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电现象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7:1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自然界的_电现象教案

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

杜雨霞

教学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 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教学重点难点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教具

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讲述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 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 演示1: 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 (结论)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板书) 演示2: 完成活动3 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

想一想

: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 (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

解析

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电荷守恒

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

解析:

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毛皮的原子失去部分核外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橡胶棒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对外带负电。毛皮失去了多少电子,橡胶棒就得到了多少电子。(培养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

(结论)

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的电荷是等量异种的。

过渡:除了摩擦使物体带电,还可以是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这种方法叫接触起电。(动画课件)

三、接触起电

1.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2.接触起电实质是带电体上的电荷转移到不带电物体的过程。

3.接触起电也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在带电物体和不带电体之间生了转移。接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等量的异种电荷。

观察P49图,

1、看到什么现象(长发飞扬)?什么原因?(长发带同种电荷相排斥)?电荷是哪里来的?(女孩的手接触带 电的金属球壳)(设问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演示3: 完成活动4:会“跳舞”的水流(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 问题

加油站运送汽油的油罐车的车架底部往往有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它起着什么作用?(图片)

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在运输汽油的过程中,因为油的不断流动,与大地绝缘的油筒内壁发生长时间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积聚,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火花放电容易酿成火灾。在车架底部安装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这些积聚的电荷能通过铁链导入大地。

请学生回答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练习书本第56页活动并解释现象:用丝绸摩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丝的塑料带,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是因为塑料丝带的是同种电荷,所以它们就互相排斥。用钢锯锯泡沫塑料板时,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是因为塑料泡沫和钢锯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所以就互相吸引。

作业布置

作业: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及资料作业本 板书设计:

一、静电现象

二、摩擦起电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三、接触起电:与带电体接触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同种电荷。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实验受天气影响,特别是玻璃棒摩擦丝绸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

推荐第2篇:心电现象

1.文氏现象

1899年Wenckebach发现文氏现象

2.预激综合症

 1893年Kent证实哺乳动物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肌桥连接,房室间该异常传导路

--- Kent束或Paladino- Kent束

 Kent(1863-1958)英国生理学家

 Paladino(1842-1917)意大利学者,最早开始房室间异常传导通路的研究,认为房室

间有肌桥连接,并能传导冲动

 1913年,Cohn和Fraser记录并发表了心电史上第一份预激综合症心电图

 1928年White和他的助手Wolff首先发现心电图上P波正常,短PR,宽QRS波,

有心动过速史,无心脏病变证据的病人

 White(1886-1973)美国麻省总院教授,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创始人之一  1930年, Wolff-Parkenson-White总结并报告了11例该临床症候群

 Parkenson(1885-1976)英国心脏科医生,White赴伦敦进修时所遇

 1941年该症候群被命名为W-P-W综合症

3.病窦综合症

 1967年,Lown在美国心脏病杂志上发文报告,房颤史超1年患者电转复后出现窦

性静止或传出阻滞,并称之为病窦综合症

 1968年病窦综合症被正式命名

 Lown(1921--) 美国波士顿伯明翰医院内科主任,20世纪学识博大精深的医学家  1952年与Ganong, Levine共同发现“短PR,正常QRS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综合症”,

即L-G-L综合症

 1962年创立直流电除颤器,提高了电转复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1971年首次提出冠心病室早分类法---Lown分型法

4.阿斯综合症

 1827年Adams首先观测到并写入专著

 Adams注意到患者发作性意识障碍和抽搐均与缓慢心率有关,认为心动过缓是脑功

能障碍的原因—非脑中风

 Adams (1797-1875)爱尔兰著名外科专家

五、心电图中特殊命名的波

1.Delta波

 1932-33年Holzmann等人发文认为W-P-W综合症时宽QRS是因房室旁路Kent

束传导引起,而非W-P-W三人认为的室内差传

 1942年Segers等发文将W-P-W时QRS起始部的错顿命名为Delta波

2.J

 1938年Tomashewsker首次报告低温性J波

 1953年Osborn对J波的特点,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与酸中毒的关系作了系统阐述,

此后将该波命名为Osborn波

3.Epsilon

 1977年法国丰泰纳 (Fontaine) 博士用希腊文第五个字母E命名

 Epsilon 波又称右室晚电位波,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心电图特有的波,

是发育不良的右室心肌延迟除极形成

4.Brugada

 1986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

兄弟发现该波

 1991年正式报告

 2001年Hurst将Brugada描述的V1~V3导联类右束支阻滞型r’波、ST段抬高和T

波倒置的特征性心电图波命名为Brugada波

推荐第3篇:4.1自然界的_电现象教案

八(下)教案

4章1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学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 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 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

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

教学过程

引入: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 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 演示1: 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 (结论)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板书) 演示2: 完成活动3 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

想一想

: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 (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

解析

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电荷守恒

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

解析:

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毛皮的原子失去部分核外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橡胶棒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对外带负电。毛皮失去了多少电子,橡胶棒就得到了多少电子。(培养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

(结论)

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的电荷是等量异种的。

过渡:除了摩擦使物体带电,还可以是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这种方法叫接触起电。(动画课件)

三、接触起电

1.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2.接触起电实质是带电体上的电荷转移到不带电物体的过程。

3.接触起电也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在带电物体和不带电体之间生了转移。接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等量的异种电荷。

观察P49图,

1、看到什么现象(长发飞扬)?什么原因?(长发带同种电荷相排斥)?电荷是哪里来的?(女孩的手接触带 电的金属球壳)(设问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演示3: 完成活动4:会“跳舞”的水流(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 问题

加油站运送汽油的油罐车的车架底部往往有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它起着什么作用?(图片)

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在运输汽油的过程中,因为油的不断流动,与大地绝缘的油筒内壁发生长时间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积聚,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火花放电容易酿成火灾。在车架底部安装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这些积聚的电荷能通过铁链导入大地。

大气在垂直运动中,特别是剧烈的天气变化中,由于摩擦往往会使云层积聚大量的电荷,云层与云层之间的高压静电作用下使得云层之间的大气发生电离而引起火花放电,这就是既绚丽又可怕的闪电。如果带电云层也能拖一根类似于油罐车的铁链,那么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闪电事故就不会发生了。

那么什么叫火花放电呢? 探究活动:P51活动内容,可让两个学生进行操作,老师提示观察什么位置。

观察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现象,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什么是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 让学生观察几幅自然界闪电图象及高层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引导学生分析闪电的成因及避雷针的作用(观察现象,自学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

四、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

实验活动

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现象。

实验过程:

(1)做好韦氏起电器的清尘干燥工作。起电盘和带电球的尘埃用无水酒精擦拭干净,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底座下放一块干燥泡沫塑料,教室湿度较大时,用红外线灯烘烤去湿。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韦氏起电机在干燥环境中演示。

(2)摇动起电机手柄,使两个起电盘转动方向相反,保证两个莱顿瓶所带的电的性质不同。观察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

(1)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带电体失去电荷的现象称放电。当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到一定的条

2 件下会发生放电现象,并发出火花。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火花放电的现象。

所谓火花放电,是指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上面的实验中,韦氏起电机是利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方法,将正负电荷贮存在莱顿瓶中。其中两个带电球带的电是等量异种电荷。当带电球上的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两带电球之间产生高压,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后,两球之间的空气电离而产生高压电弧即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所谓电荷的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小结) 1.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2.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荷中和现象。

3.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

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例题

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当你脱下化纤的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如果在夜晚还会看到闪光。这又是为什么? 解

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一般身穿毛衣和内衣,它们都是绝缘体,由于运动时衣服之间的摩擦,身体上会积累大量的静电。

这时如果用手指指向金属物体,手指会感到有针在刺的感觉,这是手指和金属发生放电现象。如果手里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指向金属,这种感觉就不会产生。

晚上睡觉脱衣时,在毛衣和内衣的分离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形成了强电流,所以在若干地方发生了局部的火花放电现象,能听到响声,能看到火花。

五、尖端放电和避雷针

实验活动

尖端放电现象。 实验过程:

(1)选择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带正电)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并使尖端正对一支点燃的蜡烛的火焰。

(2)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思考) (1)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象被“风”吹过时一样,飘向一边。这是有尖端的导体尖端放电时形成的。

当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时,带电球上的电荷转移到有尖端的中空导体上,电荷分布在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的表面,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尖端电放形成的“电风”使得烛焰飘向一边。

所谓尖端放电,是指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

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小结) 1.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

3 体,产生的放电现象叫尖端放电。

2.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想一想

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避免雷电的袭击的? 课堂小结

请学生回答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练习书本第48页活动并解释现象:用丝绸摩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丝的塑料带,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是因为塑料丝带的是同种电荷,所以它们就互相排斥。用钢锯锯泡沫塑料板时,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是因为塑料泡沫和钢锯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所以就互相吸引。

作业布置

作业: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及作业本A P14-15 板书设计:第一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2、接触起电:与带电体接触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同种电荷。

二、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同时还伴随着发光和发声。 尖端放电:比较缓和的局部电中和现象。 闪电:火花放电 避雷针:尖端放电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实验受天气影响,特别是玻璃棒摩擦丝绸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

推荐第4篇:电现象教学设计

3.1

电现象

学习指导:

1、什么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谁带正电荷,谁带负电荷?

