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22:3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一、情境创设,引出“心理”,激起兴趣

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各位,你们觉得小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小结:正是因为幼儿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在以后的幼教生涯中科学引导、教育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专门研究学前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

广义:0-6岁(0-1个月:新生儿;1-12个月:乳儿;1岁-3岁:婴儿;3-6岁:幼儿期)

狭义:3-6岁 3.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广义(种系、种族、个体)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认知、情感、意志)

心理问题: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eg,呼吸需要肺);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4.发展的研究主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 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向设计:“别人家的孩子” 纵向设计:“你以前”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测验法: 实验法:

四、国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1.准备阶段(发现儿童) 1.1 古代的儿童观

(1)原始社会:儿童是氏族或父母的公共财产,可以任意处置。

(2)古希腊、罗马:不注重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任然被普遍地认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相对积极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思想。

A:柏拉图:认识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意义

B:亚里士多德:要求制定法规,禁止暴弃婴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进行了分期,并要求遵 循自然施教

C:昆体良:充分认识到了童年期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了儿童的差别,要求因材施教

(3)中世纪: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儿童教育,充斥着惩处与体罚,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流行“原罪说”(originalsin)和“预成论” (predete -rminatiotheory)。

(4)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儿童观也从传统社会的从属关系中解放了出来,认为儿童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存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伊拉斯谟、蒙田、夸美纽斯等杰出思想家。 1.2近代的儿童观(17世纪)

(1)洛克 [英]:在《教育漫话》中大力倡导“白板说”,宣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印迹。 (2)卢梭 [法]:在《爱弥儿》中充分阐述了尊重儿童及儿童期的价值,并认为应该珍视儿童短暂的童年生活,承认儿童的发展由内在机制控制,必须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发展。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3)杜威 [美]: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预示着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生活,儿童的兴趣应是教育的起点,兴趣是统一的活动。同时,儿童思维具有相对性,儿童的教育也应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4)裴斯泰洛齐 [瑞士]: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他兴起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注重探讨如何顺应儿童的本能兴趣,让儿童发挥主动性,更好地从经验中学习。这一运动促进了社会对儿童、对儿童心理以及儿童个性的关注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对儿童教育的理解。

(5)达尔文[英]: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传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并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作好了直接的准备。

2.近代产生阶段(研究儿童)

标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 派别:美国、德国、法国

3.分化与发展阶段(繁荣,百家争鸣)

4.演变增新阶段

5.新进展

五、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况

代表人物:孔子;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六、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利用回顾的方式将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推荐第2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数学1111班0407311009林雪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我的思考:父母在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3篇:儿童发展心理学3

《儿童发展心理学》预习知识要点—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跨度为

6、7 岁到

12、13 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因此,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具有三个特点:

1、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主导活动;

2、逐步掌握书面言语和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社会关系开始趋于复杂多样;

4、儿童有意识地参加集体生活。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1、思维[认识]的起源

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2、思维的结构

思维的结构即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其最基本的单元是格式,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之后,随着成熟,儿童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结构。

3、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是适应,适应有层次、水平的差异;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思维和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2)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总可靠“自我调节”达到平衡。

(3)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的平衡的过程。

4、思维发展的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寻找刺激物和延长对有趣景象的注意时间,客体永久性的获得,对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简单推理,手段--目的关系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的发展,语言的符号作用,直观解决,以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为特征的思维,开始获得数守恒概念并开始获得类别思维和找出关系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

6、7--

11、12岁,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守恒,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进行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上,灵活性、抽象性、验证假设、对复杂推理和问题解决中可能性选择的考虑。

5、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特点 (1)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还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3)在不同的学科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6、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念

幼儿期

[1]实物概念: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的。

[2]数概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3岁左右]——数词与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4~5岁]——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学龄期

儿童掌握字词概念的年龄特征与其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越来越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学龄儿童已形成了初步的数群概念,掌握了

三、四位数的概念系统,掌握概念的能力已明显依赖于教育条件。(2)判断

[1]学前期:依据外部的、表面的联系进行判断。 [2]学龄初期:

1 实然判断——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单一联系。 盖然判断——反映事物与其属性间的多种联系。 (3)推理

学前及学龄初期儿童的推理抽象概括性,逻辑性和自觉性均表现较差,具体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来看。

推荐第4篇:儿童发展心理学ppt

(1)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家庭环境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就是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可见,父母的态度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 (3)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比如,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激情澎湃,美国人的求实、幽默,德国人的严谨、深沉,如此等等。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或是意志坚毅、或是善于克制、或是含蓄内向、或是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4) 总结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原因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便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推荐第5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7)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 1

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具体内容摘录2: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级的,每个阶级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P82)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

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具体内容摘录3:信息加工系统的有些方面并不随着年龄而变化。儿童与成人一样有感觉登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些东西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年幼儿童记住它十分容易。然而,为什么说承认信息加工要比儿童好呢?记忆结构起了什么变化?什么特征被改变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P103)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

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4: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P207)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

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四、总结: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6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推荐第7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丁艳

姓名:丁艳

学号:121701007

专业: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一班

院系:经济学院

指导老师:杨光辉

日期:2013年12月1日

第 1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感情和心理上的参与。我所研究的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这一阶段。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测评父亲参与的质量,父亲的参与度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父亲参与, 儿童心理发展, 认知行为, 参与途径,

一、父亲参与的概念

目前,关于父亲参与概念没有明确解释和定义。最早提出父亲参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lamb[1],他的三因素模型中,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类: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ibility)、和责任(responsibility)。投入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儿童,主要是与儿童直接的接触;可接近泛指父亲的可用性,父亲或许没有直接和儿童互动,但儿童在有需要时能得到父亲的帮助;责任是指关心儿童的幸福健康,承担有关儿童事情的责任。Lamb的三因素模型开创了研究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先河。在此基础上,Dollahite[2]等人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伦理道德性工作,服务性工作,发展性工作,娱乐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这七种父亲职责代表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父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价值本丁艳

第 2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质。与此同时,Palkovitz[3]也对父亲参与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构,提出15种主要的参与类型:交流,教导,监督,思想方面,操作具体事情,亲自照看,生活抚养,分享有趣的事情,接近,计划,共同活动,提供资源,爱,保护,情感支持。Palkovitz对父亲参与概念的重新定界,强调了父亲参与的多项性,突出了父亲参与所涵盖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这些恰是Lamb模型所没有涉及的。Amato[4]的研究侧重父亲间接参与,在他的研究文献里强调了父亲参与以及缺少父亲参与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父亲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人力资源(即促进孩子成功或为孩子成功提供技能示范),经济资本(即提供支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和成功的资源),社会资本(即提供给孩子有利的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如父母之间的关系或亲子关系)。可见,在Amato的理论框架中涉及了父亲参与的很多特点,内容和技巧。Hawkins等[5]提出父亲参与应该包括九个维度: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这九个维度囊括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的直接和间接地参与,比以往对父亲参与的研究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总之,父亲参与概念的形成及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研究者们都认为该领域人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以对父亲参与概念进行更深人的理解和梳理。只有弄清楚概念,才能进一步鉴别和评定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力度及作用。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丁艳

第 3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们主要阐述在游戏活动中,父亲参与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从理论角度分析父亲与儿童接触的频率和质量对其早期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表明在婴儿期,父婴的交往和母婴的交往各有特点。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来做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做这类活动的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父亲比母亲更可能鼓励儿童竞争,独立和冒险。【6】父亲较多的参与育儿活动,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以往研究表明,对儿童早期来说,父亲的情感投入,与孩子情感的联系以及给孩子提供的社会及经济资源,都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关。【7】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父亲与孩子交往方式的开放性,活动方式的独特性,使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与多方面兴趣爱好。Lamb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而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父亲与儿童之间属于激活关系,而母亲与儿童之间属于依恋关系。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是到母亲那寻求安慰,而想玩耍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8】丁艳

