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滑轮组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1:43:3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滑轮组教学设计

第6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约50厘米的线、2个滑轮、1盒钩码、测力计

(2)为全班学生准备:光滑的木板、约20厘米的绳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同学们工地上的石板 水泥 沙子是怎样运送到高处的呢?(起重机)。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教师出示有关起重机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输送到高空去的呢? 2.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

教师介绍并且板书: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3.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教师演示组装一个滑轮组。首先出示实验材料并且介绍材料,其次一边组装一边解说方法: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

(2)学生分组组装简单滑轮组。

1)学生分组实验组装简单滑轮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2)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通过汇报得出结论:简单滑轮组能省一半的力。 4.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

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推荐第2篇: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是我上的六年级上册的一堂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11月10日局领导李老师和我乡其他校科学教师听了我这节课,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本课教学,通过观看起重机工作录像来引入,在学生观看前提出的问题太泛泛,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滑轮上来,如果提出“起重机在干什么?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滑轮,再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既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

2、缺少了一个关键环节制定实验计划。在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之前应该让学生分组交流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全班交流一下,使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实验的操作步骤,再进行实验,在这里我有些操之过急,以后应该注重过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教。

3、测力计使用的问题。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在组装上没什么问题,只是在测力计使用上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测力计应是垂直往下拉,他们个别斜着拉,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让学生正确使用仪器,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二是要研究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我把两个一样大的滑轮用硬纸壳连在了一起作为动滑轮组,学生在绕线过程中出现了线滑落的现象,以致不能每个滑轮都参与工作,从而使实验数据不太准确。

5、课堂评价激励语用得较少。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比较匮乏,于是上网查找了常见的评价语,但我认为教师用的赞赏如果太多,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其实鼓励已失去了价值和意义。长期下去,学生也会怀疑老师表扬的真实性,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并给以纠正。只是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地激励性评价!

对于最后一个游戏,学生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而且效果明显,值得一做。但由于牵涉到课堂教学时间、场地、器材等多种因素,四人小组都做不太现实,所以我就选了一组学生进行演示游戏,其他学生课后找机会再试了。对于这个游戏的材料,我课前试了很多,最后向体育室借来了标杆,可以减少摩擦力,提高实验效果,总之,多多尝试,找找效果好的材料,游戏才会效果显著,让学生印象深刻。

推荐第3篇:《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能否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学生也能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即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即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过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只绕过了动滑轮而没有绕过定滑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也可提醒参考书中插图。让学生少走歪路,以免影响实验进度。

实验二是要研究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因为各组材料中,没有如P15插图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动滑轮这种装置,工具箱中没有,学校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也没有,只在另一个大机械实验盒中找到了类似的一两个,根本无法满足分组实验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实验一所用的材料,虽然经过指导,但学生在组装、实验过程中,错误百出。很多小组想法简单,想着就一根线分别绕过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图一的这种组装方法,接下来就遇到了“钩码挂在哪个动滑轮上好?”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组装方法,随便挂在哪个动滑轮上,或者两个都挂,实验都无法取得正确数据。后来指导学生按图二方法进行组装,才测得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但组装有一定难度,小组成员间配合不好的话,又手忙脚乱,影响了实验进度。材料啊材料,科学教师的命哪!没有材料,只能化繁为简,没有材料,只能变分组为演示,没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

推荐第4篇: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教学反思: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推荐第5篇:《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推荐第6篇:滑轮组教学反思上交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滑轮组》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对滑轮组已有上一节课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认识的铺垫。针对本节课反思:

1.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

课前回顾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征。定滑轮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可以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可以改变运动方向。在教学这里时,就有同学提出“老师,既然为什么不把他们结合起来,这样不是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运动方向”,这个问题是作为本节课继续探究的重要砝码。为了探究是否结合可以省力而且改变方向?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验探究,整理分析数据

为了更好的弄明白,实验是最好的方法。出示实验要求,学生们根据实验要求组装好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验,发现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机械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

3.持续激发,得出结论

在前面得出省力的基础上,继续抛出疑问“滑轮组越多是不是越省力呢?”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合作,随着滑轮组的增加即线的增加,测力计的示数会越小。这样,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

推荐第7篇:《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推荐第8篇:《滑轮组机械效率》教学设计包含题型讲解