3、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带正电荷,有的物体能带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5、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6、验电器的作用以及工作原理是什么?

7、大多数电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重点: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电流的方向 教法:讲授

演示实验

学法:观察

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电在我们生产生活中间非常重要,但是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看不见,摸不到,非常神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开始新授

1、出示学习指导,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解决学习指导中涉及到的问题。带有疑问的问题,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如果仍不能解决,在问题回答完毕后可以让老师讲解。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以上问题,演示摩擦起电实验、验电器作用。

4、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对重难点部分(

3、5)借助课件进行讲授。

三、当堂检测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电荷互相排斥,______电荷互相吸引.2.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______电荷.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总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4.一根玻璃棒与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完全闭合,关于玻璃棒和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带等量的负电荷.

B.两者带电量相等,玻璃棒带正电荷.

C.玻璃棒带正电荷,电量较大.

D.玻璃棒带负电荷,电量较小.

四、学生小结本节学到的知识。

五、学生完成教材中自我评价作业(P37

1、2)。

六、板书设计

3.1电现象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反思与建议:

1、教学反思

2、改进建议

推荐第5篇:电现象教学设计(定稿)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赣州一中

张细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验电器的使用及工作原理 (3) 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摩擦起电现象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摩擦起电的原因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规定

四、教学器材

牙刷

泡末盒

刷子

塑料带

验电器

西红柿

电流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魔术表演引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魔术表演]请学生观看老师泡沫盒吸乒乓球和塑料鱼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 新授知识

1,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视频片段]: 放映一段奇妙的电现象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电现象,

[提问]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那带电体之间会不会吸引呢? (引导学生设疑)

设计探究实验:带电体之间会吸引吗?

[实验演示1]将牙刷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后安放在支座上,然后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演示2]将牙刷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后安放在支座上,然后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引出电荷的分类) 总结实验结论:

1、带电体之间有相互作用,但不仅是吸引的,也可

能排斥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不同

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帮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设问]:既然带电体之间有的时候相互吸引,有的时候排斥,那什么情况下带电体之间是吸引的,什么情况下带电体之间又是排斥的呢?

[学生探究实验2]猜想: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实验器材:刷子、塑料片、牙刷等。

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通过摩擦的方法使两个塑料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2,将刚刷过的刷子靠近塑料片,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3]将牙刷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后安放在支座上,然后用另一支在头发上摩擦过的牙刷靠近它观察现象。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同一物体摩擦另两个相同的物体,这两个物体带的电是相同的)

教师小结:大量实验表明,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设问]我们知道物体带电,那么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引导学生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去判断并指出实验室也有检验仪器——验电器

[flash动画模拟]根据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动画模拟,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归纳: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排斥

[设问]在刚才的模拟动画中,锡箔片有没有产生新电荷呢?为什么我们不把摩擦起电叫摩擦生电呢?

[flash动画模拟]通过flash动画模拟摩擦起电全过程,找出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师生共同归纳:摩擦起电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所以我们说摩擦起电而不说摩擦生电

[设问] 从刚才的动画模拟过程,同学们会发现电荷可以象水一样流动,水定向移动叫水流,那么电荷定向移动呢?

教师小结: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有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设问]日常生活中用的电却是持续不断的,那么怎样获得持续的电流呢?

(向同学们介绍电池的发展史) [学生探究实验3]水果电池的制作

为学生提供西红柿两个,电流计一个,铝片铜片个一片,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

教师小结:电池可以提供持续的电流。

(三)课堂小结:按知识点小结,并解析有关问题

(四)课堂练习:(预先制成课件,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六) 布置作业(作业量少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课后按不同层次进行辅导。

推荐第6篇:八(下)教案 3章1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

八(下)教案

3章1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

白河中学

科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 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 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

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钢锯条一根,泡沫塑料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

验电器一个,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演示

1演示P48“小实验”,小纸人被吸附。(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片吸附在塑料梳子上?

学生动手:完成活动

1、2。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如用硬质橡胶的小梳梳干燥的头发,就能够看到头发相互张开的现象;若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梳头发,脱化纤衣服时,还可看到微小的火花,并且听见轻微的嚓嚓声。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那么上述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一、摩擦起电

(1)梳子或橡胶棒吸引小纸屑;(2)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3)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

想一想

用梳理过头发的梳子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纸屑时,小纸屑为什么会被吸引?

两个彼此绝缘的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使得物体带上了电荷,而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用丝绸摩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丝的塑料带,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是因为塑料丝带的是同种电荷,所以它们就互相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排斥。用钢锯锯泡沫塑料板时,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是因为塑料泡沫和钢锯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所以就互相吸引。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吸引。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结论)

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想一想

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

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

二、电荷守恒

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

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毛皮的原子失去部分核外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橡胶棒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对外带负电。毛皮失去了多少电子,橡胶棒就得到了多少电子。

(结论)

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的电荷是等量异种的。

(思考)

(1)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后,将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两片金属箔为什么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2)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原来张开的金属箔为什么会闭合?

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橡胶棒带负电,将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负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使得两片金属箔带上了等量的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张开了一定的角度。使金属箔带电的过程是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电荷转移才发生的,这种带电方法叫接触起电。

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由于人体对外不带电,金属箔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人体上后再转移到大地,使得原来张开的金属箔变成不带电而闭合。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验电器是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带电体使验电器的金属箔带电的过程是接触起电的过程。

三、接触起电

1.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2.接触起电实质是带电体上的电荷转移到不带电物体的过程。

3.接触起电也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在带电物体和不带电体之间生了转移。接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等量的向种电荷。

加油站运送汽油的油罐车的车架底部往往有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它起着什么作用?

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在运输汽油的过程中,因为油的不断流动,与大地绝缘的油筒内壁发生长时间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积聚,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火花放电容易酿成火灾。 2 在车架底部安装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这些积聚的电荷能通过铁链导入大地。

大气在垂直运动中,特别是剧烈的天气变化中,由于摩擦往往会使云层积聚大量的电荷,云层与云层之间的高压静电作用下使得云层之间的大气发生电离而引起火花放电,这就是既绚丽又可怕的闪电。如果带电云层也能拖一根类似于油罐车的铁链,那么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闪电事故就不会发生了。

那么什么叫火花放电呢?

四、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

实验活动

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现象。

实验过程:

(1)做好韦氏起电器的清尘干燥工作。起电盘和带电球的尘埃用无水酒精擦拭干净,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底座下放一块干燥泡沫塑料,教室湿度较大时,用红外线灯烘烤去湿。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韦氏起电机在干燥环境中演示。

(2)摇动起电机手柄,使两个起电盘转动方向相反,保证两个莱顿瓶所带的电的性质不同。观察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

(1)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带电体失去电荷的现象称放电。当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到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放电现象,并发出火花。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火花放电的现象。

所谓火花放电,是指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上面的实验中,韦氏起电机是利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方法,将正负电荷贮存在莱顿瓶中。其中两个带电球带的电是等量异种电荷。当带电球上的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两带电球之间产生高压,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后,两球之间的空气电离而产生高压电弧即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所谓电荷的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小结) 1.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2.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荷中和现象。

3.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

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例题

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当你脱下化纤的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如果在夜晚还会看到闪光。这又是为什么? 解

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一般身穿毛衣和内衣,它们都是绝缘体,由于运动时衣服之间的摩擦,身体上会积累大量的静电。

这时如果用手指指向金属物体,手指会感到有针在刺的感觉,这是手指和金属发生放电现象。如果手里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指向金属,这种感觉就不会产生。

晚上睡觉脱衣时,在毛衣和内衣的分离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形成了强电流,所以在若干地方发生了局部的火花放电现象,能听到响声,能看到火花。

五、尖端放电和避雷针

3 实验活动

尖端放电现象。

实验过程:

(1)选择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带正电)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并使尖端正对一支点燃的蜡烛的火焰。

(2)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思考) (1)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象被“风”吹过时一样,飘向一边。这是有尖端的导体尖端放电时形成的。

当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时,带电球上的电荷转移到有尖端的中空导体上,电荷分布在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的表面,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尖端电放形成的“电风”使得烛焰飘向一边。

所谓尖端放电,是指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

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小结) 1.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产生的放电现象叫尖端放电。

2.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想一想

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避免雷电的袭击的? 课堂小结

请学生回答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请你再举几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作业布置

作业本A P14-15

推荐第7篇: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初步学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 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 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

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2、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3、学习方法: 认真实验、认真观察、认真探究

三.知识疏理

(一)课本知识疏理

1.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水中1500m/s、钢铁中5200m/s 2. 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

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 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 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

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 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

广义上说是一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消声、吸声、隔声。 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意点:伤人。

(二)课外知识疏理

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

音更具立体声。

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s人耳

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

3.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

4.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 5.(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

六.难点讲解

[例 1]“声音的高低”到底指什么? [分析]: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例2]声音的三要素.

