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数学公开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6:1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

(一)

教 案 设 计:

(鸡场坡乡那构小学:王明)

一、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这类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线段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及解决问题的规律。

2、难点: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头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及把谁看作单位“1”。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3

水分约占体重的4。小明体内有28㎏的水分,可是小明

的体重才是爸爸的

7。①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② 15

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老师:同学们能从题中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学生根据内容找出相关信息。)老师用线段划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问题、单位“1”、数量关系式几

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线段图:

水分占体重的

水分28千克

体重?千克

老师提问:在这个数量关系式中,小明的体重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引导学生回答用x表示。)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老师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

x × = 28

4

5x= 28 ÷

45

x = 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4、根据数量关系式:

儿童的体重 ×=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小明的体重 ×= 28

求单位“1”的量“小明的体重”是一个因数等于积28除

4545

以另一个因数。

5、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28 ÷= 35 (㎏)

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45

45

6、举一反三,让学生尝试解决第②个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引导。

7、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方程解答。 方法二:用算术方法解答。

8、练习。

⑴完成教材第38页的“作一做”。

⑵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十的第

1、

2、3题。

六、板书设计

1、解决问题

(一)

,而儿童体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45

。小明体内有28㎏的水分,可是小

用题的解题方法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

7

。①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②15

方法一:用方程解答。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根据题意,找出相方法一:

关的量和要求的量;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

2把要求的单位“1”x ×

= 28

的量设为x;x= 28 ÷

3将相应的已知量代x= 35

45

入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答

方法二:用算术方法解答。方法二:

求单位“1”的量,用28 ÷

45

= 35 (㎏)

除法,用已知的量除以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它所占的分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中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

教案设计

鸡场坡乡那构小学

教师:王明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推荐第2篇:数学公开课教案

福州红博幼儿园2012—2013学年下学期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时间:2013.4.24

班级:大四班

活动内容:《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活动目标

1、能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初步掌握编加法应用题的结构。

2、能根据生活经验自由编题。活动准备

大幅教育挂图一副、1—10的数字卡、问号图卡、算式卡,情境图、集合图若干。 活动过程

一、根据图片内容编加法应用题。

1、出示教育挂图,幼儿观察。

引导语:图片中有什么?你们可以根据图片中的情景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吗?

2、师幼互动编加法应用题。

二、幼儿尝试根据图片内容编加法应用题。

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很多不同的图片,想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有什么,你们能根据这个图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吗?

1、幼幼交流,根据自己手上的图片内容互相编加应用题。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把根据图片的内容编加法应用题编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听。

2、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你的图片中有什么?你是怎么编加法应用题的?

三、师幼共同梳理编加法应用题的结构。

结合背景图、数字卡、问号,梳理编加法应用题的结构——编加法应用题时,讲的是一件事

执教:陈霞 (出示图谱),要有两个数(出示两个数字卡),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出示问号图卡)。

四、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编加法应用题。

1、幼儿两人一组,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轮流编加法应用题,教师倾听,及时纠正幼儿的编题中出现的错误。

2、师幼分享交流:你是怎么编的?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加法应用题的结构,共同评价幼儿的编题情况。

六、活动结束

推荐第3篇:数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二维分类

【活动目标】

1.巩固按物体的一维特征分类,学会按物体的两个特征(颜色、长短、大小、男女性别特征等)进行二维分类。

2.会看标记,能按标记的要求对物体进行分类投放。

3.能大胆的说出分类的理由,体验与同伴共同交流、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掌握了一维分类的相关经验。

2.物质准备:(1)长短金黄色薯条,两个盒子(2)分类篮子(3)白板、小熊(4)红色、黄色长袖衣服和短袖衣服,红色的大鱼、黄色的大鱼、蓝色的小鱼、绿色的小鱼图片(5)标记卡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哇,小熊开了一家薯条店,飘出香香的薯条的味道,你们有没有吃过薯条?薯条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短短的、金黄色的)你们想不想看看小熊的薯条是什么样子的?

