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8 12:06: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丁艳

姓名:丁艳

学号:121701007

专业: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一班

院系:经济学院

指导老师:杨光辉

日期:2013年12月1日

第 1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感情和心理上的参与。我所研究的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这一阶段。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测评父亲参与的质量,父亲的参与度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父亲参与, 儿童心理发展, 认知行为, 参与途径,

一、父亲参与的概念

目前,关于父亲参与概念没有明确解释和定义。最早提出父亲参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lamb[1],他的三因素模型中,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类: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ibility)、和责任(responsibility)。投入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儿童,主要是与儿童直接的接触;可接近泛指父亲的可用性,父亲或许没有直接和儿童互动,但儿童在有需要时能得到父亲的帮助;责任是指关心儿童的幸福健康,承担有关儿童事情的责任。Lamb的三因素模型开创了研究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先河。在此基础上,Dollahite[2]等人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伦理道德性工作,服务性工作,发展性工作,娱乐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这七种父亲职责代表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父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价值本丁艳

第 2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质。与此同时,Palkovitz[3]也对父亲参与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构,提出15种主要的参与类型:交流,教导,监督,思想方面,操作具体事情,亲自照看,生活抚养,分享有趣的事情,接近,计划,共同活动,提供资源,爱,保护,情感支持。Palkovitz对父亲参与概念的重新定界,强调了父亲参与的多项性,突出了父亲参与所涵盖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这些恰是Lamb模型所没有涉及的。Amato[4]的研究侧重父亲间接参与,在他的研究文献里强调了父亲参与以及缺少父亲参与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父亲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人力资源(即促进孩子成功或为孩子成功提供技能示范),经济资本(即提供支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和成功的资源),社会资本(即提供给孩子有利的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如父母之间的关系或亲子关系)。可见,在Amato的理论框架中涉及了父亲参与的很多特点,内容和技巧。Hawkins等[5]提出父亲参与应该包括九个维度: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这九个维度囊括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的直接和间接地参与,比以往对父亲参与的研究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总之,父亲参与概念的形成及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研究者们都认为该领域人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以对父亲参与概念进行更深人的理解和梳理。只有弄清楚概念,才能进一步鉴别和评定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力度及作用。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丁艳

第 3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们主要阐述在游戏活动中,父亲参与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从理论角度分析父亲与儿童接触的频率和质量对其早期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表明在婴儿期,父婴的交往和母婴的交往各有特点。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来做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做这类活动的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父亲比母亲更可能鼓励儿童竞争,独立和冒险。【6】父亲较多的参与育儿活动,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以往研究表明,对儿童早期来说,父亲的情感投入,与孩子情感的联系以及给孩子提供的社会及经济资源,都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关。【7】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父亲与孩子交往方式的开放性,活动方式的独特性,使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与多方面兴趣爱好。Lamb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而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父亲与儿童之间属于激活关系,而母亲与儿童之间属于依恋关系。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是到母亲那寻求安慰,而想玩耍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8】丁艳

第 4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在游戏中,父亲诱导孩子积极应对困难,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是儿童从中对世界和社会的信心和自信,得到对人容忍和宽容的动力,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可见,高质量,高频率的父亲参与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性别角色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父亲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而对于女孩,某些品质是她在今后生活的参照,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异性伴侣,他们对父亲的依赖和爱戴心理比男孩都强,从父爱中得到安全感。【9】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父亲是果断且具有支配性的,则男孩的男性特征较明显;如果父亲是软弱的而母亲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化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特征。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10】父亲的作用不只在家庭内丁艳

第 5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部,而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父亲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他的职责就是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带向社会的大舞台,并指导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父亲参与对儿童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亲通过亲子交往来指导儿童,促进儿童情绪和人格的良性发展。Amato认为,在童年时期与父亲有密切关系的儿童与成年后的男孩女孩在学业和事业上的灵活性,心理适应能力和幸福感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有父亲高参与的儿童有更好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在学校表现好,很少有反社会行为。

三、父亲参与的有效途径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父亲们要提高自身素质,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到育儿活动中。其次,给予孩子时间关怀,有选择的在某一阶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抚摸孩子,与孩子一起散步等。再次,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径,如从孩子的社交中,从孩子的日常情绪变化中,从孩子的生理变化中,从孩子的日常起居中等,去了解孩子的变化。 小结

通过这次研究,我了解了父亲对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种重要积极作用,我希望每一位父亲都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与母亲携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父亲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这些影响力,同时也希望母亲也要提醒着老公做好父亲这个职责,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丁艳

第 6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丁艳 Lamb,M.E.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s.In M.E.Lamb(Ed),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 New York; Wiley,1986.Dollahite.D.C.,Hawkins,A.J.,& Brotherson,S.E, Fatherwork;A conceptual ethic of fathering as generative work.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17-35.Palkovitz,R,Reconstructing“involvement”;Expan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men’ caring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 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200-216.Amato.P.R.More than money? Men’s contributions to their children’s lives.A.Booth & J.Dunn(Eds).Men in families; When do they get involved ?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 Mahweh,NJ; Lawrence Erlbaum Aociates,1998.241-278.Hawkins.A.J.,Palkovitz,R., Christiansen,S,L,& Day,R,D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Men’s Studies, Harriman;Winter 2002,10(2),183-198, Hewlett B.S.Hueband-wife reiciprocity and the fa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mong Aka pygmies.Hewlett B.S.ed.Father-child relations; Cultural and biosocial contexts, New York; de Gruyter,1992.Amato.P.R.Rivera F.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Lamb,M.E.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000,29(2-3);23-42, Buet.K.,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李丹,崔丽莹。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

第 7 页

2014-5-9

推荐第2篇:自身的发展心理学论文

人无完人,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同时也会有缺点。但是这些并不能阻碍你成功的道路。那么怎么写一篇论文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自身的发展心理学论文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他人的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可以使我们获得成长。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对方内心的感受。那些关注他人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应对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在实施中是以真诚、关注、尊重为基础的,因此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给对方带来真诚、关注和接纳。罗杰斯通过经验还发现,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些特性,是因为人的内部存在一种要向完美发展的先天性倾向性,罗杰斯称这种倾向性为实现倾向性。每个有气息的有机体内部都有这种实现倾向性。柳圣爱认为,这种实现倾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它促进个体不断地扩张、延伸、发展、成熟、奋发。因为它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机,因此,它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终可以实现自我。因此,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M.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见表1),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四、结论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抓住了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显示出任何个人都有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和潜能。在朋辈心理辅导与咨询过程中,朋辈成员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疏导、排解同学心中的不良情绪,既实施了关注自身、成熟向上的自我心理教育,又使他们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和经验知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形成。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学生乐于接受、覆盖面广的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一种辅导方式,它的实施和推广既增强了学生心理互助、自助和心理危机应对的能力,又提高了周围学生的心理素养,加固了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屏障,因为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不仅心理辅导员们能真正体验到自助成长的心理快感,被辅导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互助的快乐,从根本上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推荐第3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一是家庭环境的氛围。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每个家庭都笼罩着一定的心理氛围。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它既反映着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也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各尽其社会和家庭之职责,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家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同享欢乐,共分忧愁,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即使偶尔发生矛盾冲突,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这是我的家”,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无所适从的心灵上的创伤。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二是家庭的教育模式。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经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员的多方面调研得知,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四种基本模式:

(1)保姆——溺爱型模式,也是当前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曾有一幅画,叫作“行星围着太阳转”,就生动地描绘了患有“四二一综合症”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教育模式。这种家庭的父母和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希望孩子早日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孩子在吃、穿、玩、用上总是一味迁就,一味满足,这真可谓是对孩子充满了柔情蜜意,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健康,使孩子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放纵蛮横的恶习,而且也逐渐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就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不仅子女本身要付出代价,而且整个社会也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又是相当高昂的。

(2)专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专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甚至于捆绑起来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时有发生,如报上曾报导过的武汉小学生夏辉的惨死,就是这样一种家教的悲惨结局。

“暴君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家庭抚养出来的孩子表面上驯服,内心却充满着对专权者的敌意和怨恨,他们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转而对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还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时则可能走向轻生。这种专制式的家教,不

第1页共3页

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

(4)权威—民主型模式。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

第三是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第四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

四、

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 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

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以上是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推荐第4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自信心鼓励教育评价

正文: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

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

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推荐第5篇:发展心理学

阅读以下材料,使用所学的发展心理学知识进行评述。

省政协委员在会上为陕西发展建言献策小学课程拿到幼儿园教,让孩子背课文、学算术、做作业、学外语,举办各种培训班;幼儿园管理套用中小学校的办法,不许孩子自由活动。省政协委员吴向军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严重压抑了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要纠正“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

吴向军委员说,近两年对我省学前教育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存在“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问题。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压抑了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挫伤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剥夺了幼儿轻松快乐的童年,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为此吴向军委员建议,纠正幼儿园教学为升学服务的应试观念,把幼儿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放在爱护幼儿天性、启发幼儿智力、培养感知能力和良好习惯上来,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导,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幼儿园不应以灌输知识、考试成绩来扩大生源,赢得经济利益,建议对幼儿园普遍进行一次清理和整顿,对不具备条件或硬件虽好但办园方向不对的,坚决予以停办或限期整改。