[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它们用来描述人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受.因为响度、音调和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

响度,它表示的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调也称音高,客观上音调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

音色人耳也可以分辨出这不同声音靠音色。 [例3]超声波是怎样清洗精密零件的? 精密零件浸没在清洗液中,清洗液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一会儿受压变密,一会儿受拉变疏.在受拉变疏时清洗液会发生碎裂,碎裂时会产生许多小空泡,这种小空泡立即又会崩溃,而崩溃时会产生很强的微冲击波,这种现象叫“空化现象”.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小空泡便急速地生而灭、灭而生.由此产生的冲击波就像是许许多多无形的“小刷子”很起劲地刷洗着精密零件的每个角落.

例题讲解

1.甲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 B.入耳的错觉

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D.人的双耳效应

2.闭上眼睛我们也可以辨别熟人的说话声音,这是根据人的声带振动时,有不同的( ) A.音色 B.振幅 C.频率 D.响度

3.声音是一种波,在下列的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总是在看到白烟的同时按下计时器 C.巨大的雷声响过,我们发现活动的窗户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必须通过无线电来通话

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声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B.各种乐器都是声源 C.正在发动的摩托车是声源 D.公路边的高音嗽叭是声源 2.声音既可以在固体物质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气体物质中传播,那么声音在它们当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 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一样快 3.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 ) A.在海洋深处 B.在月球上 C.在旷野中 D.在封闭的房内 4.在一般情况下,房间内说话比室外听得更清楚,其原因是( ) A.房间内能听到回声 B.房间内没有嘈杂声 C.房间内原声和回声混合 D.以上原因都对 5.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音乐会上的钢琴声 B.节日的焰火鞭炮声 C.邻居装修房屋的电锯声 D.爽朗的笑声

6.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几乎立即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了 B.锣面停止了振动 C.锣的振动频率变低了 D.锣的响度变小了

7.某人在下雨天看到闪电后2秒钟,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的云层离人大约( ) A.680米 D.6×107米 C.1360米 D.1.2x108米

二、填空

8.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吉他弦被弹拨发声时,用手按压住琴弦,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9.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______体、_____体和______体能传声,在_____中不能传声。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也能够传声。

10.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________。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

1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_______Hz到_______Hz之间。频率高于听力上限的叫________,频率低于听力下限的叫_______。

三、实验

14.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小的泡沫塑料颗粒再用该喇叭播音,想一想,你能得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物理结论,试举两例。

五、计算题

15.一艘船,停在海面上利用声音的反射向海底垂直发射声音,经测量,从发射到接受到回声,所用时间为10秒,求海底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

推荐第8篇:声现象 教案

仟叶北京路分校

第三讲 声现象

秋季班初二物理培优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传播。2.知道声音的特性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 3.知道噪声的控制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 4.知道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能从生活中观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思维能力:理解声音的特性,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的几点特性,并且能解释其原因.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让同学通过解题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学会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 难点: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3.噪声控制的三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仟叶北京路分校

(一)引入新课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自己感受,抖动纸张,波动直尺,说话时候喉咙的振动,引发学生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生源。

2.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

为什么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即使离得很近,相互说话也听不见,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推理: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1)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2)人们感知声音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耳朵传入大脑,一种是骨传声。

举例:贝多芬、咀嚼声、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不一样 3.声音的能量

(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2)声音具有能量,通过声波向四周传播,声源提供了这个能量。 4.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2)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牢记!! 思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时,传播的快慢会是怎样的呢?

几种物质的声速(m/s)

仟叶北京路分校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传播又比在气体中快。

即:V空气< V液体< V固体 5.回声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不到0.1s,则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音乐厅中常使用这种原理使演奏效果更好。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例一:要能区别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

例二: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 ,求海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新课引入

播放音乐青藏高原,学生思考为什么高音部分有人唱不上去。 提问:大点声就可以唱上去了吗?我们所说的唱不上去是指什么?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越粗、越低沉,音调越低;声音越细、越尖,音调越高。 (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发声体振动快,声音的频率就高,音调也就高,振动慢,声音的频率就低,音调也就低。

*黑板上画出波形图解释什么叫频率。

(3)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 举例说明:如蝴蝶翅膀的声音我们听不到,但是可以听到蜜蜂的声音。

例1 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如图是某学校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一个同学用一根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

仟叶北京路分校

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A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解题思路:护栏的长短不同,其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也就不同。 (4)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它们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举例:海豚、蝙蝠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医学上的“B超”就是一种超声波。地震和海啸会产生次声波,通过仪器可监测到这些次声,大象和鲸也是通过次声进行联络的。 2.响度

体验:用不同的力敲桌面,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1)概念: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人耳接收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

(2)决定因素:物理学中用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举例:敲鼓的时候,重击鼓面凹幅大,轻击鼓声小,鼓面凹幅小。 例一:千百年来,不论是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还是在艺术表演的舞台上,都离不开鼓。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鼓。鼓,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们奋勇前进!你认为图中的鼓手们要提高击鼓声音的响度,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 ) A.用更大的力击鼓,使鼓面振动振幅大些 B.改变频率高一些的鼓来敲击

C.离击鼓处远一些,听到的声音就会强些 D.击鼓击得快些

3.音色

音色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练习:

1.“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些,后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3.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 _____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_________的缘故。 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音调低,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大

仟叶北京路分校

D.音调高,响度小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度会逐渐降低

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6.手机拜年是时下最“闪亮”的拜年方式,小强大年三十就收到了一个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音更加清晰了,这其中先后涉及的声音的特征是( )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色 【生活小常识】

1.往暖水瓶里灌开水,通过听声音就可以判断水是

否装满了。

2.夏日里人们买西瓜,总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

就可以分辨出瓜的生熟、好坏

3.运动会上,同学们用力敲鼓就会产生很大的响声 4.在野外说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嘴

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一)引入新课

雷声预示着大雨将至,听诊器可以诊断疾病,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从宜昌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1.新课教学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提问:(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

(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

(3)“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①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电子元件 ②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结石 例题: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得 。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 ,这种方法叫 。科学家运用这个原理发明了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超声波来相互联络 B.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次声波来相互联络 C.海豚用的超声波,大象用的次声波

仟叶北京路分校

D.海豚用的次声波,大象用的超声波

4.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的是( ) A.超声波 B.次声波 C.人耳能听到的声波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引入新课

由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引出噪声污染。

(二)新课教学 1.噪声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环境保护角度上讲,但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来表示,符号是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0dB,比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2)噪声的危害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城其他疾病(头疼、高血压等) 3.噪声控制

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着手:

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如消音器,禁止鸣笛标准)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种树,隔音板)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入耳处减弱(如耳塞) 例题: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 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 凡是 的声音,都属噪声.2.人们以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

3.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晨读时的朗读声

b.城市里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声 c.自习课时的喧哗声

d.剧场里京剧表演的锣鼓声 e.装修房子时电钻声

4.下列做法不利于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附近建造发动机修理厂 B.市区严禁燃放鞭炮 C.强声源旁设置隔音板

D.医院周围不准交通车鸣笛

仟叶北京路分校

5.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种草植树 C.戴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禁止鸣喇叭

6.从环保角度看,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晚上休息时,从迪斯科舞厅传来的音乐声 B.做家务时,窗外传入的“雨打芭蕉”声 C.登山时,小溪传来的潺潺水声 D.湖面传来的一阵阵歌声

7.为了保证睡眠和休息,最理想的声音环境是( ) A.0dB B.30~40dB C.50~70dB D.90dB以上

四、作业

完成校本教材,声现象剩余题目。

五、板书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介质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材质、种类

四、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能量

五、噪声的控制:声源处减弱、入耳处减弱、传播过程减弱

六、课后反思

推荐第9篇:声现象教案

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

邢贞成

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基础知识】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液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

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 (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

邢贞成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

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频率和振幅有什么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5、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6、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知识点释疑】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表示声音就消失。因为当振动停止时,原来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下去。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也都能传播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物理学里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固、液、气体既是声源,又是传声介质)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最慢。

2、声音的特征(声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如:响鼓还需重锤敲)

同时要注意,响度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系。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如:用硬纸片划梳子)

