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去年树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00:0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的角色心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课件,录音机,友情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课件:师: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树枝……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是吗? 生:是!

师:围绕着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读!

生:去年的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读,让我们尽情地和课文交流、对话。看看待会儿你会有哪些收获。开始!(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汇报阅读收获:生1:我发现了,鸟儿是一只十分守信的鸟生2:我觉得大树和鸟儿真是一对好朋友。鸟儿从南方回来后,发现大树不见了,就千里迢迢来寻找他,通过各种方法,最后找到了树, 树却变成了火柴,最后火柴也被点燃了。生3:这个伐木人真可恶!生4:这篇课文是告诉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要随意砍伐树木。生5:课文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生6:我从文中感受到说话做事要信守诺言,答应人家的事要说到做到。 ………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师:读了这篇课文,你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生1:为什么把这篇课文取名为《去年的树》呢?而不叫《树》,或《小鸟和树》呢?生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生3:为什么树做成火柴,点燃后,鸟儿还会对灯火看那么久,还要唱起那首歌? 生4: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 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很多,感受很多,你们真了不起啊,第一次与课文进行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了。让我们继续与课文交流,对话.也许你刚才的疑问, 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得到大家的共鸣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3、组内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汇报交流成果:生1:这篇课文取名为《去年的树》,既能与今年的树做对比,又能说明鸟儿是守信的,不失约,起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生2,课文讲述这样的故事:一年前,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 树也天天听鸟儿唱歌。他们成了一对知心朋友。然而冬天过去了,鸟儿却见不到大树,只看到残留下来的树根。他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油灯里找到了大树的化身。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生3:因为小鸟对大树的友情十分深,而现在大树生命就要到尽头了,所以要看了一会。生3:小鸟可能第一眼看到灯火,他可能不相信灯火就是大树变成。所以第二眼看到灯火,好像就感觉到,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生4: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火烧完了,就证明大树生命结束了。小鸟想在他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一眼树。生5:我觉得小鸟两次看树是在歌颂大树,因为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所以他是在歌颂大树无私的奉献精神。 ……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1、导语:师:同学们,你们说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以什么为主呢? 生:对话。师: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角色啊?

生:(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师:请同学们选择最喜欢的角色来读,最好能加以表情和动作。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辅导。

3、出示对话,通过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和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树根站在这儿,“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火,还在灯里亮着。”

4、师小结: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让我们连起来读,体会小鸟心情变化,好吗?(生齐读)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同学们,你说大树还在吗?鸟儿是怎么认为的?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2、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唱过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童话,认识了一些词语朋友,来,再和它们打一打招呼,全班同学齐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二、演一演

表演:请一名同学做小鸟,一边飞,一边找,一边问。其他回答并做出相应表情与动作(放有关音乐,烘托气氛)。师:谁愿意来做一回小鸟呢?(请一位同学)别拿书,出来.你在教室里面,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自己好朋友大树。一边找一边问, 你在谁跟前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配角,来跟你对话,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好,你去问吧(这位学生,在教室里随机寻找朋友对话) ……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这种焦急,牵挂,关心的心情,被大家表演得惟妙惟肖,真不愧是小演员。

三、语言实践。师:小鸟,你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生1:我会说,大树永别了,我会永远怀念你!

生2: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歌了,我已经完成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别的火柴踪迹,再为您唱歌。

生3:我觉得他会说:“大树,我一生能交你这样的朋友真是一大快事呀!”

生4: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要不然还可以看到你身前的样子。现在我要走了,请你以后多保重啊!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出示卡面)

生:愿意。

师:好,赶紧拿出来,为大树写上几句深情的话吧。

(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

生1: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方,但我们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生2: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间,但是,这一生能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也死而无憾了。如果还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朋友。

生3:朋友啊,朋友,我再也不能听你歌唱了,再也不能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了,但你我之间的友谊将永远燃烧在我心中。

生4:小鸟,我的好朋友,我要被燃尽了。再此之前,我想对你说: “永别了小鸟!我此生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真是荣幸呀!你非常诚信,我们永远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生5:小鸟,你真情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不远千里来给我唱歌。最后,我要用最后一次火波来照亮你,永别了.……

师:同学们,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理话。大树就是这样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但是作为这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吧,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还有其他,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生1: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 “真诚是无私,是难能可贵。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生2:我想对伐木人说几句: “你们为了自己利益,砍伐了树木,可是你们是否知道,真情被你们破坏了.如果你们还有一些良知的话,希望不要再砍伐树木了,不要再让更多小鸟伤心了.”

生3: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 “你们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人说“愿你们真心珍惜友情,永远和你们朋友活下去。

生4:我想对树根说: “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伤心.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伤心。”

生5:我想对作者说: “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结局.不能写稍微轻松的话题呢?“ ……

师:听到了你们那么真诚,肺腑的话,老师被你们深深地感动了。这节课呀,咱们通过老师和同学们,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交流,对话,让我们一起真正走进了课文。难得是,刚才还有人和伐木人说话,小鸟说话,和大树说话,还对作者说话.学完了课文之后,老师也是感慨万千,我在想啊。咱们这个世界上,人啊, 树啊,鸟啊,这些万事万物都真正交流对话,那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啊!也希望所有同学能像小鸟和大树一样能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份友情,愿“诚信为友情”与世界同在,愿我们永远是朋友。

四、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

五、布置作业:(可任选一题)

1、续编故事:明年小鸟还会来吗?

2、课外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好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有的学生说: “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在“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谁能说说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生说)

二、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1.研读第一次唱歌 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有了个大概的了解,那课文中有几次写到鸟儿唱歌给她的好朋友大树听的?快看看课文,浏览一遍,看看几次写到唱歌呢?找到相关的语段读给大家听(请生说)

现在老师把你们刚刚读的打到大屏幕上,大家看一下,

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当你读到这两次唱歌的时候,你的感受一不一样?(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 (读第一个语段的时候感受到开心,读第二个语段时感受到悲伤) 那是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快乐,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悲伤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鸟儿的歌声一起回到去年(板书:去年)

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看看是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快乐。轻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生说:天天)别的同学你是从哪儿读出了快乐呢?

你从这个语段,从天天这个词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他们的快乐,一个天天给好朋友唱歌,一个天天听好朋友唱歌,想象一下,这是个怎么美好的画面啊!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这个画面?(想)那就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吧!我来读第一句,待会儿我示意一下你们就读下面一句,好吗?

出示: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无论烈日炎炎,也无论冷风习习(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谁的眼前浮现画面了?老师告诉你啊,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都要学会。

就这样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临别前,这对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我们一起看一下,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自己读 男同学当树,女同学当鸟儿,咱们来读一读这些话,(生读) 师:我们来看这个对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你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师生对话)(愿意)那你应该怎么回答我呢? 面向全班:鸟儿们,你们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一起来回答我

我听出来了,明年春天,你们一定回来唱歌给我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对话,把他们之间那种深情的、依依惜别的感觉读出来(还分男女生读)

2.研读第二次唱歌

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小鸟带着这一份承诺,飞向了南方,她飞过了秋天,避过了冬季,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春天,来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写今年的部分,看看读了这一部分又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读)(板书:今年)

读了这一部分课文,你的心情怎样啊?(悲伤、替小鸟着急„„) 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你们越读越悲伤越读越难过啊?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对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这里又写到了鸟儿的几个对话,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鸟儿的心情。同桌之间互相练一练,待会儿我请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练读)

分别请三组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刚才六位同学都读完了,谁读得最好啊?你为什么觉得他读得好呢?刚刚这六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咱们读书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你们看,这几组对话都很简单,都是鸟儿问,鸟儿问,鸟儿问,但是鸟儿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问的?你们能体会到吗?(能)那好,老师给你几句话,请你将你体会到的鸟儿在问这几句话的心情填在横线上,然后你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想好的同学请举手。 出示: 鸟儿

地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

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地问女孩: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填(奇怪、疑惑、着急、焦急、惊奇、怀着最后一线希望„„)

师:这些词,如果我要选择三个按照这样的顺序填上去,你觉得要怎么填比较好啊?(奇怪—焦急—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把这些词填上去,自己再大声读一读这几句话。

奇怪也罢,着急也罢,绝望也罢,鸟儿的这声声呼唤,树根听到了,门先生听到了,小女孩听到了,只有谁永远都听不到了?(大树) 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生问,师答,师生合作)

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三组对话。

3.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自己的好朋友,心里是多么地焦急啊!当它得知树已经被“砍到”,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卖掉了”,而“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还亮着时,(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想像出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师:透过这一个看字,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再接着读下去,

(出示: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字,这个时候,你仿佛听到鸟儿在说什么呢?如果树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听到鸟儿的歌声。

同学们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看字,这两个看字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是透过这两个看字,我们却读出了鸟儿和大树之间深深的情意!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文字朴素,感情真挚。

咱们读一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4.师激:好了,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大树已经不在了,但是为什么鸟儿非要找到大树唱歌给他听呢?

同学们,鸟儿飞走了,却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像同学们刚刚体会到的,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生说:友情、守信)(板书:友情

守信)

(守信、友情)这也是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想一想,说一说:课文学到这里,你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想一想,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出来。

出示: 我想对

鸟儿 大树 人们 自己 „„

2.结束语:

大树已经不在了,但他却永远活在鸟儿的心里,我们被鸟儿和大树那深深的情意所感动,同学们的话也让我深深地感动!

五、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去年————————今年

友情

守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之一 尚美博客 发表于 2006-10-3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之五 瓦房店太阳中心小学 李耀波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以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品读重点字词,领略文章内涵:享受语言文字之美,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达到学以致用。打破老师独揽课堂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路,培养问题型的学生,以激起求知欲望,并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

重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7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gbrong 发表于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

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

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

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

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

1、3

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教后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

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樊市襄樊市大庆路小学 梁 敏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略处理第

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蝙蝠飞行的“灵巧”。学习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读中理清试验准备工作。读中比较试验结果,读中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角色转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研究发现!

3、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雷达发明的理论来源。

2、理解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设计思路】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得好:“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不是靠我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但阅读活动中的“读”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读,读中要有思,读中要有悟,读中要有问,读中要有比较,读中要有发现„„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读”,要抓住一个“读”字。以“读”为经,以“练”为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1、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软件。

2、收集关于雷达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激趣,揭示课题(略处理§1、2)。

1、师: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指名说)。

2、过渡:

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小节,你心中有疑问吗?(生回答)

⑵ 引读第二自然段,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处理§1、2,启发学生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学习课文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奠定了基础。课始动,学生的主动注意动起来了,感觉器官也动起来了。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学习§3)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⑴ 课件出示§3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⑵ 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⑶ 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比„„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⑷ 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⑸ 比读,赛读,师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⑴ 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

⑵ (课件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读是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老师要采用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悟”,以实现学生的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利,读中有问,把读的意义拓展开来,把读的环节由低到高,铺排开来,使“读”步步深入,走得更“扎实”!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学习§4)

1、师过渡:

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4:

⑴ 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⑵ 请生上台板书。

⑶ 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默读§4第

一、第二句话:

⑴ 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 交流,师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

(实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

⑴ 引读第三句话。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⑵ 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5、齐读§4:

〖设计意图〗角色转移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与教材对话的位置,转为“事中人”,将活泼好动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转移角色进入课文,促进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对学生读中的语言训练。以“读”为经,以“练”为纬,让学生先了解有哪些准备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让学生整理成一段话,使其“言之有序”,“读中发现”。读是有层次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其主动发现。有人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开启学生的心门,让其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主动发现。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自由读§5。

2、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

二、三次试验经过。

4、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

二、三次试验结果。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象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⑴ 指名读。

⑵ 自由读这二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

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师导: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⑶ 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5、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三次试验证明„„”

⑵ 指名读。(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⑶ 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并凭借教材,小组间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中比较。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有收获的“读”。

6、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自学生词,抄写生词。

2、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作业:

⑴ 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⑵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⑶ 以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自选作业,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完成作业,这也是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板书设计】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之四 桦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张伟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3、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学生发表看法)

2.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3.(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用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十分亲切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出示提纲,指导自读

(1)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想法。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自学提纲中的方法提示,犹如沙漠中的路标,夜航中的罗盘,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减轻了学生阅读时的负担。

二、提出疑问,梳理问题

1.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读第

一、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3.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一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4.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5.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6.全班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资助学习和探究。

三、合作探究,初步感悟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2.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词语。

坚毅:坚定有毅力。文中指在山区找一块菜地是相当困难的,家人都觉得不可能,面对家人的疑惑,父亲却非常有信心有决心。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文中指父亲刚开出的菜地,被暴雨冲走泥土,露出了无法种植的岩石。

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4.讨论感悟,指导理解句子。

①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的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 2009-8-3 11:54:00 | By: lscjf ]

0 推荐 28﹡父亲的菜园

青田县实验小学

陈建锋

教学目标

1.

