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3 08:43: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教学设计

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包括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这些不同层次的计划应相互协调并整个教学的目标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含义、学习的类型、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简要论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的。智慧技能构成了正规教育的最基本和最广泛的结构,从造句这样最基本的语言到科学、工程和其他学科的高级技术性技能。又可以分为:

(1) 辨别技能的学习(2) 具体概念的学习(3)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4) 规则的学习

(5) 高级规则与解决问题的学习

2、认知技能的学习

人类所学到的第二种很重要的才能叫做认知策略,这些技能是用来为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服务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第三个重要的学习才能是言语信息。我们期望个人在他们一生的历程中学习语言并保留许多言语信息,以备及时应用。当个人能够“讲出”或叙说言语信息时,他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的分析

从学习的观点来看,学习任务的描绘提现了对于“末端的”或“预定的”学习成活的描绘;也就是说,它描绘了人们设计出来的一个学习纲领的行为,而至所以设计这个学习纲领就是为了保证学习者在完成这个纲领时获得这些行为。

2、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 (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条件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泰诺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学则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泰诺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五个基本来源。

(1)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 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4) 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5) 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2、设计教学的程序 (1) 引起注意 (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性能 (4)呈现袭击材料 (5)提供学习知道 (6)引出行为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 (9)促进保持和迁移

3、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现在,教师也常用一些补充的交流手段,从实物到图片和电影。

推荐第2篇:论教学设计

论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这些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它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其过程就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最佳的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

教学设计分为五种类型:

(一) 智慧技能的学习。其又可细分为辨别技能的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型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与问题解决的学习

(二) 认知策略的学习。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技能,它是支配一个人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学习认知策略是鼓励学习者在各种新的情景中“练习”使用认知策略。

(三) 言语信息的学习。

(四) 动作技能的学习。

(五) 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任务分析

为了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首先要求识别学习者所从事的每一个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成果的类别,其次,采取一些步骤来发现哪些内部条件可以用于这个学习任务,进而安排一些外部的条件,以便获得预期的成果。

(一)学习的分析。

1、学习成果的归类。也就是和根据学习任务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类型进行归类。

2、将任务作为学习目的加以描绘。

3、任务的前提条件分析。这一步骤是识别和判断需要学习的能力的前提条件。

4、先前的学习支持新的学习。

5、作为所学东西组成部分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6、作为前提条件之陈述的学习的登记

7、学习任务分析的用途。

(二)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

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性条件

四、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过程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需要考虑五个基本来源,分别是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里学选择目标。

(二)设计教学程序

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位置”过渡到终点目标中规定的技能的获得。他们的作用是激活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不是取代这些过程。

(三)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构成教学时间的外部刺激经常采取言语交流的形式。当学习者不能理解言语的教学时,对言语教学就要加以特殊的计划。

推荐第3篇:中学物理教学论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九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述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任务是搞好教学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中心环节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备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学习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做到“三备”即:

备教材(钻研和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备知识、备实验、备习题); 备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教学难点);

备教法(处理教材,选择教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不过这种备课(或叫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当然这种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经验还会不断地被总结和运用,因为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

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学功能认识的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教学过程本来就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复杂过程,因此仅仅以教师经验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需要,从而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选择相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传统备课中对教学状态的直觉描述,凭经验教学,教师的职业能力的提高全凭个人摸索的缺陷,能够充分利用人类对教育教学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对新教师的迅速成长也是一条捷径。

2、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主要要素的系统分析,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工作提供行为的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简言之,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并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为其成果表现出来。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设计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并有总模式和子模式之分。目前流行的教学总模式有三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启发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中心模式\");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双主模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造多元化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生中心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学生的首创精神。这两种模式均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双主模式”为主,适当使用“学生中心模式”(如课题研究等)。

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材处理;

2、中学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中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

5、物理学与技术、社会和生活的研究;

6、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体的应用和设计;

7、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8、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9、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10、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研究,等等。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相统一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感性经验为依据,而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规范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正是为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又必须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给出教学流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

2、整体设计与要素分析相结合

没有要素分析的综合是肤浅的,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综合,必然是孤立的,并且缺乏整体功能。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又需要以要素分析为依据进行综合优化,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

3、规范性与创造性兼顾

反映教学过程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只有规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新思想、新理论的运用又必须创造,创造是对规范的完善与发展,二者是可以兼顾而统一的。

4、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并重

教学过程由教学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二者的中间联系过程三者构成。因此教学设计既要重视静态设计(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又要重视动态设计(教学过程的发展),使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向前推进。

5、施教者与学习者交互协调

教学过程既是施教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促进两者的交互与协调,但交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讨论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则,自选一段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

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就是常说的课时计划或教案。

教案一般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综合编成的,是教师备课的总结、上课的依据,是检查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参考。认真编写教案是积累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即章节标题或核心内容,并注明授课时间;

2、教学目标: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要求;

3、实验教具及媒体:实验所用仪器、器材的规格、数量,教学所用的媒体;

4、教学过程: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公式、数据、例题、研究方法等)、程序安排、时间分配、习题作业、技能训练等;

5、课后分析:课后及时把教课中的激情灵感记录下来,以免情消意散、无法追忆。课后记录可以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法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疑难问题、典型错误、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教学建议、资料索引等。

教案要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师生教与学的动态过程。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教案格式,并附案例供参考。

表10—1 教学参考格式

教案可以写成文字形式也可以编写成电子教案.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备课平台(可参考:《物理教学探讨》2003.1.\"点击物理教学资源,创建电子备课平台\")或者应用网络上介绍的\"电子备课授课系统\"(如洪恩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一个组件--电子备课授课系统)。

利用计算机备课有以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提高备课的速度,摆脱手工书写教案的种种苦恼,避免重复抄写的简单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

2、利用电脑具有信息存贮量大和信息处理速度快的特点,组建学科习题库可以满足教学中的需求,有利于精选习题和试题。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4、有利于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统计。利用电脑的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软件)进行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统计,不但速度快、正确率高,而且可以十分方便地对考试成绩的各种数据(如难度系数、区分度、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保存和查找也十分方便,从而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5、有利于备课资料的保存和交流优秀的备课资料.

因此,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该有战略眼光,早日掌握电脑在备课中的应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备课:自选下列内容中的一个,按照教案的一般形式撰写教案

★惯性 惯性现象;

★压力 压强

★杠杆的平衡条件

★浮力产生的原因

★加速度的概念

★电动势的概念 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2、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就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读材料--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还可以阅读伽利略的传记。号召学生不仅要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还要学习他尽管身处逆境却始终不屈不挠地探求真理的精神。

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杰出学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3、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只想着知识目标,还必须考虑另外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中,\"测定反应时间\"的教学可以使这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于一体:

(1)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枚金属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上端。请一位学生,伸出拇指和食指,在书签下端做捏书签的准备.告诉学生,如能捏住,就送给他做纪念。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释放书签(措施:教师若无其事地对学生说,这枚书签漂亮吧?说的同时,松手),学生一般捏不住.可鼓励该生再捏一次,这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捏住(措施:书签的下端距学生的手远些).

然后,教师指出这个小游戏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引出\"反应时间\"的概念。 (2)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

看到桌上的直尺(带刻度、长30 cm),联想到刚刚做过的小游戏,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请一组学生谈谈他们设计的方案: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其他组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原理]

人的反应时间等于直尺下落的时间 [器材]

直尺、计算器.

[操作]

一人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另一人两手指呈捏的姿势,在直尺的下端零刻度处等待.前者释放,后者捏住(注意后者要紧盯着前者的手,且在捏的过程中后者的手不能向下移动)。 [读数] 测出直尺下落的距离s,即后者捏住处的刻度值。

处理数据]

根据位移公式s=1/2gt2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即人的反应时间t =(2s/g)1/2 学生分组做实验,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3)教师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直接读出反应时间。让学生猜一猜这根尺子的奥秘。 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白,教师事先完成了时间和位移的转换,把时间标在了尺子上。

这样就制成了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

(4)提出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建议学生在课外动手做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用它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

(1)用Microsoft PowerPoint编制了计算机教学软件,将文字、表格、图片、动画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替代了板书。

(2)用自由落体仪、光电计时装置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的关系,测定重力加速度g。 自由落体仪如图所示,立柱的上端有一个电磁铁,通电,小钢球就被吸引住;断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立柱上有4个可移动的光电门,当小球经过某一光电门时,利用光电计时装置就能测出小球下落到这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从刻度尺上读出小球末端的位置和4个光电门的位置,输入计算机,就能得到小球下落到4个光电门时经过的位移s,相应的时间t由光电计时装置侧出后直接传送给计算机。

这样,小球下落一次,就能得到4组实验数据。

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不仅能记录实验数据,还能处理实验数据:

建立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在坐标平面上描点,让学生看看这4个点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看不出它们在怎样一条曲线上)。换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2),能够看出4个点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这4个点拟合一条s-t2图线:

差不多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改变光电门的位置,多做几次。 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与所用时间的平方t2成正比.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s-t2图线斜率的2倍) 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三节 教学反思

对教学的反思如同人照镜子,通过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从而了解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醒我们去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学应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去设计,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的反思总结过程中,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反思性教学依赖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和分析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教学反思的特征:

第一,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是一般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再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着更合理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的新问题,能够唤起教师对教学的责任心,促使教师以教育理论作指导改进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正如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教师的成长也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再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走向成功的过程。这其中反思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够对自我进行全面、恰当的反思是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第四,教学反思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进行照镜子的过程,属于\"个人奋斗\"的行为,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这种自我剖析的过程源于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高目标追求。 第五,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建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通常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对比法两种。

教学设计的内容必然要实施,将实施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等进行对照,同时开辟绿色信息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将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统整在一起来剖析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为改进和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这样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同行之间地交流,倾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思想,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独到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学习,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手段、评价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另外,参考国外教材和教学中的独特设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启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对比法。

阅读 “单摆”的教学设计

教师:广州人冬天去哈尔滨旅游,买了一台漂亮的摆钟,买的时候很准,但由于两地的温差很大,到了广州摆钟就不准了,为什么呢?能不能将它调整过来呢?

