张小孔纸板,屏 实验设想: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实验探究过程:

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臵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2、把手电筒放臵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

3、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

4、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观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6 实验课题: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小刀,纸盒,铝箔纸,胶布,钉子 实验设想: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吗?

实验探究过程:

1.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2.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3.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4.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现象观察:当孔比较小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会到达屏幕的不同的部分,而不会在屏幕上相互重叠,所以屏幕上的像就会比较清晰。 但小孔小,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不明亮。 当孔比较大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会在屏幕上重叠,屏幕上的像自然也就不清晰。但小孔大,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比较明亮。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窗户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

17 实验课题: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导线,电池,小灯泡 实验设想: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 实验探究过程: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保证小灯泡根据需要亮或灭;灯座的两个金属片分别接在小灯泡尾部的锡点部分和金属壳的螺丝部分;电池盒的作用是装电池,先将电池的尾部的负极压在簧片上,再把正极压入电池盒内。

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组成。

18 实验课题:做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标: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小电珠,导线

实验设想: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实验探究过程:

1.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现象观察: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实验结论:连接到没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亮,连接到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不会亮。

19 实验课题: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串并联) 实验目标: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小电珠,导线,回形针,图钉、木板

实验设想:出示二个小组组装的并联和串联的不同电路由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二节电池小灯泡的亮度即相差很多?

实验探究过程: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比较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3、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并接法连起来。比较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现象观察: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板书:电池串联电压是两节电池之和,二节电池并联电压和一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的小灯泡比串联电路的亮。

20 实验课题: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目标:检测区分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路检测器,钥匙,木梳,纸板,橡皮,回形针等待检物品

实验设想: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二、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3.边实验边记录。

现象观察:生活中,人们利用导体把电流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地方。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钥匙、回形针、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纸板、木头等。

21

实验课题:磁铁能吸哪些物体

实验目标: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纸板、铁钉、玻璃、橡胶、木块等

实验设想: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实验探究过程:拿磁铁依次靠近纸板、铁钉、玻璃、橡胶、木块等材料,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实验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材料制成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不是铁材料制成的。

22

实验课题: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目标: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白纸,细铁屑 实验设想: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探究过程:

1、在一张纸上面放上细铁屑。

2、把磁铁放在纸的下面,来回移动,看看能否吸住回形针。

3、记录观察的现象。

现象观察: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实验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白纸,也能吸铁。

23 实验课题: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

实验目标:认识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学会正确运用“磁力” 进行表述。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回形针

实验设想: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

实验探究过程:把磁铁分成四段,标上A/B/C/D/E,用磁铁的各部分去吸回形针记录各部分吸引回形针的个数。

现象观察:磁铁两端磁力最强、中间磁力最弱,科学家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

实验结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磁铁上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4 实验课题:磁铁两极的研究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明白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水槽,泡沫

实验设想: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实验探究过程:把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将它们相互接近,观察结果。 用符号“→←”表示相互吸引的情况,用符号“←→”表示相互排斥的情况,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现象观察:B和C排斥,B和D相吸,A和C相吸,A和D排斥。

实验结论:当两块磁铁的磁极接近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现象,吸在一块儿我们就叫做互相吸引,推开去叫做互相排斥。

25 实验课题: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实验目标: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条形磁铁,铅笔

实验设想: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

实验探究过程: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S极与S极排斥;N极与N极排斥;S极与N极吸引;N极与S极吸引。

现象观察: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26 实验课题:探究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实验目标:知道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磁铁,大头针,电池,粗细不同的导线,粗细铁钉

实验设想:怎样使我们的自制电磁铁吸引更多的回形针?

实验探究过程:

1、用同一个电磁铁,改变电池个数的多少分别来吸引回形针,比比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2、用导线匝数不同(铁钉粗细相同、电池个数一样多)的电磁铁分别去吸引回形针,看看哪个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用铁钉粗细不同的电磁铁(导线匝数相同、电池个数要样多)分别去吸引回形针,看看哪个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现象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导线匝数有关。

实验结论: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导线匝数多,磁力大,导线匝数少,磁力小。

27 实验课题:制作铁钉电磁铁

实验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试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大铁钉、电池、电池座、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实验设想:学生动手制作铁钉电磁铁。接着引导认识电磁铁的结构,他由哪几部分构成?(铁芯、线圈两部分)

实验探究过程:

1.将带有绝缘层的细导线紧密绕在铁钉上,至少30圈;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2.用自制电源接触回形针,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是利用电流获得磁性的装臵。

28 实验课题: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研究电和磁的关系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强、线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

实验器材或药品:大铁钉、电池、电池座、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实验设想:你觉得电和磁之间有关系吗?电路中放入电池灯泡会亮,如果把磁铁接在导线上能让灯泡发亮吗?磁铁不能让灯泡发亮。如果把导线接近指南针会怎样?电能不能产生磁?怎样证明电能不能产生磁?(如果指针偏转说明能产生磁。指针没动说明没磁性。)

实验探究过程: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现象观察:电能产生磁,没电就没磁。

实验结论: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9 实验课题: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目标: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并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猜测,得出电磁 铁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线圈绕向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磁铁,指南针

实验设想: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实验探究过程:

(1)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不偏转 (2)导线接上电池靠近指南针,指南针偏转

现象观察: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实验结论: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0 实验课题:岩石的观察记录

实验目标: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实验器材或药品:不同的岩石标本、放大镜、烧杯、钉锤、滴管、稀盐酸

实验设想: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应当引导他们认识要从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来研究岩石的特征)

实验探究过程:

1.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2.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3.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现象观察:

岩石的结构比较复杂,同学们在观察时可以利用放大镜来判断岩石是层状的,还粒状的;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是由同种颗粒构成的,还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构成的。

实验结论:花岗岩,花斑状,很硬块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较软,薄层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较硬,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31 实验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实验目标: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实验器材或药品:各种常见的岩石标本

实验设想:我们来看一看地质学家是怎样描述岩石的?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等;

2、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按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

4、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

5、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

6、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现象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实验结论:岩石不都是粗糙的石块,表面光滑、色彩鲜艳、纹理美丽的鹅卵石、雨花石也是岩石,只是由于风化、流水的冲击摩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她的模样。

32 实验课题:观察、描述矿物(条痕、软硬、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实验目标: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实验器材或药品:各种矿石标本,钥匙,小刀,放大镜等

实验设想: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各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 状、片状、致密块状等集合体)和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等)

2、还可以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对矿物进行分类。

现象观察:很多的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

实验结论:在识别矿物时,清楚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的矿物具有相同的色彩,知道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一部分同学能适当举出例子。

33 实验课题: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地球仪,电灯等

实验设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假如太阳和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

实验探究过程:

1、将实验室窗户适当遮挡。

2、在地球仪的中国北京贴上小红旗。手电筒代表太阳,六名同学围成圆圈,圆圈中间站一同学手中擎起地球仪。

3、假设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并模拟,做好记录。现象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34 实验课题:太阳运动与影子变化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继续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竹篾,电筒,橡皮泥,铅笔 实验设想:太阳每天从什么方向升起?在什么方向落下?阳光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过程:1.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3.固定电筒位臵,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现象观察:太阳的位臵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35 实验课题:模拟月相变化

实验目标: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集体模拟,同时学生能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的运行位臵以及初一的月相;利用模拟实验,清楚观察到月相,明白月相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或药品:月相盒套装

实验设想:月相怎样变化?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过程:

1、把塑料球的一半用黑墨水涂黑;

2、在地面上画上直径一米和0.5米的两个同心圆,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名同学站在同心圆的圆心上;

3、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臵上,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

现象观察: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向右;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向左。

实验结论:观察到塑料球的西半边先看到,而且越来越大,直至整个满月的出现,然后再是东半球亮,然后越来越小,直至什么也看不到。

36

推荐第2篇:实验课教案5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教案 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MATLAB校正设计

指导教师:孙红鸽、吴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通过对系统性能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设计校正器模型;

2、学习通过matlab仿真,在时域和频域内对校正效果进行验证

3、学习通过通过模拟实验台搭接电路和校正器模型验证校正效果(增加)

二、实验仪器

仿真实验设备与软件: (1)计算机 (2)MATLAB软件 模拟实验设备与器材: ⑴ 控制理论实验台 ⑵ 示波器 ⑶ 信号源 ⑷ 阻容元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实验指导书内容同。

四、教学内容

1、原理讲述(任课教师讲述)

2、实验内容及要求

1).对未加校正装置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性能要求进行校正器模型的理论设计(要求课下完成); 2).Matlab仿真。

(1)观测校正前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2)观测校正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3)对比(1)、(2)中的结果分析校正器性能,在保证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并根据实验台实际参数进行校正器模型调整。最终确定校正器模型。 3).模拟实验。

(1)根据给定的系统模型和实验台实际参数搭接校正前的系统模拟电路。 (2)根据最终确定的校正器模型搭接校正器模拟电路

(3)用上位机软件观测系统时频域性能进行分析,验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对仿真实验和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在以上内容部分包括了理论、仿真、模拟电路三部分,由于时间限制可能会有所取舍,建议在实验室里时,以模拟电路搭接为主,理论和仿真部分课下补全。(实际操作有点脱离本次试验大纲,但是为了让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以后预计按此进行修订,本次算是实验改革试验吧)

五、实验教学组织

1、先讲原理。

2、实验内容介绍。

3、提醒常出问题的地方:

程序编写应在M文档完成,

程序运行方式(两种:拷贝选取点击右键;拷贝到程序窗口运行。), feedback命令的使用,程序中“;”的使用等。

Figer()命令的使用以及多个图形在同一窗口显示的实现 参数的获取,分析

模拟部分问题较多,如运放坏、实际电阻电容值达不到标称值,加校正器后放大倍数的改变等。

4、实验报告要求:

A、统一使用chbcc-1软件中提供的实验报告模板,所有需要保存的图形均采用截屏键(视图最大化)。 B、实验报告每人交一份纸质稿同时提交电子稿 C、实验报告每组除实验数据相同外,实验结论及实验总结应有自己的见解。若同组内实验报告完全相同只给一半分数。

D、若非同组出现相同数据或实验报告完全一致,则所有相同者此次实验报告均为零分(特别强调)

E、若非同班内出现完全相同数据,则本门课程实验为零分。(特别强调)

六、实验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原理的应用和能力的锻炼

2、难点:根据系统要求设计校正器模型

bode图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校正器模型的设计

七、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模拟电路中试验参数受到实验台限制,参数搭配取近似值。

2、通常将开环函数当做负反馈闭环函数使用。

3、图形正确,分析不到位,理解有难度

八、实验参考数据(例子)

本次实验数据,可以根据学生编制的程序运行出现。 例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o(s)K

S(0.5S1)性能要求:Kv25,35,c10rad/s

1.MATLAB仿真部分

1.1根据实验四和实验七进行系统校正前的仿真时频域分析 由Kv25,确定K25,取K25 频域分析:

在Matlab软件中输入程序:g0=tf([25],[0.5 1 0]);bode(g)

绘制出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如图9-2所示:

图9-2 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由图9-2中可知系统的性能不满足性能要求,需要校正。 时域分析:

输入程序为:gf=feedback(g0,1);step(gf) 校正前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9-3所示:

图9-3校正前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1.2将理论计算出的校正器模型引入,进行校正后的仿真时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在Matlab软件中输入程序:gc=tf([0.4 1],[0.05 1]);g=g0*gc;bode(g0,g)

绘制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如图9-4所示:

图9-4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由图中可知系统的性能均满足性能要求,校正器模型合理。 时域分析:

输入程序为:gcf=feedback(g,1);step(gcf) 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9-5所示:

图9-5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上显示的参数可见,系统性能得到了改善。 1.3对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校正器模型。

仿真确定校正器模型为Gc(s)0.4S1

0.05S11.4校正器模型修订,根据实验台上可提供的电阻电容值对初定的校正器进行调整使得最终的校正器模型既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又能够在实验台上实现。

上面确定的控制模型可以在实验台实现,故不需要调整。 2.模拟部分

2.1根据给定的实验模型搭接校正前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根据传递函数绘制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9-6所示:

图9-6校正前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根据Kv25,结合实验台实际数据图中取Rf1=510K,C1=1uF,R1=20K 2.2在实验台上按照上图连接电路,用“THBCC-1”软件观测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其响应曲线如图9-7所示:

图9-7 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图9-7中读取ts=4.1s,δ%=∆Y/Y1=1.71/5.75=29.7% 2.3搭接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控制系统的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图如图9-8所示:

图9-8 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图

根据校正器模型传递函数,图9-8中取:Rc1=400k,Rc2=510k,Cc1=1 uF,Cc2=0.1uF。 在实验台上搭接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图,并引入原系统,则校正后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9-9所示:

图9-9 校正后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2.4用“THBCC-1”软件观测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9-10所示

图9-10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图中读取ts=1.8s,δ%=∆Y/Y1=0.07/5.75=1.2% 3.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9-

7、9-10进行分析。

4.适当调整校正装置的性能参数,重复上述实验,分析相应参数的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九、实验结果检查方法

1、程序没时间检查,只看实验图形,结果错误要求学生自查程序,更改后查验;

2、实验图形完全正确,根据实验内容随机提出问题,回答正确者加分。

十、课堂实验预习检查题目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及原理图

3、计算公式

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表格

6、注意事项

推荐第3篇:数据结构实验课教案

数据结构教案

实验一:线性表的顺序表示与实现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2.掌握在顺序表上进行的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分别建立顺序表,并输入初始数据;

2.对顺序表分别编写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函数。

三.实验重点:

顺序表的建立及操作。

四.实验要求:

1.用C语言编写程序源代码;

2.要分别完成建立、插入、删除、查找、修改五种功能。 3.源程序必须编译调试成功,独立完成。

五. 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顺序表 :

1.定义头文件和顺序表的存储结构类型等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0 #define null 0 #include #include #define list_init_size 100 #define listincrement 10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elem; int length; int listsize; }sqlist;

1 2.编写构造空顺序表的函数 status listinit(sqlist *l) { l->elem=(elemtype *)malloc(list_init_size*sizeof(elemtype)); if(!l->elem)

return overflow; l->length=0; l->listsize=list_init_size; return ok; }

3.编写对顺序表进行插入操作的函数: status list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elemtype *newbase,*q,*p; if(ilistlength(*l)+1)

return error; if(l->length==l->listsize)

{ newbase=(elemtype *)realloc(l->elem,(l->listsize+listincrement)*sizeof(elemtype));

if(!newbase)

return overflow;

l->listsize+=listincrement;

} q=&(l->elem[i-1]); for(p=&(l->elem[l->length])-1;p>=q;--p)

*(p+1)=*p; *q=e; ++l->length; return ok; }

4.编写对顺序表进行删除操作的函数:

status listdelete(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elemtype *p,*q; if(il->length)

return error; p=&(l->elem[i-1]); *e=*p; q=l->elem+l->length-1; for(++p;p

*(p-1)=*p; --l->length;

2 return ok; }

5.编写对顺序表进行查找操作的函数: status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if(ilistlength(l)) return error; *e=l.elem[i-1]; return ok; }

6.编写对顺序表进行修改操作的函数: status locateelem(sqlist l,elemtype e) { int i; for(i=0;i

if(l.elem[i]==e)

return i+1; return 0; } 7.编写实现两个线性表的归并操作的函数 void mergelist(sqlist la,sqlist lb,sqlist *lc) { int i,j,k; int la_len,lb_len; elemtype ai,bj; i=j=1; k=0; listinit(lc); la_len=listlength(la); lb_len=listlength(lb); while(i

{

listinsert(lc,++k,ai);

++i;

} else

{

listinsert(lc,++k,bj);

++j;

} } while(i

while(j

{ getelem(lb,j++,&bj); listinsert(lc,++k,bj);

} }

8.销毁线性表、清空线性表、判空、求表长等 status destroylist(sqlist *l) { if(l->elem) free(l->elem),l->elem=null; return ok; }

status clearlist(sqlist *l) { l->length=0; return ok; }

status listempty(sqlist l) { return(l.length==0); }

status listlength(sqlist l) { return l.length; }

9.打印线性表

4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printf(\"\\nlist: \"); for(i=0;i

10. 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i; int n; elemtype a; sqlist l,la,lb,lc; clrscr(); listinit(&l); listinit(&la); listinit(&lb);

printf(\"please input list number\"); scanf(\"%d\",&n); printf(\"\\n\"); for(i=0;i

scanf(\"%d\",&a);

listinsert(&l,i+1,a); } print(l); printf(\"\\nlist length:%d\",listlength(l));

getelem(l,4,&a); printf(\"\\ngetelem(l,4,&a),%d\",a);

listdelete(&l,3,&a); printf(\"\\nlistdelete(&l,3,&a),%d\",a); print(l);

printf(\"\\ninput list la\");

for(i=0;i

scanf(\"%d\",&a);

listinsert(&la,i+1,a); } printf(\"\\ninput list lb\");

5 for(i=0;i

scanf(\"%d\",&a);

listinsert(&lb,i+1,a); } mergelist(la,lb,&lc); print(la);print(lb);print(lc); }

6

实验二:链表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1. 掌握单、双向链表的存储结构;

12. 掌握在单、双向链表上进行的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操作。

二.实验内容:

4.分别建立单、双向链表,并输入初始数据;

5.对两种单、双向链表分别编写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函数。

三.实验重点:

单向链表的建立及操作。

四.实验要求:

1.用C语言编写程序源代码;

2.要分别完成建立、插入、删除、查找、修改五种功能。 6.源程序必须编译调试成功,独立完成。

五. 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单链表 :

1.定义头文件和单链表的结构体类型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LNode {

int data;

struct LNode *next; }LNode, *LinkList;

2.编写构造单链表的函数

void InitList_L(LinkList L) { LinkList p,q; int i,b,j=0; p=L; printf(\"请输入链表中元素的值,用-1表示输入结束:\\n\"); do

7 { scanf(\"%d\",&b); q=(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q->data=b; p->next=q; p=p->next; j+=1; } while(b!=-1); p->next=NULL; p=L; for(i=1;inext; printf(\"%d\\n\",p->data); } }

