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三角函数练习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1 21:01:0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角函数基础练习题二(含答案)

三角函数基础练习题二

学生:用时:分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若 –π/2

A.第一象限

2.若cos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4,(0,)则cot的值是()

5434A.B.C.  3

43

ππ在区间的简图是()

,π32D.3 43.函数ysin2x

4.函数y2sin(2x

A.46)的最小正周期是()C.

) D.B.225.满足函数ysinx和ycosx都是增函数的区间是(

A.[2k,2k

2] , kZB.[2k

2,2k], kZ

C.[2k,2k], kZD.[2k,2k]kZ 22



6.要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cosx的图象()





个单位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个单位D.向左平移个单位



7.函数ysin(2x)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A.向右平移

)D.x

5 4

24

8.函数y=cosx –3cosx+2的最小值是(

A.x

B.x

C.x

8A.2B.0

)象限

C.

14

D.6

9.如果在第三象限,则

必定在第(

2A.

一、二B.

一、三C.

三、四D.

二、四 10.已知函数yAsin(x)在同一周期内,当x值-2,那么函数的解析式为(

时有最大值2,当x=0时有最小

3

1A.y

2sinxB.y2sin(3x)C

.y2sin(3x)D.ysin3x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 25分).11、在ABC中,若a3,b,A答案:pi/

2

,则C的大小为_________。

12、在ABC中,已知a

3,b=4,A=30°,则sinB=.

413、函数f(x)2cos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k

,2k],kZ 3

314、已知cosx答案:(1,)

2a

3,且x是第

二、三象限角,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a

3215、函数f(x)3sin2x



π

的图象为C,则如下结论中正确的序号是 3

_____①、

图象C关于直线x

112π

0对称; ③、函数f(x)在区间π对称; ②、图象C关于点,

123

ππ5π

内是增函数;④、由的图角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图y3sin2x

12123

象C.

答案:①②③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16、(本小题满分12分)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的一点, AD=10,AC=14,DC=6,求AB的长

.解:在△ADC中,AD=10,AC=14,DC=6,

AD2DC2AC210036196

1由余弦定理得cos=,

2ADDC2106

2ADC=120°, ADB=60°

在△ABD中,AD=10, B=45°, ADB=60°,

ABAD

由正弦定理得, 

sinADBsinB

AB

=

ADsinADB10sin60



sinBsin45

102

 1

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0x

x

,化简:lg(cosxtanx12sin2)x)]lg(1sin2x) 22

4解:原式lg(sinxcosx)lg(cosxsinx)lg(sinxcosx)20.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是a,b,c,已知3acosAccosBbcosC

(1)求cosA的值 (2)若

a=1,cosBcosC

,求边c的值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x)4cosxsin(x(Ⅰ)求f(x)的最小正周期: (Ⅱ)求f(x)在区间

6)1.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4

解:(Ⅰ)因为f(x)4cosxsin(x

6

)

14cosx(

31

sinxcosx)1 2

2sin2x2cos2x1

sin2xcos2x

2sin(2x

6

)

所以f(x)的最小正周期为 (Ⅱ)因为

6

x

,所以

6

2x

6

2

.

3于是,当2x当2x

6

,即x

6

时,f(x)取得最大值2;

6



,即x时,f(x)取得最小值—1. 66

20、(本小题满分13分)

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解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遍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

之积的两倍。或:在△ABC中,a,b,c为A,B,C的对边,有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证法一如图,

cBC ACABACAB



22AC2ACABAB 22AC2ACABcosAAB

b22bccosAc

2即abc2bccosA 同理可证bca2cacosB,

cab2abcosC

证法二已知ABC中A,B,C所对边分别为a,b,c,,以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C(bcosA,bsinA),B(c,0),

a2|BC|2(bcosAc)2(bsinA)

bcosA2bccosAcbsinA

b2c22bccosA.

同理可证

b2c2a22accosB,cab2abcosC.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f(x)

(sinxcosx)sin2x

sinx

(Ⅰ)求f(x)的定义域及最小正周期;

(Ⅱ)求f(x)的单调递减区间。

推荐第2篇: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及数列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5分) 1.若sin θcos θ>0,则θ在(

).

A.第

一、二象限

C.第

一、四象限

B.第

一、三象限 D.第

二、四象限

2、已知函数f(x)(1cos2x)sin2x,xR,则f(x)是( ) A、奇函数 B、非奇非偶函数 C、偶函数 D、不能确定

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a23,a611,则S7等于(

) A.13

B.35

C.49

D. 63

4.函数f(x)(13tanx)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 ) A.2 B.

3 C. D. 225.已知an为等差数列,且a7-2a4=-1, a3=0,则公差d=( ) A.-2 B.-

11 C.D.2 226.函数f(x)cos2x2sinx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 A.-3,1

B.-2,2

C.-3,

32 D.-2,7.把函数y=sin x(x∈R)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行移动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A.y=sin2x - ,x∈R

C.y=sin2x + ,x∈R π3π3π个单位,再把所得图332

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图象是(

). 2

262πD.y=sin2x + ,x∈R

3xπB.y=sin + ,x∈R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10分)

8.在等差数列{an}中,a37,a5a26,则a6____________ 9.已知函数f(x)sin(x)(0)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 =

三、计算题(共55分) 10.求函数f(x)=lgsin x+

11.已知函数f(x)sinxsin(x),xR.(10分)

2(5分) 2cosx1的定义域.(I)求f(x)的最小正周期; (II)求f(x)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求函数y=sin2x -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和对称轴方程.(5分)

13.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8,前10项和S10=185.,求通项;(10分)

14.在等差数列{an}中,a1=-60,a17=-12.(10分)

(1)求通项an;(2)求此数列前30项的绝对值的和.

15.设数列an满足a12,an1an322n1(15分)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nnan,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π6

推荐第3篇:初中数学三角函数综合练习题

三角函数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

A.2 B. C.

D.

2.如图,点D(0,3),O(0,0),C(4,0)在⊙A上,BD是⊙A的一条弦,则sin∠OBD=(

A. B. C.

D.

3.如图,在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m,∠A=35°,则直角边BC的长是(

A.msin35° B.mcos35° C.

D.

4.如图,△ABC中AB=AC=4,∠C=72°,D是AB中点,点E在AC上,DE⊥AB,则cosA的值为(

第1页(共26页)

A. B. C. D.

5.如图,厂房屋顶人字形(等腰三角形)钢架的跨度BC=10米,∠B=36°,则中柱AD(D为底边中点)的长是(

A.5sin36°米 B.5cos36°米 C.5tan36°米 D.10tan36°米

6.一座楼梯的示意图如图所示,BC是铅垂线,CA是水平线,BA与CA的夹角为θ.现要在楼梯上铺一条地毯,已知CA=4米,楼梯宽度1米,则地毯的面积至少需要(

A.米 2B.米

2C.(4+)米 D.(4+4tanθ)米

227.如图,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A处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则这栋楼的高度为(

A.160m B.120m C.300m D.160

m 8.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MN的高度,在平地上A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的仰角为30°,向N点方向前进16m到达B处,在B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的仰角为45°,则建筑物MN的高度等于(

第2页(共26页)

A.8()m B.8()m C.16()m D.16()m 9.某数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大树CD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在点A处测得直立于地面的大树顶端C的仰角为36°,然后沿在同一剖面的斜坡AB行走13米至坡顶B处,然后再沿水平方向行走6米至大树脚底点D处,斜面AB的坡度(或坡比)i=1:2.4,那么大树CD的高度约为(参考数据:sin36°≈0.59,cos36°≈0.81,tan36°≈0.73)(

A.8.1米 B.17.2米 C.19.7米 D.25.5米

10.如图是一个3×2的长方形网格,组成网格的小长方形长为宽的2倍,△ABC的顶点都是网格中的格点,则cos∠ABC的值是(

A.

二.解答题(共13小题) 11.计算:(﹣)+()

12.计算:

第3页(共26页)

0

﹣1B. C. D.

﹣|tan45°﹣|

13.计算:

sin45°+cos30°﹣

2+2sin60°.

14.计算:cos45°﹣

15.计算:

sin45°+2

+cot30°.

2

sin60°﹣2tan45°.

16.计算:cos45°+tan60°•cos30°﹣3cot60°.

22

第4页(共26页)

17.如图,某办公楼AB的后面有一建筑物CD,当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22°时,办公楼在建筑物的墙上留下高2米的影子CE,而当光线与地面夹角是45°时,办公楼顶A在地面上的影子F与墙角C有25米的距离(B,F,C在一条直线上). (1)求办公楼AB的高度;

(2)若要在A,E之间挂一些彩旗,请你求出A,E之间的距离. (参考数据:sin22°≈,cos22°

,tan22

18.某国发生8.1级强烈地震,我国积极组织抢险队赴地震灾区参与抢险工作,如图,某探测对在地面A、B两处均探测出建筑物下方C处有生命迹象,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25°和60°,且AB=4米,求该生命迹象所在位置C的深度.(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25°≈0.4,cos25°≈0.9,tan25°≈0.5,

≈1.7)

第5页(共26页)

19.如图,为测量一座山峰CF的高度,将此山的某侧山坡划分为AB和BC两段,每一段山坡近似是“直”的,测得坡长AB=800米,BC=200米,坡角∠BAF=30°,∠CBE=45°. (1)求AB段山坡的高度EF; (2)求山峰的高度CF.(

1.414,CF结果精确到米)

20.如图所示,某人在山坡坡脚A处测得电视塔尖点C的仰角为60°,沿山坡向上走到P处再测得C的仰角为45°,已知OA=200米,山坡坡度为(即tan∠PAB=),且O,A,B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电视塔OC的高度以及此人所在的位置点P的垂直高度.(侧倾器的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根号)

第6页(共26页)

21.如图,为了测量出楼房AC的高度,从距离楼底C处60一水平面上)出发,沿斜面坡度为i=1:

米的点D(点D与楼底C在同

的斜坡DB前进30米到达点B,在点B处测得楼顶A的仰角为53°,求楼房AC的高度(参考数据:sin53°≈0.8,cos53°≈0.6,tan53°≈,计算结果用根号表示,不取近似值).

22.如图,大楼AB右侧有一障碍物,在障碍物的旁边有一幢小楼DE,在小楼的顶端D处测得障碍物边缘点C的俯角为30°,测得大楼顶端A的仰角为45°(点B,C,E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AB=80m,DE=10m,求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414,≈1.732)

第7页(共26页)

23.某型号飞机的机翼形状如图,根据图示尺寸计算AC和AB的长度(精确到0.1米,≈1.41,≈1.73 ).

第8页(共26页)

2016年12月23日三角函数综合练习题初中数学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6•安顺)如图,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

A.2 B. C.

D.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AB的长,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由勾股定理,得 AC=,AB=2,BC=

∴△ABC为直角三角形, ∴tan∠B=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先求出AC、AB的长,再求正切函数.

2.(2016•攀枝花)如图,点D(0,3),O(0,0),C(4,0)在⊙A上,BD是⊙A的一条弦,则sin∠OBD=(

) =,

第9页(共26页)

A. B. C.

D.

【分析】连接CD,可得出∠OBD=∠OCD,根据点D(0,3),C(4,0),得OD=3,OC=4,由勾股定理得出CD=5,再在直角三角形中得出利用三角函数求出sin∠OBD即可. 【解答】解:∵D(0,3),C(4,0), ∴OD=3,OC=4, ∵∠COD=90°, ∴CD==5,

连接CD,如图所示: ∵∠OBD=∠OCD, ∴sin∠OBD=sin∠OCD=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以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熟练掌握圆周角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2016•三明)如图,在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m,∠A=35°,则直角边BC的长是(

第10页(共26页)

A.msin35° B.mcos35° C. D.

