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4 08:37:0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及115页习题。 教学目标:

1.使下属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人一套衣服图片,作业练习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认识这么久了还没握过手,咱们握个手吧。当我走到你身边请把手伸出来,和我握手好吗?绕全班一圈

握手。

师:清点握手人数。哎呀!老师和多少个同学握过手呀,已经数不清了。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握手才能很快知道我握过多少次手,你们能给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师:对,一个组一个组地握;先和男生握,再和女生握;一行一行地握 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握手,只有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去握,才能很快的知道总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握手这样需要有序去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并很快知道总数(板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 二. 自主探究

活动一:选衣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南昌正在举办一场什么样的运动会(七城会)就是七城会使一位小朋友高兴极了,谁呢?一起去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怎样才是一套?(用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套,)哪他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师:说说看,(生:6种)同学们都猜6种,哪大家是不是猜对了呢?我们动手摆一摆,配配套。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具袋,里面有衣服图片和练习纸,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

复,不遗漏,完了以后(出示练习纸)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练习纸上把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

好,开始吧!

师:(巡视:有人开始记录了,噢早就记录好了,行动快的摆好放桌上。) 师:请同学上台介绍记录。 师:谁来摆一摆,再说一说。

师:他在介绍的时候,你们想一想:有没有重复的,有没有遗漏的。他是怎样做到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的?

生:他是按顺序来的。

师:怎么按顺序来的,继续说。。。。。。。(他是用第一件上装与裙子和裤子搭配,再用第二件上装与裙子和裤子搭配。)

师:概括地说(出示课件) (他是先确定一件上装,再确定下装按

紫长裤

紫长裤

黄短袖

绿长裙

蓝长袖

绿长裙

红短裙

红短裙

有序的方法来搭配的。同学们真棒会概括了,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6种)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二三得六,会列算式吗?2×3=6(种),这就是算式法。 他在介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动作暗示:移动法和叙述法,过后就不好记)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还可以连线, 师:你上来连一连, 生:连。

师:(这就是连线法)他是怎样介绍的?

生:2表示两件上衣。3表示每件上衣搭配3种不同的下装,两件就有6种搭配方法。即:2×3=6(种)。(课件出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用序号表示。先编号

1、

2、

3、

4、

5、(

1、3)

1、4)

1、5)

2、3)

2、4)

2、5)

师:现在我们不仅理解了摆法,而且还了解了不同的记录方法。

你们还会列算式。 师:这些都是从先确定上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的,有没有思考角度不同的? 生:(举手)

师: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

师:他是先确定一件(下装)与不同的(上装)搭配。再确定一件(下装)依此类推。。。。。。也非常(有序手势指板书处),也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完整得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怎样算出来的?二三得六,能列算式吗?3×2=6(种)3表示3件下装,2表示每件下装搭配2种不同的上衣。 师:可不可以连线? 生:可以,并连线。 师:算式会列吧!

生:二三得六,这是口诀,写成乘法会不回?

师:像这样: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确定上装,一步是下装的确定。可以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一共有:2×3=6;也可以先确定下装,再确定上装,一共有: 3×2=6(种)。其实,只要用上装数量乘以下装数量就等于总数。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有顺序的搭配,我们得出的结果是童童有6种穿法。

活动二:搭配早餐(115页练习1)

师:穿好了衣服,妈妈早就把早餐准备好了。你们瞧!(课件出示) 师:注意饮料和点心必须各选一种。他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生:6种。

师:准备好尺子在练习纸上用线连一连,。。。。。。谁来说一说。 生:细说

师:谁听明白了他这段话的意思?

师:能不能概括的说他先确定了(

),再确定了(

)。 生:他先确定了(

饮料

),再确定了(

点心

)。 师:一共有几种搭配(6种)

师:能不能用算式表示:二三得六,算式2×3=6,

师:第一个2表示二种

饮料,第二个3表示

每一种饮料搭配3种不同的点心,三种饮料共有6种搭配。可以用乘法计算搭配方法的总数。 师:还可以先确定(

),再确定(

)?

生:还可以先确定(

点心

),再确定( 饮料

)?

共有6种搭配。 师:只要把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等于搭配方法的总数。

师:像:早餐搭配也有两步, {一步是饮料的确定,一步是点心的确定。可以先确定饮料再确定点心,一共有

2×3=6;也可以确定选点心再确定饮料,一共有3×2=6(种)。只要用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等于总数。

活动三:逛“七城会)主题乐园

师:吃完了早餐,妈妈带着童童来到(七城会)主题乐园。看,那儿已经有很多小朋友,非常热闹。他们正在探“迷”呢?主办方提出谁能有序而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把所有从儿童乐园经百鸟园到猴山的路指出来就能获得“七城会”吉祥物popo的照片一张。

师:现在自己先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线路。画好后,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有序哟!通常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地顺序说。 师:谁来有序的说一说。 师:一共有几条不同的线路? 你是怎么算的? 列式是:2×3=6 也要分两步来完成:一步是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确定,一步是从百鸟园到猴山的路的确定,先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再从百鸟园到猴山,一共有几条路(用乘法)3×2=6(种)第一个数3 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3条路,第二个数2表示每条路有2种不同的线路去猴山。其实只要用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线路数乘以百鸟园到猴山的线路数就等于总数。

活动四:拍照(P112“做一做”)

童童在主题乐园里结识了几位新朋友,他们决定到数学乐园拍照留念正好遇见聪聪和明明。 师:他们说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一共要照多少张?

师:先在练习纸上连一连,再想一想怎样有序的说 生:。。。。。。。 师:一共要照几张?

师:你是怎么算的2×4=8,2表示(

).4表示(

)。 师:还可以先确定(

)再确定(

你怎么算?各表示什么?

师:(生)也要分两步完成:一步是小精灵的确定,一步是小朋友的确定,可以先确定小精灵,再确定小朋友,一共要照多少张?(用乘法)2×4=8(张);也可以先确定小朋友,再确定小精灵,一共要照4×2=8(张)

用精灵数乘以小朋友数等于总数。或第一步种数乘以第二步种数等于总数。

三. 全课总结

原来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很多很多,像挑选衣服,搭配早餐,选择路线,拍照,

:像这样,为完成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m个步骤,(每个步骤不能独立完成这件事),完成第一个步骤有a种方法。完成第二个步骤有b种方法,完成第三个步骤有c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a×b×c种方法。这就是乘法原理。

活动五:拓展(参观个场馆)

童童拍完照片,就和妈妈一起去参观各个场馆,我们也去看看。球类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瑶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同学们你知道吗?童童从球类馆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有5条道路可走,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到瑶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有4条道路可走,从瑶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到南昌国际体育中心3条道路可走。童童从球类馆经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再经瑶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到南昌国际体育中心,一共有几条道路可走?