这个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就思考,但是,让学生思考的这个问题很难亲身体验,能不能创设一个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情景,然后自发地提出问题呢?为此剖析如下一个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

⑴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个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如:实验材料的管理员、观察实验的记录员、代表小组的交流汇报员、噪声控制员等。

⑵活动的过程

材料管理员可以到实验台(讲台)上领取一段绳子、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几个尺寸、质量各不相同的硬币。

每一组同学利用这些材料完成如下工作:

·用胶带将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子的旁边,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桌子的边沿;

·把回形针系在绳子上,把硬币插在回形针中,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露出桌边的铅笔上;

·由硬币、回形针和绳子组成的摆能够自由摆动;

·测量物体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

·各组的记录员把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数据表中。

⑶发现并提出问题

当全班各组学生测量的数据出现在黑板上时,就会发现每一个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是不一样的。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开始了。

⑷进行猜测或假设

学生们认为造成摆动次数的差异可能有:

·摆动次数测量得不对或者时间测得不准,(每组可以重复实验一次);

·绳子的长度不同;

·硬币的尺寸不同;

·硬币的重量不同;

·物体摆动时的起始高度不同;

·„„

分析两个案例可以发现后者能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正是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

讨论 “你在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是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学习了本节的内容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

推荐第4篇:《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配乐,展示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片美?(学生各抒已见)

2、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思考:

(一)

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略。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 ,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美的格言卡:(预案)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

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一)大家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美德最美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形体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二)凡人论美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推荐第5篇:论教学设计1

论教学设计

10教育班 陈佳慧 10114011005 教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要开始一节课或者是一时段的教学,教师首先是要了解并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实现的步骤,这些都是通过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通过都教学设计的概述、学习的类型、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简要论述教学设计。 的选择这几方面来探讨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类特有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设计”

是人们在创造某种具有实效性的新事物或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性的系统计划过程。所以“教学设计”是 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师为达成一定德尔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 系统方法,它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有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要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建立在以下的前提假设上: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短时间的,也有长期的;

三、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理论。

要进行教学设计就必须要学习有关的学习理论的知识。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类行为的类比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奥苏贝尔、皮亚杰、加涅等人;在学习上,他们的学习理论有六个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和认知重组;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有助于迁移;

3、真正的学习不会遗忘;4顿悟学习本身就有奖励性质;

5、顿悟说即是对试误说的批判;6创造性思维。其中加涅的学习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基础。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得过程,这种建构是无人能代替的。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帝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他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相信人人都能教育自己;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 因此学习有关的学习理论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习的类型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从逆推过程中确定教学设计必须的步骤。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可以定义和描述为以下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区别知道“如何”和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习得了某种智慧技能,就必须观察一类“行为表现”。

2、认知策略的学习

人类所学到的第二种很重要的才能叫做认知策略,这些技能是用来为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服务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第三个重要的学习才能是言语信息。我们期望个人在他们一生的历程中学习语言并保留许多言语信息,以备及时应用。当个人能够“讲出”或叙说言语信息时,他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态度学习是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三、学习任务分析

我们描绘了五种获得主要学习成果——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的最适宜的学习条件。如果教师要制订一个对学习进行指导的计划,第一步就是支撑所期待的特殊的学习成果的学习任务作描述。

1、学习的分析

首先,任务必须作为学习的成果而归入五种范畴(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中的一种。其次,必须对任务的每一个程序成分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揭示其先决条件

学习任务分析包括:(1)学习成果的归类;(2)将任务作为学习目的加以描绘

(3)任务前提条件分析;(4)先前学习支持新的学习

(5)作为所学东西组成部分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6)作为前提条件之陈述的学习的等级;(7)学习任务分析的用途

2、学习任务分析的步骤: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条件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看着设计教学程序的一个步骤,但由于其格外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专门讨论。泰诺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学则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泰诺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五个基本来源。

(1)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 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4) 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5) 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这五个目标看上复杂,而且有些抽象,一些教师可能认为教师可能认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不必考虑这么复杂,也无法考虑的如此深入,然而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能在工作中经常依据这五个来源确定和检验自己的教学目标,便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能使自己的教学成为真正的“育人”过程,成为面向未来的过程。

2、设计教学的程序

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位置”过渡到终点目标中规定的技能的获得 (1) 引起注意 (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性能 (4)呈现袭击材料 (5)提供学习知道 (6)引出行为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 (9)促进保持和迁移

3、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学实践是按照学生作口头交流来设计的,这种口头交流通常是由教师来提供的。此外,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手段。现在,教师也常用一些补充的交流手段,从实物到图片和电影。

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语言:口头或书面的。所以教学手段问题上,教学设计者首先得挑选语言手段的类型,口型或书面的,或者这两者合一。

推荐第6篇:论厄运教学设计

《论厄运》教案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

2、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了解文章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4、能认识厄运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坚忍的意志,有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逆境的勇气。【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自学为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哲理散文——《论厄运》,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走进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

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文本研习

1、齐读课文,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

明确: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思路: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超越自然的奇迹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 圣经《新约》和《旧约》的不同启示,及 哀歌和颂歌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 “明丽的花朵 ” 和 “名贵的香料” 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小结: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出我们最好的品格”,三层意思逐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3、品味语言,体会哲理:

再读文章 划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1)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齐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奇迹:战胜厄运,获得幸福;在战胜厄运过程中品德被显现得到提升。恶劣的品质:欲望、放纵。美好的品质:坚强、毅力、心态、对人能力的提升)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4、了解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1)引用、举例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

(1)比喻 文章比喻优美隽永,富有诗意。如“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等等

(2)对比 论述中也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去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幸运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说理透彻,饶有意味

5、知识小积累:

(1)结合学案,积累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谈谈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2)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可做小结 :

在人生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总是交替出现的。因此,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总是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皇天不负苦心人。积极与逆境作斗争,并善于抓住顺境这一点,在顺境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努力成才。让自己在这难得地机遇里快速的成长发展。促使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身处逆境之中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忧。正所谓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因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谷,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往往当人们为之哀伤叹息时它又话焕发出新的活力 。 所以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的在失败中学会战胜自己,战胜脆弱,学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学习如是,工作如是。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你便成功了一半。当你在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 (3)完成学案的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论厄运》学案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

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二、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 (2)《圣经》与约伯

《圣经》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圣经》上说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世人要承受苦难来赎罪,从而获取幸福。耶稣:“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马可福音第13章9至13节中耶稣说:“但你们要谨慎,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 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站在诸侯与君王面前,对他们作见证,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命,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圣经故事中有《约伯记》,约伯是个幸福的人,拥有普通的人所定义的全部幸福。财富,家庭,信仰,全部完美无缺。他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上帝对他厚爱有加。但是因为撒旦的挑衅,上帝与撒旦为约,向它展示上帝的万能以及人的爱的信仰力量。上帝无故夺走了约伯所拥有的全部幸福,横祸从天而降。一系列苦难的打击后约伯与他人辩论神的力量,上帝裁定约伯的忠诚,给予所有的人应有的结果。 (3)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三、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jiã)难 彷(fáng)徨 根深蒂(dì)固 藻(zào)饰 B、炫(xuàn)耀 汲(jí)取 锲(qiâ)而不舍 灼(zhuó)见 C、启迪(dí) 焚(fãn)烧 孜(zī)孜不倦 咬文嚼(juã)字 D、狡黠(xiá) 诓(kuàng)骗 不言而渝 (yù) 怡(yí)情

2、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温家宝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B、《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C、理想新农村:李健宇认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街道整洁、道路更加宽阔 。 D、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

4、下列的名言警句不属于“厄运”的一项是(

A、“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 B、“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C、“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D、“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5、阅读下面一段节选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

) ,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像中去汲取(

)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

)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福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的。 ⑴依次填入上文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坚忍

启事

浓厚

B 坚忍

启示

浓郁 C坚韧

启示

浓厚 D坚韧

启事

浓郁. ⑵“最美的刺绣”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它阐释怎样深刻的道理?

A:

B: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⑴B ⑵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的。

推荐第7篇:论趣教学设计

《论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含哲理的句子。

2、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3、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理解“趣”的含义。

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学生对各科的学习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不足,这一篇文章正是对学生兴趣培养与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兴趣的含义,并快乐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这个人就是林语堂。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民族,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心比日趋顽固。”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修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论趣》一文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及人生追求。

林语堂介绍:出示课件 活动:

一、整体把握

1、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偏离题意

学生先思考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2、以此为例体会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出示课件

3、文章开头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4、阅读4至7段回答什么是“趣”,“趣”与:“名、利、权、色”’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谈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5、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趣”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在这一环节教师总结出板书

二、练习---拓展延伸

1、你怎样看待名利权色与趣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2、你同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吗?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三、仔细品味句子,体会林语堂散文的趣味性 教师读划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赏析,出示课件

四、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

练习,阅读有关林语堂的趣事{出示课件} 作业:阅读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字数不限,文体不拘。

板书设计

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行为动机 学有所成

启发心智

有益身心

养 论 趣

以名利为目的一切行为动机

一无所成 利禄薰心 神魂不定

推荐第8篇:《论厄运》教学设计

《论厄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

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推荐第9篇:论趣教学设计

《寻找好奇的眼睛--论趣》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参阅课下注释,工具书,粗读课文。

2、学生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语堂和梁启超的生平和文学主张。【教学目标】

1、积累“

手足胼胝、、摩顶放踵 鞠躬尽瘁、利禄熏心、癖嗜、索然寡味”等词语,学会运用。

2、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文句内涵。

3、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教学重点】

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两篇文章文句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激趣,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忠告、林语堂和梁启超对趣味的理解,人生在世,一切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幽默大师林语堂和学界泰斗又有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在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船舶 (

扈从 (

手足胼胝

....阻挠 (

磅礴(

)(

熙熙攘攘

) (

.....癖嗜 (

)(

灵犀 (

利禄熏心

) (

.....蒙昧 (

掮客 (

废寝忘食

...

2、解释下列成语含义并造句。

1、当孩子知道自己犯有过错的时候,家长不宜责问其中滋味,(

)。

2、墨子

)利天下,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 3、正是由于他 (

) 才会做出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事啊

4、现在依旧是那些红墙绿瓦,那些风景,但当他凝神望定它们的时候,他的兴致却

)了。

5、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

)。

6、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废寝忘食,(

),非常的辛苦。

三、走进文本,阅读探究

1、品味经典:当年,孔夫子曾以轻松的一句话开启了弟子们的求学之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至今日,再聆圣训,我们获得了什么心的启发呢?