《滑轮组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物理四班 谢艾家

一、教学内容

本书节涉及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与《机械效率》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而且这部分内容也为教材后面的章节如功和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等做了铺垫。动滑轮与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回顾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和滑轮组中的有用功和额外功的计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⑶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测算简单机械效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学习\"效率\"的概念,增强节约意识,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分辨和计算滑轮组做功中的有用功和额外功。

四、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师:生活中一共有三种杠杆,是哪三种呢?生:分别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师:很好,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滑轮组中只有两种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定滑轮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2.简单介绍,提出问题

思考:大家还记得什么地方会用到这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生:电梯的运行靠滑轮组

师:对,不仅仅如此,就连升降机,皮带传输都得靠滑轮组来完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公式是η=W有/W总*100%,然而在滑轮组中,哪些功是有用功,哪些功是无用功呢?现在,我们就将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深入探究。

3.举例分析

如图所示,人拉着绳子的一端,人的拉力为F=15N,物重G=2KG,当物体上升H=10M时,试求额外功与有用功。

师:首先,在滑轮组中有用功是什么,额外功是什么,我们需要弄清楚,那么中这种题型中,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解释,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社会,时时处处都要高效率。我们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从现在开始你是一个工人,你需要提升这个重物,显而易见,对你有用的功必定是克服重物所做的功。也就是说,有用功的计算是:W有=G*H=200J 而请大家再计算一个题目中的未知量----定滑轮的重量 师:计算出来等于多少呀? 生:1 KG 师:很好,这就是定滑轮的重量,大家想一想,所谓的额外功和它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生:·······

师:大家请注意一下,定滑轮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是也一样随着重物一起上升了?对,也就是说,咱们的拉力是对定滑轮做了功的,而这部分功就是额外功,你还是那个工人,定滑轮的上升对你的工作的没有直接效益的,因此我们把它定为额外功。W额=G’*H=100J 我们总结如下:

在滑轮组中: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

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总功(W总):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也可根

据做功的定义计算为人在末端的力的大小乘上绳末端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和额外功均是人定义的例如大家看一个例子,分别说出它的有用功和无用功:

⑴用桶从井中提水。(答: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和水桶做的功是总功。)

⑵桶掉到井里,把桶从井中捞起。(答:目的是把水桶捞上来,所以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总功。)

⑶用水桶把水提到楼上去。(答:目的是把水提到楼上,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桶和人所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水桶和人做的功是总功。)

至此,相信大家对滑轮组的做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显然,求机械效率也已经显而易见了(η=W有/W总*100%=66%),接下来我再提出一个问题,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吗? 为了验证,我们将重物的质量改为G=1KG进行计算,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试着算一下。

两分钟以后···

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有了答案,同一个滑轮组对不同的重物提升的机械效率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η=GH/FS=(同除以H)G/nF=G/(G+G’)即G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4.课堂练习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100N的物体,提高了3m,拉力F是60N,那么该滑轮组做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额外功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使用滑轮组的目的是提升物体,所以滑轮组将重为100N的物体提高了3m所做功的功为有用功。作用在绳子自由端拉力做的功为总功。已知拉力大小为60N,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3m=6m, 有用功为:W有=GH100N*30M=300J总功为:W总=FS=60N*6m=360J

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100%=300J/360J*100%=83.3% 额外功为:W额=W总-W有=360J-300J=60J

五、课堂小结

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节书的内容,我们分别回顾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深入认识了滑轮组并总结出滑轮组的做功规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完整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开始,我们一起分析题景,最后一起引导出探究结果,相信从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受益匪浅。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不断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

推荐第9篇: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注意,“可以”改变,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改变,具体是不是改变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

推荐第10篇:对《滑轮组》一课的教学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注意,“可以”改变,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改变,具体是不是改变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

第11篇:初三物理滑轮组公式

【滑轮组】

公式:s=hn。 V绳=n*V物 F拉=1/nG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V绳:绳子自由端移动(上升/下降)的速度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V物:物体移动(上升/下降)的速度n:承重的绳子段数。 G:物重。原则是:n为奇数时,绳子从动滑轮为起始。用一个动滑轮时有三段绳子承担,其后每增加一个动滑轮增加二段绳子。如:n=5,则需两个动滑轮(3+2)。n为偶数时,绳子从定滑轮为起始,这时所有动滑轮都只用两段绳子承担。如:n=4,则需两个动滑轮(2+2)。其次,按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原则是:一般的:两股绳子配一个动滑轮,一个动滑轮一般配一个定滑轮。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变时,偶数段绳子可减少一个定滑轮;要改变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个定滑轮。综上所说,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机械效率}=(W有/W总)×100%=(Gh/Fs)×100%

