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府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政府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

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在人类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也要重视政府干预活动。但究竟为什么需要政府在经济中担任角色?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管理经济?政府何时进行干预?怎样进行干预?政府如何从事经济活动?等等,都政府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深入理解并掌握以上问题也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斯大林模式的高度中央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的作用被凸现出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也纷纷由政府干预型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不能免于这场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浪潮。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政府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政府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课题,学好这门课,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需要对我国行政体制所处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环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需要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需要有勤奋多思的刻苦精神。

二、课程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言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政府经济学》学科的产生和当前经济领域研究的动态;全面理解政府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内容与范围、《政府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政府经济职能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中国经济中政府干预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节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概述

一、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

1.政府的定义。政府是一个特殊存在的政治组织。

2.基本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作为经济主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如何决策?在以上三个方面,政府部门的生产选择与私人部门的生产选择相比更为复杂P。

二、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政府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化的政治、政治化的经济以及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要寻找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具体来讲,要研究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府的经济管理。

1.政府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一套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行为的组织方式。政府要运用一定的权力制定出符合社会利益的、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划,即制度安排。

▲政府制度理论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政府(国家)的产生、演变与性质,;政府经济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决策机制;政府经济行为与产权问题。

2.政府的经济管理。

▲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公平原则;实现充分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和方式与拟实现的管理目标有关,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运用不同的管理工具或运用不同管理工具的结合。

三、政府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1.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组织方式。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具体部门所构成,它们彼此区别和联系,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的运行机制和活动范围,以保证各部门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互相支持和配合。

2.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效率。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平原则,为此,政府经济学必须研究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效率,以便从理论上进一步指导经济活动。

3.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经济政策的产物,考察经济活动的结果最终实际上是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为什么要评价政府政策,运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政府政策,是政府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1.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联系:政府经济学许多理论分析的基础建立于福利经济学。第一,福利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理论的基础;第二,福利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效率与公平”关系评判的依据。

2.政府经济学规范分析与福利经济学有着一定的差异:第一,政府经济学研究所有后果,而不仅仅是福利后果;第二,政府经济学研究的是公共福利,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福利。

二、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行政学

1.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行政学联系:第一,许多经济行为可以借助政治学的框架进行;第二,经济学的思想及研究方法常常用于解剖分析社会政治制度;第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离开政治来分析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样,任何政治事实上也就是各种不同利益间冲突的过程,离开对经济利益进行分析的政治也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

2.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行政学的主要区别:第一,政府经济学主要探讨政治制度的经济意义或政治过程是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第二,政治学、行政学则直接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

三、政府经济学与法学

1.政府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第一,市场经济在法的框架内运行,建立与维护法律秩序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第二,政府本身是法律的产物;第三,法学为政府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第四,法律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主要手段。

2.政府经济学与法学区别:第一,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法的秩序是强制的,市场秩序是自发的,市场秩序必须借助法的秩序来维护。

第三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参与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经济是国家的重要职责。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它的一切行为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其行为原则及效果判断必须以公共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的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才能解决;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保障;制定市场规则;应对国际经济竞争。

2.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立法与司法;宏观经济调控;参与再分配、维持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微观经济活动;在国际经济领域代表一个主权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作用

1.政府的一般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发挥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

2.政府的特殊作用:在新兴工业化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调整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章 市 场

基本要求:

政府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市场,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明确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角色是我们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

第一节 市场的基本原理

市场,被经济学家们喻为“看不见的手,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逻辑和市场的规则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能自发的调节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的配置。

一、市场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

简单商品经济特点: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1.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产生提供三个基本条件:经济主体相对独立化;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制度结构的建立。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为市场经济的产生确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结构;工业革命导致市场经济体制的定型;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服务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二、市场与市场经济

1.市场。市场的定义和本质;市场的类型。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科学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要把握四点: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市场经济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

3.市场经济的特征: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法制性。 4.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结果;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手段,它不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它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社会主义要大胆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手段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机理。它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1.供求机制及其运作。市场供求关系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化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部分,其它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2.价格机制及其运作。价格机制在市场上表现为商品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力。供求对比变化引起价格变动,价格变动又引起供求变化,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它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背离实现的。

3.竞争机制及其运作。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伴侣,竞争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实现的重要市场机制。竞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风险机制及其运作。市场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中面临着盈利、亏损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第二节 市场均衡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如何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去生产更多的物品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是经济学面临的难题和矛盾。经济学家们研究认为,只有在供求均衡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最为优化经济效率最大。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是实现供求均衡即自由竞争市场均衡的三个重要因素。