认识“婴”等8个生字,理解“坚毅”等8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

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自读自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勤劳、坚毅,领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的言行,感受父亲的品质,巩固“抓言行、悟品质”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领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愚公移山》歌曲视频。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愚公移山》歌曲视频。

2、组织交流关于寓公移山的知识,谈谈对寓公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的感受。

3、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愚公似的父亲。(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寓公移山的故事耳熟能详。父亲不就是现代版的寓公吗?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中引入新课,为本文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也容易激起阅读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检查生字词的学习,了解预习情况。(出示三组词语,生读,讲讲自己对三组词语的理解。)

狰狞 贫瘠 荒凉 坡地

坚毅 红肿 没有气馁

诱人 翠绿 碧绿 翡翠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学生自由说、合作说,教师给予点拨。) (设计意图:词语的学习不拘泥于掌握生字词,还可以与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结合。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传统的方法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被忽略。)

三.回顾“提示”,明确方法

1、出示单元学习提示与课文学习提示: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读读下面这个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故事,想想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地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如果有兴趣,可以把描写父亲的言行的语句抄下来。(学生读,回顾本单元精读课文“抓言行、悟品质”的学习方法。)

2、小结:不管是单元学习提示,还是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都再次提示我们,学习写人的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或心理。

(设计意图:单元连接语和课文前的连接语,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提示我们学习课文的方法,学习时要利用好。特别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对本单元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温习,才能体现从学习到运用的转化。)

四.自读自悟,交流感受

1、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出示学习要求:仔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父亲品质特点的动作、语言,在边上作批注,写写自己的感想)

2、交流汇报,质疑问难。

(1)同桌或前后桌学生交流讨论。

(2)组织汇报交流学习感受。

(3)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重点指导交流的句子:

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垦一块菜地!”

(对于父亲想在这样荒凉的坡地上开垦一块菜地,我们都很没信心。只有父亲是坚定的。)

(句子对比:a、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说:“我们去开垦一块菜吧。”

B、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垦一块菜地!”)

(找一找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分组对比读。明确读课文时,要留意说字前面的提示语,往往提示说话的态度,语气。)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父亲起早摸黑地开垦荒地,天天如此,很勤劳。)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锹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把开垦菜园看得很重,不顾自己的身体。)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父亲从山脚下把土挑上山去,直到双肩红肿,脚板上起泡,很坚毅。)(联系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联系后面的课文,我们知道父亲这么做是多么不容易。读课文时要联系上下文,这样就能把课文读懂,读透。朗读体会。)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父亲精心伺候菜园,执著,有恒心。)

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父亲选定了目标,就充满信心地去做。)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自读自悟,交流学习所得,要注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同时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不能放任自流。)

五.总结呼应,升华主题

1、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巩固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特点的方法,懂得父亲用他的勤劳、坚毅,开垦了这块荒凉的坡地,使得这里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

2、你觉得课文题目能改为“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学习的总结既要注意思想的领悟,也要重视方法的习得。而对题目的思索,既是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的进一步感受,也是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深度探究,是一举多得的学习。)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勤劳 坚毅

荒凉的坡地

碧绿的翡翠

(动作、语言)

总设计意图:

《父亲的菜园》的教学设计,我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做起。我认为把握课文大意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

而连接语提示了一组课文学习的重点及学习的方法。本课是略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从单元学习提示中提炼出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巩固从精读课文领悟到的学习方法,体现“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的略读教学思想。

阅读教学时,对于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而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容易被忽视。我让学生用心读课文,边读边批注,充分交流学习心得来领悟作者通过怎样的言行描写出父亲的品质。竭力做到既“得言”,又“得意”。

推荐第2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篇课文,课文讲述了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树却不见了影踪。可是,真诚的友情还在,真诚的约定还在,通过鸟儿四处寻找,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不管树变成了什么样,鸟儿依然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课文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童话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就是在这平淡的语言中充满了一种深挚透明的美。通过学习明白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人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理解;体会人与动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3、明白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明白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及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都是违法的。

4、知道人人都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乱砍乱伐是一种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激发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鸟最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

1、提问:树和鸟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树需要鸟,鸟也离不开大树。有树的地方就有鸟,有鸟的地方就有大树------。)既然树和鸟谁也离不开谁,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2、那么课文讲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赶快去学习课文吧!

3、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指导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师指名读,正音。

3、让学生说说你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导说话: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他们还会说话呢!我们去看看它们都说了些什么。

1、让学生找出角色对话。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小鸟,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注意语气的领悟。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4、想一想,说一说:

〈1〉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他想过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影响吗?你想对伐木人说点什么吗?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学生思考,教师指名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教师集中讲解。

四、指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1、第三条: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证书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

2、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及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

3、师边读边讲解意思。

4、让学生听了以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五、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有感情地再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2、“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4、让学生思考:鸟儿明年还会来吗?如果来它希望看到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乱砍乱伐是一种违法行为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几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中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读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更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通过创设情景的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法律知识,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条和第二十一条让学生明白乱砍乱伐是一种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保护知识。

总之,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感觉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等等。每一堂课都有优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推荐第3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师:钟迁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研读课文,抒发感受。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教育,建立保护森林的法律意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信守诺言是多么高尚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位朋友,请看——( 教师出示一棵大树) (这是一棵粗壮的树、茂盛的树)请看第二位朋友——(一只小鸟的图片) (这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这只美丽的小鸟站在大树上,为大树唱着动听的歌。大树呢,摇曳

着茂盛的枝条,入神地听着„„大树和小鸟之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去年的树。(板书课题)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让我们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听情景朗读,边听边想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者你有哪些收获?(播放课文朗读)

2、看到你们的表情,相信你们一定有所收获。指名说(树和小鸟是好朋友,他们的感情很好。我发现了鸟儿是一只十分守信的鸟。我觉得小鸟和树很友好。

三、研读课文,倾心对话

刚才很多同学都从课文中体会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板书:鸟儿、树、好朋友)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小鸟和树是好朋友?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做好标记。

1、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出示相关语句,将两个“天天”着重指出)他们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你们感受到什么?(他们的感情好到不想分开、他们在一起很快乐。)

2、可惜,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小鸟要飞到南方去。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的情景。(出示树和小鸟分别时的对话)自由读读他们说的话,体会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读: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3、你们听出鸟儿和树的心情了吗?(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但是我有个疑问,小鸟为什么不说“我明年春天回来”,而说“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呢?(这是小鸟向树许下了一个承诺)应该怎么读呢?(要坚定) 请再读一次小鸟说的话(指名读)。

4、从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感觉到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说的话,女孩子读小鸟说的话。

5、他们就这样怀着美好的愿望,依依惜别。冬去春来,小鸟“又”飞回来了。重点词“又”。兑现自己对朋友的承诺。可是它看到什么情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6、她会怎样寻找?同桌合作学习6—14自然段,找出三次询问的话语。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你听出了小鸟怎样的心情?(焦急、担心。)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同样是询问,第二句比起第一句,小鸟的心情有没有变化?(更焦急)

那第三次对话呢?(更焦急了,也更担心了!)

(3)指名读(眉头皱起)“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4)分组读。

(5)现在我们加上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话,来分角色读。(在小鸟的问话下显示树根、大门、小姑娘回答的话)

(6)树根是大树的一部分,大树被砍了,树根是怎样的心情呢? (伤心)

(7)指名读:“伐木工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四、引导想象,补充留白

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相聚了。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出示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文字)——“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1、鸟儿在看什么?她是怎样看?(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

2、你觉得此时鸟儿在想什么呢?(树,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3、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信守承诺、表达他们深厚的友情)

4、歌还是去年的歌,只是曾经欢快的节奏里已经充满了忧伤。(第二个“看”)这时,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假如你是小鸟,你想对灯火说什么呢?

5、指名回答

6、小鸟和树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7、小鸟历尽千辛万苦地寻找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8、如今,对着已化为灯火的树,小鸟还是唱起了去年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9、现在又要分别了,对着灯火,鸟儿是看了又看,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人类不应该破坏森林,保护森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有规定:第三条 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证书

式样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第二十一条 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保护森林,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六、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大树在自己被燃尽之前,想给小鸟寄一张友情卡,你能帮它写一写吗?出示幻灯

附: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好朋友

小鸟------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第一次读这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去年的树,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心里很好奇课题为什么是去年的树?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了课文后,心里有许多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为小鸟那执着的爱,它所传达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恒久的情感,越是读它就越是感动。为了设计好这节课,我吸纳了网上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想体现以下两点:

1、“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怎样将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呢?我努力想构建一个生命的诗意的课堂,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中,从而享受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美的眼神献给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呼应,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在课文的处理上,我组织学生多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有机融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的橱窗。

2、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这堂课上,我在让学生感悟的同时很注重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提供课堂练笔的机会。比如初读课文,我让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质疑问难;研读时,我让学生划重点词句理解;拓展读时,让学生想象说话,补文章空白,还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下感受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的渗透。语文课在追求有情有感有美有味的人文时,不忘它的工具性,这是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位。

推荐第4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研读课文,抒发感受。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信守诺言是多么高尚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2教时 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板书课题:去年的树(齐读)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1.请大家读课文,哪里不明白的,打个问号。

(学生读,教师巡视,随即点拨:有的小朋友在读第二次了,真认真啊!有的小朋友结合课后问题去读,这是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疑问:

A.“歌唱”和“唱歌”有什么区别?(这两个词很接近,但用的地方不同,“歌唱”一般带有赞美什么的意思,比如“歌唱祖国”,“歌唱家乡”,“歌唱美丽的景色”,而“唱歌”不含这些意思。

B.鸟儿为什么要对着灯火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取“去年的树”?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还有哪些同学也有这个疑问?这个重要的问题待会儿我们一边深入地研读课文,一边思考着解决好吗?) „„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真会读书!

三、初步研讨,合作学习,主动探索

师:孩子们爱读书,也很会读书,边读边想,提出了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仍然用读书的方法,在读书中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刚才通过初步的读,我们知道了小鸟和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个方面来写了小鸟和树的友情?[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勾出描写小鸟和树友情的词语或句子。哪里让你感动的,在边上画一颗心 。

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这些句子,读到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同时也结合着思考刚才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A、学生读书,勾画批注,主动思索(巡视,个别指导)。 B、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有可以把你的意见说给另一个组的孩子听听)

C、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交流自渎时所得,相互启发、促进。 小结:孩子们读书很认真,积极思考,积极地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我们下节课的全班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信孩子们在下节课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读,互相交流,表达情感。

师:谁能把上节课找到的描写小鸟和树友情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交流交流。

相互交流

1、“天天„„”一句。

读着这个句子,你心里想说什么?

(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那样的相依相惜,真是一对朝夕相处令人羡慕的好朋友啊!)

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美美地读! 2.分别时的对话。

师:读着他们分别时的话,你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吗?(难舍难分,有些伤感,无奈)树的话该怎么读?小鸟的话该怎么读?跟你的同桌练一练。(鸟儿是在向树保证、承诺,应该读得坚定些,宽慰树的心情。 请男女生对读。

小结:寒冬将至,鸟儿跟树要分别了。他们约定,明年鸟儿还回来唱歌给树听,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板书:约定)

师:然而第二年春天,当鸟儿回来找他的好朋友树时,事情却发生了变故??树被人砍倒了,做成火柴,卖掉了。鸟儿就那样一路找啊找啊„„在鸟儿寻找大树的过程中,你是怎么体会到他们真挚的友情的?

3.鸟儿找了很多地方。

师:为了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好朋友,小鸟可是历尽艰辛。你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说?(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千里迢迢,不顾一切,不辞辛劳,万分着急,费劲周折)

鸟儿的心急如焚,你从哪儿看出来? 4.出示小鸟向人询问的三次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话,指名读,点拨: (1)自己的好朋友找不到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到什么地方去了?”语速都加快了,说明心里很急。

(2)“树在哪儿,您知道吗?”你在为大树担心,你的焦虑之情溢于言表。你一边焦虑地向人打听,一边在心里呼唤朋友树对吗?你怎么呼唤的?

