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试卷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及答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4 07:57:59 来源:教学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38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P267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我发现手指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妙用,如在教授《Shapes》时,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摆出各种图形、画出各种图形,边说边摆,学生就会兴高采烈的摆来摆去、画来画去。在画图形时我又把图形与单词的发音结合起来,如triangle有三个音节,我们正好是三笔把它画完,学生边画边有节奏的把这几个单词说出来,很快就可以记住了。当他 们对单词初步掌握后,就可以让他们玩我画你猜的游戏,即用手指在对方的背后画图形让对方来猜。经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单词。由于是自己参与活动,再学起来、说出来时就会更加起劲,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任务,书上的知识就会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88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

(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92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37-244 (举例并从以下观点中选择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教学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因人施教”。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笔者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两层进行英语教学.对两层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课文中有大量单词和词组。还有重要的句型,所以背诵课文对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很有必要。对B层学困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单词和词组,理解课文.能使用简单的英语句子就行。只要求背诵或熟读重点课文。听力和阅读部分只要求达到及格水准。对A层学优生,要求他们在单词词组的默写上尽量做到全部拼写正确。在小组活动中担任组长,承担较多的 2 听说任务。每篇课文都要会背.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听力、阅读和写作训练。作业也适当分层.减少B层学生的作业量,只完成最基础的口头和书面作业。增加A层学生听说读写的作业量。这样通过减少或增加学生压力.帮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成就动机”,是推动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 6.试述国内外主要教学方法。P262-266 (1)国内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国外方法:发现式教学法;范列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

二、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有位老师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课时,只用了一张朋友们聚集在福楼拜家高谈阔论的图片及几框写有阅读要求的文字幻灯片,让学生讨论,指出图片中每个人物的姓名,并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结果整堂课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运用某几个方法导课的。

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

导课设计应以体现目标、明确重点为原则。它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很自然、很轻松地进入课文学习环节,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 自然完成过渡,达到师生互动的准备要求。

我在教学中常用三种常见的导课模式: (1)讲故事,做对话。这样的导课模式适用于记叙或者说明性的文章。比如“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一文,教师可以设计好如下一组问题,和学生进行对话: ① Do you know something ofHalloween? 3 ② When is Halloween? ③ If you’re a child in England,what will you do that night? ④ Wh at do children wear that night? ⑤ Doyouthinkitisfimny? ⑥ Why do the children knock on their neighbours’doors? 这些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会跃跃欲试,动口动脑,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2)课件和影片的运用。这样的导课模式适用于有关人物传记、地理、历史事件的文章。当前的新教材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非常贴近时代生活,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

因此,也非常适合采用课件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获取新知识创造条件。 (3)运用实物和图片。这种导课模式适用于记叙、说明和议论性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衣服、帽子、图片等道具的使用来引入文章教学,或者设计小品,在实际的情景中引出常用的语句,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得到体验,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导课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导课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当堂课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真实需要。只有真正为课文的整体教学服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表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4.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教育目的。课程、教学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

价值观。课程与教学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知识论。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4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5.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之作为必修课。初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合理并存的课程结构。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纵向的课程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给予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适度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域、学校差异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原理教给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综合化推向深入,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方案”;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6、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5 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7.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长期人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但是布卢姆的分类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分类领域层次过多、分类过细,而教学过程中并非如引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较难适用。

三、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往往是从深层得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务因素的关系。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开展;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只有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它方面有关问题有明了清晰认识,才能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要加强 6 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本的特征,而不是按原有课本的理解来认识新课本;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课程改革的内容复杂的程度,对课程实施影响较大。复杂性表现在要改革的东西太多或是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大。改革的内容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但也可能因所要做的东西多而导致更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课程方案本身的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方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实施。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和价值取向。课程方案的内宾选择影响课程实施。内容应是可懂的,清楚而非模糊;课程方案的内容编排影响课程实施。是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为主线编排,还是以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进行编排;课程内容是问题 型知识多,还是陈述 型知识多;是以能力为主,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方案本身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课程方案着眼于课程理论的完善,填补某一理论空白,还是为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或是为了教师的技能适应和能力发展,都能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实施。

(2)学校内部的因素: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机构,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真正发生课程教育的地方。实施课程方案的第一步便是学校决定采用某一方案。

1)校长: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代表。在课程实施上,校长的积极参与无疑对改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施课程中教师的组织,争取多方帮助等。另外,校长对一个新方案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作为学校领导人,校长应该意识到,实施新课程方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好机会。

2)教师: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层面上,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代表,凝聚着教育理念,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可以说,任何课程理论与方案,只有被教师内化后,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之中,体现其理论价值。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一般说来,教师在理解实施的过程中很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去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有自己一套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实施的方式就有差异。只有教师对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能力,教师之间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文化之间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决策是指课程的执行者对有关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要熟悉各种教学资料,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生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因素又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

(3)学校外部的因素:

1 )家长:现代的家长比以往更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程度,家长成了影响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因素,家长的支持会促进课程的实施。

2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如果制订和调整有关的政策,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就为成功实施课程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参与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组织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提供课程实施材料,调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等。

3 )社会团体:学校改革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冲击的作用,得到必要设备和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 7 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指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为三方面: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促进课程改革深入。我国目前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取得了如课程权力下放、课程管理民主化增强等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如各级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手段老化等问题。

课程管理的模式分为三种: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三种模式是力图融合二者之长,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现出相同的趋势:民主化、规范化、弹性化、整合化及课程管理越来越受重视。

新课程中的课程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层面主要是宏观调控,制定各项课程政策与法律,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学校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根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及成果,可以看出,学校的优良改革传统、雄厚的师资力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及时支持、资金的外部支持及教师 专业发展,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有效因素与策略。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完善整体课程系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四、论述题

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优点:第一,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

弊端:第一,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8 优点:第一,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则一种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 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三)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四)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3、论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 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4、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1)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后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2)政府部门的影响。(3)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5、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

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

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 9 识结构等。(二)注意首尾呼应。要与导课相呼应,做到前后一致,使课程主线清晰。(三)做到适可而止。要避免提前或拖堂,做到按时下课。(四)注意形式多样。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结课形式。

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可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来形容: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也正好响起。这种方式看似自然而然,不讲究任何技巧,实际却往往只有那些教学艺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师才能驾驭,因为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

如《出师表》的结课:因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总结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和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先由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总结的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讲解要点,强调应掌握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如在结束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就采用总结点题法:“我们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只有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而去污染水源、毁坏树木等,这一切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6、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第一: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2) 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3 )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4 )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第二: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1) 课程设计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2) 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 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7、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纵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理 论,考察课程与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2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课堂上教师实施的课程不会完全地、一致地表现社会规定的课程文化,其中必然掺杂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 解,而或多或少地对课程进行改编。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五、论述题

1、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949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课程研制与实施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十分庞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这一时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全国使用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的份量始终偏多。特别是数学、语文等学科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占得很大。三是课 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新课改是对以往课改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改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对其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在课程设计取向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 )增 强 课程的适应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继承了以往这些研究的成果,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②施行教材编写资格审查制度;③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2) 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以往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以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 )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4)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2、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1) 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教育政策的制定在于使某种教育行为取得合法地位,从而为教育行为的实施作好准备。(2 )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集中培训将要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校长,首先使他们形成正确意识;积极引导和协助家长参与学校生活,使他们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计划、可能取得的效果向地方行政当局及社区机构介绍,取得他们的物质或精神支持。(3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4) 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 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3、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教育政策的制定在于使某种教育行为取得合法地位,从而为教育行为的实施作好准备。

2) 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集中培训将要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校长,首先使他们形成正确意识;积极引导和协助家长参与学校生活,使他们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计划、可能取得的效果向地方行政当局及社区机构介绍,取得他们的物质或精神支持。

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 依据教学目标(2) 依据教学内容(3) 根据学生变量(4) 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1) 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 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1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

6、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 依据教学目标。(2 )依据教学内容。(3) 根据学生变量。(4) 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7、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平等相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加强师生互动。

8、请谈一谈对于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的认识。

在简述自己体会到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分析下述策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

9、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 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发挥导课的作用。

导课艺术包括:(1)直接导课。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2) 故事导课。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人新课。(3) 创设情境导课。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4) 悬念导课。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5) 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6) 解释题目导课。教材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人新课。(7)演练导课。这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常用的导课方法:在上课时,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演示,或利用做实验、练习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新课。(8) 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10、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1)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3分)(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 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6 分)①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② 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③ 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6 分):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② 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论述题

1、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纵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理论,考察课程与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2)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课堂上教师实施的课程不会完全地、一致地表现社会规定的课程文化,其中必然掺杂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解,而或多或少地对课程进行改编。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2、请谈一谈自己对于生成性目标的认识。P88-91 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源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体现了师生由内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经验成长的方向。生成性目标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随时利用课堂上意外出现的教育机会,发摔教育智慧的无限创造潜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运用生成性目标指导改进教 12 学工作的情形。

3、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人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一) 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 1)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实施者对改革的认识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题— 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比如一个新课本可能会被教师错误地理解,但他们会说“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其实他们并没有了解新课本的特征。(3 )改 革 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4 )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2)政府部门的影响。(3)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4、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屯正确性等。

5、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 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 (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因而 13 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6、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 )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

(3) 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7、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 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①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 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3) 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8、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2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3 )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4) 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9、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4 班级授 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 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 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10、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 )完善课程体系(2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 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分析,加3分)

11、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

一、语言力求生动有趣。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要练习自己的口才。口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激趣的老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也很难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所以要想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就要想法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传说清朝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他去参加乡试,由于不学无术,试卷到手却什么也不会,最后到交卷的时候没辙了,就在试卷末尾写了一行歪歪斜斜的字:“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可是他不会写“亲戚”的“戚”竟写成了“妻子”的“妻”。这位主考官就相当的幽默,你猜他怎么样批改的?他批了六个字“所以我不敢娶”,他将错就错,把录取的“取”写成娶妻的“娶”。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批阅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又是怎样批改的呢?有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批语呢?

