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分数的再认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09:03:4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分数再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导入

师:咱们以前学习过分数,谁来说几个你知道的分数 ?生:½,¼等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1/2,1/2表示什么啊?谁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生:把一个长方形、西瓜、正方形等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1/2。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以前咱们分的只是一个物体,今天咱们来分多个物体,再次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苹果 师:有几个生:有四个,

师:你能得到它的1/4么?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圈把这4个苹果圈起来,表示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一起读一遍

师:在练习纸上先用虚线分一分,再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出这些苹果的1/4

汇报生上来展示: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生: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谁做对了,举手,做错的同学说说你错在哪了?

小结:我们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些苹果的1/4 师: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生:平均分成了4分。师:1呢?生:其中的1份。如果取2份呢?用哪个分数表示?三份呢?4份呢?生:就是1,代表一个整体

2、改变苹果的个数,再次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刚才我们分的是4个苹果,现在苹果的数量改变了,我这有8个苹果,你能得到它的1/4么?

师:我们把这8个苹果也用一个圈把它圈起来。表示把这8个苹果看作?生:一个整体在练习纸上试着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8个苹果的1/4

师:谁来到前边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生1 :我们把这8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 4份中的1份就是这些苹果的1/4

3、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师:刚才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用1/4表示,现在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还是用1/4表示,那我就有点不明白了,这1个苹果和2个苹果怎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生:个数不同师:什么个数不同生:苹果的总个数不同。师:苹果的总个数不同就是什么不同?生:整体不同。但都是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这些苹果的1/4

师:如果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16个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00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不知道多少个一大堆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你有什么发现?生:不管有多少个苹果只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板书: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件)下边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 我这有一些小棒,你们猜猜一共有几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1份是1根,6份就是6根,三次都是六分之一但数量不同。

4、改变学生的人数,深入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师:想一想,如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生:1/2

师:那我又点不明白了,同样是4个苹果,为什么上面的每份用1/4表示,下面每份用1/2表示呢?

小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

巩固练习(课件)

1、填一填,说一说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3、在每个图里图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生展示 师:为什么分的不一样,却都是这些图形的1/2

4、教师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笔

师:“这里有两盒笔芯,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拿出这两盒笔芯的1/3.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生:“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3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3

师: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讲台前的两位学生打开铅笔盒,认真地数着,其中一位学生举着3支铅笔,另一位学生举着4支铅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不一样。”“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

师:谁拿得是正确的?

生: “会不会有人数错了。”一位学生一副疑惑的样子。

师:“数错了?这也有可能,你能上来帮助数一数吗?”这位学生上来把两盒铅笔数了一下,判断两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师:“看来,没有数错。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3,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生汇报: “我们认为两盒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他们两盒铅笔的数量是不同的,我猜一盒是9支,另外一盒是12支。”

师“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认为是总支数不一样,大家都同意么?

师:请台上的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3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谢谢你们两个,大家说的都很好

师:这里我们把总支数看成一个什么?生:整体 师:那整体不同,它的1/3就?生:不同 (板书)

5、(课件)师出示一幅图文型的情境图师:观察这幅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两个小孩各拿一本书并有对话,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1/2,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1/2。图中的问题是: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师:“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一本书厚,另外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它们的1/2也不一样多。”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这个情境中,‘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多’这个信息是通过图的形式告诉我们的,你很善于从图中找出这样的数学信息。”

6一个图形的1/4是 一个长方形,请你画出它原来的样子.

师:为什么这么多种画法都可以呢?

师:同学们的作品非常精彩精彩,能从其中看出你们的智慧,现在增加点难度。还是这个长方形,如果它表示的是一个图形的2/5,你能画出它原来的样子么? 生展示,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先把2/5分成1/5,再画出五个这样的形状就行了。

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平均分 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整体不同它的1/3就不同

教学流程

1、平均分4个苹果 板书 一个整体

2、平均分8个苹果,16个,20个,100个,不知道多少个一大堆 板书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3、猜一猜

4、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板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5、练习到第3题涂颜色

6、猜笔芯

7、猜图书

8、画图形

推荐第2篇:分数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由分饼的过程引出假分数和带分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他遇到了一些与分数有关系的难题。

猪八戒去化缘,第一天化到了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师:猪八戒贪吃,把4份全吃了,他吃了几分之几张饼呢?