13.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插入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Insert_L(LinkList L,int r,int e) { LinkList p,s;

int q=1,i,j=0;

p=L;

while(q>=1&&q

{

p=p->next;

++q;

} s=(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s->data=e;

s->next=p->next;

p->next=s;

p=L; while(p->next!=NULL)

{

p=p->next;

j+=1;

} p=L;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的链表为:\\n\");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j-1);

printf(\"***************************************\\n\"); }

14.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删除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Delete_L(LinkList L,int r) { LinkList p,s; int q=1,i,e; p=L; if(rk) { printf(\"删除的位置不正确\\n\"); printf(\"***************************************\\n\"); } else { while(q>=1&&qnext; ++q; } s=p->next; p->next=s->next; e=s->data; k=k-1; printf(\"删除的结点的值为:%d\\n\",e);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的链表为:\\n\"); p=L; for(i=1;i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k); printf(\"***************************************\\n\"); } }

15.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查找操作的函数: void GetElem_L(LinkList L,int r) {

9 LinkList p; int q=1,e;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next; q++; } e=p->data; printf(\"第%d个元素的值为:\\n%d\\n\",r,e); printf(\"***************************************\\n\"); } }

16.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修改操作的函数: void UpdateElem_L(LinkList L,int r) { LinkList p; int q=1,n,i;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printf(\"请输入修改后该结点的值:\\n\");

scanf(\"%d\",&n);

printf(\"***************************************\\n\");

p->data=n;

printf(\"修改第%d个元素的值后链表为:\\n\",r);

p=L;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n\"); } }

17. 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m,n=0; LinkList l; l=(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InitList_L(l); while(n!=-1) { printf(\"请选择对链表进行何种操作:\\n输入1表示对链表进行插入操作\\n输入2表示对链表进行删除操作\\n输入3表示对链表进行查找操作\\n输入4表示对链表进行修改操作\\n输入-1表示操作结束\\n\"); printf(\"***************************************\\n\"); scanf(\"%d\",&n); printf(\"***************************************\\n\"); switch(n) { case 1: printf(\"请输入在第几个结点之前插入新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Insert_L(l,m); break; case 2: printf(\"请输入删除第几个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Delete_L(l,m); break; case 3: printf(\"请输入查找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GetElem_L(l,m);

11 break; case 4: printf(\"请输入修改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UpdateElem_L(l,m); break; } } printf(\"操作结束!\\n\"); }

双向链表

1.定义头文件和双向链表的结构体类型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DuLNode { int data; struct DuLNode *prior; struct DuLNode *next; }DuLNode, *DuLinkList;

2.编写构造双向链表的函数

void InitList_DuL(DuLinkList L) { DuLinkList p,q; int i,b=0,j=0; p=L; printf(\"请输入链表中元素的值,用-1表示输入结束:\\n\"); while(b!=-1) { scanf(\"%d\",&b); q=(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q->data=b; p->next=q; q->prior=p; p=p->next; j+=1; } k=j-1; p->next=NULL; p=L;

12 printf(\"***************************************\\n\"); printf(\"创建的双向链表为:\\n\"); for(i=1;i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该链表的结点个数为:%d\\n\",k); printf(\"***************************************\\n\"); }

3.对双向链表进行插入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Insert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s; int q=1,i,n; p=L; if(rk) { printf(\"插入的位置不正确!\\n\"); printf(\"***************************************\\n\"); } else { while(q>=1&&qnext; q++; } s=(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printf(\"请输入插入的结点的值:\\n\"); scanf(\"%d\",&n); printf(\"***************************************\\n\"); s->data=n; s->next=p->next; p->next->prior=s; s->prior=p; p->next=s; k=k+1; p=L;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的链表为:\\n\"); for(i=1;inext;

13 printf(\"%d\\n\",p->data); }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k); printf(\"***************************************\\n\"); } }

7. 写对双向链表进行删除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Delete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s; int q=1,i,e; p=L; if(rk)

{

printf(\"删除的位置不正确\\n\");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s=p->next;

p->next=s->next;

s->next->prior=p;

e=s->data;

k=k-1;

printf(\"删除的结点的值为:%d\\n\",e);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的链表为:\\n\");

p=L;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k);

printf(\"***************************************\\n\"); } }

8. 编写对双向链表进行查找操作的函数

14 void GetElem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 int q=1,e;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e=p->data;

printf(\"第%d个元素的值为:\\n%d\\n\",r,e);

printf(\"***************************************\\n\"); } }

9. 编写对双向链表进行修改操作的函数 void UpdateElem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 int q=1,n,i;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printf(\"请输入修改后该结点的值:\\n\");

scanf(\"%d\",&n);

printf(\"***************************************\\n\");

p->data=n;

printf(\"修改第%d个元素的值后链表为:\\n\",r);

p=L;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n\"); } }

10. 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m,n=0; DuLinkList l; l=(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InitList_DuL(l); while(n!=-1) {

printf(\"请选择对链表进行何种操作:\\n输入1表示对链表进行插入操作\\n输入2表示对链表进行删除操作\\n输入3表示对链表进行查找操作\\n输入4表示对链表进行修改操作\\n输入-1表示操作结束\\n\");

printf(\"***************************************\\n\");

scanf(\"%d\",&n);

printf(\"***************************************\\n\");

switch(n)

{

case 1:

printf(\"请输入在第几个结点之前插入新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Insert_DuL(l,m);

break;

case 2:

printf(\"请输入删除第几个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Delete_DuL(l,m);

break;

case 3:

printf(\"请输入查找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GetElem_DuL(l,m);

break;

case 4:

printf(\"请输入修改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UpdateElem_DuL(l,m);

break;

} } printf(\"操作结束!\\n\"); }

17 实验三:栈、队列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栈、队列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栈、队列上进行的各种操作。

二.实验内容:

1.编写模拟Hanoi塔函数计算的程序,掌握栈在递归中的作用; 2.编写循环队列的进队、出队、初始化等函数。 (2选1)

三.实验重点:

对栈、队列的存储结构的理解。

四.实验难点:

循环队列操作函数的编写。

五.实验要求:

1.用C语言编写程序源代码;

2.源程序必须编译调试成功,独立完成。

六.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七.实验步骤:

Hanoi塔程序的编写 1.定义头文件: #include

2.编写move函数: void move(char x,char y) {

printf(\"%c-->%c\\n\",x,y); }

3.编写Hanoi塔函数:

void hanoi(int n,char a,char b,char c) {

if(n==1)

move(a,c);

else

{

hanoi(n-1,a,c,b);

move(a,c);

hanoi(n-1,b,a,c);

} }

4.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m; printf(\"请输入需要移动的盘子数:\\n\"); scanf(\"%d\",&m); printf(\"%d个盘子通过B从A移动到C的过程如下:\\n\",m); hanoi(m,\'A\',\'B\',\'C\'); }

循环队列操作函数的编写

1.定义头文件和结构体类型等: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QSIZE 10 typedef struct { int *base;//存储空间的起始地址,即数组的首地址,即数组名

int front;//顺序存储,即地址,所以用下标表示元素,front是第一个元

//的下标

int rear;//rear是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 }SqQueue;

2.编写初始化函数: int InitQueue(SqQueue &Q) {

Q.base=(int*)malloc(MAXQSIZE*sizeof(int)); if(!Q.base)

return 0;

else

{

Q.front=0;

Q.rear=0;

return 1;

} } 3.编写进队函数:

void EnQueue(SqQueue &Q,char e)

19 {

if((Q.rear+1)%MAXQSIZE==Q.front)

printf(\"队列满\"); else

{

Q.base[Q.rear]=e;//Q.base表示数组的地址也即数组名;Q.rear表示引用结//构体类型变量Q中的一个成员rear ,也即是数组中下标为rear的元素

Q.rear=(Q.rear+1)%MAXQSIZE;

} }

4.编写出队函数:

void DeQueue(SqQueue &Q) {

char e; if(Q.front==Q.rear)

printf(\"队列空\\n\"); else {

e=Q.base[Q.front];

Q.front=(Q.front+1)%MAXQSIZE;

} }

5.编写显示功能函数: void Display(SqQueue Q) { int i;

if(Q.front==Q.rear)

printf(\"队列空\\n\"); else

{

i=Q.front;

printf(\"队列中的元素如下:\");

do

{

printf(\"%c\",Q.base[i]);

i=(i+1)%MAXQSIZE;

}

while(i!=Q.rear);

} } 6.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20 {

SqQueue Q;

char r;

int i=0;

InitQueue(Q);

while(i!=-1)

{ printf(\"请选择对队列进行何种操作:\\n 输入1表示进行入队操作\\n 输入2表示进行出队操作\\n 输入-1表示不进行任何操作\\n\");

printf(\"********************************************\\n\");

scanf(\"%d\",&i);

printf(\"********************************************\\n\");

switch(i)

{

case 1:

printf(\"请输入要入队的元素的值,输入#表示结束:\\n\");

printf(\"****************************************\\n\");

scanf(\"%c\",&r);

while(r!=\'#\')

{

EnQueue(Q,r);

scanf(\"%c\",&r);

}

printf(\"****************************************\\n\");

Display(Q);

printf(\"****************************************\\n\");

break;

case 2:

DeQueue(Q);

Display(Q);

break;

} } }

21 实验四:树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二叉树上进行的各种操作。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编写二叉树的各种操作函数,包括建立、初始化、添加、删除、查找等;

2.编写对二叉树进行三种遍历的函数;

3.编写8皇后的模拟计算程序。

(3选2)

三.实验重点:

二叉树的各种操作及遍历的函数。

四.实验难点:

二叉树的三种遍历函数的编写。

五.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1.建立、初始化二叉树;

struct tree

//声明树的结构 {

struct tree *left;

int data;

struct tree *right; }; typedef struct tree treenode; typedef treenode *b_tree;

//声明二叉树链表

//插入二叉树的节点

b_tree insert_node(b_tree root,int node) {

b_tree newnode;

b_tree currentnode;

b_tree parentnode;

newnode=(b_tree)malloc(sizeof(treenode));

//建立新节点的内存空间

newnode->data=node;

newnode->right=NULL;

newnode->left=NULL;

22 if(root=NULL)

return newnode;

else

{

currentnode=root;

while(currentnode!=NULL)

{

parentnode=currentnode;

if( currentnode->data>node)

currentnode=currentnode->left;

else

currentnode=currentnode->right;

}

if(parentnode->data>node)

parentnode->left=newnode;

else parentnode->right=newnode;

return root; } }

// 建立二叉树

b_tree create_btree(int *data,int len) {

b_tree root=NULL;

int i;

for(i=0;i

root=insert_node(root,data[i]);//调用insert_node函数,参数为空指针

//root和数组中元素data[i] , //insert_node函数的返回值赋给

//create_btree函数中定义root,并作为 //create_btree函数的返回值返回

return root;//返回值为root }

2.编写对二叉树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函数,包括、添加、删除、查找等;

3.编写对二叉树进行三种遍历的函数; //二叉树先序遍历

void preorder(b_tree point) {

if(point!=NULL)

{

preorder(point->left); //递归

printf(\"%d\",point->data);

preorder(point->right); //递归

23 } }

//二叉树中序遍历

void inorder(b_tree point) {

if(point!=NULL)

{

inorder(point->left); //递归

printf(\"%d\",point->data);

inorder(point->right); //递归

} }

//二叉树后序遍历

void postorder(b_tree point) {

if(point!=NULL)

{

postorder(point->left); //递归

printf(\"%d\",point->data);

postorder(point->right); //递归

} }

//主程序 void main( ) {

b_tree root=NULL;

int index;

int value;

int nodelist[20];

printf(\"\\n please input the elements of binary tree(exit for 0 ):\\n\");

index=0;

//读取数值存到数组中

scanf(\"%d\",&value);

while(value!=0)

{

nodelist[index]=value;

index=index+1;

scanf(\"%d\",&value);

}

//建立二叉树

root=create_btree(nodelist,index); //主函数调用创建函数,参数为数组名和

//长度,创建函数的返回值(返回的本身

24

//是root)赋给主函数中定义root,并作//为参数传给inorder函数

//先序遍历二叉树

printf(\"\\nThe preorder traversal result is :\");

preorder(root);//主函数调用inorder函数

printf(\"\\n\"); //中序遍历二叉树

printf(\"\\nThe inorder traversal result is :\");

inorder(root);//主函数调用inorder函数

printf(\"\\n\"); //后序遍历二叉树

printf(\"\\nThe postorder traversal result is :\");

postorder(root);//主函数调用inorder函数

printf(\"\\n\"); }

4.编写8皇后的模拟计算程序。

25 实验五:图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图上进行的各种操作。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编写图的各种操作函数,包括建立、初始化、添加、删除、查找等; 2.编写建立最小生成树的程序; 3.编写计算两点间最短路径的程序。 (3选2)

三.实验重点:

掌握图的存储结构

四.实验难点:

编写计算两点间最短路径的程序

五.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计算两点间最短路径: 1.义头文件等 #include #define vex 3//定义结点的个数

#define max 10000//设定一个极大值

2.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D[vex][vex][vex];//定义一个三维数组,用来一次一次的迭代,按

//FLOYD算法求出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int arcs[vex][vex]={0,4,11,6,0,2,3,max,0};//邻接矩阵

int i,j,k;

for(i=0;i

//空间进行初始化

for(k=0;k

for(i=0;i

for(j=0;j

26

if(D[k-1][i][j]

D[k][i][j]=D[k-1][i][j]; else

D[k][i][j]=D[k-1][i][k]+D[k-1][k][j];//求出每次迭代最小

//值,最后一次即为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printf(\"图的邻接矩阵为:\\n\"); for(i=0;i

for(j=0;j

{

printf(\"%d

\",arcs[i][j]);

}

printf(\"\\n\\n\");

}//打印邻接矩阵 printf(\"\\n\");

printf(\"表示各点间最短路径的矩阵为:\\n\");

for(i=0;i

{

for(j=0;j

{

printf(\"%d

\",D[vex-1][i][j]);

}

printf(\"\\n\\n\");

} }

27 实验六:排序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查找树的性质及其相关的应用;

2.掌握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的算法实现。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编写二叉查找树的生成及应用程序;

2.编写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的程序。

三.实验重点:

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思想

四.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五.实验步骤

插入排序: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main() { int i,j,k,t,a[N];

printf(\"Please input %d numbers:\\n\",N); for(i=0;i

for(j=i-2;t

printf(\"%d

\",a[i]); printf(\"\\n\"); }

快速排序:

28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quickSort(int a[10],int i, int j) { int A=a[0]; while(i=A && i

while(a[i]0)

quickSort(a,0,i-1); if(i+1

quickSort(&a[i+1],i+1,9); }

void main() {

int i,j,a[N];

printf(\"Please input %d numbers:\\n\",N); for(i=0;i

printf(\"%d \",a[i]); printf(\"\\n\"); }

冒泡排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10]; int i,j,t;

printf(\"input 10 numbers :\\n\"); for(i=0;ia[i+1])

29 { t=a[i]; a[i]=a[i+1]; a[i+1]=t; }

printf(\"the sorted numbers:\\n\"); for(i=0;i

选择排序: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main() {

int i,j,k,t,a[N];

printf(\"Please input %d numbers:\\n\",N);

for(i=0;i

scanf(\"%d\",&a[i]);

for(i=0;i

for(j=i;j

if(a[j]

{

t=a[j];

a[j]=a[j+1];

a[j+1]=t;

}

k=a[i];

a[i]=a[j];

a[j]=k; }

printf(\"the sorted numbers:\\n\");

for(i=0;i

printf(\"%d \",a[i]);

printf(\"\\n\"); } 30

推荐第4篇:电工学实验课教案

电工学实验课教案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二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实验三

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实验五

日光灯线路的连接

实验六

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验七 三相负载Y.的接线方法 实验八 三相负载Δ的接线方法 实验九 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 实验十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

1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图绘制

一 实验目的:

1理解电路中电位及电压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数据证明电位具有相对性而电压具有绝对性。 3学会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一个确定的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电位差是不变的。它不因参考点电位的变化而改变。

FI 1R1510I 3AR21KI 2B+12V510R3+6v--R4300三 实验内容:

E510DC

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调为E1= 6V 。E2=12V,接入电路中。 2 以图中A点为电位参考点,分别测量B C D E F 各点电位值及相邻两点间的电压值,Uab Ubc Ucd Ude Uef Ufa .2 以D点为参考点。分别测量以上2中数据。 四 注意事项:

测量时万用表黑表笔与参考点相连,红表笔与待测点相连。

2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直流电压表、电流表和数字万用表测支路电压、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二 实验原理:KLC即∑I=0 任一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为零。

KVL即∑U=0 任一回路,各元件电压代数和应为零。

FS1I 1R1510I 3AR21KI 2BS2+12V1-S1R4R3510+I I-S2S36vS3300D三 实验步骤:如图

E510DC 1. 熟悉电工试验台上各元件性能及稳压电源使用方法;将直流稳压电源调为6V,12V。注意切换开关位置;

2.熟悉数字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各量程掌握电压并电流串的测量方法。

3.用万用表测各电阻值,并记录。

4.任意设定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选定电路中的任意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

5.选定电路中的任意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6.数据记入表22.四:注意事项 :

1。严禁带电测量电阻;防止并联电阻存在;注意仪表极性,量程;

2。记录数据时注意正负号;

3 实验三 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2 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6v+Is=US/R0Us-Ro Us=IsR0-RLR0=R0IsRo RL+二 实验原理:

电压源模型 电流源模型

1 实际电源摸型:一个电源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电路模型来表示,及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其中电压源模型为理想电压源与电阻串联构成,R0 = 0 。电流源模型为理想电流源与电阻并联构成R0 = ∽

为理想电流源。 2 电源模型的外特性:

电源模型的外特性:指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间的变化关系。 即 U = F(I)