第12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八年级物理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也是中考当中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我课前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

这是一个测量型实验,基本思路是: 1.确定实验原理。

2.依据实验原理,分析需要求出和测出哪些物理量。3.确定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4.为了达到测量这些物理量的目的,分析应该怎样组装器材,在此过程中确定所需要的其它辅助性器材。

为了使学生们能顺利完成实验,减少盲目性,避免忙乱操作,我将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操作中要突破的难点和操作要点归纳成几个问题,用投影片放映出来,让学生顺着指导思路去思考、讨论、分析,使其思维有序,这样就优化了实验过程。

另外,还准备了一个讨论问题:如果没有刻度尺,测不出s和h的具体值,能不能测出机械效率呢?留着给那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用。

第13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1052092.doc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义县农村实验学校

杨学武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八年级物理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也是中考当中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我课前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

这是一个测量型实验,基本思路是: 1.确定实验原理。

2.依据实验原理,分析需要求出和测出哪些物理量。3.确定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4.为了达到测量这些物理量的目的,分析应该怎样组装器材,在此过程中确定所需要的其它辅助性器材。

为了使学生们能顺利完成实验,减少盲目性,避免忙乱操作,我将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操作中要突破的难点和操作要点归纳成几个问题,用投影片放映出来,让学生顺着指导思路去思考、讨论、分析,使其思维有序,这样就优化了实验过程。

另外,还准备了一个讨论问题:如果没有刻度尺,测不出s和h的具体值,能不能测出机械效率呢?留着给那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用。

第14篇:起重机的滑轮组原理(推荐)

浙江巨无霸起重机械有限公司www.daodoc.com

起重机的滑轮组原理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动滑轮被两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数,用一个动滑轮时有三段绳子承担,其后每增加一个动滑轮就增加两段绳子。

其次,按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原则是:一般的:两股绳子配一个动滑轮,一个动滑轮一般配一个定滑轮。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变时,偶数段绳子可减少一个定滑轮;要改变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个定滑轮。综上所说,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由可绕中心轴转动有沟槽的圆盘和跨过圆盘的柔索(绳、胶带、钢索、链条等)所组成的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简单机械。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属于杠杆类简单机械。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墨经》中就有关于滑轮的记载。中心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是变形的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中心轴跟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是变形的不等臂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实际中常把一定数量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滑轮组。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工厂中常用的差动滑轮(俗称手拉葫芦)也是一种滑轮组。滑轮组在起重机、卷扬机、升降机等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组合成为滑轮组。

(1)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定滑轮的特点:通过定滑轮来拉钩码并不省力。通过或不通过定滑轮,弹簧秤的读数是一样的。可见,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定滑轮的原理,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L

1、阻力L2臂都等于滑轮半径。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轮不省力的结论。

(2)动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这是因为使用动滑轮时,钩码起重机·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提梁机·架桥机·悬臂吊 浙江巨无霸起重机械有限公司www.daodoc.com

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使用动滑轮虽然省了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钩码升高的距离,即费了距离。动滑轮的原理: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

滑轮组:由定滑轮跟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绳子的自由端绕过动滑轮的算一段,而绕过定滑轮的就不算了。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重物移动的距离。

滑轮组的用途:为了既节省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省力的大小: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特点:用滑轮组做实验,很容易看出,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货物升高的距离。综上所说,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浙江巨无霸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员、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完善的检测方法,以可靠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深受客户满意。我司拥有专业的设计开发团队、安装和维修团队。强大的营销网络覆盖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出口尼日利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广泛应用于机械、治金、电力、港口、造船、铁路、化工、物流等领域。公司为国内船厂、国家重点项目等国内3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上千家客户提供了一大批性能和品质兼优的产品。

详情请拨打联系电话或登录浙江巨无霸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官网 www.daodoc.com咨询。

起重机·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提梁机·架桥机·悬臂吊

第15篇: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长城中学教案

课题: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课时

主备课人:祁宗杰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 【导入新课】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指导自学】

长城中学教案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16---117页

(时间3分钟).

