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6: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现象。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已。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英国的高尔顿。 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准所支配。 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的强调☻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段理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发展为物是美国的华生。 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里的发务是获得信任感,客服怀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质。

2、婴儿后期(2-4岁):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德自主、羞耻;意志。

3、幼儿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

期(

4-7

岁)

:主动、内疚;目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

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外部表现

3、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是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 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 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个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因素。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发展的连续变化过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交叉设计研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美国的吴伟士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大约在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表现为;①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②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③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他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之所以又称道德实在论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标。

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能力。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避免孤独;爱的。

7、成年中期(25-50岁);敷衍、停滞 ;关心。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或延误;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过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作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景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2、从不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视崖 深度知觉

☻婴儿期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发展的最宝贵时期。 ☻6-12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现象。 ☻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1、直觉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变成个别语法。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

(0-4个月)。

2、多音节阶段(4-9个月)。

3、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活动。

2、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的结果。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1、掌握守恒: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笑的发展过程: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

☻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2、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气质以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近期最受重视。

婴儿的气质类型:

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型。 ☻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出的社会性连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3、特殊情感连结阶段。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客体我的发展:这一时期婴儿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的克制自己的烦燥,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的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仍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关于游戏的理论:

1、精力过剩论:主要是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 ☻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次、量词。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为薄弱。

☻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提问类型的变化表现在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

☻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从幼儿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的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儿童的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1、运动抑制;

2、情绪抑制;

3、认知活动抑制;

4、延迟满足。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蔼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于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考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型和强制性。

☻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童年期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即小学四年级。

☻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

1、直观形象水平: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小学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新的思维结构的主要特点: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2、思维具有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

3、补偿关系认知: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

☻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童年期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日常问题类型变化,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变化,三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在伙伴集团中的3种关系期: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他们的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组成团伙。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友谊的发展: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又称顺利时的合作;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年龄范围

11、12岁-

15、16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0-1岁第一加速期)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特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第二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其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原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人际关系:青春期交友范围缩小。选择朋友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先疏远、后接近。对父母依赖减少,能看到父母很多缺点;对老师品头论足。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帮助孩子渡过反抗期要点:

1、在反抗期到来之前做好思想准备;

2、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3、以友相待;

4、引导子女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第六节 青年期心理发展 ☻青年期(成年初期)年龄范围

17、18-35岁。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分三阶段;1二元论阶段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做是一种“实用性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 ☻自我意识发展:青年期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

1、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

2、来自他人的评价修正自我意识个体表现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形式。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两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斯普兰格把人分为6类:理论的、积极、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人生护航舰:恋爱和结婚,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安托露丝) ☻青年期朋友关系:女性朋友数量多于男性,女性朋友之间谈更多的心里话,有更多的情感支持;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在一起做事;女性对情感关系更有责任心,包括对爱人、朋友、家庭和孩子。

☻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6类。 ☻青年人的人格表现的越来越成熟。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年龄范围35或40岁-60或65岁。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年龄在50岁左右。

☻中年期的记忆力保持平稳或下降很小。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中年期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满意的变化。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男女同化”);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艾里克森:繁衍并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职业发展表现在: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最高峰)、工作绩效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复杂。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年期朋友的数量少于青年期,但朋友间亲密程度高于青年期。 ☻艾文森发现37-41岁对于多数男人是一个不稳定、焦虑和变化的时期。

第八节 老年人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晚年期)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有丧失期的观点和毕生发展观。丧失期:心理机能衰退;“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有生长和衰退两方面结

合而成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 ☻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老化最明显的视觉、听觉,其次是味觉、痛觉。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原因:一是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整个记忆加工过程需要的时间太长。二是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显示普遍下降的趋势

☻适应退休过程分4个时期: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

4、稳定期

☻老年人与子女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老年期人格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库伯勒-罗丝 死亡过程分5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1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真题集(心理咨询考试)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

发展心理学精华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