第二天化了3张饼,师徒4人平均分,每人应分多少张饼?

(板书)师:第三天,化得了5张饼,要平均分4份,每人应分得多少张饼?

(二)动手操作,创设新知

1、活动平均分5张饼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在确定自己分的策略可行的同时,寻找其他方法,使学生掌握多种分的策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分的策略不是主要的,而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种策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让生小组4人扮演唐僧师徒四人,然后用5张圆片代替3张饼,动手剪一剪,分一分(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经历“假分数”、“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让学生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介绍分饼的方法。

第一种情况:小组演示每人先分一张,剩下的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 ,每人分到1张饼和 张饼,把它们合在一起。 板书: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第二种情况:把1个圆片分成4份,5个圆片分成20份,每个人分5个 张饼。写成 ,然后把5个 张饼拼在一起就是1张和 张饼。

有的同学说还可以把5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每个都分成4份,每人拿5个 其实就是第二种情况.这两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帮助了猪八戒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再填上几个分数如 ,我们四人分为一组观察讨论它们的特点,并对这几个分数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察让学生总结特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分子比分母小的有 (1)(板书)

分子比分母大的有 (2)

(板书) 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 (3)

(板书)

第(1)组是真分数, 第(2)、(3)组是假分数。下面我们再分组讨论一下这几组分数与1的关系。

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设计意图:通过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生通过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举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例子。

黑板上还有一种分数 我们观察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生:两部分 由哪两部分组成?生:整数和分数组成。 分数部分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生:真分数。 (教师讲写法,学生练习。) 那么 是不是带分数?

带分数的整数部分能不能为0呢? 不能如果为0就是真分数了。

回答问题并说举3个带分数。小结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

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做一个猜谜游戏:考试作弊;考试不作弊 {各打一数学名词} 假分数、真分数

我们对待学习应一丝不苟,不能弄虚作假。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些分数,看看掌握的怎样?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三)(出示幻灯片)巩固练习:

1.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

)个,最大是(

分母是6的假分数有(

)个,最小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圈里。 真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3.涂一涂,画一画。有重点进行指导。(设计意图,练习结合情境展开,生动有趣,有挑战性。第

1、3题都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又促进了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重点的把握。还有力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小于1

分子等于分母

等于1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

大于1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

带分数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

体现在三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刚开始利用学生喜欢的猪八戒解决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猪八戒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探究新知的愿望,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中。

第二,在操作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智慧往往从他们的手指间流露出来。对于较抽象的知识,安排形象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新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动手操作。例如,让学生动手来剪一剪,分一分,并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而且找出了“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这样教学,由于整个知识是学生自己借助于形象操作活动探究出来的所以大家易记易理解。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活动前我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在这一环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了多种分的策略。另外我在两个活动中我都安排小组合作动手剪、分、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荐第3篇: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与

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22支铅笔、18块糖果、分数条、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2个完全一样的基本图形(涂上色的)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熟悉整体

师: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中间有一条横线隔着„„

师:对!这就是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课前大家已经复习过以前的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来再认识一下分数。

二、组织活动,体验新知

1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

8、

8、6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1/2?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咦?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真的哦,我的要求没变,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对三人)你们是不是拿错了,请这四个同学交叉检查一下。

师:真是奇怪,他们都拿对了,可我的要求也确实没变呀,怎么回事呀?你们能猜猜吗? 学生交流。

师:大家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那你能估一估每一盒中各有几支铅笔吗?

师:想知道你们猜对没有吗?好,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师:哦~~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想说什么?(板书: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师:为什么生1和生2取出的都是4支呢? 板书: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相同)。你也试着验证一 2

下吧!

请同学们将自己笔袋里的笔拿出二分之一,同桌比较一下看一样多吗?为什么会这样?

三、创设情景、深化认知

1、师:淘气和小明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课件)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师: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吧!

2.师: 我有两盒糖果,一盒有10块糖,另一盒有8块糖,准备将其中的二分之一作为奖品分给同学,你会拿哪一份呢?为什么? 3.画一画

出示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小正方形,请画出这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后,学生自已画,并展示作品 (3)课本35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填写,展示,选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师:能吃完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的同学请站起来?你们确定吗?不要吹牛哦! 师课件展示申请吉尼斯的月饼

师:你能吃完这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吗?惊呆了吧,那你们想想应该怎样说才不会让人钻你说话的空子呢?