(3) 小鸟一路风尘仆仆地找来,他的好朋友树还在吗?此时他 的心里充满了忧伤。他难过得都快要哭出声了。师:读着,读着,你们是不是也被小鸟感动了?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那份焦急,担心,急切,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深厚的友情啊!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次。

二、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好朋友树已经不在了,但他化为的灯火还在。

1.于是,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最后一段

2.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看了一会儿”、“又看了一会儿”?为什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从鸟儿的这些动作里,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这两个“看”字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多么守信的小鸟啊!)(小鸟那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朋友。)(第一个“看”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朋友已化为了眼前的这一盏灯火,他有点伤心,说不出话来。他想努力从灯火中找到朋友的影子,所以睁大了眼睛。)

3.想象说话

A、现在,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可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B、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这是一只多么重情、守信的小鸟啊!

当小鸟在煤油灯旁,深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时,我们也在心里为小鸟的美好心灵唱起了赞歌。是啊,真挚的友情是可贵的,信守诺言是美好的,送大家一句话:诚信是生命之树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愿每位同学都能将这朵花开在自己的心上!

三、想象写话,深化主题

师: 故事学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了。但老师总在心里想,鸟儿是这样的信守诺言,那么树呢?树是不是也这样?当伐木人来砍他的时候,他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请想象一下这个情景,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师: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了,也许同学们的心里还有很多话要说,对小鸟,对大树,对伐木人,甚至作者,那么回去后,拿起笔来,把你心里要说的话写下来。

约定

板书:小鸟去年的树 寻找 信守诺言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第一次读这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去年的树,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心里很好奇课题为什么是去年的树?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了课文后,心里有许多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为小鸟那执着的爱,它所传达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恒久的情感,越是读它就越是感动。为了设计好这节课,我吸纳了网上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想体现以下两点:

1、“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怎样将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呢?我努力想构建一个生命的诗意的课堂,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中,从而享受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美的眼神献给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呼应,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在课文的处理上,我组织学生多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有机融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的橱窗。

2、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这堂课上,我在让学生感悟的同时很注重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提供课堂练笔的机会。比如初读课文,我让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质疑问难;研读时,我让学生划重点词句理解;拓展读时,让学生想象说话,补文章空白,还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下感受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的渗透。语文课在追求有情有感有美有味的人文时,不忘它的工具性,这是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位。

学习过程:

师:今天上课的内容叫做? 生:《去年的树》。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五个人举手,看来有一定难度,我们准备准备好吗?翻开书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的什么?接着讲的什么?最后讲的什么?

生:学生自由读书。

师:好,轻轻合上书。下面我们就用接龙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是不改变故事的大致内容,自己组织好语言,我来开个头吧。我们要讲的故事叫做《去年的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谁来接着讲──

生: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 师:你说得挺好,你要是大方点,会说得更好。 生: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 师:接着讲──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天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我发现你把这篇课文读得很熟呢,还加上了自己的感情。接着来──

生:他回来找不着书,就问树根,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你知道吗?树根说:伐木工人把它砍倒,运到山谷里去了。

师:好的,第一次寻找没有结果,继续──

生:然后鸟儿飞到山谷里的工厂里,对门先生说:门先生,你知道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吗?门先生说:它在工厂里面切成细条条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师:我想给她补充一点:切成细条条── 生: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师:然后讲什么你知道吗?

生:那个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灯旁边坐着一个小女孩,她问小女孩:她知道火柴在哪儿?女孩说:火柴用光了,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那里亮着。

师:就剩下灯火了,谁来把故事结尾讲完?

生: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鸟儿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唱完后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好,真好。刚才呀,讲故事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的感受融进了故事里。其实呀,不管是讲,是读,是听,这个小故事都感动了无数的人的心。请你们再一次翻开书。默读课文。这次请大家把那些让你感受深刻,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内容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简单地记录在卡上。开始。

生:默读,勾画,记录。

师:如果写好了,可以把勾画的内容读一读,觉得差不多了,可以找到你的朋友交流交流。

师:到你们朋友那儿去交流一下。 生:找自己的朋友交流。

师:刚才我加入了这个小组的讨论,我觉得很有收获,我带着自己的想法去,但还没来得及说,同学们在滔滔不绝交流自己的感受。好,通过刚才的交流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疑问,或者你觉得这个疑问很有必要和大家探讨探讨。来,你说。

生:为什么鸟儿会对着灯火唱歌呢?

师:你的意思是灯火不是树,对吗?(边说边板书)还有吗? 生:鸟儿为什么要先看一会儿灯火,然后再唱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呢? 师:为什么要看它,也就是他当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对不对?还有吗? 生:鸟儿为什么要两次看灯火?

师:两次看灯火你都注意到了,跟刚才提的差不多,看来待会我们要对结尾好好品味一下。(对另一生),来,你说。

生:我想知道就是鸟儿唱完歌,会想些什么?

师:还是对鸟儿看灯火的想法,会想些什么?你来──

生:我觉得树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树根跟树应该是同一个人呀,树根为什么说是他被砍倒,而不是我被砍倒。

师:哦,他说树根跟树是一体的,也许我们把树分成几部分,就像我们在学标点符号的对话一样,把嘴对鼻子说,眼睛对嘴说,它们之间是单独的部分。我的想法啊。还有没有?

生:就是为什么它看了一会灯火不直接飞走呢?

师:同学们,看来主要两个问题在这儿:一个是他为什么要对着灯火唱歌,一个是他对着灯火他想些什么?很好。我们很把问题放一下,看能不能随着交流的深入解决一些,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好朋友,我记下来。他读懂了树和鸟儿是好朋友。 生:鸟儿非常珍惜他的好朋友树。

生:我读懂了鸟儿为了给树唱歌这个去年的承诺,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从这里看出鸟儿很守信。

师:守信,而且提到了一个承诺,诺言是不是。还有吗? 生:伐木人把他砍倒运到山谷里去了,就说明这个人类破坏环境,这个树后来就变成灯火消失了。

师: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就是说破坏环境,让很多动物失去了友情。

师:看,以前我们提到伐木都是讲破坏了环境,今天他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伐木破坏友情。真好,再说一下。

生:我读懂了鸟儿和树之间的友情很深。

师: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用一个词来说:是友情很深厚是吧。体会到了是友情吗?或者我就写个情,你同意哪一种?还是友情?好。同学们,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你们看,一个小小的故事,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的东西,真棒!我想问一下,还有哪些同学也感受到鸟儿和树之间的友情。这么多,说说看,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结合有篇文章,我发现鸟儿飞到很多地方问树在哪儿。

师:他不停地寻找树,你觉得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对吧。还有,不同的地方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生:就是鸟儿为实现诺言不惜一切代价,立即向山谷飞去……飞到村子里,看出鸟儿为实现诺言不惜一切代价。

师:你谈到诺言,正是有这份友情,他才坚持不懈地寻找。好,再来。

生:我和他的地方是一样的,是两人友情很好,树不见了,鸟儿才不惜一切代价去找。 师:既然说到友情很好,很深厚,相信还有地方能让你感受到。

生:还是那个地方,就是说他见谁问谁,你知道树在哪儿吗?特别着急,想见到树。还有他两次盯着灯火看,第一次呢,他想,这是我最后给你唱歌,我把我的诺言遵守了,希望你能珍惜这次。第二次他看就是觉得我们俩以后不会再见面了,希望你能珍惜。

师:孩子,你读懂得真多,而且你把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都已经解答了。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感受到,鸟儿天天给树唱歌。如果他们友情不是很深的话,就不会天天给树唱歌,树也不会天天听。

师:发现没有,他强调一个词,什么? 生:天天。

师:这友情是一天天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的友情需要培养。还有哪儿感觉到他们的友情?

生:还有从第五自然段,春天又来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他的好朋友树来了。如果友情不是很深。他干吗来找树呢?

师:是,你说得很好,是,文章的处处渗透着他们的友情,而且还有一处非常明显,就是他们分手前的那一次对话,我请一对好朋友读这一次对话。

生:两学生读分手时的对话

师:他们的对话让你感受到什么?你说。 生:他们对话非常真诚。

师:哦,你说到了真诚,有没有一点难舍呀?那我想问树是谁?那我问你啊(问刚才朗读树的孩子。)你看森林里这么多树,你真的相信鸟儿说的话吗?为什么?

生:我相信,因为以前的日子里,鸟儿天天都会给我唱歌,所以我相信鸟儿的话。 师:你说到他们之间的这种信任。再请一对好朋友来读。 生:一对好朋友读对话。

师:多么深厚的友情啊,鸟儿说了,他答应树,明年春天一定要回来唱歌给树听,我们把答应别人的话叫诺言,从哪些地方你们感受到了鸟儿他是守信的,是信守诺言的?你来说。

生:我是从第五自然段,春天又来了……鸟儿是信守诺言的,春天刚来,他就到这里来找他的好朋友树。 师:来,继续。

生:还有从第5自然段一直到17自然段都讲的是小鸟找他的好朋友树,最后实现了他的诺言。他找不到树了,他很着急就说明鸟儿特别想承诺自己的诺言。

师:他注意到了鸟儿寻找树的经过,其实刚才那位同学也是这样在谈,而且他还谈到了心情。你们发现了没有,作者在写鸟儿寻找的过程非常巧妙,主要是用了三次对话,第一次是对──

生:树根。 师:第二次── 生:门

师:第三次── 生:小女孩。

师:现在请你一个人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读一读这三次对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开始吧,可以不读旁白。

生:读这三次对话。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每一次小鸟问树在哪里的时候,他都是用焦急的心情和语气来谈的,他在想,他的好朋友树到哪儿去了?

师:她体会到小鸟每一次心情都很焦急。可能我们体会到这心情会有些微妙的变化,每个人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听听他的──

生:而且,他会每次都比上次更着急。

师:他说的是下一次比上一次还要焦急,肯定还有区别,来── 生:我知道为什么,第一次── 师:咱们现在不说为什么,就说你体会到什么。 生:他一次比一次着急,最后特别着急伤心。

师:好,在着急的心情上还多了一个伤心。来,你──

生:树别做成火柴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全忘了,就是想见到那棵树。 师:说得真好。谁还想说?

生:我的好朋友树都变成火柴了,我还能给他唱歌吗?非常伤心。

师:觉得自己心里没着没落的是吗?好了,自己许下的诺言没办法实现,刚才同学们体会到鸟儿的心情微妙的变化,有焦急的心情越来越强烈,有复杂的心情在变化。但是,有一样没有变,大家都知道,你说──

生:他说过的承诺。 生:他渴望找到树的决心。

师:有一样没变,他一定要找到树。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得非常好,还有体会到其他吗?假如说,去年的树要拍成动画片,要四个人用声音表达心情,你能吗?就地四个人一组练习练习。

师:来,我们先请一组,看看他们的声音能不能展现不同角色的不同心情。来,请你们起立,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倾听这三次对话,想象鸟儿寻找树的经过。准备──

生:四位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他们的声音塑造的角色怎么样? 生:一点都不着急。 师:你觉得谁不着急? 生:鸟儿。 师:你觉得他这个角色演绎得不好,是吧,要不要跟他挑战一下。谁来挑战。其实,我客观评价一下,这个同学很不错,非常投入,他自己的体验和别人不一样的,应该说很不错的。请坐,谢谢你们。

生:又一组同学分角色读三次对话。 师;怎么样,掌声鼓励。

生:树根的对话,他应该伤心一点。 生:门太骄傲了就是。

师:你的意思是门显得有些冷漠,是吧。他见多了,就无所谓了。刚才这一段我们就过去了,同学们用声音表达不同角色时非常好。鸟儿停在了灯火前,刚才有同学问了,鸟儿为什么对灯火唱歌,灯火又不是树,你们有想法吗?

生:灯火是树变成火柴点燃的。 生:灯火是用树的躯体点燃的。

生:树已经消失了,但灯火是火柴点燃的,鸟儿给灯火唱歌,就是为了纪念那棵树。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还有同学想说,请保留你们的想法,随着我的描述,一起走进故事的情境中。(配乐)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鸟儿如约而至,来找他的好朋友树,然儿,树不见了。为了寻找到去年的那棵树,鸟儿从森林飞到山谷,从山谷飞到森林,鸟儿不停地寻找,现在,他停在了油灯前,油灯里是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眼睛,唱起去年唱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同学们,想象一下,看着灯火,鸟儿在想些什么呢?先自己说一说。

生:自己说。

师:好,哪只小鸟把你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我想到了,树非常可怜,被烧成了灰烬了,没了。 师:你是树的好朋友吗?我有点怀疑啊。还有谁说? 生:我睁大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觉得树怎么变成火柴了呢?