(二)出示薯条,询问薯条的样子,装薯条。

师:小熊想请你们帮忙装薯条,我这里有两个盒子。小熊想把薯条装进两个盒子里,想一想可以怎么装?(长短)

请幼儿按照长短属性装薯条,巩固一维分类。说说他是怎么装的?(这边是长薯条,这边是短薯条。)

(三)师:刚刚我们按照薯条的长短去分放在盒子里的环节是属于一维分类,现在我要加深难度了,聪明的你们来看看接下来会有什么呢? 出示PPT,两种颜色不同大小的鱼,讲解二维分类。

(四)回到实物中进行游戏操作《钓鱼》

现在小熊想请你们去钓鱼。我们一起去吧!Let’s go! 材料:红色的大鱼、黄色的大鱼、蓝色的小鱼、绿色的小鱼图片,标记卡,贴好标记的四个篮子。

玩法:先请小朋友介绍四种鱼,看清楚标记,要钓的是什么鱼,把钓上来的鱼按照篮子的标志放在篮子里(分成四类),比比看谁钓鱼钓得快。

师:欢迎来到钓鱼场,池塘有4种类型的鱼(出示四种鱼),我们先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这四种鱼。现在请你们来看看这些标记代表这条鱼有什么特征?有哪两种特征?(出示标记)

师:游戏开始了,看清楚我手里的标记,要钓的是什么鱼,把钓上来的鱼按照篮子的标志,放在篮子里,我们请男孩子和女孩子来比比看谁钓鱼钓得快。(一组两个人比赛,先请一个人示范)

(五)《小熊穿衣》

小熊在钓鱼的过程中把衣服弄湿了,需要更换衣服,你们来帮小熊挑选衣服吧。看清楚白板上的标志,给小熊更换相对应的衣服。 材料:红色、黄色长袖衣服和短袖衣服

玩法:按照白板上的标志,把小熊想要穿的衣服相应的贴在小熊身上。

师:小朋友就按照白板上画的这个衣服标志,仔细看看小熊想要穿什么衣服,把小熊想要穿的衣服贴在小熊身上。

(六)总结,引导幼儿表达分类的理由

师: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刚刚和小熊一起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环节?你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按照什么特征去分类(颜色、长短、大小)

(七)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拍照”游戏。

师:小熊想要跟你们拍照,你们要听清楚,小熊会叫到谁呢!上来拍照的小朋友会符合两个特征,我们来听听看,第一组邀请谁:带夹子的女孩子、穿蓝色衣服的男孩子、穿毛衣短头发的小朋友、穿外套穿运动鞋的小朋友……

每组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检验对不对,有没有符合两个特征的条件。询问没有上来的小朋友为什么不上来的原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继续投放材料让幼儿操作练习

推荐第4篇: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二轮复习——数形结合思想

讲课人:冯文斌 时间:2010-4-22 地点:高三五班

上午第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会用数形结合思想处理问题

二:能力目标:数向形的转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流程: 一:引入:师:

二:习题训练:

推荐第5篇:数学公开课教案

6、7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者 温丽娜

一、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尽力根据一副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

6、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得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计算

6、7的加减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比赛导入,增添兴趣。(课件出示)

1+1=2+2=3+1=1+2=2+3=2+1=3+2= 3+0=

二、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1、学习加法: (1)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图片,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课件出示)板书:5+1=6

1+5=6( 看得方向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2)动手摆一摆,你还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实物演示) 板书:3+3=64+2=6

2+4 =6 (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3)观察图片,增加一朵花,让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板书:6+1 =7

1+6=7 ( 看得方向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4)对应练习: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颗星星?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2+5=7

2、学习减法:

(1)课件出示,先让学生数出图片有多少朵花,再让学生摘花 ,你喜欢摘几朵花呢?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6-1=56-5=1

(2)变换图片,出示虚线,让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6-2=46-4=2

6-3=3 (不同的方向,但数都是3,所以只能列一条)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7-5=2

三、综合运用,发展思维。

1、游戏:打电话

师:喂,一年级的小朋友再吗?(教师做打电话状)

生:在!(学生学做打电话状)

师:今天咱们交朋友的密码是6,我出5!(打出5的手势)

生:我出1,5+1=6,(打出1的手势)