应该有三步才能完成:一步是球类馆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路的选择,二步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到瑶湖的路的选择,三步是瑶湖到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的路的选择。先球到奥,再奥到瑶,瑶到南,一共有几条线路?(用乘法)

×

×

=60(种) 板书设计:

选衣服

搭配早餐

实物纸板(连线搭配)图

选衣服

搭配早餐 算式:2×3=6(种)

2×3=6(种) 说课材料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挑选衣服,搭配早餐。选择路线,拍照,参观线路,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未上完,归其原因有:

1、课堂评价太繁琐,应简洁。

2、新课内容重复讲了,应放手让孩子去做,去讨论。

3、教材不熟悉,没有吃透教材,应把衣服横着乱放成一排,(可以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进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能力。

4、课堂教学大概还要15分钟。可以把导入放在课前谈话导入,压缩课堂评价和练习的时间,重点应放在规律的总结上。

5、课件有关文字可以删除掉。

推荐第2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集体研究预设教案

第八单元

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重点: 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关键:

学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课时安排: 四课时

可能性

(一)

教学内容: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主题图,盒子,棋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

1.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P108 板书

可能性

主题图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可能性

(二)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具准备 棋子,圆板,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

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

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了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1、P109 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2、P109 5

四、板书设计:可能性

展示学生作品

可能性

(三)

教学内容:教材P107—109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具准备 彩色图,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P109 7

学生讨论完成

四、板书设计:

可能性

颜色

记录

次数

可能性

(四)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具准备:

红,绿球,箱子 教学过程

一、练习二十四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方法同第6题。

二、第9题

[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4] 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四、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五、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接触了一些组合知识,如一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组成的组合数等。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与二年级上册的教材相比,知识和技能上更加系统和全面,数学思考上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本单元新的知识点有: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立新的知识。比如:衣服的搭配、摆几位数等例子,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组合数与排列数。

教学重点 :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的组合数和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 表述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 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的说4种、有的说5种、也有的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数字

2、

3、

4、

5、

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第二课时

简单的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

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

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

1、

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几个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

1、

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

1、

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

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

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 ,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

1、数字

2、

3、

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摆法

第三课时

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

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二

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 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7、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8、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9、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0、师生共同。

11、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2、用课件将上面第

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3、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4、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5、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第四课时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二、活动过程:

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上册

可能性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能性”,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正是以这样的理念来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学习我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很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利用评价手段,使学生能真 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达事件发生的情况;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 上所诉,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总结为了一下几点: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棋子的游戏。要求摸到黄色棋子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棋子袋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棋子全是白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棋子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抗议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黄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白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黄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和第三板块,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黄棋子,又要有白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了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验证感知,此时教师将一袋白棋子和一袋黄棋子中的一颗棋子进行对换,强调如果游戏规则不变,还是摸到黄棋子多的为胜的话,你愿意到哪组的袋里来摸棋子呢?为什么?并让学生再次进行摸棋子的游戏,并做好记录,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 的知识达到了贯通。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再次感知.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给予 指正。

推荐第3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钦北区大寺镇

中心小学

执教者:梁好华

第一单元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1.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

5、第6页想想做做。2.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等。 5. 学生情况:

三年级学生要对乘法口诀熟练;掌握有关乘除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练习第1题口答和第 2题看图说有几个几,在练习中复习了乘法口诀,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收集信息,为新知做铺垫。接着就是挂图呈现教学本节课的例题3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汇报结果为学生深入体会“倍”的意义。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设计意图:结合小学中年级情况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9岁,老师今年27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今天所学的重点知识点,首先是让学生进行课本上第4题,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巩固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掌握的程度。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回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今天所学的重难点和知识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课后反思:

本课我设计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自主学习。我利用挂图,出示例题3 等图片,学生在真实生活当中接受数学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我还设计了《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 不足的地方有:

少数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还不能较快地说出用除法解决。生思维不能较快地反应过来。

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

1、上课要遵守纪律,听从老师指挥,体育课、活动课上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2、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3、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楼道内玩耍,严禁在楼梯扶手上嬉戏。

推荐第4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乘法。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本课时我们设计将例

1、例2和例3进行整合,在一节课中教学。例1教学不进位乘法,主要解决笔算的格式,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等问题;例2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乘积満十需要向十位进位的题目;例3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题目。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不同,在计算过程中,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作为笔算乘法的起始课,这节课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这节课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很重要。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的算法,就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的道理,也就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学生在学习本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十的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会遇到哪些质疑点呢?我认为应该有这样几个难点:1.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因为这与他们计算加减法竖式的经验是不同的,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数不能计算。所以这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2.乘法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比较大的进位数,如七八五十六,要进5,九九八十一,要进8,这在以前的计算中还没有出现过,计算的难度增加了,这是学生计算时一个很大的障碍。3.计算的过程较以前复杂,如要先算乘法,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还要计算加法,要将计算中的进位数与下一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有乘有加,学生容易混淆。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着力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切实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算理和算法的的数学学习过程。

2.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

3.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即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实际是用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再把每次相乘的积和起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4.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相同加数连加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本环节依次教学三个连加竖式:

三个竖式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设计目的,层次分明。第一个竖式,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连加竖式,通过教师的提问实现两个目标:使学生体会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应该用乘法,用乘法更简便;2.通过教师引导初步建立多位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模型,即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竖式,出现了几位数,而且是进位数“2”。实现两个目标:1.巩固前面初步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型,再次体会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2.这是第一次出现进位数是“2”的情况,在计算乘法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第三个竖式,教师出示折叠纸条,9个12相加,请学生想个办法把这个竖式变短,此环节也承载两个目标1.由连加竖式引出乘法竖式,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的简便。2.教学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由第一个环节引出三个乘法竖式,本环节探究以下三个例题。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请学生先独立试做,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连加竖式铺垫的基础上,基本上都能领悟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但是对为什么这么算,及算理不一定能理解到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3×3表示什么?想象一下3个23相加是什么样子?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用3乘个位上的3,还要用3乘十位上的2?做加法和做乘法有什么联系?通过追本求源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标注箭头,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使学生初步乘法算式与连加竖式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做一个模仿小练习21 ×4,先引导生想象与乘法对应的加法竖式是什么样子,巩固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就前面的例题稍加变化,请学生独立试做前,教师引导思考:18×4表示什么?想象一下4个18相加是什么样子?帮助学生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在全班汇报交流中,教师重点提问:①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4乘1算的是加法中的什么?②十位上的“7”怎么得来的?突出进位的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3、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先请学生独立试做,再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错例,如忘记进位或者加错进位情况,先展示错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但个位満十要向十位进一,而且十位也満十了,还要向百位进一,不能忘记加进位数。本环节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起到了巩固作用,在此基础上又稍加变化,变式为乘法连续进位,难度又进一步,但与前面的而只是密切联系,算理算法相同,知识计算复杂一些,这样具有挑战性和变化性的题目始终调动着学生的思维的参与度。

(三)有效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任意选一道题和同位相互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提问第3道小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强调还要用一位数去乘百位上的数。

教师选择在在进行了巩固练习之后揭示课题,总结算法,是因为想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充分体会计算的过程,便于学生总结。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想一想,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2.纠错练习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第1小题教师重点强调不要忘记还要用2去乘十位上的数;第2小题重点强调要加上进位数;第3小题重点强调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不是相加。

(四)全课总结

教师结合例题总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把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推荐第5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1、出示:6÷3=,12÷4=,18÷6=,35÷7=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2、出示:30÷3=,600÷2=,560÷7=,360÷9= 你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算式朋友,就藏在新课《植树》的这幅图中,我们大家一起来找到它好吗?板书课题——植树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1、出示课件图片

师: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分一分,算一算。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可以用除法,列式36÷3 师:怎么计算呢

方法一: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12×3=36,所以36÷3=12 方法二:把36分成30和6,30÷3=10,6÷3=2,10+2=12

2、出示课件图片

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列式并解答。

生:可以用除法,列式48÷4 方法一: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12×4=48,所以48÷4=12 方法二:把48分成40和8,40÷4=10,8÷4=2,10+2=12

3、出示课件图片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发现计算52÷4,集体交流算法。

5、出示课件图片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第6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浔中中心小学XX年

秋季

三年

数学

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继续学习连续退位减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复习(笔算)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9=

78-49=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交流图意。

3、看线段图提出问题。

4、列式:517-348

5、估算交流。大家不用计算,你能估算出结果吗?把你是怎样想的介绍给大家

6、尝试计算517-348

7、交流计算方法。

三、反馈练习

(1)、笔算638-59=

745-566=

821-734=

514-386

(2)、课本第23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笔算下面各题。

854-283

625-409

536-364

826-543

2、列式计算。

(1)、被减数是485,减数是392,差是多少?

(2)、比928少645的数是多少?

3、解决问题

学校今年种树248棵,今年比去年多种65棵,去年种树多少棵?两年共种多少棵?

教后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XX年

季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主备人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

2、提供讨论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复习

、80-3

00-10

000-200

8000-1000

800-50

2、笔算

316-217

517-348

二、探究新究

、教学例题:507—348

(1)讨论分析: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

上是0怎么办?

(2)交流汇报。(得出:要先从百位上退1给十位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然后再减。)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讨论:个位上的9是怎样得来的?十位上的5又是怎么得来的?百位上为什么要写1?)

(4)、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2、教学例3

(1)提问:怎样计算500—185?出示例3。

(2)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进行计算?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三、巩固应用

、1000-787

800-695

702-564

2、看看谁是火眼金睛?

645

302

900

+

255

—167

—735

————

——————

————

890

35

75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新知识?

五、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题

2、练习六第2题

3、练习六第6题

4、课本第26页的思考题。

5、养鸡场运来200袋饲料,用了128袋,剩下的准备天用完,平均每天用几袋?

教后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XX年

季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让学生理解理解验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复习

、根据137+254=391,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2、487-226=261,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1

(1)、出示第27页主题,说一说画面内容。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5+48

(3)、讨论验算方法并交流: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生汇报:两个数相加,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4)练习第27页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00-183

(3)讨论验算方法并交流:怎样检验减法的计算结果?

学和汇报: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4)、练习:课本第28页做一做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同桌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五、作业设计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746+219

637+268

359—136

408—57

2、看图填空,并说出理由。

以上题目由生完成,之后集体讲评、订正。

3、填上合适的数,并说明理由。

39+(

)=821

709—(

)=136

)+125=602

)—395=205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浔中中心小学XX年

季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主备人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及验算方法

课前准备

等。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通过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请小组长做好记录。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演。板书: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计算并验算

348

+714

403

-274

800

-265

398

+482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①两数相加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②两数相减应该怎样算?③验算时采用什么方法验算?

2、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①出示: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出示: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一、填空:

、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

)要对齐,从(

)位算起。

2、用

6、

9、0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它们相差(

)。

3、比9999多1的数是(

),它是(

)位数;比1000少1的数是(

),它是(

)位数。

二、选择:

(1)用加法验算408—219=189的算式是(

)。

A、408+189

B、219+189

c、408+219

(2)两个三位数相加,它们的和是(

)。

A、三位数

B、四位数c、三位数或四位数

(3)最小的三位数减去35,差是(

)。

A、75

B、135

c、65

(5)养殖场养了120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40只,一共养了多少只鸡?正确算式是(

)。

A、120+40

B、120+40+120

c、120—40

2、竖式计算并验算。(带※的要验算)

703—207=

454+749=

※700—358=

※504+698=

四、解决问题:

、电影院一共有406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208个学生。他们要一起看电影,能坐下吗?

2、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一共来了多少游客?XX——XX学年

教后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XX年

季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

主备人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等。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

学生涂好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出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完成)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后反思:

XX——XX学年

季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备人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课前准备

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拓展练习

、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2、剪一剪: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剪下的两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图形?

教后反思:

推荐第7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学校:定西市安定区联庄小学执教人:高建明 学科:数学

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需要多少钱

上课时间:2013年9月6日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页。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知识链接 乘法口诀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主完成本课练习题,能标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学。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呈现目标(5分钟)

1.小丽准备去买游泳圈,一个游泳圈9元,买8个需要多少元? 2.一千克苹果售价5元,妈妈买了8千克,一共花了多少元?

