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空间设计教学大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1 08:36: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代码:037124 ·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 · 授课对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 · 开课学期:第5学期 · 学分/学时:6/108

·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

·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题讨论及方案设计 · 考核方式:作业及其讲评 · 课程简介:

《公共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根据办公类、商业类、餐饮类、娱乐类、休闲类、展览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企业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利用教学与实训一体化的模拟教学平台,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不同公共空间设计。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

1、能利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

2、能进行设计方案的整体把握、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

3、能主动进行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 (30学时)

第一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

第三节 公共空间设计与其他相关概念

第四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历史发展与风格流派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

第二章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 (20学时)

第一节 办公空间的类型

第二节 办公室空间的功能分类

第三节 办公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要点

第四节 办公空间分类设计方法

第五节 办公室内环境界面处理 第六节 办公空间照明

第七节 办公室内环境的发展趋势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办公空间的类型,办公室空间的功能分类,办公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要点,办公空间分类设计方法。

第三章 项目勘测与分析实训 (10时)

第一节 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分析

第二节 项目勘察与测量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根据现场勘测内容,搜集项目信息,记录详细尺寸,绘制原始图纸。

第四章 方案设计实训(18学时)

第一节 酒店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二节 餐饮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三节 办公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四节 商业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五节 娱乐休闲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六节 展示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真实项目设计。

第五章 设计图纸制作实训 (30学时)

第一节 效果图制作

第二节 施工图制作

第三节 标书制作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学生在6类空间中任选一项目,扮演设计师角色承担图纸设计任务,按照实训项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完成设计方案图纸(平顶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部分施工详图)制作和工程标书制作。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不少于2次专题设计。 实践环节:参观工程施工现场。

五、成绩评定标准

该课程以百分制计,平时学习表现占30%,作业占30%,考试占40%,由任课教师评定,具体标准如下:

1、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是否按质按量完成作业;

3、是否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

4、作业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

六、建议教材

董君编著,《公共内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七、参考文献

[1]梁展翔编著,《室内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2]雷尼编著,《咖啡店与西餐厅空间设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签字:

学院负责人签字:

推荐第2篇:主题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主题空间设计

课程名称:主题空间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60学时

课程安排:四年级上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本课程是必修课程,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课程的开展,讲授主题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掌握主题空间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养具有能在各级建筑设计院(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方面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在中国主题空间设计营造正逐渐被人们所熟识和承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以主题形式出现的场所,如主题餐厅、主题公园、主题房地产,让学生掌握不同主题空间的设计方法、程序、技巧。本课程主要讲授主题空间的概念和意义。主题空间的营造不仅仅是将符合同一主题的各类设施结合到一起,而是要将概念、设计、实施、经营等多个环节整体设计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课题1:主题空间的构思 方法要求与步骤:

1、以个人为单位,根据自己对不同主题的空间进行体会设计构思。

2、将构思出的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学生自己讲述。

课题2:设计主题空间方案 方法要求与步骤:

1、以个人为单位,根据前面的功能分区方案,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

2、绘制出比例准确,功能合理的主题空间设计方案一套(平立剖面)。

课题3:主题空间设计方案表现 方法要求与步骤:

以个人为单位,根据前面的设计方案(平立剖面)进行效果图制作(可手绘,也可以用3DMAX)。

课题4:作业讲评 方法要求与步骤:

1、学生自己讲评自己的作业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1

推荐第3篇:庭院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庭院空间设计

课程名称:庭院空间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5学分 课程学时:80学时

课程安排:二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本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理论与基础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讲授景观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掌握庭院空间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养具有能在各级建筑设计院(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方面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工作,注重培养技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庭院空间设计的专业范围、性质和意义,了解庭院空间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和设计的过程和手段。通过学习,掌握如何进行设计沟通和平面庭院空间布置的方法;通过参观工程和借鉴先进设计理念,了解各种装饰材料、手段和设计风格;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庭院空间设计方法,能独立完成包括效果图、施工图和材料、设计说明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庭院设计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一)庭院的空间特征

1.庭院的空间组成和功能划分 2.庭院的空间形态和装饰手段

(二)庭院设计的人体工学要求 1.人体在庭院空间中活动的尺度要求 2.庭院中家具的基本尺度

(三)庭院的设计 1.庭院的性质

2.庭院应满足的功能 3.庭院的布局形式和方法 4.庭院的装饰手段 5.空间界面 6.陈设

(四) 庭院绿化 1.庭院绿化的功用

2.适合庭院装饰的植物种类 3.如何利用植物装饰庭院

(五) 庭院设计中的材料使用

- 1

推荐第4篇:办公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办公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性质:办公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较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它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现代办公空间的方法与步骤得到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能独立完成办公空间设计的任务。

(二)目标:

1.掌握室内空间设计原理与办公空间设计程序。

2.掌握办公空间设计及方法、办公空间设计表现、空间组织特征和造型要求。3.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内容、方法,对办公空间的色彩处理、材料特征和应用照明构想及陈设品的设置等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掌握空间组织、结构处理、界面造型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从室内环境设计体系构架中选择和组织了“室内空间设计原理和办公空问设计原则与程序”、“办公空间设计方法”、“办公空间设计表现”、“办公空间发展趋势”四个板块的内容,构成一个思维技术体系。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一)先修课程:《居住空间设计》。

(二)后续课程:《商业空间设计》、《景观及设施设计》、《毕业设计及作品展示》等。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总学时:64学时

(二)学时分配如下(其中理论32学时,占总学时50%;实训32学时,占总学时50%):

二、推荐选用教材意见及要求

(一)学生用教材: 1.《室内环境设计原理》

主编:朱钟炎 王耀仁 王邦雄 朱保良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版

2.《室内设计原理》

主编:陆震纬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版

(二)教师用教参: 1.《公共空间设计》

主编:郑曙旸 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版 2.《办公空间设计》

主编: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1版

三、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

(一)教学环境、设备条件

开设本课程需多媒体教室、手绘教室。

(二)学生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考核

(一)考核方案见考试试卷

(二)考核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三)考核的形式:办公空间设计作品(随堂)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内空间设计原理和办公空间设计原则与程序(了解)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 (1)充分利用空间 (2)原结构形式的利用 (3)空间的弹性利用

(二)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1)建筑空间的再创造原则

(2)功能性原则

(3)“人的主体性”和“环境的整体性”原则

(三)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 (1)访问调查 (2)观察 (3)确立建筑数据 (4)整理搜集所得信息 (5)分析数据 (6)解析数据并列表

【教学要求】

1.掌握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把握办公空间设计基本原则;2.掌握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

3.深入了解空间的类型、掌握室内空间的特点、功能和办公室设计方法;4.熟练掌握比例与尺度、对比与统一在办公空间设计中的把握与运用;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成熟企业办公空间的资料收集整理

(1)根据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对特定企业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了解企业简介及企业文化,部门分配。 (2)规格:A4

二、办公空间设计方法(熟练掌握)

(一)办公空间类型 (1)开敞办公空间 (2)封闭办公空间 (3)流动办公空间 (4)动态办公空间 (5)静态办公空间 (6)结构办公空间 (7)虚拟办公空间

(二)办公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1)办公空间的分隔和联系 (2)办公空间的组合

(三)办公空间设计规范 (1)办公空间尺度 (2)办公空间的布置分类 (3)办公空间界面处理

(4)室内办公空间整体感的形成

(四)办公空间设计方法 (1)气泡图设计方法 (2)块状图设计方法 (3)采光、照明的整体布局 【教学要求】

1.在现有空间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对工件的在创造; 2.掌握办公空间尺度的把握;

3.熟悉办公空间的空间布置和处理手法;

4.准确掌握办公空间的类型、办公空间设计规范和办公空间的设计方法;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办公空间的平面布置设计

(1)运用气泡图设计方法或块状图设计方法对原始框架图进行平面布局,并考虑采光及照明的整体布局。 (2)规格:A

3三、办公空间设计表现(熟练掌握)

(一)形态学的表现方法 (1)实体形态的创造表现 (2)实体形态的相关要素

(二)室内色彩与办公空间设计 (1)室内色彩设计心理学及其他要素 (2)室内色彩与空间

(3)室内色彩的体现风格和个性 (4)室内色彩可调节心态

(5)办公空间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三)办公空间的采光、照明设计 (1)室内采光、照明的宗旨 (2)办公空间的采光设计

(3)设计“静”态与“动”态相联系的光照效果

(四)办公空间绿化植物的选用 (1)根据植物条件选用 (2)根据室内条件选用

(3)根据室内绿化植物的位置选用 【教学要求】

1.熟悉办公空间设计的视觉要素中点线形的运用;

2.掌握办公空间设计常用的形式法则,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视觉要素运用的专项训练;

3.熟悉办公空间设计的程序;

4.熟练掌握比例与尺度、对比与统一在办公空间设计中的把握与运用;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办公空间的细化布局设计

(1)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照明的设计,进行立面施工图设计 (2)规格:A

4四、办公空间发展趋势(掌握)

(一)另类办公方式 (1)家庭办公方式 (2)旅馆办公方式 (3)轮用与客座办公方式

(二)新型办公空间 (1)景观办公空间 (2)智能办公空间 (3)移动办公室 (4)共享办公室 (5)飞机座舱办公室

【教学要求】

1.创造具有设计理念的办公空间形态,并能分别在空间的尺度、平面和立面上予以把握。

2.根据办公困难关键的特点配置绿化和选用植物。 3.把握办公空间设计中的形态学的表现方法; 4.掌握办公空间的色彩及办公室的关系。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办公空间效果后期设计

(1)各种办公家具结构,透视图透视关系明确,最后定稿,绘制效果图。 (2)规格:A4

第四部分 综合实训

一、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一(见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内空间设计原理和办公空间设计原则与程序训练项目)

(一)项目名称:办公空间设计的前期资料收集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设计初期的资料收集能力

(三)实训内容:成熟企业办公空间的资料收集整理

(四)检验形式:调查报告

(五)支撑知识点:企业简介、部门安排、照明要求

二、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二(见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办公空间设计方法训练项目)

(一)项目名称:办公空间平面布局训练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空间布局掌握

(三)实训内容:对一个200平米左右的商业空间进行平面布置

(四)检验形式:平面设计方案

(五)支撑知识点:功能分区、通道设计、人体工学应用

三、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三(见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办公空间设计方法训练项目)

(一)项目名称:办公空间顶棚设计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顶棚照明设计能力

(三)实训内容:在做过的平面布局中任选一套做照明及顶棚设计

(四)检验形式:顶棚设计方案

(五)支撑知识点:光与影的关系、照明设计要素、造型能力

附:必要说明

1、本课程力求把握办公空间设计艺术的前沿动态。

2、着眼于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在办公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将理论置入于实践中加以学习。

4、在学习办公空间设计的普遍艺术规律以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加以重点突破,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着眼于社会未来的需求,注重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6、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理论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

7、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以及大量丰富的图片以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采用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为直接的设计体验。

推荐第5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性质: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细分科目,通过课堂讲授与设计实践,使学生正确理解住宅空间设计的相关基本概念,了解住宅空间设计内容分类以及方法步骤,掌握住宅空间设计的依据要求和特点,掌握住宅空间的组织和 界面处理方法、采光照明设计的方法、家具布置的方法,了解住宅空间设计所需要了解的人体、空间、设施的基本尺度以及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培养学生运用空间功能、照明、色彩、家具等技巧综合表达空间的设计能力。

(二)目标:

1.使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意义,了解室内设计的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的方法,依据和程序。

2.了解并基本掌握住宅空间设计中平面功能划分依据,照明、色彩、家具设计、材料的选择技巧,商业空间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程序。

3.熟悉住宅空间设计的步骤、设计方法。通过典型作业训练和辅导,结合AUTOCAD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能制作出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平面功能布局图、各向里面图、透视效果图。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室内设计的内容发和实际步骤、室内设计的依据和特点、空间设计、采光与照明、色彩材料与质感、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等。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一)先修课程:《绘画与透视》、《室内设计表现技法》、《建筑装饰工程制图》。

(二)后续课程:《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毕业设计及作品展示》等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总学时:64学时

(二)学时分配如下(其中理论32学时,占总学时50%;实训32学时,占总学时50%):

二、推荐选用教材意见及要求

(一)学生用教材: 1.《室内设计原理》

主编:陆镇纬、来增祥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年1版 2.《室内设计资料集》

主编:张绮曼、郑曙阳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年1版

(二)教师用教参: 1.《室内人体工程学》

主编:张月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1版 2.《实用照明工程设计》

主编:赵振民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版

三、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

(一)教学环境、设备条件

开设本课程需开设本课程需多媒体教室、机房。

(二)学生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各种空间、环境想象能力,包括三维空间、光环境、色彩环境等以及良好的审美感觉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考核

(一)考核方案见考试试卷

(二)考核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三)考核的形式:居住空间设计(随堂)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室内设计入门介绍(了解)

(一)基本概念和行业发展

(二)室内设计的专业基础要求 【教学要求】

1.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 2.掌握设计的起源,行业发展的趋势

3.掌握设计表达的内涵需求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写一篇关于“我对当前居住空间设计”的看法 2.环境意识体现在设计的哪些方面?

二、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素:色彩、空间、照明(掌握)

(一)色彩

(二)空间

(三)照明 【教学要求】

1.了解色彩与基本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 2.掌握室内空间的概念 3.掌握照明的基本要求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色彩与基本几何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 2.如何减少低矮空间的压抑感? 3.基础照明与局部照明的区别?

三、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

(一)居住空间的功能特点

(二)不同功能类型的内部空间 【教学要求】

1.掌握各个空间的尺度与内容 2.训练空间测量的基本技法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对一个90平米左右户型的进行平面布置练习。 2.客厅具有哪些使用功能? 3.别墅住宅和公寓住宅有什么不同?

四、居住空间设计的特殊因素(熟练掌握)

(一)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设计

(二)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居住空间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

(四)旧建筑空间的居住再利用 【教学要求】

1.掌握独立式住宅、集合式住宅、宿舍式住宅的不同特征 2.训练在旧建筑空间更新设计中的新旧形式的协调方式。 3.学习无障碍设计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方法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别墅住宅和公寓住宅有什么不同?

2.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关注特殊人群的居住空间设计有何必要?

4.对一个120平米左右的住宅空间进行改造

五、家具和配饰(熟练掌握)

(一)家具

(二)配饰 【教学要求】

1.掌握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2.了解家具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作用 3.学习家具的选用和组织方法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绘制客厅家具、卧室家具、厨卫家具创意设计 2.如何进行室内空间的配饰设计?

六、居住空间设计的实践(熟练掌握)

(一)室内设计的实现

(二)作品欣赏 【教学要求】

1.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

2.训练快速表现室内功能分区,绘制设计草图的方式 3.学习家居装修施工的施工工艺 【单元练习】—单项技能训练

1.室内设计过程有哪些步骤? 2.两居室主次卧室的室内设计套图

第四部分 综合实训

一、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一(见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训练项目)

(一)项目名称:居住空间平面布置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空间布局能力

(三)实训内容:对一个90平米左右户型的进行平面布置练习

(四)检验形式:作品考核

(五)支撑知识点:功能分区、房型设计、人体工学应用

二、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二(见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居住空间设计的特殊因素训练项目)

(一)项目名称:旧建筑房屋改造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空间改造能力

(三)实训内容:对一个120平米左右的住宅空间进行改造

(四)检验形式:作品考核

(五)支撑知识点:功能分区、通道设计、人体工学应用

三、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三(见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家具和配饰训练项目)

(一)项目名称:居住空间家具和配饰设计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对人体工学在家具设计中的掌握

(三)实训内容:客厅家具、卧室家具、厨卫家具创意设计

(四)检验形式:作品考核

(五)支撑知识点:人体工学应用、空间尺度、造型能力

附:必要说明

1、本课程力求把握居住空间设计艺术的前沿动态。

2、着眼于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将理论置入于实践中加以学习。

4、在学习居住空间设计的普遍艺术规律以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加以重点突破,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着眼于社会未来的需求,注重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6、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理论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

7、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以及大量丰富的图片以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采用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为直接的设计体验。

推荐第6篇:广场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广场空间设计

课程名称:广场空间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共3学分 课程学时:60学时 课程安排:三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该课程为景观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课程的开展,讲授广场设计的理论知识,欣赏中外广场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灵活的整体功能空间的组织能力、创意设计能力、材料运用能力等等,为社会培养全面的设计人才。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该课程分二个阶段的内容进行:

第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广场设计的基本要求有所理解,对广场设计的任务清楚明白,了解广场设计的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分四个任务进行:

1、充分收集广西民族资料

2、调查广西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中的案例。

3、选择设计项目。

4、形成概念设计并绘制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完成初步方案构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具体项目的细节,研究实现方案的步骤和方法,分为三个任务进行:

1、完成主要图纸。

2、创造实施条件。

3、完成设计文件。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讲授广场设计的要点、重点、难点以及案例分析。

2、指导广场设计的方法、步骤、措施。按部实施,重点解决实践问题。要求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并合理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要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从资料收集、调查情况、概念定位、初步方案、制作图纸、总结的等过程,最终达到完成广场设计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及建议

任课教师根据此大纲制定教学方案,教案体现大纲的所有教学内容,应根据课程的总体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围绕该课程,应有15小时的理论讲授,应使用多媒体介绍相应的资料,安排相应的辅导时间和去现场勘察的时间,以达到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目的。

五、课程考核方法的标准 考核方法:

1、概念设计与方案构思部分,这部分以搜集的资料图片及文稿,形成创意构思。

2、方案设计的深化阶段,这一部分的设计表现图绘制,分创意构思、调查成果、设计分析、工艺技术四个方面评定成绩。

两部分均由专业教师集体评分,前者占50%,后者占50%,得出最后分数。 考核主要方面:

1、能否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运用理论到实践中去。

2、能否按课程要求,按质、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3、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4、能否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有创造性的表现,并较好地体现出民族文化。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景观设计》 邓宏编著 参考书目:《景观设计》 黄文宪编著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研究室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李敏颖执笔编写。

推荐第7篇:《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大纲.doc(优秀)

《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使用)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宜兴办学点

所在系部: 建筑设计 大纲制定人: 二○一二年八月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是目前是艺术设计新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将来从事环境艺术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门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类型及范围、设计基础知识、色彩设计、灯光设计等展示空间的综合知识,掌握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使学生能建立科学的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新观念,掌握现代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知识前沿,今后在实际项目中能灵活运用和创新设计。

二、教学对象及适应范围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教育。江苏城市职业学院10级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专科)学生。

三、类别

高等职业教育。

四、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该课程涉及到《设计色彩》《手绘效果图表现》《室内设计基础》《3Dmax效果图制作》等相关课程。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灵活地掌握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理论和严格的表现技法,能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展示空间的设计。

2.掌握艺术设计中色彩方面的基本原理、规律、法则。

3.充分了解、掌握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各种组合规律,并能熟练运用构成方法进行设计。

4.充分学习了解灯光和色彩构成设计理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及发展趋势。 能够把所学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设计规律运用到展示设计中去。

5.通过针对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感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方法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配合以设计作品赏析。操作内容包括课堂作业与综合报告。

2、掌握好讲授的难点与重点,重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及时补充新知识的介绍、启发提出问题并讨论。

4、在讲授设计理论的同时保证设计实践内容的作业量,即时解决各环节作业问题。

5、以文字教材为纲,结合教学需要尽量多增加动手能力与实践环节,以多媒体课件光盘、教学示范

1 等相关辅助手段。

七、教材:

1) 文字教材 : 《展示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符远主编 陈炬副主编 2) 图片 : 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设计作品

八、教学总学时数

本课程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 54 课时,3 学分。

九、关于命题和考试

以作业形式进行考核,平时作业成绩的总评即为该课程成绩。作业由具体任课教师根据大纲自行拟题,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组织考试。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一、课程的学时分配及教学进度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每次集中3课时进行教学,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相关课题,以下课时分配仅作参考。

(一) 概述: 展示空间的沿革。 现代展示空间的分类 展示空间的构成

(二)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特点 展示空间的功能分析

(三)人机工程学与设计的基本尺度 人机工程学与展示空间 空间与设施的尺度 无障碍设计

(四) 展示空间的照明 影响展示照明设计要素 展示照明设计与应用

(五)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效应 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原则

(六) 展示空间家俱 展示空间的家具设计特点 家俱空间定义 家俱的分类

(七)展示空间的装修材料 材料的分析

材料的功能与应用原则 材料的使用

(八)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程序 设计前期 概念设计(草图) 方案设 施工图设计

二、平时 作 业

课后布置自学内容,包括参考教材、国内外建筑杂志上有关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方面的专辑以及好的作品文章欣赏等。

(1)设计:油画作品展示设计(要求: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材料样本) (2) 市场调研:学生去本市相关展馆做调研,分析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流行趋势。

推荐第8篇:线性代数与空间几何,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A教学大纲

Linear Algebra and Analytic Geometry A

课程编码:09A00110

学分:3.

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计划学时:56

其中讲课:5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电气控制、土木建筑、资源与环境、物理科学与技术等学院理工类各专业

推荐教材:于朝霞 张苏梅 苗丽安主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参考书目:

1、郑宝东主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柏林等主编.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黄廷祝,成孝予主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冯良贵等编著.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龚冬保等主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要点与解题.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

6、黄廷祝,余时伟主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学习指导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所介绍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是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系统地获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代数与几何的相互渗透关系,会用代数理论去解决几何方面的问题,具有较熟练的运算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熟悉和了解抽象的、严格的代数证明方法,理解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能力。学会理性的数学思维技术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运用所获取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熟记行列式的性质,掌握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2.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理解矩阵秩的概念及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性质。

3.理解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的概念,掌握线性相关性的性质及判定定理、三秩相等定理。4.掌握平面、直线、二次曲面的方程及方程所表示的曲面形状。

5.理解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定理、解的结构定理,掌握其在讨论空间平面位置关系中的应用。6.理解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掌握方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掌握二次型理论在判别三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几何形状的应用。 7.借助矩阵的初等行变换熟练掌握各类线性问题解的刻画及求解方法步骤。 8.掌握线性方程组理论及二次型理论在几何上的应用。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的内容按教学要求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其中,概念、理论用“理解”一词表述的,方法、运算用“掌握”一词表述的,属较高要求,必须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概念、理论用“了解”一 词表述的,方法、运算用“会”或“了解”表述的,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只是在要求上低于前者。 第一章: 行列式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

2.理解行列式的性质,掌握行列式的计算。 3.了解克拉默(Cramer)法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行列式的性质, 行列式的计算。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1.1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1.1.1 二阶行列式 1.1.2 三阶行列式

1.2 n阶行列式的定义 1.2.1 排列与逆序数 1.2.2 n阶行列式的定义 1.3 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

1.3.1 行列式的性质 1.3.2 行列式的计算 1.4 克拉默法则习题课

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

建议学时: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知道某些特殊矩阵的定义及性质。 2.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及相关运算性质。

3.理解伴随阵概念及性质,理解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充要条件。 4.理解矩阵秩的概念,知道满秩矩阵及其性质。

5.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熟练地用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求矩阵的秩、解矩阵方程。 6.了解分块矩阵的运算,掌握准对角矩阵的运算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阵、逆矩阵、矩阵的秩及矩阵的初等变换的概念。矩阵的各类运算及运算性质。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性质,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矩阵的秩、矩阵方程的解的方法。

难点:矩阵秩的概念,有关矩阵秩的性质的应用问题。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2.1 矩阵及其运算 2.1.1 矩阵的概念 2.1.2 矩阵的运算 2.2 逆矩阵 2.2.1逆矩阵的定义 2.2.2 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 2.3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2.3.1 分块矩阵的概念 2.3.2 分块矩阵的运算

2.4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矩阵的秩 2.4.1 矩阵的初等变换 2.4.2 矩阵秩的概念与求法 2.5 初等矩阵

2.5.1 初等矩阵及其性质 2.5.2 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习题课

第三章:向量与向量空间

建议学时: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几何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

2.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理解线性相关性概念。会判别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理解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秩的概念,理解三秩相等定理。掌握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及秩的方法。

4.理解n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维数、坐标等概念,会求向量空间的基、维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概念及性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矩阵判别法及其推论以及上述结论的应用;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与秩的概念与求法;三秩相等定理及应用;向量空间、基底及维数的概念。

难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与秩及相关证明题。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3.1 几何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3.1.1 几何向量的基本概念 3.1.2 几何向量的线性运算 3.2 空间直角坐标系 3.2.1 空间直角坐标系 3.2.2 几何向量的坐标表示 3.2.3 用坐标进行向量运算

3.3 n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3.3.1 n维向量的概念 3.3.2 n维向量的线性运算 3.4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4.1 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3.4.2 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概念 3.4.3 线性相关性的性质 3.4.4 线性相关性的判定 3.5 向量组的秩

3.5.1 最大线性无关组 3.5.2 向量组的秩

3.5.3 矩阵的秩与向量组的秩的关系 3.6 向量空间

3.6.1 向量空间的概念 3.6.2 坐标变换习题课

第四章:欧氏空间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夹角等概念及性质;理解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会求几何向量的内积和外积。

