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参与课堂教学辅导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43:0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确立了“以学为先”的核心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努力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学校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创新模式,探索课时,把教师讲授时间由长变短,实现了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为此,我积极参与了我校《“学导式”教学法的程序及课堂实施》的课题研究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新模式,总结“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自学:课前预习,课上自学,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自学和教学提供依据。

导学:导入新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解疑:由学生自提问题,通过练习与相互讨论或教师辅导进行答疑。精讲:教师重点讲解、示范,解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演练:课堂上巩固练习,知识迁移,拓展训练力求掌握所学知识。小结:学生小结和教师小结相结合。

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掌握“三基”情况,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课外练习和下一次课进行预习的要求。

随着“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导式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我们组织的评估,基本上达到了这些目的。

2、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年来,课题组教师撰写课题相关论文10多篇

“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是教学结构的优化,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

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所要做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一贯始终,因此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我们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尚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推荐第2篇:变——参与新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参与新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柳州市雅儒路小学

周旋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这是我参加学校“班班通背景下152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一大感悟。

由于是六年级,即将面临毕业考,加上又是新事物,一切都在摸索中,所以刚开始觉得压力特别大。为此,我积极参加相关理论培训、观摩,寻找“切入点”,尽力将传统教学与新式课堂改革有机结合,尽力做到“传统优势不丢,新型优势融入”,在新旧两种教学模式中寻求平衡点,尝试从以下方面做出探索:

一、备课。传统的细化备课方式不丢,继续做;探索“导学案”的设计,变传统的“老师教”为“教学生学习”,这个过程走得很艰难,反复地设计、使用、反思、修改……直到一个学期才初见成效,拿出一套适合六年级使用的导学案,并与传统方案结合使用,之后,发现不足及时变更,以适应实际教学活动需要。

二、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新课堂探索,早在暑假期间,我就开始设计方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搭配、分组,如何进行评价等。开学第一周,我就和六年级团队的同事们齐心协力,对班级座位进行了重新编排、分组,推选组长,制定规则……一段时间实践之后,发现问题,又及时探讨、修改,为新课堂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三、上课。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变“老师讲”为“学生讲”。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难题。老师不讲了,学生讲什么,怎么讲,会不会把课堂秩序搞乱,能确保教学质量吗,会不会影响毕业考?……一系列地问题摆在面前。家长也不断通过电话、短信予以关注,我和老师们也倍感压力。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要做,就得做好。哪个环节怎样设计,哪些指导学生先学先练自主展示,哪些地方时重难点,学生把握不到位需要老师及时点拨指导,过渡语、总结语如何设计,展示的分工与合作问题……精心设计,反复演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教研组反复研讨、听课、改进,一年下来,第一课时终于成型并尝试探索第二课时,学校研讨展示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们的认可,在家长开放日上,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学校调查显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达98%以上。

四、评价。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堂学习中,我和同事团结协作,在学校领导下,反复商议后制定出本年级通用的评分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配合好学校每月进行“先锋小组”“月优秀组长”“质疑明星”“发言明星”“对子帮扶明星”等。结合六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将本班的评价周期缩短为半月一次,并增设“预习明星”“作业明星”“课堂明星”等项目,及时予以总结、奖励,在班上张榜公示,还通过“校讯通”家长会让家长们知晓,争取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使总结评价成为促进新课堂改革的有效助力。一年下来,孩子们学习劲头很足,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大胆展示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反思。反思是前进的巨大推动力,为了谋求新课堂改革的长足发展,我坚持认真写下新课堂改革实践中收获、困惑、思考……,放到学校“152新课堂实践反思栏”中参与交流互动,让智慧启迪智慧,激情点燃梦想,争取在新课堂改革之路上走得更坚实、更长远。 …… ……

以上就是我和同事们在新课堂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改变”的过程。这样的“变”或许离我们的预期效果还差得很远,但至少,面对“改变”,我不再觉得恐惧,而是敢于坦然面对,积极探索,这也应该是一种好的“改变”吧。只要肩负的责任不变,只要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不变,我想,我会勇于接受任何有益于孩子、有益于我自身成长的“改变”!

2013年8月

推荐第3篇: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神宗元丰年间官修《武经七书》,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四部兵学著作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其中,姜太公被称为兵家始祖,孙武被称为兵圣,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同时也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

一、姜太公生平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姜尚的先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姜姓的这一支从伯夷起便以吕为姓氏,故姜尚又名吕尚。

姜尚的里籍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东海上人”,即今山东省的日照、莒县一带。在归顺周朝之前,姜尚曾在东海之滨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后来,他来到殷都朝歌,从事过屠牛、贩卖、佣作等劳作,生活困苦。

周族崛起后,素有治平之志的姜太公,与周文王相遇渭水之滨,遂投奔文王,谋划\参与兴周灭商活动。

对姜尚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经作过如下概括:“周西伯昌之脱羡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二、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牧野的一次由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纣王带领的商朝主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1、战争过程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为完成文王的未竟之业,决定东征商纣。周军至盟津,各诸侯国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通过“孟津观兵”,周武王了解了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势力,认为灭商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际,率领诸侯联军直捣商都朝歌。

联军兵力虽远少(不足5万)于纣军(70万,一说17万),但因纣暴虐无道,失道寡助,加之其军队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故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联军方面,武王果敢,姜尚远谋,士卒英勇,将士一心。商军一触即溃。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

2、战争结果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交活了大量动物及珠宝财物。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商王朝土崩瓦解。

3、战争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6卷,共60篇。《六韬》虽然是“托名著作”,不是吕望亲笔所书,但旧题“吕望撰”。其成书时间虽然较晚,但其主旨思想源于周代史官所记录的档案资料当无疑问。

1、“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

姜太公的文伐,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瓦解敌国,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对孙子的“全胜”思想有重要影响。姜太公认为“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他强调不单纯使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2、韬光养晦的权谋思想

在灭商阶段,面对商强周弱的局面,姜太公没有公开向商朝挑战,而是积极积蓄力量,暗中设法削弱商纣的辅翼, “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最终实现了

强弱转化、以弱胜强。在《六韬》中,姜太公以修德治、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政治军事思想为主线,突出了“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等韬晦思想,突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的制胜之道,对韬光养晦作了具体详尽的多角度论述。

3、修德施仁、民心为上

姜太公认为只有修德行善,争取百姓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特别强调亲民、惠民,在军事行动中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帜,以赢得民心,将民心向背看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六韬·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心拥戴国君,国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六韬》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博大精深,不仅仅局限于兵事,也不单纯是一部兵书,而是一部文事武备兼资取鉴、治国理民并可为用的古代典籍,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姜太公的思想。

推荐第4篇:参与高效课堂培训计划的心得体会

参与高效课堂培训计划的心得体会

自从参加山西省的“国培计划”我觉得受益非浅,深受启迪。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的成长历程和教师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提高我们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下面我谈谈培训中学到的引领式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我看引领式教学的优越性及特点

首先,引领式教学使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引领式教学使课堂变成了学生进行交流、表述、讨论或争论的舞台;引领式教学使学生个性得以解放,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在热烈的展示、反馈环节,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热情高涨。我想这是基础教育新课改呼唤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引领式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叶澜教授曾发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呐喊,而引领式教学理念为课堂管理的变革注入了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一点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和未来成长都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和学习价值。

再次、引领式教学十分强调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内在心理需求适时进行引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实作为人生的初始阶段,儿童本来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心理需求。学习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如果片面地看似乎是外在于儿童的,而实际对于现实的儿童来说,他们今天的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将来,儿童今天的学习还应该是他们今天实际欲望的满足和心理的需求,是他们愉快生活的一部分。“长大成人”,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必须经过强制地教学和训练才能完成的,这种以社会功利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活动,很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尽快地符合社会的需求,因而,也就很难去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内在需求。引领式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尊重学生现实生活和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把儿童今天的学习不仅仅看作是为了明天而存在的一种社会功利化的行为,更是把儿童的学习看作是儿童今天实际生活的欲望和心理需求。

最后、引领式教学就是目标呈现、问题预设、知识铺垫、、教材解读、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等七个环节。引领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通过体验性活动为载体,要求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教师在引领式教学中力求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探索未知的快乐。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创设轻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我在引领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目标呈现、问题预设、知识铺垫、、教材解读、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的七个环节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够高,往往教师把问题呈现了,学生还没积极思考,目前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引领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教师“引领”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习惯引领”、“状态引领”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这其实是整个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现在框架已经有了,以后会走向深入。引领要有更深的层次,现在还有一些形式的东西。还有一些教师教得太浅,引不出玉来。

四、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教和学的方法上看。对老师来说,过去主要的精力放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面,最困惑的是我讲得这么明白,学生为什么就学不会呢?现在,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面,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过去主要的任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最讨厌课下写不完的作业。现在,上课首先要自己看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大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课下,大多数学生再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过去,老师要等到学生学不会时,问题出现了才花费大量的精力补差,弥补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现在,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问题预设,所有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力争课后不遗留问题。

其次,从评价上来看。过去,老师们评课时,最喜欢讨论哪个老师课讲得最精彩,大家听得聚精会神,都忘了时间;现在,老师们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谁的课堂学生思维最活跃,哪个学生的发言最精彩,哪个老师的引领最巧妙。过去,哪个老师在放学后留学生改错最多,谁就最敬业,谁就是好老师。现在,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作业写完,让学生放学后一身轻松地回家,谁才是最有能耐。过去,学情分析会就是一场差生批斗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如何如何地差,抄作业的人如何如何地多;现在,大家研讨的主要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引领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从教学理念上看。过去,我们只关心教学成绩,但成绩却总是排在最后;现在,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越来越好。过去,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因为他太笨;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没学会是因为老师的引领不到位。过去,我们墙上的标语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但老师更关心的是少数学习尖子,是那些能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的好学生。现在,十九中的校训是“省吾身,成小事,善为人”,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过程。过去,我们记住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条文,却总认为我们学生差,条件差,紧抓成绩还抓不上去,不抓成绩百分之百要砸锅;现在,我们通过实施引领式教学认识到,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

五、我的解决办法

引领式教学,让老师们在实践中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这些书上的条文落实到了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探索了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也收获了我们应该收获的教育的成就和快乐! 1.加强小组活动的正确指导。一是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要有章可循,要有一个训练的过程。训练时,教师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怎样参与合作,从中学会倾听、补充、否定等技巧。有分歧时,大家分析、比较、归纳形成共识。小组之间的合作方法,师生之间的合作要领、讨论目标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训练,这样小组活动就会有的放矢,不至于浮于表面。 2.是讨论方法指导。教师要加强讨论方法的指导,组织学生筛选问题,所选问题要贴近教学中的重难点,要着重商讨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层次性,通过参与合作,深入探究,突破重难点,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3.是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活动时,教师应参与其中,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时适点拨,给于启发指导,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督促每个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去。

4.是学困生指导。教师尤其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鼓励小组其他成员耐心帮助学困生,平等对待学困生和优等生,必要时可进行个别指导。

5.运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习过程和结果适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意识的强化和自觉性的提高,但评价要客观公正。

总之,引领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我想随着山西省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的不断深入,我坚信真正的能够贯穿教学始终的理念,一定会从教学的第一线中来,反过来又很好地指导第一线的教学。

推荐第5篇:提高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蒋东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我想我们可以从四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让课堂幽默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把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知识。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况呢?应该从“学”入手,“以学论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真诚、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一节充满活力的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因而,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一、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如在每课教学前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时教师自己也进行充分的活动准备。课堂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二、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和“乐”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学问题。所提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2)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好动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课堂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和竞争意识,让书本知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活”起来。(3)通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教师上课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定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在活动情境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导演、演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展示中认识了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四、让积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赞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评价自己、小组成员中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而且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推荐第6篇:13章教学辅导

1—3章重点辅导

第一章重点问题

一、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是在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欧洲最古的文学,是全部欧洲文学史的源头。

二、古代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

1、神话

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某些习俗与名称来源的故事。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希腊神话思想内容丰富健康,艺术形象生动优美,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2、诗歌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抒情诗:

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分为双管歌、讽刺诗和琴歌两大类。双管歌(又称哀歌):内容主要有挽歌、战歌和情歌。琴歌:又分为独唱琴歌和合唱琴歌。独唱琴歌主要是爱情诗和饮酒诗。主要诗人有萨福和阿那克里翁。合唱琴歌的主要诗人是品达罗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赞美神,歌颂运动会的优胜者和政治领袖。

3、散文体动物故事《伊索寓言》

4、戏剧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休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旧喜剧)、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新喜剧)。

5、文艺理论

柏拉图:西方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先驱。他的主要文艺观点是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就是影子的影子;现实世界不真实,艺术就更不真实。艺术对社会起伤风败俗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西方唯物主义美学的先驱。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自然,要求文艺要表现事物的规律性,他还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他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学》影响深远。

三、古代罗马文学

古代罗马文学是在继承古代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罗马最重要的诗人是维吉尔,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作品描写了罗马建国的历程。《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不同,它是一部文人史诗。(《荷马史诗》基本上是一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

第二章重点问题

一、中世纪早期欧洲文学

1、宗教文学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宗教文学的经典。除《圣经》外,中世纪还产生了大量的宗教文学。宗教文学的主题和内容都取自《圣经》,主要宣扬神的绝对权威、原罪说、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在体裁方面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常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宗教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不仅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英雄史诗

主要有凯尔特人的有关胡林和菲恩的英雄故事以及关于亚瑟王的传说,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是出现最早,保留最完整的英雄史诗),冰岛人的“埃达”(意为“歌谣”)和“萨迦”(意为“英雄传说”),芬兰人的史诗《卡勒瓦拉》等。这些作品以反映氏族部落制度瓦解时期的部落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主要内容 。

二、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文学

1、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

内容以歌颂忠君爱国、骁勇善战的英雄人物为主。著名的英雄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其中以《罗兰之歌》最具代表性。民间谣曲的主要作品有俄罗斯的英雄歌谣和英国的“罗宾汉谣曲”。

2、骑士文学

法国是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最发达的国家。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骑士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主要体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写骑士之爱。品种有“ 破晓歌”、“牧歌”、“情歌”、“夜歌”、“怨歌”等,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叙事诗的中心在法国北方,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游侠与冒险。分为:

1、古代系(主要有关于特洛亚、亚历山大和埃涅阿斯的叙事诗);

2、不列颠系(主要有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刑车骑士郎斯洛》、《特里斯丹与依瑟》等);

3、拜占庭系(主要有《奥卡珊与尼克莱特》)。骑士叙事诗以一两个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来组织长篇故事的结构方法、注意人物外形与心理描写的艺术特点,奠定了欧洲长篇小说的基础。

3、市民文学和市民戏剧

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抒情诗。韵文故事是一种诗体小故事(也称作“笑话”),主要内容是以滑稽逗笑的手法讽刺僧侣 与贵族的恶德败行,暴露上层市民的庸俗无聊。也有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品有 法国的《驴的遗嘱》、《农民医生》,德国的《神父阿米斯》等。

讽刺叙事诗的代表作是《列那狐传奇》,这部作品在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写狐狸列那与各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实则以兽寓人,以动物故事讽喻现实。《列那狐传奇》是中世纪市民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此外,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特别是第二部)也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重要作品。

市民抒情诗主要有意大利的“温柔的新体派诗”,法国诗人吕特博夫和维庸的作品。 散文领域中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市民戏剧主要有《巴特兰律师》等。

三、但丁

《神曲》意大利原文为“神圣的喜剧”,全诗共14233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主要情节是写诗人梦游三界的故事。

《神曲》在 思想内容上存在着宗教思想体系和人文主义新的思想萌芽之间的矛盾。《神曲》中所表现的宇宙观和道德观,从整体上讲都是中世纪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但这些思想与教会的宣传又有所不同。他主张的苦修是靠理性指引的个人自身的修炼,并不靠教皇教会作引导,这种思想接近于近代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宗教观。但丁在《神曲》中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虽然按中世纪的宗教观点来安排亡魂 的归属,但并不完全按宗教观点来决定自己对亡魂的态度。从他对待亡魂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但丁对人的肯定,对人追求知识、追求爱情、追求美德的肯定。

《神曲》在艺术上也存在着两重性。作品具有梦幻故事的形式、象征寓意的手法、象征性的结构,这都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特征。但具体描写三界时,都从意大利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运用写实的手法和生动贴切的比喻,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此外,《神曲》运用了意大利民族语言(而不是在当时被视为正统的拉丁语),还借鉴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

第三章重点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借用古代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它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思想统治,推动了科学与文艺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禁欲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反动世界观,矛头指向教会统治和神学思想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赞扬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提倡幸福在人间,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 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要求提高个人的独立地位;在政治主张上,多数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人文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要求。但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人性论,实质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具有反封建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双重性质。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欧洲资产阶级新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 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点: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注意写实,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因素,并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着重从道德心理上进行刻画,而不注重对人们的客观物质关系进行分析;人物性格较复杂较完整;注重民族特色,表现爱国情绪,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 

人文主义文学为欧洲文学中的许多体裁奠定了基础,如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散文等。

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主要成就

1、意大利:最主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是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和薄迦丘(代表作《十日谈》)。

2、法国:受王权支持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以龙沙为代表的“七星诗社”。具有民主倾向的作家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

3、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代表维伽(代表作《羊泉村》);流浪汉小说《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又译《小癞子》),这部作品以它的写实性、简洁的笔法,通过主人公的丰富经历串连各种社会画面的结构方法对后来的欧洲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英国: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马斯•莫尔的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大学才子派”中马洛的悲剧《帖木尔》、《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的成功使塞万提斯成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并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堂吉诃德》模拟骑士小说的写法,主要内容是描写堂吉诃德主仆二人三次游侠并闹出许多荒唐可笑之事的故事。其创作动机和意义是打击过时的骑士文学,这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进步意义。《堂吉诃德》的意义之二是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画卷。书中有各个阶层的人物,广泛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风俗等方面的问题,真实、全面地反映了16 世纪 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残酷本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由盛而衰、危机四伏的实质。小说还描写了一幅幅人民遭受干旱、饥馑、苦役、逮捕之苦的悲惨的生活图画。

堂吉诃德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牺牲品、高尚而不切实际的以喜剧面貌出现的悲剧典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桑丘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农民。

小说的艺术特点:

①《堂吉诃德》模仿骑士小说的写法,吸收了这种体裁的长处,它以主人公游侠为中心线索,无拘无束地描写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在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中短篇小说,或独立成章,或交织在主要情节之中,表现出早期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②小说主要用夸张和反复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

四、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创作的三个时期:

1、1590—1600年,又称作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正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英国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基调是明朗乐观的。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595)。

2、1601—1607年,又称作悲剧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莎士比亚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作品从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转为对现实的严峻批判,表现出一种悲愤、阴郁的情调。这一时期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水平,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以及被称作 “阴暗的喜剧”的《特洛依勒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这些作品中以四大悲剧更为重要。

3、1608年以后,又称作传奇剧时期。莎士比亚恢复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重新探索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传奇剧,主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先遭难后幸福,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其中以《暴风雨》最为重要。

代表作《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 丹麦时,国家正逢乱世。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替父报仇,还要按照 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改变这个颠倒混乱的社会,在这一方面他感到力不从心。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完成改造现实的任务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当时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势力还不能战胜强大的恶势力。从主观上讲,人文主义理想本身也存在局限。所以,哈姆莱特最终报了父仇,但他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2、《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哈姆莱特》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的,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原则又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常取材于现成的材料或剧本,而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他在旧故事的骨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画面,注入时代的灵魂。②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相连。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主要有:①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戏剧结构具有广阔性。②戏剧冲突紧张尖锐。③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相结合。④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并且性格始终处在发展中。通过对比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性格也是莎士比亚常用的手段。⑤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推荐第7篇: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

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本文选自《东坡全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从不以此为意,然胸怀放达。他思想极为复杂,他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佛、老诸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诗与黄鲁直并称\"苏黄\",词与辛稼轩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虽免得死罪,却更遭贬谪。官职名为团练副使,实为流放,在监控中度日。其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有现实的抑郁苦闷,也有经历了大自然洗礼的超然,虽有消沉的情绪但主要是豁达与乐观。本文是他的一篇游记。清风朗月的秋光,如诗如画,即景生情,借景寓理,达到了诗、画、理趣和谐的极致。

文章特色:

(1)文体规范,笔触别致。

(2)避实就虚,曲笔生情。

(3)前伏后应,寓理于境。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文学家。

2.壬戌,指宋神宗赵顼(xū)元丰五年(1082)。

3.既望,指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4.舳舻(zhúlú),战船。舳,船尾。舻,船头。

5.匏(páo)尊,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6.肴(yáo)核,菜肴果品。肴,菜肴。核,果品。

二、词语辨析

1.\"举酒属客\"中\"属客\"的意思?

提示:

属(zhǔ)客,劝客人饮酒。属,斟酒劝客。

2.\"纵一苇之所如\"中\"纵\"、\"所如\"的意思?

提示:

纵,放任,听凭。所如,所往

3.\"凌万顷之茫然\"中\"凌\"的意思?

提示:

凌,乘。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虚\"、\"御\"的意思?

提示:

冯虚,依托太空。冯,通凭。虚,太虚,天空。御:驾。

3.\"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空明\"、\"溯\"、\"流光\"的意思?

