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第三讲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7 07:47:53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这次党课我系请来王校长和李校长两位老党员给我们上党课培训。作为党员的模范先锋,两位校长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王校长开始了精彩的党课学习。王校长此次授课的内容是“如何成为合格人才,及党的接班人”。内容分两部分,一是成人与成才,他一再强调成人的重要性,并且借用《荀子》里的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最贵。王校长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从而得出成人是通过教育在生存生活中首先学到的准则。另外,王校长通过分析药家鑫案件和日本留学生索钱未果刺母事件,从这两个事例中,总结出人如果毫无人性和惨无人道,毫无感恩之心,这应该是个悲哀的人。王校长在学习方面提出了与李政道相同的观点:真正的学习是要没有路牌,也能走路,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他鼓励学员要养成“独立思考,发现学习;敞开自己,团队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探索和团队中求自身的进步。二是开启心智,开发潜能。王校长要求每个学员都能强化心理期待,永不停止创新和追求,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学员用掌声欢送王校长离开后,接着李校长就就着“怎样正确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个主题提出来现在学员面临的三个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迫切需要;推进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提高党的学习迫切需要。另外他又提出了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接着就详述了“一个要求,四个原则,五个方面”对党员提出了要求。授课即将结束时,李校长赞扬学院在发扬自己品牌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在春运志愿工作上受到极力表扬。最后,李校长用“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明天;抓紧学习,就是抓住了未来”来勉励学员要好好学习党章,更早

的加入到党的队伍中去。

以上就是我此次党课学习的心得体会,请老师批评指正。

推荐第2篇: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这堂党课是难理解的一堂课,因为老师在一上课就给我们引出了这一个概念,但是却没有给我们解释这一概念,而是从民主集中制的形成与发展讲起,然后又讲到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再到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最后,老师给我们讲了党的纪律 。

老师之所以一开始从民主集中制的形成与发展开始讲起,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组织原则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后,从实践中验证得来的,它的存在是符合我们党的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单个党员和党组织的简单的组合,而是全体党员和党和各级组织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整体。而要使这一整体得到有效地运转,就要有一个制度来维持,而这一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实行这一制度时我们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四个服从的原则——处理党内关系的总原则;选举原则——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产生的原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少数服从多数的一个重要形式;党的基本领导体制——确立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地位及其各层次之间关系的原则;处理党的上下组织之间关系的原则;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各级委员的领导制度;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处理党的领导人同党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得出,并在十二大写进了党章。在这一些原则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是党内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和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党内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为了保证集中的正确,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第

一、到群众中去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第

二、集中不是群众意识的简单堆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民主与集中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而在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只有加强民主集中制来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决定有效贯彻;只有通过民主集中制才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还有就是通过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之后,老师给我们讲了党的纪律,一个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和党组织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的纪律可以保持党的战斗力。党的纪律包括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和铁的纪律的辩证统一,自觉和纪律是铁的纪律的基础,而铁的纪律又是对自觉的纪律的保证,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

关于共产党的作风,老师提到,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从这党课中我也体会到,对于一党课的学习,不仅要从课堂中学,而且在课后的复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上我们多注重细节,而课后的复习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堂课的内容,从而对整节课内容的理解将更近一步.

推荐第3篇:国际贸易第三讲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是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帝国,在20世纪初的鼎盛时期,全世界有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该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今天,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联邦,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但同时,英国的殖民政策并非利他主义的。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英国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单一农业产品)的供应者,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

非洲木材组织

African Timber Organization(ATO) Organi sation Africaine du Bois(OAB)

成立日期与经过:1976年6月2日在 加蓬利伯维尔举行的非洲木材生产和出口国部长会议上宣告成立。

旨:研究和协调确保成员国最佳发展其林业和木材生产的方法和措施;保证成员国间的信息交流;在林业管理、木材销售和工业化政策方面互相支持,协调成员国的商业政策,尤其是价格政策;开展技术和工业研究,尤其对还不了解的树种的研究;对非洲木材市场进行调查;推动内陆和沿海国家在新法运输方面的合理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概述

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对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美国而言,积极的影响是:第一,不仅工业制造业企业受益,高科技的各工业部门也将增加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国同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会因此而增加。第二,美国西部投资的扩大。第三,由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结果,将会出现大量劳动力投入那些关键工业部门。第四,协定对墨西哥向美国的移民问题将起到制约作用。

消极影响的主要有:技术性不强的消费品工业对美国不利,为改善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环境条件,美国要付出60亿-100亿美元的经济和社会费用,关税削减美国减少大笔收入,加重了美国的负担。协定对加拿大、墨西哥两国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会产生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机构体系,包括了自由贸易委员会、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专家组、环境合作委员、劳工合作委员会、各国行政办事处、北美发展银行和边境环境委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1、南北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大国主导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加拿大虽是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7.9%(1996年数据),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3、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4、战略的过渡性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随后美国于1994年9月正式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同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会议决定于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

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有: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英国。 共同体成立以来,实现了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关税同盟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基石,与共同农业政策并称为共同体的两大支柱。根据《罗马条约》规定,自1958年1月1日至1969年底,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废除在成员国间公路、铁路和水运运费率的歧视待遇,以使商品自由流通。对外则逐步实行统一关税率,实际上六国关税同盟已于1968年7月1日提前建成。从1970年起共同体基本实现了共同外贸政策。规定在关税的变动、贸易和关税协定的缔结、自由化措施、出口政策等方面建立一致的原则,在与第三国签订贸易协定时,只能由共同体委员会根据部长理事会的授权和指示进行谈判。 在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方面,1962年1月共同体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协议并逐步着手实施。至1968年7月,主要农产品已纳入各类农业共同市场组织,实现了农产品的统一价格。1969年共同体内部完全取消关税,实现了主要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内自由流通。共同体对外实行农产品统一进口税率,限制外部向共同体倾销农产品。此外,共同体还设立了共同农业基金,主要用于收纳过剩农产品、扩大各成员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60年1月4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立。在欧洲共同体筹建过程中,英国与法国为首的其他西欧6国在关税体制问题上发生分歧。 英国主张建立没有统一对外关税的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法国担心自己在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拒绝此一计划,并于1957年联合其他5国成立欧洲共同市场。这一行动触怒了英国。 1959年11月英国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组成一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或称小自由贸易区)。1960年是日, 7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了《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联盟正式成立。 后芬兰于1961年6月成为准成员国,冰岛于1970年3月加入联盟。公约规定, 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由于联盟的实力不及欧共体,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现在,联盟由6国组成,另有芬兰和列支敦士登为准成员国。 总部设在日内瓦。它与欧洲共同体连在一起,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建立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 年4 月18 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 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英语: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的建立,正式成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高级机构。高级机构由九人组成,掌握煤钢共同体的大权,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它拥有共同体内部的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或某些部门的大权,并掌管共同体同第三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该机构作出的决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此外,欧洲煤钢共同体还设有部长理事会、共同体议会和法院等机构。

拉美自由贸易协会 2002年2月22日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部长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22日在这里闭幕。会议决定,要积极推动12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谈判,争取使拉美在2007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拉美一体化协会作用”和“关于促进拉美欠发达国家更好参与一体化进程”两项决议。理事会决定委托代表委员会起草一个关于在拉美一体化协会内部加快组成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以便尽早实现建立拉美共同市场的目标。会议分析了当前拉美面临的严峻形势,认为世界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减速、流入拉美的资金减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市场原料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议认为,拉美要摆脱不利的外部影响,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本地区内的自由贸易谈判。

拉美一体化协会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12国组成。中国是拉美一体化协会观察员之一。

东南亚经济联盟

亚洲经济的五个经济主体除中国、日本、印度以外就是中东石油经济和东南亚联盟经济。中亚六国不仅深陷地缘安全困境,而且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亦陷困境之中.陷入地缘经济困境的原因,一是中亚五国同前苏联在经济结构上,苏联是中亚各国经济的指向中心,导致中亚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二是中亚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陷入地缘文化困境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中亚的地理位置,使得中亚在面对周边文化的侵袭时,显得无所适从.其次,中亚五国和以色列的民族、宗教、文化、地源、社会结构、经济差异、政治制度等矛盾突出。虽然中东石油储备丰厚,人均收入较高,但由于上述矛盾和世界能源争夺,中亚六国在整体上又相互对抗,无法形成统一和独立的发言权,完全是世界各大经济体和军事大国的附庸,在未来世界经济舞台上仅仅是个加油站,不具有独立影响世界的能力,即便说能源如何重要,那也只是让中东六国成为胜利者或强权者的一个工具而矣。

东南亚经济联盟目前只是个提法,东南亚诸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很小,虽然这十年发展的速度较快,但由于各国在发展上都主要依靠外向型出口经济,加上本国经济的底子较薄,对外贸易是同质化竞争,很难形成经济互补,要想实施所谓的经济联盟将十分困难。并且,东亚和南亚之间还有很大分歧,东亚以印度为主,经济发展的总体繁荣程度不及南亚,印度是迫切希望成立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的,这对印度的发展最有利,况且,印度在整个区域是唯一大国,成立地区经济一体化后,印度将最有发言权。而南亚相对比较分散,没有一个权威领导国,最有希望的是泰国,但泰国在综合国力上远不及印度,而经济发展水平却比印度高很多,成立东南亚经济联盟后,泰国的受益可能最小,甚至可能倒贴,因为印度等其它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比泰国低很多,这将严重影响到泰国的产品出口和就业问题,而泰国的资本可能还流向其它国家,这对于泰国而言是很不划算的,因此,泰国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总是不冷不热。其它南亚国家也都有同样的考虑,只不过是不好破坏团结而已。东南亚国家之所以也有愿望形成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不是没有一点益处的,至少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强的多,上一次的南亚经济危机就使这些国家够戗,因此,经济一体化就在这样不温不火的态度中慢慢消耗,估计在短期内不了了之。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这个较散的经济体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就无足轻重。

推荐第4篇:第三讲心得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三次的干部培训已经结束了,第三次的培训是由外国语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姜老师带来的,虽然说培训时间不长,但可以说为我们这次的培训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几次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老师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使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做事的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了我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更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大学生活,如何去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要适当分配好在学习中的空余时间,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带领我们学生工作更好的发展。下面我谈一下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思想素质培养。做到言行一致,敢于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争做表率,树立好学生干部的形象。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二,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学会主动分析,迅速反应,工作严密,大胆创新。对于各项工作,我会尽量的安排好时间,有计划的完成,避免忙乱中出错,并在务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放开手脚,敢想敢做。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健康的身心,遇事冷静,做事要自信。合理配置时间,学会学习、工作和休息,学会协调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调整状态,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志,而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需要克服的障碍。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将能充分发挥出全部人的潜在能力,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

同时,姜书记从“角色定位”“学生干部工作技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个大的方面,以她从事学生教育工作二十年的体会出发,告诉我们在大学里应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姜书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五项能力要求”和对学生干部的“十四点建议”让我感触颇深。同时,我自己也了解到学生干部应当具备的八种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学生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全面的分析,进行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贯彻执行能力。学生干部要善于贯彻执行学校和学院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贯彻下去,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每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都要靠领导组织全员来实施。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本部门的目标同干部理事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实现最终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四)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学生干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善于激发全局干部理事的热情,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塑造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使各种外在因素都能为本部门的工作开展服务,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成绩、经验,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干部理事不可能都是人才,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领导干部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六)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领导干部不能抱“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应付的。必须认真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七)开拓创新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创新,闯出新道路,开辟新领域,促进工作不断发展。

(八)学习、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干部如果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既有的工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即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更要从实践中学。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我从这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不断提高能力,努力、认真、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争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更加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向着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看齐。

推荐第5篇:第三讲考勤表

第三讲 考勤表

一、知识点小结(个人简介和课程表)

1、设置文字居中显示:“格式”——“段落”

2、插入表格:“表格”——“插入”——“表格”

3、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显示的位置:选中表格中的文字,单击右键——单元格对齐方式

4、在表中选中多个单元格:先选中第一个要合并的单元格,再按住

SHIFT键将多个单元格一起选中。

5、在表中合并单元格:先一起选中多个单元格,再点击菜单栏“表格”——“合并单元格”

6、文字方向:选中文字,点右键,文字方向

7、艺术字:插入——图片——艺术字

8、艺术字工具栏:视图——工具栏——艺术字

直接点击艺术字

二、考勤表的制作

1、新建文档

2、在文档第一行输入文字:“考勤表(1~6月)”,字体:“华文行

楷”,字号:“小初”。居中显示。

3、回车,字号为“四号”。执行菜单栏“表格”——“插入”——

“表格”(列:7 行:7)

4、选中表格,点右键——单元格对齐方式——居中(第2行第2

个)

5、绘制斜线表头。适当调整第一行行高,单击第一个单元格,然

后执行“表格”——“绘制斜线表头”。

6、在弹出的“插入斜线表头”对话框中设置,表头样式:“样式二”,

字体大小:“小五“,行标题:“日期”,数据标题:“缺勤次数”,列标题:“姓名”。

7、在表中输入相应内容。字号为:四号。

8、选择表格第一行的第一列单元格,执行“格式”——“边框和

底纹”,在“底纹”选项卡中,设置填充底色为“灰色”。

9、再选择第一行的第2~7列单元格,设置填充底色为“天蓝”,用

同样方法设置其它单元格的底色(天蓝)。

10、设置文字颜色。选中“考勤人员姓名”的文字,“格式”——“字

体”,字体颜色为“红色”。

11、保存。

推荐第6篇:第三讲关联词

新起点文化培训中心

第三讲关联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联词的种类吧。

(1)并列关系。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又„„又„„,一会儿„„一会儿„„。

(2)递进关系。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不但(不仅)„„而且„„,不仅(不光)„„还„„

„„甚至„„,„„还„„,„„也„„。

(3)选择关系。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还是。

(4)转折关系。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否则„„。

(5)因果关系。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所以„„,既然„„就„„,这所以„„是因为,„„因此„„。

(6)假设关系。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要是„„就„„。

(7)条件关系。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有(除非)„„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

(8)取舍关系。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一)关联词练习:

1、()不努力学习,我们()会落后。

2、我()喜欢语文,()喜欢数学。

3、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游人。

4、()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物的一个奇迹,()吸引了许多游客。

5、王红()成绩优秀,()从来也不骄傲。

6、同学们知道,()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7、小杨很爱劳动,只要有空闲,他()打水()扫地。

8、()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9、开国大典那天,()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觉得不能充分

表达自己心里的兴奋和激动。

10、()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11、()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方法把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

()都没有成功。

(二)成语填空

气象()()、风云()()、奇峰()()、()隐()现、

()()驾雾、飘飘()()、白云()()、()()万变

有利()()、有机()()、有()有()、有()有()

有口()()、有()无()、有求()()、有志()()

风华()()、出类()()、才思()()、后生()()

文思()()、手不()()、笔下()()、力透()()

(三)小小神医。

1.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2.六一节那天,我踏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

3.在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使我的素描画进步很快。

4.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5.我们开会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四)轻松一刻。

1、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

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

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

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2、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

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

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

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二:阅读篇:

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

成139个亿,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说,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还是在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

晃动,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

知的盖茨特征。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

讲解西雅图的历史,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一点儿

也找不到了。

盖茨从小志向远大。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好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

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概认真完成,

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尽力争第一。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

他却写了100页。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华。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

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弄得井井有条。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而然也

影响了比尔·盖茨,使他养成节俭的习惯。

“时间”和“观念”是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地记下这

样一句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自从他在中学就读后,便迷上了计算机,

从此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阅读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妇孺皆知()秃丘()..

奢华()不解之缘() ..

2.“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知的盖茨特征”,联系上文,盖茨特征指的是

3.“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的橡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读了短文,你认为比尔·盖茨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5.从下面所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个,联系前后,加以想像并简要回答问题。

(1)当“苹果”电脑公司开发了“鼠标”这种新技术后,“微软”落后了。你认为

盖茨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6.亿万富翁盖茨,有一次和同事去开会,由于迟到了一会儿,找不到免费停车位,

同事建议付12美元停到贵宾车位。你认为盖茨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二)放弃天堂的导盲犬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

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

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

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样,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

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 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 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同学们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呢?(20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7篇:第三讲 《水浒传》

第三讲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其作者一般确认为施耐庵。

一 宋江起义及“水浒”成书

《水浒传》描写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发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宋史》、《十朝纲要》、《泊宅编》、《东都事略》等很多历史文献都有涉及此事的记载,如《宋史·徽宗本记》:“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宋史·侯蒙传》也记载了侯蒙上皇帝书说:“(宋)江以36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起义的活动范围大抵在北方。其结局如何,或投降,或被杀,记载不一。南宋时,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说话”的题材。罗烨《醉翁谈录》记载的说话目录中已有《石头孙立》、《戴宗嗣》、《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南宋画家龚开(圣与)曾作《宋江三十六人》画,已不传,但所写小序及画赞,保存在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中,不仅记叙了“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而且为36人逐一作评。元人陆友《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亦确认“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官军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元初人童天瓮《甕天脞语》中记载宋江曾潜至汴京名妓李师师家,请求招安,并题词壁上,有“借得山东烟水寨”,“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等句(见《升庵词品拾遗》)。这似乎又表明宋江起义的根据地在山东,人数不是36人而是108人,与《水浒传》的内容更相符合。宋末元初有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一书出现。鲁迅说此书甚似讲史。收录不少史书、传说,其中元集、亨集已载有杨志卖刀等故事,初具《水浒》规模,成为《水浒》成书的重要基础。

在元代还出现了以水浒故事为内容的杂剧,如《燕青博鱼》、《黑旋风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在有关宋江起义的史料、传说(包括话本、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元末产生了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书作者向有歧说,或谓施耐庵,或谓罗贯中,或谓施作罗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36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这部一百卷的《忠义水浒传》,现已不可见,可能是《水浒传》的祖本,其作者是施耐庵,而又经过罗贯中的编辑、加工、修订。

《水浒传》的版本十分复杂,既有繁本、简本之分,又有100回、120回、70回之不同。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嘉靖年间的刻本,已是残本;万历年间翻刻的有“天都外臣”(一般认为是嘉靖进士汪道昆)《叙》的100回本,是一个重要的版本。100回本,写梁山好汉排座次之后,又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120回本,在征方腊之后,又有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万历年间的余象斗刻本,天启、崇祯年间的杨定见本,都是120回本。明末又有金圣叹的70回本,即保

留前70回,而把第一回改为楔子,最后又杜撰了“惊噩梦”一回,同时对前70回原文也作了改动。此本流传最广。

二 《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它以磅礴的气势,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塑造了一大批起义中的英雄人物,它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第一,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了农民起义。

《水浒传》通过梁山泊的故事,正确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这就是“逼上梁山”、“官逼民反”。书中形象地描写了从皇帝到大小官吏和土豪劣绅的种种罪恶,一百单八将正是在他们的压迫、迫害下,从不同的道路,最终走上梁山参加起义的。其中,林冲的故事最为典型:作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本来绝无反抗朝廷之意,但他一再遭到高俅的迫害,最后忍无可忍,杀人上山,成为梁山的重要将领。