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加强正确幼儿教育观的舆论宣传,通过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网上互动等渠道,教育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纠正“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

评述: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系统有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材料中提到的幼儿园中的孩子大多属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正是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姿势),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的,他们这时的思维受自我中心主义限制,也就是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客体外表,显得有些刻板,缺乏一些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式。最明显的就是皮亚杰的“三山任务”,这证实了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皮亚杰又通过“守恒任务”证实了儿童思维的局限性,缺乏可逆性和灵活性。

并且皮亚杰认为的儿童心理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成熟即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自然经验,即是指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获得的知识,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经验,即是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平衡化,即是指认识或者说是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来自客体的,而是主题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适应,它的过程包括格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所以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接受小学教育完全是不合适的。

而关于“起跑线”的说法,只简单说说关于记忆的容量问题,虽然很小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回忆能力,但是这种记忆往往不能被人完全保留,佛洛依德称这种记忆局限是婴儿期遗忘症。儿童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尽管儿童的记忆系统包含了诸如知识、策略、元记忆这些记忆辅助物,但是容量限制它们的使用。如果基本的信息加工就已经几乎消耗了儿童的记忆容量,那么他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各种比较高级的活动,比如执行某种策略等等。而当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神经系统的变化,或者是通过练习提高了基本加工过程和策略的自动化程度,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加工运算速度慢慢得到提高,使单位时间内可执行的运算增加,他才能更有效地储存更多的信息。所以在儿童的神经系统完善前,他们本身就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推荐第6篇: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访谈法和临床法

4、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5、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

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6、少年期出现的心理矛盾现象有: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

4.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

5.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

由于心身发展上的不平衡,少期儿童会感受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或者较长期间承受困扰,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心身症状。如支气管喘息、心脏神经症、肠道运动失调、神经性食欲不振、不安神经症、强迫神经症、口吃以及厌学、失足行为乃至自杀等。

7、反抗期: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

1、反抗期的主要表现:1)社会地位欲求不2)观念上的“碰撞”3)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4)青春期烦躁5) 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

2、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1) 生理方面2) 心理方面3)社会因素方面

3、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①父母亲需要转变观念②父母需要改变儿童观与教育观③父母应该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④以友相待并尊重儿童的自主

8、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1、更年期:在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2、中年期的心理变化:感知觉变化、智力变化、中年期的自我意识

9、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追及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

1、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

2、老年期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3、老年人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老年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推荐第7篇:有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小编整理的发展心理学论文内容,供参考!

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生德育模式构建

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高职生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由于目前高职生德育工作多沿袭了普教德育模式,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对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似乎已经达到了瓶颈状态,需要有一种新的思想和思路来打破。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恰为新时代高职生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主张要打破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社会以及生活的积极方面,倡导利用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获得良好的生活。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当代高职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构建加以思考,对高职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高职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消极化

传统的德育模式德育目标定位具有明显的消极化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习惯于从“问题学生”的“问题方面”出发进行“管、纠、训”,把德育教育目标片面地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当作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德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此外,以“学生问题”为取向的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关注部分学生问题方面,忽视了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同学,注重潜能的开发和素质的培养。

(二)德育思想片面化

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片面化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对德育教育对象的问题认识过于片面化,使实践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问题的消极方面,忽视了问题本身可以是一把“双刃剑”,导致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管理多服务少、批评多褒扬少的模式,这样的问题处理方式可以暂时性地压制学生的问题。但这种简单的、片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可能会通过消极的暗示作用对学生本人或其他学生产生负向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本人以及其他高职生开始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过分关注消极问题,而忽视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式。这种过分关注问题消极方面的、片面应对问题的德育思想,严重偏离了德育的培养目标,无法有效地实现德育注重潜能开发和素质培养的目标。

(三)德育内容空泛化

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空泛化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从社会本位出发,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过多强调了“成才”教育,相对地忽视了学生“做人”的个人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无法贴近学生,对学生道德激励作用不强,流于形式,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甚至出现一些抵触情绪。

(四)德育途径刻板化

传统德育模式德育途径具有明显的刻板化特征。学校德育工作往往长于“灌”和“管”,疏于“导”和“放”,方式呆板,无法完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质。德育工作载体创新性不够,仍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未雨绸缪地提前制订条条框框来“管”学生,无法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辨别和判断,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引起逆反情绪。此外,活动载体的创新性不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学生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阵地,导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无法真正的“接地气”“生活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深化德育内涵,用积极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德育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帮助个别学生消除问题,更强调全体学生健全的道德和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讲,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比简单地帮助学生消除问题的目标更有意义。首先,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因此,只要个体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形成良好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就能自然而然地消除问题和困扰。

新的德育模式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力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诚信、勇敢、乐观的成年人。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关注个体发展的潜力而不是问题,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如果缺乏积极的品质或内心力量不足,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或不良的应对方式。因此,在平时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精神,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幸福体验,在校园中为他们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力量,才能更好地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转换德育思想,用积极视角发现和解读学生问题

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倡导对个体或社会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和社会能从问题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不能帮助人类增加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发生却可以为人类提供展示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是所有教育者耳熟能详的,对于一个用泥块砸了自己班上同学的男生,陶先生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用四颗糖奖励了他的守时守信、尊重他人、正直善良、知错能改,通过此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积极品质,还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把传统的从“问题学生”的“问题方面”出发进行“管、纠、训”转变为用积极的视角“启、导、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其消除问题,发挥其潜能,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三)丰富德育内容,用积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首先,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帮助人类激发出一系列的赖以生存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因此,德育工作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定德育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对人的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创造、勇气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关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才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想实际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成人成长”的教育目的。

(四)拓展德育途径,诱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与传统的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形式的多样化、情境化、体验参与化。首先,积极心理学看重现实生活对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作用,认为学生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积极品质。因此,鼓励德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重视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鼓励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载体如新媒体等,通过设计多种的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潜能和正能量的发挥,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从而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探析

一、色彩与心理的物理性

在外界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中,人们无法通过眼睛去感受绚丽世界的五彩斑斓,因此,色彩可以被认为是眼睛对接收到外界光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将在大脑中产生某些感觉,并最终影响到观测人的心理活动,色彩的心理物理性就是对心理活动与外界物理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色彩心理物理性可以直接理解为是色彩的物理性质,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才能更加透彻地研究色彩心理。

通常而言,色彩视觉有三种特性,人们可以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色彩进行分析。首先,任何色彩都具有色调,作为色彩的主要特征,它是指在视觉上产生的色彩差别,例如光谱上不同波长、不同频率的光,在外在表现时就可以表现成红、黄、蓝等多种多样的色调(或色相),色相的种类很多,对色彩较为敏感的专业的人士可辨认上百种,通过相近、相邻色调的使用可以表现事物的柔和、统一和协调,通过对不同色调的对比(例如补色的对比)可以表达强烈的视觉冲击或晕眩,刺激人们心理反应;其次,色彩的明度(或被称为光度),指的是人眼对物体表面色彩的明暗程度的感觉,通过研究表明,色彩强弱主要有光波的振幅控制,通常能量越大的光波,其振幅也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白色明度最高,黑色则明度最低,明度对观测者的心理有较大影响,明亮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大,使人易兴奋;暗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性小,使人安静,有寂寞感;最后,纯度(或色彩饱和度)代表了颜色的纯净程度,从研究角度而言,纯度决定于色彩波长的单一程度,即波长越单纯,色光越鲜亮,纯度越高,从感性的角度而言,饱和度高的色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饱和度低的色彩则对人情绪的影响或波动较小。

除了上述色彩视觉三特性外,色彩还通过混色、色彩面积、暖冷色等多种空间和外在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人们通过外界物质的色彩去感知、联想,人们在研究色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色彩理论,例如有杨格-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黑林的四色说等,如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光在视网膜感受器阶段是一种三色机制,而如果这种已经被编码的视觉信息在向大脑皮层视觉区的传导时,其通路又会变成亮度信号、红-绿信号及黄-蓝信号的四色机制,这种将三色说和四色说相统一的看法也就是颜色的阶段说。

二、色彩心理因素与艺术设计

1、色彩的联想

色彩虽然通过观察者的视觉而被接收,但是观察者对视觉的接收可以引起全方位的感知过程,这就包括思维、记忆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基本特性、冷暖以及色彩空间表现形式等都会通过对人心理的影响达到色彩的艺术设计效果。正如前面所述,色彩联想也是全方位的,包括色彩的冷暖联想,色彩的强弱联想,色彩的轻重联想,色彩的华丽与朴素联想,色彩的轻快和忧郁联想,色彩的兴奋与沉静联系等等。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色彩联想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对产品设计和标志设计都有参考价值。较为普遍的色彩联想通常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一致印象,例如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暖、热烈或一些刺激的事物,蓝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水、沉默或者一些冷静的场合,这是人们接收大自然潜移默化的心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人们运用艺术的想象,才能表现和创造出不曾存在的事物,联想的结果不是各自概念的综合,而是一连串新观念和新情绪的变化,因此,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色彩联想的力量,引导观赏者的联想,使之产生共鸣,达到审美与促销的目的。