明确: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2、跳读《论趣》,看看林语堂是怎样解读“趣味”的?你读出了怎样的林语堂? 明确: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3)在读书上要有“趣”。 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

三、寻章摘句 探究《学问之趣味》

从文中摘取幽默,内涵深刻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研究分析:梁先生要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批注示例:“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这段话意味深长,对嗜好的阐述如智者品茗,淡定而从容,说理让人心悦诚服,有豁然开朗之感。明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选一门嗜好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一生做着喜欢的事,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包涵了人间至理,生活情趣,事业追求。让我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四、品评写法 研习文体。

读罢两位大师力作,大家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明确:(1)在内容上都是谈论趣味的。 (2)在表达方式上都主要采用议论。 (3)在体裁都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意义沦为主要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阐述的观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阐述论点舆论局的关系。

五、走进生活 拓展运用

这两篇文章都围绕“趣味”进行议论,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情趣,有修养,保持本性,与众不同的人,那么,古往今来,哪些人在学问上凭借一个“趣”字而取得一番成就的呢? (列举毛泽东读书、曹雪芹著红楼、爱迪生的发明、力夺八金的菲尔普斯等名人故事)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你的兴趣在哪里?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六、课堂小结

林语堂先生用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怎样培养自己的兴趣,而梁启超先生则在语重心长的 嘱咐我们培养做学问的兴趣。两位先哲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时冒出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息。

七、布置作业

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写一篇200字的读书笔记

推荐第10篇: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

第三章 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教案至少包含三要素:即教学目标、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过程的制定。

2.使学生掌握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教案的三要素为本章重点;如何设计和编制教案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最终目的是为了能高效学习。教学设计是既要满足常规要求又要进行个人创造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意图、制定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

引;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地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具体各项内容学生自查资料完成,或见后面自学资料)

(一)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 性质任务

(二)数学课程的性质、任务

(三)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

(四)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案例1:(“数列” 教材分析之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与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要用到前 项和公式,产品规格的设计的某些问题要用到等比数列的原理;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学习数列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更深入一步。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认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或者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实际就是对数学内容的性质和任务的分析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1、确定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 教师的任务是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和清晰化。 除了要关注“学生要学什么数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

数学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也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2、教学目标的确定案例

案例1“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特殊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增强学生逻辑推理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 了解多边形概念,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现象,了解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平面。能利用这三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说明:章目标;思考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中的层次等

案例2“一次函数”一节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掌握其简单性质;

了解两个条件能够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说明:章目标;思考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中的层次;所使用的动词,标准中表示不同层次所增设的动词…… 案例3“探索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目标

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说明:章目标;思考哪些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中的层次;所使用的动词。

案例4“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生活中一类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减法的全过程;直观形象地去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发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动笔描述,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等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学生在热情、信任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建立信心.说明:此写法与上述三例写法的联系以及现阶段的要求;分析上述三例中的”三维”目标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及确定

(一)按实现的时间长短,教学目标有远期与近期目标。

分析“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的教学目标和“一次函数”一节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 1.远期目标

远期目标可以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面。形象地说,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即:远期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相关教学活动都应当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些)环节,而具体的教学设计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呈“自封闭”形式,但从更大的背景上来看,它们应当服务于这些目标。

确立远期数学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 远期目标实例1

“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整个数学课程教学追求的远期目标之一;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就是几何教学所追求的远期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方程思想”则是所有方程内容教学所追求的远期目标之一。 远期目标实例2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数学推理”的教学目标包括:

让学生经历探索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和了解基本几何变换性质等数学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

让学生从对若干生活中的实例和数学现象的研究人手,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

要求学生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而掌握综合法证明的基本格式,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

确定远期目标注意事项;

避免远期目标流于形式

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注意它与所授课程的实质联系

2.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比如一堂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确立近期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封闭性”,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数学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即所谓数学教学活动要没法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即: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落实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案例1:“等可能性”内容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掷骰子、抛硬币、玩转盘等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等课能性的含义。

让学生在玩获胜可能性相等的游戏中,了解游戏公平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等可能性现象。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包含等可能性的现象,说明等可能性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联系

近期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充当两个角色。

首先,它本身是通过目前的教学活动就应当实现的目标;其次,它往往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环节。 案例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目标: 让学生了解解二元—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化归的思想方法——将不熟悉的转变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变为已知的,以提高其数学思维的能力。

(二)从教学结果及目标维数分

1、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结果的角度来分类,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

知识与技能类目标、

过程与方法类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目标。

2、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经历„„过程:(过程性目标)

这里我们特别关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经历——过程。结果性目标都是我们比较熟悉或能够把握的,因为它能够很快产生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学会一种运算、能解一种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定理)„„;而过程性目标,即“经历——过程”有一点“摸不着边”——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活动,学生似乎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在“操作、思考、交流”,但它实际上很重要。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 过程; 经历运用数字、字母、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3、过程性目标重要性

代数式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1及评价

介绍代数式概念 ——直接端出第三个馒头。

给出一些代数式、非代数式的例子,带领学生参照概念的定义辨别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 ——教师示范吃第三个馒头的过程。

提供若干个辨别代数式的练习,让学生仿照刚才的方法解决它们

——学生吃第三个馒头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学习过程”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而不只是让它服务于学习结果,如果只是服务于学习结果,那么有其他方法可以获得结果的话,就不需要“过程”了,毕竟,“过程”需要时间。

代数式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2及评价

由图所示,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7 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10根小棒。

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样表示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评价;

是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涵的一般数学规律;同时,尝试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接触到了代数式,更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还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从事这个探索性活动也非常有益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

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过程,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途径。

小节;

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要具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化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即要确定出近期目标,又要关注远期目标,要以远期目标为指导;

确立远期数学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事实上,它也是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层面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一种具体措施,因为数学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帮助,多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确立近期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封闭性”,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数学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即所谓数学教学活动要没法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落实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作业;

1、学习自学资料

2、分析上一章两个观摩课的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69页;勾股定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

附自学资料

(一)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人才——培养人才的总任务、总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数学课程的性质、任务 1)义务教育阶段

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已经修改? (2)普通高中阶段

性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能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事实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

(三)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

(1)特点:传统认为,数学的基本特点是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由此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接着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等观点。

(2)作用:数学具有发展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因素.数学提供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好材料.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要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在社会科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它的语言、思想、方法和符号,发挥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的作用.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唯物辩证思想.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材料

(四)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1)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中学阶段的学习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好基础.

(2)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数学知识在大、中、小学中的衔接是容易做到的,而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比较困难,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几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裂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二)普通高中阶段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

提高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1篇:《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

斌英中学 姚 娜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品——回归古典

1、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2、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3、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4、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二、悟——经典之美

1、感悟思路之美

2、品味语言之美

3、昭示个性光彩

四、【教学过程】:

一、品——回归古典】

导入:(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 1 子„„。范曾先生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 在其中,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哲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家园之一。特别在精神虚浮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精神回归古典的源头之一。人们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同学们,圣人在时下似乎成了一个讽刺的称呼,但在古时候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美称,我们老师的鼻祖孔子,就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的学生“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古代先贤对于学习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千百年来倍受后人的敬仰。那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学习了我们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不难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孔孟论学习》(板书课题)

1、【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学生在历史及课外,对孔孟已有一定的认识。用多媒体展示孔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孔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知来介绍孔孟。学生相互补充。

假设孔孟是自己的老朋友或自己引以为豪的人,你该如何向他人介绍。

教师补充强调要点:

对于古代作者要掌握人、时、地、名、作、事六个方面。

如:孔子,字仲尼,名丘,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主要作品是《论语》。主要成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宣传“仁”,强调因材施教。

强调《论语》作者不是孔子,而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同样让学生记住孟子的知识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2、【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2 古文词基础部分

假设你回到古代,遇到孔孟,孔孟是如何向他们的学生呤诵自己的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口吻。找几个“孔子”或“孟子”呤诵。

1)、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强调七个通假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4)、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5)、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注意强调两个要点:大声读,有感情。让学生从诵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音韵美。

3、【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则,假设你做为孔子或孟子穿越时空,来到当代的教室里,你该用什么的语言向你的学生介绍你的观点。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并请同时代的“俊杰”给你提出“最忠肯的建议”,以寻求最合理的表达。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评出“十佳孔孟”。

(“信”即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即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这项工作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2)、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1)、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2)、古今异义:

今夫奕之为数(古义:技艺,技能;今义:数量)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

是知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天下之物(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一词多义

居:与古人居(动词,生活在一起) 居之安(动词,保有)

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 知之为知之(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有为者辟若掘井(名词,作为)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已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欲其自得也(所以)

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把) 君子深造之以道(介词,按照)

以至仁伐至不仁(介词,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介词,按照)

这是一种学习文言的方法:归类积累法。可以把学生感性的知识变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4、【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融入古时的情境。闭目想着孔孟在春天的田野上领着一群学生在畅游,并谆谆教导着自己的弟子的学业。而学生以崇拜的目光仰视着他们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进入那让人神游天外的地方去吧!

二、悟——经典之美】

1、【感悟思路之美】

本文可以说,是关于学习的千古传诵的经典。那么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谈论了学习? 学生可自已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 温习的重要

1、2 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3、 虚心好学

4、

5、8 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6 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 7 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 9 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 10 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 11 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12 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 13

2)思考:

4 孔子、孟子的这些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论学?

2、【品味语言之美】

读完本文后,你对本文的语言有何感受?学生试着说出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在小组内尝试进行归纳。注意用文中的句子来例证自己的观点。

《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指点:

《论语》: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善于在矛盾对立的转化中展开议论。

《孟子》: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理论证两种;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而且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其次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

(《论语》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3、【昭示个性光彩】

1)、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看法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法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时习悦,学思乐,自得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A、你将如何向同学介绍孔孟。

B、选择其中一则对你影响最大的,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的理由。

C、请你讲一两则在学习上运用《孔孟论学习》中的方法很成功的名人故事。【作业设计】:  1.背熟全文。

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 3.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第12篇:教学论教学目标设计实例

教学目标设计实例

“ABCD”模式学习目标编写方法(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练习实例1:

通过这一单元共5课时的教学,全班学生都必须学会参照课文例题或其它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10个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实例2:请你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能比较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实例3: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

实例4:中等生至少能够举出3个具体实例说明分数的3个基本性质。

实例5: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的口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实例6: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每个实验小组要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填写出实验报告。

内外结合法实例 实例1:

1领会“余弦定理”(一般目标);

1.1 会画图说明这一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背景; 1.2 会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出这个定理; 1.3 能叙述“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区别。 实例2:

1 领会专门术语的含义(一般目标) ;

1.1 将专门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 1.2 在新造的句子中使用某个术语; 1.3 区别术语之间的同异。 实例3:

1 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一般目标) ; 1.1 正确说出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

1.2 连贯、迅速地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各个要素;

1.3 解释为什么黑暗地方不长青草; 1.4 设计一个在月球上培育植物的实验。 实例4:

1 掌握装卸和维修××实验仪器的技能(一般目标) ;

