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试卷

4月全国课程与教学论试卷答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0 08:35:44 来源:教学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全国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 A.泰罗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2.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 )。 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远景发展区

3.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整合性

5.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

A.STS课程

B.轮形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6.支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是( )。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7.以下“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8.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9.“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布卢姆

B.麦克尼尔

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1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 )。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12.教师向学生做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3.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

A.泰罗主义

B.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C.泰勒原理

D.惠勒原理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 )。 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15.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 )。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6.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7.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8.泰勒认为,“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 )。 A.学习经验

B.学习环境

C.学习条件

D.学习目的

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概念是( )。

A.STS课程

B.隐性课程 C.附带学习

D.副学习

2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2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23.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2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26.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上课

B.训练

C.主动作业

D.被动作业 27.“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 A.决策

B.审议

C.建构

D.协商 28.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类型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质的评价

D.效果评价

29.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旨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的课程实施原则是( )。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30.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福禄倍尔

D.哈尔尼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1)用15分钟以内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上,以百分百的正确度,填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人民政府驻地。

(2)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以上两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哪两种取向?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的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不同的目标取向?

推荐第2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 A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C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 C )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 B )

A.罗杰斯

B.布鲁纳

C.杜威

D.克伯屈

6.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C ) A.目标分析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过程分析

7.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 D ) A.主体取向的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评价 C.目标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D ) A.上课

B.被动作业

C.训练

D.主动作业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 C ) 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课程集体

D.教师

11.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称为( B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 A ) 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1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D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C.卢梭《爱弥儿》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14.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 A )

A.强调学科结构

B.强调学科知识

C.强调学生心理

D.强调学生兴趣

1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B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评价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16.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C ) A.初级学习

B.分散学习

C.高级学习

D.集中学习

17.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C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轮形课程

D.广域课程

18.“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 B )

A.地位平等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A )

A.情境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20.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C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2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B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D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2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C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24.“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C ) 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26.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 B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27.“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 A )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2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B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解放理性

2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是( B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30.“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B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1分);课程内容 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32.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33.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第三,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4.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5.按照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划分,课程与教学评价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 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的预 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1957年到80年代。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定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由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6.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优点: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儿童可以在与文化的与科学知识交 互作用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强调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价值。

不足: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它智力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的教育艺术,教师比较难适应。

推荐第3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

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

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

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

推荐第4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 1-

3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 D 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B 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 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 A 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1-49 C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 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 A 2-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C 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 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D 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 D 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 B 3-164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 A 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B 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 C 5-214 A.课程开发

B.课程实施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 D 5-215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 A 5-215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B 5-234 A.广域课程 B.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B 5-246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卢梭 D.克伯屈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B 6-271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 6-275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C 6-284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A 6-293 A.学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 C 7-311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 7-315 A.测验或测量 B.描述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 D 7-328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 C 8-345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 C 8-334 A.经验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质的研究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 C 8-339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 B 8-333 A.课程开发范式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1-67 答: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对立的根源正是哲学把心理与世界观视为

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的二元论,在二元论的视野里,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

是不相关联的,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不相关联的,这种课程教材与教学方

法的彼此孤立会产生种种弊端: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使儿童丧失

学习教材的内部动力,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导致使学习行

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地目的;方法往往成为割裂的、枯燥的常规

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

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

与教学的僵硬对立,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

续性,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 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2-116 答: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 呈现言语线索部分技能的组合顺

序。 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 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

迁移。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157

答 (1)接受(注意) (2)反应 (3)价值判断 (4)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

体的个性化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5-228

答:优点: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

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 主

张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

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

识的教育价值: 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

来,摆正了儿童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缺点: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容易导致沉醉于儿童当

前的各种偶发性冲动,忽视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

主义”: 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8-353 答:情境教学: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随机访问教学: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予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支架式教学: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概念,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4-195 答:提示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6-293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 7-321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有: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过程取向的评价,是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 主体取向的平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该材料想要追求的是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倡导的是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推荐第5篇: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可以说是在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A.奥苏伯尔 B.斯宾塞 C.杜威 D.洛克 答案:B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精神助产术” B.“教学对话” C.“共同讨论” D.“注入式教学法” 答案:A 3.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 A.杰克逊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答案:D 4.在儿童发展的初期,儿童表征客体主要是通过() A.行为表征 B.图像表征 C.符号表征 D.语言表征 答案:A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 A.重视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B.仍强调科学课程

C.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不够重要 D.技术课程只在高等教育中开设 答案:A 6.“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 A.学校 B.校长 C.教师 D.学生 答案:A 7.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答案:D 8.系统确立“过程模式”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斯滕豪斯 答案:D 9.在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是指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 A.好奇心 B.能力动机 C.自居作用

D.同伴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C 10.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 A.斯克里文 B.泰勒 C.布卢姆 D.艾斯纳 答案:A 11.提出外貌模式的是() A.泰勒 B.普罗沃斯 C.斯太克 D.古巴和林肯 答案:C 12.主体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利维的评价的() A.古典的考试型时期

B.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C.后现代时期 D.现代时期 答案:C 13.从研究方法上看,课程研究的趋势是()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

D.既不是量的研究,也不是质的研究 答案:C 14.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 A.施瓦布 B.斯腾豪斯 C.泰勒 D.利维 答案: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答案: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案: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3.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4.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它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1)建立目的和目标;

(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 (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 (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 (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

(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①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②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③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④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1.下面的材料记述了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材料:„„曾以“乌克兰的防风林地带”课题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过程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用乌克兰防风林地带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问题。

第二阶段,根据由防风林地带的特例所获得的认识,推论出乌克兰地区的特点,而且还要掌握该地带的普遍特性和类型特性,用开拓草原这一“类型”的认识来说明一系列类似景观的本质特征,如美国中西部草原。 第三阶段,要明了草原化的过程及阻抑这一过程的努力,也即是明了人类是如何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形态诸条件下,干预自然,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要干预、改造并主宰自然。在这一阶段,教学已经由对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来了。„„

材料体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

答案:材料体现的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倡的“范例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思想是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 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教育价值:

表现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线、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转而追求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推荐第6篇: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与答案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C ) A.先知者 C.促进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B ) A.加涅 C.施瓦布

B.布鲁纳

D.奥苏伯尔 B.管理者

D.指导者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C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C

) A.课程与教学目标 C.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C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D

) A.被动适应论 C.滞后论

B.主动适应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C

) A.忠实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

) A.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B

) A.第一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D

) A.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C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C

) A.初级学习C.高级学习

B.中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C

) A.教育质量 C.教育公平

B.教育地位 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C

)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C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 C.洛克

B.卢梭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

) A.博比特 C.哈里斯

B.查特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D

) A.教不同于学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

) 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实践理性 B.学不同于教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C

) A.洛克 C.斯宾塞

B.康德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D

) A.经验 C.做中学

B.活动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D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C ) A.卢梭 C.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D

) A.连续性 C.整合性

B.阶段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C

) A.柏拉图 C.苏格拉底

B.孔子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B

) A.“因素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B.“泛智课程”说 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A

) A.斯宾塞 C.阿普尔

B.吉鲁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D

) A.STS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97-100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145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177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194-195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58-359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135-13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274-284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321-323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238-24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240

推荐第7篇: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00467试卷及答案解释完整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

A.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推荐第8篇: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4月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C.八年研究

B.解放兴趣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C.维果茨基

B.巴班斯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C.教学方法

B.教学原则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C.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C.塔巴

B.泰勒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C.巴罗

B.杰克逊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D.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B.课程审议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C.主动作业

B.反省思维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

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C.过程原则

B.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C.实践理性

B.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C.课程实施

B.课程开发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C.滞后论

B.主动适应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C.个别性

B.逻辑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C.斯金纳

B.查特斯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C.支架式教学

B.情境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C.促进者

B.管理者 D.指导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略。

推荐第9篇:k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4月答案OK

www.daodoc.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全国2002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略。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 1 -

推荐第10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一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 B )

A、《雄辩术原理》

B、《礼记 ,学论》 C、《礼记,内则》

D、《礼记,王制》

2、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C

A、《普通教育学》

B、《教学与发展》

C、《大教学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美国学者( C )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A 杜威 B 布鲁纳 C 博比特 D泰勒