2、色彩的象征

色彩的象征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文化、教育、风俗等多方面影响所形成的对色彩的观点或特定含义,因此,与色彩的联想相比,色彩的象征更具有相对的共通性、稳定性与延续性。由此可见,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符号,具有标志和传播的多种功用。由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气息,因此色彩的象征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绿色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杂色,绿衣常用来比喻成地位低贱,古人一旦犯罪,就被罚裹绿色头巾,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氛围的不断深化,绿色更多被用来作为森林的颜色,象征着自然、平衡、正常、绿化、环保与生长,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绿色都与植物有关,而又成为春季万物复苏、青春、清新、繁育和希望的象征,因此,中国邮政也将绿色作为识别色。

由于紫色在早期的获取成本非常高,必须通过动物的分泌物来进行加工和印染,因此,紫色具有一定神秘感,同时也象征着高贵和庄重,在古罗马时期,高级教士、行政长官和军事领袖常穿着紫衣,希腊时代,只有国王可着紫色服装。如今,仍有许多女性更加青睐于紫色,这是色彩的心理感性因素所造成的,女性对紫色的心理作用,导致紫色成为一种女性的代表色,在男士的日常生活用品中难以出现。

3、色彩情感的艺术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需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心理情感因素,从年龄角度而言,幼年儿童更加倾向于纯色和暖色调,随着年龄的增长,混色和冷色调应该更多的使用在表现成人的艺术作品中;从性格角度而言,感情丰富、直率外向的人大都喜欢纯度较高的暖色,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人的性格分为暖色型与冷色型;从教育程度的角度考虑,教育程度高的人喜欢淡雅的色彩以冲淡接收到的过多信息,偏爱雅致。除此之外,性别、地区等因素也是色彩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范畴,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能够更加准确和突出的表现艺术张力。

三、结束语

如今,色彩的研究更多的偏重于其艺术性,这涉及包括生理、设计、美学、艺术等在内的多个学科,本文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表现的角度对色彩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较为全面地看待和认识色彩心理学,总结色彩心理的规律,对色彩心理学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推荐第8篇: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结合已有的经验,加深了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学习中,记忆尤为深刻的主要有:

1:人心理发展的第一加速期是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青春期。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忽视婴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人到了青春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能错过了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最佳时机。平时,我们都发现3,4岁的孩子很难管,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其实是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人心理发展的反抗期,是人成长的必经过程。作为家长和教师,这一时期将是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2:婴儿在1到3岁这一阶段是词汇发展的快速期,家长应注意扩充词汇。

3:每个婴儿都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国外有项实验,在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猴子上套一个奶瓶,然后再拿一个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个刚出生的猴子旁边,实验证明,这个猴子除了饿了会爬到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时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边,因为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体特征。由此可见,母亲亲自养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辈带大的,因而为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4: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情绪波动大,有的出现了“早恋”,家长和老师都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面对情绪波动大,反叛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体谅,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早恋”其实和孩子的性发育有关。我们要和孩子直面性发育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体育运动上来。如果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假设孩子真有“早恋”现象,家长最多的应该是给予理解的态度,同时要教育孩子从一生幸福的角度看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诉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式。

5:儿童时期,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孩子进入青年期之后,开始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看法,他们喜欢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的老师,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努力学习,对不喜欢的老师的学科就会排斥,同时,大多数学生都不 愿意辜负他所喜欢的老师对他的期望,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2):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

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和成人)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喻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 。

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认识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最有成效。

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

推荐第9篇: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现象。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已。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英国的高尔顿。 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准所支配。 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的强调☻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段理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发展为物是美国的华生。 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里的发务是获得信任感,客服怀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质。

2、婴儿后期(2-4岁):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德自主、羞耻;意志。

3、幼儿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

期(

4-7

岁)

:主动、内疚;目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

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外部表现

3、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是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 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 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个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因素。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发展的连续变化过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交叉设计研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美国的吴伟士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大约在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表现为;①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②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③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他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之所以又称道德实在论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标。

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能力。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避免孤独;爱的。

7、成年中期(25-50岁);敷衍、停滞 ;关心。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或延误;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过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作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景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2、从不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视崖 深度知觉

☻婴儿期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发展的最宝贵时期。 ☻6-12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现象。 ☻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1、直觉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变成个别语法。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

(0-4个月)。

2、多音节阶段(4-9个月)。

3、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活动。

2、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的结果。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1、掌握守恒: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笑的发展过程: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

☻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2、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气质以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近期最受重视。

婴儿的气质类型:

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型。☻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出的社会性连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3、特殊情感连结阶段。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客体我的发展:这一时期婴儿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的克制自己的烦燥,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的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仍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关于游戏的理论:

1、精力过剩论:主要是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次、量词。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为薄弱。

☻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提问类型的变化表现在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

☻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从幼儿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的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儿童的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1、运动抑制;

2、情绪抑制;

3、认知活动抑制;

4、延迟满足。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蔼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于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考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型和强制性。

☻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童年期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即小学四年级。

☻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

1、直观形象水平: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小学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新的思维结构的主要特点: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2、思维具有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

3、补偿关系认知: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

☻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童年期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日常问题类型变化,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变化,三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在伙伴集团中的3种关系期: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他们的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组成团伙。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友谊的发展: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又称顺利时的合作;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年龄范围

11、12岁-

15、16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0-1岁第一加速期)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特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第二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其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原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人际关系:青春期交友范围缩小。选择朋友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先疏远、后接近。对父母依赖减少,能看到父母很多缺点;对老师品头论足。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帮助孩子渡过反抗期要点:

1、在反抗期到来之前做好思想准备;

2、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3、以友相待;

4、引导子女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第六节 青年期心理发展 ☻青年期(成年初期)年龄范围

17、18-35岁。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分三阶段;1二元论阶段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做是一种“实用性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 ☻自我意识发展:青年期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

1、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

2、来自他人的评价修正自我意识个体表现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形式。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两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斯普兰格把人分为6类:理论的、积极、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人生护航舰:恋爱和结婚,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安托露丝) ☻青年期朋友关系:女性朋友数量多于男性,女性朋友之间谈更多的心里话,有更多的情感支持;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在一起做事;女性对情感关系更有责任心,包括对爱人、朋友、家庭和孩子。

☻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6类。 ☻青年人的人格表现的越来越成熟。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年龄范围35或40岁-60或65岁。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年龄在50岁左右。

☻中年期的记忆力保持平稳或下降很小。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中年期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满意的变化。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男女同化”);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艾里克森:繁衍并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职业发展表现在: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最高峰)、工作绩效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复杂。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年期朋友的数量少于青年期,但朋友间亲密程度高于青年期。 ☻艾文森发现37-41岁对于多数男人是一个不稳定、焦虑和变化的时期。

第八节 老年人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晚年期)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有丧失期的观点和毕生发展观。丧失期:心理机能衰退;“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有生长和衰退两方面结

合而成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老化最明显的视觉、听觉,其次是味觉、痛觉。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原因:一是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整个记忆加工过程需要的时间太长。二是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显示普遍下降的趋势

☻适应退休过程分4个时期: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

4、稳定期

☻老年人与子女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老年期人格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库伯勒-罗丝 死亡过程分5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推荐第10篇:发展心理学精华

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伊千捷克。

2、当代的游戏理论。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伊千捷克。

2、当代的游戏理论。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泄方式。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泄方式。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幼儿掌握词汇(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幼儿掌握词汇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班杜拉的社会学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班杜拉的社会学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积极词汇的增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积极词汇的增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语;

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3、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语;

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3、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性。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性。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特征:目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特征:目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的性、指代性、约定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的性、指代性、约定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

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

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的结果,

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的结果,

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特征的关系。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特征的关系。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3.系统眷恋童年。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

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3.系统眷恋童年。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

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处理结果。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维果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处理结果。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维果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式。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式。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幼儿期记忆特点:a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幼儿期记忆特点:a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

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

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三、学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三、学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成的前面。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回忆力显著下降。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成的前面。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回忆力显著下降。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绩、“晶体智力”等。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绩、“晶体智力”等。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

6、7岁~

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

6、7岁~

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

11、12岁~

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

11、12岁~

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自由。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自由。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影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影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成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成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b无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b无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踪研究设计。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踪研究设计。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变到质变的规律。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缺点:a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变到质变的规律。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缺点:a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b: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往b: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往素。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素。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我体验的三方面发展。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我体验的三方面发展。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时,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时,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胎儿听觉的发展:

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逻辑思维的发展史青少年发展的重点。学龄初期儿童的学科兴趣:a最初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胎儿听觉的发展:

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逻辑思维的发展史青少年发展的重点。学龄初期儿童的学科兴趣:a最初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

