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11:32:0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案例

课例 1 :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抛锚式教学)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 30 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 Internet 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

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 4 年召开一次。

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 1904 年、1906 年和 1908 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

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 1916 年, 1940 年和 1944 年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

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 1916 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40 年和 1944 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 (两年一次) 奥运会做出特别的解释。

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 1940 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

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 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 (学习的中心内容)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 (同时用 Internet 实现资料查询) ,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 Internet 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

课例 2 :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支架式教学)

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 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 (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 。玛莉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

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

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 Internet 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 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 Internet 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 。 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

于是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

玛莉在这里连续向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课例 3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所作的教改试验(随机进入教学)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在 R.E.Calza 和 J.T.Meade 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 (GenTechnique) 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 Internet 网络环境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教学方法主要是随机进入法。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学习重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若干主题 (即确定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遗传变异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例如:细胞结构、染色体的组成、DNA 的化学成分和遗传代码以及 DNA 的复制方式等等) ;

(二)创设情境:创设与分子遗传和生物技术有关的多样化的实际情境 (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条件) ;

(三)⑶ 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学下列不同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随机进入学习”) ; 1.学习主题 1 :阅读有关细胞知识及结构的课文,观看有关细胞结构的动画 (动态演示) ; 2.学习主题 2 :阅读有关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课文,观看相应的动态演示;

3.学习主题 3 :阅读有关 DNA 的化学成分、结构和遗传代码的课文,并观看相应的动态演示 (学生可在三维空间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认识 DNA 的结构成分及遗传特性,即可随机进入学习。) ;

4.学习主题 4 :阅读有关 DNA 复制 (合成) 机制、复制方式的课文,并以病毒、微生物和哺乳动物作为模型观看有关 DNA 复制机制、复制方式的动态演示 (可通过随机进入学习,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

(四)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基础上,开展基于 Internet 网络的专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公告板和 E - mail 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五)自我评价:为检验对知识的建构与验证,学生在经过上述学习阶段后应进行自我评价,为此该系统设计了一套自我评价练习:练习内容均经过精心挑选,使之能有效地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

(六)深化理解:根据自我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

课例 4 :《荷花》教学设计

福建霞浦四门桥小学 汤养珍

一、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

人,虽为血肉之躯,却因有情而显得血肉丰满。儿童,更是人小情多,可称得上“情感的王子”。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无不表明“情”乃文之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二、设计思路 (以情为轴)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外力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伊始,老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情感的酝酿有赖于“情境的创设”,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入新课:

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眼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他的画面,音乐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介绍从古自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使学生产生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很想看看荷花。此时,跟学生说:“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

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应,“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

语言的学习,是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情感总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如何让学生走进课文,入情入境,进而一下子揪住学生的心,这是进入课文的第一通道。导入新课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来倾听《荷花》。听完后,荷花美景萦回于学生脑海,久久不能散去。这时,我没有让学生说脑海中的境象,只是轻轻地说:“嘘!不要声张,不要打破荷花池边的宁静,把你脑海中的美景留着,带着它一起去读读课文吧!“学生一下子坠入了文中优美的画境当中,找到了与课文的共鸣通道。学生的心灵之门也随之打开 ,进入了荷花的世界,荷花美景也随之一点点地展现。教学也随着情感层层递进。

如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让学生体会荷叶长得使劲和迅速。进而引导学生“:如果这句话让你来写你准备用什么字呢?”打开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空间,继而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思考想象“这满地的白荷花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让学生换位思考,贴近荷花,产生荷花的情愫。接着让学生做动作朗读文中荷花的三种姿势,使学生感受自己就是荷花冒出开花,把荷花的动作、情感移植到自己身上,达成与荷花的融合,可谓与荷花“心有灵犀一点通”,举手投足均有情。

(三)情之所至醉为荷

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四)一言一语总关情。

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因此我让学生美读、做动作读。在第二自然段中还让学生诵读。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当学生醉为荷花的时候,让他说说“此时我最想„„”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使学生的受到美的洗礼,全身心溢满了美的因子,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