(1) 电压源模型的外特性 :伏安关系式,即U = U —I R , 作的曲Us Uoc IO O Is RIs线称外特性曲

I s 线如图A。

U

A

B

4 (2) 电流源模型的外特性 :即U = I R — I R , 作的曲线称外特性曲线 ,如图B ; (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同一个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外特性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可以等效替换。等效(互换)的条件为:US=IS X R0,电阻一致。

注:A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B 理想的电压源与理想的电流源不能等效互换。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定电压源的外特性;

+mA-mA+6vV+R1200+R1-Ro 1512006v--R2470R2470

按图连接线路 Us = 6V

R1=20,R2=O—470 可调电阻。调节R2由大到小变化,测出R0 = O或R0=51 两种情况下的U I 值。记入表3—1中。

2.测定直流电流源与恒流源的外特性:

mAIs+Ro -

RL V 470/2W 5m A

按图连接线路,R0 =1K Is = 5mA R0= R0 = 1KΩ。

与 RO = ∽ 两种情况下 .调节RL 0—470Ω

数据记入表3—2中。 3.测定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按图3—5连接线路,先记录A图中V I 值,而后调节B图中恒流源,使B图中V I 数据和A图中数据相等。记录恒流源输出IS,验证IS=US / R0。的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四 注意事项:

1恒流源负载禁止开路,电压不可超过20V。 2 换接线路时,必须关闭电源。 3仪表接入应注意级性和量程。

6 实验四 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 目的: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 原理:在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线性电路中,通过任一支路的电流或两端电压等于每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在单一电源作用的电路,若激励信号增加或减小K倍,电路的响应也将增加或减少K倍,为齐次性

FS1I 1R1510I 3AR21KI 2BS2+12V1-S1R4R3510+I I-S2S36vS3300D三 实验步骤:如图

E510DC 1. 将直流稳压电源调为6V,12V。注意切换开关位置;

2. 将S3开关拨向300Ω电阻,E1单独作用时,去掉E2,S2拨向短路测;E2单独作用时,去掉E1,S1拨向短路测各支路电流;及各元件电压,测E1, E2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电流I1 I2 I3 ,及各元件电压值。数据记入表4 – 1。

3. 将开关S3拨向二极管侧,重复2的内容,数据记入表4-2。 四:注意事项 :

1。注意仪表极性,量程; 2。记录数据时注意正负号; 3.E1单独作用时,E2不要短路

7 实验五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一 目的:掌握有源两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戴维南定理的理解并验证该定理的正确性。

二 原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两端网络,对外电路而定,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和电阻和串联来代替R1R2AU0C10mAVRLR4R3R0RL。

12V

三 实验步骤:如图;

1 按图连线路,将电压源调为12V,电流源调为10mA可变电阻箱接入电路中RL,测UOC,ISC得到RO记入表中5 - 1;

2有源两端网络外特性的测定,调节电阻箱改变RL,数据记录表5-2 3 验证代维南定理:将稳压电源调致U0C;1K 电位器调致R0数值,两者串联等效,再接上负载电阻箱,按步骤2测其外特性。数据记入表5 – 3。

4.用零示法测VOC。按图接好线路,在RL端接一可调稳压源,调整稳压源使安培表读数为零,电压表读数即为UOC 四 注意事项:

1 接线注意电源+-;

测量注意仪表量程;

2 改变线路时注意关掉电源

8 实验六 日光灯线路的联接及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日光灯线路的接线方法 2 学会功率表的使用及接线方法

3 掌握测量交流电路元件等效参数的方法。 二 实验步骤:如图

*A*WL220VVRLS

1按图连结线路测W、U、I。VL、VR 2讨论:VR+ VL≠220V(交流) 为什么? 三 注意事项:

1 因电源为220V(交流) 接线注意安全 2 功率表注意电流串,电压并的原则。 3 电流表电压表注意量程

实验七 功率因数的提高

一 目的: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掌握感性负载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方法及原理;

ISI1RULICUICIC二 实验原理:

如图:K断开时,总电流 I = I1 ,COSΨ1=P/UI1

IL

K闭和时,总电流

I = I1+IC COSΨ=P/U(I1+IC)

∵I < I1 ∴COSΨ > COSΨ1

三 实验步骤:如图

*A*WSL220VC2C3SRLC1 1.按图连结线路;电压调为220V。电容分别为0、2.2

4.7 6.9UF时,测量Pw、UV、IA、IL、IC值,数据记入表8 – 1。 2.说明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四 注意事项: 1.功率表的接线方法; 2.

注意仪表量程;

实验八 三相负载Y星接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三相负载Y连接方法,

2. 验证三相负载对称情况下,Y接法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3. 充分理解三相五线制供电,中线的作用。 二 实验原理: Y形接法如图;

ASS BFULALSCFULAAN 对称负载,线电流 = 相电流IL = IP ,线电压UL = √3 UP In = O, 中线可以省去。不对称负载,中线电流≠O ,无中线时三相电压不对称,三相负载不能正常工作,故中线不能省去。 三 实验内容:

1. 将线电压调为220V,把三相灯负载接成Y形,分别测量UAB UBC UCA,UA0、UB0、UC0,IA、IB、IC、I0、及中点电压。 2. 了解中线的作用。 四.注意事项:

1. 注意安全;不可带电接线,

2. 严格遵守先接线、后通电;先断电、后拆线的操作要求。

实验九 三相负载Δ接法

一 实验目的:

1. 握三相负载Δ连接方法

2. 掌握三相负载对称情况下,Δ接法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二 实验原理:

三相负载Δ接法时,线电压UL = UP ,

负载对称时,三相电压、电流对称,IL = √3 I P 负载不对称时,三相负载电流不对称 IL ≠√3¯ IP 三 实验内容:

SAS BSFU1LAFU2LDS1-3DS2-3AFU3LCNADS3-3

将线电压调为220V,把三相灯负载接成Δ形,负载对称和不对称时,分别测量Uab Ubc Uca ,Iab、Ibc、Ica、、及Ia 、Ib、Ic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可带电接线,

2.严格遵守先接线、后通电;先断电、后拆线的操作要求。 3.防止短路事故。

12 实验八 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三相负载Y.Δ的接线方法

2验证三相负载对称是Y.Δ接法时,各自的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相电流方向的数值关系; 3熟悉三相四线制中线的作用; 二 原理:

1.三相负载Y形连接时,对称负载

IL = IP I0 = O 中线可以省去。 UL = √3UP 不对称负载;电压不对称, I0 ≠ O 中线不能省去。

2.三相负载Δ形连接时,UL = UP ,对称负载 IL = √3IP

不对称负载; IL ≠√3IP

三 实验步骤: 1. 2. 3. 将电源调为线电压220V(交流)

将三相灯负载接成Y,测UL、UP、IP、IN 将三相灯负载接成Δ,测UL、IL、IP 根据灯亮暗程度,注意电线的作用。 四 注意事项噶: 1注意安全。

2 Δ接法防止短路。 ∽

13 实验九 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

一 实验目的: 1. 2. 3. 4. 熟悉电动机的铭牌数据并记录 熟悉电动机结构及各引线端 测量电机绕组与外壳的绝缘电阻 练习正确接线,直接起动及反转

二 原理:

见原理图:

A B CSWFUFRSB2SB1KM2KMKMKMFRM3

熟悉电动机的各项技术指标

掌握使用兆欧表的方法测量电动机绝缘电阻,熟悉电路图,用刀闸直接起动电动机

14 三 实验步骤:

1熟悉接触器。按钮。热继电器。电机等控制元件的构造,并记录其型号,规格。

2检查接触器。按扭的常开。常闭。触点是否正常 3按图连接线路

4启动电机。看是否运转正常。 四:注意事项: 1. 严禁带电操作

2. 测电机绝缘电阻时应将兆欧表引线端接触良好 3. 合电源刀闸时,应检查无误,并使刀闸接触良好4 。按电机铭牌所注额定电压和接线方式接线(Y△)

实验十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连接。

2加深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及线路中“自锁”和“互锁”环节的作用。

A B CSWFUFRSB3SB1KM1KM2KM1KM1KM2SB2KM1KM2KM2FR二 原理:见原理图。三 实验步骤:

M3

1 按图连接线路,接成点动控制,再加自锁和互锁。使电动机正。反转运转正常。 四 注意事项:

1严禁带电操作

2连好线路要认真检查,防止短路。

推荐第5篇:数据结构实验课教案

授课教案

(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总学时: 课程类别:

任课教师: 开课单位: 职称: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64

数据结构 B13040009A 总学分: 专业课 李素若 计算机工程学院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2班

4 授课进度第3周,第6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一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9月14日(9 2

月13日)

.掌握线性表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其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1 2 .掌握线性表顺序存储结构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移动操作。

教学

目标

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特点

教学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的基本算法 重点

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的基本算法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输入一组整型元素序列,建立顺序表。 1 2 .遍历该顺序表。 3 .在该顺序表中进行顺序查找某一元素,查找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实现把该表中所有奇数排在偶数之前,即表的前面为奇数,后面为偶数。 4 .判断该顺序表中元素是否对称,对称返回1,否则返回0。 5 .输入整型元素序列利用有序表插入算法建立一个有序表。 6 .利用实验6建立两个递增有序表并把它们合并成一个递增有序表。 7

二、实验指导

1.参考程序为:

voidCreateSqList(SqList*L) { intn,i; do{ printf(\"请输入数据元素的个数:\");

scanf(\"%d\",&n);

if(nelem[i])); L­>length=n;

} 2 .参考程序为:

voidPrintList(SqListL) { inti;

for(i=0;i

intFindelems(SqListL,ElemTypee) { inti;

for(i=0;i

return0;

} 4.分析:从顺序表表头开始扫描,当数据元素为偶数时就从该数开始往后查找,一旦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找到奇数,则将该偶数与此奇数交换。顺序表中所有数据全部扫描结束后,所有奇数就排列 在表的前端。参考程序为:

voidChangeVal(SqList*L) { inti,j,temp;

for(i=0;ilength;i++) { if(L­>elem[i]%2==0) { for(j=i+1;jlength;j++) {

if(L­>elem[j]%2!=0) {

temp=L­>elem[i];

L­>elem[i]=L­>elem[j]; L­>elem[j]=temp; break; } } if(j==L­>length)break; } } } 5.参考程序为:

intYesNo_Symmetry(SqListL) { inti,j;

j=L.length­1; for(i=0;i

return0; } return1;

} 6 .参考程序为:

voidInsert_OrderList(SqList*L,intx) { inti,j;

for(i=0;ilength;i++) if(L­>elem[i]>x)break; for(j=L­>length­1;j>=i;j­­)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L­>elem[j+1]=L­>elem[j]; L­>elem[i]=x; L­>length++;

} voidCreate_OrderList(SqList*L) { intn,i,input; do{ printf(\"请输入数据元素的个数:\"); scanf(\"%d\",&n);

if(n

while(n

Insert_OrderList(L,input); } } 7 .参考程序为:

SqList*Merge_OrderList(SqListA,SqListB) //将有序顺序表A和B合并到有序顺序表C中返回 { inti=0,j=0,k=0;

SqList*C=(SqList*)malloc(sizeof(SqList)); C­>length=0;

while(j

C­>elem[i++]=A.elem[j++]; else C­>elem[i++]=B.elem[k++];

} if(j==A.length)

while(kelem[i++]=B.elem[k++]; if(k==B.length) while(jelem[i++]=A.elem[j++]; C­>length=i; returnC;

}

— 3— 授课进度第4周,第8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二单向链表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9月21日(9 2

月20日)

.掌握线性链表的操作特点,即指针是逻辑关系的映像。 1 .掌握动态产生单链表的方法。 2 3 .熟练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即指针赋值的先后次序。

教学

目标

1.掌握动态产生单链表的方法。

教学 2.熟练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即指针赋值的先后次序。 重点

1.熟练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即指针赋值的先后次序。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随机产生或键盘输入一组元素,建立一个带头结点的单向链表(无序)。 1 .遍历单向链表。 2 3 .把单向链表中元素逆置(不允许申请新的结点空间)。 .在单向链表中删除所有的偶数元素结点。 4 5 .编写在非递减有序链表中插入一个元素使链表元素仍有序的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建 立一个非递减有序单向链表。

.利用实验5建立两个递增有序单向链表,然后合并成一个递增链表。 6 7 .利用实验1建立的链表,实现将其分解成两个链表,其中一个全部为奇数,另一个 全部为偶数(尽量利用已知的存储空间)。

二、实验指导

1.参考程序为:

LinkListCreateListH(void)//头插法产生带头结点单链表 { intch;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s;

head­>next=NULL;

while(scanf(\"%d\",&ch)==1)//输入数据类型错误时结束单链表的生成 { s=(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s­>data=ch;

s­>next=head­>next; head­>next=s; } returnhead;

} LinkListCreateListRand(void)//利用随机函数产生带头结点单链表(头插法) { intch,i;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s;

head­>next=NULL;

srand((unsigned)time(NULL));

printf(\"PleaseinputCreateNnmbers:\"); scanf(\"%d\",&ch);

for(i=0;i

s­>data=rand()%50;//随机产生0~49之间的数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s­>next=head­>next; head­>next=s; } returnhead; } 2 .参考程序为:

voidPrintLinkList(LNodeL) { LinkListp; p=L.next; while(p) { printf(\"%d\",p­>data); p=p­>next; } printf(\"\\n\"); } 3.参考程序为:

voidInverse_set(LinkListhead) { LNode*r,*m=NULL,*p; p=head­>next; while(p!=NULL) { r=m;m=p; p=p­>next; m­>next=r; } head­>next=m; } 4.参考程序为:

voidDelEvenLinkList(LinkListhead) { LinkListq,p; p=head­>next; q=head;

while(p) { if(p­>data%2==0) { q­>next=p­>next; free(p);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p=q­>next; } else { q=p;

p=p­>next; } } } 5 .参考程序为:

voidInsertIncr(LinkListhead,ElemTypex) //将结点插入递增的单链表 { LinkListq,p,s;

s=(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s­>data=x; q=head;

p=head­>next;

while(p&&p­>data

p=p­>next; } s­>next=q­>next; q­>next=s;

} LinkListCreateListIncr(void) //通过调用插入有序链表函数生成递增单链表 { intch;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s;

head­>next=NULL;

while(scanf(\"%d\",&ch)==1)//输入数据类型错误时结束单链表的生成 InsertIncr(head,ch); returnhead; } 6 .参考程序为:

LinkListLinkListCat(LinkListhead1,LinkListhead2) { LinkListh1,h2,h;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head­>next=NULL;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h1=head1­>next; h2=head2­>next; h=head; while(h1&&h2) { if(h1­>datadata) { h­>next=h1; h=h­>next;

h1=h1­>next; } else { h­>next=h2; h=h­>next; h2=h2­>next; } } if(h1)h­>next=h1; if(h2)h­>next=h2; returnhead; } 7 .参考程序为: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typedefintElemType;//元素类型 typedefstructLNode { ElemTypedata; structLNode*next; } LNode,*LinkList;

voidPrintLinkList(LNodeL) { LinkListp;

p=L.next; while(p) { printf(\"%d\",p­>data); p=p­>next;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 printf(\"\\n\");

} voidDecoLinkList(LNodehead,LinkListhead1,LinkListhead2) //将单链表head拆分奇数链head1和偶数链head2 { LinkListh,h1,h2;

h=head.next; h1=head1; h2=head2; while(h) { if(h­>data%2==0) { h2­>next=h; h=h­>next; h2=h2­>next; } else { h1­>next=h; h=h­>next; h1=h1­>next; } } h1­>next=NULL; h2­>next=NULL; } main() { LinkListhead;

LinkListhead1=(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head2=(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head=CreateListIncr();

PrintLinkList(*head);

DecoLinkList(*head,head1,head2); PrintLinkList(*head1); PrintLinkList(*head2);

}

— 5— 授课进度第5周,第10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三栈的存储及基本运算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9月28日(9 2

月27日)

.掌握栈这种数据结构特性及其主要存储结构,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1 2 .了解和掌握递归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

目标

.掌握栈的两种存储结构 1 .栈的基本运算 教学 2 .了解栈在递归函数中的作用 重点 3 .掌握栈的两种存储结构 1 教学 2 .栈的基本运算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采用顺序存储实现栈的初始化、入栈、出栈操作。 1 2 .采用链式存储实现栈的初始化、入栈、出栈操作。 3 .写一个程序,将输入的十进制数据M转换为八进制数据M8,将其调试通过。在此 基础上修改程序,实现十进制数据M向N进制(2或8或16)的转换。 ( 1)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实现栈。 ( 2)采用链表结构实现栈。

二、实验指导

.参考程序为: 1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Stack_Size100 # defineOK 1 # defineERROR 0 typedefintElemType; typedefstructStack { ElemTypeelem[Stack_Size]; inttop;

//用来存放栈中元素的一维数组

//用来存放栈顶元素的下标

} SqStack;

intInitStack(SqStack**s)//初始化顺序栈 { ( *s)=(SqStack*)malloc(sizeof(SqStack));

if((*s)==NULL)returnERROR; (*s) ­>top=­1; returnOK;

} intEmptyStack(SqStacks)//判断栈空 { if(s.top==­1)

{ printf(\"stackisempty!\\n\"); returnOK; } returnERROR;

} intGetTop(SqStacks,int*e)//取栈顶元算 { if(EmptyStack(s))returnERROR;

*e=s.elem[s.top];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returnOK;

} intPush(SqStack*s,inte)//入栈 { if(s­>top==Stack_Size­1)

{ printf(\"stackisfull!\\n\"); returnERROR; } s­>top++;

s­>elem[s­>top]=e; returnOK;

} voidPrintStack(SqStacks)//打印栈中数据 { inti;

for(i=0;i

} intPop_Stack(SqStack*s,int*e)//出栈 { if(EmptyStack(*s))

returnERROR; *e=s­>elem[s­>top]; s­>top­­; returnOK; } voidmain() { intcord,e,x,y; SqStack*s; do { printf(\"\\nMainMenu\\n\"); printf(\"1­­­­CreatStack\\n\"); printf(\"2­­­­GetTopElement\\n\"); printf(\"3­­­­Push\\n\"); printf(\"4­­­­Pop\\n\"); printf(\"5­­­­Print\\n\"); printf(\"6­­­­quit\\n\"); scanf(\"%d\",&cord);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switch(cord) { case1:

InitStack(&s); break; case2:

if(GetTop(*s,&y))

printf(\"StackTop=[%d]\\n\",y); break; case3:

printf(\"Pleaseinputpushelement:\"); scanf(\"%d\",&e); Push(s,e); break; case4:

if(Pop_Stack(s,&x))

printf(\"Popstack=[%d]\\n\",x); break; case5:

PrintStack(*s); break;

case6:

return;

} } while(cord # include # defineStack_Size100 # # defineOK 1 # defineERROR 0 typedefintElemType; typedefstructstacknode { ElemTypedata;

structstacknode*next; } StackNode; typedefstruct { StackNode*top;/*栈顶指针*/ LinkStack; }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voidInitStack(LinkStack*s)//初始化栈 { s­>top=NULL;

} intEmptyStack(LinkStacks)//判断栈空 { if(s.top==NULL)returnOK;

elsereturnERROR;

} intGetTop(LinkStacks,int*e)//取栈顶元素 { if(EmptyStack(s))returnERROR; *e=s.top­>data;

} voidPush(LinkStack*s,inte)//入栈 { StackNode*p=(StackNode*)malloc(sizeof(StackNode));

p­>data=e;

p­>next=s­>top; s­>top=p;

} intPop_Stack(LinkStack*s,int*e)//出栈 { StackNode*p;

if(EmptyStack(*s))returnERROR;

p=s­>top; *e=p­>data; s­>top=p­>next; free(p); returnOK;

} voidPrintStack(LinkStacks)//打印栈中元素 { StackNode*p=s.top; while(p) { printf(\"%d\",p­>data); p=p­>next; } } voidmain()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 intcord,e,x,y; LinkStacks; do { printf(\"\\nMainMenu\\n\"); printf(\"1­­­­CreatStack\\n\"); printf(\"2­­­­GetTopElement\\n\"); printf(\"3­­­­Push\\n\"); printf(\"4­­­­Pop\\n\"); printf(\"5­­­­Print\\n\"); printf(\"6­­­­quit\\n\"); scanf(\"%d\",&cord); switch(cord) { case1:

InitStack(&s); break; case2:

if(GetTop(s,&y))

printf(\"StackTop=[%d]\\n\",y); break; case3:

printf(\"Pleaseinputpushelement:\"); scanf(\"%d\",&e); Push(&s,e); case4: break;

if(Pop_Stack(&s,&x))

printf(\"Popstack=[%d]\\n\",x); break; case5:

PrintStack(s); break;

case6:

return;

} } while(cord

— 5—

教学过程及内容

voidConversion(SqStack*S) { intN,n1,t;

printf(\"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n\");

scanf(\"%d\",&N);//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

printf(\"输入要转换的n进制数字(

2、

8、16):\\n\"); scanf(\"%d\",&n1);//输入要转换的进制

while(N) { Push(S,N%n1); N=N/n1; } printf(\"该数转化为%d进制数为:\\t\",n1); if(n1==16) { while(!EmptyStack(*S)) { Pop_Stack(S,&t); if(t==10){printf(\"A\");continue;} if(t==11){printf(\"B\");continue;} if(t==12){printf(\"C\");continue;} if(t==13){printf(\"D\");continue;} if(t==14){printf(\"E\");continue;} if(t==15){printf(\"F\");continue;} printf(\"%d\",t);

} } else PrintStack(*S); } voidmain() { SqStack*S; InitStack(&S); Conversion(S); } (2)

voidConversion(LinkStack*S) { intN,n1,t;

printf(\"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n\");

scanf(\"%d\",&N);//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

— 6—

教学过程及内容

printf(\"输入要转换的n进制数字(

2、

8、16):\\n\"); scanf(\"%d\",&n1);//输入要转换的进制 while(N) { Push(S,N%n1); N=N/n1; } printf(\"该数转化为%d进制数为:\\t\",n1); if(n1==16) { while(!EmptyStack(*S)) { Pop_Stack(S,&t); if(t==10){printf(\"A\");continue;} if(t==11){printf(\"B\");continue;} if(t==12){printf(\"C\");continue;} if(t==13){printf(\"D\");continue;} if(t==14){printf(\"E\");continue;} if(t==15){printf(\"F\");continue;} printf(\"%d\",t);

} } else PrintStack(*S); } voidmain() { LinkStackS; InitStack(&S); Conversion(&S); }

— 7— 授课进度第8周,第14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四队列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0月19日(10 2

月18日)

.掌握队列这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及其主要存储结构。 1 2 .在简单情况下会使用顺序结构的实现队列,熟练掌握循环队列的使用。 .在复杂情况下会使用链表结构的队列,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3 教学

目标

1.熟练掌握循环队列的使用。

教学 2.在复杂情况下会使用链表结构的队列。 重点

1.链队列的使用。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采用顺序存储实现循环队列的初始化、入队、出队操作。 1 2 .采用链式存储实现队列的初始化、入队、出队操作。 3 .编写一个程序,使用两个链队q1和q2,用来分别存储由计算机随机产生的20个 10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然后每行输出q1和q2的一个值,即奇数和偶数配对输出,直到任 一队列为空为止。

二、实验说明

.循环队列类型采用如下结构: 1 defineMAXSIZE100//最大队列长度 # typedefintElemType; typedefstruct{ ElemTypedata[MAXSIZE]; intfront,rear;//队头、队尾指针

SqQueue; } .链队类型采用如下结构: 2 typedefstructQNode { ElemTypedata; structQNode*next;

QNode,*QueuePtr; } typedefstruct { QueuePtrfront; QueuePtrrear;

LinkQueue; }

三、实验指导

1.参考程序为:

intInitQueue(SqQueue**Q)//初始化循环队列 { * Q=(SqQueue*)malloc(sizeof(SqQueue)); if(!(*Q))

return0;

*Q)­>front=(*Q)­>rear=0; ( return1;

} intQueueEmpty(SqQueueQ)//判断队空 { returnQ.front==Q.rear;

}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intQueueFull(SqQueueQ)//判断队满 { return(Q.rear+1)%MAXSIZE==Q.front;

} intEnQueue(SqQueue*Q,ElemTypee)//入队操作 { if(QueueFull(*Q))

/队列满 return0; /Q­>data[Q­>rear]=e;

Q­>rear=(Q­>rear+1)%MAXSIZE; return1;

} intDeQueue(SqQueue*Q,ElemType*e)//出队操作 { if(QueueEmpty(*Q)) return0; else { *e=Q­>data[Q­>front];

Q­>front=(Q­>front+1)%MAXSIZE; return1; } } 2 .参考程序为:

intInitQueue(LinkQueue*Q)//将Q初始化为一个空的链队列 { Q­>front=Q­>rear=(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Q­>front==NULL)

return0;

Q­>front­>next=NULL; return1;

} intQueueEmpty(LinkQueueQ)//判断队空 { returnQ.front==Q.rear;

} intEnQueue(LinkQueue*Q,ElemTypee)//入队操作 { QueuePtrp;

p=(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p)

return0;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p­>data=e;

p­>next=NULL; Q­>rear­>next=p; Q­>rear=p; return1;

} intDeQueue(LinkQueue*Q,ElemType*e)//出队操作 { QueuePtrp;

if(QueueEmpty(*Q)) return0;//若队列Q为空队列 p=Q­>front­>next;

*e=p­>data;

Q­>front­>next=p­>next; if(Q­>rear==p)

Q­>rear=Q­>front;//若Q只有一个结点 free(p); return1;

} 3 .参考程序为: intmain() { LinkQueueq1,q2; inti=0,j=0,num; InitQueue(&q1); InitQueue(&q2);

srand((unsigned)time(NULL)); while(i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 DeQueue(&q1,&i);DeQueue(&q2,&j); printf(\"%3d%3d\\n\",i,j);

} free(q1.front); free(q2.front); return0;

}

— 4— 授课进度 授课题目 第9周,第16次课(2学时) 授课日期

016年10月26日(10 2

月25日)

(教学章、节实验五二叉树(Ⅰ) 或主题) .掌握二叉树的存储实现。 1 .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思想。 2 教学

目标

.掌握二叉树的存储实现。 1 .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思想。 教学 2 重点

1.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思想。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1.数据域为字符的一棵二叉树用广义表形式输入,创建一个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 树,并按广义表的形式输出这棵二叉树。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完成这棵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的递归算法。 2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完成这棵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 3

二、实验指导

.参考代码为: 1 # defineMaxSize100 voidCreateBTNode(BTree*b,char*str) //广义表形式输入二叉树,按二叉链表存储二叉树 { BTNode*St[MaxSize],*p=NULL; inttop=­1,k,j=0;

charch; *b=NULL; ch=str[j]; while(ch!=\'\\0\') { switch(ch) { case\'(\':top++;St[top]=p;k=1;break; case\')\':top­­;break; case\',\':k=2;break; default:p=(BTNode*)malloc(sizeof(BTNode));

p­>data=ch;p­>lchild=p­>rchild=NULL; if(*b==NULL) *b=p; else { switch(k) { case1:St[top]­>lchild=p;break; case2:St[top]­>rchild=p;break; } } } j++;

ch=str[j]; } } voidDispBTNode(BTNode*b)//广义表输出二叉树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 if(b!=NULL) { printf(\"%c\",b­>data);

if(b­>lchild!=NULL||b­>rchild!=NULL) { printf(\"(\");

DispBTNode(b­>lchild);

if(b­>rchild!=NULL)printf(\",\"); DispBTNode(b­>rchild); printf(\")\"); } } } 2 .参考代码为:

voidInOrder(BTreeT)//中序递归遍历 { if(T) { InOrder(T­>lchild);/*中遍历左子树*/ printf(\"%3c\",T­>data);/*访问根结束*/

InOrder(T­>rchild); } } 3 .参考代码为:

voidInOrder1(BTreeT)//非递归中序遍历 { SqStack*S;BTreeP=T;

InitStack(&S); do{

/*从树或子树根出发往左到叶子*/ while(P){ Push(S,P); P=P­>lchild; } if(S­>top!=­1){/*P为NULL要么是叶子,要么是没有左子树*/

Pop(S,&P);

printf(\"%3c\",P­>data); P=P­>rchild;

} } while((S­>top!=­1)||P); }

/*中根遍历右子树*/

— 2— 授课进度第11周,第20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五二叉树(Ⅱ) 或主题) .二叉树的常用算法。 1 2 .二叉树线索化及遍历。

授课日期

016年11月9日(11 2

月8日)

教学 目标

1.二叉树的常用算法。

教学 重点

1.二叉树的常用算法。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求二叉树的宽度。 1 2 .求任意二叉树中第一条最长的路径长度,并输出此路径上各结点的值。 .输出二叉树中从每个叶子结点到根结点的路径。 3 4 .建立前序线索二叉树,并实现前序遍历。

二、实验指导

1.参考代码为:

intBTWidth(BTNode*b)//求二叉树宽度 { struct {

/结点的层次编号 intlno; /BTNode*p; //结点指针

Qu[MaxSize];//定义顺序非循环队列 } intfront,rear;

//定义队首和队尾指针

intlnum,max,i,n;

front=rear=0;//置队列为空

if(b!=NULL) { rear++;

//根结点指针入队 Qu[rear].p=b;

Qu[rear].lno=1; //根结点的层次编号为1

//队列不为空 while(rear!=front)

{ front++;

b=Qu[front].p;

//队头出队 //左孩子入队 lnum=Qu[front].lno; if(b­>lchild!=NULL) { rear++; Qu[rear].p=b­>lchild; Qu[rear].lno=lnum+1; } if(b­>rchild!=NULL) { rear++; Qu[rear].p=b­>rchild; Qu[rear].lno=lnum+1; } }

— 1— //右孩子入队

教学过程及内容

max=0;lnum=1;i=1; while(i

while(i

/求每层的结点数 n++;i++; /} lnum=Qu[i].lno; if(n>max)max=n; } returnmax; } else return0; } 2 .参考代码为:

intBTNodeDepth(BTNode*b)//求二叉树b的深度 { intlchilddep,rchilddep;

if(b==NULL) return(0); else { lchilddep=BTNodeDepth(b­>lchild);//左子数的高度 rchilddep=BTNodeDepth(b­>rchild);//右子树的高度

return(lchilddep>rchilddep)?(lchilddep+1):(rchilddep+1); } } voidLong(BTreeT) { if(T!=NULL)//在T不为空的情况下

{ printf(\"%3c\",T­>data);//访问节点

if(BTNodeDepth(T­>lchild)>BTNodeDepth(T­>rchild))//判断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Long(T­>lchild); else Long(T­>rchild); } } 3.参考代码为: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voidPrintStack(SqStack*S)//使用线性栈辅助操作 { inti;

for(i=0;itop;i++) printf(\"%3c\",S­>elem[i]); printf(\"\\n\");

} voidAllPath(BTreeT,SqStack*S)//输出二叉树上从根到所有叶子结点的路径 { charch; if(T) { Push(S,T­>data); if(!T­>lchild&&!T­>rchild)//如果左指针和右指针同时为空,才说明该节点为叶子节

PrintStack(S); else { AllPath(T­>lchild,S); AllPath(T­>rchild,S); } Pop(S,&ch); } } 4.参考代码为:

BiThrTreepre;

voidPreThreading(BiThrTreep)//先序线索化 { if(p) { if(!p­>lchild)

{ p­>LTag=Thread;

p­>lchild=pre; //前驱线索 } if(!pre­>rchild)

{ pre­>RTag=Thread;

pre­>rchild=p; //后继线索 } pre=p; if(p­>LTag==Link)

PreThreading(p­>lchild);//左子树线索化 if(p­>RTag==Link)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PreThreading(p­>rchild);//右子树线索化

} } BiThrTreePreOrderThreading(BiThrTreeT)//先序线索二叉树 { BiThrTreethrt; if(!(thrt=(BiThrTree)malloc(sizeof(BiThrNode))))

returnNULL; thrt­>LTag=Link;

thrt­>RTag=Thread;//建头结点 thrt­>rchild=thrt;//右指针回指 if(!T) thrt­>lchild=thrt;//空二叉树 else { thrt­>lchild=T; pre=thrt;

PreThreading(T);//先序遍历进行先序线索化

pre­>rchild=thrt;pre­>RTag=Thread;//最后一个结点线索化 thrt­>rchild=pre; } returnthrt;

} voidPreOrderTraverse_Thr(BiThrTreethrt)//先序遍历二叉树 { BiThrTreep;

printf(\"先序遍历结果为:\"); p=thrt­>lchild; while(p!=thrt) { printf(\"%3c\",p­>data); while(p­>LTag==Link) { p=p­>lchild;

printf(\"%3c\",p­>data); } p=p­>rchild; } printf(\"\\n\"); }

— 4— 授课进度第13周,第24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六哈夫曼树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1月23日(11 2

月22日)

.理解哈夫曼树的特征及其应用。 1 .在对哈夫曼树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构造哈夫曼树,并用构造的哈夫曼树进行编 2 码和译码。

教学 目标 3.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应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哈夫曼树构造。

教学 2.哈夫曼编码和译码。 重点

1.哈夫曼树构造。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1.哈夫曼树问题。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通讯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 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进行预先编码;在接受端将传来的数据 进行解码(复原)对于双工信道(即可以双向传输的信道),每端都要有一个完整的编/译码 系统。试为这样的信息收发站写一个哈夫曼的编译码系统。

基本要求; (1 )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为n(即字符的个数),逐一输入n个字符和相应的n个权 值(即字符出现的频度),建立哈夫曼树,进行编码,最后输出并存于文件hfmtree中。

2)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编码文件hfmtree,对键盘输入的正文进行译码。输出字符正 (

文,再输出该文的二进制码。

3)测试数据。 (

用表2.1中给出的字符集(n=27)和频度的实际统计数据建立哈夫曼树。

表2.1用于测试的字符集合频度

并实现以下报文的译码和输出:“THISPROGRAMISMYFAVORITE”。

2.思考题:利用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的原理编写一个算法,n个自然数之间经过加 减运算后结果最小的值是多少。注意:只能进行加减运算,且最后结果和运算的中间结果不 能为负。

二、实验指导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typedefstruct unsignedint unsignedint {

weight; parent,lchild,rchild;

} HTNode,*HuffmanTree; typedefchar **HuffmanCode; typedefstruct{ unsignedint s1; unsignedint s2;

} MinCode;

MinCodeSelect(HuffmanTreeHT,unsignedintn);

HuffmanCodeHuffmanCoding(HuffmanTree*H1,unsignedint*w,char*ch,unsignedintn) //求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将哈夫曼编码写入文本文件 {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unsignedinti,s1=0,s2=0; HuffmanTreep,HT; HuffmanCodeHC; char *cd; unsignedintf,c,start,m; MinCodemin; FILE*fp;

if((fp=fopen(\"Huffman.txt\",\"wt\"))==NULL) { printf(\"CannotopenfileHuffman.txtanykeyexit!\"); exit(1); } if(n

HT=(HuffmanTree)malloc((m+1)*sizeof(HTNode)); for(p=HT,i=0;iweight=*w;p­>parent=0; p­>lchild=0;p­>rchild=0; } for(;iweight=0;p­>parent=0; p­>lchild=0;p­>rchild=0;

} for(i=n+1;i

HT[s1].parent=i;HT[s2].parent=i; HT[i].lchild=s1;HT[i].rchild=s2;

HT[i].weight=HT[s1].weight+HT[s2].weight;

} HC=(HuffmanCode)malloc((n+1)*sizeof(char*)); cd=(char*)malloc(n*sizeof(char*)); cd[n­1]=\'\\0\'; for(i=1;i

if(HT[f].lchild==c)cd[­­start]=\'0\';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elsecd[­­start]=\'1\';