二、设问导学:互助解惑(阅读课本第4页,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10分钟)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超市看一看,那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观看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游泳圈要多少元? 2.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球要多少元? 3.买一个游泳圈和一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游泳圈、几个球?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 1.解决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师:你会列式计算吗?并试着解答。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2)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全班汇报,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并板书学生的方法,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小结。观察这道题和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一说并及时总结。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 3.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一练”第1——4小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先审题,然后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四.当堂达标。(10分钟) 1.课本第4页试一试1-2题

2.第2题。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独立解决。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是如何计算的。

3.第三题。引导学生看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解决谁买的合算。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5分钟)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结合表格说一说表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填写。

六、小结提升(5分钟)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分别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七、教学反思

推荐第8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_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排列与组合知识。《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在三年级上册的实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演示等方法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学生分析】

排列组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衣服的选择问题、生活中照相问题,点心搭配等等。这就表明学生对排列和组合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生活情境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小明生日——选择衣服——点心搭配——游数学乐园——帮唐僧师徒拍照等一系列学生熟悉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本节课设计中,通过让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如你是怎样选择衣服、点心搭配?用

7、

3、9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等等排列组合问题,使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最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具准备】

衣服卡片、抽拉的数字卡、数学卡片、答题纸、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小明和小丽,并配上《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想邀请大家到“数字广角”参加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件——“小明过生日”作为切入点,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趣味活动,探索新知 ① 教学例1:衣服的选择

师:哎呀,小丽也想去参加,她正愁着穿什么衣服去昵?请看,她都有什么衣服?(出示课件)

生:有T恤装,牛仔服,长裙,喇叭裙,牛仔裤。 师: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上装和下装搭配可以怎样穿? 生:T恤和牛仔裤搭配。 师:这样是一套衣服。 生:T恤也可以和喇叭裙搭配。

师:这也是一套衣服。像这样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的方法,数学上叫做“组合,一种穿法就是一种组合。(板书)

A、小组合作探讨

师:4人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衣服摆一摆,找一找,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看哪个小组搭配的最快。(注意:想一想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B、汇报交流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种穿法?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我们?

组1:“一件T恤可以和喇叭裙搭配,也可以和牛仔裤搭配和长裙搭配。 师:这是3种穿法了。

组2:牛仔服也可以和喇叭裙搭配,和牛仔裤搭配、长裙搭配,这也是3种穿法,一共就有6种穿法。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两个小组在搭配时都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将这件上装与不同的下装搭配。这样,有顺序,表示的也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补充,让学生找到一种科学的搭配方法。】 C、连一连

师: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还有其他方法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吗?(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连一连,连好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连线的? 生1:我们可以一件上装搭配不同的下装。

生2: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在连线上标上数字①②③④⑤⑥。

„„

小结:只要我们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连线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搭配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叙述出来。】

② 点心的搭配

师:小丽穿上一套漂亮的衣服来到了小明家,看到了小明为他们准备好了丰盛的自助餐,看看都有什么?(出示课件:汉堡包、蛋糕、薯条、可口可乐、橙汁)

师:同学们,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们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能很快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师:老师想大家用连线方法来解决,可你们的答题卡又没有画图,你们有更好方法表示出来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①用文字表示:

②用符号表示:用

1、

2、

3、

4、5分别表示五种食物;或用A、B、C、D、E表示。 小结: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进行搭配,这样一共有6种。

【设计意图:在这个层次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来找出点心和饮料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特别是对学生中出现用数字或字母做代号并用连线方式做记录的答案要大加赞扬。】

③ 破译密码

师:吃完了点心,喝过饮料,小明想邀请大家去他家附近的数学乐园游玩,她们正准备进去,却发现门是锁着的。智慧老人告诉她们,我知道,这两把锁子是密码锁,咱们只要破译了密码就可以顺利进入乐园。(课件出示乐园大门的锁子,左右各一个,一大一小。)

A、十位上是

2、

4、9和个位上是

3、

6、8组成两位数。

师:(出示小锁子)快看,这把小锁子上有密码提示:请拉一拉以下数字活动卡,看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左边表示十位上的数,右边表示个位上的数,老师拉动数字卡片,现在组成的两位数是26。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数字活动卡,动手拉一拉,看能组成多少位不同的两位数?并记录在答题纸上。 反馈学生的操作结果。请两位学生上来,一人拉动卡片,另一人说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师:还有谁用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不同?(一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另一种:先确定个位上的数。)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组成了9个两位数,胜利打开第一把密码锁。

【设计意图:以游数学乐园为主线,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破译密码这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自身产生对知识的迫切需要,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B、用

3、

7、9组成三位数。

师:(课件出示大锁子)请看这把大锁子的密码提示:用3张数字卡片

7、

3、9 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A、四人小组合作探讨,小组长负责记录,其他三人动手摆 B、小组汇报交流 可能会有:

1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再摆十○

2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摆个○

位上和百位上的数字,从而得出6个不同的数。

小结:大家的记录方法都有道理,只要有顺序的记录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四、巩固发展,学会应用

师:瞧,我们把密码锁打开了,胜利进入数学乐园,里面可漂亮极了,有些游客还拍照留念。课件出示:唐僧师徒4人在照相

师:唐僧师徒4人也觉得这里美极了,决定拍照留念,但好像遇到什么困难? 生:唐僧想让徒弟3人交换位置多照几张相,可是不知道有多少种排法? 师:好吧,我们来帮帮他们。

A、4人小组合作,其中3个同学来扮演徒弟角色,另一个负责记录。 B、交流汇报:一共有几种不同排法?怎样有顺序的排?