师:啊,密码对了!好朋友握握手。(下去和学生握手)

(1)师生之间打电话。

(2)学生之间打电话。

2、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课件出示)

3、做一做,(课件出示)

7- 3=2+4=3+4=

1+6=4+3=7- 4=

6- 5=6- 1=4+2=

3、智慧乐园 (课件出示)

4+2=()4+3=()()+2=73+()=67-()=46-()=16-4=()7-5=()0+()=6()-6=1

4、找朋友 (课件出示)

7-27-3

4+35-0

6-31+6

6-27-4

推荐第6篇: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者:范胜

班级:八(2)班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5/5/14 课题:矩形的判定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矩形判定的教学渗透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矩形的判定的探究过程,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和演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矩形判定的推导证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生活中的图形,锻炼客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什么是矩形?矩形有哪些性质?

(二)新课讲解: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形,首先看这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再看它两边的夹角是不是直角,这种用“定义”判定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这体现了定义作用的双重性、性质和判定).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几种判定矩形的方法,下面就来研究这些方法.

(请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构成矩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方法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并让学生写出推理过程。) 方法2: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分析判定方法2和学生一道写出证明过程。) 归纳矩形判定方法(由学生小结): (1)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针对自我尝试所完成的问题,让学生总结问题解决时所用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问题解决策略及易错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已知: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E、F、G、H分别是OA、OB、OC、OD上的点,AE=BF=CG=DH,

求证:四边形EFGH为矩形

分析: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可以证明 例2:判断

(1)两条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矩形(

(2)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在矩形内部没有和四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后小结:

判断(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条件。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初一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讲义

首先非常高兴大家来参加今天的视听课,大家经过6年的好好学习,终于告别了小学,在这个新学期的开头呢,祝贺大家都能够在中学里,超越自我,学习进步!

现在咱们切入正题,首先我来总体介绍一下中学知识分布的整体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这就带来了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什么问题呢,发现初中三年有这样三种阶段性特点: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所以呀,初一的时候数学能考个100零几分,110几分,大家千万不要沾沾自喜,有本事就考一120,能考满分你才有资格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初一上学期数学主要还是从小学数学方面的引申,初一代数教材呀,主要涉及数、式、方程、不等式,和算术应用题等,但是初一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同时你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要相应的调整。

首先我们进入初中数学的第一课有理数:

就是整数和分数

正有理数、负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为此,须抓住以下几点:

1、算术数和有理数

1)小学的时候我们接触过负数,但是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要引入负数? 这里,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这就涉及到引入一个临界点,对不对?

2)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什么叫算术数呢?比如我们小学学过的,3+2,5*3

其次,让学生清楚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如:(-2)+(-4)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

即(-2)+(-4)=-(2+4)=-6

5*2*3*4

-5*2*(—3)

这里我首先简单的提一下绝对值啊,因为暑假可能有同学没有培过优

绝对值就是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这就是绝对值,-3到原点的距离为3,-3的绝对值就是3,记作

我们之前学过了,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永远大于左边的

例如计算:(-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因为8>5 ,故(-8)+5=-()„„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

3(1)10+(-4);(2)(+9)+7;

(3)(-15)+(-32);(4)(-9)+0;

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体?考大家一点语文知识撒?有谁能解释一下

我今天早餐吃了两个包子---这就具体,有个具体的量,具有确定性

我今天早晨吃了N个包子——这就是抽象,他具有不确定性

(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L=4a,S=a2等,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a是负数吗?

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帮助学生理解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运算符号,如5-3表示5减3,2-4表示2减4;②性质符号,如-1表示负1,5+(-3)表示5加上负3;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3表示3的相反数,-(-3)表示-3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

然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

(3)大家还要理解一些数学语言

如:

a是正数如何表示?

某数a的2倍如何表示?2a

表示为a>0,a是负数表示为a< 0,某数a的2倍表示为2a等 .

提问2a>a?