HC[i]=(char*)malloc((n­start)*sizeof(char)); strcpy(HC[i],&cd[start]); } free(cd);

for(i=1;i

} MinCodeSelect(HuffmanTreeHT,unsignedintn) //求权值的最小值和次最小值 { unsignedintmin,secmin; unsignedinttemp; unsignedinti,s1,s2; MinCodecode; s1=1;s2=1;

for(i=1;i

} for(;i

s2=i; break;

} for(i=1;i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s2=i;

} code.s1=s1; code.s2=s2; returncode;

} voidTranscodeing(intn,char*Char_Code,char*Huffman_Code) //从文本文件中读取哈夫曼编码,并字符编码转为哈夫曼编码 { FILE*fp;

charstr[215],ch[50]={\'\\0\'}; HuffmanCodeHC=NULL; inti=0,len,j,k;

HC=(HuffmanCode)malloc((n+1)*sizeof(char*)); if((fp=fopen(\"Huffman.txt\",\"rt\"))==NULL) { printf(\"CannotopenfileHuffman.txtanykeyexit!\"); exit(1); } while(!feof(fp)) { memset(str,0,sizeof(str)); fgets(str,215,fp); if(str[0]==0)break; len=strlen(str); ch[i]=str[0];

HC[i]=(char*)malloc((len­1)*sizeof(char*)); memcpy(HC[i],&str[1],len­2); HC[i][len­2]=0; i++; } fclose(fp); i=0;k=0;

while(Char_Code[i]!=\'\\0\') { for(j=0;j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free(HC); } intmain() { HuffmanTreeHT=NULL; HuffmanCodeHC=NULL; unsignedint*w=NULL,i,n;

charch[50]={\'\\0\'},Huffman_Code[1024]={\'\\0\'};

charChar_Code[]=\"THISPROGRAMISMYFAVORITE\"; printf(\"Inputn:\\n\"); scanf(\"%d\",&n);

w=(unsignedint*)malloc((n+1)*sizeof(unsignedint)); w[0]=0;

printf(\"Enterweight,character:\\n\"); for(i=1;i

Transcodeing(n,Char_Code,Huffman_Code); printf(\"%s\\n\",Huffman_Code); free(w); return0; }

— 5— 授课进度第14周,第26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七图的遍历(Ⅰ)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1月30日(11 2

月29日)

.掌握图常用的邻接矩阵存储存储结构。 1 .掌握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上的两种遍历图的方法,即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 2 先遍历。

教学 目标

1.图的邻接存储结构。

教学 2.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重点

1.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如下:

#defineMaxVerNum100//设置邻接矩阵的最大顶点数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字符

//设置边上权值为整型 typedefintEdgeType;

typedefstruct{ VertexTypevexs[MaxVerNum];//图的顶点信息表

EdgeTypeedges[MaxVerNum][MaxVerNum];//图的邻接矩阵

//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MGraph;//图的邻接矩阵表示结构定义 } 1.键盘输入数据,建立一个图的邻接矩阵,并进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二、实验指导

.参考代码为: 1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MaxVerNum100//设置邻接矩阵的最大顶点数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整型

//设置边上权值为整型 typedefintEdgeType;

typedefstruct{ VertexTypevexs[MaxVerNum];//图的顶点信息表

EdgeTypeedges[MaxVerNum][MaxVerNum];//图的邻接矩阵

//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MGraph;//图的邻接矩阵表示结构定义 } typedefenum{FALSE,TRUE}boolean; booleanvisited[MaxVerNum];//顶点访问标记向量 structlinkqueuenode { intdata; structlinkqueuenode*next; } ;

typedefstruct { structlinkqueuenode*front; structlinkqueuenode*rear; linkque; } voidInitQueue(linkque*q)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next=NULL;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q­>front=p;q­>rear=p;

} intQueueEmpty(linkqueq) { inti;

if(q.front==q.rear)i=1; elsei=0; return(i); } voidEnQueue(linkque*q,intx)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data=x;p­>next=NULL; if(QueueEmpty(*q)) { q­>front­>next=p; q­>rear=p; } else { q­>rear­>next=p; q­>rear=p; } } intDeQueue(linkque*q,int*x) { structlinkqueuenode*p;

if(QueueEmpty(*q)){printf(\"queueisempty!\\n\");return(0);} else { p=q­>front­>next; *x=p­>data;

q­>front­>next=p­>next; if(p­>next==NULL)

q­>rear=q­>front; free(p);

return(1); } } linkqueQ;

voidCreateMGraph(MGraph*g)//建立图g的邻接矩阵表示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 inti,j,k,w; intflag;

printf(\"创建:有限图选0,无向图选1\\n\");

scanf(\"%d\",&flag);

printf(\"请输入顶点数和边数(格式为:顶点数,边数)\\n\"); scanf(\"%d,%d\",&g­>n,&g­>e);

printf(\"输入顶点的信息,每个顶点以回车作为结束:\\n\"); for(i=0;in;i++) { getchar();

scanf(\"%c\",&(g­>vexs[i])); }

/将邻接矩阵数组初始化 for(i=0;in;i++) /for(j=0;jn;j++) g­>edges[i][j]=0;//图的遍历算法初始化该值为0 for(k=0;ke;k++) { printf(\"输入顶点号i,顶点号j,权值w(非网图权值为1):\\n\"); scanf(\"%d,%d,%d\",&i,&j,&w); g­>edges[i][j]=w;

//构造无向图 if(flag)

g­>edges[j][i]=w;

} } voidDFSM(MGraph*g,inti)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以序号为i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intj;

printf(\"%c\",g­>vexs[i]);//访问序号为i的顶点 visited[i]=TRUE;//将序号为i的顶点设置访问过标记 for(j=0;jn;j++)//扫描邻接矩阵的第i行,做以下操作

if((g­>edges[i][j]!=0)&&(!visited[j]))//寻找序号为i的顶点的未访问过的邻接点 设序号为j) (

{ printf(\"­­>\");

DFSM(g,j);//以序号为j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 voidDFSMTraverse(M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图的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visited[i]=FALSE; DFSM(g,start);//对图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BFSM(MGraph*g,intk)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以序号为k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j;

InitQueue(&Q);

printf(\"%c\",g­>vexs[k]);//访问序号为k的顶点 visited[k]=TRUE;//将序号为k是结点设置为已访问过 EnQueue(&Q,k);//将序号为k的顶点入队 while(!QueueEmpty(Q)) { DeQueue(&Q,&i);

for(j=0;jn;j++)//寻找序号为i顶点的邻接点,并做如下处理

if((g­>edges[i][j]!=0)&&(!visited[j]))

//若序号为i的顶点有未访问过邻接点 { printf(\"­­>%c\",g­>vexs[j]);//访问序号为j的顶点 visited[j]=TRUE;//设置序号为j的顶点访问过标记 EnQueue(&Q,j);//将序号为j的顶点入队 } } } voidBFSMTraverse(M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开始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visited[i]=FALSE; BFSM(g,start);//对邻接矩阵表示的图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main() { MGraph*g=(MGraph*)malloc(sizeof(MGraph));//申请图g的邻接矩阵表示空间 CreateMGraph(g);//建立图

DFSM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图的深度搜索遍历 BFSM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图的广度搜索遍历 }

— 4— 授课进度 授课题目 第15周,第28次课(2学时) 授课日期

016年12月7日(12 2

月6日)

(教学章、节实验七图的遍历(Ⅱ) 或主题) .掌握图常用的邻接表存储存储结构。 1 .掌握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上的两种遍历图的方法,即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 2 遍历。

教学 目标

1.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

教学 2.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重点

1.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如下:

#defineMaxVerNum100//定义最大顶点数为100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字符

//边表表结点结构 typedefstructNode{ intadjvex; structNode*next; } EdgeNode;

typedefstructVNode{//顶点结点结构

VertexTypevertex;

EdgeNode*firstedge; } VNode,AdjList[MaxVerNum]; typedefstruct{ AdjListadjlist;

//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intkind; //有向图为0,无向图为1 } ALGraph;

1.键盘输入数据,建立一个图的邻接邻接表,并进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 历。

二、实验指导

1.参考代码为: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MaxVerNum100//定义最大顶点数为100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字符

//边表表结点结构 typedefstructNode{ intadjvex; structNode*next; } EdgeNode;

typedefstructVNode{//顶点结点结构

VertexTypevertex;

EdgeNode*firstedge; } VNode,AdjList[MaxVerNum]; typedefstruct{ AdjListadjlist;

//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intkind; //有向图为0,无向图为1 } ALGraph;

typedefenum{FALSE,TRUE}boolean; booleanvisited[MaxVerNum];//顶点访问标记向量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structlinkqueuenode { intdata; structlinkqueuenode*next; } ;

typedefstruct { structlinkqueuenode*front; structlinkqueuenode*rear; linkque; } voidInitQueue(linkque*q)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next=NULL;

q­>front=p;q­>rear=p;

} intQueueEmpty(linkqueq) { inti;

if(q.front==q.rear)i=1; elsei=0; return(i); } voidEnQueue(linkque*q,intx)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data=x;p­>next=NULL; if(QueueEmpty(*q)) { q­>front­>next=p; q­>rear=p; } else { q­>rear­>next=p; q­>rear=p; } } intDeQueue(linkque*q,int*x) {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structlinkqueuenode*p;

if(QueueEmpty(*q)){printf(\"queueisempty!\\n\");return(0);} else { p=q­>front­>next; *x=p­>data;

q­>front­>next=p­>next; if(p­>next==NULL)

q­>rear=q­>front; free(p);

return(1); } } linkqueQ;

voidCreateALGraph(ALGraph*g)//建立图的邻接矩阵表示 { inti,j,k; intflag;

EdgeNode*s1,*s2;

printf(\"创建:有向图选0,无向图选1\\n\");

scanf(\"%d\",&flag);

printf(\"请输入顶点数和边数(格式为:顶点数,边数)\\n\"); g­>kind=flag;

scanf(\"%d,%d\",&g­>n,&g­>e);//输入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printf(\"输入顶点的信息,每个顶点以回车作为结束:\\n\"); for(i=0;in;i++)//初始化顶点数组 { scanf(\"%c\",&(g­>adjlist[i].vertex)); g­>adjlist[i].firstedge=NULL; } printf(\"输入构成边或弧:顶点号i,顶点号j:\\n\"); if(flag==0)//有向图 { for(k=1;ke;k++) { scanf(\"%d,%d\",&i,&j);

s1=(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s1­>adjvex=j; s1­>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s1; } }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else { //无向图

for(k=1;ke;k++) { scanf(\"%d,%d\",&i,&j);

s1=(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s1­>adjvex=j;

s2=(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s2­>adjvex=i;

s1­>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s1; s2­>next=g­>adjlist[j].firstedge; g­>adjlist[j].firstedge=s2; } } } voidDFSAL(ALGraph*g,inti) //对以邻接表表示的图,以序号为i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EdgeNode*p;

printf(\"%c\",g­>adjlist[i].vertex);//访问序号为i的顶点 visited[i]=TRUE;//将序号为i的顶点设置访问过标记 p=g­>adjlist[i].firstedge; while(p) { if(!visited[p­>adjvex]) { printf(\"­­>\");DFSAL(g,p­>adjvex); } p=p­>next; } } voidDFSALTraverse(AL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表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图的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visited[i]=FALSE; DFSAL(g,start);//对图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BFSAL(ALGraph*g,intk) //对以邻接表表示的图,以序号为i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EdgeNode*p; InitQueue(&Q); printf(\"%c\",g­>adjlist[k].vertex);//访问序号为k的顶点 visited[k]=TRUE;//将序号为k是结点设置为已访问过 EnQueue(&Q,k);//将序号为k的顶点入队

while(!QueueEmpty(Q)) { DeQueue(&Q,&i); p=g­>adjlist[i].firstedge; while(p) { if(!visited[p­>adjvex]) { printf(\"­­>%c\",g­>adjlist[p­>adjvex].vertex);//访问p­>adjvex的顶点

visited[p­>adjvex]=TRUE; EnQueue(&Q,p­>adjvex); } p=p­>next; } } } voidBFSALTraverse(AL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出发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visited[i]=FALSE; BFSAL(g,start);//对邻接矩阵表示的图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main() { ALGraph*g=(ALGraph*)malloc(sizeof(ALGraph)); CreateALGraph(g);

DFSAL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BFSAL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 5— 授课进度第16周,第30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八查找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2月14日(12 2

月13日)

.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算法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1 2 .掌握二叉排序树、AVL树的查找、插入、删除、建立算法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掌握散列存储结构的思想,能选择合适散列函数,实现不同冲突处理方法的散 3 教学

目标 列表的查找、建立。

.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算法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1 .掌握散列存储结构的思想,能选择合适散列函数,实现不同冲突处理方法的散 教学 2 重点 列表的查找、建立。

1.掌握散列存储结构的思想,能选择合适散列函数,实现不同冲突处理方法的散

教学 列表的查找、建立。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推荐第6篇:六年级实验课教案

电铃响丁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乐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池、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 学生准备:导线、电池盒、小铁片等。

三、教学形式

采用实际操作实验,教师归纳总结

四、过程:

一、制作电磁铁

1.教师提问:电铃每天为我们敲响上下课的信号?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工作的吗? 2.教师介绍,在电铃结构中有一个将漆包线缠绕在铁芯上的装置,它就是电磁铁。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磁铁。 3.教师展示制作方法及过程要点。

讲解制作电磁铁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制作电磁铁线圈要始终朝一个方向缠绕,不能来回缠绕;线圈两端各预留出5厘米~10厘米的漆包线,作为连接电路的导线,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避免松散。

4.(学生拿出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 5.教师提示:

(1)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 (2)然后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3)电磁铁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输人和输出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

6、小结: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 成磁能的装置。电磁铁吸起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

二、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

1.讲述:

同学们,你们刚才都制作了电磁铁,为什么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多,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少。说明什么?

2.师生小结:

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三、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1.谈话:

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很大?你们小组再研究一下,一会儿我们再来一次,你们有信心找到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吗?

2.小组实验,汇报方法。

3.对于你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什么情况下磁力比较大?什么情况下磁力又比较小?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连接的电池多少是否有关系?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导线绕的圈数多少是否有关系?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5.师生小结:

实验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和线圈匝数有关系,串联电池多、线圈匝数多,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板书 串联电池多 线圈匝数多)

6.谈话:

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使它能吸起很多大头针,应该怎么做?

7.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1)你们制作的电磁铁吸起多少大头针?

(2)你们是怎样做的?用了多少节电池?线圈匝数是多少?

8.讨论: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串联电池多、线圈匝数多,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

三、认识电磁铁的应用

1.讲述:

上节课后,让同学们查找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广泛的应用。请你们来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查找结果:

(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等)

3.讲解:

人们还利用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的特性制成了电铃。在电铃这个装置中,有一个弹簧片,能使导线中的电流时通时断;这样,电磁铁就时而有磁性时而无磁性,于是就一下一下地吸引连着铃槌的铁片,使它带动铃槌不断敲打铃。由于敲打的速度很快,就发出连续的铃声。

(2)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利用电磁铁可以制作电磁起重机。电磁起重机主要由一大块铁心和缠绕在铁心周围的线圈构成。通电后,可以吸起很多铁块、铁管、铁板等;断电后,可以自动将这些铁制的物体放下。电磁起重机多用在炼铁厂和搬运铁器的地方。

(4)出示电话听筒图和扬声器图片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关于电磁铁的知识? 《电铃响丁当》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很开心,教材的编排我觉得很好,而且总给学生一种层层深入的感觉,而且探究任务难度适中,课堂教学中给人其乐融融之感。

这课的教学分成很清晰的三个环节:一是了解什么是电磁铁,二是了解电磁铁与磁铁之间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吸引铁和有南北极两个性质;三是了解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可以变化的,主要与电池的连接方法与线圈的缠绕方法有关。

探究实验中,关键要让学生关注变量和常量的一些注意点,基本上学生还是陶醉在自己的猜测与实验中。

值得提出的是,在改变电池的连接方法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小组是存在无法改变的现象,即,改变电流方向后,仍旧与指南针的一头发生吸引现象,而且这种情况不止一个小组,起初我以为可能是小组实验中不够仔细,变量发生变化的同时,其他条件也发生变化,但我也去尝试了一下,发现去是有这样的情况,后来,我猜测可能是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是指南针发生的作用,因为新买来的电池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推荐第7篇:实验课教案(优秀)

实验课教案

课题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时

1课时

(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懂得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知道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 重点难点: 密度知识的应用和自编习题的训练。

(三) 教具、学具:铁丝、天平、刻度尺、铅笔、瓶、烧杯、量筒、水

(四) 教学过程:

1、由生活、生产实际引入密度可用来鉴别物质、求质量、算体积、选用不同密度的材料,科学研究中还能通过测密度发现新物质,100多年前,瑞利通过测气体密度发现了氩气。

2、密度公式的变形

m基本公式:ρ=

表示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v变形公式:m=P V

表示 物体的质量等于它的密度乘它的体积;

V=m

表示 物体的体积等于它的质量除以它的密度。

3、例题分析:

课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量的计算;

4、实验思考:

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 ② 启发学生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器材; ③ 由学生进行实验,然后交流评价。

5、自编习题:

要求:注意文字叙述和数据要符合实际,语句通顺。

6、作业:

① p117作业5第1题

② 有一块金属,质量是6750千克,体积是2.5立方米,金属的密度是多少?这是一块什么金属? ③ 自编两道习题。

推荐第8篇:生物化学实验课授课教案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及主要连接方式;

2、呈色反应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纲要

1 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2 肽键的数目不同,产生双缩脲反应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在淡红色与紫红色之间

3 一切蛋白质都有双缩脲反应

4凡含有游离a-氨基酸的蛋白质,胨,多肽及氨基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除外)均可在中性溶液中与茚三酮共热呈现兰紫色反应,即茚三酮反应

思考题:

举例几种代表性的蛋白质呈色反应?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1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凝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观察各种理化因素对蛋白质性质的影响

2、分析和掌握变性、沉淀、凝固之间的联系和差别。教学内容纲要

1、重金属盐类(铅、铜、银、汞等盐类)可与蛋白质的游离羟基生成不溶的蛋白盐沉.