【设计意图:这样的角色游戏既满足了儿童的表演欲,又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位上和百位上的数字,从而得出6个不

同的数。

今天,我们陪小明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在陪伴他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的思想回归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使课堂向生活延续。】

推荐第9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教学设计

藁城市岗上学区岗上小学:芦金肖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5—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

1、认识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

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拼图,三角板,直尺,钉子板,装好各种图形的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认识的图形呢?(课件出示课本34页校园平面图。)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图形。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的一类图形----四边形。(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下面的图形中,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印发,两人一份)

学生完成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根据四边形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四边形。(课件展示图形)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四边形分类)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

你手中的四边形中,哪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课件展示)

今天认识的其它几个四边形中有没有相同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按角的特点和边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你们手中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并将分类结果展示出来。

方法1:根据有没有直角分{② ⒕}{⑤⑥⑧⒒⒓}

方法2:根据对边相等分{②⑤⒒⒕}{⑥⑧⒓}

方法3:根据对边相等的情况分 {②⒒} {⑤⒕} {⑥⑧⒓}

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看法,教师给予肯定。

三、方法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

1. 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认识中已提过)

2. 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四边形: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围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四边形。

(全班交流)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3、我再考考你们,能帮小猴穿过迷宫吗?(课件展示,小猴走迷宫)

五、作业:

同学们想一想,把四边行去掉一个角会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试一试。 板书设计:

四边形

推荐第10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的教学设计

白虎沟中心小学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出示主题图,谈话:夏天来了,三(1)班的同学们在野外玩耍。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你发现的信息在小组内说一说。(组织学生反馈信息)

(二)、实践探究。

1、认识。

小红和小英每人分到2个月饼时,我们用“2”来表示月饼的个数,分到1个月饼时,用“1”来表示,那我们用什么表示半个月饼呢?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想好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指导学生认、读。 12121

22、认识。

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多少呢?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谁来说说每块月饼是多少?

3、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身边的、

请各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折出,折好同学之间交流。指一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在哪里?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四)、小结。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分数?

2、你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五)布置作业

第94页练习二十,第2题。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

1 …… 分子(其中的1份)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一 4 ……分母(平均分成4份)

14141214121414

第11篇: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第7单元

设计理念:数学源于生活,上课注重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感知实践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情背景:

1、该年龄段学生已充分认识与理解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而个别学生已在生活和实践中找到了分数。这都为本课新知识的认识提供了基础。

2、该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这也为本课在对新知的意义表述上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感知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这一,能结合图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经历把一个图形通过折、剪、涂与数学语言表达以及观察比较等的生活数学化过程,培养与发展数学数感。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几分之一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图片(饮料、蛋糕、比萨)、磁扣

学具准备:若干个圆形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生:喜欢),双胞胎兄弟淘淘和笑笑的妈妈准备带兄弟俩到北海公园玩。你们猜猜他们的妈妈会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什么?(生:略)

师:妈妈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了4瓶饮料、2块蛋糕、1个比萨饼(相机出示图片)。请你们帮助兄弟想想,该如何分合理呢?

生:饮料各人2瓶,蛋糕各人一块,比萨饼各人一小块(一个饼分成相等的两份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道不清、说不明)。

师(故意激疑):是不是这样分(教师出示手中一大、一小图片)?

生(激动地):不对,这样的两份不一样多……

二、引导探索,初步建模。

1、引导通过动手操作,建立1/2的数学模型。

师:孩子们,能否用手中的圆纸片当成是“比萨饼”动手折一折,看看到底怎样分合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1:老师,我是把“比萨饼”对折(边说边比划),分成相同的两份。

生2:每人分到的也就是“比萨饼”的一半。

……

师:那也叫什么分,能否给它起个名称?(生:同样多、平均分)孩子,你真了不起,分的同样多我们把它叫着“平均分”(相机板书: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用什么数来表示一半呢?你会写吗?

生:0.5表示一半。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妈妈告诉的,一元的一半是0.5元。)

师:还有其他的数也表示一半?

生:1/2,我是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会写吗?能否是来写写?(生:略)

师:0.5、1/2都是表示一半,而0.5我们以后在研究。

介绍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

……分子,表示1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2份

师:“1/2”读作二分之一,那1/2是怎样分出来的?(突出“平均分”)是谁的1/2?把你的想法再与同桌相互说说。

生:把一块“比萨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

……

2、采用素材转变的方法建立并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口述):当陶陶、笑笑兄弟正准备出发,他们的妈妈喊到“孩子们”等等,他们的妈妈要求他们兄弟俩把各自的零再分成两份,一份在路上吃,另一份到达目的再吃。请你们再帮助兄弟想想,该如何分合理呢?

生:把2瓶饮料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1瓶。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

师:我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蛋糕”,再来帮助陶陶、笑笑分一分、折一折,再看看第一次吃了“蛋糕”的多少?第二次吃了“蛋糕”的多少?(突出“平均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1:我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2:我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3: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4:我是从比萨饼的厚度中平均分成2份,一份也是1/

2……

师:你们太聪明了,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如果把“比萨饼”的1/2进行分一分,又如何分呢?能否帮助分一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讨论互相补充):我是把1/2(圆纸片的1/2)再对折,也就是一半的一半,是平均的平均,所以我们认为是1/4。

师:是谁的1/4,为什么?(生:比萨饼的1/4)

师:比萨饼的1/4是怎样分出来的?怎么平均分?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生:就是把一个比萨饼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1/4。

师:说的真好!谁还能象他这样再说一说?(生:略)

师:通过同学的动手、动脑得到了1/

2、1/4,象1/

2、1/4都叫什么?(生:分数)

师:那1/2和1/4谁大、谁小?

生:1/2比1/4大(即1/2>1/4);1/4比1/2小(即1/2

3、创造分数

师:1/

2、1/4都是怎么分的?你们想不想创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分数?

生(齐答到):想!

师:好!那就用信封里的正方形分一分,并把分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创造出来的分数:(图略)

生:1/

4、1/

2、1/

8、1/3……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的?(让学生说说创造过程)

生1:我创造的分数是1/3,我是把它(正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1/3。

生2:我创造的分数是1/4,我是把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1/

4……

师:用同一样一张正方形纸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那1/2和1/8比较谁大、谁小?

生:我们可说成1/2>1/8,或1/8

2师:看到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横线下的数越大,分数就越小,横线下的数越小,分数就越大。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们看看书上是怎能样说的,与大家想法是否一样。

三、巩固深化,拓展练习。

1、看书P92——9

22、P93做一做第

1、2题(请认真读题,看看要求我们做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出示一把伞):你们能在伞上找到分数吗?