二、说话处处皆学问。

除了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外,还要注重你平时的说话,说话处处皆学问。我们在座的许多既是老师又是家长,所以我们要切记,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我们的孩子,如何开口说话。

我这儿有一个中西教育的最常见的对话,大家可以听一听: 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中国:你们几个怎么又不及格?你们几个影响了全班的成绩,知道吗?下次如果要是再不及格,你们就不用来上学了。

西方:跟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是老师讲课你们听不懂呀,还是试题太难?

听完了这样的对话,似乎很可笑,但是它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许多的老师还在重复着这样的错误,我们脱口而出的不加考虑的语言正在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希望大家在开口讲话之前,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我们的孩子,千万要想好了再说。我们要好好揣摩一下老师应该怎样讲出充满睿智的语言,然后再想一想,自己以后怎么教学。

推荐第2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 A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C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 C )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 B )

A.罗杰斯

B.布鲁纳

C.杜威

D.克伯屈

6.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C ) A.目标分析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过程分析

7.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 D ) A.主体取向的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评价 C.目标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D ) A.上课

B.被动作业

C.训练

D.主动作业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 C ) 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课程集体

D.教师

11.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称为( B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 A ) 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1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D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C.卢梭《爱弥儿》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14.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 A )

A.强调学科结构

B.强调学科知识

C.强调学生心理

D.强调学生兴趣

1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B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评价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16.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C ) A.初级学习

B.分散学习

C.高级学习

D.集中学习

17.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C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轮形课程

D.广域课程

18.“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 B )

A.地位平等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A )

A.情境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20.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C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2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B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D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2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C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24.“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C ) 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26.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 B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27.“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 A )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2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B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解放理性

2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是( B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30.“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B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1分);课程内容 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32.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33.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第三,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4.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5.按照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划分,课程与教学评价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 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的预 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1957年到80年代。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定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由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6.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优点: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儿童可以在与文化的与科学知识交 互作用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强调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价值。

不足: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它智力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的教育艺术,教师比较难适应。

推荐第3篇:幼儿园课程论(答案)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幼儿园课程》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 C )。

A.计划 B.内容 C.工具 D.方法

2、课程内容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说明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B)。A.目的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兴趣性原则 D.价值性原则

3、课程评价中评价儿童是为了(B )。

A.鉴别儿童 B.检核课程 C.评定教师 D.制定评价标准

4、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秩序感发展的高峰期大致在(C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3岁左右 D.4岁左右

5、在学前知识系统教学理论中,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形式被称为(A )。 A.上课 B.学习C.作业 D.练习

6、学问中心课程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B

A.个性成长 B.学术发展 C.身体发展 D.行为养成

7、陈鹤琴“活教育”的方法不包括(B

A.做中学 B.做中求发展 C.做中教 D.做中求进步

8、项目活动实际展开时,主题网应该(D

A.由教师操纵 B.由幼儿决定 C.固定不变 D.适时调整

9、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式应是(B

A.活动课程 B.游戏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科课程

10、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目标称为(D

A.教育目标 B.发展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行为目标

1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11、对儿童的评价内容以认知、身体动作、社会情绪,及语言为范围,这种评价属于(C ) A.保教活动综合评价 B.自我评价 C.发展评价 D.学习区评价

12、实现HIGH/SCOPE课程关键经验的主要是(A

A.幼儿在各个兴趣区的活动 B.幼儿的生活活动 C.幼儿参与“人群”活动 D.项目活动

13、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B

A.“内在需求” B.“吸收的心智” C.“图式 D.“内在敏感性”

14、根据幼儿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以及幼儿园课程目标,来选择或涉及活动,使得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地发展。这属于幼儿课程选择的(C ) A.适合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D.经济性原则。

15、编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方式不包括下述哪项 ( D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

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或标准?

答:(1)合目的性原则;(2)基础性原则;(3)价值性原则;

(4)发展适宜性原则;(5)兴趣化原则;(6)直接经验性原则; (7)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2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1、什么样的单元主题是一个比较好的主题?

答:(1)主题是幼儿喜欢的,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2)主题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3)涵盖的课程领域比较广,有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助于安排各种不同

类型的活动;

(4)具有可行性,所需材料容易获得,也比较容易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让幼儿直接参与;

(5)与其它单元之间具有连续性,能保证幼儿所获经验的连贯与完整。

2、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教师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时间问题; (2)物质——空间问题; (3)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

推荐第4篇:幼儿园课程论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

一、填空题

1.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 与隐性课程 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类型。

2.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

3.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更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较多地采用、活动 的形式。

4.在幼儿园课程中,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学科为中心和 以儿童为中心.

1.各种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异首先也主要反映在所依据的教育哲学和所确定的教育目标的不同上,主要表现为相对更强调__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_,还是相对更强调__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_,以及强调的程度如何等方面。

2.按教育活动的途径来划分,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_。

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理论家___斯坦豪斯__提出的。

4.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__作业__和__秩序__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5.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__幼儿园工作规程__》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二、选择题

1.“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

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D 大系统)在发挥作用。

2.具有(B 源自内在动机C自由选

择D 过程导向)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

3.以皮亚杰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方

案有( B 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C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 D海伊斯科普课程)

4.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是(D 心理顺序 )

5.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C 教什么)问题。。

1.受唯理派哲学思想影响的是(B.福禄贝尔设计的恩物 )

2.综合性课程的长处有(ABC )A.是由关联的课程,能对儿童各方面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联系。B.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C.能促进儿童主动的学习。

3.下列较多地被运用在艺术领域的课程目标是(B.表现性目标)。

4.在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A.儿童行为的训练者D .儿童行为的强化者 )。

5.(A.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生成性,因而它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

三、名词解释题

1.勃朗芬布朗纳所谓的外系统

外系统是指发展的人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

2.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4\\单元教学是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1.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创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3.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4.课程的全纳化,即课程服务于所有的儿童,包括一般儿童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是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创造出一个所有儿童和成人都能够学习并体会自己价值的全纳社会,使所有儿童确信自己会获得成功

四、简答题

1简述课程的四种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即科目: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

课程即经验: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课程即目标: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课程即计划: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1)逻辑顺序与

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指的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联为一体。

(3)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直线式组织指的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使前后内容互不重复;螺旋式组织指的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

3.举例说明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

活动设计的原则

(1)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程度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当

(2)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次序应尽可能与儿

童的发展程序相近

(3 )所计划的教育活动应尽可能与个体和群体儿童的需要相符合

4.简述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式,一切应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灵活地确定活动的操作步骤。

一般而言,方案教学可以包括以下3个步骤: (1)方案的起始阶段:包括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方案教学主题网络的编制。

(2)方案活动的展开阶段:在方案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双方始终处于积极互动状态之中,多种类型的活动保证了这种互动。家长的参与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方案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方案活动的总结阶段:回顾儿童在方案活动进行过程中运用过的技巧、策略以及儿童的探索过程。

1.简述日常生活活动为什么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原则,因此也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需要广泛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2)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而日常生活活动包含了潜在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对多领域课程内容的渗透和综合作用,因而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背景和来源。

2.简述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方案活动所具有的自身特点。

(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2)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3)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3.简述行为目标的运用价值和局限。 (1)运用价值:

行为目标使目标的表述具有精确性、具体性、

可操作性,提高了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行为目标的精确和具体还便于教育评价的进行。(2)局限:一些高级心理素质,如情感、态度等,很难用具体化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来反映;具体、精细的行为目标对儿童的整体发展不利。

4.简述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 (1)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 (2)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 (3)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 (4)强调活动的过程。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试分析“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的涵义及对课程和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1.(1)涵义

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结构化程度上由低

到高,形成一个连续体;

每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该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的基本状况;

同种类型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取向反映在连续体的相对位置上。

(2)启示

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各种常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特别是这些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

在具体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时,能把握该教育活动性质及在结构化程度方面所具有的弹性范围;

幼儿园课程整体的价值取向确定以后,能比较清晰和理性地组合该课程的各种教育活动。

2.举例说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要针对儿童发展的这两种水平,不要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只有走在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发展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育。