2.掌握空间直线的标准式方程与平面的点法式、一般式方程。3.理解空间曲面、空间曲线的概念,会求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4.知道二次曲面方程及其所表示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标准正交基;直线与平面方程、曲面方程。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4.1 向量的内积

欧氏空间 4.1.1 R3中向量的内积

4.1.2 n维向量的内积

欧氏空间 4.2 标准正交基

4.3 R3中向量的外积和混合积

4.3.1 向量的外积 4.4 R3中的直线与平面 4.4.1平面及其方程 4.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4.4.3 位置关系 4.5 空间曲面及其方程

4.5.1 球面 4.5.2 旋转曲面 4.5.3 柱面

4.6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4.6.1 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4.6.2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 4.6.3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4.7 二次曲面 4.7.1 椭球面 4.7.2 抛物面 4.7.3 双曲面 4.7.4 二次锥面习题课

第五章:线性方程组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的概念及解的结构。 3.熟练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4.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理论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和在几何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判断及基础解系的概念;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 断及通解结构;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解的理论在几何上的应用。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5.1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5.2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5.2.1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5.2.2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5.3 用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及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5.3.1 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

5.3.2 线性方程组应用举例(只介绍在几何中的应用)习题课

第六章: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矩阵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并掌握其求法。

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与性质,理解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难点: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及相关问题。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6.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6.1.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 6.1.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6.2相似矩阵

6.2.1 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 6.2.2 方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6.3 实对称矩阵及其对角化

6.3.1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6.3.2 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习题课

第七章:二次型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二次型的秩及二次型的标准形等概念。

2.掌握用正交变换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3.会用二次型理论讨论讨论一般二次曲面的形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授

法] 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为辅。 [授

容] 7.1 二次型

7.1.1 二次型的定义及其矩阵 7.1.2 矩阵的合同 7.2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7.2.1 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7.2.2 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7.3 正定二次型 7.3.1 二次型的惯性定理 7.3.2 正定二次型

7.4 二次型在研究二次曲面中的应用 7.4.2 二次曲面方程化标准形

习题课

撰稿人:张苏梅

审核人:杨殿武

推荐第9篇:空间设计教案

空间设计教案

第一章: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专业术语,于19世界末在德国建筑领域被提出。20世纪中叶,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核心的专业设计主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设计者们开始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研究居住与生存空间,将空间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

一、空间是什么

当我们将空间一词拆解为“空”与“间”两个单字来分析时,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1)“空”的解释

“空”:即虚,广大、无际之意。《文选·左思·》:“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李善注解:“空,廓也。”

纯粹的“空”的概念是:“空”是一种不以我们的意识和认知程度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纯爱的基础之一,是一个没有限定,没有边际,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在空间一词中,我们可以将“空”理解为一个定语,明确了我们的三维概念。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属性,是一种存在的实质,一种虚无的实质。 (2)“间”的解释

“间”:指房间之意。相比之下这个词要容易理解得多,它是一个有限定的概念。通常是被若干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墙、屋顶、篱笆、隔断、植物等)围合出的一部分体积,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对无限三维体量的感知过程中,有了可以参照和鉴别界限的参照物。于是,空间也就从一个我们存在其中却又对其无法捉摸的虚无,变成了可见的实际体块了。“间”成为了我们感知具体空间的一个最根本因素。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关于“开间”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建筑多半为木结构,而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料的特征而通常采用梁架形式。梁架及建筑重量的主要受力结构是柱子。而需要获得一个稳固的可用空间,至少需要4根柱子的支撑。4根柱子之内便称之为一“间”,建筑即由若干的“间”所构成。由于材料的特性与极限,使梁架的跨度和两个柱子间的距离有较为一致的尺度,所以,开间越多,房屋的形制就越大,规格等级自然也就越高,一般9个开间的等级最高。在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出现了11个开间的特例。这虽然不能作为我们研究空间问题的理论依据,“开间”与“间”的概念也存在不少区别,但是却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对空间概念的解释。

事实上,但我们面对一个大到漫无边际以至超乎我们感知能力的空间,又没有任何提示范围的构造时,“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审视茫茫大海、沙漠、荒原时,我们的眼睛几乎无法聚焦停留在一个可以固定的参照物体上,也就很难用“间”这个概念去衡量所面对的空间了。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对距离、尺度、范围的认知往往是错误的。明明看起来很近的距离,实际上确非常遥远。

所以,边际或边界成为“空间”的最基本要求。“间”虽然也具有较为抽象的三维概念,但是比“空”所制定的概念要小很多,也具体很多。 (3)“空间”一词之意

空间: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在物质的时空概念中,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而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也是互相联系的。现代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4)广义与侠义的空间概念

空间是一个三维的概念,至少在被感知的过程中在人的头脑里会生这样立体印象。空间也并不一定是有墙的屋子,这是片面的。在这样的概念下,也就没有什么空间设计可谈了。事实上,空间是通过特定的参照物,勾勒、划分、限定出一定的区域,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场”或“域”的感受,并成为我们可以感知的空间。

二、对空间的感知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认识,最主要是依赖我们各个感官中的视觉,空间产生必备的要素有形体、光线、色彩、质感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正是通过我们的观看,空间才能够通过其各个要素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空间的印象,并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

在具体对空间的感知中,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了一些空间和深度的视觉现象及规律。这些现象与规律的理论,让我们在对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和设计手段。其中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认知的成果是最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相关理论,对于空间设计和空间感知的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图形与背景

背景具有模糊绵延的后退感;图形通常是由轮廓界限分割、勾勒而成,给人以清晰、紧凑的闭合感;

在群体的组合中,距离近、密度高的图形往往易于成为主体;

小图形比大图形更容易成为主体,内部封闭的比外部敞开的容易成为主体形; 对称形或成对的平行线容易成为主体形,并能给人以均衡的稳定感。 (2)参照框架

垂直与水平、直角 (3)深度感知

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图像,首先给了我们关于所视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二维形象信息。我们再通过此图像获得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

(4)其他感官的感受

在对空间的感知时,虽然我们的各个感官中世界接受的信息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听觉、嗅觉、触觉等,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的印象。

(5)空间认知时的不确定性

相同的空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空间的存在及实际状态与我们真实的感受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三、视错觉

视错觉问题依然属于人们对物象的认知,但是已经不再是一种常规的认知范畴了,而是一种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是我们在对外界空间事物进行判断时出现的自己不知道的错误。

第二章:空间设计课程与学习

空间设计是十分基础的设计概念,也是一个我们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较有决定意义的科目之一。

凡是与立体结构有关的专业都会将空间的处理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 (1)空间的思维与空间的敏感性:摄影与三维动画。 (2)空间的调整和控制:室内与会展。 (3)空间的创造和预见能力:景观、建筑。

一、空间设计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设计便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选择和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光线、色彩、装饰、材质等空间要素进行细致研究和处理。

二、空间设计的学习方法 (1)基础训练与练习

根据平面、立面、侧面,生成透视图的互换练习;

单一平面图形的多个立体形象创建练习;

由立体图形到平面、立面图形的方向还原练习; 空间氛围练习、空间配色练习; 空间光线控制与创意练习。

(2)采用多样的练习与制作手法

空间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实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

手绘表现、空间实物模型、空间虚拟模型创建。

(3)调研与观察

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根据生存经验和习惯模式所逐渐固定下的思维,会渐渐形成我们较为恒定的审美取向,并会不断的延续和演进。这其中既有各个地区和民族所共识的,也有地域间的微妙差异,从而产生了既统一又有丰富变化的形式审美与艺术源流。我们的设计同样也不可能割裂与历史及传统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完全臆造的作品,哪怕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习作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危险的主观世界。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关于空间的产生与形成、发展与成熟、流变与整合的意义。发现各种不同类别和形态的空间说承载、积淀下来的精神和哲学内涵,以及它们对我们空间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一、早起原始空间

人类由原始的穴居行为而产生了对空间遮蔽及安全的理解。对洞穴,我们的首要反映是隐秘、躲避。历史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惟一可靠和永恒的灵感来源。人类审美的形成和改变向来与历史和传统紧密联系着,这也许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因。

早期原始建筑其封闭、围合的方式逐渐由采用天然洞穴的被动方式发展为原始的构筑形式:棚架、垒筑、搭建等多种建筑形式开始形成。随之,不同功能性的空间也开始逐渐出现,各种穴、室、间、厅、场、院、台等空间和建筑的原始意义也逐渐得到了确立,并将各种空间赋予了较为明确的空间性质。

随着原始空间对各种空间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限定和规范,居住文化也逐渐完善并得以建立,成了影响我们今天对空间认识的潜在意识。

二、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

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

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1)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有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光影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特色。

(2)柱式的定型。共有4种柱式:1)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亚柱式;4)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这4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与前面的柱式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4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建筑的双面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4)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机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5)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三、古罗马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层、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2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日渐衰落。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四、巴洛克式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形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产生影响,曾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度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五、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做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六、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结构;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形体;在建筑艺术吸取视觉艺术的性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顶屋,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呼声,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的比较广泛。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结合。

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已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对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的重新关注。

八、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破碎的想法和非线性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设计原理上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 解构主义神深受其他20世纪运动的影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互作用,表现主义,立体派,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我们说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缚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九、高技派

高技派,亦称“重技派”。这一流派形成于上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建造超高层的大楼,混泥土结构已无法达到要求,于是开始使用钢结构,为减轻载荷,又大量采用玻璃,这样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形成并开始流行。到20世纪70年代把航天技术上的一些材料和技术参合在建筑技术中,用金属结构、铝材、玻璃等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元素和视觉元素,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建筑设计语言,因其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高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曝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

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极大的影响到了艺术的其他门类,同时它自己也受到了多种艺术的影响,建筑总是在风格和态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态。政治上一个沉闷的历史时期后,就会爆发出“复兴”的艺术冲动。而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之后,就会产生对那些装饰和通俗文化的喜好。这些艺术和建筑的形态,从产生到演变,直至如同生命的形式那样,出生、成长、辉煌、老去。

空间的研究也离不开对这些历史因素的解读。在对历史的研究中,空间不仅找到了归宿,也找到了新生力量。那些曾经辉煌的经典,不会在艺术的河流中彻底消融,而是汇聚成那五色彩虹里的一缕阳光。

十、西方空间发展的历程

西方的公共空间是以公共生活为基点产生的。

从古希腊开始,公共生活就成为一种生活的主流,从此开始了对空间精神意义的探索。空间神性,在古希腊空间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的基本空间原型就是长方形的神庙形式。

到了古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这种原型正式确立为西方空间的基本型。到哥特时期,基本形的平面也没有

发生大幅度改变,而是向着高度的方向发展。建筑空间的意义开始从纯粹平面转为有了高度的空间变化,空间开始从二维向三维发展,真正的空间意向出现了。神性与人性开始分离。随着技术的进步,空间跨度加大,彻底解放被支撑柱束缚的空间,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建筑空间成为立体的宏大体量。

19世纪,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建筑空间开始向大跨度和高层发展。建筑空间在巴西利卡原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变化的组合,主空间和伺服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空间。布局也从过去的绝对对称向不对称的均质方向发展。

十一、中国空间发展的历程

中国空间走了一条与西方建筑空间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建筑是以“礼”作为出发点建立空间的秩序和形式的。

自从周朝建立礼乐制度之后,中国建筑的空间就爱是出现了等级分明的建筑形制。中国人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从来都是建立的平面发展的集群建筑之上的。而单体建筑空间没有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除了个别因为礼制关系而出现的祭祀建筑。 在中国建筑中,非常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节奏和群体的完整性。在空间形式上,则以“门”、“堂”、“廊”构成了建筑的格局关系,与自然外景与室内空间的和谐对话。

在中国建筑中,注重人的直觉经验,从眼睛到身体的直接反映都体现在了建筑方式上。最具中国建筑空间特点的是古典园林。所谓“移步换景”、“借景”等手法,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对话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关系。

十二、中西方空间的比较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对空间的认识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西方空间所有变化都基于在空间的外表皮界定下的内部空间组合,跨度的技术革命是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动力,空间的寓意也从单纯性走向了复杂性。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的空间结构中,各种力量的缠绕、并置、对立变得复杂和多元,但是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建筑内部,建筑的外观仅仅作为一种语义的表述多姿多彩,摇曳变化。

中国的空间则是将建筑内外环境结合在一起考虑,这和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关。中国建筑空间没有复杂的空间组合,但注重外表和内部结合的适度与和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形成一体。

第四章、形态

一、认识形态

(一)认识形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首先通过形。

世间万物都有形的存在。无论是天然形成或由人类智慧创造,甚至是文化生成的事物,都会产生“形”的印象。因此,“形”是客观物体呈现出的外在特征,主要指由人的视觉所感受到的物体的客观物质属性,是人类认知物体的开端。

在设计理论中,“形”分为两大类,即具象形和抽象形。

具象形包括自然形和人造形。自然形:指物体在大自然中由于自身的协调力及各种自然法则,必然产生的形。人造形,是人们依据经验、技术手段以及自身审美需求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形。

抽象形,则是从众多的物体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形的形状特征,是最基础的形,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包括自由抽象形和几何抽象形。

不同类型的形,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能传达出设计语言。因此,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将形作为表现设计风格的元素。

(二)认识形态

“形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为了加深对形态的认知,可将“形”与“态”拆分详解。形强调事物的客观因素,或将其理解为外因。“态”强调的是事物的主观因素,也可理解为事物的内因。因此,形态涵盖了事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而延伸到了事物在不同的情景、场所等条件下呈现出的外部状态以及它们的存在状态、结构形式等丰富内涵,并非单纯指事物的物理属性。

对设计而言,形态是形与设计思维的产物。

事物会因其所在场所、情景、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三)设计中的点、线、面

点、线和面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元素,是抽象性的定义。不论是平面形态还是空间形态,都涵盖了点、线、面这三大基本元素。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关于点、线和面的构成关系。

1、设计中的点

点是什么?它是最基本的元素,是万物的开端。任何事物,任何形态都可以抽象为点。在设计中,点具有某些视觉特征。而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些特征,结合不同的构成方式,创造出了多变的空间形态,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设计。

2、设计中的线 几何学认为,线是点运动的轨迹,运动是线的重要特征。空间中的线具有不同的表情与特征,并且具有自身的方向性。因此,线在空间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塑造空间的重要元素。

3、设计中的面

面是由点、线的密集与移动构成的,它是三大基本元素中最大的形态。面与点、线都有很强的互换性,可以将面看作点的扩大或者是点的聚集,抑或看作线的宽度增加或者线的围合。

作为形态基本要素的点、线和面有着各自的表情与特征,并通过视觉传递不同的情感。

二、空间形式的特点

抓住空间“形”的特征

1、空间是思维体系,空间的形式需要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认知。与平面形不同,空间形在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变换位置可以获得不同的形态体验和空间感受,这正是空间形的魅力所在。也因此,空间由三维转化为思维或者更多维。

2、相同的空间形会因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形态相同,改变位置、方向,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结果。将盒体倾斜,可以打破原有平静的空间,出现不稳定、动态、有趣的空间特征。

3、相同的空间形因比例的变化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4、相同空间形,即使比例、面积相同,空间的围合方式、封闭程度、材料的使用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空间效果。

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

空间的整体性体现在空间中各种形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但空间中各形式要素安排合理时,关系就会和谐,就会产生有魅力的空间。

三、形的抽象与意味

空间形的抽象

抽象一词其原意是排除、抽出,也就是抽取事物本质因素的过程。在造型领域,抽象形是指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对象本来外观的艺术形象。在空间设计中,抽象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过程抽象和结果抽象,二者相互辅助,不可分割。 抽象的目的是为了简化,扼要筛选出必不可少的要素,以便使创作或设计过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得到开放而意想不到的结果。 空间形的意味

形式意味可以理解为因看到形式要素而产生的生理反映和心理情绪。

形式的意味不都是抽象的,具象形也有其意味,看到这些形式表象下的含义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形式审美的变迁

“变迁”就是情况的变化转移

设计的形式审美在不断变化,是从设计观念到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变更。这种变更是有过程的,并由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物质条件等各要素综合起来的作用,催发转变。在工业革命前,多是贵族引领的各种风格的更替;而当代设计就不会出现某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格局,更多是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共生。

四、设计空间的原型

1、如何理解原型

原型,是一个设计者独有的信息与符号系统,存载了设计者对世界与形式的理解,表达了设计者通过形态对问题的回答。无论空间的结构与组合是简单还是复杂,最初的原型形式总是固定的。由此,我们能识别出设计者的意象、手法、语汇和个体语言植入到公众生活之中的方式。

把建筑、空间回归到最初始的简单形态进行设计。最终的空间形态无非是这些简单形态的并置、锲入、变奏、交织等手法的结果。

任何设计师都不是万能的。设计的初始都是设计项目本身激发了设计者原始生命的冲动,这时,第一个跃入设计师脑海的就是他最熟悉的形态。这种最初始的形态,在高明的设计师手中经过空间的组合、界面的处理、光影的变化,最后呈现给我们的便是多元的、复杂的形态了。

2、设计原型的形成与提炼

原型来源

设计者最初的生活体验。人们在懵懂无知的时候总有一些简单的图形体验,这就是他们最初对世界的认识,被称为图形记忆或者原型记忆。而原型简单的形态构成将会影响我们一生的设计。 原型的形成

符号化的产物承载了设计师对世界最本质的认识,并转变为一种符号化的产物。这种符号化的产物承载了设计师对世界最本质的认识,可以在设计中反复出现并充满变化。

第五章、形态与材质

第一节:材料—形态审美的物象

空间的一大特点在于任何设计和实施都最终需要通过各种实物展现出来,再简洁的设计,也需要通过各种物化的材料使空间变得可居、可用、可赏。因此,尽量全面地了解材料特性,不断挖掘材料表现张力,才能全面掌握空间设计并得以实施。

使用材料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文化传统等宏观条件,小到材料组配、材料构造、边角细节的处理,都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构造、造型、加工工艺、视觉效果等,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判断和选择。

(一)意象材料 材料携带的信息

设计反映时代特征,材料的选用更能强化时代特征。设计中即有相同的风格、类似的空间形态。。。。材料的变化也会使空间效果截然不同。材料在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受、绚丽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包括社会信息和个体信息。总之,材料就是设计意图、设计语言、设计手段的物化和载体。 从意象到物象

使用材料来深化设计,是一个将设计概念、设计意图提炼并转化的过程,最终通过具体的物质材料表现出设计的主题。在选用材料时,除了要对材料特有的物理、工程性能等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外,体会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等感性要素,并将之与设计概念进行联系,用设计专有的语汇来表达对项目理解、对时代的感悟、对限定条件的督导处理方式,才是材料设计之精髓,也是体现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而浮游于风格定式、过度使用时尚潮流的材料以及简单的模仿,则与设计和材料表达的初衷存在巨大偏差。

材料隐含的某种意义在空间中的贴切表达,可以让使用者获得整体感受,也能在近距离的接触中加强感性认识、引发联想,使整个空间意味得以更细腻地传递。

(二)材料的“视触觉”

与其他视觉元素相比,材料更容易引起人感官上的反应。通过材料的视觉刺激,可以引发柔软、坚硬、粗糙、温暖、冰冷等触觉感受。一些特殊材料的运用或相互搭配更能激起味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

空间设计中的材料更兼具多重作用。环境物理,声、光、电环境效果,使用功能和视觉、心理效果等都和材料的设计、选用有直接关系。另外,强化从“看见”到“使用”的过程更能增强空间的趣味性,使空间体验显得更加细腻丰富。因此,把握材料的基本要素,提高对材料的设计敏锐度,进而加强联想、调动通感,这是空间设计中重要且颇具难度的内容。

第二节:材料·色彩—空间的递进演绎

色彩的边界产生形,材料的搭配引起色彩的变化,光照改变色彩和材质的视觉效果。材料、色彩、光、形态几方面要素不可分割。各要素的深入探讨与综合设计,将为进一步阐明空间意义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材料、色彩要素对空间的影响,可以从方向、尺度、层次、空间序列几方面进行推敲。在设计的基本空间形式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材料、色彩的改变对功能、形式、意图的彰显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也为深化设计找到了新的起点。

一、第一,材料、色彩的变化可以配合空间的形态,以强调空间的方向性。通过改变围合或分割空间界面的材料、色彩可以强化或暗示空间方向。材料、色彩显明空间意图

第二,材料、色彩的变化可以对空间尺度产生影响。同样形体、同样尺寸的空间会因材料、色彩、肌理的改变而影响到整体效果,甚至使人产生错觉。

利用人对色彩、材质的感官错觉解决空间的限定问题,是简单有效的设计手段。

第三,材料、色彩变化可以影响空间层次、空间通透性和空间虚实关系。空间围合的不同方式造成空间特有的层次。利用各种材料强化甚至改变空间的层次,可以使空间体验更加丰富。练习时可以从简单、易获得、易加工的材料入手,从寻求同一材料变化入手,在材料的层次、材料色彩的变化、材料特征等几方面不断尝试,尽量尝试更多变化。

第四,因材料、色彩的变化,使原有的均质空间或既定空间发生组织方式、序列、等级的变化。在小型空间中,可以尝试多种材料、色彩变化所带来的空间组织的暗示。而在大型建筑室内外空间中,形式和使用要求的演变与发展确立了空间的基本模式,这时调整材料或色彩的使用手法,可以在大面积的网格化、秩序化的空间序列中寻求更多变化,且不破坏整体关系。

二、打破束缚、创新空间 空间限定与选材用色

空间设计面临众多条件的限制,如地形场地条件、层高、结构、设备管线、造价等。当空间形态限制了设计创意的发挥时,材料、构造、色彩、照明等其他要素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改造项目中,受限条件甚至出乎意料,回到设计的最初动机—面对客观条件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切实有效。

材料、色彩没有好坏、美丑、高下之分。是否用对了地方、是否为整体空间服务,是否弥补了空间的不足或缺陷、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只有从设计目的出发,不断质疑设计的本质,不断尝试新材料、新构造,不断寻求材料、色彩表现的可能,设计才会不断创新。

构造方式与创新

许多材料并非新材料,一些传统材料的本色展现也会焕发出时代气息,这正是通过转变材料的构造方式和使用方式所获得的。从构造中寻找创新点,会给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

简单地说,材料构造就是某种材料以何种方式结合、组合、建造的过程、方法或技术。

第三节:材料·光—赋予空间生命的要素

在设计中,光与时空、形质无法分离。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汇集在阳光下巧妙的、恰当的并且美好的形体游戏”。光作为材料,最重要的意义是满足健康与活动的需求,也是展现时间、塑造空间形态、营造特定环境氛围的要素。

光是变幻莫测的,人们通过环境的光色形质产生特定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因而光是最为神奇的材料。它赋予时间与空间诗意,切换各种各样的情调,展示空间形态美,改变空间尺度感,解释有形质材料的特性………

一、塑造空间形态的魅力

光是空间设计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塑造空间形态的具体材料。

光自身是一种无形质的材料,但对有形质的实体材料会产生重要影响。光可以影响人们对实体材料的感知,比如加强肌理的塑造,让材料显得更加坚实沉重;或者让材料更加温和一些;或者能够穿透材料;或者影响色彩的倾向等。

光对实体造型、空间的尺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强化或消减轮廓及空间边界;不同的运用方法可以使空间产生更大或更小的视觉效果,可以将空间划分几个段落;可以使空间更坚实,也可以使空间变得更柔和……光自身虽然没有确定的形质,而设计却可以为光塑形,让光成为图像,让光划过空间赋予生命的灵动。

对实体材料产生的影响 优秀的“光设计”,无一不是结合空间形式、具体材料的综合运用典范。

光与色彩不可分,与材料不可分。光将材质、纹理、构造的细节展现无疑,影响我们对材料的认识。

在现实的设计中,使用光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表皮肌理粗糙的材料采用强烈的直射光更显其“粗”;表皮肌理细腻的材料使用柔和的漫射光则更显其“细”;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其本身的透光性使造型更加轻盈、剔透、纯净。只有了解空间形态,了解材料和色彩,了解环境语义,才能真正很好地运用光来作为设计要素。

对形产生的影响

光对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造型离不开光。人们进行光设计的强烈冲动来自审美和造型的愿望。光能体现出形态的坚挺有力,也能表达温软亲切;可以破坏完整的形体感,也可以将琐碎的形体整合;既能增加形体的体量感,也能让形体显得比实际更轻飘;可以在视觉上改变空间尺度,也可以划分空间。。。。。利用光强化形体的轮廓可表现造型特征,弱化形体边界则消减空间形态;利用材料光的特性表达材料间的差异,可形成对比;用不同强度或不同色彩的光可创造空间的意境,等等。

二、光的现实意义

光对于设计的直接意义非常明确,首先最根本的是满足人的生命和健康需求。朝向和光照对于建筑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涉及到空间开合程度和开放的形式。开合与光照的量、时间的长短以及空间形式的关联密切。