三、教学流程

(一) 感受音乐,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出示画面,激情导入。

(二) 进入情境,初品课文 1.闭眼听录音想象。

2.带着脑中荷花美景自由读文、找出写荷花美的语句,品读谈感受。

(三) 精读细研,品味荷花 1.品味荷叶美 2.品读荷花美

(1) 荷花“冒”出美。 (2) 荷花姿势美。 3.想象荷花美。

(四) 转换角色,个性体悟

1.在情境中学生醉为荷花,展示各种姿势。

2.大胆想象,你变成了一朵荷花,小鱼会告诉你什么?小鸟会告诉你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五) 积累延伸,美感再造。1.醉在荷花池边你会发出什么感叹? 2.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如用最好的画笔画下它,让它永远与我们相伴。又如用最美的语言写下来„„)

水到渠成,不露痕迹的表明,摒弃以往归纳的生硬,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心中充盈着美的情愫,让童真、童趣溢于言表。

推荐第2篇:以学为主感受

观看“以学为主”课例感受

2016年12月5日,通过网络学习了观看了“以学为主”课例后,感受颇深。变被动于主动,这样把学习者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能使其逐步引向深入,更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使学习成果显著,往往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首先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典范,可以为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提供参考,得到启发。

新课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多思考,做到精准备课,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样在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及时点拨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给他们自己去理解、品味、感悟,用情境呈现问题,创造开放的学习坏境。

在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启发学生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不能全盘替代。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使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不是传话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集体中的一员,应积极实践,努力做好点拨、激发指导工作,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积极参与,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达到以学为主的目标。

推荐第3篇: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推荐)

【众师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综观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有关建构主义的论述,可以将其中使用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 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 体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较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但是必须明确: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资料,是用于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 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推荐第4篇: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 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 缺点:

1、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

2、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创建。

3、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 优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系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的结果是完成意义建构。

 缺点:

1、忽视教学目标

2、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3、忽视自主学习设计;

4、忽视教学模式设计

5、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第5篇:以学为主的名言

都说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但其实,学无止境,人生在世就不应该停下学习的脚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学为主的名言,希望能帮到你。

1、经验是知识之父。——英国

2、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伏尔泰

3、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4、人有知识,则有力矣。——佚名

5、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朝鲜

8、数学是符号加逻辑。——罗素

9、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佚名

10、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小普林尼

1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2、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13、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14、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

15、知识是智慧的火炬。——佚名

16、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佚名

17、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佚名

18、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培根

19、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朱冼

20、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21、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民谚

2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23、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鲁迅

24、知识越少越准确,知识越多,疑惑也就越多。——歌德

25、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6、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

2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8、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29、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30、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31、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勃郎宁

32、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维特根斯坦

33、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4、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35、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6、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诺瓦列斯

37、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巴金

38、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9、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4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1、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42、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洛克

43、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44、我们要象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加里宁

45、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海森堡

46、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卡斯特

47、灿烂的科学需要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理想需要行动来实现。——谚语

48、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一向比较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卢嘉锡

49、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斯宾塞

50、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51、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泰戈尔

52、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

53、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缺乏条理,那他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斯宾塞

54、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的所得的一切来造就己。——歌德

55、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李四光

56、我只有一盏灯,正是它照亮了我脚下的道路,它就是经验之灯。——帕特里克·亨利

5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58、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培根

59、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

60、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无相干的,也要泛览。——鲁迅

61、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62、应当用深刻的知识的火炬来照耀劳动,应该对劳动加以思索,而提到最高的程度。——克鲁普斯卡娅

63、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切斯特菲尔德

64、书,要算是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高尔基

65、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罗兰

66、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冯纽曼

67、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68、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69、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科学家是属于国家的。——巴斯德

70、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巴尔扎克

结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知识的重要性就更加重要。学习很简单,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如果你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呢?朋友,努力学习吧!你今天的学习就是你明天的成功,更是国家的将来。

推荐第6篇: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1.什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学为主,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为辅,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2.相对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那些改变?

(一)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以“学”为中心,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 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辅。

(二) 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留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创造性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个性谈不上创造性。因此,现代教育非常重视促进学 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发展个性,对教师而言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则是鼓励各显神通,特 别是要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独立思 考,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学得更 好,一般学生也力尽所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到学习的成功。

3.请设想一下并设计一个简单的以学为主教学策略应用的提纲。 “平抛运动”

(1)进入情境: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平抛运动轨迹是什么形状?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能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

(2)独立探索: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先独立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

(3)协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动手实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效果评价:学习后,要有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还要有学习小组的学习评价。 (5)形成测试:生为主体,师为辅协助完成。

推荐第7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三、教学难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分析

四、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回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水稻

2、分布:

学生活动: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 (学生读图,归纳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

3、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①对比《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亚洲气候图》、《亚洲地形图》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②读《亚洲人口分布》图,分析人口分布对季风水田农业有哪些影响。 ③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适应的劳动力吗?