《水浒传》正确地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和“占山为王”——建立根据地的斗争方式。梁山起义,不是由某一个人振臂一呼,骤然集合起千军万马;而是从“智取生辰纲”开始,由几个人组成了第一批上山的队伍,在铲除了原在梁山的心胸狭窄的王伦之后,树起了义旗;然后,又逐一描写各个人物上山的过程。这就真实的写出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又是在与官军的不断斗争中完成的。他们以梁山泊为根据地,一次次打败进攻的官军,同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形势下,还主动出击,例如三打祝家庄等。

梁山义军有明确的口号:“替天行道”。这个口号表明,梁山起义是要以符合“天意”之道来反对黑暗无道的现存社会,因此,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水浒传》还写出了梁山义军最后受招安的结局。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的结局大抵有三种:一是被彻底镇压;二是头领做了皇帝,改朝换代;三是受招安。因此,梁山起义最后受招安,也是一个正常的结局。但值得深思的是,作品中写招安,是充满了悲剧气氛的,宋江在决定自杀后,先对李逵下毒,然后对李逵实情相告,再自杀。这悲怆的一幕,可以说是对接受招安的最彻底的否定。还有,在梁山义军内部,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反对受招安的力量,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正是作者倾注了无限喜爱赞美之情的黑旋风李逵。总之,对《水浒传》的招安问题,一方面要看到社会的、历史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作者通过艺术构思流露出来的对接受招安的否定。当然,《水浒传》毕竟通过宋江这个形象,不厌其烦的宣扬着招安的道路和只反贪官的倾向。而且,作为文学作品,毕竟没有梁山义军反抗到底的艺术构思,反而写下了征方腊的情节。这些,无疑反映了作者的历史的局限性。

第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英雄人物

《水浒传》在真实描写农民起义发展过程的同时,热情歌颂了义军中的英雄人物。在作者笔下,李逵、武松、鲁智深、吴用、三阮、晁盖等,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们不仅勇武多智,而且在一次次济困扶危的义举中,显示出高尚的品格和纯朴可爱的个性。与此同时,作品中的贪官劣绅,无不受到无情的鞭挞。

第三,关于宋江的形象

《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以宋江最为复杂,他既是梁山义军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一天也不忘接受招安的决策人;既是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江湖义士,又是满口忠孝的腐吏。宋江性格的矛盾,集中反映了《水浒传》及其作者思想的矛盾。宋江本人,经过一系列曲折的道路,终于被“逼上梁山”,成为义军领袖,这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反抗黑暗社会的大潮所决定的。但是,传统的封建忠孝观念,又使宋江终不能抛弃有朝一日效忠朝廷博得一个“封妻荫子”的梦想。铁的现实,与梦的虚幻同时摆在宋江面前,由于他最终选择了虚幻的梦想,于是也就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三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浒传》写了108位梁山好汉,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像李逵、林冲、吴用、鲁智深等等,更是呼之欲出的成功的典型。《水浒传》写人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真实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例如林冲,在东京时受到高衙内的污辱和高俅的陷害,但他都忍受了;发配沧州的路上,险些送了性命,也依然没有反抗;但到了沧州,发现仇人追来,火烧草料场,必欲置他于死地时,他再也不能容忍了,起而杀死仇人,毅然投奔梁山。作品生动而真实地写出了林冲从容忍到反抗的变化,把“逼上梁山”的“逼”字写得具体而有层次。

《水浒传》非常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刻划人物、叙述情节发挥了极大的艺术作用。例如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进出草料场的描写,都是著名的细节描写,这些都十分深刻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很多情节有如独立的故事,如武松的故事,林冲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等。但这些独立的故事又自然的连结在一起,好像一个个完整的“环”衔接起来又成了一条“链”。这种结构显然与《水浒》成书之前就有很多独立故事流传有关。

由于《水浒传》是在“说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言上还保持着很浓厚的“说话”的语言特色:既简练生动,又能引人入胜。这种语言特色,对小说来讲则极有助于创造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

《水浒传》的艺术方面也有明显的缺欠,就人物性格刻划而论,往往在人物上了梁山之后,其性格就凝滞了,远不如上山前生动逼真。

推荐第8篇:第三讲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讲 城市总体规划(1)

一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背景

城市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应突出综合性、政策性、超前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城市总体规划一方面解决着城市发展的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还传接着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并且这种传接过程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往往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划应该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

1.1 国家政策和宏观背景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项政府职能,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编制和实施,做到依法规划;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也必须考虑及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切实落实国家方针政策,行业规范和地方实施细则的指导意义。

1.1.1 国家政策和部门法规体系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 1.国家政策

1)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背景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2)国家产业背景

国家产业政策1990年以来集中在6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强基础产业,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严重滞后的局面 三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四合理调整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 六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3)国家经济政策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消费结构升级、宏观调控等 4)国家土地政策背景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是我国土地政策的核心。正确处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关系。近期,我国土地政策收紧,对用地审批进行严格审查。

此外,国家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农业政策、房改政策等的调整对城市总体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2.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1)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等

3)地方城市规划法

《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 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5)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6)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

1.1.2 近期大政方针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

1.城市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规定

2003.12.30出台《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通知,“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整改,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的现象,切实解决开发区过多过滥、违规用地等突出问题,促进开发区规范、协调地发展”

2.城市建设中的有关规定和限制

2004.2.12发布《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通知中与总体规划有关有两项内容:

“一是暂停城市宽马路、大广场的建设,各城市一律暂停批准红线宽度超过80米(含80米)的城市道路项目和超过2公顷(含2公顷)的游憩集会广场。”

“二是规范城市广场、道路建设规划,原则上,城市游憩广场的规模,小城市和镇不得超过1 hm2,中等城市不得超过2 hm2,大城市不得超过3 hm2,特大城市不得超过5 hm2;城市主干道包括绿化带的红线宽度,小城市和镇不得超过40m,中等城市不得超过55m,大城市不得超过70m,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主干道确实要超过70m的,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项说明。”

3.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2003.2.28,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其中对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要从全局出发,按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确定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明确控制的标准和措施,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4.城市规划内容的有关确定

2002年8月29日,建设部印发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指出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明确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的意见。近期建设规划为5年,原则上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

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2.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3.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去等相应得保护措施。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包括:

1.提出对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意见。2.提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治理和建设的意见。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分滞洪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2.省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3.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区。2.城市建设用地,包括用地规模、发展方向等。 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城市防灾工程。 6.近期建设规划。

1.2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1.2.1 城建部门的要求

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体现在区域协调的各个方面:

1.区域人口和用地指标的协调 2.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 3.区域环境建设的协调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用地布局方面 2.功能分区方面 3.市政公共事业方面

4.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

5.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机制方面

1.2.2 地方政府的要求

地方政府是城市开发的主体,是城市开发的最大获益方,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往往更加强调物质规划和主观规划。

1.夸大经济发展首要位置 2.迎合领导意识

3.过分强调与地方规划设计部门或单位方案结合

1.3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特殊性

1.3.1 审批程序的特殊性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周期长,一方面与规划审批的内容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规划审批制度有关。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不同规划的审批主体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第二十一条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本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以外的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总体规划审批的一般程序:

前期工作、申报工作、审查工作和报批工作

二 城市总体规划程序

2.1 调研阶段 2.1.1 项目委托对话

1.提出要求,包括:编制、修编和修改三类。其中修编是目前规划市场的主流。

中小城市的总体规划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城市发展需求 2)行政区划调整 3)城市地位变更

2.项目接洽,对项目技术深度和收费标准的谈判。

1)现场踏勘:包括城市区位、地理特征、城市结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

重大基础设施现状及布局意向。

2)广泛交流:通过各种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会议和规划城建专业部门会议)深入了解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资料分析:上版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地形图精度覆盖范围及测绘时间、地方城市规划的各项成果

3.签订合同,项目准备书(P38)、合同书。

2.1.2 现场踏勘

1.现场踏勘

1)市域踏勘:各个下辖县、市区城关镇、重点镇和有特色的一半镇的规模、职能、特性、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发展潜力、交通条件和资源区位优势等内容。 2)中心城区踏勘:为绘制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图作准备

2.部门访谈

1)分类召开座谈会 2)部分部门补充访谈 3.周边城市调研 4.广义资料收集

2.1.3 基础资料汇总

1) 电子资料汇总

图件和文字,首先明确工作地图、核对坐标系和比例尺,其次建立资料库。 2) 文字资料汇总

将各部门提供的行业资料汇总。 3) 座谈及访谈笔记汇总

座谈会会议录音记录整理纪要,结合访谈撰写总结,作为现状原始素材。

2.2 初步构思阶段 2.2.1 现状分析

1.绘制现状图

通过现场踏勘,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AUTOCAD绘制城市建成区用地现状图。

2.量化统计分析

1)横向分析:一般应用于经济指标分析中,通过对周边城市、同等规模城市或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类似的城市的相同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所规划的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问题。

2)纵向分析:包括用地数量变化分析、历年经济指标变化分析、历年人口变化分析等内容。

3.分类汇总 根据项目组小组成员的专业背景,分工汇总一手资料。

1)人口与经济类分析:包括财政收入、GDP、人均GDP、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现状产业布局、人口综合增长变化趋势、城市化水平及发展动力。通过分析,掌握城市社会经济基础、实力和发展前景。

2)交通类分析:包括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两类。其中对外交通具体包括铁路、公路、民航、航道等现状和规划意向。在市域范围内还要明确公路网结构和大型站场选址。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结构、各项道路指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统计、中药交叉口、各类站场以及加油站、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现状和发展意向。通过交通分析,提出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3)用地类分析:主要包括现状建设用地平衡、对照历史形成用地增长模式图,分析城市各类用地投入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系统分析各大类用地的现状问题和规划意图,包括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绿化、公共设施。

4)城市重大近期项目和意向分析:通过座谈和分析了解到的近远期城市意向项目,如行政中心的搬迁、新区开发、工业选址、大型市政工程项目,初步掌握项目位置、占地规模和启动时间。

5)城市市政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城市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信、供热、环保卫生、综合防灾系统的分析。

4.现状分析汇总

1)建立用地平衡表

根据标准规范,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分为10大类、46种类、73小类。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划分应以中类为主,部分用地划到小类。

2)城市问题小结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和大城市总体规划相比,更注重解决城市现状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城市现状问题的把握直接影响城市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师一般从经济发展、用地结构、用地布局矛盾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通过各项数字指标,阐明城市现状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3)城市规划依据的确定

国家的相关政策;地方实施细则或建设部门政策;地方区域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都市圈规划)作为指导性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专项规划成果也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考虑。

4) 规划范围的确定 按规划的内容确定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为整个市域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工作范围为中心城区

战略研究的范围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国、省、周边城市地区。

5)规划期限的分解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20年,近期规划一般5年,2005年以前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以15年为周期,即以2010年为近期,以2020年为远期,2020年以后为远景,2005年以后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可按20年周期顺延。

6) 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针对城市问题的总结和城市经济实力的判断而得出的,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并以此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

2.2.2 初步方案构思

1.根据城市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确定的多种方案,一般称东方案、西方案、北方案和南方案。

2.依据城市的不同发展速度确定的多方案方式:稳步发展型方案、加速发展型方案和跨越发展型方案。

3.依据重点要解决城市主要问题确定的方案方式:交通疏导型方案、新区开发型方案、生态涵养型方案。

实际工作中往往综合三种方式,以1,2,3。。。,选定3-5个方案对比,就城市发展方向、主要门槛、城市结构、开发成本、路网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进行对比,选定最终方案。

例如:

编号

3 方案

发展方向 主题

经济基础 城市结构 交通布局 城市发展轴 工业格局

城乡区域联系 用地规模

主要开发门槛 景观格局

2.3 规划协调阶段 2.3.1 与委托方协调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般由地方城建部门或规划部门代表人民政府行使委托任务,并负责提出规划目标和规划要求,与设计单位商讨规划深度,同时监督协助编制方编制规划的全过程。

对于中小城市,城市的发展前景因区位条件和市场条件而呈现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规划深度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下5个方面要与委托方协调:

1.规划目标的协调

中小城市政府对自身城市发展的期望较高,往往提出过高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人口、用地、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及形象工程用地标准上,而过高的指标将造成城市不切实际的发展,使基础设施投入过度超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宏观指导政策、城市发展的大背景,还要掌握城市本身所处的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发展优劣势等基本情况,科学推导发展目标。

2.关于总体规划人员的协调

委托方对编制人员的挑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

1)阐明规划小组的历史成绩和经验 2)提交给委托方详实的项目准备书

3.关于总体规划内容和深度的协调

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规划深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以下几项内容,以专题研究或专项规划形式表示:

1)生态环境及环境容量研究

2)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研究

3)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4)城市特色研究

5)城市化与城乡协调研究 6)其他专项研究

《城市规划编制规范》

《江苏省城市规划编制要点》中明确提出专题研究方向,包括城镇发展的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及其空间选择,城乡人口迁移与分布的机制和趋势,城镇发展的管理模式和实施对策研究以及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4.关于总体规划程序的协调 按照《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程序一般分为纲要评审和成果评审两个阶段,这两项成果评审在中小城市均由省建设厅组织,直接按照这个程序,会造成地方意见过多,因此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程序应增加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初步方案汇报会

向地方政府汇报现状调研情况和主要分析结论,阐明规划程序和构思,详细说明比选方案的成本、发展方向、城市结构、重大用地调整等内容,以框架介绍为主,提交规划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人口、用地、城市化水平等),以粗线条表示,精度误差可在10%-20%。

2)准纲要汇报会

3)准成果汇报会

5.关于总体规划进度的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的周期一般为8-12个月,一般增加1-3个月的时间以满足不可预测因素带来的实践延误。

2.3.2 与评审审批方协调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方由所在省建设厅承担,因此,总体规划编制组进驻现场前后应在几个阶段与建设厅主管规划评审的部门和人员接洽。

1.进驻现场前后的协调——了解地方建设部门的要求

开始调研时,应要求委托方出示省建设厅同意该城市修编总体规划的涵或通知,正式步入法律渠道。不同省份对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特殊要求。例如,江苏省建设厅对长江沿江城市有沿江统一开发规划的要求,对省域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化水平目标及用地标准等。

2.纲要汇报前的协调——对规划要点的协调

纲要汇报前有许多关于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规划期、规划范围、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战略等内容,要与建设厅主管规划人员接洽一次。

3.成果汇报前的协调——对规划成果修改内容的协调

2.3.3 与合作方协调

编制总体规划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委托方同时邀请多方合作总体规划形式,简称分工合作式;二是编制方就单方面问题邀请专业部门或人员参加的形式,简称协助合作式。

1.分工合作式

为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总体规划,编制方通常会聘请不同的设计部门分担部分总体规划的工作,按主要内容分类,包含城镇体系规划、用地布局规划和工程设施规划三类。按不同的专业背景分,经济地理专业人员擅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擅长用地布局规划,市政工程专业人员擅长工程设施规划。

2.协助合作式

2.3.4 与地方各专业部门协调

1.召开座谈会 2.部门访谈

2.3.5 与公众协调

1.公示展览 2.问卷调查

2.4 修改完善阶段

经历了各个阶段的规划协调工作进入修改完善阶段,从外业转向内业,从座谈转向总结,并最终确定深化方案。

2.4.1 意见整和

各方的意见都代表着单方向的利益,汇总、整理,分三类意见: 1.明确听取意见修改的(规划工作中的失误)

2.对部分意见改良后明确修改的,即一定幅度的修改 3.不予采纳的意见(对规划的误解、偏差)

2.4.2 深化方案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规定了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的内容和成果: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地位,原则确定市县的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 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2.5 评审报批阶段 2.5.1 规划成果与城市建设的协调 2.5.2 组织评审报批

推荐第9篇:第三讲 诗歌

第三讲

诗歌 第一节

《诗经》

一、概说 1.性质与相关概念

《诗经》是旧时所谓的“四书五经”和“十三经”之一。 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前两部是独立的著作,同时又是十三经中的两部;后二者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朱熹作注时,把它们抽出来,与前二者并列,称为“四子书”,后人即将它们合称为“四书”。“五经”则是指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五部古代著作,即《易》、《诗》、《书》、《礼》、《春秋》。原来是六经,《乐经》亡佚。这五经既与四书并列,同时又是所谓“十三经”中的五部。

所谓“十三经”,即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代文化典籍。即在“五经”的基础上,《礼》分三部,除原有的《仪礼》外,加入《周礼》和《礼记》,《春秋》一分为三,除原有的《春秋经》附《左氏传》外,加入《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尔雅》本是一部词典,但是因为它专门解释经书中的文字,并有一些发挥的内容,所以也被列为经)、《孟子》。

本来,“经”是丝线,尤其是指织布时的纵线。因为它往往是主线,所以经过引申,就有总纲的意义。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竹木简被用作书写的材料后,丝线又常用来编捆书简成册(当然也还有用其它材料的,如《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经“读《易》,韦编三绝”,就是牛皮,但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丝线用得较多),因而“经”被借而指书。

又,古代书写困难,凡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书的内容常常具有纲领性,因而有“经书”之称。到后来随着书的数量的增多,经书便通常只用来指称那些具有原则性、纲领性的著作。

在先秦时期,有不少书是被称为“经”的。凡诸子中各家各派的具有纲领性、原则性的理论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如《墨经》、《道德经》(即《老子》)、《黄帝内经》(古医书)等等都是。另外,记载杂谈、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的著作,也有被称为“经”的,如《山海经》就是其中一种。到汉代儒家独尊后,“经”才成为儒家经典的专用名词,专指被儒家引为经典的著作,而且主要的只指前面介绍过的十三经。孔门弟子及后世儒生的著作,也大多只称为“传”、“记”、“说”。

当然,自汉代定儒学独尊后,除儒家经典外,也还有被称为“经”的著作,如《水经》、《茶经》(陆羽)、《蚕桑经》(蒲松龄)等等,但数量不多,而且在一般的观念与图书分类中,也不能列入经部。

再回到《诗经》本身上来说,它虽被定为经部的第二部著作(第一部是《易经》),但事实上,根据它的内容和特点,即使严格按照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它同时也应该是集部的第一部著作,因为它原本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2.《诗经》的编辑

《诗经》是怎样成书的,先秦的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汉代,有所谓“献诗”之说。相传在周代有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用以颂美或讽谏,在多种典籍中都曾提到。《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晋语》六说:“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左传·襄公十四年》云:“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说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礼记·王制》也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诗经》中也提到“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小雅〃节南山》)等。(以上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P80注5引。)如果这种说法可信的话,那么,《诗经》就是这类作品的结集。然而,从现存《诗经》中的作品来看,虽然可能有润色加工,但多数并非出于公卿列士之手。

