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桃花源记拼音版原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8 12:05:1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聚游桃花源记(原文)

聚游桃花源记

探游桃花源(前记 于2008-11-24)

春天的时候,听说内乡宝天漫附近新开一处景点,叫桃花源。心想现在忽悠人的景点多了,顾名思义,无非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吸引城里人去山里看看桃花盛开的景致罢了,也就没有特别想去游赏的冲动。立冬过后十来天的样子,因为工作的关系,午后从内乡出发,沿赵店、七里坪到夏馆一线驱车行进,在夏馆街看到去“桃花沟”的路标指示为九公里,便和同事商量,何不去探游一番呢,冬季不但看不到桃花,就连桃树也不一定认得出来——不过游人少,说不定会别有情趣呢。

这些年,因为国家搞村村通工程,乡下的道路都很不错,去景区的道路已经硬化,比起往昔少去了很多行程的疲惫,自不必多谈。从夏馆街北行两公里,有一岔道右转下路,依旧是水泥路,只不过窄了一些,路边一个简易牌子指示“桃花沟” ,同事担心走错了路,赶紧问附近老乡。继续前行,一路蜿蜒,河沿沟行,路绕河转,路在林谷中,视野时而开阔,时而为山林遮挡,遇见骑摩托收集山药材的老乡下行,不得不停车避让。

到景区山门时,已经下午三点,太阳夕照,离眼前七彩缤纷的山头已经不高了。景区大门好像无人把守,空旷的停车场里有两辆大巴,却找不到步入景区的道路。正迟疑间,一对年轻人从一片葱郁的竹林后边走怡然自得地闪出来,我们想,这便是入口了吧。问之何如,言之游兴。

我们走近竹林,隐在后面的石板小路展现眼前,沿着山沟小溪迤逦延伸。举目望去,初冬的山上,多彩的世界在柔和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成熟,脚下溪水不大,时而静静的流淌,时而只闻击鼓之声,而不见流水何在,偶尔竞能听到小鸟在林间彼此呼唤的叫声,吸引着我们闻寻的目光。未行几时,看到的第一个瀑布潭,好像是叫仙鹤潭吧,身近其境,只见一鹤展翅欲飞于石上,呼唤身边仍在留连飞流的伴侣,又好像在亲密交谈,我不由得按动快门,记下这别样景调(未完待续,邀你同游)。

夏游桃花源(续记)

探游桃花源的奇妙感受,每每讲过,大家都渴望分享,故而《探游桃花源》未曾续完,希望有机会同学们能亲游畅想。“七星潭”相册的尾页有一张照片,叫作“仙人桥”吧,在两年半之后再聚游,走过它的时候,大家都显得很悠然。

初夏时节,农民已准备镰割麦,复而再议的聚会在大家的渴望声中成行了,在红伟同学的周全安排下,包租的中巴一路顺畅,大家少去了旅途的辛劳,轻松侃笑中来到了桃花源景区。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过这个季节看桃花还是太晚了吧,有人说出这种疑惑。广场上赫然石刻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段文字很快让疑惑者明白,此地乃取世外桃源之意也。其实此石刻画蛇添足,因为使初游者对它的疑惑和神秘感不再,游兴犹在,然探游之意已失。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人间之仙境。其文流传千年,非只因其文而更因其意、其志、其行。桃花源到底在何处,因“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随迷,不复得路,,,,,,后随无人问津。”,而陶先生一生践行吾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所渴望往生活终得实现时,他是多么的兴奋呀,自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其终生所愿。幸福是什么,随心所愿当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远离喧嚣的城市,今天学友齐聚于此,也寻找着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欢快的时刻很快来到,龟王潭前长长的一排听任小导游拍照,欢快的笑容一个也没有少。这次同学更齐,德俊、旭阳同学最为高兴,终于园了08年未聚之憾。游尽其兴,各随其志。十七八人的队伍,自然分成了三个小分队,最先前行的几个,很快消失在崎岖的林道里,偶尔欢快的歌声提醒着后边的人们,踯躅潭边的一群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一路拾级而上,瀑布积潭不断,以前这个景区叫五龙潭,一潭一瀑,景色各异。山上依旧是晚春景色,毫无夏意,绿肥红瘦间,翠绿更显春意浓,伴着潺潺溪水,花香时浓时淡;气定神闲中,人群时聚时散,时停时行。唯美的小裴不但捕捉到野蜂采蜜的美妙瞬间,而且因为贪恋美景,差点重演了美女落水英雄救美的传奇故事。说笑间合影墨卉潭,稍憩,拾级再上行步,到了百尺潭前,举目顶望,三面绝壁,青天绿树,只见一股细水如云如珠,飘然而下,旁有台阶陡峭,一鼓作气到尽头,都有些气喘,绝崖平台处举目远望,悠然间南山美景尽收眼底,众人未作停留,转身进入崎岖的凿洞,“仿佛若有光,上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但见阳光普照处,土地平阔而不大,四周矮山怀抱中几家农舍散落其中,过一小木桥,一草地,一树林,一田地,只百步余便到农家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

在春天,我在草地上打滚、玩耍。无论是站着、躺着还是坐着,心情都显得格外舒畅。温暖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我,它也催促着草儿们快快长大。春天是个阴雨连绵的季节,我独自站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树,也没有伞。雨落在身上那种凉凉的,痒痒的,舒服的感觉。耳边传来淅沥沥的雨声,它有点像草儿们正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的声音。