材料是空间设计的物质实体。色彩、光是非实体物质要素,对空间和实体材料具有重要影响。三者各自的领域内容广泛,表现力、语言、手段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就某一专题深入学习、研究。同时,三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同时也会影响空间的效果。具体设计中可针对某一方面终点表达。

材料、色彩、光是非常直观感性的要素。在学习时,注重感官效果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强调相关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内容的学习与领会,这样,设计才不会只停留在表象的认识。

第六章、空间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空间的性格

在对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初步分割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们将要讨论的是空间与人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掌握人们在空间中的各种心理感受,将现有的空间处理得宜人得体,充分的发挥空间的既定效能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我们对空间的印象是由各种空间关键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我们会对不同的空间产生亲切、温暖、生硬、冷漠等不同的感受。

(一)空间气氛及其给人的心理感受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就常常接触到一些对空间和场所的心理或情感的描写,如:坟场的阴森恐怖;广场的庄严肃穆;乡村的宁静安逸;街巷的嘈杂纷乱等等。

这些都是某些特定的场所空间,通过各种环境和空间因素给我们留下的整体印象。人们对某个空间的光线、质感、色彩、形式、大小、声音、温度等等的感受,会形成对空间的综合心理评估,并反映出对空间的总体感觉。

我们对每一种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气氛的研究或设计,都应了解其形成的基本特征、特点、制约因素和主要结构、色彩、材质,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控制并制造出我们需要的空间心理感受。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在进入相同的空间中感受也并不会完全一致。而是因个人的信仰、年龄、文化背景、性别等产生不同的感受。

1、流动的空间

流动的空间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空间具有流动、流通的功能,是一种实际行为上的流动。此类型的空间一般是通道或者动势较为明确的空间,如走廊、街道、廊道、广场的主要流线等处。空间的流动主要依靠较为狭长的空间态势而产生。两侧垂直界面清晰,采取直线或简洁的空间流线处理(有时也做折现、曲线、波浪线等形式的基面处理)以及明确的出入口等方式,以达到引导指引的目的。

另一个对流动空间的理解,是其空间具有流动的视觉提示效果,达到的是空间意境上的飘忽和动感,是一种视觉感受上的流动。如音乐厅、某些商业空间、艺术展厅等,他们在特定的要求下需要营造出流动与活跃的空间氛围。需要靠不规则的折线、波浪线、具有较强方向性的斜线等来支撑这样的气氛。

2、宁静的空间

所谓空间的宁静,必然是相对隐秘、幽深,具有较强的领域感或围合感的空间。

色彩较为自然统一,避免出现强烈的对比色和夸张的色彩搭配。结构、色彩、造型的处理一般也都较为适中。造型具有较强的秩序感,动态元素较少,较少出现巨大转折或结构夸张的情形。

善于充分的运用各种元素,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创造出宁静的感受。自然装饰元素运用较多,如植物、山石、水体等。即使是有大面积的水体,也是平如镜的。或是以具有相当的野趣的动态事物形式出现,如小溪、小动物等等。

空间的宁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安静。有时鸟鸣潺潺的流水声更加能够烘托宁静的场所气氛。宁静的感受,往往与我们在生活经历中的各种感官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清新的气息、柔和而协调的色彩,自然的装饰元素等等都成了我们营造的法则。

3、庄严的空间

中轴对称是很多庄严的空间通常采用的形式。这是秩序与控制的形式,也是最容易组织各种递进和层次关系的空间。尺度和比例与一般的空间设置相比,要更为倾向于瞻仰式,同时补发轴向的延续感和宏大感受。

材质和色彩:采用统一的色彩和坚硬扎实的材质,体块统一完整,形制较大,会增加严肃的气氛。

装饰题材中自然手法的元素较少,即使运用,也会采取必要的几何化处理,将原本是自由变化的植物修剪的如同裁剪出的一样,同样是为了强调空间元素的统

一、秩序感。这与我们中国的园林和居住中所提到的植物有着极大的反差。与我们所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对植物的提法和情感,是大相径庭的。

4、神圣的空间

对神圣空间的重要的支持就是宗教文化对空间神圣气氛的无限追求。

神圣空间要求在尺度、比例与结构上的空间处理,尤其是高度上尽可能巨大,成为一个无法替代的处理手法。没有什么比仰视其繁复的精美装饰更为让人们折服的了。极高的顶面与天更加接近,与现实生活的空间产生了更大的反差。高大的空间尺度,也能够让声音在空间中回荡反弹,产生适度的回音和震荡效果。而唱诗与念经是宗教活动的重要成分,声音效果在空间中得到了混合与放大。

夸张、强烈的空间结构,鬼斧神工的空间装饰,让人们在惊叹的同时,让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产生一些不真实感,进而变成崇拜和折服。无论是西方教堂的穹顶结构,还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斗拱与藻井,都有诸多超出功能性的装饰构造。这些结构在实现了基本的结构功能外,被适度的夸张处理,成为空间气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部环境的衬托也是不可忽视的手法,中国的宗教建筑,在选址上也十分考究,佛寺道观,坐落在青山绿水的怀抱,借助其自然环境的力量,烘托了其自身空间的空灵高远。

还有更多特征的空间气氛,如圣洁的空间、恐怖的空间、古典的空间、雅致的空间、活泼的空间、浪漫的空间、活跃的空间、华丽的空间、神秘的空间等等。总体上看东方的空间更倾向于感性和诗意,以及无处不在的空间意趣;而西方的空间强调对秩序与统治的追求,由对植物和空间结构的严格控制而强调皇权的威严。

当然,空间的气氛和属性并不能够完全的由空间的层面来加以理解,往往它是个由文化、历史、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而形成的问题。

(二)不同空间的人类行为

1、个人空间

人们通常会对距离和空间有必然要求,保持足够的距离和联系。一旦这种距离与联系的关系被破坏,人们就会感觉到焦躁不安。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T·荷尔的研究成果,即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相遇重叠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舒适,即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影响到气泡的大小。关系越亲密,气泡越小;随着亲密程度的降低,由亲朋好友降到一般熟人,最后降到完全陌生者,气泡就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交往的双方意识到各自的社会阶层的差异,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互存戒心时,气泡的扩大就尤为激烈。

通过一些让人转移注意,或者至少让他们可以有事可做的装作视而不见,是一种有效的打破个人气泡障碍的有效手段。

譬如,在挤满了人,感觉极不舒服的电梯里,人们的双眼可能死死盯着电梯间控制盘上闪烁的数字。

2、人们对转角处和凹凸处的喜爱

很大程度上,人们由于安全性和保持联系的心理;人们倾向于转角处和凹凸处。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如果需要保持自己的私密和安全,最好的方式是去一个完全没有人的偏僻场所,但我们很少会那么做。人们真正喜欢的方式是闹中取静。既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又感到安逸舒适,并能够完成休闲、交谈等私人行为。在转角和凹凸处,至少有一个界面作为人的“依靠”而使其感到安全,同时又和热闹的街道和广场距离不远。

3、空间距离

亲昵距离:15-40cm,这在情人间的交往时可以接受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就会引起不快—譬如,在拥挤的电梯中。有时亲昵距离可以发展到15CM之内,但这个距离只是在作安慰行为或某些特殊动作时,方才这样挨近。

私交距离:数字是45—120CM,其中45是上限。上限距离一般出现在思想一致,钢琴融洽,热情交谈或同时沉思的人们之间。

社交距离:120—360CM这是在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这一般发生在工作关系很密切的、或者偶尔相识的知音之间。

公共距离:370—760CM。这种大场面公共距离的出现总有显赫人物在场;教堂里主教大人的讲话远离教徒;法庭上法官老爷的宝座远离律师;宴会中达官贵人的雅桌远离普通宾客。

4、人们的趋同与防御行为

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个要求,而同时又需要参与社会性的活动,得到足够的交流。这显然是一个有着一定矛盾关系的要求。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公共空间,能够看到热闹的街道或广场活动的边缘,会有很多聚集行为。

人们需要较为独立,但是更重要的是交流,遇到一些有共同爱好,有类似行为的人,能够产生对话活动,而又不至于超出自己的预想。

人的生活有一个特点,他见不到人是不行的。你见不到人是不行的。比如我们去一个人烟稀少,但是环境好的地方旅游,在那里待一两天,待

5、6天也可以;但是,让你住上10天半个月,你就要崩溃。且不说你不能上网、玩游戏;想去酒吧,逛商场或者超市没有那种可能。最重要的是你见不到人。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去酒吧、咖啡厅做做?他是想找一种与别人共处的感觉。倒未必和别人说话,碰到能说话的就说,不能说的就不说。就算不说话,也是一种自我需求。

所以,人不能不见人;但是,也不能见到太多的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饭店里面吃饭、

第七章:空间设计基础概念—空间界面

一个较为单纯、标准的空间通常会具有一个基面(底面、顶面)、一个顶面和是个垂直界面(立面、墙面)。以上6个界面的围合,产生了一个闭合立方体,并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十分容易辨认的空间。这就构成了最为简单的空间,也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室内房间的形式。

底面、垂直界面和顶面是形成空间的三个最基本要素。

然而我们说接触到的空间却并非都是这样的标准立方体空间,若干界面要素并不需要同时出现 可以成功的营造空间。这些不同的空间构成形式,它们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高有低,有分有合,有的开敞有的闭合,形式五花八门、光怪陆离,适应着我们对空间的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视觉效果的需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7.1基面

基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面,它往往是我们空间形成的最基本和最恒定的组成部分,基面的面积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和形式。绝大多数情况下,基面是不可缺少、不可变动、保持水平的。没有了基面的空间,就会失去立足之处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但是基面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底面,在空间形态中基面可以出现抬高、下沉、倾斜、曲面等多种形态上的变化。另有一些空间以水体、镜面、玻璃作为基面的主体,打破了我们通常对于基面的认识,而产生了空灵、飘忽、奇幻的不同心理感受。

基面具有的独立限定功能: (1)基面异质

基面异质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的最为简单朴实的一种空间限定方式。通过材料或色彩上的差别,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界限。如同野餐时,我们在草地上铺下一块毯子时,便无意识的从自然环境中隔离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有空间”,创造出了一个由基面与周边场地的局部差异而限定出的空间。不仅如此,我们对这个野餐空间所处环境和地点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行为,反应出了一些初步的空间营造观念和原则。比如这个场地应该具备向阳、干燥、避风、视野良好、适当的私密性等等。这些要素都很自然的成为我们选址的依据,而这个空间也具有了初步的空间设计意义。

基面异质的形式虽然朴素,但也是最有效,最常用的空间界定方式之一。在广场、园林、室内大厅等公共空间的划分中,由于异质的方式对场所的影响最小,所以,也是最能够满足公共空间既要有所限定,又不影响公共空间的整体统一要求的方式。

(2)抬高与下沉

对基面的抬高或下沉处理,往往也是出于划分和限定的目的,有台阶和坡道两种。即使有时基面高差的产生是因为地势的倾斜而不能平整大面积土地,那么我们也会尽量保持单一功能场地(空间)的完整性,而将台阶或坡道放在空间边缘或过渡的地方。这也说明,台阶和坡道等底面的变化,实际上的作用是打破了空间的完整性,起到了划分的作用。

相对于一般的分割或基面异质的划分而言,基面的高差变化可以将自身空间与周围环境空间在保持相对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拉开空间距离,建立起一种含蓄的独立性,达到一种分合统一的状态。

处于基面抬高的空间时,会给人眺望感或优越感;处于下沉的空间,造成了一种私密与合围感。

抬高和降低的空间需要有台阶、坡道与周围的空间相连通,这会给行走和穿越造成或多或少的障碍,所以,基面的抬高或下沉处理应该有较为慎重的考虑和足够的理由,并得到其他相关设计的配套支持。 7.2顶面

顶面就是空间的上部界面。在空间形式的研究中,顶部的形式、结构、状态特别的丰富多样,并产生出各种变化,甚至可以作为不同形制建筑鉴别依据来看待。不同国家、文化、民族的空间顶部造型处理也体现了巨大的地域差异和不同的审美取向,其中常见的有坡屋顶、穹顶、圆形及多边形的尖塔顶等等。虽然顶部受结构和功能的限制较大,但是其形式上长期形成的功能性美感,已经逐步的固定为特有的顶部结构特征,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空间装饰。

(1)顶部形制

我们可以大致将顶部归类为平顶、坡顶、曲面和不规则这4个主要类别。

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在屋顶上,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原来追求立面上不可见的平屋顶,消灭可见的屋顶。很长时间之后才又渴望“重建屋顶”对墙与屋顶关系的实验持续了20年以上。 有人认为,这种努力应该说最早见于日本,因为日本建筑师很早就开始觉得西方的平面屋顶加墙面的建筑形象割断了他们与传统的联系,于是便有了对各种新形式的尝试和实践,他们对建筑形象所起的作用无疑包含了不少的装饰作用。

建筑上的可见屋顶最普遍的还是多种多样的坡屋顶。坡屋顶的坡度有大有小,差别显著,对建筑形象塑造说起的作用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为了防止承载过大,北方多雪地区的屋顶都很陡峭。而赖特草原住宅的屋顶中的说来相对平缓,在水平方向得以充分舒展,体现出飘逸舒展,无拘无束的美感。与平顶相比,坡屋顶具有的不仅仅是外观的变化,更为其内部空间增加了强烈的结构装饰效果,赋予了平顶造型无法实现的空间魅力。

坡屋顶的形式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发展得尤为成熟,出现了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等众多的屋顶形式,在此基础上还有更多重檐或特殊形制的变化而产生的屋顶。

曲面屋顶:包括了拱形、穹顶、球顶。在西方宗教建筑和传统的石材建筑中,圆形、各类穹顶结构的顶部被大量的运用。这些顶部造型极大地改变了原始石材结构空间的生硬面貌,生动而充满了创造力。多个穹顶结构连续产生的大厅,是宗教建筑常用的形式。

不规则的顶部:我们又可以称其为自由形顶部,是由于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突破而产生的。并在近些年被大量的使用,各种奇思妙想就都开始集中于对顶部的创新之上。不规则的顶部造型,彻底的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空间概念,结构上或是飞扬灵动、或是起伏蜿蜒,实现着设计师和人们无限的空间遐想。

由此可见顶部内容之丰富,远非其他界面可比,对于空间的影响自然也是相当重大的。 (2)顶面的高度问题 顶面与基面的绝对距离,以及高度与基面面积的相对比例大小是决定空间高度感受的两个方面。而空间的高度,是影响空间整体感受的重要因素。对于单个空间来说,高度越高,空间的体积就越大,势态也越挺拔直立,当然,空间的利用率也越低。而相对矮而广阔的空间,会给人稳定、实在的感觉。 (3)顶面的限定功能

单独的一个顶面就能够遮蔽一个区域,并在其覆盖的范围下产生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前面说到基面就是地面,正常情况下地面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有了顶面的空间,必然有基面与之相呼应,而产生出比基面的单独限定更加明确的空间形式。而在功能上,顶面的遮蔽功能在遮阳、遮雨等方面都使得这个空间更加适合较长时间的停留,如站台、长廊。

7.3垂直界面

垂直界面是指空间四周起到遮挡和阻隔作用的墙壁。起垂直界面的作用的不一定是墙壁,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隔断、栅栏等等,或者是阵列的柱子排列形成的界面效果。

空间四周的围合程度越高,形成的“间”的概念也就越强。在基面面积和空间大小不变时,垂直界面的闭合程度对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也决定了被限定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一个被限定空间与其周围的空间产生关系的多少,直接或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这个被限定空间自身的属性。

有学者明确指出,就建筑而言,空间的本质是围合。这一观点极有价值的表明,空间作为一种存在其根本属性与形体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围合总是经由形体而达成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空间的根本属性就来源于体现着认为围合过程的形体。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基本归纳出一些关于单纯空间处理的信息,为我们在适宜的场合选择适宜的形式积累一些原始的资料。我们有时会辩驳,围合或是分割对空间限定是否是惟一和最佳的定义方式?但是,无可非议的是,形式上的分割和围合是最为常见和稳妥的一种方式。

(1)地面+顶面

仅仅通过地面和顶面进行空间限定的情况多出现在室外。这是一种空间闭合比较弱的形式,没有墙壁的遮挡,也没有门窗,仅仅根据基面和顶面的形状勾勒出一个较为开敞的区域。

亭子就是这类空间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们经常见到的有在交通要道上建的“路亭”(或桥亭),有筑在水井之上的“井亭”,有专供立碑用的“碑亭”,还有“钟亭”、“鼓亭”等等。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在各种园林中的各式亭子。小巧精致的造型,开敞的形式常被作为与自然景观和周边环境结合最为紧密的建筑形式出现。于是亭在各类建筑形式中更具有深山野壑的意趣。所以,但谈到亭时,往往将其与品茶、下棋、闲谈、吟诗等活动相联系。此外,亭在场所中有宁静悠闲的含义,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记成在其《园治·亭》中写到:“亭者,停也,所以休憩游行也。”于是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产生“游玩”和“休憩”的双重作用,兼具有宁静与活泼的双重场所气氛。除了亭子,还有很多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空间形式,如凉棚、遮阳伞等等。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记成在其《园治·亭》中写到:“亭者,停也,所以休憩游行也。”于是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产生“游玩”和“休憩”的双重作用,兼具有宁静与活泼的双重场所气氛。除了亭子,还有很多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空间形式,如凉棚、遮阳伞等等。

此类形式的特点:

(1)避风雨,开敞明亮,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关系极其密切,有时甚至依赖周围环境来确立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2)四周开敞,视线开阔,进出方便。

(3)多用于公共空间的较短时间暂留,或是休憩。通常不会设置供长时间休息的很舒适的座椅。

(4)虽然结合周围的植物造型时,也有一定的遮蔽空间,但总体上开敞,较少私密性。

(2)地面+一个立面

此类结构简单明了,起到遮蔽视线、组织流线、供人观看瞻仰的目的,容易产生纪念碑式的空间感受。根据其高度、体重、结构、装饰、朝向以及与其他建筑结构的位置关系等不同,其空间影响的范围也会有较大的变化,是其他空间形式不可缺少的一种补充和装饰形式,如:照壁、牌坊、装饰墙等等。

澳门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大三巴),也是这个类型的一个例子。虽然它的形成处于偶然,但因为符合此类空间和结构的特征,而被人称为“大三巴牌坊”。正是由于它的单立面形式,使得造型比原先作为建筑的前立面时更加醒目,更加挺拔、高耸。这些正是单立面形式直接、干练、强烈的形式特征说造成的。 此类形式的特点:

(1)影响的范围和空间的大小不确定,总体上其形成的空间领域感较弱; (2)造型醒目,虽功能性较弱,形式感却很强。常常作为(礼仪、、宗教、政治的)建筑装物而存在。

(3)地面+一个立面+顶面

此类空间围合状态并不完整,有三个里面都是开敞的,但由于顶面和基面多半会做较为清晰的界限处理,所以其空间属性还是较为独立的,如:阳台、戏台、讲台、回廊(单边廊)等。

与立面相对的开敞面是此空间的主要“对向面”,此空间必然与这个所对向的空间发生密切的联系。所向对的或是内堂庭院、或是优美的风景。

(4)地面+两立面

地面加两个相对的立面。会形成一个两端开口的空间,是流动空间的最常见形式,如:街道、河道、峡谷、桥等。两个立面的夹持下,通常形成了狭长、连续的通道式空间,所以有很强的方向性,并对人的行动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曲径通幽”一词便因为小径两边立面的引导性而得以呈现。

(5)地面+两个成夹角的立面

此空间又可以被叫做角隅空间,是一种非正式的空间形式。一般处于建筑的转角凹缺处,庭院的转角处等等。

具有较强的安全感和私密性的区域。处于这样的空间时,我们既可以向外观察到外部环境的一切情况,具有良好的视野,又可以背对两个立面的夹角,得到较为安全的依靠,不受外界的打扰。

(6)地面+两立面+顶

此种形式中西方都有较多的运用,是花园、庭院、景观空间中常见的公共空间构筑形式。它具有很好的遮蔽功能,独立僻静。同时又可以实现良好的流动性和引导功能,如廊道、供廊。

这样的空间通常兼顾了流通与休息两种功能。与地面加两个立面的空间(街道)最大的区别是可以遮风避雨,于是有了较长时间停留的可能和需求。

“廊桥”便是一种将使用功能发挥的较好的例子。桥,通常是河流两岸居民的必经之路,而廊却是可行、可坐、可休息、可交流攀谈的地方,于是廊桥便成了中国民间极具西方广场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之一了。其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空间视觉效果。 为了避免视觉的单调和结构的需要,通常会将此类空间做多个段落处理,梁架结构以及转折处或横梁上的装饰成为又一个特色之处。

(7)地面+三个立面

这是一种相对私密的室外空间。三个里面产生了较大部分的围合,至少在一定距离之外,左右两边不容易看到这个空间里面的部分。

凹缺式的形式,必然造成相对领域感。此类空间的态度明确。成为了更加私密的居住空间的引导。此空间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和引导性较强的空间、灰空间去理解。

虽然围合较多,但并不封闭、死板。一个里面和顶面的开敞,使得这类空间对外部环境、天气状况都能保持极强的联系性、一致性。对周边的事态也都有很好的兼顾,保持着很好的空间丰富性。

(8)地面+三个立面+顶

与基本原型相比,这个类型的空间因为缺失了一个立面而被称为方向性开敞、外向开敞。它是一种封闭程度很高的空间,往往是由于使用者和设计师需要让空间以向外的方式展现,人们能够通过这个唯一的开敞面看透到里面的内容而故意设置的,如:堂、厅等。

这样构造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原本比较有限的室内进深大大的延伸,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此空间的视觉和心理效果。敞开的一个立面,使得在此空间以外很远的距离就可以了解室内的状态,并使气势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类空间应该归类为适合聚集和交流密切的空间。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公示、演讲、观演等功能。通常具有一定的顶部高度,能够产生开敞和元距离观看的可能,一般采用抬高的基面,有时即使是寥寥数级台阶,也能够烘托出开敞内部的空间气势。虽为开敞,但基面与顶部的呼应又具有恰到好处的空间独立性。并没有被周围的空间所包容或兼并,而是能够将外部的部分空间整合进的来。

室内有一些具有观看性的装饰和构建,以作为开敞面的支持。正立面采用对称的形式较多。开口处侧立面的两个立柱,以及上部的横梁处是此空间限定的边沿和空间存在的重要结构,亦是装饰处理的重点部位。同时,为了保证向外正立面的完整性,进入更为私密的内部空间的通道一般设置在两个侧立面上。

(9)地面+四个立面+顶

四面都有界面围合的就是间或室了,这是最没有悬念和争议的空间界定形式。虽然部分垂直界面上也有门窗开口,但是立面基本围合的态势没有被打破,依然作为四面围合来理解。

这类空间形式也是解决当前人类密集群居问题的一个最好方式。四个垂直界面可以有效地将此空间与彼空间完全隔离出来,而满足小空间聚集的要求。虽然很多人竭尽所能的希望打破这种居住空间中的四面密闭、横平竖直的状态。但是,由于居住空间的限制,这样的形式始终不可能被完全取代。

(10)地面+四个立面

此类空间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我们的院落,无论是何种院落,都是封闭性最强的外部空间,四面围合的领域性极强,与界面周围的事态几乎完全地隔离。院落形式可以完全封闭,也可以半封闭;可以完全遮挡,也可以采用围栏、矮墙,使之能与外界有一定的视觉沟通。根据具体的空间属性要求,形式上能够产生相当丰富的变化。

通常,此类空间有着请勿入内的强烈态度。西方的开敞式院落很多,但即使是采用植物来作为界面,也是几乎有着同样的效果。

7.4空间界面的非常规处理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还不能够将界面与围合的形式以几何或是界面的概念完全涵盖并拆解研究。不少案例中空间被以一种“反常规”的方式组合围合,以求新奇与变化。出现了各个界面的模糊界限,或是空间垂直界面的非规则处理。如顶部与垂直界面融为一个曲面、基面与垂直界面融为一个曲面、垂直界面之间相互连接、合并的关系。

但是,不论是何种围合,也都应该以几何和概括的视角将其归纳入我们前面的研究范畴中去。我们所得到的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应该适用于这些非规律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非规则的界面空间总体属性和气氛比常规空间要丰富生动了许多,带着设计者较为强烈和明确的主观设计色彩。所以,对此类空间的认识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预见之下。

7.5界面开口

我们接触到最常见的界面开口,就是建筑中的在门与窗。试想在研究空间时,不探讨界面开口,就如同我们的建筑空间里没有设置门与窗一样,那将是一个致命的遗漏。

“门”在空间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们是空间与另一空间产生沟通的地方。一旦进门之后,马上就又了进入另一空间领域的感觉,奇怪的是很多动物也本能的具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对动物的诱捕、运输时,进门通常是最大的问题。

界面开口与空间的光照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这同后面的相关章节有研究的重叠部分。同时也有开口形状、装饰、样式、数量等独立的研究课题。