(5)分析帮助汶川地震中受灾地区的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3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有这么多的收获,看来学好数学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 1” ,而是对整体“ 1” 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 1” 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 1” 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 1” 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 1” 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 1” 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 1” 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 1”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推荐第4篇: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3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2个完全一样的基本图形(涂上色的)

一、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熟悉整体

师:数学数学,就要研究数.在一单元我们就接触了很多的数,有因数、倍数、奇数、偶数等

等,今天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的数呀,对同学们来说也不陌生。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中间有一条横线隔着„„

师:对!这就是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先要考考大家对分数的掌握情况。请看屏幕。

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请学生说明理由,并抓住前三幅图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后一幅图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师:看来大家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嘛,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进行平均分,

而且还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一起探究1 1.呈现两组图形,一组为真分数的,一组为假分数的,让学生分别用分数去表示每组图形。 2.比较两组分数,说出每组分数的特点。 3.揭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真分数与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5.学生举几个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例子。

.揭示带分数定义,强调整数必须0除外,分数必须是真分数,并且点出带分数的读法。 6.出示两组图形,用分数表示

推荐第5篇: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2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打一个分数,猜猜看。(播放课件)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短片。(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

师:早在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播放课件)

三、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说一说

师:四分之三,它表示的是什么呢,举例说一说。看书63页自学完成,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活动二:拿铅笔

1、拿铅笔:

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想一想应该怎么拿?

师: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 师: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 ……

……

2、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师: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师:大家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师: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5、小结:

师: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活动三:说一说

师: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播放课件)

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师:这里是指谁的1/3?

师:你的意思是说书的厚度不确定,虽然都是1/3,也没办法判断谁看的多,是吗?(播放课件)

师: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

生:我认为小明看的多,因为他的书厚,也就是总页数多,它的1/3就多。

(四)活动四:画一画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再考考你们。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 师:恩,的确如此。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选一选:

师:第一题根据一根圆木的1/3,你能判断这根圆木有多长吗?(出示课件)

师:表述的很完整,请坐,来看第二题:第二题根据一个圆的1/4,这个圆的3/4是多大呢?(出示课件)

2、想一想:播放课件

师: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1/4,你觉得她能做得到吗?

3、辩一辩:播放课件

师: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师:总钱数不知道,也就是整体大小不知道,他们捐了多少就无法比较大小。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1组 10 1/2 5枝

2组 8 1/2 4枝

3组 6 1/2 3枝

4组 4 1/2 2枝

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水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推荐第6篇:Z分数再认识

解决问题练习题

1、科学家研究表明,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每周可吸收6.3t的二氧化碳。森林公园有50000平方米的森林,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2、在一次智力测试中,小明共做了20道判断题,他每答对一题得5分,每答错一题倒扣2.5分,已知小明得了85分,他答错了几道题?

3、一个直角梯形,若将它的下底缩短2厘米,面积将减少6平方厘米,而且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4、小明喝了一瓶果汁的1/3,弟弟喝了剩下果汁的1/2,他们喝了一样多吗?为什么?

5、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是28,如果分子减去2,这个分数就等于1。原分数是多少?

6、有分母是10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各一个,它们之间的大小依次相差1/10,这三个分数分别是多少?

7、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11,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31。这个带分数是多少?

8、80g盐水中含13g盐,盐是盐水的几分之几?盐是水的几分之几?

8、一个假分数的分子是55,把它化成带分数后,整数部分、分子、分母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求这个数。

10、小英家养了7只鸭子和15只鸡,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推荐第7篇:分数再认识说课稿

《 分数再认识》说课稿

平泉县小寺沟中心小学 刘敏 【说教材】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既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又是对原来分数理解的一次补充。通过这节课学习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的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也为下节课学习带分数打下基础。教材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直观材料都具有数形结合的特点。

【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又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概念的建立总结很重要。 【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正确读写并区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新旧知识融合,自主探究真分数假分数。

(1)利用课件出示两组图形,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分数表示的意义。重点是第二组分数的意义。

(2)仍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分数,通过分子、分母的大小关系概括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在引导学生和1比较他们的关系。 (3)让后学生自己举真分数假分数的例子