14、( A )年学制标志着现代课程的开始

A 1912 B 1896 C 1914 D1922

4、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 音乐、天文和( D )

A 代数 B 比喻 C 会意 D 几何

5、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一般分前言、(B

)、实施建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教学功能

D、教学模式

6、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最现实的社会因素是( D )

A、技术的发展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7、各科学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这一原则体现了选择小学课程内容应具有的(B )原则。

A、基础性

B、实用性

C、时代性

D、综合性

8、( A)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9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B )

A.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C自评价与他评价

D.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10、.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A)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11、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D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1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3、程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B

A布鲁纳

B斯金纳

C沙塔洛夫

D仲衡

14、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5、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B

A、定向规范功能、诊断鉴定功能、激励改进功能

B、导向规范功能、诊断鉴定功能、激励改进功能 C、导向规范功能、诊断鉴定功能、分析改进功能 D、导向规范功能、诊断筛选功能、分析改进功能

16、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区别是(A

A、指导作用和灵活性不同

B、指导作用和性质不同 C、方向和性质不同

D、方向和灵活性不同

17、下面哪一项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D ) A、备课

B、课外辅导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上课

18、下列哪些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D)

A整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 灵活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9、以“儿童中心”和“从做中学”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苏格拉底

20、就教学模式构建的重心而言,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B)

A由单一的多样 B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C由刻板到灵活 D有被动性到主动性

21、教学方法的分类不包括(C)

A直观性教学方法 B实践性教学方法 C引导性教学方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

22、运用研究法的关键是教师要( D )

A善于提问 B做好谈话后总结工作C运用启发性谈话 D 设计好问题

23、(A)原则是选择教学手段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A 教学最优原则B健康和安全原则 C经济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24、当前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影响到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技术主要有(C) A多媒体技术、网络通用技术、虚拟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 B 多媒体设计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C多媒体技术、网络通用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D 多媒体设计技术、虚拟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

25、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变革的程度和影响变革的因素。这种观点是美国学者(D)课程论专家的观点 A菲吕马克B麦克米伦

C夸美纽斯D富兰

26、美国课程专家(A)总结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即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和自中而上策略

A麦克尼尔

B泰勒C 杜威 D博比特

27、下面那个教育家认为迅速愉快和彻底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和基本要求。(A) A夸美纽斯B泰勒C杜威D斯宾塞

28、优化教育的一般标准不包括(D)

A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B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C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优化 D教学模式的优化

29、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A)

A、现象、问题、规律

B、过程、方法、手段

C、现象、方法、手段

D、过程、规律、问题 30、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

A、知识、学生、社会

B、学科、内容、科目

C、教师、学生、内容

D、方法、目的、内容

3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A)

A、忠实、适应、得过且过、创生

B、混合、创生、灵活

C、适应、混合、得过且过

D、忠实、灵活、创生

32、被认为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是(C)

A、杜威 泰勒

B、斯宾塞 舒伯特

C、菲吕马克 麦克米伦

D、菲吕马克 泰勒

33、教学目标的功能不包括(D)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标准功能

D、认知功能

34、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B)

A、决策

B、审议

C、理解

D、建构

35、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是(D)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36、“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C)

A、斯金纳

B、赞可夫

C、罗杰斯

D、布鲁纳

37、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C)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38、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不包括(C)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学生的知识经验

D、学科的发展

39、课程评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D)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

D、以上三者

4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制约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的因素的是(B)

A、教学任务和目标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学习者因素

15、制约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的各种因素中(A)以有效发挥教学手段为目的

A、教学任务和目标

B、学习者因素

C、教师因素

D、其他因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判断说明题

1、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的。

答:错,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指导作用不同,灵活性不同。

2、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没有什么区别 答:错。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第三,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第四,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课外拓展活动也受到重视,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是一样的 答:错。

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动作。因此,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上位概念,任何一种方法都可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

4、课堂教学是各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正确)

5、课程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错误,把课程改为课程内容)

三、简答题

1、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否定规律。

2、优化教学大纲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1)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教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 实习法 实验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研究法

5、什么是课程目标?有何价值取向及形式取向?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有: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类型有: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四、论述题。

1、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不足?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改进?

答:不足: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导致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如何改进:(略)

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来源一: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当代社会生活需要时刻注意不要漠视学习者需要的个性差异,不能把成人认为的学习者需要等同于学习者自己的需要。

来源二:当代社会生活用品需要。确定当代社会生活需要时刻注意三条原则:(1)民主性;(2)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3)教育先行。

来源三:学科的发展。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理清以下问题:(1)知识的价值是什么?(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3)谁也没有想到知识最有价值? 五.材料分析题。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地于强调学科本、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门类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要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答: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为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课程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第11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电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 电气学科教学课程 为主要研究对象。

2、《电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电气学科 教材 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 的能力。

3、电气学科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这个教学系统由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客体)三个要素组成。

4、从教学相长的观点看.教师既是知识信息的 传播者 ,又是知识信息的 接收者 。

5、要使教学系统功能最佳,必须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客体)这三者组合最佳。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即让学生通过电气学科教学过程,能借已已有的知识

去获取新知.并使学习成为一种 思考活动 。

7、所谓"两全一化",即面向 全体 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 全面发展 ,使学生具有健康活泼的个性化。

8、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称为 科学观察 。

9、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从而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这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称为 科学调查 。

10、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

实施、整理、总结 这四个步骤。

11、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科学实验 。

12、在运用 科学思维 方式研究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学科理论、观察和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育与教学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

13、电气学科研究所强调的能力有: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自学

与 创新 能力。

14、科学实验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 纯化 研究对象,还可以 强化 研究对象。 15.如果某物理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 求异法 。

16、在不同场合下考察相同的物理现象,若这些场合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条件,这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

求同法 。

17、若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一个共同条件,而所研究的现象不出现在另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条件,这条件就是所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 求同求异法 。

18、为了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包含客观真理,科学家们总体现出一种高尚的 情感、对科学执着的 态度 ,创造出的学科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很高的 价值 。

19、电气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要求参与者具备的 求真务实 科学态度。

20、若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等归为图式,则外部刺激(新经验)能被学习者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就称为 同化 。

21、若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等归为图式,则外部刺激(新经验)不能被学习者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学习者从而改变、调整甚至排除原有的旧图式而建立新图式,这称为 顺应 。

22、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有清醒的意识,能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脱离教师独立思考,能从书本所呈现的内容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分析出意义,这种学习称为

自主 学习。

23、学者王坦认为 合作 学习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的教学策略体系”。

24、学生在接受新的电气学科教育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对各种电气物理现象与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称之为 前概念 。

25、学生在学习电气学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会在情境、思维习惯、处理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称之为 迁移 。

26、人们推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某种倾向性和专注性称之为 思维定势 。

27、人们把从事某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归结为认识与该项活动有关的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8、人的智力因素可以归结为观察、记忆、想像、思维和 注意 。

29、人的非智力可以归结为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和性格。

30、电气物理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个体在与 电气物理环境 相互作用中认识电气物理世界的过程。

31、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指: 教学过程 中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的正确、准确与先进。

32、教学原则中的实践性指:由 物理学科 特点和学生决定的教学实践;由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紧密联系所决定的教学实践。

33、教学原则中的趣味性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而且共同创设愉快的 学习情境 。

34、教学原则中的全面性指:电气学科教学中.师生在认识和 做法 上要考虑周全。

35、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 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和实现条件。

36、认知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是: 操作或阅读 ---诱导---再操作与练习操作或阅读

---发现---理解。

37、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

的倾向;且新学习的内容能够与学生己有的 知识 结构 联系起来,称之为意义学习。

38、根据学生学习形式的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划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一个阶段,即发现活动。

39、根据知识学习的性质的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划分为意义学习和 机械学习。

40、若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等归为图式,则外部刺激(新经验)能被学习者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就称为 同化 。

41、若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等归为图式,则外部刺激(新经验)不能被学习者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学习者从而改变、调整甚至排除原有的旧图式而建立新图式,这称为 顺应 。