(1)门窗开口的大小

大家都知道界面开口越大,开敞的感觉就越强。一般来说当门窗开口超过该垂直界面(有时也可以是顶面)面积的1/2以上时,就会大大的削弱此界面的隔断作用。开口面积达到2/3时,会将此界面忽略,而被认为是界面的缺式或开敞处理。

(2)门窗开口的形状

一般来说,设计中对门窗的开口形状并没有什么必须遵守的规则。虽然我们更能够接受的形式是矩形的门窗,但是,那仅仅是因为功能的原因而最为广泛使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空间形制和属性,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甚至是只有形都可以作为开口的形式,各种形式的采用应该根据空间主体的形式相一致。

(3)门窗开口的位置

木结构建筑开口受限制较小,建筑的重量一般都由梁架承担,而柱子间的隔墙都没有实际的承载作用,处理上也就随意了很多,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分割、开口。而砖石结构的建筑则会受到较多的结构影响。

7.6空间界面与环境问题

在较为细致的对空间的各个界面及界面围合形式的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空间的围合程度,尤其是垂直里面的闭合状态,对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就包括了界面的开口、界面的开敞或界面的通透等几种内外联系的方式。 不论我们对空间本身的设计如何处理,空间的营造都不仅仅是基面范围内的一个孤立的作品。空间的存在需要依赖其周边的环境,与周围空间的环境植被、地理、水体、气候等自然因素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依赖当地的文化、政治、历史等人文环境。

属性上越是公共的空间就越是需要开敞性,充分的体现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或是根本上融为一体。高明的空间设计,可以将周边的环境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将环境作为自己的背景或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大大地加强了自身空间的视觉深度和空间丰富性,既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也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私密空间的设置也离不开内外的关系,只是这时的联系更加细致微妙罢了。我们会采用多种过渡形式来实现私密空间的内外环境联系和通透性。如:庭院、天井、花窗等形式。不能认为只要是私密的空间,就要尽量密闭或是完全密不透风。那就把空间设计变成了监狱设计了。我们的居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内外的关系,开口、界面的开敞都是这种观点的实际表现。只有与环境密切联系,且手法合理、装饰适度、开合得当的设计,才能够创造出宜人的空间。

7.7关于空间方向

朝向与光照、风向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古代,建筑朝向的确定,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要考虑气候日照和环境,还涉及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由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向朝阳,夏季迎风纳凉,所以中国之房屋基本以南向为主。不仅如此,在这个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中国文化因此也具有“南面”的特征。

“南面”成为构成中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因素。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是一种“南面文化”。历代帝王的统治权术被称为“南面之术”,《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说:“雍,可使南面。”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冉雍可以做大官。可见,南面就意味着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所以,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坐北朝南,因此,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结果使建筑的朝向也拥有了文化的内涵。

界面的围、透的处理也和朝向的关系十分密切。凡是对着朝向好的一面,应当争取透,而对着朝向不好的一面则应当使之围。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尽管可以自由灵活地处理围和透的关系,但除少数园林建筑为求得良好的景观而四面透空外,绝大多数实用空间均取三面围、一面透的形式:即将朝南的一面大面积开窗,而使东、西、北三面处理成为实墙。处理围、透关系还应当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凡是面对着环境好的一面应当争取透,凡是对着环境不好的一面则应当使之围,把对着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得即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的景色引进室内。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借景手法,就是通过围、透关系的处理而获得的效果。凡是实的墙面,都因遮挡视线而产生阻塞感;凡是透空的部分都因视线可以穿透而吸引人的注意力。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围、透关系的处理,可以有意识地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个确定的方向。

第八讲 空间的分隔

平面的划分对空间的影响:

1、平面的分割能够决定其上层建筑的结构,进而最根本的影响空间作品的总体造型;

2、与上层建筑的使用功能有着最为直接的对应关系,对各种设计要求和功能细则的实施也通常由平面部分做最基础的规划。

3、能够决定总体的空间属性和空间特质。决定或是直接构成了我们对空间构筑形态的寓意。

当然,平面划分的设计虽然是我们研究的起点,但并不是空间得以存在并获得“生命”的全部手段。实际上空间在形式上的变化和创新更多是由三维空间得以存在并获得“生命”的全部手段。实际上空间在形式上的变化和创新更多是由三维空间形体的转折、基面的融合变化、曲线和曲面的大胆应用等综合方式得以实现的。

一、空间的形式—几何形平面分隔

几何形是人们从自然界纷繁的图像元素中抽象出的最优美、最有效的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建筑或生活器物,在统一加工和实际使用效能的促使下,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着几何的造型,并渐渐形成了对几何形式的原始审美。

各种几何造型都可以被运用于空间的平面构成。其中,出现最多的应该是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方、圆和三角形是组成我们一切生存空间的基本元素,任何人造形象都可以被归纳为原初的几何形象。我们最初学习绘画时,便是以对几何体的理解和表现开始的,长期的专业训练后,我们养成了以几何体块来归纳理解事物形体的专业能力。 同时,方与圆在中国的城市空间中,有着更广博得含义。例如“天圆地方”的说法及其在建筑中的表现。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天坛祭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普通百姓,常常在方形小院中修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修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都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具体体现。

矩形分隔

矩形是一种横平竖直的方式,它是人们最常用的空间限定和分割方式。矩形是优美的,人们对黄金矩形的好感已经持续了数百年。这种宽与长的比是(√5-1)/2(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设计与艺术领域。比如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符合黄金矩形。“蒙娜丽莎”的脸也符合黄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了该比例布局。

矩形的整体效果规整、统

一、协调。其最大的优势是与建筑的形制十分接近,可以很好的与建筑相融合。

以矩形为平面构成主体的空间作品中规中矩,虽然相对中庸、简单,但也方便易形。不论是施工、测量也都最为省力。不容易产生致命的疏漏和不可回避的缺陷,也十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在不少场合,仅仅采用矩形的方式,就足以处理和应付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及使用功能。

矩形不仅规则有序,同时也可以具有多种变化。多个矩形的连接、组合、镶嵌、套叠、结合基面的抬高、沉降等手段,将会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

圆形分隔

圆形包括了圆形、椭圆、螺旋线、圆弧线等等,圆形同样是我们十分常用的一种空间定义方式。公平性和亲和力。它利于通行、聚集和其他各项活动,我们不难想到舞厅、体育场、溜冰场和众多庭院、会场、广场都是以圆形作为主要的平面划分形式。此外,不论你处在圆形场地的任何一个角度和位置,对于中心的活动和事件都能获得一样的视野和距离;如:罗马斗兽场、歌剧院、剧场、运动场的圆形结构。

圆形与中国的文化中以“圆满”为吉祥寓意的民俗文化有着形式上的契合。在西方,圆形会被作为更具生命力、象征着自然的形象符号。

圆形没有矩形、三角或者其他多边形那样的生硬转折,所以也较少有孤立的角落。圆形的空间,不死板、不张扬,惬意且有着较为温和的变化。

但是,圆形显然也有缺陷,它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造价。结构上,圆形无法独立使用,应该与其他的形态结合使用。滥用圆形,会让空间失去应有的视觉对比,而适得其反。

圆形的运用可以采取多个圆形组合的方法。 (1)规则的组合:轴线、同心、环形;

(2)自由的组合:嵌套、重叠、相切、排列。

(3)与直线或矩形等其他图形结合的方式,主要有:圆角矩形;圆形加切线。 这些方法是对单独圆形的很好补充和拓展,它们大大地改变了圆形的局限和弱点,并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和实用。圆形的组合运用是一种很好的折中手段。但是一旦多个圆形进行自由组合时,便会产生一些尖锐的角落。如何避免和弱化这些狭小和过于尖锐的角落空间,是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椭圆:椭圆也属于圆形,较之于正圆,有了不少自由度和可变因素。椭圆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正圆只有一个统一的半径,所以可能性也只有一个。

有时为了搭接和拼凑几个圆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符合美学原则又要达到实用的目的时(避免过多的锐角空间),往往会让设计师费尽心机或是最终放弃。而椭圆的变化就多了很多。在继承了圆形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又增加了自己更为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时被截断或拆解的椭圆形成为了自由度非常高的弧线,在绘制和施工时符合几何的原则,但是在视觉上则要灵活了许多。

当然,有了更多的变数,就使得对椭圆的控制有了很多的主观因素和需要取舍控制的地方,也就增加了设计上的难度和出错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的论述之外,还有弧线、扇形、半圆等也被看作是圆形系列。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的面貌,但是都具有活泼、动感、流动的共同视觉特点,也一样需要我们在处理时把握好总体的统一性,并能够合理的运用这类形式。

三角形分隔

我们在三角的运用中,最常用的角度是30、

45、60、90度。三角形的平面规划,可以让其空间形态充满变化和新奇的感受。人们面对的不再是横平竖直的四方形空间,所有的墙壁都有了角度上的不同,非常彻底的打破了我们常规分割的视觉效果。和圆形一样,三角形也是产生变化的源泉。

虽然三角形以及其所形成斜线和角度能够很明显的达到活化空间、增加空间动感、打破常规空间形式等效果。但是,与柔和流畅的圆形或曲线形式相比较,三角形更加张扬锐利,会产生一些躁动不稳定的因素,有时甚至是一些过于激烈的视觉效果,在不恰当的场所使用此种形式时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如医院,老年公寓。

所以对于三角形的运用,需要我们尽量的统一所使用角度,或者至少采用一种三角形作为主导,以求产生统一的空间结构或是平行线,弱化强烈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从而对于空间开发的整体性有较好的控制。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以小于60度角的分割时。会出现难以利用的尖锐空间。这些空间,视觉上尖锐、危险,实际使用上,也窄小而难以进入或是难以施工,成为了此类空间造型中一个较为头痛的问题。锐角的使用,会使得维护变得困难,容易受损,视觉上不够稳定,而且浪费空间。

三角形这种分割方式往往不会被孤立的运用,与常规的矩形结合是常见手法,从而避免了和周围的环境结构反差过大。

二、自然有机形式的平面分隔

如果我们生活的室内外空间完全由几何线条切割产生,那么将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不难看到很多有变化处理得空间形式中,采用了有机的自然曲线形式。这些自由曲线给空间带来了律动、轻松的气氛。

采用自然曲线作为平面规划的空间形式在设计案例中屡见不鲜,在室外空间的运用更为常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最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形式。自然界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形态被人们视为极富生机和变化的原生态符号。中西方的各种居住形态中,都会对自然意趣有着极高的追求,并将空间的自然美感视为居住的最理想状态。庭院、建筑的周边空间、景观等等都在形式上适当的采用自由的曲线以达到上述目的。而这些曲线和自由形态的运用,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制约,但事实上却有着诸多的设计和美学规范。看似随意,却又处处充满了设计师的智慧。

然而空间设计中,一味的大面积、大比例的使用自由曲线和自然边缘有时也是一件有危险性的事情。如将建筑(构筑物)以纯自然曲线的手法表达,虽然耳目一新,却会让人难以控制和驾驭,尺度上难以把握,让人产生不安定和不稳定的躁动。对设计师的设计功力和魄力都是一个考验。即使是高迪的作品,有些也是引起较多争议的。

三、各种平面手法的综合应用 在上述的各种平面的划分分类下,最为合理和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在一个主要的形式元素主导下,采用不同形式综合运用的方法。没有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品是完全靠采用某个单一的平面形式来完成的。平面分割手法的综合应用,既能够合理的规划空间结构,也能在形式上得到最大的视觉美感,最大限度的实现预想的设计意图。于是产生了方、圆、三角、自由线、多边形、多图形的组合运用。

四、基面所具有的图形意义

不论是几何形还是自由线条的划分,我们常常会将其按照一个既定的图形(图案、形象)或是事先构想好的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去安排和规划我们的平面构图形式。

这种做法很不容易实现,但却十分有意义。正如前面对平面分隔的介绍中提到的,平面的形式极大的影响到了其空间的意义和属性,对基面形式(图形)的巧妙安排,往往要比在立面上的雕虫小技来的更加彻底,并从根本上确立起空间的意义。

图形的实现手段通常是采用抽象、几何化、符号化的简单图形。几何化、符号化的图形简练醒目,在传统建筑和手工艺上比较常见。抽象的图形往往比完全写实的图形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和符号化功能。于是图案,成了我们在平面进行构思处理的桥梁。

但是,与其他手工艺品种出现的图案不同的是,并不是任何图案都适合平面构图的需要,并能够成功的表达。有些过于复杂和扭曲的图像是不适于作为基面表达手法的。于是,设计师只能在图形和意义之间寻妥协和平衡。有时,对基面的图形化处理,也可以在高差变化中实现。仍然是基面,却有了起伏的图示化效果。

可见,平面图案的实施难度要远远大于立面造型中的装饰或结构变化。后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会少很多。而前者,由于人们活动和使用的要求,而存在面积、尺度、角度、工艺等诸多制约。不论建筑空间、室内空间还是环境景观空间,如果希望在基面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图形,都将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有时甚至是很大的牺牲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特殊的空间限定

当空间限定作用的界面以打破常规的方式组合、围合时,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或是在形式上突破了基面的束缚,而产生了新颖的空间形体构造。

1、垂直立面的非平面处理与其他变化

在前面的学习中,垂直立面都是以平面的方式出现的,因为平面的界面最为常见。但是出于各种装饰和丰富性的要求,垂直界面会在基面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突破性演进,打破了基面的约束,造成与基面不完全吻合的样式。对原有的平面垂直界面采用倾斜、弯曲、扭曲、附加、凸出、凹进等手法,大大地拓展了原有界面的语汇,实现了有限条件下的最大程度的变化和突破。

2、变体基本几何形、综合几何体

多个基本几何体重叠、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是特殊空间限定的另一个方面。它们也同样打破了传统的基面和垂直立面加顶面的构成基准,将多个几何体嵌套组合,或在一个几何体的基础上变形、扭曲、附加、融合出多个几何元素,使之产生了基面、立面的各个界面的融合和参差变化。而造型和结构因为几何体的相互影响而变得复杂莫测,空间充满了理性与激情的碰撞。

当然,这样的形式变化一定是将功能性放在次要位置了,为了讲求效果,空间的利用效果是随之降低了很多。此类变体中直线仍然是主导因素,并占有相当比例,成为结构变化的基础。其产生和立足的重要理由是现代构筑科技、材料技术的巨大可能性。 其实,打破常规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空间分隔时只需要将一个立方体稍稍倾斜30度,便产生了一个富有变化和与众不同的空间了。但是,在变化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当,同时让人们能够充分的体会设计师的用心和空间的独特魅力才是最困难的事情。我们需要把握总体的空间格局、比例、层次、统一于对比的关系。不可为一味追求空间的变化、动感,而将空间处理的杂乱无章,因为漫无目的的变化将失去空间最基本的审美和意义。

3、完全自由几何体 自由体空间,完全打破了我们常规思维中基面、立面和顶面的观念。它们强调视觉冲击,强调自由而不受限制的能力,强调空间的个性与标新立异。空间处于一种绝对的抽象状态,虽然有围合,也有出入口,但是各个界面的概念已经完全被弱化,界面间的相互连续、互换、错落、替代成为此类型空间的特征。与其说此时的空间是以建筑的形式出现,还不如将他们看作是雕塑或艺术平来得更为贴切。自由体空间结构、自由体建筑的审美标准也更多地倾向于雕塑。我们开始以纯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并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来审视它们。而空间,已经质变为只可意会的神秘去处了。

自由曲线、非规则线条成为空间结构的主要追求。从理念到建筑工艺上,都完全打破了我们传统对空间构造的观念。

空间的利用率往往已经不再成为考虑的问题。因为选择此类形态的空间通常会作为博物馆、展厅或剧场。那些变化流动跳跃的冗余空间,成为了烘托内部空间气氛的极佳元素。

所谓的完全自由形体,并不见得就是无法控制和没有原则的任意绘制,通常也会将所处理得空间形态提炼为可控的几何曲线。或是采取对称、渐变、节奏性变化等手法,达到对自由曲线的处理与控制。

六、空间界定与分隔的多样性和非确定性

非确定空间是否就是没有实际的界面围合,也没有墙壁,却有了房子?

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人们在对空间的感知过程中,却不都是根据墙壁来认识空间的,而是通过一些“痕迹”或“线索”来限定或提示自己场域的存在。这些明确的空间暗示,使得我们所感知的空间或非空间的概念变得更加微妙而细致。实际的生活环境中,空间与非空间往往相互融合渗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与对峙状态。

1、中心扩散式空间形式

中心扩散式空间即在较为单纯和平坦的环境中,一个小小的结构或雕塑就可以将周围的一定场域包容进来,从而产生出领域和空间效果。其影响力和实际空间作用由这个核心的质地、大小、工艺个材料等决定。这类空间也是由人的感知来确定此空间的大小,而不是由界面来限定空间大小的一个特例。

不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块巨石,或是一个精美的雕塑,在某种意义上说,至少是起到一定“立面”效果的物体,都能够对周围的场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在遇到危险或是在极度的寒冷或其他不利因素下,会本能的选择这样的空间。荒原上的巨石、沙漠中的绿洲、旷野里的一棵小树,都会让人产生相对的安全感。西方广场的方尖碑,就是此类形式的一个例子。

2、结构变化产生的空间

门廊、台阶、吊顶、地面高差、材质变化、结构转折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以上的这些手法,通过高差、结构的变化,将空间的边缘暗示出来,或是对边界产生行动上的障碍,或是通过人的“完型”能力,使得空间得以被复原出来。“完形”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同一属性物象的归类和诉求的本质。具有同一材质,同一高度,相互呼应的类似结构或对称结构,都能够使人将其归纳为一个完整的统一型。

3、灯光与色彩变化产生的空间

光线无非是强与弱、明与暗、冷与暖、面积的大与小邓变化的反映,这些变化对空间也有影响。首先,灯光是我们看清事物的必要条件,所以控制了灯光就可以控制人们去看什么,看多久。也可以控制人门不看什么,看不见什么。有了这样的操控能力,灯光就可以通过照亮和削弱的作用,限定出一定的范围,并使其具有一般意义空间的基本特征。 室内外对光线的依赖主要在夜间,灯光的作用和效力就更加明显了,不但可以将夜晚的室外空间照亮,并且可以营造丰富、与白天完全不同的空间效果。由光线处理中的色彩变化、强弱对比等暗示出的空间和领域效果比结构空间更具有强制力。

推荐第10篇:展示空间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

方案:兰博基尼车展

调研:2011年3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大型车展是兰博基尼公司近段时间做过最大的一次车展活动,兰博基尼新款旗舰车型Aventador LP 700-4于日内瓦车展耀世登场。首批兰博基尼新款Aventador LP 700-4将于2011年夏末交付到客户手中。下次兰博基尼车展定于2012年5月12日—21日在青岛展出。

设计理念:兰博基尼公司一贯秉承将极致速度与时尚风格融为一体的品牌理念,它的标志是一头浑身充满了力气,正准备向对手发动猛烈攻击的犟牛。这代表一种野性,没有多少人可以拥有它,因为它昂贵到无可想象的地步。它高高在上,呼吸着天空稀薄的空气,吸引着地上景仰的目光。兰博基尼公司出国很多款经典的车型,其中蝙蝠款深受世界广大的车迷的追捧,让兰博基尼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所以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以蝙蝠为主题野性+时尚+高贵

定位:此次车展将会展出兰博基尼的各款经典车型,其意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博基尼的发展史和向车迷传播兰博基尼公司的理念。展馆设计以蓝色为主,因为兰博基尼车型是以蓝色为主色调。

策划:本次展馆设计的功能分区大概分为:车展台 贵宾接待区 卫生间 多媒体放映区 演讲台 接待管理 展示区 过道 车模化妆间,本次车展的接待对象分为:车迷媒体工作者 社会知名人士。

展馆位置:上海

面积:800m²

展示内容:车型展示 兰博基尼公司发展历史〔用多媒体展示〕 兰博基尼公司理念〔多媒体播放〕

展位价格:60W

第11篇:展示空间设计

展示设计

设计简介

展示设计以“展示具”为标的物的设计,更广泛的说,是以“说明”、“展示具”、“灯光”为间接的标

展示设计

的物,来烘托出“展示物”这个主角的一种设计。换句话说,展示设计的标的物具有配角的性格。展示设计从范围上可以大到博览会场、博物馆、美术馆,中到商场、卖场、临时庆典会场,小到橱窗及展示柜台(样品柜),不过都以具说服力的展示为主要概念。就展示设计所处理的内容而言,主要有展示物的规划、展示主题的发展、展示具、灯光、说明、标指示及附属空间(如大型展示空间就该包括典藏、消毒、厕所、茶水、休息等等空间)。

从某个角度看,展示设计是新兴行业,以往较大规模与较固定性的展示设计即归属于建筑设计,较小规模的展示设计就归属于室内设计,较临时性的展示设计就归属于美术工艺或室内设计。那么,是什么因素让“从大到博览会场”、博物馆、美术馆,中到商场、卖场、临时庆典会场,小到橱窗及展示柜台(样品柜)都会重新以“展示设计”这样的行业来理解呢?这是由于第一方面,可能是前述的以“展示”为主要概念;第二方面,可能是,短时间的博览会或工商展览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第三方面,可能是二次大战后“卖场或商场”的大规模化与精致化、专业化等等所致。

设计主题

所以,展示设计的展示内容规划,展示主题的发展往往就定位成告知性、贩卖性、庆典性、游艺娱乐

展示设计

性、教育性等等分位。展示设计所需要的能力有:推销物品或理念的调查与企划的能力、立体造形(审美、建材与构造)的能力、灯光与临时机电设备的知识、吸引人群安排人潮动线的能力等等。

简单的说,展示设计是一种“配合演出”的设计,展示设计在设计时要先了解“被展示的物件或概念”后,找出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将这“主题”以展示装置加以渲染、诠释,来完成这次设计。设计时,所设计的展示装置本身是否精彩并不是重点,反而是这展示具、展示装置完成后,“被展示的物件或概念”是否因此而精彩,才是重点 。

商业空间设计和会展设计是其中的分支。

设计分类

展示的分别繁多,不胜枚举。展示的类别不同,其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从目的来区分,展示大致可以分

展示设计

为经济和人文两种。各种规模的商展、促销活动、交易会、订货会、新产品发布会等等都可视为经济类展示活动,其表现形式也许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还是确立企业形象,促成消费行为。

人文类展示包括科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等。从时间上区分,展示可分,展示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或者临时和永久几种,由于展示的时间的不同,对展示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包括展示的材料、灵活性、折装形式等都要加以考虑。

从形式上区分,展示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展示,这里的“动态”与“静态”并不是指展示手法上的动态与静态,而是指展示区域。动态展示包括巡回展示、交流展示等,而静态展示多是固定地点的展示活动。从参展人群区分,展示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展示主要指相对某个都是某一领域中的单位或人士。横向展示则展示则适用范围较广,参展单位众多而且不局限在同一领域,例如世界博览会。从规模上区分,还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展示。如果以一个单元展位9M2计算,巨型展位展示空间一般面积超过162M2之间。中型展示空间一般占据在1-3个展位,面积小于27M2

设计功能

展示行为在商业活动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展示较其他促销手段有着高效、直接

展示设计

的特点。展览在为企业提供巨大商机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不少资金。据英联邦展览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展览为企业寻找客户的费用是一般渠道寻找客户所需费用的1/7。展示给商家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提供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较为直接,往往是很多新产品推向市场的前奏,在展览会中获取的信息往往对产品最终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另外,商业展示对于商家建立销售网络也起着重要作用。直接销售产品并不是商家参加展会的唯一目的,一次展览所面对的消费者是有限的,但展览会为产品寻找代理提供了机会,便于会展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营销体系。文艺类展示的功能不言而喻,博物馆、科学馆、艺术展馆、民俗馆等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展现现代科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同时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

设计形式

1、标本与活体结合展示,比如上海科技馆生物万象展区的大型生态鱼缸中放置千姿百态的活体鱼群,倍受

展示设计

观众喜爱。

2、室内展示与露天展示结合,将某些展品放置在露天展示,可以使它们接近大自然,与观众的距离也缩短了,这种“回归自然”的形式新奇逼真,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3、动与静的结合,巧妙的运用幻灯,全息摄影,激光、录象、电影、多媒体等现代单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使静态展品得到拓展,造成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展示环境,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4、实物与电子信息的结合,通过电子导览系统,寻找理想的参观路线,通过电脑问答机详细了解展示的知识内容,测试观看与参与相结合,更是满足了观众的自主性。

设计构思

如何建立展示剧情的框架是展示设计的关键,它决定着设计的走向。设计构思一定是基于某种主题所成,

展示设计

在基本功能设计的初期阶段,必须先了解讨论企业要传达给参观者什么信息,由此决定展示的大主题和风格,好的展示主题必须能直接表达展览内容,而且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展览气氛,有效的吸引顾客达到宣传销售目的。

其次要划分出补充大主题的小主题,还有相关的各种项目,这些内容既要与服从整体风格,又要有其独特的构思,能够成为一个个精彩的局域点。这些精彩点与整体风格协调起来即成为展示剧情的杠架,就如同电影和戏剧中的剧情大概。由此出发考虑场地空间规划及造型结构的安排,开始基本设计。除了每个项目的展示意图外各小题间的关系也是讨论的重点,由小主题的关系所构成的联系和展示空间的格调也息息相关。