2、小组合作操作建立带分数的概念

(1)出示分苹果一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纸片代替苹果,亲自分一分。(2)展示不同的分法,两种不同的形式5/

4、1又1/4,从1和1/4合起来引出带分数

(3)举出带分数的例子,进一步完善带分数的概念,同事让学生思考带分数整数部分可以是0的为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本环节主要以书中练习为主,由易到难分层练习,再试一试练习中1又3/4和7/4两种不同形式,加深对带分数和假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一练二题在教师原题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经过这些训练,学生对三个概念的理解提升,获得方法形成技能。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真分数:分子1

推荐第8篇:1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列表法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在操作中发现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这里主要是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借助动手操作,列表整理,将知识深化加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 丰富有趣的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采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创设如“拿铅笔”“画图形”等活动,在学生发现问题后,积极思考,通过思考、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体会到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两盒数量不等的铅笔(数量都为偶数) 学生准备 两盒数量不等的铅笔(数量都为偶数)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 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课件展示结果) 师: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 生: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举例说明的意义。 (1)独立想一想,并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总结:(课件出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使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即分数意义中的整体,可以是单个图形,也可以是多个图形,还可以是多组图形这三种情况,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当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的量也不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

(1)理解题意。 师:读“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已知条件,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 (2)画出原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展示画法: 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

(3)师生共同总结。 三种画法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由8个□组成的。根据部分量求出整体的数量,表示部分量的分数的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2.拿铅笔游戏。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游戏。看,我这儿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8支,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学生按要求拿铅笔) 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 生:拿出的铅笔数不同。 观察结果,质疑:都是拿出每盒铅笔的,为什么两个人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由拿出铅笔的数量不一样,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自主探究。整体“1”分别由数量不同的多个物体组成时,同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数量。 独立思考: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数量不一样?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3)质疑原因,展示答案。 答案一:用乘法计算。第一个同学拿出2支铅笔,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2×2=4(支);第二个同学拿出4支铅笔,所以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2=8(支)。 答案二:实际操作,摆铅笔。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2支铅笔,所以就摆出4支铅笔;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4支铅笔,所以就摆出8支铅笔。(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演示) 答案三:用除法计算。4÷2=2(支),8÷2=4(支),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支,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8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师生共同总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支数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发现”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就不同。同时,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学生活动。活动1:拿铅笔活动。 小组同学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出示课堂活动卡)

活动2:比较铅笔数量的多少。 比较A盒铅笔的的数量和B盒铅笔的的数量哪个多。 不给出A、B两盒的铅笔数量,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由于<,因此,会有同学认为A盒铅笔的的数量小于B盒铅笔的的数量,而有些同学则会想到A、B两盒铅笔的数量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同分数对应的数量不易比较,需要在整体“1”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

⊙巩固练习1.判断。(出示课件) (1)如果小明吃了一块蛋糕的,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那么妈妈吃的比小明多。(

) (2)一堆钢珠的一定比它的少。(

) (3)商店里有两堆铅笔,第一堆的一定等于第二堆的。(

) (4)商店里有两堆橡皮,第一堆的一定小于第二堆的。(

) 2.完成教材64页“练一练”

1、

2、3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教材64页“练一练”

4、5题。2.把20块共重2 kg的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1)每人分得几块? (2)每人分得多少千克的巧克力? (3)每人分得全部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整体不同 同一分数 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铅笔

||||

|| 铅笔

||||||||

||||

推荐第9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设计思想: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第一节课,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节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 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认识吗?(出示分数二分之一) 提问:看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二分之一说一句话。

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都是我们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 ①全班交流。

②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质疑: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有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抛弃以往切入课题的浮华,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轻松的谈话,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彩笔

1、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从彩笔盒中拿出彩笔总数的1/2。

2、汇报、展示:小组汇报所分铅笔总数、拿出的支数及拿法。

3、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会不会数错了。

4、学生验证。经过验证是对的。

5、各组都是拿全部彩笔的1/2,拿出的彩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附近同学交流。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同学们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生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

3、质疑: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彩笔、看书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活动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被两张纸遮住了,只露出了这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来。

[设计意图:开展“拿彩笔”的活动,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彩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彩笔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一样。“拿彩笔“是直观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学生对分数的朦胧经验抽象成理论知识;”画一画“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个活动,由直观到抽象,遵循学生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三、反馈提升