(2)举实例说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既能适合的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不仅只是去评价儿童的独立行为水平,而且能够发现儿童在各种帮助水平下的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特别强调教师在互动中应起到的作用,特别强调鹰架教学。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能正确地组织情景,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课程应有足够的弹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能及时地变化课程内容和方法。

1.试分析过程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1)过程模式的特点:j过程模式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反对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k学习是儿童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提倡主动的学习和建构;l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所应发挥的作用。(2)过程模式对幼儿园

课程编制产生的影响: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但是,过程模式赋予教师过分理想化的角色和过高的要求,使课程模式不易推广。

2.试述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及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1)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该课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即教育理念之所在,幼儿园课程的其他成分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各种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异首先也主要反映在所依据的教育哲学和所确定的教育目标上的不同上,主要表现为“相对更对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还是“相对更强调对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以及强调的程度如何等方面。(3)课程的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对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获得的强调对教师教学的学业知技能获得的强调课程目标过程取向结果取向课程内容儿童经验知识逻辑教育方法启发、诱导传递、灌输教育形式个别、小组小组、集体课程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

(4)各种幼儿园课程都能在反映课程教育理

念和价值取向的连续体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并以此作为决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等的依据。

推荐第5篇:幼儿园课程论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5 BBBAA

6-10BCCAA

二、判断题 (每空1分,共计10分) 1-5×√√×√

6-10×√√×√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 (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与他的日常生活。

(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2、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1)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向儿童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必然会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向,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会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

3、简述单元教学和方案教学的差异。

(1)与单元教学相比较,方案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方案教学以主题为综合方式的网络更具动态性,整个教育活动计划的弹性也较大。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试述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答:(1)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分) (2)日常生活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日常生活活动中和另外两类活动也是经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的。 (3分) (3)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关系

①游戏和教学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活动,两者不可相互替代。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它强调的是“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学主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任务,它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游戏和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两者永远不可能是同一的,或者是相互平行的。(3分) 1

②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们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将游戏和教学进行最优化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更为完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2分) ③在确定幼儿园课程中的哪些教育活动是属于游戏活动,哪些是属于教学活动时,并非可以简单地将活动内容和方式归为“游戏”或者“教学”。如果将纯游戏和完全结构化的(即完全按照教师计划实施的)教学看作两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无数种状态,它们反映的是游戏和教学的不同结合的程度。(3分)

④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2分)

2、谈谈你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理解。

(1)如果从活动的结构性程度对活动性质做出说明,那么可·把纯游戏视为是一种无结构的活动,把完全按照教师计划实施的教学视为是完全结构化的活动。由此,幼儿园课程中的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相应的位置,反映出不同高低的结构化程度,反映出活动中不同含量的游戏成分和教学成分。(1分) (2)低结构化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强调活动的过程。(4分) (3)高结构化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学习的目标主要由教师预定;活动主要由教师发起;活动的动机主要是教师的奖惩;强调活动的结果。(4分) (4)在幼儿园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结构化程度上由低到高,形成一个连续体,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可以在此连续体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位置。(1分)

(5)一般而言,每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该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的基本状况。(2分) (6)尽管同种类型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基本状况趋同,但是由于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等各方面原因,其结构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2分)

推荐第6篇: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467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艾斯纳 D.斯腾豪斯

8.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9.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10.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且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12.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

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3.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是

A.斯皮罗 B.维果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

A.地位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5.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场合驱动评价 C.目标游离评价 D.效果评价 16.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

A.情境、探索、会话和意义建构 B.知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C.情境、探索、知识和意义建构 D.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17.下列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A.多尔 B.麦克尼尔 C.博比特 D.阿普尔

18.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2012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D.学科课程 19.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20.认为“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的教学观可简称为 A.预成说 B.塑造说 C.外烁说 D.预备说 21.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选择教育经验 B.组织教育经验 C.确定教育目标 D.评价教育计划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2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A.学科结构运动 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4.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5.施瓦布认为,构成课程的要素有四个。这四个要素分别是

A.专家、教师、学生、教材 B.专家、教师、教材、环境 C.专家、师生、教材、环境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26.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下列学习类型按从低到高的序列排列正确的是 A.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B.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问题解决 C.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D.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 27.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

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3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克伯屈 B.杜威 C.范迪尼 D.夏皮罗

中的氧不是来自

的标记演示实验录中的氧,而是来自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0467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A 5.A 6.A 7.B 8.C 9.A 10.D 11.B 12.B 13.A 14.B 15.B 16.D 17.C 18.B 9.D 20.A 21.C 22.B 23.A 24.D 25.D 26.C 27.B 28.B 29.D 30.A

二、简答题

3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称为教学事件。(2分) 32.行为表征。(1分)特点:根据对客观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或用肌肉来表征客体。(1分) 图像表征。(1分)特点:开始能够使用心理映像作为某些客体或事件的代用品。(1分) 符号特征。(1分)特点:符号表征同它的指称物的形式具有任意性。(1分)

33.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2分)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2分)实现科学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2分)

34.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5.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2分)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2分)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2分)

三、论述题

36.价值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2分)

优点:“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其教学任务会清楚明了,者就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2分)而且,“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奖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监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1分)更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便于准确评价。(1分)总之,“行为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2012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标的达成是有益的。(1分)

缺陷:

推荐第7篇: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 A.《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编制》

B.《课程》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 A.《潜在课程论》 C.《现代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 A.教师 C.教材

B.学生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 A.教学的教育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教学的直观性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 A.古德莱德 C.斯腾豪斯

B.艾斯纳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 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 A.发现式学习C.合作学习

B.讲解式教学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 A.一般发展 C.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 A.创造性发展 C.人格的完善

B.潜能的发挥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 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C.展示

B.显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 A.奥苏贝尔 C.布鲁纳

B.赞科夫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 A.课程要素 C.课程结构

B.课程组织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 A.连续性 C.整合性

B.顺序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 A.要素课程 C.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 A.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变革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 A.拒绝取向 C.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C.质的评价

B.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 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 A.文化性 C.多元性

B.国际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 A.理性知识 C.感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情境教学 C.灌输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

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

1-5 BBBBA 6-10 BABBB 11-15 ADBDC 16-20 BADAD 21-25 BCCAB 26-30 DCBAB

二、简答题

31.(1)人是主体(1分),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2分)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1分),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2分)。 32.(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1分)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1分)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分)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1分)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分) 上述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仙姑制约的起作用。(1分) 33.内涵:

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1分)学术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2分) 特征:

(1) 学术性;(1分) (2) 专门性;(1分) (3) 结构性。(1分) 34.特点:

(1)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1.5分) (2)影响具有持久性;

(3)影响既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 (4)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35.(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 (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

三、论述题 36.定义: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2分)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2分) 特征:

(1)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 注重直接思维; (3) 注重内部动机; (4) 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37.学科课程的特征;

(1)以科学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来源(1分) (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1分) 经验课程的特征;

(1) 以学习者的经验及需要为课程目标的来源(1分) (2) 重视学习者的创造性(1分) (3) 重视学习者的整体经验(1分) (4) 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1分) 两者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分) 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1分)

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1分)

联系实际部分;(3分)只要谈到学科课程或经验课程的现状,就酌情给分。

四、材料分析题 38.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的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2分) 内涵: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2分)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分) 价值:

(1)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1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分。(2分)

(2)充分跳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分。(2分)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2分) 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观察,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跟有效地利用。(2分)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第 7 页

共 7 页

推荐第8篇: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 ,把教学语言划分为 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 ,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 ,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错)

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对)

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错)

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

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错)

6、“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对)

7、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错)

8、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9、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对)

10、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对)

1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1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错)

1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1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错)

1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错)

16、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对)

17、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对)

18、重视并直接从事教学手段研究的要首推夸美纽斯。(对)

19、语词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错) 20、形成性评价往往具有对后续阶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作用。(错)

21、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错)

22、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对)

23、实用主义强调儿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知识。(错)

24、当代教学模式将更加强调学生知识的发展 ,把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错)

25、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错)

26、比较典型的实行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27、教学评价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合性; 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答: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

二、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

四、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

五、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答: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

5、什么是教学? 答: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6、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答: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7、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答: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9、什么是隐性课程? 答: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答:(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答:情 境 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5、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 )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16、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 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17、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答: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18、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第

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

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

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

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

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

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

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

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

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

十、扩大教育规模。

19、什么是课程管理? 答: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四、论述题

1、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答:(一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与正确性等。

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并说明遵循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评分提示:列举课堂教学的实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也可以是阅读过的别人的经验,需要作出适当的描述,如什么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处理有何特别之处,收到什么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引述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原则的内容,对照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看法 ,得出遵循教学原则重要意义的认识。涉及的教学原则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分析时应结合所举实例,侧重一、二个原则来充分论述 。

3、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答:(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 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 (2) 弊端 。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 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 )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 。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一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4、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答: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 综 合 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 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5、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影响课程 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 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 :①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

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 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3) 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6、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答: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7、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答: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导课艺术的特点包括针对性、启 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等。其功能为: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等。教师常用的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