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归纳总结,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教师归纳:由上述可知,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劳

动力、饮食习俗等。

4、特点:

学生活动:读水稻生产过程的图片结合这几幅景观图,阅读课本归纳出水稻种植

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结构图归纳)

承转: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同时是一种自给农业;世界上还有以商品农

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归纳出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

2、分布区:

学生活动:读《世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区。

3、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图,思考各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

业的影响。

4、特点:

播放视频:美国农业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结合视频内容,分析美国商品谷

物农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

教师归纳: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征,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板书设计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农作物

2、分布

3、区位条件

4、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农作物

2、分布

3、主要特点

4、区位条件

推荐第8篇:以学生为主的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动手计算“10÷

3、58.6÷11”这两个题目,学生在“商有什么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中的数字有什么规律?”这两个问题的导引下,有了探究的欲望,通过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大胆猜想的自主合作学习,揭示了“循环小数”的意义的概念内涵。进而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

有的说:“春夏秋冬,日落日出”。

有的说:“一月至十二月,周一至周日。”

还有的说:“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当有的学生说:“人都是从出生至死亡”时,同学们提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此时,再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达到共识,即: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但如果从人类生命繁衍的整个过程来讲,是从出生到死亡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这样,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经历实际创造的过程,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独特的个性得到显示,品格和魅力也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主性和潜在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得到培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9篇:《匆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匆匆》

学号 2011143001

姓名

蔡亮

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1)、学科:语文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课文名称《匆匆》 教材所在位置:第一组第二篇课文 《匆匆》朱自清 (2)、教学内容和地位:《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和小学生具体现实结合起来,在六年级即将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群体中,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也告诫同学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是一篇很有意义的语文课文,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本节课重点是教会同学们感受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但是作为朱自清先生早期作品,《匆匆》课文自身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作者的真实感情都藏匿于课文的词语中,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问题。

3、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1)、读一读写一写: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等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领悟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法。

能力目标:找出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现实,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目标:从《匆匆》课文中体会作者的惋惜和告诫,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4、分析设计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读写结合、理论课文联系实际

5、选择教学媒体工具 多媒体课件(老师)、搜集关于朱自清的有关资料(学生)

6、教学过程设计

一、和同学们交谈关于升学,小学六年过的很快,引入课题《匆匆》

1、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理解“匆匆”。

2、由学生汇报收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然后老师介绍作家。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我通过和同学交谈和同学平等并结合升学联系实际,切入《匆匆》这篇课文课题,并且利用同学们搜集关于朱自清的相关材料一方面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好的了解,有利于学习课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课下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时光荏苒

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出学习要求 读准字音认识字词。

2、自由学习课文

划出不认识的字词,通过课本字典进行认知。 标记处自己认为作者笔下优美的句子,进行背诵。

2 【设计意图】语文在于朗读,通过齐声朗读,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认识,对课文的整体架构有一个浅层次的理解,并在朗读后解决了生字读写问题。

三、品读感悟,体会何为“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句子体会。

2、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并结合老师的笔记,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内容。

四、朗读并背诵关于“时光一去不复返”的语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1、品读以上语句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2、品读“八千多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又老师介绍创造由来。

3、仿写相关语句,运用课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三四步骤的品读感悟:语文学习在于理解,不能以老师的提示和灌输或讲义来代替学生的自身体会,同学们先通过朗读了解相关重点语句,其次利用老师合作或者是师生互动结合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对相关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自主学习课文,并体会“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内涵。

五、利用上述学习,进行深入学习,感悟体会课文题目《匆匆》

1、感受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感叹和惋惜,认真读课文中作者的生命的追问。作者在第四段中队生命有几次追问?试着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老师进一步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他遭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是否作者的生命得到了珍惜,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要怎么对待时间,对待自己的生命。【设计意图】语言课堂的学习是服务于同学们的日后生活的,必须走出课堂狭隘的死板教学,利用师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具体实际,师生交流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无疑于把语文教学带进来生活中进行实际转换。

六、教学评价与作业设计

1、老师对整篇课文进行学习总结归纳。

2、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对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进行抄写练习课后搜集关于惜时方面的名言警句