1.1 能够依次说出该仪器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正确率100%; 1.2 依次拆卸该仪器,并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安装好;

1.3 能发现该仪器几种常见故障,并能及时予以排除; 1.4 能正确地说出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零部件的功能

1.5 装卸和维修的动作连贯、协调,没有多余的动作,在10分钟内完成。

可以要求全体学生达到前两个目标,那么后三个目标则是对能力较强和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第13篇:比喻论证法教学设计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喻巧而理至,神似则理明

-----议论文“喻证法”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了解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

能力目标:体会并掌握比喻论证运用的技巧,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认真读书,关注生活,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布置预习:阅读三篇文章,感受比喻论证的魅力。

教学过程与内容:

课前阅读:

1.洗脸还要养心

同学们明白一个常识,人每天要洗脸,三天不洗脸令人生厌。同学们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人要常读书,三天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黄庭坚说过的话。有点夸张,但很有道理。只注重洗脸的人,如有些帅小伙美少女,五官也许还看得,但不能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暴露他的浅薄和低俗,让人替他难过。所以,洗脸之外,还得洗心,或者说养心。

那么,拿什么来洗涤心灵滋养心灵?读书是最好的。

脸上有灰尘,要洗掉,心上有灰尘呢?当然更要洗掉,至少应该说,脸蛋的白净和心灵的纯净同样重要吧。我们的心灵,是蒙着很多灰尘的,比如,浮躁,油滑,懒散,冷漠,偏执,狭隘,仇恨,逃避责任,自我中心,等等。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成了一片干涸的沙漠,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其实,我们对这样的生命状态已然感到焦灼和无奈。那么,读书吧,读一本好书,就是引来一泓清泉浇灌心田,读一本好书,就是开启一片阳光照亮人生的房间,就是身入芝兰之室,头顶灿烂星天。于是,灵魂不再漂泊和彷徨,精神不再挣扎和流浪,情怀变得纯洁和高雅,生命沉静而又飞扬!

2.读书养气(有删节)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

1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3.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一、请同学谈阅读三篇文章的感受。

二、简评学生观点,导入新课。

刚才的同学都提到了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的表达效果。关于比喻论证,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及运用技巧。

三、比喻论证特点归纳与方法提炼

1、请看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运用喻证法的经典选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论点置于段首)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2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比喻进入论证的过程,喻巧而理至,神似则理明)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归纳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选段在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时,把面对文化遗产比作是“一个穷青年”“面对一所大宅子”,然后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几种态度:一是“徘徊不敢走进门”者,一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烧光”者,一是“接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者,一是“占有,挑选”利用者。利用人们共知的显而易见的常识,否定了前三种态度,肯定了后一种态度。这样也就不言而喻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拿来辨别、批判继承的态度。由于比喻体的具体的、形象的,所以用此设喻来论述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鲜明、生动,具有很好的论证效果。

2、以上的喻证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以小见大,喻巧而理至。选段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本体与喻体是两类本质属性完全不同的事物,然而却有相似的特点--都含有可取和可弃的成分。这种论证方法,由于比喻的巧妙,能把“喻”与“理”结合,所以宜于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清道理,达到论证的目的。

(2).精剖喻体,神似则理明。喻证法是用比喻说明道理的方法。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把比喻句讲得生动形象;而喻证的喻体,不仅要化抽象为形象,而且要进入论证的过程,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增强说服力。选段设喻进入论证的过程,对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精细的剖析,前后两类事物间的比喻关系达到神似,从而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巧喻善比,往往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显而熟悉的情况了解深刻的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3、方法提炼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的一般思路是:提出观点(或分论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四、小试牛刀。

懂得了运用比喻论证的四条规律,做几个简单的练习。

续写训练: 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可论证什么观点,然后补上几句话语,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

A.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

观点:(人的一生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失败,才能最终使自己坚强成熟,脱颖而

3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出,获得成功。)

B.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

观点:(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持入生命之初的那种纯洁、明净,否则就会让自私、残忍等各种垃圾占据。)

C.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观点:(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端正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有父母的教育、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迅速生长,养成良好的品格,等你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整个社会的风气有望变得更好。)

请同学品味一下老师给大家推荐的下面几段比喻论证的片段,体会一下运用比喻论证的规律,看看在使用比喻论证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课堂总结:一个生动的比喻论证,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但是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比喻的双方由于指示在关系或者道理上有相似性,它们之间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因此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论证,要把它和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课外拓展:

以“只有打破阻碍前进的陈规陋矩,才能取得新成就”为论点,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论证文字

五、归纳运用比喻论证的规律

1.用自然、生活中的常识或公理做喻体

2.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在于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不在于表象的相似

3.喻体要隐含或表达出与本体的逻辑关系

4.搞清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举例:(1).幸福是海子心中那座面朝大海的房子;幸福是舒婷视线里被雾打湿两翼的双桅船;幸福是徐志摩康桥边那段彩虹似的梦;幸福是汪国真所向往的大漠、森林、峻岭崇山„„

(2).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3).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4).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翅膀。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归纳: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主要在于:比喻重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比喻本体喻体之间重在形似,即对象与对象的外在特点的相似;比喻论证本体喻体之间重在神似,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

六、以“规矩与方圆”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4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喻巧而理至,神似则理明

-----议论文“喻证法”运用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了解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

能力目标:体会并掌握比喻论证运用的技巧,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认真读书,关注生活,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布置预习:阅读三篇文章,感受比喻论证的魅力。

一、课前阅读,请同学谈阅读三篇文章的感受。1.洗脸还要养心

同学们明白一个常识,人每天要洗脸,三天不洗脸令人生厌。同学们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人要常读书,三天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黄庭坚说过的话。有点夸张,但很有道理。只注重洗脸的人,如有些帅小伙美少女,五官也许还看得,但不能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暴露他的浅薄和低俗,让人替他难过。所以,洗脸之外,还得洗心,或者说养心。

那么,拿什么来洗涤心灵滋养心灵?读书是最好的。

脸上有灰尘,要洗掉,心上有灰尘呢?当然更要洗掉,至少应该说,脸蛋的白净和心灵的纯净同样重要吧。我们的心灵,是蒙着很多灰尘的,比如,浮躁,油滑,懒散,冷漠,偏执,狭隘,仇恨,逃避责任,自我中心,等等。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成了一片干涸的沙漠,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其实,我们对这样的生命状态已然感到焦灼和无奈。那么,读书吧,读一本好书,就是引来一泓清泉浇灌心田,读一本好书,就是开启一片阳光照亮人生的房间,就是身入芝兰之室,头顶灿烂星天。于是,灵魂不再漂泊和彷徨,精神不再挣扎和流浪,情怀变得纯洁和高雅,生命沉静而又飞扬!

2.读书养气(有删节)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

5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3.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二、请看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运用喻证法的经典选段,归纳比喻论证的特点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论点置于段首)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 6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比喻进入论证的过程,喻巧而理至,神似则理明)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归纳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选段在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时,把面对文化遗产比作是“一个穷青年”“面对一所大宅子”,然后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几种态度:一是“徘徊不敢走进门”者,一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烧光”者,一是“接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者,一是“占有,挑选”利用者。利用人们共知的显而易见的常识,否定了前三种态度,肯定了后一种态度。这样也就不言而喻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拿来辨别、批判继承的态度。由于比喻体的具体的、形象的,所以用此设喻来论述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鲜明、生动,具有很好的论证效果。

三、方法提炼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的一般思路是:提出观点(或分论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四、小试牛刀。

懂得了运用比喻论证的四条规律,做几个简单的练习。

续写训练: 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可论证什么观点,然后补上几句话语,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

A.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

观点:

B.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

观点:

C.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四、例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盂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弯腰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路上,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都有壮观的大门,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

7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入的,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所有的门都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人固然需要刀剑般的锋利,但也需要柳条一样的坚韧,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方里显圆,圆中显方,面对人生的障碍,成功的入口,我们要学会变通,学会忍一时之屈。这便是弯腰的智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让原本心情不佳的你悲哀,但你不需要以在暴雨中伫立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反抗,为何不撑起一把伞,静待雨季的离去;也许突然降临的寒冬会使衣袖单薄的你寒冷彻骨,但你不需要以整个身躯去撞击冬天的大门来表达你内心的不满,为何不裹上厚重的棉被,笑看春天的到来。学会变通,忍一时之屈,你便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几年台风泛滥,什么“海棠”、“海鸥”、“莫拉克”、“旋风”„„让人头大。不知细心的你有没发现台风肆虐后,一棵棵大树倒地不起,狼狈不堪,而那些柔弱的小草却在大树旁迎风起舞,绿意盎然,似乎台风没有来过一样。

为什么刚强有力的大树都倒了,而无骨的小草却平安无事呢?原因就在于大树刚直不阿,在强风中硬挺着脊梁,自然被连根拔起,而柔弱的小草在风中弯着身躯,伏在地上,没有受到一点波及。小草的“弯腰”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吗?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须能在必要的时候“弯腰”---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蔺相如多次受廉颇羞辱,却始终谦和避让,所以保证赵国的团结强大;勾践卧薪尝胆三年,为夫差做马前卒,甚至尝粪便,最终灭到吴国,成为霸主;邓小平在*期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最终成为一代英明的领导人;八佰伴总裁和田一夫,老来失利,由亿万身家变得一文不名,一年之后却又领着新的公司上市;„„这就是“低头”的智慧,“弯腰”的哲学。 我十分欣赏孟买大学让新生过小门的做法,为了不碰壁撞墙,就必须弯腰侧身。弯腰,不是懦弱和妥协,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点评】本文“弯腰也是一种智慧”,阐述的是,在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时,应该学会“弯腰”即要有策略、学会变通、学会忍一时之屈,这也是一种智慧。全文喻证法和例证法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这个观点。特别是作者用“柳条一样的坚韧,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撑起一把伞”“裹上厚重的棉被”“柔弱的小草在风中弯着身躯”这些喻体从正面来阐述“在困境时,要学会变通,学会忍一时之屈,这也是一种智慧”的道理;用“刀剑般的锋利”“刚强有力的大树在强风中硬挺着脊梁”这些喻体从反面来论证全文的观点,因为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进行论证,从而让较抽象道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五、作文训练。以“规矩与方圆”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8 岳阳县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3-1

首先,请大家先看三段文字,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是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说??

1.钱钟书先生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不愿被人炒作,也不愿抛头露面,只想一心做学问。一天,一位英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喜欢《围城》,想见见钱先生。钱钟书婉言谢绝,但是那位女士十分执著,最后钱钟书实在没有办法了,便以其特有的幽默语言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你认为有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吗?”