生1:我找到1/8,黄色的占1/8。

师:你是如何找到的?(生:把伞平均分成8份,黄色的占1/8)

生2:我找到1/4,红色一份、黄色一份,合起来为一份,即伞的1/

4……

四、课后小结。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12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黎家小学

谭鸿玮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分析:

1、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材提供了贝贝想去旅游风景区观光,妈妈准备了几件上衣和几件下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搭配的规律。同时,学生通过本节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思路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推理、表演、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迁移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让学生体验、理解搭配的方法,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学生状况分析

生活在少数名族小山区的三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来自哪里吗?(临溪)你是怎么得知的呢?(真会观察,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今天老师虽然是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但是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孩子个个聪明能干,上课发言积极,老师特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手),那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握握手行吗?(行)

师走进学生中间没有顺序快速和一部分同学握手,问:孩子们,我已经和几个小朋友握手了,握了几次呢?

生:不知道

师:那你认为要怎样握才看得清楚呢? 生:一排排、一列列……

师:我发现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这样我就跟每个小朋友都能握到手了,也不会握掉了,刚才你们教给我的方法都是怎样?(有顺序)

师:有顺序很重要,因为有序的思考,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

二、合作学习,探索有序的搭配方法。

(一)探究例1 孩子们都知道了谭老师是来自临溪,那你知道我们临溪哪里的风景最美吗?(银杏堂)我们银杏堂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原始森林、清澈河流、亭台庙宇、智慧僧人四大特色旅游资源,是消夏避暑和冬季游玩的好去处,2010年6月才开业赏光,那你们想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呢?(想)贝贝今天就要到银杏堂去游玩,妈妈给她准备了几件上衣,几件下装(简单介绍衣服),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你认为贝贝会怎么选择呢?

生:.......

师:还有别的搭配吗?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这么多的搭配方法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板书)呢?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试呀?(想)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衣服,四人一组,摆一摆。

1、学生动手摆衣服卡片搭配。

2、汇报。师: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搭配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合作后结果?

一种:可以用下装搭配不同的上衣。

另一种:可以用上衣搭配不同的下装。(当学生摆出先选定一件上衣分别搭配一条下装时,师小结象刚才这种搭配方法就是运用了有序(板书)的思考问题,很好。老师紧接着问:你们还有与他们这组不同的搭配方法吗?刚才他们是先选定了一件上衣分别与下装搭配,你们还可以先选定一件什么?——先选定一件下装分别与上衣搭配。)

3、引导学生有顺序连线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收起来,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学具,只有这张图,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连线)

生动手在作业本上连一连,(要求:你可以给这些衣服编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觉得哪种方法好就采用哪种方法)

(1)动手连一连。

(2)连好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连的?

(3)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4、师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有序的搭配帮助贝贝搭配出了这么多套衣服,这也是我们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板书)其实通过有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5、练习反馈 (1)早餐的搭配

师:我们为贝贝的衣服已经搭配好了,妈妈又给她准备了这些早餐:你能为贝贝搭配一份吗?

(2)两位数的搭配练习

贝贝吃完早餐坐车来到了银杏堂,(课件出示银杏堂图片)简单介绍,银杏堂的景色美吗?(美)我们的小精灵聪聪也来了,她和贝贝玩起了数学游戏,你们想参加吗?(想)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拿出一张练习纸,一起来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先把这些两位数写出来,准备好了吗?(最先完成的抽上去展示介绍先进经验)

师:孩子们真是太棒了,不但会有序的搭配衣服、早餐,连两位数也能序搭配,其实多玩数字游戏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小精灵聪聪还想出一道问题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例2)

(二)例2的探究

出示用三张数字卡片

7、

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大家有信心完成吗?(有)

(1)小组合作探讨

师:还是小组的几个小伙伴合作吧,记录员作好记录。(师要作好合作前的要求:小组合作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别的小组,还要注意,重要的结果要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你们摆出了几个三位数?怎么摆的?(先确定其中一位的数)

师:大家的记录方法都有道理,只要有顺序的记录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

三、巩固深化

(1)贝贝回家的线路。师:贝贝参观完银杏堂准备回家了,但是贝贝这时遇到了问题需要求助大家,抽人回答。

(2)照相。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银杏堂之旅就要结束了,你能想办法把今天感受到的风景带回家去与父母、朋友一起分享吗?(能)什么办法?(照相)好主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照相呢? (选两名学生)找个摄影师吧,有个要求,我和这两个小朋友站成一排照相,会有几种排法?再找出最佳的一种排法拍照,谁愿意来? 你真了不起,将来一定能当一个优秀的摄影家。其他学生还想照,好,下课我们邀请你们的班主任一起照一张,好吗?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

四、课后总结(思维点化)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同学们,搭配是一门学问,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关于搭配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像今天这样,有序思考、发现规律,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就连文字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搭配呢老师这里有三个字,请看大屏幕:谁能一口气说出来。比比谁的反应快。一起读一读。孩子们,你们现在正是读书的最好时节,老师希望你们能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第13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二备 课本第1

12、113页的例1及做一做,第1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

1、

2、

3、

4、

5、6题。

二、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策略;

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可能性的知识,与本文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就是对较为抽象、较为繁琐的例子的现实把握。这一章中初步排列和组合的知识非常有意思,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分类与分步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可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和组合这些术语,也不要过多的跟学生解释。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3、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三)分析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简单的组合规律。

难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简单事物的组合。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用数字排列不同组成,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等突破难点。

三、学情分析;

元旦节快到了,学校要出版一期校报,其中一个内容是介绍学校艺术节的情况,版面上要插两幅照片。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两幅呢?学生可能会选择两张唱歌或两张跳舞的照片,或者一张唱歌一张跳舞的照片;并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这几种情况,估计有6种、8种或9种等。

四、目标预设;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定位;

重点、难点: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前准备;

元旦节快到了,芳芳从衣柜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例1情景图

芳芳可能穿哪两件呢?猜一猜,有多少不同的穿法?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2)汇报:(进行分类:衣、裤)

提出问题:在黑板上展示两种不同的有序穿法:

1、上衣A---裙子

1、上衣A---裤子、上衣A---裙子2 上衣B---裙子

1、上衣B---裤子、上衣B---裙子2

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穿,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即不重复也不遗漏)。

(3)再次搭配,渗透生活中规律及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搭配还有很多;

2、裙子1---上衣A、裙子1---上衣B

裤子---上衣A、裤子---上衣B

裙子2---上衣A、裙子2---上衣B

引出课题:衣服的搭配及数学的简单排列。

1)学习衣服的搭配,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多种搭配方案表示出来,你想到了那些方法?通过动手摆一摆,在上面的衣服搭配中我们发现,3件上衣和2条裤子可以配成6套不同的服装;如果再增加一件上衣,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呢?你是怎么想的?