(音乐舞台上,乐手们对弦乐器的定弦,实际就是在调节音调) (3)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决定。 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

邢贞成

3、噪声: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如:上课时,外面有人大声的听音乐,这时的音乐就是噪声) 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

(1)控制噪声源。(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 (2)阻断噪声传播。(主要是隔声、吸声和消声) (3)在人耳处减弱。(戴护耳器等)

4、超声波与次声波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主要的特征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呐);能成像(B超)等。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预测海啸、台风)

推荐第10篇:不确定现象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不确定现象 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是本套教科书第1次出现“可能性”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做准备。对于可能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这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感受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判断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的发生。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四、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老师给每组准备了学具,等会每组组长来抽取学具。2.老师要请一位小帮手,帮老师记录,在抽取的数字后面打√。 3.你想抽到几号? 生1:3号 生2:5号 生3:9号

4.请用一句话把刚才三位同学的猜想描述出来。生1:我会抽到3号,5号或者9号 生2:我可能抽到3号,5号或9号 „„

5.这个同学真会表达,还用到了“可能”这个词 板书:可能„„可能„„ 三个学生抽取学具

6.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不一样

7.抽到几号学具,这个事情确定吗? 板书:不确定 师:请其他组长来抽取学具

8.请看黑板还剩下哪几个数字? 接着抽,结果会怎样? 生1:要么是4号,要么是10,要么是12号 9.你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表达吗?

生2:可能是4号,可能是10,可能是12号。 10.你想抽到几号? 11.你确定吗? 生:因为„„可能„„

12.只剩下一个,剩下的一组抽到的是几号? 13.你们怎么这么肯定? 生1:只能是13号 生2:肯定是13号

14.换一个词说一说,一定吗? 板书:一定 15.能抽到其他数字吗? 板书:不可能

16.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板书:不确定现象

(二)新授课

(1)不确定现象 小组合作:抛硬币、猜纸牌

1.每个组都拿到了学具,请先把学具放在桌子上,接下来请看大屏幕。请男生齐读抛硬币的游戏规则:1号记录,2号,3号,4号每人抛3次。我们通常把有数字的一面叫做硬币的正面,有图案的一面叫做硬币的反面。

请抽到抛硬币的小组这样操作:手指像这样弯曲,留出空间,让硬币晃动起来,将结果记录在表单上。

请女生齐读抽纸牌游戏规则:1号记录,2号整理纸牌,3号,4号每人抽5次。(每抽一次放回去)我们把这种花形的叫做红桃,这种花形的叫做黑桃,这种花形的是梅花,这种花形是方块。 请抽到纸牌游戏的小组这样做:先整理纸牌,每抽一次,放回去,再整理,再接着抽。

2.请一位同学来读合作要求 3.开始小组合作

第一组:我们组是抛硬币游戏,(拿出硬币)硬币有正方两面,我们组的猜想是正面,或者反面。我们发现抛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可能反面朝上。

师小结:抛硬币可能正面朝上,可能反面朝上,有两种结果。 第二组:我们组是抽纸牌游戏(拿出纸牌给其他同学展示,有四张不同花色的纸牌),我们组的猜想是„„我们发现......可能是红桃,可能是黑桃,可能是梅花,可能是方块。 师小结:抽纸牌可能抽到红桃,可能抽到黑桃,可能抽到梅花,也可能抽到方块,有四种结果,我们把两种及以上的结果叫做多种结果。有多种结果,是不确定现象,用数学语言“可能”来描述。 4.请你说一说身边的不确定现象? (2)确定现象 全班:乒乓球游戏

1.接下来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游戏,纸箱里面有白球和黄球,从中摸一个,结果会怎样?

生1:我可能抽到白球,可能抽到黄球。是不确定现象。 2.接下来请看 老师依次拿出所有白球,展示给同学们看。 3.现在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我猜肯定全是黄球

生2:里面黄球有很多个,白球只有一两个 这位同学说到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知识面真广。 生3:一定抽到黄球 4.师: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依次拿出所有乒乓球

5.请拿出你们摸到的乒乓球,举高点,给全班同学看看

6.只有一种颜色,结果是唯一的 ,仅有一种结果 板书:一种结果 7.可不可能摸到白球? 生:不可能

8.小结:结果只有一种,是确定现象,用数学语言“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结果是否唯一,是我们判断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接下来,请用刚才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用“可能”“不可能”或“一定”描述下列现象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充分表达) 1.北极星在北方 生1:北极星一定在北方 师:这是什么现象? 生1:确定现象 师:同意吗?

2.妈妈今年35岁,明年36岁。

生2: 妈妈今年35岁,明年一定36岁。是确定现象。赞同吗? 3.抛一个骰子,抛出的点数是6 生3:抛一个骰子,抛出的点数可能是6,可能是5,也可能是„„是不确定现象。 师:有不同意见?

4.玩石头、剪刀、布游戏获胜。

生4:玩石头、剪刀、布游戏可能获胜,也可能输。是不确定现象。 5.明年的今天会下雨。

生5:明年的今天可能会下雨 。是不确定现象。 (2)判断

用手势抢答,错误用“×”,正确用“√。 (3)放球

请你用磁铁设计一个确定现象或者不确定现象的游戏。 (师介绍三种不同颜色的磁铁) 活动目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转化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老师祝语 今天可能你的表现不是最出色的,但只要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勤思考,你就不可能没有进步。继续努力, 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板书: 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 可能„„可能„„ 多种结果 确定现象 一定(不可能) 一种结果

第11篇:《冷热现象》教案

《冷热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

(1)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学习科学的描述方法。

(2)学习分析信息和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想法,体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3、科学态度

(1)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形成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意识。 (2)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3)形成乐于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三、教学难点

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烧杯、水槽

学生:课前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冷热现象的照片。

小组:一杯热水(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到手,但也应与温水有较明显的区别)、一杯温水、一杯冰水。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创设情景,课件展示大大的太阳和融化的巧克力图片):有一天,天气炎热,波波把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放在了口袋里。可是当波波把巧克力从口袋里掏出来时,却发现巧克力融化了。你会给波波什么建议呢?

学生:把巧克力放在比较冷的地方,如冰箱里、树荫下等。 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说的很好!在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中,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热现象”。

(二)、新课)

1、哪里冷,哪里热

教师(课件展示一幅家居图):彬彬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进门前彬彬告诉我们他家的地方很冷,有的地方很热。大家能找出琪琪家里哪里冷、哪里热吗?

学生讨论、交流,在家居中找出冷热不同的地方,进而延伸至自己身边的冷、热现象。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冷热现象照片):老师知道不少同学利用假期去了一些地方旅游,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旅游时拍的风景照片,现在

1 让我们请这些照片的主人给我介绍其中的冷热现象吧!

请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冷热现象。然后教师通过媒体播放“冰川”“地热”等自然景观的视频。

教师:在刚才的照片和视频中,同学们观察到了哪些冷热现象?大家还知道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哪些冷热现象。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看来,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冷热现象真不少!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2、冷热的感觉

教师(出示三杯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谁能判断这三杯水当中,哪杯水最热、哪杯水最冷?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进行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合理前提下有方法的多样性,如用眼睛看到水冒出水汽、用手触摸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如果把手浸在冷水里一段时间,再浸到温水里,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做出猜测。

教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杯水,分别是热水、温水和冰水,请同学们分别把两只手放入热水和冰水中,描述一下两只手的感觉。

学生描述此时两只手的感觉。

教师:现在,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再描述一下两只手的感觉。 学生再次描述两只手的感觉。

教师: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对比前后两次实验的具体感觉,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的感觉一样吗?同一个人左右手感觉一样吗?

教师“经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大家说说看,仅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准确吗?

学生发表看法。(在刚才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不同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左右手的感觉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教师:看来每个人对冷热的理解是有差异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用感官感觉到的冷热只是大概的,不一定准确。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请大家在课后思考。在下一课的学习中,你会找到答案。下课。

3、小结

4、作业

七、板书设计

24、冷热现象

1、哪里冷,哪里热

冷热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普通存在。

2、冷热的感觉

仅凭感觉就判断冷热程度是否准确?