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计算并观察

第一组:(-8)+(-9)= -17(-9)+(-8)=-17 第二组:4 +(-7)= -3(-7)+ 4=-3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

(-8)+(-9)=(-9)+(-8)

4+(-7)=(-7)+4

也就是说,每组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小学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再列举两组算式:(让学生口答)

第三组:12 +(-12)= 0(-12)+ 12 = 0

第四组:(-21)+ 13 = -813 +(-21)= -8有:12+(-12)= (-12)+12(-21)+13 = 13+(-21)

引导学生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 + b = b + a

注:这里的字母分别表示一个有理数,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特别是它们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

练习1:

(1)13 + (-7)等于(-7)+ 13(√)

(2)15 + (-6)等于6 + (-15)(×)

(3)计算并观察(跟学生简单说明下中括号的概念)

[ 8 +(-5)] +(-4)= -18 + [(-5)+(-4)] = -1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相等)提出你的猜想?(具有小学学习过的加法结合律的特征)

练习2:

第一组:[(-3)+(-8)]+ 15 = 4 (-3)+ [(-8)+ 15 ] = 4 第二组:(-7 + 5)+(-19)= -21-7 + [ 5 +(-19)] = -21

从以上两组的练习中,会发现每组中的算式满足加法结合律的特

点,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得到:

有理数的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 + b)+ c = a + (b + c)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两个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我们学习运算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简便算法)下面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

16+(-25)+24+(-35)

按常规方法,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做

解:原式 = -9 + 24 +(-35)

= 15 +(-35)

= -20

思考:这道题还有什么方法吗?

解:原式 =16 + 24 +(-25)+(-35)„.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

= 16 + 24 + [(-25)+(-35)]„..有理数的加法结合律= 40 +(-60)„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 -20

使用第二种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练习3:计算

(1)0.36+(-7.4)+0.5+(-0.6)+0.24 = -6.9

11

52

1121(3)(-0.5)+3+2.75+(-3)+(-5)+(-4)= -8 4323(2)7+(-4)+2+(-5)= - 153414

(4)18.56+(-5.16)+(-1.44)+(+5.16)+(-18.56)= -1.44

师:通过以上练习,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归纳:

(1)能够凑成整数的,先凑整。

(2)分母相同的先相加。

(3)将小数化成分数或者将分数化成小数

(4)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相加

练习4:教材第20页练习

1、2

五、课堂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六、作业布置

活页练习:有理数的加法2第13页—第14页

七、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 + b = b + a

结合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 + b)+ c = a + (b + c)

推荐第8篇: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平均数

时间:2012年3月22日 班级:三(1) 授课人:孟凡志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切入点: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谈话: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如果每人套10个,他们各套中几个?(课件出示图)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场景,进行质疑。

(屏幕显示)如果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比赛,哪个队赢了?(引导比总数)

出示计算方法。问:谁赢了?比的是什么?

2、(屏幕显示)问:这一次呢?谁赢了?

质疑:能比总数吗?打平吗?什么情况下比总数公平?

人数不相等比什么?(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板书)。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3、(屏幕显示)问:这一次比什么?(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看出谁赢了?(每人不一样多) 有没有办法使它变成每人一样多?

介绍:移多补少法,课件进行移多补少,数学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匀”。(板书)

4、问:为什么“每人套中的个数”前面要加“平均”?(或引导:这里的男生真的每人都套中了5个吗?) 揭题:像这样的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

5、计算男生每人套中几个和女生每人套中几个? 为什么一个除以3,一个除以4?

知道总数、人数,怎样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板书:总数÷人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小结:这种方法是先和再分,称为“算”。

6、5是每人套中的个数吗?也就是5是?(平均数)男生比平均数多的是谁?少的是谁?女生呢?

平均数可能比最小的小吗?可能比最大的大吗?那你认为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之间?(平均数在最大与最小之间)平均每人套中5个,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有的比5个多,有的比5个少,有的正好等于5个。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应该在什么范围?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2)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 (3)同桌讨论并计算,指名回答。

(4)谈话:你喜欢哪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就选择哪一种。

2、“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校对并讨论:平均数“18”和每根丝带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想想做做”第3题。

问:平均数会比最大的还大,比最小的还小吗?平均数在什么范围内?

