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研究途径: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2、主要派别: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儿童中心说以及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一、横断研究

二、纵向研究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各自独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3、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知论”。 A皮亚杰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B他的心理发展建构学说: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C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D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中。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b前运算阶段: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c具体运算阶段: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d形式运算阶段: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E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发展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婴儿前期(0-2)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3-4)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4-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 形成同一角色,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理论的特点:

A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B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C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D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A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间互为决定因素 B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C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B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C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种水平6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四、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1、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2、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3、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4、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5、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注意对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

二、记忆的发展:12个月后,出现了延迟模仿,说明婴儿的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主要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1、言语发展的理论:A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B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C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2、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和句法的发展。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笑的发展:自发性笑(是反射性的,不是社会性的),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2、哭的发展:主动的操作性的哭泣,才是社会性的哭。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3、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二、气质: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三、社会性依恋:

1、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2、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的划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阶段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客体我的发展。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 第一单元 幼儿期的游戏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有如下观点: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1、儿童游戏的特点:

A婴儿的游戏特点,1岁以内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B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a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有某种相似性;b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c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d具有想像的特点;e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C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2、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1、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变化、词类的扩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有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1、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容易运用机械记忆,两种记忆匀增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3、记忆策略的形成:

A记忆策略的发展:5岁前没有策略;5-7岁是过渡阶段,不能自主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10岁后能自主采用策略。

B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如下特点,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五、第一反抗期:3-4岁时出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12)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2、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主要的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归类和系列化)

4、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能力逐渐提高。

二、思维的发展:

1、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10岁左右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2、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A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概括水平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B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C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主要特点如下,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概念:自我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2、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总体而言,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了变化;其次,父母处理儿童日常问题的类型了发生了变化;第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1、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2、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四、友谊的发展: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重视友谊关系的意义: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

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2、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五、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家长和老师应做好儿童入学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准备。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1、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

2、生理机能的变化: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

3、性的发育和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器官发育、第二特征的出现、性机能成熟。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发展: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2、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在: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二、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的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1、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和反抗的迁移。

2、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父母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在反抗期到来之前做好思想准备,调整与他们的关系,改善对待他们的态度,为正确对待反抗期做好铺垫;尊重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要求;以友相待;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为了生活而诞生。有人认为青年期的个体属于“边缘人”。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25岁达到顶峰。卡特尔把智力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智力。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二、思维的发展: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个体对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一是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一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是自我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斯普兰格曾把人分为6种类型: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以分为6类。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青春期萌芽,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

2、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及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三、亲密感的建立:最核心的关系是指恋爱和婚姻。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安托露丝将夫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

五、职业的适应:影响职业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家庭因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和常规的六种类型。

六、人格的变化:“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和“外倾性”得分有下降的趋势,而“宜人性”和“责任心”得分有升高的趋势。 第四单元 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择偶应该把内在的标准放在首位,因为内在的标准相对来说不容易改变。

二、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常用的技巧有:重视第一印象的建立,主动热情,学会赞美别人,积极的自我暗示,善于找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正确对待批评。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或40-60或65)

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既能体现出平稳性,又表现出过渡期的变化性。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1、女性更年期:从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其特征是:第二性征开始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有关的组织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妇更年期综合症”。

2、男性更年期:起止时间比女性要晚5年。特征表现为,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循环机能障碍,也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变化。 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变化,不重视简单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三、创造力的发展:在不同的领域,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意识的发展: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二、人格的变化:人格变得较为成熟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更多地采用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少采取否认、歪曲、退缩等消极防御机制;

4、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工作绩效保持在很高的水准。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第一,要认识到挫折和不幸的普遍性;第二,要淡泊名利,力争做到“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第三,“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被认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征。

二、毕生发展观:是巴尔特斯提出的。基本观点包括: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

2、不同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衰退也晚;

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 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适应退休的4个时期,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和稳定期。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1、夫妻关系,老年期的婚姻满意度依然很高;

2、与子女的关系;

3、与朋友的关系。

三、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四、死亡的来临: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死亡过程的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二、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坦然面对死亡: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将最终面临死亡,关键是使自己活着的每一天过得充实和有意义,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思考死亡的目的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1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真题集(心理咨询考试)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