2.1920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作报告。当时,有些农民对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甚理解,向加里宁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对此,加里宁提高嗓音反问道:“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腿还是右腿?”农民们听了以后欢呼起来,掌声经久不息。

3.李肇星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没有直接反击,而是亲切地说道:“夫人,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

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为什么这几段文字能收到这种效果?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没有?

第14篇:化学教学论乙烯教学设计

《乙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乙烯这一知识点位于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节----来自石油与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本节内容是在烷烃等有机物之后,继续向学生介绍烯烃这类有机化合物,教材介绍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且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从乙烯的用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介绍了乙烯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以及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教材紧紧的联系结构来引出乙烯的化学性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难点: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刚刚了解了基础烷烃的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但学习的四价理论对学习乙烯这不饱和烃起了铺垫作用。

三、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乙烯的主要性质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烯的来源、物理性质,认识乙烯的结构特点

2、了解化学性质,进一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乙烯性质的科学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到单烯烃的结构和性质推导分析,初步学会用官能团分 析有机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相互联系的分析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催熟水果等实践活动,了解乙烯在自然的作用;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六、教学过程

1、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

展示生活与乙烯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几个与生活相关的常识问题,进一步介绍乙烯重要的工业用途,从而引入乙烯这一知识点。

2、第二步,乙烯的物理性质学习

科学探究实验:

乙烯的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等

3、第三步,乙烯结构学习。

结合问题,联系已学的乙烷分子结构,展示其结构。引导学生讨论用对比的方法对比出乙烯的分子结构。

问题:利用上节课乙烷的结构学习,小组讨论乙烯的结构是什么? 已学知识——小组讨论,对比总结得到新知识——乙烯的分子结构。 乙烯的分子式:C2H4

结构式空间构型:平面型 结构简式 :CH2=CH2

4、第四步,乙烯化学性质

结合甲烷的性质学习引入氧化反应,利用双键这一不饱和性探究与高锰酸钾的实验。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

②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乙烯与高锰酸钾的褪色反应

乙烷与乙烯结构的不同,引入问题:乙烯与H2反应会生成什么?

2、加成反应 与H2加成:

与Br2加成: 与HCl加成: 与H2O加成: 引入问题:乙烯会不会分子间反应?反应生成什么? 乙烯与乙烯的加聚反应:

5、第五步,乙烯的生活用途

乙烯的催熟性,水果的保鲜等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乙烯

一、乙烯的结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方程式)

1、氧化反应:与O2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加成反应:先断键,后成键。

四、用途 催熟剂,保鲜

第15篇:《留侯论》教学设计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留侯论》

海门市第一中学

顾柳柳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这是作者苏轼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尚不足,学习本文能够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3.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补充材料】

1、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2、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3、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4、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5、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ù)然临之

2.圯(yí)上老人

3.刀锯鼎镬(huî) 4.贲(bēn)育

5.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6.肉袒(tǎn) 7.彼其(jì)

8.不称(chèn)其志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

(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隐约)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

(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 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

(臣妾:奴仆。名词作动词,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7.小结:

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整体阅读】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

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

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4.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项羽、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荆轲、聂政是从反面衬托,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

5.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 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6.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能力拓展】

(一) “对比衬托”的手法

1.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明确: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 2.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知识链接: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 3.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

明确:⑴论大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

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⑶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刘邦,能忍,“养其全锋,以待其弊”。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

⑷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

(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明确: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 2.“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三) 开展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探索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明确: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宋人理性精神昂扬,疑古之风甚盛,好为翻案文章,以后人眼光审视前朝历史,例如:欧阳修《纵囚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等。以疑古精神读疑古之作,当是一件趣事。

【课文总结】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散文,大概是东坡读《史记》的心得。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推翻旧案,另辟新意,这样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板书设计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

寻人刺秦——不忍

圯上受书——能忍

辅汉建功——用忍

张良貌如女子,其实隐忍非凡

一字立骨,层层深入

对比衬托,另辟新意

第16篇:教学论

一章

1、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2、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3、地理教学论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生(核心—根本因素 )、地理教学的目的(基本因素)、地理课程(实质性因素)、地理教师(主导因素)、地理教学方法(活跃的因素)、地理教学评价(反馈、调控、改进教学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地理教学环境(不可忽视的因素)

4、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1>研究地理学科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研究地理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目的。(概述、目的论)

2>研究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具备的素养。从新课程角度出发,教师教色的转变;从教学技能出发,传统的教学技能、现代的教学技能;从素养出发,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素养。(教师素养)

3>探寻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剖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各自特点,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合这些方式。探寻地理教师的心理特征,分析地理教师应具备的智力品质、专业知识、道德素养、教学能力,研究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基本任务,以及管理中的内容和措施等。(学习方式、教师能力)

4>研究各种地理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价的方法,探索地理教学评价改革途径。(教学评价)

5>研究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分类,认识各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使用条件和场合,寻找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设计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论)

6>研究地理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成功地创设良好的地理教育环境。探究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学手段,以及作为一种教学环境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环境论、教学媒体)

5、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

教育科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地理教学论

6、地理教学论学科的性质? 1>不同的观点: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即是科学还是艺术

17世纪

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认为是一门科学,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是一门艺术;

目前国内外各个学派的观点仍然不同:俄罗斯学者认为是理论学科,而西欧北美学者多认为是应用学科,近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趋向于理论学科。 2>本课程强调的观点:“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或者说是 “应用理论”的学科。

7、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学生的学习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2>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和地理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制订都要依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所提供的参考框架。

3>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4>利用心理学理论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发挥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地理教学的优质高效。

8、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作为学校的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撰写地理学科研论文或进行地理教学经验总结时,往往需要运用这些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二章

1、请你谈谈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地理知识的传授者:优势:省时、高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有利于教师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弊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容易使师生间的教学信息不能及时互动、交流不顺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依赖性,抑制学生的主动“发现”和积极“探索”。

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引导者

1、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2、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地理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3、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掌握地理学习策略,发展学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个活跃、宽容的地理课堂氛围的能力。

合作者:师生合作:创设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建立开放的地理课堂、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成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家长与社会人员的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实施者角色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四、地理教学的研究者:教学科研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教学科研对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2、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具有哪些职责?

一、地理教学中的育人职责

二、地理教学外的育人职责

三、地理教学研究与改革职责

四、学校建设职责

五、社会服务职责

3、简述地理教师具有哪几方面的修养?

一、思想品德的修养

二、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

三、地理专业能力的修养

四、教师的仪表、形态的修养

4、地理教师要具备哪些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 1>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地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2>精通地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及其它教育理论(地理教师条件性知识) 3>广阔的文化知识领域(地理教师的文化知识) 4>较强的实践性(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5、地理教师要具备哪些地理专业能力的修养?

地理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三)地理教学实施能力

(四)地理教学评价能力 地理教学文本设计 地理双语教学

6、地理教师的三大辅助指什么?

7、地理语言艺术的作用?

能将科学的地理知识,简捷地传授给学生。

精炼的板书,能使学生有条理的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表达力等各种思维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8、地理教师语言的要求?

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生动性、书面+口语化性、体态语言的辅助性

9、地理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有哪些?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10、搜集具有地理语言艺术表达方式的语言(3条) 三章

1、名称变化说明了什么?

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纲具体地规定了中学地理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课时以及地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是最高的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4>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

3、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在理念上的差异? 课程观的不同:地理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其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地理教学大纲:“以学科发展为基础”。 课程目标的差异:

地理课程标准: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教学大纲:知识、能力、德育为重要内容。 课程内容的差异

(1)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指的”基础知识”是从公民角度来说的科学基础知识,它要求“有用”、培养素质。

地理教学大纲中所指的”基础知识”是从“地理科学”角度来说的科学基础知识,它追求系统、全面。

(2)选择知识的角度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更多的是从培养公民地理素养的角度选择和组织知识的。是合格公民必备、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社会发展所需。

地理教学大纲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选择和组织的。 (3)“要求”的重心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重心是:过程与方法

地理教学大纲要求重心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评价的差别: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倡导诊断、强调与过程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内容全面化。

地理教学大纲是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甄别功能。

4、阐述地理教学目标所在系统的地位?

教育目的系统:学校的教育目的系统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如图)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课程目标是由专家制定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则是由地理教师设计、确定的

5、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地理课程目标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内容组织与优化的主要依据,使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重要向导。 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评价的主要标尺

3>评价功能:预先规定的课堂教学结果,是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尺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4>反馈功能: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批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6、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思想?

体现整体性:从“地理新课程目标—地理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一线进行纵向衔接分析,逐渐具体化,上下贯通,相互联系。对学习内容分析要关联前后知识的序,对学习者分析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序、发展的序,在此系统论的有序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反映差异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为地理教学目标进行差异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采取梯度式设计策略,即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其中,较低目标层次为课表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性: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二是首要目标、关键目标、终极目标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知、情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的形成。

具有操作性:一是教学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二是教学目标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

7、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大纲)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和准则。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是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通过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 2>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它与教学目标设计有直接关系,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3>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存量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有力保障。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及地理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还不一定适宜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所以还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作进一步调整。如学校没有电子地图,那么就要将“运用电子地图查阅指定的内容”这个目标删去。

8、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9、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0、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运用于“知识与技能”的领域。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主要运用于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领域。 四章

1、教学地图的概念?

是为各级学校服务的各种地图,其中中小学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编制的。包括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地理略图)、地图集、附图、插图、暗射地图和地球仪等类型。

2、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例如:国家的地理位置包括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位置、相关位置。位置的不同,其气候、土壤、生物、经济活动都不同。

2>可表示地理事物的形状(海拔高度、长度、大小等)各国和地区的形状通过地图可以核算各国家的面积、河流长度等根据等高线得知其海拔高度等山川、河流、湖泊、丘陵等地理事物的形状。 3>简明地理事物的分布

4>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简明地理事物的分布 5>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教学地图的基本要求?

1>教学地图要有特定的任务(专用性) 2>教学地图的内容要突出、鲜明、清晰。(鲜明性) 3>教学地图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实用性)

4、在教学时如何指地图?

指图是教师要站在图的一侧,不能遮住学生视线,指图要及时,迅速和语言协调一致。 指图要有目的性,切忌指空图。 指图要准确,要严格区分地理事物反映在图画上点、线、面。

指图进行的方向要合乎地理事物的规律,速度慢些,还要时时提醒学生看图

5、教学板书的基本要求?