此外,汉人又有所谓“采诗”之说,如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采代语、童谣、歌戏。”(钱绎《方言笺疏》)《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以上参见同上P80注6。)如果这种“采诗”之说真实可信的话,那么,《诗经》中的诗,一般便是由“采诗之官”定期到民间采集,然后经过朝廷乐官选择、加工、编纂成书的。不过,后代否定汉人这种说法的也有很多,如崔述《读风偶识》卷二《通论十三国风》即称:“旧说‘周太史掌采列国之风,今自邶、以下十二国风,皆周太师巡行之所采也。’余按:克商以后,下逮陈灵近五百年,何以前三百年所采殊少,后二百年所采甚多?周之诸侯千八百国,何以独此九国有风可采,而其余皆无之?„„且十二国风中,东迁以后之诗居其大半,而《春秋》之策,王人至鲁虽微贱无不书者,何以绝不见有采风之使?乃至《左传》之广搜博采而亦无之,则此言出于后人臆度无疑也。”(《崔东壁遗书》)由此推测,大约《诗经》中所收的诗歌,原本有多种来源,一部分是公卿列士之作,一部分来自于民歌,而后者在采集、编辑过程中,有的被删汰、修改、润饰了。《诗经》中的诗歌,在地域上,包括了黄河流域至江汉流域即今陕、晋、豫、鲁、冀和鄂北一带,而现存的诗歌,在形式和用韵上比较一致,就是一个明证。

不过,在《诗经》时代,交通不便,要克服地域限制,将十余个诸侯国散在民间的诗歌集中起来,绝非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不是诸侯国选送的却又难说,所以,关于《诗经》的编辑问题,尚难确定。 3.《诗经》的结构

现存《诗经》共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无辞,被称为“笙诗”),在先秦时或称《诗》,或举其成数而称《诗三百》。自汉以后,一般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因为古时的诗一般是可以歌唱,而且往往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所谓“风”、“雅”、“颂”,大约就是以乐调或是乐曲的风格来加以区分的,有可能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民族、流行(通俗)、美声三唱法,也可能“风”是地方乐曲,“小雅”为诸侯国乐,“大雅”为王室乐,而“颂”则为庙堂音乐。

《诗经》中的“风”,共有160篇,包括从十五个不同地区收集来的民歌(地方乐曲),即“十五国风”。这些诗歌广泛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思想感情,是《诗经》中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诗经》中的“雅”共有105篇,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基本上是朝廷和京城附近的乐调,也就是所谓“正声”、“正乐”,被称为雅乐,所以叫“雅”。其中所收诗篇,大多是朝廷中歌咏的乐歌,内容多是描写王事,记载历史,也有一部分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达了下层贵族思想和不满情绪。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出自下层平民之手外,其作者多为各阶层贵族。“颂”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为所谓庙堂之诗,通常在朝廷或宗庙中的大型祭祀活动或庆典中使用。 4.《诗经》作品的产生时间与作者问题 《诗经》中的作品的创作年代,通常认为是上起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年,下迄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中叶,前后长达五百多年。不过,因为对其中“商颂”写作时间的看法不同,对其上限的看法也就不同。

《诗经》中所收编的作品,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只有一小部分是贵族们创作或是曾经过贵族们加工、整理过的。大抵来说,“国风”大部分作于春秋初、中期,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大雅”多数为周初和宣王“中兴”时的作品,少数为西周后期厉、幽两代时的作品。“小雅”也以西周后期的作品为多,少数作于春秋时期。“颂”中“周颂”产生最早,主要为周初之作;“鲁颂”较晚,是春秋时鲁国宗庙祭乐;“商颂”通常被认定并非商诗,而是春秋时殷商后裔宋国的庙堂乐歌。不过,过去的古文经学家根据《国语·鲁语下》所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认为其所校即商亡后散佚而幸存的商诗,而今文经学家则认为是正考父创作以赞美宋襄公的,后来王国维也认为是宋人所作,所以分歧很大。不过,正考父生活在宋戴公时(前799—前766),而宋襄公在位于前650—前637,相距一百多年,今文学家的说法,在时间上似乎有点说不通。现存者有可能有在原诗的基础上有所改易和润色的,也有晚出的。至于所有各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则已无法一一考定。

《诗经》中所收诗歌,除极少数篇章有作者署名或大致能考出作者的身份外,绝大部分无从考出作者。很可能多数是由公卿列士采自民间,而后献于王官、乐师,由集体创作、加工而成的。 5.关于孔子删诗问题

历代儒生多认为,孔子曾经对《诗经》进行过删订,《诗经》原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订、重编后,只剩下三百余篇,也就是大约十分之一。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但司马迁是根据什么而如此说,我们已无从知悉。有人认为,到孔子时有“诗三百”之称,《论语》中载孔子本人即多次提到“诗三百”、“诵诗三百”,而《左传·襄二十九年》也曾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乐师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及雅、颂,当时孔子才八岁,说明《诗经》早已定型,删诗之说并不可信。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代孔颖达就曾言司马迁之说不可信,清人崔述亦曾力辩其非。(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P81注8。)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古史辩派又曾就此作过不少论辩,但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

孔子曾自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由此看来,比较可信的,大约只不过是孔子曾经对已有的三百多首诗进行了正乐工作,或者还可能对其错乱了的次第进行了重新编排,对其流传中的文字讹误进行了一些订正工作,并以之作为“六艺”(即六经)之一,用作教授门徒的课本而已。也就是说,《诗经》在各地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版本的差异,甚至有的还只是因为字词稍有不同而重出,孔子对其进行了删重订误工作。又,原来《诗》、《乐》二经可能是并行的,礼坏乐崩后,新声竞起。而原有的旧乐,即所谓典雅的古乐已渐渐不用,且乐与诗渐渐分离,与诗并行的乐也出现了很多错误,于是,孔子曾经做了订正的工作。 6.《诗经》的流传

因为是诗歌,便于传唱,同时又被列为儒家经典,因而它能得以经历秦代焚书及其后的历次劫难,比较完整地流传到现在。

《诗经》在汉代有齐(辕固生)、鲁(申培)、韩(燕人韩婴)、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四家。先是三家诗盛,毛诗受到压抑。东汉时三家诗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现存的只有毛诗,即经过战国人毛亨、西汉人毛苌作过传注的本子(古文经学),其他三家传授本(今文经学)多已亡佚。

二、《诗经》的内容

文学作品大抵都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往往都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诗经》中所收入的诗篇,即对商末周初直到春秋前期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情况,都有所反映。(正因此,它常被用来证史,作为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古史材料看待。)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对于商、周部族的起源神话与早期历史传说的歌咏

这一类的诗歌主要是祭歌。因为中国自古就对祭祀问题特别重视,甚至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所以,用于祭祀活动中赞颂神灵或祖先,企求祈福禳灾的祭歌,也就成为了《诗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则多为叙述部族发生、发展历史,赞颂先公先王德业的,所以又往往具有史诗的性质。

其中有关商代的,主要见于《商颂》中。因为商颂是商人后裔宋国人祭祀时歌咏的,不是后出就是经过了后来的润色加工,因而史料价值要低一些。但从文学角度看,因为受“风”、“雅”的影响较大,艺术水平要比《周颂》高一些。

有关周代的,主要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从其先王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一直记叙到文王、武王,这部分诗又成为了关于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另外,“小雅”中的《出车》、《采薇》、《六月》,也可资考察东迁以前周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

2.记述或是间接地反映西周时期的一些社会制度

这一类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因为中国古代较早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因而在《诗经》中对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制度,反映尤多。其中比较典型的如: 《小雅·信南山》,保存了一些土地制度材料。

《周颂》中的《臣工》、《噫嘻》等,反映了当时的耕作制度。 《大雅》中的《公刘》、《崧高》记载了赋役制度。 《秦风·黄鸟》则表明了秦穆公时仍存在人殉制度。

这些作品,课本中只收了《噫嘻》一篇(课本P46),是一首记述周成王举行亲耕礼,进行象征性劳动的诗,反映了当时大规模集体劳动,从事耦耕的制度。 3.对于一般社会生活的歌咏

《诗经》中所收诗篇,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生活,包括生产、生活和祭祀、宴飨等宗教或风俗礼仪活动等都有一定的记述,而且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反映贵族腐化生活的有《小雅》中的《湛露》、《鱼丽》、《宾之初筵》等等。

反映当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悬殊的生活状况的有《小雅》中的《甫田》、《大田》等。

反映当时劳动者耕织生活的有《豳风·七月》、《周南·芣苢》。 反映春夏祈谷和秋冬报祭活动的则有《丰年》、《载芟(shān)》、良耜》等。

反映君臣或亲朋之间欢乐宴飨的有《小雅·鹿鸣》等。而且这类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乐文化,而且往往还反映了宗法制度下血缘亲族间亲亲之道的纽带作用。《鹿鸣》一诗后来还被经常借用以表达饮宴活动的欢快祥和以及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

在《诗经》中,反映劳动者困苦生活的篇章更多,“国风”中有不少作品即是诉说对生活不满的,同时也就反映了生活的困苦。如:

《邶风·式微》就写了劳役之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又如《唐风·鸨羽》,即反映了徭役不仅使劳动者痛苦异常,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年老的父母无人奉养,妻子儿女不能团聚:

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另外,“雅”中的一些政治讽喻诗,也对人民生活的艰难、统治阶级内部及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生活的悬殊状况等等,都有一定的反映,揭露了不少社会问题。如《小雅》中的《正月》、《节南山》、《雨无止》、《甫田》、《大田》,《大雅》中的《民劳》、《桑柔》、《荡》、《抑》、《瞻卬》、《召旻》等等都是。这类作品,课本收了《节南山》(P31)、《雨无止》(P34) 。

4.对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的反映

文艺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创作,通常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自然,《诗经》中反映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的篇章也就有不少。例如:

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有《大雅·瞻卬》、《小雅·十月之交》等。

反映劳动者的愤怒与反抗的,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见课本P

16、17)。

另有《小雅》中的《大东》、《苕之华》、《何草不黄》以及《大雅》中的《桑柔》等篇章,也反映了频繁的战乱与沉重的赋役给人民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及人民的愤慨与反抗。课本上收了《何草不黄》(P37)。 5.对战争、军事、徭役、兵役的反映

《诗经》中的诗篇,有不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战乱的频繁及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除上面已经提到的《大雅·桑柔》和《小雅》中的《大东》、《苕之华》、《何草不黄》,《邶风》中的《式微》,《唐风》中的《鸨羽》外,这类作品还有《邶风·击鼓》、《魏风·陟[阝古]》、《王风·扬之水》《君子于役》(课本P15)、《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豳风·东山》(课本P25)等等。所有这些诗篇,不仅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兵役给被役者带来的沉重痛苦和折磨,还反映了对正常的生产和家庭生活的破坏。

另外,也有反映劳动人民在外族入侵、强敌压境时表现出的共同御侮、争取和平生活的要求与昂扬斗志以及浓厚爱国精神的,如《秦风·无衣》(课本P19),就是其中的一首。 6.对自然现象的记录

《诗经》中的若干篇章,还对流星、陨石、慧星、日食、月食、地震等自然现象有所记载。如《小雅·十月之交》所谓: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山为谷,深谷为陵。

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地震记载。诗中不仅比较准确地记载了地震发生的时间(有人考定这次地震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九月六日),而且还用生动的语言,记载了地震时所出现的各种典型状况。

7.对于恋爱和婚姻问题的歌咏

《诗经》中记述和反映当时婚恋生活的情歌为数不少,尤其是在“国风”中,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民歌,更占有较大的数量,在三分之一以上。即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课本P1),便是一首很著名的恋歌。

所有这一类的男女情歌,无论是表现爱情的欢乐,或是相思的痛苦,都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婚恋生活的基本状况与对自由、平等、和谐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两性关系在春秋中叶以前是相对自由的,两性道德自战国以后才逐渐严厉起来的历史事实。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都很广泛。虽然有不少是反映恋爱关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表现不同的心理和遭遇的,但绝大多数是感情纯洁健康的优秀民歌,艺术性很高。如:

《诗经》的首篇《周南·关雎》就是写的男子对女子的追慕之情,唱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普遍情状;《郑风·子衿》则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描摹出了痴心女子对可心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的典型心态。

《卫风·木瓜》的投桃报李,《郑风·萚兮》的男女唱和,都表现了由两小无猜发展出的和谐欢乐的爱情。

《郑风·狡童》写失恋女子的痛苦心情,《郑风·蹇裳》写热恋女子对情人的戏谑,都饶有趣味,生动地刻划出了劳动妇女率直、纯真的性格。

《郑风·溱洧(zhēn wěi)》写青年男女节日郊游的欢乐,《邶风·静女》写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周南·汉广》写相思的千千结,《王风·采葛》写相思不见的痛苦心理,《郑风·风雨》写相思而见的欢快心情,都表现出了爱情的真挚和深切。

《郑风·出其东门》、《王风·大车》则表现出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郑风·女曰鸡鸣》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美好和乐生活和互相之间的警戒、尊重与体贴。

另外,还有《召南·摽有梅》写出了青年女子唯恐耽误青春的心理表现,《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tūi)》、《郑风·遵大路》等反映了妇女被抛弃的悲惨遭遇(这些诗便是中国最早记述妇女悲惨命运的诗歌),《鄘风·柏舟》则描写了逐渐严格起来的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女子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

此外,“国风”中还有一些思妇诗,既反映了兵役、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被迫离别的夫妻相互间深切的思念和忠贞的爱情。如《卫风·伯兮》(课本P13),便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行人的怀念和对爱情的忠贞,其词意则为汉魏以后的思妇诗广泛汲取。

《诗经》中还有许多牧歌式的爱情诗,其感情热烈、健康,格调欢快、明朗。这与其后许多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不同。后世封建社会的文学中,恋爱、婚姻的主题,若不是悲剧,便是发被歪曲和变态的形式表现出的,反映的是强化了的封建婚姻制的社会基础。如唐代传奇中的《李娃传》、《霍小玉传》,写贵族阶层对妓女之爱,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门阀社会等级观念对婚姻的支配作用。其破坏性远远超过《诗经》时代。后来的《莺莺传》、《西厢记》,写男女欢会,也只是反常而别扭的偷摸苟且。在其它作品中,如《牡丹亭》中“倩女离魂”式的魂的追逐,更多的是写风流才子留恋沦落风尘的妓女,或人与狐鬼神仙之恋。因为只有这样可以超越礼教去想象。即如《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也还是将主人公划定在姑表、姨表关系之内,封锁于“大观园”的高墙之中。除此之外,就是以男作家模拟女性的口吻,以一种变态的形式来表现。从总体上来说,两千多年间封建作家对于爱情的歌咏,大抵都只是驰骋于这个局限之内。

《诗经》中的诗歌,虽然也有的开始表现出了封建家长制正在形成无上的权威,但还远没有达到主宰一切的地步。只是如《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中所写的“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齐风·南山》中的“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说明当时已开始向严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制度过渡。从总体上来说,《诗经》中更多的还是男妇青年间比较明显的自由、大胆、热烈。同时,诗中的主人公,又多半不是水性杨花之女或朝三暮的轻薄男儿,诗中所表现的,也并非轻狂和淫靡,而是少男少女率真的个性。

孔子及其后的历代儒生们都曾说“郑卫之风淫”,大约只是这两地民风相对开放,在情歌中有一些俚俗淫秽之辞,但现存《诗经》中,并没有这样的作品,只不过是这两地的诗歌中,情歌的数量比较多一些而已。

就总体而言,《诗经》中的爱情诗,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评价的:倩巧、婉秀,别有一种媚态,一种美趣。 8.对于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的讽刺

《诗经》中不仅有不少诗歌歌咏了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爱情,也有不少诗歌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面目和荒淫无耻的秽行,鞭挞了他们的丑恶灵魂。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等,便都是这一类作品。

三、《诗经》的主要特色

1.所收诗歌涉及地域非常广泛,当时的全国各地都有

以其十五“国风”而言,它们既代表了各地不同的曲调,也是来源于各不同地区的诗歌:

“周南”、“召南”产生于南方江、汉、汝水流域的民间,当今河北至湖北江陵。(《周南》11首,《召南》14首)

“邶”、“鄘”、“卫”属同一地区,即原殷商首都附近地区,始有邶国、鄘国,后并入卫国。当今河南淇、滑、汲、安阳及湖北滋县。(《邶风》19首,《鄘风》10首,《卫风》7首)

《王风》来自王都,即洛阳及邻近地区。(10首)

“郑”、“桧”相邻,原为两个封国,后桧并入郑。当今郑州、新郑、荥阳一带。(《郑风》21首,《桧风》4首)

魏在今山西芮城,后并入晋(与春秋战国时魏国位置不同)。(7首) “唐”是晋国的前身,在今山西翼城、闻喜、曲沃一带,所以《唐风》又称《晋风》。(12首)

齐国当今山东大部分地区,乃古齐国之地,临海。(11首) 《秦风》、《豳风》产生于古秦国(当今陕西西部咸阳以西的几县)、豳国(当今陕西彬县)。(《秦风》10首,《豳风》7首) 《陈风》产生于古陈国,当今河南淮阳、柘城及安徽亳县。(10首) 《曹风》产生于古曹国,在今山东西部、南部曹县、菏泽、定陶一带。(4首) 2.题材丰富

从前面的介绍中即可看出,《诗经》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 3.以现实主义作品为大宗

现实主义是文学史上一条奔腾澎湃、波澜壮阔的长河。它与浪漫主义构成文学史上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或侧重客观,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去描写,或侧重主观,强调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所理想的样子去创造。现实主义以遵循现实为原则,取材于实际生活中,艺术形象(人物、事件、环境等)具有高度客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不作奇特惊人的想象和夸张,不轻易直接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它的基本特色。

《诗经》中虽然也有不少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追求美好生活、憧憬未来的作品,但现实主义的作品占绝大多数,突出地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风格的最早的杰出成就。

4.艺术成就高,影响大 ①直抒胸臆

中国诗歌直抒胸臆,是从《诗》三百篇开始的。这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在“真”的统率下,达到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的统一。《毛诗序》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颖达《正义》所谓“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等等,讲的都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征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都是直面人生,抒发真情实感。这些“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诗歌,既朴素真实,又自然生动,汉代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唐代的“新乐府”都继承了这种艺术传统。后代作者所谓“独抒性灵”、“我手写我口”,也都是这一传统的新体现。而反映现实生活,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切的乡土情调,也就成为了《诗经》作品的突出特点,朴实自然也就成为了《诗经》中的最典型的艺术风格之一,直率真诚则成为了《诗经》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特征。 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的说法最早见于《周礼》,与风、雅、颂并称“六义”或“六诗”。汉代经学家郑玄释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这个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把赋、比、兴与“政教”扯在一起,有些牵强附会。

后来,刘勰、钟嵘、孔颖达、朱熹等都重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其中,以朱熹在其《诗集传》中提出的最为简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周南〃葛覃》注),“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周南〃螽斯》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周南〃关雎》注)。

实际上,简单地说,赋即铺陈叙述,多见于《颂》和《大雅》;比即譬喻,也就是打比方,兴即借物发端,触物兴问,多见于《风》和《小雅》。

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明人谢榛在其《四溟诗话》卷二中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由此即可见《诗经》用赋之广。除绝大部分《颂》以外,《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民劳》、《板》,《小雅》中的《十月之交》、《北山》、《无羊》,《国风》中的《豳风·七月》、《秦风·无衣》、《郑风·将仲子》、《王风·君子于役》、《鄘风·载驰》、《邶风·静女》等等,都是纯用的赋法。其中有不少诗篇,虽然是纯用白描手法进行铺陈,却能穷形尽态,历历如绘。