【检测交流】

检测一: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小结及作业】

堂清和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二、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 = ( /

) ×100% =[

/(

+

) ]100%

η无单位

实际机械 η< 100%;理想机械η =100%

×

长城中学教案

三、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在 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一定时,增加

教学反思:

第16篇: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下册 (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

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第17篇:九年级物理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教案 北师大九年级北师大版

第六节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正确选择器材并合理组装器材。

2、正确地进行操作实验并设计表格进行实验记录。【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练习组装滑轮组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难点:正确地进行操作实验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明确实验的原理、所需器材与装置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W

有用

/W总,而W有=__,W总=__,那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 2.实验原理:η=Gh/Fs 那么实验测量的有__、__、__、__四个物理量; 为了测量力,需测量工具是__; 为了测量距离,需用__;

其它的器材包括:滑轮、__、__和__。 3.让一学生演示组装器材,并讨论交流:

①为什么实验中一般不向下测拉力?应怎样才能使拉力向上?

②组装滑轮组时,应怎样防止滑轮翻滚脱槽?

学习任务二:明确实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照P18图9-32甲演示实验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拉力?(竖直向上匀速运动的过程中)

问题2:怎样知道提升钩码受到的重力?

问题3:如何测量拉力将绳子提升的距离S和重物上升的距离h?

问题4:照P18图9-32甲丙两个装置多做几组数据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猜想一下?

学习任务三: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交流讨论结果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P19~P20表9-5表9-6中

3、各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心得并讨论 ①同一滑轮组挂不同重力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物体上升越高,机械效率变化吗?

②不同滑轮组都挂相同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③怎样提高机械效率?说一说你的方法?

二、自我检测

1、用同一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时,所测得的机械效

率比较( )

A.相同

B.重物越重所测机械效率越高 C.重物越轻所测机械效率越高 D.高低不能确定

2、用图中所示的滑轮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已知每个钩码的重量为100g.

⑴ 要求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向上运动,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绳的绕法

⑵ 将钩码匀速提升2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在这个过程中, 对钩码所做的功是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实验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总结一下。

四、课后反思

你已找出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那么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第18篇:滑轮和滑轮组类型题及方法总结

滑轮和滑轮组类型题及方法总结

1.定滑轮

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

动滑轮工作时,: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使用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这样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4.公式:F=1n(G+G动) S=nh V绳=nV物

1.如图1所示,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G时,拉力F=____G(不计滑轮重和摩擦)。若用斜向上的力拉绳子,所需拉力F'____F(选填“>”、“=”或“<”)。 2..如图2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__________,F1=_________,F1=_________,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3.如图3如果滑轮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各要用____,___ 牛的拉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各拉动____,___米。

4.如图4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F1=____G,F2=____G。

5.如图5所示,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拉力F为2牛,木块所受摩擦力为____ 6.如图6所示甲、乙两个装置,已知A在地面上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40牛(不考虑绳与滑轮的摩擦)。要使A向右匀速滑动,拉力F甲与F乙的大小分别为

7.如图7所示,用三个滑轮分别拉同一个物体,沿同一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

1、F

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应是(

8.如图8所示装置中,若拉力F=4N,则甲、乙两弹簧的读数分别为( )

9.如图所示,某工人利用滑轮组提升矿井中重800N的物体A,当他所用的拉力F=500N时,物体A在10s内匀速提升2m。若不计摩擦和绳重,动滑轮的重力为 ( )

10.如图所示物体A 重180N,动滑轮重20N,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动滑轮的拉力为F,在F的作用下,物体A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2m。拉力F的大小为( )

11.如图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重1000N,物体B重600N,此时物体B恰好能匀速下降;当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拉动物体A在5s内匀速向左移动1m,若不计动滑轮、绳重、以及滑轮轴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为300N ,拉力F的功率为60W B.拉力F为600N,拉力F的功率为120W C.物体A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600N D.绳子拉力对物体B所做的功为600J 5.如图9所示,不计滑轮重与摩擦,物体A质量为2千克,物体B质量为5千克,体积为103厘米3。先用手握住A,待放手后

()

A.物体B将沉到杯底 B.物B将停留在水面下任何地方

C.物体B将离开水面上升 D.物体B最后浮在水面上

第19篇:教学设计

分类:12年3月 教学反思

2012-04-03 20:31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列表

《提袋的设计》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能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提袋的结构上:四个面的结构、底部的做法。所以我在课上采用的是,观察一个手提袋,看它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积是相等的,底面在哪里,提手是怎样设计的。接着,把一个旧的手提袋拆开,让学生看清它的原形就是一张方形的纸,然后再逐一粘贴复原,知道手提袋是经过怎样的折叠粘贴而成的。然后带领学生研究分析课本中提供的设计提袋的图纸,这样两相联系,学生就比较容易弄清楚提供的结构了。在学生实践环节,我提示学生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纸在卡纸上画出来,我又教给学生一种更为简捷的折法,省去了画的过程,提袋的底部也是个难点,从哪里剪开,剪到哪里,怎样粘贴更合适,我通过演示和个别辅导解决了这个难点。主要通过对提袋的解剖、观察,了解提袋的结构,紧着这教师示范提袋的折叠方法,学生动手跟着制作一个普通的方形手提袋;通过欣赏造型新颖、装饰精美的手提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于提手方面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两几种形式,然后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自己手中的方形手提袋进行添加或减少改变其形状,并进行装饰。