八、教学反思:

2

第12篇:磁现象教案

新师大双语自学本科毕业测讲双语教学

磁 现 象

司 马 义.艾木热拉

2009.06

磁现象

教学重点:

1、磁性、磁化的概念。

2、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磁化现象。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进行实验探究式学习。

2、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式学习。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磁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运用实验来研究,感知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培养雪深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队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具: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大磁针、铁片、铜片、铝片、铁屑、玻璃板、非金属、细线、镍币、支架; 引入新课:(提问导入)

1、指南针用在哪些范围?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回答:航海、军事、航空、野外旅游…………。 师:适当的补充与点评。 推进新课:

一、磁现象:

师: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了简单的磁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看谁能说的多。

学生可能回答:磁铁能吸引铁、异名磁极吸引、同名磁极极排斥,……。 师:(可以适当的补充,点评)

1、磁性与磁体

师:我们这节课进一步的探究一下磁铁,我们选看一下面实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老师首先解释每一个实验器材(磁铁的各种形状:铁屑、铜片、非金属等。。。。。。)然后一步一步的做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 师:同门们,你们在试验当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发现磁铁能吸引铁钉、铁片、铁屑、镍币、吸引不了木块、塑料、铝片、铜片。

师: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什么结论呢? 生:磁铁能吸引内含有铁、镍等物质的物体。

师:(补充说)你们说的很好,磁铁能吸引内含有铁、镍等物质的物体之外还能吸引内含有钴的物体。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极与

师:那么,磁体上每一个部分的磁性的强弱都一样吗? 生:(交流,猜想回答)可能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的磁性最弱。 师:那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是否你们说的那样。

老师拿适量的铁屑均匀地铺在玻璃板上,把条形磁铁蹄形磁体分别放在上面,然后提起来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磁体两端吸到得铁屑比中间的多。 师:这个现象给我们说明什么道理呢?

生:这个现象说明磁体上的每个部分的磁性强弱不一样。 生:磁体上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的磁性最弱。 师:(点评,总结)你们说的非常对。

总结: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之间的磁性弱,磁性最强的两端叫磁极。 师:那么,我们怎么命名磁体的这两个磁极呢?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实验现象。

老师用细线把磁体绑在整中间悬挂在空中,能让它自由转动,或者把大磁针放在桌子上,能让它自由转动,准备完后,让它们稍微偏转,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两端的指向情况。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它们都静止时,总指南北方向。

师:你们说的非常不错。磁体悬挂在空中静止时,两端总指南北方向,这是磁体的指向性,指地理南极的那端叫磁体的南极,用字母“S”来表示,指地理北极的那端叫磁体的北极,用字母“N”表示。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师:两个磁极间有什么样的作用规律?

生:(按小学知识回答)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师:那么,我们经过试验证明一下这位同学所说的是否正确。

老师把磁铁悬挂在空中,拿另一个磁体分别靠近异名磁极和同名磁极,学生观察现象,归纳结论;老师点评。 师:实验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发现异名磁极相互靠近时,出现了吸引现象,同名磁极相互靠近时出现了排斥现象。

师:很好,同学们总结一下,经过这些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规律呢?

生:(可能总结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师:很好,如果一个磁体断了之后,仍有两个磁极吗? 生:磁体断了之后,仍有两个磁极。 师:那么我们实验证明一下是否这样。

老师引导学生,拿一个段开的磁体靠近悬挂的磁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道理?

生(可能答道):磁体断开后,两端间仍有吸引,排斥现象,这说明,断开的磁体仍有N极和S极。

师:你们说的很好,断开的磁体仍有N极和S极,任何一个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 4.磁化

师:刚才我们所学的磁体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可能答道:一些磁体是从自然中得来的,还有些是在工厂里作出来的……。

老师适当点评,并做出以下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拿没有被磁化的铁钉靠近铁屑,让学生观察,然后把铁钉沿着一个磁极方向摩擦,并靠近铁屑,再次把铁钉靠近磁体后,接触铁屑。 师:实验当中出现的现象,你们可知道什么道理?

生:我们知道了,可用靠近磁体或沿着一个磁极方向摩擦,可使没有磁性的物体使它获得磁性。

师:你们说的很对,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使它具有磁性的这过程叫做磁化,我们现在所用的磁体是经过磁化而做出来的。

老师提醒:磁体我们可分为天然磁体,就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还有一个是人造磁体,就是经过磁化得来的磁体,钢是人造磁体的最好材料,以钢为材料的磁体的磁性保持的时间比较长,磁性也比较强,所以叫做永久磁体,以软铁为材料的磁体的磁性保持时间短,磁性比较弱,这种磁体叫做软磁体。 师:磁化方法有接触磁体,沿着一个磁极摩擦,用电流的作用。 师:我们生活、工作或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用磁体呢? 生:铅笔盒、书包盖子,电动机、磁带……。

老师按学生回答,适当的补充。

师:磁体在记录信息,医学诊断……。等方面用的很广,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了解它们。 布置作业。

第13篇: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电 磁 感 应 现 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4、了解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可产生电磁现象进行猜想。

三、情感目标:

通过磁生成电实现的曲折道路和对法拉第历时十年不懈努力终于摘取科学硕果精神的感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丰富完善同学们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实验探究以及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电流表、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复习:

1、电和磁的知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如条形磁铁、U形磁铁

2、磁感线。

3、磁通量:穿过单位面积上的磁感线条数。(强调: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

4、奥斯特实验 电————磁 电磁效应 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电能产生磁,磁也应该能产生电,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二、讲授新课

1、复 习实 验: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

实验现象分析:(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导体不动,磁场改变,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

2、通过实验,探索科学

[探究实验1]磁铁插入、抽出或停留在线圈中时,电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书本图4.2-2实验)

实验器材:线圈,电流表,导线。

研究对象:由线圈,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

磁场提供:条形磁铁。

观察实验,记录结果。

结 论: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感应电流产生;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无感应电流产生。

教 师:磁铁靠近和离开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感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 生:(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S未变,磁铁的远离和靠近,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当磁铁靠近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当磁铁离开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

提出问题:实验当磁铁靠近和离开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如果“磁场”和“部分导体”不发生“相对运动”, 能不能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学生思考,继续实验。)

[探究实验2]原、副线圈。用开关或滑动变阻器控制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能否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呢?(书本图4.2-3实验)

实验器材:原、副线圈,电流表,电建,滑动变阻器,电源,导线。

研究对象:线圈B和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 磁场提供:通电线圈A。

结 论: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有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无感应电流。

教 师:对线圈B,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 ,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介绍实验:这是法拉第第一次获得感应电流的实验,他的发现具有偶然性。他当时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想让一根通电导线在磁场作用下,使另一根导线中产生电流。为了加强电流的作用,把两根直导线绕成螺旋线:为了加强电流的磁场作用,让两根螺旋导线,绕在一个铁心上。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

产生感应电流条件之一:闭合的电路。

设 疑 :三次实验用不同的方法都使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使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第三个实验的结论能否解释前面两次实验的现象? 教

师:请大家思考以上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例,能否从本质上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从磁通量变化分析:

实验1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磁场不变,但电路面积变化,

从而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2中,导体插入、拔出线圈,线圈面积不变,但磁场变化,

同样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3中,通断电的瞬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迅速滑动的瞬

间,都引起线圈A中电流的变化,最终导致线圈B中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综上所述,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产生感应电流的前提均为穿过

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只不过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当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时,闭合线圈中会有电流产生。

3、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结 论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教师小结: 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三、随堂练习

例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4题(变化)

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下列哪种情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例2:列举生活中应用的感应现象实例。

发电机、话筒、电话机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教师补充:发电机,麦克风,磁带录音机,漏电保护开关,电磁灶, 高频焊接,磁悬浮列车,金属探测器,变压器,防抱死制动系ABS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磁规律认识不断加深,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如:发电机、灯泡,输电技术......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电气化时代,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在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应用。

例3:教材P7“做一做”──理想实验:《摇绳能发电吗?》 ( 提 示)电流是有能量的。请问“摇绳”中的电能从哪来?

(知识拓展)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五、课堂小结:

法拉第的科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位要想获得成功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要经得住连续失败的考验,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坚信这样一条真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六、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发电机的相关资料。

[课外探究] 闭合电路中有电源就有电流;闭合电路中发生磁通量变化就有电流。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电 磁 感 应 现 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一、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演示实验

结论:

2、演示实验 结论:

3、演示实验

结论:

三、验证性实验

学 案 电 磁 感 应 现 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4、了解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可产生电磁现象进行猜想。

三、情感目标:

通过磁生成电实现的曲折道路和对法拉第历时十年不懈努力终于摘取科学硕果精神的感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丰富完善同学们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实验探究以及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复习巩固]

1、磁体。

2、磁感线。

3、磁通量。

4、奥斯特实验 [随堂练习] 例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4题(变化)

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下列哪种情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例2:列举生活中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实例。 [达标练习] 问题与练习:

1、

2、5

第14篇: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电磁感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掌握右手定则 2.能力目标

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为科学、为人类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电磁感应实验研究,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掌握右手定则懂得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得出和理解 2.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1:

用喇叭作话筒,通过扩音机放大向学生简介本章知识历史背景,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我讲话过程中,你们是否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学生:喇叭也可以作话筒。

教师:为什么喇叭也可以作话筒?(问而不答) 演示实验2:

用一只大螺线管取代实验1中的喇叭,将一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中,轻敲磁铁,从音箱中传出很大敲击声。为什么?(问而不答)

演示实验3:

将一小螺线管,通过电流限流通以交流电,靠近实验2中的大螺线管,从音箱中传出很大交流声。为什么?(问而不答)

要理解以上现象,必须学好本节电磁感应现象。 新课教学:

引言: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演示实验:书图4-1实验(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观察提问:

A、研究对象:由导体AB,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磁 1 场提供:蹄形磁铁)

B、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结 论:回路中有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

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

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Φ=BS (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B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设 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是否也因为磁通变化而产生感应电流呢? 演示实验:书图4-2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A,研究对象:由线圈,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

磁场提供:条形磁铁。

B,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结 论:有感应电流

C,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结 论:无感应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2 (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 对运动时,所处磁场B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 S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 铁不动时,线圈处B,S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演示实验:书图4-3实验(原副线圈)

观察提问:A、研究对象:线圈B和电流表构成的闭合

回路

磁场提供:通电线圈A B、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可见,

电流表指针偏转。

结 论:有感应电流,

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结 论:无感应电流。

现象分析:对线圈B,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 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 ,

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 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综上所述,总结出:

1.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电路必须闭合; (2)磁通量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因素:

由 Φ=B· S sinθ可知:当①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②

2 线圈的面积S发生变化;③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之间的夹角θ发生变化.这三种情况都可以引起磁通量发生变化. 3.举例.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2)磁场不变,闭合电路的面积变化:

(3)线圈面积不变,线圈在不均匀磁场中运动: (4)线圈面积不变,磁场不断变化: 4.感应电流的方向

重做实验:如图4-1所示

① 改变导体的运动方向

现 象: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

表 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力线运动方向的

有关

② 改变磁场方向

现 象: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 表 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总 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它们三者之间满足————右手定则:

伸开右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右手放入磁场中,让磁力线垂直穿入手心,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那么其余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说 明:(1)右手定则的适用范围

(2)在感应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中

已知任意两个的方向可以判断第三个的方向

板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

一、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电磁感应现象

1.产生感应电流条件 2.右手定则:

使用手:右手。 磁感线:掌心穿入。 大拇指:切割方向。 四指:感应电流方向。

第15篇:电子式教案

民乐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

电子式的书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子式的概念。

2.掌握原子、阴阳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3.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原子、阴阳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复习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核组成符号极其含义:核组成符号极其含义:原子结原子结构的表构的表示方法示方法2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SSAAZZXX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点点表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点点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

民乐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

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这么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

六、电子式

1、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原子:

Cl Na H

O

Mg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Na+

Mg2+

(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中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H:]、[:F:]、[:S:]2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对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AB型 A2B型 AB2 型

民乐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

【练习】

1、写出下列电子式

氧原子 钠离子 硫离子 氯化钙 氧化钠

2、某ⅡA族元素 X 和ⅦA族元素 Y 可形成离子化合物,请用电子式表示该离子化合物。 【板书】(5)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①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Cl2 N2 F2 H2

电子式 结构式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时,不标 [ ] 和电荷。 ②共价化合物

NH3 HCl CO2 H2O CCl4 电子式 结构式

注意:缺几个电子就形成几对共用电子对 ③复杂的阴阳离子

氢氧化钠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氢氧根离子中,氢与氧以共价键结合。

过氧化钠中,过氧根离子 (O22-)与钠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例:OH- O22- NH4+ 【练习】

1、写出以下物质的电子式: NH4Cl、H2O

2、HClO

2、写出下列共价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民乐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

Cl2 H2 H2O NH3 CH4 N2 CO2 【板书】

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形成用“→”表示,形成之前为原子的电子式并用弯箭头表示电子得失,形成之后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 NaCl 的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NaCl:Na[:Cl:] ....

....MgCl2的形成过程为:

:ClMgCl:[:Cl:]Mg[:Cl:] ..............2..

注意:

a.离子必须标明电荷数; b.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c.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 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d.不能把 “→”写成“=”;

e.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3、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 【板书】

3、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表示方法基本同离子化合物相同,不同的是因没有电子得失,所以不要再画弯箭头,并且“→”之后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电子式。

HCl:HCl:H:Cl:

....Cl2::ClCl::Cl:Cl: ........【强调】对比:与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书写之区别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4 ............民乐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

碘 水 硫化氢 二氧化碳 氨气

练习:书写电子式,并在指出其中的化学键的类型 CS2 Na2O2 HClO NaClO H2S NH3 [教师]图片展示常见分子的构型 [练习]写出CaO、MgCl

2、K2S的电子式:

【思考】下列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都达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PCl5 B.BF3 C.SCl2 D.HCl 作业:

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Na

Mg

Be

Cl

C O2-

N3-

Na+

NH4+

O22- N2

H2

Cl2

H2O

CO2

CO

H2O2 HCl

CH4

CCl4

HClO

NH3

BF3

Na2O2

Na2 O

MgCl2

NaOH

NH4Cl 2.写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MgCl2: H2O: CaF2

第16篇:电子式教案

《电子式》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

刘吉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子式的概念。

2.掌握原子、阴阳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3.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原子、阴阳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复习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这么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

六、电子式

1、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原子: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Na+

Mg2+

1 (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中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H:]、[:F:]、[:S:]2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对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AB型 A2B型 AB2 型 【练习】

1、写出下列电子式

氧原子 钠离子 硫离子 氯化钙 氧化钠

2、某ⅡA族元素 X 和ⅦA族元素 Y 可形成离子化合物,请用电子式表示该离子化合物。 【板书】(5)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①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Cl2 N2 F2 H2

电子式 结构式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时,不标 [ ] 和电荷。 ②共价化合物

NH3 HCl CO2 H2O CCl4 电子式 结构式

注意:缺几个电子就形成几对共用电子对 ③复杂的阴阳离子

氢氧化钠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氢氧根离子中,氢与氧以共价键结合。

过氧化钠中,过氧根离子 (O22-)与钠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例:OH- O22- NH4+ 【练习】

1、写出以下物质的电子式: NH4Cl、H2O

2、HClO

2、写出下列共价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Cl2 H2 H2O NH3 CH4 N2 CO2 【板书】

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形成用“→”表示,形成之前为原子的电子式并用弯箭头表示电子得失,形成之后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 NaCl 的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MgCl2的形成过程为: 注意:

a.离子必须标明电荷数; b.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c.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 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d.不能把 “→”写成“=”;

e.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3、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 【板书】

3、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表示方法基本同离子化合物相同,不同的是因没有电子得失,所以不要再画弯箭头,并且“→”之后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电子式。 HCl:HCl:H:Cl:

............Cl2::ClCl::Cl:Cl:

........【强调】对比:与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书写之区别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碘 水 硫化氢 二氧化碳 氨气

练习:书写电子式,并在指出其中的化学键的类型 CS2 Na2O2 HClO NaClO H2S NH3 [教师]图片展示常见分子的构型 [练习]写出CaO、MgCl

2、K2S的电子式:

【思考】下列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都达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PCl5 B.BF3 C.SCl2 D.HCl

3 ....NaCl:Na[:Cl:] ............:ClMgCl:[:Cl:]Mg2[:Cl:] ............

第17篇:电机车教案

第一节 电气基础知识

一、电工学基础知识

1、电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研究发现,原子是由质子或者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 构成的。原子核是相对稳定的,而电子是不停地运动的。并规定原子核所带的电为正电(+),电子所带的电为负电(一)。

由于在原子里质子和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正负电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原子不显出带电的性质,所组成的物质也不带电。由于某种原因,原子可能失去部分电子,或者得到部分电子,这种平衡就被破坏,使原子带电,物质也就带电了。习惯上称带电的微粒叫电荷,物体带电就是说物体带上了电荷;其中最小的电荷就是电子和质子。电荷的多少可用电量来表示,它是衡量物体带电多少的标志,用字母9表示,其单位是库仑,简称库(c)。

2、静电和动电

一些电荷堆积在一起,不产生持续流动的带电现象称为静电。

静电一般具有较高的电压,释放出来的时候产生强大的瞬时功率,控制不好时会产生破坏作用。自然界的雷电灾害就是静电危害的一种。在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要十分小心避免产生静电。

电荷有持续流动的带电现象称为动电。动电根据电压的高低具有不同的强度,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想出了很多控制动电的方法。

当然,静电和动电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们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静电在释放的瞬间是动电,切断动电流动的路径就产生了静电。

3、电场、电压和电流 (1)电场

电荷与电荷之间具有力的作用。实验证明,带有相同极性电的电荷互相排斥,带有不同极性电的电荷互相吸引。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但是,电荷之间力的作用并不需要它们接触、碰撞才发生,它是靠着一种被称为电场的物质传递的。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叫作电场力。电场是无形的,与自然界里的绝大多数物质不同,它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能够传递力的作用。 (2)电压