一、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额。

2.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消费者剩余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市场价格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少,市场价格越低消费者者剩余越多。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支付量

二、生产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就是卖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量减去卖者的成本。 2.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密切相关。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三、市场总剩余

1.市场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 2.市场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四、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

1.当市场均衡时,决定价格的是参与市场的买者和卖者。第一,那些对物品评价大于价格的买者选择购买商品;那些对物品评价小于价格的买者选择不购买商品。第二,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的卖者选择生产并销售商品;那些成本高于价格的卖者选择不生产和销售商品。

2.供求均衡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就是说,均衡结果显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角色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表现

1.含义。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表现。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外部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宏观性失灵。

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角色

市场失灵的情况,决定了政府介入、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介入来利用市场机制为发展经济服务。

1.公益人角色。作为公益人的政府其主要目标是:第一,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第二,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应,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第三,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大。

2.管制人角色。作为管制人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防止垄断;第二,防止过度竞争;第三,保护消费者和雇员的利益。

3.守夜人的角色。守夜人的角色的职责有两个:第一,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第二,保护经济主体的利益。

4.调控人的角色。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保持社会经济宏观总量的平衡。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三章 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认识的历史演进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懂得政府的角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政府的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守夜人”到“万能政府”的长期演变过程。要了解从重商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等各个学术流派的演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观点。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国家权利的退却

一、重商主义与国家权力的增长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重金”和“贸易出超”即认为货币就是财富,对于那些没有金银矿山的欧洲国家来说,要通过贸易顺差来输入金银,从而使新兴资产阶级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2.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成为现实。两方面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市场经济功能的局限性。

二、自由放任主义与国家权力的衰退 1.以亚当斯·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 2.以马歇尔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

第二节 市场失败与国家权力的再度增长

一、凯恩斯主义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学说 1.市场失败与国家权力的再度增长。

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1.新古典综合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2.新古典综合学派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学说。 第三节 政府干预陷入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但它的兴起是在60、70年代后期,由于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和政策显得于事无补。于是,主张修复“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的呼声日益高涨。

一、哈耶克极端自由主义和弗莱堡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1.哈耶克极端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2.弗莱堡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二、货币主义的政府经济行为

1.货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兴起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①货币主义把货币数量看作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②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③货币主义的政府经济行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

理性预期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与凯恩斯主义的对抗中,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局面上并未产生实际作用,因此,新的理论应用而生。

1.理性预期学派的核心思想。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行为是人的行为,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带上人的思维活动的印记。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四、供给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

1.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但供给学派为萨伊定律赋予了新的内容:认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不成立;强调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均衡性;指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肯定了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很有必要性。

2.供给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

◆现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对政府行为的争论,给我们的启示: 1.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行为的两种主要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满足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两种经济思想不断演进,此消彼长。不论哪种观点占上风,目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服务。

3.今天,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呈现出日益融合的趋势,两者区别不再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的问题,而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国家作用,国家对经济如何干预;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这也是我们《政府经济学》课程所要明确的根本问题。

第四章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中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者的决策风格和素质要求。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条件和基础

一、政治法律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是共产党领导,其它党派合作、参政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体制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也保证了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

1.凡政府涉及政治范围总理的经济决策,将充分体现出共产党组织意图和政治追求。

2.政府的经济决策过程,重大方针决策需坚持党的方针指导。

3.党管干部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一个组织原则,政府经济管理者也受此原则约束。

二、经济基础

政府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政府的行为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影响和制约。

1.受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家及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有加强的趋势。

2.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政府行为有所差异。 3.政府行为必然受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制约。

三、传统文化背景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历漫长岁月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特点的深厚基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同样渗透到政府管理行为之中。

2.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政府管理行为上的差异。

3.东西方政府管理行为上的差异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的原因决定的,不能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四、心理分析

1.政府管理行为最终是由人去完成的管理行为,因此它根本上说也是管理者的行为。这个管理者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或一个社会群体。

2.心理基础是支配政府经济管理者行为的重要原因。

五、国家经济体系基础

1.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形成一定的经济体制,也叫经济管理体制或经济管理的制度。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要受到特定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它是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一个必要前提。

2.政府行为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政府只有拥有了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其行为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率。

3.政府要拥有权力的同时,必需要以对权力的监督作为保证。因此可以说,必要的权力和对权力必要的监督是政府行为的共同前提。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领导角色转变

