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8:0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国学,知道国学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知道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3.向学生介绍儒学,并介绍相关代表人物及其生平和儒家经典;

二. 教学过程:

1.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国学”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而现在,“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2.为什么要学国学?

有人认为,学生学语文、数学都很紧张了,哪有时间去学什么国学?不是让学生课业负担更重吗?这个想法对不对呢?我们想想孩子辛辛苦苦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究竟想得到什么?是不是有了好工作、高收入,就一定有了幸福的生活?放眼周围,看看我们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是不是工作越轻松、收入越高就越幸福?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幸福与金钱正相关,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幸福就与心态相关,与性格相关,与健康相关。而国学就是树立孩子健康、阳光的心态、塑造孩子性格,获得健康的有力武器。比如儒家蒙学经典《弟子规》就启发我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举其中几条吧: 1.)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当今社会,亲子关系融洽的有几个?能把生我、养我的父母当路人甲看已经相当不错了!前段时间,网络、报纸上不是在议论“父母是祸害吗?”,父母的养育之恩只字不提,倒振振有词地说父母是“祸害”!这是典型的“受恩不感,含怨不休”!因对父母管教方式不满,而把父母杀害的早已不是新闻了。这更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整个社会的堕落!“人之初,性本善”,本性善良的罪犯们为何堕落到这种地步!?因为,自五四打到孔家店以来,我们已经

七、八十年基本废除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于是“苟不教,性乃迁”,人是环境的动物,为善为恶,逐境而生!当整个社会物欲横流的时候,又有几个能抵挡住诱惑不变坏呢?虽然,法制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法制体系越来越完善,但社会犯罪率却越来越高,而且呈现出年轻化、智能化的特点。这些罪犯,不是没受教育,他们受到的是如何为自己谋名、谋利益的教育,而是没有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大家着想的传统文化教育。

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人无完人,父母是我们最尊敬的人,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但由于受教育水平、年龄差异、心态等等原因制约,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不与子女发生矛盾,怎么办?顶撞、置之不理还是一意孤行?《弟子规》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没有叫我们愚孝,盲目地服从,而是沟通,和颜悦色地与父母沟通,从而消除误会,消除矛盾,达到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以前包括现在,有些人为了达到消灭传统文化的目的,说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都是孔子那帮人提出来的。这与《弟子规》(《弟子规》是清朝的一位学者根据《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阐发而来。)中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相吻合吗?!十足的污蔑!栽赃!陷害!如果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都能“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那将少发生多少家庭悲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为了学生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学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3.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4.儒学起源:

创始人: 孔子(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关于孔子的故事:12min)

继承及发展:孟子(约公元前

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为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孟子的故事:1).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2).杀豚不欺子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3).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5.儒学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6.名句赏析:

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三.课堂总结:

让同学自己谈谈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以及对上课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国学教案免费 国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