提示:

空明,月光映照出的澄澈的江水。溯(sù),逆流而上。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幽壑\"、\"潜蛟\"、\"泣\"、\"嫠(lí)妇\"的意思

提示:

舞,使……起舞。幽壑(hè),深渊。潜蛟,潜藏的蛟龙。\"泣\",使……哭泣。\"嫠(lí)妇\",寡妇。

5.\"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的意思?

提示:

缪(liáo),通\"缭\",盘绕,环绕,有连接意。

6.\"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渚\"的意思?

提示:

渔樵,在这里做动词用,喻被放逐在江湖间。渚,沙洲。

7.\"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的意思?

提示: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侣鱼虾,即以鱼虾为侣。\"友麋鹿\":即以麋鹿为友。

8.\"虽一毫而莫取\"中\"虽\"、\"一毫\"的意思?

提示:

虽,即使。一毫,极言其微小。

9.\"取之无禁\"中\"无禁\"的意思?

提示:

无禁,没有任何人来禁止。

10.\"肴核既尽\"中\"既\"的意思?

提示:

既,已经。

三、简答题

1.苏轼的才艺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苏轼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风格表现独特;他的词,开创了不拘音律、以诗入词的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苏东坡集》。

2.归纳本文各段落的意思。

提示:

全文共分五个段落。

第一段,写秋夜作者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以及飘然欲仙的心境。

第二段,写歌乐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怀。

第三段,以客代答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段,以主答客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五段,写作者与客人酒酣而睡,了结全篇。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宋神宗赵顼(xū)元丰五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荡着小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水面波澜不惊。举杯请客对饮,吟育明月的诗篇,歌咏\"窈窕\"的章节。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两个星宿中间滞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光与夜空溶成一片。听凭像苇叶般大的小船在茫茫万里的长江上自行飘荡。浩浩荡荡,就如同凌空驾风在太虚幻境中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飘飘乎乎,好像脱离开了人世间,成为仙人飞升太空仙境。

这样的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拍打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划开澄莹的江水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前进。多么悠远的情怀,仰望思慕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的声调节拍应和。箫声呜呜,像在怨恨,又像是在思慕,似在哭泣,又似在诉说,乐声的尾音悠长不绝,像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闻之而起舞,使坐守在空船里的寡妇闻之而感动地啜泣。

我不禁感伤而沉郁起来,端正衣襟直身正坐,问客人道:\"为什么声音如此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么?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击败的地方么?当他不战而取荆州,攻下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接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上斟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现在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像蜉蝣寄生在天地之间一样,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尽无休。希望偕同仙人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只好聊借箫声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并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您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吧?江水总是这样不断地奔流,但是它始终没有消失;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终究没有削减或增长啊。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世间万物几乎不可能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从它不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永远存在,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一根毫毛也不能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些天地间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们能够共同享用。\"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馀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光了,酒杯菜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交错着枕靠在一起,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五、分析

1.理清全文的思路。

提示:

(1)文章开篇直写秋月当空,一碧万顷的赤壁之下,大江之上……为全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铺陈的一个空旷、优美的背景。

月朗风清之夜,静谧、清幽而又旷远、浩瀚。如诗、如画、如仙。现实是严酷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是深深的苦闷。苦闷已极,就要渲泻和摆脱,这本是人之常情。苏轼之所以要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畅游,也是情之所致。离开了令人烦扰的现实,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面上,诵诗篇(\"明月之诗\"),思美人(\"窈窕之章\"),抛开了尘世(遗世)的烦恼,几乎要\"羽化而登仙\"了。与其说这是游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有一代文豪的诗情与浪漫。

(2)借托箫声写心绪

景美、酒酣,不禁\"扣舷而歌\"。然而乐中生悲,仍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怅惘和失意。这从那箫声中即可听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箫声还不如说是作者悲凄的心绪。

(3)以对答形式抒发人生感慨

接着文章以对答的形式,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先由客方作答,因赤壁而及三国,因江水、明月而引发哲理。想曹操之\"诗\",念曹操之\"雄\"。正当\"扬\"起之处,突然跌落,叹道\"而今安在哉!\"又由对\"一世之雄\"而及现实中的放逐生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虽是以客作答,却道出了悲凉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哀婉。

作者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是啊,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时圆时缺如同明月,月亮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文章由乐而悲,再由悲而乐,曲曲折折,起伏变化。以游为线,以情纬文,寓理于境,妙不可言。全文正是如此结构成章的。作者所抒发的情怀与阐述的哲理,也随着变幻而又精美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2.试分析本文文体规范,笔触别致的特点

提示:

(1)文体规范。本文是一篇赋体的游记。开篇即点明时间、同游者及所游地点。一个\"秋\"字概括了全篇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写的是秋景。\"既望\"二字又蕴含了此秋景乃朗朗秋月下的夜景。至于\"游于赤壁之下\"则为后文写三国\"赤壁之战\"的人、事、物,垫下了札札实实的一笔。此20个字已把全文的基本要素点得一清二楚,既统领了全篇,又十分简明。这是游记体的规范,又可堪称为一般游记的典范。

(2)笔触别致。其行文笔触的别致,主要表现在作者写秋景,先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风\",借\"水波不兴\"表风之徐徐,具体可感;再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月\",把十六的月亮写得如诗如画。这风、月正是本篇的张本,即全文借景生情,抒发感慨的伏笔。下文则句句都在\"风月\"之中了。然后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秋\"的特征。笔笔自然,似不经意,又各表一义,相承相续,不同寻常。文章以景造境,笔触不凡。入景方能入境,作者就是这样把读者引入了他所游历的情境之中了。

3.试分析本文避实就虚,曲笔生情的特点

提示:

(1)避实就虚。现实是严酷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是深深的苦闷。苦闷已极,就要渲泻和摆脱。苏轼之所以要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畅游,也是情之所致。避开了令人烦扰的现实,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大江之上,与其说这是游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有一代文豪的诗情与浪漫。景美、酒酣,不禁\"扣舷而歌\",可谓乐矣。然而乐中生悲,仍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怅惘和失意。

(2)曲笔生情。由游之乐而引箫声之悲,而由对话发出感慨,笔势曲折。先以曹操的诗引出,再因赤壁而及三国,因江水、明月而引发哲理。借曹公为发端写自己内心之伤痛。以致正当\"扬\"起之处,突然跌落,叹道\"而今安在哉\" !又由对\"一世之雄\"而及个人的放逐生涯……虽是以客作答,却道出了悲凉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哀婉。先扬后抑,抑中有扬,抑扬顿挫,笔势曲折。

4.试分析本文前伏后应,寓理于境的特点

提示:

(1)前伏后应。文章在拟客答发出议论之后又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先分说\"水\"\"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再说\"风\"。进而应前文之\"风\"(\"惟江上清风\")\"月\"(\"山间之明月\")。又以\"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进一步展开了胸襟。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

(2)寓理于境。写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写月亮时圆时缺,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三十六.左忠毅公逸事

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2. 背诵文章第二自然段

3. 掌握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情节的曲折、细节描写的生动、语言的特色

4. 用心体会文章的画面感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 故事梗概:

《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望溪集》,是方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题中的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左,明末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左光斗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奏章弹劾,被陷下狱,受酷刑,惨死于狱中。后,福王(朱由嵩)因其追忠贞刚毅,追谥\"忠毅\"。\"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这里主要记叙的是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叙述典型事例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其高贵品格。当然也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2.文章特色:

作者取事能于片断中求典型,寓旨趣于精选的事例之中,条贯统序,蕴蓄丰盈。全文紧扣\"忠毅\"二字展开并经纬全篇。取事真切,结构严谨,简练雅洁,无支无蔓。

细节描写的成功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人以\"如画\"的真实感,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力。

情节的曲折,文势波澜起伏;用语精当、准确而传神等,也都是本文的特点。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方苞(1668~1749),字灵皋(Gāo),号望溪,清朝桐城(今安徽桐城)人。39岁中进士,历任官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清朝中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左,明末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左光斗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太监魏忠贤专权,左上奏章弹劾,被陷下狱,受酷刑,惨死于狱中。后,福王(朱由嵩)因其忠贞刚毅,追谥\"忠毅\"。

3.\"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

4.京畿(jī),国都所在地,京城。

5.史公可法,史可法,字宪之,明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时的进士。福王朱由嵩立,史可法为兵部尚书大学士,统辖军队,镇守扬州,全力阻遏清兵。扬州被围时,清豫亲王多铎曾几次写信劝史可法投降,均遭拒绝。1646年4月25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难。后人称他为史阁部,清乾隆时谥忠正。

6.厂狱,明代的东厂监狱。东厂是明成祖时在北京东安门北设立的专管缉访谋逆者的特务机构,由太监掌管;那里的监狱就叫厂狱。

7.阉,宦官。

8.炮烙,一种用烧红的铁来烤讯犯人的酷刑。

9.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1644年在成都称帝,号大西国。1646年与清军作战被杀。

10.宗老,同一宗族的老前辈。

二、词语辨析

1.\"视学京畿\"中的\"视学\"的意思?

提示:

视学,视察学务。

1. \"从数骑出微行\"中\"从数骑\"、\"微行\"的意思?

提示:

从数骑(jì),有数骑跟从。微行,古时帝王或朝廷高官外出,穿着平民的衣服,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3.\"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中\".瞿然\"、\"署\"的意思?

提示:

瞿然,即瞪大眼睛,全神贯注的样子。署,即题字。指批示或批字。

4.\"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馋\"中\"屦\"、\"馋\"的意思?

提示:

屦音(ju),鞋。馋(chǎn),类似铲子的工具。

5.\"乃奋臂以指拨眦\"中\"眦\"的意思?

提示:

眦(zì),眼眶。

6.\"汝复轻身而昧大义\"中\"昧\"

提示:

昧(mèi),不明白事理。

7.\"史噤不敢发声\"中\"噤\"

提示:

噤(jìn),闭口。

8.\"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中\"檄\"的意思?

提示:

檄(xi),有关军事的公文。

9.\"漏鼓移,则番代\"中\"漏鼓\"、\"番\"的意思?

提示:

漏、鼓,都是用来计时的。漏,指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的计时器。鼓,指分一夜为五更,每过一更要击鼓报时。番代,轮班替换。

10.\"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中\"造\"、\"第\"的意思?

提示:

造,到。第,宅第,住宅。

三、简答题

1.《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文章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过记叙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传神的笔触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文章第一段通过左光斗为国选才一事,集中表现了他的\"忠\";

文章第二段通过左光斗在狱中仍然以国事为重,铁骨铮铮,集中表现了他的\"毅\"并进则突出了他的\"忠\";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可法的表现,进一步突出了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已经在史可法身上得到印证。由此完成了主题。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史可法的描写,没有写他如何抗清并以向殉职,而是写他对农民起义军的防御,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局限性。

2.《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在选取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在选取材料上,紧紧围绕着左光斗与史可法师生间的交往,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是\"逸事\",但既典型又真实可信。

全文紧扣住\"忠毅\"二字,并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叙述中注意了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特征的描写。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先父方仲舒曾经说:同乡的先辈左光斗在京城担任过考官。一天,风雪严寒,

有数位骑士跟从着微服(穿着平民的衣服)外出,来到了一古寺中。见古庙厢房有一书生爬在案几上睡着了。这位书生的文章刚写完草稿;左忠毅公读后,当即脱下貂皮外衣盖在这人的身上,为他遮挡风寒。左公向寺里的僧人打听,得知此人是史可法。等到考试的时候,小吏点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试卷呈上来了,当即批示为第一名。左公召史可法入室,让他拜过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平庸无能。今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你史可法了。\"

左光斗于天启四年(•1624)被谗陷入了厂狱,史可法每天早晚都来到厂狱的门外。•阉党魏忠贤防范甚严,即使是家中的仆人也不能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一种用烧红的铁来烤讯犯人的酷刑)。很快就要死了。于是带着金钱五十金,哭泣着向狱卒求情,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草鞋,背着一个筐,手里拿着一个像铲子一样的工具,打扮成铲除脏物的人,引着他进去了,以微小的动作示意他左公所呆的地方。史可法见到左公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已经焦烂得认不出了。左腿膝盖以下,筋骨也都脱了位,史可法跪在左公面前,抱着左公的膝盖哭泣。左公听出了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用力用手指拨开眼眶,左公目光如同火炬,大怒,说:\"你这无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能到这儿来呢?国家的事已经糟糕到如此程度。我老了已经不行了,•你又如此看轻自己而不明大义,天下大事有谁可以支撑呢!还不敢紧回去,不等奸人来陷害你,•我现在就要杀了你!\"于是就摸地上的刑具,作出要击打的架式。史可法紧闭着嘴不敢出声,然后就小心地溜出了厂狱。后来,史可法常常把这件事说给别人听,说:\"我老师的肺肝,全都是铁铸造的呀!\"

崇祯末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常在今湖北蕲春、黄冈、安徽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以凤阳、庐州二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庐江县)道员身份,奉军令防守抵御起义军。每有情报,就连续几个月不睡,他让战士们轮换着休息,他自己就坐在军帐外边。选择壮健的士兵十人,命两个人蹲坐而背靠着,每过一更,就轮换一次。每每在寒冷的夜里起来,抖一抖军衣,甲胄上的冰霜就随之迸裂掉落下来。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会儿,他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有愧于我的老师。\"

史可法练兵,经常到桐城来,每次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的饮食起居,在堂上拜见师母。

我同一宗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和先父方仲舒交好,所说狱中的话,是亲自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五、分析

1.从《左忠毅公逸事》中选择一些用得好的词语并做出分析。

提示:

本文用语简洁连贯。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用了\"风雪严寒\"、\"微行入古寺\"、\"公阅毕\"、\"解貂覆生\"等一组词语,即点明了季节时令及气候特点,又点明发现史的过程,即有对如何发现史的简单过程的描写,又有对史的赏识和爱护。

写史对左公情感之深,仅用\"朝夕狱门外\"一笔,其情意全出;写逆阉对左公的迫害,仅用\"面额焦烂\"、\"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已表现得十分充分;写左公刚烈,仅用\"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其精神面貌已跃然纸上;表现左公以国事为重,用\"怒\"、\"摸\"、\"投\"等,即将左光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史可法对己之严,仅用\"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就绘出情、状、声、•色,史可法于严寒的冬季的整装的情境如在目前了。

总之,本文的语言简洁、连贯,融情于语句之中,用词准确、形象,语言极具个性特征,无论是写人物的风神,还是反映内在心理,都做到了形神兼备,别具一格。

2.试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提示:

细节描写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细处入笔的表现方法。它往往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立意和构思,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乃至时代的容量;在对人物描写、事件叙述、环境再现上,都有着具体、细微、生动的反映。细节的运用,有着表现社会生活本质、以小见大的效用。

本文的细节描写,一是写左光斗本人,一是用史可法做映衬,都写得十分真实且富有魅力。写左光斗\"解貂覆生,为掩户。\"及狱中\"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捕杀汝!\"异曲同工,都表现出左公对史的厚爱,前者是无微不至的关照,后者是正话反说,爱极而\"骂\",曲折地表现出左对史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倚重,对史所寄托的希望。此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完全是建筑在一个对国事之\"忠\"字上的。再如写史\"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这一人物雕塑似的描写,更映衬出左的精神风貌已在史的身上得到了重现。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人以\"如画\"的真实感,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力。

六、背诵指导

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第二自然段

提示:

先弄懂这一段落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是左光斗被陷厂狱之中,置生死于度外,以国家利益为重,虽受酷刑仍刚强不屈的性格。

然后弄清楚这一段落的小层次:

由左公下狱,史每日前往狱外,而至听说左公受炮烙之刑,重金买通狱卒,化装入狱。

史进得狱中之后所见左公形象,史抱左公膝而呜咽,及至左公怒而奋臂拨眦,爱极生骂,摸刑械做投击势……

这一段最后是史的感慨。

弄清了这一段落的中心及这几个小层次,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此外,对一些重点词语,如\"逆阉防伺甚严\"、\"奋臂以指拨眦\"、\"轻身而昧大义\"、\"摸\"、\"投\"、\"趋\"、\"噤不敢发声\"、\"皆铁石所铸\"等,作到理解准确,记忆清楚,这也大有利于整段的背诵。

推荐第8篇:分层教学辅导

小课题分层辅导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关注差异,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实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作业分层,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做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无论\"优生”还是\"困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忽视价值观的形成,即便是成绩很好的\"优生”,也不过是\"家长叫我学好”\"老师要我学好”使然,毋庸置疑,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的不利。

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总而言之,新课程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学校属于农村的薄弱学校,学生已有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差异也较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较多的困难。尤其是课堂教学,采用“齐步走”的方法,“吃不饱”“难消化”的现象就会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中关注差异、分层施教的策略研究

(一)学生分层、学情分合收放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失,促进学生正常发展。我们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且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规律排列,原则是既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检查方便又能兼顾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助,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为邻桌,使不同层次学生每节课都能各尽其能,学有所获。在实践中,学生分层的做法包括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学生自主定层等模式。随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各层次学生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前进方向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差生逐渐消失,中优层学生不断壮大。

(二)目标分层、课堂优化自主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只有采取教学目标分层递进的方法,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教)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基础状况的摸底、排查。如若简单地根据全班的平均水平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抹煞学生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久而久之,优等生会慢慢失去锋芒,学困生则渐渐失去信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分出层次、层层递进,以此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的意识和兴趣。

目标分层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极佳,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行,中等生感到我能悟出,同时满足了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可见,目标分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三)练习分层、能力活化提高

课堂练习是各类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并形成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会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设计进行分层要求,设置机动作业,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这样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练习,又有因人而异练习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

(四)评价分层、长效激励求知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为前提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尺度:对优秀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表扬、奖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会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受到鼓舞与激励,从而促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如在学生的课堂发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只要能开口,就是成功的;对于经常发言的同学,只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了不起的„„从多个角度地去对学生表示肯定、认可、赞同与欣赏,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就在每节课中,就在每一次的动手、动口、动脑中,让他们能在这次成功之后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到来,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五)作业分层、深度巩固强化

作业完成情况是衡量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布置作业时,力求定性定量,要区分对待.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要做,选做题由中层学生选做,高层学生全做.由于作业分类,克服了"大统一",使低层学生有兴趣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解决基本题,达到培养基础性学力;中层学生则能拓展思路,在培养基础性学力的同时,提高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实践关注差异、分层施教策略的意义

针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以“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为理念,以“认同差异、开发差异、缩短差异”为过程导向,既加强分层理论学习,又进行分层实践探索;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变“填鸭式”灌输为“主动式”参与;变注重标准答案的“一枝独秀”为追求富有创新的“万紫千红”;变混沌盲目的听课记录为针对差异的选择学习。分层优化、复式施教、减负增效,切实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进行自我监控,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增长点上求得最佳发展!