设计效果图

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以及各种组织策划,有计划、有目的、符合逻

展示设计

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都计划传达的信息。

设计画法

展示效果图的概念是指利用立体空间的造型方法,进行展示设计的创意表达并作为一种交流媒介。

设计分类

整体效果图:是指在一张图纸上,能够把整个展区或展馆的环境、空间、色彩、道具、展品陈列及其具有的规模、区域关系、形态关系色彩关系等信息表达出来。局部效果图:指展示场馆的局部效果图展示。 轴侧效果图:又称为轴侧图,不是透视图,而是平行投影图。透视效果图:透视效果图注重的是空间造型的透视效果,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符合视觉习惯和透视规律的画法,同时也要熟悉和掌握绘制效果图的工具、材料、技法和程序。其方法有:一点透视画法、二点透视画法、三点透视画法。

流动设计

人物的流动

根据商场卖场的布局来说,顾客通道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顾客的合理流动,一般来说,通道设

展示设计

计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直线式又称格子式,是指所有的柜台设备在摆布时互成直角,构成曲径通道;

2、斜线式,这种通道的优点在于它能使顾客随意浏览,气氛活跃,易使顾客看到更多商品,增加更多购买机会;

3、自由滚动式,这种布局是根据商品和设备特点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组合,或独立、或聚合,没有固定或专设的布局形式,销售形式也不固定。

设计展品流动

有效利用展品本身的物理、化学等特性,进行运动,在运动中展示自身的特色,如汽车展示,突破静态放置,将汽车放置在公路上,举办车队竞赛,游行等。日产风神轿车进入中国市场时就举办“风神一升油城市拉力赛”,用一升油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比试最远行程,吸引了各地消费者和试驾司机的关注,将汽车可以行驶的特性发挥出来。

运用一些特殊的动态展架,使商品放在上面可以有规律的运动、旋转,还可以巧妙的运用灯光照明的变换效果使人产生静止物体动态化的效果,巧妙变化和闪烁或是辅以动态结构的字体,能产生动态的感觉;此外也可将无流动特性的展品中增加流动特征。

1、书籍的动态展示,书籍设计的陈列是开放式的,即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书籍展开的方式、局部放大的方式,旁加评点解说的方式,旋转书架的方式,再如服装店的橱窗展示,可以运动绚彩的灯光闪烁和流动照明使人产生一种模特在动的幻觉。

设计展具流动

通过自动装置使展品呈现运动状态,常见的运动展具有:

1、旋转台,台座装有电动机,大的旋转台可以放

展示设计

置汽车,小的可放置饰品珠宝、手机、电脑等,其好处在于观众可以全方位的观看展品,无论观众处于何位置观看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样可以提高展具的利用率和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2、旋转架,旋转架主要是在纵面上转动的,其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利用高层空间;

3、电动模型、人形、动物、机器和交通工具均可做成电动模型,使之按照展示的需要而运动,如穿越山洞的火车,跨越大桥的汽车,发射升空的火箭,林中吼叫的鸟兽等,以小见大,营造活跃的气氛,提高观者的观感和乐趣;

4、机器人服务员,通过机器人的转动、行走、说话,发出音乐等与观众进行交流,或为观众做些简单的服务等程序的设定,使展示更为生动和富有趣味性;

5、半景画和全景画,制造真实的空间感和事发状态,其做法是在实物后面绘制立体感强的画面或者利用高科技大屏幕投影等手段装上一个假远景,造成烈的空间层次感,使原来平淡的东西变的真实起来,如再配上电动模型,灯光和音响就会产生舞台效果,使观众感觉身临其境。

展示空间流动

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虚拟的空间流动,通过高新科技技术影象等手段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变化,使空间成为一种流动的空间,使人感觉在里面穿梭,仿佛就在空间中漫游,二是现实的空间流动,比如整个展厅的旋转,广告宣传车的四处宣传,这些都使展品和观众更接近,更好的为产品做了宣传。

现代展示陈列应该丢掉以前的单一的展示产品的做法,应是个完整的人性化空间,它必须具备几个展示空间是:商品空间,如柜台、橱窗、货架、平台等;第二是服务空间;第三是顾客空间。在整个展示空间中调动一切可能配合的因素,在造型设计上尽量做到有特色,在色彩、照明、装饰手法上力求别出心裁,在布置方式上将展示陈列生活化和人性化、现场化,在参观方式上提倡观众动手操作体验,积极参加活动形成互动,还可以在展区内设立招待厅,休息室或赠送小礼品,发送宣传手册等灵活多样的服务,使整个展示空间和过程完整,使人感觉不是在看商品展出而是做为一种享受。

设计探讨

展示设计之店面布置是引导人群和提高自我品位的关键店面布置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商品特征,使顾客产生购买欲望,又便于他们挑选和购买。专卖商店的设计十分讲究,它需要线条简洁明快,不落俗套。在布置专卖商店店面时,要考虑多种相关因素,诸如空间的大小,种类的多少,商品的样式和功能,灯光的排列和亮度,通道的宽窄,收银台的位置和规模,电线的安装及政府有关建筑方面的规定等。

另外,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季节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一般来说,专卖商店的格局只能延续3个月时间,每月变化已成为许多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

设计布局

专卖商店的空间格局复杂多样,各个经营者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一般是先确定大致的规

展示设计

划,例如营业员的空间、顾客的空间和商品空间各占多大比例,划分区域,尔后再进行更改,具体地陈列商品。

三个空间

专卖商店的种类多种多样,空间格局五花八门,似乎难以找出规律性的空间分割来。实际上,它不过是三个空间组合变化的结果,就像一个万花筒,虽然其变化无穷,但也不过是几片彩纸移动位置的结果。因此三个空间对于专卖商店的空间格局关系密切。

商品空间:指商品陈列的场所,有箱型、平台型、架型等多种选择。店员空间:指店员接待顾客和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场所。有两处情况:一是与顾客空间混淆,一是与顾客空间相分离。顾客空间:指顾客参观、选择和购买商品的地方,根据商品不同,可分为商店外、商店内和内外结合等三种形态。

四种形态

依据商品数量、种类、销售方式等情况,可将三个空间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专卖商店空间格局的四种形态。 接触型商店:商品空间毗邻街道,顾客在街道上购买物品,店员在店内进行服务,通过商品空间将顾客与店员分离。封闭型商店:商品空间、顾客空间和店员空间全在店内,商品空间将顾客空间与店员空间隔开。封闭、环游型商店:三个空间皆在店内,顾客可以自由、漫游式地选择商品,实际上是开架销售。该种类型可以有一定的店员空间,也可没有特定的店员空间。接触、封闭、环游型商店:在封闭、环游型商店中加上接触型的商品空间,即顾客拥有店内和店外两种空间。这种类型也包括有店员空间和无店员空间两种形态。

展示设计之视觉冲击力是吸引人群的法宝 NO.1:构图图形的层次感

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可以在干扰视觉的同时,突出自身所想体现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比较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这种视觉干扰是在分散欣赏者多余视线的同时,更能注意到这一设计的主题上,为这种干扰方式所产生的图形是这个主题的辅助图形。

NO.2:构图的视觉线牵引

利用色彩或者元素来牵引欣赏者的视觉,让欣赏者随着设计师的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现存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点、线、面来引导,以图形和元素出现的引导方式的作品比较少见。就像下面的这个图形,视觉的中心是中间的那一条白色的色块,及当中的文字,而在上下的张图片的交接处出现的那条蓝色的线段,就在牵引欣赏者的视觉移动到图形中的文字和其他的小的图形上。

NO.3:色彩诱导

图中的主体色块运用了红色和灰色,而图中大背景的白色块和红色行成了强烈的对比,灰色在平衡色彩的

展示设计

强烈对比的同时,也和红色起了一定的对比重用,而主题的文字上也用到了黑色和红色的对比。

NO.4:明暗诱导

利用由光感折射、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差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托主题。 NO.5:瞬间捕捉

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 展示设计 NO.6:抓突破点

突破图形图象本身的视觉平衡点来达到视觉要求

运用图片素材的本身来寻找设计的突破点,依据图形自身所产生的空间感,光感,等一些突出的地方,来加以利用,从而突出设计的主题。

NO.7:比例大小

依据事物本身的比例关系,在等比的关系上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关系、突破事物本身的等比关系,进而推出自身的视觉重点以求突破。就如一些夸张漫画那样,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物形象,一种夸张的歪曲正常比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往往能收来奇效。

NO.8:欣赏性

依据欣赏者的接受能力,及平常所说的感情,利用平时生活的一些元素,充分考虑欣赏者对图形的认可能力,以自然美及突破普通接受能力的残酷美来打动欣赏者的情感,以获得人们对图形的记忆。

NO.9:视觉幻象

利用视觉幻象得空间感来突出整体设计的视觉中心。 NO.10: 抽象的表现方式

运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题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娱乐性,这样的作品容易让人有好感,而且比较不容易忘记。

展示设计之空间分割,让人们自己寻找乐趣

在展示设计中,往往利用板具或展示道具、某种建筑元素,对展示空间做出某种分隔,以便满足艺术上和展出上的需求。展示设计中空间分隔的目的和作用是:一是按内容和品种划分若干个展区;二是增加变化,避免单调乏味,避免一览无余;三是变换景观,增加层次感,可以引人入胜;四是组织和控制人流,做好不同空间的连接与过渡。概括的讲,空间分隔的元素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视线阻断的遮挡;二是通透的分隔;三是可视但不可通的隔断。

视觉阻断的遮挡是指利用实墙、板壁、展风或背板的高展柜等,作为空间分隔的元素,被分开的两边自成

展示设计

体系、相对独立,两边直接看不见,隔断不能被穿越,只有用曲径通道将这两部分联系起来。在大中型展览会或博物馆陈列中,这类的分隔是很常见的。

通透的分隔一般是用矮展台或独立式透明玻璃柜、各种罩(挂落)、花格墙、带门洞的隔墙等,来分划展示空间,被分隔的空间彼此视线通透,有的隔断观众还可以穿过,使观众感到空间富有层次感和变化,可以增强参观的兴致,引人入胜。在较小的展示空间中,采用这类通透的分隔,可以做到小中见大,隔而不堵。可视但不可通的隔断是指使用透明有机玻璃或钢化玻璃、金属沙网、镂空花墙等元素,将两隔展区(或展厅)分隔开来,从这个厅能看到那个厅的陈列及观众情况,但不能直接通达,各有单独的出入口和参观路线。例如大型展览会上相临的两隔展馆或展厅,虽然不能相互通达,但却有吸引观众的作用。

在超大空间的展示艺术设计中,通透的分隔段还有水体、楼梯踏步、坡道、草坪与花坛、桥梁、廊道、花架、树墙、休息区的板凳和地坪的高差铺装等。利用水池(含喷泉、瀑布)或水渠可以分隔展区或展馆;单跑和双跑楼梯、转梯、坡道可以作为两个展场的分界;草坪、草坛以及花架不仅可以分隔展区,又可以改善小气候,减轻观众的疲劳;各种桥梁、走道、架空过廊、休息区和板凳都可起分隔与联系空单的作用;地面高差以及不同的地面铺装方式,在视觉和心理上,都具有空间分隔的意义。

利用某种特定的空间分隔元素,将一个大的展示空间划分成若干展区、交通区、休息区和售货区,做到空间组合有序、科学合理,眉目清楚,让观众比较识别。方便观众参观,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展示设计师,必须熟知空间分隔的手段和措施,并且能拱熟练地掌握和恰当的运用,才能创造出另人神往的、富有魅力的展示空间环境。

设计标准

何为好的展示设计

作为工程的展示设计,其牢固性,安全性、时效性、经济性等质量标准,比较直观并有详实的数据可考,然而展示设计作为艺术,其标准的把握就没有那么简单,展示设计艺术形象的个别性、美感的主观性、艺术的独创性往往搞得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人们心灵是相通的,它们都不能违背人对艺术创造的普遍性规律,却也是真实的,其综合的评价标准还是能够找到的,现就其要点,概述如下:

完整性标准

整合而统一,是展示艺术的首要标准。形态统

一、色彩统

一、工艺统

一、格调统一。总之,好的设计在艺术形式的秩序方面,都是十分明确的。

创造性标准

任何艺术活动的终目的都在于创造。创造是新世纪的主要特征。展示设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创意的新颖和艺术形象的独创性。

这个独特的形象给人以冲击、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刺激,令人过目不忘,发挥最有效的市场作为,实现最有效的形象传播。这种创造涉及到形式的定位、空间的想象、材料的选择、构造的奇特、色彩的处理、方式的新颖……

时代性标准

也可称为观念性标准。时代的观念浸润着展示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细胞。在当代,展示设计应体现如下几种观点: 新的综全观念、人本观念、时空观念、生态观念、系统观念、信息观念、高科技观念等。具体地讲,应注意下述五个方面的创新:

A、空间环境的开放性,通透流动性、可塑性和有机性。给人以自由,给人以亲切,让人可感、可知、可以自由进出入,参观和交流。

B、实现展品信息的经典性原则。严格落实少而精的要求。

C、实现固有色的\"交互混响\"的统合色彩效果,重视对无色彩系列的运用。

D、尽量采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构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运用现代光电传输技术、现代屏幕映像技术、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技现实的成果。

E、重视对软体材料的自由曲线、自由曲面的运用,追求展示环境的有机化效果。

行业性标准

也可称之为功能性标准。主要是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问题。\"冶金\"业的展台设计与\"日化\"业的展台设计不可能是一样的。

文化性标准

设计要有突显的风格和品味,其中地域和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应当有自然而然的表现。体现出历史继承下发展的有根的特征。

环境性标准

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任何一个美的客观存在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实现的,好的设计必然是在充分研究\"街坊四邻\"、四周环境后的产物,必须与环境在形式上达到\"相得益彰\":其次是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都得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要求。

总之,好的展示设计应当是坚持了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整体与局部的统

一、科学与艺术的统

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的设计。

注意事项

(1)有关展台的规定。高度限制:展览会对展架及展品都有限制规定,尤其对双层展台、楼梯、展台顶部向外延伸的结构等限制更严,限高往往不是禁止超高,如果办理有关手续并达到技术标准,有可能获准超高建展台、布置展品。开面限制:很多展览会禁止全封闭展台,如果展台封闭,展览会就失去展示作用,参观者就会有抱怨,但是展出者需要封闭办公室、谈判室、仓库等,因此,协调的办法一般是规定一定比例的面积朝外敞开。这个比例一般是70%,允许30%以下的面积封闭。

(2)有关展览用具的规定。展架展具材料的限制:在很多国家,展览会规定必须使用经防火处理的材料,限制使用塑料,限制危险化学品。电器的规定:绝大部分国家的展览会对电器都有严格的规定,所用电器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当地规定和要求。

(3)有关人流的规定。走道限制:主要是对走道宽度的规定和限制,为保证人流的畅通,展览会规定走道宽度,禁止展出者的展台、道具、作品占用走道;电视、零售商品往往造成堵塞,因此也有相应的要求,比如电视不得面向走道,柜台必须离走道一定距离等。

(4)有关消防的规定。消防环境的规定:如果是大面积的展台,必须按展馆面积和预计的观众人数按比例设紧急通道或出口并设标志。消防器材的规定:必须配备消防器材。人员的规定:有些展览会要求展台指定消防负责人,并要求全体展台人员知道消防规定和紧急出口等。

(5)有关展品的规定和限制。主要是对异常展品包括超高、超重展品的规定。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一般都可以解决。比如限高,只要展馆高度足够,就可以与展馆商量解决;超重展品可以使用地托,分散单位负荷。比较常见、难解决的问题是展馆卸货大门的尺寸,这是自然限制。超高超重展品一般需要先于其他展出者的展品进馆。如果遇有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尽早与展览会组织者或展馆所有者商量。这类展品对展览会通常有宣传价值,因此,组织者会愿意积极协助。有些展览会考虑安全,会限制操作机器。对于武器,一般都有专门的规定,且手续都很麻烦。

(6)有关环境的规定。音量限制:背景音乐由展览会组织者安排,展出者的声像设备的音量必须控制在不影响周围展出者的范围内。色彩限制:若展览会组织者想取得协调效果,往往会提出色彩要求。要求展出者使用某种基本色调或标题色调。展览会还可能会提出标题字型、大小,这方面的规定大多比较宽松。展出者只要遵守规定,并不干扰周围展台(比如噪音太大),展出者一般可以任意设计展台形状、摆置展品、使用颜色。

(7)有关劳工的规定。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规定,展场劳工必须是工会注册工人。不允许展出者自己动手。比如在美国纽约,如果展出者拿起锤子想钉根钉子,当地工人就会夺下锤子阻止你干活。美国人剥夺你的“劳动权”,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却是事实,还必须遵守。

(8)有关手续的规定。展览会大多要求展出者将设计送审,并要求展出者施工前办理手续。

第12篇:游戏空间设计

游戏空间设计

设计的魅力就是在原有建筑的各种限制下做出最理想的方案,既要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同时还要兼顾艺术的灵活性。凡是有特色的,富有创造性的室内设计往往是将自己独特的想象和美学语言融合于实际中,形成人与装饰可以对话的意境。

有人说: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就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今这步伐匆忙,人口密集、生存压力巨大的都市中,为何不选择轻松写意的室内设计呢?这不是一个任人悠游的时代,所以需要一颗“游戏”人生的活泼心灵,将居室变成乐园,让自已有一处尽情释放压力的地方!

光线

在室内空间中,光线也是很重要的,空间需要通过光来表现,光能改变空间的个性,没有光,我们就无法看到空间的存在形式。声光色彩带给人们的愉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视听享受。

1、天籁之声:格子式落地长窗立在紧邻的两面墙上,任阳光自由洒落。晨昏午后,日升日落之际,居室内也会有不同的光影交织。清晨,被晨曦唤醒;傍晚,与落日同归,轻松地放任自己,持一杯卡布其诺,静静地倾听日光月影的诉说,领悟生命,领悟禅机。

2、简约之风:将整面墙作为窗户是一个大胆的游戏,在如今简约为游戏规则的时代,这一设计还可以让阳光毫无保留,随心所欲地挥洒于室内各个角落。今天喜欢幽暗一些么?可将窗户用轻纱遮掩,快快乐乐地做一名阳光游子。

照明

现代灯具不断地进行换代性发展,设计中游戏感的体现应该与现代照明技术的运用相结合,才能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获得新的生命。采用现代工艺生产的特质灯具,不仅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还可以起到改变空间尺度,扩大空间层次的作用。

3、无处不在:为使家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能有恰当的照明条件,必须在设计时就考虑各种可能性。为避免千篇1律,请不要顾虑太多的规则。照明灯一定要固定在头顶上么?不一定,所以它可以在地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照亮你的生活。

4、庭院深深:一般来说,居室里的灯光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和装饰性。这一案例的灯光设计无疑是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前方那盏造型优雅的落地灯,引领着我们的视线,穿过一重重的神色木门,虽在楼房中,却有庭院深深的错觉。

5、天上人间:灯,不全是用来照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幽幽的蓝光,让一颗浮躁的心不由自主的沉静下来,这里不需要张告“请勿喧哗”的牌子,人们自会轻声细语,因为没有人可以忍心破坏这种雅到极致的幽静。

Material材质

1.山的呼唤:进来颇为流行以岩石为墙,可能是看厌了办公室雪白墙壁的一种心理反差吧。岩石墙所表现出来的硬朗、粗犷下蕴含着自然纯朴的美、与长毛地毯搭配起来就更像“山间猎人小屋”了,墙前的摆设一定要少而精。

2.铁的记忆:金属材质以其造型变化多样、风格冷洌前卫的独特魅力,在家居中的应用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简简单单的两张高脚圆凳,餐桌省略成了搁架,酷酷的、帅帅的感觉就这么无遮无挡地迎面而来。

3.纸的温柔:在壁面材质中壁纸较之墙漆显得丰富和温暖了许多。特别是在冬日的居室里有说不出的温柔和亲切。同色系的墙纸一边是简单的直线条,一边描绘着亭台楼阁,看上去极不相同,却又协调一致;茶几上那朵明艳的绢花带给人无限遐。

Structure结构 就像一个优秀的游戏软件必需有一个良好的框架一样,室内设计的空间组合形式,也就是结构,应该打破一般空间环境关系的陈规,创造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和新结构的采用。

1.断与连:打通隔壁,使整个空间合而为一。让人一眼望去,感觉空灵通透。因为空,便忍不住想多瞧两眼,这一细看,才发觉原来应有尽有,大如沙发、长几,小如相框、烛台,其实尽在眼底。 2.开与和:如果床的四周没有那些灰色帷帘,这实在是中规中矩,毫无悬念的一间卧室。但一被帘幕围住,空间便由此多了几分开合的乐趣,像一座舞台,只要大幕没有拉开,你就不知道戏会怎么演。

3.藏与漏:一圈轻烟似的的薄纱笼起一间小小的咖啡“屋”,约

一、二好友围桌谈心,或者独自一人凭窗远眺,在如梦似幻的境界中自有赏心乐事不断涌现。同样是利用帷幕来划分空间,却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Distribution布局

室内设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处理空间布局。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在于应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在设计时不必过多玩弄技巧,而是要设法通过布局使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

4.方正有序:这是为喜欢遵守游戏的玩家提供的方案。用沙发、座椅圈出来的方形会客区域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最为经典,小聚或是畅谈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份心情。紧靠观景窗的长桌和书柜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

5.制衡为美:在着手进行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好平衡。因为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空间的布局,更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横与竖的排列;黑、红、白的色彩对比,是在另类的平衡中寻求美感。 6.亦真亦幻:小空间布局时通常采用的手法。晶莹剔透的落地玻璃让目光可以无遮挡地投射过去,两面夹成直角的镜墙成功地将空间放大了数倍,迷离的延伸开去,让人置身其中,难辨真假;把多宝架当做门来处理的方法就更为独特。

Details细节

变换空间的法宝: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空间容量,细节的应用当然也包括在内。在墙上安一组带镜子的壁灯,既有装饰效果又能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或者干脆把酒柜做到墙壁里面去来节省空间,也是不错的一个办法。

化腐朽为神奇:一个普普通通的大门,经过巧心思的装饰之后,立刻变得风情万种、神秘而浪漫。再常见不过的搁板,因为那条波纹和可做调节高度用的凹槽而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这种变化都是由细节造成的。多用店心思,你会发现原来游戏还可以这样玩法。

1.本来过于直白的大门加上条纹装饰之后感觉浪漫了许多。2.搁板的白色横波纹与墙上大波浪相互呼应。

3.方的、圆的每面小镜子都在尽到扩展空间的职责。4.让人迷惑不解的壁灯,却原来是一个藏酒柜。

好比一个大型网络游戏,吸引你的可能不是庞大的游戏结构,艰难的冒险任务,容易上手的操作系统等等主要因素,而只是人物的某个攻击动作这样小小的细节,让你为之心动。细节是设计中的灵光显现。一个好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的设计绝对离不开若干个精致的细节。

Pattern图案

1.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设计中的想象力来源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2.黑白的对话:没有其它颜色,只有黑与白如此鲜明地对照着,在这个空间中用不同的造型和图案诉说着看似冷静,实则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思辨的热情;墙上的圆点是一种轻俏的顽皮,圆形灯和水滴状花瓶在前卫中透漏出来温柔。 3.造型与色彩:在黑与白的静谧世界中,两色彩妆跃然而出,将原始的方与圆巧妙融进家居设计,恰如一位美女,媚而不妖、艳而不俗,于平淡处见巧思,于无华处见丰姿,亦动亦静,亦庄亦谐,尽县主人风范。

Furniture家具

室内家具必须与结构、布局、装饰等因素和谐统一,方能产生良好效果。家具的式样也不再追求凝重、庄严、气派,那些东西太过严肃了;线条简洁、明快、使用方便的组合体,才能打造出一个轻轻松松、趣味盎然的家居环境。

在室内设计中,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空间的划分是以家具的合理布置来达到功能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感觉舒适的目的,它是现代室内设计的有机构成部分。家具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功能为基础。

何妨留白:以增加家具来填补室内空白,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样样都有,满满当当的家具摆设并不能增加美感。何不留一点空白,多给自己和家人一些想象空间呢?