【分析】根据正弦定义:把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c的比叫做∠A的正弦可得答案. 【解答】解:sin∠A=∵AB=m,∠A=35°, ∴BC=msin35°,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关键是掌握正弦定义.

4.(2016•绵阳)如图,△ABC中AB=AC=4,∠C=72°,D是AB中点,点E在AC上,DE⊥AB,则cosA的值为(

A. B.

C.

D.

【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BC=36°,∠BEC=72°,AE=BE=BC.再证明△BCE∽△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出AE,然后在△ADE中利用余弦函数定义求出cosA的值. 【解答】解:∵△ABC中,AB=AC=4,∠C=72°, ∴∠ABC=∠C=72°,∠A=36°, ∵D是AB中点,DE⊥AB, ∴AE=BE,

∴∠ABE=∠A=36°,

∴∠EBC=∠ABC﹣∠ABE=36°, ∠BEC=180°﹣∠EBC﹣∠C=72°, ∴∠BEC=∠C=72°, ∴BE=BC, ∴AE=BE=BC.

第11页(共26页)

=,

设AE=x,则BE=BC=x,EC=4﹣x. 在△BCE与△ABC中,

∴△BCE∽△ABC, ∴=,即=, (负值舍去), . 解得x=﹣2±2∴AE=﹣2+2在△ADE中,∵∠ADE=90°, ∴cosA=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适中.证明△BCE∽△ABC是解题的关键.

5.(2016•南宁)如图,厂房屋顶人字形(等腰三角形)钢架的跨度BC=10米,∠B=36°,则中柱AD(D为底边中点)的长是(

) ==

A.5sin36°米 B.5cos36°米 C.5tan36°米 D.10tan36°米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C=BD=5米,在Rt△ABD中,利用∠B的正切进行计算即可得到AD的长度.

【解答】解:∵AB=AC,AD⊥BC,BC=10米, ∴DC=BD=5米,

在Rt△ADC中,∠B=36°, ∴tan36°=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第12页(共26页)

,即AD=BD•tan36°=5tan36°(米).

6.(2016•金华)一座楼梯的示意图如图所示,BC是铅垂线,CA是水平线,BA与CA的夹角为θ.现要在楼梯上铺一条地毯,已知CA=4米,楼梯宽度1米,则地毯的面积至少需要(

A.米 2B.米

2C.(4+)米 D.(4+4tanθ)米

22【分析】由三角函数表示出BC,得出AC+BC的长度,由矩形的面积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解:在Rt△ABC中,BC=AC•tanθ=4tanθ(米), ∴AC+BC=4+4tanθ(米),

∴地毯的面积至少需要1×(4+4tanθ)=4+4tanθ(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矩形面积的计算;由三角函数表示出BC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7.(2016•长沙)如图,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A处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则这栋楼的高度为(

2A.160m B.120m C.300m D.160

m 【分析】首先过点A作AD⊥BC于点D,根据题意得∠BAD=30°,∠CAD=60°,AD=120m,然后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过点A作AD⊥BC于点D,则∠BAD=30°,∠CAD=60°,AD=120m, 在Rt△ABD中,BD=AD•tan30°=120×在Rt△ACD中,CD=AD•tan60°=120×

=40=120

(m), (m),

第13页(共26页)

∴BC=BD+CD=160故选A. (m).

【点评】此题考查了仰角俯角问题.注意准确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

8.(2016•南通)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MN的高度,在平地上A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的仰角为30°,向N点方向前进16m到达B处,在B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的仰角为45°,则建筑物MN的高度等于(

A.8()m B.8(

)m C.16(

)m D.16(

)m 【分析】设MN=xm,由题意可知△B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N=MN=x,则AN=16+x,在Rt△AMN中,利用30°角的正切列式求出x的值. 【解答】解:设MN=xm, 在Rt△BMN中,∵∠MBN=45°, ∴BN=MN=x,

在Rt△AMN中,tan∠MAN=∴tan30°=解得:x=8(=,

+1),

+1)m; 则建筑物MN的高度等于8(故选A.

第14页(共26页)

【点评】本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考查了仰角和俯角的问题,要明确哪个角是仰角或俯角,知道仰角是向上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向下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并与三角函数相结合求边的长.

9.(2016•重庆)某数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大树CD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在点A处测得直立于地面的大树顶端C的仰角为36°,然后沿在同一剖面的斜坡AB行走13米至坡顶B处,然后再沿水平方向行走6米至大树脚底点D处,斜面AB的坡度(或坡比)i=1:2.4,那么大树CD的高度约为(参考数据:sin36°≈0.59,cos36°≈0.81,tan36°≈0.73)(

A.8.1米 B.17.2米 C.19.7米 D.25.5米

【分析】作BF⊥AE于F,则FE=BD=6米,DE=BF,设BF=x米,则AF=2.4米,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DE=BF=5米,AF=12米,得出AE的长度,在Rt△ACE中,由三角函数求出CE,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解:作BF⊥AE于F,如图所示: 则FE=BD=6米,DE=BF, ∵斜面AB的坡度i=1:2.4, ∴AF=2.4BF,

设BF=x米,则AF=2.4x米,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x+(2.4x)=13, 解得:x=5,

∴DE=BF=5米,AF=12米, ∴AE=AF+FE=18米,

在Rt△ACE中,CE=AE•tan36°=18×0.73=13.14米, ∴CD=CE﹣DE=13.14米﹣5米≈8.1米; 故选:A.

22

2

第15页(共26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2016•广东模拟)如图是一个3×2的长方形网格,组成网格的小长方形长为宽的2倍,△ABC的顶点都是网格中的格点,则cos∠ABC的值是(

A. B. C.

D.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D=90°,AD=3×1=3,BD=2×2=4,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得AB的长,又由余弦的定义,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由6块长为

2、宽为1的长方形, ∴∠D=90°,AD=3×1=3,BD=2×2=4, ∴在Rt△ABD中,AB=∴cos∠ABC=故选D. =.

=5,

【点评】此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勾股定理.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二.解答题(共13小题)

11.(2016•成都模拟)计算:(﹣)+()

0

1﹣|tan45°﹣|

第16页(共26页)

【分析】本题涉及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二次根式化简四个考点.在计算时,需要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解答】解:原式=1+3×=1+2=﹣. +1

﹣︳1﹣

【点评】本题考查实数的综合运算能力,是各地中考题中常见的计算题型.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二次根式、绝对值等考点的运算.

12.(2016•顺义区二模)计算:

【分析】要根据负指数,绝对值的性质和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注意:()﹣1=3,|1﹣|=﹣1,cos45°=

=

=2. 【解答】解:原式=【点评】本题考查实数的运算能力,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负整数指数幂、二次根式、绝对值等考点的运算.注意:负指数为正指数的倒数;任何非0数的0次幂等于1;二次根式的化简是根号下不能含有分母和能开方的数.

13.(2016•天门模拟)计算:

sin45°+cos30°﹣

2+2sin60°.

【分析】先把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再根据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原式==+﹣=1+. + •

+(

)﹣

2+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记各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2016•黄浦区一模)计算:cos45°﹣

2

+cot30°.

2

第17页(共26页)

【分析】根据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可得实数的运算,根据实数的运算,可得答案.

【解答】解:原式=()﹣

2

+()

2=﹣+3 =.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熟记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是解题关键.

15.(2016•深圳校级模拟)计算:

sin45°+

sin60°﹣2tan45°.

【分析】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 【解答】解:原式==+3﹣2 =.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特指30°、45°、60°角的各种三角函数值. sin30°=; cos30°=sin45°=sin60°=

16.(2016•虹口区一模)计算:cos45°+tan60°•cos30°﹣3cot60°. 【分析】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求解. 【解答】解:原式=(=1.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7.(2016•青海)如图,某办公楼AB的后面有一建筑物CD,当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22°时,办公楼在建筑物的墙上留下高2米的影子CE,而当光线与地面夹角是45°时,办公楼顶A在地面上的影子F与墙角C有25米的距离(B,F,C在一条直线上).

第18页(共26页)

22×+2×﹣2×1

;tan30°=;

;cos45°=;tan45°=1;

. ;cos60°=; tan60°=

)+

2×﹣3×()

2

(1)求办公楼AB的高度;

(2)若要在A,E之间挂一些彩旗,请你求出A,E之间的距离. (参考数据:sin22°≈,cos22°

,tan22

【分析】(1)首先构造直角三角形△AEM,利用tan22°=(2)利用Rt△AME中,cos22°=【解答】解:(1)如图,

,求出AE即可

,求出即可;

过点E作EM⊥AB,垂足为M. 设AB为x.

Rt△ABF中,∠AFB=45°, ∴BF=AB=x, ∴BC=BF+FC=x+25,

在Rt△AEM中,∠AEM=22°,AM=AB﹣BM=AB﹣CE=x﹣2, tan22°=则,

=,

解得:x=20. 即教学楼的高20m.

(2)由(1)可得ME=BC=x+25=20+25=45.

第19页(共26页)

在Rt△AME中,cos22°=∴AE=,

即A、E之间的距离约为48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tan22°=

18.(2016•自贡)某国发生8.1级强烈地震,我国积极组织抢险队赴地震灾区参与抢险工作,如图,某探测对在地面A、B两处均探测出建筑物下方C处有生命迹象,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25°和60°,且AB=4米,求该生命迹象所在位置C的深度.(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25°≈0.4,cos25°≈0.9,tan25°≈0.5,

≈1.7)

是解题关键

【分析】过C点作AB的垂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D,通过解Rt△ADC得到AD=2CD=2x,在Rt△BDC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求出CD的值. 【解答】解:作CD⊥AB交AB延长线于D, 设CD=x米.

在Rt△ADC中,∠DAC=25°, 所以tan25°=所以AD==0.5,

=2x.

Rt△BDC中,∠DBC=60°, 由tan 60°=解得:x≈3.

即生命迹象所在位置C的深度约为3米. =

第20页(共26页)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2016•黄石)如图,为测量一座山峰CF的高度,将此山的某侧山坡划分为AB和BC两段,每一段山坡近似是“直”的,测得坡长AB=800米,BC=200米,坡角∠BAF=30°,∠CBE=45°. (1)求AB段山坡的高度EF; (2)求山峰的高度CF.(

1.414,CF结果精确到米)

【分析】(1)作BH⊥AF于H,如图,在Rt△ABF中根据正弦的定义可计算出BH的长,从而得到EF的长;

(2)先在Rt△CBE中利用∠CBE的正弦计算出CE,然后计算CE和EF的和即可. 【解答】解:(1)作BH⊥AF于H,如图, 在Rt△ABF中,∵sin∠BAH=∴BH=800•sin30°=400, ∴EF=BH=400m;

(2)在Rt△CBE中,∵sin∠CBE=∴CE=200•sin45°=100

≈141.4,

, ,

∴CF=CE+EF=141.4+400≈541(m).

答:AB段山坡高度为400米,山CF的高度约为541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与坡角问题: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又叫做坡比,它是一个比值,反映了斜坡的陡峭程度,一般用i表示,常写

第21页(共26页)

成i=1:m的形式.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坡度i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为:i═tanα.