4、“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拓展。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亮身高153厘米,他在游泳池中 学游泳,认为自己不会有危险。他懂今天学到的知识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平均数 移多补少(匀)

总数÷人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先合再分(算)

推荐第9篇: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吴春璋2005年10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高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投影)

1、口算

25 × 4125 ×815×235×245 ×212 × 3018 × 2016 × 50

2、把下列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15=()× ()18=()× ()24=() ×()

36=() ×()28=() ×()72=() ×()

3、算一算

(1)7×5×2(2)4×6

7×(5×2)4×2×3

比较每组两小题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计算27×25×4

(2)学生观察,指名试做,找出规律

(3)比较,强化

(4)应用反馈(出示练习题)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计算35×18

(2)学生观察,问:算式有什么特点?

(3)学生试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拓展:还有其它算法吗?

(5)应用反馈

三、巩固深化

(出示投影)

1、指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小结,布置作业

1、指名小结

2、作业:58页第

2、3题

推荐第10篇: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2)

授课人: 时间:2008.9.9 地点:多媒体教室

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的分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进行分类讨论的意识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分类 。

教学难点:

对分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深化

问题1: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2221+1,-3.8,-6.2,-4,0,-6,12,3.14 732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2.若下降5m记作-5m,那么上升8m记作 ,不升不降记作 。 学生回答后追问学生0是正数还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及0的特殊意义。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811252,3,5.2(即5)„„叫做正分数; 61133)„„叫做负分数; 2,7,3.5(即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 整数

有理数 

 分数

2.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你认为有理数还可以怎样分类?请与同伴交流。

正整数 0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巩固练习: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四、阅读思考:

13下列有理数-7,10.1,-,89,0,-0.67,1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

65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五、小结与作业: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2、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1篇:公开课教案《大地数学》

嵩明大地幼儿园公开课教案 ——大地数学《画出相同的数量》

班级:蕾蕾班 授课教师:李建美

一、设计意图: 数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幼儿虽然会说数字1,2,3,4,5····但他们却对数字表示的模糊不清,为了让幼儿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能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认识数字5.。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并能准确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本次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物,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明白实物与数字的对应性。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2、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

3、能仔细倾听,并按指令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认识数字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难点: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5的数卡和实物卡若干 。幼儿每人一个盘子,盘子里积木10若干。白纸和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数字

1、

2、3、4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来玩一个“看数字拍手”的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玩法: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先读出数字,再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拍手,要求幼儿听口令:预备—拍!幼儿才能拍。

3、游戏“手指变变变”。教师:小朋友让我们的小手动起来,做个手指变变变“的游戏好不好?

《此环境培养幼儿 手口脑并用的能力》

4、按数取物 师:这是数字几?幼儿:“3”师:用你们的小手来表示“3”。幼儿伸出3根手指头。师:请小朋友们从小盘里拿出相同数量的玩具,三个积木和数字三做朋友(教师引导幼儿巩固复习对1,2,3,4,的认识)

二、认识数字5。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目测图形数量和水果数量认识数字5,教师先提问在讲解。 师: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让我们伸出小手点着三角形数一数有几个吧!幼儿伸出手指随老师一起点数。(此环节练习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物体,每一张图片逐一提问讲解,反复加深幼儿对数字5的理解和认识。)

三、排序活动

1、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宝宝和实物图片,但它们混淆在一起,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排排队,你们愿意吗?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个别指导。在排序的过程中提醒幼儿别让数字宝宝站错位置!

3、你们真能干,谢谢你们小朋友的帮忙。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第12篇:高二数学公开课教案

高二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 课 人:刘晓红

时 间:2003年10月16日 地 点:高二(7)班 课 题:求曲线的方程 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求贡线的方程的能力,灵活掌握解法步骤; 3.渗透“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及严密性。

教学重点、难点:轨迹方程的求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点聚集:

1.曲线C的方程是f(x,y)=0(或方程f(x,y)=0的曲线是C)实质是 ①曲线C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 2.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 ②寻等列式; ③代换(坐标化); ④化简;

⑤证明(若第四步为恒等变形,则这一步骤可省略)

二、基础训练题:

221.方程x-y=0的曲线是( )