电荷在电场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会具有不同的能量,电荷在电场中能量大小的标志称为电位。对一个特定的电场来说,为了衡量电荷电位的高低,都规定一个参考点,正如规定海平面作为空间高度的参考点一样,这个电位的参考点就是零电位点。在一般应用中,认为大地是理想的零电位点,所以习惯上把电路中的零电位参考点也称为“地”。在直流电源中,比如电池或直流稳压电源,通常将电源的负极作为零电位点。

电荷就以它在电场中相对于零电位点具有的能量大小确定它的电位的高低。电位用字母u表示。电位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用字母V表示。在计量单位里,电量的单位是库仑,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电位的单位就是伏特。即: 1伏特(V)=1焦耳(J)/l库仑(c) 电荷在电场中的一个位置相对于另一个位置的电位差叫作这两点的电压。电压用大写字母u表示,单位也是伏特。例如,我们平时所用的交流电中,其火线与地之间的电压为220v; 一节普通干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电压为1.5V。

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伏特大或小的单位,常用的比伏特大的单位是千伏特,简称为千伏,用符号kV表示,比伏特小的单位有毫伏和微伏,用符号mv和¨v表示。

1V=103 mV=106肌V

1mV=103汕V 电位和电压都是能量的概念,它表示电荷能够做功的能力,正是由于电位和电压的存在,电荷才会发生运动和变化。 (3)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要有电位差和电的通路,这就是电压和电路。

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来衡量。它是以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电量的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表示电流强度,即:

l=Q/t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用字母A表示,也就是说,如果每秒钟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c,那么这时的电流强度就是1A。

常用的电流强度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仙A),它们的关系是:

1A=103 mA=106“A

1mA=103斗A

4、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自然界的物质能够通过电流的能力是不同的,按照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三大类。

导体是指那些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大多数的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碳素类材料等,都是电的优良导体。

绝缘体是指那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有机材料、纯水以及空气等,都是电的绝缘体。应该指出,绝缘体并不是绝对不导电的,当绝缘体受到强大的电场作用,或在过高的温度下,都可能发生击穿,使绝缘体丧失绝缘性能而变成导体。

半导体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半导体有许多奇妙的性质,使它们成为现代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主角。

5、电阻和电阻率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物质在电流通过的时候,对电流都具有阻碍作用。这种阻碍电流通过的性质叫作电阻,用R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为欧,符号为Q。 通常用电阻率表示材料电阻大小的性质。用一种材料做成长1m、截面积为1mm2的导体的电阻值,称为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用字母p表示,其单位是Q·mm2/m。金属导体的电阻率很小,如铜的电阻率0.0175Q·mm2/m;而绝缘体的电阻率相当大。

根据电阻率的概念可以知道,长度为£、横截面积为s的某种材料的电阻为:

R=pL/s

对于不同的材料来说,其电阻率也各不相同。

6、直流电

直流电(direct current)是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又称恒定电流。所通过的电路称直流电路,是由直流电源和电阻构成的闭合导电回路。在该电路中,形成恒定的电场,在电源外,正电荷经电阻从高电势处流向低电势处,在电源内,靠电源的非静电力的作用,克服静电力,再从低电势处到达高电势处,如此循环,构成闭合的电流线。所以,在直流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电动势,为在电阻上消耗的焦耳热补充能量。

在比较简单的直流电路中,电源电动势、电阻、电流以及任意两点电压之间的关系可根据欧姆定律及电动势的定义得出。复杂的直流网络可根据G.R.基尔霍夫方程组求解。它包括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两部分,前者指出,对于任一节点(3个或3个以上支路的交点),流入和流出节点的各电流的代数和为零,这是恒定条件的要求,后者指出,对于任一闭合回路(网格),各部分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这是静电场环路定理的结果,两者构成了完备的方程组。

测量直流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电源电动势等物理量的仪表称为直流仪表。常用的有电流计,安培计,伏特计,电桥,电势差计等。

直流电源有化学电池,燃料电池,温差电池,太阳能电池,直流发电机等。直流电主要应用于各种电子仪器,电解,电镀,直流电力拖动等方面。

在电力传输上,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不便于将直流电低电压升至高电压进行远距离传输,直流输电曾让位于交流输电。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采用高电压、大功率变流器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直流输电系统又重新受到重视并获得新的发展。

7、交流电

有了电的发现与了解,十八世纪研究电的科学家们又发现不同的金属释放电子的能力不同,将能力高(如锌)与能力低(如铜)的两种金属,用适当的溶液及导线相连,则会产生持续性的电流,这种电流便是“直流电流”,而类似的装置即为今日常用电池的基本构造。直流电的发明为当时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以今日的科技水准观之,却有不易大量生产以及持续性不够久的缺点。幸而在十九世纪中科学家发现了磁场,同时也发现导线在磁埸中移动会产生电流,更因此而发明了便宜又好用的交流电,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所谓交流电即是随时间而改变方向的电流,因导线在磁场中无法永远在同一方向移动,而必须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因此其产生的电流也会定期改变方向,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吸饱气时必须呼气才能吸一下口气,而我们肺部也就跟着做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周期性交换动作。上图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发电机原理示意图,图中环状导线借着连接其上的转轴不断旋转,并与南北两磁极连成的磁力线相交而产生交流电,转轴前端的电刷则将导线所产生的电流引出送到输配电系统,再送到工厂或家中使用。简而言之,我们只要想办法让一组环状导电线圈在磁场中持续转动,原则上就可以得到电力。

8、电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量,每秒通过一库仑的电量称为一“安培”(A)。安培是国际单位制中所有电性的基本单位。除了安培(A),常用的单位有毫安(mA)及微安(μA)。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A=1000mA 1mA=1000μA

电流的微观表达式为I = nesv 。

式中的n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e是电子的电量,s为导体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

1)、电流的基本计算式

I = C / T(电量/时间)= U / R(电压/电阻) 2)、电流的方向

物理上规定电流的方向是正电子的流动方向或者负电子的流动的反方向。

一般情况下,电子指的是负电子,除非特别说明是正电子。 3)、电流形成的原因

电压是使电路中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4)、电流产生的条件

(1)必须具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2)导体两端存在电压(要使闭合回路中得到持续电流,必须要有电源)。

5)、电流的单位——安培

电流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它的定义是:安培是一恒定电流,若保持在处于真空中相距1米的两条无限长而圆截面可忽略的平行直导线内,则两条导线之间产生的力在每米长度上等于2×10-7牛顿。该定义在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得到批准,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安培被正式采用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之一。

6)、电流的测量-电流表 电流表的符号:-A-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5)确认目前使用的电流表的量程

(6)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值。先试触,出现问题时先解决:①指针不偏转;②指针偏转过激,电流表会爆掉;③指针偏转很小;④指针反向偏转。

7)、电流的三大效应 (1)热效应。 (2)磁效应 (3)化学效应 8)、额定电流

额定电流是指电气设备等在额定输出时的电流。

电气设备标出的电流值称为额定电流。设计时已考虑到其电流线圈允许长期通过的最大电流为额定电流的2倍(近几年生产的电度表电流线圈允许长期通过的最大电流为额定电流的4倍) 如熔断器的熔体都有两个参数:额定电流与熔断电流。所谓额定电流是指长时间通过熔体而不熔断的电流。熔断电流一般是额定电流的两倍。

9、电

大家都知道,水在管中所以能流动,是因为有着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差别而产生的一种压力,水才能从高处流向低处。城市中使用的自来水,所以能够一打开水龙头就能从管中流出来,也是因为自来水的贮水塔比地面高,或者是由于用水泵推动水产生压力差的缘故。电也是如此,电流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位和低电位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位差,也叫电压。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高低,一般是用单位“伏特”表示,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高电压可以用千伏(kV)表示,低电压可以用毫伏(mV)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千伏 (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1)、电压的基本计算式

U = I×R(电流×电阻)= I×I×R×T(电流平方×电阻×通电时间) 2)、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的大小用电压表测量。 (1)使用前,先校零。

(2)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3)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4)所测电压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

(5)在不知电压大小的情况下,可用快速试触最大量程的方法。 (6)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10、

电 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

电阻器简称电阻(Resistor,通常用“R”表示)是所有电子电路中使用最多的元件。电阻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变电能为热能,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耗能元件,电流经过它就产生内能。电阻在电路中通常起分压分流的作用,对信号来说,交流与直流信号都可以通过电阻。

电阻都有一定的阻值,它代表这个电阻对电流流动阻挡力的大小。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用符号“Ω”表示。