8、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答: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识

结构等。(二)注意首尾呼应。要与导课相呼应,做到前后一致,使课程主线清晰。(三)做到适可而止。要避免提前或拖堂,做到按时下课 。(四)注意形式多样。要根据不 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 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结课形式 。

推荐第9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材料)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具体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有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控。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人格健全,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认识自我、身心健康,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使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有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

1.(10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3、学习方式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一、名词解释

1、课程:(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一)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 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

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成长

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有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断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

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合协作的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三、材料分析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再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 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

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 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 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

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 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

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 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推荐第10篇: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

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

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

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

第11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C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C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C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C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A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C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B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D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C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B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C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C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B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C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C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D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D )的观点。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A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B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A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A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A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A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D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A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C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答.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答 .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二、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揭示规律 )(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礼记》 )中的(《学记》)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军事)教育和雅典的(文雅)教育。 5(布鲁纳)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教学过程)和(运行发展)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二.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C

)。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ABC)。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ABCD)。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BCD)。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CD)。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ACD)。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BCD)。

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A)。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BDE)。

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BCD)。 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v)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

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v)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X)(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

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

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④个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

②以课程内容或范围为标准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

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 五.论述题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答.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

(一)目标分解

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④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①分析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 ②目标能力的分析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四)目标表述

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答:.论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要点:

第一,综合课程建立了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的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更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上的联系,综合的方式和观念。 第二,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局限,强调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强的吐故纳新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多学科方法和视野,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综合课程强调各类知识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结构相互沟通的机会,强调开展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更好的完成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它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相同的活动方式,但他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六.材料题

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 答:1.教学方法的作用:

①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③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④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技巧:

①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 ②不断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部分③联系回忆,即时温故知识 ④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小组竞赛,提高教学的效率

⑥教学方式创新,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做游戏,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

⑦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三、2011年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可以说是在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A.奥苏伯尔B.斯宾塞C.杜威D.洛克 答案:B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精神助产术”B.“教学对话”C.“共同讨论”D.“注入式教学法” 答案:A 3.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 A.杰克逊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答案:D 4.在儿童发展的初期,儿童表征客体主要是通过() A.行为表征B.图像表征C.符号表征D.语言表征答案:A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 ) A.重视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B.仍强调科学课程

C.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不够重要 D.技术课程只在高等教育中开设 答案:A 6.“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 ) A.学校B.校长C.教师D.学生 答案:A 7.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答案:D 8.系统确立“过程模式”的是( ) A.博比特B.查特斯C.泰勒D.斯滕豪斯 答案:D 9.在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 )是指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 A.好奇心B.能力动机C.自居作用D.同伴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C 10.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 ) A.斯克里文 B.泰勒 C.布卢姆 D.艾斯纳 答案:A 11.提出外貌模式的是( ) A.泰勒 B.普罗沃斯C.斯太克D.古巴和林肯 答案:C 12.主体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利维的评价的( )

A.古典的考试型时期B.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C.后现代时期D.现代时期 答案:C 13.从研究方法上看,课程研究的趋势是( )

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D.既不是量的研究,也不是质的研究 答案:C 14.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 ) A.施瓦布B.斯腾豪斯C.泰勒D.利维 答案: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答案: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案: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3.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答案: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4.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它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1)建立目的和目标;(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 (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

(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①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②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③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④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1.下面的材料记述了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曾以“乌克兰的防风林地带”课题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过程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用乌克兰防风林地带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问题。

第二阶段,根据由防风林地带的特例所获得的认识,推论出乌克兰地区的特点,而且还要掌握该地带的普遍特性和类型特性,用开拓草原这一“类型”的认识来说明一系列类似景观的本质特征,如美国中西部草原。

第三阶段,要明了草原化的过程及阻抑这一过程的努力,也即是明了人类是如何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形态诸条件下,干预自然,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要干预、改造并主宰自然。在这一阶段,教学已经由对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来了。„„

材料体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

答案:材料体现的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倡的“范例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思想是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 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教育价值:

表现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线、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转而追求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第12篇: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2、怎样学习课程与教学论(26)(简) 答: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1、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

3、专业技能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1、学必有思

2、以思促学

3、学而知思

(三)注意扩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

1、要读写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2、要丰富课程和教学论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3、看看专业杂志

4、要多看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总之,学习永无止境。

第二章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6)(简或填) 答:外在因素:社会、儿童和知识;内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规律。

3、了解我国和西方古代学校课程(41)(选)

第三章

1、课程目标的涵义(61)(名)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观和任务指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

2、课程目标的取向(62)(填) 答: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特点:个性化、开放性)

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二)(78)(选、简) 答:

(一)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二)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第四章

1、什么是校本课程(101) (名) 答: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3、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环节(112)(简) 答: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确定负责人(重要基础)。

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制度,保证教师有时间和兴趣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或是把专家请进来,或是把教师送出去,提高教师的素质。

4、建立课程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吸纳各方人士献计献策。

5、定期组织研讨,形成良好的校本培训机构。

第五章

1、教学的定义(123或125)(名) 答: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125)(填) 答:教学内容;学生;教师

3、古、现代教学及其特征(135)(填) 答:古代教学是人类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着人类教学的一般特征,又深深打上了古代社会的历史烙印。

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一认为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

4、一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现代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模式、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心理学、脑科学对现在教学的支撑)。

2、现在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4、优化教学的含义(名)及其策略(144)(论) 答:含义:首先,优化教学是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的。其次,优化教学是革故鼎新的结果。最后,优化教学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总之,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

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策略:

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总之,优化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其中,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则是一些基本的策略。教学规律是基本依据,试验和改革是基本形式,主体性是力量源泉,只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方面,才能具体有效地优化教学活动。

第六章

1、教学目标定义(名)及其功能(153) (选或填) 答: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2、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165) (选或填) 答: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3、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170)(简) 答:

1、误把学习内容当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第七章

1、教学模式的定义(176) (名) 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执行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途径(176) (选或填) 答:结构:

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特点:

1、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途径:演绎式和归纳式

5、了解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及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182)(选或填) 答: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教学模式。

1、学导类教学模式;

2、目标类教学模式;

3、创造类教学模式;

4、情境类教学模式;

5、技能类教学模式。

6、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85) (论) 答:

1、由单一到多样。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的样式和类型而言的。当前教学模式的种类正在由单一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发展的这一趋势可以从其演变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以教学模式类型的数量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集大成地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后经他弟子的改造,形成了对世界教育影响极大的五段教学模式,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以知识和经验的授受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②、两大主要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的时期。③、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两者并重。这一特点主要是就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而言的。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即演绎式和归纳式。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构建的重心而言的。不论是“教的模式”还是“学的模式”,实际上都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单维构建。现代教学理论则认为,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相结合和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的实质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前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从教与学双方的整体联系上来构建教学模式。这是当代教学模式与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

4、由刻板到灵活。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执行的程序和阶段而言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具有典型意义而又相对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可仿效的标准样式和标准的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比较严格的操作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现代教学模式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注意教学模式向灵活性的方向发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型等的不同,同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其操作程序应该是有差异的。这是现代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因此,在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一方面要遵循模式;另一方面又要超越模式。

第八章

1、什么是教学方法(196) (名) 答: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199) (填或简)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

3、了解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207) (选或填) 答: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第九章

1、教学手段的含义(215) (名) 答: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活动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

2、了解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220) (填) 答:

1、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2、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5、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现代化(233) (论) 答:首先,教学手段现代化和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比如,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时候,就会要求所有的劳动者都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二原有的言传身教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社会的要求了,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进行变革。其次,最直接影响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社会因素还是技术的发展。没有新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教学手段现代化。还有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最现实的社会因素是经济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状况会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形式和内容。最后,除了社会和经济条件外,教学手段现代化还和教育系统自身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关。比如,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不能保证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抽象的学习内容无法通过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手段得以有效地传递;传统的教学条件也无法保障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等。所以就要求教育手段必须依赖新技术进行更新,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系统的要求不断

提高,新技术使用费用降低,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

第十章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243) (名)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结构。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248) (简) 答: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十一章

1、教学评价的含义(269) (名) 答: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阶段、功能(270) (填和选) 答:阶段:传统考试时期;教育测验阶段;教育评价阶段。

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了解教学评价的类型(273) (填或选) 答: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275) (论) 答: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中小学教学评价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获得了积极成果。具体表现在:

一、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提倡形成性评价;

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倡综合学力考查和质量综合评定;

三、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改革措施。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正在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呈现出以下重要

的发展趋势:第一,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现代教学评价不仅仅有管理功能,而且有教育功能。第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第三,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第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五,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6、学绩测验编制的基本要求(283) (填) 答:有效地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8、学生学业成就质性评价常用方法(285) (填) 答:

1、观察;

2、表现性测验评价;

3、成长记录袋

9、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内容与方法(289) (填) 答: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