二、判断题

1、学习者已有的各式图式不适应新的外部刺激,他能动地"调节"、"改变"旧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称同化。

2、外部刺激被学习者纳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过程称顺应。

3、所谓的“自主”,就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自我调节,就是自始自终积极参与,并保持认知灵活性。

4、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之间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

5、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正迁移才能转化为能力。

6、经验概括的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的负迁移。

7、“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观。

8、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

9、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计划或类型。

10、科学探索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1、提问为一种惩罚,或让学生尴尬的一种教学手段。

12、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人与物、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的最佳效果是教学的有序和发挥整体功能。错

13、导入、讲解、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三环节。

14、可使客观题题目覆盖面广、取样大,能全面地考察所学习的内容。

15、客观题能有效地测量到学生选择、组织观点的技能和某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选择明显正确的答案作为选择题的干扰项。

17、主观题给学生提供了下一个充分发挥自己阐明问题及选择解法的能力的空间,使其创造力得以表现。

18、主观题在评分中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信度通常较高。

19、当学习者对外部刺激不能纳入原有图式时产生不平衡惑,并经历自己的思考去完成对原有图式的改变、调整甚至排除,这是一种自我调节过程。

20、以自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称为元认知。

21、通过分析、对比,分清一类电气物理现象和过程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的东西,为定义(描述)概念打下基础,这是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22、在形成概念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弄清概念的内涵(实质)和外延(适用范围)。

23、电气学科规律的教学大体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24、任何口头的说法或者手势,只要能引起学生回应或回答就是有效问题。

25、无固定答案、存在结构缺陷,无明确解题途径的问题称为封闭性问题。

26、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重新说明或组织的问题是复杂性问题。

27、在提问中更多地注意抽象概念的使用,以检查学生的答案能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问题是简单问题。

28、由于人和工具以及环境或理论所引起实验测量的误差称绝对误差。

29、相对误差常将小数写成分子是1的分数,称精密度等级。

30.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均小则.其精确度高,且二者的算术和反映测量的可信度或精确度

三、多项选择题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其行为表现为 ABD A : 注重引导学生 B : 尊重学生

C : 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D : 注重对学生的指导 E : 重视与同行的合作

2、电气学科教学论与以下哪些学科有直接的关系 ABE A : 教育学 B : 心理学 C : 逻辑学 D : 哲学 E : 物理学

3、电气学科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BCE A : 课堂气氛 B : 教师 C : 学生 D : 教学媒体 E : 电气物理世界

4、电气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AC A :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 B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C : 面向全体和重视个体差异 D : 学生智力水平与知识难易 E : 学生实践经验与理解知识

5、电气学科教学中要体现的基本理念是 ABCD A : 面向全体学生 B : 面向生活 C : 联系实际 D : 突出探究 E : 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化

6、教学方法的特点有 ABCDE A : 科学性 B : 多样性 C : 综合性 D : 发展性 E : 实践性

7、关注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教学模式有 ABC A : 成功教育教学模式 B : 创新教学模式 C : 合作教学模式 D : 反思性教学模式 E : 丰富教学模式

8、电气学科教学过程的中心是 CDE

A : 观察 B : 实验 C : 形成概念 D : 掌握规律 E : 建立电气物理知识结构

9、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 BCD A : 学生中心 B : 教师中心 C : 课本中心 D : 课堂中心 E : 知识中心

10、实验课教学目的在于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ABE

A : 实验知识 B : 实验操作

C : 电气物理观念 D : 电气物理思维 E : 实验能力

11、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有 ABCDE A : 好奇心 B : 质疑的习惯 C : 探索的习惯 D : 求异的习惯 E : 有恒心

四、单项选择题

1、电气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D A : 交往过程 B : 操作过程 C : 活动过程 D : 认识过程

2、属于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B A : 演示法 B : 讨论法 C : 实验法 D : 发现法

3、在加工信息时倾向于对事物独立作出判断,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C

A : 内向 B : 外向 C : 场独立 D : 场依存

4、电气学科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是 D

A : 明确物理现象 B : 形成物理概念 C : 掌握物理规律 D : 解决物理问题

5、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C A : 赫尔巴特 B : 布鲁纳 C : 杜威 D : 施瓦布

6、人本主义理论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是 C A : 研究性学习B : 探究性学习C : 有意义学习D : 合作学习

9、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是 A A : 皮亚杰 B : 苛勒 C : 罗杰斯 D : 杰根

1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 : 皮亚杰 B : 杜威 C : 罗杰斯 D : 杰根

五、简答题

1、简述STS思想的内涵。答: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科学提供知识、解决理论问题;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何谓难度?通常用哪种两种来计算试题难度?

答:难度即难易程度,它主要反映试题是否符合受测者的实际水平。表示题目难度的指标称难度指数P,通常用两种方法来计算试题难度。 (1).用试题的答对率(通过率)计算难度。

(2).用某题测试的平均分x与该题的满分W之比计算难度。

3、何谓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一般在什么范围为宜?

答:区分度指试题能否很好地将受测者的水平区分开来的重要指标,亦称鉴别指数D。一般认为0.4以上的区分度就已经很好了,而0.2一下的区分度的试题就必须改进或淘汰。

4、何谓假说?假说在建立学科理论之前起到什么作用?

答: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简称假说。 作用:(1)使研究工作有目的,有计划。

(2)可以把科学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5、何谓“心理换位”? 过“换位”,谈谈你对“构成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活跃成分是学习兴趣”的理解,即从学生角度谈谈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答: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换位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择取有针对的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人作为一种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

6、为什么说“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

答:首先,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过程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通过过程,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其次,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看结果只看过程。最后,做事情必然有过程,但未必都有结果。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和结果对其的依赖性可以证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为什么说“比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答:学会只是一个基本要求,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会学,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就比如老师教导学生,他不会每道题都教你,但是他会教你解题的方法,掌握了某种规律,学会了方法,那碰到同类型的题目也会举一反三,也就说只有你会学了,那你也就学会了!

8、为什么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好的方法,才能学习到更多知识,会了捕鱼的方法,才能捕到更多的鱼。学习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将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谓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会自动实现的。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 。

9、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系统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要素?

答:作为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可视为学习的媒体;作为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信息反馈,依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时还存在教中有学、教学相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又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所以,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

10、什么叫标准化测验?编制标准化测验电气学科试卷有哪些步骤?

答:标准化测验是按系统的科学程序、具有统一的比较标准,即命题、施测、评分、分数的解释等过程都有严格的标准,从而能对误差做严格控制的考试。 一般由七个步骤:(1)明确测验的目的和目标

(2)明确试题的形式

(3)制定命题计划

(4)编选题目

(5)组合试卷

(6)编制标准答案,确定评分标准

(7)规定施测指导语

六、论述题

1、试就电气学科所强调的能力,谈谈你对电气技术教育能力的思考。

2、为什么说“电气学科教学方法的讨论既涉及到教师的教法,又涉及到学生的学法”?

3、如何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4、试述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这个论述题就靠大家自己发挥了!!!!)