比、兴手法的运用,目的是为了加强形象性,发端于民歌,而成为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具体而言,“比”的形式很多,“或喻于形,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通过对所歌咏的人或事物加以形象化的比喻,使其特征更鲜明、更突出。在说理时,则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收到“理随物显”的效果。在《诗经》中,如《魏风·硕鼠》(课本P17)、《鄘风·相鼠》用老鼠来比喻统治阶级的可憎可鄙,《卫风·氓》(课本P9)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性容颜的消褪和夫妇感情的变化,都很有特色。尤其是《小雅·鹤鸣》,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于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在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攻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乐彼之园,爰在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采用并列的比喻来说明对人才的认识和主张,全用比体,更见特色。

兴的用法有两种:一种仅仅是作为发端,兴句与诗的内容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作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委婉,避免给人突兀的感觉。另一种则既有起兴、发端的作用,与下文也有一定的联系,往往是隐喻他义,起着比喻的作用。如《关雎》中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是起兴,同时又以雎鸠的鸣叫隐喻求爱,具有双重作用。

就总体而言,诗歌作为艺术创作活动,必然有着选择和加工,因而“国风”中的不少起兴,不仅表现了诗人状物的工巧,而且也有助于诗人对形象的刻划,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如《周南·桃夭》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即烘托了行将出嫁的少女光彩焕发的姿容,《谷风》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则暗示了将有不幸的事情发生。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从根本上来说,比、兴都是诗人对情与物的一种联想,是“比物征事”的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因而二者既有所别而又往往相互交错使用,从而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或是烘托出典型的形象,收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周代民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也就是《诗经》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 ③语言特点突出

《诗经》本是诗、歌一体的,且不少诗篇本身就富于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其语言结构上,即其中有许多诗篇是以重章叠句来表达思想感情或意境,使之在音律和修辞上都收到了美的效果的。

《诗经》中的重章多见于“风”和“小雅”。为了歌唱,便于记忆,加上民歌本身的对唱形式,便形成了重章。

有的是通篇重章,只是各章对应地更换几个字。如《芣苢》(课本P4)是妇女采集野菜时唱的,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了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正如清人方玉润在其《诗经原始》中所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有的只是章首或章尾重叠,如《汉广》。 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关雎》。

正是这种反复咏唱的形式,加上内容上的层层递进,便使得这些诗篇不仅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节奏感,而且在意境上收到了跌宕回旋的效果。 《诗经》中的叠句也多见于“风”和“小雅”,包括双声(如“参差”、“玄黄”、“踟蹰”)、叠韵(如“窈窕”、“辗转”、“崔嵬”)、叠字(如“夭夭”、“忡忡”、“凄凄”、“喈喈”、“萧萧”、“胶胶”)等修辞手段,不仅增强了韵律(音乐美),而且更好地表达了细腻的思想感情,真实地描摹出了事物的属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gǎo,太阳很明亮的样子)为日出之容,瀌瀌(biāo,形容雨雪大)拟雨雪之状;喈喈 (jiē,鸟鸣声)逐黄鸟之声,喓喓(yāo)学草虫之韵。皎日、慧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概括地说明了《诗经》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这种反复咏叹形式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入乐歌唱的缘故。它们配上音乐的旋律,唱起来不但无重复单调之感,而且韵味无穷。同时,稍加改动,便能体现出后一章对前一章的补充与递进。这种叠咏,是利用音乐的旋律和重复的字句来表现出“一唱三叹”的效果,是民歌所有的表现手法。而且,不需多费笔墨,就可将客观事物的发展情况——时间、背景、人物心理变化等毫不费力地描摹出来,其特出之处,也就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而且《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运用,都很自然贴切,并无雕饰造作的痕迹。往往因其简单却很巧妙的运用,提高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自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另外,《诗经》中对于比拟、夸张、对偶、排比、递进、拟声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也是其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正是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更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④结构相对整齐而具有灵活性

《诗经》中的诗篇,除了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外,形式也比较整齐,大多是四言。

正是这种相对整齐的形式与重章叠句的运用,体现了早期诗歌的基本特点。不过,《诗经》中的诗歌,也不单只有四言,间或也有杂言,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样的诗往往显得灵活自由,节奏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正如唐人成伯《毛诗指说》所称:“《三百篇》造句大抵四言,而时杂二三五六七八言。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这种基本上是四言体而又不受字数限制,句型变化多样的形式,成为了后代各种诗体发展的基础。 ⑤人物形象的刻划和景物的描写独到

《诗经》中的诗篇,在人物形象的刻划和景物的描写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其是“国风”中,多数诗篇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诗,但往往都有一个或几个鲜明的人物。作者在抒情的过程中,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是人物的细微心理变化与行为活动,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加以概括,或者运用映衬、烘托、渲染等手段,使生动鲜明的形象得以展现出来。如《邶风·静女》中用“搔首踟蹰”四个字描绘了一个富有特征的动作,逼真地表现出了一个男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心情;《王风·采葛》则以“一日不见如三秋”的心理特征,充分地体现出了恋人间深深的思念;《齐风·甫田》写一个女子因突然发现恋人已经成年而感到惊奇,却只用了“突而弁兮”四个字,将惊奇中所包含的对少年相恋的甜蜜回忆、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期望婚配的美妙遐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自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另外还有一些诗篇,则通过利用主人公的直接倾诉或内心独白,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且也让读者很清晰地看到了主人公的行动和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不同面貌。如《郑风·蹇裳》、《召风·野有死麕》等等都是。 此外,不少诗篇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作用。如《君子于役》(课本P15)中,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景象,衬托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企盼心情,既写得朴素简净,而又感人至深。《秦风·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与怅惘,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总之,《诗经》中大多数诗歌的作者都善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人物特征,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象,在艺术表现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四、《诗经》的作用

《诗经》在其产生及结集流布的初期,曾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为孔门立为“六艺”之一进行传习。尤其是汉代儒学独尊,它被立为儒家经典后,既受到了儒者的尊崇,也受到了文人,尤其是历代诗人的宗法和褒扬。

在先秦时期,它除了作为文学作品被传诵歌咏外,还常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或是作为阐释见解的辅助材料。在前一个用途上,它往往是被应用于政治、外交、祭祀、婚礼、宴飨等各种活动与生活中,作为进行讽谏或交流思想,表达愿望、意见与感情的工具,即所谓赋诗言志。(通常是点一首诗或诗中的某一片断让乐工演唱,用来暗示出自己的意见或态度。)这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就有不少记载。(如《左传〃文公十二年》载:郑穆公背晋降楚后,又欲归附于晋,适逢鲁文公由晋回鲁,途中相会,穆公请他代为向晋说情,双方应答即全以赋诗为媒介。在宴会上,郑大夫子家赋《小雅〃鸣雁》,这本是一首民歌,是劳动者在服徭役中唱的,其首章曰:“鸣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郑大夫取其首章,暗示其鳏寡孤弱,需要鲁国哀恤之意。鲁季文子答赋《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非人,胡宁忍予?”表示拒绝。子家又赋《睝风〃载驰》第四章,表示盼望大国救助之意,季文子答赋《小雅〃采薇》第四章,取其“岂敢定居”表示同意。这就是在外交活动中借赋诗来表达各自意见的典型例子。)而在后一个意义上,则是著述中引诗。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各家都对《诗经》中的诗句有所引用。(始于《论语》,而后《墨子》、《孟子》均有,以《荀子》为多〈约百处〉,自此《诗》实际上开始有了经的意义。)

在汉代以后,《诗经》的作用更被神化,儒生们往往根据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兴”、“观”、“群”、“怨”作用(“兴”即有感染力,能“感发志意”〈朱熹《论语集注》〉,“观”即观风格之盛衰,考见得失〈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群”即“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砥砺,“怨”即“怨刺上政”〈同上〉)与“诗言志”的观点加以推衍、神化,从“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舜典》)而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诗教”,即《礼记·经解》所谓:“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认为:《诗经》中的作品,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并不作直接、尖锐的揭露,故教人以温柔敦厚。)这种说法虽然与《诗经》的实际内容并不完全相符,但由于儒家的竭力提倡,在封建社会中影响很大。而且,它也确实反映了文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感染、认识、教育和讽刺方面的作用。

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1.现实主义的榜样

《诗经》的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其民歌部分所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后代无数的诗人。历代诗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屈原学习民歌而创骚体,就是对《诗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所以人们历来以风骚并称。而西汉时期诗歌创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乐府民歌,则是其直接的继承。乐府民歌朴素优美的风格,也不失“诗三百篇”的艺术本色。

历代文学批评家们,也都十分推崇风、雅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的形式主义倾向时,更是常常以风雅为号召。如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歌的“彩丽竞繁”的。他曾说:“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所耿耿于怀的,也就是要以“风雅兴寄”、“汉魏风骨”为号召,扫荡六朝诗文的绮靡之风。李白在对“绮丽不足珍”的形式主义诗风不满时,也慨叹过“大雅久不作”、“王风委曼草”的现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既赞叹元结是“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同元使君舂陵引序》),他自己也是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创作方向,其《三吏》、《三别》即正是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杰作。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说它们“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同时,他又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也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其他如陶渊明、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代表一代的诗人,也都毫不例外地受到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就是以浪漫主义著称的诗人李白,也继承了《诗经》的优秀传统,写出了大量的闪射着现实主义光芒的伟大篇章。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对《诗经》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就表明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概括起来说,也就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后世文学发展中,通常被用作向形式主义进攻的武器。 2.来自于民歌的启示

《诗经》中的大量作品是民歌,或者是由民歌加工而成。这既说明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源泉,也表明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即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体验最广泛、最深刻,而且也有很高的艺术创作水平。尤其是由集体创作加工而成的民歌,蕴含了很丰富的文学精华,启示和推动了其后历代作家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中汲取养分。中国文学史上历次文学高潮,往往都和民歌创作的繁荣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有很大的联系。如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及后来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自然的语言风格

《诗经》中的诗歌,往往用一些准确简练的语言、自然的笔调去描写事物,抒发感情,也为后世树立了一种朴素、优美的风格。历代作家崇尚自然、真切,主张“天然去雕饰”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对这种风格的取法和发扬。 4.对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的影响

也无庸讳言,《诗经》中的“颂”和部分“雅”,对后世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世封建文人一些用以歌颂统治阶级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曲意献媚求宠的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诗经》在这些方面的作品。历代《礼乐志》中所收录和记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之类作品的繁富,除受了整体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外,在创作上,也多少受到了《诗经》中某些诗篇的影响。但是,劳动人民阶层则相反地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中大量具有反抗意识或讽喻意味的创作精神与风格,将文学作品用作了一种有力的战斗武器。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而且,积极的影响一直是其主流。《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参考书目:

《毛诗正义》(汉)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 《诗集传》(宋)朱熹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 《诗经今注》高亨 《诗经选》余冠英 《古史辩》顾颉刚等

第二节

《诗经》选讲

《关雎》(课本P1)

一、解题:

本诗是《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头一篇。古人将其冠于首,可见它的重要性和对它的评价之高。《史记·外戚世家》称:“《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汉书·匡衡传》亦称:“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虽然有些迂腐,但对其本质的概括却是基本正确的。它确是一首男女言情之作,是写男性对姣美女性的爱情追求的。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其评价是很恰当的,也是很准确的。

至于《毛诗序》称本诗是咏“后妃之德”,后世儒生或又称是借指求贤,则不可信。这些说法,多半是因为《诗经》中有关爱情的诗歌比较多,与儒家礼义标准不很协调,由此而进行的曲解和附会。

二、释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鸣叫应和之声。雎鸠:自古认为是鸟名,即所谓王雎,一说为水鸟或鱼鹰,一说为鸠类。高亨认为“即鱼鹰,雌雄有固定配偶,古人称为贞鸟。”但以现实情况来看,鸠类通常不生活在水边,而鱼鹰之类水鸟没有叫声如“关关”者。疑此雎鸠即青蛙,不仅叫声相似,且为求偶之声,春夏之交于田间水畔此伏彼起,鸣叫不绝,与诗中所写情状也相吻合。至如取以鸟名,大约与今俗称田鸡相似,今名鸡非鸡,则古名鸟亦未必是鸟。)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窈窕:课本释为“幽闲”,误。幽闲意为安详和顺的样子,常与“贞静”相连,幽娴贞静者,固然可爱,而机灵颖慧者,亦未必非君子所求。高亨、余冠英注为美好的样子,泛而未确。此当是指端庄冶丽。淑:善良,娴淑。指品格。好逑:课本注为好的配偶,即读好为hǎo。余冠英注为hào qiú,逑为动词,即因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余说可能更确。事实上,外貌姣好的女孩往往为众多男士所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水生植物,俗称水葫芦,常用作猪饲料,根茎可食。流:课本注为求取,一说通“摎”,择取。聂石樵注为流动,即在水中浮动之意,与下一章“采”字相对。以文意推之,既以此引出淑女求之不得,则聂说是。之:课本释为代词,指荇菜,一说为虚字。根据古诗押韵规律看,句末虚字不入韵,即可以转换语气而不影响韵脚,此处当为虚字。)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醒着和睡着,指日日夜夜。清人马瑞辰释为“梦寐”,亦通。)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服:思念。服与思同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课本注为感思,高亨注为忧思,余冠英注为绵绵不断的思念。哉:语助词。悠哉悠哉,即课本上所注的“想念呀想念”。辗转:翻覆。反侧:翻身,与辗转义同。此指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亲近,亲爱。琴瑟友之:课本注为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或是。古代青年男女交往,可能常以琴瑟为媒介,尤其是“士”与仕女阶层。后世卓文君听司马相如弹琴,《西厢记》中崔莺莺听张君瑞弹琴等,都以琴为媒介,大约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手段,就象今天的跳舞、看电影一样。但也可能是一种求爱的形式,就象中世纪的欧洲,以在窗下弹吉它或拉小提琴示爱一样。且古有踏青,今也有郊游或逛公园,意义可能都是一样。)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mào,古来都释为摘取,采摘。疑非。此可能是指被搅动或是弄翻了,以致根须在飘忽或外露,借指女孩被打动而心旌摇荡,从而引出下文进一步用钟鼓乐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乐之:用钟鼓取乐她。此“乐之”当有使其快乐、幸福的含义,也就是暗指迎娶。)

三、内容分析:

“求”字是全诗的中心。通篇表现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姣美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爱慕到深切的思念,再到取悦和实现结婚愿望的全过程。

第一章以雎鸠的鸣叫求偶开篇,以此起兴而引出诗中的“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舒缓平正,形成全诗基调,并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纲目,统摄全诗。

第二章(课本第二章的上半节)乃触景生情,以荇菜之飘浮不定,喻淑女之难求。

第三章(课本第二章的下半节)抒发“求之不得”的焦虑与忧思,最能体现出全诗的精神。尤其是对心理的描划极为形象、贴切,并表现出了所谓的“哀而不伤”。陈垣《诗经通论》认为此四句承上启下,必不可少,“若无此,则上云‘求’,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第四、五章写的是追求的方式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既表现出了快乐和欣喜,又不涉于侈靡,正是所谓“乐而不淫”。

四、艺术特点: 1.借物起兴,长于寄托。

《诗经》中的诗篇,往往以草木虫鱼见意,即借用兴辞,先以别的事物引出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本诗以雎鸠的“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寄托深远,能产生文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参聂石樵《诗经鉴赏集〃漫说〈关雎〉》)

2.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

本诗中恰当地选用了大量双声叠韵连绵字,因而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与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双声叠韵。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保持了古代歌谣淳朴自然的风格。 3.用韵方面采用了偶句入韵方式。

由此开始的这种押韵方式,支配了其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古典诗歌的押韵形式。同时,这首诗中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不入韵,而以前一字为韵,这种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为后世诗歌灵活变通用韵提供的了参考。

鸠、洲、逑叶韵(即押韵),属幽部; 流、求叶韵,属幽部; 得、服、侧叶韵,属职部; 采、友叶韵,属之部; 芼、乐叶韵,属宵部。

《芣苢(fǒu yǐ)》(课本P4)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旺盛、蓬勃的样子。芣苢:车前草。薄言,发语词。采:采摘。)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有:收取。)

采采芣苢,薄言掇(dūo)之。(掇:拾取。)采采芣苢,薄言捋(lūo)之。(捋:捋取。把籽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袺:用衣兜。)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襭:用衣裹。)

这是一首记述妇女们采摘车前子的情状,描述她们在劳动中的欢娱之情的诗歌。诗中具体地写出了劳动的场面,用“采”、“有”、“掇”、“捋”、“袺”、“襭”描绘了劳动时的动作和程序,完整地刻画了一群采车前子的妇女劳动的全过程。句式虽然简单,但能使读者很容易地想象出劳动时的具体情状及轻松、欢快的心情。而且,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疗女性不孕,自然在采摘这种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时的微妙心态,也就在不断采摘,已多犹少的一系列动作中隐然可见。

《卫风·氓》(课本P9)

一、释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méng,课本注为民,疑误。此非指庶民之民,而是同“某”。在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我们现在对旁人称自己的恋人或配偶为“我那位”,正同。蚩:同嗤,笑的样子。此蚩蚩,指笑嘻嘻的样子。布:课本上释为布泉,货币。有人认为是“镈”(bó)的同声假借,指布币。皆误。此当即指布匹。布币铸行的地区,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时则有秦和三晋地区的国家,卫国到战国时才用布币。物物交换在中国古代一直流行,赶集、赶场、庙会之类即遗俗。贸:买,交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来即我谋:来和我商量(结婚的事)。即:就,往,到。谋:商量,在这里包含有谋取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来和我换丝只是晃子,来打我的主意才是真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子涉淇:送你渡过淇水。也就是说丝换完了,悄悄话也说完了,送你回去。淇:淇水。顿丘:小山丘,在淇水南,后成为地名。)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愆:错过,拖延。期:指结婚时间。这里是说,不是我有意要耽搁结婚的时间,而是你没有请正式的媒人来提亲。由此可见,在途中男主人公在抱怨女方,虽然没有明写,而从女方小心的辩白就不难看出,男方修养不佳,说了很多,而女方则很柔顺。另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请。无:不要。秋以为期:以秋为期的倒装。期:婚期,约定的时间。)