第 4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在游戏中,父亲诱导孩子积极应对困难,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是儿童从中对世界和社会的信心和自信,得到对人容忍和宽容的动力,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可见,高质量,高频率的父亲参与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性别角色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父亲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而对于女孩,某些品质是她在今后生活的参照,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异性伴侣,他们对父亲的依赖和爱戴心理比男孩都强,从父爱中得到安全感。【9】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父亲是果断且具有支配性的,则男孩的男性特征较明显;如果父亲是软弱的而母亲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化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特征。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10】父亲的作用不只在家庭内丁艳

第 5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部,而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父亲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他的职责就是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带向社会的大舞台,并指导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父亲参与对儿童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亲通过亲子交往来指导儿童,促进儿童情绪和人格的良性发展。Amato认为,在童年时期与父亲有密切关系的儿童与成年后的男孩女孩在学业和事业上的灵活性,心理适应能力和幸福感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有父亲高参与的儿童有更好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在学校表现好,很少有反社会行为。

三、父亲参与的有效途径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父亲们要提高自身素质,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到育儿活动中。其次,给予孩子时间关怀,有选择的在某一阶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抚摸孩子,与孩子一起散步等。再次,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径,如从孩子的社交中,从孩子的日常情绪变化中,从孩子的生理变化中,从孩子的日常起居中等,去了解孩子的变化。 小结

通过这次研究,我了解了父亲对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种重要积极作用,我希望每一位父亲都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与母亲携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父亲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这些影响力,同时也希望母亲也要提醒着老公做好父亲这个职责,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丁艳

第 6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丁艳 Lamb,M.E.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s.In M.E.Lamb(Ed),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 New York; Wiley,1986.Dollahite.D.C.,Hawkins,A.J.,& Brotherson,S.E, Fatherwork;A conceptual ethic of fathering as generative work.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17-35.Palkovitz,R,Reconstructing“involvement”;Expan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men’ caring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 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200-216.Amato.P.R.More than money? Men’s contributions to their children’s lives.A.Booth & J.Dunn(Eds).Men in families; When do they get involved ?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 Mahweh,NJ; Lawrence Erlbaum Aociates,1998.241-278.Hawkins.A.J.,Palkovitz,R., Christiansen,S,L,& Day,R,D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Men’s Studies, Harriman;Winter 2002,10(2),183-198, Hewlett B.S.Hueband-wife reiciprocity and the fa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mong Aka pygmies.Hewlett B.S.ed.Father-child relations; Cultural and biosocial contexts, New York; de Gruyter,1992.Amato.P.R.Rivera F.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Lamb,M.E.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000,29(2-3);23-42, Buet.K.,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李丹,崔丽莹。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

第 7 页

2014-5-9

推荐第8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比较全面地了解儿童发展理论并初步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改变以往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传统习惯和看法,帮助她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根据科学规律对婴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正确地与儿童交往、帮助解决早期教育中的一些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综上所述,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不可缺少的。

二、课程教学设计及改革思路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

2、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二)教材分析

目前我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该书提供了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成果,有理论、有实践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相关资料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内容,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适合高职大专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又具有学科领域的前瞻性。例如,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以及认识论原理、信息论原理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资料充实和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使本课程教学知识量大,实用性强,获得学生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培养、心理与行为问题防治的有关内容,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课堂分组讨论、幼儿园见习、模拟教学等环节。

本人倡导学生关注和热爱儿童,要求学生分别在课余时间追踪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逐渐获取和提高与幼儿友善互动的能力,并要求在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尽可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早期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因为条件有限,目前我系该课程的教学还无法走进多媒体教室,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到改善。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改革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核(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结构: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组成综合成绩。

考核方式的改革:

1、题型多样,即选择题、判断题、概念题、问答题和综合应用题等五种以上;

2、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

3、知识型学习向能力型学习转化。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内容及环节的确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幼儿园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尽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

我系已与海口市多家幼儿园展开合作,建立了多处见习基地,做到每届学生每学期见习一次。这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见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通过向学生推荐学前教育类报刊、网站等媒介,要求学生:

1.完成日常作业。

2、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并写读书笔记。

3.每周至少浏览一次教育类网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4.写出幼儿园教育见习报告或观察日记。

以上作业均纳入课程考核中。

(六)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本课程的理论,强化他们的知识体系,我系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1、教师提供的参阅文献目录,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2、教案、练习题和试题库上网,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锻炼;

3、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图书、期刊,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

4、建立幼儿园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幼儿园认识了解幼儿,并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5、专业文献网站

(七)师资队伍状况王祝霞: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庄旖:

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助教。

鲁光楠:

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助教。

顾丽梅:

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助教。

胡丽园:

200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硕士学位,助教。

本课程教师团队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积极参与全省幼教事业发展的各项建设工作,是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根据本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中1名教师拥有多年丰富的幼教理论教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其他4名年轻教师是近几年毕业于国内重点师范大学,知识结构新,这对于本课程的内容建设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并形成本课程建设的后续力量。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分两种情况:高中生源和初中生源(五年制)。前者理论知识体系和学习理解能力较好,但初中生源因为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效果明显要比高中生源差一些。本人在讲课时根据这两种生源特点,联系他们学过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对初中生源尽量讲得浅显易懂,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对高中生源,则更重视他们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断启发学生们思考并解决幼儿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减少学习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理论。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

知识方面: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现象和规律;

能力方面:培养分析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技能,掌握献身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 情感方面: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培养献身幼儿教育职业精神。

四、今后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本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

1、教材虽然是名家编著,但稍显陈旧,知识更新较少,急需寻找更新适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新教材;

2、生源基础较差,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3、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丰富经验的教师。

4、因条件有限,本课程的教学尚未实现多媒体化。

教育的国际化和时代信息化要求高职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因此,我建议:

1、在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精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新型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实训练习的力度。

2、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在原有教育技术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特色方法,将直观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开发和采用网络课程等方式改进教学。

3、在原有教育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实物教具,实训基地,促进教学改革。

4、全面发展该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方法,达到水平的统一提高。

推荐第9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 , 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为根基、以理论的实际运用为目标”的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阐述基本理论为主,突出应用,力求使本课程的教学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逐步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5.课程内容选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基本理论)模块二:心理活动规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模块三:运用发展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模块四: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及评价(行为的分析+心理的分析)

课程内容学时安排

课程共32学时,讲授17学时,实践教学活动15学时,主要的实践形式是观摩教学视频、见习。

6.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规律”。解决方案:结合案例讲解分析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再让学生自己很据生活中的经验验证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发展的规律”。解决方案:通过观看视频、到幼儿园见习观摩,使学生了解儿童的心理规律,学会分析儿童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规律。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材料

(一)教材选用

我们根据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选用张永红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课程教材,这本教材是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优点是理论难度不深,案例丰富;其不足是案例过多,不易选择。

为了各取所长,我们还选用了《儿童发展》,(贝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特点是该教材的操作性较强。还选用了《儿童发展概论》(秦金亮著)和《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其特点是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案例。

此外,我们还选择了一些扩充性教学资料,为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更好地补充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幼儿园教学方面的资料,包括幼儿园活动视频、幼儿园活动案例视频或光盘资料,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本着“理论必需、满足实践需要”的原则,对基本理

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方法。同时,根据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 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

讲授法是本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讲述与讲解等方法相结合。通过系统的讲述,帮助学生理清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和论证,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运用讨论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这一部分时,采用讨论的形式,针对早期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起来,对当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留作“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学习,以期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章中,运用经典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认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的案例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和幼儿教育实践,描述的是真实的现象,有助于把抽象的心理学原理、概念具体化,缩短教学情景与现实情景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4.运用心理测验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操作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简单易行的儿童心理测验让学生操作练习。如用“幼儿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幼儿因果关系和可逆推理思维发展的实验”等材料,指导学生掌握开展儿童心理实验的基本技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5、见习观摩是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然后进行分析评论。通过观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提高了学生评价儿童行为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手段:

既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光盘、文本。又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认真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活动视频。

此外我们还建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网站,本课程已上网的资源有:课程教学大纲、各章电子教案、系列教学课件、各章习题与讨论题、试题库、学 3