模仿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课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200左右的仿写练习。

推荐第10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一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第一部分结合水稻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和地形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第二部分直接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再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

关系。 【作用地位】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节课的延续,选择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为第三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

农业地域类型》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

因素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 ,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

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理解科技

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

二 教法分析 学生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业没有生活经验,不了解生产情况,而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进行。 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三 学法分析

采用读图分析法,归纳水田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资料,图片等直观的材料,加强感知。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我国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小麦、水稻、玉米为主。(展示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图片)亚洲是世界主要的水稻产区,我国的水稻产量

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环境特点,吸引学生关注季风水田农业的区

位因素

(二) 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

学生观察:“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提出问题

①、亚洲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

②、水稻分布区和那些气候类型基本吻合?

③、这些气候有什么特征? ④、亚洲人口分布什么特点? ⑤、水稻分布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

合作探究:综合以上问题,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原因有那些?,除此以外,

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水稻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水稻的习性,让学生联系分析水稻分布区应该具备的条件,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综合思考问题

2、特点

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典型的农户家庭种植情况,,材料反映了水稻种植业的什么

特点? 学生结合材料分组讨论回答, 总结出“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特点,除此以外,还有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单产高”的特点。

问题设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材料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水稻生产的具体情况,学生从材料中得到信息后,进行整合归纳 ,可以加强理解。

(三) 商品谷物农业

1、引领学生总结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 土壤 气候 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 市场 科技 工业基础

【展示我国东北的商品粮生产】阅读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归纳特点

问题设计

列表对比两类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差异: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

农作物品种

水稻

小麦

玉米

生产目的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

经营方式特点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水平低

家庭农场、生产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区位条件

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劳动力丰富,种植经验丰富,

市场需求大 自然条件优越,

地广人稀,机械

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农业科学技

术先进

2、问题延伸

展示法国的葡萄种植,新疆的棉花种植,东南亚的热带作物种植园。)这些地区

的种植业与那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案例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获得案例中的地理规律原理后,能举一反三,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

合作探究: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产粮大省。分组收集资料,确定主题完成小论文“河南农

业发展之我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收集资料,深入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略)

以上内容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由于经验有限,这节课难免有些考虑不周,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我提高教学水平,

谢谢大家!

第11篇: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平舆二高 李帆 三维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案例:

1.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 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题。

(对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活动: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点拨: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点拨: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潘帕斯草原等的地理位置。) 2)、发展过程——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4)、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奶牛,

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4.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多紧邻消费市场(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活动: 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 (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提示:图3.19和3.20反映出西欧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参考答案: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2)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提示:表3.1反映了西欧城市化水平高,说明市场因素对乳畜业的重要影响。右下图说明了西欧饮食习惯对乳畜业形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 提示通过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3.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提示:可以从气候、草场条件、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相比,西欧的乳畜业接近市场。气候条件不同,草场质量不同,欧洲以奶牛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则以肉牛为主。后者远离市场,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说明了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读图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了乳畜业的特点。同时对比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板书设计: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主要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 3.典型代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2)(3) 2)发展过程——

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②③

二、乳畜业 1.概念: 2.生产对象: 3.产品: 4.分布:

课后作业:作一个市场调查

分别找到奶酪、黄油等奶制品、普通袋装牛奶的包装袋,阅读保质期、产地等信息,比较一下,市场上常见的奶制品、袋装鲜奶的产地分布是否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

第12篇: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

课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

一、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这则论语目的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学习其“尽己,自反自省,反求诸己”的思想,了解孔子传承几千年的伟大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提倡学生培养自反自省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由内而外的提升自己的修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这则论语难度不大,其中要注意重点字词:“日”每天;“三”虚词,指多次;“谋”谋略;“忠”忠诚,引申为尽心;“信”守信。整句译文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为别人谋略不尽心吗?和人交往不守信吗?传授的知识不温习吗?它主要反映了自省的思想。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几年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而且这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读到这则论语时思想就会活跃,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相互交往也更加容易。

四、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通过介绍孔子及《论语》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思想和课文;

2、学习新课:①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句读、字音,注意停顿;②让学生分组讨论;③提问学生,说说自己读出的结果合度后的感受(多名学生);④由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点出重点字词及其意思,揭示此则论语反映的思想;⑤课外连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推荐学生阅读《论语》;