(一)变学生间的差异为语文教学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程资源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人的因素也是其组成部分,学生的差异是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生间的语文学习差异存在于各个方面: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和发展水平,与教育目标相比,存在差异;与学习伙伴相比,存在差异;自己目前的学习心理、品质与自己以后的学习心理、品质相比,也存在差异。可见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处不在的。因此,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克服差异,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分层施教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是科学的,因而是有效的。

(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无穷的潜力。

现代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理论认为:学生是自身的主人,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布鲁姆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关注差异、分层施教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动态分组,还是制定教学目标;无论是选择教学内容,还是设计训练层次,都指向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怕学习了,爱学习了,或许这正是能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

分层次教学法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个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一般的班级,但是,学期结束时的学生,合格率均为98%以上,人均分高于其它班8.4和7.6分。尖子面不断扩大,学期结束时,达到35%以上。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实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作业分层,能够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四、关注差异、分层施教的体会

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农村一个班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难度较大。其次是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说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推荐第9篇:教学辅导一

教学辅导一

第1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分类、特点与用途; 3.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软、硬件环境; 4.从互联网上采集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考核要求]:

1.掌握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分类、特点和用途,从互联网下载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2.理解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基本任务、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基本用途。

3.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软、硬件环境。常用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

知识点详解:

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并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1.文本:文本一般由文字、数字和符号等构成,在计算机中文本是用字符代码及字符格式表示出来的数据。文本是一种最基本的传播媒体,也是多媒体信息系统中出现最频繁的媒体。文本文件的常见格式包括:TXT、CSV、DOC、RTF、PDF、WPS、CAJ等。

2.图形:图形也称矢量图形,一般指用计算机绘制的画面,如直线、圆、圆弧、矩形、任意曲线和图表等。矢量图形文件中只记录生成图的算法和图上的某些特征点,因此对矢量图形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控制(放大、缩小、旋转、变形、扭曲、移位等)很方便。矢量图形一般在多媒体素材(如图像和动画)的创建过程中使用,但一般最后需导出为图像文件供网页编辑使用。常见的矢量图形文件格式有:DXF、EPS、WMF等。

3.图像:图像是指由照相机和摄像机等数字化采集设备捕捉的实际场景画面,或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创建的景物。图像是由许多的像素按照其在图像中所处的位置排列所构成的平面点阵图。常见的图像文件格式包括:JPG、GIF、PNG、BMP、TIF、TGA等。

4.音频:音频包括语音、音乐和效果声。音频指大约在20Hz~20KHz范围内的音频信号,即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所以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音频”、“音频信号”和“声音”具有相同的含义。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包括:WAV、MP

3、RA、WMA、MID等。

5.动画:动画是活动的画面,实质是一幅幅静态图像的连续播放所形成的动态感觉。动画一般是指人们的主观设计而非摄像机摄下的影像。动画可分为二维动画(平面)和三维动画(立体)两类。动画的常见格式包括:SWF、GIF、AVI等。

6.视频:视频一般是指用摄像机拍摄的动态影像。视频可记录和反映真实世界的实际场景和画面。模拟视频信号需要有专用的设备转换成数字视频信号后导入计算机,数字视频常见的存储格式包括:AVI、MPEG、ASF、WMV、MOV、RM、RMVB、FLV等。

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构成网络多媒体信息的素材(要素或元素),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进行采集、处理、编辑并储存,为网站建设和创建网页做好准备。

网络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编辑过程与一般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基本相同:即在采集时要尽量使用较高的采集精度,便于以后进行处理,因为如果原始素材的精度低,在后期的加工处理过程中将是无法弥补的;在编辑加工的中间过程,要尽可能避免对素材进行有损压缩,若必须压缩则应采用较小的压缩比。

第2章 文字素材采集与处理 [考核知识点] 1.文字素材的分类;

2.文字素材的采集方法、文字的排版与编辑; 3.常用的文本文件格式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

4.扫描仪的分类及性能指标、文字识别工具(OCR)使用的简要步骤; 5.语音识别和手写输入。 [考核要求]:

1.掌握Word和PDF、CAJ文档转换的基本方法,使用OCR工具软件将图像文字转化为文本文件的基本方法。

2.理解文字素材的分类、常用文字素材的采集、排版与编辑。

3.了解文本文字素材与图像文字素材的区别、扫描仪的分类及性能指标、语音识别与手写输入技术。

知识点详解: 1.文字素材的采集

(1)键盘输入:键盘输入是指目前最常用的文字输入方式。通过键盘,可以将中文字、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输入到计算机中。

(2)扫描输入:扫描输入是通过扫描仪将纸上的文字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一般用于大量文字的快速录入。

(3)语音输入:语音输入是指通过语音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过程,包括命令控制和听写两个功能。文字素材的采集就是使用语音输入的听写功能输入文字,即人朗读,计算机自动把语音转换为相应的文本。

(4)手写输入:手写输入是指用书写笔在与计算机相连的书写板上写字,用压敏或电磁感应等方式将笔在运动中的坐标输入计算机,识别软件根据采集到的笔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时间关系信息来识别所写的文字,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联机手写输入系统必须在中文平台的支持下工作。 2.常用文本文件格式

(1)TXT格式:TXT是一种纯文本格式文件,可由记事本处理创建。作为最通用的文本文件格式,文件体积小,阅读不受限制,几乎所有的文字处理软件都能识别;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可以通用,兼容性强,不易被病毒感染。

(2)CSV格式:CSV(Comma Separated Values)文件格式也是一种纯文本文件,常用于不同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它可以被任何文本编辑器调用、编辑、修改。

(3)DOC格式:一种通用的PC格式化文本文件格式,由Microsoft Word或WordPerfect for Windows创建,可以包含更多的内容,建立超链接等,表现力强、操作简便。

(4)RTF格式:RTF(Rich Text Format)格式是微软公司的写字板采用的标准格式。RTF格式文件可以在不同程序和同一程序不同版本之间传递数据,且它的格式信息不会丢失或破坏。RTF格式是金山与微软互相读取对方文件的中间格式。另外,用户可以利用RTF格式将文档在新版Word与老版本的Word、PageMaker以及其它几种流行的软件之间传送。

(5)WPS格式:WPS文件是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较成熟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办公系统软件——WPS Office 生成的文本文件格式。

(6)PDF格式: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便携式文档格式)文件格式是Adobe公司开发的电子读物文件格式。Adobe PDF已成为全世界各种标准组织用来进行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子文档分发和交换的出版规范;Adobe PDF 文件的外观同原始文档无异,保留了原始文件的字体、图形、图像和布局 — 无论创建它时使用的是何种应用程序或平台;Adobe PDF 文件具有全文搜索功能,可对文档中的字词、书签和数据域进行定位。

(7)CAJ格式:CAJ文件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专用格式,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制作。 3.格式转换 4.扫描仪的分类

按扫描原理分类,可将扫描仪分为以CCD(电荷耦合器件)为核心的平板式扫描仪、手持式扫描仪和以光电倍增管为核心的滚筒式扫描仪;按操作方式分类,可分为手持式、台式和滚筒式;按色彩方式分类,可分为灰度扫描仪和彩色扫描仪;按扫描图稿的介质可将扫描仪分为反射式(纸质材料)扫描仪,透射式(胶片)扫描仪以及既可扫描反射稿又可扫描透射稿的多用途扫描仪。 5.文字识别工具(OCR)

借助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输入设备,可以将各种票据、报刊、书籍、文稿及其它印刷品的文字输入计算机并存储为图像信息,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简称OCR)可以将图像文字信息转化为文本文字信息,以便在计算机中进行编辑和处理。

6.语音识别和手写输入

语音识别技术

与机器进行语音交流,让机器明白你说什么,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让机器通过“理解”和识别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技术。 手写识别技术

手写识别技术是指通过手写板等轨迹捕获设备获得书写者的书写信息,将手写字转换输入计算机。用户在手写板和触摸屏上书写的笔画以类似于矢量图的形式被计算机存储下来,通过对文字图像的抬笔、落笔、笔迹上各像素的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处理与对照,系统将数据转化为计算机所使用的文字代码进行输出。事实上,不借助手写板和触摸屏硬件工具,利用鼠标也可以直接在显示屏幕上实现手写输入。

推荐第10篇:《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2)

第三编 专利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的概念,专利权的性质,了解专利保护的历史及现代专利法的产生,了解中国专利制度的沿革,明确专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专利权是发明人基于发明创造,通过申请专利的方法,公开自己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经审查程序而取得的专有权。

专利制度的构成和主要特点有:(1)法律保护(2)科学审查(3)技术公开。 专利权的客体

本章需要掌握发明的概念、种类,掌握实用新型的概念及其特征,明确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区别,掌握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概念、保护方式,掌握不授予专利权的内容。

专利权的客体,即专利保护的对象,是指专利法规定的可以获得专利权的科学技术成果。

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的种类

1、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

发明因其最终的物质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产品发明是一切有形物体的发明,即用物品来表现其技术方案的发明。例如对机器、设备、部件、仪器、装置、用具或组合物等作出的发明。方法发明是指为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步骤与手段。方法发明是通过操作方式、工艺过程的形式来体现其技术方案的发明。如以一种新的方法或程序为内容的发明是典型的方法发明。可以获得专利的方法发明有制造产品的方法、测量方法、通讯方法等。

2、全新发明和改进发明

按照发明的创造性的程度,可以分为全新发明和改进发明。全新发明也称为开拓性发明,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技术史上未曾有过先例。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某一时期出现的蒸汽机、白炽灯、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全新发明,它们开拓了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改进发明是指对现有产品或方法提出的改进形成的技术方案。现代生活中的大多数发明都 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例如将现有技术特征进行新的组合,将现有技术转用到其他领域,对现有技术进行新的选择等。只有这种组合、转用、选择能够产生新的技术效果,它们就是可获得专利的发明。

3、基本发明和从属发明

按照发明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可将发明分为基本发明和从属发明。如两个发明之间在技术上存在着依存关系,不实施前一项发明,后一项发明就无法实施;反之,后一个发明不实施,就无法实施前一个发明,则其中被依赖的发明为基本发明,另一个依赖性发明为从属发明。一般而言,基本发明的创造完成在先,从属发明在后并且比基本在技术上更先进。实际上,从属发明也是一种改进发明,发明人完成的技术方案是在基本发明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技术特征或对技术特征进行了新的组合、选择,形成的一项新的技术方案。因此,与基本发明相比,它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构成一项新的发明。

发明的种类从其他角度划分,还可有一些类别。但上述三种发明划分是最基本的,具有专利法意义的。例如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在专利权的效力以及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方面,有所不同;基本发明和从属发明在专利权行使上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关不同种类发明在法律上的意义,将在下述相关部分详述。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开头、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不授予专利权的项目有:

(一)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二)不可专利的项目

1、科学发现

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动物和植物新品种

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专利权的主体

本章需要掌握发明人、共同发明人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明确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的概念、范围。

专利权的主体即指专利权人,其主要是有权提出专利申请并获得专利权的人。 发明人指发明、实用新型的创造人,设计人指外观设计的制作人。 专利申请人是有权就一项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的人。 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本章需要掌握实质条件的概念及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条件。

实质条件的概念:一项发明创造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而获得法律的独占实施权保护。但取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涉及发明创造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水平,是被称为实质条件或专利性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巴黎公约为专利权的国际保护规定了三大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专利独立原则,以及要求成员国遵守的最低限度要求。但对于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的实质条件未有规定。有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完整概念,最早是欧洲一些国家在讨论统一

各国发明专利法中可专利性条件过程中确定下来的。这三个可专利性条件在欧洲专利公约中(1973年签订,1978年生效)再一次得到肯定。该公约第52条规定:\"欧洲专利授予任何新的、有创造性的,并能在工业上应用的发明\"。三项可专利性条件在多数国家的专利法中均有明文规定,法国专利法第6条规定:\"凡具有创造性和工业实用性的新发明均可获得专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利法中均明确规定了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应当他有新颖性、实用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我国专利法第22条也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随着各国立法对可专利性条件的确定和统一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最新国际公约也对此作出了反应。Trips协议第27条\"可获专利的发明\"规定了:……一切技术领域中的任何发明,无论产品发明或方法发明,只要其新颖、含创造性可付诸工业应用,均可能获得专利。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除了符合\"三性\"条件之外,还应当按照专利申请的原则,通过一定手段和程序,这些条件称为形式条件。

新颖性是指申请专利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就是说,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以及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

新颖性是取得专利的第一个条件,它要求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必须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各国专利法均把新颖性作为取得专利的首要条件。从专利审查角度讲,首先审查新颖性条件,如果不具备,就不能取得专利,其他条件不必审查。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必须具有新颖性的原因是,专利制度的基本宗旨为鼓励发明人公开技术发明,为公众所用,为社会造福。对于已经公开的发明,由于已为公众所知、占有,就不宜再授予独占实施权。无论从公正角度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独占实施权都不能授予已为公众占有的发明。

新颖性是一个法律概念,对新颖性的判断所依据的时间标准、地域标准以及公开的形式,都是由专利法予以明确规定的。中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规定:\"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前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quot;这一法律规定涉及到几个重要概念,它们是进行新颖性判断时所必须掌握的。

判断新颖性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完全依赖于现有技术这一客观标准。现有技术又称为已有技术、现行技术等,它是指在某一时间以前,在特定的地域和情报范围内已公开的技术知识的总和。现有技术是处于能够为公众获知的状态,并能使公众从中得知实质性的技术知识,因而也称为公知技术。例如公共图书馆中收藏的情报检索资料、公开发行物上发表的情报资料等。公众欲得到这些情报资料中的实质内容,可以通过查阅而获得,这些情报资料均构成现有技术的一部分。从法律状态划分,现有技术包括专利技

术、非专利技术,排除了技术秘密。因此可以认为,处于秘密状态的技术内容,由于未加披露,公众以正当方式难以得知,不属于现有技术、公知技术。

在专利法中,现有技术作为判断新颖性的客观参照物,受特定时间、地域和公开方式的限定。

新颖性的基本要求是没有公开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一旦向社会公开了,便成为现有技术,失去了新颖性而不可能获得专利权了。专利法所说的公开,其形式是指:

1、公开发表

指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内容以文字或其他形式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出版物包括书籍、报刊、录像带、磁带、光盘等,但应是向社会和公众公开的,任何人都可能涉及到,至于是否有人实际接触到则不考虑。虽说专利法对公开发表如此规定,但在实践中,确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新颖性的主要依据是专利文献和科技书刊。据统计,专利局审查员判断新颖性所引证的出版物中,专利文献占90%,刊占5%、其余占5%。

2、公开使用

指公开制造、使用或销售发明或实用新型产品,公开使用发明方法以及公开演示和展出,使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向社会公开。在秘密状态下或者特定范围内的使用,不认为是公开使用。如在工厂内部使用。

3、其他方式的公知

包括口头公开如通过报告、发言讲课、展出、陈列、电台、电视台广播等,也包括通过产品、模型演示使公众能够了解技术内容。

4、抵触申请

抵触申请,是指在申请日前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的同样的发明或者衫新型。在判断新颖性时除了考虑现有技术以外,还要考虑同样的明创造先申请专利的情况。在申请日以前提交的申请,是潜在的现有技术,它们可能使后申请的同样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为了避免重复授权,应将申请在先并已公布的专利申请作为现有技术的一部分作为参照物。如果发现有与在后申请同样内容的发明或实用新型时,就可以不具备新颖性为理由将后一个申请驳回。

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公开都应当是清楚、完整和详细的,以达到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一公开可以实施的程度为准。如果未达到这一程度,将认为公开是不充分的,不能导致申请案丧失新颖性。例如向社会宣布某项新产品研制成功,但这种新闻发布类的宣告并未公开新产品研制的技术内容。因此不构成专利法上的公开。其次是,公开应是向不特定的人,即应是脱离了秘密状态,使任何人都可能得知和利用。如果仅向特定人或有保密义务的人公开了技术内容,不是专利法上所说的公开。

发明内容的公开,致使专利申请失去了新颖性,可能是他人所为,如竞争者公开竞争对手的发明内容,也可能是发明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发明人发表学术论文或在学术会议

上披露发明的内容,都将导致该发明技术的公开化,使自己的发明无法再获得专利权。\"公开\"并不考虑是发明人自己公开其他人公开。

地域标准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什么地域内公开才使其丧失新颖性而成为现有技术的一部分。由于各国现有技术水平不同,因此采用的地域界限的法律标准也不尽相同。国际上有三种尺度,一是绝对新颖性,它是指发明必须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使用过。如果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公开了都能破坏该判断标准。相对新颖性,它只要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一般是在本国范围内没有公开过,就具有了新颖性。三是混合新颖性标准,即在国内外的出版物上没有公开发表过,在国内没有使用过的技术内容就具有新颖性。从中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可以看到,我国所采用的即混合性的,对公开发表的方式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而公开使用方式采用相对新颖性标准。

时间标准判断新颖性,必须有一个时间标准。现有技术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事物。因此判断一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是否具有新颖性,需要确定明确的时间界限,在什么时间以前的技术应作为现有技术。对时间界限的规定目前国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标准:申请日标准和发明完成日标准。绝大多数国家彩申请日标准。据此,在发明或实用新型提出申请的这一天以前,如果该技术内容已经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在国内公开使用过,就丧失了新颖性,而不能取得专利权。反之,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公开过,或者是在申请日后公开的的,就具有新颖性。采用发明完成日标准的国家目前只有美国、菲律宾。发明完成日标准对于发明人似乎更公平一些,但在实际执行起来困难较多,付出的成本较高。因为真正完成发明的时间是不易确定的,一旦发生争议就更难证明了。此外发明日标准不利于鼓励发明人及早申请专利,公开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而可能使发明人在完成发明后一段时间内继续保守该发明的技术。这对于社会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与申请日密切相关的是优先权日。中国专利法第29条规定了外国优先权和本国优先权。其中所规定的第一次提出申请的日期为优先权日,12个月、6个月为优先权期。由于优先权的效力,在判断新颖性时的时间界限就是优先权日了。这样,自该日起算的优先权期限内,另一项同样内容的申请的提出,或者是相同发明创造的公开,都不影响该申请的新颖性。

外观设计的新颖性:中国专利法第23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或者不相似。\"这是对外观设计的新颖性的要求。外观设计不同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一般只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或者公开使用两种形式。很难于语言表达清楚。如,某一服装设计师将其设计新颖别致的服装让模特在公共场所试穿表演,那么,该服务的外观设计就应认为是公开使用的。

新颖性的判断是将申请专利的外观设计与已经公开的进行比较,只要前者与后者不相同或是不相近似,应认为是具有新颖性的。形状、色彩、图案既可以分别单独也可以结合

起来成为一件外观设计。大多数情况下,一件外观设计是几个因素的结合,因而使产品的外观设计是通过整体效果引起美感的,因此判断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不能把一项外观设计割裂开来或孤立地去看。而应从整体进行全面观察,综合判断,如果两个外观设计在个别因素上相同,但主要构成因素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不会引起消费者的混淆,应认为具有新颖性。

丧失新颖性的例外:一般而言,发明创造一旦公开,就被视为现有技术的一部分而失去新颖性,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但这个原则也有例外,在某些情况下的公开,并不失去新颖性。中国专利法第24条规定了三种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

(一) 在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对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发明创造给予一段时间不丧失新颖性的优惠,是发起缔结巴黎公约的直接原因。这种保护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载入了巴黎公约,并成为其成员国所承担的义务。这里的国际展览会应是由中国政府主办或他国主办而被中国政府承认的国际展览会。

(二) 在学术会议和会议上首次发表的。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0条的规定,这类会议限制在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全国性学术团体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这种会议一般限于被邀请的人士参加,如果参加者参于发明创造的内容负有保密义务,那么在会议上首次发表的发明创造不构成公开。

(三) 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漏其内容的。负有保密义务的人违反规定。将发明创造的内容公开;第三人用盗窃、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发明创造的内容。这两种公开都是违背申请人本意的,属于非法公开。为保护申请人佥利益,故作出此项规定。

在申请日以前6个月内发生上述情形的,该申请不丧失新颖性。

创造性又叫发明高度、先进性、非显而易见性等。这些用语用来表达一个意思:所谓发明不但应当是新颖的,而且必须有进步,比已有的技术更先进。发明是创造性成果,它不能是仅仅从现有技术中演绎出来的,而必须与现有技术有差异,含有新的实质性的进步。这种创造性、进步性对于一个相同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能是一望可知的,亦即不是显而易见的。

多数国家早期的专利法都并没有将创造性列为可获得专利的必要条件,法律或判例一般规定,发明只要具有新颖性和工业实用性即具备了获得专利的条件。创造性概念被普遍接受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事。20世纪以后,无数的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涌现出来,如果微小的进展或改进都授予专利权,那么会由于专利太多而束缚了工业发展。因此,发明的高度即创造性问题受到重视,并在专利法中明确规定。

一些国家的专利法和《专利合作条约》中,创造性这个概念被解释为非显而易见性。即要求保护的发明和现有技术水平相比具有气质性特点和进步,如果对相同领域具有一般技术水平的人来说该发明创造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和试验即可得出的这样的东西就不具有创造性,无法获得专利。

中国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判断创造性的客观标准:

就发明而言,创造性是该项技术成果比同类型的现有技术水平高超,包含新的实质性因素。\"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不是简单的小改小革,而是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的区别非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联想的到。换句话说,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和实验可以得到的,而不需要经过发挥创造力,则该发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具有创造性。\"显著的进步\",从客观效果来衡量,该技术成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或者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新动向。这种进步通常带来明显的有益效果。

判断创造性是个复杂的分析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受审查员的主观分析和判断的影响,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审查创造性时,往往采用在实践中形成的以下判断标准:

(一) 首创性发明。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最早制成的蒸汽机、电话、电子计算机等等,这些发明毫无疑问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

(二) 难题发明。指解决了长期以来渴望解决的问题。如农场牲畜打上永久性标记问题,过去一直采用热烙,使动物皮毛受损、痛苦。后来发明了冷冻烙印,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应认为具有创造性。

(三) 克服了技术偏见。技术偏见是指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某个技术问题普通存在的成见,它引导人们不去考虑其他方向的可能性,阻碍人们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对这种克服了偏见的发明是具备创造性的。例如敌敌畏从染料到杀虫剂的用途发明。

(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指该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产生质的变化,具有新的性能,或者产生量的变化,超出人们预测的想象。这种质和量的变化,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事先无法预测到。当发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时,该发明具有创造性。

(五)组合发明。是将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新的组合,构成一个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达到某种发明的目的。第一辆汽车的发明,它是马车、发动机、离合器、传动装置等组合而成的,虽说各个部分都是已知技术,并都完成各个要素原有的功能,但这种组合产生了新的性能,即为人类制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交通工具。

实用新型的创造性要求比发明的要求要低一些,只要满足了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这一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些新的技术效果和一点进步,就认为具有创造性。电话是一种首创性发明,早期电话的送话筒和听筒是分开的,使用不方便,后来有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种小发明具有一定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符合实用新型要求的创造性。

判断创造性的主观标准:

创造性是三性中最难判断的,因为它的非显而易见性反映着人们的主观认识。所以,评定创造性的参照物不仅要有现有技术而且还要有人的认识水平。

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由什么人去评定,得出的结论大不相同。对一名高级专家和技术权威来讲,许多具有先进性的技术方案可能都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一个技术外行来讲,一般技术也可能高深莫测。当然,这两种人的主观判断都不能作为评定创造性的主观标准。专利审查机关在审查中,应以一个所属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去判断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

评定创造性,需要引进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这一概念。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一抽象概念,假想的人。他知晓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现有技术,具有该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具有的一般知识和能力,设立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统一创造性的审查标准,尽量避免审查员主观因素的影响。通常,普通技术人员应具有:所有本技术领域的知识(只需要在查阅后可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在本技术领域或相关的技术领域中对技术特征作出判断、一般的基础性知识、能了解相邻技术领域的知识,即包括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能涉及到的技术领域的知识。

以一个普通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作为判断创造性的标准,是各国之通行作法。在这个的共识基本是,这些人的技术认识水平反映着一国现有技术的基本水平或进步程度。

实用性:

一、实践性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必须能在工业上制造,或者是发明方法能够在产业上使用。如果创造性成果仅是一种理论上的,不能够获得专利权。科学发现,原理等科学理论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不能直接应用,不具备工业实用性的特征,故而无法获得专利权。这里所说的工业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一般的生产如工业、农业、林业、渔牧业等,而且也应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等。

二、再现性

具有实用性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主题应当是能够重复实施的。就是说,依照说明书所公开整体技术内容,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都能够实现该申请的主题。并且他们实施的结果应当是完全一样的,不会因人而易,也不含有随机因素。这种能够重复实施性质,称为再现性。如果一件专利的主题不能够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重复实施,或者在每次实施中都出现不同结果,那么该申请主题显然具有再现性,也就是说不具备实用性。

三、有益性

具备实用性的发明、实用新型应当能够生积极效果。这是从发明创造社会属性来讲,要求它们在以后实际实施时能够提供积极有益的效果。积极有益效果通常表现为改善产品

质量、提高产品产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防治环境污染等。

专利权的取得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申请的原则,掌握并能运用专利申请的程序、文件申请专利,掌握审查制度的基本理论,明确中国专利申请的审查及批准程序。

先申请原则,指两个以上的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申请专利的,专利权给予最先申请的人。

单一性原则是指一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当限于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一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应当限于一种产品所使用一项外观设计。

专利申请文件:

一、请求书

请求书是申请人向专利局表示请求授予专利权的愿望的一个文件,通常是专利局印成固定的表格,申请人按照要求填写。

请求书的内容主要涉及两项,一是发明创造的情况,即发明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名称。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还应当写明使用该外观设计的产品名称以及这些产品所属的类别。产品的类别应按照分类表填写大类号和小类号。二是有关发明人和与发明人有关的人的情况,即应当写明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姓名、地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申请的国籍;专利代理人的姓名、名称等有关事项。

二、说明书

说明书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重要部分,也是最长的部分。说明书用以说明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如:发明人对所属技术领域现有技术水平了解,发明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定技术方案,以及这种解决方案的新颖和独到之处。说明书具有两个重要作用:

第一,按照专利制度技术公开的原则,它起到公开技术内容的作用。专利权的取得是发明人以公开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或新方法为代价,换取公众在一定时期内承认他对研制成果的专有权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发明人和社会之间一种契约。专利说明书则是这种契约中,发明人一方取得专利权的\"对价\"。申请人通过说明书将发明内容向社会公开。正是这样的技术公开将成为进一步明的启示和催化剂,有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快速发展,只有在技术公开的前提下,专利法才能授予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独占权。

第二,划定并说明专利权范围的作用。说明书是发明人撰写权利要求书的根据基础,专利授权以后,说明书也就变成了表明专利范围的权利证明书。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特征直接决定着专利权的范围,发明人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公开的技术内容多,其享有的专利权的范围就大。

基于说明书在专利制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各国法律都无例外地要求说明书对发明创造的内容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即\"充分公开\"。在Trips协议第29条,就有这样的规定:\"成员应要求专利申请人以足够清楚与完整的方式披露其发明,以使同一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该发明\"。按照中国专利法第26条之规定,充分公开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公开的客观标准为:说明书应当对技术方案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说明书未能达到充分公开的要求,可能导致专利申请驳回,而申请故意隐瞒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不予公开。则没有理由获得法律对其技术发明的保护。即使取得专利权,也可能会给权利的行使利后果。

为了满足\"充分公开\"这一基本要求,申请人应当按照下列顺序和要求对技术方案作出说明:

1、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名称。该名称应与请求书中一致,直接、清楚表明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以给公众提供请求保护的发明的基本信息。

2、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技术领域不是广泛的,而是该发明或实用新型所应用的具体技术领域,例如:\"半导体制造\"、\"温度自动控制\"、\"碳氧化合物\"等等。

3、就申请人所知,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并且引证反应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这一部分是介绍和评述现有技术水平,即截止到申请日已被公开的有关技术领域的知识。说明书必须包括本行业普通技术人员用来理解、检索和审查要求保护的发明的所有信息,特别是要引证反映与本发明创造最有关的技术文件。此类技术文件主要是专利文件,引证时要指出文件的日期和序号,以及发明的名称。引证非专利文件的,要写明这些文件详细出处。在介绍现有技术水平后, 还应说明现有技术的缺陷、不足。在可能的情况下,说明存在这些问题和缺点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遇到的困难。

4、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应当从现有技术水平出发,明确地阐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也就是说,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说明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写明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并且能够达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这一部分说明书的核心,也是发明的真正公开。这部分内容要求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清楚、完整的说明,达到充分的公开。一般而言,本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从现有技术直接得出的有关内容,在该部分均有描述,并且描述内容准确、详细,形成对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清楚完整的说明。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员仅凭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再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可以理解和获得这些技术,并能够加以实现。所谓实现\"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按照说明书记载的内容,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就能够再现请求保护的产品或方法;二是再现的产品或方法能够解决所提出任务,达到发明目的。至于

这种实现是否达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最好技术效果,则是无关紧要的,它并不为说明书所要求。

如前所述,专利制度是不保护没有公开的发明的。因此,任何想就某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获得专利保护的申请人,首先要接受专利制度基本观念的约束,自觉依照法律规定,提交符合\"充分公开\"原则要求的专利说明书。但是,充分公开并非毫无保留的公开,从实践角度看,申请人可以将某些技术要点作为技术决窍保留下来,免于公开。例如为实现发明目的并达到预期技术效果所设计的最佳实施方案。没有这些技术要求,该领域技术人员仍能够实施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但其效果不如包含这些技术要点的产品或方法。比如,与包含这些技术要点的产品或方法相比产品制作成本较高或性能较差;采用的工艺方法效率较低或者产品合格率较低等。从法律上讲,专利法也并未强求申请人公开到毫无保留的程度。即使专利法实施细则对说明书的内容要求?quot;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也只是要求申请能够全面,完整地给出体现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总体技术方案。当然,直接决定发明创造能否实施必要技术特征,即该发明的明点所在,是不能作为技术秘密、技术诀窍加以保留的。这样的内容恰恰是申请具有专利性的精华,必须予以公开。

6、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有益效果是由构成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带来的结果。对此,说明书应当把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新的进步或者有利的技术、经济社会效果加以充分说明。

7、如有附图,应当有图面说明。附图是用来补充说明书中的文字部分,是说明书的组成部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说明书一般都有附图,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则不要求一律要有附图。

8、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这部分内容要求申请人阐述最佳实施方案,如是一件产品,应该说明如何制造;如是一种方法,应说明如何使用。

一份专利说明书包含有上述各项内容,即被认为是清楚、完整的,也就达到了充分公开技术内容的法律要求。

三、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是记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限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该文件中的权利要求是由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组成的。也就是说,权利要求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为依据,划分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清楚和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可见,权利要求书的第一个作用是把发明人的独占范围与公众有权使用的技术清楚地划分开来。

权利要求书的另一个作用是告知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的权利范围。在专利权保护期限内,专利权人对发明专利享有独占实施权,他有权阻止他人使用其发明,并对非法使用者追究侵权责任。了解该权利范围对于公众特别是竞争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公众和竞争者

必须知晓受专利保护的范围,才可能给予必要的注意,避免和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如果没有权利要求书的告知,专利权人对他追究侵权责任是不公正的,也会妨碍自由竞争。可见,权利要求书不仅划分出要求保护的技术明与公有技术的边界,使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了确定界线,而且它所具有的告知作用犹如一道安全线,发挥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功能。

权利要求书的职能是清楚地确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确定方法是以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特征为依据。通常,一份权利要求书包括至少一项独立权利要求,还可以包括从属权利要求。所谓独立权利要求是指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为达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目的必要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其中的必要技术特征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征。其总和足以构成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主题,使之区别于其他技术方案。独立权利要求所概括的保护范围最宽,所谓从属权利要求是对独立权利要求或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限定的权利要求。从属权利要求用要求保护的附加技术特征,对在前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限定。其中的附加技术特征是指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有关,更为具体的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相对于独立权利要求更加具体。是对独立权利要求所作的解释和限定。

独立权利要求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前序部分: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主题名称和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主题与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第二部分:使用\"其特征是……\"或者类似的简明用语,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这些特征是权利要求的核心内容,它与前序部分写明的特征合在一起,限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构成完整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

一般情况下,独立权利要求应按上述要求撰写。但化学物质发明,开拓发明及其他不适合用上述方式表达的,可以用其他方式撰写。

从属权利要求应当包括引用部分和限定部分。引用部分,写明所引用的在前权利要求的编号及其主题名称,限定部分也叫特征部分: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附加的技术特征。通过附加技术特征对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作进一步限定,使之更加明确。从属权利不是必须的,其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是专利申请文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部分,二者分别为独立的文件,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理论上讲,说明书对发明的公开,是发明人向社会和国家的\"给付\",以此作为代价所取得的报酬是对发明的独占权。权利要求书则是发明人可取得的独占权的法律文件。按照权利和义务一致的基本法律原则,公开发明与授予独占权二者关系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发明人公开的技术内容多,可取得的独占权保护范围宽;公开的技术内容少,可取得的保护范围窄。未向社会公开的发明内容以及公有领域内的技术,申请则无权划入要求保护权利范围之内。公开发明与取得独占权相互平衡的原则,在专利法上体现为,权利要求书必须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也就是说,每一项权利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在说明书中充分公开,权利要求的范围不得超出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正如中国

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第59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要求\"。

具体而言,说明书中叙述过的技术牲,只有在权利要求书中体现出来,才能得到专利保护,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小于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就会使一部分技术无偿公开,得不到有效保护。反之亦然,权利要求书中说明的技术特征,必须在说明书中找到依据,才能成为有效的权利要求。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内容,超出的部分能受到保护。

四、摘要

摘要是对说明书公开内容的概括,它仅提供一种技术情报,不具有法律作用。摘要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技术特征和用途。摘要这种简明文摘的主要目的是:专利申请递交专利局后,审查员通过阅读摘要,可以迅速确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主题和实质内容,进行初步分析;其次,由于摘要简明扼要,便于读者进行专利文献的检索和尽快了解到主要的技术内容。

五、图片或者照片

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要提交每件外观设计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或者不同状态的照片或图片,以清楚地显示请求保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应有6面视图:主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后视图。必要时还应有剖视图、剖面图、状态参考图。请求保护色彩的外观设计申请,还应当提交彩色和黑白的图片或者照片各一份,并且在黑白图片或者照片上注明请求保护的色彩。

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在必要时应当写明对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但该说明不直接作为确定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依据,其目的只是对外观设计进行解释。

六、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

申请文件向专利局提交以后,允许申请人对其进行修改。专利申请文件在提交时往往难以达到完备无缺,实际上,申请人为了尽快申请。这时的申请文件在或者对技术本身的理解上都常有偏差。所以,申请文件提交后,申请人可主动要求修改申请文件。此外,在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发现申请文件的撰写不符合规定,应当发出通知要求申请人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其次,出现了应当分案的情况,无论是申请人提出的分案还是专利局要求的分案,都是对申请文件一种特殊修改。

专利法允许对申请文件的修改,但同时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专利法第33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法律这一规定是对修改范围所作的限制。具体而言,申请对申请文件修改不得超出原申请公开的范围,即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披露的所有内容。在上

述范围以内的修改是允许的,例如,申请人可将记载在原权利要求书中,但未记载原说明书中的内容补入说明书。但如果在原来公开的范围以外,增添新的发明点,借修改之机把后发明的东西往前提,则是不允许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专利法作出这种限制的理论依据在于,由于任何修改的权力可以追溯到提出申请之日,而为了维护先申请原则,不允许将后发明引进原申请使之享有先申请之效力。

对申请文件的修改进行限制不意味着专利法不保护在原发明基础做出的新发明,更不意味着不鼓励这种发明。区别仅在于新发明可以申请新专利或从属专利,而不能享有原发明的申请日。

专利权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职务发明人的权利,掌握专利权的限制以及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专利权是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享有的独占权。 专利权人享有的权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禁止他人擅自实施其专利发明;

2、自己实施专利发明;

3、转让专利权;

4、实施许可权。专利权人的义务:

一、缴纳专利年费

专利年费又叫专利维持费,是专利权人为维持专利权的效力,逐年向专利局缴纳的费用。年费一般是预先缴纳,申请人在办理专利权登记手续时,除应缴纳专利登记费以外,还应缴纳授权当年的年费。以后的年费应当在前一年度期满前1个月内预缴。未按期缴纳年费或缴纳的年费数额不足的,其结果是专利权终止。专利年费的数额每3年递增一个幅度,这种作法的理由为:如果专利权人愿意在长时间内维持其专利,说明他从专利的利用中取得了利益,故能够承担逐年增加的维持费;如果专利权人不能从专利利用中取得利益,或者入不敷出,自然不愿承担越来越高的年费,于是会自动放弃专利权。所以,年费的收取逐年增加,有助于鼓励专利权人想方设法实施专利,也有助于自然淘汰价值不大的专利。

因缴年费问题而导致权利丧失的情况中,自动放弃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多情况下还是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转让困难或保护不力等原因。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缴费不足、延误了期限或者缴费方式不畅的原因引起的。凡上述情况中属于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而耽误专利年费交纳,造成权利丧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其权利。具体规定为,当事人因在该不可抗拒的事由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但最迟在该期限届满后2年内,向专利局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请求恢复权利。

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有效期间,专利权人应当按期缴纳年费以保证专利权不提前丧失效力。如果专利权人想通过不缴纳年费放弃专利权时,应及时通知被许可人,被许可人可以提出要求受让专利权,或者代专利权人缴纳年费。

二、实施专利的义务

国家授予发明创造专利权的目的之一是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专利权人取得专利权后便束之高阁,不加以应用,不仅背离了专利制度的宗旨,实际上还会造成垄断技术,阻碍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实施专利发明,既是权利人的权利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

履行实施义务,可以是专利权人自己实施,也可以许可给他人实施。任何本国专利权人只要具备了制造其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的物质条件,就有可能自己实施。没有实施条件的可以允许他人实施。法律对此没有限制。对外国专利权人来讲,他们既可以通过在中国兴办合资、独资企业的方式在中国制造其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并从中获取利益;也可以在国外制造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然后将产品进口到中国境内来履行实施义务。

专利的限制:

专利法赋予专利权人享有对发明创造的排他性独占权,倘若这一权利受到侵犯,专利权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要求赔偿损失。与此同时,根据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以及本国的实际情况,专利法还对专利权人的权利作了必要限制。这些限制在中国专利法第62条规定为下列情形:

1、专利用尽后的使用和销售;

2、善意第三人的使用和销售;

3、先用权人的制造、使用和销售;

4、外国运输工具运行中的使用;

5、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所有的情形实质上是对专利权人的禁止权所作的限制,所以,也叫做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情形。

专利用尽后的使用和销售:

\"权利用尽\"是知识产权法中的一项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知识产权所有人自己生产或者经其许可生产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则无论何人使用或销售该产品的行为,都无须得到原权利人的许可,不侵犯其权利。专利法领域的权利用尽即专利权的用尽,是指专利产品由专利权人投放或允许他人投放在一国市场以后,该产品在这一国家的使用或进一步销售,专利权人无权阻止。因为专利权人已经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就该产品而言,他的权利已经用尽。实践中,专利产品在第一次合法销售以后,无论何人在同一家怎样分销、怎样转买转卖;购买者如何使用或处置该专利产品,绝不会构成侵权行为。专利权用尽原则的目的无疑是为了保证商品的自由流通,防止专利人滥用权利。

在对专利权的若干限制上,权利用尽是最常出现一种,一些国家在专利法中明文指出这种情况。大多数国家都普遍承认这种情况。中国专利法第62条第一项规定为:专利权人制造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的专利产品售出后,使用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对此项限制性规定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专利用尽不适用于产品的制造

专利产品合法售出后,专利权人失去的仅是该产品的使用权和销售权,即他无权再控制对该产品的使用和销售。但是,专利权人对该产品其他方面的权利依然存在并未用尽。就制造权而言,专利权人仍有权控制产品的制造。如果有人在合法购进该产品后,按该产品复制或仿制出与该产品发明的技术特征相同的产品,专利权人就有权干涉。简言之,专利用尽原则适用于使用权和销售权,而不适用于制造权。

(2)专利用尽具有地域性

受知识产权地域性的影响,专利用尽仅适用于一国境内,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在一个国家因合法销售而发生的专利用尽,并不导致它在其他国家或国际市场的专利用尽。例如,某专利权人对一种建筑涂料享有中国专利和日本专利,他在日本制造该涂料并已大量销售。他在中国尚未从事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从日本市场上购买了该涂料后销往中国,只要他事先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就侵犯了权利人的进口权。因为专利权人的使用权和销售权在日本已经和行使了、用尽了。但在中国他既未自己销售也未同意他人销售产品,他仍然能够排除他人干涉,独占性行使对该专利产品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权。

由此可见,权利用尽的地域性与商品自由流通存在一定的冲突。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长期以来一直是知识产权领域争执未果的问题。各国法律及判例对权利用尽原则的解释宽窄不一,又为截然不同的观点提供了各自的依据。这在商标领域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专利法领域,只要法律明确授予专利权人进口权,实际就肯定了专利权用尽地域性,意味着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会侵犯专利权。中国专利法第11条第3款明文规定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许可,为制造、使用、销售用途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在中国,专利权的用尽具有地域性是无可争议的。

善意第三人的使用和销售:

第三人使用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的,不视为侵权行为。对于专利权人的此种限制起到了保护善意的消费者和无过错行为人的作用。适用本项规定应予注意的是:

1、使用者和销售者主观上不知道或不应该知道该产品是侵权产品时,其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一旦行为人被告知或知道该产品为侵权产品后,继续使用或销售的行为是侵权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对善意或无过错行为不视为侵权,仅限于专利产品的使用和销售。未经许可制造或进口专利产品,无论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知道已制造的产品已受到专利保护,都不能免除侵权责任。

3、使用者和销售者必须能够举出自己\"不知道\"的证明。

先用权人的制造、使用和销售:

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经制造相同的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在这里,已经做出相

同发明创造的人叫做先用权人,其应当享有的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专利产品、使用专利方法的权利叫做先用权。先用权免受专利权人的控制,在许多国家专利法中均有明文规定。给予先用权人拥有这种特殊权利的原因是,专利权只能授予最先申请的发明人,但没有审请专利的发明人也为作出发明创造进行了大量物力和智力投资,如果他们的成果被禁止使用,他们的部分或全部投资就会损失。这种结果不太公平,也不利于鼓励发明创造。因此,专利法对专利权人的权利作出有限的例外,允许未获得专利权的其他发明人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自己创造成果。

享有先用权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先用权人制造的产品或使用的方法与专利权人在申请文件中描述的必要技术特征一样。

2、先用权人在申请日以前,有优先权的在优先权日以前,独立做出了该相同的发明创造。

3、先用权人在申请日以前,有优先权的在优先权日以前,已制造该相同产品或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为该制造或使用作好了必要准备。\"必要的\"意为安装或订购了用来制造产品的机器,培训了专门人员等。总之,必要准备应是为该项制造或使用支付了投资。

4、先用权的行使限定于原有范围内。先用权不是专利权,先用权人不享有独占实施权,而只能在原有范围内使用有关成果。原有范围指的是,继续制造产品或使用方法的生产规模不得超出专利申请日时的规模。此外,先用权人无权转让他的使用权,除非连同其企业起被转让。

外国运输工具运行中的使用:

临时通过中国领土、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对专利权的这一限制直接源于巴黎公约的规定,该公约的第5条之3规定:

1、当本联盟其他成员国的船只暂或偶然地进入某成员国领水,该船的船身、机器、船具、索具及其他附件上所用的器械构成专利权人的专利发明主题上,只要使用这些器械是专为该船的需要;

2、本联盟其他国家的飞机或车辆暂或偶然进入某成员国领域,该飞机或车辆的构造、操纵或其附件上所用器械构成专利人的专利发明主题时,专利权的效力无效。

巴黎公约的这一规定也叫做\"临时过境\"。我国是巴黎公约成员国,应当承担此项国际义务,从而保障国际间交通自由不受阻碍。

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

专利权人的独占实施权限定在禁止他人为生产经营目的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其专利产品。如果第三人的使用并非出于生产经营目的,就不属于被禁止的范围。大多数国

家专利法都允许纯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而使用有关专利,作为侵权之例外。从而保证科研机构能方便和有效地进行研究试验。免去他们与专利权人协商、支付费用而耗费时间和财力。同时,单纯为科学研究和试验而使用专利的,并不会对专利权人的市场发生影响,无损于权利人的利益。

中国专利法第62条第5项规定中,所谓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是指为科学研究而研究,专为实验而实验。例如为了验证专利说明书中的数据和方法而演示性地使用专利发明;为了观察专利技术的经济技术效果而验证性地使用有关专利发明等。那种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专利产品或使用专供科研、实验用的设备、器具、仪器等,不能适用本项规定。

专利权的利用

本章需要掌握并能运用专利实施许可解决实践问题,明确强制许可的概念、种类及其他限制性条件,了解计划许可实施。

专利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权人将其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许可他人有偿使用。 专利权的终止包括保护期届满而自然终止和因法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中国专利法第47条对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的法定事由作了如下规定:

(一)未按照规定缴纳年费

按期缴纳年费是专利权人的义务。年费一般是每年缴一次,过期不缴年费,可以有一个宽限期,但过了宽限期仍不缴年费的,专利权终止。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有关年费的缴纳与权利终止的规定为:

1、申请人自申请日起满2年尚未被授予专利权的,自第3年度起每年缴纳申请维持费。第一次申请维持费应当在第3年度的第1个月内缴纳,以后的申请维持费应当在前一年期满前1个月内预缴。

2、申请人办理登记手续时,应当缴纳专利登记费和授权当年的年费。以后的年费应当在前一年度期满前1个月内预缴。

3、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未按时缴纳申请维护费或者授权第2年以后的年费的,以及缴纳的申请维持费或者年费数额不足的,专利局应当通知申请人在应当缴纳申请维持费或者年费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补缴,同时缴纳金额为申请维持费或年费的25%的滞纳金;期满未缴纳的,自应当缴纳申请维持费或年费期满日起,其申请被视为撤回或者专利权终止。

(二)声明放弃专利权

专利权人以书面申请放弃其权利可导致专利权提前终止。放弃专利权可能是由于其专利技术已被自己或别人的新技术取代,继续保护该专利已无必要;或者由于专利权人查觉到竞争对手要请求宣告其专利权无效,而不愿卷入麻烦的诉讼活动等。放弃专利权时,应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交请求书。如果专利权人已经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发明创造的,放弃专利权时应当征得被许可人的同意。被许可人不同意放弃专利权的,可以专利权

人的名义缴纳专利年费,继续维持专利权的效力。共有的专利权,应取得所有共有人的同意。

专利权终止后,其发明创造就成为公共财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 专利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权人将其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许可他人有偿使用。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款:(1)项目名称;(2)发明创造的名称和内容;(3)实施许可的范围;(4)专利申请日、申请号、专利号和专利权的有效期限;(5)技术情报和资料及其保密事项;(6)技术服务的内容;(7)验收标准和方式;(8)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9)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额的计算方法;(10)后续改进的提供与分享;(11)争议的解决办法;(12)名词和术语的解释。

强制许可,又称非自愿许可,是指在第三者请求的情况下,专利局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而准许第三者利用专利权人的发明或实用新型。

专利权的保护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和对权利要求书的解释规则,明确专利侵权行为的概念及表现形态,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专利侵权判断,明确

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了解其他违反专利法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指专利权效力所及的发明创造成果的技术范围,也就是某一专利所包含的技术特征。

专利侵权行为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法律禁止的方式对专利发明创造加以实施的行为。

第11篇:教学辅导5

成本会计网上辅导(第五章)

2015-03-15

第五章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特点

(一)辅助生产及辅助生产费用的概念

工业企业的辅助生产,是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

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以及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被称为辅助生产费用。为生产和提供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耗费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构成该种产品或劳务的辅助生产成本。

(二)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特点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包括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两个方面。

1、归集:辅助生产费用按照辅助生产车间以及产品和劳务类别归集的过程,也是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计算的过程;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是为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作准备,因为只有先归集起来,才能够进行分配。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到各受益单位或产品上去的过程。分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影响到基本生产产品成本、经营管理费用以及经营成果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

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账户的设置和归集的程序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进行的。该账户一般应按辅助生产车间、车间下再按产品或劳务种类设置明细账,账中按照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设立专栏进行明细核算。辅助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进行归集。

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程序有两种,相应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的设置方式也有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归集的程序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应先通过“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进行单独归集,然后将其转入相应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从而计入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很小、制造费用很少,而且辅助生产不对外提供商品,因而不需要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为了简化核算工作,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明细账单独归集,而是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

(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

1、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的情况

(1)对于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中设有专门成本项目的辅助生产费用,如原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等,发生时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相应成本项目的的借方,其中,直接计入费用应直接计入,间接计入费用则需分配计入;

(2)对于未专设成本项目的辅助生产费用,发生时应先计入“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归集,然后再从该账户的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

2、不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账户的情况

“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明细账内按若干费用项目设置专栏。对于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可直接计入或间接分配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以及所属明细账的相应费用项目。

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

辅助生产车间既可能生产产品又可能提供劳务。

所生产的产品,如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等,应在产品完工时,从“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货方分别转入“低值易耗品”、“原材料”等账户的借方;

所提供的劳务作业,如供水、供电、修理和运输等,其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通常于月末在各受益单位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后,从“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在造工程”等有账户的借方。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企业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因此,为了正确地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并将辅助生产费用正确地分配给各受益单位,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需要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通常采用的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一)直接分配法

所谓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的一种分配方法。

这种分配方法最为简便,但只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二)交互分配法

采用交互分配法。需要进行两次分配。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提供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采用交互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全部进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由于各种辅助生产费用都要计算两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于交互分配的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是根据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费用计算的,所以据此计算的分配结果仍不十分精确。在各月辅助生产费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作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三)代数分配法

采用代数分配法,应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和外部各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费用,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知数较多,计算复杂,因而这种分配方法适宜在计算工作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采用。

(四)计划成本分配法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在内)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异,可以再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各受益单位负担,但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一般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采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且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已事先确定,因而简化和加速了计算分配工作;通过辅助生产成本节约或超支数额的计算,还能反映和考核辅助生产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此外,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单位成本费用的影响,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是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必须具备比较正确的计划成本资料。

本章涉及的名词:

辅助生产

辅助生产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代数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计划成本分配法

判断正误:

1、“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一般应按辅助生产车间、车间下再按产品或劳务种类设置明细账,账中按照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设立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2、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应为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时分配转入的费用。

3、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结果最正确。

4、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对于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异,一般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5、任何情况下,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明细账单独归集,而是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第12篇: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1(第1章)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重点内容

一、组织的性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透视组织,所以对组织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不统一,至今仍无统一的看法和定论。国内外学者对组织界定的取向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有四种基本的看法。

1、静态的组织观念。即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简单地说,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早期管理学家基本上都持有与此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更是典型的静态组织观的楷模。

2、动态的组织观。即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这种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活动体,是一群人为完成工作时的一致行动或运作。

3、生态的组织观。这种组织观是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仅有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功能与行为,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一个开放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这一组织观点以心理的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这种组织观是对动态组织观的一种延伸,将组织看成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有机组合。

从上面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释来看,我们认为: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第二、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目标是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机构设置:机构既是组织分工的产物,也是组织活动的平台。

3、人员构成:组织是人的群体,是以人为核心形成的,因此,人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细胞。

4、权责体系: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职务、职权、职责是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

5、制度规范:规范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互动的基础。

6、资金设备:资金、房屋、车辆、通讯器材、办公用品等物财设备是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

7、技术:每个组织都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

8、信息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运转的过程,就是组织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利用、加工和传输的过程。

9、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10、环境:每个组织都处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所有组织的存在都依赖于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

三、组织的分类

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将组织分为两大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 (2)内聚性。 (3)不稳定性。 (4)领袖作用较大。

2、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即组织中权威产生的基础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

强制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

功利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规范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以荣誉的报赏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

3、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四类。

互利组织。这种组织是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

服务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乃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

企业组织。企业组织的受惠者是组织的所有者和股东、经理人员。

公益组织。公益组织的主要受惠对象是全体公民。

4、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文化性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

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以及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

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

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

文化性组织。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为职能的组织。

群众性组织。群众性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和权利的自治性组织。宗教性组织。宗教性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四、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组织的功能就是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功效和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1)“聚合”功能;(2)“转换”功能;(3)“释放”功能。

具体来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

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五、行政组织的特性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明显的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

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

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六、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

大量的社会危机和公共问题,使政府面临和处理的问题日趋繁杂,与此同时,亦促成了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政府行政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管理的普遍现象。

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当代政府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日趋扩大,行政活动已深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由传统的“守夜警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增强国民福利的积极力量。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管辖事务的增多,管理对象的复杂,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

随着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和专门化,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政府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精细。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领域,这一领域有其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有其职业的规范和道德,有一批专门投身其中的专业人员,当代行政组织已经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

现代行政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分化,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职能的分离与专业化,固然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对组织整合与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组织间的联盟与协作,促进组织活动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重要面向。

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

支撑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是理性-法律的权威,在理性-法律框架下的行政组织,则显示出程式化和法制化的特征。

6、重视社会的目的

现代行政强调国民福利、社会服务,政府行政的目的就在于为最大多数的人谋取最大的幸福。作为政府行政的构成体系,现代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把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公共福祉作为其重要的使命。强调行政组织的社会目的和服务精神,重视行政组织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组织管理的重心所在。

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国际化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要解决和回应国际化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动,以应对这一变化和挑战。因此,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中的国际化视野以及重视各国行政组织间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就成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

七、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

作为国家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在现代社会,政治秩序意味着既反对无政府状态,也反对专制政体,它意味着权威的存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独立。作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行政组织的职责在于:①制定和执行有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使之不受其它社会成员的侵害;②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行;③通过军队、警察、官僚机构等“暴力机器”防御外来的攻击,保障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完整。

(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

作为利益的调节者,行政组织在政治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调节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即通过妥协、沟通、协商、法律、经济等途径和手段,实现多方利益的生存和发展。

(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行政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在于:①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选择目标,引导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②通过政策工具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政治一体化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结合成一个完整、统

一、有序与稳定的统一体。政治一体化是维系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固,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步增长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行政组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

现代经济社会也是政治社会,没有政治体系为其提供的游戏规则和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转。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是政府的职责。它们包括: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契约的执行、公司法、金融制度、专利保护、著作版权、法律秩序。

(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共享性以及非排它性的特点,这两种特性就使得公共产品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也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公共产品,这些就需要政府来承担。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并提供公共物品。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基础研究、道路与桥梁、导航设施、灾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统以及其它基础结构。

(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它性,但有竞争性,共有资源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所谓的“公有地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份使用共有资源。为了使自然环境免于遭受损害,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益考虑。因此,行政组织可通过制定相应的管制性措施来保护共有资源和环境,以减轻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的,相反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会为长期的持续失业与通货膨胀所困,更为糟糕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往往是并存的。政府的职责便在于通过制定有关的公共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缓解这种波动,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行政组织正是借用政府的各种政策工具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的。包括:财政工具,如预算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货币工具,如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贴现率、物价政策、信用制度等等。

(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方面显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该项权力使得政府能大规模介入再分配工作,并且能够通过税制解决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与垄断定价产生的收入分配问题。行政组织在实现收入再分配中的手段和途径有:税收转移、累进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对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货物进行课税等。

二、难点答疑及解题技巧说明

一、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与内容

1、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4)权变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2、行政组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导论;(2)组织理论的发展;(3)行政组织的环境;(4)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5)中国行政组织的结构;(6)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7)行政组织中的领导;(8)行政组织决策;(9)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10)行政组织的沟通;(11)组织学习;(12)组织文化与管理;(13)组织绩效管理;(14)组织变革与发展;(15)行政组织管理及其未来趋势。

三、作业讲评(略)

四、课程拓展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行政组织学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

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

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

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

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13篇:教学辅导三

《中国法制史》单元辅导

(三)

(第九章——第十章) 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宋刑统及其他法律形式

1.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例编纂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

2.其他法律形式有:

(1)敕,皇帝特定的事或人随时颁布的诏令。

(2)令,关于约束禁止的规定。

(3)格,有关吏民等级及论等行赏的规定。

(4)式,有关体制楷模的规定。

(5)断例,即判案的成例。

(6)指挥,指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的同类事件有约束力。

(7)申明,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

(8)看详,中央主管官署根据过去赦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决定。

二、“重法地”法和“盗贼重法”

1.“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谓的“重法地”犯罪,加重处罚。开始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以强化首都的治安。以后逐渐扩展,河北、淮南、福建等地皆用重法。

2.“盗贼重法”,即对盗贼犯罪实施加重处罚的有关规定。

三、宋朝的租佃关系和典卖制度

1.法律规定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本形式。宋朝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红契。红契是地主占有土地进而剥削农民的法律依据。当时地租采取“对分制”或者“四六分成”。

2.法律规定的典卖制度。中国古代土地的买卖始于西周末年。唐中叶零星出现土地的典卖,到了宋朝典卖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被制度化。典卖是活卖,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收赎,典价比一般的卖价低得多。

四、“折杖法”和“凌迟”入律

1.“折杖法”,就是用脊杖和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的办法。

2.“刺配之法”,赦免死刑反的代用刑,即以流刑为主,兼施刺面、决杖等附加刑的刑罚。刺配刑中刺面的实施,实际上是古代墨刑的复活。

3.采用“凌迟”刑处罚危害封建统治的反逆等重大犯罪。宋代正式入律。

五、宋朝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宋朝初年,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在中央设刑部和大理寺分掌司法之外,于建隆年间设置审刑院。规定:全国奏报的重大案件,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后,再由审刑院评议,上中书省送请皇帝决定。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撤消审刑院,其职权又归大理寺和刑部。

六、元朝的主要立法及其主要特点

(一)元朝的立法概况 1.《至元新格》,元朝统一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典。 2.《风宪宏纲》,关于纲纪、吏治方面的法典。 3.《大元通制》,元朝统一以来法例的汇纂。 4.《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即《元典章》。 5.《至正条格》,系增删《大元通制》而成。

(二)元律的主要特点

1.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残暴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3.维护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4.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 5.保留了蒙古族的习惯法。

七、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元朝的司法机关设置繁杂,职掌混乱,互不统摄。元初,中央审判机关是宗正府,宗教机关宣政院掌僧侣的狱讼。

(二)诉讼制度:大体采用唐、宋制。

(三)监察机关:中央为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

第十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一、大明律与大诰及其他条例

1.《大明律》--明代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

2.明《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与《大明律》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大诰》共4编,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刑事特别法。

3.例--判例或事例。明朝有多部条例,如《问刑条例》、《充军条例》等。

二、《大明会典》

仿照《唐六典》制定而成,是明朝调整封建国家各机关权力职责的行政法典。

三、明律与唐律的比较

明律与唐律相较,大为严苛,所谓“轻其轻者,重其重者”,即贼盗及官吏贪污等行为明律比唐律的处罚要严酷的多;有关礼教风化方面犯罪的处罚要轻于唐律。原因有三:

1.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统治者不得不诉诸刑事镇压。这是明律严苛的根本原因。

2.朱元璋以“重典治乱国”为指导思想制定明律,明律不能不是重典。

3.宋元以后商品经济的刺激,封建官吏更富有贪婪性、掠夺性,因而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侵犯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尤其是皇权利益。

四、大清律的制定及各部则例

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其结构形式与《大明律》相同,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

2.各部则例--主要有:《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钦定工部则例》、《理藩院则例》等。

五、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

清朝相继制定、颁布《苗例》、《蒙古律》、《回疆则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

六、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大明律》专设“奸党”条,以防止臣下结党营私。凡犯此罪者本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没官。

七、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大明律》规定:对受财枉法的“枉法赃”从严惩处;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二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

八、清律的主要特点

1.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扩大反逆罪的范围及其株连范围;以“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2.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的封建等级制度--良贱同罪异罚;保护贵族官僚特权;赋予满族人更大特权(减等、换刑)。

3.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如:禁止民人典买旗地。

4.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

5.建立了更加严酷的刑罚制度--在封建五刑基础上,又增加了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戮尸等刑罚。

九、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

1.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 (1)明清统治者扩大禁榷的范围。

(2)统治者以极严酷的刑律保护他们的禁榷制度。

2.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 (1)明朝把“禁海”定为基本国策

(2)清朝颁布禁海令,进而颁布迁海令。

3.加强对矿冶业的监管,限制民间自由开矿。

4.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广设钞关、重征商税。

十、明清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掌复核)、刑部(掌审判)、都察院(掌监察)

(2)地方司法机关--知县、知州、知府都亲掌审判。明代在省专设提刑按察使,清代各省巡抚也有审判权。

(3)三法司会审--对重大案件的会审制度。有小三法司会审、大三法司会审。

(4)九卿会审--特别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 审理,是中央最高审级,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核准。 2.诉讼审判制度

(1)秋审--清朝三法司会同其他官员于每年秋季复审各省监候死刑案件的制度。

(2)朝审--清朝三法司会同其他官员于每年霜降后复审刑部或京师附近监候死刑案件的制度。

经过秋审和朝审的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种结果。

(3)热审--指每年小满后10日至立秋前1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的审判活动

3.监察制度

(1)明朝都察院是监督法律执行、维护封建吏治的最高监察机关;同时,依当时省制将全国划分为13道,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别掌管地方的监察工作。另设六科给事中于六部,监督各部工作。 (2)清朝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六科合并在都察院内与15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从而提高监察效能。

第14篇:参与亲子活动心得体会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增进家园之间、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亲子活动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参阅。参与亲子活动心得体会1

昨天参加了由县幼儿园大二班组织的“亲子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活动安排的非常丰富紧凑,家长和孩子们在苗老师、马老师、朱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玛纳斯凤鸣湖、文博中心、广播电视局、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大家参加击鼓传花活动,进行了亲子活动,在整个活动和比赛过程中,我和孩子一起得到了许多收获。

从活动的场所选择,程序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导,从参观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每位老师都精心安排,用心呵护孩子,都是辛勤付出的结果。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于是,将环境创设的空间扩展到大自然中,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去听,用他们亲身的体验感受这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在组织亲子班的活动中,教师还有意识地帮助家长捕捉身边的教育契机。如:在公园中,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凤鸣湖畔的亭子,并让孩子们观察亭子的形状;在人行道上,老师指着黄色的道,问小朋友这是做什么的?到了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口小憩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们争作环保小卫士等等。以上这几个小案例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发生了,教师便及时的捕捉教育契机,使家长和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我想教育活动的空间不仅要在固定地幼儿园内,要充分的挖掘环境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接受适合他的教育,同时也让家长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是教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的老师,没有你们耐心的教育,谆谆诱导,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知识是浅薄的。孩子们性格各异,从个体到团队的生活,这需要每位老师点点滴滴的教育和疏导,现在看到孩子们那样的聪明活泼,这里凝聚着每位老师的辛勤和智慧,作为家长心里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们。

学校安排的这次机会很好,在亲子活动中,不仅使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温情和亲情,更使家长和教师相互之间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也让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拥有了轻松、愉快、休闲的时刻。今后,作为家长,我们将会继续去持与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

衷心祝福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愿孩子们:天天快乐,平平安安!

参与亲子活动心得体会2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虽然只有半天时间,但活动安排得丰富紧凑,让我感受到了快乐教学、游戏教学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满满的快乐与童真,我们和孩子一起得到了许多收获。

早上刚来到天星广场的时候,孩子还是很紧张,老师亲切的问候与热情的表扬一下就让孩子减轻了对陌生环境的胆怯。色彩缤纷、各式各样的玩具很快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一天的亲子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从活动场所的布置,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孩子的关心与教导,孩子们的快乐是老师辛勤付出的结果,没有你们耐心的教育,谆谆诱导,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知识是浅薄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你们。孩子们的性格各异,从个体到团队的生活,这需要每位老师点点滴滴的教育与疏导。现在看到孩子们都那么的聪明、活泼,这里凝聚着每位老师的辛勤与智慧,作为家长心里非常高兴,更多的是放心。

幼儿园这次安排得亲子活动我认为非常的好,机会很难得。在亲子活动中,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亲情,更使家长和老师相互间对孩子的教育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也让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了轻松、愉悦的时刻。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家长,将继续支持与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更多活动!

参与亲子活动心得体会3

今天是个特别的星期五,早上我和孩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高高兴兴的向金桥碧云广场出发。因为今天是幼儿园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建筑摄影亲子活动的日子。清晨,太阳伸了个懒腰,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九点半左右,包老师、王老师及其他的家长带着小朋友都准时来到了集合地点。活动开始了,首先班主任包老师向小朋友及家长们介绍了今天的活动安排行程,然后让大家以碧云广场为中心分散去拍摄各种建筑的照片。

活动开始了,我和女儿看着碧云广场边的一个个五颜六色、形况各异的建筑兴奋地打开照相机去捕捉各种各样的建筑。广场北面墙面为一块块红色、黄色方块的咖啡店吸引着女儿快速地按下镜头,而我在旁边为她做参谋,她兴奋地按下镜头让我一起欣赏镜头下的建筑。我们从中心点向南看去一个西式学校建筑映入眼帘,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是学校的足球场,那远处中央的尖顶钟楼吸引女儿去路对面好好照几张,沿路我们遇上蒋泽母子也在兴奋地指着那个楼房。沿着路向东走去,女儿拍到远处各个高楼形态不同的建筑,并发现学校旁的建筑都是用木质材料制作而成,屋顶也是差落不一的各种形状,有尖的、有弧形的,有不规则的。接着我们再往北走发现有一个书报亭的木质建筑,这个建筑是八角型状的,有点新奇的是在屋顶上还有两小层,女儿兴奋地问我像不像宝塔,我们发现第二层八面都安装了两三个玻璃窗,所以我们特意为这个建筑多拍了几个照片,从远处再到近处,从正面再到侧边,看到女儿小大人一样的认真劲我真的觉得女儿长大了有了她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沿路拍呀拍着,不知不觉到了集中的时间,然后包老师和王老师又组织大家做游戏先由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家长们站在小孩的后面,首先是刘一浩小朋友在前面走,他的爸爸在后面追,然后所以小朋友都大声唱着:刘一浩加油,加油,刘一浩走了一圈后贴到另一个小朋友前面,后面的家长再快速往前走。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孩子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孩子已经快乐地融入了这个集体生活,有了自己要好的朋友和小伙伴,作为我们家长心里真的很欣慰、自豪。我们一起做起游戏,大家个个玩得兴高采烈。家长们在老师、小朋友的带领下,场上场下欢笑、掌声不断。这时家长们好像都忘记了年龄,仿佛都回到了童年时代,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参与着活动。

这次的亲子活动搞得很成功,对我感触很深。感谢老师们的细心与爱心,不只是孩子们玩得开心,家长也在这游戏中和歌声中重温童年。女儿慢慢长大了,这次活动让他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孩子与孩子之间需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也让我们家长相互之间有了更深的接触与了解,让宝宝们都成为好朋友,家长们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大家以后也会有更多更好的交流。

参加亲子活动的时间虽然非常的短暂,但我仍然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激动。想想我们整天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真的没有拿出过多的时间来和孩子快快乐乐的做游戏,真心的和孩子交流,认真的倾听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们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束缚了孩子的自由,让孩子缤纷快乐的童年黯淡了色彩。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太少,对幼儿教育了解的太少。真诚希望幼儿园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快乐!这也创造了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

最后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包老师、王老师辛勤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宝贝们的成长和进步!