选的课题是一节手工课,对应“设计.应用”这个教学策略。手工课属于美术课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课型,对于40分钟的时间想要来完成一件完整的手工作品其实并不简单,时间上比较紧张,况且前面还需要时间导入,成品展示等等其他环节。教师语言和提问有效性各个环节整体效率必须非常高,一点也不能马虎。真正让学生进行作品制作的过程其实也就15-2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成人都很难完成一个手提袋的制作,怎么能让学生做到,并且做好,这着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后来经过同事的点拨,我就将这一课的重心由“制作”转变为“设计,装饰”,对于手提袋的提手以及袋面进行设计装饰。我提前制作的一些小的手提袋(素面,无提手),在制作环节直接让学生进行装饰设计,让学生在提手和袋面的装饰上下功夫。这时就有时间的问题凸显出来了,20分钟,有的组只能做完袋面,还都没来得及做提手,有的组做了很别致的编织提手,但是袋面完全没有设计。我只能进行有重点的展示评价,并分别给了两个组的奖励。

原本只想到了给学生做好提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没想到就是这样在时间上还是很紧张,只能很紧巴很勉强的完成任务。后来教研室的领导在给我评课的过程中给我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在做之前就给学生设定好时间,让学生在脑子里树立一个时间概念,半成品配件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准备更多一些,到时候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装饰,而不用自己再思考再动手制作配件,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以及提袋的颜色,外形等等都可以进行多样的变化,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在学生设计、制作提袋环节,为了孩子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的纸袋有更多的色彩和不同的图案。我提议让他们给自己最爱的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设计一个提袋送给他们。结果,这节课学生们的作品不再去模仿书本了,而是从自己最爱的人或最要好的朋友的喜好入手进行着提袋的设计。如设计了一个放书的纸袋送给好朋友,还有XX同学为妈妈设计了

这节课不仅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同时也引导了他们关注身边的人,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他们。课堂也就充满了融融的情意。

第20篇: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幸多禄小学 吕慧慧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学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课件(字条) 教 学过 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你们经常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说。(为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情怀。①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②作者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难忘,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找同学帮助(认读生字,闽(mǐn),葛(ɡě)不读第二声(先板书)解说词语“真挚”;②介绍历史背景,引入下文。

1

三、品读交流,探究体验

1、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为何如此让人难忘,请找出难忘的话语。

2、全班交流难忘的话语是什么?在文中出现几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

3、依照学生的回答,出示字条(1)

A、第一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教师一笔一画,认真、吃力地写)。 B、教师为什么写字这样吃力呢?“光复”是指什么? C、教师为什么用不熟练的国语一遍又一遍地读?

D、从教师写、读中你们体会到什么?(他们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E、用强烈的爱国之心、读、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教师、学生齐读、写)。

过渡句:这多么动人的情景,谁被吸引来了呢?(出示语段二)。

4、学习第二语段

A、为什么“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并跟教师朗读?(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学习内容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他们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

B、他们是怎样的读,找出这些词语(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 C、请同学们带着浓浓的爱国情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过渡句:我们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接着老师又带着“我”去看什么呢?(看伟人像)。

学习(13—15)自然段,提问:“一定要领我去”,中国人自己的伟人,表达了什么?(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过渡句:作者看了伟人像后,眼睛湿润了,接着又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学习16自然段(出现语段三)。

5、学习语段三 A、朗读语段三

2 B、“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了,用反问句,更加强调了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C、表演16自然段的内容(同桌扮演,指名到黑板上扮演边握手边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四、激情朗读、感情升华

1、带着真挚的心,火热的心再次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升华爱国情感。

你们长大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心中永远都要记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写读后感。(请同学们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对这篇课文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认真地写

用心地读 强烈的爱国心

激动地说

滑轮组教学设计
《滑轮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