1、基于方式和手段区分的评价方法。a、量表评价法;b、综合分析法;c、调查法;d、随堂听课评价法。

2、基于评价主体区分的评价方法。a、督导评价;b、学生评价;c、同行评价;d、教师自评。

十二章

1、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298) (名) 答: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2、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300) (填) 答:目标到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301) (填) 答: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311) (论) 答: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时间优化意识,关注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

一、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在课前准备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案。并且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开始上课时要尽量缩短教学的过渡时间,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姣好的组织能力。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再次,

要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

二、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心理的上课变化规律,在教学时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区间,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劳,从而取得姣好的教学效果。而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五、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专注率,首先要抓住科教时机及时施教;其次是要选择恰当的实际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尤其是要提高过渡时间的效率,保障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衔接。

9、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管理策略(319) (论) 答:

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一般而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1)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2)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3)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4)行为要求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5)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加以巩固,必要时还要予以修正。2,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因为太容易就会导致厌倦,太难就会导致挫折,它们都会增加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适度选择,有助于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成功感受,进而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和优雅,增强课堂成员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

2、使用幽默;

3、创设情境;

4、有意忽视;

5、提问学生;

6、转移注意;

7、移除媒体;

8、正面批评;

9、劝离课堂;

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1,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首先,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其次,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再次,塑造新的行为模式。2,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首先,多奖少罚原则。其次,坚持一致性原则。再次,与心理辅导性结合原则。3,应用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1、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评定矫正成效。

5、塑造良好行为。

十三章

1、教学设计的特征(329) (填) 答: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42) (填) 答:

1、备考;

2、上课(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机组成部分);

4、课外辅导(必要环节);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5、备课:三项工作三种计划(342) (填)

答: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 (1)钻研学科课程标准;(2)吃透教科书(懂、透、化);(3)储备教学参考资料。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三种计划: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2、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3、编写课时计划教案

6、上课:综合课结构;(343) (填) 答: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344) (简) 答: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得好;

5、教学效果好。总之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重要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归根结底是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8、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344) (简) 答:

1、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程序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

2、选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

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关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

4、作业应该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6、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

第13篇:《课程与教学论》A卷答案

初等教育学院 2013—2014学年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题(计5题,每题2分,共10分) 1.优化教学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教学的最佳状态。

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3.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四、简答题(计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教育的

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四段教学法”之所以会对后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其理论根据也正在于此。

9、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答: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10、说课的内容?

答:1.展示课题(你要说哪本书哪一节的内容)

2.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章节的联系 3..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要求:

4.教学对象的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等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难点 : 6.教法和学法

7完整的教学过程(课堂思路,步骤,环节) 8.板书设计

10、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答:1.符合认识规律 2.符合教学原则 3.符合教学目标 4.符合内容特点 5.符合学生特点 6.符合教学法特点 7.符合教师特点 8.符合教学环境 9.符合高效教学要求 10.符合动态生成的特点

五、论述题(计1题,每题15分,共15分)

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12级特殊教育班的同学在特殊学校见习时,某位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说什么是教学方法并且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区别?(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并且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10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上问题。 答:1.教学方法的作用:

①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③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④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技巧:

①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 ②不断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部分③联系回忆,即时温故知识

④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小组竞赛,提高教学的效率

⑥教学方式创新,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做游戏,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A卷答案)

⑦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六、案例分析题(计1题,每题10分,共10分)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学生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思维的催化剂。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3分)

(二)生动有趣的操作,具体的实践感受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小学生的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单纯的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不可取的,效果也不好。(3分)

结合案例分析(4分)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A卷答案)

第14篇:课程与教学论14答案

答: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

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 ,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 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

除了文字教材是系统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必须选用以外其他媒体是学习课程的辅助媒体,我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了以下几种:

音像教材一般都\"少而精\",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教材中有些学习的内容,当我通过文字教材难以理解清楚时,可能需要看与该内容相关的教学录象或VCD,或听关于该部分内容的录音讲解。

CAI课件目前有自测联系,模拟实验和重,难点解析等几种,一般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以求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也选择了利用CAI来帮助我的检查,复习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直播课堂,网络和VBI教学资源的特点是更新快,信息传递及时,基本上能够同步地给学生以必要的学习信息和辅导,我会定时收看和浏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策略。

文字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媒体,又是联系其他媒体和学习资源的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字教材将主教材和辅导教材合二为一,这样的教材不仅系统的讲授知识,而且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会及时提醒我注意和思考,或提醒我将该知识点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或给予思路,方法的提示等,这种教材更方便自学。

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小组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信息的资料,听面首辅导课,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努力判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做好听课的笔记,做好平时作业,完成集中实践环节。

以上就是我的自主学习计划,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有了这份计划,我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方向,我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完善这份计划,使自己的学习更加的有条不紊。小组讨论后学习意见

一、课程初识阶段

1、时间安排:开学后第一个月

2、学习任务:了解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活动安排,熟悉文字教材的编写体例,确定辅导及补充学习的教材,与当地辅导老师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二、课程研修阶段

1、学会参与网上学习活动

2、按照当地辅导老师的安排,充分使用好形成性考核作业手册开展自学

3、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帮助学习

4、关注并争取参与直播课堂教学学习

5、保证时间参加当地的面授辅导学习

6、尽可能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

总之,作为一门课程,而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正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为我日常教学工作指明了较为明确的理论目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对我来说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其实根本不是问题。

答:

一、课程目标编制的实例: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Let\'s read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两封电子邮件。

2.了解一些有关英语信封的书写知识。

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my pen pal\"。,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

【课题】Unit 4 I have a pen pal

【教学重点】

1.阅读let\'s read部分中的两封电子邮件。

2.了解一些有关英语信封的书写知识。

3.正确书写本课重点句型,并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难点】

1.本课的难点是能理解、认读句子:My twin sister Ann likes drawing pictures and making kites.We look the same, but we don\'t like the same things.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

2.本课难点是英语信封的书写格式与中文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写反。

【教具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课件、动画素材。

2.两个信封,分别用中文格式和英文格式写好。

3.学过的单词短语的卡片。

【教学过程】

1、Warm up (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播放第六单元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倾听。

(2)学生试着说出歌词。

(3)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跟读歌词。

(4)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唱歌曲, 一边表演,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短语。

2、Review (复习)

活动二:拼词比赛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播放课件,画面中快速闪动不同的画面,可以以一秒钟更换一张的频率进行一分钟。

2.画面内容为前面两节课所学的动词短语的图片。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画面,出示学生没有见过的画面最好。

3.课件停止后,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快速地记下看到的单词短语。

4.一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5.教师再次播放课件,30秒钟后停止。学生再次记录。

6.30秒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几次反复。同时可以选显示文字或不显示文字。

8.教师利用课件,带领学生自己订正答案。

3、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活动三:了解网络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

你上过网吗?你上网通常做什么?

你知道哪些网站?

网络有什么功能?

你知道什么是电子邮件吗?

你发过电子邮件吗?

电子邮件有什么优点?......

2.学生自由说一说。

3.教师连接网络,让学生看一看。

4.如果没有条件上网,教师出示课件:将新浪、搜狐、雅虎等几个知名网站的首页制成课件,让学生看一看。

5.教师可以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应如何使用。

活动四:阅读理解

教学参考时间:5-6分钟

1.教师出示Dalin,Xiaolin;Zhang shu and Zhang Ren的照片。

2.提问:Do you remember them?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twins.They look the same.

3.教师说:Today, we are going to know two more twins.

4.学生打开书,或看课件中的课文。

5.布置任务:Let\'s read the first e-mail,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6.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封电子邮件。

7.教师说句子,学生判断正误:

Liu Yun is Alice\'s new pen pal.

Alice likes swimming, diving and making kites.

Alice\'s twins sister Ann likes drawing pictures.

8.学生回答,教师订正答案。

9.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信的主要内容。

10.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跟读课文。

1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

12.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学生纠正自我发音。

活动五:做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5-6分钟

1.教师播放课件中第二封电子邮件。

2.学生听录音。

3.出示以下练习:

练习一:圈出听到的单词:

(1)画面中间为空白或第二封电子邮件的图。

(2)画面四周无序排列以下单词:mom dad sister brother grandma grandpa swimming diving singer teacher reporter doctor worker playing the violin listening to music riding a bike making kites writing emails Australia China Canada

(3)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圈出或点击单词。

4.练习二:听课文,完成拼图:

(1)刚才圈对的单词以拼图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

(2)周围出现写有课文其他部分的拼图块。 (3)教师点击声音开关,播放课文录音。 (4)学生听录音,完成拼图。

(5)拖动周围的小拼块,放入正确位置。

(6)摆放正确,拼块留下;不正确,拼块飞回原处。 (7)全部拼好后,自动播放课文录音一遍。 5.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6.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朗读。 7.学生展示,学生间相互评价。 活动六:回答问题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p48。 2.两人一组讨论,订正答案。 3.教师播放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4.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s活动,教师订正,记忆句型。

4、Let\'s play ( 趣味操练 ) 活动七:连词组句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播放课件:画面上出现一组幻灯片,每张幻灯片上有一个单词。2.鼠标连接每张幻灯片。

3.用鼠标点击任意两张幻灯片,他们的位置就互相交换。

4.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幻灯片的方法,使幻灯片上的单词连成一句话。

5.如果连不对,幻灯片就不播放。完成正确之后,幻灯片播放,并读出句子。 6.参考题目:

(1)hobby what is your (2)same we look the but don\'t like the same we things (3)you something tell me about (4)fun be Australia must (5)like playing writing the I violin and emails 以上句子都选自教材,可以找到声音的出处。

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活动八:小知识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请学生在纸上用中文替Alice写一个给 Liu Yun的信封。 2.相互检查,看是否写对了。 3.请学生看p54的信封。

4.问学生:这是谁写给谁的信?