3、课后总结:先有学生发言谈谈自己上完本节课的感受(多名),再有老师总结:这则论语中大家要注意点出的几个字词,同时它揭示了自省的思想。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和修养。

六、教学反思与评价:

第13篇: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

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试验成果)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范例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孙传香

时 间:2001年05月

执教者:孙传香 课件制作者:孙传香

所教学校班级: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一年级(六年制)

一、教材内容

选自自编课本趣味动物篇《蜘蛛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吗》,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是一则知识性短文,写的是:蜘蛛会结网捉虫,苍蝇、蚊子碰到网就被粘得牢牢的,想逃也逃不了。而蜘蛛身上有一层油,它在网上爬来爬去,自己是不会被粘住的

二、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油脂”的感性认识,及其并列组合概念“水”的相关知识; 学生思维活跃,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并用完整的话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学习不具有自觉性,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课目名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综合

蜘蛛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吗

(1)字:蜘、蛛、织、网、粘、结、苍、蝇、蚊、碰、牢、想、逃、油、脂、层

(2)了解蜘蛛的特点;理解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

(3)能理解课文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教学目标

描述语句

1

识记

正确读出字音,分析字形,正确拆分,正确编码

理解

理解字、词的意思

2 理解

了解蜘蛛的特点;理解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 3 理解

理解课文的涵义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知识 点

学习水平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的形式、来源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的主要内容

使用 时间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及课件的作用

使用方式或教学策略

(1)

识记 理解

自编计算机课件1

生字的音、形、意、扩词及认知码编码 8分钟

创设情景

教师演示; 传递——接受

(2)

理解

自编计算机课件2

课文录音、专家解说

8分钟

提供资源

演示

传递——接受

(3)

理解

自编计算机课件3

课文录音

3分钟

提供资源

示范——模拟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六、形成性练习题的设计

知识点 教学目标

题 目 内 容

引导或答案

(1)

识记

读音节输入汉字:

zhī zhū cāng ying wén zi

( )

(

) (

) zhī wǎng yóu zhi zhān zhù

(

) (

)

(

)

蜘蛛、苍蝇、蚊子、织网、油脂、粘住

(2)

理解

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呢?

因为它身上有一层油

第14篇: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

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

郑庄中学任佳

教师在教学后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1、学生的参与状态,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一切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

2、学生的交流状态。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的体现,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才能和同学、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开始时,我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发现有的组别同学关系不好,知识面差距过大,造成不能很好交流,于是我又允许有的以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

3、学生的达成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 “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5篇:按照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

按照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思想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一课讲述“圆”这个数学概念,除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外,还根据需要选用了一些录像、教具等媒体,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教学方式。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特点是:

 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与常规媒体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 多媒体计算机软件采用集中演示形式。

 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多种媒体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

由于是在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进行教学,本节课采用了“以教为主”的设计模式。关于这节课中教学软件的应用特点归纳如下:

 课题:《圆的认识》  学科内容:数学概念

 教学环境:多媒体综合教室  教学方式:多媒体组合教学  软件应用类型:集中演示教学

 软件作用:演示动画、创设情境、练习训练

《圆的认识》一课综合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录像、教具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圆的特征。这种数学概念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是:呈现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重点难点的分析—提出生活应用的问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

1、利用多种媒体创设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教学的开始部分中,教师通过放映一段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录像带将学生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圆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动画,讲解圆的特征;最后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演示猴子坐在各种轮子的车上的情境,提出问题:“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概念并达到对知识的应用。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教学,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与动手、动口相结合,在观察录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圆形物体在生活中应用的有关实例;在观察教师演示画圆和计算机画圆动画的基础上,自己再动手画圆,掌握画圆的技能技巧并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这节课在最后部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形成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如图所示。

开始录像导入新课具体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演示圆的形成CAI圆的形成抽象提问?(圆的概念)学生回答,得出圆的画法CAI演示画圆学生自己画圆讲解圆的各部分称(圆的特征)具体教师提问,让学生应用新知(圆的应用) CAI猴子坐在各种轮子的车上培养思维结束

图1 《圆的认识》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第16篇:浅谈以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

浅谈以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后,深感自己的不足,需学习的还很多。特别是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感受颇深,受益非浅。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物理现象教学,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物理现象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组作用。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明白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

2.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物理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3.物理现象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切忌华而不实、过于复杂。物理教学中重视现象教学,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切准学生认知过程之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象教学。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的科学的简化,减少干扰因素,从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问题的本质