2、蛋白质溶液加热,增加分子碰撞,当分子动能达到凝固温度临界值时,其冲动力使键断裂破坏分子内部立体构型,而失去天然蛋白质的性质,溶解度减小,而形成不可逆的沉淀

3、蛋白质水溶液中加酒精至相当浓度时,酒精使蛋白质胶体粒子脱水,从而降低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而产生沉淀,若迅速加水,稀释减低酒精浓度,沉淀可复溶。但如酒精接触时间过长,引起蛋白质变性,则沉淀不能复溶。 思考题:

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2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了解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

2、掌握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1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虽然大多数的氨基与羧基以肽键结合,但总有一定数量自由的氨基和羧基,以及酚基、巯基、咪唑基等酸碱基团,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是两性解离电质。

2 调节溶液的PH,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为零,以兼性离子存在,此时溶液PH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思考题:

等电点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3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怎样鉴定淀粉酶具有

专一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酶的高效性、特异性及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了解抑制剂的特殊性质和应用等。教学内容纲要

1、证明淀粉酶是具有底物特异性的酶,只能作用特异的底物---淀粉,淀粉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酶促反应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即在单位时间内,酶催化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

3、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均使酶的活性下降。思考题: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4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蛋白质含量的双缩脲法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1、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与双缩脲类似,也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2、血清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3、血清中蛋白测定的应用 思考题:

血清中含有哪些蛋白?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2 学时

5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蛋白质含量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1、考马斯亮蓝(Coomaie Brilliant Blue)测定蛋白含量存在着两种不同颜色形式,红色和蓝色。此染料与蛋白质结合后颜色由红色形式转变成蓝色形式,最大光吸收由465nm变成596nm。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蛋白质和染料结合符合比尔定律(Beer’s law),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染料在595nm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得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量。本法测定范围为10~100μg蛋白质。

2、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3、蛋白检测的测定精度 思考题:

BCA方法的基本原理?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2 学时

6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血糖的因素。

2、掌握分光光度法进行血糖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法。教学内容纲要

1、葡萄糖在加热的有机酸溶液中能与某些芳香族胺类,苯胺,联苯胺,邻甲苯胺等生成有色衍生物

2、利用葡萄糖在醋酸溶液中脱水后,与邻甲苯胺缩合,生成青色的Schiff碱 思考题:

邻甲苯胺溶液配置方法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7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中胆固醇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醋酸酐法和邻苯二甲醛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胆固醇的测定临床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类:

1、固醇化的氯仿式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酐-硫酸试剂,产生蓝绿色。

2、

固醇的醋酸、乙醇式异丙醇溶液中加入高铁-硫酸试剂产生紫红色。 由于胆固醇颜色反应特异性差,直接测定往往受血液中其倔因素干扰,所以精细的方法是先经抽提,分离及纯化等步骤,然后显色定量。实验采用醋酐-硫酸单一试剂显色法。本法测定100ml血清总胆固醇的正常值为125~200mg。

醋酐能使胆固醇脱水,再与硫酸结合生成绿色化合物。。

胆固醇及其酯在硫酸存在下与邻苯二甲醛作用,产生紫红色物质,此物质在550nm有最大吸收,可用比色法定量测定。胆固醇含量在400mg/100mL之内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将样品中的胆固醇抽提出来获去除样品中的蛋白质),灵敏稳定。

3、蛋白检测的测定精度 思考题:

胆固醇可以转化为哪些生理活性物质?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推荐第9篇:课题实验课教案2

课题实验课名称:《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人: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中学:纪威泊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揭示质量守恒定律。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课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2、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B、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理解。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很好素材。用探究的方法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创意】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充分的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时,应借助课件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理解定律。

3、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化学事例来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通过1~4单元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变化,初步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以及化学式有关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等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准备、铺垫。

2、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教学中应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实验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够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现有教材无论从趣味性、时代性、逻辑性和个性设计方面都不尽理想,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满足,教学目的自然难以完成。但作为一线教师,对待教材(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机械地拷贝教材,被动地适应教材,只做教材的实施者这一层面上,而应该用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一下几方面原则,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猜想假设

学生在得到问题后,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一定会进行充分的猜想与假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好品质,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5总结规律: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知识系统化,板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呢?

6解释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1:了解知识结构原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

从知识结构来说:质量守恒定律是承载下一部分知识系统也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重要一节,教材选择了氧气作为本节课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拉瓦锡探究实验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在化学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氧气和红磷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2:教学设计符合逻辑,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充分体现学生地自主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合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设计有弹性,既兼顾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注重个体实际 教学设计兼顾全面发展,是指教学目标多元化,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得。注重个体实际,则是要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这是教育学改革的新概念。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一刀切”,而且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1:提出问题

复习引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等等.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有新物质生成.对于这些化学变化,我们已经研究了质的方面变化(即物质种类的变化),还初步了解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在做小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燃烧一会儿,质量变小了.为什么变小 难道物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 类似的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方面(即质量)是否变化呢 由此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各种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题,来共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是否变化的问题.切入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 活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我们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下列提供四个实验方案,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根据下列几个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 .(分A,B两大组,若干小组.A组做方案一,二,B组做方案三,四) 方案一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向空气压缩点火仪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塞子.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用砝码平衡,记录质量.然后,取下,快速施压,将白磷引燃,观察现象,反应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方案二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氯化铁溶液,在橡皮塞上插一胶头滴管,管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氢氧化钠溶液滴到氯化铁溶液里,观察现象,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钠 + 氯化铁 → 氢氧化铁 + 氯化钠 NaOH FeCl3 Fe(OH)3 NaCl 方案三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100ml烧杯中加入约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 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丝一起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后将铁丝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铁 + 硫酸铜 → 硫酸亚铁 + 铜 Fe Cu SO4 Fe SO4 Cu 方案四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碳酸钠溶液,在小试管中装有氯化钡溶液,用镊子把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把烧瓶倒转,使两种溶液混合,观察现象,再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是:碳酸钠 + 氯化钡 → 碳酸钡 + 氯化钠 Na2CO3 BaCl2Ba CO3 NaCl 提示 :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如下问题:反应中有哪些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提醒:白磷取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安全;小组成员合作等.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3:发现规律 交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A 组 B 组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提问: 通过对上述4个方案研究,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能找出普遍性规律吗

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拓展视野: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讲述: 刚才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量实验研究法.化学家们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发现了许多重要规律.刚才你们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做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若你们是生活300年前发现这一规律,那又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几百年前,但我们可以抓住今天,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赢得更多荣誉.活动4:分析与解释

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相等呢 课件演示铺垫: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提示可从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微观分析入手) 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讨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会变化 元素种类是否变化 物质种类是否变化

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五不变,两变.活动5:结论的再验证

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有普遍性吗 是否有特殊性呢 (学生预测) 实验探究: 方案五 碘与淀粉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少量碘酒的小试管放入盛有少量淀粉的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右盘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倒置,使碘酒中的碘与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方案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使小试管中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和小试管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6:规律的总结与再认识 讨论:实验结果

1.方案五: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这里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方案六:反应后,质量减轻了.问题:实验2会出现质量减轻的这一现象,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讨论:分析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分析判断依据.交流:学生交流观点.归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体系内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则天平就可能不衡.注意表面现象与实质.讨论:若空气点火仪漏气或反应后把塞拔下,敞口一会儿,再称量,质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较课本P90,P91中的两个实验装置的优劣(是否封闭及对实验有无影响).若P90图5-1中的气球反应后被拔下,天平是否平衡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化学反应,只要是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就守恒.活动7:运用与提高习题训练略 活动8:归纳与总结 学生小结: 1.本节课我所学的知识有: 2.经过实验探究活动,我的收获及感受有: 3.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的点评及建议是: 板书设计:略 课堂作业:P96,3 课外拓展: 1.列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反应问题,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2.课外利用家中相关物品,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预习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4.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有什么实验方案,请课外讨论,也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流.说明:仪器用品及多媒体投影内容略去

[实验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3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推荐第10篇:一双手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教案(学科: 语文 )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圈点读书的能力。

3、情感目标:林业工人对造林作出的贡献。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作者对一双手的描写,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文章综合运用的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自主圈点、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诵读课文,收集研究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掌握下列词语:惺忪xīngsōng 老茧jiǎn 瞬间shùn 垧shǎng 搓cuō 火燎燎liáo 惊讶yà

2、朗读课文,谈谈你初读课文的感受。

3、根据以下要求,请学生用圈点读书法阅读课文。请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描写手的语句。 提问:①作者描写了一双什么样的手?

(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3)手“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指就像一根老甘蔗。 (4)手“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 (6)手坚硬耐搓。

(7)这双手的贡献――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②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粗糙、大、坚硬。

总的特点:奇、丑。

三、品味人物精神

请仔细阅读课文,划出人物言行的语句。

1、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美吗?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2、请你和同桌朗读记者与张迎善的一段对话,要求读出其中的感情。

四、归纳写作方法

1、文章除了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还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分析19自然段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 (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3、概括写作方法 A、烘托;

B、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C、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

D、想象。

E、侧面介绍

五、拓展延伸

张迎善同志无比热爱祖国的造林事业,如果他被推荐为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组委会为他写一段颁奖词。(80字左右)

要求:

1、能至少使用一个成语或四字短语;

2、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如果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就更好了。

六、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xx的手》写一篇作文。

要求:可以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外貌,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字数不少于500字。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附:板书设计

(所见)丑

美(所闻)

张迎善是一个

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厚---大

绿色宝库

第11篇:组内实验课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文字,师朗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指名说听后的感受。(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板书:我

怀念

母亲

3.这段话是一个叫做史铁生作家写的。

4.小结:是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童年的天空,因为有了母爱,才如此多姿多彩;童年的岁月,因为有了母爱,才如此令人难忘。而对于著名作家史铁生来说,母亲的爱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齐走进秋天,深情怀念母亲那如山一般深沉厚重的爱,用心品味母爱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板书完课题,齐读课题。

二、走近史铁生

1.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史铁生的资料。2.师小结,课件出示。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21岁时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3.走进史铁生的内心

导言: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灾难呀!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板书:暴怒无常)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把自己画好的句子读一读,并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受。 4.汇报交流

句子对比赏析: A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把面前的玻璃敲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把手边的东西扔向四周的墙壁。”

B组:“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不,我不去。”我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说着:“我活着没有劲。”

5.小结: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人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生读)

三.咬文嚼字知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

导言:然而,儿子无数次的砸、摔、捶,却深深地刺痛了母亲的心。请你们到文中找一找,母爱在哪些细节中流淌。 1.出示自学提示,生自学

●到文中找一找体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的句子,并画下来。

●.把自己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2.汇报交流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母亲央求“我”看花。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小结: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两位学生读)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母亲的临终嘱托。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四.升华拓展,探讨对母的怀念

1.导言: 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她希望“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希望“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出示)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因为我和妹妹都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该句)

2.师朗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师生接读。(师——“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菊花,到底有何用意? 师小结:●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带我去看菊花,是希望我坚强地活。●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怀念。

6.史铁生读懂了母亲,他曾在文章中写到——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7.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深地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今天的史铁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过后老师再读一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8、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假如又是秋天到了,妹妹又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了,他又想起了母亲,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生在音乐中真情表白)

2、小结:愧对母亲,感谢母亲!不一样的言语表达的是同样的心声啊!母亲的爱影响了我一生,母亲的“好好儿活”成就了我一生,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在史铁生眼里,母爱就是北海那开得泼泼洒洒的菊花,母爱就是那句再朴实不过的“好好儿活”。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很多,也许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她,冷落了她,但她却能够伴随我们一生,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五.课外实践。

没有母爱的人生是残缺的,拥有母爱的人生是幸福的,而拥有母爱时不去珍惜母爱的人生是遗憾的,甚至是可悲的。相信我们每个同学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都会意识到这一点,都有很多的感触。

课件出示:必做题:用我们的一生去爱我们的父母。 选做题:

1.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或故事。

2.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3.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其它作品。

第12篇:体育保健实验课教案.3

体育保健学实验

实验一 听诊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听诊能初步判别正常心音及心脏杂音;学会测量安静时呼吸频率并初步判别正常呼吸音及呼吸杂音

二、实验原理:心脏正常活动过程中,由于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一般情况下可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有些健康成年人和少儿可听到第三心音。

正常的心脏以一定的频率有规律地进行搏动。正常心脏在射血速度加快等情况下(如运动、劳动等)可产生理性杂音。在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时,心脏收缩力改变,心脏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内血流速度变化等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病理性杂音。

正常呼吸音在胸部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主要是由于呼气时声门裂隙较吸气时窄,使呼气时产生的声音较吸气时长且音调高。肺泡呼吸音主要在肺实质内形成,当空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壁由弛缓变为紧张状态,呼气时肺泡又由紧张变为弛缓,肺泡的这种弹性变化就产生了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强弱与呼吸运动的深浅、肺组织的弹性、胸壁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肺组织较多而肌肉较薄的部位(如前胸上部),肺泡呼吸音最强;肥胖者的呼吸音较弱;12-14岁儿童的肺泡呼吸音最为清晰,这是由于其胸壁薄而富有弹性所致。

三、使用器材:听诊器、秒表

四、组织:2人一组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⒈听诊的方法:被检测者采取坐位、仰卧位或侧卧位。听诊时将听诊器的接耳端塞入外耳道,听诊器弯曲管的凹面向前。然后将听诊器的接胸端置于听诊区域。 心脏检测听诊区域:瓣膜区(心尖部即二尖瓣听诊区)。

肺检测听诊区域:颈旁即喉结旁和胸骨柄区及肩胛骨第

三、四胸椎水平处(气管分支处)可听到喉呼吸音或气管呼吸音。正常的肺泡呼吸音最强处在胸上部。

⒉听诊内容: ⑴心脏听诊

①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分辨有无杂音: ②安静时心率:

次/分钟。

被测者静坐或卧15分钟后再进行,一般测15秒或30秒的心脏搏动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

⒊肺部听诊

⑴正常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听诊顺序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由前面向侧面,最后检查背部。 ⑵呼吸频率的测量:

次/分钟。

被测者静坐10分钟,测量者将听诊器的接胸端置于颈旁,待呼吸频率稳定后开始计30秒的呼吸次数并计算出1分钟的呼吸频率。

注意事项

⒈必须保持安静。室内要温暖。

⒉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检查器官发出的声音上。如听诊心脏时要暂时忽略肺的呼吸音,听诊肺部时则相反。

⒊测量时被测者必须保持平静。在测量呼吸频率时,被测者不作憋气及深呼吸。 作业:反复听诊辨析呼吸音及心脏搏动的声音。

实验二

心脏功能检测

一、实验目的:通过安静时和运动后即刻的血压、心率变化对心脏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正常心脏在射血速度加快等情况下(如运动、劳动等)可产生生理性杂音。在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时,心脏收缩力改变,心脏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内血流速度变化等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病理性杂音。

三、使用器材:听诊器、秒表、录音带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⒈测安静时心率和血压。

受试者静坐15分钟后连续测3次10秒心率取稳定值,再测血压。 ⒉30秒20次蹲起试验。

受试者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做蹲起动作时足跟不能离地,全蹲时两上肢前平举,起立后两臂下垂,如此反复20秒在秒内完成。 ⒊恢复期心率和血压。

最后一个蹲起结束时,受试者迅速坐下,测恢复期第

1、

2、3分钟的心率和血压,每分钟前10秒测心率,后50秒测血压。

五、实验评定指标计算:

1.安静时心脏功能评定;布兰奇心功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 (正常范围:110-160,平均值为140。超过200,则为不良表现或过度训练或为疾病表现) 2.运动后心率上升的百分比=[(运动后心率-安静时心率)/安静时心率]×100% 机能良好:运动后心率上升不多,血压中度升高,3秒内均恢复到安静水平。

机能较差:运动后心率比安静时上升达70%以上,血压上升不明显或明显上升,3分钟内心率、血压均未能恢复到安静水平。

六、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⒈做蹲起时动作要规范,速度要均匀。 ⒉运动完成后应立即坐下或站立不动。

作业:试采用其它负荷方式进行心脏功能的检测和评价。

实验三

肺功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通过运动前、后肺活量和呼吸频率等的变化对肺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人体功能良好时,每隔15秒做一次深呼吸所呼出的气量基本相同,以此可以评定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当人体功能良好时,给予机体适量运动负荷后,肺活量值逐渐增加,并在运动后5分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使用器材:肺量计、消毒棉球、听诊器、秒表、节拍器等。

四.方法与步骤

⒈安静时肺活量的测定:每人测3次,每次间歇15—30秒,取最大值。 我国男子约为3500—4000ml;女子约为2500—3000ml。 按身高预测肺活量:(身高单位CM,体重单位KG) 男子:40H+30W-4400 女子:40H+10W-3800 ⒉30秒20次蹲起后肺活量测试:

测恢复期前5分钟的肺活量,每分钟测一次,共测5次。 3.屏息实验:深吸气、深呼气后能够耐受的最长时间。

五、实验评定:

安静时肺活量越大越好;负荷后5次肺活量逐渐增加或保持安静水平者为功能良好;运动后肺活量逐渐下降,第五分钟仍未能恢复者为功能不良。

屏息时间:深吸气后:男子:35~45秒;女子:25~30秒。

深呼气后:男子:20~30秒;女子:15~25秒。

运动员: 深吸气后:60秒以上、深呼气后:40秒以上。

注意事项

⒈负荷量大小及形式视具体情况而定。 ⒉负荷结束后立即测肺活量。

作业:试采用其它负荷方式进行肺功能的检测和评价。

实验四 心肺复苏术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进行单人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在发生心跳、呼吸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分钟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后,全身肌肉松驰,口腔内的舌肌和会厌也松驰后坠从而阻塞呼吸道。采取头后仰、抬举下颌,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使呼吸道通畅,这样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内顺利吹气。