一、市场的两重性与政府领导的两手策略

1.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市场经济的优点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市场缺陷决定了我们还必须利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起导向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经济的共性: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经营开放化;企业权利平行化;经营行为竞争化;经济活动市场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制约。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第三,在宏观主体地位上,国家宏观调控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节 政府经济管理者的行为

一、政府经济管理者的行为分析

1.对政府角色的全面理解。政府经济管理者的社会角色是多样化的。政府经济管理者在经济管理中的角色也不是单一的。政府经济管理者个人与角色之间的距离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去缩短,同时也需要制度去规范和保证。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府经济管理角色 3.经济管理实践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二、政府经济管理者的管理决策风格 1.典型的管理环境造就典型的管理风格。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风格。

3.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政府管理风格转型。

三、政府经济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管理者素质是管理者生理、心理、社会及职业诸种因素所决定的个人行为特征和能力总和。

1.具有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行为价值观。 2.较高水准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理论修养。 3.有以系统性和连续性为特点的思维模式。 4.拥有高于现阶段社会平均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 5.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 6.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

第五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基本要求:

本章通过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目标、特点、变量、主要环节和方法的分析,要求全面掌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懂得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选择的必要性、主要环节和主要方法。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宏观经济管理是国家为了实现既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经济管理机构,从价值形态对社会活动总体运行和总量平衡所进行的间接管理,它是通过计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

2.特点。第一,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第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是综合经济平衡。第三,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价值形态的总量管理,是最高层的管理。第四,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间接管理。第五,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包括全部管理职能的完整过程的管理。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 1.既要速度,又要效益。

2.控制国民收入超分配具有突出意义。 3.既要调节社会需求,又要调节社会供给。 4.国家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物价管理权。 5.要合理利用资源和促进科技发展。

6.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较之于资本主义国家更复杂。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与变量

1.宏观经济管理的狭义目标。①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②产业结构合理化。③物价稳定。④经济增长。⑤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2.宏观经济变量。①国民生产总值。②价格水平。③通货膨胀率。④失业率。⑤利率。⑥外汇汇率。

3.宏观经济管理的广义目标与指标。

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选择

1.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选择的必要性。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重点不同,目标选择应当有所侧重;受财力、物力制约,经济发展应有轻重缓急;在速度与效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矛盾时,要选择效益型、社会型发展目标。

2.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选择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合国情的原则;经济中心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实际出发相结合的原则。

3.宏观经济战略目标的选择依据:国情国力依据。包括:人口、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和资金问题;国际环境依据。包括:国际市场、外国资本和国际经济合作三个方面。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过程的程序

一、宏观经济的信息管理

1.经济信息及其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是宏观经济预测和决策的前提;是宏观经济计划及其实施的基础;是宏观经济控制和监督的依据;是沟通各管理层次和环节的纽带。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社会统计系统、社会簿记系统、科技情报系统和计划指挥系统。

3.宏观经济信息处理的环节和要求。环节:获取、加工、传输和贮存。要求: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完整性、经济性和科学性。

二、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

1.预测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宏观经济预测也叫国民经济预测,它是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总体为预测对象,主要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中各个相关的总量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作用:是提高宏观经济决策质量的保证;是正确实施宏观经济计划的保证;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率的保证。

2.宏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决策就是人们在宏观的经济活动中,在宏观经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宏观经济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满意方案和政策措施的活动过程。经济决策的特点:未来性、择优性、动态性。宏观经济决策的特点:统一性、复杂性、长期性。

3.宏观经济决策的地位和意义:它决定着整个经济活动的方向和成效;它制约着政府其它职能的发挥;它决定着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它影响着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计划

1.宏观经济管理计划,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过程所作的安排和部署。它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而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财、物,拟定计划实施步骤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宏观经济管理计划的特点:以市场为基础;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以价值管理为主。

四、宏观经济计划体系

1.从计划的期限上看,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2.从计划的范围上看,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计划。 3.从计划的内容上看,分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计划。 4.从计划的领域上看,分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计划。

五、宏观经济的监督

1.宏观经济监督的含义和任务。宏观经济监督就是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依据法规、法令、计划、政策和制度等,对宏观经济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监督的一种重要管理形式,是使宏观经济活动符合预定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宏观经济监督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判断和维护宏观经济参与者的合法性;二是督促经济单位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宏观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计划监督、市场监督、财政监督、银行监督。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经济调节方法