20.(2016•天水)如图所示,某人在山坡坡脚A处测得电视塔尖点C的仰角为60°,沿山坡向上走到P处再测得C的仰角为45°,已知OA=200米,山坡坡度为(即tan∠PAB=),且O,A,B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电视塔OC的高度以及此人所在的位置点P的垂直高度.(侧倾器的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在直角△AOC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解;在图中共有三个直角三角形,即RT△AOC、RT△PCF、RT△PAE,利用60°、45°以及坡度比,分别求出CO、CF、PE,然后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列方程求解即可解决.

【解答】解:作PE⊥OB于点E,PF⊥CO于点F, 在Rt△AOC中,AO=200米,∠CAO=60°, ∴CO=AO•tan60°=200

(2)设PE=x米, ∵tan∠PAB=∴AE=3x. 在Rt△PCF中, ∠CPF=45°,CF=200∵PF=CF, ∴200+3x=200解得x=50(﹣x, ﹣1)米.

米,所在位置点P的铅直高度是50(

﹣1)米. ﹣x,PF=OA+AE=200+3x, =,

(米)

答:电视塔OC的高度是200

第22页(共26页)

【点评】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以及坡度坡角问题,本题要求学生借助仰角关系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1.(2016•泸州)如图,为了测量出楼房AC的高度,从距离楼底C处60与楼底C在同一水平面上)出发,沿斜面坡度为i=1:

米的点D(点D

的斜坡DB前进30米到达点B,在点B处测得楼顶A的仰角为53°,求楼房AC的高度(参考数据:sin53°≈0.8,cos53°≈0.6,tan53°≈,计算结果用根号表示,不取近似值).

【分析】如图作BN⊥CD于N,BM⊥AC于M,先在RT△BDN中求出线段BN,在RT△ABM中求出AM,再证明四边形CMBN是矩形,得CM=BN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如图作BN⊥CD于N,BM⊥AC于M. 在RT△BDN中,BD=30,BN:ND=1:∴BN=15,DN=15,

∵∠C=∠CMB=∠CNB=90°, ∴四边形CMBN是矩形, ∴CM=BM=15,BM=CN=60

﹣1

5=45

在RT△ABM中,tan∠ABM=∴AM=60,

=,

∴AC=AM+CM=15+60

第23页(共26页)

【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坡度等概念,解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记住坡度的定义,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2.(2016•昆明)如图,大楼AB右侧有一障碍物,在障碍物的旁边有一幢小楼DE,在小楼的顶端D处测得障碍物边缘点C的俯角为30°,测得大楼顶端A的仰角为45°(点B,C,E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AB=80m,DE=10m,求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414,

≈1.732)

【分析】如图,过点D作DF⊥AB于点F,过点C作CH⊥DF于点H.通过解直角△AFD得到DF的长度;通过解直角△DCE得到CE的长度,则BC=BE﹣CE.

【解答】解:如图,过点D作DF⊥AB于点F,过点C作CH⊥DF于点H. 则DE=BF=CH=10m,

在直角△ADF中,∵AF=80m﹣10m=70m,∠ADF=45°, ∴DF=AF=70m.

在直角△CDE中,∵DE=10m,∠DCE=30°, ∴CE===10

(m),

∴BC=BE﹣CE=70﹣10≈70﹣17.32≈52.7(m).

答: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约为52.7m.

第24页(共26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

23.(2016•丹东模拟)某型号飞机的机翼形状如图,根据图示尺寸计算AC和AB的长度(精确到0.1米,≈1.41,

≈1.73 ).

【分析】在Rt△CAE中,∠ACE=45°,则△A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得AC的长;在Rt△BFD中已知∠BDF与FB的长,进而得出AB的长. 【解答】解:在Rt△CAE中,∠ACE=45°, ∴AE=CE=5(m), ∴AC=CE=5≈5×1.414≈7.1(m),

在Rt△BFD中,∠BDF=30°, ∴BF=FD•tan30° =5×≈5×

≈2.89(m),

∵DC=EF=3.4(m),

∴AF=1.6m,则AB=2.89﹣1.6=1.29≈1.3(m), 答:AC约为7.1米,BA约为1.3米.

第25页(共26页)

【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正切函数的概念及运算,关键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计算.

第26页(共26页)

推荐第4篇:数学三角函数

1.(2010·天津高考理科·T7)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若a2b2

,sinCB,则A= ()

(A)300(B)600(C)1200(D)1500

2.(2010·北京高考文科·T7)某班设计了一个八边形的班徽(如图),它由腰长为1,顶角为的四个等腰三角形,及其底边构

方形所组成,该八边形的面积为()

(A)2sin2cos2;

(B

)sin

3(C

)3sin

1(D)2sincos1

3.(2010·湖南高考理科·T4)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若∠C=120

°,c,则()

A、a>bB、a

4.(2010·北京高考理科·T10)在△ABC中,若b = 1,

,C则a=。

5.(2010·广东高考理科·T11)已知a,b,c分别是△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若

则sinC=.6.(2010·山东高考理科·T15)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2,3成的正c

,若ab

2,sinBcosBA的大小为.

7.(2010·江苏高考·T13)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

aatanCtanC的值是_________。 6cosC,则btanAtanB

8.(2010·辽宁高考文科·T17)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且2asinA=(2b+c)sinB+(2c+b)sinC.(Ⅰ)求A的大小;

(Ⅱ)若sinB +sinC=1,试判断△ABC的形状.9.(2010·浙江高考文科·T18)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设S为△ABC

的面积,满足S

(Ⅰ)求角C的大小; 2(ab2c2)。

4(Ⅱ)求sinAsinB的最大值。

10.(2010·辽宁高考理科·T17)在△ABC中,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

且2asinA(2ac)sinB(2cb)sinC.

(Ⅰ)求A的大小;

(Ⅱ)求sinBsinC的最大值.

11.(2010·浙江高考理科·T18)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已知cos2C

4(I)求sinC的值;

(Ⅱ)当a=2, 2sinA=sinC时,求b及c的长.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高考文科·T5)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cosAbsinB,则sinAcosAcos2B (A)-11(B)(C)-1(D) 1 222.(2011·安徽高考理科·T14)已知ABC 的一个内角为120o,并且三边长

构成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

3.(2011·福建卷理科·T14)如图,△ABC中,

AB=AC=2,

BC=D 在BC边上,∠ADC=45°,

则AD的长度等于______.4.(2011·福建卷文科·T14)若△ABC的面积为,BC=2,C=60,则边AB的长度等于_____________.

5.(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理科·T16)在V

ABC中,B60,ACAB2BC的最大值为6.(2011·新课标全国文科·T15)△ABC中,B=120°,AC=7,AB=5,则△

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

7.(2011·北京高考理科·T9)在ABC中,若b5,B

sinA;a4,tanA2,则

8.(2011·北京高考文科·T9)在ABC中,若b5,B1,sinA,则43a9.(2011·安徽高考文科·T16)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所对的边长,

,12cos(BC)0,求边BC上的高

10.(2011·辽宁高考文科·T17)(本小题满分12分)△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AsinBbcos2A2a.

(I)求b;(II)若c2=b

2a2,求B. a

cosA-2cosC2c-a.=cosBb11.(2011·山东高考理科·T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Ⅰ)求sinC1的值;(Ⅱ)若cosB=,b=2, 求△ABC的面积S.sinA

4cosA-2cosC2c-a.=cosBb12.(2011·山东高考文科·T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sinC的值; sinA

1(Ⅱ)若cosB=,ABC的周长为5,求b的长.4(Ⅰ)求

13.(2011·湖南高考理科·T17)(12分)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sinA=acosC.(1)求角C的大小;

(2)求sinAcos(B

4)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A,B的大小.

14.(2011·陕西高考理科·T18)(本小题满分12分)

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思路点拨】本题是课本公式、定理、性质的推导,这是高考考查的常规方向和考点,引导考生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巩固.

15.(2011·天津高考文科·T16)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B=C,2b=.

(Ⅰ)求cosA的值;(Ⅱ)cos(2A)的值 4

16.(2011·浙江高考理科·T18)(本题满分14分)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b2.4

5(Ⅰ)当p,b1时,求a,c的值; 4

(Ⅱ)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推荐第5篇: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

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b,c 三角为A,B,C ,则满足性质——a^2 = b^2 + c^22·a·c·cosB

c^2 = a^2 + b^2c^2) / (2·a·b)

cosB = (a^2 + c^2a^2) / (2·b·c)

(物理力学方面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中也会用到)

第一余弦定理(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

设△ABC的三边是a、b、c,它们所对的角分别是A、B、C,则有a=b·cos C+c·cos B, b=c·cos A+a·cos C, c=a·cos B+b·cos A。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证明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sin2A=2sinA*cosA

三倍角公式

sin3a=3sina-4(sina)^3

cos3a=4(cosa)^3-3cosa

tan3a=tana*tan(π/3+a)*tan(π/3-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cos(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积化和差公式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1/2*[cos(a+b)+cos(a-b)]

sin(a)cos(b)=1/2*[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pi/2-a)=cos(a)

cos(pi/2-a)=sin(a)

sin(pi/2+a)=cos(a)

cos(pi/2+a)=-sin(a)

sin(pi-a)=sin(a)

cos(pi-a)=-cos(a)

sin(pi+a)=-sin(a)

cos(pi+a)=-cos(a)

tgA=tanA=sinA/cosA

万能公式

sin(a)= (2tan(a/2))/(1+tan^2(a/2))

cos(a)= (1-tan^2(a/2))/(1+tan^2(a/2))

tan(a)= (2tan(a/2))/(1-tan^2(a/2))

其它公式

a*sin(a)+b*cos(a)=sqrt(a^2+b^2)sin(a+c) [其中,tan(c)=b/a]a*sin(a)-b*cos(a)=sqrt(a^2+b^2)cos(a-c) [其中,tan(c)=a/b]1+sin(a)=(sin(a/2)+cos(a/2))^2

1-sin(a)=(sin(a/2)-cos(a/2))^2

推荐第6篇:三角函数详解

2008.(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x)2sin

x4cos

x4

2

x4

.

(Ⅰ)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及最值;



π

,判断函数g(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3x2

2sin

2

(Ⅱ)令g(x)fx

解:

(Ⅰ)f(x)sin

x4

)sin

x2

xπ

2sin223x

. 

f(x)的最小正周期T

2π12

4π.

当sin

x2

πxπ

时,取得最小值;当 21sinf(x)1时,f(x)取得最大值2.

323

x2

ππ

.又g(x)fx. 33

(Ⅱ)由(Ⅰ)知f(x)2sin

1

g(x)2sin

2

ππxxπx2cos. 2sin

23322

xx

g(x)2cos2cosg(x).

22

函数g(x)是偶函数.

200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x)Asin(x),xR(其中A0,0,0交点中,相邻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Ⅰ)求f(x)的解析式;(Ⅱ)当x[【解】

(Ⅰ)由最低点为M(

23

,2)得A2.

223

)的图象与x轴的

,2).

2

,且图象上一个最低点为M(

,



122

],求f(x)的值域

由x轴上相邻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由点M(故

43

23

2

T2

2

,即T,∴

43

2T

2

2.

,2)在图象上得2sin(2

23

)2,即sin(

116

)1,

2k

2

,kZ,∴2k.

又0(Ⅱ)∵x[

当2x

当2x6,2,∴6,故f(x)2sin(2x6[6). 122],∴2x73,6], 

6276,即x6时,f(x)取得最大值2; 2,即x时,f(x)取得最小值1,

故f(x)的值域为[1,2].