A.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 B.两个点 C.两条直线 D.以上都不对

2.如图,曲线的方程是( )

A.xy0 B.xy0 C.

xy1 D.

x1 y3.到原点距离为6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

4.到x轴的距离与其到y轴的距离之比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一条曲线在y轴右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A2,0的距离减去它到y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P(1,3)过P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2,它们分别和x轴、y轴交于B、C两点,求线段BC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例3:已知曲线y=x+1和定点A(3,1),B为曲线上任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点B在曲线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巩固练习:

1.长为4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22.已知△ABC中,B(-2,0),C(2,0)顶点A在抛物线y=x+1移动,求△ABC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思考题:

已知B(-3,0),C(3,0)且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3,求三角形ABC的垂心H的轨迹方程。

小结: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时,所求点满足的条件并不一定直接给出,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找到。 2.用坐标转移法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所求点和动点之间的联系。

作业:

苏大练习第57页例3,教材第72页第3题、第7题。

第13篇: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角》 城关小学 杨改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请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摸角并感知角.

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四)、练一练(课件)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教师出示活动角)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一比 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明白角是有大有小的。

2、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学生观察课件,看看生活中角有哪些应用。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积极的参与发言,积极的参与动手操作活动,如动手剪角,叠角,搭角,拼角活动,无不显现出学生的参与热情。 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第14篇: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六、随堂检测

第15篇: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执教人:余明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的例

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教学重点:合理选择统计量,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中位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作业纸、PPT课件

教学思路:为什么要引入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中位数------运用中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出示场景,五年级(1)班举行掷沙包比赛,图中的表格列出了三组同学的成绩,你用什么数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1)让学生估计一下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应该是多少,再算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对比表格数据,思考“平均数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水平合适吗?”。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

(2)找出“为什么平均数比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高?”的原因。

(3)认识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

师:由于数据中出现了偏大的数据,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我们可以将这些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起来,选取最中间的这个数据24.7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比较恰当,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强调1:中位数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为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严重偏离了大多数同学的水平,这时我们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

强调2:“中位”是相对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顺序而言的,计算中位数前首先应将该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再找出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据。

小结: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针对具体的一组数据来说,则应根据数据组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就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2、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例题5,出示场景图,同学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看看他们的成绩: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如果 2.89m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冬的成绩 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譬如有几位同学的成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②求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看看几位同学的成绩与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③选择哪个统计两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

结论: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平均数是2.96,中位数是2.89,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代表该组成绩不太合适,应选用中位数。

强调:

①中位数的求解方法,首先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好:

②找到最中间位置的数据2.89。

③当数据增加一个后,中间位置出现两个数据:2.89和2.90,需要求两个数的平均数,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2题。

三、课堂小结。

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平均数吗?怎样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3、4题 板书设计:

中位数的认识平均数

在一组有序排列的数列中,最中间的数是这组数的中位数。

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

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讨、探究新知自主学习、形成概念指导应用、积极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可能提出的问题:(1)什么是中位数呢?(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5)各有什么优缺点?。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

第16篇: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014年3月3日)

课题: 十几减8 7 6

第二课时(十几减8 7 6)

一、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通过加法与减法的比较,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

2.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算式,体验不同方法的优越性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不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倾听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倾听同伴的发言。

二、教学重点

主动获取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够从交流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会在小组中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课件演示】星期天猫老大和猫老二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玩耍,他们高兴极了。猫老大说:“瞧,我钓的鱼多!”猫老二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他俩越争越厉害,猫大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你算算看!”可是金鱼游得太快,猫小弟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他无奈地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

(二)探索算法

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1)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8=5(条)

(2)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能给猫小弟讲一讲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一组帮猫小弟想的方法最多。

2.交流汇报算法:

破十法、做减想加法等

3.尝试运用,多种择优

猫小弟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办法,解决了猫大哥的问题,高兴极了。他灵机一动,决定考考猫大哥:“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你能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的吗?”

谁能最快算出13-5的正确答案?

你是怎么算的?