1.含义与特点。含义:经济调节方法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控制国家宏观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和协调企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方法。特点:调节对象的平等性;调节作用的诱导性;调节领域的广泛性。

2.主要内容。价格杠杆及其作用;税收杠杆及其作用。

3.经济调节方法的利弊。利: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主性;激发竞争性。弊:范围的有限性;力度的欠缺性。

二、行政调节方法

1.行政调节的含义、形式、客观必然性。行政调节方法是国家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宏观经济活动,以保证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行动,维护全局利益的一种管理方法。行政调节的主要形式:具有政策性的行政手段;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手段;具有强制命令的行政手段;具有约束力的行政手段。运用行政调节手段的客观必然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差别的矛盾的需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需要。

2.行政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行政调节的特点:强制性;垂直性;单一性;无偿性。行政调节的优点有:时间短、见效快;统一性强、稳定性好;权威性强,约束力大。其局限性表现在:主观性强、容易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割断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联系;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调控的及时性、适应性不强。

3.法律调节方法。法律调节方法是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工作,调整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管理方法。经济立法的经济司法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法律调节方法运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六章 政府失败与政府效能的改进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全面了解西方政府失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对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要懂得如何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效能;通过对政府失败论的研究,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及手段,避免政府失败。

第一节 西方政府失败理论

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

1.政府失败论产生的背景。市场缺陷及市场失灵是政府经济干预的基本理由。但由于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特别二战以后,国家经济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滞胀”的经济危机。

2.主要流派:最先对政府失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公共选择派。政策分析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问题都作为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政府失败的表现与成因

1.表现。公共政策失效的失效不仅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加剧了市场失灵,带来了更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灾难。

2.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是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

4.寻租及腐败。“寻租”的字面意思是“寻找利润”,是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也成为政府腐败的根源。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

1.“政府万能”计划经济体制赋予的,而不是政府的意愿。 2.“政府万能”的体制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3.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 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改进

一、西方学者关于防范政府失败的主要措施 1.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及政治制度。 2.引进竞争机制。

二、改进政府管理效能的措施

1.强化政府权威。提高政府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政府工作程序;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财政吸纳能力。

2.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其所能为。

3.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由于政策具有导向、协调、控制三大特殊功能,因此,政府管理经济的效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能力的高低。

4.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服务功能

三、政府失败论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5.从制度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

第七章 重塑政府

基本要求:

在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深知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府的形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了解国家的产生及其职能的基础上,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政府的意义;理解政府能力与作用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完成政府职能的更新,掌握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途径;了解市场全球化与超国家调节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作好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第一节 重塑政府的意义

一、现代国家的概念及主要职能

1.概念。一个标准的现代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领土和人口,并由一个拥有独立的司法、立法和行政执行功能的主权政府在此范围内发挥中心的协调的作用。

2.主要职能:基本功能是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和中介服务;主要功能是解决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发挥宏观经济调控功能。

二、影响政府可信度的主要因素 1.政府制定规则中的可预见性。 2.政治的稳定性。

3.人身与财产能否得到保障。 4.司法执行的可靠性。 5.政府腐败的程度。

三、政府膨胀及其后果 1.政府膨胀的原因:政府官僚追求政府机构的最大化;政府官僚行为不受产权的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不受利润的支配;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力;政府机构的高度垄断性;政府官员与政治家间的串谋;坚持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2.政府膨胀的后果:增加了政府部门浪费的可能性;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下降。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当前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两个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二节 政府职能更新与强化公务员制度

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赋予政府新的职能

1.政府生产职能的更新:从私人消费品生产领域退出来,承担起生产公共物品的职能,履行资产经营与管理的职能;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退出,承担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

2.政府调控职能的更新:这一职能转换的要点是:变对微观主体(企业与个人)的直接行政控制为对市场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宏观上的间接调控。

3.担当起制度创新的职能:制度创新属于一种依存于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事件。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人们的财产权利;市场经济的有效性;社会认可性。

二、强化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1.基于个人才干的招聘与晋升制度。 2.树立和强化政府公务员的团队精神。 3.给予政府公务员足够的工资报酬。

第三节 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途径

一、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部门 1.明确管理权限与职责范围。 2.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3.树立政府部门的成本效率观念。 4.引入企业的效益奖励制度。 5.在政府公营部门内重组市场。

二、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

1.通过权力下放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集中履行政府的核心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明确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

第四节 市场全球化与超国家调节

一、市场全球化趋势的由来

1.它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它适应了国际竞争的需要。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4.科技进步为市场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