游戏式家具:这是居家装饰的革命性理念。它可以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快乐玩耍。这样一种崭新的家居装饰潮流,激发无限的乐趣。孩子们藉由这些家具使智能得到完整发展。其实何止是孩子,那些可以随意组合,像积木一样的领储物柜,那些造型独特甚至古怪的小家具,同样深深吸引着我们。

1. 一件家具在改变组合的同时满足了人们追求变化和参与设计的愿望。 2. 塑料材质加上拙朴的外形像极了儿时的胶泥玩具。

3. 像积木一样可以随意组合的储物柜,让人重拾童年乐趣。 4. 是地毯还是座椅?多功能产品让你尽享低姿起居的妙处。 5. 貌似头盔的椅子。 6. 雷达椅和配套的小桌。

7. 吊椅可以满足孩子们摇来摇去的感官需求,刺激平衡神经,帮助他们掌握协调性。

Articles物品

物品之于设计,就仿佛打电玩时的游戏手柄,从游戏的好玩程度来讲,它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让你参与到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能否成为游戏高手,要看你操控手柄的熟练度;而能否得心应手地让居室充满愉悦的游戏快感,则在于你对物品的取舍运用。

宁少勿多:家居物品的涵盖面非常广,从五金配件、装饰摆设到洗护用具都可以算在内,如何选择,请记住著名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过的一句经典设计名言“少即多(le is more)”。这种极简主义设计曾经风靡一时,是西方后现代设计的里程碑,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无限魅力。

1. 造型稚趣可爱的喷壶。

2. 简洁实用的雨伞架。 3. 别具一格的地灯。

4. 为孩子们席地而坐时提供呵护的坐垫。 5. 精美的门档。

6. 可拆分与组合的酒瓶架。 7. 色彩艳丽的餐具收纳盘。

第13篇:办公空间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

调研报告书

专业名称 :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学号 : 学生姓名 :吴云雷

设计课题 :《建筑师居家办公空间设计》

完成日期: 2011-6-6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二O一一年六月

一 导言

调研时间: 2011年6月1日-2011年6月6日

调研地点: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调研方法:上网、文字资料

考察内容:市场调查

调研目的:深入了解办公空间的形式,为以后自己的设计之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查找资料得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最先有人强调个人空间的办公环境,设计出了每个人“U”型的办公空间。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各大公司正时兴建造大开间的集体办公区,这样的办公室环境招示着一种思想:人人平等.张扬个性.和微软“尊重个人创造力”的形象相得益彰。

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目标:以人为本。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最大目标就是要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办公空间的可以分为具有行政性(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各类经济企业的办公楼),专业性(各类设计机构、科研部门、商业、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办公楼),综合性(指同时具有商场、金融、餐饮、娱乐、公寓及办公室综合功能设施的办公楼)。

但是在近20年间,除了办公家具和设备改进之外,无论从空间的形态、构成以及功能几乎没有本质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IT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人性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进,“亚健康”概念的提出等等,使得人们重新来关注办公空间(一般被认为是最佳模式的开放式的空间),并以人性化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实践。

调研开始找到许多关于办公室设计的大量资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办公室设计方案,并没有找到的就是那种单纯的能够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者的办公室设计。从对工作区,休息室的最初印象到会议室的吸引人之处或者是设计工作室本身的功能性和豪华性。设计师工作室在风格上功能和特点上能够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空间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也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员工对于设计公司的要求是来自于工作区和休息区。所以一家设计公司对他们的员工能给予的就是创造一切可能激发设计人员创造出最后的作品。

在我国,传统的办公环境是每个人一桌一灯,一大排日光灯,象工厂一样。八十年代后,机关单位的办公台加大班椅,成为一种呆板的符号化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初办公空间开始引进港台模式,逐步从封闭的小办公空间到大空间形式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式的转化,更为体现企业文化,改变工作作风,对提升工作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在近20年间,除了办公家具和设备改进之外,无论从空间的形态、构成以及功能几乎没有本质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IT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人性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进,“亚健康”概念的提出等等,使得人们重新来关注办公空间(一般被认为是最佳模式的开放式的空间),并以人性化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实践。

当今社会,随着商业环境的不变化,客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近乎残酷的大环境下,公司所面临的难题是怎样不断地创新并保持有里的竞争优势,再有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类型的变化。工作空间的设计得当与否取决于设计本身能否体现出公司的商业特性,而成功的设计则必须能为公司的商业行为带来经济效应。

根据市场内办公空间展开调查之后得知了以下的实践理论知识和看法:

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经验

室内空间设计的就范围十分广泛小到小型住宅、小型办公区及大型的办公区,复杂的商业空间和公共建筑设施。空间与人发生联系就产生了“环境”人们生活、工作于这个环境。办公空间设计就是针对人们的工作方式进行符合这种工作方式的工作场所的空间的有效使用和其功能的完善,就是办公空间的意义,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空间设计指的是对整个空间规划、布置的过程。从设计者接到设计任务开始到我们绘制气泡图和平面图,这个过程称为宇设过程。在这一设计过程中,还必须最一些必要的工作,即资料搜集、调查、分析和解释等。

⒈ 充分利用空间。室内空间设计是多建筑原有的基础结构以上围合面所形成的内部空间进行的再创造,使其更加符合人们在是内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不同需求。

⒉ 虽然建筑本身形成的原始内部空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建筑的特征,但仍有一些空间无论在功能使用方面还是在空间造型的艺术处理方面都不尽如意,存在着这样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空间的利用方面进行再创造,比较典型的就是对大空间的充分利用。空间的充分利用,有使用功能的需求,也有精神功能的需求上的需要。

⒊ 原结构形式的利用。建筑空间是人们通过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室内空间造型起则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驾驭剪除的原结构形式,使之更充分地融入办公空间,是我们在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4.空间的弹性作用。不同类型的空间均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特征。但是有的空间就四用功能来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对空间的利用学要掌握一定的邻国多变性,以满足人们对空间各种各样的使用要求,这也就是对空间的弹性利用。(1)活动隔断;空间可分可合,割断可高可矮,可以半通透。(2)活

动顶棚;可以升降和平移,可以将顶棚移动开变成露天的后半露天的形式空间。

(3)活动地面;通过地面的升降。

案例一韩松作品:工作天堂

CONATUS及小猪斑纳服装公司深圳办公室

第14篇:空间设计教案

空间设计教案

第一章: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专业术语,于19世界末在德国建筑领域被提出。20世纪中叶,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核心的专业设计主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设计者们开始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研究居住与生存空间,将空间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

一、空间是什么

当我们将空间一词拆解为“空”与“间”两个单字来分析时,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1)“空”的解释

“空”:即虚,广大、无际之意。《文选·左思·》:“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李善注解:“空,廓也。”

纯粹的“空”的概念是:“空”是一种不以我们的意识和认知程度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纯爱的基础之一,是一个没有限定,没有边际,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在空间一词中,我们可以将“空”理解为一个定语,明确了我们的三维概念。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属性,是一种存在的实质,一种虚无的实质。 (2)“间”的解释

“间”:指房间之意。相比之下这个词要容易理解得多,它是一个有限定的概念。通常是被若干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墙、屋顶、篱笆、隔断、植物等)围合出的一部分体积,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对无限三维体量的感知过程中,有了可以参照和鉴别界限的参照物。于是,空间也就从一个我们存在其中却又对其无法捉摸的虚无,变成了可见的实际体块了。“间”成为了我们感知具体空间的一个最根本因素。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关于“开间”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建筑多半为木结构,而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料的特征而通常采用梁架形式。梁架及建筑重量的主要受力结构是柱子。而需要获得一个稳固的可用空间,至少需要4根柱子的支撑。4根柱子之内便称之为一“间”,建筑即由若干的“间”所构成。由于材料的特性与极限,使梁架的跨度和两个柱子间的距离有较为一致的尺度,所以,开间越多,房屋的形制就越大,规格等级自然也就越高,一般9个开间的等级最高。在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出现了11个开间的特例。这虽然不能作为我们研究空间问题的理论依据,“开间”与“间”的概念也存在不少区别,但是却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对空间概念的解释。

事实上,但我们面对一个大到漫无边际以至超乎我们感知能力的空间,又没有任何提示范围的构造时,“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审视茫茫大海、沙漠、荒原时,我们的眼睛几乎无法聚焦停留在一个可以固定的参照物体上,也就很难用“间”这个概念去衡量所面对的空间了。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对距离、尺度、范围的认知往往是错误的。明明看起来很近的距离,实际上确非常遥远。

所以,边际或边界成为“空间”的最基本要求。“间”虽然也具有较为抽象的三维概念,但是比“空”所制定的概念要小很多,也具体很多。 (3)“空间”一词之意

空间: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在物质的时空概念中,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而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也是互相联系的。现代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4)广义与侠义的空间概念

空间是一个三维的概念,至少在被感知的过程中在人的头脑里会生这样立体印象。空间也并不一定是有墙的屋子,这是片面的。在这样的概念下,也就没有什么空间设计可谈了。事实上,空间是通过特定的参照物,勾勒、划分、限定出一定的区域,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场”或“域”的感受,并成为我们可以感知的空间。

二、对空间的感知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认识,最主要是依赖我们各个感官中的视觉,空间产生必备的要素有形体、光线、色彩、质感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正是通过我们的观看,空间才能够通过其各个要素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空间的印象,并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

在具体对空间的感知中,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了一些空间和深度的视觉现象及规律。这些现象与规律的理论,让我们在对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和设计手段。其中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认知的成果是最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相关理论,对于空间设计和空间感知的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图形与背景

背景具有模糊绵延的后退感;图形通常是由轮廓界限分割、勾勒而成,给人以清晰、紧凑的闭合感;

在群体的组合中,距离近、密度高的图形往往易于成为主体;

小图形比大图形更容易成为主体,内部封闭的比外部敞开的容易成为主体形; 对称形或成对的平行线容易成为主体形,并能给人以均衡的稳定感。 (2)参照框架

垂直与水平、直角 (3)深度感知

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图像,首先给了我们关于所视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二维形象信息。我们再通过此图像获得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

(4)其他感官的感受

在对空间的感知时,虽然我们的各个感官中世界接受的信息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听觉、嗅觉、触觉等,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的印象。

(5)空间认知时的不确定性

相同的空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空间的存在及实际状态与我们真实的感受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三、视错觉

视错觉问题依然属于人们对物象的认知,但是已经不再是一种常规的认知范畴了,而是一种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是我们在对外界空间事物进行判断时出现的自己不知道的错误。

第二章:空间设计课程与学习

空间设计是十分基础的设计概念,也是一个我们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较有决定意义的科目之一。

凡是与立体结构有关的专业都会将空间的处理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 (1)空间的思维与空间的敏感性:摄影与三维动画。 (2)空间的调整和控制:室内与会展。 (3)空间的创造和预见能力:景观、建筑。

一、空间设计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设计便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选择和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光线、色彩、装饰、材质等空间要素进行细致研究和处理。

二、空间设计的学习方法 (1)基础训练与练习

根据平面、立面、侧面,生成透视图的互换练习;

单一平面图形的多个立体形象创建练习;

由立体图形到平面、立面图形的方向还原练习; 空间氛围练习、空间配色练习; 空间光线控制与创意练习。

(2)采用多样的练习与制作手法

空间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实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

手绘表现、空间实物模型、空间虚拟模型创建。

(3)调研与观察

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根据生存经验和习惯模式所逐渐固定下的思维,会渐渐形成我们较为恒定的审美取向,并会不断的延续和演进。这其中既有各个地区和民族所共识的,也有地域间的微妙差异,从而产生了既统一又有丰富变化的形式审美与艺术源流。我们的设计同样也不可能割裂与历史及传统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完全臆造的作品,哪怕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习作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危险的主观世界。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关于空间的产生与形成、发展与成熟、流变与整合的意义。发现各种不同类别和形态的空间说承载、积淀下来的精神和哲学内涵,以及它们对我们空间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一、早起原始空间

人类由原始的穴居行为而产生了对空间遮蔽及安全的理解。对洞穴,我们的首要反映是隐秘、躲避。历史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惟一可靠和永恒的灵感来源。人类审美的形成和改变向来与历史和传统紧密联系着,这也许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因。

早期原始建筑其封闭、围合的方式逐渐由采用天然洞穴的被动方式发展为原始的构筑形式:棚架、垒筑、搭建等多种建筑形式开始形成。随之,不同功能性的空间也开始逐渐出现,各种穴、室、间、厅、场、院、台等空间和建筑的原始意义也逐渐得到了确立,并将各种空间赋予了较为明确的空间性质。

随着原始空间对各种空间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限定和规范,居住文化也逐渐完善并得以建立,成了影响我们今天对空间认识的潜在意识。

二、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

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

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1)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有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光影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特色。

(2)柱式的定型。共有4种柱式:1)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亚柱式;4)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这4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与前面的柱式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4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建筑的双面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4)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机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5)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三、古罗马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层、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2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日渐衰落。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四、巴洛克式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形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产生影响,曾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度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五、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做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六、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结构;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形体;在建筑艺术吸取视觉艺术的性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顶屋,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呼声,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的比较广泛。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结合。

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已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对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的重新关注。

八、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破碎的想法和非线性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设计原理上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 解构主义神深受其他20世纪运动的影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互作用,表现主义,立体派,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我们说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缚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九、高技派

高技派,亦称“重技派”。这一流派形成于上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建造超高层的大楼,混泥土结构已无法达到要求,于是开始使用钢结构,为减轻载荷,又大量采用玻璃,这样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形成并开始流行。到20世纪70年代把航天技术上的一些材料和技术参合在建筑技术中,用金属结构、铝材、玻璃等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元素和视觉元素,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建筑设计语言,因其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高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曝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

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极大的影响到了艺术的其他门类,同时它自己也受到了多种艺术的影响,建筑总是在风格和态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态。政治上一个沉闷的历史时期后,就会爆发出“复兴”的艺术冲动。而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之后,就会产生对那些装饰和通俗文化的喜好。这些艺术和建筑的形态,从产生到演变,直至如同生命的形式那样,出生、成长、辉煌、老去。

空间的研究也离不开对这些历史因素的解读。在对历史的研究中,空间不仅找到了归宿,也找到了新生力量。那些曾经辉煌的经典,不会在艺术的河流中彻底消融,而是汇聚成那五色彩虹里的一缕阳光。

十、西方空间发展的历程

西方的公共空间是以公共生活为基点产生的。

从古希腊开始,公共生活就成为一种生活的主流,从此开始了对空间精神意义的探索。空间神性,在古希腊空间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的基本空间原型就是长方形的神庙形式。

到了古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这种原型正式确立为西方空间的基本型。到哥特时期,基本形的平面也没有

发生大幅度改变,而是向着高度的方向发展。建筑空间的意义开始从纯粹平面转为有了高度的空间变化,空间开始从二维向三维发展,真正的空间意向出现了。神性与人性开始分离。随着技术的进步,空间跨度加大,彻底解放被支撑柱束缚的空间,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建筑空间成为立体的宏大体量。

19世纪,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建筑空间开始向大跨度和高层发展。建筑空间在巴西利卡原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变化的组合,主空间和伺服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空间。布局也从过去的绝对对称向不对称的均质方向发展。

十一、中国空间发展的历程

中国空间走了一条与西方建筑空间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建筑是以“礼”作为出发点建立空间的秩序和形式的。

自从周朝建立礼乐制度之后,中国建筑的空间就爱是出现了等级分明的建筑形制。中国人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从来都是建立的平面发展的集群建筑之上的。而单体建筑空间没有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除了个别因为礼制关系而出现的祭祀建筑。 在中国建筑中,非常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节奏和群体的完整性。在空间形式上,则以“门”、“堂”、“廊”构成了建筑的格局关系,与自然外景与室内空间的和谐对话。

在中国建筑中,注重人的直觉经验,从眼睛到身体的直接反映都体现在了建筑方式上。最具中国建筑空间特点的是古典园林。所谓“移步换景”、“借景”等手法,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对话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关系。

十二、中西方空间的比较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对空间的认识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西方空间所有变化都基于在空间的外表皮界定下的内部空间组合,跨度的技术革命是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动力,空间的寓意也从单纯性走向了复杂性。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的空间结构中,各种力量的缠绕、并置、对立变得复杂和多元,但是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建筑内部,建筑的外观仅仅作为一种语义的表述多姿多彩,摇曳变化。

中国的空间则是将建筑内外环境结合在一起考虑,这和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关。中国建筑空间没有复杂的空间组合,但注重外表和内部结合的适度与和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形成一体。

第四章、形态

一、认识形态

(一)认识形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首先通过形。

世间万物都有形的存在。无论是天然形成或由人类智慧创造,甚至是文化生成的事物,都会产生“形”的印象。因此,“形”是客观物体呈现出的外在特征,主要指由人的视觉所感受到的物体的客观物质属性,是人类认知物体的开端。

在设计理论中,“形”分为两大类,即具象形和抽象形。

具象形包括自然形和人造形。自然形:指物体在大自然中由于自身的协调力及各种自然法则,必然产生的形。人造形,是人们依据经验、技术手段以及自身审美需求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形。

抽象形,则是从众多的物体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形的形状特征,是最基础的形,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包括自由抽象形和几何抽象形。

不同类型的形,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能传达出设计语言。因此,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将形作为表现设计风格的元素。

(二)认识形态

“形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为了加深对形态的认知,可将“形”与“态”拆分详解。形强调事物的客观因素,或将其理解为外因。“态”强调的是事物的主观因素,也可理解为事物的内因。因此,形态涵盖了事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而延伸到了事物在不同的情景、场所等条件下呈现出的外部状态以及它们的存在状态、结构形式等丰富内涵,并非单纯指事物的物理属性。

对设计而言,形态是形与设计思维的产物。

事物会因其所在场所、情景、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三)设计中的点、线、面

点、线和面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元素,是抽象性的定义。不论是平面形态还是空间形态,都涵盖了点、线、面这三大基本元素。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关于点、线和面的构成关系。

1、设计中的点

点是什么?它是最基本的元素,是万物的开端。任何事物,任何形态都可以抽象为点。在设计中,点具有某些视觉特征。而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些特征,结合不同的构成方式,创造出了多变的空间形态,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设计。

2、设计中的线 几何学认为,线是点运动的轨迹,运动是线的重要特征。空间中的线具有不同的表情与特征,并且具有自身的方向性。因此,线在空间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塑造空间的重要元素。

3、设计中的面

面是由点、线的密集与移动构成的,它是三大基本元素中最大的形态。面与点、线都有很强的互换性,可以将面看作点的扩大或者是点的聚集,抑或看作线的宽度增加或者线的围合。

作为形态基本要素的点、线和面有着各自的表情与特征,并通过视觉传递不同的情感。

二、空间形式的特点

抓住空间“形”的特征

1、空间是思维体系,空间的形式需要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认知。与平面形不同,空间形在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变换位置可以获得不同的形态体验和空间感受,这正是空间形的魅力所在。也因此,空间由三维转化为思维或者更多维。

2、相同的空间形会因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形态相同,改变位置、方向,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结果。将盒体倾斜,可以打破原有平静的空间,出现不稳定、动态、有趣的空间特征。

3、相同的空间形因比例的变化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4、相同空间形,即使比例、面积相同,空间的围合方式、封闭程度、材料的使用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空间效果。

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

空间的整体性体现在空间中各种形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但空间中各形式要素安排合理时,关系就会和谐,就会产生有魅力的空间。

三、形的抽象与意味

空间形的抽象

抽象一词其原意是排除、抽出,也就是抽取事物本质因素的过程。在造型领域,抽象形是指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对象本来外观的艺术形象。在空间设计中,抽象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过程抽象和结果抽象,二者相互辅助,不可分割。 抽象的目的是为了简化,扼要筛选出必不可少的要素,以便使创作或设计过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得到开放而意想不到的结果。 空间形的意味

形式意味可以理解为因看到形式要素而产生的生理反映和心理情绪。

形式的意味不都是抽象的,具象形也有其意味,看到这些形式表象下的含义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形式审美的变迁

“变迁”就是情况的变化转移

设计的形式审美在不断变化,是从设计观念到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变更。这种变更是有过程的,并由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物质条件等各要素综合起来的作用,催发转变。在工业革命前,多是贵族引领的各种风格的更替;而当代设计就不会出现某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格局,更多是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共生。

四、设计空间的原型

1、如何理解原型

原型,是一个设计者独有的信息与符号系统,存载了设计者对世界与形式的理解,表达了设计者通过形态对问题的回答。无论空间的结构与组合是简单还是复杂,最初的原型形式总是固定的。由此,我们能识别出设计者的意象、手法、语汇和个体语言植入到公众生活之中的方式。

把建筑、空间回归到最初始的简单形态进行设计。最终的空间形态无非是这些简单形态的并置、锲入、变奏、交织等手法的结果。

任何设计师都不是万能的。设计的初始都是设计项目本身激发了设计者原始生命的冲动,这时,第一个跃入设计师脑海的就是他最熟悉的形态。这种最初始的形态,在高明的设计师手中经过空间的组合、界面的处理、光影的变化,最后呈现给我们的便是多元的、复杂的形态了。

2、设计原型的形成与提炼

原型来源

设计者最初的生活体验。人们在懵懂无知的时候总有一些简单的图形体验,这就是他们最初对世界的认识,被称为图形记忆或者原型记忆。而原型简单的形态构成将会影响我们一生的设计。 原型的形成

符号化的产物承载了设计师对世界最本质的认识,可以在设计中反复出现并充满变化。

第五章 空间创意与表达

环境空间的创意 限定条件下的空间创意

任何设计都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定,空间设计的最大限定是已经存在的环境。当新的设计出现时,原有的环境或建筑不再单独存在,而形成与新旧事物结合中的一部分了。因此,设计必须与自然、原有建筑等已存在的一切环境形成特定关系。

面对已经存在的环境,特别是有一定历史文化延续意义或者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应采取尊重的态度,谦虚审慎地了解过去与现存条件,进行良好的场地分析以及适宜的设计策划。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新旧关系。

第15篇:动画短片设计教学大纲

动画短片设计教学大纲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不平常的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经历了空前的文化转折。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分支,中国动画业正经历着最为辉煌的高峰和最为险恶的低谷。80年代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大闹天宫》(1982年)、《哪吒闹海》(1983年)、《三个和尚》(1982年)、《小蝌蚪找妈妈》(1981年)、《人参果》(1982年)、《金猴降妖》(1989年)、《女娲补天》(1986年)等一大批动画影片在国际上获奖,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目光。在此之后,随着90年代的来临,《狮子王》(1994年)、《钟楼怪人》(1996年)、《花木兰》(1998年)等一大批海外商业动画大片的成功上映,使得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动画热潮,中国动画相形见绌。因为90年代,中国动画几乎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作品。再加之现代高科技的引进,为外国动画艺术家提供了更先进的和充分表现艺术的可能。1995年《玩具总动员》、1999年《泰山》、1999年《恐龙》、2001年《怪物史莱克》、2001年《怪物公司》等一大批数字动画电影的涌现,将动画艺术的视听表现力推向极至,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创造了《狮子王》获3亿1290万美元票房,《玩具总动员2》获2亿4580万美元票房,《泰山》获1亿7110万美元票房,《恐龙》获1亿3780万美元票房,《怪物史莱克》获2亿6766万美元票房,《怪物公司》获2亿4463万美元票房等商业奇迹。 另外,动画的周边产品的开发更使商业潜力无限。外国电视版动画的大量引进,极大的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这使我国小至家家户户的电视节目,大到大街的书店报亭,玩具、礼品店,无不充斥着外国动画的周边产品:漫画、宣传品、装饰品、服装鞋帽、日用品、玩具等等。由此,外国动画不仅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且又极大的促进了下一部影片的成功推出。机器猫、米老鼠、皮卡丘、蝙蝠狭、史努比等大批卡通名星已深入人心,而我国传统动画中的孙悟空、葫芦娃等中国明星,在当今中国年轻人当中,却很少被谈及。至此,中国动画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造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很多,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下进行创作的必然结果。那么,在新形势下,中国动画该何去何从,中国动画人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有资料指出:从1990年10月召开的“全中国动画联席会议”开始,九十年代中国动画实际上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大的转型,动画界进行着新的一轮创业。面对新文化的建构.新的动画艺术理念和新的经济观念,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动画业对中国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应改进自己的创作,向动画的商业化,市场化迈进。

1999年8月上海美术制片厂率先推出了《宝莲灯》,这便是中国动画对动画大片完全商业性运作的第一次尝试。票房收入2000万人民币,加之影片后期产品及衍生品如光碟,画册,文具,玩具,服装等,商业回报相当可观。由此可见,不是中国动画无市场,而是中国动画缺乏商业性。尽管此片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无疑有着极为重大的转折意义,它为中国动画吹响了向商业化迈进的号角。