1、分数小游戏

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467人)、全校总人数(2863人)的几分之几。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发散: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估一估

出示题目:一个整体的2/3是(8个圆),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哪个图形? 请学生先估计,然后再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

3、辩一辩

导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定这样一个节日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现在窗明几净、桌凳整洁的教室里读书,你们真幸福。而在我国西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读书有何等困难。请看屏幕。 课件播放“西部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图片”。 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提升设计了“分数小游戏、估一估、辩一辩”三个环节,力求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利用新颖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提高的目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和大家分享。请你选择:(1)我感触最深的是……(2)我学会了……(3)我发现……中任选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

五、拓展延伸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你知道吗? 课件播放录音。

课后,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形式去了解分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全课,重温本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孩子们利用网络资源继续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也符合新课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相同的1/2,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整体“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数量的不同。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拿彩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分彩笔”、“猜本数”、“分数小游戏”、“估一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世界读书日”引入,观看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进而引出捐款。课尾,又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节课由“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反馈提升→回顾反思→拓展延伸”五部分组成,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宽松和谐,富有挑战力的情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推荐第10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从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等

四、教学计划

(一)了解起点,激疑导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看着课题,你觉得哪个字很特别呢?为什么要加个“再”?我们以前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

(1/

2、1/

3、3/

4、2/

5、4/7 „„ )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出示大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

出示小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质疑: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即将对分数进行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1.活动一:拿铅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分别拿出它们各自的1/2吗?老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这盒中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呢?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两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铅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支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2.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 3.活动三: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四分之一,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

(2)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3)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质疑:这些图形的形状明明不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四分之一却是一样的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

3.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4.(机动)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再认识呢?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部分 4

2 6 3 4 2 2 1

第11篇:分数的再认识(材料)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具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熟悉整体

1、故事引入:

师:大家怎么这么严肃?希望我们过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教师边讲。边演示动画,见课件)

有一天,师徒四人都觉得饿了,唐僧就让三个徒弟分别去摘些果子来充饥。这师兄弟三人毫不怠慢,立刻驾云而去。不一会儿就都回来了。唐僧特别高兴,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全部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啦!结果孙悟空拿出了4个桃子,沙和尚拿出了4个鸭梨,猪八戒拿出了3个苹果。唐僧不高兴了,认为猪八戒准又多吃多占偷偷留了一部分自己吃。猪八戒大喊冤枉,孙悟空和沙和尚也一起作证说这次真的是冤枉了猪八戒。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能帮助猪八戒解释清楚吗?相信上完今天的课你一定有所收获! 那现在开始上课!

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那今天我们一起再进一步认识一种数,以前我们就认识它,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中间有一条横线隔着……

师:很简单了大家都心急了,对,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并且完成35页的

1、2两道题,然后小组检查,你们的完成情况怎么样?全对的请举手。

师:好,看来大家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嘛,把一个图形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以前在表示分数的时候,我们总会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些物品看作一个整体。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感知关系

(一)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师:首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请听清比赛规则,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拿?先采访部分学生。 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然后迅速举起来。 小组汇报,汇报你们小组拿出了几枝铅笔? 板书: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大家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我认为每组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2组的和5组的是一样的。)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是不是这样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观察这一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5、小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三)活动二:说一说

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

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为什么?

生:不一样多,因为一本书厚,另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所以他们的1/3也就不一样。

师:那么哪本书的1/3页数多呢? 生:厚的那本。

师: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因为它本身的页数就多,而在同为1/3的条件下自然厚的那本书的1/3页数多了!

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谁能再说一说,看能不能比他说的更清晰准确。

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完善自己的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加清晰准确,老师真的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师: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明明喝了一瓶水的3/4 ,楠楠也喝了一瓶水的3/4。明明说:“我俩喝的一样多”。楠楠说:“我喝得比你多。” 它们谁说得对呢?

(四)活动三:画一画

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前行!老师这儿有一幅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1/4,那你能猜测出我这幅完整的图案吗?成功是一座山峰,双手闲着不动的人永远无法攀登!想成为成功的人那就赶紧行动吧,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想知道老师的图案是什么样的么?打开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4)师:你们的想法与众不同,看得出你们一定是一群肯动脑筋的孩子,那好我,我们来继续开动脑筋做选择吧:

一个长方形面积的4/5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4/5相等,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④不能比较

一个长方形面积比一个正方形面积大,这个长方形的4/5和这个正方形面积的4/5比较(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④不能比较

2、书上第5题;

3、现在你能替猪八戒解释了吗?