为了宝贝们的明天更加绚烂多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第15篇:让学生参与课堂辩论

让学生参与课堂辩论:参与教学的一次尝试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课堂改革所担负的责任显而易见。尤其是现在,统一标准的解读越来越被人们怀疑,多种解读成为语文阅读改革的方向。既然这样,教学参考的解读,教师的解读,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解读,所以,如何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是这次语文课堂改革的一个焦点。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是浙江省一所知名重点中学,学生都是从全省各地选拔上来的优秀生。学校素来提倡以人为本,宽容大气,充分肯定学生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大,有的甚至超出教师的操控范围;但他们对课本不太重视,对课堂教学也不太感兴趣。这样,人教社所选的文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语文课堂常常勾不起他们的兴趣。

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消极抵抗

我接手的一个班级是一个充满灵性的集体,学生的阅读量很大,思辨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传统强迫式的灌输比较反感,对专制式的课堂管理也较为不满,有些聪明的孩子开始有了消极的抵抗。有一个鲜明的事例:上完古文单元后,我对学生的课本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多数学生的课本是比较新的——除了一些文字的注音和上课要求完成的注解之外,几乎是空白的。但是,有一本非常特别的课本吸引了我,乍看上去,记得密密麻麻,记录的文字几乎覆盖了课本的文字。我先是很开心,但我仔细读下去,心情就沉重了,因为所记的内容基本上不是我课堂内所讲的,也不是自己学习的一些感想,而且凭我的记忆,这些内容应该来自于教学参考书。沿着这条意外发现的线索,我了解到班级里还有不少同学拥有教学参考用书。而他们也觉得教学参考在手,心里不慌,考试也不怕,所以他们很有理由地认为上课可以不用听讲,可以不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似乎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找到了。于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成为我必须直面的一个棘手问题。

问题的应对:创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

找到问题后,我在备课过程中尽量抛开教学参考,找到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我就想寻找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于是我一反常态,选择了两篇学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文章,高一第二册的杂文单元中的《庄周买水》和《剃光头发微》。这既是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学习中的误区所在,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这两篇课文从文字角度上来看,对学生来说是没什么难度的。此外这两篇文章让教师来讲,也很少出新意。于是我就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首先,学生可能在想,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好处?这两篇文章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必定有其好处。其次,学生对这些文章不太感兴趣,甚至怀疑这两篇文章所谓的好,肯定有他们的理由。于是,我就设定以评析、辩驳的方式来上这两篇文章。在上这两篇文章前,我让学生选择一篇文章,作好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并找出这篇文章的好处,并且通过比较,更加坚定选择的这篇文章的精妙。此外,你不选择另一篇文章也要说明理由。

在课堂上,当我宣布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周买水》和《剃光头发微》的时候,学生非常惊讶,因为以前经常是两节课上一篇课文,今天是一节课上两篇课文,他们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接下去,我将这两篇文章的背景作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对一些背景性的知识做了 1 些摘记,学生对写作的背景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他们参与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的一些基础。

正当他们以为我要讲课文的时候,我忽然改变了主意,对全班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准备这样来上。我们把整个班分成两大组。喜欢并预习过《庄周买水》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并预习过《剃光头发微》的同学也坐在一起。两组同学组内互助学习,通过酝酿思考后,阐述你们所喜欢的课文的好处,讲得精彩的地方,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录。同时,认真听取对方辩友的发言,发现或说明对方文章的不足,或对方辩友在阐述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要言之成理,每提出一个问题,我记录一次。最后由黑板上的多寡来判定哪组获胜,判定哪篇文章比较好。”

接下来我就进行座位的调整。喜欢并选择《庄周买水》的同学坐到了一边,喜欢并选择《剃光头发微》同学坐到了另一边,两边势均力敌。每个小组的负责同学可以自由跑动。开始以后,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负责人非常讲究策略,组织一部分同学认真研究所选的文章,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并且要有说服力;组织另一部分同学充分准备,找出另一篇文章的存疑,以及另一篇文章的不足之处。

等学生讨论声渐渐稀疏下去的时候,我开始发言了:“双方都准备好了吗?我们把选择《庄周买水》的这大组作为甲方,选择《剃光头发微》的那组作为乙方。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甲方同学陈述《庄周买水》的精彩之处,并要注意两篇文章的比较。”

甲组组长A首先发言:“我认为《庄周买水》采取了故事新编的形式,作者对当时那种‘官倒现象’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描写上非常形象生动,一桶水从一元变成十元,从十元变成五十元,让人一目了然,人物也栩栩如生,如‘西装笔挺的办事员’,‘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最后,结尾令人寻思,也极具讽刺性。我们这组总认为,《庄周买水》在艺术性和表现手法上要胜《剃光头发微》一畴。”

掌声刚落,乙组组长B站起来了,激情洋溢地说:“要说艺术性,我们组认为《剃光头发微》更强一些,理由如下:《剃光头发微》由小见大,这是杂文一种通常写法,作者娴熟地运用,并且作者广征博引,步步为营,这些都是艺术性的体现,此外,《剃光头发微》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面数段看似闲笔,其实丝丝入扣,足见其逻辑性。此外,作品的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强,即批判了当时玩权弄术的不正之风,也对这些人予以警告,‘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我将学生的所有观点都写在了黑板上面,文章的好处也就一目了然。接下去是辩论时间,甲组C同学站起来:“在我看来,《剃光头发微》一文一点没有逻辑性,假如截去文章的下半部分,请乙方辩友说说你能看得出耍权弄术来吗?”

乙组D同学:“文章总是讲究其整体性,你哪怕把最好的文章拿来断章取义,你也读不出好处来。”

甲组E同学:“我方认为《庄周买水》在语言方面优于《剃光头发微》,一则形象生动,二则含蓄幽默又不乏尖刻,是一篇文质兼优的文章,而《剃光头发微》在语言上就比较直露,显然文采不如前者。”

话音刚落,乙组F同学站起来反驳道:“杂文讲的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对不对的问题。《庄周买水》固然写得漂亮,但是杂文不是花拳秀腿。相比之下,《剃光头发微》更具有针对性和战斗性,这才是杂文的本色。”(乙方的同学响起了掌声) 甲组A同学又起来:“我并不认为刚才F同学说的有道理,杂文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东西,我们不能脱离这个时代来空谈杂文。就如杂文大师鲁迅,他的有些文章在现在看来也并不见得是琼浆玉液。”(A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双方的赞同)辩论有序地进行着。

最后的总结陈词中,双方首先都肯定了对方在文本解读中的精彩之处,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最后的结果是,几个原来坐在《庄周买水》那边的学生跑到了《剃光头发微》那 2 边,几个坐在《剃光头发微》那边的学生跑到了《庄周买水》那边。

课后反思: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没有枯燥的教材,只有枯燥的讲解。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一种合适的上法。比如说将《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上成讲读课,那么是索然寡味。在次课堂尝试中,我认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关键。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来看,这节课和传统的上法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不再是自说自划的表演者,而是大多时候退居幕后,并在适当时候与学生一起推动教学的步伐;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而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他们把阅读当成是自己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课堂教学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场所,即“借由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道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

第一,这两篇文章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别,这种时代的差别,使得学生的解读有较大的不同,而且也能读出些许新意。通过这种比较式的阅读和辩论式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明确辨析杂文的特点,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难以知道那些没有发言的同学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如果他们并没有掌握,可能对他们的参与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么一种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首先,学生有一个团体意识,组长成为了小组内的协调人。小组内的学生很有团队意识,他们围绕着一个中心的观点,就是自己所选的文章有什么优势,对方所选的文章有什么不足。其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多次的讨论,甚至争论中获得个体的发展。

第三,这种方式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为意见不现而出现一些争论,一方面可以促成交流,另一方面,假如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感情。最后,老师和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准备。“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在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能洞察、判断知识的一定关系,以及在做出结论的条件下,便能随时运用。不过,倘若学生不具备基础知识这一前提条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这里反映了此种(2)方法的局限性”在最后的总结中,假如一定要分出好与不好,也可能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1)

注释:

(1) 佐藤正夫

《教学原理》 第304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2) 同上,第305页

第16篇:主动参与,创建有效课堂

主动参与,创建有效课堂

(政史组章文珍)

【摘要】我们总是太高估自己的教学力量,总是期望着凭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满堂教学说动学生,使其心悦诚服地认同我们的理论,而事实经常相反。于是人们在思考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问题,在思索着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文试着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的一堂课来透视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主动参与有效教学

我们的教师们总是习惯于讲课时的面面俱到,总是担心着教师有哪一句话没点到而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总是担心着放手后的课堂会失去方向,总是把课堂的“船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在台上或眉飞色舞地演绎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或声嘶力竭地讲解一个又一个理论知识点,而此时的课堂更多的则是学生的昏昏欲睡。面对台上认真教书育人的老师,学生们有足够理由对其尊重,但对教师的尊重最后还是挡不住不时袭来的困倦,坚强者硬撑着睁着无神的双眼,意志稍弱者则已然趴在课桌

上。这就是我们职校很多的德育学科课堂的写真。

于是,人们在思考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问题,在思索着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的学生在听惯了所谓的“大道理”之后,他们更希望一些实实在在的对这些理论的现实演绎,所以我们在讲课中理论不需太深、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在职校的德育课堂上,尤其是在诸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课堂,你如果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地打折扣。事实上,我们只要能在一节课中澄清一个小问题,树立一个小观念,使学生对事物有了一点点的认识,有了一点点人生感悟,我们的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我们不可能期望学生在一堂课内大彻大悟,我们应该明白,凭着一堂课的理论说教,想让学生明白人生、明白社会大道理,这是太高估课堂教学的力量了。我们得面对实际,目标现实一点,只要能在一堂课里感悟一点已算是目标完成。学校德育教学总是不断地与现实的社会进行碰撞,进行着拉锯战,现实的社会在不断地全方位地暗示着学生,熏染着学生,也在不断地使他们远离我们的正面理论。这时的教育者不能简单地通过理论讲述,也不能用简单的考试就能使学生进入我们预设的教育轨道。我们的教学只有通过渐进式的渗透,用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来认同我们的理论,逐步地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问题。

下面我想从我的一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课,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效能标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自觉的目标意识,制定合理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义。可以说,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有效的基本保证。对教学目标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

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中一个重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它的知识性要求不是很强,更重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更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如:主动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上台演讲能力等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对良好职业道德有所感悟。所以,在目标设定时对“涵义和基本要求”的知识目标不再独

立设置,而是把知识性目标贯穿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之中。

1、能力性目标:学会主动收集学习材料,学会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如何做到爱岗敬业和诚

实守信,学会与人合作研究;

2、体验性目标: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在任务情境下收集和分析典型事例,

在主动学习中感受事例的教学意义,在小组讨论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3、情感性目标:教师和学生处在相互探讨、共同感动的平等地位,活跃课堂气氛,在典型

事例的情景中共同感悟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带给人们的意义。

教学目标如此设计,只是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职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设定的。因为如果教学目标设定在对理论的解释上,必定会使课堂陷于简单的说教式教学,从而使课

堂最终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过程的各环节设计符合有效性原则

凭着教师的能力,定能找到很多感人的事例来进行理论解释,当我们教师拿着认真寻找来的事例,希望通过理论加事例的论证来说服学生的时候,却发现学生反映平平。于是我们在思

考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结构,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而所有思

考的中心都应该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展开。

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这一课堂过程的设计中,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地体现

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前准备:

布置二个学习任务,一是阅读材料《从职高生到行业状元》,从乐业、勤业、精业三角度分析89财会班毕业生胡晶如何成为行业状元的。二是收集一则有关诚信的真实例子,

并作简要分析

课堂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情绪,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材料《平凡英雄文花枝》,这是前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电视台的热播节目,很感人。点明文花枝的行为是对“爱岗敬业”最好的演绎。生动感人的视频材料一下子抓住学

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实现情感性目标。

2.问题探究,自主研究

根据第一则学习任务,请三个学生上台分别从乐业、勤业、精业分析胡晶如何成为行业状元、浙江省首届“职教之星”的,台下学生可以补充发言。这个发言用时大约需要6分钟。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地分析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例,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爱岗敬业的

基本要求,实现能力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3.合作互助式讨论,体现主体教学特点

根据第二则学习任务,学生分成六小组讨论,讨论结束,每小组派一代表上台发言。教师事先准备好二则正面的诚信材料,参与二个小组的讨论,以引导整个课堂的讨论方向。同时告诉同学们虽然市场经济中有许多的不足,但要相信诚信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通过事例来说明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现在的学生较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中,用课堂得分的手段把小组的共同利益与学生的个人得分结合起来,培养合作能力和集体意

识。这个教学环节用时大约20分钟,是课堂的重点环节。

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学习者的过程必须尽可能的经历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动体验、感受典型事例的教育意义。培养与人合作的态度与意识,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

自信与合作中有感悟。

4.播放视频,学会感动,道德教育的提升

最后的高潮部分,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建,坚守37年心中的承诺感动了中国,也会感动我们的学生,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诚信。这则视频经过精心考虑才使用,虽然不是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但是陈建的事迹很感动人,放在课堂

最后能对整堂课进行一个提升,学生们在感动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5.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育延伸

用一副对联作课堂小结,语言不多,但却精致。对联是“分分秒秒学做真人人人竞展诚信风

采、时时处处力行真事事事皆铸人格基石”。

作业布置:

让学生查找资料,写出三句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谚语、对联、成语、名人名言,鼓励自己创作。把学生作业中的优秀句子收集起来,集中写在1K的铅画纸上,张贴于教室后面。以达

到对本堂课的教育意义进行延伸的效果。

三、课堂评价方法体现有效性

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恰当的评价办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一直来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大多是采用简单的考试形式,而对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如果不加以改革,那么,课堂教学各项改革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所以必须配合评价方

式的改变,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三种评价策略。

一是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实行捆绑式得分方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具体的方法是,在合作互助式讨论中,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的质量就是本组学生共同得分。这种课堂得分的激

励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作用。

二是强调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完成的自主探索作业,单独评价,并对优秀作品在教

室学习园地进行展示,并加入期末总分中,以分数的形式予以肯定。

三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学生主动上台发言,均以分数形式予以肯定。

在整个学期的分数结构中,平时课堂得分占总分的60%。这种评价形式,突破了到期中期末简单记忆即能得高分的现象,大大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作为教师,我们能够做的和必须要做的也就是努力让我们的课堂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有点意义,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老师,这个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准则、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以及思维的开拓、胆量的提高、口才的培养等,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讲述、自己暴露问题的症结,又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自己改正错误观点,主动认同我

们的理论,使学生最后进入我们预设的教育轨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7篇:小学课堂参与程度研究

关于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研究报告

(08小教一班

刘小伟

学号08415102) 这次一周的见习,是在南京东山小学进行的,我所见习的班级是一年级六班,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前几天我开始认真的观察课堂上小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做了一些研究。

课堂参与有很多种,有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里面又交叉着主动参与,消极参与,不参与,自控下的被动参与,他控下的被动参与。我在这一周,也听了几节五年级的课,感觉一年级的孩子课堂参与程度远远高于高年级,上课的积极性更高,这可能跟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系,孩子越大,积极性越低,基本上都是属于他控下的被动参与,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反思。

我和我们班张宇是一组的,我们俩讨论决定后,一起制作了课堂参与程度的观察表,大概把学生参与状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听课认真、倾听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积极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及作业;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抵御外界干扰,认真听课;自觉遵守纪律,没有玩学习用具;没有与同学交谈与课堂无关的语言;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参与小组学习,倾听与交流;主动进行探究,善于发现。根据这些状态开始进行观察。

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都特别的积极,语文老师在课上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想象书上没有的东西,拓展出许多外延的知识。课上,他们都积极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听课认真、倾听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因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上,会有的孩子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老师总会不断变换方式去积极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是没用的,有一节数学课,有个叫李媛媛的孩子,上课总是比别人慢一拍,老是叫做的题目,他总是不知道在哪,等老师单独提醒他以后才会有所反应,但是做的题目效率很低,这就是一种消极的参与,久而久之,他的成绩就会变得很差,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有的孩子不能积极抵御外界干扰,认真听课,我听课的时候,总是坐在一个叫韩啸的孩子旁边,他总是调过头来看过记得笔记,不认真听课,我一节课都要严厉的提醒他几次才行,但是他还是不时的回头,可能是出于一个孩子的好奇心, 1 曾经的我也这么干过,后来没办法,我只有坐在最后面,坐在没有孩子们的地方,这样,他们都能很专心的去听课,去思考,去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和兴趣,每节课上课的时候,老师都会让学生们把其他的书收起来,桌上只准许放上课的书籍,板凳也要摆好,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听,不去参与,老师就把那些孩子的书给扔到前面的地上以示警告,虽然这种做法可能有些极端,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又不得不这样,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得时时刻刻的去提醒,去规范他们的行为。

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也是很重要的,我发现现在的小学,都分成小组坐,一个班分成六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评优,这一个方法也能很调动学生的课上积极参与程度,教学交往论强调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学生的课堂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参与和表现的内在需求,而且有利于思维碰撞,智慧火花迸发。就拿我听得一节课《这儿真好》,最后老师让小组讨论种树与找朋友的关系是什么?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去讨论,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词汇量有限,一个人的回答是很单薄的,但是经过小组讨论后,我发现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回答的很到位,有一个孩子说,种树就是营造温暖的家,有一个好的家,小动物都乐意来住,这一点让我颇有感触。

一年级的孩子课堂参与程度基本就很高,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呢,我觉得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尝试的。

怎么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活”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呢。我跟她们的班主任聊过这个问题,他说他做过一些研究,根据他的研究,我的理解,感觉可以提炼为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课堂,促进全员、全面参与,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平等关系,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因为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我听课的期间,发现他们的语文老师很会抓住时机去表扬学生,也会在小组之间,给表现好的小组加星,从而有了拼搏竞争的氛围,他们就会互相激励、人人争先,主动学习,主动去参与。

二、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听那个一年级的语文课,真的很想去听,很有激情,还加上一些表演动作,很是风趣。她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学生感到轻松和愉快,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切勿一人犯错、罪责全班,孩子犯错,要明确指 2 出,课堂上的违纪,不能归于他们一个小组的错误,而是要他们互相指错,互相学习,只有这样,他们的信心才不会消失。

这是我观察后的一点点见解,课堂参与真的很重要,上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他需要学生的配合,最重要的是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才能学到东西,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共赢。

第18篇:应用写作教学辅导

(绪论--第一章)

绪论

一、应用写作的涵义及实用型文章的特征

人们通常把实用型文章的写作称为应用写作,而实用型文章是同欣赏型文章相对而言的,是指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撰写的各类文章,是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定的用途的文章。实用型文章一般被通称为应用文。从总体上说,实用型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从内容方面来

看,实用型文章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处理某项具体工作而撰写的应用文,其内容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二是从形式方面来看,实用型文章大都有着固定的体式,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特点。

具体地说,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实用型文章的特征就分别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主指单

一、集中、明确

主指是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意图、主张或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单

一、集中、明确是应用文主旨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说是对应用文主旨的要求。

所谓单一,是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能围绕着一个主题把问题说清说透。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应用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应是全文的统帅。

所谓明确,是说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的意图和主张是什么,要使读者一看便知。

(二)材料多样、真实、有力

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善于从材料出发,注意让材料说话,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写出内容充实、丰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文章。

从材料本身的形态来看,事实与理论是材料的两大类型。如果再作进一步划分,事实则有事件与情况、实物与现象等许多种,理论则有方针、政策、规定及概念、原理、学说等等。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之分。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观察、实验和调查是在实践中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途径,是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渠道;查阅文献则能够集中获取理论材料,第二手材料主要由此或通过调查得到。

真实是实用型文章的生命,而材料的真实又是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首要条件。

有力是实用型文章的材料所应具备的另一个特点。有力首先是说材料要能为主旨所统率,而不是游离于主旨之外,或同主旨相悖;其次要求所用材料为主旨的表达所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

(三)结构合理、谨严、固定

简单地说,结构是文章的内容构造;安排结构,就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材料。

从根本上说,结构合理就是指结构的安排符合客观事物的构成和发展规律。

就其本质而言,实用型文章应该是一种逻辑构成,而逻辑构成则要讲求谨严性,而不能流于松散无序。

固定是实用型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各类实用型文章大都形成了统一的构成格式。

程式化是文艺创造所应力避的一种倾向,但却是应用写作所不能背离的规律。结构固定,格式规范,是各类实用型文章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四)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信息的载体、交际的工具,离开语言,写作就无法进行。