师:这样说,,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真的是树吗?你已经变成了火柴了吗?你在频频点头,我这样说可以吗?来,接着──

生:接着我唱起去年唱的歌给灯火听,然后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知道当你燃烧的时候,这就是你生命的尽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唱歌了,你可要认真听,等到化为灰烬的时候,你就什么也听不见了。接着,我就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唱完了歌,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唱的好吗?这可是你最后一次听我唱歌了,我唱得好吗?我就飞走了。(掌声)

师:你真棒!充满了深情。还有同学想说吧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们又见面了,我们要遵守咱们的诺言,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歌,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唱歌了,我就飞走了。虽然我们见不着面了,但是我能遵守诺言,我很高兴。

师:真希望飞走的鸟儿的生活会像以前一样快乐。

推荐第5篇:《给予树》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

31《给予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圣诞节的意义,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金吉娅在特殊的节日里的“特殊”的行动。

2、感悟“给予”,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最会一段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心愿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新年好》的歌曲,提问:

a.孩子们你们听完了这首歌后,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呢? b.最想过的节日是那个节日?(春节)

c.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预设;穿新衣服、放鞭炮、贴对联、收压岁钱、给长辈、邻居、好朋友们拜年。)

d.孩子们我们中国最快乐的节日是春节,那么西方国家小朋友们最喜欢过的是什么节日呢?(圣诞节)

2、介绍援助中心,了解给予树。(画给予树,并在上面粘贴写有心愿的卡片)。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1、点同学认读生字卡片,并且能带读,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板书:金吉娅 ——棒棒糖(亲人);——洋娃娃(陌生小女孩)。

三、走进文本,体会金吉娅内心世界。

1、找出写金吉娅卖完礼物后回家的段落,读一读并把描写金吉娅的句子划线。“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出示课件)

A.“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做一下动作,想一想金吉娅什么都没说,什么也没有想吗?她此时想的是什么?(结合课文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B、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因为她只买了最便宜的棒棒糖。)

C、妈妈为什么看到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有些生气?(出示课件)

D、金吉娅辜负了妈妈,不是个好孩子,你们同意吗?(找多位同学读出原因,并出示课件)

E、金吉娅现在的心情怎样?(内疚、难过)

F、读出金吉娅的心情。(找4-5为学生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金吉娅为什么要买洋娃娃给陌生的小女孩?“可是妈妈,我们已经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了,可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A、“什么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B、你从这一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很可怜)

C、指导读这个句子。

D、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金吉娅,让我们一起走进商场,走到给予树前,拿起一张卡片读一读。(点一名同学上讲台,拿下黑板上给予树上的一个心愿卡片,读一读。)(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E、金吉娅,读完卡片之后,你想做些什么呢?

F、.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当母亲听完金吉娅的话后,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A、课件出示:我()极了,紧紧抱住金吉娅。

B、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与延伸,升华情感。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只是一棵 树?

2、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出示图片)

3、这样一颗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4、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 ——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出示课件)

五.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一些有关帮助别人的作文。

2.替陌生女孩给金吉娅说几句感谢的话。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给予树》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扣住了“爱”这条情感线,让学生在

读书感悟的过程中,感受金姬娅的“爱”。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走进人物内心。

《给予树》教学中,让同学们走进文本感受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直接让学生品读金吉娅买完礼物回家后的部分。“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结合一至三自然段。对比哥哥姐姐“兴高采烈”的表情,体会金吉娅深深地自责、难过的心情。从而感悟出金吉娅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女孩子。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我设计了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来到商场,看到给予树上的心愿卡片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环节。这种亲身实践,感同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理,从而达到读懂人物的目的。理解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与体贴。

三、延伸升华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同学们替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封感谢信。通过小练笔,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推荐第6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年的树》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是日本的儿童文学家,只活了30岁。她的作品很适合儿童阅读。《去年的树》就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被选入了新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本,而且还选入了《世界著名童话选》。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的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鸟儿唱起去年的歌。

教学目标:

.读通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文。

2.学会把文读通、读懂的方法。理解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

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第一时

一、激趣导入,质疑题。

鸟儿与树,是一对好朋友,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齐读题,题质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因为它——————————————。

三、悟读文,理解内容。

(1)带着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情感:

(投影出示小鸟的三次询问)鸟对树的情谊浓缩在鸟的询问中。

、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4)朗读指导:

1、你喜欢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时

一、

回顾文,拓展创新,实现文本对话。

、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厚意,把大树也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你们能代替大树向小鸟说点儿什么吗?(肺腑之言)

2、拓展延伸、多向对话,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小鸟、大门、伐木人、作者……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3、回归题,升华理解,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4、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三、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升华。

1、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4、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文。

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

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

.

推荐第7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1《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徐燕凤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 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认真看着大频,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指名汇报

(板书课题)《去年的树》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51页,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字词 (出示生字)认读生字、词语。领读,开火车读。

3、指导写字“剩”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比如:你的感受,你的疑问„„都可以)。

4、指名汇报

三、读中感悟

1、(出示第

1自然段)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

2、请同学们带着幸福的感受,再读这一段。

3、自由读2——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4、生汇报。

(出示课件)练读对话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5、请大家从第5自然段开始,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小鸟都跟谁进行了对话?

(出示课件)下面的三组对话,任选一组分角色练读。

6、哪一组先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对话,集体评议)

7、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这三句话。(课件出示小鸟的三句话:“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门先生,我的好朋友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请大家先看着屏幕自己练一练,体会一下该怎么读。

4、指名读,任选一句读,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拓展练习,交流升华

师:小鸟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大树,心里越来越焦急,此时,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小鸟说,你想对小鸟说什么?(出示课件)

指名汇报

五、作业

课后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爷爷的煤油灯》

六、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好朋友

小鸟

_____________ 大树

信守诺言

《去年的树》教后反思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第三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地解读后,我对这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抓住鸟儿与大树的几次对话开展读中感悟,悟中深读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渗透中段“以读促悟 有效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研修课题,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教学开展的比较顺利。

1、开题以大树和小鸟的图片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不仅切入了主题,而且较为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文的兴趣。

2、抓住文中的字、词指导读熟、读准,并将较为难写的字加以范写,“融”字范写指导性、示范性较强,学生学习效果明显。

3、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重难点较为突出,教学设计符合中段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对句子及段的能力的培养。

4、指导学生情感朗读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如:语言的创设法,图片情境创设法,文本情境创设法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5、抓住这个童话故事的几个关键环节。如:小鸟与大树的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还有其他对话形式,从中体会小鸟的心情,从中感悟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蕴含的内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1、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但也因此缺乏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化、体验化阅读。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读,个性体验的机会就少了。

2、在教学这篇童话当中,学生情感缺乏进一步的调动和激发,学生读的次数很多,却缺乏对小鸟心理活动的深入体会。于是在感情上与小鸟来产生共鸣,似乎总游离于文字当中,情感之外。

3、加强课堂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4、在课堂中我的主导强了,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推荐第8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材料]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田阳县洞靖中心小学 苏彦

[我的思考]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虽没华丽的词句,但字里行间里蕴含着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文章构思独到,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这种执着的爱,传达的是人类最美好,最恒久的爱,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本文的阅读对话应体现多元性。我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如,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无私奉献。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的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以及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读,铺垫基调

(一)、导入

1、课件出现悦耳的鸟鸣声。师:什么声音?生:鸟叫声(鸟鸣声、鸟儿在唱歌等)

2、师: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动人的图画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大树和小鸟的故事,请仔细听、认真看。

(二)、FLASH画面下,范读全文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动情的FLASH画面,教师充满激情地范读全文,学生入情入境地倾听着。

(三)、交流感受并揭题

1、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

2.看来大家已经被故事打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动人的故事,齐读课题——《去年的树》

[充分借助媒体渲染情境,直入主题。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动情的FLASH画面,自然引领着学生走进了鸟儿和大树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的情感上的共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为整个教学铺垫了“情”的基调。]

二、入情朗读、品味友谊

(一)、初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带着刚才的思考读读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又会有 很多收获。

(二)、交流

1.刚才大家都讲到大树和鸟儿真是一对好朋友,你能读读书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们是一对怎样的好朋友?

2.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并自读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好朋友?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等词语

(三)、积累

大家可以把这些好词语积累起来,写在相应的小节边上。

(四)、朗读

能读出“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吗?为什么“天天”读那么强调?

(五)、小结

真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好朋友啊!

(六)、同法学习

3、4小节,并指导朗读对话

1、还能从其他句子中读出它们是一对怎样的好朋友?出示对话,板书: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等,并让学生积累在书上。

2、天到了,大树知道小鸟必须要去过冬了,可是小鸟真要离开大树时,大树对小鸟是那样的依依不舍,读读分别时的对话。

3. 小鸟也是多么不愿离开大树啊!于是对大树承诺,读句子。 4. 指导朗读对话。

5. 真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好朋友啊!

[初读交流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内化并加以活用。如引导学生感悟“好朋友”,自然引出“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等等贴切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积累。而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又使学生畅所欲言,课堂里充满了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在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中,孩子们深深感受到鸟儿与大树的深情厚谊,对“好朋友”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质疑研读、感悟真情

(一)追问:树到哪儿去了?

1、就这样,转眼春天终于到了,小鸟马上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来了,可是,出示句子(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读

2、年的好朋友大树不见了,小鸟多着急啊!它到处找,到处问,结果找到没有?

3、追问:树到哪儿去了?生说,板书:砍倒。树到哪儿去了?板书:切成细条:树到哪儿去了?板书:做成火柴:树到哪儿去了?板书:化为灯火。

(二)研读最后三小节

1、最后在一个村子里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终于相见了,请大家读读课文 最后3小节。

2、想象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

[这一设计既为整个教学推进提供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实效。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以急促的、诚挚的语调,突出了小鸟想找到好朋友的急切心理,并与学生共同营造了 “追寻”的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鸟儿的诚信与执着,为“灯火”环节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练笔交流、升华真情

(一)、练笔

1、鸟对大树的情,大树能体会到吗?瞧,这摇曳的灯火,不正是大树跳动的心吗?就在他将要被燃尽的时候,大树也有多少话想对小鸟说啊。你们能帮助他说出来吗?

2、请写下大树想对小鸟说的话,并一边指导,引导多元体会。

(二)、交流

在抒情的音乐中学生深情朗读所写的大树想对小鸟说的话,师生边激情点评。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在课堂上与同学、与老师一起进行了交流,我们还走进课本,跟文章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这样的读书才真的把书读懂、读活了。

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跟作者进行对话,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

[“情动而辞发”。整堂课以情为线,入情导读,真情对话,激情点评,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滋养、语言上的训练。此时,小练笔“大树对鸟儿说”的安排水到渠成。学生从课始一直集聚的情感,在这时得以充分抒怀,孩子们赞美鸟儿与大树友谊的真纯的话语让人动容,对于大自然的爱护与关注让人感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吧!] [我的反思]

一、自感成功之处

(一)、从整体来看:我深深感受到整堂课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教师、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亲身触摸文本,感受深层内涵。师生互动自然和谐,创设了良好的对话氛围。教师始终重视与学生进行多元化对话,设计层次呈阶梯状递进,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感受由此自然生成。

(二)、从课堂的各个环节来看:

1、揭题环节:

充分借助媒体渲染情境,直入主题。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动情的FLASH画面,自然引领着学生走进了鸟儿和大树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的情感上的共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为整个教学铺垫了“情”的基调。

2、初读环节:

初读交流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内化并加以活用。如引导学生感悟“好朋友”,自然引出“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等等贴切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积累。而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又使学生畅所欲言,课堂里充满了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在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中,孩子们深深感受到鸟儿与大树的深情厚谊,对“好朋友”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精读交流环节:

对于第二年鸟儿寻找大树环节的处理。我巧妙地设置了“大树到哪儿去了?”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依次追问一位位学生,层层推进,使学生思维处于循环推进状态,在与老师的问答对话中自然追随着鸟儿的找寻踪迹进入了文本的重要环节——“灯火”环节。这一设计既为整个教学推进提供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实效。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以急促的、诚挚的语调,突出了小鸟想找到好朋友的急切心理,并与学生共同营造了 “追寻”的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鸟儿的诚信与执着,为“灯火”环节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配以真情的朗读,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感悟到了情感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表达方式。

4、练笔展示环节:

“情动而辞发”。整堂课以情为线,入情导读,真情对话,激情点评,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滋养、语言上的训练。此时,小练笔:写写“大树对鸟儿说”的安排水到渠成。学生从课始一直集聚的情感,在这时得以充分抒怀,孩子们赞美鸟儿与大树友谊的真纯的话语让人动容,对大树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对于大自然的爱护与关注让人感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吧!