5.国际经济组织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到了重要作用。

二、市场全球化的利弊得失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 2.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3.全球化运动对国际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贸易全球化扩大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别;金融资本的国际化使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性在为增加。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全面认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正确分析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八章 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基本要求: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关系,它是既是行政隶属关系,也是利益平衡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沿革,尤其是要重点认识建国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轨迹;要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从中发现我们需要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要掌握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人权、明确其作为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范围、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分工和权限、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任务和职责;要建立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化和法制化关系。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前30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中央集权型体制时期(1949—1957年) 2.权力大下放和再集中时期(1958—1965年) 3.中央再度大放权时期(1966—197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有领导的大胆下放权力阶段(1978-- 2.地方包干的分权阶段(1980—1992年)

3.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实质性转变阶段(1993年—现在)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演进的主要内容

1.财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在80年代经历的三次改革:“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或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90年代后期财税体制改革采取了“分税制”来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以分税制为中心,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分开了,两级调控职能也分开了。这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界定,基本上解决了长期未能攻克的,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取得了“双赢”。

2.金融体制。区分银行性质,明确不同性质银行的职能,建立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

3.计划体制。国家以市场体制为基础,总体上以指导性计划为主;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计划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国际比较(本节自学为主,了解以下内容)

一、发达国家的分权协作—----美国

1.政治上分权与协作的表现—----中央专有权、地方专有权和中央地方共有权力。

2.经济上分权与协作的表现—----分税制。

美国的分权协作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财权的划分以事权的划分为基础,财权划分开后,又会保证事权的实施。

二、发达国家的中央集权-------日本

1.事权特色—----法律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划分,在行政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把对方彼此作为权力伙伴来看待;放权与收权都以民族利益需要为重。

2.财权特色—内容和范围的不同。

三、发达国家其它模式—----德国、法国、英国

1.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者都有各自独立自主的财权,三级之间互不依赖,财权与事权一致。

2.法国:中央集权的比重相对较大。财政上占80—90%的比例归中央。 3.英国:地方的权力由中央授予,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监督方式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4.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即法制化;主张政治权威的基础在于政治上的权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政治关系不应该是两张皮。

5.东亚模式:韩国。实施“垂直式行政控制”。

第三节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意义

1.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灵活性、积极性、创造性。 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建立一套适应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 3.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巩固和坚实的条件。

二、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1.统一性:宏观经济管理必须是统一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必须是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全国税制必须是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必须是统一的。

2.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上。要正视社会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律化,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权力。

三、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1.正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范围。 2.正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分工和权限。 3.正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任务和职责。 4.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系化和法制化。

第九章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经济行为的实践

基本要求:

本章是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经济行为的实践。通过学习要求了解西方各国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思考它对我国有何启发和借鉴。

第一节 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政府经济行为

一、美国市场经济体制

1.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私人财产所有公;个人可以自由地创办和经营企业;企业与政府是“球员”与“裁判”的关系。

2.限制垄断,保护自由竞争:国家的职能之一就是对由垄断造成的缺陷进行处理和校正。

3.扶植和支持小企业发展。 4.实行有限度的宏观调控。

5.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二、美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2.稳定宏观经济的有效市场调控。 3.对特定产业部门的干预和调节。 政府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干预和调节。

三、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1.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 2.政府应重视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适度调节。 3.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要注意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4.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要重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5.政府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控。

第二节 德国的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行为

一、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

3.社会市场经济的实现是通过国家的努力,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条件和环境来达到目的的。

二、德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为保护竞争、稳定竞争秩序确立各种规则和法律规范;制定各项规定和政策来保证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保持货币稳定。

2.制定多种形式的计划。

3.采取别具一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建立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德国经济发展 1.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德国经济发展。

2.德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失业;社会保障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因此放弃或削弱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 2.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与修正经济运行结果缺一不可。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有效配合,而不是放弃它们的独立性。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必须把科技置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

第三节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行为

一、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1.在政府的市场的关系上,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

2.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采取“官民协调”的方式,保证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

二、日本政府经济管理的内容 1.制定经济计划和提供情报信息。 2.以产业政策进行平衡协调。 3.对企业进行行政指导。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启示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应适时进行调整和改革。 2.实施产业政策要选准战略产业,遵循市场规律。 3.政府和企业之间协调的方式与手段要不断更新。 4.实行市场经济不能放弃计划经济手段。

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府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府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