201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A,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

相距C点的救援船立即即前往营救,其航行

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解:由题意知海里,

DBA906030,DAB45,

ADB105

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

ABsinDAB

sinADBDBsinDABABsin

ADB DBsin105sin45cos60sin60cos45

2,

(海里)

又DBCDBAABC30(9060)60,BC海里,

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DBDBC2BDBCcosDBC

222

= 30012002CD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12900 1(小时)。 30

30

答: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小时。

注:如果认定DBC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正确求得CD,同样给分。

2011.(本小题满分12分)

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解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他们夹角的余弦

之积的两倍。或:在ABC中,a,b,c为A,B,C的对边,有

abc2bccosA

222bac2accosB 222

cab2abcosC 222

证法一 如图 2aBCBC (ACAB)(ACAB) 22AC2ACABAB

2

2AC2ACABCOSAAB

b2bccosAc 22即a2b2c22bccosA 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 cab2abcosC 222

证法二 已知ABC中A,B,C所对边分别为a,b,c,以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C(bcosA,bsinA),B(c,0),

bcosA2bccosAcbsinA

bac2accosB 22222222aBC22(bcosAc)(bsinA) 22

同理可证 bca2cacosB,

cab2abcosC.222222

2012.(本小题满分12分)

函数f(x)Asin(x

间的距离为

26)1(A0,0)的最大值为3, 其图像相邻两条对称轴之,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设(0,

2),则f(

2)2,求的值.

【解析】(Ⅰ)∵函数fx的最大值是3,∴A13,即A2。 ∵函数图像的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

故函数fx的解析式为f(x)2sin(2x)1。 6

1(Ⅱ)∵f()2sin()12,即sin(), 6622

∵0,∴,∴,故。 6636623

,∴最小正周期T,∴2。

推荐第7篇:三角函数口诀

二、《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1加余弦想余弦,1 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推荐第8篇:高考题三角函数

北京15.(本小题共13分)

已知函数f(x)4cosxsin(x(Ⅰ)求f(x)的最小正周期: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646)1。

(Ⅱ)求f(x)在区间

全国5.设函数f(x)cosx(>0),将yf(x)的图像向右平移

的图像与原图像重合,则的最小值等于(C)

317.(本小题满分l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个单位长度后,所得A.1B.3C.6D.9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己知A—C=90°,

b,求

新课标12.函数y

1x1C.的图像与函数y2sinx(2x4)的图像所有交点的横坐标

之和等于(D)

A.2B.4C.6D.8

16.在

ABC中,B60,ACAB

2BC的最大值为)

安徽(9)已知函数f(x)sin(2x),其中为实数,若f(x)|f(

且f(

2)f(),则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C 6)|对xR恒成立,(A) k,k(kZ)36(B) k,k(kZ) 2

(C)

2k,k(kZ) 63

(D) k

,k(kZ) 2

(14)已知⊿ABC的一个内角为120°,并且三边长构成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ABC的面积为

福建3.若tan=3,则

sin2

cosa

A.2B.3C.4D.6

的值等于D

10.已知函数f(x)=e+x,对于曲线y=f(x)上横坐标成等差数列的三个点A,B,C,给出以下判断:

①△ABC一定是钝角三角形9.对于函数f(x)=asinx+bx+c(其中,a,bR,cZ),选取a,b,c的一组值计算f(1)和f ②△ABC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③△ABC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④△ABC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判断是B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广东15.(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4,过圆O外一点p分别作圆的切线

和割线交圆于A,B,且PB=7,C是圆上一点使得BC=5, ∠BAC=∠APB, 则AB

16.(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x)2sin(x

31

6),xR.(1)求f(

5

4)的值;

(2)设,0,,f(3a),f(32),求cos()的值.

21352

湖北

3.3.已知函数f(x)



xcosx,xR,若f(x)1,则x的取值范围为B

106

A.x|kC.{x|k

xk,kZ3xk

56

B.x|2k

x2k,kZ 3

56

,kZ}

6

,kZ}D{x|2k

6

x2k

16.(本小题满分10分)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1.b2.cosC(Ⅰ)求ABC的周长 (Ⅱ)求cosAC的值

14.湖南

15、如图4, EFGH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A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内”,B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阴影部分)内”,则 (1)P(2)P(B|A)=______ (A)=______;

11.如图2,A,E是半圆周上的两个三等分点,直径BC4,

ADBC

,垂足为D, BE与AD相交与点F,则AF的长为。

17.(本小题满分12分)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sinAacosC.(I)求角C的大小;(II

Acos(B

江西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V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sinCcosCsin(1)求sinC的值;

(2)若ab(ab),求边c的值.

山东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I)求

sinCsinA

cosA-2cosC

cosB

=2c-ab

)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A,B的大小.

C

的值;

(II)若cosB=

1

4,b=2,ABC的面积S。

陕西18.(本小题满分12分)

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上海

11、在正三角形ABC中,D是BC上的点,AB3,BD1,则ABAD

1

52

四川6.在ABC中.sinsinBsinCsinBsinC.则A的取值范围是(A)(0,

17、

已知函数f(x)sin(x

7

4

6](B)[

6

,)(c)(0,

](D) [

,)

)cos(x

34

),xR

(1)求f(x)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小值; (2)已知cos(a)

天津

6.如图,在△ABC中,D是边AC

C,2D

,BD

B2CBD D,则的值为

4

5,cos()

45

,(0

),求证:[f()]20

上的点siCn,

AB

A

3

3B

66

C

.D

14.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ADC90,AD2,BC1,P是腰DC上的



动点,则PA3PB的最小值为

__5__________.15.(本小题满分13分)

已知函数f(x)tan(2x

4),

(Ⅰ)求f(x)的定义域与最小正周期;



(II)设0,



4

,若f(

)2cos2,求的大小.

浙江18.(本题满分14分)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Ⅰ)当p

54

,b1时,求a,c的值;

14b.

(Ⅱ)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重庆18.(本题满分14分)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Ⅰ)当p

54

,b1时,求a,c的值;

14b.

(Ⅱ)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16.(本小题满分13分)

设aR,fxcosxasinxcosxcos2求函数f(x)在[

江苏

15、在△ABC中,角A、B、C所对应的边为a,b,c (1)若sin(A

6

)2cosA, 求A的值;(2)若cosA

13

,b3c,求sinC的值.



x满足ff0,

32

11

4,24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推荐第9篇:三角函数测验题

离婚协议书范本

男方:叶镇强,男,汉族,1981年8月9日生,住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金富大楼B1501,身份证号码:441621198109093516

女方:黄凤华,女,汉族,1985年1月11日生,住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金富大楼B1501,身份证号码:441621198501114449

男方与女方于2008年8月认识,于2010年11月1日在紫金县民政局登记结婚,婚后于2011年7月8日生育一儿子,名叶彦豪。因性格不合致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现经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一、男女双方自愿离婚。

二、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 儿子由男方抚养,随同男方生活,抚养费由男女双方共同负责,女方每月支付抚养费600元,在每月5号前付清;直至付到18周岁止,18周岁之后的有关费用双方日后重新协商。(也可一次性付清抚养费)。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女方可探望男方抚养的孩子。(女方每月可探望儿子或带儿子外出游玩,但应提前通知男方,男方应保证女方每月探望的时间不少于一天。)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⑴存款:双方名下现有银行存款共4000元,双方各分一半,为2000元。分配方式:男方应在离婚当天一次性支付2000元给女方。

(2)其他财产:男女双方各自的私人生活用品及首饰归各自所有。

(3)电脑归女方拥有。

四、债务的处理:

双方确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共同债务260000元,女方应每月的1-5日付男方1000元,作为偿还债务,直至还清为止。

五、协议生效时间的约定:

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记机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

六、如本协议生效后在执行中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紫金县人民法院起诉。

男方:叶镇强、女方:黄凤华

签名:______签名:_______年 月 日_年_月_日

推荐第10篇:三角函数教案设计

第四章

三角函数

总 第1教时

4.1-1角的概念的推广(1) 教学目的:

推广叫的概念,引入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坐标上的角的概念;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表示方法。

从“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通过与数(轴)的类比,理解“正角”“负角”“零角,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运动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定义; 掌握总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及判定。

教学难点:把终边相同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的表示出来。 过程:

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

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来定义的。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

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

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轴正半轴

“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或

可以简记成

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 角有正负之分

如:(=210(

(=(150(

(=(660( 2( 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 3周(360(×3=1080() 3( 还有零角

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30(

390( (330(是第Ⅰ象限角

300(

(60(是第Ⅳ象限角

585(

1180(是第Ⅲ象限角

(2000(是第Ⅱ象限角等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个周角的和

390(=30(+360(

(330(=30((360(

30(=30(+0×360(

1470(=30(+4×360(

(1770(=30((5×360(

3.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即:任何一个与角(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4.(P6例1)例1 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120°;(2)640°;(3)-950°12′. 解:(1)-120°=240°-360°,

所以与-120°角终边相同的角是240°角,它是第三象限角; (2)640°=280°+360°,

所以与640°角终边相同的角是280°角,它是第四象限角; (3)-950°12′=129°48′-3×360°,

所以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是129°48′,它是第二象限角.

(P5)

五、小结: 1( 角的概念的推广,用“旋转”定义角

角的范围的扩大

2(“象限角”与“终边相同的角”

六、作业:

P7

练习

1、

2、

3、4

习题1.4

第2课时

4.1-2

角的概念的推广(2)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能表示特殊位置(或给定区域内)的角的集合; 能进行角的集合之间的交与并运算; 讨论等分角所在象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角的集合之间的交与并运算; 判断等分角的象限。 过程:

复习、作业讲评.

新课: 例

一、(P6例2)

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解:在0°到360°范围内,终边在y轴上的角有两个,即90°,270°角(图4-4).因此,所有与90°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集合

S1={β|β=90°+k·360°,k∈Z}={β|β=90°+2k·180°,k∈Z}, 而所有与270°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集合 S2={β|β=270°+k·360°,k∈Z}

={β|β=90°+180°+2k·180°,k∈Z} ={β|β=90°+(2k+1)180°,k∈Z}, 于是,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S=S1∪S2 ={β|β=90°+2k·180°,k∈Z}∪{β|β=90°+(2k+1)180°,k∈Z} ={β|β=90°+180°的偶数倍}∪{β|β=90°+180°的奇数倍} ={β|β=90°+180°的整数倍}={β|β=90°+n·180°,n∈Z}. 例

二、(P6例3)、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 -360o≤β

(1)60o

(2)-21o

(3)363o14ˊ 解:(1)S={β|β=60°+k·360°,k∈Z}. S中适合-360°≤β<720°的元素是 60°-1×360°=-300°, 60°+0×360°=60°, 60°+1×360°=420°.

(2)-21°不是0°到360°的角,但仍可用上述方法来构成与-21°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即

S={β|β=-21°+k·360°,k∈Z}. S中适合-360°≤β<720°的元素是 -21°+0×360°=-21°, -21°+1×360°=339°, -21°+2×360°=699°.

(3)S={β|β=363°14′+k·360°,k∈Z}. S中适合-360°≤β<720°的元素是 363°14′-2×360°=-356°46′, 363°14′-1×360°=3°14′, 363°14′+0×360°=363°14′. 例

三、用集合表示:(1)第二象限的集合;(2)终边落在y轴右侧的角的集合。 解:(1)因为在0o~360o范围内,第二象限角的范围为90o

(2)因为在-180o~180o范围内,y轴右侧的角的范围为-90o

(二)习题4.1 .5(1)已知α是锐角,那么2α是

( ) (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C)小于180o的角.