第12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 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 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 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 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 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 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 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 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 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 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 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 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 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 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 4-207 A.接受性学习B.社会性学习C.自主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 5-212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C 5-216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B 5-224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B 5-231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C 5-242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C 5-246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B 5-261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C 6-275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A7-31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D 7-317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B 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C 7-329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D 8-337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C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8-348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 8-355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2-103 答:(1) 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新知识的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

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3-177 答:(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4-190 答:(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

性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3)学习者是知识与

文化的创造者。(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6-293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

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

和教育的统一。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8-340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

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

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 1-54 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

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 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 5-265 答:(1)留级制度会带来很多教育问题:留级制度给被留级的学生带来很大

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了学生的成就动机;留级带来很大的教育浪费。

(2)降低学力水准暂时适应了差生的需要,却使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一部

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

其结果是学生基本上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能力分组只有具备两个前提才有意义:第一,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是不可改变的。第二,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并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 目前的教育学、

心理学发展水平根本做不到这两点。 能力分组是一种人为地使儿

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6-274 /279 答:(1)此材料所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2)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观点:1.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

“经验课程”。2.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

进的过程”。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4.教师

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4)课程创生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1.增进对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变革等内涵的理解。 2.引起老师和学

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经验及成长的重视。3.增进对教师和学生

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的角色的认识,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

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13篇: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 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B、呈现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 ) 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 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高速度原则 B、高难度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习者的经验 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 A、综合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 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 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 )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

一、

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第14篇:全国4月自考行政管理学试卷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行政管理学》试卷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行政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 )1-18 A.公共能量场 B.分权制衡 C.公共利益 D.公共服务

2.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D )1-11 A.马克斯·韦伯 B.赫伯特·A·西蒙 C.法约尔 D.泰罗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理论的共同特征是( A )1-18 A.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 B.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 C.主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为研究对象 D.重点研究组织原则与制度问题

4.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是( C )2-32 A.微观行政环境 B.中观行政环境 C.宏观行政环境 D.局部行政环境

5.雷格斯认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模式是( B )2-35 A.融合型行政模式 B.衍射型行政模式 C.棱柱型行政模式 D.人治型行政模式 6.下列属于行政权力主体的是( A )3-60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7.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 B )3-70 A.执行性 B.公共性 C.有限性 D.强制性

8.“守夜人\"政府时期的基本主张是( A )4-99

A.“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B.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C.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D.政府应“有所进,有所退” 9.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指( B )4-99 A.政府调控 B.市场机制 C.财政机制 D.价格机制

10.我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是( C )5-133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11.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必须服从行政组织的一切合法的规定、命令,服从行政管理机构的指挥与领导,这体现了行政管理机构的( D )5-128 A.合法性 B.主体性 C.执行性 D.权威性

12.在我国,现行的机关档案管理制度是( C )6-176 A.分级管理,单位自治 B.统一管理,市场化运作 C.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D.单位自治,分类管理

13.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并依法监督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属于( C )6-180 A.社会行政管理 B.文化行政管理 C.工商行政管理 D.宏观经济行政管理 14.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属于( D )7-202 A.联邦制 B.分权制

C.委员会制 D.行政首长负责制 15.当任务较为复杂,或者下属能力、水平无法把握时,最适宜采用的授权方式是( C )7-215 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弹性授权 D.制约授权

16.省级卫生厅对市级卫生局的监督属于( B )8-259 A.行政监察 B.主管监督 C.立法监督 D.审计监督

17.最典型的事后监督是( A )8-254 A.国政调查制度 B.行政许可制度 C.听证会制度 D.司法审查制度

18.在现阶段,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强调的重点是( D )9-286 A.经营 B.技术 C.控制 D.服务

19.经济方法的核心是( B )9-268 A.经济制度 B.物质利益 C.思想教育 D.道德引导

20.行政法律规范最基本的功能是( A )10-297 A.规范与控制 B.组织与调节 C.改革与稳定 D.发展与进步

21.我国行政道德体系最基本的准则是( C )10-299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社会稳定为中心 C.为人民服务 D.依法行政

22.行政绩效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 D )11-329 A.制定评估标准 B.确定评估内容 C.成立评估机构 D.确立评估指标体系

23.根据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分部化的公平是指( C )11-334 A.一对一的个人公平关系 B.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公平关系 C.同一类别下的公平关系 D.团体或次级团体所要求的公平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发展始终坚持的中心是( C )12-373 A.政治改革 B.机构改革 C.发展经济 D.维护稳定

25.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属于行政发展的( B )12-370 A.结构重组 B.功能调整 C.行为变革 D.技术革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有( BCE )1-16 A.强调集权管理 B.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管理 C.在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D.强调政府的回应性 E.在公共服务中坚持顾客导向

27.一般认为,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ABCE )2-37 A.经济力量 B.社会经济结构 C.经济体制 D.政权组织形式 E.科技发展水平

28.下列属于单一制国家的有( BC )3-82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E.印度

29.强势政府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ABCD )4-102 A.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B.兴办国有企业

C.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 D.强化社会管理职能 E.强调自由竞争

30.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行政管理机构包括领导机构、执行机构,还有( ABCDE )5-134 A.监督机构 B.咨询机构 C.信息机构 D.辅助机构 E.派出机构

31.财务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DE )6-168 A.预算管理 B.会议管理 C.机构管理 D.会计管理 E.审计管理

32.行政沟通行为的主要特点有( BCD )7-220 A.单向性 B.交互性 C.媒介性 D.目的性 E.有偿性

33.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有( ABCDE )9-265 A.权威性 B.强制性 C.具体性 D.层次性 E.无偿性

34.以产生方式和运行机制为标准,行政管理规范一般可以分为( AD )10-291 A.行政法律规范 B.行政技术规范 C.行政组织规范 D.行政道德规范 E.行政人员规范

35.内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ABCD )12-361

A.政府始终把自身的改革同自身的生存结合起来,危机意识比较强 B.强调公共部门的民营化

C.注重将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文官制度有机结合 D.行政改革与发展大多是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进行 E.行政改革忽视本国国情,主要借用其他国家的模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简述政党影响行政系统的主要途径。2-47 答:

(1)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

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3)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37.简述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改革的主要原因。3-86 答:

(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38.简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程序。5-140 答:

(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 (2)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

(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39.简述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7-202 答: (1)在体制设计上,行政首长不仅有权召集和主持本级行政组织的常务会议以及全体会议,而且在对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时,是在充分展开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由行政首长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形成行政组织的决定。

(2)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运行程序上首先是民主,然后才是集中,所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40.简述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12-366 答:

(1)行政组织的演化 (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我国行政监督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8-258 答:

一、一般监督

1、上下级监督

2、职能监督

3、主管监督

二、专门监督

1、行政监察

2、审计监督

42.试述行政绩效评估的功能和作用。11-326 答: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5

43.2009年10月,孙某开车行驶至其所在公司附近的路口时,路边一名男子称病请求孙某载他去医院。孙某见其言辞恳切,便让他上了车。上车后,那名男子主动谈车费,孙某没吭声,男子就叫停车,并掏出10元钱扔在驾驶台上,同时左手拔车钥匙,左脚踩刹车板。孙某还没有从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中回过神来,便看到从一辆车上跳下

七、八个人,卡脖子、反扭手臂将他强行拖下车,并将其带至区交通执法大队。其间,一名戴“执法”臂章的人拿出一式三份的文件要孙某签字,但却用手捂住文件内容。孙某觉得自己本是做好事,却被视为违法,拒不签字,但最后因“内急”上厕所,只好签了字。随后,孙某被认定为“涉嫌非法营运”,并被给予扣车、行政罚款1万元的处分。孙某觉得冤枉,想申述事情原委,却不被听取。万般无奈之下,血气方刚的孙某砍掉了自己的手指头,以证清白。

其实,此事件在A市不是个案,以往也曾多次出现过身穿便装的执法人员假装求助过往车辆顺道搭载而被实施处罚的现象。此类现象在当地被称为“钓鱼执法”,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与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A市政府责成区政府迅速查明事实,经调查,认定该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更好地规范行政权力,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依法行政,区政府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并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同时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对直接责任人追究相应责任。

问题:(1)行政权力的基本特性有哪些?3-70 答:

(1)公共性 (2)执行性 (3)有限性

(2)结合案例,运用行政权力行使方式有限性的原理,分析“钓鱼执法”现象的错误所在。3-74-75 答:

(1)虽然任何权力都以暴力等强制力量为基础,但政府在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不能无节制地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行政权的行使、行政决定的执行与实施并非必定要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强制力量只是在穷尽其他一切手段后,作为一种备用手段和一道最后屏障。强制力本身所固有的侵害性和破坏性,要求其行使必须慎重。本案例中执法人员假装求助过往车辆顺道搭载,以这样的暴力方式来执法,是违反了其有限性的本意。