心跳停止后,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停止,脑组织和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氧气及血液的供应,很快就会出现坏死。因此必须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为地维持血液循环。

三、使用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纱布、酒精棉球、镊子等。

四、操作方法及步骤

⒈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

⒉人工呼吸:

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到病人胸部上抬。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子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吹入的气量约为800—1200毫升。

⒊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将一手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抢救者双臂应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分钟,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为3—4厘米。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15次胸外心脏按压,即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是2:15,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人员赶到。

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1或4:1。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注意事项

⒈开放呼吸道注意手指勿压迫病人颈前部、颈下软组织,也勿使颈部过伸。 ⒉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避免胃大量充气。

⒊胸外心脏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肘关节要伸直,手掌根部离开胸骨定位点。 作业:复习巩固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并达到熟练掌握。

实验五 绷带包扎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加压固定,限制伤肢活动,减轻瘀血和肿胀。

三、使用器材:按摩床、绷带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环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的开始和结束。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用一手拇指压住,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环绕包扎,后一圈覆盖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

⒉螺旋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体粗细分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一圈盖前一圈的1/2或2/3。

⒊反折螺旋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开始,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将其上缘反折并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

⒋“8”字缠绕: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

⑴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关节的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⑵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处下而上、自上而下来回做“8”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注意事项:

⒈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⒉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⒊绷带包扎要从远心端开始,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但结不能打在伤口上。 ⒋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作业:复习巩固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实验六

固定和搬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和熟练操作损伤发生时以及骨折、关节脱位时的固定、搬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限制伤肢活动,减轻伤员痛苦。

三、使用器材:按摩床、绷带、三角巾、夹板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搬运的基本方法: ⑴单人抱持法:

急救者一手抱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住其大腿及 窝,将伤员抱起,伤员的一侧臂挂在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伤势轻、神志清醒但较软弱的伤员。 ⑵托椅式抱持法:

两名急救者相对而立,各以一手互握对方的前臂,另一手互搭在对方的肩上,伤员坐在急救者互握的手上,背部支持于急救者的另一臂上,伤员的两手分别搭于两名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足部损伤而行走困难的伤员。 ⑶卧式三人搬运法:

三名急救者同站于伤员的一侧,第一个人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颈部,另一肘置于伤员的肩胛下部,第二人用双手自腰至臀托抱伤员,第三人托抱伤员的大腿下部及小腿上部。三人行走要协调一致。

⒉固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⑴发现骨折后立即就地进行固定,尽量避免移动断端而加重损伤。 ⑵固定用的夹板长短、宽窄要适当,应能将骨折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

⑶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缠后再用,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垫好,以防局部压迫性损伤。

⑷绑傅夹板的宽带应先绑在近骨折处的上下端,然后分别绑上关节,结打在肢体的外侧。 ⑸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肢、趾端,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作业:复习巩固固定与搬运的基本技能并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

实验七 运动按摩基本手法

一、实验目的: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实验原理: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步骤:

1、推法: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沉肩坠肘,掌根用力,虎口稍抬起,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进。

2、擦: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3、揉法: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做大面积的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

4、揉捏: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按压:在腰背部肌肉用双手并列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力量由轻到重,重后再轻,借助于身体重心的力量,用掌根按压。

6、叩打:包括切击、拍打、叩击等方法。

7、抖动:分别学习肌肉抖动和肢体抖动。拿肌肉或肢体末端做左右的快速颤动。

8、运拉:关节各方位的被动运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9、搓:两手掌相对,肢体放在中间,做相向的快速搓动。

四、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五、注意事项:

1、操作时首先要考虑操作时的体位。

2、注意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3、力量要由轻到重,沿静脉和淋巴流动的方向进行。

六、作业:复习巩固各种手法并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实验八

穴位按摩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取穴的方法,熟记常用穴位。

二、实验原理:在人体的一定穴位或经络上,运用点、按、掐等手法,使穴位受到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递到达脏腑及相应的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使用器材:穴位挂图、按摩床、人体经络模型,多媒体人体腧穴模型。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取穴方法:

⑴骨度量法(分寸折量法):将人体各部分为若干等份,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份为1寸。 ⑵指量法:又称“指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 ⒉结合模型查找常用穴位。

头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头痛、失眠、昏迷、高血压 印堂: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

头痛、头晕、失眠、鼻病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头痛、感冒、眼病 风池:枕骨下两侧,平耳垂凹陷处

头痛、头晕、颈痛 人中:鼻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昏迷、急性腰扭伤 迎香:鼻翼外缘,鼻唇沟陷处

面瘫、鼻病 攒竹:两眉内侧的眉端 头痛、近视等 丝竹空:两眉外侧的眉端 眼疾、头痛 颊车:下颌角前0.5寸

牙痛、面疾 四白:正视,眼眶下1寸,眶下孔处

眼疾、口眼歪斜 躯干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天突:胸骨上端正中凹陷处

咳嗽,气管炎,咽炎,呕吐等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发热、感冒、颈痛、中暑

天宗:肩胛岗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肩背酸痛、落枕 肾俞:第

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肾炎 大肠俞:第

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肠炎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胃痛、腹胀,呕吐,便秘等 肩贞:腋后皱褶上1寸

肩背酸痛、肩周炎 膻中:两乳头之间

胸痛、肋间神经痛 天枢:脐旁开2寸

胃炎、肠炎、腰痛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神经衰弱、肚腹疾患 上肢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肩髃: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肩外展90°时, 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 在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处,本穴在前凹陷处

肩贞:腋后皱臂端上1寸处 肩周炎、肩背酸痛

曲池: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处上髁之间 肘痛、肩臂痛、上肢关节痛 内关:腕掌横纹上2寸,两筋中间 昏迷、胸痛、胃痛

合谷:第

1、2掌骨之间凹陷处 上肢痛、牙痛、头面痛 落枕:手背,第

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落枕、手指麻木 十宣: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 昏迷,中暑,休克 扭伤:屈肘,掌心向内,曲池向腕部3寸 急性腰扭伤

9 列缺: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头痛、颈痛、腕部痛

后溪:握拳,第五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头处

落枕、急性腰扭伤、手指痛 下肢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臀裂上端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腰腿痛,下肢瘫痪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铡1横指 下腹痛,膝痛、强壮作用 承山: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抽筋,腰腿痛 委中:窝横纹中央 腰腿痛,膝痛 涌泉:脚底心凹陷处,脚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处 昏迷,中暑等

昆仑: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腰疼,踝疼,坐骨神经疼 太溪: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踝关节肿痛,跟骨痛,腰背痛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 膝痛

悬钟:个踝尖上3寸,腓骨后

踝关节扭伤 踝疼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尿频、神经衰弱等 血海:屈膝,髌内上缘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阴陵泉:屈膝,胫骨内髁下缘凹陷处与胫骨粗隆平齐 腹痛、水肿、月经不调、遗精等 阳陵泉:屈膝,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

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六、注意事项:

⒈按实验要求认真操作,思想要集中,态度要严肃认真。 ⒉点穴时要发力在腿,用力在腰,促动肩臂,力灌指端。

⒊操作前要先摆好患者的体位,点穴时用力要贯彻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

七、作业:进一步熟悉巩固常用穴位的位置及其主治性能。

第13篇:会计基础实验课教案[推荐]

实训课

第7.8课时

实训课题

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实训目的

运用所学知识,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序时账和明细账。 实训准备

学生准备:红黑笔各一支、教材一本;小夹子、浆糊、尺子、小剪刀。

教师准备:收款凭证10张、付款凭证20张、转账凭证30张。。 重点

记账凭证的编制 难点:

序时账和明细账的登记 教法:

讲练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出示PPT

复习记账凭证、账簿的登记规则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教师精讲,PPT演示 记账凭证的登记规则:

(一) 如何选择记帐凭证

●应借科目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收款凭证。 ●应贷科目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付款凭证。 ●应借应贷科目不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转帐凭证。

●应借应贷科目同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应选择 付款凭证 。 二)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核对答案,) P5第一笔经济业务: 1.审核原始凭证 2.编制付款凭证

3.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帐,结出余额,打上记账标记。第二笔: 1.编制记账凭证 2.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3登记原材料、应缴税费明细账 4.打上记账标记。

学生继续完成3-11笔业务。 学生相互纠错,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指名学生谈学习体会。

四、作业

复习《基础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账务处理程序。 教学后记

第14篇: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教学设想:

1. 课型设计:探讨研究课

2. 教师在此课型中,扮演导演者、指导者、点拨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围绕相关话题的讨论中,深入探究人物命运、主旨思想、相似人物的比较等项内容。从而在不同角度理解赏析《范进中举》一课的艺术成就。

3. 随课总结归纳探究成果,拟制探究性小论文论题。

4. 课时:4-5课时

教学进展: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布置探讨内容,抽签决定课题内容。然后按小组进行分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确定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方向,最终明确主讲人、撰稿人、朗读人等其他辅助人员。集体完成备课方案。并归纳整理成文字稿和电子稿。

探讨课题:

1. 背景知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 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探讨他

发疯的原因?

3. 比较胡屠夫前倨后恭的言行,分析他的心态性格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4. 写作特点探究:运用夸张、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手法。

5. 主旨探究: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 比较研究:《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

要求提示:

每组务必精心准备,可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凝聚集体的智慧。针对一个课题可多角度、多方位深入剖析、详尽阐述。务必追求精美。

二.学生课堂成果展示:(文字稿)

分两步:首先主讲人讲解课题内容。然后针对课题内容解答全体学生的疑惑。

1.背景知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借高先生对杜少卿的批评,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这里正是写出了吴敬梓与由“正经人”所组成的世界和他们的人生规范的冲突。在吴敬梓看来,在所谓“正经人”的世界里,人心为功名富贵和虚假的道德所掩蔽,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健康性,更失去了求知和求真理的热情,倒不如“和尚道士、工匠花子”生活得自然本色。他必须从这个“正经人”的世界中逃脱出来,才不致使自己的生命遭到窒息。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儒林外史》首先对科举大力抨击。

作为儒林群像的画谱,《儒林外史》的锋芒并不只是停留在科举考试上。小说中所描写的士林人物形形色色,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

反映出士林人物在道义原则上的虚伪性。《儒林外史》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材的摧毁和它自身因此而丧失生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2.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探讨他发疯的原因?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以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

一.前后状况:

1.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女婿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胡屠户可以大骂范进,训斥得范进“唯唯连声”;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为“老爷”,是“天上的星宿”,奉承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

2.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两三天揭不开锅,中举当天他还抱了鸡到集市叫卖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好换米回家,左邻右舍没有人关心他。中举后,众邻居都来恭维,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

3.范进中举后,连举人出身做过知县得张乡绅也赶来拜会,不但口头上拉关系,套近乎,而且送来了“贺仪五十两”银子,送给范进“三进三出”的干净房子

发疯原因: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状况 家境贫寒、每日小菜饭、乡试无盘缠、卖鸡换米煮粥 众乡邻 奔走效力、殷勤送礼、张乡绅 登门拜访,百般拉拢

社会地位 现世宝、尖嘴猴腮、卑微、癞虾蟆、不三不

四、忍气吞声、卑怯畏缩 才学高、天上星宿、品貌好、贤婿老爷、喜极而疯、圆滑世故

3.比较胡屠夫前倨后恭的言行,分析他的心态性格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中举前,他骂范进“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对范进动辄训斥漫骂。他为人吝啬:范进进学后,他来贺喜,只带来一副大肠一瓶酒;范进向他借盘费去参加乡试,他不但不给,还痛骂范进一顿。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判若二人:他提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并打发报录人;他为了给范进治疯病,壮胆打了范进一下,不敢打第二下;他称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还一路上将范进滚皱了许多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他贪婪虚伪,见了范进给他的银子,口称不要,攥紧了银子的拳头却已缩了回去;得了女婿的银子后,立即骂自己的儿子是“该死行瘟”的。总之,胡屠户是个欺贫爱富、自私虚伪、趋炎附势的市侩。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手。作者安排这场拜访,用意何在?要点:张乡绅是胡屠户等人心目中的“天鹅”,让“天鹅”拜访范进,这才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

胡屠户两次祝贺范进的原因和表现的态度:

原因

态度

第一次祝贺

范进中了秀才/相公

只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到范家祝贺,态度嚣张无礼,还教训了范进一顿,不把他放在眼内。

第二次祝贺

范进中了举人

带备厚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态度恭敬有礼,对范进阿谀奉承,事事照顾周到。

4.写作特点探究:运用夸张、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对比手法运用到位•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

•亲家母也来这里座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贩,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有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5.主旨探究: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被严重扭曲人格的范进,虽然多年的科举考试一直考不上,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样一种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的,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但他们到底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越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通过对《范进中举》的学习,以及对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地认识,让我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文人共同的命运。当然造成这种命运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是那个社会逼他们这样做的,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所以他们极力步入科举之路,而在极力的步入科举之路后,他们又忘乎所以,忘记去改变这种制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忘记去改变这个社会,而且与社会风气同流合污。 《范进中举》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6.比较研究:《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范进和孔乙己的区别

相同点:两人都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都不会营生,脆弱无力。

不同点:

1、孔乙己比范进自尊和正直。孔乙己受别人讽刺羞辱时,或置之不理,以沉默反抗,或极力争辩,以至“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人格,表现出清高与孤芳自赏的傲气。范进对胡屠户的辱骂、训斥、必恭必敬,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自甘受辱,自卑自贱,没有了人的尊严,没有了人格。孔乙己从不会求别人的帮助,也许出于读书人的自尊,从他从不拖欠酒帐就说明这点。范进要进城乡试,明知胡屠户会骂他,他还是去借钱,他中举后,张乡绅给他送房送钱,他欣然接受,“嗟来之食”和巴结逢迎的贿赂,他都来者不拒。

2、孔乙己比范进热情、迂腐,范进比孔乙己圆滑。

孔乙己不肯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宁可去偷也不寻找谋生的手段。范进饿极了,还会到市集上去卖鸡,尽管是一步一踱,东张西望的一副呆相,而孔乙己连这个都不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以“圣言”替自己辩护,不管别人听得懂听不懂,甚至对小孩也要“之乎者也”一番。范进说话会看对象,对胡屠户满口唯唯诺诺,对邻居说话通俗,对张乡绅则是文绉绉的知识分子酸味。孔乙己处处以自己识字为荣,小伙计看不起他,他偏要热心教人家写“茴”字,还要买弄四种写法。别人不理睬他,他还叹息。范进看不起乡邻,很少接近他们。孔乙己麻木的性格中还有清高的一面,还有要维护人的尊严的一面,在偷窃和好喝懒做的恶习之外,还有热情、正直、善良的一面。因此,另人同情,范进另人反感。

三.拟制探讨性小论文的论题:

针对课题内容所涉及的疑问,进一步拟制探讨性小论文的论题,做课后开拓性研究。

参考题:

1. 吴敬梓的身世奠定《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礼教、科举的谴责小说。

2. 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在《范进中举》一课运用列举。从《范进中举》一课中看中国的科举制度。小议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孔乙己和范进四.教师小结:

学生在每组发言后,针对本组课题有义务解答全班同学的疑问。教师此时可以做辅助讲解、适当引导和点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偶有失误也是正常的事情。可做笔录,在总结发言时,一一指出。

针对课堂上,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或未能解答的疑惑,可布置探究性小论文的论题,把课堂内容伸向课外。激发他们寻求知识的欲望。

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会欣赏鉴别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和不同时期同一主题或类型的作品,提高自己鉴赏能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15篇: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中班手工制作《拖鞋》及反思

【收藏】【打印本文】【字体: 小 大】文章作者:吴弘怡 更新日期:2012年06月11日 浏览次数: 920

一、活动背景: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把各种材料经过简单的装饰、黏贴、折剪变成另一种好看或者好玩的东西,对这种诱人的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活动过程中有些步骤幼儿不易模仿,在操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完成作品,久而久之失去制作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引导和帮助幼儿解决手工制作过程中的各个问题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之一。结合年级子课题“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与我个人研究的小课题“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的问题解决与指导策略”,同时根据季节特点及主题活动内容,我选择开展“手工制作——拖鞋”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也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兴奋点,让幼儿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线条、图形或图案装饰鞋底。

2、引导幼儿根据喜好选择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纸条制作不同款式的鞋面。

3、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拖鞋的结构和装饰的特点,感受拖鞋造型及装饰纹样的美。

三、活动准备:

1、PPT“拖鞋”,各色粗、细长条纸各一篮。

2、双面胶每组2卷,勾线笔、蜡笔、剪刀人手一份。

3、拖鞋模板每人一双,三种款式拖鞋范例各一双。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拖鞋的图片,初步感知拖鞋纹样、款式的特点。(1)出示拖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拓展幼儿的经验。

师:夏天我们可以穿凉鞋还可以穿拖鞋,而且夏天的拖鞋款式多样,现在请大家看几款拖鞋。

(2)师:这一双拖鞋是普通的款式但是很可爱,穿起来很方便,脚直接伸进去就可以了,仔细看一看左脚右脚鞋底的颜色、图案是怎样的?一模一样对称的。 师:看这一双的款式与前一双不同,是夹脚趾的,再看看左右脚鞋底的颜色、花纹也是怎样的?

2、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师幼共同讨论拖鞋的制作方法,引导幼儿设计拖鞋。(1)师:我很喜欢不同款式的拖鞋,于是我照着做了3双不同款式的纸拖鞋,想不想看?我自己感觉做得还挺漂亮,如果你们也觉得漂亮就拍手鼓励一下我谢谢!