(D)不大于直角的角.练习:课本第7页练习5,习题4.1 .5(2)

作业:习题4.1.3 (2)、(4)、(6)、(8) , 4

总 第3教时

4.2-1弧度制(1) 教学目的:

理解1弧度的角及弧度的定义,掌握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并能熟练的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熟记一些的数角的弧度数。并进而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一一对应关系的概念。

通过弧度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角度与弧度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单位不同,但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在弧度制下角的加、减运算可以象十进制一样进行,而不需要进行角度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化,化简了六十进制给角的加减、运算带来的诸多不便,体现了弧度制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弧度制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

1、弧度制的概念及其与角度的关系,

2、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一一对应关系。

过程:

一、回忆(复习)度量角的大小第一种单位制—角度制的定义。

二、提出课题:弧度制—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它的单位是rad 读作弧度

定义: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弧度的角。

如图:(AOB=1rad

,(AOC=2rad

周角=2(rad

正角的弧度数是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 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 (为弧长,为半径)

用角度制和弧度制来度量零角,单位不同,但数量相同(都是0)

用角度制和弧度制来度量任一非零角,单位不同,量数也不同。

三、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抓住:360(=2(rad

∴180(=( rad

∴ 1(=

例一

把化成弧度

解:

例二

把化成度

解:

注意几点:1.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

2.今后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表示(rad角的正弦

3.一些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值应该记住(见课本P9表)

4.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任意角的集合

实数集R

四、练习(P11 练习

1、2)

例三

用弧度制表示:1(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2(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3(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解:1(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2(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3(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五、小结:1.弧度制定义

2.与弧度制的互化

六、作业: 课本 P11

练习

3、4

P12习题4.2

2、3

总 第4教时

4.2-2弧度制(2) 教学目的:

加深学生对弧度制的理解,理解并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并能灵活的在具体应用中运用弧度制解决具体的问题。

通过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映入弧度制的优越性,激发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简单应用。

1、

过程:

一、复习:弧度制的定义,它与角度制互化的方法。

口答

二、由公式:

比相应的公式简单

弧长等于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一 (课本P10例三) 利用弧度制证明扇形面积公式其中是扇形弧长,是圆的半径。

证:

如图:圆心角为1rad的扇形面积为:

弧长为的扇形圆心角为

比较这与扇形面积公式

要简单

例二 直径为20cm的圆中,求下列各圆心所对的弧长

解:

⑴:

⑵:

例三

如图,已知扇形的周长是6cm,该扇形 的中心角是1弧度,求该扇形的面积。 解:设扇形的半径为r,弧长为,则有

∴ 扇形的面积 例四

计算

解:∵

例五

将下列各角化成0到的角加上的形式 ⑴

解:

例六

求图中公路弯道处弧AB的长(精确到1m) 图中长度单位为:m

解: ∵

三、练习:P11

6、7、

8、

9、10

四、作业: 课本 P11 -12

P12-13

习题4.2

5—14

总 第5教时

4.3-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教学目的:

生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熟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及确定方法; 理解(角与(=2k(+((k(Z)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的道理。

重点难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及确定方法,终边相同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 过程:

一、提出课题:讲解定义:

设(是一个任意角,在(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x,y) 则P与原点的距离(见图4-10) 2.比值叫做(的正弦

记作:

比值叫做(的余弦

记作:

比值叫做(的正切

记作:

比值叫做(的余切

记作:

比值叫做(的正割

记作:

比值叫做(的余割

记作:

注意突出几个问题: ①角是“任意角”,当(=2k(+((k(Z)时,(与(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应该是相等的,即凡是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

②实际上,如果终边在坐标轴上,上述定义同样适用。(下面有例子说明)

③三角函数是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④,而x,y的正负是随象限的变化而不同,故三角函数的符号应由象限确定(今后将专题研究)

⑤定义域:

二、例题:

例一 已知(的终边经过点P(2,(3),求(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解:

∴sin(=(

cos(=

tan(=(

cot(=(

sec(=

csc(=(

例二

求下列各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⑴ 0

⑵ (

⑶ ⑷

解:⑴

⑵ ⑶的解答见P16-17

⑷ 当(=时

∴sin=1

cos=0

tan不存在

cot=0

sec不存在

csc=1 例三

求函数的值域

解: 定义域:cosx(0 ∴x的终边不在x轴上

又∵tanx(0 ∴x的终边不在y轴上

∴当x是第Ⅰ象限角时, cosx=|cosx| tanx=|tanx| ∴y=2

„„„„Ⅱ„„„„,|cosx|=(cosx |tanx|=(tanx ∴y=(2

„„„„ⅢⅣ„„„,

|cosx|=(cosx |tanx|=tanx ∴y=0 例四

⑴ 已知角(的终边经过P(4,(3),求2sin(+cos(的值

⑵已知角(的终边经过P(4a,(3a),(a(0)求2sin(+cos(的值

解:⑴由定义 :

sin(=(

cos(= ∴2sin(+cos(=(

⑵若

则sin(=(

cos(= ∴2sin(+cos(=(

则sin(=

cos(=( ∴2sin(+cos(=

三、小结:定义及有关注意内容

四、作业: 课本 P19 练习1

P20习题4.3

总 第6教时 4.3-2三角函数线

教学目的:

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正弦线、余弦线、正(余)切线。 要求学生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过程:

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指出:“定义”从代数的角度揭示了三角函数是一个“比值”

二、提出课题:从几何的观点来揭示三角函数的定义: 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

三、新授: 介绍(定义)“单位圆”—圆心在原点O,半径等于单位长度的圆 作图:(图4-12 )

设任意角(的顶点在原点,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也与单位圆交于P,坐标轴正半轴分别与单位圆交于A、B两点

过P(x,y)作PM(x轴于M,过点A(1,0)作单位圆切线,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T,过点B(0,1)作单位圆的切线,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S 简单介绍“向量”(带有“方向”的量—用正负号表示) “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

方向可取与坐标轴方向相同,长度用绝对值表示。 例:有向线段OM,OP

长度分别为

当OM=x时

OM看作与x轴同向

OM具有正值x

OM看作与x轴反向

OM具有负值x

有向线段MP,OM,AT,BS分别称作

(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余切线

四、例题:

例一.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2( tan与tan

3( cot与cot 解:如图可知:

tan tan cot cot 例二

利用单位圆寻找适合下列条件的0(到360(的角 1( sin(≥

2( tan(

解: 1(

2(

30(≤(≤150(

30((90(或210((270( 例

三、求证:若时,则sin(1sin(2 证明:

分别作(1,(2的正弦线x的终边不在x轴上

sin(1=M1P1

sin(2=M2P2 ∵

∴M1P1 M2P2

即sin(1sin(2

五、小结:单位圆,有向线段,三角函数线

六、作业: 课本 P15

练习

P20习题4.3

补充:解不等式:()

1(sinx≥

2( tanx

3(sin2x≤

第11篇: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

1教学目标

⑴: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⑵: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具备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后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后利用才学习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来解直角三角形。所以以旧代新学生易懂能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以实例引入,解决重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答:(1)、三边之间关系 : a2 +b2 =c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关系:∠A+∠B=90° (3)、边角之间关系

以上三点正是解的依据.

3、如果知道直角三角形2个元素,能把剩下三个元素求出来吗?经过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问题引入新课

注重学生的参与,这个过程一定要学生自己思考回答,不能让老师总结得结论。

PPT,使学生动态的复习旧知

活动2【讲授】

二、例题分析教师点拨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 a=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在Rt△ABC中, ∠B =35o,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活动3【练习】

三、课堂练习学生展示

完成课本91页练习

1、Rt△ABC中,若sinA= ,AB=10,那么BC=_____,tanB=______.

2、在Rt△ABC中,∠C=90°,a= ,c=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如图,在△ABC中,∠C=90°,sinA= AB=15,求△ABC的周长和tanA的值

4、在Rt△ABC中,∠C=90°,∠B=72°,c=1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三位小数).活动4【活动】

四、课堂小结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4)、“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5【作业】

五、作业设置

课本 第96页习题28.2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

第12篇: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证明与求值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三角函数的证明与求值

一.选择题

(1) 若为第三象限,则A.3 (2) 以cossin

2

2sincos

2的值为()

D.-1 能成

B.-

3下

C.1 式

中立的是

()

A.sincos

12

B.cos

2

且tan2 C.sin

132且tan3D.tan2且cot

12

(3) sin7°cos37°-sin83°cos53°值A.

2

B.132 C.2 D.-2

(4)若函数f(x)=sin12x, x∈[0, 

3], 则函数f(x)的最大值是(A 12B 2

3

C 22D 2

(5) 条件甲sina,条件乙sin

2

cos

2

a,那么(A.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C.甲是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D.甲是乙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为锐角a=sin(),b=sincos,则a、b之间关系为() A.a>bB.b>a C.a=bD.不确定 (7)(1+tan25°)(1+tan20°)的

()

A -2B2C1D -1(8) 为第二象限的角,()A.tan

2>cot

2B.tan

2

<cot

2

C.sin

2

>cos

2

D.sin

2

<cos

2

(9)在△ABC中,sinA=45,cosB=1213,则cosC等于A.5665B.1656

163365 C.6

5或65 D.65

(10) 若a>b>1, P=algb, Q=

12(lga+lgb),R=lg ab

2

, 则(A.R

二.填空题

(11)若tan=2,则2sin2-3sincos

( )

则必 () ) )

是有

1)

(12)若sin-cos7

,∈(0,π),则tan。 (13)sincos

,则cossin范围。 (14)下列命题正确的有_________。

①若-2<<<2,则范围为(-π,π);②若在第一象限,则2

一、三象限;③若sin=m342m3m5,cosm5,则m∈(3,9);④sin2=5,cos

42=

5,则在一象限。

三.解答题

(15) 已知sin(+)=-35,cos()=1213,且

<<<34,求sin2.(16) (已知42a)1

242a)4,a(4,2

),求2sinatanacota1的值.(17) 在△ABC中,sinA+cosA=

,AC=2,AB=3,求tgA的值和△ABC的面积.(18)设关于x的方程sinx+3cosx+a=0在(0, 2π)内有相异二解α、β.(Ⅰ)求α的取值范围;(Ⅱ)求tan(α+β)的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解析]:∵为第三象限,∴sin0,cos0

cos2sin

sin2

coscos2

|cos|2sin

|sin|12

32.C

[解析]: 若sin

12且tan3则2k

6(kZ)

3.A

[解析]:sin7°cos37°-sin83°cos53°= sin7°cos37°-cos7°sin37°

=sin(7°- 37°)

4.D

[解析]:函数f(x)=sin12x, ∵x∈[0, 1

13],∴2x∈[0, 6

],∴sin2x

25.D

[解析]:sin(sin



2cos2)2|sin2cos2

|, 故选D

6.B

[解析]:∵、为锐角∴0sin1,

0cos

1又sin()=sincoscossin

∴ab

7.B

[解析]:(1+tan25°)(1+tan20°)=1+tan250tan200tan250tan200

1tan(250200)(1tan250tan200)tan250tan20011tan250tan200tan250

28.A

[解析]:∵为第二象限的角

∴

2角的终边在如图区域内∴tan

2>cot2

9.A

[解析]:∵ cosB=

12

1

3,∴B是钝角,∴C就是锐角,即cosC>0,故选A 10.B

[解析]:∵a>b>1,∴lga>0,lgb>0,且lgalgb

∴lgalgb

lgalgb1ab

22lg(ab)lgablg

故选B 二填空题:11.