在夏天,我躺在一个可以遮挡烈日的地方,听着知了不停地叫唤声,安然入睡。醒来时,我可以在小河中钓钓鱼,因为这样可以为今天的晚饭加菜;我还可以在小河中游泳,享受着那哗哗的流水声,清凉干净的河水和小鱼亲我手指头的感觉。有时我在水中玩耍时,还会“惊起一滩鸥鹭”。

秋,一个丰收的季节,我收获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仅甜在我的嘴里,还甜在我的心头。我漫步在田野上,聆听着一颗颗果实破壳而出的声音,听它们对生命的表白。我漫步在树丛中,落叶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用手想抓住它,但它从我手指缝里溜走了。我又从地上拾起它——一片被秋风吹得通红的枫叶,我把它放在我的口袋里,为自己留下一份成熟的秋天。 冬天到了,白雪纷飞,一片片白雪带着寒风飞临人间,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大棉袄。雪下了一夜,地上,树上,屋顶上都是一望无际的白色,粉妆玉砌,像一个白色的宫殿。我走出屋子,雪已经堆了一尺高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中漫步,虽然有些困难,但我没有走回头路。小河已被冻住了,我可以穿上溜冰鞋,从小河的上游一直滑到下游,寒风就像是一把把飞刀,把我脸割得通红,但我玩得很开心。

回首我的“桃花源”其实也只有而已。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以后我一定会有自己的“桃花源”。

“这就是了。其实,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无法逃避世俗的羁勒,除非你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桃花源不是世上的一处地方,而是你心中的一种意境。”我听得一脸茫然,他接着说:“桃花源其实就在你的心里,当纷繁芜杂的世事让你的灵魂无法安宁的时候,你自然会想到它。那里没有争名逐利,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人间世的那许多欲求。那里是一处宁静的港湾,当你的心灵之帆经历过一番惊涛骇浪之后,一定会停泊在那里。只要你在心中为自己保留这样一处桃花源,无论你在生活中遇见什么烦恼,你的灵魂都能找到它的归宿。守住心中的桃花源,你便不会迷失自己。记住:桃花源,就在你的心里……”。

推荐第2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欢迎参考~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推荐第3篇:《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推荐第4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渔人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渔人们)自己说渔人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渔人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渔人知道的事情,(渔人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渔人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渔人。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渔人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推荐第5篇: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推荐)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方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问(公元376-396年),有一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以捕鱼为生。

阳春三月一天,他划着渔船沿小河而上,一心撒网持鱼,不知走了多远,忽然看到小河两岸是一色的桃林,向岸上望去,桃树连片数百步,林中芳草鲜美,春风拂过,绯红的花瓣纷纷飘落在绿色茵茵的草地上,好看极了,犹如到了仙境,渔人不免感到十分奇异,于是继续划船前行,想穿出这两岸的桃林,看个究竟。当船儿划到了桃林的尽头时,这小河也到了它的源头,面前出观了一座矗立的青山。定晴细看,在草木蒙络的石壁上有一个山洞,洞口处仿佛有隐隐约约的光亮,渔人好生奇怪,忙将渔船泊岸,立即登岸攀到洞口,侧身钻进洞去。洞口虽很狭小,只容得一人通过,但向前走了几十步,顿时开阔明朗起来,令人神清气爽,走出洞来,便来到了一个新天地:碧蓝的天空,平坦辽阔绿油油的田野,人们往来忙于耕作,远处一排排整齐的屋舍,炊烟袅袅,不时传来鸡鸣犬吠之声;近处桑竹成荫,良回水塘交错,道路纵横;老幼嬉戏,人人和颜悦色,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呈观着一派安乐升平的景象。

当人们发现了这位陌生的渔人时感到十分惊讶,忙问渔人是从何地来的。渔人便一五一十地作了自我介绍和回答。随后,人们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杀鸡煮酒,设宴招待。村里人听说来了一位外人,都纷纷前来问长问短,打听山外的消息,还告诉渔人:那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法残酷,黎民百姓无法生存下去,为了躲避奏朝的祸乱,我们的祖先从那时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因与外面社会断绝了往来关系,外面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一点都不晓得。接着,大家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朝代?要不是渔人介绍外面的变迁,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分知魏、晋这些朝代了。渔人见他们对外面发生的变化都像蒙在鼓里一样,一点儿都不清楚。索性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讲给他们听。桃花源中的入听了,一个个惊叹不已;惊叹的是外界发生了如此动人心魄的演变,欣喜的是自己生活在“世外桃源”,得以避免连年的战乱和人世间种种的悲剧。随后大家纷纷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里作客,家家户户都以佳肴美酒热情款待着。就这样,渔人不知不觉地在这里生话了好几天。他发观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分配合理,家家富足,户户安乐,风习淳朴,真是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又住了几天后,才告辞归去。临别时,村里人都来送行。一个个恋恋不舍。大家说:“五六百年来从没有外人到过这里,你真是有缘啊!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去讲啊!”渔人出得洞来,找到了自己的渔船,便上船沿着来时的航路回去,并在沿途路上处处作上标记。一回到武陵郡城,马上就去拜见太守,并如实禀报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情况。太守听后马上派人跟着渔人去寻找世外桃源,谁知所设标记不见了,山洞也无法找到。

渔人进桃花源遇到的新鲜事很快传开了。消息传到了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城里有位道德高尚、爱游山玩水的隐士刘子骥,听说了这事很是高兴,便打算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可是,不久他因病去世,他的计划就没能实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起这桩事,也再无人去探访通向世外桃花源的路了。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题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推荐第6篇:三字经原文带拼音