乘彼垝(gǔi)垣,以望复关。(乘:登。彼:指示代词,那,那个。垝:坏。垝垣:崩塌的城墙。复关:有顶盖的车厢。课本注释引王先谦说,认为是重关,指男子所居之地。王说误。如指重关,则关是固定的所在,就不得有下文的“不见”和“既见”。课本注中又引一说指返回的车子,亦误。回去的车子是越走越远,自然看不到,这里是指来的车子,才会有下文的望其来而有“不见”与“既见”。)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则,又。这里通过“不见”和“既见”,描绘了热恋中对见面的企盼和期待,以及不能见面和相见时的不同情绪与表现,将青年男女热恋中的不同心态表现得极为真切。我们今天所谓爱情让人疯,使人傻,所说的大约也就是这类时哭时笑,如醉如痴如狂的状态。)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尔:你。卜:占卜。筮:算卦。体:卦兆,卦象。咎言:凶辞,不吉利的话。意谓两人的结合,是很好的。后世所谓“天作之合”,也就是这一类。)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动词,让;介词,把。贿:财物,礼物;此指嫁妆。“以我贿迁”为“以迁我贿”的倒装。此指按计划于秋天正式结婚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未落:没有凋谢的时候。沃若:沃然,指鲜嫩润泽的样子。这里以桑叶的鲜嫩起兴,引出男的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子。同时也暗示出将有不幸发生。)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shèn)。(于嗟:同吁嗟,叹词。桑葚:桑树的果实。据说鸠喜食桑子,多食则醉,此借以比喻女性易受甜言蜜语迷惑。以劝鸠不要食桑葚起兴,引出对女性不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告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溺。此指沉溺于欢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一说为本义,指解说,即男性沉迷于卿卿我我是正常的,可以说得过去,而女性要这样就不好说了,但这种观念应该是后来才出现的。一说通“脱”,指解脱,即男性在恋爱中不会受到伤害,或不会有损失,容易解脱,而女性则易受到伤害,难于解脱。既可以指热恋是否不会过于沉迷,又可以指失恋后容易解脱。)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黄:叶黄,此借指女性容颜衰老,今之谓黄脸婆意同。陨:堕,落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自从。徂:往,到。食贫:受苦受穷,生活贫困。此谓自从我嫁往你家,三岁来受苦受累,没过一天好日子。)淇水汤汤(shāng),渐车帷裳。(汤汤:水盛的样子。渐:渍,浸湿。帷裳:车箱的围帘。旧说是虽知其贫,仍冒深水涉河而来,一心想要和你白头偕老,课本注称一说指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况。两者在这里都难说通。事实上,根据上下文意,这里是指连过去由男方负责的“抱布贸丝”之事,也全部承担下来了,常常往返涉淇,不辞艰辛。)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语气词。爽:差错。贰:前后不一致,此指变心。课本注释认为是“貣”字之误,通“忒”,意为过错,恐非。行:行为。这里是说,我做妇人的没有半点差错,而是你做丈夫的变了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罔极:没有准则。二三其德:犹三心二意。此如今之所谓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都是喜新厌旧,朝三暮四的。)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没有。室:家室,一说指家务。劳:操劳。此指结婚三年以来,一直是不分内外地操劳着。中国传统的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大约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习惯。理解为不辞辛苦地包揽了一切家务,亦通。)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此两句意谓起早摸黑,不是一天两天,即天天如此。)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当指上文“秋以为期”之言,一说为语助词。遂:如愿。课本注为“久”,非,上文明言“三岁为妇”,也就谈不上久。此指目的达到了,就对我粗暴了,并非是指时间长了就粗暴了。)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咥:大笑的样子。此指兄弟们不知真情或不能理解,还拼命地讥笑我、嘲弄我。这可能包含人是自己找的,罪该自己去受,甚至是当初不听劝告,活该之类的意义。在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中,往往是女的和丈夫闹了别扭,即使不回娘家投诉,也通常会回娘家呆上几天,大约自古而然。)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思:思量。躬:身。悼:悲伤。此谓静下来细细想来,也只有自己独自悲伤而已。)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及:和,与。本想要和你白头到老,但这种白头偕老的愿望,却使我平添了很多的痛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水边。此意谓自己的痛苦却看不到尽头。课本注为其夫行为放荡,没有拘束,似未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晏晏:和悦的样子。此指孩提时青梅竹马办家家酒的时候,言谈笑语是多么的和悦,又是何等的快乐。暗指印象极深而希望成为现实。)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旦旦:即怛怛,诚恳的样子。承上意谓不仅有儿时的预习,又曾有婚前的信誓旦旦,没想到他居然会翻覆、变心。或者说是没想到婚后的生活情况完全会相反。一说不再幻想那样的日子还会再来,当非。从诗中所载来看,其婚后生活根本就没有过快乐与幸福,又有什么的日子值得追念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是:违背那些誓言。是:代词,一说为虚词,则。不思:不念旧情。已:止,罢了。意谓你既然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我也就只好罢了;或者是得到的与自己所追求完全相反了,也就不去想了,干脆就让它结束算了。课本释为我是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却就这样地完了呀,似误。这样理解的话,则说明女主人公还存有幻想,而曾前面提出的告诫来看,她已然明白、觉悟,所以应该是肯定的决绝。)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兼以抒情的长诗。在《诗经》中,这样长的篇幅并不多见。诗中抓住几个生活片断,叙写了一个女子婚前的热恋、婚后的苦辛及最后婚姻破裂的结局,是《诗经》中有代表性的一首独具特色的诗歌。按照过去的理解,这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弃妇诗。(《诗经》中同类的作品还有《邶风〃谷风》。)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但结果却是受骗、被弃。她没有想到当初一幅笑嘻嘻的样子,显得十分热烈、真诚,从而使自己一往情深的男子,原来是个负心汉,在私欲得到了满足后,便欺负她、虐待她。而且,作为一个无辜受到虐待的妇女,竞在自己的兄弟那里也得不到同情。因而,她对于自己的过去悔恨交加,但对那个负心郎则决不留恋,不再心存幻想,将一腔的深情,一腔的血泪,全化成一腔的怒火,既愤怒地斥责男子的负心,决心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同时又把自己惨痛的教训,告诫同样处境中的妇女,以及正在恋爱中或将要恋爱的女性,不要被花言巧语迷惑,不要重蹈她的覆辙,以唤起更多人的觉醒。

诗中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恋爱婚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自由,但已开始出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从《诗经》时代开始,劳动妇女地位低下和命运悲惨的社会现实。她们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社会观念上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往往成为了男权社会中夫权的牺牲品。诗歌对于压迫妇女及不忠于爱情等现象,对于社会生活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都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和批判,塑造了受压迫妇女的正面形象。同时,诗中还通过女主人公愤怒的控诉和坚决、果断的决绝,宣扬了一种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这种揭露、批判和对女主人公客观上的肯定,都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后世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等说法,就正是在这一类诗歌影响下,妇女觉醒的反映。

对于本诗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与上述观点相反,历代也有以朱熹为代表的很多人认为:“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诗集传》)其实,诗中根本就找不出她是淫妇的证据,悔恨的也只是当初自己没能看清负心汉自私的本质。诗中“无与士耽”的警告,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充其量也只是不是被弃,而是因为不堪虐待,而主动要结束这段悲剧性的婚姻而已。当然,朱熹作为一代大儒,所说又能被后来的儒家普遍认同,自然也有他的理由,那就是诗中的女主公的婚姻从鞽意义上来说是自主的,与后来强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符,而且她在诗中提出的告诫和诗末表现出的决绝,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与后来日益严厉的封建礼教严重冲突,因而被扣上了“淫妇”的帽子。

三、艺术表现手法:

1.通过细节刻划,在叙事中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化

如在其第一段中,一开篇便以一个特写镜头显现出了一个笑嘻嘻地抱着布匹的青年男子——“氓之蚩蚩”,“蚩蚩”既象声,又状貌,不费多余笔墨,便形象地勾勒出了他那得意的样子。到“将子无怒”一句,已暗示出此男子的修养不佳,喜怒形于色。同时,明写男的,暗写女的,隐然衬托出了一个未经世面,一被追求,便深陷情网的善良纯真的女子。中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一句,则说明了女主人公并未变卦,同时也说明她不是一个轻易以身许人的轻浮女子,而这又并不影响她的爱的真切与热烈。

又如第二段,通过登高“以望复关”的行为,写出了女子的一片痴情,而又通过“不见”与“见”两个细节的对比描写,更刻画出了女子盼望未婚夫到来的心情,一层比一层强烈。“不见”是“泣涕涟涟”,见了便“载笑载言”,对比鲜明,将女子未见到情人时的痛苦、失望与见到时的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大胆炽烈的情感。

接下来的几段都是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一步步完善了人物形象。通过揭示男子的变心过程,充分地暴露了其本质,同时也真实地展示了女主人公态度的转变,即由单纯、轻信、热烈的回忆,到醒悟与悔恨,再到决绝而刚强的全过程,并且很自然地表现出了这种变化的由来有自。 2.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见于第

三、四节,以桑起兴并比: ①以桑叶的“沃若”和“黄陨”,暗喻女子容颜,表现出男子的喜新厌旧;

②以桑引出鸠食桑葚,暗喻女子不可贪图虚伪的爱情而上当。 这是比、兴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是纯粹的比,暗喻苦难无边。

这样,通过运用比、兴手法,便使诗的内容更加婉曲、生动,耐人深思。

蒹葭(秦风) (课本P18)

一、释文:

蒹葭苍苍,(蒹葭:jiān jiā,即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深青色,此指老壮的样子。这里有可能是指秋日之晨蒹葭中霜冻情况下杆与叶挺直的样子,说明一大清早主人公就在望着芦苇出神,思念其心上人。)白露为霜。(白露为霜:晶莹的露珠凝成了白霜。)所谓伊人,(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指在水的另一边,比喻相隔很远。)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道阻且长。(阻且长:艰险而且漫长。)溯游从之,(溯游:顺流而下。)宛在水中央。(宛:宛然,好象。)

蒹葭凄凄,(凄凄:老青色,指茂盛的样子。这里可能是指霜化为露时,主人公还在一动不动地出神,兀自想着心事。)白露未晞。(晞:xī,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湄:méi,水边高崖。)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跻:jī,上升,攀登,此指险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坻:chí,水中高地,即小渚。)

蒹葭采采,(采采:众多的样子,犹言形形色色。这里可能是指主人公一直望着芦苇出神,渐至日中,一直陷在深切的思念中。)白露未已。(未已:未止,也是指没有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sì,水边,指滩头。)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右:指迂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沚:zhǐ,小洲。)

(二)解析:

本诗抒写怀人之情,以清秋萧瑟的景象起兴,通过写景衬托出意中人不在身边的空虚与怅惘,引出对意中人的思念与追寻,而后由寻而不可得,表现出深深的困苦与无奈,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中所谓“伊人”,旧时或释为隐士,今人多指为恋人。《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亦以“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似属附会。朱熹即斥《诗序》说为穿凿。

虽然本诗所怀之人可作多种猜测,但因其表现的情真意切,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即有“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节,曹植的《燕歌行》中,也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句,大约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其题与意,大约也可溯源于此。不仅如此,本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旧时常以“蒹葭之思”表达对人的思念,其省语“葭思”,则成为了旧时书信中表示对人怀念的习语。

推荐第10篇:初中英语第三讲

力轩教育初中英语

一、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句子的成分。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状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

主语:主语是一句话的主体,表明说的是谁或是什么。主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常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例如:1 I am a student.

2 To keep a donkey is much easier than to keep a horse.

3 Four and two is six.

谓语:谓语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由动词充当。谓语有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之分。

(1)简单谓语:

1) They work hard.

2) Mary likes her new bike.

(2)复合谓语:

①由“情态动词+动词原形”构成的复合谓语。例如:

He may come today.

②由“连系动词+表语”构成的复合谓语。例如:

1) My parents are both teachers.

2) They all look fine.

③主语与谓语一致。

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两方面必须保持一致。

表语:在连系动词后,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状态或特征的成分是表语。可作表语的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例如:

1) Wang’s father is a doctor.

2) Who is there? ---It’s me (I).

3) He is always carele.

4) The football match is on.

5) All the pupils are on the playground now.

宾语:及物动词涉及到的人或物,称为动词宾语。宾语一般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介词之后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名词、代词、数词常在句中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另外,动词不定式可作动词宾语;动名词和宾语从句也可用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例如:

1) ---How many notebooks do you want?

---I want five.

2) His sister is good at playing che.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称为直接宾语;一个指人,称为间接宾语。此类动词如下:give,show,bring,pa,etc.有时可把间接宾语变成介词to 或for 的宾语,放在直接宾语后。如:

1) Our teacher told us an interesting story.

2) I will buy some books for you.

3) The sun gives light and warmth to us.

宾语补语:在宾语后面补充说明宾语的动作、状态、特征的成分,称为宾语补语。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分词等可用作宾 1

力轩教育初中英语

语补语。例如:

1) We made him head of the group.

2) I don’t believe the story true.

3) Jim asked me to help him.

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是定语。可作定语的有: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分词等。

定语有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之分:(1)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等作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词之前作前置定语;(2)副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等放在被修饰词之后作后置定语;(3)修饰复合不定代词(如something,anything,everything,nothing)的形容词要放在后面作后置定语。例如:

(1) The red bike is mine.

(2) She was thinking about a maths problem.

(3) They cleaned their claroom.

(4) The man from Beijing is my friend.

状语: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一般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原因、目的、条件、结果、让步、频度等意义。

(1) You are quiet right.

(2) I arrived too late to catch the train.

(3) Her mother usually goes out to do some shopping on Sundays.

(4) He sat here reading a novel.

第11篇:第三讲 夸张

第三讲

修辞体现的文化:夸张

夸张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神话传说里就已出现过,比如徐整的《三五历纪》(见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对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尚书》和《诗经》中的部分章节,以及后来的宋玉、司马相如等人的创作中都对夸张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夸张这一辞格就更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有很多成语、熟语就是利用这一辞格形成的,比如“垂涎三尺、气吞山河、胆小如鼠、口若悬河、摩肩接踵、倾国倾城、聚蚁成雷、挥汗如雨、汗牛充栋”、“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能塞牙”等等。现在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也将夸张这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等广告语词都充分利用了这一

辞格。总之,夸张这一辞格一经产生,就以它特有的魅力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其使用频率之高也令其在辞格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借以突出事物某种特征或品格,来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夸张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句修辞中常用常新。它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生动突出;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巧妙地使用夸张,能够形象地描景状物,准确地表达感情。

所谓夸张,就是根据情感抒发、事物描写的需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背离或超越现实的描述,以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效果,使人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

格式。

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故意“言过其实”,从而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宣泄作者积蓄心头的强烈情感。唐代诗人李白畅游庐山时,看到庐山峰岩秀奇、泉瀑飞湍,无限风光,不禁惊讶感叹,随即作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描写了庐山瀑布自天而降的动人心魄的情景。那排山倒海的恢宏气势,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振聋发绩,营造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审美境界,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我国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夸张手法写下的千古绝唱。如“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诗经·王风·采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静夜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基础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情感驱动下的丰富想象。因为夸张的语言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力图突破寻常语言的表述,对客观事物做超越实际的描述,这样就造成了语句意义与客观事物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读听的接受者必须通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过程才能理解写说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亦即孟子所谓的“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而这种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是以想象(也包括一定的联想)为基础的。东汉学者王充在分析写说者为什么要运用夸张辞格,读听者为什么能接受夸张辞格时指出“: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为了满足“俗人~好奇”之心,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人们创造夸张修辞的心理基础是想象,人们理解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也是想象,所以,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如我们现在读古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就不会像沈括那样去探究“黄河之水”到底是从“天上来”,还是从青海省的巴颜咯拉山脉来,而是通过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夸张诗句,去想象和感受一种黄河奔流直下的雄伟气势。同样,我们现在读当代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诗,也不会对其中的“黄河之水手中来”这一夸张诗句提出话问。因而想象力是心灵里那种领会和认识具体事物的功能。我们从“黄河之水手中来”这一夸张诗句中,领会和感受到的是一种劳动人民改造黄河的雄伟气魄。

运用夸张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夸张要明显

夸张要明显就是要人一眼就看出夸张的存在。例如:前面提到的李白《秋浦

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人的头发无论如何不会有三千丈长,明显是夸张,一眼就能看出。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渲染忧愁的深长,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白发竟达三千丈,可以想象作者的愁思该有多么深重!如果写成“白发三尺长”,这就不是夸张了,因为人的头发是可能长到三尺的。如果当时诗人写成“白发三尺长,缘愁似个长”,就不会流传青史了。

杨朔的作品《雪浪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浪花的描写: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海浪滚滚,前呼后涌,撞到礁石上刷地卷起几丈多高的浪花。这里的“几丈多高”作者开始写的是“两丈多高”,后来发表是改成了“几丈高”,这样就明显带有夸张的意味,给人的印象就深刻了。

(二)夸张要有节制

夸张要言过其实,但并不是夸的越厉害越好。夸张是通过超过想象的“实”,来表现思想或感情的“实”。夸张的本质

仍是真实,即夸张是“言虚而情实”。因此,刘韶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说:“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就是说夸张要合情合理,要有节制、有分寸。例如,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中这样写:“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里的“三尺三”就用得很有分寸。试想,说成“离天三丈三”好不好呢?如果写成“三丈三”,就不能给人以举手可以摸到天的感觉,不能突出山的高;如果说成“三寸三”,又显得过分了,会给人一种站在山上被天压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的感觉,又怎么能突出红军的豪情壮志呢?如果不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感情,不能唤起人们更深切的感受,那样的言过其实就不是夸张,而是夸大,是说假话,说大话,甚至是吹牛,会让人感到虚妄不实,荒唐可笑。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把大学通知书拿到家里,奶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样的夸张就不合情理。说奶奶高兴可以,说奶奶一蹦三尺高就显得荒诞。因为老人高

兴的特征并不是跳,有谁见过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高兴得又蹦又跳呢?这种夸张是没有任何根据和基础的,因而丧失了真实性。又如:一个南瓜赛地球,架到五岳山上头;把它仍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个洲。显然这不是夸张,而是吹牛。所以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曾讲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段话被修辞学界视为经典,常被用来说明夸张要以事实为基础,要有节制,不能毫无根据。当然这一原则不是要求夸张对生活做绝对真实的描述,而是要求夸张修辞文本的夸张对象必须以质的存在为前提,必须有一定的根据,这也就是刘姗《文心雕龙·夸饰》篇中所说的“饰而不诬”的原则。西晋著名学者左思在《三都赋序》中讲到:“美物者,贵依其木;赞事者,宜本其实。”只有深刻地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把握夸张的分寸,才能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三)夸张要新颖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第一个把女

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夸张也是一种创造。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如果一张嘴就是“垂涎三尺”,一提笔就是“笑破了肚皮”,就会让人感到庸俗,没有新鲜感。比如,一般人形容公共汽车上人多、拥挤,总是说“挤扁了”,“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等等,很平淡,没有新意;而有人却说“:车厢里的人都被挤成像片了。”人当然不会被挤成“像片”,但这样写,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又让人闻所未闻,耳目一新。如果总是因袭别人,就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四)夸张要与语境相适应

夸张和语境密切相关,并非任何一种语体都可以用夸张的。一般来说,在文艺语体、政论语体中,比如诗歌、散文、小说中可适当运用夸张;而在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比如思想汇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是不能用夸张。例如,下面两例都是写“烟囱”的高大,但由