[解析]:2sin2

-3sincos=2sin23sincos2sin2cos2tan23tan

tan2

1

12.

43或3

[解析]: ∵sin-cos75>1,且∈(0,π)∴∈(

,π)∴ (sin-cos)2

(75)2∴2sincos=242

5∴sin+cos1

∴sin=433

45cos=5或sin=5cos=5

tan=43

3或4

13.

12,1

2[解析]:∵sincoscossin=sin()∴cossin=sin()1

312cossin2

又sincoscossin=sin()

∴cossin=1

sin()∴13

2cossin2

故11

2cossin2

14.②④

[解析]:∵若-

2<<<

,则范围为(-π,0)∴①错 ∵若sin=m342m5,cosm

m5,则m∈(3,9)

又由sin2cos2

1得m=0或 m=8

∴m=8 故③错

三解答题: (15) 解:∵

<<<34∴32,04

∵sin(+)=-35,cos()=124

513∴cos(+)=5

sin()=13

∴sin2sin[()()]=

56

65

.(16)解: 由sin(



42a)42a)= 42a)42a) =1224a)12cos4a14

, 得cos4a12.又a(5

4,2),所以a12

.于是

2sin2

tancot1cos2sin2cos22cos2

sincoscos2

sin2

==(cos55

362cot6

)=(22)52 (17)解:∵sinA+cosA=2cos(A-45°)=2

∴cos(A-45°)= 1

.

又0°

11=-2-3.

∴sinA=sin105°=sin(45°+60°)=sin45°cos60°+cos45°sin60°=

24

.∴S1263ABC=2AC²AbsinA=1

2·2²3²4=4(2+6).

(18)解: (Ⅰ)∵sinx+3cosx=2(13

2sinx+2cosx)=2 sin(x+3),

∴方程化为sin(x+

)=-a2.

∵方程sinx+3cosx+a=0在(0, 2π)内有相异二解,

∴sin(x+33)≠sin

3=2

.又sin(x+

)≠±1 (∵当等于2和±1时仅有一解),

∴|-a2|

≠2.即|a|

∴a的取值范围是(-2, -)∪(-3, 2).

) ∵α、β是方程的相异解,

∴sinα+cosα+a=0①.sinβ+3cosβ+a=0②.

①-②得(sinα- sinβ)+( cosα- cosβ)=0.∴ 2sin

cos



-23sin





sin

2

=0, 又sin



≠0,

∴tan



=

23

.2tan



∴tan(α+β)=

2tan

2

=.

(Ⅱ

第13篇: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sin(A-B) = sinAcosB-cosAsinBcos(A+B) = cosAcosB-sinAsinB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tan(A-B) = (tanA-tanB)/(1+tanAtanB)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2Cos^2 A—1=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半角公式

sin(A/2) = √{(1--cosA)/2}cos(A/2) = √{(1+cosA)/2}

tan(A/2) = √{(1--cosA)/(1+cosA)}

tan(A/2) = (1--cosA)/sinA=sinA/(1+cosA) 和差化积

sin(a)+sin(b) = 2sin[(a+b)/2]cos[(a-b)/2]sin(a)-sin(b) = 2cos[(a+b)/2]sin[(a-b)/2]cos(a)+cos(b) = 2cos[(a+b)/2]cos[(a-b)/2]cos(a)-cos(b) = -2sin[(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积化和差

sin(a)sin(b) = -1/2*[cos(a+b)-cos(a-b)]cos(a)cos(b) = 1/2*[cos(a+b)+cos(a-b)]sin(a)cos(b) = 1/2*[sin(a+b)+sin(a-b)] cos(a)sin(b) = 1/2*[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 = -sin(a)cos(-a) = cos(a)sin(π/2-a) = cos(a)cos(π/2-a) = sin(a)sin(π/2+a) = cos(a)cos(π/2+a) = -sin(a)sin(π-a) = sin(a)cos(π-a) = -cos(a)sin(π+a) = -sin(a)cos(π+a) = -cos(a)tanA = sinA/cosA 万能公式

sin(a) = [2tan(a/2)] / {1+[tan(a/2)]^2}

cos(a) = {1-[tan(a/2)]^2} / {1+[tan(a/2)]^2} tan(a) = [2tan(a/2)]/{1-[tan(a/2)]^2}

其它公式

a·sin(a)+b·cos(a) = [√(a^2+b^2)]*sin(a+c) [其中,tan(c)=b/a]a·sin(a)-b·cos(a) = [√(a^2+b^2)]*cos(a-c) [其中,tan(c)=a/b]

1+sin(a) = [sin(a/2)+cos(a/2)]^2;1-sin(a) = [sin(a/2)-cos(a/2)]^2;;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 sinαcos(2kπ+α)= cosαtan(2kπ+α)= tanα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 -sinαcos(π+α)= -cosαtan(π+α)= tanα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α)= -sinαcos(-α)= cosαtan(-α)= -tanα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 sinαcos(π-α)= -cosαtan(π-α)= -tanα公式五:

利用公式-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 -sinαcos(2π-α)= cosαtan(2π-α)= -tanα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 cosαcos(π/2+α)= -sinαsin(π/2-α)= cosαcos(π/2-α)= sinαsin(3π/2+α)= -cosαcos(3π/2+α)= sinαsin(3π/2-α)= -cosαcos(3π/2-α)= -sinα

第14篇:三角函数变换公式

两角和公式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 –cosαsinβ

tan(α+β) = (tanα+tanβ)/(1-tanαtanβ)tan(α-β) = (tanα-tanβ)/(1+tanαtanβ)cot(α+β) = (cotαcotβ-1)/(cotβ+cotα)cot(α-β) = (cotαcotβ+1)/(cotβ-cotα) 和差化积

sinα+sinβ= 2sin[(α+β)/2] cos[(α-β)/2]sinα-sinβ= 2cos[(α+β)/2] sin[(α-β)/2]cosα+cosβ= 2cos[(α+β)/2] cos[(α-β)/2]cosα-cosβ= -2sin[(α+β)/2] sin[(α-β)/2]tanα+tanβ=sin(α+β)/cosαcosβ

=tan(α+β)(1-tanαtanβ)

tanα-tanβ=sin(α-β)/cosαcosβ

=tan(α-β)/(1+tanαtanβ)

积化和差

sinαsinβ = -[cos(α+β)-cos(α-β)] /2cosαcosβ = [cos(α+β)+cos(α-β)]/2sinαcosβ = [sin(α+β)+sin(α-β)]/2cosαsinβ = [sin(α+β)-sin(α-β)]/2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sin α=∠α的对边/∠α 的斜边余弦:cos α=∠α的邻边/∠α的斜边正切:tan α=∠α的对边/∠α的邻边余切:cot 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tanα= sinα/ cosα ;cotα= cosα/ sinα;secα=1 /cosα ;cscα=1/ sinα;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sinα ·cscα=1cosα ·secα=1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 二倍角公式:

正弦sin2α=2sinαcosα

余弦cos2a=cos2(a)-sin2(a) =2Cos2(a)-1

=1-2Sin2(a)

正切tan2α=(2tanα)/(1-tan2(α))

半角公式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cot(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sin2(α/2)=(1-cos(α))/2cos2(α/2)=(1+cos(α))/2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cos(-α) = cosαtan (-α)=-tanαsin(π/2-α) = cosαcos(π/2-α) = sinαsin(π/2+α) = cosαcos(π/2+α) = -sinαsin(π-α) = sinαcos(π-α) = -cosαsin(π+α) = -sinαcos(π+α) = -cosαtan(π/2+α)=-cotα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²]

cosα=[1-(tan(α/2))²]/[1+(tan(α/2))²]tanα=2tan(α/2)/[1-(tan(α/2))²]三倍角公式

sin3θ= 3sinθ-4sin3θ cos3θ=4cos3θ-3cosθ sin3θ= (3sinθ- sin3θ)/4 cos3θ=(3cosθ+cos3θ)/4 一个特殊公式 (sinα+sinβ)*(sinα-sinβ)=sin(α+β)*sin(α-β) 证明:(sinα+sinβ)*(sinα-sinβ)=2 sin[(α+β)/2] cos[(α-β)/2] *2 cos[(α+β)/2] sin[(α-β)/2]=sin(α+β)*sin(α-β) 其它公式

(1) (sinα)²+(cosα)²=1(2)1+(tanα)²=(secα)²(3)1+(cotα)²=(cscα)²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A+B=π-Ctan(A+B)=tan(π-C)(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得证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6)cot(A/2)+cot(B/2)+cot(C/2) =cot(A/2)cot(B/2)cot(C/2)(7)cos²A+cos²B+cos²C=1-2cosAcosBcosC(8)sin²A+sin²B+sin²C=2+2cosAcosBcosC

第15篇:三角函数公式表

角函数(Trigonometric)是数学中属于初等函数中的超越函数的一类函数。它们的本质是任意角的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的,其定义域为整个实数域。另一种定义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但并不完全。现代数学把它们描述成无穷数列的极限和微分方程的解,将其定义扩展到复数系。它包含六种基本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由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它并不具有单值函数意义上的反函数。三角函数在复数中有较为重要的应用。在物理学中,三角函数也是常用的工具。 起源

“三角学”,英文Trigonometry,法文Trigonometrie,德文Trigonometrie,都来自拉丁文 Trigonometria。现代三角学一词最初见于希腊文。最先使用Trigonometry这个词的是皮蒂斯楚斯( Bartholomeo Pitiscus,1516-1613),他在1595年出版一本著作《三角学:解三角学的简明处理》,创造了这个新词。它是由τριγωυου(三角学)及μετρει υ(测量)两字构成的,原意为三角形的测量,或者说解三角形。古希腊文里没有这个字,原因是当时三角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是依附于天文学。因此解三角形构成了古代三角学的实用基础。

早期的解三角形是因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引起的。还在很早的时候,由于垦殖和畜牧的需要,人们就开始作长途迁移;后来,贸易的发展和求知的欲望,又推动他们去长途旅行。在当时,这种迁移和旅行是一种冒险的行动。人们穿越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的草地和原始森林,或者经水路沿着海岸线作长途航行,无论是那种方式,都首先要明确方向。那时,人们白天拿太阳作路标,夜里则以星星为指路灯。太阳和星星给长期跋山涉水的商队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也给那些沿着遥远的异域海岸航行的人指出了正确方向。就这样,最初的以太阳和星星为目标的天文观测,以及为这种观测服务的原始的三角测量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可以说,三角学是紧密地同天文学相联系而迈出自己发展史的第一步的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

1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诱导公式

sin(-α)=-si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3π/2-α)=-cosα si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cot(2π-α)=-cotα

cos(3π/2-α)=-tan(2π-α)=-ta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sin (2kπ+α)=sinα

sin(3π/2+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π/2+α)=-tanα cot(π+α)=cotα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1-tanα ·tanβ

tanα-tanβ tan(α-β)=——————1+tanα ·tanβ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 tan2α=—————1-tan2α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α+βα-β sinα+sinβ=2sin—--·cos—-—22α+βα-β

cosα

cot(2kπ+α)=cotα

cos(3π/2+α)=sinα( 其中k∈Z)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万能公式

2tan(α/2)

sinα=——————1+tan2(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2tan(α/2) tanα=——————1-tan2(α/2)

三角函数 的降幂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3tanα-tan3α tan3α=——————1-3tan2α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sinα ·cosβ=-[sin(α+β)+sin(α-β)]

21sinα-sinβ=2cos—--·sin—-—22α+βα-β cosα+cosβ=2cos—--·cos—-—22α+βα-β cosα-cosβ=-2sin—--·sin—-—22

cosα ·sinβ=-[sin(α+β)-sin(α-β)]21

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21

sinα ·sinβ=- -[cos(α+β)-cos(α-β)]2

化asinα ±bcosα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目录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性质 余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的作用 其他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性质 余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的作用 其他

展开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性质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b,c 三角为A,B,C ,则满足性质——a^2 = b^2 + c^22·a·c·cosBc^2 = a^2 + b^2c^2) / (2·a·b)cosB = (a^2 + c^2a^2) / (2·b·c)

(物理力学方面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中也会用到)第一余弦定理(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

设△ABC的三边是a、b、c,它们所对的角分别是A、B、C,则有a=b·cos C+c·cos B, b=c·cos A+a·cos C, c=a·cos B+b·cos A。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证明平面向量证法

∵如图,有a+b=c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代表两个邻边大小)

∴c·c=(a+b)·(a+b)

∴c^2=a·a+2a·b+b·b∴c^2=a^2+b^2+2|a||b|Cos(π-θ)(以上粗体字符表示向量)又∵Cos(π-θ)=-CosC

∴c^2=a^2+b^2-2|a||b|Cosθ(注意:这里用到了三角函数公式)再拆开,得c^2=a^2+b^2-2*a*b*CosC即 CosC=(a^2+b^2-c^2)/2*a*b

同理可证其他,而下面的CosC=(c^2-b^2-a^2)/2ab就是将CosC移到左边表示一下。

平面几何证法

在任意△ABC中做AD⊥BC.