5.教师订正答案:这是Alice写给 Liu Yun的信封。

6.请学生与刚才用中文写的信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7.小组讨论。

8.汇报讨论结果:写信人收信人的位置不同。 地址的写法不同。

9.请学生试着写一个给教师的信的信封。

10.相互检查,教师订正答案。

活动九:练一练

教学参考时间:4-5分钟

1.完成活动手册P35 6。

2.学生打开书,阅读对话。

3.学生尝试进行回答问题的练习。

4.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答案。

5.教师播放录音,或配套课件。

6.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

7.教师请学生订正答案。

8.如果学生能力能够达到,可以让学生朗读。

9.学生完成练习,写在书上。

10.如果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口头回答,然后再写。

11.教师订正答案。

活动十:小结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2.教师展示板书内容,带读重点句。

3.学生将板书内容抄写在练习本上。

4.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单词短语进行替换造句练习。

二、对本课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目标的讨论论点:

讨论点一:本课教学目标是否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讨论点二: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讨论点三: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讨论点四: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小组讨论后总结: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基本符合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内容,比较成功,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可适当修改,添加表现性目标,如:给好朋友写一篇简短的电子邮件等。

三、讨论的情况:

本组成员针对四个讨论论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课教学目标中以行为目标为主。教学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也能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但是课程目标中缺少表现性目标。

四、自己吸收到的观点

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同,指导的范围就不同,目标的类型不一样,针对的对象也各异,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目标的都应该具备相同的功能,就是通过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的过程和方法,并且成为评价教育活动结果的一种标准。

五、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后,我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深刻意义: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答: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

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 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 ,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

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

? 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具体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评估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并构建目标体系,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组织有关人员、专家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展调查和评价,修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3、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掌握文本编写的方法。

(二)实施阶段:( 2010年1月起)

1、2010年1月:

撰写调查报告,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编写校本课程文本、课程纲要。

2、2010年2月:

①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需求和学校、社区特色资源,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

②开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验证,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形成校本课程纲要。

③审核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活动方案等。

④形成校本课程教师操作文本。

⑤形成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3、2010年3月:

上报我校校本课程所有资料。根据审核意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操作文本资料等文本进一步进行评估、整理、完善。

(三)小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2010年11月)

1、撰写工作总结、研究报告。

2、修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教师操作文本。

3、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研究的资料,对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修订。

在上述三个阶段内,我们明确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家长的愿望,摸清了教师的业务专长,把握了学校周围环境和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校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我们的家乡、民族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艺术探究领域、安全与心理教育四个方面。课程内容的来源如下:\"我们的家乡\"部分的相关资料从镇政府处取得;\"民族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艺术探究领域\"和\"安全与心理教育\"部分从国内有关的报刊、杂志、书籍、音像资料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评价方法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师生参与过程、学习过程、创新过程。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校本开发与实施的主要成果:

1、学校教师合作形成了本校校本课程课本《我爱祖国,我爱家》。

2、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与实施,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对课程开发方案,提出讨论的要点:

讨论点一: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讨论点二: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讨论点三: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讨论点四: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小组讨论后修改意见: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体现教育的服务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未能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讨论后有方案中得到及时修改,方案中增加学习内容:我们的家乡。

二、讨论的情况:

本组成员针对四个讨论论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体现教育的服务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未能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自己吸收到的观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预设内涵就包括要充分利用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内以及学校外社区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师生身边现有的各种资源,最大额度的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有效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后,我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我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内容,但这个主要内容的线索,也就是重点内容的提示,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是我们要强调的,本课程的实践运用价值很强,因而我们要充分重视活学活用,也就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层面的信息,将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专门进行必要的深入的学习,并且加以运用,以课程学习促进实践的发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二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三可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提高学习的能力水平,引导我们深化学习更多的东西。

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其实就是要努力去做到将教材和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第15篇:课程与教学论答案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P40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P77

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P159

4、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P145

5、简述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P126

6、简述学习的几种隐喻。

(1)“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即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刺激反应的强化,可以加强学习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是与受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

(2)“学习是信息加工与知识获得”

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借助合理的科学方法,人们将对这种心理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像埃斯蒂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与此同时,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加工理论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的。 (3)“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

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社会性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了学习者在到达个人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分享。这是“有意义学习”属性之一“合作”的一个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是通过协商过程共享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的。社会协商是社会建构主义解释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通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以建构、发展知识来学习。具体包括:

1、关于学习条件。首先,社会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先前经验的意义。其次,关注知识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情境。知识的意义总是情境性的,知识源于现实,知识寓于现实,知识用于现实,知识的理解需要相关的感性经验(主要通过社会协商获得),知识的建构不仅依靠新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而且需要学习者与相应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作用,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2、关于学习过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英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珀尔·欧尼斯特(Paul Ernest)也指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中心论点: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的意义的社会协商。两位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的主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部分主张不是各自独立,零乱组合,而是相互依存地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有一主导思想贯穿其中。这一主导思想是:承认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存在并可被认知,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主客体间的互动),充分利用符号、语言、活动等中介或个体被中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获得持续发展。 (5)“学习是实践的参与”

这个没找到,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用行为主义解释的,如果将实践看做是经验的话。但好像用社会学习理论中亲历学习解释也是可以的。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6)学习是联通

1、提出背景:(1)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同时,网络也带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为联通提供了前提。

(2)学习工具、方式和学习资源的转变。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或纸质书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团队交流学习等获得知识。

2、知识观 (1)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就如管道中的石油,不断流通,管道就是联通的各个结点; (2)知识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等。

3、学习观 (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2)学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它主张个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中;

4、实践观 (1)认为“不知道”不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做的过程; (2)对联通中结点的重视,强调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后,在网络中的各个联通的结点要及时的更新,否则结点有可能会断掉。

5、创新观

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

6、对课程整合的启示

(1)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时代而作适应性的调整,如以前要背诵的或者要记忆的知识,现在有网络的存在,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搜索到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联通主义中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下放给放落中的结点的学习观。

(2)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二、论述题:

1、比较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必选)P130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 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 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 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 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 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一)趋势: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四、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新型意义上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的课程改革措施

1、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 为课程改革立法; 为了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引起整个国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工作来部署, 实现从教育蓝图到政府法案的实质性转变。

2、建立课程问责制度, 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整体工程, 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贯彻落实不力甚至随意篡改的现象, 执行结果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 行动方案缺乏科学研究, 课程方案改革在推行过程中不断走样等问题,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按国家课程计划实施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 因此, 要求加强领导, 合理组织,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地方政府要以国家赋予的权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真正做到“ 有所为”和“ 有所不为”。

3、,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

在纵向维度上, 应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教育财政制度, 那些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政府或学校应该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 从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在横向维度上, 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要着力改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县和乡( 镇) 两级政府, 而这两级政府财政又相对薄弱, 导致政府支持教育财政严重匮乏的局面; 要突破传统观念,借鉴别国经验, 激活民间资本, 逐步建立教育捐赠制度, 完善各种教育基金, 如贫困学生基金、教师教育基金、图书馆专用基金等。此外, 要为特定的教育项目提供专项拨款, 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农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 课程资源建设等专项经费。最后, 要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改革效益和社会监控的经费预算、使用和审核制度。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4、建立评价系统, 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素质, 如果从横向与其他行业相比较的话, 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 其实课程改革真正的瓶颈是评价, 是管理。

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 评价的组织和管理维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尤其是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各司其职的评价系统

5、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 提高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等。 明确研究与决策的关系。为了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研究与决策的主体应适当分离。一方面, 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但不能取代决策, 决策要以研究为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研究, 需要决策者的独立判断。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 为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作为决策者应该首先意识到所有的决策都应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 特别是事关如此复杂的课程改革的决策, 绝不能“ 想当然”、凭经验。

3、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适。P107

4、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创新教学的一种表现,使教师的教学能在一个更高平台上展开,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使地理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大,使学生及时了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了解地理科学的实际应用,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决策能力,可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可以将知识讲授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平时的教学经验及今天的学习谈谈如何开发周边的课程资源并用于教学中。

一、开发和有效利用图像的课程资源

运用图像来进行地理的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地理事物,解决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用冬季风的示意图,这冬季风的示意图非常形象直观,它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冬季风的来源,冬季风刮的风向,以及它离我们国家哪个地方是非常近的,所以说给学生的印象是非常直观形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二、开发和利用多媒体的课程资源

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地理课程的情境,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三、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

