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9: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不是教你诈

—由《社会心理学》之“人际认知”想开来

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大学生培养和积累人际关系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但在交往过程中,身处大学这个“亚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方面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存在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认知规律的认识而使别人对自己造成认知偏差的问题,这种双重偏差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平频频出现障碍,给本该华丽多彩的大学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日后发展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不利影响。本文依托社会心理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揭示了人际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期望大学生能够在认知过程中避免自身认知偏差的同时,学会运用人际认知规律,使之为我所用,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关系;人际认知;认知偏差

北岛有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生活”。全诗只一字:“网”。北岛的这首诗可谓高度概括了“生活”的本质,用一个“网”字便揭示了人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哲理般的知性和精确。的确,生活就是一张网,各种各样的关系相互交织,每一个人都成了这网上的一个结。不论是否情愿,我们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至超脱这种生存状态。

前段时间看了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一共14集,看了以后如醍醐灌顶,获益匪浅,给我以前所未有的启发。接触社会心理学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教材知识的领会,并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我对人际认知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也有了自己一些肤浅的、不成熟的体会。

正如金正昆教授在讲座中所说,人际交往是需要技巧的,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我们就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游刃有余,取得很好的人际交往效果。

看《一周立波秀》,周立波也屡出惊人之词。记得有一期他说道:“人是需要装的,不会装的那就不是人了。”这句话乍听起来很难听,但其实细细想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我个人的理解,这里的“装”,不能理解为贬义的装。这个装不是做作,不是虚伪,它其实说的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规则,一种行为艺术。1

对大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绝佳的人际交往的实习场地,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存在着一方面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存在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认知规律的认识而使别人对自己造成认知偏差的问题,这种双重偏差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多数大学生在大学这个亚社会的实习情况是不尽如人意。据我了解,很多宿舍内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女生宿舍,不止一个女生跟我提过自己宿舍内成员间间的矛盾,并询问调换宿舍的问题。我在开导其中的一位时开玩笑地说我要写一篇小说,名字就叫做“女人的战争”,专门描写女大学宿舍之争,还要把她写进书里。说的是玩笑话,但也饱含无奈。之前更是发生了马加爵连杀4人案,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们难以定论,也无从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便是人际认知出了问题,马加爵事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我们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任何交往。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所得到的信息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这个过程,社会心理学上叫做人际认知。这也是本文所要谈论的主题。人际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社会中各种现象和事物形成认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按我本人不成熟的理解,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起点,人际认知直接决定了人际交往效果的好坏。因此,要使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首要的便是要对人际认知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子即使是身处学校,也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人际交往不可避免,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际交往又源于人际认知,那么我们有必要对人际认知过程的进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了解人们在人际认知过程中的规律,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备无患,且能够使之为我所用,扬长避短。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际认知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认知对象以及认知情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使得此过程呈现出复杂性与多边性的特征。我们很容易形成有关他人的错误的印象,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机制在起作用。了解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我们避免形成错误的认知,同时也能够知己知彼,避免他人对我们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

一曰首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所能感知到的信息常常是有先有后的,先感知到的信息往往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最初的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这种影响作用即称为“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针对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方面的印象。因此,一方面,在对人的知觉中,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谈吐举止及气质的培养。这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从我们进门那一刻起就是已经是在接受面试,我们的穿着,我们的举止,我们的谈吐,都会被面试者作为决定是否录用我们的依据,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面试礼仪学习重要性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仅仅凭第一印象对他人做出评价是不客观的,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对别人初次见面就下定论,避免对他人造成错误的认知。古语云“大智若愚”,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曰近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已有的印象并促使新的印象的形成,这种影响称作近因效应。这一认知规律给我们的启示便是:一方面,在给人的知觉中,我们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特别是当自己不注意留给了别人不好的第一印象之后,要知道我们是还有机会改变的,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弥补。这一点我感受颇深,原因是有一次我跟我女朋友的一个朋友在网上聊天,谈论到大学与就业的问题时发生了分歧,或许当时我的语气有些重,此后她再没找过我,我找过她几次,都以碰壁收场。后来得知她在我女朋友面前强烈反对她跟我在一起,我很遗憾,也很郁闷,觉得真是不可思议,女人果真那样小肚鸡肠?但冷静下来,我虽然很不满她毫无来由把我一棒子打死的举动,但还是决定尽量弥补,毕竟我相信我和我女朋友的感情,因此我是绝对不能跟她的朋友反目成仇的,我在寻找机会,一个解释和沟通的机会,一个证明的机会,一个改变她对我糟糕印象的机会。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也明白了在对他人的认知中,绝对不能把别人一棒子打死,而且要看得到别人好的改变,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曰标签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因此在认知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给认知对象贴标签。关于这一点,我感受最深的就

是大部分人对公务员考试的认识。只提到公务员面试,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关系、没有地位的人是进不了的,即使笔试成绩再好,还是会被筛掉。我没有考过,不知道真假。但我对这个社会还是有信心的,我不相信到处都有这种黑幕。果然,社会心理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也曾提到过,她的说法很让我信服,而且印证了我的看法,即公务员考试还是相对公正的,只要自己真正有实力,没人敢筛你。

四曰晕轮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有时所感知到的信息较少、不全面,但是,这些较少不全面的信息往往能够起到一种以偏概全的作用,使得认知者根据这些片面少量的信息通过联想、推测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这种以偏概全的影响作用即称作晕轮效应。显然,晕轮效应很容易使我们的认知产生偏见。因此,在对他人的认知中,我们要防止它的产生,避免对他人形成错误的认知。比如不能因为他人在情绪激动时说了某一句过激的话、做了某件过激的事,就做出以偏概全的认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体现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就比如对国民党,影片上对国民党的描写几乎都是反面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点心理学老师也曾提到,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是做过甚至比八路军更大的贡献的。但是对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所了解到的信息就是片面的,因此对国民党存在过分的偏见。

五曰隐含人格。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情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性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人的各种看法、判断、推测和猜想。比如我们会认为穿着保守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会显得很保守,但是事实证明不是,这些方面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我觉得便是不能太过于依靠主观判断来进行认知,而是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和了解。

六曰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背景的各种看法、判断、推测和猜想。刻板印象的存在可以加快我们形成印象的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但是,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与事物本来面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纠正和控制。这一点,通过我们自己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判断是很难的,因此主要的启示便是要避免我们在人际认知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刻板印象。

诚然,人际交往是双向的,但是作为人际认知,我们也应该用双向的眼观来

看待。我们不能左右别人,所以要在自己身上做努力。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利用他人的人际认知规律,避免他人可能因人际认知规律而对我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带来人际交往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被这些认知规律所误导,避免对他人和社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我不是教你诈,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人际认知的五条规律并不是多么空洞的概念,相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识和了解了人际认知的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跟别人形成更加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减少很多因认知偏见而对他人的造成的片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朋友,我们可以减少很多没必要的烦恼,我们可以在生活这张网中欣赏到更多的美景,领略更多美好……既然这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坐了好久,想了好久,也写了好久。文章写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吧!或许因为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处在-`“亚社会”中的人,自己的阅历还远远不够,因而我的想法还过于理想化,我的言论也还肤浅得很。但除了六个认知规律是引自课本外,也算是字字发自肺腑,句句出于内心。就姑且用这些极不成熟的文字为我的社会心理学交上一份不尽如人意的答卷吧!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心理学课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