∠C所对的边为c,∠B所对的边为b,∠A所对的边为a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2=AD^2+DC^2

b^2=(sinB*c)^2+(a-cosB*c)^2

b^2=(sinB*c)^2+a^2-2ac*cosB+(cosB)^2*c^2

b^2=(sinB^2+cosB^2)*c^2-2ac*cosB+a^2b^2=c^2+a^2-2ac*cosBcosB=(c^2+a^2-b^2)/2ac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的作用

(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可求出三个内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可求出第三边.

(3)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可求其它的角和第三条边。(见解三角形公式,推导过程略。)

判定定理一(两根判别法):

若记m(c1,c2)为c的两值为正根的个数,c1为c的表达式中根号前取加号的值,c2为c的表达式中根号前取减号的值

①若m(c1,c2)=2,则有两解;②若m(c1,c2)=1,则有一解;③若m(c1,c2)=0,则有零解(即无解)。

注意:若c1等于c2且c1或c2大于0,此种情况算到第二种情况,即一解。判定定理二(角边判别法):一当a>bsinA时

①当b>a且cosA>0(即A为锐角)时,则有两解;

②当b>a且cosA0(即A为锐角)时,则有一解;

④当b=a且cosA

①当cosA>0(即A为锐角)时,则有一解;

②当cosA

解三角形公式

例如:已知△ABC的三边之比为5:4:3,求最大的内角.解 设三角形的三边为a,b,c且a:b:c=5:4:3.

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可知:∠A为最大的角.由余弦定理cos A=0

所以∠A=90°.

再如△ABC中,AB=2,AC=3,∠A=60度,求BC之长.解 由余弦定理可知

BC2=AB2+AC2-2AB×AC·cos A

第16篇:三角函数专题学案

三角函数专题学案(2012)

考纲要求: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

(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2、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能利用单位园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

2,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

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x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 2

222(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xcosx1,sinxtanx; cosx

(5)了解函数yAsin(x)的物理意义;能画出yAsin(x)的图像,了解参数A,,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6)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三角恒等变换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①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②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③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汇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4、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探究高考,把握规律

(表一)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三角函数部分对比

规律总结:

(表二)2011年全国高考试题三角函数部分对比

规律总结:

二、网络构建,知识打包

三、教材回归,高考链接

1、(必修四69页A8)已知tan3,计算

4sin2cos

;(2)sincos;(3)(sincos)2.5cos3sin

sin2

高考链接:(2011福建卷3)若tan=3,则的值等于

cos2a

(1)

A.2B.3C.4D.6

2、(必修四39页例5)求函数ysin(x高考链接(2011安徽9)

已知函数f(x)sin(2x),其中为实数,若f(x)f()对xR恒成立,且f()f(),

),x[2,2]的单调递增区间.

6

2则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A)k



,k





(B)(kZ)k,k(kZ) 62

(C)k

6,k

2

(D)k,k(kZ) (kZ)23

3、(必修四127页例2)

4

5,(,),cos,是第三象限角,求cos()的值.521

31

高考链接:(2011广东卷16)已知函数f(x)2sin(x),xR.36

5

(1)求f()的值;

已知sin(2)设,0,

106

,f(3a),f(32),求cos()的值. 21352

四、题海拾贝,提升能力

1.(2007宁、海卷9

)若

cos2cossin的值为()

π

sin

4

1

2C.

A.

B.

12

D.

2.(2008宁、海卷1)已知函数y2sin(x)(0))在区间0,2的图像如下: x

那么

=() A.

1B.

2C.

D.

1

33.(2009宁、海卷5)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p1:xR, sin2p3: x0,其中假命题的是

x12x+cos=p2: x、yR, sin(x-y)=sinx-siny

22

2p4: sinx=cosyx+y=

2(A)p1,p4(B)p2,p4(3)p1,p3(4)p2,p

44.(2010宁、海卷9)若cos

,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51tan1tan



(A)

1

1(B)(C)2(D)2 2

25.(2011宁、海卷5)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终边在直线y2x上,则cos2= (A)

4334(B)(C)(D) 5555

6.(2011北京卷15)(本小题共13分)已知函数f(x)4cosxsin(x

6

)1.

(Ⅰ)求f(x)的最小正周期:



(Ⅱ)求f(x)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64

第17篇:反三角函数(教案)

第4节 反三角函数(2课时)

第1课时

[教材分析]:反三角函数的重点是概念,关键是反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容上,自然是定义和函数性质、图象;教学方法上,着重强调类比和比较。

另外,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中的一个难点,同时涉及上学期内容,可能是个值得复习的机会。

[课题引入]:在辅助角公式中,我们知道

其中cosasinxbcosxa2b2sinx,

aab22,sinbab22,这样表述相当烦琐,我们想是否有比较简明的方法来表示辅助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引入的问题——反三角函数。

[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样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答:一一对应的函数具有反函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单调函数具有反函数(但反之不真)。师:我们知道正弦函数ysinx在定义域R上是周期函数,当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而没有反函数。但是,如果我们截取其中的一个单调区间,比方说我们研究函数:

ysinx,x,,这个函数是单调函数,因而有反函数。

22师:现在我们来求这个函数的反函数,那么求反函数有哪些步骤?(反解,互换x,y) (这里我们使用符号arcsin表示反解)反解得xarcsiny,互换得yarcsinx,其中x1,1,y,,这就是要求的反正弦函数。

221. 反正弦函数的图象

反正弦函数yarcsinx,x1,1与函数ysinx,x个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2. 反正弦函数的性质(由函数图象可得)

因此两,互为反函数,

22,1,值域为①定义域为1,; 22,1上单调递增; ②yarcsinx在定义域1xarcsinx ③yarcsinx是奇函数,即对任意x1,1,有arcsin3. 反正弦函数的恒等式

①由“一一对应”的性质知:对任意值x1,1,在,上都有唯一对应的角22arcsinx,使得它的正弦值为x,即得恒等式sinarcsinxx,x1,1;

②由“一一对应”的性质知:对任意角x在1,1上都有唯一对应的值sinx,,,

22,。 22sinxx,x使得它的反正弦值为x,即得恒等式arcsin例题选编:

[例1]:求下列反三角函数值: (1)arcsin31 ; (2)arcsin0 (3)arcsin 22解:利用恒等式1来理解题意(1): 记arcsin33sinx3sinx,也就是在,上找xsinarcsin22222一个角x,使得sinx3;(2)(3)类似。 2说明:对于特殊值的反正弦函数值的处理,利用恒等式1理解是一种本人以为较为机械的方法;但不知是否适合于初学者,有待讨论。可能直接让他们感受概念会来得更为简单些吧,实际上教材P98的思路有点类似于本文的处理方式。 [例2]:用反正弦函数值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中的x : (1)sinx3,x,, 5221,x,, 422(2)sinx(3)sinx3,x0, 3解:利用恒等式2来理解题意:

sinx(1)33sinxarcsin3,arcsin而x,,故有xarcsin;

555223sinxarcsin3,而xarcsin,,故不能直接利用恒3322(3)sinx等式2,需要利用诱导公式,将角度转化到,上,此时涉及讨论: 22若x0,33,则 arcsinsinxarcsinxarcsin332若x,,则x0,,故有 223sinxarcsin3xarcsin3 arcsin333sinxarcsinarcsin即xarcsin3。 3[例3]:化简下列各式:

(1)arcsinsin (2)arcsinsin95sin3.49  (3)arcsin6解:此题直接利用恒等式2,当区间不满足要求时,需要利用诱导公式转化区间。 (1),,由恒等式2得arcsinsin; 9229955转化了; arcsinsin,这里将6666(2)arcsinsinsin3.49arcsinsin0.49 sin30.49arcsin(3)arcsinsin0.490.49。 arcsin[例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rcsin3312k,kZ ; (2)arcsin; (3)arcsin22332(4)arcsinarcsin; (5)sinarcsin22

3322(6)sinarcsin1010 解:(1)对;(2)错;(3)当k0时对;(4)错,[例5]: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y2arcsinx; (2)yarcsinxx 解:(1)

31,1;(5)错;(6)对。

2x1,1x0,1,由反正弦函数的单调性知y0, (2)xx1,1x21515,, 22这是典型的复合函数求值域问题,由ux2x1,1和反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可知: 41yarcsin,

42[例6]: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sin2x,x, 443, 22(2)y2sinx,x(3)y21arcsinx 2sin2x2x,解:(1)反解得arcsinyarcsin(恒等式2的运用,注意区间)

互换x,y即得反函数为y1arcsinx 2sinxarcsinsinxx,互换x,y即得反函(2)反解得arcsinarcsin数为yarcsin。 (3)

作业:P99 练习

1、

2、3

[课题总结]: [试题选编]: y2x2

第18篇:三角函数线教案

三角函数线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能利用三角函数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归纳和类比的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3.强化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角函数线的作法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是如何定义的?

生: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P和原点O的距离是r(r>0),那么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分别是 (教师板书)

师:如果α是象限角,能不能根据定义说出α的各个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生:由定义可知,sinα和cscα的符号由y决定,所以当α是第

一、二象限角时,sinα>0,cscα>0;当α是第

三、四象限角时,sinα<0,cscα<0.cosα和secα的符号由x决定,所以当α是第

一、四象限角时,cosα>0,secα>0;当α是第

二、三象限角时,cosα<0,secα<0.而tanα,cotα的符号由x,y共同决定,当x,y同号时,tanα,cotα为正;当x,y异号时,tanα,cotα为负.也就是说当α是第

一、三象限角时,tanα>0,cotα>0;当α是第

二、四象限角时,tanα<0,cotα<0.

师:可以看到,正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纵坐标y,余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的横坐标x,而正切值的正负取决于x和y是否同号,那么正弦、余弦、正切的值的大小与P点的位置是否有关?

生: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P的位置无关,只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有关. 师:既然三角函数值与P点在角α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我们就设法让P点点位于一个特殊位置,使得三角函数值的表示变为简单.