4.贴近生活、搜集素材、精选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插图、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例、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等都是进行现象教学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精选,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为科学高效

第17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研究报告

《以学为主 当堂达标》研究报告

“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他们最大的人生价值,才是教育的真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习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体验探索与学习的过程。

如何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进课堂,创造宽松、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结合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等能力。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用学习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

二、以“问题”为教学线索,学生自学、学生相互质疑、讨论、解疑,师生问答,共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结构,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数学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疑—分析,

归纳—运用的思维过程为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各层次学生投入学习,并积极动脑,便于形成活跃、民主课堂气氛,同时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学生自学。这一环节的教师活动包括: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指导自学方法、提供自学提纲。学生活动:结合目标和提纲自学教材。此环节是一节课的基础,教师应组织好教学同时为学生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1)初步理解教材内容;(2)抓住教材重点;(3)留心难点,发现问题。教师指导要求:控制自学节奏,合理安排自学时间(10分钟以内),对学生有目的的巡视,及时指导个别学生。

2、学生相互质疑—讨论—解疑。此环节是核心环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依据目标提出各种问题,并交给学生讨论、解答、补充和评判,最终达到基本弄清教学内容,初步理清学习思路的目的。此环节的要求是:(1)教师协调好问与答的过程,使问题多而不乱,答案多而有理,充分调动学生问和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2)引导学生的问与答围绕目标展开,防止避重就轻或离内容太远;(3)把握好时间(根据内容确定为13—18分钟)。

3、教师质疑师生答疑。教师在上一环节学生相互质疑答疑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和教材重点有目的的补充问题,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精讲重点内容,使学生理清知识,抓住重点,理解难点。此环节教师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及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用时5分钟)

4、师生共同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结构。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学会了课本知识,掌握了学习重点,但可能对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各知识要点联系缺乏逻辑性。因此引导学生将知识提炼并形成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此环节可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的自行完成。(用时4分钟)

5、运用知识形成能力。通过前四个环节的完成,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知识,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不够,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将事先精心设计的知能转化练习当堂检测,使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最后与学生商量作业的布置,最好布置扩展性思考题。(用时7分钟)实验表明这一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知识面的扩展、人际关系的改善等各方面素质的明显提高。

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成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也就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然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当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问题解决,并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第18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实施方案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仁里集镇中心小学

一、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放不开手脚。

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没有真正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只是座位是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直接要求合作学习。学生展示的内容不具体。因为展示的内容,不是小组一起讨论的结果,只是组内优秀生的学生展示 。

二、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意识,立足课堂教学,着眼于每位学生发展,积极关注后1/3学生,通过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探索建构学科教为学服务”,“师为生服务”,贴近学生发展实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努力促使常态课堂效能最大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乐趣,活泼、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课堂教学改革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要在地理学科中全面展开。

3、个体性原则。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4、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作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5、科学性原则。在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课堂教学改革内容

1、备课。要优化备课环节。彻底改变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要抓好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的三级备课,把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要提倡编写学案。学案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注意在目标和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目标问题化既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教师多动脑筋,设计好合作、探究的题,不能简单复述和查找的问题,要用有探究价值,举一反三,可再创造性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高度的概括好课堂达标的内容。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的知识储备,随机应变。事先预测,估计学生可能提出那些问题,并做好回答准备。

2、上课:教学目标确立符合课标、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明确目标。“教什么”、学生应“怎么学”,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训练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自主学习是关键,交流展示是提升,训练反馈是保证。

1)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内容,自觉地,独立的完成。教师边巡回,边观察后三分之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学的习惯。

2)合作展示阶段:首先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调查对疑难、疑错,疑混的问题,学生展示的时候及时的点播。展示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教师需要严格的课堂管理。严格的管理才能更好的约束学生。教师有意识的养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努力照顾全体学生。包括台上的学生和和台下的学生。那么怎么照顾,共同发展?学生台上展示的时候,教师对台下的学生提出要求:“听完A组的学生发言,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吗”。或者“跟你们组的答案有什么不同点?”或者“最精彩的地方是那些地方?”“你觉得他们组说得内容跟我们讨论题有什么关系?” 等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养成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点播,指导和同学的发言的好习惯。学生发言、展示的时候,学生的答案不满意的时候,即使教师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也只是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比如: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总之,教师对学生生永远是鼓励,而教师的这种鼓励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也避免了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3)当堂检测