(一)、中国动画产业要发展,应注重动画教育。

中国动画产业要发展商业性,教育是关键。正如我国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梁晓涛在他的文章《国产职业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将目前中国动画片创作与制作的全程比喻为一条鱼:鱼头为前期创作(包括剧本、美术设计、动作设计、导演、文字分镜头及画面分镜头台本等),鱼身为中期制作(包括设计稿绘制、原动画绘制、背景绘制、描线上色、拍摄等),鱼尾为后期制作(包括剪辑、作曲、演奏、声效、配音、合成等)。梁晓涛说:“很遗憾,我国动画的创作和制作恰如中间粗两头细的鱼一样,前期创作和后期创作薄弱,而中期制作倒已经与国际准相接轨”。前期与后期创作的薄弱严重影响我国动画片的品质,阻碍我国动画片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梁晓涛在文中还指出:在前期创作中,剧本和导演两个环节的薄弱程度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具有专业水准的动画编剧凤毛麟角,我国制作的动画片故事性不强即为佐证。目前从事动画片编剧的人员中,儿童作家和美术制作人员居多,这使动画片的文学与美术的含量很高,但是,由于这些编剧对电影语言运用的不成熟,导致动画片的影视感不足,缺少视觉震撼力。与此相类似,动画导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我国,动画导演多为从美术人员转行而来,美术含量高而影视思维弱。而对于动画导演来说,虽然需要美术修养,但电影语言的娴熟运用才是动画片成功的根本。因为动画片是电影的一个片种,它要遵循电影创作的所有规律,它与其他电影片种相区别的根本点只不过是它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而已。由于我国目前的动画导演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电影理论学习,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就显得不娴熟,更缺少创造性,所以我国多数动画片的电影含量不高,播映效果欠佳,这是我国与其他动画大国动画节目的主要差距之一。这两个薄弱环节恰恰体现了中国动画商业性不强的问题。正是剧本和导演两个环节的薄弱,导致中国动画片成为“内容贫乏,情趣低下”的代名词。中国动画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观众。造成这两个环节薄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从业人员缺乏商业意识,不能从市场出发进行创作,忽视了商业性在动画中的重要作用,要增强职业创作的商业性,就必须从动画教育中抓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有商业性思维的高素质创作人才,是发展中国动画的当务之急。

(二)、商业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何为动画的商业性?它自身又有哪些特性呢?先让我们明确以下两组概念:

动画传统的分类:艺术动画片与商业动画片。商业动画片又包括影院动画片与电影动画片。艺术动画,多为40分钟以下的短片,这些影片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而以追求某种艺术境界或表现艺术技术为宗旨。在我国,更加重视这类影片的艺术性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或道德情操。如《骄傲的将军》(1956年)、《牧笛》(1963年)、《三个和尚》(1980年)、《超级肥皂》(1986年)、《山水情》(1988年)等,都是这一类的优秀动画片。为艺术而艺术,固然是一种善的追求,但遗憾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在一定意义上早已断言最终会到来的优劣之差;在商业大潮冲击下的职业片市场,艺术动画片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商业职业片,顾名思义是以追求商业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影片,市场利润是衡量此类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这类影片中,一切艺术性因素都首先是现实经济效益的手段。商业动画片又可分为影院动画片和电视动画片。

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白雪公主》(1937年)、《狮子王》(1994年)、《花木兰》(1998年)等可说是典型的影剧片。新中国成立至今,严格意义上以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影院动画片应从《宝莲灯》算起,而它之前的几部动画片《大闹天空》(上,下集)(1961-1964年)、《哪吒闹海》(1980年)、《天书奇谭》(1983)、《金猴降妖》(1985年)等虽然也有拷贝远销国外,但人们更重视它们的是社会效益和艺术影响力,所以称其为影院艺术片更为恰当。商业动画片具有的那些商业化特性便是动画的商业性。它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性动画片,也不单纯指好莱坞式的商业片,而是指在中国国产动画民族风格基础上增添的商业化成分。这样,我们就不会完全否定历史成果,而是更多考虑如何继承和发扬。韩国电影1995年之后的崛起,再次证明任何单纯意义上的模仿都不是动画艺术的真正出路。韩国电影商业化的成功,仍旧保持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和较高的艺术品味。他们之所以会为世界认可,就是在推动影片商业化的同时,不忘保存民族风格,根据自己国情,不盲目降低艺术水准。注重商业性,是指培养这种观念,培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创作才能。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过硬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绘画功底,善于讲故事构思剧情的创意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整体的卡通意识及对新鲜事物的把握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具备以上能力的从业人员,才能够真正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才能凝聚了更多人(社会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作完成艺术作品,最终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国内各院校动画教育现状。

我国动画教育的起步应该说较早。回顾动画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年代初。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家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办职业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该科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学生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美影”工作,为美术电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个阶段是在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设立动画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职业人员。该校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

1、1963年毕业,但于1963年停。,这批专业人员又充实了“美影”的创作队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培养动画人才的工作中断了十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十年*之后,“美影”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一是电影学院开设动画班,多次派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动画人员。二是与上海华山中学合作,开设中等程度的动画动画班,共招收三个班级,培养了六十多名动画人员。三是在厂内开办动画训练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正在茁壮成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画教育仍显得规模很小,专业学科建设欠缺,而且没有形成系统性与联系性。乃至今天在课堂设置上与教学安排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正规化。

近些年来,发展职业教育已被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美术电影人才的培养,尤其高等动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发展。两年来,国内已有近十所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新的动画艺术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目前,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种,一类为影视艺术类院校,包括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其办学特色以电视节目制作、艺术性电影、脚本编剧等为主。另一类为艺术类院校,包括鲁迅美术学院、吉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院等,办学特色以平面漫画出版物、多媒体技术、影像视频编辑为主。从办学数量上看我国动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而培养人才的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并且逐渐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无疑是对整个中国动画发展的有益补充。然真正的实现中国动画的商业化,还须继续努力。

面对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行业,鲁迅美术学院保持着冷静的思考。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分析当前形势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确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走出一条新路,确立了自己在动画教育中的地位。中国需要大量的动画从业人员,学校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课程设置必须明确培养方向,如一般的业务人员要加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级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外,更要加强其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即着力培养其艺术创造力。 我院针对当前动画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制定了科学、系统、正规的职业专业课程。以宏观的职业产业为切入点,重新整合职业专业各门课程的概念和含义,充分发掘和倡导职业的时尚性与娱乐性,深抓有专业特点的基础课建设,重视影视语言修养的培养,有机搭配成熟商业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学科知识。 文化课:

文学、英语、法律、哲学、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 基本素养和社会生活知识。以课本为纲要,以职业专业角度为切入点, 思想不深刻 思维狭小 艺术修养低。 专业课基础 :

素描、速写、色彩、绘画技能是具有动画专业特点的基础教学。强调空间造型结构特点,要求学生要理解型和掌握型。 绘画能力差 造型能力差 专业课:

动画、原画、设计搞、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画什么 训练学生严格的达到标准的职业制作工艺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达到较高的职业表演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高标准的制作水平专业微机课:

二维拍摄后期合成、特技、三维、建模、渲染、贴材质、自然现象、利用科技手段做职业。 掌握高科技手段实现职业意识。 技术能力弱 工作效率低 专业理论课:

影视鉴赏、视听语言、电影艺术史、职业市场学 怎样画 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电影语言及理论研究。 编剧能力差,市场观念弱。 这样的课程设置层次分明,所包含知识全面,有利于学生将来从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深对职业的理解、认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与基础的并重,协调了二者的关系。

在教育中体现商业性应注意的问题也是必要的,虽然我们在很短时间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如学籍管理的有关细则还有待完善,各学科的自身建设还有待于深化,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待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专业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尊重各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知识的联系性、有机性。这将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的学习规律。

鲁迅美术学院动画专业教学的宗旨是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培养以创作教育为核心、同时兼顾科研和理论研究。 动画专业的教学密切关注当前动画创作、技术、艺术、市场、理论等方面的新课题,强调“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和学科建设”,“以创作促进教学和科研,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三方面有机的结合”的教育方式。动画学院强调创作实践,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创作实践,力求我们的教育与国内动画创作发展同步。 动画专业充分利用了传统动画的教学优势与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兼顾电影、动画、游戏、多媒体等各个学科的学习创作,以及对相关理论和史论的研究。 动画专业充分发挥鲁迅美术学

院的优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把国外优秀动画艺术家“请进来”,把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派出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保证“教”和“学”都保持新观念。 课程设置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对最新技术的掌握:

(一)动画专业课程

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画剧作、动画大师研究

(二)电影专业课程

电影视听语言、电影技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表演、摄影、声音

(三)计算机多媒体课程

计算机动画基础、3D 动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后期合成。

面对时代发展与市场要求, 动画学院 以发展求生存,以发展求进步,不断更新原有的课程,设计新的课程,力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尽可能全面和尽可能前沿的专业知识。

动画专业成立两年来,已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这仅仅是起步。 在今后的发展中,动画专业将努力拓宽专业面,设立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新型学科、新兴专业,培养既真正能熟练掌握传统动画创作技巧、又能应用计算机高新技术进行创作的艺术与技术复合型艺术才;力争在漫画、三维动画、计算机游戏、多媒体、网页等传统与计算机设计制作等领域的教科 研中取得更大突破。 我们相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艺术方向,经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努力奋斗,动画专业在今后的岁月中,必将昂首阔步,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电影事业、为中国动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画短片设计

课程学时:156学时

课程安排:三年级课程

课程性质:专业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的制作流程,熟练动画的制作软件、有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掌握运动规律,动画原理及动画影片构成的思路分析,将前面所学动画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到作品中。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教学以理论讲授和实践辅导相结合,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按动画和影片需要制作相应的镜头组。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讲授要点:

第一单元 动画的起源与发展 12学时

作业内容: 对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历史的了解

第二单元 动画速写技法 8学时

作业内容: 概括人物特征

第三单元 动画制作流程 80学时

作业内容: 对动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构思自己的独立动画短片。

第四单元 电脑动画的优势 6学时

作业内容:对自己独立动画短片制作方法的落实。

第五单元 专业动画软件网络线拍、RETAS的运用 50学时

作业内容:用网络线拍、RETAS创作自己独立动画短片。

第六单元 场景写生和场景设计 10学时

作业内容:室内外建筑景观写生。

第七单元 影片的后期制作及剪辑 10学时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

五、参考教材

国外动画制作资料(不详细列举)

国外动画制作资料(不详细列举)

六、教学设备及教具要求

电脑、幻灯机以及相关图片影像资料、拷贝台、定位尺及纸张

一、背景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画业发展迅速,动画创作、制作以及电脑动画等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进步。而动画业的发展是以人才的积累为首要前提的,因此,动画教育已受到极大重视。

本课为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设计专业首开的动态设计研究课程。旨在探索建立视觉传达领域动态设计研究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框架。动态艺术设计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宽泛、最为全面和便捷的途径和空间,同时也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带来了思维和手段上的更新和突破。

动态艺术设计课程成果的核心思想是,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是以媒介为前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与媒介的链接越来越密切。他们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动态艺术设计(动画)做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形式也必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将覆盖社会的各个渠道和方面,形成适宜的先进的视觉传播模式。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视觉传达设计的整合带来巨大的改变,设计程序的数字化、设计理念的数字化、设计对象及媒介的数字化、设计者本身的数字化能力需求,都将极大地促进动态艺术设计的迅猛发展,其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动态艺术设计(动画)的课题研究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动画是一门结合创意与技术,介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学科,所以我们就此特性,从“美学”、“商学”、“工学”三方面来探究动画制作者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及扮演角色。

动态艺术设计(动画)的课题研究框架、分专题梳理新媒体的知识点。在讲二维动画片制作前,首先介绍一下传统动画制作。所谓传统动画制作,就是直接在赛璐珞片上进行描线填色,在摄影台上经过组合,层层叠加物体、背景,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最后再进行剪辑和配音、配乐,完成动画片的制作。 现代动画制作是以数码动画技术取代了赛璐珞。虽然赛璐珞制作有较高的清晰度和艳丽的色彩等优点,但在动画片的制作中,无论从人力或物力都表现出非常的不经济,修改也特别困难。电脑及优秀的二维软件已完全可以代替赛璐珞的描线、上色、背景,以及整个后期合成和特效的制作。21世纪我们将进入一个完全数码的时代。动画片后期制作不久也将完全被数码动画所代替。

三、教学内容:

(一)要点或应注意的问题

1.动画的运动规律是本课的重点,要求灵活应用到动画片或多媒体作品的创作中去。

2.观摩中外优秀影片(主要是动画片),强化对动画片创作整体把握的认识。

3.灵活掌握剧本创作和美术设计。4.分镜头剧本的绘制、蒙太奇、电影思维 5.绘制语言(线条语言、色彩表达与运用)

6.风格特征的把握(审美特征——程式化和意象化、功能特征——教化性)

(二)讲授要点的科学性

1.动态设计概念暨动态运动规律的具体应用。

2.动画的源流(动画是什么、动画起源、商业动画、艺术动画)。

3.动画角色造型;原、动画的定义;作用及责任和任务;背景设计。

4.分镜头台本的构成法则、镜头语言及其组成结构;蒙太奇的组成、根据、作用、一般叙述方法及语言要求。 5.线条语言造型(卡通式、随意式、白描式、影调式);特殊色彩语言表达。

6.风格的把握,动画片创作的民族化、个性化以及动画片的电影思维 7.动画片的后期制作。

通过以上训练和研究,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手法深入研究动态艺术的规律及运用,掌握动画片设计的程序,包括动画片的情节、角色造型、运动规律、编辑合成等几大要素;重点掌握动画的运动规律(它是一切运动表现的基础)、原画技法、动画技法、动画镜头的技术处理等。使抽象的概念逐步清晰化、具体化。

(三)课堂训练及作业要求的创新性 作业一

A 观摩十部以上的国产动画片 B 观摩十部以上的国外动画片 C 中外动画片观后感(论文题目自拟

作业二

A 故事脚本(原创、改编、移植) B 独立选题、独立创作、并作讲解

作业三

A 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背景)

B 分镜头剧本(短片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不宜过长)

作业三

A 原动画的绘制,学习动画检验仪的使用,原动画需经动画检验仪检验后扫描进电脑。

B 描线上色,也可单色处理,鼓励风格化的作业。

作业四

在premiere等软件中进行后期制作,注意镜头语言的运用。(创作手段自定包括电脑软件的选择、绘制手法、风格把握等)作业五短片的完成,作业要求形成视频文件,以CD-ROM形式提交。

(四)训练重点与要求的明显专业特征性

1、掌握原画、动画的概念

2、对中国动画史及世界动画产业的现状及市场前景有深入了解

3、了解商业动画片、艺术动画片的特点

4、掌握动画剧本的写作原则

5、独自完成一个剧本创作,要求标明创作手法及思路

6、独立完成剧本的美术设计

7、注意角色与剧情要求的连系

8、确定背景的绘制风格

9、运动规律是动画创作的根本,是一切运动表现的基础。

10、所有作业要经动画检验仪检验后,扫描进电脑,在premiere等软件中编辑成视频文件。

11、独立完成由脚本到分镜头剧本的绘制

12、标明镜头运用及景别

13、对蒙太奇的运用要有明确认识

14、强化对蒙太奇的应用

15、课后自修后期制作软件,如:premiere、after effects

16、绘制过程中着重对运动规律的强调以及绘制风格的把握和探索通过本阶段学习与研究,总结及年来的学习收获,运用掌握的动态设计制作手段和技能及各方面专业设计知识,完成一部动画短片。,从中体会动态设计在具体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将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合二为一。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动态设计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养成辨证客观的对待事物,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有意识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的既有人文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判断力的设计人。

(五)动态设计艺术课题的创新点与特色 (1)课程目的的创新性

由于本课为为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设计专业首开课程,其前沿性和时代性主题成为必然,因此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创作手段以及多媒介推广的能力成为本课的目的。 (2)课程训练方法的多样性 a.文学创作能力训练:

通过看电影和动画片,将以往所学的文学知识和设计知识综合提高,结合动画设计的逻辑性、电影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完成文学剧本的独立创作,增强学生理论素养和视觉语言表达能力。 b.能力训练: 美术设计 美术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美术设计、创作欲望、相对原则、)美的形式 作品风格的确定 写实、非写实 角色造型设计

角色的设定、造型设计(表情设定、动态设计、服饰设计) 背景和道具设计

室外背景设计、室内背景设计、道具设计 动态运动规律 动力学原理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速度与减速度、惯性运动、弹性运动、曲线运动、力的表现 动画中常见的运动规律

预备动作及预感、跟随动作、动作的停顿、动作的循环、动作强调、动作夸张、动作交搭、

运动透视、复合动作的运动规律、口型及表情 动画中特定角色的运动规律

人物动态运动规律、动物动态运动规律、自然形态的运动规律 动画中特殊的运动表现技巧 特殊效果的表现、频闪现象 分镜头剧本的绘制 从脚本到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的构成法则(展开法则、强调法则、中心贯穿法则)??? 镜头语言及组织结构 镜头剪辑与组合

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的组成、蒙太奇的根据、蒙太奇的作用、蒙太奇的一般叙述方法、蒙 太奇的语言要求 绘制语言 以线条语言造型

卡通式、随意式、白描式、影调式 色彩表达与应用

黄色、红色、兰色、绿色、紫色、橙色

通过以上系统的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能力都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3)本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性

本次学生作业原则为动画短片,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等几种方式,尽管媒介选择不同,表达方式和语言也不尽相同,但课堂的教学要求是统一的。 (4)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动态艺术设计的资源优势,将课程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为此我们与辽宁电视台、沈阳市信息产业局、信息网络公司、动画多媒体制作公司等合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动态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作品),从信息资源到产品资源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不但服务了社会,也最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5)积极开展横向合作

课程进行中,我们将国内优秀院校的教学经验应用到教学中,丰富自身的教学的同时,也不断聘请国外知名专家以及国内优秀从业人士到课堂讲学、座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六)动态设计课题的广泛应用前景 (1)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建设的需要

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经过数年来的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但目前我国的动态艺术设计的发展水平较低,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2)社会进步和设计发展的需要

我们对设计的认识和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对动态语言艺术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把动态艺术理解为动画片或网络动画的层面上,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很能说明问题。要将动态艺术作为一独立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给以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我们的从业人士很好的探索和努力。

鲁迅美术学院动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课程设置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1、素描(结构素描)(96学时)

2、色彩(限色)(96学时)

3、速写(人物、动物、景物、道具)(76学时) 第二学期:

1、构成设计(平面、色彩构成设计,电脑辅助)(85学时)

2、装饰设计基础(60学时)

3、卡通设计(平面、塑形训练)(115学时)

4、风景写生(60学时) 第二学年: 第一学期:

1、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基础、Photoshop)(80学时)

2、中国画(线描)(100学时)

3、动画基础(运动规律)(140学时)

4、摄影(静物、人像、风景)(80学时) 第二学期:

1、计算机应用(FLASH)(95学时)

2、动态构成(120学时)

3、动画基础(剧本创作)(90学时)

4、人体写生(人体结构)(60学时) 第三学年: 第一学期:

1、动画基础(美术设计)(120学时)

2、计算机应用(3DS)(100学时)

3、影视语言研究(理论、论文)(60学时)

4、动画基础(分镜头设计、影视基础及动画设计美学、视听语言及受众心理)(140学时) 第二学期:

1、平面设计(80学时)

2、动画基础(原动画设计)(100学时)

3、偶动画设计(120学时)

4、动画基础(动画后期制作, 描线上色、后期合成剪辑、音乐及音效制作)(140学时) 第四学年: 第一学期:

1、毕业考察(80学时)

2、二维动画长片设计(集体创作)(240学时)

3、三维动画长片片(3Dmax应用)(240学时)

4、黏土(逐格)动画长片设计(240学时) 第二学期:

1.创作(毕业考察、毕业设计)(512学时) 2.毕业论文、答辩(128学时)

备注:为更好地配合专业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学生须课外掌握以下软件:

1.Fireworks 2.Dreamweaver 3.Premiere 4.AfterEffects 5.Authorware ? 6.Director 7.Coreldraw 8.MAYA

第16篇:设计素描教学大纲

设 计 素 描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设计素描 学时: 40 教师:王兵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装饰绘画。

课程性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必修课。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要从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诸方面培养 学生造型和创意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艺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包含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二方面则是徒手绘画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三方面是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争取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系列的课题训练、理论讲授、作品赏析、写生辅导、师生互动、作业指导、讲评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概念认知、方法体验、能力培养三个阶段教学过程中获取设计素描课程所给予的设计营养,完成从素描走向设计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 设计素描概念的认知

课题

一、从素描到设计 ------ 设计素描的概念

一、感知设计 • 出示课题资料。 • 研究引导: ( 1 )设计表达 ( 2 )设计种类

( 3 )通过学生分组的形式对黑白图片进行对比综合研究形成共识。

二、理解素描 1、出示课题资料。 2、研究引导: ( 1 )经典素描的解读 ( 2 )素描外延的分析 ( 3 )素描意义的解析 三 认识设计素描 1、出示课题资料。 2、研究引导

( 1 )结构、质感和创意的整合。

( 2 )达·芬奇素描与设计素描的欣赏临摹。 课题

二、设计素描的功能

一、课题阐释:造型、创意、传达。

二、出示课题资料:

三、造型

四、设计素描造型问题要点 1、造型功能 2、造型思维 3、造型方法 4、造型要点 5、视感的多属性 6、多空间的多维度

五、创意:

六、传达: 1、设计思维的表达 2、设计语言的表达 3、设计创意的表达 课题

三、设计素描的目的

1、图形:认识、理解、表现图形 2、思维: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和方法 3、语言:形成造型语言和设计语言 第二阶段 设计素描的思维方法的体验

课题

四、文法的启迪

单位图形的词法 组合图形的句法 画面形成的章法

一、体验思路:

二、单位图形的词法

三、组合图形的句法

四、画面形成的章法

课题

五、在设计素描过程中体现图形的演化

一、课题阐释:

二、体验思路:

1、解读老子关于过程的方法论 2、简化形的体验 • 搜索自然界物象形态 • 对物体形态的简化 3、形的体验 ( 1 )曲线形 ( 2 )色调形 ( 3 )质感形

三、演绎形的体验 1、从夸张到变形 2、从简化到抽象 3、从现实到超现实 课题

六、自然与观念的形式

一、形式解读与体验 1、形式的概念 2、形式的意义 3、形式的比较

二、已知基本形和具体形按照下列形式法进行组合,体验形式感

1、对称与均衡

2、分割与比例

3、节奏与韵律

第三阶段 设计素描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题

七、结构——从关系到逻辑

一、概念阐释: 1、结构 2、形体结构 3、解剖结构

二、训练过程: 1、资料的收集与理论的研究: ( 1 )文字材料 ( 2 )图片与实物资料 ( 3 )结构的逻辑

2、静体结构和动态结构的模拟和表现 课题

八、构图——从空间到画面

一、概念阐释: 1、空间结构 2、构图 3、统一 4、变化

二、训练过程:

1、几何形体透视结构的研究 2、不同位置与角度形体透视

3、研究物体在空间中透视的位置与比例关系 4、空间结构与画面物体结转换的练习5、突破时空界限的组合 课题

九、形感——感悟形的魅力

一、概念阐释:多边形、曲线形、随意形。

二、训练过程:

1、解读塞尚、毕加索的造型 2、收集无机物的晶体结构照片 3、自选自摆静物

4、研究正弦,余弦曲线,抛物线,切割线的几何意义 5、选取石膏像,人像或动植物做为对象 6、临摹马蒂斯的人物素描 7、写生人物头像

课题

十、质感——形、光、色、质的统感

一、概念阐释:光感、色感、质感

二、训练过程:

1、收集不同质地物象组合拍成图片 2、光感的实验与表现 3、色感的实验与表现 4、质感的实验与表现

5、运动不同材料与技法表现物象肌理并传达质感 课题十

一、从具象到抽象

一、概念阐释:

1、具象和写实

2、简化和抽象

二、训练过程:

1、抽象绘画大师的研究 2、对抽象方法的研究 3、对造型元素的抽象

4、对造型因素的位置、比例、基本形、动势的抽象 5、用点线面表现凝重的主题 课题十

二、从写实到变形

一、概念阐释:写实、变形

二、训练过程: 1、自然的变形 2、艺术的变形 3、变形的方法

课题十

三、从想象到超现实 • 课题阐释:想象、超现实 • 概念资料: • 训练过程:

•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 关于意识的反思

2010-06-10

第17篇:《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385209

课程性质:学科核心课程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总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专业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设计概论》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对设计史、设计现象、设计基本原理等相关问题作知识性介绍、理论性探索。讲授设计的发生及设计发展历史,掌握设计的目的与原则、设计的形态与特征。通过学习,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扩展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文化修养。

二、教学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艺术设计的设计现象、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基本规律。

2.理解设计的发生及相关设计历史。

3.熟练掌握设计的目的与原则、设计的形态与特征。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平面构成 后续课程:本专业方向模块其它课程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论:设计学概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掌握设计学的三个分支: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2.本章重点:了解设计批评发展概况,掌握设计史论的代表人物。难点:掌握设计批评的四个标准。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

教学内容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设计学的三个分支:

一、设计史

1.重点掌握设计史论著的代表人物。2.掌握对设计史作出贡献的两位美术家。 3.掌握设计史的历史分期。

二、设计理论

1.了解西方设计理论发展概况。2.掌握我国古代经营一词的概念。

三、设计批评

1.了解设计批评发展概况。2.掌握设计批评的四个标准。

第一章 设计的概念与内涵(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设计概念的由来,设计概念的内涵

2.本章重点: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难点: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设计的服务对象的差异。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为手工业生产而设计