2、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

2、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b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b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触等感觉协调能。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触等感觉协调能。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的作用逐渐降低;e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的作用逐渐降低;e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加深。老人的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加深。老人的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主要心理特点: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易生消极的情绪情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主要心理特点: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易生消极的情绪情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可见老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可见老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周):反射性的笑。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a临近退休;b各种周):反射性的笑。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a临近退休;b各种源性的。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疾病;c生活中的紧张事件。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源性的。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疾病;c生活中的紧张事件。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按规矩行事;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个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按规矩行事;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个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婴儿陌生人体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思想方法仍具有两极性;3.自主水平:能容忍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婴儿陌生人体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思想方法仍具有两极性;3.自主水平:能容忍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内外规则的矛盾与冲突,能从多种角度来看问题;4.整合水平:个体不仅能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内外规则的矛盾与冲突,能从多种角度来看问题;4.整合水平:个体不仅能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正视内外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正视内外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婴儿的恐惧或焦虑。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成年初期一般特征:a从成长期转变为稳定期;b智力婴儿的恐惧或焦虑。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成年初期一般特征:a从成长期转变为稳定期;b智力则。幼儿期游戏的理论:

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b娱乐、发展到达全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则。幼儿期游戏的理论:

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b娱乐、发展到达全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放松说,拉扎鲁斯。c复演说,霍尔。d练习说,格罗斯。e成熟势力说,博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成年期的自我发展。 放松说,拉扎鲁斯。c复演说,霍尔。d练习说,格罗斯。e成熟势力说,博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成年期的自我发展。

第11篇:发展心理学测试题

世纪精英培训学校

发展心理学测试题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50分)

1、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A 普通心理学B 社会心理学C 发展心理学D 心理测量学

2、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称为:()

A 儿童心理学B比较心理学C 青少年心理学D 中老年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

A 卢梭B 福禄贝尔C 达尔文D 普莱尔

4、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20-30年代

5、据文献记载,我国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

A2500年以前B1500多年以前C3500年以前D4500多年以前 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

A18世纪30-40年代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D20世纪30-40年代

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葛承训《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 费景瑚《均一六个月的心理发展》

C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D 黄翼《儿童心理学》

8、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研究,以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这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

A 纵向研究B 横断研究C整体研究D 组群研究

9、皮亚杰创造性地将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综合运用的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 实验法B 问卷法C 临床法D实验室实验法

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B 霍尔C 高尔顿D 华生

11、皮亚杰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发展B 人格特征C 主导活动D 认知发展

12、弗洛伊德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

A 生理发展B人格特征C “力比多”投放身体的部位D 主导活动 13、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在:()

A11—15 岁B17—18岁C19—20岁D22—23岁

14、儿童大脑发育的第一个快速期是:()

A2-3岁B3-4 岁C5-6 岁D 13岁左右

15、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是:()

A 操作条件反射的出现B 无条件反射的出现

C 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D 条件反射的出现

16、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开始活动是从出生后的:()

A3个月起B4个月起C

7、8个月起D

9、10个月起

17、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有别”这是中国民间对()的形象概括

A 环境B 变异C 教育D 遗传

18、婴儿期的年龄阶段是:()

A 0-1岁B0-2岁C0-3岁D0-4岁

19、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再后是手部的

精细动作。这种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A近远原则B 大小原则C 头尾原则D 无有原则

20、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最后不再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A 刺激偏爱B习惯化C 优先注视范式D 去习惯化

21、人对周围环境信息的获得,大多数是通过 ()

A 视觉B 听觉C 运动觉D 味觉

22、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视觉B 听觉C 触觉D 味觉

23、能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的偏爱,是在出生后:()

A一周B 两周C 四周D 24小时

24、吉布森等人通过视觉悬崖装置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 深度知觉D 方位知觉

25、个体感知觉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 ()

A青少年期B 童年期C 幼儿期D 婴儿期

26、记忆发生的标志是:()

A无条件反射的出现B条件反射的出现

C条件抑制的出现D食物反射的出现

27、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是:()

A1—1.5 岁B1.5 –2.5 岁C2.5—3 岁D3.5—4岁

28、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B 学习C劳动D交往

29、幼儿最初掌握的是:()

A 祈使句B 陈述句C 否定句D 感叹句

30、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是:()

A 12岁左右B 10岁左右C 14岁左右D 15岁左右

31、有人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开始结成伙伴关系的人数比率最高的时期是:()

A6年级B5年 级C3年级D4年级

32、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

A 感知运动水平B 前运算水平C 形式运算水平D 具体运算水平

33、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是:()

A幼儿期B 少年期C 婴儿期D 青春期

34、对青年期人格发展和自我发展予以系统论述的著名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提出者是:()

A 弗洛伊德B 荣格C 罗杰斯D 艾里克森

35、自我意识的形成期是:()

A 童年期B 青年期C 幼儿期D 少年期

36、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

A 追求自己内在世界的本质的自我,发现自我,关心自我B 审视自我C分析自我D追求自我同一性

37、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称作:()

A 自我体验B 自我评价C 自我意识D 自我概念

38、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源自于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称其为:()

A 自我同一性B同一性拆散C 同一性混乱D 心理·社会危机

39、导致青年期烦躁的主要原因是:()

A 体重B身高C 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发展D 脑重量

40、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但还不能做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这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的:()

A 他律道德阶段B 前道德判断阶段C 道德相对主义D 自律道德阶段

41、既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是:()

A 自我评价水平B 自我概念水平C 自我意识水平D 自我体验水平

42、依赖与自主间的 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 矛盾冲突状态延续阶段是:()

A 关键期B 敏感期C 危机期D 反抗期

4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少年期的思维处于:()

A 形式运算阶段B 具体运算阶段C感知运动阶段D前运算阶段

44、就生理发展而言,中年期是()

A 生理达到成熟的时期B 组织和器官老化期

C 生理功能退行期D 生理功能由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

45、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叫:()

A 更年期B 转折期C 过渡期D 关键期

46、中年期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的智力是:()

A 多元智力B 流体智力C 特殊智力D 晶体智力

47、毕生发展观的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巴尔特斯B 皮亚杰C 艾里克森D 班杜拉

48、当代老年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是:()

A 情感老化B 人格变化C 记忆衰退D 认知老化

49、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是:()

A 一般智力B 特殊智力C 流体智力D 晶体智力

50、由于缺乏某种酶的基因,致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受毒害,造成智力落后,这属于:()

A 先天愚型B 亨廷顿氏舞蹈症C 性别发育不正常D 苯丙酮尿症

二、多选题(每题两分,共50分)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A 客观性原则B 教育性原则

C能动性原则D 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2、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

A 感知运算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

3、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身体的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分为:()

A 口唇期B 肛门期C 前生殖期D 潜伏期和生殖期

4、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标志是:()

A 体重B 生理系统C 脑重量D 身高

5、儿童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是在:()

A 0-1岁、2岁B 3-4岁、5岁C 11-15岁D16-17岁

6、在儿童生命的前半期相继出现的内抑制有:()

A 超限抑制B 分化抑制C 消退抑制D 延缓抑制

7、新生儿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

A 定向反射B 性反射C 食物反射D防御反射

8、在婴儿期,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动作是:()

A 翻身B手的抓握C 爬行D 独立行走

9、婴儿动作发展方向性和顺序性遵循着如下原则:()

、A 大小原则B 快慢原则C近远原则D头尾原则

10、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有:()

A 观察法B优先注视范式C测验法D习惯化范式

11、言语发展理论的主要派别有:()

A先天成熟理论B 后天学习理论

C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D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12、托马斯·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

A 困难型B 反抗型C 容易型D 迟缓型

13、艾斯沃斯将婴儿的母子依恋分为如下类型:()

A 迟缓型B 安全型C 反抗型D 回避型

14、幼儿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

A 游戏是主导活动B 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C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D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15、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阶段:()

A 前道德判断B习俗前道德判断C 他律道德D自律道德

16、儿童采用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A 组织B分析C复述D 综合

17、培育和促进儿童记忆的措施或策略主要有:()

A 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B提高言语和思维水平C利用记忆发展特点,促进记忆进程D编织记忆之网

18、童年期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有:()

A 独立性日益增长B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C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D 稳定性提高

19、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是:()

A 社会地位欲求不满B 观念上的“碰撞”

C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D 青春期烦躁

20、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 发展加速现象B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和确立

C自我意识的形成期D心理发展的矛盾和易出现的偏差

21、形成第二反抗期的主要原因是:()

A 生理因素B 心理因素C 遗传因素D 社会因素

22、第一和第二反抗期的共同特点是:

A 要求人格独立B 独立自主性

C 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D争取行为动作的自主性

23、要顺利度过更年期,迎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就要:()

A 正确认识更年期B积极预防

C主动地进行科学调节D 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24、老年人记忆衰退主要表现在:()

A 理解记忆减退B 长时记忆能力减退

C 再认能力减退D回忆能力明显减退

25、既是记忆的基本过程,又是记忆保持的主要标志是:()