二、对不足之处的思考

(一)、在课堂中如何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问题吧。有时充足的思考时间带来的师生对话可能更为精彩,也可能更多元深刻。如两次 “看了又看”的设计,我觉得如果有充裕的时间,教师能充分引导的话,可能挖掘得能更深一些吧。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个问题往往因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所局限,有时真的不知如何妥善安排,尤其是在这种很想相对完整展示自己教学思想的课里。

(二)、虽然在课堂上我始终重视与学生进行多元化对话,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似乎学生的思维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感受也不断生成。这些曾使自己感到窃喜与得意之处,现在细细反思总感有太多“钓鱼式”的诱导痕迹。是的本课内涵很丰富,有些理解学生一时没有感悟到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否一定要“诱”出来呢?也许老师在结课时引导学生:这个故事发表以来,人们都很喜欢,每个人读它,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读出了一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读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信……课后大家再去读读、讨论讨论,你还能读出更多。这样的处理是否更利于学生接受呢?

(三)、由上面的

(一)、(二)两点想到了老师的教学观问题:课堂上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还是在“启发引导”的幌子下,更多的在考虑教师自己的任务能否圆满完成、自己设计的所谓亮点是否展示?是真正的为学生还是为自己?我不禁自问,但我明白自己以后更该怎么做了。

(四)、另外,今天的课没有很充分地展示最后的练笔后的交流环节,使得最终配乐下学生与文本角色的真情对话、师生间的激情点评这些预设亮点没有亮出来,而且课上没有用上最终在第一个教室里修改好的课件,对课中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留下了少许遗憾。客观原因:今天早上所在班级的电脑出不了声音,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换教室而导致教学时间减少,且多少产生心里慌乱。主观原因:自己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周到,尤其是多媒体(如课件)的使用应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由此想到:平时备课所预设的内容不仅只是教案中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还应包括教学环境的估计、利用与创设等。如今天的课上我就没有估计到FLASH动画和朗读配乐的出音效果如在临时安排的课堂出现变故该怎样应变的问题。理想的课堂境界需要精心的准备,其间千万别忽视了教学环境,这也是我今天的收获之一。

2015.1.24

推荐第9篇:《给予树》教学片断及反思

《给予树》教学片断及反思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指名读。

师:我注意到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只”字和“到底”这个词语,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够读出妈妈的生气。因为她只买了棒棒糖,说明没有其他的礼物了。即使妈妈给她的钱不多,也不能光买那么多棒棒糖啊?

生:我觉得这里面不光是生气,还有妈妈的疑惑。妈妈想,她到底拿那些钱干了什么呀?怎么也没跟我说一声呢?

师:这时,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二十美元做什么了? 生: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了。

生:禁不住诱惑,买了一些小画片什么的? 师:可是她的塑料口袋里只有棒棒糖啊? 生:也许怕妈妈说,藏在衣服里了。(笑声)

生:我想,她还可能没舍得花这么多,想留起来以后再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师:可是,作为妈妈,她多么希望金吉娅能够心里想着兄弟姐妹,即便是家庭并不宽裕,也能够把亲情放在自己的心中啊!回到家中,不等妈妈问金吉娅,金吉娅就主动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妈妈激动的拥抱了她。请你再次读读课文,找一找让妈妈激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读句子)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金吉娅心里很难过。

师:她明明做了一件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当时还不知道她干了什么,妈妈的误会让她难过。 师:可是,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向妈妈解释了呀?

生:她也不知道妈妈是否同意她的作法,所以说话的时候底气不足。

生:我认为是因为金吉娅的钱不够了,不能给哥哥姐姐买礼物了,所以有点难过。 生:在她的心里,哥哥姐姐和那个陌生的女孩一样重要,但是“忠孝不能两全”,(笑声)她也是思考了一番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真好。正如你们所说,这20美元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为妈妈和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可是当她发现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孩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作出了一个一般女孩不能够作出的决定。你能够从这段话中看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女孩吗? (学生默读,汇报。)

生:金吉娅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

生:金吉娅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怕妈妈生气对身体不好,所以一回家就赶紧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真相.师:(做恍然大悟状)原来是这样!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一下子就读懂了金吉娅的心。

生:金吉娅是个善良美丽的女孩子。

师:你这里所说的“美丽”指的是她有一头漂亮的金黄色的打着卷儿的头发吗? 生:我觉得她的心灵和外表一样美。 师:美得和谐,美得统一。 生:秀外慧中。(掌声、笑声)

师:这个词比我说的好!更贴切,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反思:这一部分的处理,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教师还是通过具体的词句让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我注意到……”引起学生对词语的关注;“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给学生角色换位的机会,同时展开联想,训练他们的思维;“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通过说明为什么,让学生体验金吉娅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感悟如何朗读能表现文中人物的心理。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语文学习快乐而富有实效。

略感遗憾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运用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词语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品味,然后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推荐第10篇:《树》教学设计

《树之歌》教学设计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以“树”为主题的识字儿歌。通过不同的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很多与树有关的带“木字旁”的生字,了解汉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归类识字。还能够了解树木的种类和特点等自然常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美丽神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了解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掌、枫”等15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杨、壮”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相关树木的外形和特点。 4.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木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二)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题导入

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一)自学自测 (1)出示本课生字

梧 桐 掌 枫 松 柏 装 桦 耐 守 疆 银 杉 化 桂 (2)指名读词语。

(3)这些词语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绿装 桦树 耐寒 守边疆 银杏 水杉 化石 金桂

(二)小组纠错

(1)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词你明白什么意思吗?

耐寒:经得起寒冷

北疆:北方的边疆

银杏:称白果树、公孙树、鸭脚。落叶乔木。

化石: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

(2)文中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我们会读了,把它们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3)教师提出要求:课文有几句话?

即将读课文的同学看清字、读准音,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如果有什么问题及时告诉他。

(三)质疑拓展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第一句话: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

第二句话: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句话: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 第四句话: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自学指导:

1.出示本课的生字“杨、壮、桐、枫、松”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

2.完成课后的描红。

(一)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师强调书写姿势

(二)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三)质疑拓展

1.师生交流易错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2.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激励学生把字写好,师范写。 3.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订正。

三、归纳总结,达标训练

(1)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2)达标训练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梧桐(wú wǔ) 手掌(zǎng zhǎng) 松柏(bó bǎi) 桦树(huá huà)

银杉(shān sān)

金桂(guī guì) 2.辨字组词。

杨(

) 棉(

) 场(

绵(

桂(

) 桐(

) 挂(

铜(

3.按原文内容填空。

(

)喜暖在南方,(

)耐寒守北疆。 (

)活化石, (

)满院香。

四、日清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所学生字写一遍,默一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绿装 桦树 耐寒 守边疆 银杏 水杉 化石 金桂 (2)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 齐读课文。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识字二树。 2.出示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二、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1.自学自测

(1)出示自学指导

①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种树木?

②从课文中用横线画出前两节树木的特点。品味一下后两小节描写树木的语句,说一说所描写树木的特点是什么? (2)生自学 2.小组纠错

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感悟课文。 3.质疑拓展

学生提出不会的或者不清楚的问题,老师给予解决。

(一)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种树木?

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二)再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

1、学习第1句话:

(1) 出示第1句话,指名学生认读,说说这句话中写了哪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2) 图片出示这三种树,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树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流畅,恰当地运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 (3)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三种树的特点:杨树长得十分高大;榕树粗壮,可以独木成林;梧桐树的叶片像手掌。 (4) 全班齐读第1句话,教师小结:树木的外形各不相同。

2、学习第2句话:

(1) 教师过渡:大自然中的树木除了外形各不相同,颜色也有区别呢!请小朋友们读一读第2句话,说说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 指名学生朗读第2句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枫树的叶子在秋天变红,而松树和柏树却是四季常青,就像披着一件绿色的外套。 (3) 教师出示秋天的枫树和松柏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4) 教师拓展出示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变化,鼓励学生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说一说。(如:嫩绿、碧绿、浓绿、淡黄、金黄、绿中泛黄、浅红、火红等。)

3、学习第3句话:

(1) 教师过渡:树木除了叶片的颜色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有所不同呦!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树(多媒体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它们一个喜暖,一个耐寒。 (2) 指名学生朗读第3句话。

(3) 教师小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树木的生活习性和外形也有所不同,这是树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4、学习第4句话:

(1)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树的大家庭里了解了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

(2) 教师出示银杏、水杉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

(3) 鼓励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活化石”的意思,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当补充小结:在亿万年前,有许多动植物曾经特别繁茂,但是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类群中的绝大多数种类都灭绝了,变成了化石,剩下的个别种类,只是在局部地域得以保持下来,一直活到今天。在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植物有银杏、水杉、银杉、谁送、台湾杉、金钱松等。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是植物界的“明星”。

(4) 出示金桂树的图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金桂开花的香气。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

(1) 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 多种形式进行趣味朗读:同桌分句朗读、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3)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教师提示学生要抓住每一种树木的特点帮助记忆。

(4) 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自学指导:

3.出示本课的生字“柏、棉、杉、化、桂”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

4.完成课后的描红。

(四)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师强调书写姿势

(五)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六)质疑拓展

4.师生交流易错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5.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激励学生把字写好,师范写。 6.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订正。

四、归纳总结 训练达标

(一)归纳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文章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了一些树木的特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二)达标训练

1.读一读,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树无根不长,人物志不立。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活化石。

__________开花满院香。 (2)梧桐树叶像__________。 __________秋天叶儿红。

3.将合适的下句的序号填在“——”上,再读一读。①百年树人 ②人无志不立 ③后人乘凉 ④树怕没皮

1.树无根不长,__________________。 2.人怕没志,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栽树,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清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其他树木的资料。 教后反思:

第11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助式”教学的之体会

邹鑫

今秋,我有幸与本年级的所有同仁一起参加了伍永刚老师组织的“三助式”教学改革培训活动。“三助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我经历了一个从完全不理解到逐渐接受并欣然运用的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逐渐使我看到了自己以前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助式”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又一次深深地碰撞这我的心,让我在教育的三尺讲台上不断地去摸索和探寻。

首先,“三助式”教育理念讲究的是“三助”,也就是说以“助”为中心,它包括“师助,自助,互助”,通过这样的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又增添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师生情谊。所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师不再只是讲台上的独角戏,而与学生,与课堂形成了最精彩的学习圈子。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个性,增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打造良好的学习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解放了教师以往的“满堂灌”的思想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无论是授课技巧还是授课方法,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我只有适应其发展,让其在我的工作中不断开展下去方为上策。

最后,“三助式”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从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让教育工作者能够认清“教与学”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不断摸索和进步,相信它的理念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总而言之,“三助式”教育模式是我工作以来最让我受益和感触丰富的教学模式,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有长抓不懈,方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方能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方能更一步地解放教育思想,创造教育奇迹,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

第12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Can I have some sweets》教学设计 解东一小 买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四年级上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Can I have some sweets?”,属于对话应用教学。课文主要讲述埃米过生日这一天,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重点学习Can I have some sweets?句式,以及问答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它是在接触了第四模块“Do you want some rice”和第五模块“Can you run fast?”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情分为两方面:一是学习心理,爱表现、善模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学习兴趣强;二是学习基础,首先,通过第

四、五模块的学习,学生对Can引导的疑问句有所认识。其次,学生认识一些描述食物的单词,有助于本节课的顺利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看图片读出如下单词:soup, sweets, bread, biscuits, light等单词;理解turn on 、turn off词组。 (2 )能够听、说、认读句子:

Can I have some sweets/bread/fruit/biscuits? 能够用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进行问答练习。 (3)听懂、会唱教师自编重点句型的歌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游戏、歌曲和课本剧表演中熟练运用交际用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通过学习,懂得在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分享生活中一切的美好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听懂、会读、会说、会写单词:

soup,sweets,bread,biscuits; (2)能听懂、会读、会说句型:

--Can I have some …? --Yes, you can./Sorry, you can’t.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句型表达和交流情感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1、Greeting

2、Lead-in:

根据学生所学过的关于食物的单词,say a chant and say the words,如pears/noodles/soya milk等,既是对旧知识复习巩固, 也能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英语课堂。

3、Presentation: 3.1感知、呈现新词: 在复习了这么多关于食物的单词后,询问学生是否饥饿。Amy又怎样呢?