电视和广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动的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某地理教师在电视上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后,组织学生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等。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探究活动,尽管他们提出的答案很不完善,,但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将使他们永生难忘。

科技馆、少年宫、工厂、农村、科研单位是社会科学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但在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时,目的性应该明确。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这些地方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样的参观往往具有科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组织。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5、LICC范式课堂观察框架

(1)学生学习(L) 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2)教师教学(I) 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C) 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C) 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课堂观察LICC范式从当前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实用主义,通过对课堂的解构,倡导教师组建不同的合作体,采用类似科学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LICC范式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研究范式,旨在推进人们对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范式”指涉的三大核心要素:共同体,问题域,解题方法或思考方法我们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分解课堂观察LICC 范式。

(一)教师课堂观察合作体

教师的专业事务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个人实践,二是合作实践。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 务活动,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课堂观察主要不是教师的自我观察,也不是教师个体随意去“观”别的教师的课,而是指有组织、有准备、有程序的专业活动,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团队或小组才是合作体。据笔者研究发现,一个合作体必须至少拥有四个元素: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

(二)问题域:课堂教学的解构

课堂的四个要素(见下图):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课堂观察LICC 范式的命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另外三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图中的箭头表明各要素 间的关系。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将每个要素分解成5 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 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 观察点”。这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

(三)解题方式:课堂观察的程序

在明确了主体层面的“合作体”和内容层面的“问题域”后,范式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解题方式”了。在库恩看来,运用这一层面上的范式能使常规科学解决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所以,范式可以“提供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工具”。[10]

一个范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工具来解决疑难的科学问题;作为听评课的新型范式,一项专业的研究活动,课堂观察同样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在研究方法层面有两层意思。其一,课堂观察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通过解构课堂,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二,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让上课教师陈述内容主题、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结果检测等,以便观察者确定有针对性的观察点。课中观察主要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以便自己收集更可靠的证据,并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收集那些可以作为关键性证据的课堂实录,或记下自己的思考。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最后,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指向教学改进的、针对此情此境此教师的建议和对策。

四、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与局限

课堂观察LICC 范式隶属观察/评论范式,它坚持科学实用主义,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倡导基于证据的研究,推崇评论中的对话与分享,指向教与学行为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在课堂研究范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 1.丰富了有关课堂的知识

LICC 范式的成就之一是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4个要素。其中“学生学习”占据中心地位,其他3个要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每个要素被分解成5 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成3~5 个可供

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观察点”。这种对课堂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2.提供了一套程序与技术

LICC 范式规定了课堂观察的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延续性,克服了传统听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同时,还提供了观察点确定、观察与记录工具的开发、数据处理与推论、课例编制等技术,体现了教师研究的专业性。 3.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

LICC 范式的专业性标志就在于,课堂观察的对象主要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的。因此课堂观察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观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为例,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 岁的9 人教研组,通过4 年来的课堂观察,在教研系统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该组获奖论文有39 篇,其中,省、市级一等奖6 篇;发表论文18 篇,其中核心期刊14 篇;出现了人人有奖、人人发表论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开展课堂观察把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了:从坐而论道“写”论文变 成了起而行之“做”论文。

(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范式既是历史的,也是过程的。毫无疑问,课堂观察LICC 范式在课堂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它也存在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科学共同体而言,LICC 范式主要倡导的是教师同伴间的合作,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因此,共同体的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如此看来,这种知识很可能是个人的、本土的、零散的,而不是公认的、普适的、系统的。就问题域而言,该范式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普遍的、抽象的问题。就解题方法而言,没有现成统一的工具或方法,证据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或使用工具的人,这样的证据也有可能是不 够严密的,因此其可靠性也是一个问题。

第16篇:幼儿园课程论和答案

《幼儿园课程》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 )。

A.计划 B.内容 C.工具 D.方法

2、课程内容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说明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A.目的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兴趣性原则 D.价值性原则

3、课程评价中评价儿童是为了( )。

A.鉴别儿童 B.检核课程 C.评定教师 D.制定评价标准

4、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秩序感发展的高峰期大致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3岁左右 D.4岁左右

5、在学前知识系统教学理论中,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形式被称为( )。 A.上课 B.学习C.作业 D.练习

6、学问中心课程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

A.个性成长 B.学术发展 C.身体发展 D.行为养成

7、陈鹤琴“活教育”的方法不包括(

A.做中学 B.做中求发展 C.做中教 D.做中求进步

8、项目活动实际展开时,主题网应该(

A.由教师操纵 B.由幼儿决定 C.固定不变 D.适时调整

9、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式应是(

A.活动课程 B.游戏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科课程

10、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目标称为(

A.教育目标 B.发展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行为目标

11、对儿童的评价内容以认知、身体动作、社会情绪,及语言为范围,这种评价属于( ) A.保教活动综合评价 B.自我评价 C.发展评价 D.学习区评价

12、实现HIGH/SCOPE课程关键经验的主要是(

A.幼儿在各个兴趣区的活动 B.幼儿的生活活动 C.幼儿参与“人群”活动 D.项目活动

13、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

A.“内在需求” B.“吸收的心智” C.“图式 D.“内在敏感性”

14、根据幼儿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以及幼儿园课程目标,来选择或涉及活动,使得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地发展。这属于幼儿课程选择的( ) A.适合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D.经济性原则。

15、编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方式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或标准?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什么样的单元主题是一个比较好的主题?

2、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教师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幼儿园课程》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A

6.B

7.B

8.D

9.B

10.D 11.C

12.A

13.B

14.C

15.D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

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或标准? 答案要点:

(1)合目的性原则;(2)基础性原则;(3)价值性原则; (4)发展适宜性原则;(5)兴趣化原则;(6)直接经验性原则; (7)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什么样的单元主题是一个比较好的主题? 答案要点:

(1)主题是幼儿喜欢的,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2)主题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3)涵盖的课程领域比较广,有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助于安排各种不同

类型的活动;

(4)具有可行性,所需材料容易获得,也比较容易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让幼儿直接参与;

(5)与其它单元之间具有连续性,能保证幼儿所获经验的连贯与完整。

2、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教师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要点: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时间问题; (2)物质——空间问题; (3)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

第17篇: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4月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C.八年研究

B.解放兴趣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C.维果茨基

B.巴班斯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C.教学方法

B.教学原则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C.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C.塔巴

B.泰勒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C.巴罗

B.杰克逊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D.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B.课程审议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C.主动作业

B.反省思维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

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C.过程原则

B.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C.实践理性

B.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C.课程实施

B.课程开发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C.滞后论

B.主动适应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C.个别性

B.逻辑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C.斯金纳

B.查特斯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C.支架式教学

B.情境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C.促进者

B.管理者 D.指导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略。

第18篇:10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该资料来源公众号:自考研究所,关注可以领取全套自考资料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

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 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2.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5分) 下面的材料记述了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曾以“乌克兰的防风林地带”课题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过程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用乌克兰防风林地带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问题。

第二阶段,根据由防风林地带的特例所获得的认识,推论出乌克兰地区的特点,而且还要掌握该地带的普遍特性和类型特性,用开拓草原这一“类型”的认识来说明一系列类似景观的本质特征,如美国中西部草原。

第三阶段,要明了草原化的过程及阻抑这一过程的努力,也即是明了人类是如何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形态诸条件下,干预自然,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要干预、改造并主宰自然。在这一阶段,教学已经由对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来了。„„ 材料体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 答案: (一)目标分解

?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分析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 ?目标能力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四)目标表述

2、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

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5分) 答案: 材料体现的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倡的“范例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思想是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

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教育价值: 表现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线、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转而追求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第19篇:《课程与教学论》机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机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搜索评价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既有量化取向的,又有质化取向的,下列哪种方法是量化的(B)

A.观察

B.测量法 C.成长记录袋 D.访谈 2.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课程为(D)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选修课程 D.活动课程 3.要素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有(D) A.杜威

B.赫钦斯 C.阿兰 D.巴格莱 4.不属于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一项是(D)。

A.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

D.国家课程标准

5.按照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B) A.活动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6.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习者主动的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 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个派别的观点(D)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永恒主义 D.建构主义

7.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有维持各学科原有的独立状态的课程是(D)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合科课程

D.相关课程

8.课程教学观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发 展的次序。这一观点属于(C)

A.永恒主义

B.结构主义

C.实用主义

D.要素主义 9.按照古德莱德的观点,实际在教学中发生的课程是(C) A.文件课程

B.理解课程

C.实施课程

D.理想课程 10.校本课程是由(C)提出的

A.杰克逊

B.帕克赫斯特

C.菲吕马克

D.布鲁纳 11.从宏观上讲,不构成为课程管理模式的选项是(C)。 A.地方分权型

B.混合型

C.独立型

D.中央集权型 12.下列课程实施的观点中错误的是(B)

A.互动调试的课程实施观

B.改造的课程实施观

C.生成的课程实施观

D.忠实的课程实施观 13.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导生制\"(D)

A.文纳特卡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贝尔-兰卡斯特制 14.隐性课程是由(B)提出的

