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3:4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挫折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研究

【论文摘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给孩子独立和自由,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给孩子鼓励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给孩子自强与坚毅,让孩子学会战胜挫折。挫折是成长必经的坎,它让孩子更勇敢、更坚强!

【关键词】:挫折教育 心理 成长 坚强 正文: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预备。可见,挫折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首先,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小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幼年周恩来假如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碰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熟悉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便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其次,挫折教育能打击小学生的骄傲情绪,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更懂生活。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这种教育方法能让小学生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是“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预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后变得十分脆弱。作为小学生,面对失败应该成为一个强者,熟悉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熟悉到每一次失败都是一种成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改正,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碰到挫折时,我们还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某位教师做过这样的挫折实验:“今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已饥肠辘辘,急着赶回家吃饭,可发现自行车轮胎被放了气。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学生们一听,有的表现为心慌失措,有的说给家里打电话让家长来接,有的说改乘公共汽车。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情节问同学们:“假如忽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母亲上午看病诊断得了重病,你听到后会怎么样?”一个女同学当时抱住脑袋说:“哎呀,那我没法活了!\" 该实验说明中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预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预备,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乐观坚强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挫折。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便能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预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就应注意挫折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

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 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 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以及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有了正确的思想,接下来便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避开挫折是我们的一条较为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但避开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它需要特别的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不能从失败中学到知识的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人不应当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崔华芳 《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

罗明《挫折教育研究》

罗明《罗明成功学》

马利琴《挫折教育(用逆境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心理学的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