《三字经》全文(注音)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近习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习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十 而 百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曰 哀 惧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七 情 具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 木 石 金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父 而 身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xiào jīng tōng sì shū shú

孝 经 通 四 书 熟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如 六 经 始 可 读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诗 书 易 礼 春 秋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号 六 经 当 讲 求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cáng

乃 九 族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夫 妇 从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弟 则 恭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友 与 朋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必 有 初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说 仁 义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庸 不 易

zuò dà xué nǎi zēng zǐ

作 大 学 乃 曾 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自 修 齐 至平治

有 连 山 有 归 藏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有 周 易 三 易 详

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有 典 谟 有 训 诰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有 誓 命 书 之 奥

wǒ zhōu gōng zuò zhōu lǐ 我 周 公 作 周 礼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著 六 官 存 治 体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 注 礼 记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曰 国 风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诗 既 亡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记 其 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 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迄 两 晋

sò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唐 有 虞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商 有 汤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六 百 载 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周 武 王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终 战 国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 始 兼 并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汉 业 建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平王 莽 篡

宋 齐 继 梁 陈 承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分 东 西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 一 土 宇

bú zài chuá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三 百 载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皆 有 由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帝 号 纷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迨 灭 辽 宋 犹 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金 绪 歇

yǒu sòng shì yì tóng miè 有 宋 世 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兼 戎 狄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永 乐 嗣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家 虽 贫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如 挂 角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迨 崇 祯 煤 山 逝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 膺 景 命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克 大 定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乃 大 同

shí èr shì qīng zuò zhōng

十 二 世 清 祚 终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考 实 录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通 古 今 若 亲 目

kǒu ér sò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 心 而 维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夕 于 斯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师 项 橐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ì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读 鲁 论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削 竹 简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锥 刺 股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囊 萤 如 映 雪

始 发 奋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宜 早 思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 八 十 二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彼既 成 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能 咏 诗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人 称 奇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当 效 之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 能 辨 琴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 且 聪 敏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方 七 岁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举 神 童 作 正 字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彼虽 幼 身 已 仕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勉 而 致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鸡 司 晨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 曷 为 人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 蜂 酿 蜜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不 学 不 如 物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 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 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光 于 前 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 金 满 赢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 戏 无 益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 宜 勉 力

推荐第7篇:长恨歌原文加拼音翻译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长恨歌原文加拼音翻译吧,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歌原文加拼音翻译

chánɡhènɡē

长 恨 歌

bái jū yì

白居易

hàn huánɡ zhònɡ sè sī qīnɡ ɡuó ,yù yǔ duō nián qiú bù dé 。

汉 皇 重 色 思 倾 国 ,御 宇 多 年 求 不 得 。

yánɡ jiā yǒu nǚ chū zhǎnɡ chénɡ ,yǎnɡ zài shēn ɡuī rén wèi shí 。

杨 家 有 女 初 长 成 ,养 在 深 闺 人 未 识 。

tiān shēnɡ lì zhì nán zì qì ,yì zhāo xuǎn zài jūn wánɡ cè 。

天 生 丽 质 难 自 弃 ,一 朝 选 在 君 王 侧 。

huí móu yí xiào bǎi mèi shēnɡ ,liù ɡōnɡ fěn dài wú yán sè 。

回 眸 一 笑 百 媚 生 ,六 宫 粉 黛 无 颜 色 。

chūn hán cì yù huá qīnɡ chí , wēn quán shuǐ huá xǐ nínɡ zhī 。

春 寒 赐 浴 华 清 池 , 温 泉 水 滑 洗 凝 脂 。

shì ér fú qǐ jiāo wú lì ,shǐ shì xīn chénɡ ēn zé shí 。

侍 儿 扶 起 娇 无 力 ,始 是 新 承 恩 泽 时 。

yún bìn huā yán jīn bù yáo ,fú rónɡ zhànɡ nuǎn dù chūn xiāo 。

云 鬓 花 颜 金 步 摇 ,芙 蓉 帐 暖 度 春 宵 。

chūn xiāo kǔ duǎn rì ɡāo qǐ ,cónɡ cǐ jūn wánɡ bù zǎo cháo 。

春 宵 苦 短 日 高 起 ,从 此 君 王 不 早 朝 。

chénɡ huān shì yàn wú xián xiá ,chūn cónɡ chūn yóu yè zhuān yè 。

承 欢 侍 宴 无 闲 暇 ,春 从 春 游 夜 专 夜 。

hòu ɡōnɡ jiā lì sān qiān rén ,sān qiān chǒnɡ ài zài yì shēn 。

后 宫 佳 丽 三 千 人 ,三 千 宠 爱 在 一 身 。

jīn wū zhuānɡ chénɡ jiāo shì yè ,yù lóu yàn bà zuì hé chūn 。

金 屋 妆 成 娇 侍 夜 ,玉 楼 宴 罢 醉 和 春 。

zǐ mèi dì xionɡ jiē liè tǔ ,kě lián ɡuānɡ cǎi shēnɡ mén hù 。

姊 妹 弟 兄 皆 列 土 ,可 怜 光 彩 生 门 户 。

suì lìnɡ tiān xià fù mǔ xīn ,bú chónɡ shēnɡ nán chónɡ shēnɡ nǚ 。

遂 令 天 下 父 母 心 ,不 重 生 男 重 生 女 。

lí ɡōnɡ ɡāo chù rù qīnɡ yún ,xiān yuè fēnɡ piāo chù chù wén 。

骊 宫 高 处 入 青 云 ,仙 乐 风 飘 处 处 闻 。

huǎn ɡē màn wǔ nínɡ sī zhú ,jìn rì jūn wánɡ kàn bù zú 。

缓 歌 谩 舞 凝 丝 竹 ,尽 日 君 王 看 不 足 。

yú yánɡ pí ɡǔ dònɡ dì lái ,jīnɡ pò ní chánɡ yǔ yī qǔ 。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惊 破 霓 裳 羽 衣 曲 。