播放课文动画,回答问题: Q1:What did Amy ask? 由句型Can I have some ___?依次导入新词soup,sweets,bread, biscuits。接着通过游戏,巩固单词的学习。 3.2导入、呈现问答的肯定和否定形式: 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回答问题: Q2:What did Ms Smart say? 先导入否定式回答:Sorry,you can’t.接着导入肯定式回

答;Yes,you can.3.3课文讲解:

在重点句型与重点单词学习之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让学 生跟读课文,训练学生读出对话。 3.4课文填空:

将重点单词以空格的形式进行呈现,增强学生的对课文的掌握能力。 4.Practice: 呈现不同的动态图片,引导学生运用--Can I have some…? –Yes,you can./Sorry,you can’t.进行练习。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Can she/he/it have some…? –Yes,she/he/it can./Sorry,she/he/it can’t.进一步练习重点句型。

六、Summary: 1.Summarize a pithy formula: Can的用法

• 我是情态动词can,若表能力我来担。 • 不管主语怎么变,can 的模样都不变。 • 动词原形紧相随,一般疑问can 提前, • 否定can后not 添。 2.Sing a song: Can,can,can I have? Can I have some soup? Yes,yes,yes.Yes,you can.You can have some soup.

Can,can,can he have? Can he have some sweets? Sorry,sorry,sorry.Sorry,he can’t.He can’t have some sweets.

七、Expanding practice:

The teacher organizes the students to perform the drama of text.

八、Homework: 1.Use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ith family.2.Creat a show.Blackboard design:

Module6 Unit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soup Can I have some sweets ?

Yes,you can.

bread

Sorry,you can’t.biscuits 教学反思:

本课中,能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准确确定学习需要。将培养信息素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重点、难点定位准确,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学习活动多样,同时能够充分运用媒体资源,如运用了白板的移屏功能复习关于食物的单词、运用了英语学科中的音标功能学习了新单词,运用了音乐学科中的电子琴功能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交互白板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课堂效果,使教学更加信息化。学生实践内容设计合理,创设中的真实场景表演课本剧,同时适当进行了改编,旧知联系新知,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13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Unit6 leon1 It’s red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回答颜色及熟悉色彩名称。色彩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的内容,孩子们对色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围绕“询问颜色”这一话题,把有关物品与颜色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 通过学习句型 What color is it? It’s yellow.

让学生学会运用色彩来描述事物,培养学生通过色彩正确地表现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有限,对直观、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善于模仿、乐于参与游戏,有较强的尝试和表现欲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掌握所学,并灵活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用英语回答颜色;1)四会掌握单词:red、yellow、blue 、green 2)句型:what colour is it?It’s„

2、能力目标:能说色彩名称,并能用What color is it?It’s „句型 与他人进行对话。

3、情感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四点

重、难点:学习回答颜色及熟悉色彩名称。 易错点:What colour is the pen的描述方式。 拓展点:色彩名称及颜色与姓氏的联系。

五、教学步骤

Warm up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today? Ss: I’m fine, thank you.And you?

T: Fine, thanks.Now let’s Shout our slogan of learning ! Study,study I study! Happy,happy, I’m so happy!

Game:看谁反应快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进行抢答what’s this?It’s a ruler (book, pencil, eraser, pencil-case).(师出示课件,复习单词,引出新知。) 【设计意图】:从活动入手,展现与本文相关的信息,起到生动、直观的作 用增进情感,提高学生兴趣。 Presentation Step1 Leading-in(导入) T: Look here.What’s this? Ss:It’s a schoolbag.(„).

T: It’s a ___ schoolbag.(请学生填空) 引导学生回答It’s a red schoolbag.It’s red (板书课题)指向身边的物品,问what colour is it?(板书,领读)指向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图片,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T: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presentation 出示Danny 和Jenny 的图片,向学生说明他们在讨论问题

1、Listen to tape,then answer (听音回答问题)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他们在讨论什么?

2、Open the books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呈现风筝,气球,钢笔,小汽车的矢量图)

a.what colour is the balloon? b.what colour is the kite ? c.what colour is the car? d.what colour is the pen? 订正答案的同时引出生词:red ,green,yellow ,blue 【设计理念】 问题引领,先整体感知课文,再由整体到局部。

3、游戏巩固生词: What is miing?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途径,对颜色单词进一步巩固。 Step 3 practice(练习处理)

1、listen and imitate、

2、read the text、

3、Act out the text、

学生看书听录音,并跟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并进行评比。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先安排学生用各种方式读书,如跟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 韵律诗:Let’s chant !

Colour,colour ,what colour is it? Red, red , it’s red ! Blue, blue, it’s blue !

Colour,colour,what colour is the pen ? Yellow, yellow ,it’s yellow! Green, green, it’s green!

【设计意图】:chant节奏感强,既巩固新知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

Step4 Application(巩固拓展) Task 1: pair work point and say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色铅笔,同桌两个用所学句型,进行会话表演。) A: What color is it? B:It’s „.学生练习,择优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组编对话,并进行展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活动 Task 2: Work in groups.四人一组,运用所学句型及身边的实物进行对话练习A:What colour is the „ B: It’s„,what colour is the„ C: It’s„ What colour is the„ D: It’s„ What colour is the„ A: It’s„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对话,有针对性的活动游戏是操练语言的有效方式,增强学生自由交际与会话的能力,同时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也得 到了增强,使学生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不感到枯燥,即使是学习达成度较低发的学生也不会感到很吃力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小组创编,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创新 能力。

Task 3: Do you know? 1.red 红色的 → Red 莱德 2.yellow 黄色的 → Yellow 耶鲁 3.blue 蓝色的 →Blue布鲁 4.green 绿色的 → Green 格林

请你试着口译下面的汉语, 有点像绕口令哦!耶鲁先生穿着绿色的衣服。莱德小姐穿着红色的衣服。格林先生穿着绿色的衣服。他们正在开舞会。

【设计意图】:拓展颜色与姓氏的联系的学习,开拓学生视野,将知识延续。 Step5 Summary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领读本课时重点,齐读巩固。 温馨寄语:世界是多彩的,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 Step6 Homework Group

1、listen and read the text.(跟读课文) Group

2、find out the colours around you !(寻找身边的颜色)

板书设计: Unit6 Leon1 It’s red What colour is it?It’s red. It' s geeen. It’s yellow.It’s blue.

教学反思:

《It’s a red》一课的讲授基本上达到了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单词box/blue/color/eye/hat/ red/yellow能够表达What color is it? It’s yellow.能够描述物品的颜色。

整堂课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求知。究其因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出示了一个盒子,盒子并不稀奇,但“盒子”这个单词能根据读音把它拼出来吗?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盒子里有什么又使学生的眼睛、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跟着知识。

2.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又行之有效的操练活动。操练往往是枯燥的,但又是必要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一直重复读,大声读,分组读实在太痛苦,他们坐不 住,也不愿意张嘴。那么我应该设计了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比如一个学生做,一些学生用读的形式限定时间。学生们都主动的练习熟练、准确Put it on.以达到用时最短,速度最快。这样也是读,让学生读的有目的,有兴趣,这符合他们的竞赛心理。比如让学生去做一做的同时进行操练,学生从盒子里拿一个 物品,就操练了What’s in it? It’s a„这种形式学生愿意说,愿意表达,这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再比如画一画,说一说。学生说对了,他就可以画,学生都争着要说,这是因为学生喜欢游戏活动。

3.教学要面向全体,有效反馈。通过学生举手发言情况,找出问题学生,给与指导关注。每个知识点我都是好学生做示范,中等生及时问,学困生必反馈, 陈放,张蓉,刘云鸽,毕煌博等都时刻关注。对于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我也及时纠正。

比如It’s yellow.It’s a yellow hat.很多学生总是两个句子都加上a,因此我没有继续教学,马上进行对比强调,使学生及时得到纠正。

但是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有的不到位的地方,比如It’s yellow.It’s a yellow hat.这个知识点的第二句出示有些问题。我当时引导的是It’s a „hat.使学生思维有些混乱,不知道该填什么颜色,还是物品。我应该引导学生It’s a yellow„ 学生就能够准确补充完整物品了。其次我关注学困生还不够,对于极差的学生也不应该放弃,也应该让他们每堂课都有所收获。

教学的智慧无处不在,我还应该注意细节,不断思考,我想这样才会触摸到教学的灵感。但更重要的是能向学生无私奉献师爱,因为师爱有时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我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都得到进步,得到成长。

第14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

Xinjianlu Primary School Xinghualing district Taiyuan 基于核心素养 落实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 李依轩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是在学习了两步计算混合运算基础上安排的,结合混合运算,安排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从学生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

【教学难点】

结合混合运算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要求写出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根据摸这一动作提炼出“寻找信息”,反思为什么没有摸出大象的样子,总结出“分析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回想熟悉的故事,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关键步骤,激发出利用同样方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

Xinjianlu Primary School Xinghualing district Taiyuan

二、讲授例题

例一:曹冲用石头测量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用了 40 块大石头,平均每块 80 千克,用了 50 块小石头,平均每块 40 千克,小石块和大石块一共多少千克? 寻找信息:

1、用笔圈出条件与问题中的关键词

2、找出其中的数量(将数量进行连线)

40

80

50

40

大石头数量

小石头平均重量

小石头数量

大石头平均重量 分析信息:根据数量关系,只列式不计算: 40 X 80 + 50 X 40 大石头数量 × 大石头平均重量 + 小石头数量 × 小石头平均重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熟悉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二:隋炀帝准备赏赐修建大运河得力的工队,甲队修了20个月,平均每月修60公里;乙队修了18个月,平均每月修65公里,甲队比乙队多修了多少公里? 寻找信息:

1、用笔圈出条件与问题中的关键词

2、找出其中的数量 分析信息:根据数量关系,只列式不计算 20 X 6018 X 65 设计意图:明确两积之差的数量关系可以提出不同的实际问题,从条件思考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

例三:李鸿章希望从欧洲进口机器。甲机器运作 3 小时,共生产 663 个零件;乙机器运作 4 小时,共生产 928个零件,乙机器比甲机器平均每小时少生产多少零件?

寻找信息:

1、用笔圈出条件与问题中的关键词

2、找出其中的数量 分析信息:根据数量关系,只列式不计算

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

Xinjianlu Primary School Xinghualing district Taiyuan 663 ÷ 3663 ÷ 3

2、(696 - 663)÷ 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熟悉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反思对比例四和例三,为什么例四可以有两种解法? 因为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反思思考能力,形成反思思考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从六个条件中挑选几个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条件上打“√”),同桌互相解答。 设计意图:既考察了学生能否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出合适的条件,提出相应问题,又设置了考考同桌的小情境,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板书设计】

寻找条件: 数量 关键词

分析条件: 数量关系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甲的数量+乙的数量=甲乙总数

甲的数量-乙的数量=甲比乙多的数量 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

Xinjianlu Primary School Xinghualing district Taiyuan

【教学反思】

我首先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找出问题与条件中的关键词,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开始,首先学会整理信息,再分析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数量关系将已知数量一步步求解出问题中待求的位置数量。

本节课主要解决如何列式的问题,所以全部题目都只列式不计算。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条件出发”与“从问题出发”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结合与综合应用。

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

这节课存在的最大不足为:不重视课堂生成。

生成性学习是指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借其自身的经验,有意无意地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发地形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它主要体现在对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互动过程的认识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生成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强调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萌生式的思考过程。

而我显然在这节课中过分干预学生的思路与逻辑,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都不够充分,没有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状态。学生并没有充分和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这是我今后需要重视与改进的。

第15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

Period1

Reading(I)

武功普集高中 陈 力

Teaching goals:

1.Knowledge goals 知识目标: a.learn some words and phrases to describe earthquake e.g: shake, well, rise, smelly, pipe, burst, canal, steam, ruin, injure,destroy, brick,

dam, usele, shock, quake, rescue, electricity,disaster, bury, at an end, in ruins b.Know basic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s c.learn about what are the whole paage talking about 2.Ability goals 能力目标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Internet to search for some useful information.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3.Sensibility goals 情感目标: To be aware of the terrible disasters , meanwhile get them to face it ,treat it in a proper way, and never get discouraged.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small events, keep calm and help each other in time of danger and surf the internet to find information.Analysis the learning situation 学情分析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学生认知特征

a.Students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some years, so they have already kept some ability such as self-learning, and have the independent mind.b.Compare with junior school student, the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ility.They can absorb the knowledge quickly and come up with their own opinion.2.Basic knowledge of students 学生知识基础

Students have grasped many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through their study i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Especially during the three yea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tudents have accumulated certain knowledge and made up a simple system of English knowledge.They stored up a number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And also have many practices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Therefore,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study more and get further development.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skimming and scanning.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Describe the disasters.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PPT,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Lead-in ----video of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s T: Our world is a place full of natural disasters.What is it? Typhoon, earthquake, hurricane tsunami, flood, tornado, drought…are all called natural disasters.Q.what damage will they bring about? ---- everything in ruins/ death/ loes… Step2.Introduction of Earthquakes

(Let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earthquake) Q: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arthquake? What causes quakes and where do they often happen?