(2)师:不过我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在做之前需要分清一双拖鞋的左右脚。怎么办?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把左右脚鞋底的花纹、颜色装饰得对称?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把左右脚的鞋面做得对称?(以夹脚趾的拖鞋为例示范、说明。)

(3)师:我们把问题解决了,那如果现在请你们设计一双漂亮的拖鞋,你们行吗?请你们自己动手设计一双你喜欢的款式的拖鞋。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注意一双拖鞋的左右脚要分清,鞋底的花纹、颜色及鞋面都是对称的。

(2)鼓励幼儿大胆设计与众不同的拖鞋造型。对于装饰拖鞋有困难的幼儿,引导他(她)参照图片或范例,也可借鉴同伴的成功经验。

4、展示幼儿设计的拖鞋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师:大家设计制作的拖鞋都展示出来了,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有没有哪双拖鞋左右脚做错的?有没有哪双拖鞋左右脚的鞋底花纹、颜色和鞋面是不一样的?有也没关系,我们来听一听做这双拖鞋的小朋友的想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在集体面前介绍,从设计到装饰要有序地表达。)

“手工制作——拖鞋”活动反思

裕元幼儿园 吴弘怡

鞋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他们所熟悉的。随着季节的更换和方便起见,拖鞋更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班的幼儿很喜欢小制作活动,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一些幼儿特别有创意。制作“拖鞋”不仅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又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我组织了这个手工制作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简单、直接的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不同款式的拖鞋图片,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拖鞋的构造由鞋面和鞋底组成,初步感知了一双拖鞋的对称性。第二个环节是出示三款自制拖鞋范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欣赏一双拖鞋各方面的对称性,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与此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讲解、示范,让幼儿感知、学习制作拖鞋的技能。第三个环节是幼儿进行制作,教师指导,这一环节中与幼儿一起解决了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以便幼儿后面更好的制作。最后的环节是展示、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也是以发现、解决问题为导线请幼儿欣赏、评价,从中幼儿发现了两个同伴左右脚搞错了,两个幼儿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感到后悔。还有

三、

四个幼儿左右脚鞋底花纹完全不对称,不过我并没有一下否定他们,而是请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其他幼儿来评判作品。

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把鞋面和鞋底粘贴在一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还进行大胆创作、改造,有的还在在鞋面上进行装饰。但一些幼儿在把鞋面贴在鞋底上时,位置把握不够准确,制作成的一双拖鞋的鞋面不够对称。有个别能力弱的幼儿由于粘贴技能、绘画技能掌握不好,所以制作的拖鞋模仿性强。如果在准备材料时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半成品给这些能力弱的幼儿操作,让他们进行装饰,效果就会更好。总的来说,自我感觉幼儿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手工制作活动的,呈现的作品效果还是可以的,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经验、技能,体验了手工制作活动的乐趣。

第16篇:茶文化实验课

实验一习茶的基本礼仪与技法

一、实验目的

1、认识茶叶泡饮常用的器具及性能。

2、掌握习茶的基本操作及要求。

3、了解习茶的基本礼仪与规范。

二、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三、实验内容

1、基本操作练习;

2、基本礼仪:仪表、仪容、姿势;

3、认识认识茶叶泡饮常用的器具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常用习茶器具;茶叶;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示范;基本操作练习

六、作业

1、写出十种茶叶泡饮常用的器具名称及主要用途。

2、习茶感怀。

实验二 乌龙茶泡饮技法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习茶的基本操作(手法)及要求。

2、学习掌握传统工夫茶泡饮方法,了解主要茶艺程序及内涵。

3、学习并设计现代工夫茶泡饮方法

二、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内容

练习并演示(1)福建(传统)工夫茶---壶泡法;(2)现代工夫茶泡饮技法---盖杯泡法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工夫茶具;茶叶;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工夫茶泡饮的主要程序:备器—煮水—温壶—烫杯—(赏茶)置茶—温润泡—冲一泡—刮沫—、淋壶—洗杯—运壶、干壶—出茶、匀汤—敬茶—品茶(观色、嗅香、品味)—冲二泡—匀汤入盅——分茶—敬茶—续品饮…………收茶具

六、作业

工夫茶泡饮的主要主要程序及要求。

第17篇:实验课感想

实验课

通过这两天的实验课,我发现学生的心中隐藏着巨大的热情。学生想着在实验课中实现自己的想法。三年级科学有两个实验一个是《灯泡亮了》,一个是《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我倾向于把两节课合并到一节课中来做。当我把带材料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心里没底。担心学生带的材料不够,实验课没法顺利进行。二班先上,课前正好有个学生到我办公室来。我略带担心的问,咱班有带电池的吗?学生很有底气的说,“有”。我的悬着的心略有下降。我带着灯泡、闸刀开关到了班里,学生们立即围了上来。摸摸灯座,戳戳开关,很好奇。有带电池的吗?哗一下,每一组都有学生举起了手,甚至有的组带了两节以上的电池。这下我得心里有了底。有的学生带着自己拿来的电线到跟前来,老师,这样的电线行吗?学生带来的电线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但多数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带的线头上有有胶皮包着,连接电路时无法形成通路。我就跟同学们说,我们实验用的电线两端必须是金属芯裸露着才行,连接电路时才会形成回路。各个小组的同学就开始用剪子或刀子给电线往下扒皮。一个串联电路至少需要3根导线,我看到有的小组的学生分工合作,一人处理一根,很快就可以组装线路。但也有的小组,不能成功的给导线脱皮,导致组装线路的时间拖后。李鸿彬从家里带了6根处理好的导线,很快就进入组装阶段。他们这一组只有一个男生,就是李鸿彬,其他同学都是女生。女生们都在看着李鸿彬自己组装电路,女生打下手,递线,拿电池。线路很快组装完毕,这一小组的灯泡也是第一个先亮的。灯泡亮的一霎那,学生欢呼起来,我也很激动。毕竟这是学生自己组装起来的,我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其他小组也陆陆续续有组装成功的。有的小组线路组装完了,灯泡不亮,我就建议他们从电源开始检查。看电线接头,看灯泡,看灯座连接,看电池是否有问题。有的学生带的电池,正极上盖着一个塑料盖,连接电路时要把塑料皮拿掉。所有问题排除完毕,基本问题就可以排除了。有的小组一个灯泡亮了,我就让学生两个小组合作,连接一个串联电路或一个并联电路。学生们热情很高,很快就组装成功。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一号电池供两个灯泡,灯光很弱。我就让学生在电路中串联上两节电池,灯光骤然变亮。

有了给二班上课的经验,再给一班上课,就有了经验。上课之前,我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实验室里所有的灯泡测试了一遍。有问题的收起来,没问题放在仪器橱里。做实验之前,把电线的问题,电池的问题,提前给学生做了说明。实验进行的很顺利,灯泡很快就亮了。我就给学生建议在线路中接入多个灯泡。有的小组在线路中接入四节电池,串联上4个灯泡,开关闭合的一刹那,灯光四射。我连忙用手机拍摄下这一壮观的景象。

通过这两节课做实验,我发现小组合作有非常多的好处。的确可以让学生摒弃前嫌,通力合作。学生们都想着让自己小组的灯泡尽快亮起来。实验过程中,没有学生说闲话,也没有学生调皮,精力都在实验上,所有人都瞪着眼睛看着灯泡。我也不用把精力用在维持纪律上。希望以后多体验这样的课堂。

第18篇:证券投资分析实验课教案1

证券投资分析实验课教案

(一)

宏观分析和行业分析

【实训目的】

能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信息的收集,初步掌握宏观分析和行业分析的技巧。 【实训条件】

1、个人计算机一台,预装Windows98操作系统和浏览器

2、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形式接入互联网 【知识准备】

本实验需要的理论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基本面分析方法、电脑基础知识。 【内容与步骤】

内容:

1、信息收集

2、宏观经济分析

3、行业分析 实验步骤:

1.运用世华财讯系统、国泰君安、百度和其他网址搜集经济专家对宏观经济的最新观点;

2、收集信息发行主体或渠道发布的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3、指导写宏观分析报告;

4、运用世华财讯系统、国泰君安、百度和其他网址搜集经济专家对你所感兴趣的行业的最新观点;

5、收集信息发行主体或渠道发布的有关行业情况的信息;

6、指导写某行业的行业分析报告。

实验效果考核方法:

(1) 列出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的写作大纲,20分。 (2) 列出行业分析报告的写作大纲,20分。

(3) 根据上面(1),简要罗列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分析,25分。 (4)根据上面(2),简要罗列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分析,25分。 (5)操作熟练程度及课堂表现,10分

第19篇:实验教案

《动物营养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直接干燥法测定饲料中水分含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测定饲料中水分,让学生掌握烘箱和水分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2.通过饲料样品中干物质的测定,让学生了解饲料干物质含量与饲料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类饲料样品中干物质(水分)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试样在105±2℃烘箱内,在大气压下烘干,直至恒重,逸失的重量为水分。

三、实验仪器、试剂

1 实验室用样品粉碎机或研钵。2 分样筛:孔径0.45mm(40目)。 3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4 电热式恒温烘箱:可控制温度为105±2℃。5 称样皿:玻璃或铝质,直径40mm以上,高25mm以下。 6 干燥器:用氯化钙(干燥试剂)或变色硅胶作干燥剂。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洁净称样皿,在105±2℃烘箱中烘1h,取出,在于燥器中冷却30min,称准至0.0002g,再烘干m30in,同样冷却,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05g为恒重。

2.用己恒重称样皿称取两分平行试样,每份2~5g(含水重0.1g以上,样品厚度4mm以下)。

准确至0.0002g,不盖称样皿盖,在105±2℃烘箱中烘3h(以温度到达105℃开始计时), 取出,盖好称样皿盖,在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重。

3.再同样烘干lh,冷却,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2g。水分(%)=水分质量/样本质量*100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如果试样按4.3步骤进行过预先干燥处理, 应按下式计算原来试样中所含水分总量:原试样总水分(%)=预干燥减重(%)+〔100-预干燥减重(%)〕×风干试样水分(%)。

2.某些含脂肪高的样品,烘干时间长反而增重,乃脂肪氧化所致,应以增重前那次重量为准。

3.含糖分高的易分解或易焦化试样,应使用减压干燥法(70℃,600mm汞柱以下,烘干5h)测定水分。

六、作业

实际检验操作中,水分的测定方法有几种,测定原理是什么?

实验二 饲料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钙、总

磷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测定饲料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钙、总磷,让学生掌握饲料中常规成分的测定方法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2.通过对饲料中以上成分的测定,让学生饲料中常规成分测定方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二、实验原理

1.粗蛋白:在催化剂上,用硫酸破坏有机物,使含氮物转化成硫酸铵。加入强碱并蒸馏使氨逸出,用硼酸吸收后,用酸滴定测出氮含量,乘以氮与蛋白质的换算系数6.25计算粗蛋白质量。

2.粗脂肪:索氏脂肪提取器中用乙醚提取试样,称提取物的重量,除脂肪外还有有机酸,磷脂、脂溶性Vit,叶绿素等,因而测定结果称粗脂肪或乙醚提取物。

3.粗纤维:在硫酸作用下,样品中的糖、淀粉、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经水解除去后,再用碱处理,除去蛋白质及脂肪酸,遗留的残渣为粗纤维。如其中含有不溶于酸碱的杂质,可灰化后除去。

三、实验仪器、试剂

粉碎机、分析天平、电热式恒温烘箱、干燥器、古氏坩埚、消煮器、分光光度计、凯氏烧瓶、玻璃漏斗、锥形瓶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样品粉碎与处理 2.仪器测定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称取样品和接受瓶重量一定要准确。

六、作业

饲料养分常规测定法的优缺点?

实验三 饲料能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了解氧弹式热量计测热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试剂

氧弹式热量计、氧气钢瓶(附氧气表)及支架、量筒200,500mL、分析天平

四、实验操作步骤

1.称量样品及引火丝的准备;2.加水及充氧;

3.内外水筒的准备及热量计的安装;4.点火测定。

五、实验注意事项

点火丝的勿接触干锅边缘。

六、作业

简述能量测定仪的工作原理?

实验四 饲料容重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饲料容重测定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让学生通过对饲料容重的测定,学会根据容重判断饲料质量。

二、实验原理

每单位容积被测饲料的重量或质量。

三、实验仪器、试剂

容重计2个,刮铲2个。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取被测样本铺于瓷盘中,用四分法取样,轻而仔细地倒人1000ml量筒中,用刮铲调整至1000ml刻度处(勿压和震摇)。

2.将样品从量筒中倒出称重,以g/L计算样品容重。每一样品要求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容重。并与纯料容重比较。

五、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取样操作的随机性。

六、作业

简述饲料容重的测定原理。

实验五 饲料配方设计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饲料饲料配方的基本原理和配方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多种原料间合适比例配合提高营养素之间的互补与利用效率。

三、实验仪器、试剂

电子计算机、配方软件

四、实验操作步骤

1.配方软件的安装与卸载;1.饲料配方软件的使用详解; 2.全价料配方的实例演习。

五、实验注意事项

配方软件中原料选择时要结合地理,生产季节针对性选择。

六、作业

演练配方软件的使用。

实验六 肉鸡的饲养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肉鸡的饲养和管理技巧及试验设计技巧。

二、实验原理

日增重=总增重/试验天数;料肉比=总增重/总耗料

三、实验仪器、试剂

肉鸡、饲料、粉碎设备。

四、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讨论、选题——查阅资料——写出综述报告——撰写实施方案——试验条件准备——试验饲粮配制——小班分组正式试验——论文总结、讨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及时清理粪便及病死鸡。

六、作业

饲养试验有哪些操作要点。

实验七 肉鸡的代谢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代谢试验的原理,测定技巧及代谢试验的设计技巧。

二、实验原理

代谢能=(食入能-粪尿能)/食入料重;

养分利用率=(食入某养分-粪中某养分)*100/食入某养分

三、实验仪器、试剂

肉鸡、饲料,粉碎设备,烘箱,能量测定仪、蛋白质测定仪、微量元素测定仪

四、实验操作步骤

资料的收集——撰写试验实施方案——实验前准备——小班分组正式试验——实验室测定——实验总结、小班讨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代谢能和养分利用率公式的差异;饲料和粪便收集完全并准确称重。

六、作业

代谢试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八 猪的饲养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猪的饲养和管理技巧及试验设计技巧。

二、实验原理

日增重=总增重/试验天数;料肉比=总增重/总耗料

三、实验仪器、试剂

猪、饲料、粉碎设备

四、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讨论、选题——查阅资料——写出综述报告——撰写实施方案——试验条件准备——试验饲粮配制——小班分组正式试验——论文总结、讨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科学的选择称重时间和称重设备。

六、作业

饲养试验有哪些操作要点。

实验九 猪的消化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学习了解养分利用与营养需要的评定方法基础上,着重掌握消化试验法,了解各类养分生物利用率的主要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消化能=(食入能-粪尿能)/食入料重;

养分利用率=(食入某养分-粪中某养分)*100/食入某养分

三、实验仪器、试剂

猪、饲料、粉碎设备、烘箱、能量测定仪、蛋白测定仪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资料的收集——撰写试验实施方案——实验前准备——小班分组正式试验——实验室测定——实验总结、小班讨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饲料和粪便收集完全并准确称重。

六、作业

消化试验的基本原理。

第20篇: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课题:设计“我的家庭小药箱\" 执教:陈 妹

摘要:在“我的家庭小药箱”一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关键词:家庭小药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家庭小药箱”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安全用药知识及配置家庭药箱。其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应体现课程回归生活,知识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从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教师要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家庭药箱配置的原则及配置药品的种类;阅读药品说明书;安全用药常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药箱、分析展示、交流体会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每个学生有话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常识;初步学会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及正确服药的基本常识;学会配置家庭药箱,初步学会管理家庭药箱。

2、过程与方法分析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配置家庭小药箱;收集家庭常用药的药品说明书,归纳总结安全用药的常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配置药箱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健康的意识;养成定期整理药箱及良好的用药习惯。

三、教学过程

学生上课前需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整理自己的家庭药箱,自主完成配置家庭小药箱活动探究表格。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组8~l0人,各组准备各类家庭常备药品,以供上课时使用。教师则为每组准备一个45×25×20cm的空置家庭小药箱,课堂教学均按小组围坐而展开。教学过表l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1、设置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播放自制视频:有个l2岁的孩子晚上咳嗽,经检查咽喉红肿: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帮助老师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认识到了家庭小药箱的重要性,教师由此引导出家庭小药箱的作用。同时提出“你们家里有家庭小药箱吗?都配备了哪些药品啊?”

2、分组汇报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共识教师帮助学生回顾课前布置的探究活动过程,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究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家庭药箱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小组成员合作、归 纳总结的能力。发现的问题如家庭小药箱到底应有怎样的药品、多少药品为好?药品的来源?如何安放等等?再通过小组交流,教师点拨,一一解决以上问题。

3、继续追问,小组讨论,集思广义那位孩子应服用哪些药物?如何服用?请各组快速找出老师的孩子可以服用的药品,并请说出选择该药品的理由,并指导如何服用。这项学生活动从如何对症下药一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一正确的服药方法等3个环节,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解决现实问题,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4、质疑探究,知识拓展,消除认识误区在上述寻找合适药品的环节中,全班一共5个小组有4个小组给出了抗生素,有2个小组还不止给出了一种。到底要不要服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作用有哪些?什么情况下要服用抗生素?接下来播放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315“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视频:1994年山东女孩杨晓霞发现右手拇指上有一小黑点很痒,挑破后开始溃烂,结果走上了抗生素治疗的漫漫征途,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最终遭遇了截肢且危及到生命⋯⋯这些问题及视频资料,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产生质疑,解决问题。

5、创设情境,不断巩固,分组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并通过“各小组邀请一位听课教师组成临时家庭,制定家庭旅游计划,配置家庭旅游小药箱,完成表格(表3)。”通过动手操作、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汇报交 流中既反馈了学习效果,又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设置回家作业: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进一步清理、配置 和完善自家的小药箱。

四、教学评价及反思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动手操作中主动运用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本课始终围绕生命的话题,以健康用药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能做些改进,课堂效果将更好。配置家庭旅游小药箱很受学生欢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良好,但由于时间有限未免有些遗憾,如能把此内容放入第二课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展示,将会有意外的收获。另由于多媒体的使用,信息量大,各知识点由于画面快速切换而影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如能借助板书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骨架,效果将会更好。

实验课教案模板
《实验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