jiǔ chónɡ chénɡ què yān chén shēnɡ ,qiān shènɡ wàn jì xī nán xínɡ 。

九 重 城 阙 烟 尘 生 ,千 乘 万 骑 西 南 行 。

cuì huá yáo yáo xínɡ fù zhǐ ,xī chū dōu mén bǎi yú lǐ 。

翠 华 摇 摇 行 复 止 ,西 出 都 门 百 余 里 。

liù jūn bù fā wú nài hé ,wǎn zhuǎn é méi mǎ qián sǐ 。

六 军 不 发 无 奈 何 ,宛 转 蛾 眉 马 前 死 。

huā diàn wěi dì wú rén shōu ,cuì qiào jīn què yù sāo tóu 。

花 钿 委 地 无 人 收 ,翠 翘 金 雀 玉 搔 头 。

jūn wánɡ yǎn miàn jiù bù dé ,huí kàn xuè lèi xiānɡ huò liú 。

君 王 掩 面 救 不 得 ,回 看 血 泪 相 和 流 。

huánɡ āi sǎn màn fēnɡ xiāo suǒ ,yún zhàn yínɡ yū dēnɡ jiàn ɡé 。

黄 埃 散 漫 风 萧 索 ,云 栈 萦 纡 登 剑 阁 。

é méi shān xià shǎo rén xínɡ ,jīnɡ qí wú ɡuānɡ rì sè bó 。

峨 嵋 山 下 少 人 行 ,旌 旗 无 光 日 色 薄 。

shǔ jiānɡ shuǐ bì shǔ shān qīnɡ ,shènɡ zhǔ zhāo zhāo mù mù qínɡ 。

蜀 江 水 碧 蜀 山 青 ,圣 主 朝 朝 暮 暮 情 。

xínɡ ɡōnɡ jiàn yuè shānɡ xīn sè ,yè yǔ wén línɡ chánɡ duàn shēnɡ 。

行 宫 见 月 伤 心 色 ,夜 雨 闻 铃 肠 断 声 。

tiān xuán rì zhuǎn huí lónɡ yù ,dào cǐ chóu chú bù nénɡ qù 。

天 旋 日 转 回 龙 驭 ,到 此 踌 躇 不 能 去 。

ǎ wéi pō xià ní tǔ zhōnɡ ,bú jiàn yù yán kōnɡ sǐ chù 。

马 嵬 坡 下 泥 土 中 ,不 见 玉 颜 空 死 处 。

jūn chén xiānɡ ɡù jìn zhān yī ,dōnɡ wànɡ dōu mén xìn mǎ ɡuī 。

君 臣 相 顾 尽 沾 衣 ,东 望 都 门 信 马 归 。

ɡuī lái chí yuàn jiē yī jiù ,tài yè fú rónɡ wèi yānɡ liǔ 。

归 来 池 苑 皆 依 旧 ,太 液 芙 蓉 未 央 柳 。

fú rónɡ rú miàn liǔ rú méi ,duì cǐ rú hé bù lèi chuí 。

芙 蓉 如 面 柳 如 眉 ,对 此 如 何 不 泪 垂 。

chūn fēnɡ táo lǐ huā kāi rì ,qiū yǔ wú tónɡ yè luò shí 。

春 风 桃 李 花 开 日 ,秋 雨 梧 桐 叶 落 时 。

xī ɡōnɡ nán nèi duō qiū cǎo ,luò yè mǎn jiē hónɡ bù sǎo 。

西 宫 南 内 多 秋 草 ,落 叶 满 阶 红 不 扫 。

lí yuán dì zǐ bái fà xīn ,jiāo fánɡ ē jiān qīnɡ é lǎo 。

梨 园 弟 子 白 发 新 ,椒 房 阿 监 青 娥 老 。

xī diàn yínɡ fēi sī qiǎo rán ,ɡū dēnɡ tiāo jìn wèi chénɡ mián 。

夕 殿 萤 飞 思 悄 然 ,孤 灯 挑 尽 未 成 眠 。

chí chí zhōnɡ ɡǔ chū chánɡ yè ,ɡénɡ ɡěnɡ xīnɡ hé yù shǔ tiān 。

迟 迟 钟 鼓 初 长 夜 ,耿 耿 星 河 欲 曙 天 。

yuān yānɡ wǎ lěnɡ shuānɡ huā zhònɡ ,fěi cuì qīn hán shuí yǔ ɡònɡ 。

鸳 鸯 瓦 冷 霜 华 重 ,翡 翠 衾 寒 谁 与 共 。

yōu yōu shēnɡ sǐ bié jīnɡ nián ,hún pò bù cén lái rù mènɡ 。

悠 悠 生 死 别 经 年 ,魂 魄 不 曾 来 入 梦 。

lín qiónɡ dào shi hónɡ dōu kè ,nénɡ yǐ jīnɡ chénɡ zhì hún pò 。

临 邛 道 士 鸿 都 客 ,能 以 精 诚 致 魂 魄 。

wéi ɡǎn jūn wánɡ zhǎn zhuǎn sī ,suí lìng fānɡ shì yīn qín mì 。

为 感 君 王 辗 转 思 ,遂 令 方 士 殷 勤 觅 。

pái kōnɡ yù qì bēn rú diàn ,shēnɡ tiān rù dì qiú zhī biàn 。

排 空 驭 气 奔 如 电 , 升 天 入 地 求 之 遍 。

shànɡ qiónɡ bì luò xià huánɡ quán ,liǎnɡ chù mánɡ mánɡ jiē bú jiàn 。

上 穷 碧 落 下 黄 泉 , 两 处 茫 茫 皆 不 见 。