欧姆是这样定义的:当在一个电阻器的两端加上1伏特的电压时,如果在这个电阻器中有1安培的电流通过,则这个电阻器的阻值为1欧姆。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Ω(欧姆),此外还有KΩ(千欧),MΩ(兆欧)。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MΩ=1000KΩ 1KΩ=1000Ω

电阻的阻值标法通常有色环法,数字法。色环法在一般的的电阻上比较常见。由于手机电路中的电阻一般比较小,很少被标上阻值,即使有,一般也采用数字法,即:

101—表示10Ω的电阻;102—表示100Ω的电阻;103—表示1KΩ的电阻;104—表示10KΩ的电阻;106—表示1MΩ的电阻;107—表示10MΩ的电阻。

如果一个电阻上标为22×103,则这个电阻为22KΩ。

11、欧姆定律

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电压=电阻×电流(U=R·I) 电流=电压÷电阻(I=U/R) 电阻=电压÷电流(R=U/I)

注意,在这个公式里常犯的错误就是这个说法“电阻跟导体两段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个说法是错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固有特性,只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和电压、电流无关。

12、电

电路是电流所流经的路径。

电路或称电子回路,是由电气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为电荷流通提供了路径的总体,也叫电子线路或称电气回路,简称网络或回路。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开关等,构成的网络。

电路的大小,可以相差很大,小到硅片上的集成电路,大到高低压输电网。

1)、串联电路

电流依次通过每一个组成元件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基本特征是只有一条支路,由此出发可以推出串联电路有如下五个特点:

(1)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相等。因为直流电路中同一支路的各个截面有相同的电流强度。

(2)总电压(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分电压(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U=U1+U2+〃〃〃〃〃〃+Un)。这可由电压的定义直接得出。

(3)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把欧姆定律分别用于每个电阻可得

U1=I〃R1,U2=I〃R2,〃〃〃〃〃〃,Un=I〃Rn 代入下式

U=U1+U2+〃〃〃〃〃〃+Un

因每个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得 U=I(R1+R2+〃〃〃〃〃〃+Rn)

此式说明,若用一个阻值为R=R1+R2+〃〃〃〃〃〃+Rn的电阻元件代替原来n个电阻的串联电路,这个元件的电流将与原串联电路的电流相同。因此电阻R叫原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或总电阻)。故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

(4)各电阻分得的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因为Ui=I〃Ri。 (5)各电阻分得的功率与其阻值成正比,因Pi=I2〃Ri。 串联的优点:所以在电路中,若想控制所有电路,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串联的缺点:若电路中有一个用电器坏了,整个电路意味着都断了。

2)、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是指在电路中,所有电阻(或其他电子元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被连接在一起。在并联电路中,每一元件两端的电压V都是相同的,流过每一元件的电流Ix 不会受其他元件影响,它会根据元件的电阻Rx而有所不同,Ix = V / Rx。并联电路有如下五个特点:

(1)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In)。 (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U=U1=U2=〃〃〃〃〃〃=Un)。 (3)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1+1/R2+······+1/Rn)。

(4)分流作用。并联电路中通过各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它的电阻成反比(I1〃R1=U;I2〃R2=U;

I1R2=)。 I1R1可见在并联电路中,电阻越小通过电流强度越大。

(5)并联电路功率分配:并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电功率跟它阻值成反

比(P1=U2/R1;P2=U2/R2;

P1R2=)。 P2R1可见在并联电路中,电阻越小消耗电功率越大。

一般家庭用的电灯,电视机,空调机以及其它家用电器均是以并联方式连接的。

3)、简单电路与复杂电路

简单电路就是各部分是以串、并联形式联接的电路,复杂电路就是至少有一部分电路既不是串联也不是并联的电路。简单电路一般采用串、并联公式进行分析与计算,而复杂电路要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去分析。因此,要解决电路问题,首先要分清电路的类型。实际电路的形状既不规范又很复杂,如何迅速区分电路类型是化简、分析、计算电路的前提。

13、电

电感是衡量线圈产生自感磁通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用字母L表示,单位是亨利,用字母H表示。

其中,1H=103mH=106μH 电感分为互感和自感两种。

(1)互感:两个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叫做互感。如电流互感器等。 (2)自感:由于通过线圈本身的电流变化而引起的电磁感应叫自感。

14、电功率

电功率是衡量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也就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W(瓦特,简称瓦),此外还有KW(千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KW=1000W 作为表示消耗能量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用电器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秒(1S)或1小时(1 h)内所消耗的电能。如果在“t”这么长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W”,那么这个用电器的电功率“P”就是:

P=W/t

电功率可以由电压与电流的乘积求得: P=UI

每个用电器都有一个正常工作的电压值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第18篇:电功 教案

永商学校:王耀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可以用电功来量度,能用电能表进行测量,了解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电功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电功与电流、电压和及间之间的关系,掌握物理上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物品和电工应用的知识,感受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电能表的使用及电功和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得出应用W=UIt

三、学习准备:

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组,灯泡,导线若干,PPT

四、学习过程:

1、课题引入:

联系生活实际,从用电器消耗电能及家里靠什么来测量消耗电能的多少引出电能表。

2、电能表:

(1)电能表的基本介绍:

①单位:千瓦时 俗称:度

1kw·h=3.6×106J.

②300r/kw·h

③读数方法 (2)读数及计算:

3、认识电功:

(1)承接上面电能表,举例、提出问题:消耗的电能去了哪里?引入电功 (2)定义:电流所做的功

(3)单位:1J

1KW·h=3.6×106J (4)探究电功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变量)

①电功与电压的关系(串联电路):电功和电压成正比

②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并联电路):电功和电流成正比

③电功和时间成正比 (5)公式:W=UIt (6)例题:

例1:一把电烙铁接在220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350mA,问通电1h消耗了多少电能?

例2:通过100Ω电阻丝的电流是3A,现在通电1min,消耗电能多少J?

推导公式:W=I2Rt

4、练习:

(1)如图所示,U=6V,R1=Ω,R2=18Ω,则5分钟内电流通过他们做了多少电功?总电功是多大?

推导公式:W=U2t/R (2)两个电阻R1=3Ω、R2=6Ω

①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则则通过它们的

I1:I2=

,U1:U2=

,W1:W2=

; ②把它们并联,则

I1:I2=

,U1:U2=

,W1:W2=

5、小结:

6、作业:

五、板书设计

电功

一、电功:

1、定义:

2、单位:

3、公式:

第19篇:《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一、声音是什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声。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注意: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声音的传播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声音的传播需要__

__,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_

____,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___

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_____

不能传声。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

3、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音具有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二、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三要素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___

_、_____和____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是由物体振动的_______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_____,是由物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______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声音的特征

响度

音调

音色

影响因素

振动的

声源的远近

振动的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改变方法

改变力的大小

改变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

举例

震耳欲聋

脆如银铃

悦耳动听

说明

、频率:

,单位:

2、振幅:振动的幅度

2、用一把直钢尺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什么关系?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1)实验方法:将钢尺一端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外(

相同)。第一次

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第二次

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

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的响

结论:振幅越大,

(2)实验方法:将钢尺一端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大小相同的

拨动钢尺)。第一次伸出的

一些,使钢尺振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

;第二次伸出的

一些,使钢尺振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

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音调低

结论:振动越慢,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_

__,用符号“dB”表示。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从噪声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来防治。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

__Hz~_______Hz,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人们把频率低于____Hz的声音叫做__

___,频率高于_____Hz的叫做___

__。

2、超声波具有

,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等特点。生活中的应用:声呐、B超图像、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

3、次声波可以传的很远,容易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第20篇: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铁厂镇小学:杨叶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3、让学生体验、感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天空中有什么?(生:太阳,月亮,地球),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你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和这些有关?(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此时我们的太阳落下时是掉

到某个地方躲起来了吗?(生:不是)那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二天早上白天又出现了,经过一个白天又是黑夜,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着,我们就称这种现象为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亮和暗的不同现象,是谁在起作用?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学生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

二、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假说

1.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才出现交替的现象?

生:自转、地球绕太阳转„„(板书出学生说出的假说)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把小组的意见都记录下来。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验证我们的观点?

看,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些教具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球仪的形状和我们的地球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地球仪做为实验材料在做模拟实验时不仅更直观,还能在做实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起点,作为参照。而太阳有发光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手电筒来作为太阳的模拟物。

现在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模拟物,让我们来模拟表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

假说一: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以得出假说一不成立。

假说二: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而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可以得出假说二不成立。

假说三: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真实的情况。 可以得出假说三成立。

假说四: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地球自转,不公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温变化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也就不会发生四季变化。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得出假说四不成立。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五、巩固拓展 昼夜交替的意义 :

①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也制约着一些生物的生物钟。太阳日被人类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② 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不成立)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不成立)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成立)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成立)

电现象教案模板
《电现象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