A 识记B再认C 加工D回忆

第12篇: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2000年

1、图式

2001年

2、婴儿依恋

2002年

3、守恒

4、元记忆

2003年

5、顺应

2004年

6、最近发展区

7、观点采择能力

2005年

8、性别认同

2006年

9、成熟势力说

2007年

10、顺应(2003) 2008年

11、横向研究(横断研究) 2009年

12、最近发展区(2004) 2010年

13、观点采择(2004) 2011年

14、假装游戏

2012年

15、顺应(200

3、2007) 2013年

16、聚合交叉研究

2014年

17、自我中心性

第13篇:发展心理学期末试卷

滨州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体育教育专业(本)2012级《发展心理学》试题

(答案一律卸载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可实际上最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塞万提斯说,把认识自己作为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认识你自己”也是一条镌刻在德尔菲智慧神庙上的箴言。“我是谁?”这一问题是古往今来一直让人类迷惑的问题。

发现自我,为什么这么难呢?《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你是不是脑海中也过飘过这样的念头,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请运用发展心理学理论分析自我发展的历程:

 可以就就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发展进行分析;

 可以就自己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进行分析;

 可以就性别的社会两极化进行探索,就个人友谊和爱情的发展进行分析;  可以就所学的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探索,就我眼中的我进行分析;

 可以就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进行探索,就自己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求:

1、能够灵活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2、论述中,对自我发展的分析有一定深度;

3、说明对自己未来心理发展的启发意义;

4、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段落分明;

5、语言表达准确,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6、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500字。

第14篇: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

读《爱弥儿》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所著。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它虽不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但其内容却是根据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历程叙述,可以称得上是早期发展心理学奠基书著。同时,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被他自己认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

作者背景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生活贫困潦倒,依靠临时工作生存,同时,幼年时被教师的种种体罚有在其心灵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创伤。种种挫折虽磨练了其坚韧不屈的意志,但也为其晚年罹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埋下了祸根。1742年,卢梭搬到法国巴黎,从那以后,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之后的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作品的逐一发布,有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望。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死时穷困潦倒。

片段赏析

整本书,几乎无时不在阐述卢梭思想的核心观点,如最开始的序言里,起篇就是:“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还有就是第一卷中的“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东西都是好的……依照他自己乐意接受的样子搞得歪歪扭扭。”这一段,虽然出现在了整本

书的最起始部分,但是,却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这段文字中,虽没有明确的就某一个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得到什么结论;但是,段文字一连用了五个比喻,把人从出生到成年这一段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扭曲进行了刻画,同时,借此也在全书开篇就强调了他的思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其次一段是全书的第四卷,即《爱弥儿的童年期》,我认为,这一段不仅在发展心理学上有研究价值,映射到现实社会中,也有实际的警世价值。这一段主要叙述的在爱弥儿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儿童的童年时期被佛洛依德定义为是性器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会出现恋父恋母等行为,他们开学会依赖别人,并从这种依赖中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卢梭的观点则依然是顺其自然,他的“假如他爱无缘无故地哭,我会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直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马上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还有“假如他摔倒了,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我也不会急忙去安慰他,孩子看见我很镇静,他也会镇静下来。”都是最直观的核心思想表现。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这一段也具有一些告诫的意味在其中:希望孩子成才,却剥夺了孩子磨练的过程;希望孩子长大,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这就是如今对儿童教育的写照。于是当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发现现实的世界这般残酷,又无法倒回到从前温暖的童年时,少年弑母,青壮年啃老等等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其实,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在于孩子出生的那几年,每一个父母是否都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推荐理由

首先,卢梭提倡的思想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爱弥儿》这本书既是卢梭这种思想主张的鲜明体现,又是一本在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尚未成形之前,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权威,也是起到奠基石作用的著作,同时也为后来对儿童成长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研究依据和思想前提。《爱弥儿》描述的一个虚构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在本书中主要是强调了他的儿童自由发展观、教育观。他强调儿童自身的主动性。这为我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了解发展心理学起到了知识补充

和实例佐证。

其次,这本书是按照儿童成长的过程顺序写作,且,每一个年龄段对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以及通过观察这些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和趋势,得出了很多与众不同的规律和结论。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引导的独特见解。其“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独立于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之外,自成一家。非常适合初学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第15篇: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P182)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一般的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P182) 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相互作用论(P186-P187)

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心;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87页-190页)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

6、7岁)、具体运算阶段(

6、7岁-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

14、15岁)。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岁-

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8、9岁以后)。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P190)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P191)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91页)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其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典型性。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93页-194页)

柯尔伯格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期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P194-P195)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P195)

一、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二、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P197-P198)包括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三、思维的发展(P198-P199)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2.先天成熟理论”。(P199)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P200-P201)

婴儿笑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三、社会性依恋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P202)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占65%-70%)、回避型依恋(占20%)、反抗型依恋(占10%-15%)。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依恋。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P204)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P204)

重点是

(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绪,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联系;

(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05)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培养健全人格;

(五)增强体质。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P207)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三)记忆策略形成(P207)

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二是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的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P210)

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儿童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五、第一反抗期(P211)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祈求没有反抗期。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P212-P213)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P214)

小学儿童能采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复述(背诵)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作出的意识活动。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归类和系列化两种。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P214-P215,属二级考试范围)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二、思维的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P214)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2)不能摆脱形象性思维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P219-P220)

研究者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友谊的发展

(四)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P220-P221)

(1)相互接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P224-P226)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P226-P227)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情绪变化特点(P228)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P228-P229)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渗入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1)硬抵抗;(2)软抵抗;(3)反抗的迁移。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P232-P233)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总的来说,青年期之前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获得上,而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研究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二元论阶段;(2)相对性阶段;(3)约定性阶段。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P235)

恋爱和结婚是亲密感建立的中心任务,亲密感建立还包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心理学家安托露丝将这三重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保护层。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P238)

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和稳定,中年后期各种感觉能力都开始减退。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中年期,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视听觉对信息和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反应时来说明,反应时在青年时达到高峰期,约在20岁左右为最强,中老期逐渐下降。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人格的变化(P239)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1)内省日渐明显;(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3)心理防御机制日渐成熟;(4)为人处事日渐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P239)

(1)工作满意度。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2)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中年期的工作绩效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来说,在整个中年期中,工作绩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P243-P244)

一般来说,成人记忆从50岁开始明显减退,70岁以后减退更显著,过了80岁,记忆减退尤其迅速。老年期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从编码过程来说,老年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从提取过程来说,和回忆相比,老年人的再认能力下降的不是太多。有关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老化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三、人格的变化(P246-P247)

(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度减退、(5)趋于保守、(6)回忆往事。

4)拘泥刻板性,速

第16篇:发展心理学单选题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D )的科学。(D)心理发展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D)描述心理发展现象

3、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D)个体的心理发展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5、下列不属于心理发展规律性的是 (C)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B)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7、第—发展加速期是指 (A)从出生到幼儿期

8、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是指(C)青春期

9、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A)横向研究

10、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叫(B)纵向研究

11、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A)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12.普莱尔是( B )的奠基人。 (B)科学儿童心理学 1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普莱尔 14.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B)1882

15、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 (C)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16、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A)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1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B)高尔顿 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华生

19.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A)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2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21.“最近发展区”是指( C )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2、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 B )。 (B)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23、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D)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2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C)动作

25、认知结构或心理组织叫(A)图式

26、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叫(B)同化

27、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叫C)顺应

28、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A)。(A)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29、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C)个阶段(C)4 30、艾力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D)个阶段。(D)8

31、艾力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B)。(B)心理社会危机

32、艾力克森认为婴儿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A)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33、艾力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A)。(A)希望品质

34、艾力克森认为婴儿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C)。(C)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35、艾力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B)。(B)意志品质

36、艾力克森认为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B)。(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37、艾力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C)目标品质

38、艾力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39、艾力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D)能力品质 40、艾力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D) (D)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41、艾力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A) (A)诚实品质

42、艾力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C) (C)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43、艾力克森认为成年早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B) (B)爱的品质

44、艾力克森认为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D)。(D)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45、艾力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C)。(C)关心品质

46、艾力克森认为成年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C)。(C)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47、艾力克森认为成年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D)。(D)智慧、贤明品质

48、人类婴儿的关键期表现在(A)感受系统范围内

49、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A)。(A)婴儿期

50、新生儿是指从(A)的婴儿。(A)出生到1个月

51、(A)是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A)模仿学习

52、(A)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A)婴儿期

53、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B)感觉

54、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B)的心理过程。(B)主动的、有选择性

55、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D)手眼协调

56、视觉悬崖是研究婴儿(D)的装置。(D)深度知觉

57、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D)。(D)3岁左右

58、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在(B)1.5~2.5岁

59、婴儿基本上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是在(C)3岁末 60、皮亚杰认为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C)动作

61、活动性气质儿童表现为(D)积极探索环境,偏爱运动性游戏 6

2、婴儿兴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C)。

(C)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 6

3、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A)等阶段。

(A)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64、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B)自发性微笑 6

5、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C)。(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6

6、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6

7、婴儿分离焦虑经历的阶段性变化是(B)。

(B)悲伤求助、愤怒抗议,尝受失望、情感冷漠,无能为力之下超脱焦虑困扰,企图适应新环境 6

8、安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A)等类型。(A)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69、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对母亲更加偏爱,是在(C)阶段。(C)特殊情感联结 70、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C)依恋

71、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B)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 7

2、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C)游戏 7

3、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C)象征性游戏 7

4、童年期儿童游戏属于(D)规则游戏

75、下列说法中,属于认知学派游戏观的是(B)。(B)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 7