于语体不同,言语风格迥然不同: (27)建筑工地上,一座又高又大的烟囱正在施工。它的底部直径有15米,可以停放8辆大卡车;它建成后的高度有210米,等于80多层的楼房那样高!国际饭店是上海最高的楼房,有20多层,可烟囱比国际饭店还高出3倍多呢!(《少年科学》1981年第一期) (28)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伸到白云深处。(柯蓝《早霞短笛:烟囱》) 例(27)内容属于科学,没有用夸张,而通过数字和实实在在的比较说清楚这个烟囱到底有多高。例(28)烟囱是一篇文艺散文,写烟囱的高大,是为了渲染一种宏伟壮观的气氛和表现工业建设蓬勃向上的景象,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烟囱的准确高度就不合适宜。“伸向天空”、“从地下长出来的”、“伸到白云深出”,是夸张的形象描写。

总之,夸张能做到不求形似而真切地表现动势神姿、轮廓变化,显示其中

的“真”(本质、规律)。

由于古代中国人总是把世界万物看作一群群行为功能之“象”,这就使得他们必定去欣赏、去寻求事物的动态美、线条美和神韵之美,并以艺术手段将它们表现出来。这便在语言修辞上有了夸张修辞格。

杜甫、李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夸张修辞,它是故意“言过其实”。它首先让我们感受到那“神动”的“气韵”。这种修辞形式,为的是突出强调某一事物的特征.而特意对那个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数量等方面作扩大或缩小的表达。它并不注重形象是否守实,可以说它是要在动态形象中且示出事物的内在之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诗句)不是在写实情实.(“粗守形),而是在借“飞流”、“高浪”的“粗形”表现一种神韵和气势一种由高空飞

流直下锐不可当的真实神韵,一种风猛浪高的真实气势。夸张守的就是这种神韵气势.你看那壮美的一泻而下的气势,这气势中蕴涵着诗人(李白)的真实秉性、气质和胸襟,以及真实的情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锦江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遇思,天高地遇,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关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这里锦江水、春色和玉垒山的浮云,包括古今世势,都是“粗形”,你从字面上是“难以看得真切的”,夸张要的就是这种不太泥实的效果,以便“上守神”.让你“超过形质”感受到它的神、韵、势和规律本质,这便是“真”.句中诗人要“守的神”.是让你感受到历史变迁的凝重气氛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春色到来的规律.这便是“粗守形,上守神”制约下的夸张修辞的构建

情形了。

夸张是英语和汉语所共有的修辞格。其中数词用作夸张或渲染(数量夸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数量夸张在辞格上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虽然英语中的数量夸张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汉语中的数量夸张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1、英汉数量夸张辞格的共性

英汉民族有着共同的“满数”概念,“满数”是与“歉数”相对的。尽量往少里说,称“歉数”,而尽量往多里说,则称“满数”。[7]327“汉英民族的计数系统都是以十进制为基础的,夸张都采用‘十’、‘百’、‘千’、‘万’(英语则用ten thousand)等常规满数,属于文化共核(Cultural Common Core)”[5]144-148。例如: 1:Where have you been, you young monkey? Tell me directly what you’ve

been doing to wear me a-way with fright and worry, or I’d have you out of that corner if you were fifty Pips, and he was five hundred Gargerys.你到哪里去了,你这个小猴子,直截了当说吧,你做什么去了,叫我担惊受怕,把我折腾个半死。要是不说,就是五十个Pip,五百个Gargery,我也能把你从旮旯里揪出来。“句中仅用五十个、五百个,寥寥数笔,就把个Pip姐姐既担心又生气的盛怒之状,跃然纸上”[8]15。

2:A thousand times more fair, ten thousand times more rich.一千倍的美丽,一万倍的富有。“这些不起眼的数词,在莎士比亚手下却是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获得了艺术性的表达效果”[8]15。从以上两则例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像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姐姐,还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匠采用了数词“

十、百、千、万”进行夸张和渲染。同样,汉语中含有数词“

十、百、千、万”的词组成语、谚语

典故、警句名言、诗词歌赋也具有强烈的夸张色彩。例如:“十全十美”、“十拿九稳”;“百川归海”、“百里挑一”、“百思不解”、“百闻不如一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方百计”、“千古绝唱”、“千载难逢”、“千姿百态”、“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万劫不复”、“万无一失”、“万象更新”、“万丈深渊”、“万紫千红”、“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又如:“携来百侣曾游”、“万类霜天竟自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又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侨《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不充分显示

数量夸张的艺术中介的表现力,上面的诗句怎能如此大气磅礴,成为千古绝唱?

2、英汉数量夸张辞格的差异

虽然英汉民族有着共同的“满数”概念,夸张都采用“十”、“百”、“千”、“万”(英语则用ten thou-sand)等常规满数。“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还有自己特有的‘满数’概念,如借助‘三’或‘九’来夸张”[7]328。“三”或“九”属于非常规满数。虽然汉语中的非常规满数还有不少,但最为典型或最为基本的当属“三”与“九”两个数词。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三”与“九”专门列出“表示多数或多次”这一义项。当然,英语中也有用“three”或“nine”来夸张的实例,如: 1:Three are too many to keep a secret, and too few to be merry.要保密三人嫌多,要逗乐三人不够。

2:Three helping one another bear the burden of six.三人互相帮助,可担六人重负。

3:Three removes are as bad as a fire.三次搬家犹如一次失火。

4: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女人三个鹅一只,唧唧喳喳成闹市/三个女人一台戏。

5: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英汉双解英语谚语应用词典》)。

但一般英语辞书,即使专门的语言文化词典也不为“three”或“nine”专立这样的义项,可见英语数词“three”或“nine”的夸张用法带有某种偶发性。

然而,汉语中的“三”或“九”的夸张用法却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汉字‘三’或‘九’不仅仅是个自然数符号,其文字形态与其满数概念密切相关。《说文》所说的‘三’是‘天地人之道’,也就是天、地、人的道数。上方一画为天,下方一画为地,而居中一画则是人。这里生动形象地反映的是古代汉民族‘三才’宇宙观。三画而又以竖线连接其中的就是‘王’字,因为‘王’字是通达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人。由此可见,‘三’代表

着除王本人以外的整个宇宙,自然成了最基本的满数。所以汉语里‘有说不尽的三’,‘三的倍数无处不见’”[11]111, 161。例如:“三番五次”、“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六九等”、“三灾八难”、“三头六臂”等。“至于‘九’,其音、形所蕴涵的满数概念就更为丰富多彩。《说文》释‘九’曰:‘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饶火同云‘数穷则变’《(部首订》)。许慎的意思就是,‘九’乃阳数之穷极,而这一‘穷极’的概念正是由汉字‘九’那弯弯曲曲直至终尽的形象来体现的。‘九’虽仅两笔,但其中一笔竟然包括了横折弯钩,一共转了三个弯弯,堪称汉字中转弯最多的笔画。”;“由于其音、形、义的缘故,汉语中的‘九’充满着多、大、远、久、深、高等内涵意义’”[11]87。例如: “九霄云外”、“九泉之下”、“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以上含有“三”或“九”的数量夸张说法,无疑都难以用英语如数表达出

来。

此外,英语和汉语中用“千”表示数量夸张的修辞手法也不尽相同。英语中多使用“a thousand”(一千)来表示“多”的概念,除了上面所提供的例句外,英语中使用“a thousand”表示夸张的实例屡见不鲜。例如: 1: I have told a thousand times not to do this.我已经告诉你上千次了不许你干这个。

2: She might imagine a thousand reasons for it and any of them would only add to her trouble.她可能想象出上千个缘故来,而任何一个都只能使她更加烦恼。

3: Jurgis was a young giant, broad of back, full of vigor, a workman in a thousand.尤格斯年轻而且高大魁伟、肩宽背阔、精力充沛,是千里挑一的干活人。这个例句按汉语的习惯说法则应是“百里挑一”。

又如:The first lines of a long gypsy poem sing:“When a woman loves a man her body has the odor of a thousand apple trees in bloom.The long lashes of her eyes fan the fires of his heart to flame.” Off hand I know no lines, in any poem, as beautiful and as powerful.一首吉卜赛长诗的头几行里是:“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时,她身上会散发出一千棵苹果树开花的香气。她长长的睫毛煽动他心的火焰熊熊燃烧。”我一下子想不出哪一首诗的诗句是如此的美丽而有力。事实上,作者知道这首诗的美丽而有力的地方在于用a thousand进行了数量夸张。因此,“一千棵苹果树”开花的香气是会令任何人都陶醉的。在表情的描绘中,数量夸张辞格的功能和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140。

相比之下,汉语中却多使用“三千”来进行夸张。“根据中国数文化的研究,不带零头的千位数中,用得最多的是三千”[11]144。“三千确实是汉语数量夸张

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满数之一”[2]30。仅仅中国唐诗中的例子就不胜枚举,如李煜有“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戎昱有“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张祜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何满子》);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其中重复使用“三千”进行夸张,乃至成了千古佳句。

英语和汉语中使用某些数词进行夸张“,这种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无不带有历史与时代的痕迹,莫不打上社会与文化的烙印”。[9]97

1、英语数量夸张的文化渊源

英语数量夸张多采用数词“hundred”(百)、“thousand”(千)、“ten thousand”(万)、“million”(百万),这与

21

古代西方民族的哲学思想有关。跟《易经》中“九”为“极阳”的哲学理论不同,以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哲学学派“认为‘十’这个数目是完满的,包括了数目的全部本性”[12]19。因此,英语数量夸张大量采用‘十’的倍数,这大概也是ten thousand用得比较多的原因。例如: 1)Now, that’s glorious! Why, it’s ten thousand times better than to be a pi-rate! (那就更过瘾了!这比当海盗要好上一万倍了。); 2)If I knock over a vase and it is broken into ten thousand pieces, Fred puts it together again in such away that only an expert would see the difference.(如果我碰倒了一只花瓶,使之碎成上万片,弗莱德一准把它修复原样,不同之处只有行家才看得出来。) 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哲学学派还持“

一、二生万物”的观点:“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

22

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一切形体”[12]20。这与汉文化中道家的“三生万物”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Harmlet: I loved Ophelia: 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 make up my sum.(W.Shakespeare: Harmlet)(哈姆雷特:我爱奥菲莉亚,四万兄弟的爱集合起来也抵不上我的爱。)在这个例句中, forty是twenty的两倍,听起来夸张语气特重,这跟西方古代哲学中“二”生万物的思想是吻合的。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以下英汉两例的对比: 例1:Fourwives, and twice five hundred maids, unseen, /Were ruled as calmly as a Christian queen.例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例1描述的是唐璜在土耳其苏丹王宫里的所见所闻,而例2描述的则是唐明皇与扬贵妃的爱情,两个例子中都对宫女之多进行了数量夸张,英语使用twice

23

five hundred,出自“二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而汉语则采用了十分富于汉文化特征的“三千”。

2、汉语数量夸张的文化渊源

与英语数量夸张的文化特征相比,汉语数量夸张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其中“三”与“九”的满数概念与古代汉民族的哲学理论、思想观念密切相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世间的万物是由“三”演化而来的。《说文》释“三”曰:“三,天地人之道也。”《易经》的整个符号体系就是建立在“三”及其倍数的基础上的。《易经》八卦中有“乾”、“坤”二卦,并以此象征天地和阴阳。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易经》认为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为极阳,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与“三”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也很多,如:天、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

24

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中国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汉语语言中有:三纲五常、三派九流、三生有幸、三亲六眷、三省吾身等等。由此可见,“三”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完美、吉祥、神圣、尊贵的数字。

中国文化对“九”特别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九为数之极,由此引出“无限”之说,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汉语里“九”与“久”同音,隐含着“地九天长、万世不变”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的神圣的权力和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诞生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皇宫殿宇的建筑也与“九”有关,北京故宫的房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城楼面阔九间,门上饰有九路钉;甚至版图分九州,以形容疆土之无限辽阔。

“三”与“九”的夸张用法纯属汉文化产物,这一点还可从中国古典诗词、

25

戏曲中得到旁证。例如: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杜甫《草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如果将屈原《离骚》中的“九死”直译为nine deaths,那么西方读者恐怕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又如《西厢记》中,张生初见莺莺后,辗转不能寐‘,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莺莺如何呢?———‘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不如此夸张,他们两人的相思相恋怎么能赢得人们为他们一洒同情之泪?”[2]134。

26

第12篇:7.15第三讲

第3讲 速算与巧算

(一)

一、知识要点

速算与巧算是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节我们学习加、减法的巧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根据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从而使计算简便。

在巧算方法里,蕴含着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问题法即把所给的算式,根据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或改变它的运算顺序,或减整从而变成一个易于算出结果的算式。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计算9+99+999+9999

【思路导航】这四个加数分别接近

10、100、1000、10000。在计算这类题目时,常使用减整法,例如将99转化为100-1。这是小学数学计算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解: 9+99+999+9999

=(10-1)+(100-1)+(1000-1)+(10000-1)

=10+100+1000+10000-4

=11106

练习1:

5 1.计算99999+9999+999+99+9 2.计算 9+98+996+99973

1

3.计算1999+2998+396+497

【例题2】计算489+487+483+485+484+486+488

【思路导航】认真观察每个加数,发现它们都和整数490接近,所以选490为基准数。

解: 489+487+483+485+484+486+488

=490×7-1-3-7-5-6-4-2

=3430-28 =3402 练习2:

1.50+52+53+54+51 2.262+266+270+268+264

3.89+94+92+95+93+94+88+96+87

【例题3】计算下面各题:(1)632-156-232 (2)128+186+72-86

【思路导航】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如果只有第一级运算,计算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调换加数或减数的位置。

2

1632156232 21281867286 =1287218686

解: =632232156 =400156 =244

=(12872)(18686) =200100 =300练习3:计算下面各题

①1208-569-208

②283+69-183

③132-85+68

④2318+625-1318+375

【例题4】计算下面各题。

⑴ 248+(152-127)

⑵ 324-(124-97)

⑶ 283+(358-183)

【思路导航】在计算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有时为了使计算简便可以去括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加号就要变成减号,减号就要变成加号。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计算方法概括为: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

1248+(152-127)-(124-97)2324 =324 -124+97 =200+97 =2973283+(358-183) =283+358-183 =283-183+358 =100+358 =458 解: =248+152-127 =400-127 =273

3

练习4:计算下面各题

1.629+(320-129) 2.348+(252-166)

3.462-(262-129) 4.662-(315-238)

5.5623-(623-289)+452-(352-211) 6.736+678+2386-(336+278)-186

【例题5】计算下面各题。

(1)286+879-679 (2)812-593+193 【思路导航】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式题时,有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添括号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与前面去括号的方法类似,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概括为:括号前面是加号,添上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括号要变号。 解:

1286+879-679 =286+(879-679) =286+200 =4862812-593+193 =812-(593-193)

=812-400 =412

4

练习5:

计算下面各题。

⑴ 368+1859-859 ⑵ 582+393-293

⑶ 632-385+285

⑸ 612-375+275+(388+286)

课后作业:1.计算198+297+396+495 2.

3.计算19998+39996+49995+69996 4.381+378+382+383+379

5.1032+1028+1033+1029+1031+1030 6.2451+2452+2446+2453.

⑷ 2756-2748+1748+244 ⑹ 756+1478+346-(256+278)-246 计算1998+2997+4995+5994 5

第13篇:写作第三讲

第三讲写作聚材

·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生成 ·聚材的途径·材料的积累

一、材料的含义1 一)材料与聚材

1.材料:指写作主体用以形成、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实现象和观念情感。2.聚材:指写作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和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聚材有两种基本形式:平时积累和临时采集。

·写作聚材的途径主要有四个:观察、体验、阅读和感受。感受是聚材的核心。

(二)资料 资料:一般是指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后的材料;主要指书面材料,一般用在实用写作中。

(三)素材与题材

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这两个概念。

1.素材:指写作主体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到的、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

2.题材:广义的题材指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或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农村题材、教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反腐倡廉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指某一具体的文艺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3.素材积累的意义

·素材是提炼题材的基础;素材是引发创作冲动的契机;素材是构思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

二、材料的分类

一)从聚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1.事实性材料与观念性材料(性质) 2.真实性材料与艺术性材料(虚实) 3.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获得途径)

(二)从用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中心材料与背景材料 ·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 ·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

三、材料的生成

在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经过主体的认识和感受,转化为主体可用的写作材料。材料的生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以心观物 ·感觉具体 ·有所发现 ·价值判断

(一)以心观物

1.描述:在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在客体的触发下,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积极地展开联想、想象、思维和情感活动,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到认识和独特感受,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2.作用:“以心观物”是主体生成写作材料的基本手段。

3.注意事项 情感贯注 展开想象 理解移情 移情 1.描述

立普斯: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中去。 费肖尔: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艺术家或诗人则把我们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 2.移情的原因

·客体的特征与主体的性格、情感、趣味、追求等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

·客体本身与主体过去的生活、情感、追求等有紧密的联系,或者是它们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见证物,或者与它们的见证物相近或相似。

(二)感觉具体

写作客体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具体而生动的,要想在文本中把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来,主体对它们的感知必须是具体而生动的。 “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很多时候,感觉粗糙是材料生成的一大硬伤,文学创作尤其如此。

(三)有所发现

写作强调独创性,有所发现则是实现独创的重要基础。

“发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悟人之所未悟。“独特”是“发现”的核心要求。

(四)价值判断

世间万象皆可入诗入文,关键看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写作价值。 “写作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写作的误区之一就是片面强调题材的重大和主旨的深刻,把很多可写的日常生活题材挡在了视线之外。

初学者可以适当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取舍的,这往往有莫大的好处。

四、聚材的途径之一:观察

观察是主体认识和感受客体的基础,是其它聚材途径与手段的基础。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自觉的感知活动。 [理解] ·观察离不开主体的有意注意。 ·观察需要主体积极开放五官。 ·深入的观察离不开积极的思维。 ·观察的结果要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1.人物观察、环境观察与场面观察 (1)人物观察 (2)环境观察 (3)场面观察

2.科学观察、实用观察与审美观察 (1)科学观察 (2)实用观察 (3)审美观察

(三)写作观察与审美观察

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首先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察,其次才是审美观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视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四)观察的基本要求

1.选好角度:空间,时间,认识 2.掌握思路

·环境:面→点→面 ·人物:表→里→表

·事物的特征:此→彼→此

·事物的发展:现在→过去→将来 3.开放五官 4. 抓住特征 5.身心投人

6.全面、细致、深入。

五、聚材的途径之二:体验

观察是主体从自己的外部去认识客体,体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部去认识客体。观察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观察的延续和深入,是主体走进客体的必经途径。

(一)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主体通过自身的亲历亲为来获得对客体的真切认知的感知活动。 [理解] ·体验强调的是主体亲自去做。 ·体验带有生理和心理实践的意味。

(二)体验的分类 1.直接体验

直接体验是指主体身体力行的体验。

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和记忆、联想心理机能等来实现的。 2.间接体验

间接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替代体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验。

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虚拟性想象来实现的,主要用于体验人物。 间接体验也可以用来体验其它事物,如动物、植物。 直接体验是间接体验的基础。