4、辩一辩:

师: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师:大家分析的很有道理!如果以后遇到需要你帮助的人或者事,你会怎么样做呢?

师:今天回去以后把35页的“你知道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分数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好不好?

5、你知道吗?

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

看来学好数学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错,老师有几句感言送给大家: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第12篇:五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案

小满镇王其闸小学

白克礼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第

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四、教具学具:课件、自制教具学具、苹果、刀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请学生说说课前查阅到的有关分数资料,学生发言、板书。

2、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来,每人拿出自己笔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师:在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 师:看来研究整体“1”,可以加深我们对分数的了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情景一:唐僧师徒四人分果子

师:之前,老师想先讲一个故事,一天,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的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啦!”(课件出示)

学生仔细观察并质疑,小组讨论

师:他们拿的都是全部果子的1/2,但拿出的个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学们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老师真的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 板书:

“1” (整体) “1/2”(部分)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1、情境一:分数片演示

2、实践活动:分苹果

通过出示两个情境,让学生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1、画一画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2、选一选

3、解决生活当中分数的应用问题(课件出示) 师: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但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使我们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五)引导发散,训练思维

1、捐零花钱。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的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军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军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计算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六)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请学生代表发言(出示课件并引导学生总结)。

生A:这节课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质疑,能清晰正确的口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加深了我们对分数的理解,认识到“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

生B:本节课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了分数的相对性,更好地体会“整体”与“部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C:我们知道了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1的大小,如果整体1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如果整体1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生D: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1”数量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1”数量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生E:我们知道了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1的大小,如果整体1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如果整体1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生F: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1”数量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1”数量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第13篇:分数的再认识反思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只有学习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学生才能比较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自己领悟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整个教学环节,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不断进步。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完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一课,我和学生们都非常有成就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着实让我开心和兴奋,学生们也为自已精彩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开始,我为大家创设了猪八戒化缘得到了3张饼,可如何把它平均分给师徒4人的情境。因为是学生熟悉又喜欢的西游记的人物,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又调动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当学生通过剪、画、拼等方法得到每人分得3个1/4,也就是3/4张饼后,我调整了情境,第二天猪八戒又化到了9张饼,他借助我们刚才发现的方法把饼平均分给了师徒四人,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此时学生又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当中去,有的发现能分到9/4个饼,有的说能分到2个整个的,还有1/4个。这时就有同学补充说是二又四分之一。于是我直接告诉学生像1/

4、1/2之类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像9/

4、5/

5、5/3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这时眼尖的同学马上发问:那么二又四分之一又是什么数?我解释道:它叫带分数。这时马上有同学有疑问了:老师,带分数不也是分数吗?怎么不是分为三类?看!同学的质疑意识有多强烈。我提示道:你看一下,假分数与带分数有什么关系吗?我指着刚才得到的9/4与二又四分之一让同学比较。这时有同学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带分数可以化为假分数,所以分数只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在我充分肯定同学的发现后,又有同学举手了:老师,我知道带分数是怎么化成假分数的?因为一个饼可以分为4个四分之一,2是两个饼可以分成8个四分之一,再加上一个四分之一就是9个四分之一了也就是9/4。其他同学听了有的表示肯定,有的还一脸茫然,正当我跟同学说这是我们下一节课会学习的内容,如果不懂把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没关系,下一节课会继续学习时,又有一同学举手补充到:老师,我发现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把那个整数与分母相乘再加分子就可以了,分母不变。因为同学已自主发现了带分数转为假分数的规律,我也不想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因此顺势出了几个带分数让学生化为假分数,没想到同学居然都做对了。这时又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要把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只要把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是吗?”我非常欣喜的问道:“为什么只要把分子除以分母了?”“因为比如9/4,9含有2个4就是两张完整的饼,还剩1/4个,也就是9÷4=2„„1因此就是二又四分之一。”看到学生有如此强的探究能力,我真的非常兴奋,也有意激起学生的挑战热情,说道:既然这样,我们来几个假分数大家用刚才发现的方法来试试看,验证一下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就跃跃欲试了。当学生完成后,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了以后,一个同学脱口而出:我们班的同学太棒了,连下节课的知识都解决了。我马上接口道:是啊,你们真太厉害了,让老师非常欣赏和佩服!全班同学都笑了,笑得那么开心,笑容是那么的灿烂„„开心之后,我们又继续回到本课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去发现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上完了这节课,我心情非常愉悦,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而高兴,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而自豪。同时也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我想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注重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疑惑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不是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