A.奥苏泊尔

B.杰克逊

C.皮亚杰

D.布卢姆

15.下列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C)。A.确定目标

B.组织与实施

C.检查评比

D.需要评估

16.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我们称为(C)

A.实验研究法

B.人种学研究法

C.观察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17.学习经验取向认为,决定学习质和量的是(C)。

A.经验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8.程序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

A.布卢姆

B.斯金纳

C.罗杰斯

D.桑代克 19.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D)

A 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20.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B)

A.斯金纳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华生

21.课程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作者是(B) A.博比特

B.泰勒 C.卡斯特 D.斯腾豪斯

22.提倡儿童应该学习古典语言和古代名著\"这一观点属于(A) A.永恒主义

B.结构主义

C.实用主义

D.要素主义 23.教学是(A)

A.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

D.学生学的活动

24.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每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是(D)

A.观察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人种学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25.杜威认为教育的真正中心是(C) A.书本

B.教师 C.儿童 D.学校

26.下列对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表述错误的是(D)

A.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

B.教师与知识(教材)间的矛盾

C.学生与知识间的矛盾

D.学生与学生的矛盾 27.下列选项中,哪个是校本课程开发参与者的关键因素(D) A.学生

B.学校管理者

C.课程专家

D.教师

28.选修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大学,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国家是(A)。A.德国

B.英国 C.奥地利

D.美国

29.按照课程评价的目的分类,不属于这种分法的一项是(A)

A.个体内差异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30.目标模式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很多,下面所列的专家中,哪一位不是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C ) A.塔巴

B.惠勒

C.斯坦豪斯

D.泰勒 31.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 A.斯坦豪斯

B.施瓦布

C.瓦克尔

D.泰勒

32.(B)流派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B)流派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A.建构主义、认知流派

B.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C.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认知流派 33.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是(A)

A.教师

B.教育管理人员

C.环境因素

D.学生 34.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一般不采取(B)。

A.观察研究

B.实验室研究

C.人种学研究

D.调查研究法 35.实验中的情境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属于下列哪种教学模式(A) A.情境---陶冶式

B.引导----发现式

C.示范---模仿式

D.自学---辅导式 36.区分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是(D)。 A.连续性

B.持久性

C.必然性

D.计划性 37.不属于隐性课程的特点的项目是(A)。

A.结果的必然性

B.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C.影响的持久性

D.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38.手势一般分为四类,其中往往给学生一种形象可感的印象的是(B) A 感情手势 B.摹状手势 C.象征手势 D.指示性手势 39.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B)

A.个别指导与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

D.小组教学 40.情境教学\"属于下列哪种教学模式(A)

A.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B.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C.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D.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41.\"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 A.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法

B.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C.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D.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 42..下列不属于集体审议模式基本特征的一条是(C)。

A.针对必要的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取舍,做出选择。

B.审议应该以实践为衡量各方案的标准。 C.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D.课程审议形成一个新的群体。

43.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是(C)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44.(A)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卢梭

D.布鲁纳 45.课程设计的集体审议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泰勒

B.塔巴

C.斯滕豪斯

D.施瓦布 4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C)。

A.泰勒

B.杜威 C.斯坦豪斯

D.施瓦布 47.当代(B)哲学流派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观。 A.存在主义

B.要素主义 C.永恒主义 D.实用主义 48.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的创始人是(A) A.泰勒

B.塔巴

C.斯滕豪斯

D.施瓦布 49.不宜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原则的一项是(C)。

A.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B.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C.注重内容的科学性

D.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50.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者(A)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华生

51.下列人物中属于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马斯洛

B.巴浦洛夫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52.课程管理越来越摒弃统一,僵化的模式,充分考虑地方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这体现了课程管理的(C)趋势。

A.规范化趋势

B.多元化趋势

C.弹性化趋势

D.民主化趋势

53.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的方 法的是(B)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54.(D)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趋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体或问题。

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55.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实验法

56.对于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的表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B)。A.内容的重要性

B.内容的科学性

C.内容的正确性

D.内容的实用性 57.构成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是(B)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58.下列不是课程组织的原则的是(C)。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指导性

D.整合性 59.教学过程的功能一般不包括(D)。

A.发展情感和态度

B.探索知识

C.形成技能

D.培养性格 60.《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作者是(C) A.辛普森

B.泰勒

C.布卢姆

D.哈罗 61.范例教学法的创立者是(B)

A.罗杰斯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布鲁姆 62.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两大类(A)

A.单一课、综合课

B.讲授课、观察课

C.讲授课、问答课

D.讲授课、实验课 6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布卢姆的课程目标分类系统(D) A.技能领域

B.认知领域

C.情感领域

D.意志领域 64.下列课程管理模式中错误的是(D)

A.混合模式管理

B.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

D.学校分管 65.下列课程中,哪类课程的历史最悠久(B)

A.显性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66.教学的辅助形式为(C)

A.班级授课

B.小组教学

C.个别指导与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67.表现性目标最早是(B)提出的。

A.布鲁纳

B.艾斯纳

C.杜威

D.布鲁姆 68.按照评价目的可以将评价分为(D)

A.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C.内部评价,外部评价

D.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69.新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B)。 A.布鲁纳

B.斯金纳

C.罗杰斯

D.华生 70.程序教学的创立者是(B)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华生

D.布卢姆 71.下列课程设计取向划分错误的是(B)

A.社会重建取向

B.分析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人本主义取向 72.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施瓦布

B.泰勒

C.塔巴

D.斯滕豪斯

二、判断题

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实用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主张学科中心主义取向。×

3.要素主义者提倡儿童在学龄初期要接触并学习古典语言,阅读古代名著。×

4.人本主义流派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 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5.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6.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级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7.导生制\"也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导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8.我国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三种类型: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取向。√ 9.教学过程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基本要素。 √ 10.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 √ 11.行为性课程与教学目标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 12.教学过程的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13.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

14.我国的课程结构是小学、初中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6.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

17.课程组织的顺序性是指课程组织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 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 程要素。×

18.按照课程的管理分类,可以将课程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按照课程的表现形式分为选修 课程和必修课程。 ×

19.综合课程包括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20.《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

21.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观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组织应该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

2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身心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需 要,但并不需要考虑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本身的性质。 ×

23.谈话教学法又称回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 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 24.只有课程专家和学校管理者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

25.隐性课程也叫做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具有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是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

26.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27.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评价机制的教育活动。 √ 28.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 √ 29.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 30.美国是实行混合型的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 ×

31.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予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32.课程实施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 33.20 世纪 70 年代,罗杰斯提出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分为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和课程各构成要素的特点。×

35.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活动的始终,它与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一样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因此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36.范例教学模式是由德国教育家杰克逊创立的。× 36.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华须鹏提出的。 ×

37.永恒主义在强调\"永恒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复古式\"的课程标准。√ 38.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认知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

39.《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社会 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 √ 40.综合课程就是合科课程。×

41.教学手段是指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42.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43.集体主义模式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通过对实验的细致分析,对理论的反复权衡使课程诸要素之 间达成协调与平衡。 √

44.在新的基础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

45.在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内部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

46.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

47.我国现在的课程管理模式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48.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

49.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传统教育学派一般也支持这种关点。

50.麦克尼尔将课程理论分微软理论和硬的理论。×

51.16 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大教学论》中,它列出了20 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

52.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精神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 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

5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在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 54.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 ×

55.\"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锅煮\'、\'一刀切\'\",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6.课程的组织具有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特点。 √ 57.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

58.斯腾豪斯所认为的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 ×

59.\"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是美国的罗杰斯。

60.\"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创立的。× 61.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并实行的。 × 62.课程的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

6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64.校本课程开发,简称SBCD,最早由菲吕马克等人在1973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 65.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创立的。 × 66.发现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创立的。 ×

67.17 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第20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九章 教学原则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 教学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C 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答案:D 3.要处理好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的关系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D 4.“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是违背了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D 5.使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B 6.“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是坚持了

A.因材施教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A 7.需要“教育会诊”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原则反映了认识活动中感知与理解、具体与概括、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答案:直观性

2.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人是 。 答案:朱熹

3.“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是坚持了 原则。 答案:因材施教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启发性原则 答案要点: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2.系统性原则 答案要点: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这条原则要解决好教学活动顺序、科学知识的体系、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顺序

1 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3.量力性原则 答案要点:

量力性原则也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简答题(每题5分)

1.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答案要点:

①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25分)

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1.25分)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25分) ④发扬教学民主。(1.25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①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1分) ②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1分) ③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1分) ④要重视语言直观;(1分)

⑤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1分) 3.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1.25分) ②要使学生抱有牢牢记住所学知识的态度;(1.25分) ③要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原有知识中巩固旧知识;(1.25分)

④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巩固知识的方法指导,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复习。(1.25分)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P268 ①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1.25分)

②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恰当地联系实际;(1.25分)

③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1.25分) ④适当补充乡土教学材料。(1.25分) 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①端正教育思想、健全教育体制,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1分) ②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可能来教学;(1分) ③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1分) ④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分) ⑤热情关怀差生。(1分)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