(三)体验的特点 1.真历与假想的统一 2.内省与外察的统一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体验的意义

1.沟通主体与对象,是主体走进对象的必经途径。2.在主体把握人的内在丰富性方面无可替代。 3.是主体写好人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

(五)体验的要求 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 1.真切 2.细腻 3.广泛 4.深刻

六、聚材的途径之三:感受

主体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聚材的核心。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由客体所引发的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在客体的刺激下所进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 [理解] ·感受不同于观察中的感知。 ·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 感受与感知的区别

感知是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它是感觉器官对所受到的刺激的本能反应;感受是人的心理功能,它是由感知所触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 通过感知,主体所获得的是客体的外在特征;通过感受,主体所获得的是对客体的心理反应,如主观评价、特定情感、情感变化等,它们已经超越了客体本身,进入了主体的内心世界,是客体的“心灵化”。

例: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

1.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2.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3.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4.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二)感受的内容

1.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把握

2.主体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客体的幻觉 3.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4.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心活动 5.主体在外在事物作用下的情感体验 感受的类型

1.感知型感受和感想型感受

在具体的感受中,主体既可以侧重于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也可以偏重于自己的主观情感。前者是感知型感受,后者是感想型感受。 2.投射型感受和感应型感受

感受是一个心物交流的过程,或移情于物,物我一体;或情因物起,物以情观。前者是投射型感受,后者是感应型感受。 3.日常感受和审美感受

面对客体时,主体既可以“置身局内”、“生息相关”,又可以“超然物外”、“不计利害”。主体的态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前者是日常感受,它是从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出发的感受;后者是审美感受,它并不掺杂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

(四)感受的要求 1.敏锐 2.独特 3.丰富 4.深刻 5.强烈

(五)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1.实现生活的心灵化 2.积累鲜活的写作材料 3.引发主体的写作冲动 4.贯穿主体写作的全过程 5.形成主体的不可代替的个性

(六)影响感受的因素

1.主体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2.主体的知识和阅历 3.主体的兴趣和修养

4.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5.主体的先天禀赋

七、聚材的途径之四:阅读 参见教材。

注意:阅读也离不开主体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活动。

八、聚材途径的综合实例 醉汉(非马)

九、材料的积累

(一)积累的内容

主体积累的写作材料,大致包括“客观材料”和“主观材料”两个方面。

“客观材料”是在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材料和书面材料。前者通过观察来获得,后者通过阅读来获得。

“主观材料”是由主体的心灵所生发的材料,它是主体对客观材料刺激的内在反应。主观材料通过体验或感受来获得。

要从写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所积累材料的内部构成,使之趋于合理。

(二)积累的方法 心记与笔记

“心记”是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不可缺少,因为只有那些能从主体的记忆层面上浮现出来的材料,才能真正被主体所用。

“笔记”是“心记”的补充,其优点是持久、准确,可以弥补“心记”的局限。 2.笔记的要求

持之以恒,全面准确 3.笔记的方式

·摘录、索引、提纲、摘要、批注、札记、感言、观察笔记等 (1)摘录

摘录是直接抄录文献资料的原文,如论述、论点、典型的材料、难得的数据等。

摘录文字的内容要完整准确,符合原意,不能断章取义。为了便于核对,摘录时还要写清材料的来源。为了便于分类和整理,还可以制作标题、注明类别等。

摘录一般用卡片或活页纸,每张卡片或活页纸上只记录一则材料,以便于资料的调配使用。 (2)索引

索引指材料的来源,一般包括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译者、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号、期数、页码等。

摘录时注明的材料来源,其实就是索引。

如果手头有书,或资料暂时还用不着,或时间仓促等,可以只记录材料来源,以节约时间。 (3)提纲

在阅读书籍或篇幅较长的论文时,对全文的总观点、每个部分和每个层次的分观点以及说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可以把它们依次排列出来,写一个能反映读物基本结构的提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内容的提纲,如作品的情节提纲、人物提纲等。 对于重要的书籍或论文,写提纲是经常采用的笔记方法。 (4)摘要

摘要是在通晓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原文的重点,删枝除叶后所写出的一段完整的话。 注意:要需要准确无误地概括文献的内容,抓住关键要点,不要加进自己的看法。 (5)批注

批注是在文献资料上作记号或批语。

对重要的著作进行反复、深入、具体的研读时,可以采用批注。

批注只适用于自己的书籍,且资料的使用不太方便,有时还需要对批注进行整理。 (6)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是将文献的有关内容与自己心得体会集合在一起来写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札记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时是探讨、商榷、争论,有时是引申发挥,有时是解惑、释疑、批谬、辩理,有时是仲裁、评判。

写札记,必须把文献的内容、要点吃透,然后融进自己的学识、经验、体会,或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7)感言

采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记述自己在材料搜集过程中的所感所惑,就是感言。

感言的写法很自由,或赞同,或商榷,或批评,或补充,或引申,或质疑;或记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记自己遇到的疑惑、难点、问题;或三言两语,或敷衍成篇。

感言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比较系统的感言,可能加工成为一篇论文。 8)观察笔记 我以观察为主,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我们在开始写作(还没有发表你的处女作,你还没有发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茅盾论创作·创作的准备》

(三)让材料易于激活 以感受为中心积累材料。 注意保持“写作期待”,经常使用材料。 经常整理笔记、阅读材料,唤醒情感。

第14篇:三讲心得体会

三讲心得体会

三讲”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是件严肃的政治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对党员、干部进行“三讲”教育,并在干部群众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又一次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再教育。

一、“三讲”教育主要是讲问题、提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有没有找准问题,只有问题找准了,深究其原因,才能明确整改方向和确定整改措施。我作为一个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具有一个党员应有的素质。然而,细读“三讲”,对照党章以及组织的要求,我认为我还是做得很不够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不够重视。首先是不够重视政治学习的深度,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钻研不深,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党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刻,不能很好的运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其次是业务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业务能力提高不快。

2.护士长工作具体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作为一名党员,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服务于党,服务于人民,做一个忠于人民的好公仆。我作为一名市场经理,能带领全体营销人员勤奋工作,在卷烟培育上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但对照“三讲”的要求,尽管作出许多努力,有些方面与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管理不到位,处理问题太过直接,没有顾及个人感受。

3.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不太好。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工作中出现一些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主动往自身找差距,把不足之处加以克服,而本人主观性较强,对别人的意见不大重视。

4.深入群众较少,交心工作做得不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要求。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

5.厉行节约,艰苦创业做得不够,灯红酒绿、追求享受的思想滋生对我们有一定的冲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中央要求党员带头过紧日子。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然而中国还并不十分富裕,共产党员要自觉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国防建设上来,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警钟长鸣,做反腐倡廉的积极分子。

二、通过这个“三讲”教育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这主要反映了平时本人对学习不够重视,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特别对我党的目的认识不深,入党后,放松了自己的要求,通过这次学习和反思,应当吸取教训。“三讲”教育是整党整风教育。有一句成语说得好,“千里之堤,潰于蚁穴”,一切不正之风要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江泽民说,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党员的素质、党员的形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为巩固成果,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要把这次“三讲”教育作为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全方位提高能力的机会。

首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学习有了深度,认识水平才能有高度,查摆和分析问题才有深度。我们要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并贯穿“三讲”教育的始终,使“三讲”教育真正成为新形势下进行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认真学习规定的必读篇目和有关文件,特别要重复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用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来武装头脑,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边学边改,把存在的不足尽快改过来,让群众感到鼓舞和希望。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是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行动的指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产生如此深刻的社会变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因此,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人民群众帮助查找问题,深入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满足客户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肯定。

第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警钟长鸣。生活条件好了,更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防止腐化思想的侵蚀,自觉抵制灯红酒绿的影响,永葆人民军队光荣本色,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第15篇:三讲心得体会

三讲心得体会

今年我省提出在全烟草系统开展“讲责任 讲纪律 讲奉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现在我把学习的体会汇报如下:加强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需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的环境,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的速度,左右着企业的发展的质量。全体干部职工对企业而言,人人关系企业形象,个个关系发展环境。一直以来,企业员工秉承“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每个人都是企业对外的“窗口”,每名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大使”,单位职工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单位的作风纪律涣散,对企业的危害十分严重。如果对作风纪律较差的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麻木不仁、任其滋长漫延,群众就会有意见,最终必然会涣散干部职工的斗志、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和干扰各项工作,进而阻碍烟草事业的发展进程、贻误发展大业。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我作为一名烟草人员,我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我在以后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工作中做好诚信服务,尽心负责地向经销户宣传政策,做到有求必应,绝不信口雌黄,从而让经销户有信赖感。

(二)要严格管理,不因门市大小而区别,不因个人好恶而亲疏,不因吃拿卡要而徇私,不因关系好坏而枉法。

众所周知,当前我们从事的行业备受社会争议,国家从明年起要在所有的公共场所禁烟,烟草行业背负着更多的压力、更大的使命。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要在吸烟与反吸烟的矛盾中,在人类健康与国家税收的冲突中,自觉承担起烟草行业史无前例的非凡性的社会责任。唱好《国歌》、《国际歌》、《敢问路在何方》三首歌,充分认识到烟草行业已经处于发展“最危险的时候”,烟草行业的发展不能靠天,不能靠地,只能靠你我,我们要坚信路就在我们脚下。我们要高举党员旗帜,当零售户提出问题的的时候,我们应当及时解决不应推三阻四;当烟农生产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全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我们应当挺身而出不应等 “万里长城起于沙石一粒,千里长江源于山泉一滴”。只要我们拿出吃猫饭、出马力、干牛活的斗志,付出“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我们就一定可以在烟草行业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给国家、行业后辈留下财富而不是包袱,留下希望而不是隐患,留下宝贵的经验而不是惨痛的教训。

我们烟草系统的党员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集体至上的人生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大局至上的政治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要始终保持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敢于吃苦、敢于吃亏、敢于吃硬,稳住心神,稳坐板凳,扎稳马步,不讲困难讲实干,不讲条件讲发展,不讲得失讲奉献。争做发展主人翁,争当敬业新表率,大力营造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目标一致,团结一致,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同心、同向、同步,成为烟草系统里平常时期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的优秀党员。

第16篇:三讲心得体会

“讲责任 讲奉献 讲纪律”心得体会

“讲责任 讲奉献 讲纪律”心得体会

自观看市局公司组织的“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视频会议后,**教授对“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深入浅出的讲解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区局(分公司)召开的“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动员大会,书记、局长经理**同志的动员讲话,使我对“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的意义、实质、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得到了升华,理念更加坚定。下面,是我对开展“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教育活动的一点心得体会。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是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讲责任”就是要忠实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树立责任烟草良好形象。“责重山岳 能者方可当之”,责任是重如泰山的承诺,它推动着每一个人勤勤恳恳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有了责任心,每个人就能根据自己担当的各种角色,不负众望,奋发有为,在责任感的召唤下,对单位、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责任都是与岗位联系在一起的,烟草行业不管职务大小,岗位高低,都无一例外地有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营销科科长,卷烟销售任务的完成与否、营销队伍建设的好坏,是我的第一责任,我会加倍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责任,以“不推卸”意识,敢于挑起重担,尽职尽责,不等不靠,苦练内功,勤勉敬业,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奉献”是指满怀感情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做出贡献,是不计回报的无偿服务。“讲奉献”就是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倍加珍惜工作机会,立足岗位奉献。“不要问国家能给你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从加入烟草队伍的第一天起,我一直把这句话当成我工作的金玉良言,努力践行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平凡的奉献精神,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爱岗敬业又是伟大的奉献精神,因为伟大就出自平凡,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就没有伟大的奉献。作为烟草营销人员,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营销人员的工作宗旨,在巨大的销售压力面前,只有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为销售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销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奉献精神,保持积极心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之中,营造“对客户负责,让客户满意、使客户放心”的融洽氛围,减少差错,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2011年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营销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意识,对客户的服务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不断在服务内涵上下功夫。作为营销科长,我要积极组织学习培训,增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对零售户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协同各部门,不断提升营销网络建设水平。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要求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行为规则。“讲纪律”就是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局党组工作部署。作为营销科科长,我努力做到严格自律,廉洁从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慎重交友、慎重用权。

通过开展“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教育活动,我的思想认识和理念得到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按照“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果”的思想,坚持常学、常思、常用,按照“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要好”的要求,克服不良习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敢于创新,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要创新”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充分显示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良好形象,实现“卷烟上水平”的奋斗目标。

第17篇:三讲心得体会

三讲”心得体会—陈铁邦

4月22日,单位组织开展了“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我们对“责任、奉献、纪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了以下体会:

“责任”是做好工作的精髓所在。首先,要务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干实事,务实效,求实绩,在工作中踏踏实实,不浮躁,不虚荣,没有混日子的思想,没有怕吃苦的思想,没有做事应付的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遇到难于落实或阻力较大的工作,要敢于面对,知难而进,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大胆工作。专卖工作事物杂,任务急,头绪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善始善终的把工作干好。务实也不是按部就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工作中多一份尽力,多一点精细,多一点认真。

“奉献”对我们烟草行业来说,就意味着服务。要围绕“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目标开展工作。要甘当“不为名利的小草,乐于奉献的蜜蜂,恪尽职守的螺丝钉”。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有所突破,正确认识自己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纪律”是一个团队的主心骨。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坚强的队伍,更没有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纪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严明纪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迟到早退,不擅自离岗,要严以律己,从我做起,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认真负责的去对待工作,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改善自我。始终保持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全力以赴的投身到努力开创“卷烟上水平”新局面的工作之中。

第18篇:“三讲”心得体会

“讲责任 讲奉献 讲纪律”心得体会

“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讲责任是基础,讲奉献是境界,讲纪律是保障。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呢?通过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讲责任就是要忠实履行职责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角色和所承担义务的诠释,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是重如泰山的承诺,它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勤勤恳恳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有了责任心,我们每个人就能根据自己担当的各种角色,不负众望,奋发有为,在责任感的召唤下,对单位、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讲责任,就是要肩负社会责任。作为一名营销人员,直接面对的是零售客户,树立负责任的烟草行业形象,就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讲责任,就是要忠实履行职责。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责任,有“不推卸”意识,敢于挑起重担,尽职尽责,不等不靠,苦练内功,勤勉敬业,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讲奉献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与收获;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与境界;奉献是爱心的流露、境界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快乐、高尚和幸福。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只有奉献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讲奉献,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正确看待利益,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

讲奉献,就是要努力报效国家。国家为烟草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性环境,我们一定要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摆正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努力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讲奉献,就是要爱岗敬业。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两个至上”和“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性,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个人,始终牢记“标准要高、节奏要快、工作要实、状态要好”的要求,抓好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崇尚事业,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要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实践能力,为行业发展做贡献;要努力践行“潜心做事、低调做人”行为信条,力戒张扬、力戒漂浮、力戒浮躁。

讲纪律就是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规章制度

纪律是一种规范,一种秩序,一种自觉的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增强大局意识。 讲纪律,就是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坚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讲纪律,就是要严于律己。自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真正做到心正、公正、不贪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履行岗位职能,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要切实增强 “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坚决克服只讲权利不讲责任、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只讲自由不讲纪律的不良现象,自觉做到“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推进“卷烟上水平”各项工作的落实。以“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推进“卷烟上水平”各项工作中,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19篇:第三讲 我不再

第三讲 我不再

【题目】我不再

提示:你已经长大了,和过去相比,是不是更有自信了,是不是懂得关心他人了?„„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不再灰心,不再懒惰,不再粗心,不再娇气等),写一篇习作。

【写作导引】

一、审题。“不再”表明了写作的重点应放在“不再怎么样”上。横线上补充的内容,结合提示语我们可以发现:此处应填写自我曾经的缺点、错误、失意等方面。也许你曾经因学习的重压而放弃过;也许你曾经因朋友的误解而苦恼过;也许你曾经因父母的指责而伤心过;也许你曾经因老师的批评而自卑过;也许你因生活的失意而痛哭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都成为你永久的怀念。回首往事,你发现我不再„„因此,大家不妨可填:孤独、脆弱、悲观、迷茫、自私、自卑、等待、懒惰„„

二、选材:选择最典型的生活素材,写出自我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如:我被震撼了,惊呆了,我以往还不知道这种如此坚强,在瑟瑟寒风中傲然挺立,坚信成功就在眼前。面对这丛野菊花,我在深思:野菊花如此,那我呢?我还能畏难不前吗?我还能甘愿落后,甘愿当一名小卒,当一片陪衬着鲜花却自以为是默默无闻的绿叶么?不,绝对不可以!一次挫折算什么,怎可居人足下。人人当绿叶,谁当红花?人人当铺路石,谁成高塔?我匆匆地回到家,将宗璞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写进了书的扉页。从此,我不再沮丧,我会笑着去迎接生命给予我的一切。

如:原来我想粗心没什么大不了,反正自己也会,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我看到“马小虎”的故事后,感到害处很多,学习、做事不能粗心,要认真、细心。从大方面讲:如果火箭设计师如果有一点马虎,火箭就上不了天;如果人造卫星的数据有一点差错,就不可能围绕地球正常运行;如果医生把手术器械落在病人体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邮递员投错信或遗失信耽误别人大事;如果经常忘记关电源就易造成火灾等。从小的方面来讲:如果我们学生粗心大意,经常丢三落四,如看错题、算错数、漏掉字,不仅影响了成绩,还给老师批改作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不出错、不误事,每个人都应该克服粗心大意,改掉马虎的坏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

三、组材:在结构的安排上,要略写过去,详写现在,重点突出转变之后的情况。在叙写其转变过程中,适宜运用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把过去与现在进行鲜明对比,有力地凸显文章的主旨:如这让我们明白胆量或信心是可以培养的,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某种情趣,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某种意义。

【文题延伸】那一次之后、_____告诉我、明天的我„„

【佳作示例】

我不再寒冷

“哦,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到中雪,你注意点,别弄感冒了。在学校不比在家,感冒了,也只有自己照顾着自己。”妈妈边放下手中的东西边叮嘱我道。 我忙点点头,不耐烦地看着母亲,嗔怪她的啰嗦。妈妈显然意识到了,笑着摸摸我的脑袋,转过身,朝外走。车子正欲启动,妈妈忽然转过身来,慌慌张张地丢过一袋东西,便跌跌撞撞地走下车去。 车开了,我回头一看,妈妈还站在原处,不停地朝我挥着手。外面的风非常大,妈妈那好看的发型此时已不成样子,随着狂风恣意地翻腾。我的心不禁猛地抽搐了一下。我忙

转过脸,默默地打开妈妈刚刚放下的东西。噢,是一条围巾,我翻了翻,还有一双手套。我拿起手套,竟从里面滑落出一张小纸条,妈妈那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天冷了,注意身体。 妈妈的这句话如那春日里的一道阳光,使我全身温暖无比。我捧着那手套,心中满是感动。

我抬起头,视线早已模糊,眼前又浮现出了与妈妈相处的那一幅场景:我坐在台灯下,写着作业,妈妈突然走过来,坐在我身边,抬起头,发现妈妈正满眼慈爱地望着我。沉默了半晌,妈妈突然说:“你冷不冷,我给你拿个电暖器来吧!”我忙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手中拿着个红色包裹,右手提个电暖器。我正欲脱掉鞋子,母亲却抢先了一步,小心翼翼地帮我拿下鞋子,又将它放到电暖器上。做罢,又将那包裹递给我:“拿着吧!为了你做作业拿着方便,我将热水袋缝在了里面。应该不冷了。”然后妈妈才满心欢喜地走开。

想起那时那景,此时我已是涕泪而下。 望着窗外,寒风疯狂地席卷着大地,路上的行人东倒西歪。我戴上母亲编织的手套,全身暖洋洋的。因为有了母亲的爱,这个冬天我不再寒冷。

评点:本文把叙事时间定格在“这个冬天”,把叙事范围缩小到母亲关心“我”的点滴小事上,使得文章视角独特,选材真实,情感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最突出的亮点就在于展开联想,巧用插叙,把今与昔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真切再现了温暖的母爱,使文章的内容丰厚,主旨鲜明,结构精巧。其次是描写具体,生动传神。无论是开篇的送别场景,还是后文给“我”脱鞋的细节,抓住母亲言行举止,传神地展现了母亲的爱子之情,并且还在行文中写景渲染,使得文章情韵更浓,读之回味无穷!