当堂达标的内容形式多样。训练要求象考试那样紧张、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检测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同坐之间的互相检测等等。通过检测教师了解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完成学习目标。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作业批改

课外作业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要认真批改每一个问题题,通过作业检查,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关照后三分子一的学生。

5)评价。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淡化分数概念,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评价观的综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既从课堂上以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四种状态,既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感态度。不仅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1、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3、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4、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

5、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

五、课堂教学改革步骤

第一阶段(20

11、3——20

11、9):准备阶段。

1、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

2、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摸底,了解存在的问题

3、组织培训实验教师接受相关培训,进一步提高对本课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阶段(2011.10——2012.10):实施阶段

1、全面实施研究;

2、研讨、完善、发展;

3、阶段总结评估。对实验的开展过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写出阶段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12.11——2013.4):总结成果阶段(1)撰写结题报告。

(2)发表随笔、论文,整理一切相关资料并汇集成册。

六、课堂教学改革保证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特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左云金 副组长:王传根

成员:朱玉英、王善国、王传勇、柴延汇

2)各种教师培训、教研活动

(1)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2)开展教师基本功活动,培养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学观摩课,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寻求有待改进的方法,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4)积极鼓励参加教师市、州、省级年会,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5)经常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3)、组织好集体备课

有效的组织中心备课活动。通过中心备课组活动,解决教学当中困惑的问题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今年年会上出课的教师,比较差的教师。为了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组织了两次集体备课。一次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第二次是动员各学校的骨干教师。

4)、第一阶段性总结。 围绕“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为进一步加强地理教学工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5、第二阶段性总结。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

6、总结阶段。要书面材料。总结一年来各学校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况。

第19篇: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展自己意识的迫切愿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实际问题,数学应用,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学生离开学校后能继续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逐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如何进行有效开展启发式教学呢?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1、预设启发情境。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的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景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捕捉启发时机。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我在回忆三角形全等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同时告诉大家,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赞可夫曾经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起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一些教师只知结合教材,判断课后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再怎么样合并同类项。实际上,我们在讲完同类项知识时,可这样提问启发:生活中大家看到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情形?教师再提这样的问题:50人与30元为什么不能加在一起?50元与30元为什么能够相加?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加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从中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章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甲、乙2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以1:3输了2球,那么2场累计甲队净胜1球。若我们规定赢球数为“正”,输球数为“负”,你能把上述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然后再写净胜球数和相应的算式。分析归纳:赢了再赢,则赢得更多,如3+2=5;输了再输,则输得更多,如(-3)+(-2)=-5,即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两个负数相加和为负数,并把绝对值相加;赢得多,输得少,如3+(-2)=1或赢得少,输得多,如(-3)+2=-1,即当两个加数符号不同时,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加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加数的绝对值;其中一场是平局,如(-3)+0=-3或3+0=3,即任何数与0相加仍得任何数;两场输赢的球数一样多,如(-3)+3=0,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加数和为0。其实就是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然后归纳出其法则。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一个教学过程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不断分析、不断解决,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中。

三、训练多样化,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1、游戏中学习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互动,在读完多项式升降幂排列后,完成游戏:将事先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写在一块硬纸板上,抽几名学生上讲台一人一张面向其余同学,再抽一名学生上来指挥,使他们手中的单项式组成这个多项式,按某字母升幂排列,这样做,学生兴趣浓,交换某些项时,符号也随之交换,因为符号是学生易错的地方,再抽一名学生把这个结果记在黑板上面,老师评价。然后再抽一组同学按此游戏方式完成降幂排列。这样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胆识,组织能力。

2、变式训练,将知识延伸并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课改背景下,题海战术已经被广大教师摒弃,因此变式训练的功用显得十分突出。变式训练就是多角度、多思路地从不同的方面改变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则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其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基于学生熟悉问题的背景,是对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共同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层次化、灵活化、巧妙化、多样化。因此变式训练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如图7,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A、B两点分别是圆柱最大矩形截面两角上的点),蚂蚁从A点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沿过点A的一条母线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如图8)后,容易求出最短路程就是圆柱侧面展开图中线段AB的长度,待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将习题进行变式,提出下列问题:

(1)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时为什么要将圆柱展开?

(2)如果半径和高均为6cm,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3)如果将点B移到点A的正上方(如图9),最短路线是哪一条?