(2)行政权力方式的有限性还体现在,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不受行政权力的任意侵犯,必须在程序方面对行政权力进行限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必须按照法律预设的方式、方法、步骤进行。任何权力活动都会有一定的条件和规范,特别是对于与国家权力联系紧密的行政权力活动,往往要求有明确的前提条件和行使规范,这些条件和规范在现实活动中就是程序性限制。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的实际运用涉及行政活动的行为尺度的适当性,因此它需要一定的程序进行控制,限制掌权者恣意、专断地行使权力。程序通过合理的方式排除偏见和不必要的社会影响,促使参与各方互相配合,相互制约,保证权力行使者在责任的约束下进行活动。本案中所谓的执法人员卡脖子、反扭手臂将他强行拖下车,并将事主带至区交通执法大队,这本身就是没遵循程序来办事。

第15篇: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2、怎样学习课程与教学论(26)(简) 答: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1、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

3、专业技能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1、学必有思

2、以思促学

3、学而知思

(三)注意扩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

1、要读写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2、要丰富课程和教学论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3、看看专业杂志

4、要多看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总之,学习永无止境。

第二章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6)(简或填) 答:外在因素:社会、儿童和知识;内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规律。

3、了解我国和西方古代学校课程(41)(选)

第三章

1、课程目标的涵义(61)(名)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观和任务指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

2、课程目标的取向(62)(填) 答: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特点:个性化、开放性)

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二)(78)(选、简) 答:

(一)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二)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第四章

1、什么是校本课程(101) (名) 答: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3、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环节(112)(简) 答: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确定负责人(重要基础)。

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制度,保证教师有时间和兴趣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或是把专家请进来,或是把教师送出去,提高教师的素质。

4、建立课程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吸纳各方人士献计献策。

5、定期组织研讨,形成良好的校本培训机构。

第五章

1、教学的定义(123或125)(名) 答: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125)(填) 答:教学内容;学生;教师

3、古、现代教学及其特征(135)(填) 答:古代教学是人类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着人类教学的一般特征,又深深打上了古代社会的历史烙印。

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一认为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

4、一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现代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模式、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心理学、脑科学对现在教学的支撑)。

2、现在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4、优化教学的含义(名)及其策略(144)(论) 答:含义:首先,优化教学是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的。其次,优化教学是革故鼎新的结果。最后,优化教学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总之,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

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策略:

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总之,优化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其中,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则是一些基本的策略。教学规律是基本依据,试验和改革是基本形式,主体性是力量源泉,只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方面,才能具体有效地优化教学活动。

第六章

1、教学目标定义(名)及其功能(153) (选或填) 答: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2、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165) (选或填) 答: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3、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170)(简) 答:

1、误把学习内容当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第七章

1、教学模式的定义(176) (名) 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执行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途径(176) (选或填) 答:结构:

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特点:

1、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途径:演绎式和归纳式

5、了解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及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182)(选或填) 答: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教学模式。

1、学导类教学模式;

2、目标类教学模式;

3、创造类教学模式;

4、情境类教学模式;

5、技能类教学模式。

6、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85) (论) 答:

1、由单一到多样。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的样式和类型而言的。当前教学模式的种类正在由单一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发展的这一趋势可以从其演变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以教学模式类型的数量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集大成地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后经他弟子的改造,形成了对世界教育影响极大的五段教学模式,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以知识和经验的授受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②、两大主要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的时期。③、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两者并重。这一特点主要是就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而言的。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即演绎式和归纳式。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构建的重心而言的。不论是“教的模式”还是“学的模式”,实际上都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单维构建。现代教学理论则认为,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相结合和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的实质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前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从教与学双方的整体联系上来构建教学模式。这是当代教学模式与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

4、由刻板到灵活。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执行的程序和阶段而言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具有典型意义而又相对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可仿效的标准样式和标准的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比较严格的操作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现代教学模式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注意教学模式向灵活性的方向发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型等的不同,同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其操作程序应该是有差异的。这是现代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因此,在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一方面要遵循模式;另一方面又要超越模式。

第八章

1、什么是教学方法(196) (名) 答: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199) (填或简)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

3、了解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207) (选或填) 答: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第九章

1、教学手段的含义(215) (名) 答: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活动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

2、了解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220) (填) 答:

1、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2、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5、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现代化(233) (论) 答:首先,教学手段现代化和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比如,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时候,就会要求所有的劳动者都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二原有的言传身教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社会的要求了,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进行变革。其次,最直接影响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社会因素还是技术的发展。没有新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教学手段现代化。还有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最现实的社会因素是经济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状况会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形式和内容。最后,除了社会和经济条件外,教学手段现代化还和教育系统自身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关。比如,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不能保证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抽象的学习内容无法通过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手段得以有效地传递;传统的教学条件也无法保障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等。所以就要求教育手段必须依赖新技术进行更新,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系统的要求不断

提高,新技术使用费用降低,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

第十章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243) (名)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结构。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248) (简) 答: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十一章

1、教学评价的含义(269) (名) 答: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阶段、功能(270) (填和选) 答:阶段:传统考试时期;教育测验阶段;教育评价阶段。

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了解教学评价的类型(273) (填或选) 答: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275) (论) 答: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中小学教学评价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获得了积极成果。具体表现在:

一、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提倡形成性评价;

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倡综合学力考查和质量综合评定;

三、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改革措施。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正在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呈现出以下重要

的发展趋势:第一,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现代教学评价不仅仅有管理功能,而且有教育功能。第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第三,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第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五,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6、学绩测验编制的基本要求(283) (填) 答:有效地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8、学生学业成就质性评价常用方法(285) (填) 答:

1、观察;

2、表现性测验评价;

3、成长记录袋

9、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内容与方法(289) (填) 答: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

1、基于方式和手段区分的评价方法。a、量表评价法;b、综合分析法;c、调查法;d、随堂听课评价法。

2、基于评价主体区分的评价方法。a、督导评价;b、学生评价;c、同行评价;d、教师自评。

十二章

1、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298) (名) 答: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2、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300) (填) 答:目标到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301) (填) 答: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311) (论) 答: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时间优化意识,关注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

一、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在课前准备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案。并且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开始上课时要尽量缩短教学的过渡时间,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姣好的组织能力。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再次,

要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

二、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心理的上课变化规律,在教学时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区间,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劳,从而取得姣好的教学效果。而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五、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专注率,首先要抓住科教时机及时施教;其次是要选择恰当的实际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尤其是要提高过渡时间的效率,保障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衔接。

9、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管理策略(319) (论) 答:

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一般而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1)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2)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3)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4)行为要求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5)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加以巩固,必要时还要予以修正。2,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因为太容易就会导致厌倦,太难就会导致挫折,它们都会增加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适度选择,有助于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成功感受,进而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和优雅,增强课堂成员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

2、使用幽默;

3、创设情境;

4、有意忽视;

5、提问学生;

6、转移注意;

7、移除媒体;

8、正面批评;

9、劝离课堂;

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1,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首先,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其次,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再次,塑造新的行为模式。2,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首先,多奖少罚原则。其次,坚持一致性原则。再次,与心理辅导性结合原则。3,应用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1、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评定矫正成效。

5、塑造良好行为。

十三章

1、教学设计的特征(329) (填) 答: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42) (填) 答:

1、备考;

2、上课(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机组成部分);

4、课外辅导(必要环节);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5、备课:三项工作三种计划(342) (填)

答: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 (1)钻研学科课程标准;(2)吃透教科书(懂、透、化);(3)储备教学参考资料。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三种计划: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2、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3、编写课时计划教案

6、上课:综合课结构;(343) (填) 答: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344) (简) 答: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得好;

5、教学效果好。总之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重要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归根结底是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8、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344) (简) 答:

1、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程序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

2、选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

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关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

4、作业应该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6、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

第16篇:《课程与教学论》A卷答案

初等教育学院 2013—2014学年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题(计5题,每题2分,共10分) 1.优化教学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教学的最佳状态。

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3.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四、简答题(计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教育的

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四段教学法”之所以会对后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其理论根据也正在于此。

9、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答: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10、说课的内容?