二、为机器生产而设计

三、人工智能设计

第二节 设计的定义及其范围 第三节 设计的内涵、原则及依据

第二章 中西方古代设计的发展(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西方古代设计发展的轨迹,掌握中西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 2.本章重点:古代工艺美术重要门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设计之前的设计轨迹(西方部分)

一、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二、古埃及的设计艺术

三、古希腊、古罗马的设计艺术

四、波斯和伊斯兰设计艺术

五、西方中世纪设计艺术

六、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艺术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中国部分)

一、青铜器设计

二、陶瓷设计

三、建筑设计

四、漆器与木工艺

第三章 现代设计的出现与发展(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现代设计出现的契机,掌握现代设计发展状况。

2.本章重点: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难点:设计发展的多元化、后现代主义设计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设计的出现

一、工业革命的推动

二、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发展

一、现代设计的形成时期

二、现代主义教育体系

三、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 设计的门类(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现代设计的门类及差异,掌握现代设计发展状况。

2.本章重点:视觉传达设计的元素及其构成 难点:设计分类的依据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元素与构成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分类 1.招贴设计 2.包装设计 3.书籍装帧设计 4.标志设计

第二节 产品造型设计 第三节 环境艺术设计 第四节 数字媒体设计

第四章 设计的主体——设计师(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设计师职业的演变概况。了解设计师职责产生与变化的社会背景,掌握设计师历史演变简表。

2.本章重点: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和前沿技术对设计师的重要意义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定位——设计师历史演变 第二节 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第三节 设计师的类型

一、横向的分类 1.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和环境设计师的基本职责。 2.了解驻厂设计师、职业设计师和业余设计师的不同职责。

二、纵向的分类 掌握同一系统中四个不同层次设计师的职责与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第四节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1.重点掌握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2.重点掌握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3.重点掌握设计要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

第五章 设计批评(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设计批评的方式。

2.本章重点:设计批评的标准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批评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的标准 第三节设计批评的方式

1.了解国际博览会的批评内涵及外延。

2.了解集体批评的内涵及外延。

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出勤与过程考核)占50%,期末考试占50%。

五、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设计概论》,陈正俊著,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设计概论》,陆家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执笔教师:

崔子庆

教研室主任:

教学院长:

第18篇:设计制图教学大纲

《设计制图》 课程教学大纲

一、《设计制图》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7133210

(二)课程英文名称:Design Drawing

(三)开课对象:06环境艺术设计本科

(四)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技法理论学科性质。

(五)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透视制图的要点及绘画技巧,了解透视制图与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透视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透视制图与平面艺术,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之间密切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三维空间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绘图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制图

内容:学习制图课的意义,制图的工具,图幅字体线型标注,三视图及其他图样的画法及 工业产品测绘及建筑测绘。轴测图。

要求:了解制图的意义,工具及标注尺寸。掌握三视图及其他图样的画法,理解工业产品 测绘及建筑测绘,理解轴测图。 2,透视 内容:透视图法的沿革,透视图法的基本用语,视线法,测点法,日本新透视法,一点室 内透视图法,圆及非直线的画法,透视等分法。

要求:了解透视图法的沿革,透视图法的基本用语。掌握视线法,测点法,一点室内透视图法,理解日本新透视法,圆及非直线的画法,透视等分法。 3,效果图

内容:效果图的主要特征,效果图与纯绘画的区别,画好效果图的三个基本功,绘制效果图所用的工具,效果图的分类技法,效果图中光影的表现,效果图中质感的表现,色彩的表现及效果图的分类练习步骤。

要求:了解效果图的主要特征,效果图与纯绘画的区别,画好效果图的三个基本功,绘制效果图所用的工具,效果图的分类技法。掌握效果图中光影的表现,效果图中质感的表现,色彩的表现。

(七) 时数,学分数及学时具体分配

学时数:72 学时

学分数:4 学分 讲授:12 实践:60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 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课外写生练习。

(九) 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本课程为非考试科目,成绩来自学生平时上课纪律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按四/六比例分配。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三视图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制图的意义,作用及方法,理解三视图的转换。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1.1:学习制图的意义。 1.2:制图的工具。

1.3:图幅,字体,线型,尺寸标注。 1.4:三视图及其他图样的画法。 1.5:工业产品测绘及建筑测绘。 1.6: 轴测图。 考核要求:

1, 学习制图的意义和方法。 2, 三视图的画法。 3, 轴测图的概念。

第二章:各种视图的画法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三视图的画法和其他视图的画法。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2.1视线法。 2.2测点法。

2.3日本新透视图法。 2.4一点室内透视图法。

2.5圆及非直线的画法,透视等分法。考核要求: 1, 各种类视图的画法 2, 一点透视图法 第三章:效果图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效果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3.1效果图的主要特征。3.2效果图与纯绘画的区别。 3.3画好效果图的三个基本功。 3.4绘制效果图所用的工具。 3.5效果图的分类技法。 考核要求: 1.效果图画法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透视*制图*效果图》 宋立民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2年7月 2,《室内设计资料集》 张绮曼 郑曙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6

第19篇:设计素描教学大纲

《后期特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43001 学 分:5分

总 学 时:8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60学时 适应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设计素描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设计审美与表达、设计思维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课程训练达到从自然形态中获取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认识、理解、表现图形 ,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和方法 ,形成造型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并把基础训练有机地同专业设计联系起来的目的。

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1.物象结构形态,注重形式美法则的规范,如节奏的、韵律的、或意念符号的。 2.脱离传统绘画素描对物象的如实描摹干扰,结合三大构成,以及广泛而自由的语言选择,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的原创设计。3.能写生、分析、变体进行创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在素描涵养基础上对自然物变体解析并创造意象形态的能力。

(2)根据物象,具备在数理基础上解析与自然相关抽象形态的潜想、审美能力。 (3)强调对物象描绘过程中用脑画画的思维训练,探索用创造性设计思维表现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过渡”

一、目的要求

(一)明确设计素描的意义作用。

(二)了解设计素描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讲授内容

(一)“过渡”的真实含义

(二)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的异同

(三)观察、分析与演变

(四)过渡中的感性与理性分析

第二章 自然形态写生

一、目的要求

(一)由主动的选择与综合处理,涉及个人化的审美与表现。

(二)确立并发现周围曾经忽略的形态美感的认识,提高对自然物象的敏锐感受力。

(三)对自然物象的描绘可以是自然形态本身,扭曲的、人为的形态,并模仿它物形态或手势化形态、综合的形态。

二、讲授内容

(一)反对熟视无睹——寻找写实中其它物象的感受。

(二)抽象的浪漫写实主义

(三)形态的概念

(四)形态之间的关系

(五)关于写实概念的讨论

(六)意象

三、作业 手套写生。

第三章 自然形态结构

一、目的要求

(一)从自然形态的外表描绘,向主动的结构认识发展。训练用结构分析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认识形态,从而为形态的创造打下基础。

(二)了解不同的自然形态结构,从结构入手达到对形态的掌握与再造。体会造型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美感。重视结构线,外轮廓线、透视线的精确性,排除自然光影、肌理与眼睛的干扰。

二、讲授内容

(一)结构素描是形态分析的基础

(二)人和动、植物的结构认识

(三)关于结构认识的发展

(四)现代绘画流派对结构的认识

三、作业

(一)人、动物、植物的结构写生。

(二)三通等机械物写生。

第四章 瓶罐的写生解析

一、目的要求

(一)现实形态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空间的穿插,开放性的结合与局部的裁取放大为新形态的构成提供了切入点。同时二维平面的整体设计介入了原形的解析。通过这样的训练,确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在一大群瓶罐物体中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初始阶段,形态关系的韵律、节奏以及平衡、疏密的审美直觉起主要作用,随后则应以网格为基础进行数理的理性界定,根据“感觉印象——知觉理解——综合构成”的方式,进一步把形态拆解,从物象结构转化为画面结构,从自然空间转化为画面空间,并且不再关心原形的具象,而寻求画面里可能的有造型意义的抽象形态。

二、讲授内容

(一)线在形态演化中的作用

(二)透视

(三)数理的曲线与直线

(四)眼与脑的并用

三、作业

对一组自然形态(瓶、罐、盘)进行写生解析。

第五章 演化创作

一、目的要求

(一)在深入的过程中体验全新形态的产生是一种美,在过程中发展形态创造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绘画与设计也便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可以采用素描或色彩的手段,完成一张由写生或是小稿而来的创作。罐瓶的表现不再是关心的重点,画面中新形态的创造与构图的协调完整才是设计创作的目的。

二、讲授内容

(一)为什么这样做

(二)关于抽象

(三)抽象的三种方式

(四)澄清一个文字概念

(五)个别与普遍

(六)表现与抽象

(七)精神与形式

(八)纯粹形式

(九)装饰形式

(十)黑白

(十一)线面

(十二)色彩空间

(十三)正负形态

四、实训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结构训练 (12学时) 1.掌握After Effects的工作界面;

2.了解软件相关的基础知识;

3.了解常用的文件格式及其输出设置

二、形态训练 (12学时)

1、了解图层的概念;

2、掌握改变图层上下顺序、复制层与替换层、给层加标记、让层自动适合合成图像尺寸、层与层对齐和自动分布功能等多种基本操作;

3、掌握层中的Position(位置)属性、Scale(缩放)属性、Rotation(旋转)属性、Anchor Point(轴心点)属性和Opacity(不透明)属性这5个变化属性的应用;

三、自然的形态解析 (12学时)

1、初步了解蒙版;

2、掌握蒙版的设置、编辑与应用等基本操作;

四、质地训练 (12学时)

1、掌握时间轴的控制及其属性的设置;

2、掌握重置时间命令的应用及设置方法;

3、了解关键帧的概念,掌握关键帧的添加、选择、移动、复制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4、了解Graph Editor(动画曲线编辑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五、从具象到抽象训练 (12学时)

1、掌握使用文字工具和文字层创建文字的方法;

2、掌握4种常见的文字特效:Basic Text特效、Numbers特效、Path Text特效和Timecode特效;

3、了解使用Paint组件中的Paint(绘图)和Vector Paint(矢量绘画)工具绘制高质量的图形。

六、演化创作训练 (12学时)

1、了解滤镜特效及其基本的编辑方法;

2、掌握几种常见的滤镜组:模糊和锐化滤镜组、颜色修正滤镜组、生成滤镜组、扭曲滤镜组、噪波和颗粒滤镜组、仿真滤镜组和风格化滤镜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应用滤镜制作特效,跟踪与表达式,制作三维合成特效,渲染与输出 难点:跟踪与表达式。

六、教学参考书:

1、《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周至禹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新概念装饰素描》赵健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

3、《设计素描》林文昌著

台湾艺术图书公司

第20篇: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科专业教育 28号

课程名称:设计心理学 英文名称:Design Psychology 学分:1学分 学时:16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必修课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教育

3、任务

设计心理学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设计心理学还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特征,了解如何采集用户心理的相关信息,分析信息并从心理学角度对用户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设计,以便有效地避免设计走入误区和陷入困境,是使设计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能的保证。现代设计越来越关注人在其中的决定因素,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设计心理学理论的支撑。设计作为一门尚未完善的学科,其边缘性决定了设计心理学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本课主要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心理角度来探讨设计的目标定位和设计实现问题,并讨论设计师的设计创造行为心理过程。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构成工业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正确运用设计心理学知识处理好设计方法技巧与市场消费心理目标实现的相互关系,准确地实现项目的定位和设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学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启发互动及课堂讨论导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教学大纲依据教材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详讲教材和课件范例。根据学生互动回馈而定讨论主题,多启发,以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理论专业知识。

教学步骤:按照教学大纲的六个章节进行。 第一部分:绪论(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 第二部分:设计与消费心理。 第三部分: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四部分:设计中的审美心理学。 第五部分: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第六部分: 设计门类中的设计心理学分析。 2.在课程章节内容说明 第一章 绪 论(理论2学时) ● 课题1:心理学与设计心理学 ● 课题2: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课题3:心理学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 课题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课题5:心理学与设计的关系

教学重点:心理学兴起于西方,一般分为两大类:普通心理学和专业行业心理学两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心理学作为应用性心理学科,应建立在普通心理学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并与设计实践高度结合。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 课题1:心理学与设计心理学

1、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的英文为Psychology,这个单词是由希腊文中的Psych与ologys两字演变而成的,前者意指“灵魂”、“心智”,后者意指“讲述”。心理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着不同的界定。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也就完结了,因此心理学被认为是一门研究灵魂的学科。而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则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正式脱离思辨性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设计心理学简介

设计心理学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设计心理学还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特征,了解如何采集用户心理的相关信息,分析信息并从心理学角度对用户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设计,以便有效地避免设计走入误区和陷入困境,是使设计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能的保证。现代设计越来越关注人在其中的决定因素,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设计心理学理论的支撑。设计作为一门尚未完善的学科,其边缘性决定了设计心理学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 课题2: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历史上便产生了一种最早的心理学思想,这就是“灵魂说”。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也是人类最早的心理学思想。

1、哲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所兼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方法。 ①西方哲学与心理学 ②中国朴素唯物主义与心理学

2、现代心理学 ①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②现代心理学五大理论;

1)行为论;2)精神分析论;3)人本论;4)认知论;5)生理科学观 ● 课题3:心理学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的学术研讨非常热烈,以至于出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冯特创立现代意义的心理学理论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他们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在心理学百年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十大学派,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十大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1、内容心理学派;

2、意动心理学派;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5、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6、格式塔心理学派;

7、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8、日内瓦心理学派;

9、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10、认知心理学派

● 课题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确立之前,人类对心理的探索和研究夹杂在对哲学和神学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科来对待。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的方法。

1、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即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的外部表现(行为、动作、言语、表情等),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 ②自然实验法

3、问卷法

4、测验法

5、访谈法

6、个案研究法

● 课题5:心理学与设计的关系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造物活动一直伴随至今。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工业文明造就了高产高效的机器文明,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困惑。

1、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①产品造型语义 ②认知心理 ③人机关系

2、中国设计心理学及其发展趋势 小结

本章简要介绍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设计心理学定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其中,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和心理学与设计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设计与消费心理(理论2学时) ● 课题1:概述

● 课题2:需要的类型 消费需求 ● 课题3:如何确立用户需要 ● 课题4:动机及行为 ● 课题5:内在动机与行为 ● 课题6:社会影响及行为

教学重点:针对用户需要心理的研究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有着非上常重要的意义。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

教学难点:设计的真正目的也在于唤醒和激发用户对自身潜在需要的意识或认知,满足人类自身的身理和心理需要。随着社会的富足和批量消费成为现实,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设计成了工业过程劳动分工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并成为了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心理学家把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都称为“诱 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 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 课题1:概述

1、需要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从哲学意义上看,“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现为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外部世界的依赖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示了有机体具有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机能,反映在心理上就是欲望、希望、愿望和需求。” ①需要的差异性 ②需要的多样性 ③需要的层次性 ④需要的发展性 ⑤需要的可诱导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学自从19世纪成为一门学科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们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需要”心理的理论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动力学的需要理论、人格学的需要理论等。

3、顾客需求的KANO模型

顾客需求的KANO模型

4、需要心理研究对设计的意义

澳大利亚著名的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 Licciadi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评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相反,你,你,你,然后是自己。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自己(Me)的感受,而后才是受众(You)的感受。而设计师则不同,他们重点是考虑使用者(You)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需求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师是理性的、开放的。”

①充分保证设计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②为最终确立设计特征提供依据 ③为产品的继续设计奠定基础 ● 课题2:需要的类型

在介绍需要特征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需要的多样性,面对如此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需要种类,心理学家根据多种标准进行了划分。

1、设计需要类型的划分

有些学者倾向于把需要划分为求美、求新、求精、求廉等几个方面,这种划分方式相对于上面较笼统的方式来说,更加细致,针对性更强,实用效果也更好。

2、需要类型详解 ①设计的需要

1)功能需要:功能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属性。产品功能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反映了产品与人的价值关系。总结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普遍需要,可以发现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功能是否实用、功能是否先进以及是否能满足用户对于多功能的需求。 A 实用性的需要; B 先进性的需要; C 多功能性的需要;

2)造型需要:外观造型是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的第一个刺激信号,是用“眼睛”选择和决定购买商品的。 A 美观的需要; B 情感的需要; C 新颖的需要; D 精神文化性的需要;E 社会地位的需要;

3)色彩需要:色彩对眼睛有光感刺激的作用,是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会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极佳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②加工的需要

1)结构科学性的需要:设计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基础,再优美的设计也只是一件艺术品;没有推广和发展的空间,而脱离了艺术的产品,也不过是一件充满了加工味道的机器产物而已。 2)材料经济耐用性的需要

产品的造价成本过高一直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大障碍。设计师们一方面追求高水平高技术含量,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 ③使用的需要 1)简便性的需要 2)安全性的需要 ④回收利用的需要

3、特殊人群的需要

对人的关怀,是工业设计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体现。在对特殊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进行产品的设计时,用户的需求心理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由于身体条件的特殊性,必然对许多用品工具有着特殊的需求。而使用产品的体验,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感受。 ● 课题3:如何确立用户需要

用户的需要即消费者的需要。一般来讲,这种需要是消费者对产品使用后的意见反馈,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对产品的缺点和期望两类。

1、如何收集用户的需要信息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正在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转变,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进而把客户需要转换成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的数据,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①调查表要简洁,明白,容易理解,同时用词要亲切,平易近人;

②对问题要严格确定界限,一个问题只涉及一个方面,以避免被调查者产生混淆; ③对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要采用间接提问的方式; ④要尽量采用事实性的问句,避免引起偏差的设问;

⑤对问句的先后顺序上应尽量把不敏感的话题排列在问卷的前面,这样可以避免被调查者引起不快。

2、创造需要的观点 ①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②创造新的价值体验 ● 课题4:动机及行为

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它能产生一股动力,引起人们的行动,维持这种行动朝向一定目标,并且能强化人的行动,因此在国外也被称为驱动力。

一、动机简介

1、动机的概念

需要、动机、行为过程示意图

2、动机的特征

1)主导性与次要性;2)清晰度;3)动机转换4)潜在性与冲突性

3、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将动机划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①交往动机; ②成就动机; ③工作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将动机划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5)根据动机的作用,或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6)根据动机的范围,或将动机划分为广泛动机与局部动机。

7)根据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动机的构成

动机由以下三种要素构成: 1)需要驱使; 2)刺激强化; 3)目标诱导;

5、动机的功能 1)激活的功能; 2)指向的功能; 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二、行为简介

1、行为

2、动机性行为

3、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 课题5:内在动机与行为

人的动机多种多样,其性质也各不相同。不同性质的动机,可能对人具有不同意义和不同强度的推动力量。行动的方式、行动的坚持性和行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性质的制约。

一、基本概念

1、本能理论

2、匮乏动机与成长动机理论

二、内在动机的表现

1、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三大模型 1)K•勒温模型 2)A•班杜拉模型 3)D•I•霍金斯模型

如果说前两个模型主要是从心理学理论本身考虑的话,那么美国消费心理与行为学家D•I•霍金斯的模型则是将心理学与营销策略整合的最佳典范。

2、消费行为

1)追求适用、经济、可靠、美观

①适用即求实心理,是理智动机的基本点,即立足于商品的最基本效用。 ②经济。 ③可靠。 ④美观。

2)购买、使用的愉悦感 3)追求新奇心理 4)习惯心理导向 5)兴趣

①女性消费者的兴趣 ②男性消费者的兴趣 ● 课题6:社会影响及行为

一、异化心理

二、炫耀心理

三、攀比心理

四、从众心理

五、崇外心理

1、适应生理性动机

2、关注社会性动机

3、强化发展性动机 小结

需要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期的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形成了最初的需要。人为了生存就要满足他的生理需要。例如,饿了就需要食物;冷了就需要衣服;累了就需要休息;为了传宗接代,就需要恋爱、婚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还必然产生社会需求。例如,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存条件;通过人际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相互协作。人的这些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设计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社会生活的进步,提高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市场经济规律把创新作为制胜点,创新导向性设计告诉我们,需要心理研究是设计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导航器,能够引导设计不断满足日益丰富的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的行为持续人的一生,无论是持久的行为还是短暂的行为,产生的原因究竟何在?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是人对其自身需要的一种体验方式,而动机则是满足这种体验形式的直接原因。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因素。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所以动机产生了设计行为,动机心理是设计行为的直接原因。在设计心理研究中,需求心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动机研究的理论之上的,动机心理成为设计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研究对象——人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动机产生的多元化。关注人的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成为设计不可忽视的任务,也成为设计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三章 设计的心理学分析(理论2学时) ● 课题1:设计的个体心理分析 ● 课题2:设计的群体心理分析 ● 课题3: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

● 课题4:设计师创造中的心理分析(设计师的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设计是交流的艺术。设计师存在于整个社会中,要了设计的宏观与微观心理。创新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设计的手段,并在设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难点:突破设计思维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 课题1:设计的个体心理分析

创造活动与心理密切相关,是创造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设计的创新思维是设计的灵魂所在,设计的创造力表现是决定企业是否成功、是否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创造及创造力

1、创造、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创造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1)首创特征 2)个体特征 3)功利特征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1)发现问题的能力 2)明确问题的能力 3)阐述问题的能力 4)组织问题的能力 5)输出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活动的过程模式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 课题2:设计的群体心理分析 ● 课题3: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

● 课题4:设计师创造中的心理分析(设计师的创造欲望)

设计行业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行业,设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过程无不体现了设计师的创造本质。

一、创造与需要

1、行为满足(行为水平的设计) 1)设计的安全性 2)设计的实用性 人机界面设计特点: ①显示对比度可按需要调节 ②液晶显示可放大,便于查看 ③大数字键易于操作。

④大按键、按键指示清晰易读,键盘布局简单合理。

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必然牵动产品设计的创新,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全新产品,在设计中也称为原创型设计创新。 2)现有产品的改良和发展,也叫次生型设计创新。 3)产品的联盟与合并。

3、流行、从众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

二、创造与情感 设计师将人类特有的情感转化为有形产品,这种产品并非特指工业产品或艺术品,一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通过一定的维度(二维、三维、四维)表现出来的物质实体都可以成为承载设计师创造的载体,并且是有意义的载体。

1、隐喻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2、文化情结

创造在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心理活动,是对问题情境的思考萌生过程的阐释。

三、创造与潜意识

人脑接受信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方式,两者都是心理智能活动。潜意识思维主要指的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四、创造个体的优秀品质

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心态+冷静的思考+绝对的自信+深厚的文化”

1、知识素养

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一般文化科学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 3)设计专业知识。

2、设计能力

1)观察和理解能力; 2)创造能力;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表达能力。

3、个性品质 1)兴趣; 2)意志; 3)自信; 4)合作精神。 小结

分析设计出错是探究设计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创造优秀的设计作品,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奠定理论基础。创造心理是设计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设计的优劣性。作为一种综合性能力体现的创造活动,设计来源于对生活信息的捕捉,对设计要素的重新定义和组合,以及对社会大环境的思考和分析。作为设计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设计心理理论的逐步完善将直接影响到设计学的理论建构并指导设计实践活动。从心理学角度阐释设计问题能有效地改善人、物、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协调有序地发展。 第四章 设计中的审美心理学(理论2学时) ● 课题1:构思、设计技巧、积累与灵感 ● 课题2:鉴赏及评价中的心理分析 ● 课题3:审美观念的历史形态

教学重点: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 教学难点:设计的人性化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第五章 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理论2学时) ● 课题1: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 ● 课题2: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课题3: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产品生命周期有消费者心理,重点掌握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教学难点:产品生命周期、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学的综合关系。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第六章 设计门类中的设计心理学分析(理论2学时) ● 课题1:产品设计的心理分析 ● 课题2:环境设计的心理分析 ● 课题3:包装设计的心理分析 ● 课题4:广告的设计心理分析

教学重点:设计心理学应用于各个设计领域。 教学难点:设计心理学在各个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第七章 设计实例分析(理论2学时) ● 课题1:经典设计分析 ● 课题1:经典设计分析

一、iPod nano便携式音乐播放器 1)技术上的原因 2)消费需求上的原因

二、诺基亚5500 Sport(运动型)手机

三、雷诺“辐射”概念卡车

四、斯沃琪2006夏季运动系列手表

五、尤里安•布朗的动物园系列文具 第八章●设计实例分析(理论2学时) 课题1:学生设计分析

教学重点: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设计心理学的学习也是这样。 教学难点:设计过程是一种设计理论和设计技能及经验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媒体,PPT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查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 1.平时出勤表现、课堂小作业占总分30% 2.闭卷考试占总分70% 3.课程作业的规格、数量要求

1)课堂笔记一本 规格:统一的无环精装笔记本 2)电脑打印稿/数量另定 规格:A4

四、大纲说明

先修课程有:设计史论、设计文案写作,市场调研分析,本大纲制定适用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设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对设计目标,以及产品消费个体、社会群体进行调查与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用消费心理学及设计创造心理学知识从事设计的能力。

五、教科书、参考书

1.赵江洪《设计心理学》2005年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ISBN:7564001992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2010年版,中信出版社出版,ISBN:7508619153/9787508619156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2005年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7501930945

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设计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