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际贸易第三讲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4: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是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帝国,在20世纪初的鼎盛时期,全世界有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该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今天,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联邦,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但同时,英国的殖民政策并非利他主义的。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英国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单一农业产品)的供应者,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

非洲木材组织

African Timber Organization(ATO) Organi sation Africaine du Bois(OAB)

成立日期与经过:1976年6月2日在 加蓬利伯维尔举行的非洲木材生产和出口国部长会议上宣告成立。

旨:研究和协调确保成员国最佳发展其林业和木材生产的方法和措施;保证成员国间的信息交流;在林业管理、木材销售和工业化政策方面互相支持,协调成员国的商业政策,尤其是价格政策;开展技术和工业研究,尤其对还不了解的树种的研究;对非洲木材市场进行调查;推动内陆和沿海国家在新法运输方面的合理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概述

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对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美国而言,积极的影响是:第一,不仅工业制造业企业受益,高科技的各工业部门也将增加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国同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会因此而增加。第二,美国西部投资的扩大。第三,由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结果,将会出现大量劳动力投入那些关键工业部门。第四,协定对墨西哥向美国的移民问题将起到制约作用。

消极影响的主要有:技术性不强的消费品工业对美国不利,为改善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环境条件,美国要付出60亿-100亿美元的经济和社会费用,关税削减美国减少大笔收入,加重了美国的负担。协定对加拿大、墨西哥两国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会产生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机构体系,包括了自由贸易委员会、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专家组、环境合作委员、劳工合作委员会、各国行政办事处、北美发展银行和边境环境委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1、南北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大国主导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加拿大虽是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7.9%(1996年数据),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3、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4、战略的过渡性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随后美国于1994年9月正式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同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会议决定于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

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有: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英国。 共同体成立以来,实现了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关税同盟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基石,与共同农业政策并称为共同体的两大支柱。根据《罗马条约》规定,自1958年1月1日至1969年底,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废除在成员国间公路、铁路和水运运费率的歧视待遇,以使商品自由流通。对外则逐步实行统一关税率,实际上六国关税同盟已于1968年7月1日提前建成。从1970年起共同体基本实现了共同外贸政策。规定在关税的变动、贸易和关税协定的缔结、自由化措施、出口政策等方面建立一致的原则,在与第三国签订贸易协定时,只能由共同体委员会根据部长理事会的授权和指示进行谈判。 在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方面,1962年1月共同体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协议并逐步着手实施。至1968年7月,主要农产品已纳入各类农业共同市场组织,实现了农产品的统一价格。1969年共同体内部完全取消关税,实现了主要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内自由流通。共同体对外实行农产品统一进口税率,限制外部向共同体倾销农产品。此外,共同体还设立了共同农业基金,主要用于收纳过剩农产品、扩大各成员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60年1月4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立。在欧洲共同体筹建过程中,英国与法国为首的其他西欧6国在关税体制问题上发生分歧。 英国主张建立没有统一对外关税的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法国担心自己在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拒绝此一计划,并于1957年联合其他5国成立欧洲共同市场。这一行动触怒了英国。 1959年11月英国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组成一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或称小自由贸易区)。1960年是日, 7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了《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联盟正式成立。 后芬兰于1961年6月成为准成员国,冰岛于1970年3月加入联盟。公约规定, 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由于联盟的实力不及欧共体,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现在,联盟由6国组成,另有芬兰和列支敦士登为准成员国。 总部设在日内瓦。它与欧洲共同体连在一起,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建立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 年4 月18 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 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英语: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的建立,正式成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高级机构。高级机构由九人组成,掌握煤钢共同体的大权,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它拥有共同体内部的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或某些部门的大权,并掌管共同体同第三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该机构作出的决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此外,欧洲煤钢共同体还设有部长理事会、共同体议会和法院等机构。

拉美自由贸易协会 2002年2月22日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部长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22日在这里闭幕。会议决定,要积极推动12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谈判,争取使拉美在2007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拉美一体化协会作用”和“关于促进拉美欠发达国家更好参与一体化进程”两项决议。理事会决定委托代表委员会起草一个关于在拉美一体化协会内部加快组成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以便尽早实现建立拉美共同市场的目标。会议分析了当前拉美面临的严峻形势,认为世界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减速、流入拉美的资金减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市场原料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议认为,拉美要摆脱不利的外部影响,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本地区内的自由贸易谈判。

拉美一体化协会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12国组成。中国是拉美一体化协会观察员之一。

东南亚经济联盟

亚洲经济的五个经济主体除中国、日本、印度以外就是中东石油经济和东南亚联盟经济。中亚六国不仅深陷地缘安全困境,而且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亦陷困境之中.陷入地缘经济困境的原因,一是中亚五国同前苏联在经济结构上,苏联是中亚各国经济的指向中心,导致中亚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二是中亚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陷入地缘文化困境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中亚的地理位置,使得中亚在面对周边文化的侵袭时,显得无所适从.其次,中亚五国和以色列的民族、宗教、文化、地源、社会结构、经济差异、政治制度等矛盾突出。虽然中东石油储备丰厚,人均收入较高,但由于上述矛盾和世界能源争夺,中亚六国在整体上又相互对抗,无法形成统一和独立的发言权,完全是世界各大经济体和军事大国的附庸,在未来世界经济舞台上仅仅是个加油站,不具有独立影响世界的能力,即便说能源如何重要,那也只是让中东六国成为胜利者或强权者的一个工具而矣。

东南亚经济联盟目前只是个提法,东南亚诸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很小,虽然这十年发展的速度较快,但由于各国在发展上都主要依靠外向型出口经济,加上本国经济的底子较薄,对外贸易是同质化竞争,很难形成经济互补,要想实施所谓的经济联盟将十分困难。并且,东亚和南亚之间还有很大分歧,东亚以印度为主,经济发展的总体繁荣程度不及南亚,印度是迫切希望成立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的,这对印度的发展最有利,况且,印度在整个区域是唯一大国,成立地区经济一体化后,印度将最有发言权。而南亚相对比较分散,没有一个权威领导国,最有希望的是泰国,但泰国在综合国力上远不及印度,而经济发展水平却比印度高很多,成立东南亚经济联盟后,泰国的受益可能最小,甚至可能倒贴,因为印度等其它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比泰国低很多,这将严重影响到泰国的产品出口和就业问题,而泰国的资本可能还流向其它国家,这对于泰国而言是很不划算的,因此,泰国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总是不冷不热。其它南亚国家也都有同样的考虑,只不过是不好破坏团结而已。东南亚国家之所以也有愿望形成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不是没有一点益处的,至少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强的多,上一次的南亚经济危机就使这些国家够戗,因此,经济一体化就在这样不温不火的态度中慢慢消耗,估计在短期内不了了之。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这个较散的经济体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就无足轻重。

第三讲心得

第三讲考勤表

第三讲关联词

第三讲 《水浒传》

第三讲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讲 诗歌

初中英语第三讲

第三讲 夸张

7.15第三讲

写作第三讲

国际贸易第三讲
《国际贸易第三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