答:1.展示课题(你要说哪本书哪一节的内容)

2.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章节的联系 3..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要求:

4.教学对象的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等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难点 : 6.教法和学法

7完整的教学过程(课堂思路,步骤,环节) 8.板书设计

10、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答:1.符合认识规律 2.符合教学原则 3.符合教学目标 4.符合内容特点 5.符合学生特点 6.符合教学法特点 7.符合教师特点 8.符合教学环境 9.符合高效教学要求 10.符合动态生成的特点

五、论述题(计1题,每题15分,共15分)

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12级特殊教育班的同学在特殊学校见习时,某位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说什么是教学方法并且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区别?(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并且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10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上问题。 答:1.教学方法的作用:

①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③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④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技巧:

①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 ②不断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部分③联系回忆,即时温故知识

④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小组竞赛,提高教学的效率

⑥教学方式创新,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做游戏,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A卷答案)

⑦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六、案例分析题(计1题,每题10分,共10分)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学生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思维的催化剂。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3分)

(二)生动有趣的操作,具体的实践感受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小学生的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单纯的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不可取的,效果也不好。(3分)

结合案例分析(4分)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A卷答案)

第17篇:课程与教学论14答案

答: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

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 ,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 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

除了文字教材是系统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必须选用以外其他媒体是学习课程的辅助媒体,我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了以下几种:

音像教材一般都\"少而精\",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教材中有些学习的内容,当我通过文字教材难以理解清楚时,可能需要看与该内容相关的教学录象或VCD,或听关于该部分内容的录音讲解。

CAI课件目前有自测联系,模拟实验和重,难点解析等几种,一般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以求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也选择了利用CAI来帮助我的检查,复习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直播课堂,网络和VBI教学资源的特点是更新快,信息传递及时,基本上能够同步地给学生以必要的学习信息和辅导,我会定时收看和浏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策略。

文字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媒体,又是联系其他媒体和学习资源的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字教材将主教材和辅导教材合二为一,这样的教材不仅系统的讲授知识,而且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会及时提醒我注意和思考,或提醒我将该知识点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或给予思路,方法的提示等,这种教材更方便自学。

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小组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信息的资料,听面首辅导课,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努力判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做好听课的笔记,做好平时作业,完成集中实践环节。

以上就是我的自主学习计划,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有了这份计划,我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方向,我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完善这份计划,使自己的学习更加的有条不紊。小组讨论后学习意见

一、课程初识阶段

1、时间安排:开学后第一个月

2、学习任务:了解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活动安排,熟悉文字教材的编写体例,确定辅导及补充学习的教材,与当地辅导老师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二、课程研修阶段

1、学会参与网上学习活动

2、按照当地辅导老师的安排,充分使用好形成性考核作业手册开展自学

3、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帮助学习

4、关注并争取参与直播课堂教学学习

5、保证时间参加当地的面授辅导学习

6、尽可能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

总之,作为一门课程,而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正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为我日常教学工作指明了较为明确的理论目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对我来说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其实根本不是问题。

答:

一、课程目标编制的实例: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Let\'s read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两封电子邮件。

2.了解一些有关英语信封的书写知识。

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my pen pal\"。,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

【课题】Unit 4 I have a pen pal

【教学重点】

1.阅读let\'s read部分中的两封电子邮件。

2.了解一些有关英语信封的书写知识。

3.正确书写本课重点句型,并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难点】

1.本课的难点是能理解、认读句子:My twin sister Ann likes drawing pictures and making kites.We look the same, but we don\'t like the same things.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

2.本课难点是英语信封的书写格式与中文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写反。

【教具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课件、动画素材。

2.两个信封,分别用中文格式和英文格式写好。

3.学过的单词短语的卡片。

【教学过程】

1、Warm up (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播放第六单元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倾听。

(2)学生试着说出歌词。

(3)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跟读歌词。

(4)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唱歌曲, 一边表演,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短语。

2、Review (复习)

活动二:拼词比赛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播放课件,画面中快速闪动不同的画面,可以以一秒钟更换一张的频率进行一分钟。

2.画面内容为前面两节课所学的动词短语的图片。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画面,出示学生没有见过的画面最好。

3.课件停止后,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快速地记下看到的单词短语。

4.一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5.教师再次播放课件,30秒钟后停止。学生再次记录。

6.30秒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几次反复。同时可以选显示文字或不显示文字。

8.教师利用课件,带领学生自己订正答案。

3、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活动三:了解网络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

你上过网吗?你上网通常做什么?

你知道哪些网站?

网络有什么功能?

你知道什么是电子邮件吗?

你发过电子邮件吗?

电子邮件有什么优点?......

2.学生自由说一说。

3.教师连接网络,让学生看一看。

4.如果没有条件上网,教师出示课件:将新浪、搜狐、雅虎等几个知名网站的首页制成课件,让学生看一看。

5.教师可以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应如何使用。

活动四:阅读理解

教学参考时间:5-6分钟

1.教师出示Dalin,Xiaolin;Zhang shu and Zhang Ren的照片。

2.提问:Do you remember them?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twins.They look the same.

3.教师说:Today, we are going to know two more twins.

4.学生打开书,或看课件中的课文。

5.布置任务:Let\'s read the first e-mail,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6.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封电子邮件。

7.教师说句子,学生判断正误:

Liu Yun is Alice\'s new pen pal.

Alice likes swimming, diving and making kites.

Alice\'s twins sister Ann likes drawing pictures.

8.学生回答,教师订正答案。

9.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信的主要内容。

10.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跟读课文。

1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

12.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学生纠正自我发音。

活动五:做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5-6分钟

1.教师播放课件中第二封电子邮件。

2.学生听录音。

3.出示以下练习:

练习一:圈出听到的单词:

(1)画面中间为空白或第二封电子邮件的图。

(2)画面四周无序排列以下单词:mom dad sister brother grandma grandpa swimming diving singer teacher reporter doctor worker playing the violin listening to music riding a bike making kites writing emails Australia China Canada

(3)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圈出或点击单词。

4.练习二:听课文,完成拼图:

(1)刚才圈对的单词以拼图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

(2)周围出现写有课文其他部分的拼图块。 (3)教师点击声音开关,播放课文录音。 (4)学生听录音,完成拼图。

(5)拖动周围的小拼块,放入正确位置。

(6)摆放正确,拼块留下;不正确,拼块飞回原处。 (7)全部拼好后,自动播放课文录音一遍。 5.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6.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朗读。 7.学生展示,学生间相互评价。 活动六:回答问题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p48。 2.两人一组讨论,订正答案。 3.教师播放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4.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s活动,教师订正,记忆句型。

4、Let\'s play ( 趣味操练 ) 活动七:连词组句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播放课件:画面上出现一组幻灯片,每张幻灯片上有一个单词。2.鼠标连接每张幻灯片。

3.用鼠标点击任意两张幻灯片,他们的位置就互相交换。

4.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幻灯片的方法,使幻灯片上的单词连成一句话。

5.如果连不对,幻灯片就不播放。完成正确之后,幻灯片播放,并读出句子。 6.参考题目:

(1)hobby what is your (2)same we look the but don\'t like the same we things (3)you something tell me about (4)fun be Australia must (5)like playing writing the I violin and emails 以上句子都选自教材,可以找到声音的出处。

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活动八:小知识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请学生在纸上用中文替Alice写一个给 Liu Yun的信封。 2.相互检查,看是否写对了。 3.请学生看p54的信封。

4.问学生:这是谁写给谁的信?