前儿童心理实训指导书、图书资源、参考资料及相关网址、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视频、部分授课录像。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可以随时更新,确保为学生提供最有实际价值的学习资源,可以便利地满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发挥了很好的导学、助学的作用。通过网络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激发,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为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条件,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室。陆续建成模拟实训室、蒙台梭利训练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感统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8个专业实训室,其中模拟实训室用来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教学。本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活动试讲训练,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还有学校的微格教室,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试讲。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见实习进程和实习效果。我们和幼儿园合作,建立了六一幼儿园总部和万润分园、机关幼儿园、钟声幼儿园、商业幼儿园、民生幼儿园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生见实习的场所,为学生见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保证。这些幼儿园均为省级、市级优质幼儿园,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连云港幼教界享有盛誉。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70%,平时作业30%,平时

(五)主讲教师

本课程主讲老师是硕士。

(六)教学效果 1.教学评价

讲解条理清晰,收集了很多图片资料和活动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渗透新的幼儿教育课程观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良好。

2.学生评价

(七)课程成果

1.创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网站

创建了校内网络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该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通过网络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教学研究成果 3.教学研究论文

四、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层次有所不同,分为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三年制专科学生文化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学法指导

加强课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学习。记好笔记,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要求认真完成活动教案设计。加强实践训练,积极参与活动。针对五年制和三年制学生在学法各有侧重。

五、教序程序设计

以《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为例说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的概念、特点等。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辨不同年龄阶段的感知觉特点。 3.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的概念、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年龄阶段的感知觉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 4.1 新课导入

图片类科学活动视频,引出课题内容。 4.2 案例讲解分析

结合案例讲解分析年龄特征,包括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发展、意志的发展,使学生明确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

4.3 实训练习

学生按照教师确定的发展阶段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互相补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指导解疑。

4.4 总结及布置作业

总结课内学生讨论课外巩固年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 范黑龙

推荐第10篇: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6、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二、儿童生理及动作的发展

1、儿童生长的四个显著时期;

2、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则;

3、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视觉偏好、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

2、“视崖”实验、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

3、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四、皮亚杰理论

1、运算、守恒、格式、适应、同化、顺应、“客体永久性”、自我中心的概念

2、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结构观与思维的机制观)

3、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4、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的评述

五、信息加工理论

1、存储模型、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

2、复述、组织、精致、元记忆的概念;

3、测量记忆的几种方法

六、儿童语言的发展

1、语言获得、准备期、单词句、自我中心言语、语言获得的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婴儿、幼儿、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七、儿童智力的发展

1、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2、智力的成长曲线,贝利的智力成长曲线;

八、儿童情绪的发展

1、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2、“社会性参照”,婴儿微笑发展的几个阶段;

3、婴儿哭泣

发展的特点;

4、怯生与婴儿出现怯生的时间,影响怯生的因素;

5、良好的情绪具有的特点;

6、儿童理智感的培养;

7、儿童道德感发展的特点。

九、儿童个性的发展

1、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个性的构成、个性发展的阶段及其评论

2、“点红测验”,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3、鲍姆令德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教养方式划分的标准及其类型,各类型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十章:依恋的概念与依恋形成的标志;依恋发展的阶段与影响依恋的因素,几种依恋的类型及特点

第十一章: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第11篇: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要课程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阐述有关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儿童认知、语言、智力、情感、个性、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心理的发展观,了解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并能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初步分析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从事科研、教学与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

论(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概括地认识,初步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心理学的产生过程。

2.理解并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术语: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种系发展、遗传、环境、关键期、年龄特征、社会化。

3.理解并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四、儿童心理学演变为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过程

五、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2.使学生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三、发展性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活动产品分析法

四、访谈法

五、游戏法

六、临床法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一、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二、发展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三、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发展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五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一、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二、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特点

三、研究手段的综合化和现代化

四、多元统计技术的大量应用

五、研究各方面的计算机化—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处理、分析研究数据;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理解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和朱智贤的心理发展。

2.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各个学派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生评简介

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三、简评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简介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六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四章

胎儿的发展(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胎儿的发生,胎儿的成长过程,母亲与环境对胎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影响。

2.掌握胎儿的心理发展,胎儿生理发展的关键期、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第一节 胎儿发展

一、合子的形成

二、胎儿的生长阶段

三、胎儿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四、胎儿的意识状态

五、出生前的准备

六、双生儿的形成

七、研究胎儿心理发展的方法

八、胎儿的产出及孕妇药物的使用

第二节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

一、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二、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的影响

一、反应停

二、性激素

三、酒精的影响

四、吸烟的影响

第四节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一、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二、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三、母亲的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

四、母亲对胎儿的情绪影响会持续多久

第五节

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一、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二、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三、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婴儿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形态、动作的发展,认知、言语、气质、情绪和社会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2、了解上述婴儿期的身心发展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第二节 婴儿早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早期儿童言语的发生

二、婴儿早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晚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晚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二、婴儿晚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三、婴儿晚期儿童情感的发展和个性的萌芽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了解幼儿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掌握作为幼儿期主导活动的游戏的发展特征;

2、了解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和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3、认识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汇的发展

三、语法结构的发展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内部言语的萌芽

第三节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记忆的发展

四、幼儿想象的发展

五、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一、幼儿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尤其是作为这一阶段主要任务的学习的特点;

2、了解小学儿童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掌握这一阶段个性进一步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性和品德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学童学习的特点

二、学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言语发展

一、口头言语的发展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五、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2、掌握初中、高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个性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注意与记忆的发展

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一、青少年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四、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活动法

五、课程考核

闭卷考试:平时分可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70%。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版).出版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出版 参考书:

[1] 杨丽珠.《儿童心理学纲要》.(1版).出版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出版。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1版).出版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1版).出版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12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一是家庭环境的氛围。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每个家庭都笼罩着一定的心理氛围。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它既反映着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也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各尽其社会和家庭之职责,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家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同享欢乐,共分忧愁,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即使偶尔发生矛盾冲突,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这是我的家”,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无所适从的心灵上的创伤。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二是家庭的教育模式。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经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员的多方面调研得知,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四种基本模式:

(1)保姆——溺爱型模式,也是当前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曾有一幅画,叫作“行星围着太阳转”,就生动地描绘了患有“四二一综合症”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教育模式。这种家庭的父母和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希望孩子早日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孩子在吃、穿、玩、用上总是一味迁就,一味满足,这真可谓是对孩子充满了柔情蜜意,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健康,使孩子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放纵蛮横的恶习,而且也逐渐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就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不仅子女本身要付出代价,而且整个社会也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又是相当高昂的。

(2)专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专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甚至于捆绑起来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时有发生,如报上曾报导过的武汉小学生夏辉的惨死,就是这样一种家教的悲惨结局。

“暴君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家庭抚养出来的孩子表面上驯服,内心却充满着对专权者的敌意和怨恨,他们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转而对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还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时则可能走向轻生。这种专制式的家教,不

第1页共3页

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

(4)权威—民主型模式。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

第三是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第四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

四、

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 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

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以上是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第13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2014年2月)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选课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72。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介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活动设计及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体育、安全教育等;探讨如何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以发挥评价的应有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健康与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掌握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从而全面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健康观。

三、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学》 后续课程:暂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健康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规律和原则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健康与学前儿童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健康的概念

三、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传授健康的基本知识

二、树立健康态度和信念

三、培养健康行为和习惯

第四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原则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原则 难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2、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制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分类目标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一、选择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的要求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难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点

2、明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途径和方法

3、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生活化

二、游戏化

三、综合化

四、可操作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途径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途径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什么是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难点: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很好地融入到活动的设计中去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影响因素。

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目标和内容、途径和方法

3、掌握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矫治方法

4、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并掌握预防和教育的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矫治方法

一、行为治疗

二、游戏治疗

三、家庭治疗

第五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的预防和教育

一、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各种问题行为及其预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难点:掌握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解决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体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特点和意义

2、理解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体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内涵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特点

三、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目标和内容设定的基本原则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总目标和内容

三、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年龄阶段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方法

三、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四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一、学前儿童早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二、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三、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亲子运动会的设计与组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活动

第六章 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学会组织开展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组织

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组织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活动案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开展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和安全教育的意义

2、详细了解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学会组织开展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

二、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

一、组织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案例第八章学前儿童环境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第八章 学前儿童环境教育(8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的关系

2、了解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3、学会组织开展学前儿童坏境教育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概述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的组织

一、组织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学前儿童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案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难点: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

第九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4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含义、原则和意义

2、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3、学会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概述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原则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实施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指标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方法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组织与实施参考文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 难点: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

第14篇:函授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2、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_____________;力量教弱的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______________。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系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艾斯沃丝等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依恋

2、最近发展区

3、心理理论

4、晶体智力

5、自我意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管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2、如何预防儿童的人际退缩行为?