实用型文章的语言准确除了是指用词造句恰当、贴切、得体之外,还有其特殊的含义。首先,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的大量使用,会增强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或者说是应用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体现。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是指用于特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社会行业的意义确定的专门性词语。

任何文章的语言,都应当具有简明性。而在以高效、快速地传递信息为任务,所谓的语言简明,就是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材料,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

平易即平实自然、晓畅易懂。文章语言的平易首先表现在用语的直白上。

应用文特别是用于工作的应用文大都应当带有一种庄重的风格,而语言的庄重正是形成文章的庄重风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总之,主旨单

一、集中、明确,材料多样、真实、有力,结构合理、谨严、固定,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是应用文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实用型文章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一)要研究问题,把握情况

(二)要领会政策,熟悉规定

(三)要锤炼思维能力,加强语言修养

(四)要掌握规律,了解规定

(五)要善于借鉴,勤于实践

第一章行政机关公文

一、概述

(一)公文的概念及特点

\"公文\"也即公务文书,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务文书这个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公务文书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在公务活动中所用的各类文字材料。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法定公文,即国家有关部门正式规定的公文文种,它又称通用公文;一类为事务文书,即机关、单位、团体为处理工作而普遍使用的法定公文之外的文书,它又称常用文书。

这里所说的公文是指狭义的公文而言的。

狭义的公文即法定公文,主要是指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这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概括地说,公文从内容到形

式至少应当具备两大特征:一是从内容方面来看,公文的内容必须是公务活动内容的反映。二是从形式方面来看,公文有着固定的体式。

具体地说,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法定性

2、政策性

3、实用性

4、时效性

5、规范性

总之,法定性、政策性、实用性、时效性及规范性是公文的几个主要的特点,也是一份合格的公文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二)公文的基本功用

1、颁布法规,传达指示

2、反映情况,请示工作

3、联系工作,商合公务

4、宣传教育

5、依据凭证

总之,颁布法规、传达指示,反映情况、请示工作,联系工作、商洽公务以及宣传教育、依据凭证是行政公文的几项主要功用。

(三)公文的分类

1、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种。

(1)上行文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有报告、请示等。

(2)平行文

平行文是指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主要有函等。

(3)下行文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

2、按照紧急程度分类

按照紧急程度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紧急公文和普通公文。紧急公文通常还分\"特急\"和\"急件\"两类。

3、按照有无保密要求及机密等级分类

按照有无保密要求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无保密要求的普通文件和有保密要求的保密文件两类。按照秘密等级的不同,还可以将有保密要求的文件分为绝密文件、机密文件和秘密文件三种。

(1)绝密文件(2)机密文件(3)秘密文件

4、按照具体职能分类

按其具体职能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下面几类。

(1)法规性公文

法规性公文是用来颁布法律、法令或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定的公文。

(2)指挥性公文

指挥性公文是直接体现上级机关的决策意图,因而对有关事项的处理、有关工作的进行起指令或指导作用的公文。

(3)报请性公文

报请性公文是下级机关用以向上级机关汇报、请示工作的公文。

(4)知照性公文

知照性公文是用以向有关方面告知情况、关照事项的公文。这类公文既有下行文,也有平行文。

(5)联系性公文

联系性公文是各机关或各部门之间用来联系工作的公文。\"函\"是比较典型的联系性公文。

(6)实录性公文

实录性公文是指真实地记录有关工作情况的公文。\"会议纪要\"就是典型的实录性公文。

二、公文的体式

公文的体式主要是指公文的构成要素、格式及其印装规格。

(一)公文的构成要素和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9704-1999)《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将组成公文的各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个部分。在三个部分中,共含有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成文时间、公文生效标识、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和印发机关、印发时间等项目。

1、眉首部分

眉道部分又称文头部分,通常是由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诸要素构成的。

(1)公文份数序号

公文份数序号又称印制编号,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有些文件(主要密级文件)需要一一编上份数序号,份数序号应用阿拉伯数码顶格标识在版芯左上角第1行。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秘密文件要注明密级,密级标识有\"绝密\"、\"机密\"、\"秘密\"三种。

(3)紧急程度

在紧急公文的文头部分要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注\"特急\"或\"急件\"的字样。对有紧急程度标识的公文,要作紧急处理;没有紧急程度标识的公文,则是可按一般程序和方式处理的普通公文;紧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4)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机关标识又称公文版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组成。

(5)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

(6)签发人

在上行文也就是报送上级机关的公文中,要标识签发或会签公文的机关领导人姓名,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

2、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又称行文部分,这一部分通常是由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公文生效标识、附注等项目构成的。

(1)标题

公文的标题要能准确、简要地揭示公文的主要内容,并能透视文种,一般还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和公文种类是构成公文种类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按照这三个要素是否完全具备及组合情况的不同,可将公文标题划分为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和公文种类三个要素全部具备的公文标题。

第二种是由事由和公文种类两个要素构成的公文标题。

第三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和公文种类两个要素构成的公文标题。

第四种是只标明文种的公文标题。

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等可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2)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是负有公文处理责任的受文机关,是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上行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果还有其他机关需要掌握有关情况,应以抄报的形式发送公文。下行文有专发性的和普发性的两种,专发性的公文是专门向某一个机关下发的公文,这种公文的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普发性的公文是指内容的涉及面较广,因而需向多个机关下发的公文,这种公文的主送机关不止一个。

(3)正文

在一份比较复杂的公文中,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1)开头

公文正文的开头方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

目的式。常用表示目的的介词\"为\"、\"为了\"等领起下文。根据式。常用介词\"根据\"、\"遵照\"、\"按照\"、\"依照\"等领起下文。缘由式。缘由式也叫原因式,即通过情况的介绍、问题的提出或意义的明确,使受文者了解行文的缘由,从而引起受文者对文件内容的重视。

(2)主体

正文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公文的主要事项要写入这一部分,或者说公文的基本内容是在这一部分中被表述的。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表意明确,条理清楚,是对所有公文的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

(3)结毛

公文正文结尾的写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其中以下几种结尾方式用得较多:

归结式。说明式。申明式。祈请式。期望式。

(4)附件说明

附件是附在主件之后,对文件内容起说明和补充作用的文字材料,主要包括随文转发、报送的文件,随文颁发的规章、制度,以及文件中的报表、统计数字、人员名单等。

(5)成文日期

公文上标注的成文日期应以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

(6)公文生效标识

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都应当加盖红色印章。加盖印章是公文最后生效的标志,对没有加盖印章的公文,人们一般是不予承认的,漏盖印章或把印章盖得模糊不清,都不合乎制文要求。联合上报的公文,应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联合发文机关都应加盖印章。

(7)附注

附注是用以说明在公文的其他部分不便说明的各种事项的项目,一般是对有关文件的传达范围、使用方法的规定及对名词术语的解释等。

3、版记部分

版记部分又称文尾部分,通常是由主题词、抄送机关名称、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等项目构成的。

(1)主题词

主题词是标示公文的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关键性词语。

标注主题词必须讲求层次,要根据主题词本身的涵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由内容到形式地有次序地将其排列出来;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一般不能超过7个。上报的文件,应当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2)抄送机关名称

抄送机关是指主送机关之外需要执行或了解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标注抄送机关,应当使用该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

(3)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

公文的印制工作一般由发文机关的具体办公部门承担。

印发时间不同于发文时间,这是指公文开印的具体时间。

(4)反线

版记中各要素之下均应加上一条反线,宽度同版心。

以上所列的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成文时间、公文生效标识、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和印发机关、印发时间等项目,是现行公文的全部构成要素。

公文用纸的规格

公文用纸要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其成品幅面尺寸为297mm×210mm(长×宽)。

公文用纸的页边(留空处)与版心的具体尺寸为:

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 1mm

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mm 1mm

三、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

(二)要了解实际情况

(三)要遵循各项行广规则

1、文种的选用要正确。文种的选用,主要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行文关系,二是发文目的和公文内容。

2、行文关系的确定要妥当

按照行文制度,公文的行文关系有上行、下行和平行三种,公文也相应地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三类。具体地说,妥善处理行文关系,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行文关系要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政府各部门根据部门职权可以互相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有关业务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由部门行文,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属于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理;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擅自向下行文。\"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根据公文内容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

3、制发程序的安排要合理

公文的制发也即发文办理,是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主要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

(1)拟稿

拟稿是指公文文稿的草拟。凡属重要公文,应由机关领导人亲自草拟文稿;一般性公文,可由秘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拟稿。

(2)审核

文稿在送交负责人签发之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审核。

(3)签发

签发是发文机关领导人经过审核,在同意发出的文稿上签字的步骤。

(4)复核

公文正式印制前,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复核。复核的重点是: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

一、规范等。

(5)缮印

缮印是指文件的印制和校对。

(6)用印

在缮印完毕的文件上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后,文件便可正式生效。

(7)登记、分发

文书档案管理部门应对所发公文的文号、标题、签发人、拟稿部门、密级、紧急时限、收文单位、件数、发出日期等内容进行登记,然后将公文原稿及二至三份公文正本立卷收存。

四、公文写法示例

(一)命令(令)

1、命令(令)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根据我国法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委员长,国务院及其总理,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首长,可以发布命令(令);国务院各部部长也可以发布命令(令)。

命令(令)属于最为典型的下行文,是上级领导机关向下级机关发布的一种带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命令(令)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在所有的公文文中,命令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最强。

命令(令)主要包括发布令、行政令和嘉奖令等几种。

(1)发布令

发布令,是用以发布各种法规或规章的命令。

(2)行政令

行政令是国务院及其部门、县以上人民政府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时使用的文种。

(3)嘉奖令

这是宣布奖励事宜时使用的公文。

3、写作命令(令)的注意事项

第一,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

第二,态度要鲜明。

第三,文字要简练,结构要严谨,中心要突出,语气要肯定。

第四,发文机关要合乎要求。

(二)决定

1、决定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定是一种重要的指挥性和约束性公文。

2、决定的写法

按其具体用途和内容的不同,可将决定大至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的决定,一类是对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决定。

(1)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的决定

(2)对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决定

3、写作决定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作好调查研究。

第二,要做到观点鲜明。

(三)公告

1、公告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通常在以国家的名义,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时使用。

另外,还有一种同公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文种,即公报。《中国共产党机关文件处理条例》将公报列为党的机关的正式的文件文种,公告和公报都可以用于向国内外公开宣布重要事件或重大事项,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公告往往带有消息的特点,内容单一,字数不多;公报内容具体,字数较多,如会议公报、统计数字公报、外交会谈公报等。

(四)通告

1、通知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2、通告的写法

通告的标题有多种写法。第一种是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凡个要素俱全的标题;第二种是由发文机关和文种名称两个要素构成的标题;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事由和文种两个要素构成的标题;第四种是只写公文名称,也就是只有\"通告\"二字的标题。

通知的正文一般包括发布通告的目的或根据、通告事项及结语三个方面的内容。

3、写作公告、通告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写得通俗。

第二,要写得具体。

第三,要写得清楚。

(五)通知

1、通知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扩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2、通知的写法

按其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通知分为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和任免通知等几种。

(1)批示性通知

批示性通知有三种:一为\"颁发\"型通知,二为\"转发\"型通知,三为\"批转\"型通知。

\"颁发\"型通知是指用来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或印发有关文件的通知。

\"转发\"型通知是指用来转发上机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的通知。

\"批转\"型通知是批示转发下级机关发来的公文的通知,其定法与\"转发\"型通知基本相同。

(2)指示性通知

(3)告知性通知

(4)任免性通知

(六)通报

1、通报的用途和种类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语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通报应为知照类公文。一般来说,通报主要用来反映情况,告知事项。

根据通报的具体用途的不同,可将通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彰先进的表彰性通报;第二类是批评错误的批评性通报,第三类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的传达性通报。人们平时所说的通报表扬、通报批评和通报情况,就是对三类通报的用途的概括。

2、通报的特点

第一,严肃性。

第二,教育性。

第三,典型性。

第四,时间性。

(七)议案

1、议案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987年2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尚未将议案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文种。1993年11月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将议案正式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文种。

2、写作议案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依照国有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行文。

第二,要言之有理。

(八)报告

1、报告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报告是下级机关呈送上级机关的上行文文种,中下级机关特别是基层单位和部门常会用到这一文种。

2、报告的种类

首先,按其性质的不同划分,可将属于行政公文范畴的报告分为:

(1)综合报告

为使上级机关全面了解工作状况或有关情况而制发的报告,就是综合报告。

(2)专题报告

专门反映某一事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情况的报告,是专题报告。

其次,按其行文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可将报告为:

(1)呈报性报告

呈报性报告是单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而不要求转发的报告。

(2)呈转性报告

呈转性报告是指针对涉及面广,特别是涉及其他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的工作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请上级机关审阅并批转有关机关的报告。

(九)请示

1、请示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2、请示的写法

按照请示内容和请示目的的不同,可将请示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和请示批准的请示两类。

3、写作请示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正确选用文种。

第二,要做到一文事。

第三,要避免多头请示。

第四,要避免赵级请示。

4、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报告与请示虽然都是上行文,但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为:

第一,具体功用不同。

第二,内容含量不同。

第三,行文时机不同。

(十)批复

1、批复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2、批复回复函的区别

复函即答复性函,是专为答复问题而制发的函。批复同复函虽然都属于回复性公文,但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文种。二者的区别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两点是较为突出的区别:

(1)行文方向有所不同。

(2)重要程度有所不同。

3、写作批复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态度鲜明。

第二,要全面周详。

第三,要迅速及时。

(十一)意见

1、意见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意见\"被列为正式的公文文种,始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此前,\"意见一般被作为规章制度的一种列入事务文书。

2、意见的写法

意见的标题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文机关 事由 文种\",另一种是\"事由 文种\",如后面的例文。

3、写作意见的注意事项

(1)看法要明确。

(2)办法要具体。

(十二)函

1、函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2、函的分类

以往人们一般将属于公文文种的函分为公函和便函两种。

按行文方向的不同划分,可将函分为去函和复函。去函,是指本机关为询问事项或请求批准而主动制的函;复函,是指为答复受文机关所提出的问题或回复批准事项而被动制发的函。

按内容的不同划分,可将函分为知照函、催办函、邀请函等等。目前,经常使用的函有四种,即商洽性函、询问性函、答复性函和请示性函。

3、写作函的注意事项

第一,文种的选用要正确。

第二,内容要简洁。

第三,措辞要得体。

(十三)会议纪要

1、会议纪要的用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2、会议纪要的种类

按其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划分,可将常见的会议纪要分为以下三类:

(1)指示性会议纪要

(2)通报性会议纪要

(3)消息性会议纪要

按照会议性质的不同划分,可将会议纪要分为以下两类:

(1)日常行政工作会议纪要

(2)大型专题工作会议纪要

3、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

会议纪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纪实性,二是提要性。为使这两大特点得到充分体现,撰写会议纪要,必须依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作好会议记录。

第二,要突出会议要点。

第三,要善于整理会议意见。

常用公文文种的特点辨析

赵国俊

文种是内容性质、具体功用相同的同类公文的规范化名称,在公文上标注文种可以为撰写者和阅读者双双带来便利:有了文种,撰写者会有所遵循,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去创制能最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公文,并将其迅速准确地投入生效过程;有了文种,可以帮助阅读处理公文的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把握具体公文的性质、公文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从而迅速确定办理这一公文的基本方法、程序与需采取的有关措施。但是,要真正获得这样的效果,其前提就是文种的标注本身必须准确,不能出现错用、误用。实事求是地说,要在目前我国常用公文文种的数量较多、文种之间的差别比较精细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需要我们努力研读《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若干在性质、用途相近相似的文种的适用范围及其他一系列特点认真进行辨析,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几组文种尤其有此需要。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别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ന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专指单一;“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在:“通报”不是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指导和推动工作,而是用典型事例、有关情况来传达意图,启发教育有关人员,指导有关方面的工作行为;有关执行方面的要求也比“通知”要原则,甚至不涉及直接具体的执行要求;发送范围广泛,一般情况下,均直接下达给广泛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八、“通报”与“处分决定”的区别

“通报”与“处分决定”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制发公文的目的不同,“通报”是为了教育当事人更是为了教育更多的人,指导和推动有关工作;“处分决定”则主要是为了正式确认有关的错误事实和合法有效的处分意见。其次,对象不同,“通报”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处分决定”则是针对所有需给予处分的人及事。再次,内容性质不同,“通报”介绍说明错误事实时概括而原则,以能引出结论为度,“处分决定”中的这部分内容则具体而微;“通报”中常需有要求其他有关人员记取教训,采取有关措施的基本要求,“处分决定”则无此类内容,“处分决定”中必须有明确的纪律处分意见,“通报”则不一定有。最后,发送范围不同,“通报”发送范围广泛,“处分决定”则一般只与当事人及有关方面见面,很少普发。

九、“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通告”与“公告”的不同点主要在:“通告”仅对国内公布,其告知和约束的对象是作者统辖范围内的中国公民及有关的外籍人士,“公告”则对国内国外公布,其告知的对象极广泛;“公告”的事项更加重大,应具备使世人知晓的意义,“通告”则不限于此类性质的内容;“公告”的作者地位大都较高,“通告”则没有此限;“公告”主要是重要消息,除特例外不涉及强制性的执行要求,“通告”中则常涉及有关人员的应遵事项,有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和对公文具体如何遵守的要求。

十、“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区别

“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差别主要在于:“通告”不涉及任何秘密;直接公开,即制成之后直接公之于众,而不像一部分“命令”“指示”“通知”那样,尽管最终也公开,但首先需按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逐层下达;“通告”的内容比“命令”细致具体,在文种使用上不像“命令”那样需受严格的权限限制;“通告”提出的规范是公民的行为规范,一般不像“指示”和“通知”那样涉及贯彻执行公文的要求,而主要提出公民应当遵守的具体事项;“通告”可依法自创有关规则,“通知”则主要是转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十一、“通告”与规范性公文的区别

“通告”的一部分内容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它却与规范性公文有很大不同:“通告”所涉及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行为规范,规范性公文则不限于此;“通知”中的规则更带有政策性而非规范性,因而稳定性不如规范性公文;“通告”的内容详尽具体,有一部分用于解释说明、阐发道理、叙述有关事实过程,指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例举有关情况的成分,而这些成分在规范性公文中一般没有;“通告”效力的存在依赖于作者自身的法定管辖权,对在辖区内的公民有强制约束力;“通告”的生效程序比规范性公文简单,机关的法定责任者签发即生效,不必依靠制发“命令”“通知”等完成其公布过程;“通告”的传递形式也比较简便和多样,张贴、广播、刊载等形式均可保证其有效。

十二、“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主要在:“请示”用于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的情况下,可向其请求下达指示,请求其允许“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报告”则用于汇报、反映情况、问题或提出建议、答复询问,不能带有“呈请”事项;“请示”能强制对方复文,“报告”则不能,上级对“报告”可以复文,也可以不复文;“请示”必须是形成于事情发生之前,“报告”则可根据情况,既可在事前,也可以在事后或事情进行当中形成。

十三、“请示”与“议案”的区别

“请示”与“议案”在基本性ന上是相近或相同的,但也有一些区别:“议案”的作者是被严格限定的,受文者也是非常专指的,作为行政公文的“议案”的作者须是各级人民政府,受文者只能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请示”则可用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任何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议案”所关涉的事项是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议的重大事项,“请示”所涉及的事项则不仅仅是重大事项;在效用上,“请示”可以强制对方回复意见表明态度,但内容并不能强制执行,“议案”则在经审议通过后,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有关机关或人员认真遵照执行。

十四、“会议纪要”与“决定”的区别

“会议纪要”与“会议决定”(决议)之间有如下不同:“会议纪要”一般不能独立对外发出,往往需要以“通知”等指明有效执行的范围与要求等,“决定”则可独立发出;“会议纪要”所记载的是会议的情况和议定事项,不一定必须如决定那样只针对重要重大事项;“会议纪要”不仅仅只反映议定的事项,“决定”则必须是完全确定的决策而不必反映其他意见;“会议纪要”中的议定事项是有关与会各方确立的意见,只要有一方反对即不成立,“决定”的内容则可根据有关会议规则由与会者中的多数人确认并通过即为有效,产生法定效力;在表达方面,“会议纪要”需综合反映会议的全面情况,对有关意见和观点进行阐述,“决定”则一般无这些内容。

十五、“会议纪要”与“协议”“合同”的区别

“会议纪要”可以用于记载会议的议定事项,有与“协议”“合同”相同的确定有关各方在实现特定目标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利益、义务,备忘待查的作用,但它们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协议”“合同”奉行对等的原则,即文中有关当事各方在实现同一目标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必须对等,不允许出现其中某方面只享受权利、利益而没有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内容,否则,将被视为无效的“霸王合同”。在“会议纪要”中却没有这样的规则,作为一种处理内部事务的“备忘录”,它允许出现这种不对等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GB/T9704-1999代替GB/T9704-198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通用的纸张要求、印刷要求、公文中各要素排列顺序和标识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制发的公文。其他机关可参照执行。

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印制的公文,其格式可参照本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标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1997印制、书写和绘图纸幅面尺寸。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字word