5.教师订正答案:这是Alice写给 Liu Yun的信封。

6.请学生与刚才用中文写的信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7.小组讨论。

8.汇报讨论结果:写信人收信人的位置不同。 地址的写法不同。

9.请学生试着写一个给教师的信的信封。

10.相互检查,教师订正答案。

活动九:练一练

教学参考时间:4-5分钟

1.完成活动手册P35 6。

2.学生打开书,阅读对话。

3.学生尝试进行回答问题的练习。

4.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答案。

5.教师播放录音,或配套课件。

6.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

7.教师请学生订正答案。

8.如果学生能力能够达到,可以让学生朗读。

9.学生完成练习,写在书上。

10.如果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口头回答,然后再写。

11.教师订正答案。

活动十:小结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2.教师展示板书内容,带读重点句。

3.学生将板书内容抄写在练习本上。

4.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单词短语进行替换造句练习。

二、对本课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目标的讨论论点:

讨论点一:本课教学目标是否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讨论点二: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讨论点三: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讨论点四: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小组讨论后总结: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基本符合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内容,比较成功,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可适当修改,添加表现性目标,如:给好朋友写一篇简短的电子邮件等。

三、讨论的情况:

本组成员针对四个讨论论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课教学目标中以行为目标为主。教学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也能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但是课程目标中缺少表现性目标。

四、自己吸收到的观点

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同,指导的范围就不同,目标的类型不一样,针对的对象也各异,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目标的都应该具备相同的功能,就是通过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的过程和方法,并且成为评价教育活动结果的一种标准。

五、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后,我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深刻意义: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答: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

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 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 ,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

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

? 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具体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评估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并构建目标体系,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组织有关人员、专家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展调查和评价,修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3、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掌握文本编写的方法。

(二)实施阶段:( 2010年1月起)

1、2010年1月:

撰写调查报告,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编写校本课程文本、课程纲要。

2、2010年2月:

①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需求和学校、社区特色资源,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

②开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验证,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形成校本课程纲要。

③审核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活动方案等。

④形成校本课程教师操作文本。

⑤形成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3、2010年3月:

上报我校校本课程所有资料。根据审核意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操作文本资料等文本进一步进行评估、整理、完善。

(三)小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2010年11月)

1、撰写工作总结、研究报告。

2、修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教师操作文本。

3、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研究的资料,对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修订。

在上述三个阶段内,我们明确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家长的愿望,摸清了教师的业务专长,把握了学校周围环境和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校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我们的家乡、民族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艺术探究领域、安全与心理教育四个方面。课程内容的来源如下:\"我们的家乡\"部分的相关资料从镇政府处取得;\"民族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艺术探究领域\"和\"安全与心理教育\"部分从国内有关的报刊、杂志、书籍、音像资料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评价方法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师生参与过程、学习过程、创新过程。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校本开发与实施的主要成果:

1、学校教师合作形成了本校校本课程课本《我爱祖国,我爱家》。

2、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与实施,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对课程开发方案,提出讨论的要点:

讨论点一: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讨论点二: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讨论点三: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讨论点四: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小组讨论后修改意见: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体现教育的服务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未能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讨论后有方案中得到及时修改,方案中增加学习内容:我们的家乡。

二、讨论的情况:

本组成员针对四个讨论论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体现教育的服务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未能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自己吸收到的观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预设内涵就包括要充分利用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内以及学校外社区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师生身边现有的各种资源,最大额度的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有效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后,我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我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内容,但这个主要内容的线索,也就是重点内容的提示,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是我们要强调的,本课程的实践运用价值很强,因而我们要充分重视活学活用,也就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层面的信息,将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专门进行必要的深入的学习,并且加以运用,以课程学习促进实践的发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二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三可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提高学习的能力水平,引导我们深化学习更多的东西。

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其实就是要努力去做到将教材和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第18篇:课程与教学论答案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P40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P77

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P159

4、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P145

5、简述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P126

6、简述学习的几种隐喻。

(1)“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即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刺激反应的强化,可以加强学习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是与受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

(2)“学习是信息加工与知识获得”

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借助合理的科学方法,人们将对这种心理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像埃斯蒂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与此同时,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加工理论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的。 (3)“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

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社会性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了学习者在到达个人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分享。这是“有意义学习”属性之一“合作”的一个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是通过协商过程共享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的。社会协商是社会建构主义解释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通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以建构、发展知识来学习。具体包括:

1、关于学习条件。首先,社会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先前经验的意义。其次,关注知识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情境。知识的意义总是情境性的,知识源于现实,知识寓于现实,知识用于现实,知识的理解需要相关的感性经验(主要通过社会协商获得),知识的建构不仅依靠新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而且需要学习者与相应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作用,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2、关于学习过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英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珀尔·欧尼斯特(Paul Ernest)也指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中心论点: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的意义的社会协商。两位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的主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部分主张不是各自独立,零乱组合,而是相互依存地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有一主导思想贯穿其中。这一主导思想是:承认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存在并可被认知,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主客体间的互动),充分利用符号、语言、活动等中介或个体被中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获得持续发展。 (5)“学习是实践的参与”

这个没找到,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用行为主义解释的,如果将实践看做是经验的话。但好像用社会学习理论中亲历学习解释也是可以的。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6)学习是联通

1、提出背景:(1)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同时,网络也带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为联通提供了前提。

(2)学习工具、方式和学习资源的转变。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或纸质书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团队交流学习等获得知识。

2、知识观 (1)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就如管道中的石油,不断流通,管道就是联通的各个结点; (2)知识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等。

3、学习观 (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2)学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它主张个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中;

4、实践观 (1)认为“不知道”不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做的过程; (2)对联通中结点的重视,强调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后,在网络中的各个联通的结点要及时的更新,否则结点有可能会断掉。

5、创新观

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

6、对课程整合的启示

(1)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时代而作适应性的调整,如以前要背诵的或者要记忆的知识,现在有网络的存在,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搜索到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联通主义中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下放给放落中的结点的学习观。

(2)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二、论述题:

1、比较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必选)P130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 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 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 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 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 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一)趋势: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四、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新型意义上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的课程改革措施

1、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 为课程改革立法; 为了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引起整个国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工作来部署, 实现从教育蓝图到政府法案的实质性转变。

2、建立课程问责制度, 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整体工程, 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贯彻落实不力甚至随意篡改的现象, 执行结果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 行动方案缺乏科学研究, 课程方案改革在推行过程中不断走样等问题,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按国家课程计划实施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 因此, 要求加强领导, 合理组织,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地方政府要以国家赋予的权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真正做到“ 有所为”和“ 有所不为”。

3、,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

在纵向维度上, 应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教育财政制度, 那些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政府或学校应该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 从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在横向维度上, 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要着力改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县和乡( 镇) 两级政府, 而这两级政府财政又相对薄弱, 导致政府支持教育财政严重匮乏的局面; 要突破传统观念,借鉴别国经验, 激活民间资本, 逐步建立教育捐赠制度, 完善各种教育基金, 如贫困学生基金、教师教育基金、图书馆专用基金等。此外, 要为特定的教育项目提供专项拨款, 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农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 课程资源建设等专项经费。最后, 要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改革效益和社会监控的经费预算、使用和审核制度。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4、建立评价系统, 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素质, 如果从横向与其他行业相比较的话, 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 其实课程改革真正的瓶颈是评价, 是管理。

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 评价的组织和管理维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尤其是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各司其职的评价系统

5、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 提高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等。 明确研究与决策的关系。为了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研究与决策的主体应适当分离。一方面, 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但不能取代决策, 决策要以研究为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研究, 需要决策者的独立判断。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 为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作为决策者应该首先意识到所有的决策都应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 特别是事关如此复杂的课程改革的决策, 绝不能“ 想当然”、凭经验。

3、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适。P107

4、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创新教学的一种表现,使教师的教学能在一个更高平台上展开,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使地理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大,使学生及时了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了解地理科学的实际应用,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决策能力,可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可以将知识讲授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平时的教学经验及今天的学习谈谈如何开发周边的课程资源并用于教学中。

一、开发和有效利用图像的课程资源

运用图像来进行地理的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地理事物,解决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用冬季风的示意图,这冬季风的示意图非常形象直观,它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冬季风的来源,冬季风刮的风向,以及它离我们国家哪个地方是非常近的,所以说给学生的印象是非常直观形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二、开发和利用多媒体的课程资源

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地理课程的情境,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三、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

电视和广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动的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某地理教师在电视上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后,组织学生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等。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探究活动,尽管他们提出的答案很不完善,,但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将使他们永生难忘。

科技馆、少年宫、工厂、农村、科研单位是社会科学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但在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时,目的性应该明确。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这些地方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样的参观往往具有科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组织。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5、LICC范式课堂观察框架

(1)学生学习(L) 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2)教师教学(I) 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C) 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C) 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课堂观察LICC范式从当前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实用主义,通过对课堂的解构,倡导教师组建不同的合作体,采用类似科学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LICC范式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研究范式,旨在推进人们对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范式”指涉的三大核心要素:共同体,问题域,解题方法或思考方法我们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分解课堂观察LICC 范式。