6、象征性游戏又称为(B)假装游戏

77、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成为(B)合作游戏 7

8、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为主的记忆策略是(D)复述策略 7

9、下列不是思维具体形象性特点的是(B)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日益增强

80、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B)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8

1、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按(B)分类。((B)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验、概念 8

2、下列不属于说话语用技能的项目是(D)。(D)情境语和连贯语交替运用 8

3、(B)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B)幼儿期

84、下列不属于幼儿认同对象的项目是(D)小弟弟和小妹妹 8

5、第一逆反期一般发生在(C)。(C)3~4岁

86、第一逆反期反抗的对象主要是(A)父母 8

7、逆反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于(D)。(D)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 8

8、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C)。(C)正常现象

89、幼儿体验高自尊与以后生活中(C)有关。(C)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90、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学习

91、小学阶段儿童的记忆策略不包括D)特征定位策略

92、把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方式进行识记,称为(B)策略。(B)组织 9

3、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本质特征是(B)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9

4、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C)。9~10岁

95、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96、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A)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97、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98、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99、童年期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D)的发展。(D)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100、儿童期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是(C)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10

1、童年期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C)掌握守恒

10

2、一般而言,达到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在(C)

8、9~10 10

3、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A)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

10

4、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是(B)父母和同学对儿童自我评价起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 10

5、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是指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C)延迟满足 10

6、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C)。(C)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10

7、指出下列不属于攻击行为的表述(B)。(B)实施行为的基本要素不在于伤害意图

10

8、一下关于童年期的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同伴交往促进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10

9、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是(C)。(C)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110、指出如下不是受欢迎儿童的特点(B)安静,有顺从性 1

1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B)。

(B)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1

12、指出下列不是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是(C)。(C)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1

13、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B)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1

14、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一次为(D)。(D)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1

15、青春发育期的主要特点是(C)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 1

16、关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加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D)青春发育期提前

1

17、人的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是在(C)少年期 1

18、少年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D)形式运算阶段

1

19、皮亚杰运用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B)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120、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B)少年期

1

21、拉森通过对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研究,发现(A)。(A)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 1

22、第二逆反期主要发生在(C)少年期

1

23、第一逆反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A)。(A)要求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形式自由 1

24、第二逆反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C)。(C)要求精神自主和人格的独立

1

25、逆反期的出现是(A)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1

26、第二反抗期儿童与父母之间多重矛盾的焦点在于(D)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

1

27、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B)交友范围缩小 1

28、卡特尔把智力分为C)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1

29、关于液态智力的正确表述是(D)加工信息和问题解决基本过程的能力 130、关于晶态智力的正确表述是(B)。 (B)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

1

31、液态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B)在成人阶段呈下降的趋势 1

32、晶态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A)在成人阶段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1

33、帕瑞把青年期思维发展划分为(A)。(A)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1

34、指出下列与思维监控能力发展无关的因素(C)。(C)在青少年期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与年龄阶段无关

1

35、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A)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1

36、在自我概念提高中不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B)。(B)对自我接纳与自我排斥概念的认同

1

37、马西亚归纳出青年解决同一感危机方式中不包括(C)同一性困惑 1

38、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可以称(D)延缓偿付期

1

39、关于延缓偿付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B)延缓偿付期并非一种社会的延缓 140、(C)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地态度,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C)自我接纳 1

41、(D)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D自我排斥 1

42、(A)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A)人生观 1

43、(B)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B)价值观

1

44、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不包括 (D)身体的成熟水平

1

45、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是(C)维护生命取向 1

46、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B)35或40岁~60岁或65岁

1

47、在发展心理学中更年期是指(C)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的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1

48、女性更年期的年龄大约在(B)岁左右。(B)50 1

49、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C)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150、成年期的自我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不包括(B)自律水平

1

51、自我发展的公平水平特点包括(B)能将社会的、外在于己的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 1

52、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C)整合水平1

53、“男女同化”人格变化趋向是指(C)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1

54、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C)。(C)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指事业的发展 1

55、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B)。(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1

56、对初级控制的正确表述有(A)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 1

57、对次级控制的正确表述有(A)是人类通过改造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1

58、老年期一般是指(B)岁以后。(B)60 1

5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C)。

(C)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没有发展

16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A)成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因素 16

1、(A)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A)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16

2、老年期退行性变化出现最早的心理过程是(A)感知觉

16

3、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表现上(D)编码储存过程障碍和信息提取困难 16

4、老年人的人格特征的重要变化上(D)拘泥刻板性 16

5、老年期人格的变化特点是(D)容易回忆往事

第17篇: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3、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5、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不属于心理发展规律性。

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7、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8、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期。

9、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横向研究。

10、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角纵向研究。

11、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12、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3、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是1882年。

14、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15、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里学”作为文章的名称。

1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1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8、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9、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20、“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1、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22、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2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24、认知结构或心理组织叫图式。

25、主体将环境 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同化。

26、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27、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28、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29、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他认为婴儿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0、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31、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

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32、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33、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34、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35、成年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36、人类婴儿的关键期表现在感受系统范围内。

37、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38、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感觉。

39、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40、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手眼协调。

41、婴儿基本上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是在3岁末。

42、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依恋。

43、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

44、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属于认知学派游戏观。

45、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日益增强不是思维具体形象性特点。

46、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按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验、概念分类。

47、情境语和连贯语不属于说话语用技能的项目。

48、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49、小弟弟和小妹妹不属于幼儿认同对象的项目。50、第一逆反期一般发生在3~4岁。

51、幼儿体验高自尊与以后生活中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关。

52、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53、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9~10岁。

54、童年期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55、童年期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是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56、童年期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掌握守恒。

57、一般而言,达到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在

8、9~10岁。

58、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

59、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是父母和同学对儿童自我评价起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60、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是指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延迟满足。 6

1、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6

2、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63、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依次为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6

4、人的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是在少年期。6

5、少

年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66、皮亚杰运用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6

7、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少年期。

68、拉森通过对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研究,发现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

69、第二逆反期主要发生在少年期

70、第一逆反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要求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行事自由。第二逆反期主要在于要求精神自主和人格的独立。 7

1、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交友范围缩小。

72、第二反抗期儿童与父母之间多重矛盾的焦点在于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

73、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晶态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和液态智力(加工信息和问题解决基本过程的能力)。

74、液态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成人阶段呈下降趋势。晶态智力在成人阶段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75、帕瑞把青年期思维发展划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7

6、在青少年期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与年龄阶段无关是与思维监控能力发展无关的因素。

77、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78、在自我概念提高中不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对自我接纳与自我排斥概念的认同。7

9、马西亚归纳出青年解决同一感微机方式中不包括同一性困惑。(包括确立、延续、扩散) 80、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81、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82、维护生命取向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8

3、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35或40岁~60岁或65岁。8

4、成年期的自我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不包括自律水平。

85、自我发展的公平水平特点包括能将社会的、外在于己的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8

6、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整合水平。

87、对初级控制的正确表述有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次级控制则是人类通过改造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88、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没有发展。

89、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因素。90、老年期退行性变化出现最早的心理过程是感知觉。

91、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表现是编码储存过程障碍和信息提取困难。

92、广义理解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 9

3、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9

4、心理发展的整体性要把握作为整

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95、对心理发展活动性内容的表述包括个体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和动作;主客体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主体,主体地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96、活动内化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9

7、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生全过程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98、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心理发展中德“关键期”问题。 9

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包括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00、横向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适用性和实效性。主要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横向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与组群效应相混淆;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 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10

1、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中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因多次重复测试,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10

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表现为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各种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10

3、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10

4、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否成遗传在心理发展中德作用;片面地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10

5、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遗传和环境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都属于二因素论。

10

6、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10

7、属于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有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动作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0

8、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的特征。

10

9、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具有稳定性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不相符合的项目包括同化、顺应、可逆性。

11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获得了

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的特征。

1

11、1

11、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的束缚;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的特征。

1

12、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

13、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有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

1

14、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1

15、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1

16、维果茨基提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是“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当在发展的前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1

17、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心理 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来发挥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是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

1

18、儿童早期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这种观点包括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

1

19、新生儿具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120、婴儿的主要动作有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

2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1

22、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注意内容的选择性,这包括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制约;受知识经验支配;受言语调节和支配;容易注意新异刺激。

1

23、关于婴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表述是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头三年;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

1

24、婴儿1岁以前的记忆包括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

25、婴儿思维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了;具有尝试行为,运用策略的问题解决能力。

1

26、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的发展。

1

27、研究者(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1

28、托马斯等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动缓慢型。1

29、抚养

困难型的儿童表现为难以适应新环境;缺乏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

130、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包括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1

3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1

32、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

33、假设演绎推理和模式化推理不属于幼儿推理能力发展特点。1

34、小学阶段的儿童记忆策略包括复诵、组织。

1

35、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发展,表现为概括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 1

36、童年期儿童演绎推理能力发展过程中包含有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推理;能够对语言描述的事实进行推理;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1

37、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包括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1