二、新课

师:P点位于什么位置,角α的正弦值表示最简单? 生:如果r=1,sinα的值就等于y了. 师:那么对于余弦又该怎么处理呢? 生:还是取r=1.

师:如果r=1,那么P点在什么位置?

生:P点在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上.

师:这个圆我们会经常用到,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圆,单位圆是以原点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 (板书) 1.单位圆

师: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是P(x,y),那么有sinα=y,cosα=x.

师:我们前面说的都是三角函数的代数定义,能不能将正弦值、余弦值等量几何化,也就是用图形来表示呢?因为数形结合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请同学们想想,哪些图形与这些数值有关呢?

(同学可能答不上来,教师给出更明确的提示.)

师:sinα=y,cosα=x,而x,y是点P的坐标,根据坐标的意义再想一想.

师:对点来说,是它的位置代表了数,点本身并不代表数.能不能找到一个图形,自身的度量就代表数?

生:可以用面积,比如一个正数可以对应着一个多边形的面积,每一个多边形的面积对应着唯一一个正数. 师:很好.但这是一个二维的图形,而且多边形的边数也不确定,我们还应遵循求简的原则.有没有简单的图形呢?

生:是不是能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线段的长度与正数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每一个正数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作几何形式. 师:正数可以这样去做,零怎么办呢?能用线段来表示吗? 生:(非常活跃)当然行了,让线段两个端点重合,线段长就是零了.

师:可以画这样一个示意图,线段一个端点是A,另一个端点是B,当A,B重合时,我们说AB是0;当A,B不重合时,我们说AB是一个正实数.那么负数怎么办呢?能不能想办法也用线段AB表示?

生:线段的长度没有负数.

生:我能不能这样看,A点在直线l上,B点在l上运动,如果B在A的右侧,我就说线段AB代表正数;如果B和A重合,就说线段AB代表0;如果B在A的左侧,就说线段AB代表负数.

(教师不必理会学生用词及表述的漏洞.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知识、概念的发现上来.)

师:正数与正数不都相等,负数和负数也不都相等,你只是规定了正负还不够吧?!

生:可以再加上线段AB的长度.这样所有的实数都能对应一条线段AB,以A为分界点,正数对应的点B在A的右侧,而且加上长度,B点就唯一了.

师:他的意见是对线段也给了方向.与直线规定方向是类似的.那么如何建立有向线段与数的对应关系? (板书) 2.有向线段

师:顾名思义,有方向的线段(即规定了起点与终点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那么如何建立有向线段与数的对应关系呢?这需要借助坐标轴.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可以规定两种方向.如图2,线段AB可以规定从点A(起点)到点B(终点)的方向,或从点B(起点)到点A(终点)的方向,当线段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一致时,就规定这条线段是正的;当线段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反时,就规定这条线段是负的.如图中AB=3(长度单位)(A为起点,B为终点),BA=-3(长度单位)(B为起点,A为终点),类似地有CD=-4(长度单位),DC=4(长度单位).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角α与单位圆的交点P(x,y)的纵坐标恰是α的正弦值,但sinα是可正、可负、可为零的实数,能不能找一条有向线段表示sinα?

生:找一条有向线段跟y一致就行了,y是正的,线段方向向上,y是负的,线段方向向下,然后让线段的长度为|y|. 师:理论上很对,到底选择哪条线段呢?我们不妨分象限来看看.

生:如果α是第一象限的角,过P点向x轴引垂线,垂足叫M(无论学生用什么字母,教师都要将其改为M),有向线段MP为正,y也是正的,而且MP的长度等于y,所以用有向线段MP表示sinα=y.

(图中的线段随教学过程逐渐添加.)

生: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sinα=y是正数,也得找一条正的线段.因为α的终边在x轴上方,与第一象限一样,作PM垂直x轴于M,MP=sinα.

师:第

一、二象限角的正弦值几何表示都是MP,那么第

三、四象限呢?注意此时sinα是负值.

生:这时角α的终边在x轴下方,P到x轴的距离是|y|=-y.所以还是作PM垂直x轴于M,MP方向向下,长度等于-y,所以sinα=y.

师:归纳起来,无论α是第几象限角,过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M,有向线段MP的符号与点P的纵坐标y的符号一致,长度等于|y|.所以有MP=y=sinα.我们把有向线段MP叫做角α的正弦线,正弦线是角α的正弦值的几何形式. (板书)

3.三角函数线

(1)正弦线——MP 师:刚才讨论的是四个象限的象限角的正弦线,轴上角有正弦线吗?

生:当角α的终边在x轴上时,P与M重合,正弦线退缩成一点,该角正弦值为0;当角α终边与y轴正半轴重合时,M点坐标为(0,0),P(0,1),MP=1,角α的正弦值为1;当α终边与y轴负半轴重合时,MP=-1,sinα=-1,与象限角情况完全一致. 师:现在来找余弦线.

生:因为cosα=x(x是点P的横坐标),所以把x表现出来就行了.过P点向y轴引垂线,垂足为N,那么有向线段NP=cosα,NP是余弦线. 师:具体地分析一下,为什么NP=cosα?

生:当α是第

一、四象限角时,cosα>0,NP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一致,也是正的,长度为x,有cosα=NP;当α是第

二、三象限角时,cosα<0,NP也是负的,也有cosα=NP. 师:这位同学用的是类比的思想,由正弦线的作法类比得出了余弦线的作法,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其实有向线段OM和他作的有向线段NP方向一样,而且长度也一样,也可以当作余弦线.

师:从作法的简洁及图形的简洁这个角度看,大家愿意选哪条有向线段作为余弦线? 生:OM. (板书)

(2)余弦线——OM 师:对轴上角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学生经过思考,答案肯定.)

师:我们已经得到了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它们都是与单位圆的弦有关的线段,能不能找到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角α的正切呢?

生:肯定和圆的切线有关系(这里有极大的猜的成分,但也应鼓励学生.)

坐标等于1的点,这点的纵坐标就是α的正切值. 师:那么横坐标得1的点在什么位置呢? 生:在过点(1,0),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上. 生:这条直线正好是圆的切线.(在图3-(1)中作出这条切线,令点(1,0)为A.) 师:那么哪条有向线段叫正切线呢?不妨先找某一个象限角的正切线.

生:设α是第一象限角,α的终边与过A的圆的切线交于点T,T的横坐标是1,纵坐标设为y′,有向线段AT=y′,AT可以叫做正切线.

师:大家看可以这样做吧?!但第二象限角的终边与这条切线没有交点,也就是α的终边上没有横坐标为1的点.

生:可以令x=-1,也就是可以过(-1,0)再找一条切线,在这条切线上找一条有向线段表示tanα.

师:我相信这条线段肯定可以找到,那么其他两个象限呢?

生:第三象限角的正切线在过(-1,0)的切线上找,第四象限角的正切线在过(1,0)的切线上找.

师:这样做完全可以,大家可以课下去试,但我们还是要求简单,最好只要一条切线,我们当然喜欢过A点的切线(因为这条直线上每个点的横坐标都是1),第

一、四象限角与这条直线能相交,AT是正切值的反映,关键是第

二、三象限的角.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由教师讲授即可.) 师(或生):象限角α的终边如果和过A点的切线不相交,那么它的反向延长线一定能和这条切线相交.因为△OMP∽△OAT,OM与MP同号时,OA与AT也同号;OM与MP异号时,OA与AT也异号,

(板书)

(3)正切线——AT 师:的确像刚才同学们说的,正切线确实是单位圆的切线的一部分,那么轴上角的正切线又如何呢?注意正切值不是每个角都有.

生:当角α终边在x轴上时,T和A重合,正切线退缩成了一个点,正切值为0;当角α终边在y轴上时,α的终边与其反向延长线和过A的切线平行,没有交点,正切线不存在,这与y轴上角的正切值不存在是一致的. 师:可以看到正切线的一个应用——帮助我们记忆正切函数的定义域.现在我们归纳一下任意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作法.

设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过P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过A(1,0)点作单位圆的切线(x轴的垂线),设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与这条切线交于T点,那么有向线段MP,OM,AT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利用三角函数线,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 (板书)

4.三角函数线的应用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分析:三角函数线是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体现,从三角函数线的方向看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其长度是三角函数值的绝对值.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可以借助三角函数线. (由学生自己画图,从图中的三角函数线加以判断.)

(画出同一个角的两种三角函数线). 师:例1要求我们根据角作出角的三角函数线,反过来我们要根据三角函数值去找角的终边,从而找到角的取值范围. (板书)

例2 根据下列三角函数值,求作角α的终边,然后求角的取值集合.

分析:

P1,P2两点,则OP1,OP2是角α的终边,因而角α的取值集合为

(3)在单位圆过点A(1,0)的切线上取AT=-1,连续OT,

(4)这是一个三角不等式,所求的不是一个确定的角,而是适合

三、小结及作业

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线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几何工具,它是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体现.我们应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注意在用字母表示有向线段时,要分清起点和终点,书写顺序要正确. 作业

(1)复习课本“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一节.

(2)课本习题P178练习第7题;P192练习十四第9题;P194练习十四第22题;P201总复习参考题二第2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三角函数线的教学,曾有过两个设想:一是三种函数线在同一节课交待,第二节课再讲应用;另一个设想是,第一节课只出正弦线、余弦线及它们的应用,第二节课引入正切线,及三线综合运用,如比较函数值的大小、给值求角、解简单的三角不等式,证明一些三角关系式.本教案选择了前者,原因是利于学生类比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的水平也不相同,教案中的例题可能讲不完,或根本不讲,但是宁可不讲例题,也要让学生去猜、去找三角函数的几何形式,我希望把三角函数线的发现过程展现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数形结合思想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加以渗透.通过三角函数线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形结合的“形”不单有函数图象,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至于在解决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时用函数图象还是用三角函数线,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证明等式sin2α+cos2α=1,研究同一个角的正余弦值的大小关系,都以三角函数线为好.

第19篇: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虽然是复习课,但是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学生学习的三角形单元的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还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通过一些题组练习区别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这样一边整理知识点,一边应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1.探索与实践环节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复习课,不仅是已学知识的整理复习,同时还是所学知识的延续,更是探索新知的起点。我设计的题目是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探索n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想渗透一点完全归纳法的思想,当然并不是要让学生知道完全归纳法。

2.数学的发展史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史,既是数学的发展史。通过神秘的金字塔中三角形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历史以及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浓厚兴趣。

3.评价与反思环节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评价,让学生逐渐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只有通过单元测试卷这种书面的形式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还有更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是要提醒学生,评价自己是否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往往比做对了一道题更为重要。

本课重视建构知识网络,发展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在复习整理旧知识的同时还能有所获有所得,真正体现了新课提出的练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但是本节课在教学中还没有完全让学生自主回顾、有效参与旧知的整理。

第20篇: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说课稿

初三十班

赵景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环节、作业、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九年级下第28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重点是对锐角三角函数知识中考考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能够拿到的分数的部分,保证每个学生不失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心理上九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熟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能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解直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简化综合题运算过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复习总结过程,归类中考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归纳,总结,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及各知识之间的

联系。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总结,综合知识点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情况,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2学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学探究、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方法。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几何画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

一、知识点复习;

二、考点分类,加之例题分析,以练习,讲解,总结环节进行;

三、总结学习经验。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考点二: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考点五:锐角三角函数在综合运算中的简化功能

我觉得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解题的方法,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解题思想,和解题经验,解题感悟。这些无形的感悟,会激发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解法,分析角度的比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解题体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角函数练习题
《三角函数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