3、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问。

4、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5、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运用赏识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探索能与学生愉悦度过四十分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所以带分数的认识放在了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之后在进行教学,防止学生将带分数与真分数和假分数相混淆,误将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等同。反思本节课,主要有一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能够自然过渡,不显生硬,在学生复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基础的基础上,借助数轴,在数轴上描点的同时教学:发现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能够转化成整数,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转化。

2、适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假分数都能转化成整数呢?学生发现只有分子是分母倍数时,才能转化成整数,那么不是倍数关系时,是不是还有其他书写形式呢?

3数形结合,理解带分数的含义,分析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4、鼓励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时时刻刻处在学习的积极状态中。

5、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不仅仅是一题目形式出现,可以考察听写,既考察了学生对于带分数的认识,又考察了学生对于带分数的写法,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新知是在不断练习旧知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知识点。

本节课中不足之处:

1、时间的把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尽管调整了教学节奏,进入到小结阶段,但是时间还显仓促,回顾全课,主要是在开始复习阶段浪费了时间,在上课之前应该调动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进入课堂之前就能集中注意力,快速接受数学信息,作出回应,其他听课的学生也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

2、在语言表达上仍需要努力,课前备课不仅要细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更要仔细琢磨该如何表达,如何鼓励学生,怎样发现学生的优点,发现了这些优点和精妙之处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和表扬,让老师的表扬时时处处点醒每一个希望发言,善于思考的孩子。就是说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数学世界的奇妙之处和感动地方,让学生因为数学课的学习而感到快乐和充实。

第14篇:分数再认识 教学反思

《分数再认识》的教学反思

姚大鹏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总结,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流程。

2.对于每一部分每一阶段的强调总结不够,缺少知识的提炼和升华。

3.对于每一部分每一阶段的过渡不够自然,衔接的不够顺畅。

4、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回答完选择题后,应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其他同学好好听一下,评一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第15篇:《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然后叫三个学生到讲台前拿铅笔。从拿出的铅笔数结果,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三人拿出来的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然后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接下来是利用对分数的新认识,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笑笑一次能吃完一块蛋糕的1/4吗?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16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孩子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

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他是否进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体会到了。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铅笔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几乎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枝数不同,它们的1/2当然不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第17篇:分数的再认识打磨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打磨教案

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刘丽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解释结果。

二、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水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猜谜语游戏吗?请注意听: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谜底各打一个数

生:1/2 ,7/8 ,1/100 师:这些都是什么数? 生:分数(板书:分数)

师:对于分数你认识了多少呢? (板书:认识) 2.提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再),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分数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复习旧知,为新知铺垫: 看图写分数:

选择其中表示1/2 的图进行讨论。

师: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生: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彩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彩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师:这里有三盒彩笔,你能从每一盒彩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彩笔的1/2,拿出的彩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生:彩笔的总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彩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一样。板书:

师:如果这盒彩笔有20支,它的1/2是多少支?如果这盒彩笔有100支呢?你又有什么发现?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结:同样是取出1/2,总支数越多,具体的数量也就越多。 活动二: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你会判断吗?

1.这两种包装的糖果,如果给你它的1/2,你选择哪一种呢?(课件出示两种重量不同的糖果)

2.如果让你一口气喝掉它的1/3,你会选择哪一瓶?(课件出示两瓶大小不同的可乐)

生:我选小瓶的,因为大瓶的1/3太多了,我不能一口气喝掉。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

3.如果我们班人数的1/4与五年七班人数的1/4进行拔河比赛,你认为公平吗? 看来分数的这个特点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大的帮助呢。 活动三:辨一辨,说一说

1.小明看了《童话故事》的1/3,小军看了《数学世界》的1/3,谁看得多?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如果小明看了《童话故事》的2/3,小军看了《数学世界》的1/3,谁看得多? 师:通过刚才拿彩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三)辨析应用,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认识。

活动一: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生:因为总数一直在变化。因为整体“1”是不同的,所以分数也就不同。 板书:

活动二:选一选: 活动三:估一估: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结果,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2)绿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绿圆个数占蓝圆的几分之几?