布局合理、端正规范、形式多样、精炼醒目、美观完整

6、板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重要纽带,是教材内容的科学概括、总结,是学生复习的思维线索。

2、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板书的富于变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因板书的形式的不同,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则不同,从而可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章 一节

1、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在师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2、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

例如:分布、位置、空间分布对地理事物的影像、地图第二语言的运用等 具有实践性

例如:为地理学科教学服务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 具有创造性

教学理念的改变,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 具有继承性

纵向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横向上对同时代先进方法的吸收

3、新课程对地理教学方法的要求? 1>以学习观为出发点

观点: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地理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观点: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的片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班某一个“模式”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3>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而是通过探讨和研究能动地发现对人类是已知但对自己是未知的知识。教学应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更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4、一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或者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指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各种形象的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观察法。 主要特点: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示意图等象征符号为表征的图像,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有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读议讲练”法等。

5、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实践教学方法(地理调查法、地理观测法、地理实验法)、讨论教学法(综合讨论法 专题性讨论、研究性讨论)、自学辅导法 二节

1、地理发现教学法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例如:学习“降水的形成”时,可提出: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说出降水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吗?

第二步: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如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先预设空气中水汽的含量、气温的变化、空气中的尘埃物质、水滴的重量等因素是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然后考虑验证的方法。 第三步: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第四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第五步: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 第六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2、启发的类型有哪些? (1)直观启发、(2)设疑启发、(3)读图启发、(4)假设启发、(5)探究启发、(6)联想启发、(7)情景启发、(8)关系图启发

3、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4、地理发现教学法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潜力。

(2)地理发现法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地理发现法使学生学会发现,提高学力,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缺点(1)教学设计难度大

(2)教学耗时多

(3)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节

1、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就是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选用一定的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对有关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规律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就是来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形式有哪些? 教学对话式 提问----讨论式 引导----探究式

4、“问题研究”的意图是什么?

更好地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基本地理方法 形成与科学探究相关的意识与能力 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获得一种理性的体验

四节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有哪些?

合作学习流程:目标呈现

教师讲解

小组活动

组间交流

反馈提高

达标测评 1>导学入境,合作确定目标:小组学习目标呈现过程 2>启发引导,教授学习方法:教师对学习的指导过程 3>开始学习,体验探究和实验:实质性环节 4>交流成果,互相学习:组间交流过程

5>组间竞争,反馈提高:通过交流、反馈,进行思考与反思,修正结论的过程。

6>达标测评,完成工作: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巩固,从而使新知识进行科学建构的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程序:全班授课、小组学习、小测验、计算个人提高分和小组进步分、小组奖励 2>切块拼接法 3>小组调查法

4>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 5>大家动脑筋法

6>思考---配对---分享法等。

3、竞赛教学法的概念

教学竞赛法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进行的某项或几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 六章

1、地理教学“软环境”概念?

是由地理教学信息、地理教学组织、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情境

2、地理教学环境的功能? 地理教育的功能

激发学生内在的地理学习动力的功能 地理信息传播的功能 地理美育的功能

3、地理课外教学环境概念?

地理课外环境:是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地理教学场所及其组织的总称。

4、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的特点? 1>地理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 2>地理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 3>地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4>地理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存储 5>地理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6>地理教学信息处理的职能化

5、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的基本模式? 课堂演播地理教学模式: 基于多媒体的个别化地理教学模式: 计算机模拟地理教学模式 七章

1、什么是地理学习动机?地理课堂上主要呈现的学习动机是什么? 1)地理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因或力量。 2)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情感内驱力

2、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哪些?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哪些?

感性地理知识: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 理性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

3、地理记忆的三阶段是指什么?

第一阶段、地理知识的识记:第二节阶段:地理知识的保持:第三阶段:地理知识再现

4、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记忆的主要形式? 小学:机械记忆为主 高中:意义记忆为主

5、地理记忆法有哪些?

图像记忆法、意义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结构记忆法、游戏记忆法、适当反复记忆法、编写“地名”小辞典。

6、地理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1>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2>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 3>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4>辩证思维:联系、发展、对立的特征

5>创新思维:灵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7、地理的读图方法有哪些?

1>对应读图法:图例对应、多图对应读图、平面剖面对应、变式对应。 2>组合读图法:镶嵌拼合、搭配组合、

3>图描绘法: 多角度描绘、按顺序描绘、抓特征描绘、对照性描绘、动态性描绘 4>读图分析法:直观分析、对比分析、数量分析、过程分析、关系分析、渐进分析

8、我国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9、地理的学习方式有哪些?并理解其含义?

演绎的教学理念:所谓演绎,就是从大的原则开始,从已经了解了的、最抽象的、最高深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步推演出来。

归纳的教学理念:所谓归纳,是先抓住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

(一)抛锚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又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二)Webquest学习方式:Webquest 课程就是一个“基于任务研究性学习”的典型,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使用的多数信息来源于万维网也可采用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

(三)BTEC学习方式:BTEC课程是国际上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BTEC课程涵盖了土地和乡村发展、商业、电脑信息工程工艺、建筑、艺术和设计、饮食服务、休闲与旅游、工程学、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及科学等九类。

(四)Hands-on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

(五)探究学习:

(六)合作学习

(七)自主学习八章 教学过程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贯彻地理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内涵、外延。内涵:

1、地理教师引导与学生地理学习的统一

2、智力与非智力素质提高的统一

智力素质(含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因素,是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基础。

非智力素质(个性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性格、品格等因素,是人们形成进取心、责任感、信念、态度等素质的心理基础

3、地理教学活动阶段性与师生心理活动有序性的统一 外延:

1、从协调人地关系出发开展人口和环境课程教学

2、用全球重大问题和综合分析方法推动教学过程综合

3、以广泛性、实践性和乡土性介入选修课程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活动

4、针对地理信息传煤多样性合理利用多媒体地理信息传递过程(世界地图amiglobe、三维世界地图、立体星图等)

5、利用地理学科的社会功能方便师生参与社会活动

6、利用地理学科的职业教育功能开展职业教学

三、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包括哪些?

地理感性知识: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演变 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

四、地理表层知识包括哪些?地理深层知识包括哪些?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表层系统:由地理课文、地理图像和地理作业(活动)三部分组成。 深层系统:地理知识系统、智能系统和思想教育系统。

五、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

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中学地理教育目标和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过程 。

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能力与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与科学观念。地理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实现后两项的基础。发展地理能力与智力对实现其他两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与科学观念教育是地理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地理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开阔胸怀,提高思想品德水准,领会地理学的科学意义。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是什么?

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的结构、程序和教学活动的方法、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织、最佳设计所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系统化、简约化的教学范型。

二、凯洛夫提出的“六环节”教学过程理论及综合课模式,其程序是什么?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模式至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地理教学模式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 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2 地理教学内容 3 教师自身的特点 4 学生特征

根据以上选择与设计地理教学模式的依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即:所选择或设计的这一模式对何种地里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最有效?这一模式对那一地理教学内容最合适?我能熟练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吗?

四、地理教学模式的类型及其程序?

1、图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探索问题、总结问题

2、操作活动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做好准备、明确要求、尝试操作、开展活动、总结评价

3、多媒体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整体感知胸怀布局、深入学习各个击破

4、实习教学模式:准备工作、调查方法、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交流调查报告宣读小论文

5、讲练教学模式:

6、案例教学模式:地理案例编选、地理案例运用

7、自学导思教学模式:确定目标、编制程序、课堂教学

8、情境教学模式:

9、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信息、形成科学假说、发现科学结论

10、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确立主题、师生互动成立小组、生生互动合作攻关、多层互动交流反馈 教学准备

1、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有哪些?

单一课:绪论课、新授课、练习课、实践课、辅导课、复习课、检测课、讲评课 特殊型单一课:自学课、讨论课、电化教学课、模拟表演课、活动课 综合课:学导课、读议讲练课、诱思探究课、启发引导课

2、广义的备课包括哪些内容?1>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2>砖研教材3>了解学生4>教学目标的确定5>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6>设制教学方法7>制作和准备教具8>确定教学媒体9>编写教案 10>熟悉教案

3、编写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项目有哪些?

1>教材的章节课题2>学情分析(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3>教学目标4>教材的重点、难点5>课的类型6>教学手段7>教学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10>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的个环节的依据是什么?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课

设计依据:旧知识是否为获得新知识而得到迁移。 3>导入新课

设计依据:紧扣课题;为课题的扩展创设情境。 4>新课进行

依据: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从表层知识体系挖掘出深层的知识体系

5、备课的意义?

是确立现代地理课堂教学观的必然条件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建立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策略,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使地理课堂教学工作科学化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

第17篇:教学论

名词解释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2.中学生物学课程设置:指这一课程在哪些学段中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在各学科授课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等要求。

3.科学素养: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

4.生物科学素养: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教学策略: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办法。广义是指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是指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6.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7.简易生物学教具:指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构造简单,经济实用的教具。

8.多媒体:指集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够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9.教学重点:指授课内容中最本质、最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10.教学难点:指多数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授课内容。

11.学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参与性学习活动,是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一种常见的主动学习的方式。12.备课: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十大教学技能

13.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原有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应用原则: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要具有关联性;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教师语言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概念,描述事实,组织练习以及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些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师语言。

应用原则:学科性和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简明性、启发性。

14.提问技能: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应用原则:A、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认知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B、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将问题聚焦在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思考方面;C、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可以用学生的语言提问;D、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E、一招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F、教师要以与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G、当学会僧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H、叫I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奥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I、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是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

15.讲解技能: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

类型;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应用原则:A、目标要具体、明确;B、准备要充分,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重点和关键,搞清问题的节后要素以及要素间相互的内在联系;C、证据和立正要充分,具体和贴切;D、讲解的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E、增强针对性,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背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以往知识掌握状况等,都是针对的内容.16.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用的转化方式。

类型:教态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停顿、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头部动作和手势、身体的移动);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视觉通道和媒体、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应用原则:A、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确立不同的变化技能;B、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C、各种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接要流畅,有连续性。D、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引起学护士呢个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后,就进入教学过程;E、变化技能应用要有分寸。 17.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类型: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变换方式进行强化。

应用原则:目的明确;注意多样性;要努力做到恰当、可靠;应用强化技能时,教师的教学情感要真诚。

18.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标、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直观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类型:分析法;归纳法;质疑法;展示法;声像法。

应用原则:针对性和目的性;适用性和鲜明性;示范性和可靠性;演示与讲授统一性。 19.板书技能: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而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或其它符号。 类型: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综合式;计算式和方程式。