3、什么是智力?影响智力有哪些因素?

4、简述儿童出生后身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四、论述题(20分)

评述儿童语言获得的各种理论。

第15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

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

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

第16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自信心鼓励教育评价

正文: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

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

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第17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B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A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A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A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D 7.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A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 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9.幼儿的记忆以()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B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再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A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 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 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B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D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A 15.在()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6.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C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B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D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三岁左右。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左右 D.三岁左右

A 21.()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A 2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B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A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 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D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A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 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D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 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B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D 29.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A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 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B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A 3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A.前道德阶段

B.道德他律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B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研究时用的。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A 34.下面()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 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B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C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B 39.()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 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B 40.下列()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C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C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 A.1岁

B.2-3岁

C.3-6岁

D.7岁

D 43.下列()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B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人格

A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C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D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A 48.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D 49.()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A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儿童已有了()。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B 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 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B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B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开始。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B 54.()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A.学习B.游戏 C.劳动 D.手工

B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D 56.下列中()不是自我体验。 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D 57.下列中()不属于自我调控。 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A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A 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 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A 60.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思想。 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8.六七岁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3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4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45.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

4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7.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48.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49.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50.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51.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2.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54.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比自己小的交往。()√

55.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56.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57.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58.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 59.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60.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61.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62.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

63.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64.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65.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66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67.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

68.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6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70.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 71.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

72.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 73.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74.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75.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76.在儿童性别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

77.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 78.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79.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80.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1.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82.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83.攻击性行为没有性别差异。()×

84.在6岁之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85.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86.观察的目的性很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8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88.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89.所有的心理变化都称为发展。()× 9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试验说明了母爱对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第18篇:华师在线儿童发展心理学

1.第5题

儿童的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是( )。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学龄中期 D.学龄晚期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6题

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为6岁6个月,比奈量表测得的智力年龄为7岁4个月,则这个儿童的智商(IQ)为( )。

A.111 B.112 C.113 D.114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7题

心理学家将儿童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之前的一段时期叫做( )。

A.反射性发生阶段 B.前言语阶段 C.咿呀学语阶段 D.完整句阶段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8题

童年期生理生长和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

A.变化不明显 B.变化急剧 C.相对快速 D.相对不平稳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9题

提出“自我中心言语”的是( )。

A.维果斯基 B.乔姆斯基 C.皮亚杰 D.鲁宾斯坦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4题

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 )。

A.绝对的 B.相对的 C.恒定的 D.本质的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15题 ( )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A.知觉 B.注意 C.记忆 D.元记忆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24题

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遗传 B.教育 C.内部矛盾 D.成熟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25题

人生观基本稳定是在(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青

D.青年中期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0.第26题

大约在新生儿后半期,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出现,最先出现的是( )。

A.分化抑制 B.消退抑制 C.条件抑制 D.延缓抑制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1.第27题

3岁左右的婴儿已能掌握( )个左右的词汇。

A.70 B.100 C.600 D.1000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2.第28题

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 )。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3.第29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是崇拜性器官期。

A.0~1.5岁 B.1.5~3岁 C.3~6岁 D.6~12岁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4.第45题

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是( )。

A.巴宾斯基反射 B.第二信号系统 C.无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5.第46题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 )

A.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B.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C.无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D.有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6.第47题

儿童身体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在( )。

A.0~1个月 B.0~1岁、2岁 C.3~4岁 D.4~5岁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7.第48题

婴儿期内,由于儿童的经验贫乏和言语能力较差,因而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 )。

A.具体形象性 B.直观性 C.直觉行动性 D.直接感知性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8.第49题

幼儿期是指( )这个年龄段。

A.1~3岁 B.2~3岁 C.3~4岁 D.3~

6、7岁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9.第50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易发生于( )。

A.口唇期

B.崇拜性器官期 C.潜伏期 D.生殖器期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0.第53题

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制约于他们的( )。

A.分析水平B.综合水平C.记忆水平D.概括水平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1.第1题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

A.言语的发展 B.动作的发展 C.思维的发展 D.感知觉的发展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2.第11题

胎儿自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在母体内经历三个阶段,包括(

A.受精卵期 B.胚种期 C.胚胎期 D.胎儿期

标准答案: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3.第12题

格赛尔提出的婴儿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发展方向原则 B.成熟原则 C.相互交织原则 D.机能不对称原则 E.自我调节波动原则

标准答案:A|B|C|D|E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4.第13题

对胎儿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母体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5.第16题

现代游戏理论主要有哪些?()

A.行为主义游戏理论 B.精神分析游戏理论 C.认知动力游戏理论 D.学习游戏理论

标准答案: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6.第17题 意志行为的决定阶段一般包含( )这几个环节。

A.选择目标 B.确立目标 C.动机取舍 D.手段选择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7.第18题

大脑发展的快速期有( )。

A.2~3岁 B.5~6岁 C.8~10岁 D.13岁左右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8.第19题

决定初中生加入团体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A.空间距离 B.年龄、性别 C.个人品质 D.行为方式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9.第31题

安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A.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 C.矛盾型依恋 D.混合型依恋

标准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0.第32题

下列关于婴儿大脑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大脑的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大脑具有不可修复性 C.大脑具有机能代偿性 D.大脑具有可塑性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1.第33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研究原则(

A.教育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伦理原则

D.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2.第34题

乳儿言语的发生阶段包括( )。

A.反射性发生阶段 B.单词句阶段 C.双词句阶段 D.咿呀学语阶段

标准答案:A|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3.第35题

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在( )。

A.对道德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

B.道德判断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C.儿童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D.能自觉运用道德准则或信念来判断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标准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4.第36题

具有积极而深沉理智感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表现出哪些特点( )?

A.成功、愉快体验占主导地位 B.自觉确立目标 C.体验相对平稳 D.正确对待成功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5.第37题

初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有( )。

A.近景性动机占主导地位

B.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 C.内部调节能力低下

D.行动上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6.第42题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 )。

A.爱玩、会说

B.好学、好问、求知欲强 C.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D.个性初具雏形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7.第43题

高中生性意识的发展特点表现在( )。

A.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B.对异性的兴趣 C.身心发展的平衡 D.心理品质渐趋稳定

标准答案:A|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8.第44题

情绪活动按时间上的允许情况和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可划分为(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9.第51题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一般表现在( )。

A.心理发展是迅速的 B.心理发展是不协调的 C.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D.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0.第55题

下列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B.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会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D.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1.第10题

在童年期,儿童的无意识记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识记、意义识记在初步发展。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2.第30题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3.第54题

在青春发育期,初中生的神经系统结构基本上与成人没有差异。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4.第4题

试评价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标准答案:

(1)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的有力反抗。(2)弗洛伊德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3)弗洛伊德理论强调早期经验有一定的意义。(4)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把人的心理发展完全归之于本能、性本能,完全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他的泛性论的理论是错误的。(5)弗洛伊德把意识降低到从属地位,把潜意识放在决定一切的地位上是不准确的。(6)弗洛伊德主张一个人孩提时期的性心理发展决定着他日后人格的发展,这种看法是偏激的。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5.第20题 如何帮助初中生顺利度过反抗期?