hū wén hǎi shànɡ yǒu xiān shān ,shān zài xū wú piāo miǎo jiān 。

忽 闻 海 上 有 仙 山 ,山 在 虚 无 缥 渺 间 。

lóu ɡé línɡ lónɡ wǔ yún qǐ ,qí zhōnɡ chuò yuē duō xiān zǐ 。

楼 阁 玲 珑 五 云 起 ,其 中 绰 约 多 仙 子 。

zhōnɡ yǒu yì rén zì tài zhēn ,xuě fū huā mào cēn cī shì 。

中 有 一 人 字 太 真 ,雪 肤 花 貌 参 差 是 。

jīn què xī xiānɡ kòu yù jiōnɡ ,zhuǎn jiāo xiǎo yù bào shuānɡ chénɡ 。

金 阙 西 厢 叩 玉 扃 ,转 教 小 玉 报 双 成 。

wén dào hàn jiā tiān zǐ shǐ ,jiǔ huá zhànɡ lǐ mènɡ hún jīnɡ 。

闻 道 汉 家 天 子 使 ,九 华 帐 里 梦 魂 惊 。

lǎn yī tuī zhěn qǐ pái huái ,zhū bó yín pínɡ yǐ lǐ kāi 。

揽 衣 推 枕 起 徘 徊 ,珠 箔 银 屏 迤 逦 开 。

yún jì bàn piān xīn shuì jué ,huā ɡuàn bù zhěnɡ xià tánɡ lái 。

云 髻 半 偏 新 睡 觉 ,花 冠 不 整 下 堂 来 。

fēnɡ chuī xiān mèi piāo piāo wǔ ,yóu sì ní chánɡ yǔ yī wǔ 。

风 吹 仙 袂 飘 飘 舞 ,犹 似 霓 裳 羽 衣 舞 。

yù rónɡ jì mò lèi lán ɡān ,lí huā yì zhī chūn dài yǔ 。

玉 容 寂 寞 泪 阑 干 ,梨 花 一 枝 春 带 雨 。

hán qínɡ nínɡ dì xiè jūn wánɡ ,yì bié yīn rónɡ liǎnɡ miǎo mánɡ 。

含 情 凝 睇 谢 君 王 ,一 别 音 容 两 渺 茫 。

zhāo yánɡ diàn lǐ ēn ài jué ,pénɡ lái ɡōnɡ zhōnɡ rì yuè chánɡ 。

昭 阳 殿 里 恩 爱 绝 ,蓬 莱 宫 中 日 月 长 。

huí tóu xià wànɡ rén huán chù ,bú jiàn chánɡ ān jiàn chén wù 。

回 头 下 望 人 寰 处 ,不 见 长 安 见 尘 雾 。

wéi jiānɡ jiù wù biǎo shēn qínɡ ,diàn hé jīn chāi jì jiānɡ qù 。

惟 将 旧 物 表 深 情 ,钿 合 金 钗 寄 将 去 。

chāi liú yì ɡǔ hé yí shàn ,chāi bāi huánɡ jīn hé fēn diàn 。

钗 留 一 股 合 一 扇 ,钗 擘 黄 金 合 分 钿 。

dàn jiāo xīn sì jīn diàn jiān ,tiān shànɡ rén jiān huì xiānɡ jiàn 。

但 教 心 似 金 钿 坚 ,天 上 人 间 会 相 见 。

lín bié yīn qín zhònɡ jì cí ,cí zhōnɡ yǒu shì liǎnɡ xīn zhī 。

临 别 殷 勤 重 寄 词 ,词 中 有 誓 两 心 知 。

qí yuè qí rì chánɡ shēnɡ diàn ,yè bàn wú rén sī yǔ shí 。

七 月 七 日 长 生 殿 ,夜 半 无 人 私 语 时 。

zài tiān yuàn zuò bǐ yì niǎo ,zài dì yuàn wéi lián lǐ zhī 。

在 天 愿 作 比 翼 鸟 ,在 地 愿 为 连 理 枝 。

tiān chánɡ dì jiǔ yǒu shí jìn ,cǐ hèn mián mián wú jué qī 。

天 长 地 久 有 时 尽 ,此 恨 绵 绵 无 绝 期 。

评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推荐第8篇:李白《将进酒》原文带拼音

qiāng jìn jiǔ li bai 将 进 酒 李白

jūn bú jiàn huáng hé zhī shuǐ tiān shàng lái, bēn líu dào haǐ bú fù huí

君 不 见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奔 流 到 海 不 复 回。

jūn bú jiàn gāo táng míng jìng bēi bái fà , zhāo rú qīng sī mù chéng xuě

君 不 见 高 堂 明 镜 悲 白 发, 朝 如 青 丝 暮 成 雪。

rén shēng dé yì xū jìn huān , mò shǐ jīn zūn kōng duì yuè

人 生 得 意 须 尽 欢, 莫 使 金 樽 空 对 月。

tiān shēng wǒ cái bì yǒu yòng , qiān jīn sàn jìn huán fù lái 天 生 我 材 必 有 用, 千 金 散 尽 还 复 来。