我不再任性

一直以为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失去的,但是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我的任性让我失去了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秋风萧瑟,伴随着秋风的低吟,那一片树叶永久的落下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我气急败坏的冲出门去。我急冲冲的奔向回家的路。一路上我都在想,我字写不好怎么啦,要你管,干嘛非逼我练字呢,真可恶!外公怎么这么烦!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伴随着肆虐的秋风。“怎么,连老天都跟我过不去?”

终于,我到了家门口,此时的我已是浑身湿透。我用力的用脚踢了几下门“砰砰砰”。来应门的是妈妈,我没有吱声,一股脑儿的向楼上冲去。又是“砰”的一声,我用力的把门关上。门外传来妈妈的敲门声,“不要你管。”我用尽力气喊道。丧失理智的我无法控制我的怨气,随手拿起一支笔,就往地上砸,口中还振振有辞:“什么破玩意?”

大约是在一个月后,正是星期天,妈妈要带我去外公家,当然被我一口回绝:“我再也不去了,要去你自己去吧。”妈妈的眼神透着稍许的无奈,说:“你外公病了。”“关我什么事?”我气呼呼的冲妈妈喊道。

又过了一个星期,当我听到这个噩耗时,我被震撼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我跟外公争锋相对的画面,可是我再也见不到外公了——永远。我来到了完工的坟前,我无语,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再次来到外公的家中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没有了争吵,留下的只是一丝忧伤和遗憾。这时,妈妈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面前,淡淡的说: “外公只想对你说一句话“一定要把字练好”。”这一刻我沉默了。

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的任性让我永远失去了喊最后一声外公的机会,心中留下的只是那已遗失的美好。

从此,我不再任性。因为我知道我已因任性失去了太多,太多„„

第20篇:第三讲 声 母

第三讲 声 母(二)

舌跟音:舌跟和软腭。指舌跟抵住或接近软腭,气流在一部位受到阻碍之后而发出的一种辅音。共有g k h 三个。

g:舌跟阻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

成阻时,舌头后缩,舌跟隆起抵住软腭,软腭后部上升,使口腔,鼻腔不通气。除阻时,气流冲破舌跟的阻碍,爆破成声,气流很少。

单音节:哥 钢 耕 姑 公。

双音节:巩固 高贵 光顾

四音节:感人肺腑 高歌猛进 甘心情愿

****************************************************** k;舌跟阻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的情况和G相似。只是除阻时有一股比较强的气流冲出 口腔。

单音节;考 坑 课 口 空

双音节:开垦 宽阔 刻苦 可靠

四音节:开卷有益 康庄大道 刻骨铭心

******************************************************* h:舌跟阻清塞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成阻时,舌头后缩,舌跟隆起,接近软腭,留有窄缝。除阻时,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单音节:海 杭 好 河 湖

双音节;欢呼 荷花 航海 绘画

四音节:海枯石烂 海阔天空 海誓山盟

******************************************************* 绕口令练习:

1:大哥多大锅,二哥多二锅,大哥拿多的大锅换二哥的二锅,二哥不拿二锅,换大哥的大锅。

2:有个老头本姓顾,人们叫他顾老五,顾老五上街买布又打醋,回来碰见鹰叼兔,兔子拌到了顾老五,碰掉了他的布,打翻了他的醋,这事儿活活的气坏了顾老五。

****************************************************

舌面音:舌面与硬腭。指舌面抵住或接近硬腭,气流在一部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共有j q x。

j:舌面阻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成阻时,舌面抵住硬腭。除阻时,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较弱的气流把舌面的阻碍冲开一道窄缝,并从中间挤出摩擦成声。

单音节:江 机 家 街 景

双音节:加紧 境界 简洁

四音节:饥寒交迫 积少成多 集思广益

************************************************* q:舌面阻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的情况和J相似,只是除阻时气流增强,摩擦这个阶段用强气流发出。

单音节:清 亲 欺 桥 枪

双音节:亲切 恰巧 请求 轻巧

四音节:取之不尽 珍奇异宝 旗鼓相当

*************************************************** x;舌面阻清擦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成阻时,舌面接近硬腭,成阻的部位呈现出一道窄缝,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除阻时,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单音节:先 西 香 新 小

双音节:学习相认 虚心 消息

四音节:细水长流 下马观花 先声夺人

************************************************* 绕口令:

田建贤前天从前线回到家乡田家店,只见家乡变化万千,繁荣景象出现在眼前,连绵不断的青山,一望无边的棉田,新房建成一片,高压电线通向天边。

“声音美”的基本标准

(1)正确清晰。

所谓正确,是指发音正确。一方面,不可读别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译”方式将方言变成蹩脚的普通话。

所谓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确的停顿和适当的节奏,不要前言不对后语,或者结结巴巴,使人听不明或弄不懂。

(2)明快清脆。

这既是指说话要开门见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虚,快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又是指声音要干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带水。

(3)圆浑清亮。

如果说“正确清晰”是要求声音表达科学化的话,那么,“圆浑清亮”则是要求声音表达艺术化。其内涵主要指:声音流畅自然,圆浑雄厚,悦耳动听,有滋有味。

(4)富丽清新

这是指声音既要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鲜,生动活泼。

(5)坚韧清越。

坚韧,是指声音坚实、耐久、有力、有始有终。清越,是指声音宛转悠扬,给人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达到“声音美”的主要技巧

1.规范语音的技巧。

(1)音节读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和规范来吐字发音。,使发音正确、声调准确,、字正腔圆。也就是说,按普通话的构成要求把汉字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念准,进而读准每个常用的音节。常用的汉字不过4000个左右,它们都离不开418个音节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因此,只要下苦功夫,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从而读准全部音节都是不难做到的事情。当然,读准每一个音节后,不等于语音就规范了,还要进一步训练既保持自然由于因的读法,又在咬字上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便听众对你讲出的每一个字词都能听的真切。

(2)音节协调

适当多用一些双音节词,四音节词讲话或练习朗诵,可以增强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比较优美悦耳,运用拟声词、象声词也是使音节协调的一种办法。它既可以使被表述的事物形象生动,又可使声音和谐,达到声与形的有机统一,增添语言的表现力。

(3)韵调和谐

这里所说的“调”,是指声调。汉字一字一个音节,每字又有四声即平仄之分,如果声调搭配的好 ,就可出现高低抑扬,急缓起伏之情势。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可以形成声音的抑扬相应,高低相配,急缓相间,起伏相连,从而使声音刚柔相济,协调和谐。

2.选择语气技巧

语气,即说话的口气。它既存在于书面语言之中,更存在于口头语言之中。在书面语言里,作者语气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引起思维才能感受,认识,体会。而口语表达中的语气,将句式、语调、理性、词采、音色、立场、态度、个性、情感等融为一体,由朗诵者直接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听众当即就可直观的感受到,因而,它对口语表达的效果产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语气之强弱、长短、清浊、粗细、宽窄、卑亢等变化,均能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语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复杂形态。语气的多样性是语言本身丰富性的反映,也是语言能力强的一个表现。语气不同,表情达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声音和气息状态至为重要。朗诵者必须通过声音和气息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看下表:

气息 声音 给听众的感觉 表达的思想感情气徐

声柔 温和的感觉 爱的感情

气促 声硬 挤压的感觉 憎的感情

气沉 声缓 迟滞的感觉 悲的感情

气满 声高 跳跃的感觉 喜的感情

气提 声凝 紧缩的感觉 惧的感情 气短 声促 紧迫的感觉 急的感情

气粗 声重 震动的感觉 怒的感情

停顿,就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常见,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

前面已经讲到,人的正常呼吸大约是4?5秒钟一次,由于换气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有停顿,这种停顿即换气停顿。特别是有些长句,中间没有也不应有标点符号,而一口气却无法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比如这样的长句:、

播音技巧之四大要领

一、播音的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 ,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二、播音中的换气

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 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

三、气息的控制

1、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 ,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边听边读边体会。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

四、声音的魅力

1、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播音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应该为自己而读。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练习远近距离感。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播音主持面试考官提问问题总结

1)为什么要报考播音主持专业?

2)你最欣赏的主持人是谁?是否能谈谈欣赏他(她)的理由?

3)你认为做主持人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

4)你过去有没有接触过广播电视?有没有在以往不同的活动中主持过节目? 5)(做播音员主持人)你认为自身条件的自大优势在哪里?最大不足在哪里?

6)新闻类主持人与晚会主持人有什么区别?你觉得自己更适合哪一类节目主持?

7)谈谈你对主持人的亲和力和观众缘有什么理解?

8)你对节目创新有什么看法?

9)你认为智慧型的主持人和传统的(美女)型的主持人的不同在哪里?

10)谈谈你对现在内地电视主持人与境外主持有什么不同?

11)你觉得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当机遇来临时,你有能力来把握吗?

12)跟报刊杂志比起来,广播电视的优势分别在哪里?

13)为什么说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14)年龄是否会成为主持人的一个障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5)你最喜欢哪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什么?

16)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播音主持的?你认为科班(专业)主持人的优势在哪里?

17)你如何理解幸福?

18)在你一生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19)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最崇尚的职业是什么?

20)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你认为呢?

21)你认为主持人的主持过程中应不应该含有表演成分?

22)能谈谈你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吗?

23)你认为做一名新闻工作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修养?

24)作为一名学生,能否谈谈你难忘的中学生活? 25)如果本次考试你失利了,你该如何面对?

吸气练习:

到花园闻花香,寻找沁人心脾的感觉

到食堂闻饭菜香,收入肺底的感觉

向上抬重的物体,腰、小腹用力之处

呼气练习

吹蜡烛,让火焰尽可能小而又不离开

用词典纠正语言错误

感受的综合:

形象感受、集体抽象感受、时空感受、逻辑感受

练气、练声、发声、吐字、语言训练、感受稿件、情感发出、内在语、寻找向人说话的感觉

重音确定(是体现句子核心的意思)

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主要的说明,修饰词语表示判断的关键词语,主要的数量词

重音表达手法:

一、长字音

二、提高声调

三、加大音量

停顿

语句波形

句子的节拍

造成语气变化的呼吸变化,来源于真情实感的变化

认识节奏

闻声而知人

口部操

1、唇的练习(1) 喷:也称作双唇后打响,双唇紧闭,将唇的力量集中于后中纵线三分之一的部位,唇齿相依,不裹唇,阻住气流,然后突然连续喷气出声,发出P、P、P的音。 (2)咧:将双唇闭紧尽力向前噘起,然后将嘴角用力向两边伸展。(咧嘴),反复进行。 (3)撇:双唇后闭紧向前噘起,然后向左歪、向右歪、向上抬、向下压。 (4)绕:双唇闭紧向前噘听起,然后向左或向右作60度的转圈运动。

2、舌的练习(1)刮舌:舌尖抵下齿背,舌体贴住齿背,随着张嘴,用上门齿齿沿刮舌叶、舌面,使舌面能逐渐上挺隆起,然后,将舌面后移向上贴住硬腭前部,感觉舌面向头顶上部“百会”穴的位置立起来。这一练习对于打开后声腔和纠正.“尖音”、增加舌面隆起的力量很有效。口腔开度不好的人、舌面音J、Q、X发音有问题的人可以多练习。 (2)顶舌:闭唇.用舌尖顶住左内颊、用力顶,似逗小孩儿嘴里有糖状,然后,用舌尖顶住右内岬颊做同样练习。如上左右交替、反复练习。 (3)伸舌:将舌伸出唇外,舌体集中、舌尖向前、向左右、向上下尽力伸展。这一练习主要练习使舌体集中、舌尖能集中用力。” (4)绕舌:闭唇,把舌尖伸到齿前唇后,向顺时针方向环绕360度,然后向逆时针方向环绕360度,交替进行。 (5)立舌:将舌尖向后贴住左侧槽牙齿背,;然后将舌沿齿背推至门齿中缝。使舌尖向右侧力翻。然后做相反方向的练习。这一练习对于改进边音L的发音有益。 (6)舌打响 (7)捣舌

口腔的静、动态控制:

一、静态控制:打开口腔、提颧肌、开牙关、挺软腭、松下巴、欲达声挂前腭:

1、调整呼吸,声波成束

2、声波畅通,音饱色纯

3、声射腭前,声音鲜明.

二、动态控制:字头(吐字)、字腹(立字)、字尾(归音) 字头:咬住,弹出,部位准确,气息饱满,结实有力,停暂敏捷,干净利落 字腹:拉开,立起,气息均匀,音长适当,圆润丰满,窄韵宽发,宽韵窄发,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圆音扁发,扁音圆发 字尾:尾音较短,完整自如,避免生硬,归音到位,送气到家,干净利落,趋向鲜明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考试的技巧详细说明

1.自备稿:就是初试中的语音与发声的部分内容。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备稿件,一般说初试时可以朗读但最好背诵,稿件不宜太长,因为考官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注意一个考生的表现,而且过长的稿件背诵比较困难,在考场中紧张就会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建议一定要较少或避免出现忘词局面,所以准备充分尤为重要。

2.文化考题:考试抽到的题分为3个部分,需要考生运用平时的语文知识进行回答,以考察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化知识的水平,考生在考前应多注意日常高考的文学常识及成语的解释,一般考题分为:成语解释、文学常识、词语的同反义词及解释。所以考试时可带参考工具,以供规定准备时间内查找。

3.口试内容:有外语的口语表达考试,但题目都不会太难,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发音和英语口语基础,一般内容涉及:用英语说你的爱好、自我介绍、学校介绍、单词翻译,请务必准备!

4.服装:在复试的时候更注意考生服装的搭配,因为在镜头前的服装与日常穿着有所区别,考生必须注意。不要穿着奇装异服,不要过于追求个性打扮,女生的面妆不宜太浓,建议使用透明妆,男生可不化妆。

作者: ghasj

2007-8-29 22:30 回复此发言

------------------ 2 看看吧,或许对你们会有帮助(三)

5.举止谈吐:考官会在考生进行准备时就开始观察考生们的修养。在进行考场准备时不要为了突出自己而做很多过分的举动或言谈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在进考场时不要跑步进入,要大方、沉稳、自信的踏入考场中央,向考官们鞠躬问好,待征求考官同意后介绍自己。初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过于夸张,还要注意与考官的眼神交流。关于复试,由于考生会紧张,所以考官不会与考生做太多口头交流,所以考生应尽量杜绝外界干扰,降低紧张程度,这样可以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6.复试表达:仍然有自备稿件的表达,但复试更注重考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要比初试更强调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指定稿件一般是200到300字的新闻或通讯。在读新闻时有几个简单的技巧:强调数字、日期、地名、人名(强调的2种方法,一是加强语气,一个适当停顿),读新闻要有镜头感,要注意与镜头前遐想观众的交流,态度要不卑不亢,有亲和力,音量不需要太大,但调值偏高。语速适中,过快显得考生过分紧张更有不可避免的吞字现象;过慢则显得考生态度散漫且让人感觉语流不通畅。另外有个小窍门,那就是:每读一小段时要注意抬一次头,与考官目光交流,切不可一直埋头快读!

7.即兴评述:主要注意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要事,要注意观点的鲜明性,开头一定要言简意赅的两出观点,至于结尾倒不必过于追求。评述的中间部分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流畅,稍有停顿不必过于紧张,只要能平静心情接着往下说就可以保持自己在考官心中的形象。评述内容不要有过于偏激的言语且不用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牵强附会的成语名言。

8.现场提问:言多必失。回答考官问题时态度一定要谦逊,回答不可冗长罗嗦,如果要求才艺展示,一定要注意把握,因为这可能是考官给你晚会前面失误的最后机会,给你一个建议:不妨可以聊聊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刻苦学习与向往,以情动人,收效应该会不错!

9.英语方向:有志于此方向的考生,应在专业考试时注意英语口语表达,但入学后的英语分班更注重高考的英语分数。

10.采编方向:这是新创立的一个学科的方向,估计考试内容不会和一般考生有太多的区别,但要着重注意初试中文学常识和复试中的即兴评述。建议你可以背一两首古诗词、说不定会有帮助。

11.强调:女院的院训是慎独、清雅、勤勉、自强,考官十分注意考生是否自信。在考试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的气质修养充分展现出来。有成功的信心,你就成功了一半!

12.猜题:在过去一年的考试中,曾经考过的题目涉及范围很广,尤其是即兴评述,参考题目:为什么要做一个主持人;成功与天才;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如何面对未来的竞争;论雷锋精神;谈爱心;主持人与普通话的关系;我的幸福观;你最喜欢的主持人„„还有就是今年的十大新闻评述等等~ 总之,题目不仅和专业有观,也和政治时事有直接的联系,过去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大事,我们都要给予关注。考生可以注意平时新闻或焦点访谈,多听一些评述性的语言借以运用。关于成语,常出怪生僻的成语或者是司空见惯但比较容易忽视的成语,如摧枯拉朽、偃旗息鼓、自怨自艾、妙笔生花等。考试中还会出现词语的运用等。 13.镜头前表现方法:眼睛应看镜头的上框,收下颚,眼睛要直视镜头,不要游移,眼神不要乱飘。手上身上的小动作要克服,在镜头前,任何一点小动作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尤其念新闻的时候,稿纸不要举起,因为由于紧张,手都会有一些颤抖,这样在镜头前看到的效果就很夸张。发型要体现脸的轮廓,不要遮住脸的任何部位,尤其是眼睛,嘴唇的颜色和脸色相匹配,脸色不要煞白。腮行佣眼影要淡打,脸胖者要注意打侧影。不要带明显的饰物。最是镜头的重点,注意口型的控制,不要撅嘴,口腔开度不要太大,脖子和手的颜色也应顾及,不要和脸色差别太大。整体感觉应以整洁,大方,健康为准!

第三讲心得体会
《第三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