标识公文中横向距离的长度单位。一个字指一个汉字所占空间。

3.2行line

标识公文中纵向距离的长度单位。本标准以3号字高度加3号字高度7/8倍的距离为一基准行。

4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

公文用纸一般使用的纸张定量为60g/m2~80g/m2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纸张白度为85%~90%,横向折度≥15次,不透明度≥85%,PH值为7.5~9.5。

5公文用纸幅面及版面尺寸

5.1公文用纸幅面尺寸

公文用纸采用GB/T148中规定的A4型纸,其成品幅面尺寸为210mm×297mm,尺寸允许偏差见GB/T148。

5.2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

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

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mm±1mm

版心尺寸为:156mm×225mm(不含页码)

6文中图文的颜色

未作特殊说明公文中图文颜色均为黑色。

7排版规格与印刷装订要求

7.1排版规格

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28个字。

7.2制版要求

版面干净无底灰,字迹清楚无断划,尺寸标准,版心不斜,误差不超过1mm。

7.3印制要求

双面印刷;页码套正,两面误差不得超过2mm。黑色油墨应达到色谱所标BL100%,红色油墨应达到色谱所标Y80%,M80%。印品着墨实,均匀;字面不花、不白、无断划。

7.4装订要求

公文应左侧装订,不掉页。包本公文的封面与书芯不脱落,后背平整、不空。两页页码之间误差不超过4mm。骑马订或平订的订位为两钉钉锯处订眼距书芯上下各1/4处,允许误差±4mm。平订钉锯与书脊间的距离为3mm~5mm;无坏钉、漏钉、重钉,钉脚平伏牢固;后背不可散页明订。裁切成品尺寸误差±1mm,四角成90o,无毛茬或缺损。

8公文中各要素标识规则

本标准将组成公文的各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宽度同版芯,即156mm)以上的各要素统称训眉首;置于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主体;置于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版记。

8.1.1公文份数序号

公文份数序号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用阿拉伯数码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1行。

8.1.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如需标识秘密等级,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需同时标识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秘密等级各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

8.1.3紧急程度

如需标识紧急程度,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需同时标识秘密等级与紧急程度,秘密等级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紧急程度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2行。

8.1.4发文机关标识

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组成;对一些特定的公文可只标识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25mm。对于上报的公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80mm。

发文机关标识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用红色标识。字号由发文机关以醒目美观为原则酌定,但是最大不能等于或大于22mm×15mm。

联合行文时应使用主办机关名称在前,“文件”二字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上下居中排布;如联合行文机关过多,保证公文首页显示正文。

8.1.5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用3号仿宋体字,居中排布;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

发文字号之下4mm处印一条与版心等宽的红色反线。

8.1.6签发人

上报的公文需标识签发人姓名,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签发人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用2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

如有多个签发人,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置于第1行,其他签发人姓名从第2行起在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之下按发文机关顺序依次顺排,下移红色反线,应使发文字号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处在同一行并使红反线与之的距离为4mm。

8.2主体

8.2.1公文标题

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8.2.2主送机关

标题下空1行,左侧顶格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如主送机关名称过多而使公文首页不能显示正文时,应将主送机关名称移至版记中的主题词之下、抄送之上,标识方法同抄送。

8.2.3公文正文

主送机关名称下一行,每自然段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

8.2.4附件

公文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后标全角冒号和名称。附件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如:“附件:1.××××”);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如附件与公文正文不能一起装订,就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公文的发文字号并在其后标识附件(或带序号)。

8.2.5成文时间

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写为“O”;成文时间的标识位置见8.2.6。

8.2.6公文生效标识

8.2.6.1单一发文印章

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的名称,只标识成文时间。成文时间右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2mm~4mm,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

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时间上;

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时间上。

8.2.6.2联合行文印章

当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时间拉开,左右各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只能采用同种加盖印章方式,以保证印章排列整齐。两印章间互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过3mm。

当联合行文需加盖3个以上印章时,为防止出现空白印章,应将各发文机关名称(可用简称)排在发文时间和正文之间。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3个印章,两端不得超过版心;最后一排如余一个或两个印章,均居中排布;印章之间互不相交或相切;在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识成文时间。

8.2.6.3特殊情况说明

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

8.2.7附注

公文如有附注,用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识在成文时间下一行。

8.3版记

8.3.1主题词

“主题词”用3号黑体字,居左顶格标识,后标全角冒号;词目用3号小标宋体字;词目之间空一字。

8.3.2抄送

公文如有抄送,在主题词下1行;左空一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抄送”,后标全角冒号;抄送机关间用顿号隔开,回行时与冒号后的抄送机关对齐;在最后一个抄送机关标句号。如主送机关移至主题词之下,标识方法同抄送机关。

8.3.3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

位于抄送机关之下(无抄送机关在主题词之下)占1行位置;用3号仿宋体字。印发机关左空1字,印发时间右空1字。印发时间以公文付印的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码标识。

8.3.4版记中的反线

版记中各要素下均加一条反线,宽度同版心。

8.3.5版记的位置

版记应置于公文最后一页(封四),版记的最后一个要素置于最后一行。

9页码

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数码左右各放一条4号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居右空1字,双页码居左空1字。空白页和空白以后的页不标识页码。

10公文中的表格

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贾码表头在切口一边。

公文如需附A3纸型表格,且当最后一页为A3纸型表格时,封

三、封四(可放分送,不放页码)应为空白,将A3纸型表格贴在封三前,不应贴在文件最后一页(封四)上。

11公文的特定格式

11.1信函式格式

发文机关名称上边缘距上页边的距离为30mm,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发文机关全称下4mm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粗下细),距下页边20mm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细下粗),两条线长均为170mm。每行距中排28个字。发文机关名称及双线均印红色。两线之间各要素的标识方法从本标准相应要素说明。

11.2命令格式

命令标识由发文机关名称加“命令”或“令”组成,用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命令标识上边缘距版心上边缘20mm,下边缘空2行居中标识令号;令号下空2行标识正文;正文下一行右空4字标识签发人名章,签名章左空2字标识签发人职务;联合发布的命令或令的签发人职务应标识全称。在签发人名章下一行右空2字标识成文时间。分送机关标识方法同抄送机关。其他从本标准相关要素说明。

11.3会议纪要格式

会议纪要标识由“××××会议纪要”组成。其标识位置同8.1.4,用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会议纪要不加盖印章。其他要素从本标准规定。

12式样

A4型公文用纸页边及版心尺寸见图1;公文首页版式见图2;上报公文首页版式见图3;公文末页版式见图4;联合行文公文末页版式见图5;联合行文公文末页版式见图6。

第19篇:《政治学原理》教学辅导

《政治学原理》教学辅导 导 论

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

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二、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问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

(1)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这样的政治家需要了解政治分析的原理,更需要掌握政治操作的原理;他不仅需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正义”,而且还需要懂得如何实现“政治正义”。

(2)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推动关于政治的知识的进步,引导全社会深化政治认知,并能就实际的政策提供分析研究的成果。

(3)普通公民:社会还需要培养理性的成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政治生活情景,理智地参与现实政治生活,不受偏激情绪的左右,不被偏狭意见所蛊惑,面对强者不猥琐,面对弱者不欺凌。

三、关于政治学原理

1.课程概述: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在系统介绍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分析政治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能力。

2.课程目的:

“政治学原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1)政治操作原理;(2)政治分析原理。本课程的重点是政治分析原理,目的在于使选修该课程的同学明白如何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进而掌握政治操作的一般原理。

3.课程受益估计:

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学生可以获得的主要收获是:

(1)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2)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政治思维的一般训练中,培养政治分析的能力。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含义

(一)一般的解释:

1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诗经》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就是讲文王奉天承运,因而统治天下。及至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无独有偶,在西方的中世纪也有鼓吹神权政治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并不是出于神的”。此外,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也不外乎是神权政治理论在近代的一个变种罢了,仍然是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韩非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政治就是用权,“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例如,马克斯·韦伯就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政治学家吴恩裕先生也说:“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例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就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亦指出:“目前在英国最通用的定义是奥克肖特的定义,即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此外,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第三,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强大的统治性和支配性力量,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国家是政治权力的组织体现,因此,国家政权即构成国家组织的政治权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围绕着政治权力展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表现为围绕国家政权展开进行的政治活动,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从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现象可能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带有很大主观色彩的,但在实际上,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种艺术。政治的艺术性,表现在政治活动必须在把握政治的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含义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科学地阐明了政治的原因、本质和基本特征,为我们准确确定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指南和方法。

本书认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二、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3

对政治学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是什么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大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者“国家活动”,将“政治学”定义为研究国家及其活动的规律的学问;

(2)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认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管理众人之事的研究;

(4)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涵盖最为广泛的定义。

我们认为,既然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那么,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政治学研究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四、政治学研究途径

1.权力研究途径,可以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权力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研究权力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2.制度研究途径

3.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4.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5.政治意识形态研究途径

6.国际关系研究途径

7.政治行为研究途径

五、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a.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同时,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去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方式和方向,同时,确认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即从物质生活方式中寻求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因;

c.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创举,他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由生产资料关系基础上决定的其他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

d.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功能、范围,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团体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并由此解释政治现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1)政治哲学研究方法。

4

(2)历史研究方法。

(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3.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经济学研究方法;

(2)社会学研究方法;

(3)心理研究方法;

(4)政治系统分析法;

(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4.目前关于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的技术手段主要有:

(1) 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

(2) 实验方法与技术;

(3) 模拟方法与技术;

(4) 数学、统计学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5) 因素分析方法;

(6) 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政治革命、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反帝反修”等理论成为那个时代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题;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而改革开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关问题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进入20世纪,中国政治学科才逐步建立起来。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过程。

三、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5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

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这与以“国”为特征和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也形成明显对照。在那里,存在着角色和利益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所在,要求权力的互相制约;在这种利益和权力结构中,君主并不被看成是自然的家长,而是行政管理者。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

(3) 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

(5) 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

(6) 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

(7) 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家聪明绝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

(8) 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9) 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

(10) 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

(11) 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

(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四、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2.中世纪时代: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3.现代时期:被称为“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4.当代时期:被视为“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五、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变迁等方面。依照历史的观

6

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评”时期。

六、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七、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

(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但是,无论如何,人类不像可以送入实验室的蝌蚪,也不像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仍然是一个问题。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怎么开展科学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假说?在那些无法获取实证数据的领域,也许我们只能采用非科学的手段。因此,科学研究在政治领域的适应性只能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

(2)隐性价值问题: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在政治领域中,事实和价值掺杂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因为政治学理论本身就建立在人性、人类社会以及国家角色等假说和信念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说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以科学自我标榜的行为主义学说、理性选择理论和系统理论本身就存在着保守主义的价值“偏见”;女权主义政治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有关性别的性质和意义的假说之上。除数据统计分析之外,政治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摆脱隐性价值,因而,其科学的真实含义难免受到置疑。

(3)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所谓“价值中立”,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在研究过程中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纯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然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家可以实现客观中立的研究。而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几乎就不可能。政治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相关。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经济地位、个人同情心等等,使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关于政治和周围世界的一系列认知和预想。这也就是说,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实际上,相比较而言,“对获取可靠知识构成最大威胁的也许还不是来自于这些‘偏见’,而是来自于在鼓吹所谓‘政治中立’的时候根本不承认‘偏见’的存在”。

八、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

7

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1.“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及其性质

“公权”即指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私权”即指公民权利。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其中,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个人或机构)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公民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信念。因此,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的时候,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个人利益和权利将得到保护。但是,一旦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公民权利就会受到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部门和个人的威胁和侵害。此外,社会成员出于个人私利,也可能会违背公共权力意志,增加公共权力运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公权”与“私权”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界限不清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的界限进行清晰的划分,从法律上对“公权”和“私权”的界限进行明晰的规定,就能保证公共权力有效行使,并使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公共权力因为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公共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行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非公共领域的私人领域内,公民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享有绝对自由。划定个人自由范围,由法律做出规定,并通过确认公民权利的形式予以保护,对于公共权力机关(政府)合理合法行使其权力,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公权”与“私权”的划分及其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二、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8

划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界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究其本源,就是对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界定。

个人利益指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成员个人利益的交叉就构成团体利益。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三、权力与政治权力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政治权力强调的是权力的政治特征,是权力现象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根据有关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在政治生活中还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权力,反映了国家权力机构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能力。

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四、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

(2)物质财富;

(3)暴力;

(4)其他: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2.主观构成要素

(1)能力素质;

(2)身份资格;

(3)理论与策略;

(4)组织。

五、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1.暴力方式(武力), 暴力方式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事政变、政治暗杀等。战争是

9

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

2.压力方式(操纵),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严格地说,这是政治权力的势能作用,因此,它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对抗性的利益之间。人们施行压力的具体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胁、政治舆论、院外活动等。

3.命令方式(权威)

4.规范方式(契约)

5.说服方式(灌输),说服方式通常运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权力关系之中。说服方式具有特定的劝导性和技巧性,其运用成功与否往往与政治权力主体所凭借的理论的力量、方案的可行性及技巧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判也是一种特定的说服方式。

6.奖酬方式(激励),奖酬方式以鼓励或激励为其特征,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7.处罚方式(遏制)

六、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1.精英主义模式

2.多元主义模式

3.多元精英模式

4.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根据现代政治的实际经验,可以对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做出更加具体的分析。

(1)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阶级分权)

(2)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党分权)

(3)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政府横向分权)

(4)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政府纵向分权)

七、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所谓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前者被归结为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道德的主张或哲学观点。人权和早期的自然权利,均属于道德权利的范畴,尽管现在也经常被引申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内容。

对权利的认识和阐述有两种不同的角度。对权利的上述基本划分(即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划分),都包含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积极的权利观念和消极的权利观念。消极权利观念划出一个行为不受限制的领域,约束他人,尤其是约束政府不要侵占“我”的领地,那是“我”的权利范围。自由主义者所鼓吹的公民自由如言论自由等,多属于这种权利观念。这种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不要干涉我们,让我们自己好生呆着。积极的权利观念要求别人,特别是政府给我们提供资源和支持,因而,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要对我们承担责任。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利,社会受益等权利,多属于这个范畴。这种积极的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社会资助。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这被认为是较为激进的主张,但基本上还属于个人权利观念的范畴)。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如果说第一和第二代权利基本属于个人权利观念范畴,那么,第三代权利则过渡为团体权利观念。

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如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等权利)、政治参与(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和社会平等(如种族、民族、性别、教育等方面平等

10

权利以及平等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三个方面的权利。

政治权利的内容在早期关于人权的若干历史经典文献中就有明确体现,这些文献包括1679年英国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权利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等等。当前,各国对于政治权利的规定主要见之于国家的宪法中。

八、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

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

(1) 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

(2) 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

(3) 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

(4) 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

(5) 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

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

2.平等权

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

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九、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为了充分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必须建立有效的政治权利保障机制。根据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应当建立三个方面的政治权利保障机制,一是自由权利保障机制,二是平等权利保障机制,三是民主权利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政治权利保障机制的建立基本上是从制度、法律和舆论监督三个角度来完成的。

1.自由权利保障机制

2.平等权利保障机制

3.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一、国家的涵义

1.若干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

(2)国家契约说

(3)国家统治说

(4)国家要素说

2.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11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3、国家的历史类型

按照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国家从产生至今,相继出现过四种类型:

(1)奴隶制国家

(2)封建制国家

(3)资本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

二、政府的涵义

1.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2.政府的特性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

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三、国家与政府的概念辩析

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12

(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两者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

(4)就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四、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具体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分权原则又称为分权制衡原则,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把国家权力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由巴黎公社首创、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与强调的监督原则,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并成为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具体形式。首先,在人民与代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3.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与法治对立的主要是人治。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权威屈从于个人权威的则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绝不可能结合起来的。法治一词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创造一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也就是说,法的权威高于人的权威,由法律支配权力才是法治的根本。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

13

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五、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就剥削阶级国家政体来看,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实行过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政体。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按照君主所实际享有的权限,君主制派生出各种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元首和最高权力机关(议会)都由选举产生。但是,这两种机构产生的程序、任期、职权以及相互关系在各国有所不同。根据元首、议会、政府三者的职权和关系状况,资产阶级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基本类型。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有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六、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单一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2.复合制,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七、政府的职能

1.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政府职能的本质上是将统治阶级意志具体化,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就其内容来看,政府职能主要是:(1)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2)调整社会关系和实行社会监督;(3)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4)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5)发展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6)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领土完整,防止外来威胁、干涉和侵犯。

2.政府职能的内容

就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政府职能的内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1)“守夜人”的小政府,政府的职能确定为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2)积极干预的大政府阶段,强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积极干预,管理社会宏观经济,提高人民福利。

(3)政府与市场合作阶段,不再片面地强调市场独占或政府独占,而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合作,在强调市场主导的基础上适当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职能定位于为市场创造各种基础条件,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持市场的运转。

具体地讲,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应该是:

(1)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

(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

14

(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

(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

八、政府的组织机构

1.政府组织机构的含义及其设置原则

政府组织机构是政府为了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如下特性:

(1)阶级性;

(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

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政府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政府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

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2.主要的政府组织机构

(1)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2)立法机构

(3) 行政机构

(4)司法机构

第20篇:教学辅导计划参考

“一对一”教学辅导计划 ◆学生姓名:XXX ◆辅导内容:六年级奥数 ◆辅导教师:李凯

一、目标任务

(一)情感意志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奥数的情感动机和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主动克服困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毅力; 5.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

1.侧重于训练和巩固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分割与组合几何图形的能力;

2.突出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对四则运算中具有明显特征的数,能运用四则运算的基本性质进行熟练、准确的计算。

(三)基本技能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准确计算、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 2.以习题操练为载体,以师生合作为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充分表达交流思维过程和解答思路,并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习题训练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就是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运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数学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数学问题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就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情况分析

(一)现状

1.奥数基础:该同学此前曾参加奥数训练,经过测试和观察,目前仍处于奥数初步阶段。该同学现已上六年级,奥数知识面对小升初需更加一步拓展思维,对后期学习给予最大帮助。 2.普数基础:该同学基础较好,对奥数学习较轻松,因此注重培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情感动机: (1)性格——需培养较开朗的性格,情绪稳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强;表达能力、表现意识较佳,但自我主动能力较强。

(2)学习习惯——书写规范;计算够细心;拥有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自我检查和判别的习惯;

(3)学习态度——上课认真,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4)学习兴趣——意志力较强,能积极自我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二)预测

综上现状,并结合近期学习情况,预测如下:

1.该同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形成较为明显的学习奥数兴趣,畏难奥数情绪将逐渐得到缓解和消除;对奥数知识点形成体系以及熟练运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段方能缓解;

2.经过前期训练,引导该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具备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能基本达到“一点即通”的要求,实现“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的目标。

3.经过基础训练,重点讲解,综合训练,最形成准确,快速解决奥数题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学的起源,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数学在众多自然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对人的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动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意志力。

(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针对学生的现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理解“做任何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从而促进学生查漏补缺,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逾越心理障碍,超越自我束缚,促进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自信自强的好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既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又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综合能力。

(四)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人人都想当科学家,人人都想出类拔萃、独占鳌头,但最终能梦寐以求的毕竟是少数,因此,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在教学具体过程中,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思想表达等能力,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

(一)基础训练

1.找规律——侧重于数列、图形、速算巧算,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计算、举一反三等基础能力

2.算式迷——侧重于运用倒推法、凑整法、估值法进行乘除法运算,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简单推理——侧重于运用等量代换、相互抵消等方法进行简单推理,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4.周期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期问题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周期问题; 5.平均数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6.还原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7.容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容斥问题的含义,初步了解包含与排除原理;

8.盈亏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找准问题的关键,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深化提高 9.速算与巧算 10.和倍问题 11.差倍问题 12.和差问题 13.倍数问题专题 14.最大最小问题 15.置换问题

16.包含与排除问题 17.尾数和余数 18.定义新运算 19.分解质因数

20.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三)重点辅导

21.组合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2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与容积 23.一般应用题 24.行程问题

25.运用作图法、假设法解题 26.数学开放题(机动课时)

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

(四)综合训练

27.各重点学校小升初试卷练习。二0一一年一月

数学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2009年6月

本学年,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素养提高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半年来在奥数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兴趣班教学总体思路

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兴趣班学生既打好数学基础,又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我经过探索实践,力求做到具有特色的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重点辅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兴趣班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同等优秀,总会有几个特别出色的,对待他们不可能跟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角度出发,要求要高一些,在正常的课堂辅导外还要求他们自发学习和预习有关内容,扩充自己整体的知识面。平常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解决困难问题,合理地梳理各部分的知识。

经常引导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随时记录感受体会,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数学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培植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三、让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他们的学习评价中,既关注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与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教法方面的学习;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还有学习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0人。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潜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演练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判断、推理能力,以及以此类推、举一反三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六、辅差措施

1、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2、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3、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4、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5、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6、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7、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8、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7 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风气上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男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今后打算如下: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一要求计算仔细。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三是加强口算训练。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3、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他们的普及率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8.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四、具体措施:

1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 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3 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 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6 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认知情况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三(2)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上学期三(2)平均分在80分左右,及格率为95%左右,优秀率为65%以上。三年2班优秀生比较突出。班级后进生与年段班级相比也偏多,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辅导能使这部分学生得以进步。

2、情感、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5、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6、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7、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8、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9、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10、立足“数学家摇篮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总复习-----------------------4课时

参与课堂教学辅导心得体会
《参与课堂教学辅导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