pēng yáng zaǐ niú qǐe wéi lè , huì xū yì yǐn sān bǎi bēi 烹 羊 宰 牛 且 为 乐,会 须 一 饮 三 百 杯。

cén fū zǐ , dān qīu shēng , qiāng jìn jǐu , bēi mò tíng 岑 夫 子,丹 丘 生, 将 进 酒, 杯 莫 停。

yǔ jūn gē yì qǔ , qǐng jūn wèi wǒ qīng ěr tīng 与 君 歌 一 曲, 请 君 为 我 倾 耳 听。

zhōng gǔ zhuàn yù bù zú guì , dàn yuàn cháng zuì bú fù xǐng 钟 鼓 馔 玉 不 足 贵, 但 愿 长 醉 不 复 醒。

gǔ lái shèng xián jiē jì mò , wéi yǒu yǐn zhě liú qí míng 古 来 圣 贤 皆 寂 寞, 惟 有 饮 者 留 其 名。

chén wáng xī shī yàn píng lè , dǒu jǐu shī qiān zì huān xùe 陈 王 昔 时 宴平乐,斗 酒 十 千 恣 欢 谑。

zhǔ rén hé wèi yán shǎo qián , jìng xū gū qǔ duì jūn zhuó

主 人 何 为 言 少 钱, 径 须 沽 取 对 君 酌。

wǔ huā mǎ , qiān jīn qíu 五 花 马, 千 金 裘,

hū ér jiāng chū huàn měi jiǔ , yǔ ěr tóng xiāo wàn gǔ chóu 呼 儿 将 出 换 美 酒,与 尔 同 销 万 古 愁。

推荐第9篇: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古诗,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原文的翻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以供大家阅读。

《观沧海》原文:

guān cāng hǎi

观 沧海

cáo cāo

曹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东 临 碣 石 ,以 观

沧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水 何 澹 澹, 山 岛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树 木 丛 生,百 草

丰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萧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日 月 之

行,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 汉 灿 烂,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

《观沧海》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看了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的人还看:

1.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2.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第10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作者又名:,字:,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诗有《》、《》答案: 潜 元亮 东晋 《五柳先生传》《 饮酒》《归园田居》

二重点字词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具答之()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1、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四、一词多义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仅有“敌船”为炎所焚() 《观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3、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三峡》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

5、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6、向:便扶向路()向吾不为斯矣()《捕蛇者说》

7、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

闻之,欣然规往()

答案:

1、作为;对、向;被;是;雕刻

2、离开;房屋

3、类;连接;同“嘱”,嘱咐

4、寻找;不久;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

5、标记;做标记

6、从前的、旧的;假如

7、的,助词;代词,眼前的景象;代词,指村民们;代词,这件事

五、古今异义词

1、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5、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6、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7、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从过去到现在

六、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异

七、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译为:

答案:“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八、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并 咸具 皆

九、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等于“(渔人)便舍船,从口入”。译为:(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2)、“初极狭,才通人” 等于“(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译为:小口开始很狭小,仅容一个人通过。

3、)“其中往来种作”等于“其中(人们)往来种作”。译为: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等于“(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为: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5)、“具答之” 等于“(渔人)具答之”。 译为:(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等于“(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等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译为: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十、理解性默写

(1)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十

一、内容及写法理解

1、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2、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表 达 了 作 者 对 和平( 没 有 战 乱 ) 的 向 往 , 对平等 和 谐 自 足 的 幸 福 生活的 追求 。 意 合 即 可 。 〔 “ 和平”与“平等 和 谐 自 足 ” 两 点 每 点 各 2 分 )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什么?(2 分 ) 热 情 好 客 ; 他 们 害 怕 世 人 来 破 坏 他 们 与 世 隔 绝 的 和平安 宁 的 生 活 ( 意 合 即可 〕

7、思考、(1)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3分)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

(3)和睦相处。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3.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2分)

答:(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渔人:①这句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②桃源人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桃源人:①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②因渔人来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

14.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2分)南5f{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16.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第11篇: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

注释

①:为业:作为职业。为:作为。② 缘:沿,顺着。③ 行:前行,这里指划行。④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⑤ 忽逢:忽然遇到。⑥夹岸:夹着两岸生长。⑦ 杂:别的,其它的。⑧芳:指小花。⑨ 甚:很,非常。⑩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⑪欲:想要。⑫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⑬得:看到。⑭舍:丢下。⑮初:开始。⑯舍:房屋。⑰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⑱种作:耕田劳作。⑲ 着:穿着。⑳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21.并:都。2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3.乃(乃大惊的乃):就。24.从来:从„„地方来。25.具:详细、详尽。2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27.咸:副词,都,全 28.问讯:探问消息。29.妻子:妻子和儿女。30.语:向„„人说,告诉。

31.间隔:隔离不通音讯。32.延至:邀请到。延,邀请。33.具言:详细地说。34.停:住。 35.辞去:辞别离开。36.不足:不必,不值得。37.道:说。38.既:已经;„„之后。 39.得:找到。40.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作标记。41.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42.即:立即。 43.遣:派遣。44.复:又,再。45.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46.高尚:品德高尚。 47.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课后习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香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虽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