38、童年期儿童自我中心化的正确表述有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8岁左右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9岁以后儿童的认知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现象的影响;儿童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1

39、关于自我中心的表述,正确的包括童年期处于认知领域的脱自我中心阶段;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是自我意识发展只能怪的现象。

140、童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表现为社会支持因素对自我评价起重要作用;自我价值评价与情感密切地联系;自我评价的领域包括多个方面。

1

41、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有家庭教育、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1

42、儿童道德发展包括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发展。

1

43、关于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正确的包括3~5岁时短期游戏伙伴关系;6~9岁时单向帮助关系;9~12岁时双向帮助关系。

1

44、实施亲社会行为需要具备的条件具有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一定的道德动机发展水平;掌握必要的助人的知识和技能。

1

45、少年期思维的特点包括思维形式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1

46、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用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的概念来表征。

1

47、第二逆反期的包括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观念上的碰撞;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抗争。

1

48、青年期的一般特征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1

49、关于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发展,说法正确的是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是思维发展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在青年初期已经接近

成人水平。 150、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包括逐渐地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1

51、自我发展达到整合水平的人,其特点包括能正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积极地调和、解决这些冲突;善于放弃那些不能实现的目标,而进行新的选择。

1

52、成人思维的特点包括思维的辩证性提高;实用性思维;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 1

53、关于自我,正确表述包括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具有对思维、道德、价值等的整合的能力;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

54、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观点包括老年丧失期观和毕生发展观。

1

55、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1

56、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包括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第18篇:发展心理学心得

网址:www.daodoc.com 如何分析判断和处理相关阶段的心理问题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

(作者:郑某同济心理研究中心武汉心理咨询师培训班26期培训班学员)

在联合同济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上,王礼桂老师主讲《发展心理学》,这是武汉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这次我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的26期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特别王礼桂教授讲授的发展心理学印象颇深,促使我对“心理学”、“心理咨询师的幼儿教育和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进程,是分析的过程。还是连续的进程与分析的进程的某种统一发展过程中。

王礼桂教授全面讲述了发展心理学发展到现在经历蛮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其成为科学的学科。他从幼儿期心理发展,认知行为;童年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介绍了青春期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等。概述性的介绍了少年期;认知发展及思维发展。教导我们要认真懂得和理解中年期心理发展。说明了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中年期面临家庭工作和社会压力。不少研究认为多种角色责任的压力之下。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这个时期个体讲述轻历身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老年化是这个社会现象,又要生理因素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的影响,会给老年人人格造成重要影响。如: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度、拘泥刻板等。 王礼桂教授有机把婴儿、幼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王礼桂教授介绍了幼儿时期的记忆的发展特点、策略、思维的发展、幼儿想象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还系统介绍了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如:高尔顿的遗传单因素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吴伟仁:二因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另外还让我们去学习了解了皮亚杰三山实验模型。

王礼桂教授还讲述了青春期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特别强二个反抗期的特点及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等。

经过现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儿少卫生学会副主委兼秘书王礼桂教授的相关系统的讲述,使我对心理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大量的个案的分析、辅导。使我懂得了如何去分析判断和处理相关阶段的心理问题。今后我将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深入加强特别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的探索和学习。

第19篇:发展心理学试题

1

发展心理学部分答案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8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1.【多选题】 以下( )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论

A: 认知能力和身高、体形等身体方面的特征一样受遗传影响 B: 像精神分裂症、极端的攻击性等病态行为也受遗传影响 C: 儿童的气质受遗传影响 D: 儿童在各方面表现均受遗传的影响 2.【单选题】 以下( )不是成熟的特点

正确答案:[B]

A: 普遍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受训练和练习的影响

3.【单选题】 发展变化的实质是( )

A: 连续性 B: 阶段性

C: 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D: 量变的过程

4.【单选题】 研究人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称为( )

A: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B: 比较心理学 C: 民族心理学 D: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5.【单选题】 以下( )不是遗传的作用主要表现。

A: 与生俱来的特性 B: 成熟的影响 C: 关键期

D: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6.【单选题】 以下( )不是环境作用的主要表现

A: 关键期 B: 儿童如何解释环境刺激

C: 成熟 D: 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7.【单选题】 当代观点认为发展是由( )来决定的

A: 遗传 B: 环境

C: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D: 父母的教养方式

1

2

8.【多选题】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其稳定性表现在( )

A: 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B: 许多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例外

C: 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都是稳定的 D: 许多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特别是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

9.【多选题】 下面( )是发展心理学家们关心的基本问题

A: 天性与教养的问题 B: 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 C: 连续性和可变性 D: 发展变化的本质

10.【单选题】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 案:[D]

A: 学习B: 发展 C: 遗传

D: 成熟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8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1.【单选题】 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设计称为( )。

正确答 A: 纵向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组群研究 D: 比较研究

2.【多选题】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

正确答案:[ABCD]

A: 客观性原则 B: 矛盾性原则 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3.【单选题】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共同缺陷是( )。

2

3

A: 费时 B: 易丢失样本 C: 某一时间内的研究结论不能随意推论到其它时期 D: 成本大费用高

4.【多选题】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包括( )

A: 横断研究 B: 跨文化研究

C: 聚合交叉设计 D: 纵向研究

5.【多选题】 个案法的缺点包括( )

A: 个案之间的资料难以比较 B: 结论的效度受个案资料的正确性影响大

C: 可针对个别儿童,作深入研究 D: 结论难以推广

6.【单选题】 ( )既可在短期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发展

A: 纵向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组群研究

D: 聚合交叉设计研究

7.【单选题】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哪个阶段能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8.【单选题】 以下( )不是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A: 费时 B: 易丢失样本

C: 缺乏系统联系性 D: 反复测量

9.【多选题】 应用文化比较法的目的包括( )

正确答案:[ABD]

A: 用于了解人类的发展是否会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B: 防止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

C: 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D: 了解文化差异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多选题】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包括( )

A: 描述 B: 解释 C: 预测

D: 控制

3

4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9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1.【单选题】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哪个阶段能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单选题】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与我们的启示是( )

A: 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探索 B: 教育时要针对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 C: 奖赏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兴趣

D: 教育应走在发展前面

3.【多选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4.【单选题】 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多选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6.【多选题】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4

5

A: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掌握人类文化的过程 B: 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

C: 认为语言与认知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D: 高级心理机能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才能获得

7.【单选题】 A问:你有兄弟吗?B答:有 A问:他叫什么名字?B答:吉姆 A问:吉姆有兄弟吗?B答:没有 以上对话体现了儿童B思维的哪种特点( )

正确答案:[D]

A: 自我中心 B: 泛灵论 C: 直观思维

D: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8.【单选题】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的创始人是 ( )。

A: 维果斯基 B: 艾里克森 C: 华生 D: 班杜拉

9.【多选题】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

A: 注意 B: 保持 C: 动作再生 D: 强化和动机

10.【多选题】 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9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1.【单选题】 新生儿如何与外界取得平衡( )

A: 通过各种反射活动 B: 通过模仿 C: 通过学习D: 通过与他人交往

2.【单选题】 母亲生孩子的最佳时间是( )

正确答案:[B]

A: 18—30岁

B: 23—29岁 C: 29—35岁 D: 30—45岁

3.【多选题】 下列哪些是新生儿的反射活动( )

5

6

A: 巴宾斯基反射 B: 颈强直反射 C: 抓握反射 D: 行走反射

4.【多选题】 新生儿的视觉特点是( )

A: 有相当高的视敏度

B: 视觉运动不协调 C: 喜欢看复杂的有模式的东西 D: 偏爱看人脸

5.【单选题】 新生儿发展得最好的感知觉是( )

A: 视觉 B: 听觉 C: 味觉

D: 触觉

6.【多选题】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胎儿的正常发展( )

A: 基因错误 B: 母亲的情绪状态 C: 药物、吸烟、酗酒和吸毒 D: 母亲的疾病

7.【单选题】 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强度降低的现象是指( )

A:习惯化

B: 去习惯化 C: 模仿 D: 消退

8.【多选题】 胎儿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

A: 胚泡期

B: 胚种期 C: 胚胎期 D: 胎儿期

9.【单选题】 下列哪种疾病的病毒在妊娠4-5个月后才能通过母亲血液穿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引起胎儿脑损伤( )

A: 风疹 B: 艾滋病

C: 梅毒 D: 弓形体病

10.【多选题】 新生儿的社会性表现有( )

A: 对人类语声较其他声音更敏感和偏爱 B: 喜欢注视真正的“人面” C: 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注意 D: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会笑,不满足时会哭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10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6

7

1.【单选题】 ( )发明了一种称为“视崖”的装置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A: 吉布森

B: 皮亚杰 C: 班杜拉 D: 斯腾伯格

2.【单选题】 关于婴儿语言发展理论,勒纳伯格提出( )

A: 先天语言能力说 B: 相互作用说

C: 自然成熟说 D: 选择性模仿说

3.【单选题】

15、16个月的婴儿在亲社会行为发展上主要表现为(

A: 对处于困境的他人开始有积极的反应 B: 对处于困境的他人还没有明显的情绪和反应 C: 能主动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 D: 对处于困境的他人作出明显、频繁和多样化的反应