应用原则:A、根据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并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板书;B、设计板书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C、设计板书还要注意文字、语言的示范性;D、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板书,并将设计好的板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到教案上。 20.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和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类型: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巩固练习。

应用原则:A、在讲授新知识接近尾声时,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尤其是讲授那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更应该及时小结,复习巩固;B、课堂小结要结合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用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C、授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D、要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通过思维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E、课的结束,包括封闭型和开放型;F、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使每位同学都能记录下来;G、结束的时间要紧凑。

21.课堂组织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类型:管理性组织(课堂秩序的管理和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指导性组织(阅读、观察和实验等指导组织、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诱导性组织。

知识点

1.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a.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b.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c.生物学课程又有技术课程的性质;d.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生物学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目前我国初中为分科课程。

3.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选取的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繁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4.科学的本质和特征:a.定量化;b.观察与实验;c.量化的预期;d.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e.科学过程。

5.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套探究的方法;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

6.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a.初步的生物学素养;b.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c.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d.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7.概念图的制作:a.在学习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从一个绘制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b.选择了知识领域之后,接下来是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c.画出概念图的草图;d.对草图进行修正;e.草图完成后,开始寻找交叉连接。

8.绘制概念图的规范:a、概念图中每个概念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概念的唯一性);b、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联系词的明确性);c、概念要具有方向性;d、概念名词要用方程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9.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a.概念图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b.概念图作为学的工具;c.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10.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积极主动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成员负责责任来;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评价和过程监控。

11.探究学习的探究形式: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实验式探究。

12.直观教学的作用:a.直观教学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b.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c.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d.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3.生物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A.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C.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E.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F.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G.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2.实验课前准备:

A.准备好实验材料;B.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C.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D.进行预实验;E.培养小助手。

13.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学生实验操作;检查实验效果;小结及清理结束。

14.学生实验的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15.直观教具的选择:a、学习任务;b、学生特点;c、教具的特点;d、教学环境;e、经济因素。

16.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17.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标准;实施建议。

论述: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1初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A.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B.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及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C.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D.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A.获得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B.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C.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过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D.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E.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F.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3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A.知识方面的目标:一方面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B.情感方面的目标: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C.能力方面的目标: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备课的内容和程序:

一、备学生:

1、学生学习的需要:求知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表达的需求;应用的需求;预期或未来的需求。

2、备学生:a、了解学生在接受心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b、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c、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d、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二、备任务:

1、明晓学习任务的类型:学习任务,指对学生要完成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任务的类型:知识领域;动作领域;态度领域。

2、学习任务的基本环节:a、从整体上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b、从结构上分析教材的教学主线;c、从内容上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d、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e、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因素;f、分析教材的育人因素。

三、备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化的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四、备检测:

1、检测的目的不只是给学生评等级,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便查明教学的薄弱环节和疏漏之处,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

2、检测项目与教学目标之间必须有对应匹配关系。

3、要用最恰当的评估手段来检测学习结果。

4、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必须安排落实检测手段和试题样本。

五、备过程:

1、设计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认识发展程序;探究训练程序;角色扮演程序。

2、确定教学措施。

3、创设学习环境。

4、安排教学时间:整体时间的分配;课时分配;保证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防止教学的遗失。

第18篇:教学论

教师五大基本功

1、知识技能基本功

2、语言基本功

3、板书基本功

4、组织教学基本功

5、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

教师个人素养:

一.师德素养

人民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的。 三.学习素养

学习是发展之本、进步之源。学习是教师发展进步的第一要务。当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人,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 四.心理素养

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碍。

教学技能的定义: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往往既含有操作的成分,又含有心智的成分,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相应的教学能力。

3、教学技能的类型

①创设化学情境的技能②组织与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③呈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 ① 创设化学情境的技能的方法

P136 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

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② 组织与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6个)P143 听课、讨论、练习、自学、合作、探究 ① 呈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 P152 教学语言;导入与衔接;板书;提问

1、学习策略的含义 P243 化学学习策略就是指适用于特定化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2、学习策略的特征 P243 ①学习策略是认知和元认知的复合体,具有方法性、程序性和调控性三大特征。

②学习策略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情境。

③学习策略的掌握不是以是否掌握某种方法、技巧为标志,而是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预期的学习目标等因素自觉而灵活地选择、调控和应用特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

④学习策略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微观策略,因此有别于一般的学习技巧——名、简答、分析

3、学习策略的类型(5个)(主要写出他们的特点、学习策略)P245 ①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②化学理论性的学习策略③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④化学情景类内容的养成策略⑤化学问题解决策略

2、教师职业的含义

其一是指一种社会活动的角色;

其二是指这种社会活动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常指那些进行知识、经验传授的有识之士。如果仅从学校教育的范畴来定义,则“教师”主要是指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受教育者从自然之人转变成为社会之人的专业人员,即教育职业者。 “科学教师”的职业含义

主要是指那些接受过科学专业教育和训练、具有职业道德和素养,并在教育机构中承担着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科学文化、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品德,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建设者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4、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写教学日志、观摩与交流、再现反省、行动研究、专题研究

6、教师的素质要求

①思想品德素质②教育理论素养③化学新课程理念④化学专业素养⑤化学教学教育能力⑥身体和心理素质

探究式教学模式(大题,设计分析题也称为探究式活动方案

2013级考浓硫酸)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8、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P322 基本特征:(这个重要)

① 具备并能有效运用丰富的组织化的专业知识; ② 可以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② 有很强的洞察力并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专家型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一)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三)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四)课堂练习: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五)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六)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不同:有的分析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作了大量的评估,有的关注自己授课时的有效性。

11、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①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要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③ 在知识结构上,要由平面知识向立体知识发展;

④ 在教学方式上,要由教师单向传授式向师生合作互动式发展; ⑤ 在课程观上,教师要由课程任务的执行者向课程实践开发者发展; ⑥ 在教学技术上,要由传统型向现代信息型发展。

1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效途径)

① 教学实践与反思;②专题自学与应用;③进修培训与实践; ④ 课题研究与总结;⑤专业合作与师生互动

13、行动研究(重要)P327 含义: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境所做的一种反思性研究 特点:P328 ① 教学而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② 教学的研究,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中研究,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角边学边研究。 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而不是理论的产出。

行动研究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

开展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P330 ① 更新教育理念②提高问题意识③培养合作精神④发展反思能力 行动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① 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② 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

③行动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

2.化学教学论的发展简史:

①成形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形期。 ②充实发展期:从20世纪30年代(标志) (1)、化学教育目的的扩大(2)、化学课程程度的提高(3)、化学学科的注重 (4)、化学师资的改进(5)、化学设备的充实 ③新的关键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3.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①化学教学论是一门边缘学科②综合性强③实践性强。化学教学论的课程任务: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育思想和化学观念。具备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成为比较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 5.主要应解决两大类问题

(1)化学教学中的问题(2)化学课程中的问题

化学课程中的问题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析 6.当前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的六会:

会备课会写教案会做课件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

8.科学素养的含义: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禀特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6.新课程基本理念 (1)科学素养 (2)科学世界观

(3)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4)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5)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6)学习方式的转变 (7)科学探究

(8)多样化课程模块

(9)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10)教师反思

3.对高中学科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合理使用教材、研究教材

2).要充分突出新教材中大大强化了的学生活动探究: 3).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4).要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做好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教学的过渡 6).组织实施高中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

第19篇: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王林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00) 摘 要: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新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反观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今后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应加强课程研究,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实证研究。 关键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回顾;反思

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1.1萌芽阶段(1904—1949)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推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程,这是我国近代正式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的开端。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的法子联络”,应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怎样从“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研究不断增加,有葛绥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刘虎如的《小学地理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4)、褚绍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5)、田世英的《中学地理新教法》(商务印书馆,1943)等。这些著作大大促进了当时我国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萌芽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以地理教授法的名称出现,继之称地理教学法。其研究内容由“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过程,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表明这一时期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的一步。[1] 1.2形成阶段(1950—20世纪8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继续沿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理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苏联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如库拉左夫的《地理教学法》(正风出版社,1953)、鲍格达诺娃的《小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毕比克的《中学世界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巴郎斯基的《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等。这些地理教学法著作都对我国的中小学地理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由于有些人对“地理教学法”这一学科名称片面理解,误认为地理教学法仅仅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遂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2]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随着地理教育事业的振兴,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也日趋繁荣。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各种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纷纷出版,如褚亚平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等。这些著作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教学法学科和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此,我国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初步形成。因为此时的地理教

1 学法研究内容已由地理教学方法扩展到教学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活动等,研究视野大大拓展,初步构建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框架体系,同时,研究层次由教学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探索。

1.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1)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国文科、理科“学科教学论”课程研讨会,会议对大学本科设立各科“学科教学论”达成了共识。1999年华东师大陈澄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教学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走向成熟。在此以后,相继出版了:杨新主编的《地理教学论》(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卞鸿翔、李晴编著的《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这些《地理教学论》著作在吸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地理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创新,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成熟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取代了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法”相比,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研究层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推进和发展。从“地理教学法”到“地理教学论”,是我国地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极大提升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巨大飞跃,也是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4发展新阶段(2002—现在)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给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直面基础地理教育实践,针对地理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近年来,白文新、袁书琪主编的《地理教学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胡良民等编著的《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李家清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大出版社,2009)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既涉及了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也解读了经典地理教学理论,传承了成熟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主张整合课程论与教学论,使其达到一致。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把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地理、生物等)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2003年华东师大夏志芳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新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更名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其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研究层次向纵深发展,在帮助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纵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曲折发展过程。

2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反思 2.1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

当前的许多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已经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有科学的认 2 识,强调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两方面不可偏废,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但这种表述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性质分类。科学的学科性质表述,应该既体现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又体现理论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应明确界定学科性质的归属。所以,笔者认为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表述为“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比较恰当。

2.2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非常宽广,涉及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但研究者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较多,而从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甚至有的还未涉及,造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就要求我们今后应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对这些学科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以夯实其理论基础。

2.3应加强课程研究

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可以看出,它既重视对地理课程的研究,又重视对地理教学的研究。但纵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已经出版的著作,可以发现,人们的研究视野和重点集中于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涉及甚少。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应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深刻反思传统的学科内容,加强地理课程研究,重新构建一套新型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至少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包括地理课程含义、结构、功能、目标、内容和资源;地理课程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地理课程改革,包括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目标、新课程基本结构;地理课程设计;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开发;地理教材基础知识;地理教材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教材发展;地理教材分析与运用;地理教材设计;地理教材编写等。