2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

3 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植物。

4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5 。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6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7 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

8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

第12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探讨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 ) 2.渔人甚异之( ) 3.欲穷其林( ) 4.林尽水源( ) 5..仿佛若有光( ) 6.豁然开朗( ) 7.屋舍俨然( )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9.悉如外人( ) 10..黄发垂髫( )( ) 11.并怡然自乐( )( ) 12.咸来问讯( ) 13.不复出焉( ) 14.不足为外人道也( )

15.延至其家( ) 16.诣太守( )17.欣然规往( )

18.未果( ) 19.后遂无问津者( ) 20.及郡下( )

二、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1.( )具答之。

2.(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4.林尽( )水源。

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今义: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 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便要还家

鸡犬相闻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无论魏晋

落英缤纷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问今是何世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今义:食物味道好)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今义:不充足,不满)

1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今义:这样)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

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E: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F: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G: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 7.第3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

、8.写出“悉如外人”中的“悉”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咸、并、皆)。 9.你认为像桃花源这样的“绝境”真的有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B:社会环境:(和平、安定)

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2 11.第2段的中心意思是( ) A:写渔人意外来到桃花源。 B:写桃花源中人与外人并无差异。 C: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2.根据第2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世外桃源 ) 13.用“~~”在第2段中标出最能表达作者社会理想的句子。

14.根据第

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15.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

16.谈谈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1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18.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 1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21.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B: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

2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23、从桃花源的景和人两个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24、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3

25、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26、本文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如何看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5、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6、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8、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10、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1、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4 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12、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3、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5、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7、“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18、(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9、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2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21、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22、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3、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第13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课文分析

1、渔人怎么发现和进入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4.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0、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二)感受桃花源幸福,乐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奇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总结: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问题探究:

四、深入研讨课文

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3、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附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造:往,到。吝情:隐瞒真情。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9.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

桃花园诗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第14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 )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的 4.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5.复前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11.土地平旷

开阔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悉如外人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细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讯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家

请,邀请

28.辞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 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 。 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

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 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第15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晋太元1中,武陵人2捕鱼为业3。缘4溪行5,忘路之远近6。忽逢7桃花林,夹岸8数百步,中无杂9树,芳草鲜美10,落英11缤纷12。渔人甚异之13。复14前15行,欲16穷17其林。

林尽水源18,便19得20一山,山有小口,仿佛21若22有光。便舍23船,从口入。初24极狭,才通人25。复行26数十步,豁然开朗27。土地平28旷29,屋舍30俨然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阡陌34交通,鸡犬相闻35。其中往来种作36,男女衣着37,悉38如外人39。黄发垂髫40,并41怡然42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43,问所从来44,具45答之46。便要47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48来问讯49。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不复56出焉57,遂58与外人间隔59。问今是何世60,乃61不知有汉,无论62魏晋。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皆叹惋66。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69。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

既73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4,处处志之75。及郡下76,诣77太守,说如此7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79,遂80迷,不复得81路。

南阳刘子骥,高82尚士83也84,闻之,欣然85规86往。未果87,寻88病终89,后遂无问津90者。 [1-2] 白话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4]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归去来兮辞(并序)1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2。幼稚盈室3,缾无储粟4,生生所资5,未见其术6。亲故多劝余为长吏7,脱然有怀8,求之靡途9。会有四方之事10,诸侯以惠爱为德11,家叔以余贫苦12,遂见用于小邑13。于时**未静14,心惮远役15,彭泽去家百里16,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7。何则18?质性自然19,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20,违己交病。尝从人事21,皆口腹自役22。于是怅然慷慨23,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4,当敛裳宵逝2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6,情在骏奔27,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8,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29,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30。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31?既自以心为形役32,奚惆怅而独悲33?悟已往之不谏34,知来者之可追35。实迷途其未远36,觉今是而昨非37。舟遥遥以轻飏38,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39,恨晨光之熹微40。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41。僮仆欢迎,稚子候门4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43。携幼入室,有酒盈樽44。引壶觞以自酌45,眄庭柯以怡颜46。倚南窗以寄傲47,审容膝之易安48。园日涉以成趣49,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50,时矫首而遐观51。云无心以出岫52,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53,抚孤松而盘桓54。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5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56?悦亲戚之情话57,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58,将有事于西畴59。或命巾车60,或棹孤舟61。既窈窕以寻壑62,亦崎岖而经丘63。木欣欣以向荣64,泉涓涓而始流6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66。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70。怀良辰以孤往71,或植杖而耘耔72。登东皋以舒啸73,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74,乐夫天命复奚疑75! [1]

白话译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67

68

69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4]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凭母亲替人洗衣做封面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佩托夫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佩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 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敌人因疏忽把他错放了,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柯察金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2]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 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娅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娅和自己不是—个阶级,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却被她回绝了,两个人的感情不得不产生分裂,从此保尔便离开了冬妮娅。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 [2]

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可是保尔以“牛虻“精神抵制自己对丽达产生的感情,后来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最后下定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 [2]

在海滨疗养时,他偶然认识了女民工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 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6个月后,写成的手稿在朋友寄回来时丢失了,保尔一度灰心丧气。后来,他振作了起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