标准答案: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帮助少年儿童度过反抗期:(1)在反抗期到来之前父母就要做好思想准备;(2)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自主要求; (3)以友相待;(4)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6.第38题

试述早期动作发展对乳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标准答案:

早期动作发展对乳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1)动作技能的发展是乳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加深了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体验。(2)乳儿对身体活动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为发展空间知觉、形成初步思维活动作准备。(4)使乳儿心理得到极大满足,而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又将推动乳儿更积极地去寻找新的天地,接触更多的新事物以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5)为有目的活动——游戏和早期学习准备条件。(6)发展乳儿的独立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7.第40题

试述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标准答案:

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1)生理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初中生产生“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2)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落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3)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环境和教与学的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段的个体非常重视自己在同龄群体和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使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对这一现象应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中的特殊转折期。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8.第41题

试述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

标准答案:

(1)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影响到高中生自我概念的积极性程度和消极性程度。

(2)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特点的高中生,往往具有更适当、更稳定的自我概念。

(3)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其影响是同方向的。

(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9.第2题

什么是“心理断乳”?

标准答案:

心理断乳是指青少年随着青春期身心发展和成长,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自行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成长。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化心理发展的标志。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0.第3题

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两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标准答案:

(1)情绪体验上的两极性;(2)情绪效能上的两极性;(3)情绪性质上的两极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1.第21题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标准答案: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是指高中生的心理活动偏离正常或失去调控。根据高中生心理和行为失调的程度,可划分为高考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身心疾病、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等四个方面。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2.第22题

简述横向设计的优缺点。

标准答案:

横向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3.第23题

常有的记忆策略包括哪些?

标准答案:

(1)复述;(2)组织;(3)精细加工。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4.第39题

简述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标准答案: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5.第52题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标准答案: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 ①提供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②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6.第56题

简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含义。

标准答案:

在社会和教育作用下,个体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指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是稳定的、一致的。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在个体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又可以有一定的差距。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7.第57题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标准答案: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1)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表现为迁怒于其他人或事物。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8.第58题

简述记忆策略及其发展阶段?

标准答案: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个体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弗拉韦尔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没有策略;(2)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3)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一般来说,儿童5岁以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1.第9题

在一般情况下, 12岁以上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 )左右。

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10题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达尔文 B.高尔顿 C.华生 D.施太伦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11题 下列哪一个不是表现学习态度的( )。

A.对教师的态度 B.对作业的态度 C.对集体的态度 D.对同学的态度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2题

弗洛伊德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 )。

A.力比多

B.心理社会危机 C.自我调节作用 D.心理防御机制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3题

吉布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了( )进行实验研究。

A.视崖装置 B.刺激偏好程序 C.斯金纳箱 D.纵向追踪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4题 角色游戏的高峰期是( )。

A.幼儿小班 B.幼儿中班 C.幼儿大班 D.小学阶段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15题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是( )。

A.初二 B.初三 C.高一 D.高二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27题

一般而言,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是在( )。

A.6~8岁 B.7~9岁 C.8、9~10岁 D.11~12岁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28题

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最初容易形成,发现这一现象的是( )。

A.霍尔 B.劳伦兹 C.格赛尔 D.华生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0.第29题

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 )。

A.横向设计 B.纵向设计 C.相关设计 D.交叉设计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1.第30题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源自与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称其为( )。

A.自我同一性 B.同一性扩散 C.同一性混乱 D.心理社会危机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2.第31题

传统的气质类型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他把气质分为( )。 A.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B.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C.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D.弱型,兴奋型,安静型,活泼型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3.第32题

乳儿期是( )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A.言语 B.思维 C.注意 D.动作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4.第33题

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是在()。

A.小学

一、二年级 B.小学

三、四年级 C.小学

四、五年级 D.小学

五、六年级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5.第45题

乳儿能够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这符合( )特性。

A.知觉的恒常性 B.思维概括 C.感觉的恒常性 D.感觉的概括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6.第46题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开始以( )主导。

A.游戏 B.劳动 C.学习

D.社会实践活动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7.第47题

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为6岁6个月,比奈量表测得的智力年龄为7岁4个月,则这个儿童的智商(IQ)为( )。

A.111 B.112 C.113 D.114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8.第48题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

A.婴儿期 B.童年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9.第49题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幼儿期思维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0.第50题

儿童( )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进行辨认左右方位。

A.2 B.3 C.4 D.5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1.第6题

乳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包括( )。

A.头尾原则 B.近远原则 C.等级整合原则 D.系统独立原则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2.第7题

小学儿童道德动机发展的基本特点有( )。

A.由服从向独立发展

B.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C.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已脱离具体形象性 D.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3.第8题

初中生记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

A.自觉地运用意义识记 B.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 C.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D.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4.第17题

以下关于早期动作发展对乳儿心理发展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有( )。

A.动作技能的发展是乳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B.发展空间知觉、形成初步思维活动作准备。 C.为有目的活动——游戏和早期学习准备条件。 D.发展乳儿的独立性。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5.第18题 下列关于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理解正确的有( )。

A.是指个体心理的年龄阶段而言,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B.是指某一阶段个体所具有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C.在某一年龄阶段具有特定的特点,且阶段与阶段之间没有交叉 D.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6.第19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B.消极词汇是指儿童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C.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词汇逐渐增多 D.随着年龄的增长,积极词汇逐渐增多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7.第21题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表现在(

A.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B.思维已经摆脱直觉行动性 C.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无意性 D.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8.第22题

对婴儿期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是( )。 A.说话

B.手的抓握动作 C.模仿动作 D.独立行走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9.第23题

幼儿记忆的发展表现在( )。

A.记忆容量的增加

B.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C.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D.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0.第24题

关于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的理论解释有( )。

A.“竞争假设”理论

B.“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 C.依恋理论 D.心理理论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1.第25题

意志品质的发展包括( )。

A.意志自觉性品质的发展 B.意志果断性品质的发展 C.意志坚持性品质的发展 D.意志自制性品质的发展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2.第26题

儿童记忆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B.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C.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D.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3.第34题

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

A.学业成绩开始分化

B.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C.智力因素的主要作用还未显示 D.学习策略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4.第52题

揭示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有( )。

A.纵向追踪 B.习惯化范式 C.三山实验 D.优先注视范式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5.第53题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包括(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6.第54题

高中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B.身体发育相对稳定 C.情绪活动的两极性 D.心理品质日趋稳定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7.第55题

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1~2岁 B.2~3岁 C.3~4岁 D.5~6岁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8.第56题

研究者按照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 )。

A.受欢迎的儿童 B.受欺负的儿童 C.不受欢迎的儿童 D.受忽视的儿童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9.第57题

在儿童个性形成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自我意识的发展

B.道德意识的发展 C.家庭教育 D.学校教育

标准答案:A|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0.第58题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有( )。

A.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C.直觉行为思维占主导地位

D.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1.第16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以至于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2.第20题

儿童的先天气质类型可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中间型。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3.第51题

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4.第4题

试述婴儿期的依恋对个体未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标准答案:

(1)在认知发展中,依恋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儿童探索行为和问题解决的风格上。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2)在同伴关系上,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关系到儿童的同伴关系。早期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他们的朋友人数更多,且更容易接触。(3) 在儿童的行为上,至少对于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依恋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但另有研究发现,女孩婴儿期的依恋类型不能预测以后社会能力发展的问题。

总之,对于父母的健康依恋将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同时,早期依恋增加了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以后能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显然,早期依恋对于日后发展确实产生了影响。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5.第5题

试述高中生中的早恋原因。

标准答案:

高中生中间较为常见的早恋原因如下:

(1)从内在原因来看,首先是高中生的生理成熟;其次是道德观念相对薄弱和自制力不强。 (2)从外在原因来看。家庭、学校、社会的不正确态度,会成为高中生早恋的催化剂。

(3)从性意识的发展上来说,早恋是十分自然、正确的现象,少男少女对特定异性对象的好感、爱慕也是十分纯洁的。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6.第42题

对初中生学习的心理指导应注意哪些方面?