2.4应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当前,应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归纳总结不同版本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的理论体系,借鉴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际,重新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绪论;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绪论包括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等;基本理论由地理课程论、地理教学目的论、地理教学方法论、地理教学媒体论、地理教师论、地理学习论和地理教学环境论等七方面内容构成;教学实践含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指导等六部分内容;地理教学科研包括地理教学科研的意义、内容、方法、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请、著作的编写等。

2.5应加强实证研究

3 目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文献法、理论演绎法和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实证的方法运用的很少。其结果是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要么平移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点缀一些地理学科的实例,使得研究结果理论性太强,空泛有余,特色不足,缺乏实践操作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地理教育界应切忌照搬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而应针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加强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实证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3结束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回顾和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进程,总结反省其缺失,展望其未来走向,对于推进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深入发展,在指导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0篇:教学论

下定义采用“种概念+属差”教学: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基本含义: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基本内涵)2教学是追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基本价值规定)3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特殊的教育活动4教学的具体形态是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师:1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2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内容的特点:1是师生活动的客体2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3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4具有教育价值。形式教育理论:教学是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和成长的过程;主知主义:教学是知识授受和观念运动的过程,是习得间接经验的过程;行为主义:教学是个体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人本主义:教学是人性的表达和自我实现。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实践说、交往说,提供了观察教学本质的基本纬度:过程、功能、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采用班级教学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20世纪以来现代教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现代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1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2中国教育传统的沿袭和扬弃3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创新。教学论:1是一门科学2一门课程3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耕作不休的思想园地。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2教学论研究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3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1事实问题主要指有关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发展过程等客观问题2价值问题主要是指教学的目的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问题3技术(策略、方法)问题主要是指有关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问题。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古代中国教学思想观: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古代中国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重道(知识)轻器(艺)轻自然斥技艺。近代教学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1人文主义思潮2自然主义思潮3注重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思维的思潮。近代教学思想的特征:1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尊重人的天性,关注儿童的自然发展(卢俊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观,自然指儿童的自然禀赋及发展的自然进程,把孩子看作孩子,成为“儿童中心论”“发现法”的渊源2寻求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夸美纽斯以唯实主义为基础建立教学论,提出直观性原则,论证了感觉经验与教学的关系“教育适应自然”;赫尔巴特以观念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理论)统觉过程:新观念被旧观念同化或吸收的过程,即学生在旧有观念的基础上,接受新观念的过程。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想)、系统、方法。斯宾塞主张学校必须把新兴的自然科学作为教学科目,人类必学课程: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护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须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情感的各种活动。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最早出现1889年英国雷迪在艾伯茨霍姆开办的新学校,特点:重视儿童实际活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反对单纯地学习书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帕克的教育改革和杜威开办实验学校。帕克儿童中心论第一人不,昆西制度(方法)杜威学校的基本特征:检验他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而提出的一些教育假设。杜威的教育教学思想:1教育哲学观(经验自然主义: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新教育哲学信奉某种经验的和实验的哲学,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2儿童观(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3知识观和经验课程观(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改组)4做中学的学习观(儿童主要是通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活动的特征有能动的、社会性的、身心统一的、探究性的活动)杜威思维五步法:1疑难的情境,处于困惑、迷乱、怀疑的态度。2确定疑难的所在,并从疑难中提出问题。3通过观察和其他心智活动以及搜集事实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20世纪我国教学论发展饿的主要阶段:1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准备时期2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开创时期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转折期4教学论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主要特征:1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2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基本趋势(1)东西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方法兼容并蓄取向(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化取向与人文化取向是近代以来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且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3)多样个性与共性的同意

“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简评:

分析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

学习的概念:学生的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景或刺激,记忆,反应。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智力技能由到简单到复杂: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熟练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学习比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更为重要。加涅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问题的呈现2学习者明确问题,或区别出情景的本质特征3学习者形成可被用于解决问题的假设4试图验证假设或后续假设直至学习者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美国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学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会学则要求学生去主动猎取,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学会的着眼点往往只是获取现时的知识,而会学则是更多的瞄准未知的知识。学会学习:1广义的,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2学生的学会学习,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力,自主、自觉地调控学习情绪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学习技术3狭义的,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学会学习含义的理解:1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2是和终身学习的概念相联系3学会学习既重视学习者非智力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4强调学会认知5重视潜能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重视自我评价意识的形成7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8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做人、生存、关心、做事、发展的根本途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人才。

新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基本品质:1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2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

个性发展: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的把人的差异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如何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自主创新学习的特性:1自主性2能动3创造。 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什么是终身学习:

会学习的学生:能够主动地激发自己学习的动机,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利用有效的学习手段,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将之付诸实施,并监控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适时地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案进行调节,同时使自己的学习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如何学会学习:1引导、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和自我的重新定位2以“研究性学习”为探索“会学习的学生”培养的主要模式3开发有效的培养“会学习学生”的教学策略4确立有利于“会学习的学生”培养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学习策略:学习者根据学校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到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元认知:对认知的认识,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体验。学习策略的训练步骤:1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2分析学习情境3选择学校方法,制定学习计划4执行学习计划,实际地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5维持、更改已选用的学习计划、方法6总结性的评价选用的学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作为反馈。学习方法指导: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的运用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制定学习计划2学会阅读3学会观察4学会记忆5学会独立思考6学习程序指导。如何学习方法指导过程:1了解学情2制定计划3实施指导4反馈控制。研究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性学习操作程序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能学、会学,具体教学程序为先学后教。合作学习: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优缺点:

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教学目标的特点:1预期性2生成3整体4可操作、可测量性。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3评价4聚合功能。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2社会3人本位。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巴班斯基把教学目标分为:教养、教育、发展目标。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也是教学目标分类:1抽象符号学习2概念3命题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整体3可行4可操作5阶段。 一般步骤:1细化、具体化目标2分析、确定任务3寻找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制定的误区:1把教学目标等同于学习内容2教学目标含糊、不明确3教学目标单

一、不全面4教学目标缺乏启发、引导性5教学目标忽视了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的生成和开展教学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的建构、生成开展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实现的形成过程。教学内部关系的主要类型:1教学关系(人与人、己、物、物与物)2师生关系(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学论)教与学矛盾的主要表现:

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通过教学主体主观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教学行动的积极性的差异表现出来。教学存在的根本原因:1人的发展需要2文化发展需要。教学过程基本职能: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基本功能:1传承知识2培育能力3涵养品性4助长生命。王策三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体活动,或是对世界的反映。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念、概念、原理、问题。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教科书;教学内容的主要形态是书本知识,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从人类千百年认识成果中精选的特殊的知识系统。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1决定每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2反映社会科学文化水平3制约于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功能:1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传承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特性:1预成性2与学生的相关性3基础性4先进性。课程计划:(某级某类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编订的纲要性文件。教科书的编写条件:1具有科学思想性2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3理论联系实际4具有可读性5阐述要有启发性6具有弹性7配套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预成与生成的关系:1教学内容是预成的2教学内容不可预先设定。教材活化的目的:1将教材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接2要将教材内容所没有明示的内容呈现出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1统一的国家教程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只保证统一的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而多样化的课程目标,则要由学校来实现2开发课程资源是统一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的需要,也是主动将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需要。开发高质量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1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的,但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的。

人的行为是文化行为:1文化直接塑造着人类行为2文化通过需要介入人的行为。教学行为的特性:1价值的外在决定性2目标的外部决定性,具有浓厚的工具色彩3主客体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4具有意识性,但其水平因人而异5负载的信息十分特殊。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1目的性2序列性3个体性。陈述行为:知识丰富的人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的形成性谈话,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手段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判定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1是高效率的教学行为2是有效益的行为3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1具有时代性2具有文化性3具有情境性4具有整体性5功能具有多样性6结果具有相对性.。论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组织形式: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个别教学制: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特点:1教学人员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2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优越性:有效的扩大了教育规模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局限: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2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的发展3以课基本活动单位,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克伯屈是设计教学法之父,他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学,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当代教学组织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2综合化3个别化。

教学媒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当中的时候。分类:视觉、听觉、视听、交互;软硬件。

历史发展:1语言媒体的使用2文字体系的诞生3印刷书籍及教具运用于教育4电子技术媒体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使用计算机交互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处理多种媒体信息,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系统。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1按照学习者容易接纳的方式呈现材料2不受教师的统一控制来传送材料3使学习者调动不同感官体验材料4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科内容的重复的经验5以生动的形式引起并保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6提供激发学习者朝向学习目标努力的动机7超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无法体验到的信息和知识。关于虚拟真实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课程教学领域中的变化:1学习环境的变化(1鼓励好奇、创新与团队合作2支持教育的学徒式模式3减少了对学生的胁迫4获得更多的信息5增进了学生对学科的主权意识6建立了与外界人与物更多的联系)2学习方式的变化:(1新的教学形态出现,个别制以及智能分布的学习共同体2自主学习成为可能3学习时空的革命,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

泰勒课程原理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什么2为了达到这些教育目标所能提供的教育经验是什么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被得以实现。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1泰勒模式2cipp3差别4外貌5回应模式。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其他方法:1等级评定2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做,而不只是知道;其中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成长记录袋:学生作品的系统收集,不断更新以反映个人成就和技艺的进步。

使用步骤:1明确使用目的2为成长记录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提供指导3明确学习在选择内容和自我评价中的作用4确定评价标准5在教学和交流中使用成长记录袋。

一个好教师必备的素质:1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并有使这一关系与教学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3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4最大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5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方法:1教师自评2学生评价3家长评价4同行评价5观察和座谈。

教学研究: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教学研究的复杂性分研究对象和过程,创造性分问题、角度、方法和效果。教学研究的主体:

搞教学研究的研究群体:广大教师、研究员、教学研究工作者。教师成为研究主体的必然:1教师主体回归2专业化发展3教学改革。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消极认识:1无需论2无用论3无暇论4无能论。教师成为教学研究主体的策略:1学习(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融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自身经验的过程)2反思3合作4理解。作为教师的反思:1撰写教学日记2建立档案袋3对话4阅读。教学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2校本研究(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3叙事研究4案例研究(环节为撰写、搜集、使用、反思)对现代教学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现代教学主体性的基本思想:1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教学,它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其活动领域2教学所要构建的主体性结构3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结构上有特殊性4教学的主体应具有独特性。现代教学多样性:1教学目标多样化2课程设置综合化3教学方法多样化4教师形式丰富化。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1现代与传统承接2人文与科学的融合3分化与综合的演进4教学与课程的整合5理论与实证的结合6借鉴与创新的统一。现代教学论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

教学论教学设计
《教学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