(3)红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红圆个数占蓝圆的几分之几?点绿圆的几分之几?

(五)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六)课堂作业

第18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李平丽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 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课件展示结果) 师: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 生: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举例说明的意义。

(1)独立想一想,并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全班交流并填写表格。 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 用分数表示 4份 3份 ▲▲▲△ 4份 3份 4份 3份 „„ „„ „„ „„

总结:(课件出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

(1)理解题意。 师:读“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已知条件,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 (2)画出原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展示画法: 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 (3)师生共同总结。 三种画法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由8个□组成的。根据部分量求出整体的数量,表示部分量的分数的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2.拿铅笔游戏。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游戏。看,我这儿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8支,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学生按要求拿铅笔) 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 生:拿出的铅笔数不同。 观察结果,质疑:都是拿出每盒铅笔的,为什么两个人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呢?

3.自主探究。整体“1”分别由数量不同的多个物体组成时,同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数量。 独立思考: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数量不一样?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3)质疑原因,展示答案。

答案一:用乘法计算。第一个同学拿出2支铅笔,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2×2=4(支);第二个同学拿出4支铅笔,所以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2=8(支)。

答案二:实际操作,摆铅笔。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2支铅笔,所以就摆出4支铅笔;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4支铅笔,所以就摆出8支铅笔。(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演示) 答案三:用除法计算。4÷2=2(支),8÷2=4(支),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支,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8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师生共同总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支数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4.学生活动。

活动1:拿铅笔活动。 小组同学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出示课堂活动卡) 活动2:比较铅笔数量的多少。 比较A盒铅笔的的数量和B盒铅笔的的数量哪个多。 不给出A、B两盒的铅笔数量,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由于<,因此,会有同学认为A盒铅笔的的数量小于B盒铅笔的的数量,而有些同学则会想到A、B两盒铅笔的数量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64页“练一练”

1、

2、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整体不同 同一分数 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第19篇: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等。 课时要求: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

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分的长度是个纸条长。)

3.教师小结:

从测量活动中,可以发现分数新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测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要把纸条变短;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分析“分数墙”中的问题。 1.观察理解:

认真观察“分数墙”,理解表格中每一步的意思。

2.分组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二。3.讨论交流:说一说在“分数墙”上的发现。

如: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即几分之一)就越小,如;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等。

4.认识分数单位: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练习:说一说,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指名学生口答) 5.教师小结: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 中就有几个几分之一。整体“1”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教材66页练一练第1——4题。

第1题是配合着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2题侧重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单位。

第3题鼓励学生在直观图上,再次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的意义。 第4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检查

独立完成三学一测的应用检测,教师巡视。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教师对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精讲、点拨。

四、拓展

如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有部分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积是的,是 B的。已知A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你能计算出B的面积吗?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20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第

34、35页

学生情况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教材分析

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实物导入,能贴近学生实际。三年级学习的内容,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三份,而这节课,不再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了.但教师掌控要好,是把几个东西分一分,但还是要平均分.事先教师准备学具(不同数量的圆片)直接引入,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多少份, 强调要平均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 ,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 ,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 , 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结合线段,数形结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

(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

(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愿意)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 (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拿水笔

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水笔的枝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3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水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水笔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师板书:

6支

1/2

3支

8支

1/2

4支

8支

1/2

4支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 师: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水笔的总支数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一样。

师:假设共有10枝水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集体回答)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二:说一说 师:带着对分数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如果是同样的书,书的厚薄相同,也就是总页数相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一样多;如果书的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师:(演示课件)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为什么?这里的1/3是把谁平均分成三份?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游戏:请1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画一画:国庆阅兵式上,群众演员在**广场排出了各种不同的方阵,现在这个正方形是其中一个方阵的四分之一,你能猜测出这个方阵的完整形状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发挥想象,独立创作,板演到黑板)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看来下次再有大型的表演,导演一定要来参考咱们的意见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件示题)

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件示题,指名回答) 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画一画、选一选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填一填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