标准答案:

(1)重视初中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作用;(2)智力作用必须建立在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3)智力的发展,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调整。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7.第43题

试述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标准答案:

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1)生理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初中生产生“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2)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落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3)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环境和教与学的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段的个体非常重视自己在同龄群体和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使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对这一现象应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中的特殊转折期。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8.第44题

结合实际,试述依恋对乳儿未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标准答案:

依恋对乳儿的情感、智力和以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乳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自身就会比较温和友爱,形成依赖感。如果乳儿失去母爱,得不到母爱或看护人的亲近,那么乳儿的心理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摧残,造成乳儿智力低下、性格粗暴、行为野蛮。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0 此题得分:0.0

49.第1题

简述横向设计的优缺点。

标准答案:

横向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0.第2题

幼儿期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标准答案:

幼儿注意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注意的目的性以及注意品质的发展两方面。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1.第3题

简述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的原因。

标准答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能力。游戏是幼儿的学习与工作,游戏活动最充分地反映与体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一)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反映。(1)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重复练习的需要;(2)满足幼儿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的需要;(3)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2.第35题

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的主要观点。

标准答案:

(1)儿童行为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2)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3)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性。(4)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3.第36题

简述乳儿动作发展的原则。

标准答案:

乳儿动作发展的四个原则分别是头为原则、近远原则、等级整合原则和系统独立原则。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4.第37题

简述鲍比尔、安斯沃斯关于乳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标准答案:

鲍比尔、埃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月~3岁)。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5.第38题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标准答案:

(1)母亲自身的条件的影响,包括年龄和饮食;(2)母亲疾病的影响;(3)母亲服用药物的影响;(4)母亲酗酒、吸烟的伤害;(5)母亲的情绪状态的影响;(6)母亲所处环境的影响,如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的影响。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6.第39题

简述我国学者朱智贤关于乳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标准答案:

我国学者朱智贤将婴儿期的依恋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2)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7~12个月);(3)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上)。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7.第40题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

标准答案: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58.第41题

简述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标准答案: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祝蓓里将其归结为以下六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1.第10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教育 C.年龄特征 D.内部矛盾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11题

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是(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成年早期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12题

以下几对方位概念中,儿童最先掌握的是( )。

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内外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3题

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 )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八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4题

乳儿能够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这符合( )特性。

A.知觉的恒常性 B.思维概括 C.感觉的恒常性 D.感觉的概括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5题

3岁以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 )。

A.以有意注意为主 B.以无意注意为主

C.无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D.有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20题

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在( )左右。

A.4个组块 B.5个组块 C.6个组块 D.7个组块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36题

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制约于他们的( )。

A.分析水平B.综合水平C.记忆水平D.概括水平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38题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0.第39题

婴儿大脑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大脑单侧化 B.大脑重量的增加 C.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D.大脑形态的发展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1.第40题

儿童的第一反抗期多出现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2.第41题

世界观开始初步形成的时期是( )。

A.小学时期 B.青春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3.第42题

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的缺陷是( )。

A.儿童在实验室环境中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使得实验结果有局限性

B.实验室内的条件控制得过于严格 C.不能对儿童得行为进行重复观察

D.对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得各种因素根本无法控制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4.第43题

观察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这属于( )。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5.第44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6.第45题

皮亚杰认为延迟模仿能力出现在( )。

A.7~8个月左右 B.10~12个月左右 C.18~24个月左右 D.1岁左右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7.第46题

相互作用说的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高尔顿 C.华生 D.施太伦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8.第47题

( )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基本途径。

A.活动 B.游戏 C.劳动 D.学习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9.第48题

儿童形成数概念的发展阶段顺序是( )。

A.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B.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D.给物说数→按数取物→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0.第49题

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

A.自我意识的成熟 B.道德意识的成熟 C.自我概念的获得 D.角色意识的建立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1.第1题

研究者按照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 )。

A.受欢迎的儿童 B.受欺负的儿童 C.不受欢迎的儿童 D.受忽视的儿童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2.第2题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一般表现在( )。

A.心理发展是迅速的 B.心理发展是不协调的 C.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D.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3.第3题 决定初中生加入团体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A.空间距离 B.年龄、性别 C.个人品质 D.行为方式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4.第6题

安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A.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 C.矛盾型依恋 D.混合型依恋

标准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5.第7题

下列关于遗传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有( )。

A.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力设备及其功能 B.遗传因素变异或遗传病,可导致非正常人格或低能儿

C.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 D.遗传通过气质类型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发展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6.第8题

乳儿言语的发生阶段包括( )。

A.反射性发生阶段 B.单词句阶段 C.双词句阶段 D.咿呀学语阶段

标准答案:A|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7.第9题

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

A.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B.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C.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D.从单词句到完整句

标准答案:A|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8.第16题

初中生情绪活动的特点表现在( )。

A.情绪活动的两极性 B.情绪体验缓慢

C.情绪活动的内隐性 D.富于活力的情绪状态

标准答案:A|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9.第17题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有( )。

A.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C.直觉行为思维占主导地位

D.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0.第22题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主要在于内部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具有阶段性,她将儿童发展的阶段分为(

A.幼儿言语发展阶段 B.儿童人格建设阶段

C.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 D.青春期阶段

标准答案: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1.第23题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 )。

A.爱玩、会说

B.好学、好问、求知欲强 C.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D.个性初具雏形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2.第24题

乳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包括( )。

A.头尾原则 B.近远原则 C.等级整合原则 D.系统独立原则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3.第25题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在( )。

A.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到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B.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C.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细致的评价

D.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发展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4.第27题

小学儿童道德动机发展的基本特点有( )。

A.由服从向独立发展

B.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C.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已脱离具体形象性

D.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5.第28题

儿童采用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

A.复述 B.组织 C.联想 D.背诵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6.第54题

揭示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有( )。

A.纵向追踪 B.习惯化范式 C.三山实验 D.优先注视范式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7.第55题

婴儿的记忆一般经历哪几个过程?( )

A.感知 B.认识 C.回忆 D.再现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8.第56题

幼儿记忆的发展表现在( )。

A.记忆容量的增加

B.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C.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D.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第19篇: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案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2.了解并掌握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3.了解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 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发展的起源、机制及其结构的变化;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特点。  教学内容:

一、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认识的起源

皮亚杰认为,应当在活动(动作)中去寻找一切认识的源泉,即 认识起源于动作。

(二)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的。

(三)认知结构的变化

所谓结构,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不仅指具有解剖学意义的实际结构,也包括功能意义上的结构(李其维,1999)。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一)皮亚杰关于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以具有质的差异的认知结构作为各阶段间的划分标准。3.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定向性。

4.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先前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系统。

(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批评

两个主要批评:

1.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而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思维能力;

2.个体的认知发展并不止于形式运算阶段。

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同化和顺应,分别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各个阶段有哪些特征?这四个阶段的特征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二节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特点,了解相关的实验;2.了解青少年的辩证思维;

3.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青少年的形式运算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点及其相关实验、研究;

2.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一、青少年的形式运算思维

(一)天平实验

(二)钟摆实验

(三)化学混色实验

二、青少年的辩证思维 瑞吉尔(Riegel,1973)提出,“辩证思维”是个体认知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三、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 (1)对可能发生事情的思考。 (2)提前计划性思维 (3)运用假设检验进行思维。 (4)元思维。 (5)超常规思维。

 思考与练习:

1.(1)皮亚杰等人关于青少年的形式运算思维的三个实验中,哪一个实验说明青少年能比儿童认识更多不同的可逆性?

(2)哪一个实验说明青少年期个体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归纳—推理”能力?