(一)教师课堂观察合作体

教师的专业事务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个人实践,二是合作实践。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 务活动,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课堂观察主要不是教师的自我观察,也不是教师个体随意去“观”别的教师的课,而是指有组织、有准备、有程序的专业活动,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团队或小组才是合作体。据笔者研究发现,一个合作体必须至少拥有四个元素: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

(二)问题域:课堂教学的解构

课堂的四个要素(见下图):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课堂观察LICC 范式的命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另外三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图中的箭头表明各要素 间的关系。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将每个要素分解成5 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 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 观察点”。这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

(三)解题方式:课堂观察的程序

在明确了主体层面的“合作体”和内容层面的“问题域”后,范式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解题方式”了。在库恩看来,运用这一层面上的范式能使常规科学解决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所以,范式可以“提供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工具”。[10]

一个范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工具来解决疑难的科学问题;作为听评课的新型范式,一项专业的研究活动,课堂观察同样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在研究方法层面有两层意思。其一,课堂观察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通过解构课堂,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二,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让上课教师陈述内容主题、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结果检测等,以便观察者确定有针对性的观察点。课中观察主要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以便自己收集更可靠的证据,并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收集那些可以作为关键性证据的课堂实录,或记下自己的思考。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最后,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指向教学改进的、针对此情此境此教师的建议和对策。

四、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与局限

课堂观察LICC 范式隶属观察/评论范式,它坚持科学实用主义,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倡导基于证据的研究,推崇评论中的对话与分享,指向教与学行为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在课堂研究范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 1.丰富了有关课堂的知识

LICC 范式的成就之一是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4个要素。其中“学生学习”占据中心地位,其他3个要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每个要素被分解成5 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成3~5 个可供

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观察点”。这种对课堂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2.提供了一套程序与技术

LICC 范式规定了课堂观察的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延续性,克服了传统听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同时,还提供了观察点确定、观察与记录工具的开发、数据处理与推论、课例编制等技术,体现了教师研究的专业性。 3.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

LICC 范式的专业性标志就在于,课堂观察的对象主要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的。因此课堂观察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观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为例,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 岁的9 人教研组,通过4 年来的课堂观察,在教研系统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该组获奖论文有39 篇,其中,省、市级一等奖6 篇;发表论文18 篇,其中核心期刊14 篇;出现了人人有奖、人人发表论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开展课堂观察把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了:从坐而论道“写”论文变 成了起而行之“做”论文。

(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范式既是历史的,也是过程的。毫无疑问,课堂观察LICC 范式在课堂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它也存在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科学共同体而言,LICC 范式主要倡导的是教师同伴间的合作,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因此,共同体的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如此看来,这种知识很可能是个人的、本土的、零散的,而不是公认的、普适的、系统的。就问题域而言,该范式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普遍的、抽象的问题。就解题方法而言,没有现成统一的工具或方法,证据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或使用工具的人,这样的证据也有可能是不 够严密的,因此其可靠性也是一个问题。

第19篇: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第20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二[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一,选择题

1,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C )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生要标志。

A.《教学论》 B.《大教论》 C.《大教学论》 D.《大教育论》

2.(C )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A.课程 B.教学 C.课程与教学 D.教育与课程

3.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维活动的作用,多方面展开( D )等思维活动,从而在有效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下接受知识。

①分析 ②对比 ③归纳 ④概括 ⑤抽象 ⑥质疑 ⑦猜想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4.“现代教学论”是以(D )谁的教学论为代表的。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杜威

5.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体系完整,有鲜明的学科建设意图,影响巨大,学术界常把( D )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6.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B )的安排。 A.学科 B.进程 C.科目 D.知识 7.教学内容是课程的( C )组成部分。 A.基本 B.主要 C.重要 D次要

8.制定课程计划时,哪个不属于它一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C ) A.整体性 B.基础性C.自主性 D.开放性 9.课程标准就是指(A )课程标准。 A.学科 B.科目 C.教学 D.知识 10.学科强调的是( B )。

A.分科的形式 B.知识的内容 C.知识的分类 D.分科的内容 11.世界上最早的课程(D)

A隐性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和能力课程 D.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12我国古代学校课程(C)

A七艺 B.四经五书 C.三百千千 D.三千千千

13.我国现代课程开始的标志(A) A.1912年的课程计划 B.废除科举 C.创办新式学校 D.举办教会学校 14.按课程组织形式分类的课程类型(C)

A.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B.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B) A.知识 B.学制 C.儿童 D.社会

16、课程目标是根据------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B ) A教育前景 B教育宗旨 C教学目标 D教育价值

17、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A )

A普遍性目标 B意义性目标 C本质性目标 D工具性目标

18、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C )

A学校 B教师 C学生 D家长

19、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和-----是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B ) A人的发展 B学科的发展 C教材的编制 D课程标准的要求

20、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和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A ) A基本来源 B基本因素 C基本目的 D基本思路

21、教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A) A、1)教学内容 2)学生 3)教师 B、1)教学内容 2)媒体 3)方法 C、1)教学内容 2)课程 3)环境 D、1)教学内容 2)目的 3)反馈

22、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以及什么? (C) A、现代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形态 B、现代教学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体系 C、现代教学是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D、现代教学是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23、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什么? (B)

A、1)社会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B、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C、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质量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D、1)社会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质量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2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是?(A) A、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B、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C、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D、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25、优化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 B ),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 A、从理论出发 B、从整体出发 C、从人文为主出发 D、从教学目标出发 26以下哪一项不是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功能:( D ) A 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标准功能 D 综合功能 27教学目标的设计, 应遵循基本原则除了以下( D)外 A 整体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 基础性原则

28布卢姆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以下哪一个不包括在内:(D ) A 认知领域 B 情感领域 C 动作技能领域 D 知识领域 29以下哪个不是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D )

A 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B 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 C 学科教学目标 D 行为性目标 30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 知识和理解 B 运用和分析 C综合和评价 D收集和整理

31.在教学方法的分类中,以语言传递为 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以下(D )不属于该类。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练习法

32.在运用谈话法时,教师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换言之,教师应(B) A设计好问题 B善于提问 C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D注意讲授时的时间

33.发现学习法是(C)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A夸美纽斯 B沙塔洛夫 C布鲁纳 D斯金纳

34.自学辅导教学方法的操作有五步,它是(B) A讲,读,练,知,结 B启,读,练,知,结 C 启,读,练,演,结 D讲,读,练,演,结

35.以下不属于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是教学方法的(D) A 启发性 B现代化 C 函变化 D传统性

36、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 A)、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A.程序 B 思维 C 目标 D 动作

37、纵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 A)

A.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兴趣与普及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B.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

C.班级授课制的兴趣与普及 综合教学 D.个别教学 教学组织多样化 综合教学

38、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A)

①班级授课制 ②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③复式教学 ④综合教学 ⑤多媒体教学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39、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C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C复式教学 D综合教学 40、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C )

①目的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 ④组织得好 ⑤教学效果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④⑤ 二,判断说明题

1.以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前各种教学方法改革得基本趋势和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答:正确。启发式教学特别强调:第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第二,确立学生为主体得教学观;第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等;第四,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得信息交流和反馈;第五,强调实行教学民主。 2.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育得基本形式。

答:正确。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得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得经济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3.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样的概念。

答:错误。教学目标是教学母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其主要区别是:第一,指导作用不同;第二,灵活性不同。

4.学科等于科目。

答:错误。学科是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科目是指教学科目。科目强调的是分科的形式,而学科则更强调只是得内容。 5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答:错误。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得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得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得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忠实取向,适应去想和创生取向,得过且过取向等不同方式。 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2.什么是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3.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1)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2)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和“研究化” (3)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4)教学方法的主题化和个体化 (5)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教学方法的函变性 4,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1)发展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教学最优化原则 5健康与安全原则 四,论述题

1、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

答:定义: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如何运用: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

(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

2、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3)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6分。

五,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 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

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牛、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枚的课程。

答:正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 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

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了学 校课程体系,把学科 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 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4月全国课程与教学论试卷答案
《4月全国课程与教学论试卷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