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生活的铁环已被彻底粉碎,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朱赫来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他身体宽大而结实,平时不苟言笑,言语简单明了,但生动易懂。他喜欢聪明的孩子,善于循循善诱,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言语表达出来,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无私,愿意将自己的本领教给他人,不会想到做任何的保留,同时善于结交他人,关心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富有魅力,遇事沉着,有主见,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组织能力强,善解人意,对朋友能够雪中送炭,给予实际的帮助。他对自己所走的道路十分了解,对敌人有火一般的愤怒与憎恨,不屈不挠坚决地和剥削者做顽强的斗争。朱赫来整个人就像一棵多年的结实的橡树有力而坚定。 [1]

第16篇: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哺育(pǔ) 雏形 苦心孤诣(yì) 迫不急待 .. B.馈赠(kuì) 侧隐 叱咤风云(chà) 闲情逸致 .. C.污秽(huì) 诀别 鲜为人知(xiǎn) 无动于衷 .. D.嫉妒(jì) 收敛 吹毛求疵(cī) 苍海桑田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书为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沉静。 .. B.如果说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那么宁静的山村则是静谧的美。 .. C.中博会开幕之际,杜甫江阁燃放的焰火五彩斑斓,将星城的夜空点缀得分外美丽。 .... D.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依依不舍,期待着能在新的校园再次相逢,共享天伦之乐。 ....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民风淳朴的都市桃花源。(俨然:形容庄严。) .. B.“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总理的话语像和煦的春风温暖了人们的心。(和煦:温暖。) .. C.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D.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内部改革,增强造血功能。(造血:比喻部门、组织、单位等从内部挖掘潜..力,增强自身的实力。) 4.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天气慢慢炎热起来了,同学们切忌不要下河游泳。

B.从学雷锋活动中,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实质。

C.长沙市正在修建地铁,地铁开通之后,将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废弃手机数量将比2007年增长大约7倍左右。

二、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各题。(共8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套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度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5.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7.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阅读下面这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1 0分)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虹 莲 有删改)

8.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9.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0.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有些嫌恶→无可奈何→猛然打动→□→□

11.文章的标题“种春风一有什么深刻含义?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志之: (5)甚异之: (6)咸来问讯: 2.翻译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l2.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然而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这样的理想的地方无处可寻是不存在的,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C(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chì zhà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的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迫:急迫。待:等待。及:到。急得不能再等待了,形容心情急切。)2.D(伦:人与人的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3.A.4.c.5.B.6.D.7.D(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画图表等) 22.(2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意思相近即可) 23.(3分)①外表的寒酸与心灵的美好形成对比(或用外表的寒酸衬托心灵的美好)②欲扬先抑(意思相近即可) 24.(2分)隐隐不安(震惊) 别样温暖 (意思相近即可) 25.(3分)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意思相近即可)

第17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有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

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不再那么迷惘。

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

深深懂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也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生命的旅途中,有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有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 其实,不是不深情,是曾经情太深;不是不懂爱,是爱过知酒浓。也许,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

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山一程,水一程,红尘、沧桑、流年、清欢,一个人的夜晚,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

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云淡风轻。

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眺叫含泪微笑,有一种追求叫浅行静思,有一种美丽叫淡到极致。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看破、放下,让自己的心身回归自由、自在!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寂静的歇息处!

第18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 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小脑袋挺机灵。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还有他们穿的衣服,也暗示了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桃源人与外界隔绝600年了,还和东晋人穿的一样,既然不通音信,怎么会一样?这也说明是个神奇的地方。

师:你的回答更令老师惊讶,你的解释说得通,而且很符合这个故事的神秘性,谢谢你!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另一个现实就是黑暗的门阀士族制度。(出示资料,并读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为评介的唯一标准,出身名门叫士族,出身寒门叫庶族,士族地位显贵,庶族得不到重视。

生:老师,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吗?(学生一脸愤慨)

师:还没有。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成熟于宋朝,东晋时期还没有形成。在那个制度下,出身成了评判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出身名门,就算是个是庸才,也会得高官厚禄,,如果出生在寒门,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得到重用和发展。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作者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现实,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当时的严酷的苛政,另一种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来表现,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过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陶渊明采用的是——

生:虚构,幻想。 师: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视,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生:能开放,后来又经过西汉,很强盛呢,他们隔几年就应该出来看看。(大笑)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不喜欢长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们的人口质量也不会好高。 师:怎么说呢?

生:人少闭塞,发展慢,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因此优秀的人不会太多。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第19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

辛集市田家庄中学 九年级 潘哲

一 说教材分析:

1陶渊明是我们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位老朋友,共有他的四篇作品。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渐的了解这位东晋著名的诗人,在学习《桃花源记.》之前,我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性格特点、人生志趣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桃花源记》,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之所以是一篇经典的文章,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优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更重要的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历代老百姓心中的美丽的梦,所以这篇文章才会流传千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到了,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除了基础的知识传授外,我会把重点放在通过古今对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上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上。 2.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这样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

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

4.、整合评读——古今链接: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积极地人生态度。。

具体做法:世外桃源没有战争,我们的国家社会安定。世外桃源风景优美,我们现在的家乡也很美,例如新农村建设,润泽胡公园。世外桃源老人孩子生活幸福,我们现在老人有医疗保障,学生有贫困生补助。我们就生活在里世外桃源,这曾经是陶渊明美丽的梦,这是无数革命烈士追求的梦,我们应该感到幸福,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更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把它建设得更美丽,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 5 课后作业 《写给陶渊明的一封信》。

四、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

第20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练习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拼音版原文
《桃花源记拼音版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