第三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了解并掌握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特点;

2.了解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认知发展观;3.了解认知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4.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文化情景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

1.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最近发展区;

3.认知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4.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文化情景解释。  教学内容:

一、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两种工具的融合与两种心理机能的分类

维果斯基借鉴恩格斯关于人类借助工具改造自然的思想,提出工具的使用使人产生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物质工具也成为个体行为的工具之一;

另一种行为的工具是心理工具(或精神生产工具),它指的是各种语言和符号。

个体的认知发展变存在于某种一般性的智慧产品——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之中。

(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可概括为:

(1)儿童的一切复杂心理活动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心理机能最初存在于人际间,随后逐渐成为儿童内部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词语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

(三)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或称“可能发展区”),是介于个体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段区。

现实发展水平,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二、文化人类学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研究

(一)认知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人类学理论强调环境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二)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文化情景解释

青少年思维的文化—情景研究取向与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观察研究的比较。

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与低级心理机能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怎样利用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节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研究范式;2.了解凯斯的认知发展理论; 3.了解希格勒的信息加工观点。  教学重点、难点:

1.凯斯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阶段;2.希格勒的信息加工观点。  教学内容:

一、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研究范式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系统,通过编程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思维或认知活动。

二、信息加工认知发展理论

(一)凯斯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操作阶段 (2)表象性操作阶段 (3)逻辑性操作阶段 (4)形式操作阶段

(二)希格勒的信息加工观点

希格勒的重要思想是,将儿童认知的发展视为与生物进化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一种适应性行为的发展,认知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外在刺激、经验积累以及主体的自我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相联系。

 思考与练习:

1.(1)凯斯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2)说一说每个阶段的特征?

第五节 青少年的信息加工能力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青少年的知识基础,了解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成分,了解知识获得过程对青少年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

2.了解青少年信息加工心理资源的变化及其信息加工速度的提高;

3.了解元认知能力的提高;4.了解青少年的科学思维的特点。 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基础影响下的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成分;2.元认知概念的理解以及青少年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 教学内容:

一、青少年的知识基础

(一)专家和新手的比较

(二)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

知识基础影响下的人类信息加工过程有两种成分: 一是可以概括化为概念和关系网络的知识结构;

二是对内容进行连续的认知活动操作所需的一系列过程或策略。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2.策略和认知过程

新手和专家在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和认知过程也存在差别。

(三)知识获得过程对青少年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

专业知识不仅通过大脑中已经存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知识获得本身就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信息加工能力。

二、信息加工容量和速度

(一)青少年信息加工心理资源的变化

(二)信息加工速度的提高

信息加工速度是决定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信息加工速度的主要评价指标是反应时。信息加工速度会因任务、被试年龄和知识基础的不同而不同。

三、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一)元认知的基本成分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Flavell,2001)。

(二)青少年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1.青少年元记忆的发展

首先,青少年元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元记忆知识方面。

其次,青少年元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元记忆监控方面。 2.青少年元理解能力的发展

元理解——指认知主体对自身的阅读理解活动及其有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认知、监控和调节。

包括元理解知识和元理解监控两个方面。 3.青少年元学习能力的发展

元学习是指元认知在学习领域的应用,主要指学生对自己动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的策略原则及发展的控制。 4.青少年的元认知与问题解决

研究发现,元认知独立地存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并能弥补一般能力的不足,促进个体对问题的解决。

四、青少年的科学思维

到大学阶段,青年人的思维具有了更强的科学性(Kuhn,1989),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联系理论与证据的方式的重构。

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元认知,它包括哪几个成分? 2.青少年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六节 智力理论与青少年的智力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传统智力理论;2.了解并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了解PASS智力理论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斯皮尔曼的智力理论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教学内容:

一、传统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是一种心理测量学取向的理论,它包括智力的因素理论和智力的分层结构理论。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一)数学逻辑智力

数学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是智商测验的主要基础,包括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言语智力

把语言能力称为智力是创痛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等文字能力。

(三)空间智力

加德纳认为空间智力的核心能力是准确地知觉到视觉世界的能力,包括一个人对最初所知觉到的事物进行改造或修正的能力以及重造某些视觉经验的能力。

(四)音乐智力

音乐智力是指人对音乐进行认知、加工和创作,包括对声音的辨别和韵律表达的能力。

(五)身体运动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指一个人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和熟练操作对象的能力。

(六)人际关系智力

又称社交能力,即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其核心是留意他人和判断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

(七)自我认识智力

自我认识智力是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这是一种关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能力。

三、PASS智力理论

PASS智力理论是戴斯(J.P.Das)、纳格利尔里(J.A.Naglieri)(J.R.Kirby)、柯尔比等人提出的智力动态过程理论。

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青少年的智力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和模式。

 思考与练习:

1.吉尔福特(J.P.Guilford)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包括哪三个维度,各个维度包含哪些内容?

2.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变化有哪些规律?

第八章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含义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2.了解并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了解情绪的早期经典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和关于情绪的新理论。

 教学重点、难点: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3.情绪的认知理论;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相对历程论。 教学内容: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一)情绪的定义

四种典型定义:

(1)《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

(2)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弗(A.Daliffer)的定义; (3)美国心理学家扎伊德(Izard)的定义;

(4)我国心理学家彭聃龄(1987)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情绪的表达

情绪表达(emotional expreion)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活动而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并藉以达到与外界沟通的目的(张春兴,1994)。

(三)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广义上:情感(feeling)与情绪一样,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狭义上:不完全等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的一种较为复杂而稳定的态度体验,如道德感、爱与恨。

(四)情感与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作用 3.社会调节功能

二、情绪理论

(一)早期经典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詹姆士在1884年提出了一种“反常识”理论,认为:人快乐是因为笑,人伤心是因为哭,人恐惧是因为战栗;兰格于1885年提出了类似的情绪理论,他强调血液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2.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首先反对詹姆士—兰格理论的是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及其学生巴德,并提出了一些质疑。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2.沙赫特的认知—生理情绪理论

沙赫特提出情绪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因素的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器关键性的作用。

(三)关于情绪的新理论 1.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不是认识活动的副产品,而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自身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2.情绪相对历程理论(opponent—proce theory of emotion)

该理论是对情绪状态产生时特殊生理变化的一种假设: 大脑中掌管情绪的部位,可能存在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在某种情绪状态下会产生与此状态相反的情绪。如,痛苦的情绪产生时,相对的快乐情绪也会随之产生。

 小组讨论:

1.你近期的情绪体验有哪些,这些情绪有哪些外在表现? 2.你更认可哪一种情绪理论,你的理由是?

第二节 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情绪的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2.情绪的心境化; 3.社会性情绪的发展;

4.情绪结构的变化,及表情认知能力的发展。

 教学内容:

一、情绪的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文饰性转变

情绪的文饰性是青少年情绪的另一大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致,就像戴着一幅假面具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其内心真实的情感。

二、情绪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出现心境化趋势

心境化,就是情绪反应相对持久稳定,情绪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 一方面表现为延长反应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延迟做出反应。

三、情绪体验的内容: 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社会性情绪在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时期才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具有更深刻的情绪体验。

四、情绪的结构更加复杂:表情认知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情绪与其他心理过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表情。表情指各种情绪体验在身体姿势、语言表达及面部上的外在表露,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 小组讨论:

1.你理解什么是心境吗,说一说最近一个月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2.回忆自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情绪情感特点的变化,有哪些符合今天学习的内容?

第三节 青少年的亲密感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青少年亲密感的含义;2.了解关于青少年亲密感的理论观点; 3.了解亲密感的发展历程; 4.了解亲密同伴关系的功能。  教学重点、难点:

1.沙利文的人际发展理论;2.埃里克森的亲密观; 3.亲少年的依恋理论; 4.亲密感的发展历程。  教学内容:

一、亲密感的含义

亲密感(intimacy)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依恋,其外在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亲密关系。

二、关于青少年亲密感的理论观点

(一)沙利文的人际发展理论

沙利文(H.Sulliven)强调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对亲密感的影响,认为亲密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埃里克森的亲密观

埃里克森(Erikson),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建立了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人格理论。这一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前后相继的八个阶段。

(三)青少年期的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三、亲密感的发展历程

(一)“友谊”含义的变化

儿童对友谊内涵的理解日益深刻丰富,与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密不可;

进入青少年期,他们的社会判断能力更准确,更多地以人的内在心理而非外在特征作为判断标准,开始把“亲密”作为友谊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亲密表现的变化

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好朋友的亲密性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

其次,在整个青少年期,青少年对好朋友的行为表现、心理变化更敏感;

最后,青少年期的个体在帮助或安慰朋友时逐步增强了其移情能力和社会理解力。

(三)亲密“对象”的变化

在整个青少年期,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亲密行为急剧增多,而与父母的关系却相对有所下降。