2)联系实际生活,深刻感悟,如果是5件上衣和2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案呢?你是怎么想的?

3)学习数字搭配,融入更多的数学思考;在数学王国中也有搭配,请同学们用

7、

3、9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你能写几个?有序地把它写下来。

提出问题:你喜欢哪种排法?为什么?

进行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第112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练习第

1、

2、3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到了生活中的组合规律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搭配,事物的组合,到这节课你们还会摆一摆吗?自己组合些数字好吗?

2、请同学们用手势,用语言表述一下。

3、用不同的数字排列、组合,看看自己能组合成几种,不重复,二位数或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用

7、

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几个三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白又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我们组摆出6个三位数,是按数位摆的。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百位如果是7,可以摆出739和793。百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79和397。百位如果是9,可以摆出937和97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白。 如:3---9

7、3---79;

7---9

3、7---39;

9---7

3、9---37;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题。

请用

4、

5、0三个数,你能组成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得到怎样的结论呢?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三)板书课题;出示例2

(四)

1、巩固练习第113页的做一做;

(1)小组活动;找出三个人扮演徒弟,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白,不重不漏。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练习二十五的第

4、

5、6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我们研究的问题与位置有关,不同的站位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操

作、思考、应用中更应注意按照生活的一定规律顺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路清楚、简洁。

第14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三一班 李婷

一、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课基本的数学知识和与技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四、教法与学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教学准备:

教材第91页主题图,含有4个月饼的图片,图形纸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出示主题图,谈话:夏天来了,三(1)班的同学们在野外玩耍。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你发现的信息在小组内说一说。(组织学生反馈信息)

1、认识平均分。

出示4个月饼的图片,把4个月饼分给小明和小强,可以怎样分?如果要分得公平,怎样分?每人分几个? 板书:平均分

出示2个月饼的图片。提问: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强,每人分几个?

出示1个月饼的图片。提问: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强,每人分几个?

二、实践探究。

1、教学例1。(1)认识。

小明和小强每人分到2个月饼时,我们用“2”来表示月饼的个数,分到1个月饼时,用“1”来表示,那我们用什么表示半个月饼呢?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想好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指导学生认、读。

(1) 认识。

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多少呢?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说每块月饼是多少? 指导学生认、读。 (2) 小结。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教学例2。

请各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折出,折好同学之间交流。指一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在哪里?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3页“做一做”第一题。并作出巡视、指导。

4、教学例3。

(1)出示例3,第一组图和。

想想哪个分数大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完成例3第二组图片,和的比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14131214141412141414121212(3)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分组交流)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3页“做一做”第2题。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2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1页“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分数?

2、你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 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第15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日志

篇1: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篇2:2014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2014精品教案) xxx小学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使用)

(高效课堂模式)

2014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 科 : ;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 ; 2014年 月日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 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散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 ,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

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16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分析:

1、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材提供了童童想去儿童乐园游玩,妈妈准备了几件上衣和几件下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搭配的规律。同时,学生通过本节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思路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推理、

表演、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迁移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让学生体验、理解搭配的方法,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学生状况分析

生活在山区的三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今天我们的课堂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真会观察,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今天老师虽然是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但是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孩子个个聪明能干,上课发言积极,老师特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手),那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握握手行吗?(行)

走进学生中间没有顺序快速和一部分同学握手,问:孩

子们,我已经和几个小朋友握手了,握了几次呢?

生:不知道

师:那你认为要怎样握才看得清楚呢? 生:一排排、一列列……

师:我发现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这样我就跟每个小朋友都能握到手了,也不会握掉了,刚才你们教给我的方法都是怎样?(有顺序)

师:有顺序很重要,因为有序的思考,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

二、合作学习,探索有序的搭配方法。

(一)探究例1 从今天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假期生活,同学们想不想在假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想)童童今天和小伙伴就要到儿童乐园去游玩,可是,童童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童童吗?

(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 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童童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童童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师: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学

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同时思考:这么多的搭配方法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板书)呢?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试呀?(想)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卡片,四人一组,摆一摆。

1、学生动手摆卡片搭配。

2、汇报。师: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搭配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合作后结果?

一种:可以用下装搭配不同的上衣。

另一种:可以用上衣搭配不同的下装。(当学生摆出先选定一件上衣分别搭配一条下装时,师小结像刚才这种搭配方法就是运用了有序(板书)的思考问题,很好。老师紧接着问:你们还有与他们这组不同的搭配方法吗?刚才他们是先选定了一件上衣分别与下装搭配,你们还可以先选定一件什么?——先选定一件下装分别与上衣搭配。)

3、引导学生有顺序连线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收起来,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学具,只有这张图,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连线)

生动手在作业本上连一连,(要求:你可以给这些衣服编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觉得哪种方法好就采用哪种方法)

(1)动手连一连。

(2)连好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连的? (3)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4、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5、师小结: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童童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5、练习反馈 (1)早餐的搭配

师:我们为童童的衣服已经搭配好了,童童该吃早餐了,我 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老师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2)两位数的搭配练习

童童吃完早餐坐车来到了儿童乐园,(课件出示儿童乐园图片)简单介绍,这里的景色美吗?(美)我们的小精灵聪聪也来了,她和童童玩起了数学游戏,你们想参加吗?(想)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拿出一张练习纸,一起来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先把这些两位数写出来,准备好了吗?(最先

完成的抽上去展示介绍先进经验)

师:孩子们真是太棒了,不但会有序的搭配衣服、早餐,连两位数也能序搭配,其实多玩数字游戏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小精灵聪聪还想出一道问题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例2)

(二)例2的探究

出示用三张数字卡片

7、

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大家有信心完成吗?(有)

(1)小组合作探讨

师: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小组一起拉一拉,看看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记录员作好记录。(师要作好合作前的要求:小组合作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别的小组,还要注意,重要的结果要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你们摆出了几个三位数?怎么摆的?(先确定其中一位的数)

师:大家的记录方法都有道理,只要有顺序的记录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

三、巩固深化

(1)童童游玩的线路。师:童童现在在儿童乐园门口,她想参观完百灵园再去猴山,但是童童这时遇到了问题需要求助大家,他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抽人回答。(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

(2)照相。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儿童乐园之旅就要结束了,童童他们每个人都想和数学乐园的聪聪和明明合影,一共需要合几张影?我们全班同学和聪聪明明合影呢?全校学生呢?