Q: How to avoid being hurt?? ----through games Q: Have you heard of any land earthquakes? ----Two pictures in warming-up: Tangshan Earthquake Today, I want to show you round the earthquake department, and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and learn some useful knowledge.Now let’s go.

T: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want to know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an quake. Q1: What would you take with you if a quake happened? Q2: What kind of damage can an earthquake cause? S: buildings are destroyed; people are killed; families are broken… T: Let’s have a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such terrible site.(Pictures of quakes) T: (The last picture is monument of Tangshan quake.) Do you know what this is? Step3.Pre-Reading T: 30 years ago, on the day July, the 28th, a terrible disaster suddenly happened, and the beautiful Tangshan was removed from the map.This is Tangshan quake.Does any body know something about Tangshan quake? T: Let’s read a news report about the famous quake.Step3.While-reading 1.Skimming & Scanning Get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paag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and meanwhile help th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reading.T: First please skim the paage fast to obtain/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paage.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en? Where?What?

2.While reading, divide the whole paage into 3parts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Para.1 before the quake——signs Para.2-3 during the quake——damage Para.4 after the quake——rescue work 3.Careful-reading

Read the paage again and try to get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T: Now let’s read the paage again and find more information.Join the correct parts of the sentences.(Turn to page 27, ex1) T: Now you have read the paage carefully, please put the sentences in order.Number each of these things during the Tangshan quake.(Turn to page 27, ex2) T: here are some more work for you.You can work in groups.T: Let’s watch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the old Tangshan, the Tangshan after quake, and the new Tangshan we see today.Step 4 Post-reading (discuing) T: After read the news report, and see so many pictures, what imprees you most? Why? Or what do you learn from such a disaster? (Self-rescu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built) I: self-rescue (a video game)

T: When in a quake, if you know some self-rescue skills, you may probably save yourself.If you want to know some of the skills, click here.(Link to the index) II.What did they suffer and feel?

T: Can you understand what they suffer and what they feel after such a disaster? T: If you were one of the rescuers 30 years ago, what could you say and what can you do to comfort them? Or how could you help them? III.Rebuilding

T: we see that the new Tangshan has been set up.What is needed to rebuild Tangshan.T: Though the disasters destroy buildings, people’s lives, but it can not destroy the love among us.Step 5 Sum up Today we have learned some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We learn about what the signs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the damage caused by a terrible earthquake.We read the text and know what is the text talk about.So you have a little acquaintance about the text.Next leon we will study the detailed language in the text . Step 6 Homework

1.Find more news reports about earthquake.2.Write a piece of news about Tangshan.You can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age.

教学反思:

通过上课的的情况发现在导入环节时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环节应该再简洁一些,学生和老师的配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活跃课堂气氛。对于阅读课

(一)重点应放在阅读技巧的训练,指令要明确,要清晰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大意,为精读做好准备。此外,课堂信息量过大,重点显得不突出,很多环节可以删除,要把握好时间。

武功普集高中 陈 力

第16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找次品》

执教老师: 鸿尾埕头小学 魏智样 指导老师: 鸿尾奎石小学 张 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五盒口香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香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数一数,或者说用天平称, 让生说说用天平是怎么称的? B学生汇报。

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吃过的,不平衡说明轻的那瓶是吃过的。

数一数与天平称有什么不同(更快、干净)我们周围的一些物品,看似相同,其实有时会混进一些或轻或重的物品,我们需要用天平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解决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简单的找次品的问题,先从三个物品中找次品降低了找次品的难度,学生不容易产生挫败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1 让学生拿出五个正方形,把它当作口香糖,想象一下用天平怎样把它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合作,把自己的方法与 别人说说

师据生回答板书:5(2,2,1) 2次 5(1,1,1,1,1) 2次

根据学生说的归纳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二、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平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同学们观察,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实践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从中发现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平均分成三份是找到次品的最佳方案,并为下面猜想、验证打下基础。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

6、

9、

12、

15、

18、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

5、

10、

11、13等”

我们找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如

12、

15、

18、21看一下平均分成3份,是不是能最快找到次品,

同学用画图的方法分组实验

12、

15、

18、21 生说师板书12(4,4,4),4 , 3次 我们看看其他分法,有比这更少的分法吗? 生12(6,6) 3次 生12(3,3,3,3), 3次 生12(5,5,2), 3次 生12(2,2,2,2,2,2), 4次 有比平均分3份更快找到次品的分法吗? 15(5,5,5), 3次

18、(6,6,6)3次 21(7,7,7)3次,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快的分法吗?

物品可以平均3份的数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找来多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通过以上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看来找次品时物品的数量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们就把它平均分成3份是找到次品的最快的分法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分析、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发生猜想,进而验证,最终发现了规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对于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如

10、11怎样选择最好的分法最快的找到次品我们下次再来研究,下面请看练习

三、练习:(1)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5题、

(2)27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81个次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次品偏重,至少称多少次保证一定找出来?

3 (3)书本第三136页第6题。

六、小结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找次品

5(2,2,1) 2次 5(1,1,1,1,1) 2次

9 3(4,4,1)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平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不平2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12(4,4,4),4 3次

12(6,6) 3次 12(3,3,3,3), 3次 12(5,5,2), 3次 12(2,2,2,2,2,2), 4次

15(5,5,5)3次 18(6,6,6)3次 21(7,7,7)3次

教学反思:今天之前,我曾经试讲过一次,在我们进行集体备课时,老师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然后集思广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可以说今天为大家呈现的这堂课是我们集体备课的成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些环节作的不尽人意,待会大家可以继续提出来,不断完善。下面我简单说说本节课的备课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4 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第17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等,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特殊情境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说:今天这节课咱们进行一场PK赛,以小组为单位,两个比赛项目,一项是课上表现,一项是习题的正确率。希望大家把最好的表现展示出来!能不能做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对后面的讲课做准备,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听讲状态和做题的认真态度。

二、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复习长方形特征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师提问:这是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看一看。(找生回答)

预设:长方形有四条边,并且对边相等。 预设: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课件出示答案

2、复习正方形特征

师说:咱们还学过哪个图形?现在咱们没有正方形,请你用手里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正方形,然后回忆一下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正方形,找生回答正方形的特征。 预设:正方形有四条边,并且四条边都相等。 预设;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出示正方形的特征

3、课件出示习题练习:辨认图形,填写边长,判断对错 找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二、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复习周长定义

师说: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还学习了什么? 预设:周长

师说: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周长?(找生回答)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2、复习长方形周长公式

师说:那么长方形怎么求呢?它有一个固定的周长公式,谁还记得? 预设: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课件出示周长公式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之后订正 小组都做对的加1分

3、复习正方形周长公式

师说:谁还记得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呢? 预设: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组都做对的加一分

三、小结

今天,复习了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你这节课的表现好吗?

四、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习题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知识点复习的也比较全面,但是习题类型较少,有些题型没有复习到。如果找一些同学去讲台板演,相信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还有一点不足就是设计的一些典型例题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做完,只能留到下节课处理。

第18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李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采用Practicing,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和Role playing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询问他人姓名的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培养学生结交新朋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Practicing,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和Role playing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展开课堂Pair work; Group work的口语交际活动,询问他人姓名、查询电话号码,了解有关姓名的文化知识并制作个性名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该部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谈论的主题是结交新朋友,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熟识新伙伴,增进友谊。

2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熟识新伙伴,同时引导学生采用Practicing,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和Role playing的学习策略,学习一些新词汇,掌握一些重点句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3教学过程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境导入(6分钟) 教师活动

1.利用插图或实物卡片让学

学生活动

生找出在预备篇中所学的单1.找出在预备篇中所学的单词,然后教师引导学习打招呼词,学习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和介绍自己、询问他人姓名的询问他人姓名的基本句型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 My/His/Her name is„

\"---What\'s your /his /he name? My/His/Her name is„”.

2.让学生听对话,练习对话并2.练习对话并模仿对话,结识模仿对话,结识班级的其他同班级的其他同学。学。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境导入(2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2a部分的录音让学生1.通过听对话熟悉人名\"Ton》听,引导学生通过听对话熟悉Tom Jenny Bob Bruce Jim\",人名\"Tony Tom Jenny Bob 完成2a, 2b部分的教学任务。 Bruce Jim\",完成2a,2b部分2.听并模仿对话,结识班级的的教学任务。

其他同学,完成2c部分的教2.引导学生重复他们所听到学任务(What’s 的,模仿对话结识班级的其他your/his/her name?同学,完成2c部分的教学任My/His/Her name is„ .)。 务(What’s your/his/her 3.了解语法点 name?My/His/Her name is„)。

3.概括语法点\" 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

三、第三教学环节:姓名与文化(7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3a图中的名和阅读3a图中的名和姓,了解姓,了解有关姓名的文化知有关姓名的文化知识;从3a识;从3a中给自己选一个姓、中给自己选一个姓、名,然名,然后调查其他同学的姓、后调查其他同学的姓,名完名,完成3b的任务。 4效果检测(7分钟) 本课小结

本课要求采用Practicing,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利用教学图片来展开课堂Pair work,group work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已、询问他人姓名的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 My/His/Her name is „ 通过学习区分“”了解有关姓名的文化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个性练习设计

成3b的任务。 分组进行比赛,小组成员互相问姓名,包括英文名、汉语名,看哪个小组问得快、答得快而准。 教学反思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听力目标:

1.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如:陈述句、疑问句和指令等;2.能根据语调变化,判定句子意义的变化; 3.能辩认出歌谣中的韵律; 4.能识别语段中句子间联系;

5.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应;6.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 7.能借助提示听懂教师讲述的故事。

不同的目标应设计不同的听力题型,同时应考虑答题的方式要简单,如:勾、叉圈、写答题号、排序等。本单元Section A lb是排序,2a是勾;Section B 2a 3a是圈,3b是排序。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慢慢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19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消费品市场分析》教学设计

范娇艳

【设计思路】

1.通过目标试训练教学,改变学生无目的性的思维模式。通过运用“目标试”训练模式,打破学生固有的无目的性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方式,结合大量实例,使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的用处。

2.提高学生课堂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针对消费品市场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让学生通过课堂训练、课后总结,掌握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向适当的消费者实现营销目的。 【教材分析】

消费品市场分析,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市场营销知识》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营销学中的一个基础板块,是营销活动中的前期调查分析阶段。 【学情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品市场知识在各个经济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它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讲授中主要运用问题探索、案例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方法与实践有效结合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消费品市场的含义,掌握消费品市场营销的特点,学会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在合适的时间与场合,向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推销适当的产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及总结能力。通过共同探讨分析案例、一起完成案例分析题等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分析及学会总结并提高创新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多个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消费品市场的相关内容。 2.问题探索。让学生共同探讨举例说明相关知识点,加深学生印象。

3.课堂练习。用规定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消费品市场中的消费品类型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案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教学步骤】 一.知识点复习

市场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举出常见的两种分类。 1.按交易对象分类:

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

2.按营销环节分类: 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二.课题导入

视频导入:商务部关于春节黄金周时期所做的调查分析 老师引导:

1.视频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2.增长的主语是? 学生: 1.增长 2.消费品 老师总结:

这段视频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春节黄金周期间,消费品市场繁荣昌盛。 三.正课讲授

(一)消费品市场分析

1.含义:(图片呈现,判断,引出含义)