(4)如果从点A绕圆柱表面一周建一悬梯到达点B,则悬梯的最短长度是多少?

(5)在(4)中,为了减小坡度,点A需绕圆柱两周到达点B,则悬梯的最短长度又是多少?

这样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使问题层递拔高,学生要想正确解答出来,必然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正确地空间想象以及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问题(4)、(5)虽然较难,但问题(4)可仿照原题的思路解出,而问题(5)可以将其转化为问题(4)来解决。

四、数学应用化,适应社会,享受学习乐趣。

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展实践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相似的例子,相似图形的性质在实际中应用也很多,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长度的问题(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解决,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这样学生培养养成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数学应用在其它学科之中,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和其他各种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我将其它学科与数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

艺术课参与教学,使数学课堂更精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与黄金分割、黄金比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赞叹《蒙娜丽莎》之美的同时,深深感到这美却来之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密切联系方差等知识决定射击选手谁参加比赛。物理中的电功率问题、压力、压强、速度问题、密度问题和杠杆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结合起来。化学中溶液配制问题也是数学问题。真的可以说,在数学中,科学身影无处不在。从以上来看,学科综合不仅开辟了数学新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与其他学科综合是大势所趋,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0篇:作文教学以培养兴趣为主

作文教学以培养兴趣为主

屯留县渔泽中心校

崔红霞

作为教师,给学生批改作业是很平常的工作,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学生批改作文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得煞费苦心,大费周折,我想,作为同行都肯定深有同感。在批改作文时,错别字、语句不通、层次不分、段落不明、内容空洞、流水账、没有中心、应付、抄袭,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也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错别字可以勾出,语句可以理顺,但评语特别难写。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写出像样的作文呢?我觉得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乐于动脑,勤于动笔。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不断探索,下了一些功夫,有了一点收获。

一、上好语文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教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上好语文课。

(一)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学习的好教材。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是让学生自己预习生字词,自己不懂的查字典解决,让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对字词掌握得比较牢固,久而久之,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就会减少。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通常让 学生口头造句,及时训练。稍有难度的词语造句,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先写下来,修改通顺后再读出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样,词语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积累下了。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精彩段落,在课堂上一定要精讲,让 学生体会其特点与在文中的作用,有特色的句子可鼓励学生当堂仿写,进行句、段的写作训练。学生通过当堂训练、交流,加上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一些修辞手法,学生就会很有信心。

(二)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特色都是作文借鉴的好方法。

在上每一篇课文时,我都很注重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体裁和分析写作特点。根据不同的课文可让学生陆续掌握记叙文顺叙、插叙、倒叙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理解散文写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等。每学一种新方法,都要让学生及时仿写,进行训练,都要让学生及时交流、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重视作文指导与作文修改。

学生习作前,一定要进行作文指导,决不能让学生盲目下笔。要给学生讲清习作要求,指导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列好提纲。要鼓励学生动笔,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帮他们树立信心。

学生完成习作后,要让他们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我通常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修改作文:

(一)先自己修改。学生自己把自己的作文多读几遍,发现错别字及时改正,读不通的句子要理顺。自己修改满意后,要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

(二)交换修改。两个同学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发现错别字及时指出并改正,发现什么问题要指出来,要虚心接收别人的建议。

(三)小组评价。小组内进行交流,评出本组内好的习作推选到全班,并在全班进行朗读。这样,通过修改,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使自己的习作不断完善。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注重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要想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做到内容具体生动,必须注意平时收集作文素材。

(一)阅读收集。鼓励学生多看书看报,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并定期交流。

(二)观察积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观察神秘的动物世界,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并随时记好观察笔记。

四、勤写多练。

写作文不能规定时间来写,要勤写多练。

(一)读书后要随时写出自己的写得体会。(二)学完一篇课文后要进行仿写。比如,学了寓言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自编寓言故事;学了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就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学了借物抒情的散文可让学生仿写一篇等。

(三)随时随地都可练写。比如,开学了,就让学生写一篇新学期的计划;教师节到了,可以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秋天到了,就可以描绘一下秋色等。学生通过多写多练,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保留学生的习作,期末总评。

把学生的每次习作都保留下来,整理成册,并让学生自己设计上自己喜欢的封面,期末进行总评。评价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对作文的兴趣有增无减。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学习,勤于钻研,勇于探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