4.【单选题】 ( )个月的婴儿已具有稳定的延迟模仿能力

A: 9个月 B: 12个月 C: 24个月 D: 36个月

5.【单选题】 婴儿认知的发展中,( )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A: 感知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6.【单选题】 婴儿在( )时期产生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A: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B: 特定依恋期 C: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 D: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

7.【单选题】 ( )依恋类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哀伤,母亲回来时表现欣喜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8.【单选题】 ( )理论认为婴儿必先具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才能形成依恋

A:习性学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学习理论 D: 认知理论

9.【单选题】 (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些有较多负责的看护人员的福利院中,婴儿没有表现出发展问题

7

8

A: 凯根的气质假说 B: 柯切斯佳的整合理论 C: 母亲剥夺假说 D: 社会刺激假说

10.【单选题】 ( )个月的婴儿脑重接近成人的脑重 A: 6个月 B: 12个月 C: 24个月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9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1.【多选题】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有

正确答案:[ABC]

A: 形象记忆好于词的记忆 B: 熟悉的事物好于不熟悉的 C: 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D: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效果的差别在扩大

2.【单选题】 如果儿童知道小明是男孩子,但认为小明要是穿了裙子就是女孩子,说明儿童不具有( )

A: 性别认同 B: 性别稳定性

C: 性别恒常性 D: 性别刻板影响

3.【多选题】 使用代词比例较高的原因

A: 由于在具体情境下针对具体的人 B: 不会说出事物的确切名称 C: 思维环绕自己展开

D: 常用不完整句,直说动作或状态

4.【单选题】 如果儿童知道自己小时候是男孩子,长大了也是男孩子,说明儿童具有 A: 性别认同

B: 性别稳定性 C: 性别恒常性 D: 性别刻板影响

5.【单选题】 在人类活动中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 学习

B: 游戏 C: 休闲 D: 劳动

6.【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儿童游戏的特征

8

9

A: 是自发、自愿、自由的活动 B: 是有规则的活动

C: 是“假想”的与日常生活完全一致的活动 D: 是重过程,轻结果

7.【单选题】 下列哪项词汇儿童使用的比例不高

A: 助词 B: 名词 C: 动词 D: 代词

8.【单选题】 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活动的形式是判断儿童的游戏的标准 B: 儿童的游戏是是自发、自愿、自由的活动

C: 练习性游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D: 依认知特点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和旁观游戏。

9.【单选题】 儿童的首次反抗期出现在

A: 出生后半年 B: 1岁左右

C: 两岁左右 D: 青春期

10.【单选题】 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是

A: 点红实验 B: 延迟满足 C: 陌生人情景 D: 哈罗实验

1.【多选题】 儿童元记忆知识包含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ABC]

A: 对记忆任务的认识。 B: 对记忆策略的认识 C: 对记忆主体的认识

D: 对记忆客体的认识

2.【多选题】 以下哪些属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正确答案:[CD] A: 溺爱型 B: 严厉型

C: 放纵型 D: 忽视型 3.【多选题】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A: 学习兴趣不断深化. B: 学习兴趣的分化. C: 学习兴趣的抽象化. D: 学习兴趣广泛

4.【多选题】 以下那几个年龄的儿童在加以提醒的前提下就能够使用复述的记忆策略()

10

A: 8岁 B: 5岁 C: 6岁 D: 7岁

5.【多选题】 学习困难儿童应具备以下哪几个条件() 正确答案:[ABC]

A: 潜在能力和实际成就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B: 有不能归因于如智力落后等因素的学习问题。 C: 必须接受特殊教育才能进步。 D: 智力落后

6.【多选题】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CD]

A: 儿童与父母、师长的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 B: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一种水平关系。

C: 儿童与父母、师长的关系是一种水平关系。 D: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

7.【单选题】 儿童满足注意缺失多动症的诊断标准中至少需要()个表现,可以确诊为注意缺失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8.【多选题】 注意缺失多动症儿童有哪些表现()

A: 不能制止自己不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 B: 一旦他们做了某些行为时,他们就不能停下来。 C: 总是无休止地动并且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项活动上。 D: 智力低下

9.【多选题】 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1年级儿童不能自发地使用策略,通过策略指导可以学会使用组织策略,却不能提高回忆量。 B: 3年级虽然仍不能自发地产生和运用组织性策略,却很容易通过策略训练学会使用组织性策略,而且,通过使用策略能显著提高回忆量。 C: 1年级虽然仍不能自发地产生和运用组织性策略,却很容易通过策略训练学会使用组织性策略,但通过使用策略不能够能显著提高回忆量 D: 3年级能够自发地产生和运用组织性策略,并且很容易通过策略训练学会使用组织性策略,而且,通过使用策略能显著提高回忆量。

10

11

10.【单选题】 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A: 2 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单选题】 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

A: 幼儿期 B: 成年初期

C: 青春期 D: 成年中期

2.【单选题】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是( )

A: 幼儿期

B: 青春期 C: 成年初期 D: 成年中期

3.【单选题】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来自于( )

A: 心理发展快于生理发展

B: 生理发育快于心理发育,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 C: 心理发育跟不上周围环境的变化 D: 心理发育速度过快而社会交往发展相对滞后

4.【单选题】 青春期个体身高的变化是( )

A: 男生比女生早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 B: 男生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的平均年龄是12岁

C: 女生比男生早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

D: 男女生身高变化时间没有差异

5.【单选题】 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表现在( )

A: 身体方面 B: 同伴关系方面 C: 生理方面 D: 心理方面

6.【单选题】 Marcia认为,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可以分为( )种类型 正确答案:[C]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7.【单选题】 导致青春期烦躁的主要生理因素是( ) A: 身高 B: 体重

C: 性 D: 认知

8.【单选题】 下列对初中生思维品质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A]

11

12

A: 具有明显的平衡性 B: 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加 C: 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表现依然突出 D: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再度出现

9.【单选题】 当青少年思索自己今天的样子,试着决定“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是( )的表现。 正确答案:[C]

A: 与他人距离失调 B: 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C: 同一性危机 D: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10.【单选题】 ( )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辨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 A: 老年期 B: 成年期 C: 青少年期 D: 童年期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9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 第1次测试

1.【多选题】 成年初期的社会性发展包括( )

A: 友谊 B: 爱情 C: 心理适应 D: 成熟

2.【多选题】 老年人适应退休的几个过程包括( )

A: 期待期 B: 退休期 C: 适应期 D: 稳定期

3.【单选题】 艾里克森认为,进入成年中期,个体的发展课题是( )

A: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B: 防止同一性扩散 C: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 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

4.【单选题】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的任务是发展出( )感,克服绝望感。 A: 勤奋

B: 自我完善 C: 同一性 D: 亲密感

5.【多选题】 有关更年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2

13

A: 更年期是女性特有的现象

B: 女性更年期与初潮时间,生育多少,种族、家庭、气候和营养等因素有关 C: 女性更年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 D: 男性更年期的明显标志是性功能减退

6.【多选题】 男女在爱情上的差异体现在( )

A: 对爱情的侧重不同 B: 对爱情的憧憬和指向不同 C: 对爱情对象选择定向上不同 D: 对婚姻的看法不同

7.【多选题】 成人中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 生理功能的衰退 B: 流体智力有下降趋势,但晶体智力没有明显改变 C: 面临中年危机 D: 老龄化

8.【单选题】 艾里克森认为,进入成年初期,个体的发展课题是( )

A: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B: 防止同一性扩散 C: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 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

9.【多选题】 成年初期的心理适应包括( )

正确答案:[ABC]

A: 婚姻的适应 B: 对子女的适应 C: 对职业的适应 D: 对父母的适应

10.【单选题】 成年晚期个体的智力发展( )

A: 不再衰退 B: 流体智力仍然在继续发展

C: 有所减退,但并不是全部减退

D: 全面减退

13

第20篇:发展心理学总结

常用方;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心理生理学方法设计方法;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微观发生学设计

皮亚杰的发展观(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2)只讲内因而不讲发展的;(3)讲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论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在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维果茨基 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

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胚胎期是生命开始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从绒毛到胎儿身体部分的一般形式和基本结构在胚胎期初步形成。

胚胎期是生命开始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从绒毛到胎儿身体部分的一般形式和基本结构在胚胎期初步形成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

到妊娠第8周末,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已基本形成胎教方法;音乐胎教,言语胎教,抚摸胎教,光照胎教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胎教方法;音乐胎教,言语胎教,抚摸胎教,光照胎教

婴儿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

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由粗到细

分离焦虑的产生的因素首先,,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其次,分离焦虑的产生也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类型有;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本身;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幼儿游戏;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最后,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帕滕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一)儿童语法的掌握(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班杜拉认为;榜样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方式从而学会这种行为方式;二是通过榜样了解采取某种行为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三是榜样可以为儿童提示在陌生环境中所能采取的行为方式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青年自我概念(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

2、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早期相比)的特点:1)自我概念更加抽象。2)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三)自我评价

1、青少年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

2、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青少年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调控及自我改造和完善。

3、青少年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

情绪两极性;强烈,狂暴和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