是指个人及机构团体采购人员为了个人的使用而购买或租用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又称最终产品市场。 2.类型:(举例说明) a.按商品特点和购买频率划分:

日用品(经常购买、价格较低)、选购品(购买频率一般,价格一般)、特殊品(价格昂贵、购买频率低) b.按商品形态和使用频率划分:

耐用品(多次使用,寿命较长)、易耗品(只能使用一次或几次就需更换)、服务(无形、易变、有时间性) 3.特点:(不同案例导出不同特点) a.需求的差异性与层次性 b.需求的伸缩性与可诱导性 c.需求的重复性与小型性 d.需求的连带性与替代性 e.需求的季节性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1.购买动机分析(图片呈现,让学生做出购买选择,导出购买动机) 求实动机、求安动机、求便动机、求廉动机、求美动机、求名动机、好生攀比动机等。

2.购买行为类型分析

a.购买决策过程分析(视频举例)

唤起需要→收集资料→判断选择→购买决策→购后感受 b.购买行为类型分析(场景模拟) ① 按消费者购买的态度和要求划分:

习惯型、理智型、经济型、冲动型、情感型、不定型、疑虑型

② 按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度划分:

全确定型、半确定型、不确定型

(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人因素 4.心理因素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点:

1. 消费品市场的含义与类型 2. 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3.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4.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消费品市场分析

1.含义

2.类型

3.特点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1.购买动机

2.购买行为类型 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人因素

4.心理因素

【教学反思】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之后,我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

《消费品市场分析》是市场营销课中的一堂基础综合课程,针对中职学生自身特点与接受新学科的能力,我结合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以及知道如何学以致用。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案例以人们生活小实例为主,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体会,便于学生理解,避免大而空洞的国际案例;

2.教学思路较清晰,不拖泥带水,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也会清晰明朗化。作为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太书面化,不够明朗清晰。整堂课下来,没有清晰得显露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2.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让学生多多参与情景模拟以及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切身融入营销过程,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个别案例与事实脱节。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个别实例脱离实际情况,这一点可能会使学生在将来的实战中受到影响。

4.各知识点衔接不够流畅,过于生硬、呆板,不够自然。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保持已养成的教学优点,尽快修正教学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的成长,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20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两只鸟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写字。

2、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经验,了解一些生字学习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焦急、仿佛”等词句的,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展示森林中,鸟在林间飞舞,同时播放鸟叫声,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小鸟,听到了鸟叫声)

那你知道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宝宝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吗?(生鸟蛋,孵小鸟)有的同学不知道,那也没关系,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知道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

二、识记生字,读准字音

1、首先,我们一起来跟本课的生字宝宝打声招呼,谁来读一读?

2、其他同学认真听,比比谁的耳朵灵。觉得他读的好,要向他学;读的不好,一会儿纠正他。 评价。 分小组读文。

3、我们怎样记呢?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集体读。

4、游戏:词语对对碰。

活动3【活动】

三、读中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文,边读边想,小男孩和两只鸟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一个学生反馈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第一节

1、课件出示图片问小男孩看见鸟蛋做了什么? (取下鸟蛋) 板书“取下鸟蛋”

那谁知道鸟蛋是什么样的呢? (小小的、凉凉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出示课件

2、那我们把“鸟蛋凉凉的”换一种说法呢?请看“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换一种说法就变成了“ 的小路”,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这些词换一种说法之后意思还是一样的,这两只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真讨人喜欢,你们喜欢吗?谁愿意读出来呢?(指名读)

3、师评价:从你轻柔而缓慢的朗读中,我也觉得这两只鸟蛋真好玩,一起来读读这小节吧!(生齐读) 学习第二节

1、就在小男孩开心玩着的时候,谁看见了?(妈妈) 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2、指名读。(读出妈妈严肃的语气)

3、是的,妈妈说的对!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就是鸟妈妈的两个孩子(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鸟蛋是怎么长成小鸟的。出示课件

4、怪不得妈妈妈说„„(引读),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时鸟妈妈回来了,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说话练习:“鸟蛋不见了,鸟妈妈„„”。

5、是呀,自己的孩子不见了,鸟妈妈怎么会不焦急呢。边出示课件边说你们说的这些担心、害怕、着急„„都是焦急不安。 板书 “焦急不安”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到“焦急不安”? (我的书包丢了,我焦急不安。

下雨了,小明没有按时回家,妈妈焦急不安。„„)

哪个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这个句子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

(我从这个感叹号发现了鸟妈妈真的是非常非常着急)

6、指名读(评价、指导焦急不安应缓慢重读)齐读。

7、评价总结(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鼓掌) 学习第三节

如果你是小男孩,听了妈妈的话之后,会怎样做? (送回去) 板书“送还鸟蛋” 小男孩送了吗? (送了)

2、他是怎样送的?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找一找,这小节中哪些词表现了小男孩送鸟蛋的心情,用笔画出来。(小心地、捧着、连忙、轻轻地)

3、理解“捧着”。①做动作“捧着”。

②如果把“捧着”换成“握着、抓着”行不行呢? (不行,那样会弄坏的)

4、小男孩不仅是捧着,并且是小心地捧着,轻轻地送还,为什么这样做呢?(爱惜小鸟、珍惜生命)

5、小男孩不是怕鸟蛋摔碎吗?为什么又要“连忙”呢? (因为怕鸟妈妈等得太着急了)

6、你能和小男孩一起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吗? (小组同学边演边读)

7、让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吧!齐读这一小节。学习第四节

1、看见鸟蛋回来了,鸟妈妈会怎样想?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谢意呢? (叫声,拍翅膀)

课件出示书上的插图,过了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么样呢? (变成小鸟,和妈妈一起感谢小男孩) 图中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2、两幅图对比,小男孩这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实际上小男孩真的听见这么多鸟儿的叫声,看到鸟儿的飞翔了吗?你从哪个词中知道的?(理解“仿佛”)

4、让我们和小男孩一样“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看着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在高高的蓝天上展翅飞翔,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引读)。

活动4【活动】

四、课堂小结

1、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知错就改,爱护小动物)

2、其实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小鸟,让我们一起去开开眼界吧。活动5【活动】

五、情感升华

1、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鸟真是太漂亮了,太可爱了) 那我们今后要怎样对待它们呢? (像小男孩一样爱护鸟类) 板书:爱护鸟类

2、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来读读吧! (配乐朗读)

活动6【活动】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惜小鸟、珍惜生命的小男孩,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像小男孩一样和动物们交上朋友! 9 两只鸟蛋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9 两只鸟蛋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展示森林中,鸟在林间飞舞,同时播放鸟叫声,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小鸟,听到了鸟叫声)

那你知道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宝宝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吗?(生鸟蛋,孵小鸟)有的同学不知道,那也没关系,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知道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

二、识记生字,读准字音

1、首先,我们一起来跟本课的生字宝宝打声招呼,谁来读一读?

2、其他同学认真听,比比谁的耳朵灵。觉得他读的好,要向他学;读的不好,一会儿纠正他。 评价。 分小组读文。

3、我们怎样记呢?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集体读。

4、游戏:词语对对碰。

活动3【活动】

三、读中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文,边读边想,小男孩和两只鸟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一个学生反馈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第一节

1、课件出示图片问小男孩看见鸟蛋做了什么? (取下鸟蛋) 板书“取下鸟蛋”

那谁知道鸟蛋是什么样的呢? (小小的、凉凉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出示课件

2、那我们把“鸟蛋凉凉的”换一种说法呢?请看“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换一种说法就变成了“ 的小路”,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这些词换一种说法之后意思还是一样的,这两只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真讨人喜欢,你们喜欢吗?谁愿意读出来呢?(指名读)

3、师评价:从你轻柔而缓慢的朗读中,我也觉得这两只鸟蛋真好玩,一起来读读这小节吧!(生齐读) 学习第二节

1、就在小男孩开心玩着的时候,谁看见了?(妈妈) 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2、指名读。(读出妈妈严肃的语气)

3、是的,妈妈说的对!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就是鸟妈妈的两个孩子(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鸟蛋是怎么长成小鸟的。出示课件

4、怪不得妈妈妈说„„(引读),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时鸟妈妈回来了,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说话练习:“鸟蛋不见了,鸟妈妈„„”。

5、是呀,自己的孩子不见了,鸟妈妈怎么会不焦急呢。边出示课件边说你们说的这些担心、害怕、着急„„都是焦急不安。 板书 “焦急不安”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到“焦急不安”? (我的书包丢了,我焦急不安。

下雨了,小明没有按时回家,妈妈焦急不安。„„)

哪个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这个句子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

(我从这个感叹号发现了鸟妈妈真的是非常非常着急)

6、指名读(评价、指导焦急不安应缓慢重读)齐读。

7、评价总结(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鼓掌) 学习第三节

如果你是小男孩,听了妈妈的话之后,会怎样做? (送回去) 板书“送还鸟蛋” 小男孩送了吗? (送了)

2、他是怎样送的?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找一找,这小节中哪些词表现了小男孩送鸟蛋的心情,用笔画出来。(小心地、捧着、连忙、轻轻地)

3、理解“捧着”。①做动作“捧着”。

②如果把“捧着”换成“握着、抓着”行不行呢? (不行,那样会弄坏的)

4、小男孩不仅是捧着,并且是小心地捧着,轻轻地送还,为什么这样做呢?(爱惜小鸟、珍惜生命)

5、小男孩不是怕鸟蛋摔碎吗?为什么又要“连忙”呢? (因为怕鸟妈妈等得太着急了)

6、你能和小男孩一起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吗? (小组同学边演边读)

7、让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吧!齐读这一小节。学习第四节

1、看见鸟蛋回来了,鸟妈妈会怎样想?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谢意呢? (叫声,拍翅膀)

课件出示书上的插图,过了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么样呢? (变成小鸟,和妈妈一起感谢小男孩) 图中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2、两幅图对比,小男孩这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实际上小男孩真的听见这么多鸟儿的叫声,看到鸟儿的飞翔了吗?你从哪个词中知道的?(理解“仿佛”)

4、让我们和小男孩一样“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看着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在高高的蓝天上展翅飞翔,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引读)。

活动4【活动】

四、课堂小结

1、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知错就改,爱护小动物)

2、其实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小鸟,让我们一起去开开眼界吧。活动5【活动】

五、情感升华

1、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鸟真是太漂亮了,太可爱了) 那我们今后要怎样对待它们呢? (像小男孩一样爱护鸟类) 板书:爱护鸟类

2、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来读读吧! (配乐朗读)

活动6【活动】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惜小鸟、珍惜生命的小男孩,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像小男孩一样和动物们交上朋友!

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让环保意识渐渐在学生心里萌生,让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而《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教学这首小诗时,我主要启发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初步感知鸟蛋。通过“大家见过鸡蛋吗?摸过它吗?”引出课题。请孩子回忆摸到蛋是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读出小男孩拿到蛋时快乐、激动的心情。孩子进行了课前准备,说出蛋“凉凉的”、“滑滑的”,随机学习课后词语“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感受汉语的多种表达,体会到了男孩的心情,所以读得轻快、活泼,很有感情。

二、体会鸟妈妈的心情。在学习第二节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小鸟是由鸟蛋孵化出的,知道一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这时候,我紧紧抓住“焦急不安”这个词语,利用场景假设启发孩子们想象:如果你的东西丢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你是鸟妈妈,找不到鸟蛋,你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都很着急,有的说“鸟妈妈会到处找”、“鸟妈妈飞来飞去地问”、“鸟妈妈大声地叫”,我顺势一点,这就是“焦急不安”。这时候指导孩子朗读,孩子们都替鸟妈妈读出了她的着急。

三、加上动作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活动。鸟和人类是好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做?”从而引出第三小节,我抓住重点词语“小心地、捧、连忙、轻轻地”提问,小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马上能答出“他怕把鸟蛋打碎了”、“打碎了鸟蛋,鸟妈妈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宝了”„„看到孩子的能通过重点词语体会男孩的心情了,我引导他们朗读,读出男孩小心的样子。由于这段的动作多,在背诵上是难点,我就和孩子边做动作边把这段背下来,并告诉他们做动作还能帮助我们背诵呢。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课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被一幅幅漂亮的图片所吸引,上课的纪律也比平时好很多。当然,也有几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堂纪律和班级管理是我作为一个低年级教师反复思考的问题,对于新教师更是一件棘手的事。我平时也在不断的钻研,想尽各种方法去管理班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略有成效。

去年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年树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