猫大哥说,我要选择比较好算的10-5=5 5+3=8 还可以根据13-8=5知道13-5=8

4.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你要向猫大哥学习,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体验关系

1.我们把这么多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你们观察一下,两道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13减去8等于5 13减去5就等于8

2.看图列算式:

(1)列加法算式:

4+8=12 8+4=12

(2)现在我在中间画了一条虚线,表示什么呢?

(3)你能看着这幅图提出什么问题吗?

列算式是?12-4=

(4)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12-8=

列算式呢?你是怎么算的?

(四)练习巩固

解决问题:我们今天和两只小猫学习了十几减几的知识,我们有这些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1.动脑筋计算。

(1)分组出示一下题目:第一组:

6+5=

7+8= 4+8=

11-5= 15-7= 12-4=

做完题后,提问: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

8+()=11 8+()=16 6+()=15

11-3=() 16-8=() 15-6=()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上面算式的加数是下面减法算式的差

2.看图列式,说算法

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渗透了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只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或在汇报中自由的表达)

3.逆向思维训练

4.小兔子找食物。

以竞赛的形式展开。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帮小兔子找四种食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但只有当所过的路口的题都算对了,才能帮小兔子找到食物。

5.游戏:抢椅子

(五)全课小结:你学会什么了?有什么收获?

(动画1: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抢椅子)

第17篇:数学公开课教案.11.2

观察物体

授课教师:自菊香 授课班级:二﹙2﹚班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7页,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4、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师准备:

1、六个面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

2、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图片。 课前活动:表演方位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认清方位很重要,上下左右要记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师:这些盲婆婆呀,有的把大象摸成墙,有的摸成柱子,有的摸成绳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婆婆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如何正确地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探究

1、出示六个面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

前面:黄色

上面:红色

左面:绿色

后面:蓝色

下面:黑色

右面:橘红色找四名同学分别站在长方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说说自己看到长方体的那个面是什么颜色。并扳画出看到的形状。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四个同学看到的颜色和形状不同?﹙他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要想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和形状怎么办?﹙改变观察的位置或转动长方体﹚

四个同学分别交换位置,每交换一次,都要说出看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回到原位。说说你发现什么了?﹙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同﹚教师板书,学生跟着记。

2、多媒体出示: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玩具小牛,你想知道小牛找什么样吗?小牛转身给大家看,这时你看到了小牛的哪面,?﹙随课件一一出示,逐一说﹚同学们,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样子,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

3、出示茶壶图:有三位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在观察茶壶,你知道下面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呢?﹙指名说﹚

三、练习提高

师:看课本67页例1,展览馆正在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下面的三幅图,你知道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连线并说出理由。

师:小东、小兰、小丽把他们的数学书合到了一起来观察,请把他们每个人看到的面与他连起来。

趴在桌上静息闭眼睛想一想: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同学,你分别看到了他们的那一面?指名说。

四、观察展示︰请同学们把你带来的图片与大家分享可以吗?指三名同学上来展示,说说你观察的是什么物体?每幅图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到的。

小结: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指名说。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物体,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上面:红色

左面:绿色

前面:黄色

下面:黑色

右面:橙色

后面:蓝色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 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教具准备:方格纸、镜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

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0 1 2 3 4 5 8 A

对称的:

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课后小结:

第18篇: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 开 课 教 案

时间:2010年10月26日

地点:四年级教室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授课人:吴尚香

课题:笔算乘法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并会应用,掌握速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知

1.口算:20×2=18×20=240×2=150×3=

2.笔算:105×3=208×2=209×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新课讲解

学习例2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 160×30怎么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2) 106×30﹦这道题又怎么计算呢?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往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练习

书后做一做220×40=160×60=360×25=580×12=

四、回顾整理: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19篇: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分)

活动名称:大班数学活动等分 活动目标:

1、学习形状等分

2、感知等分的实际意义 活动内容:

1、感知等分

2、判断等分和不等分

3、学习形状等分 活动重难点:等分的概念及应用

活动准备:幼儿经验准备:已认识简单图形

实物准备:熊大,熊二,披萨实物卡2张(老师提前把披萨饼剪开分好,再用透明胶条粘在一起)、等分图形卡及不等分图形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打招呼问好及课前游戏:(1分钟) 师:小朋友好