(四)从同性交往向异性交往的转变

根据沙利文的理论,前青少年期和青少年早期的友谊关系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逐渐由与同性交往向与异性交往的过渡。

四、亲密同伴关系的功能

1.青少年期亲密感的发展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和性别的社会化。

2.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过程中,个体通过与同伴的频繁交往,了解很多在父母那里无法得到的信息,学习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3.另外,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交往的内容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亲密同伴关系的作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有健康的亲密同伴关系才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 小组讨论:

1.你觉得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同伴的关系有哪些不一样?他们分别在你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四节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情绪调节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青少年常见情绪困扰;

2.了解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应该注意的几方面。 教学重点、难点: 1.青少年自卑感、焦虑和抑郁的表现及克服;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 3.青少年高焦虑状态的预防;

 教学内容:

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情感倾向趋于稳定,但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第二,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有时会因冲动而犯错误。

第三,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情感表露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性的特点,并且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第四,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爱恋的萌芽。

二、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

自卑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

(二)青少年焦虑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引起青少年焦虑的原因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

(2)考试焦虑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3)大学生中另一常见的焦虑类型是对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

(三)抑郁表现及产生原因

抑郁,是一种感到无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 小组讨论:

1.遇到情绪困扰(如考试焦虑),你是怎么调节的?

 参考资料:

1.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张进辅主编.《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2;

3.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李艳玮,李燕芳.心理学科学进展,2010.4.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程涛, 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2004.5.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魏义梅,付桂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风格发展研究贾德梅.徐光静,李洪玉.人力资源管理,2010.7.大学生认知风格发展:4省4460份问卷.王丽,陈旭,张晓露,孙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8.试析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学的关系.王宗箎,史秋衡.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9.大学生认知方式与职业选择的关系研究.石婷,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2009.10.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和完善的途径探析.岳宝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

11.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牛慧娟.现代教育科学,2008.12.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余艳丽,许波.河南大学,2010.13.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情绪的关系研究.刘恋,葛喜平.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2012.14.情绪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史倩,张妍.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15.抑郁青少年快感缺失与情绪表达的相关研究.何庆欢,豆春霞,彭子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6.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研究——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刘桂荣,郭淑新.安徽师范大学,2014.17.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黄卫平,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20篇: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第一章

第一节

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系统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研究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用“www”表示(what,when,why)  研究对象为:0-18岁 第二节

 儿童观:古希腊时期(缩小了的成人);欧洲中世纪(儿童如天使);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认识儿童)  陈鹤琴(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

 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  卢梭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分为四个阶段

1) 出生-2岁,是身体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

2) 2-12岁,是“理智睡眠”或外部感觉发展时期

 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某一年龄段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普典型的、稳定的特征。

第四节

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

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优点:自然真实,简便易行 不足:难以回答”为什么” 注意:单盲条件,观察者的偏见,做好观察的准备

 心理生理法旨在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对发展和个体差异有所影响,并有助于研究者鉴别出那些不能清楚报告内部体验的婴幼儿的心理经验 。 第五节

 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技术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不足: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不能确切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收到“出生组效应”。

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

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研究者可能产生练习效应

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新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

 (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强化物,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结果是获得操作性行为。

启示:1.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

2.对学生的社会期望行为的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3.教学可以分步进行——程序教学(特点:自定步调,小步子,主动学习,及时反馈)

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观点:

1.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中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2.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循环的阶段

3.带提醒强化是行为模仿的重要性原因

3) 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

4)

15-成年为“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这是其主要应实施道德教育。

第三节

 从种系发展的历史看:

1) 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 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3) 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 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 心理发展特点: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 不平衡性 4) 个别差异

5) 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

发展迅速的时期)

A.生理的关键期:如胎儿在胚胎期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

育成长的时期

B.心理的关键期:0-2亲子依恋

1-3口语学习

4-5书面语

学习

0-4掌握数的概念 10以前外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 5以前音乐学习

划分类型有:按生理发展划分(柏曼以)、按智力(皮亚杰)、按个性发展(埃里克森)

4.自我效能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

启示:1,榜样的示范效应 2,重视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 3,平时活动中,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的观点:

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个体认知发展过程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建立初步因果

关系)

2.前运算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单思维,无守恒概

念)

3.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衡性以及整体性等

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

概念)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 1, 偏爱法

2,习惯化与习惯化(客体知觉) 3, 视崖(深度知觉) 4,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种行为,说

明其具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听觉:主要涉及三方面:检测,辨别,定位 视觉,视敏度:眼睛分辨细微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知觉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即观测婴儿对某个违背有关客体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

三、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思维模式为动作

思维。

四、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

常识信念。(2岁之内出现) 第二节

一,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

2, 前运算阶段 特点:单思维,自我中心。(利用“三山任务”

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

a) (儿童是否能够通过“守恒”任务,是皮亚杰用来判

定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参照指标)

3, 具体运算阶段 特点:多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初步具有逻辑性 4, 形式运算阶段

特征:认知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对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进行心理价格,能运用原理进行 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缺点:早期实验范式过于成人化,研究任务比较复杂。) 第三节

一. 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研究(天平秤任务) 第四节

一, 计数原则 1, 一对一原则 2, 稳定次序原则 3, 基数原则 4, 抽象原则 5, 次序无关原则 二,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相对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三, 错误信念的两种范式:1,意外地点自任务 2,意外内容任务

四,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第一节

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智力就是个体学习的能力。2.智力是个体思维的能力。3.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4.智力是测验所测的能力。5.智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分别为

1、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

2、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3.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阐释了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 智力的PASS模型(戴斯提出)

该理论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二是认知心理学。

他们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注意——唤醒系统/单元、编码——加工系统/单元、计划系统/单元,这3个认知功能系统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同时又执行各自的功能,而且他们提出,“最好将智力看做是认知加工过程。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第二节

智力发展的一半趋势 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智力发展的群体差异(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发育商数(DQ):DQ=MA/CA×100(其中,MA为测得的成熟年龄,CA为实际年龄)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因素的区别:1.结构不同。2.结构完整性不同。3.作用不同。4.影响因素不同。5.与活动结果的关系

重要的非智力因素:1.成就动机 2.成就目标 3.能力观 4.对成败的归因 5.习得性无助

情绪智力:意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1.情绪直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2.在思维中对情绪进行同化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第六章

一、语言的发展 1.语意的发展 (1)词汇的增长 大致10至13个月时,儿童开始产生最初的单词。标准:1.是自发说出 2.与一定意义相连,即有所指。3.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2)词类范围的扩大 儿童慈宁宫1岁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单词,这些单词通常是他们所熟悉的或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事物名称,基本上是名词和动词。 1.5岁以后,儿童陆续开始使用其他各类词,包括形容词,副词,代词。 1.5至2岁期间,个别场合下儿童言语还可能出现更抽象,更复杂的数词和连词。 2至6岁,主要是实词,虚词只占10%--20%,语气词会逐年减少,连词、介词、副词比例会增加.形容词,从2岁至6.5岁,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发展,4.5岁增长最快。 对时间词汇的理解,说明儿童首先理解现在然后以现在为起点向前后延伸。 2.5岁至5.5岁,理解水平“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幼儿理解人称代词意义时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转换参照点。 (3)词义的扩张与缩小 过度扩展:即儿童在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儿童赋予所说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 词意的缩小:儿童过于狭小地应用某一称谓。 二.语法的发展

多数语言的语法包括三方面:词序、曲折变化、声调 2.句法结构的发展 1.儿童的发展阶段 (1)单词句:意指儿童试图用一个单词来表现那些成人用句子才能表达的含义。 (2)电报句 (3)完整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2岁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句法发展过程是从没有修饰词的简单句到有修辞词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2.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

(1)句子的功能慈宁宫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方面。最初三方面密不可分,随年龄增长逐渐分化。 (2)句子的结构从简单松散到复杂严谨 6岁时儿童的句子一般就比较完整了。 (3)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儿童刚开始掌握的句子类型是陈述句,到幼儿期陈述句占全部语句的1/3左右。

三、环境和学校理论 1.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首先提出。 2.强化说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非常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模板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