四、课后总结(思维点化)

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连线搭配,还帮童童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就连文字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搭配呢?老师这里有三个字,请看大屏幕:谁能一口气说出来。比比谁的反应快。一起读一读。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好,让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我们在座的各位,让我们在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第17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与学具:课件、箱子、彩色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玩 “猜一猜”游戏,由猜老师年龄导入课题:可能性

二、学习例1,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 1.一定

(1)课件出示三个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箱子(1号箱:3黄3白,2号箱:3红3白,3号箱:6红)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哪个箱子里每一次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只有 一定 2.不可能

(1)仔细观察1号箱子(3黄3白),提问:这个箱子的球有几种颜色,是什么颜色的?老师要从这个箱子里摸出一个红球来,可能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提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看法吗?引导学生说出:箱子里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出红球。板书:没有 不可能

3.可能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2号箱(3红3白),猜一猜,说一说,在这个箱子里能摸到红球吗?为什么?

(2)分组活动验证“可能”。学生分五个小组进行摸球验证活动。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验证记录。

(4)引导学生总结:只要有红球就可能摸到红球。教师板书:只要有 可能

三、运用例1所学,尝试完成例2练习,学会如何判断“可能性”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你能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判断下面这些现象吗?

2.课件出示例2

(1)学生根据图文判断事件的 “一定”、“不可能”、“可能”。 (2)引导学生用上“一定”、“不可能”、“可能”把图中事件说得更具体、完整。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用“一定” “不可能” “可能”说一说身边的事。 2.完成书本108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可能性 只有 一定 没有 不可能 只要有 可能

第18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

集 合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开智的学科,依托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积极思考,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它引领学生触摸并走进数学的世界。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优化教学目标,尝试以创造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的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注重优化教学过程:⒈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⒉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⒊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学习效果。

提出的问题:

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⒉如何做好课的导入,达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有效教学的起始。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

已有生活认知: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重叠现象,自然界中也有许多常见的重叠现象。

思维特点:学生之前只掌握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未接触过。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圈,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

⒉终点: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借助韦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⒊过程与方法:在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悟集合

的数学思想、感受集合的意义、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页。

教学目标

⒈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⒉在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感受集合的意义、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⒊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增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呼啦圈。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看一部电影,但她们只买了3张门票却顺利进入电影院。(友情提示:每人都必须买一张门票)这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重叠”。】

二、认知冲突,探究新知

⒈邀请4位同学参加观看歌舞晚会,3位同学观看话剧晚会,快快行动吧!

⑴出示名单。

⑵为什么数人数的时候却只是6人,少的1人去哪了? ⒉引用呼啦圈来感知“重叠”与“集合”。 ⒊数形结合,符号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⒋通过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观看活动,认清韦恩图各部分的表示的意义。算法多样、算法优化。

【设计意图: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造成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感受“重叠”。呼啦圈的巧妙引入,予以学生良好的探究素材,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完成了完整的维恩图的创作。让学生感受“数形结

合”、“优化”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⒈书中的“做一做”。 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内化新知,也实现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让语言成为思维的外壳,进一步将新知完整地建构在学生的大脑里。】

执教者简介

鄢晓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育部种子教师、国培计划指导专家、福建省学科带头人。曾先后在CN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含核心期刊);潜心研究数学习题、试题设计,在《数学周报》、《教育周报》等刊物发表各年级数学试卷数十份,合著编写教辅材料6本,合著出版工具书1本。所执教的课荣获过全国、省、市各级一等奖。

所用教材内容

第19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1 教学目的: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去计数。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 分、每1秒时间。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相互告诉同桌的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题、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

1、2题。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4题。

第二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 例

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20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教材从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口算乘法的组成部分:

口算乘法分位两块内容:教材第68页的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由小精灵向学生提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

第69页例1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 计算2×10,第二小题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

3、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地教学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注重适当的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是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本课学习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表内乘法的知识,还要注意沟通本课新知与表内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教学时,让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

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和得出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

数学思考方面: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 解决问题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方面:对计算以及相关实际问题是否感兴趣,是否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

五、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主生和形成的过程。

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背诵表内乘法表。

教师准备:教材第68页的主题图、第69页例1的两幅插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⑴ 组织学生听算练习。

6×4 9×3 5×3 9×7 8×5 7×5 4×8 6×8 …… (教师报题,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再集体订正。) ⑵ 组织学生口答练习。

①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②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1.教学主题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玩,高兴吗? ⑴出示第68页主题图。

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图上有很多游乐设施,有游乐项目价目表…..你都玩过什么游戏? ⑵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再指名汇报)

⑶哪些算式是你会计算的?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学生计算出会算的算式结果。观察不会计算的算式。 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学生读课题,了解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2.教学例1。

⑴出示例1中的图⑴及题⑴。 从图和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你能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吗?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指名汇报)

学生列式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甲:2×9=18 想9个2的和是18。

2×10=20 想9个2再加1个2就是10个2,18加2等于20。 乙:10个2相加是20。

丙: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2个10相加等于20。 ⑵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1题第一行。 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⑶出示例1中的图⑵及题⑵。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谁能列式解答这道题? 你是怎样想的?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计算。指名汇报算法。 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二行。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与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3.小结

谁能说说怎样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谁能说说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算法。

【设计意图:探讨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学习。】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三行。 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 2.指导学生完成第69页“做一做”。 20×7= 200×7= 2000×7= 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下面我们再回到游乐场去边玩边算吧:

(1)乘激流勇进每人6元,10人要多少钱?20人呢? (2)乘登月火箭每人8元,30人要多少钱? (3)坐过山车要10元,10人要多少钱? 可以让学生1人提问,其他人回答。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

2、3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列式解答?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解答方法。 批名汇报。

【设计意图: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通过练习,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

九、板书设计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例1 2×9=18 做一做 20×7= 2×10=20 200×7= 2000×7=

十、作业设计

1、做对一题给自己奖励一颗☆,看谁得的☆最多。

30×5= 50×10= 230×3 400×8= 130×5= 3×900= 240×3= 2000×3=

2、完成数学课堂作业第30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