幼:老师好

师:欢迎来到老师的思维乐园,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像我这样做

二:导入(2分钟):

师:今天还有两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呢?(老师边说边从背后拿出熊大熊二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幼:(熊大、熊二)

三、新授:( 15)

1、讲解等分及几等分 师:今天早上熊大和熊二买了一张披萨饼(老师拿出一张披萨饼)他们两个想要分着吃,但是他们想要吃的完全相等,一样大小。可是他们自己分完之后他们觉得不公平,小朋友们看看分的相等吗?(教师出示披萨图片) 幼:不相等

师:我们来比一比,确实不相等,一块大一块小(老师把披萨饼拿在手里进行比较)谁都不想要小块的所以他们想请一个小朋友帮他们分一分,愿意帮他们分的请举手。请Xxx小朋友来说一说怎么帮他们分或者请幼儿来分 师:我们来看看这名小朋友分的是完全相等吗?(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把两部分重叠在一起,展示幼儿看,两部分完全重合在一起了,他们是完全相等了)熊大和熊二非常高兴,他们可以吃到美味的披萨了。

师:我们刚把一个物品分成的完全相等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等分。等分的小秘密是要分的完全相等,那是要分成完全相等的几部分呢? 幼:两部分

师:我们来数一数 1,2 是的两部分,把一个物品分成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叫做二等分,判断是几等分的小秘密是分成的完全相等的几部分就是几等分 2.验证等分及几等分

老师今天还带了个魔法袋,里面有很多个图形宝宝,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等分吗?老师边说边从袋子里面拿出二等分的三角形,他们是等分吗?(幼儿:是)等分的秘密是什么?(每一部分都完全相等)老师拿这两个三角形的每一部分比一比,他们完全重合了,是完全想等的,所以是等分,那他们是几等分呢?我们一起数一数有机部分,

一、

二、两部分把一个图形分成完全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他们叫做二等分,同理验证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六等分、及证不是等分 (老师在请出我们的最后一个宝宝宝,他是谁?是不是等分然后验证为什么不是等分即每一部是不是完全相等的)

3、总结归纳怎样判断几等分:我们把一个图形分成完整的两部分我们叫二等分,把一个图形分成完全相等的三部分我们叫做三等分,我们判断是不是等分就是把一个图形分成完全相等的几部分即是几等分。

四、游戏操练:(10分钟)

分组进行,分熊大熊共二组 1.在等分图形小面画对勾(将图片粘贴在黑板上)

2.拍一拍:等分,分别是几等分,老师说幼儿拍(将图片粘贴在黑板上)

五、总结(1分钟)

今天就和熊大熊二玩到这里。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等分家庭作业请小朋友回家考一考爸爸妈妈哪些图形的分法是等分那些不是,小朋友再见

第20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魔术师

(圆形 方形 三角形)

教者:田丽丽

活动目标

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 活动准备

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三种图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图形妈妈\"身上),三种图形的标志牌各一个,三种不同形状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几条边?(伸出手点数)(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

2、用同样方法,从左兜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用同样方法,从右兜里变出圆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2、变出\"图形妈妈\"(1)师:图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愿意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做游戏吗?妈妈在哪呢?看我变变变(从屏风后面拉出头戴三角形头饰,身上粘有三角形标志的\"妈妈\")图形妈妈: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妈妈,我的孩子们,你们在哪呢?(三角形宝宝跑到妈妈这,大声地说:我在这里)(2)用同样方法变出\"正方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3)用同样方法变出\"圆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图形妈妈\"带幼儿找自己的家,介绍游戏规则。

\"图形妈妈\":今天咱们一起玩一个\"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先来看看咱们的家在哪呢?(带幼儿找和自己形状相同的标志牌)介绍规则:孩子们听音乐跳舞,自己随意表现,音乐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个宝贝找得又快又准。

4、进行游戏,游戏时可随意变换标志牌的位置,老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随时结束。

(三)结束:

师:孩子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真高兴,现在我们出去外边看看操场上有没有何我们标志一样的图形。

数学公开课教案模板
《数学公开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